价值相关性

2024-07-16

价值相关性(共12篇)

价值相关性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大多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譬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采用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与可靠性一样,相关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另一个最基本特征。根据FASB的SFAC No.2的论述,要使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进行类似决策的人士相关,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纠正先前的预期,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

历史成本计量一旦初始确认计量后,仅做部分调整如折旧等,不再进行后续确认计量或新开始计量的特性,使其所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失去与经济决策的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能够及时反映环境变化,提供对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因而公允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国际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已在准则制定中广泛地运用公允价值。我国2006年2月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中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38个新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但保持了应有的谨慎。那么,我国这样新兴的市场国家,公允价值的引用,是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增进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本文基于中国A股公司2006年和2007年的公开财务信息和市场数据,研究了公允价值广泛运用,其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是否增强了。

二、文献回顾

目前公允价值相关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美国。1979年,FASB发布SFAS33,要求公司披露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最早期的研究结论发现(Beaver等),披露的重置成本信息并未比历史成本信息具有更多的股票价格相关性。Beaver和Landsman发现历史成本下的收益比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下的收益更具相关性。Ohlson、Bernard和Ruland得出类似的结论。但Bublitz等人、Murdoch、Haw和Lustgarten则研究发现重置成本信息还是有一些增量的信息含量,尽管其中的关系较为微弱。

1982年,FASB发布SFAS69,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其储量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计和披露(“储备确认会计”,RRA)。Bell发现尽管RRA可能不够精确,收益率与石油天然气的估值还是具有正的相关性。Dharan发展了预期模型,发现RRA信息对观察到的股票价格具有很低的增量信息含量,并认为这主要是RRA信息的预测误差过大所致。Harris、Ohlson和Magliolo发现在解释权益的市值方面,石油和天然气账面价值的解释性更强,其相关性要超过石油和天然气的估值信息。但Doran et a.l发现包括RRA和历史成本的双变量模型比仅用历史成本收益的单变量模型能更好地解释非常报酬。

自SFAS107发布以来,大量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文献开始集中于金融工具。Barth认为,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取决于估价模型的设定,在某些设定下,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投资收益并没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Barth,Beaver和Landsman研究发现,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计价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不具有价值相关性。Khurana和Kim研究表明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和那些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行样本来说,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

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不仅仅限于美国的上市公司,丹麦、澳大利亚、英国等也做了大量类似研究。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较少。邓传洲研究了B股公司按IAS39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映,以及公允价值揭示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王跃堂、周雪、张莉研究了长期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长期资产减值政策不仅减值总额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且追溯调整后计入当年损益的减值数额也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于李胜研究发现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确实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定价能力,提供了增量信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公允价值数据的披露,为对公允价值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机会。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研究会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是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二者均从Ohlson (1995)模型演化而来。Kothari和Zimmerman (1995)建议同时使用两种模型,这也成为类似研究的通用方法。本文也同时采用了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

式中i为样本公司,RETit为第t年的股票收益率;Pit-1为第t-1年的收盘价格;Eit为第t年的每股收益,△Eit为第t年与第t-1年的每股收益之差。

式中Pit为第t年的收盘价格;BVit为第t年的每股净资产;Eit为第t年的每股收益。两个模型收盘价格是指该年财务报告日的收盘价格,即下一年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价格,已经过复权。Eit,△Eit,Pit,BVit,Eit均采用每股数是为了降低公司规模的影响。

为了考察公允价值应用是否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有显著改进,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与2006年比较,无论是收益模型还是价格模型,我们预计2007年变量前面的系数较2006年相比统计上应显著地不为零,而且为正号。

(二)数据来源

虽然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地方很多,但实施后市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已敏锐地察觉到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在这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所以,本文在样本选择时的选取条件是:资产负债表中2006年末或2006年和2007年都存在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者都存在投资性房地产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沪市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制造业,是为了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并且该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容量较大,希望能得到较大的样本量而使研究结论更加稳健。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行业分类为准,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共461家,剔除数据不全和ST公司78家,B股公司4家,获得满足检验条件的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179家。因无法收集相关数据,收益模型中剔除了51个样本,最终选取了128个样本;价格模型剔除了14个样本,最终选取了165个样本。样本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数据来自wind资讯网。样本公司财务报告日收盘价格来自广发证券信息港历史数据。所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 13.0 for Windows。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观察收益模型的变量,可以看出对于股票收益率变量,07年的平均股票收益率比06年降低99.81%,盈利水平和未预期盈利变量也均为07年低于06年。观察价格模型,市场价值07年比06年稍有降低,盈利水平变量和净资产账面价值变量的大小方向一致均有所增高。这与收益模型的结果似乎不同,似乎意味着尽管理论上公允价值运用后,盈余和净资产信息含量会增大,但是我国市场的整体趋势却对股票收益率和市场价值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样本的检验结果及解释

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的回归分析中,分别以2006年和2007年为研究对象,对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

(括号中的数据表示相应变量的T统计量数值)

观察两个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从整体上看,06年和07年均显著相关。并且07年的R Square相对于06年有所提高,说明上市公司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后,与06年相比,会计数据对解释能力有所提高。

E/P的系数06年为负数,07年显著大于0,07年的T检验显著相关,说明07年较06年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E/P的系数06年显著大于0,而07年却小于0,06年的T检验显著相关,07年较06年缺乏增量的价值相关性。E的系数在06和07年都显著的大于0且为正,并且T检验都显著相关。BV的系数虽然06和07都大于0,但不是显著大于0,并且T检验显示在06年较07年更显著。这表明投资者认为,在遵循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后,收益信息更加相关了,而收益变化信息相关性则在降低。同时也表明了投资者相对于收益变化来说,更加关注企业的收益,相对于每股净资产来说,更加关注企业的净收益。

五、结论概括和启示

本文研究了A股公司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价值相关性,发现公允价值运用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初步达到了准则制定者预期的效果,但是投资者似乎更关注收益信息。毋庸置疑,如果正如本文结论那样,那么,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走向应是十分乐观的。 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我国目前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对公允价值概念及其外延研究的缺失,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且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是公允价值得到有效利用的前提。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应当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我国资产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会计目标为决策有用,但是投资者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他们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理解、验证和利用的能力。有必要提高投资者素质,使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根据自身决策需要,更好地阅读、理解和分析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

参考文献

【1】Kothar,i S.P.and J.L.Zimmerman Price and Return mode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5.20:155-192

【2】Ohlson J.Earnings 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Spring

【3】FASB SFAC No.1“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1978.12

【4】FASB SFAC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1980,5

【5】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55-62

【6】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5.8:30-36

【7】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7,9:42-49

价值相关性 篇2

从现代企业的本质来看,企业本身就是解决委托代理,通过股东大会等一系列程序完成,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只要存在就会发生矛盾:股东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经营者追求经营者价值最大化。如果这个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产生企业腐败。股东把钱投到企业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不知道企业情况的人,而经营者非常熟悉企业状况,企业赚了钱是股东的,亏了本也是股东的,经营者承担的损失很小,股东变成弱势群体。国有企业能不能经营好不是产权问题,核心问题是缺少激励和约束机制。

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时候,就是非常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是企业稍微大一点,就会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有企业的毛病不仅仅是国有企业独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存在,只要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就必然产生这个矛盾,这也叫大企业病,这就需要设计一个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某些行为的成本。

很多企业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这违反了管理的最基本原则。至于怎么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逻辑和完成模式很简单,清楚企业给了多少资源,资源的产出有多大,就可以确定该怎么给予奖励。这一过程的完成都是财务管理的责任,企业的追求和企业价值都是财务配合完成的。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时候,财务管理就是追求财务最大化;当企业追求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时候,财务同样要追求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企业就是要赚钱,并控制分析所谓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不断地赚钱。

财务管理和市场战略、市场政策又有什么关系?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华润到安徽并购安徽啤酒的时候,后者占合肥市场60%的份额,华润则只有20%,安徽啤酒的高层就提出宁可让利不让市场。我作为华润的顾问向他们传达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市场只有强者没有迟到者。另外一个案例是我们前两天公布的一个由中国企业联合会评出的管理咨询精品案例,这家公司一个简单的机构设计行为,得了5000万的退税。

总结一下,财务提升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创造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税收筹划、集中化管理(尤其是资金)、盈余管理、融资管理、投资并购、成本控制等;

二、支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流程再造、运营资本管理、利润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风险管理等;

三、保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财务管理系统建设、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与组织管理等,

开展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活动

财务虽然不能代替生产经营,但能提升企业价值。这需要明确财务管理的地位,建立以“财务管理(非财务部门)”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还要加快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促使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和收益管理型向风险控制型转变,做到能够分析企业内外风险,制定风险控制预案,主导生产经营活动,实施价值链管理,支持领导决策。

企业要追求利益相关者最大化收益,就要满足债权人、出资人、经营高管人员和经营员工的利益,满足客户供应商利益……平衡利益矛盾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立足于法律;第二、本身利益的均衡安排。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行为,得出这样的结论:财务管理创造企业价值,资金的集中管理、营运管理、融资管理、成本购置都是创造企业价值,有关财务的这些活动加起来叫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

开展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活动应包括以下方面:成本管理、税收筹划,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薪酬管理,融资、投资、利润管理,共享服务、集中管理、财务流程再造,财务战略管理、企业风险管理……

创造价值的活动也可以套用木桶理论,木桶板的高低决定创造价值的高低,最短的板决定了你的价值;保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则像水桶的底一样,没有它就没办法成功,企业成立首先就需要财务做运行的基本保证。支持企业价值的活动相当于木桶上的一个箍,有了箍水不会流失,而且增加了它的安全性,这就是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提供个性化财务管理培训

在财务管理培训业中,重要的问题是财务怎么参与管理,让财务在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去创造企业的价值。我有这样几个认识:

第一,不要动不动做法定会计培训,企业关注的是管理会计的培训,是财务管理提升价值的培训,从经济的角度、从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财务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发挥作用的培训。

第二,一对一的内训效果更好。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应该针对企业做个性化的培训。

第三,倡导手把手的教练式培训。

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篇3

关键词:资产结构;企业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57-02

引言: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以及成本结构构成了微观经济主体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分别代表了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两方构成比例及关系,因此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理论发展应相辅相成。但关于资产结构的研究不够,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使财务理论可能会出现不全面的现象,从而使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应把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等量齐观。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资产结构的相关概念和影响因素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了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种类,并详细分析了资产结构对企业的收益、风险、流动性以及现金流量产生的直接影响,进而资产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作用,最终影响企业价值。

一、资产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资产结构的概念

资产结构是指资产的构成,可分为资产的实体结构与价值结构。而价值结构将是所要讨论的重点。资产价值结构是指各类资产在企业所占的价值比重,及其相互比例。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被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又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几个部分。

(二)资产结构的影响因素

由于不同的资产结构有着本身固有的特性以及内在的因素,资产结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总存在着一定的制衡作用。由此也可得出,资产结构也不仅仅是因其内在的因素不可改变,它同样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1、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管理水平、资本结构、盈利状况、企业规模、企业的战略规划等;2、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行业特征、投资收益率、经济的波动等。

二、企业价值的基本理论

随着企业兼并、改组、战略投资、股权交易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活动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也逐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若要正确衡量企业价值,首先要对企业价值的概念,基本假设以及前提基础等内容进行论述,以此作为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

(一)企业价值的概念

对于企业价值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简而言之,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现实获利能力和潜在获利机会的货币化表现,是企业股权账面价值和从现在起至可预见的未来这一历史时期内所产生的经济增加值的现值和。因此,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是确定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企业价值评估是对企业整体经济价值的判断和估计,尤其在产权交易和企业购并中尤为重要。企业价值评估可以为企业确定股票发行定价,也可指导投资者寻找被市场低估的股票。尤其是管理当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必然时刻关注企业价值,以便正确衡量他们的经营决策所创造的价值。因此,正确衡量企业价值,无论是对财务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实务的指导,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由于企业价值性质的多样性,从而有不同理论依据来进行价值评估。主要包括资产替代理论、金融期权理论、有效市场理论、以及企业内在价值理论。本节就这些理论以及方法进行介绍和评价,以对企业价值评估体系进一步的理解。

具体方法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三、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

资产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结构是通过作用于企业价值的哪些方面来影响企业价值;二是资产结构的各部分是如何影响企业价值的。

(一)资产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资产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同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同,而企业价值的不同表现为企业的收益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的不同,资产结构通过影响企业的收益、流动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来反映企业价值的不同。

(二)资产结构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不同的资产对企业的收益影响不同。货币资产对企业的收益没有影响,即保值性资产。通常情况下,不考虑时间价值时,货币资产不会增值,也不会减值,自身不会产生收益,更不会发生价值转移。支出性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支出性无形资产等,这些资产是实现收益的必要条件。但从实际收益看,这些资产摊销、转移的价值是其他资产取得收益的抵扣。所以企业如果要实现短期投资目标,此类资产应保持低水平,否则将使抵扣额增加,利润降低,影响企业收益。但从长远目标来看,此类支出性资产的增加是为了满足企业增加企业生产力,扩大规模的需要,将会对企业未来的收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此类资产的结构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在西方经济学生产论的边际递减规律指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特定值时,边际产量递增。反之,当该投入量大于某特定值时,边际产量递减。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组合比例,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如图2所示,第二区域是经济区域。

图2西方经济学生产论边际递减规律图

(三)资产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經营状况发生变化而引起盈利水平改变,从而导致投资收益下降的可能性。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因素是公司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如决策失误导致投资失败,管理混乱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市场开拓不力导致竞争力减弱。它们均会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增加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不同融资方式所经历的风险,又称筹资风险,即公司的资本结构决定企业的财务风险。资产结构的不同会使企业承受的风险不同,企业应寻求一种合理的资产结构,即满足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又能使企业面临风险较小的资产结构。

(四)资产结构对企业流动性的影响

流动性指企业资产周转能力及变现速度大小。资产流动性大小与资产风险收益是相关的。资产流通性越大,风险就越小,收益则较高;反之资产流通性小,风险就越大,收益则越低。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金融资产较之实物资产、收益性无形资产较之支出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较之固定资产、货币资产较之商品资产的流动性大。可以看出,资产质量主要针对存货质量而言。

作者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瑞,薛旺辰,武立勇.企业资产结构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3:49-55.

[2]刘猛,王婵.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6:82-83.

[3]肖霞,陈万江.资产结构的财务意义[J].西华大学学报.2006,12:51-52.

价值相关性 篇4

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 公允价值被认为是较成本计价更为广泛应用的计价模式。但事实上, 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以及其他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才开始对公允价值进行积极研究, 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迅猛发展。2006年, 我国发布了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积极靠近国际准则,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方式。而在此之前, 成本模式是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计价方式。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推出后, 多数学者认为公允价值相比于成本计价对反应企业价值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但是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在报表中未得到完整披露、公允价值估价不准确以及易受管理者操纵抬高利润等问题也将对企业价值的反应产生影响。

本文将通过梳理国际国内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探讨该计价方式对反映企业实际价值的有效性。

二、概念界定

(一) 公允价值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 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市场环境下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以平等的地位自愿进行报表项目的交易”。新准则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 而是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 其中主要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 资产和负债是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算。

(二) 企业价值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值的理论方法有很多, 企业价值的概念也现出不同的界定, 包括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内在价值和清算价值。本文采用修正后的托宾Q值作为企业市场价值的衡量指标, 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与企业价值关系。

三、国际国内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一) 国际上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 诸多学者对公允价值计价进行大量理论和应用研究。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类, 即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估价波动的相关性, 和公允价值计价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披露的相关性。

站在决策有效性角度, Barth, Khurana.K和Kim, Robb等人等分别做出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Bar th (1994) 研究认为, 企业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资产 (如投资性房地产) 或负债进行会计计价而形成的会计信息更能增强会计数据对股价的增量解释力。而相比之下成本计价模式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Kh ur ana.K和Kim (2003) 对美国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由于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并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 因此对贷款和存款进行公允价值估计时容易存在主观判断, 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客观性。另一方面,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在完善的活跃市场中获得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 因此,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相关性。综上, Khurana和Kim得出结论认为, 简单地将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价并不能提高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R obb等人 (1996) 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进行研究, 并得出结论证明按照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股价预测, 同时可以增强会计信息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同时, 越是运营良好的银行, 其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越强, 说明了证券公司以公允价值计价和股价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研究同样指出, 这种相关性与市场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发展的成熟度息息相关。

Bar th在2006年另一研究中提出, 如果将企业估计的未来信息 (即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价模式) 包含在财务报表中, 则会产生与现在所反映损益信息不同的收益计量模式。并且这种包含预期计价模式可以为企业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信息。

站在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角度, Nelson, Mengle, Morris和Sellon, Er ic D.H ir stetal等人做了相应研究。

Nelson (1996) 对美国200家商行进行研究, 使用各银行1992至1993的年报数据, 重点分析了这些银行的公允价值和权益市值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 在这些样本商业银行中, 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贷款、存款和表外披露衍生工具等与权益市值布局相关性, 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则具想关性。这一结论与Barth (1994) 的研究成果相呼应, 然而局限在于, Nelson选择的是1992至1993两年间的研究数据, 时间窗口较短。

Mengle (1998) 提出, 由于商业银行中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信息更能反应企业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有助于银行根据市场价值的变动建立相应安全标准和管理措施, 因此公允价值计价对投资决策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 公允价值计价还可以避免管理层对会计报表进行盈余操纵, 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应用风险, 相比于成本计价而言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Mor r is和Sellon (2003) 指出, 由于目前公允价值计价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 公允价值的股价存在缺陷, 因此可能影响其计价的会计准确定。但尽管如此, 与成本模式相比, 公允价值可以反映企业的内在风险, 有助于反映企业会计报表信息。随着估价技术的不断完善, 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 公允价值将在未来被更广泛地应用。

Er ic D.H ir stetal (2004) 指出, 公允价值的计价和披露对投资者非常重要, 然而市场分析师在通过数据分析银行利率风险和收益状况时存在不同披露情况, 这对投资者来说是有迷惑性的。作者指出, 应该全面公开报表信息, 尤其是辅助的披露, 并指出公允价值计价方式对于收益好的企业更具解释力。

无论从决策有效性还是信息披露完整性方面, 国外研究都已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多维度探索, 虽然公允价值计价仍存在如估值技术不成熟、不同企业信息披露有效程度不同等问题, 但多数学者还是支持以公允价值来作为反应企业价值的计价方式。

(二) 国内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相比于国外学者, 国内对于公允价值计价的研究起步较晚, 仅从20实际末才提出这一计价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 特别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主要为三方面, 公允价值计价的理论研究, 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 以及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 常勋 (2004) 提出, 公允价值计价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包含历史成本、重置成本、限制和可变现净值, 而非仅仅是独立的新计价属性。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 公允价值计价逐步取代历史成本将成为一个必然。

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方面, 于永生 (2006) 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公允价值计价优势。第一, 资产、负债以公允价值计价与成本模式计价相比更具决策相关性;第二, 公允价值计价的收益更具决策相关性;第三, 公允价值计价对金融衍生工具最具相关性, 甚至是唯一相关的计价方式;第四, 如果要在会计报表中客观、真实地体现无形资产价值, 需要依靠公允价值计价实现。

黄丽娟 (2009) 等人等运用Barth的模型, 以中国13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样本, 利用回归模型测量了样本银行从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负债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公司股价变动产生的影响相关性。并得出与结论, 认为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波动与其股价波动的价值并不具明显相关性, 投资者并不能从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中获得更多有价信息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研究方面, 孙芳城 (2002) 指出, 应当将资产负债表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记录资产或负债的购买成本;另一部分为新添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动, 以反映资产或负债价值随市价波动而变动的数额。两部分的数额变动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以此结合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两种计价模式的共同优点, 为投资者提供更具价值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 在利润表设置上, 孙芳城建议增加“已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来表示企业的营业利润, 增设“未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项目代表未兑现的损益, 并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详细披露企业资产或负债用公允价值计价的相关方法及公允价值变动的形成原因。

总体而言, 我国公允价值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方式也多借鉴国外已有研究, 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已有研究结论进行论证或补充。

四、结论

对于公允价值计价和企业价值间关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从决策有效性和信息披露完整性方面对公允价值计价进行评价, 并认为尽管公允价值存在估计偏差等问题, 但仍较历史成本计价更能反映企业价值。我国自颁布新会计法则, 引进公允价值计价原则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研究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关系。虽然起步较晚, 但通过公允价值计价的理论研究、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 以及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研究, 众多学者也对公允价值计价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洞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于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将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Barth M.E.Fair V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2]Barth M.E.Including Estimates of the Future in Today’s Finance Statements[J].Accounting Horizons, 2006.

[3]Gates.The Situation of a New Model about Financial Perform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

[4]Mengle.The Feasibility of Accounting by Commercial Bank[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5]Morris C.S., Sellon GH, Jr.Market Value.Accounting for Banks:Pros and Cons, the Economic Review, 1991.

[6]Nelson K.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 107[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

[7]Robb, Ramesh K.and S.Thiagarajan.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

[8]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财会月刊, 2004.

[9]黄丽娟, 张佳梦.公允价值、资本充足率与金融危机.会计研究, 2009.

[10]孙芳城, 欧里平.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四川会计, 2002.

价值相关性 篇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名言集锦

钟亮

【对核心理念十二个关键词的理解】 1国家层面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3个人层面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01 和谐

和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3、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4、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

5、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费孝通先生总结出的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02 民主

民主

1、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

2、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3、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

6、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

——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

7、民主使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宰。

——美国诗人 詹·拉·洛威尔

8、“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放弃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法国·卢梭

9、“争你自已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已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中国·胡适

10、“个人正义维护着国家正义,个人尊严组成国家尊严,国家唯一能让国人感到骄傲和安全的,就是它对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所作出的承诺和保障。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国家还有什么尊严和荣誉可言?”

——法国·左拉

11、“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法国·伏尔泰

12、民主是什么?民主就是养了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凭自己本事上大学,不需要有特权;民主就是发表了任何意见不怕有人秋后算账;民主就是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讨回,不管你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党,不必讨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过日子;民主就是打开电视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凛然地说谎;民主就是不必为了保护孩子而训练他从小习惯谎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种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会突然被拿走,因为它不是赐予的;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

——台湾女作家 龙应台

03 公正、平等

公正、公平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2、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清·康有为

3、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明·吕坤

4、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

——莎士比亚

5、公生明,偏生暗。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6、要公正,因为公平难维系着人类,要和善,因为慷慨暖人心窝。要宽厚,因为你周围的人跟你一样脆弱。要谦逊,因为你傲慢伤害每一个人的自爱心。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 霍尔巴赫

7、“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

——法国·孟德斯鸠

04 友善

友善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离娄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4.明德尚美,求真扬善。5.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孔子《论语·子路》

切切思思(sǐ思):切磋勉励.友好批评。怡怡:谦逊和霭的样子,这两句太意是:朋友之间应相互切磋批评,兄弟之间应谦逊和睦相处。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论语·子路》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况 《荀子》 9.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10《礼记·聘义》中有记:曰: ‘夫昔者, 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11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

——宋陆游《示元礼》

价值相关性 篇6

在剔除了其他因素对营业收入的影响后,本文只对作为自变量的企业品牌价值和作为因变量的营业收入进行相关性研究。

实证分析

对我国企业而言,影响营业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行业差异、价格因素、广告的质量和密度、销售网络的密度和质量、市场的自然变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和质量等。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无法把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所以我们假设其他因素对营业收入不会造成影响,只对企业品牌价值和营业收入进行两个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数据来源

通过对比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Interbrand、《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中国品牌研究院、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和胡润百富等机构对我国企业品牌价值的评估报告后,我们选择公布数据较完整的,由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与海外睿富全球排行榜资讯集团共同研究并发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获得了从1999年到2009年11年中品牌价值前100名排行榜及上榜企业的品牌价值。为了减少误差和尽量涉及较多的行业,我们选择出现频率比较稳定的企业。通过新浪财经网和金融界网获得这些企业在相应年度的营业收入,剔除未上市企业的企业品牌后,最后选择了覆盖八大行业的24个品牌作为研究对象:

1、家电业:海尔、美的、小天鹅

2、食品、饮料行业:双汇、雨润、五粮液、古井贡、青岛啤酒、燕京啤酒

3、纺织、服装行业:鄂尔多斯、波司登

4、电子行业:联想、TCL、长虹、康佳

5、化工、医药行业:白猫、哈药、999、三精、白云山

6、汽车行业:嘉陵、长安

7、零售业:国美

8、制造业:金德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品牌价值与营业收入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PearsonCorrelation=0.671,Sig<0.01),表明企业品牌价值的提高对营业收入具有很大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也证明了企业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品牌知名度的行为是有价值的。

研究过程及结果

1、对所选取的24个样本企业连续11年(1999年~2009年)可获得的品牌价值和相应年份的营业收入进行统计,最后取得158组数据样本。24个不同品牌的企业品牌价值取样数据如表1所示,企业营业收入数据见附表(略)。

2、将所得样本企业的品牌价值作为自变量,对应年度该企业的营业收入作为因变量,通过对158组样本数据进行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得到所有样本企业的品牌价值和营业收入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3、在验证了企业品牌价值的确对营业收入具有促进作用后,我们将继续探索不同行业的企业品牌价值对营业收入影响的差异。通过对158组样本数据按照不同行业进行数据分类,剔除了样本数据过少的行业(零售业、制造业、汽车行业)后,最终获得五大类行业的数据,即16组纺织、服装行业数据;30组家电行业数据;27组电子行业数据;48组食品、饮料行业数据和18组化工、医药行业数据。对这五类行业的样本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每个行业的企业品牌价值均与营业收入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4,Sig<0.05或0.01),这再次证明了表2的结论。此外,还可以看出企业品牌价值和营业收入的相关性依行业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即不同行业的企业品牌对营业收入的贡献是不同的。按照相关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化工、医药行业(R=0,908),电子行业(R=0,823),家电行业(R=0,659),纺织、服装行业(R=0,51 3),食品、饮料行业(R=0 4U)。因此,不同行业的企业不能盲目追随其他企业的品牌战略,而应该根据产品特点和本行业的独特性,从顾客的消费需求出发,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战略。

研究结论及营销启示

结论一:企业品牌价值与营业收入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品牌价值与营业收入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即品牌价值的提升会促进企业营业收入的正向增长,这有力地说明了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是有意义的。如果企业的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质量及声誉,而且与其他竞争品牌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那么企业的品牌就容易引起顾客的关注,让他们产生兴趣和好感,进而在购买时作为优先选择的对象,使用以后由于有较高满意度而导致重复购买行为。企业还可以利用品牌维系与顾客的关系,传达经营理念,加深顾客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向顾客提供超出产品实体功能的价值,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未来收益。

结论二:不同行业的企业,其品牌价值和销售收入的相关系数呈现出一定差异性。

从本文研究的五大行业来看,企业品牌价值与营业收入的相关性是截然不同的:化工、医药行业(R=0,908),电子行业(R=0,823),家电行业(R=0,659),纺织、服装行业(R=0,513),食品、饮料行业(R=0,411)。这种相关系数的差异性表明,消费者在选择不同类别的消费品时对品牌的依赖度是不同的,企业应视自己所处行业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营销策略。

1、医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消费者对其质量安全的重视度特别高,因此会倾向于价值大的品牌,如哈药用那句“名厂名药,哈药集团”的简单广告词达到了家喻户晓的效果,并依靠多年来顾客信得过的老品牌向消费者保证该品牌下每种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医药行业

的企业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品牌知名度,用质量塑造品牌口碑,用口碑提升品牌价值,努力培养消费者品牌偏好,使其成为该品牌的忠实顾客。

品牌价值的提升会促进企业营业收入的正向增长,这有力说明了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是有意义的,所以,企业可以利用品牌来传达经营理念,维系系顾客的关系,通过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未来收益。

2、对于家电类和电子类消费品来说,随着各种高端产品的上市,消费者受自身知识的局限,在进行选购时很难作出准确判断,其消费决策很大依赖于对企业品牌的信任。此外,相对其他消费品而言,家电、电脑、手机等产品的消费者重复购买率比较低,在一次性购买决策中顾客对品牌的因素更加看重,因此,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要积极推动各种途径的广告宣传。对于这种购买频率较低的商品,企业还要注重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用优质的售后服务维护顾客关系。作为中国名牌的海尔,一切从顾客出发,处处为客户服务的理念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信任。

3、随着人们消费品位的提高,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尤其是服装类消费品,其品牌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直接导向甚至决定作用。因此,该类企业应该细分市场,针对特定的客户群进行品牌定位,进而采取适当的品牌策略。同时,加大企业文化宣传,按照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用独特的品牌文化吸引消费者。服装名牌波司登通过以“感恩”为主题的促销活动来体现品牌力量,丰富品牌形象,发挥多品牌协作优势,正季促销时利用旗下各品牌的不同定位,明确分工、协同作战,用一套完整的品牌攻守体系让竞争者无机可乘。

4、对于食品类消费品而言,由于消费者更注重体验消费,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口感等因素,所以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提供完美的服务,在情感上争取消费者的信任。雨润在用冷鲜肉打造“放心肉”品牌后,继续扩张产品类别,推出火腿肠等熟食品,并在各大卖场举行“免费品尝”等活动,实现了挽留过往消费者的目的,通过与其交流取得了他们的信赖,从而使消费者亲身体验成为该品牌的忠实顾客。

结论三:企业品牌价值与营业收入的相关强度与企业所处行业的开放度有关。

本文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市场的客观实际,即企业品牌价值和营业收入的相关性强度按照行业开放度与竞争度向下排列。化工医药、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是完全开放的竞争性行业,市场集中度最高,因此相关系数较大;食品饮料行业中本文的研究对象多为啤酒和白酒,而该类企业最容易受地方保护,相关系数较其他行业略低。行业间不同的相关性系数对我国企业的营销战略具有提示作用:

1、市场开放的行业,如电子、家电和通讯等行业的竞争已到了白热化阶段。这类行业厂商之间的同类产品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模糊,厂商的有形营销威力大大减弱,品牌资源的独占性使得无形品牌成为厂商间竞争力较量的一个重要筹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这类行业的企业品牌对营业收入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因此,该类企业应该加大品牌的宣传发展力度,不断创新产品,培育自己的品牌优势,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新营销策略,在体现产品差异化的同时,依靠品牌来占领市场。目前,品牌延伸战略为企业广泛采用,由于原有的成功品牌在市场中确立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品牌形象为新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信任支持,所以品牌延伸下的产品就更容易为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这种“品牌伞”效应不仅有利于新产品的迅速推广,而且节省了新产品推广所需的广告宣传促销费用。

从海尔的多品牌战略实践来看,其采用的品牌延伸战略包括多品牌战略和副品牌战略。在用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的名牌后,海尔树立了白色家电的企业领导地位。如今,海尔品牌涉及空调、洗衣机、彩电、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多个品种规格的多元化产品群。同时,海尔的副品牌战略对多品牌战略进行了有效补充:把0.5公斤的小洗衣机叫“即时洗”、电视机叫“探路者”、美容加湿器叫“小梦露”,使消费者对其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和认可,并通过品牌效应将消费者对主品牌的依赖和忠诚迅速转移到新产品上。

2、对于市场开放度不高的行业,如汽车、卷烟等,由于地方政府的行业保护,就全国而言,品牌价值对营业收入的正向作用不是很显著。相关部门应在降低地方保护壁垒方面出台政策,让该类企业也自由竞争,扩大品牌的地域范围。这类行业多年来沉浸在计划经济中,与真正的市场经济还存在一定差距,如缺乏国际竞争力、缺乏强烈的品牌竞争意识和自我创新意识等。这些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首先要打造自身的强势品牌,通过强势品牌打开市场销路,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保证品牌质量,以质取胜,最重要的是创新营销策略,让品牌充分发挥作用。

汽车行业目前采用的品牌联合营销方式在国内逐渐兴起,成为有效的营销模式。汽车进驻家居、家电卖场、走上电视……让汽车品牌与其他品牌强强联手,使品牌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国自主品牌长城汽车与美国壳牌的“购长城车赠壳牌油”品牌联合营销行动,除在终端促销、展示上的有效互动外,鉴于汽车与润滑油的天然“亲密感”,再加上双方的用户群体有着相当高的契合度,因此双方在客户资源上也进行了有益的互换尝试。

研究不足

价值相关性 篇7

1. 模型的选择

目前,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是研究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在已有对我国新旧会计准则的定价能力的差异及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问题研究的实证文献中,大都只采用价格模型。国外研究表明,价格模型存在更多计量上的问题,为避免模型选择上带来的误差,我们将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定价能力差异进行研究。

(1)检验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数据(净资产和净收益)在资本市场上的定价能力较旧准则是否显著提高。本部分选取2004至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采用的价格模型如下:

式中MVit:总市值;BVit:净资产;Eit:净收益;postit如果遵守新准则则post取“1”,否则取“0”。

本文采用的收益模型如下:

Rit:股票回报率,PEit:净收益(每股数),Pi-1:股票收盘价。

(2)检验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部分是否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本部分选取出1907至1909年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本文采用的价格模型如下:

Fai r Vit: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科目的余额之和,Ot h Vit:净资产与Fair Vit的差值。模型中,BVit=Fai r Vit+Ot h Vit。

本文采用的收益模型如下:

PEFai rit: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数额(每股数),PEOt heri t:净收益与PEFai rit的差值。模型中PEit=PEFai rit+PEOt herit。

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我们选取中国2007至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选取2004至2006年上市公司为对照样本,考虑到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剔除了金融类公司。

二、实验结果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模型3和模型4的描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净资产和净收益的部分所占比率都比较小,说明我国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2.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增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

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BV和E的系数非常显著地异于0,表明这两个变量对股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Post×BV和Post×E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地异于0,表明从价格模型的角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明显地增强净资产和净收益对股价的解释能力。

从收益模型得出的结果则显示Postit×Eit/Pit-1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异于0,表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为净收益带来增量的价格解释能力。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显著地提高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

3.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部分是否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Fair V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异于0,这表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的价值对股价具有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同时,Fair V的系数比Ot h V的系数更为显著,这显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比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部分具有更为突出的价值相关性。

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PEFairit/Pi-1的系数只在11%的水平上异于0,造成该结果的可能原因有:1.上市公司报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数值不能完全代表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其对收益率的影响无法在该模型中体现。2.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报表中该科目的数额较小,无法对收益率产生显著影响。

4. 稳健性检验

已有研究表明,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比率、账面市值比、益价比等对股票收益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为了验证模型3、模型4的回归结果中公允价值计量部分的定价能力是否受到市场风险、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的影响,我们根据Fama-Fr ench的三因素模型在模型3和模型4的基础上添加β值1、HML、SMB三个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经过计算得出,2007年、2008年、2009年的HML值分别为-0.20244、0.14961及0.151011, SMB值分别为0.298737、-1.47207及-0.91579。

可以看出,在控制了风险系数、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之后,价格模型中Fair V的系数依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仍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但添加了相同的控制变量后,价格模型中PEFairit/Pi-1的系数就不显著地异于0,表明模型5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部分对当期回报率的增量解释能力有很大部分来自于公司规模、风险系数和账面市值比等因素,而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带来的增量解释能力并不显著。

三、结论

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显著地增强了净资产和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对股价有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且该解释能力显著地高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净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对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在接近10%的水平上显著。在控制风险系数、公司规模、账面价值比之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仍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就不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摘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 检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数据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是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定价能力。研究发现,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显著地加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 同时,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增量的价值相关信息。但在控制了公司规模、风险系数、账面市值比之后,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部分就不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解读 篇8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可能是近年来财务会计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前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于永生,2006;葛家澍,2006、2009)、公允价值应用(黄世忠,1997;王晓军,2008)等方面。2008年后,国内部分学者研究了公允价值与金融稳定关系(黄世忠,2009;邢精平,2009;胡奕明,201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实践应用问题(朱丹,2010;戴德明,2012;李英,2012),近年来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方面(刘永泽,2011;曲晓辉和黄霖华,2013;李增福、黎慧玲和连玉君,2013;王鑫,2013,等等)。这类研究试图通过检验公允价值信息 ,特别是公允价值变动信息(包括计入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 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来验证公允价值信息的有用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适用性。然而会计准则制定者往往会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与会计准则的制订活动缺乏相关性, 无法对改进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提供建设性建议(Holthausen and Watts, 2001; Linsmeier,2013;Rutherford,2013),这些意见值得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IASB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继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部分章节,以下简称“概念框架”)(FASB,2010)、《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以下简称“IFRS 9”)(IASB,2009),以及《财务报 告概念框 架的复核》综合讨论稿(以下简称“IASB讨论稿”)(IASB,2013)等。尽管概念框架把财务报告的目标确定为“决策有用性”,但是概念框架也清楚地表明, 实现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根本途径在于会计信息应真实地反映与被反映对象相关的经济现象。本文通过梳理IASB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理清公允价值信息的真实内涵,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解读

2010年概念框架中财务报告目标第3条 (OB 3)指出 :“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的决策依赖于他们对投资或贷款未来回报的预期, 而这些对于回报的预期又是建立在他们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入量的金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的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投资者和贷款人需要能够帮助他们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入量情况的信息。”这个论述也表明, 会计信息帮助决策者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应该是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唯一标准。

当然, 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负债情况、企业经营活动因素(包括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 以及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这些因素所决定的, 会计信息只能通过真实反映与这些因素产生的结果(经济现象)相关的信息来帮助决策者评估未来现金流量情况, 即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具有相关性与真实反映这两个主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学术界一般的研究前提是如果能够证明公允价值变动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相关性, 即可以表明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然而,通过分析概念框架关于相关性的讨论却很难发现有关这种逻辑关系的任何表述或暗示。

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解释,概念框架第三节(QC 6)的解释包含两个关键点。IASB首先指出,相关的财务信息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做出不同的决策;紧接着IASB又指出,即使某些信息使用者选择不利用财务信息或者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获悉了此等信息, 该信息依然能够导致做出不同的决策。按照第二条的解释,并不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与决策结果之间直接的因果关系来证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概念框架关于相关性的进一步解释是, 如果财务信息具有预测或确证价值, 或二者兼而有之, 则其即具有相关性。预测或确证价值显然是针对决策者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 概念框架第三节在论述真实反映的信息特征时又进行了如下表述(QC 12):有用的信息,不仅必须反映相关的经济现象,而且还必须真实地反映它声言要反映的经济现象。在这里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与被反映对象相关, 是针对被反映对象而言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准则制订机构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适用性时主要是依照被反映对象的特征来进行讨论的。

三、IFRS 9 关于公允价值适用性的讨论

IFRS 9在讨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性时指出 ,企业实体应该基于以下两个基础选择以摊余成本还是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金融资产: 即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准则所述企业实体的商业模式,不是取决于管理层对单项工具的管理意图,而是从资产组合这一更高层次来考虑。例如,一个实体可以持有并管理为了收取合同现金流量的投资组合, 或者是为了交易而持有以实现公允价值变动的投资组合。

IFRS 9规定 , 如果企业实体持有资产的商业模式 ,其目的是为了持有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 而不是在合同到期前出售该工具以实现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并且与金融资产相关的合同条款, 导致在特定日期仅仅产生支付本金以及未付利息的现金流量, 那么金融资产应该以摊余成本计量。没有通过以上商业模式测试以及现金流量测试的其他的金融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

例如,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实体持有该项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是,持有金融资产到期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并且与该金融资产相关的合同条款, 会导致在特定日期仅仅产生支付本金以及未付利息的现金流量, 所以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实践中,应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来说, 企业实体持有该项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是为了交易而持有。在资产的合同到期前,就会出售该工具以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 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没有通过商业模式测试, 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收益中,公允价值核算并报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可能提供给财务报告使用者相关信息。

四、IASB 讨论稿关于公允价值适用性的讨论

2013年7月18日 ,IASB发布了IASB讨论稿。在I讨论稿第六部分———计量中,IASB依然是从被计量对象特征的角度来讨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适用性问题。

从相关性的角度,IASB认为资产或负债会以有助于产生未来流量的方式, 来影响使用者评估未来净现金流入实体的前景。因此他们对于计量属性选择的观点是,一项特定资产的计量属性选择应取决于该项资产如何产生未来现金流量; 一项特定负债的计量属性选择取决于实体如何偿还或履行该项负债。

例如,对于资产来说,如果资产是通过使用或与其他资产组合使用来间接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如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通常能提供比现行市场价格更相关和更好理解的信息; 如果资产是通过直接出售来直接产生未来现金流量,那么目前脱手价格(公允价值)很可能是相关的; 如果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没有显著变动,并且金融资产是持有至到期,那么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对于负债来说,如果负债没有固定偿还方式,那么以现金流为基础的计量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根据合同条款负债将被偿还付清或负债是一项合同服务义务(履行义务),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通常会提供最相关的信息;如果负债将被转移到另一方,那么现行市价(包括公允价值)可能会提供最相关的信息。

从如实反映的角度,IASB认为, 当确定公允价值是否如实反映一个企业实体的相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还需要考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如何较好地描述资产负债表项目间的关系。当资产和负债相关,选择不同计量属性可能产生计量不一致(有时也称“会计不匹配”),如资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对应的负债项目却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企业实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此,IASB认为在特定情况下,考虑到会计匹配的因素, 应选择前后一致的计量属性对相关的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以提供使用者更加有用的信息。

五、基于利润表信息特征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讨论

(一)基于利润表信息特征的讨论

Linsmeier(2013)认为 ,大多数关于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选择的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角度:(1)计量问题集中于资产负债表事项(项目的初始计量)而不是利润表事项(即项目的后续计量 );(2)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 ,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更可靠, 因为历史成本价格是可观察的;(3)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总是比历史成本更相关。但是,对于准则制定来说,上述三种研究角度没有一种有助于(准则制定机构)进行以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为目的而进行的计量属性选择决策。因为,对于评估企业获取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以及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来说,利润表能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因此, 计量属性选择决策的重点首先是基于利润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利润表信息典型可以提供包含以下信息:经营性收入和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和销售或结算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相反,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利润表信息可以提供所有包含在历史成本模式下列报的收益项目,再加上增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因此,从利润表的角度,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间的选择可以归结为判断除了在两种计量属性下都能被报告的通用利润表信息外, 公允价值信息提供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信息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

(二)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

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其可靠性或如实反映程度,部分是基于进行会计计量时所进行判断和估计的性质和数量。

在历史成本模式下, 一项资产初始计量的判断和估计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初始交易价格通常是可观察得到的。但是在历史成本模式下与资产后续计量有关的判断和估计,其性质和数量会变得重大, 重大程度取决于与其相关的利润表项目。对于经常性收入和费用,判断和估计的性质和数量取决于资产的类型。对于金融资产来说,与计量经常性收入和费用相关的判断和估计是极少的, 因为计量利息或股息收入几乎不难。相反,对于非金融资产来说,与计量经常性收入和费用相关的判断和估计是很多的, 包括但不限于收益的决定机制、使用年限和残值。与资产减值有关的后续计量,其判断和估计很多,包括是否已符合减值触发点的评估和以下一个或多个确定减值金额项目的估计及计量:预期现金流量、折现率,公允价值以及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非金融资产的使用价值。最后,关于出售一项资产确定的已实现收益或损失的判断和估计是很少的。

如果所有上述历史成本利润组成部分,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分别在利润表上单独列报, 公允价值模式下判断及估计的性质和数量一般与历史成本模式下的相似。主要的区别是,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某些估计和计量必须是在经常性的基础上做出,而在历史成本模式下,只有当资产发生减值的时候才做出估计和计量。所以,基于利润表信息特征,判断和估计在两个计量模式之间变化不显著, 可靠性不可能是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之间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历史成本不应该总是被认为比公允价值更可靠。可靠性不能总被当作否定公允价值适用性的理由。

(三)公允价值信息并不总是比历史成本更相关

从前面的讨论可知,基于利润表信息特征,公允价值模式提供的唯一附加信息是确认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而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一直在评估企业实体未来现金流量前景或管理人员的受托责任中会提供有用信息。例如,如果管理人员在资产到期前或其使用寿命结束前很可能将其出售。在这种情况下,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会提供有关企业实体可能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信息。当资产不太可能在到期前或其使用寿命结束前出售时,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最可能提供关于管理层持有资产机会成本的相关信息。

此外, 资产将在到期前或其使用寿命结束前出售的可能性,取决于管理层是否有出售资产的动机或能力,应进一步考虑两大因素:一是资产内部使用方式,即资产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资产结合使用,导致资产难以单独出售;二是要关注是否存在可以交易该资产的外部市场。因为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来说,这些因素是显著不同的。

对于不动产、厂场、设备(PP&E)和无形资产,通常在生产经营中与其他资产协同使用, 因此单独取出来出售会很耗费成本,而且不存在出售它们的二手市场。第一个条件使得管理层更不可能有内在动机在其寿命结束前出售该资产, 而第二个条件意味着管理层在资产使用寿命结束前出售这样一项资产的可能性很小。这表明在收益中报告这些非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不可能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如果资产持有至其使用寿命结束, 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会转回。这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非金融资产不适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反地,投资性房地产通常在生产经营当中不与其他资产协调使用,因此出售该资产并不困难,不妨碍其他经营活动,且还存在其出售的二手市场。这些特点使得管理层更有内在动机和外在能力在资产的使用寿命结束前出售投资性房地产。这表明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来说,在收益中,公允价值核算并报告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更可能提供给财务报告使用者相关信息。这表明,在该情况下,非金融资产适用公允价值计量。

(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持有该资产的目的是以备资产负债表日后出售。假设企业持有的均是市场交易证券,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前提(例如,证券价格遵循随机游走规律),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即是对这些资产未来产生现金流量金额的无偏估计。而且, 如果企业净资产主要是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构成(如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基金资产),则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即是该日企业股票的价值, 二者存在高度相关性是必然的。然而对于不能及时披露公允价值信息的企业来说, 研究者希望检验这二者的相关性存在着无法避免的会计信息及时性问题: 资产负债表日的股票价格是在不知道当日公允价值信息的情况下形成的, 研究者取得股票价格的观察日期 (往往是资产负债表报告日后的日期)当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又是无法获得的,该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可能已经在上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基础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企业已经处置了部分金融资产。

从利润表的角度来看,证券交易价格随机游走假说也意味着当期公允价值变动信息对未来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以及现金流量没有预测价值,属于暂时性损益项目。而且公允价值变动信息只反映了资产负债表日企业仍持有的这部分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该信息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当期投资的真实绩效,因为只有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汇总才能准确反映企业证券投资的回报和风险状况(通过观察不同期间回报的波动程度判断)。检验特定损益项目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的前提假设是, 该损益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因而检验公允价值变动与股票价格或者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公允价值变动具有持续性的错觉。

六、总结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评述 篇9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主要结论

(一) 国外主要文献研究情况及结论

从笔者可获取的文献来看, 最早进行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是C.S.A gnes Cheng等1993年的研究。他们以美国1972年~1989年的上市公司为对象, 使用超额累积报酬模型, 研究了营业利润、净利润和综合收益在股票报酬解释中的作用, 既包括相对关联研究, 也包括增量关联研究。研究表明, 营业利润与股票报酬最为相关, 其次是净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不具备增量价值信息。不过由于当时SFA S130尚未发布, 作者未直接定义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而是通过公式加工计算得出。

Dhaliwaletal., (1999) 使用1994年和1995年美国公司的数据, 对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是否优于净利润, 以及SFA S130要求的三个组成项目 (可供出售证券价值变动值、外币交易折算差额变动值、最小养老金负债的变动值) 分别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的盈余数据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作者在文中定义了两个综合收益概念:CI130和CIbroad。其中CI130是净利润加上SFA S130要求的三个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之后的综合收益, CIbroad是扣除普通股分红后影响的股东权益变动值。作者总结的实证研究结论为:“通过比较不同报酬模型之间的R2, 发现与净利润相比, 综合收益既没有与股票报酬更相关, 也不能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或利润, 因此不支持综合收益比其他收益指标更好计量公司业绩的论断。综合收益中唯一提升了价值相关性的项目是‘可供出售证券调整’, ‘外币交易折算调整’和‘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仅是增加了噪音。”但比较有意思的是, 仔细分析研究方法及文中列出的方程回归结果, 报酬模型的结果与作者总结的结论实际是不一致的。虽然CIbroad报酬模型的R2 (3.51%) 小于净利润报酬模型 (3.81%) , 但CI130报酬模型的R2 (4.20%) 是高于净利润报酬模型的, 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至少可以说, 在报酬模型下, SFA S130所要求的综合收益比净利润更具价值相关性。此外, 分行业研究结论表明, 金融行业CI130的价值相关性显著高于N I。

Biddle&Choi (2006) 以1994年~1998年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 定义了16种盈余, 分别建立了其与股票报酬的回归模型。在16个盈余中, NI, CI130, CIbroad与Dhaliwal (1999) 的定义相同, 其主要结论也与本文分析的D haliwal (1999) 结论相同, 即SFA S130定义的综合收益, CI130报酬模型的R2最高, 最具相关性, CIbroad的R2要低于N I。在N I基础上增加可供出售证券价值变动后的盈余变量具有最强的增量相关性, 但仍弱于N I130。因此SFA S130中选择的三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是最优的。作者同时还对综合收益结构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区分具体内容披露, 比汇总披露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Cham bers etal., (2007) 认为, 前人研究的结论之所以不一致, 可能是因为使用了自己加工的OCI数据, 而非公司财务报告中实际披露的数据。因此, 使用SFA S130发布后1998年~2003年美国公司财务报告中实际披露的OCIas-reported数据进行了价值相关性研究。作为比较, 作者同时也使用了1994年~1997年加工计算的OCIas-if各项数据。不过从作者的模型设计可以看出, 作者只是研究了OCI对于净利润的增量价值相关性、OCI组成项目对于净利润的增量价值相关性, 而未研究CI与NI的比较价值相关性。从研究结果看, OCIas-if并未增加价值相关性, 但OCIas-reported却能够显著增加价值相关性。这一结论与Dhaliwal (1999) 增量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作者将这一现象归因于OCIas-if指标可能存在重大计量误差。总体而言, 文章认为剔除计量误差的影响, 其他综合收益是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的。

O'H anlon&Pope (1999) 采用报酬模型, 以1972年~1992年英国公司为样本, 区分不同时间区间, 研究了传统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以及脏盈余对于传统净利润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与前述美国相关研究不同, 文章首先定义了普通利润, 然后定义了各个“脏盈余”指标, 包括非经常性损益、商誉核销 (good willwrite-offs) 、资产重估调整、外币交易折算差额、其他项目 (Sundry) , 并将这些项目的合计数定义为“脏盈余” (DS) 。总体而言, 这篇文章所定义的脏盈余相对于传统净利润而言, 无增量价值相关性。

Stephen etal., (2007) 以1992年~2004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5个国家的公司为对象, 研究了营业利润、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由于作者认为, 5个国家在脏盈余会计项目和实务处理各不相同, 因此没有直接取各国的具体脏盈余项目, 而是按照O hlson (1991) 提出的净盈余理论, 根据考虑分红后的净资产变动计算得出综合收益 (此方法与D haliwaletal., 1999和Biddle&Choi2006定义的CIbroad是相同的) , 并将综合收益与净利润之差, 界定为其他综合收益。研究表明, 所有国家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均低于净利润和营业利润。这一结论与D haliwaletal., 1999和Biddle&Choi2006中CIbroad价值相关性的结论是一致的。

Wang、Buijink、Eken (2006) 以1988年~1997年荷兰上市公司为样本, 检验了“肮脏盈余” (dirty surplus) 的相对和增量价值相关性。作者采用了与O'H anlon&Pope (1999) 相同的研究方法, 划分了1年、2年、5年、10年4个时间窗口, 分别进行了回归检验。其结论与O'Hanlon&Pope (1999) 的研究总体一致, 即无论基于哪个时间窗口, “肮脏盈余”总额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但资产重估增值和外币折算调整等具体项目对股票报酬具有解释能力。同时尽管净利润和干净盈余 (即综合收益) 都与报酬相关, 但净利润似乎是衡量企业价值更相关的指标。

Kanagaretnam etal., (2009) 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 使用同时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的加拿大公司1998年~2003年的数据, 发现综合收益在解释能力上比净利润更优, 并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现金流量套期项目与股票价格、市场报酬都显著相关。与其他文献不同, 此文章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选用了现金流量套期项目。由于均为美国市场, 且执行的都是美国准则, 其价值相关性的结论与美国一致并不意外。

(二)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及结论

我国是在2006年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 才开始产生“绕过损益表直接计入权益”的“脏盈余”项目, 且在2009年第3号会计准则解释公告颁布之后, 才正式出现综合收益的概念, 并进行单独列示。因此本文仅对2007年之后的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进行了分析。

程小可、龚秀丽 (2008) 以200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 (剔除了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公司) , 使用报酬模型对净利润与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对综合收益组成项目是否具有增量信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综合收益与净利润均与股票报酬显著相关, 但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低于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的各组成项目中, 仅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股东权益变动的影响项目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不过文章未研究O CI合计数相对于净利润是否具有增量信息。

汤小娟、王蕾 (2009) 以我国沪市A股市场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新准则倡导的综合收益与传统的净收益带来的信息含量差异。研究表明, 净收益和综合收益均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显著相关, 但净收益的影响程度高于综合收益。在考虑了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后, 结果仍未改变, 从而表明相比综合收益而言, 投资者更为关注传统的净收益信息, 会计准则中的综合收益概念有待强化。

欧阳爱平、刘仑 (2010) 以2007年、2008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 采用报酬模型, 检验综合收益是否比净利润更具价值相关性。实证结果显示, 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低于净利润, 投资者对利润表的关注高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从而, 作者认为有必要改进我国综合收益的列报方式。但本文认为, 此文的推论有失偏颇。虽然2007年、2008年尚未执行综合收益列报要求, 但实证研究结果“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质量低于净利润”是列报方式的问题, 还是综合收益本身确实于投资决策无用?难以定论。

谢获宝等 (2010) 等基于我国新准则实施后2007年、200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 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 从“增量”和“相对”两个角度, 对综合收益及其构成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项目以外, 其他综合收益总额和其各项目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在不同的年份里表现得并不稳定;相对于净利润, 综合收益总额信息并不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唐国平、欧理平 (2011) 以2009年沪市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 利用价格模型, 以相对关联研究和增量关联研究的方法检验了综合收益相对于净利润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 以及其他综合收益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 无论净利润还是综合收益均具备价值相关性。但净利润模型中变量的系数大于综合收益模型中系数, 且净利润的adj R2高于综合收益, 这表明综合收益的内容混淆了企业经营业绩的内涵, 净利润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同时, 其他综合收益系数估值为负, 但在10%的水平上不显著, 说明在综合收益的分解模型中, 其他综合收益并不能提供增量价值相关性 (甚至可能是降低) 。

由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 在我国, 无论是2009年以前通过股东权益变动表披露其他综合收益, 还是2009年后通过综合收益表披露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信息, 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要弱于净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整体而言无增量信息, 仅在特定年份, 个别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 表现出了一定的增量价值信息。

(三) 国内外研究评价

在以上对国内外研究情况及结论进行分析时, 笔者已对文献本身可能存在及值得关注的问题已经进行了简要评价。此处将根据上述评价, 对发现的问题作一总结。

(1) 关于国外研究。国外研究, 整体而言方法各异。但仔细分析, 笔者认为还是能够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首先, 对于美国市场而言, 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并不像一般文献所说“结论混乱, 不一致”。实际上, 除了Cheng etal., (1993) 研究中,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低于净利润之外, 其余的文献上均反映了SFA S130定义下的综合收益具有比净利润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同时, 如果剔除计量误差的因素, 实际报告的其他综合收益数据对于净利润还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而Cheng etal., (1993) 研究的时间范围为1972年~1989年, 在这一期间, 综合收益还只是理论界、准则制定机构探讨的一个概念, 因此, 未被投资人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使用也符合实际情况, 如果将其绝对理解为综合收益本身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可能过为武断。其次, 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 无论是作者定义的脏盈余, 还是其他综合收益, 对于传统意义的净利润, 均无增量价值信息。相同定义下的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也要弱于净利润。第三, 对于同时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的加拿大公司, 综合收益在解释能力上比净利润更优, 并且其他综合收益子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现金流量套期项目与股票价格、市场报酬都显著相关。

(2) 关于国内研究。对于国内研究, 总体而言, 结论是比较一致的。但其中有一篇文献, 结论与之不同。赵自强、刘珊汕 (2009) 以沪深两市2006年~2007年度上市公司为样本, 对综合收益项目与股票报酬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据其研究结果认为, 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综合收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同时也反映出资本市场能够较好地理解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价值指示作用。笔者仔细分析了文章的研究内容, 认为有些方面值得商榷:一是文章定义的其他综合收益除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外, 还包括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个项目实际上是包含在净利润表中的。作者如出于对上述项目性质的判断将其划为其他综合收益, 或可做进一步探讨。但在将其划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同时, 又未从净利润中扣除, 此方法让人难以理解。二是文章构建了8个模型, 其中除第一个模型外, 其余模型均为“增量关联”研究, 即其他综合收益合计数以及各个构成项目对于每股净收益是否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但文章却将每股净收益与每股其他综合收益的增量关联研究结论归结为, 综合收益比传统净收益更具价值相关性。剔除此研究, 国内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目前在我国, 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要弱于净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整体而言无增量信息。

二、文献结论差异性分析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深入研究, 可以得到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一个较为清晰的视图:在美国, 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综合收益概念的逐渐推广, 其价值相关性已超过净利润, 同时其他综合收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信息。而在其他国家, 尤其是我国, 结论恰好与之相反。由此笔者推断,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存在国别差异, 亦即在准则趋同的大背景下, 同样执行综合收益披露准则, 后果却不尽相同。对于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笔者做了进一步分析:

(一) 基于准则视角的分析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仅对综合收益的列报方式进行了规定, 而未统一规范综合收益、其他综合收益的确认与计量, 因此不同文献中使用的自变量———综合收益, 或其他综合收益 (脏盈余) 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SFA S130所要求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主要包括可供出售证券价值变动值、外币交易折算差额变动值、最小养老金负债超过未确认前期服务成本的变动, 以及其他项目。英国FR S3包括不动产重估未实现利得、商业投资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符合条件的养老金精算利得和损失、外币交易折算差额以及其他项目 (Sundry) 。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3号也仅给出了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 即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 实际中主要包括可供出售证券公允价值变动、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变动、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等。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具体项目与我国基本相同。因此, 从准则具体要求来看, 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的内容、计量方法本身就存在差异, 即大家都在谈综合收益, 但实际上可能谈论的不是同一个对象, 不是一致的语境。直接将不同国家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 必然会存在不可比性。

此外, 在不同的国家, 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绝对和相对重要性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福利制度比较完善, 养老金义务相关项目的金额可能会相对重要一些。不同国家的其他综合收益, 整体上相对于净利润的重要性也可能不同。

(二) 基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分析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 某种意义上研究的是综合收益对于信息使用者是否有用, 而这一问题还会受到使用者本身对该指标的了解程度、应用会计盈余信息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也与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存在一定关系。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结论与美国主流结论的差异, 一定程度上就说明这一点。美国早期, 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也是弱于净利润, 乃至营业利润的。但后期, 市场信息需求者逐渐认识、了解、熟悉综合收益, 其价值相关性才超过净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也具有了增量价值信息。Hirst&Hopk (1998) 、Hirstetal., (2004) 直接通过实验研究, 发现按照SFA S130的要求披露综合收益相关信息, 能够增强买方证券分析师对股票的估价能力, 影响银行分析师的风险和价值判断决策。而在我国, 也有学者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推断, 对于我国投资者而言, 综合收益是一个新的概念。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极易受到市场价格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因此综合收益及其分解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相对于净利润而言低很多 (程小可、龚秀丽2008) 。这种情况引起了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虽然相同的准则能够提高不同主体间财务报告的可比性、透明度, 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但遵循相同的准则, 并不能保证一定得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即使得出了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相关信息对于不同国家的信息使用者而言, 有用性也可能是不同的。那么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前提下, 是否一定要不计成本、不考虑实际情况的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是否能够、在不违背准则趋同的前提下, 采取一些特殊策略?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三) 基于研究方法与内容的分析

已有研究文献, 之所以表现出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与研究方法各自不同、内容花样繁多有着重要关系。会计实证研究方法, 实质上是计量经济学在会计学中的应用。但是在会计学后续研究中, 更多的是沿用前任研究方法、模型, 某些情况下可能未能对模型本身及推导逻辑有着清晰的理解。在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中,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不同的研究中使用的模型各异, 有价格模型、有报酬模型, 报酬模型中, 又有盈余水平酬模型、盈余变动模型、超额累积报酬模型等;自变量定义更是千差万别, 有的直接使用盈余水平、有的使用盈余水平 (或变动, 或二者兼有) 除以期初股票价格;累积报酬取值的时间区间也不尽相同。Biddle&Choi (2006) 尤为典型, 研究中作者使用的16种盈余定义中, 除了NI, CI130, CIbroad以及各个其他综合收益具体构成项目外, 其余各种组合的盈余并无真实的经济含义, 也无理论支持, 不仅增加了研究噪音, 还使得一些回归结果难以理解和解释。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看, 这些形似而神异的模型、方法, 很有可能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重大差异, 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大相径庭, 降低了研究的可信性。

针对国内外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情况,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发现了前人研究中不尽准确之处, 厘清了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大致视图, 即在美国, 目前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高于净利润, 同时其他综合收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信息。而在其他国家, 尤其是我国, 结论与之相反。通过进一步分析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国别差异的原因, 认为可能是由于准则本身确认计量要求的不同、信息使用者需求不同以及研究方法与内容上的差异所导致。基于此, 对于准则制定者而言, 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即会计准则的趋同策略。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前提下, 我国会计准则未来的制定, 不一定要不计成本、不考虑实际情况的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有必要研究考虑在不违背趋同本质要求的前提下, 采取一些特殊策略, 包括趋同的时间、步骤和适用范围。其次, 需要建立准则趋同的定期评估机制 (如五年) , 尤其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评估准则趋同带来的成本和收益, 并对过往每一个准则趋同项目的策略和事实效果进行分析, 避免路径依赖。三是为有效实保证综合收益信息的可比性和质量, 仅统一披露要求是不够的, 还需对综合收益具体项目的确认、计量相关准则进行同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方法综述 篇10

一、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根据现金流量模型可知, 公允价值代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

其中:Pj, t表示证券j在t时点的价格或公允价值;CFn表示证券j在n时点产生的现金流量;i表示折现利率。

因此, 投资者只要知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估算出市场利率, 就可以计算出资产或负债在将来某个时点的期望值。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 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

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 所以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 这大大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信息观下的研究方法

信息观是基于财务报告的损益表观, 该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其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 交易量反应研究方法。一般运用的股市调整模型的正常交易量计算公式如下:

Vit=ai+bi Vmt+εit

其中:Vit表示公司i在第t日的换手率;Vmt表示第t日的市场换手率对数;ai、bi表示回归参数估计值;εit表示公司i在第t日的换手率残差项。

在大多数研究中, 股市调整模型的交易量变量用换手率对数来替代, 淡化了公司规模对交易量反应的影响, 调整后的模型如下:

Ln (Vit) =ai+bi Ln (Vmt) +εit

由非公告期的数据计算出正常交易量后, 再用公告期内的实际交易量减去正常交易量即得出公司的超常交易量, 由其变化趋势即可得到反应的差异程度。

交易量反应研究方法简捷、直观, 但其只能说明公告日前后股票交易量是否受到了公告的影响, 而无法说明具体的影响程度和效果。

2. 股票交易价格反应研究方法。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1) 股票价格波动性分析。这一方法类似于交易量反应研究方法。

(2) 平均累计超额回报 (CAR) 分析。其原理是:若盈余公告带有信息含量, 则应该观察到在公告日附近CAR有明显增加;若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是无偏的 (不存在系统性的高估或低估) , 则CAR应在公告日后基本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首先, 使用市场模型回归计算股票的β值, 即:

Rit=αi+βi Rmt+ε

其中:Rit表示股票i在第t日的收益率, 即:Rit= (Pit-Pit-1) /Pit-1;Rmt表示第t日的市场收益率。

其次, 计算公司超常收益, 即:

△Rit=Rit- (αi+βi Rmt)

然后, 计算公司平均超常收益, 即:

其中:W表示股票i样本的考察数目, ARit表示考察期内每日样本超常收益的平均值。

最后, 计算出累计平均超常收益来衡量市场反应, 计算公式为:

其中, M和N表示CAR的窗口取值。

Ball和Brown (1968) 计算了公告期前12个月和公告期后6个月的CAR值, 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证明了意外盈余与公司股票的累计超额回报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做出反应, 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而对投资者有用。

(3) 盈余反应系数法 (ERC) 回归分析。即将研究窗口中的股票超额回报对意外盈余进行回归, 以考察盈余变化对超额回报所产生的影响。

对其的一般理解来自如下线性模型:

CARit=a+b UXit/Pit-1+εit

其中:CARit表示对证券i在时期t的累计风险调整报酬率;a表示无风险利率 (基准利率) ;UXit表示市场对证券i在时期t的未预期盈余;Pit-1表示证券i期初股票价格, 作为平减因子;εit表示随机分布项;斜率b就是ERC。

该模型以检验斜率b和线性模型解释力CARit的显著性为基础, 是盈余与股票报酬关联性研究中的基础模型。

ERC表示的是股票报酬率和盈余之间的相关程度, 用来衡量某一证券的超额市场报酬相对于该证券报告盈余中的未预期因素的反应程度。

魏明海和段建琴 (2008) 通过对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新旧会计准则合并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和2007年中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等数据的研究, 运用ERC检验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并得出在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公布日前后, 经上期股价调整后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在1%的置信水平下对超常盈余有积极的市场反应, 说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调整额具有信息含量, 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三、计量观下的研究方法

目前, 计量观是主流研究方法, 包括递增关联研究法和相对关联研究法。

1. 递增关联研究法。

主要研究在其他变量给定的情况下, 某一会计数据是否有助于解释股票的市场价值或价值变化。在回归方程中, 如果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不等于零, 则认为该解释变量是价值相关的。另外, 研究者还可能对会计数据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假设并代入某一模型, 将预测的系数与实际估计得到的系数进行比较, 并以此评价会计数据对被估价变量的计量误差。

2. 相对关联研究法。

通常是比较股票市场价值或价值变化与财务报表底线数据之间的关系。这类研究方法常常根据比较不同会计数据计算的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 (R2) 来作出判断, 一般R2大的被认为价值更相关。

陆宇峰 (1999) 运用Ohlson (1995) 的估价模型, 将R2分拆成三部分, 通过公式演变分别计算出衡量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增加能力、每股收益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增加能力以及两者一起运用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增加能力的R2。通过比较三者的R2在1994~1998年之间的变化情况, 得出以下结论:会计盈余以及会计盈余和净资产两者联合起来对股价的解释力度都有逐年增强的趋势, 但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力度一直比较弱, 通常在1%左右, 并且在1994年和1995年未通过T显著性检验, 从而认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盈余是股价的主要解释力量。陆宇峰对净资产的解释是:我国股市尚不成熟, 无法认识到净资产对股价的影响力;我国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无形资产比例较低或企业兼并重整等不活跃。

3. 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

在上述关联研究法中所提到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是目前研究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Kothari和Zimmerman (1995) 建议同时使用两种模型, 两者均从模型演化而来。其中:Pt表示第t日的权益资本价值;bvt表示第t日公司权益资本的账面价值;表示第t日的剩余收益或超额盈余, 即:, RF表示无风险利率加1。

后来, 有研究者总结了通用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 其公式如下:

价格模型:P=α+βX+ε

在上述公式中, Pt表示第t年复权后的股票价格, Xt表示第t年的每股收益, α和β分别表示回归的截距系数和斜率系数, ε表示残差项。

在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中比较典型的价格模型的演变公式如下:

其中:PFVCL表示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ELPPRO表示剔除PFVCL之后的每股利润总额;PFAIR表示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POTHER表示剔除PFAIR后的每股净资产;SIZE、CURR、DEBT、INST、INDUSi为控制变量, 分别表示企业规模、流通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机构持股比例、行业;β0和μ分别表示截距和残差项, 模型源自张立民和王珊珊 (2008) 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 演变主要是每股收益的分拆和新的控制变量的加入, 并将β和X分别表示成一系列变量组成的β和X矩阵。

四、新的研究思路

西方国家 (主要是美国) 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 主要是面向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 而且也日趋成熟, 但我国目前还很缺乏关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西方国家与我国研究的不同之处都集中在不同样本的选择上, 而对于相关性的理解都比较笼统且模糊, 很少有研究从其内涵的三个方面 (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入手, 层层验证其可实现性。在此, 笔者大胆提出新的设想, 希望日后能从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分别建立模型对相关性进行全面且准确的检验, 从而评价公允价值目前的应用情况到底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牛成喆,苏正建,刘强.公允价值 (现值) 计量属性的信息质量特征分析.煤炭经济研究, 2006;5

[2].刘浩, 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财经研究, 2008;1

[3].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 2005;10

[4].Ohlson, James A.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valuation.Contempr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12

价值相关性 篇11

从产权角度看,央企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虽属于国家,但国家是国有股出资人——社会公众的代表,因此这部分国有股终极所有权应归属于社会公众;然而,这种所有权及与之相伴的剩余收益索取权并无法追溯至个人,因此,国有所有权并未实际体现于央企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这导致国企所有者缺位以及控制权转移。在此背景下,将经理人提升至企业所有者的地位也许对产权不完善的央企上市公司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经理人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经理的作用,经理制度可发挥监督、提升公司决策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等等功能。这些研究尽管对经理效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但并未从经理职位资本角度研究相关主题,这正是本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职位资本即以每一职位为单位确定的人力资本组合。该组合投入企业形成综合生产力,即成为有产出价值的“人力资本”(耿建新、朱友干,2009)。根据团队生产理论,单个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难以准确测量,易带来“偷懒”和“内耗”;而职位资本在职位目标约束下,可减少人力资本个体“偷懒”和“内耗”行为。再从产权角度看,正如上市公司的股本所有权归属于股东一样,职位资本来源于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表现为由管理职位而占有的资源。其所有权以及剩余收益的分配权归属于人力资本的实际投资者,使用权则被企业所拥有。如同上市公司股东在二级市场上转让股权并不影响企业的股本总体,每一级别职位人员的流动也并不影响职位资本。这样,职位资本价值表现为职位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所具有的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属性和创造能力,亦即凝聚了人力资本个体的知识和能力。

本文以央企上市公司经理职位为切入点,通过薪酬折现法确定央企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以此为基础,检验央企上市公司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公司股东财富之间的相关性。我们的预期结论是:经理制度对央企上市公司尤为必要。尽管国内外有关经理效用研究的文献较多,但本文以央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着力从职位资本角度探讨经理职位资本价值的效用。我们认为,本文所述观点为当前有关央企上市公司经理制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能够在指导业务实践方面发挥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将采用薪酬折现法确定经理职位资本价值,即以我国资本市场上央企上市公司各年预计的对经理职位资本总支出的现值作为该职位资本价值。在此基础上,检验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公司股东财富的相关性,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在本文中,央企上市公司的股东财富指标选自公司的财务会计指标而非资本市场数据,即以财务会计指标体系内的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来反映股东财富,而不采用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数据。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为:首先,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低,充其量只是弱式有效,庄家操盘、内幕交易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扭曲了价格信号;其次,我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形成存在较多非企业因素,无法反映企业业绩的实际情况;最后,财务会计信息本主要反映当前绩效,直接受高管自利行为影响,而股票价格变动则主要反映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预期,受高管直接影响小(Murphy,2000,Wiseman and Gomez-Mejia1998)。由此,尽管由股价变动形成的股东财富虽在理论上体现了企业的理财目标,但并不能反映高管的管理效率与业绩。

(二)经理职位资本价值的确定 本文采用薪酬折现法确定经理职位资本价值。对于企业经理职位资本年实际薪酬支出与预计薪酬支出的差额,根据资本保全原则,于实际支出发生时调整经理职位资产的价值,而不再调整经理职位资本的价值。薪酬折现法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购买力为计量单位,从而最具有可操作性。该计量方法的基本公式表示为:

Vn=■■

式中:Vn表示企业经理职位资本的总价值;It表示该经理职位每年的薪酬支出;r是适用于该企业的收益折现率(可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经理职位资本风险的基础上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n是企业的存续期,趋向于无限。

当经理不仅领取薪酬,而且持股时,则应将经理获取的薪酬和持股现金流折现为经理职位资本价值。即:

Vn=■■+n×p

Vn表示企业经理职位资本的总价值;I表示该企业预计每年的薪酬支出;r是适用于该企业的收益折现率;n表示企业经理持股总数;P表示该证券价值。

如此核算的原因是:根据现代财务理论,证券资产价值取决于该证券的未来现金流量。即:

P=■■

式中:P表示该证券价值;NCFt表示预计该证券每年产生的现金流入;R是适用于该证券的收益折现率。

(三)央企上市公司正副经理持股情况统计 2002年~2009年初151家央企上市公司中,赋予高管持股的公司总数是94家。董事长持股公司总数27家,副董事长持股公司总数10家,总经理持股公司总数23家,副总经理持股公司总数51家,财务总监持股公司总数15家,董秘持股公司总数25家,独立董事持股公司总数6家。高管持股公司数统计见表1。

由表1及图1可知:正副经理职位持股数量最多。这表明我国央企上市公司比较重视对经理人的激励。

本文拟根据2002年~2009年期间央企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正副经理薪酬及持股数据分别计算持股前后经理职位资本价值。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检验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央企上市公司股东财富的相关性,以判断经理职位资本的功效。

(四)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分析,企业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股东财富(在本文中,即每股收益以及每股净资产)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及本文的研究主题,笔者提出假设是央企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股东财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假设包含如下两个分假设,即:

假设1:央企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每股收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2:央企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每股净资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五)研究变量与模型 当前拟采用的自变量主要有:央企经理职位资本价值(将根据薪酬折现模型计算经理职位资本价值),因变量分别为:央企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

结合本文的研究假设,我们采用的实证检验模型如下:

EPS =α0+β1×LnVE+ε(1)

EPNetA =α0+β1×LnVE +ε(2)

其中: VE为经理职位资本价值;EPS是每股收益;EPNetA是每股净资产。

(六)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央企上市公司为对象,以我国沪、深两市2002年~2009年151家央企上市公司(截止2009年3月)为研究样本,分别计算了每一家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的平均数,基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在整理数据过程中,剔除了存在异常值的公司。

三、实证检验结果

(一)持股前后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公司每股收益相关性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二)持股前后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每股净资产相关性的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三)对正副经理两职合并的检验 依据上述实证研究的发现,本文再次检验合并后正副总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前述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本文假设的思路,这里同样假设持股前后正副总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央企上市公司股东财富存在显著相关相关性。此处所用基本模型为:EPS =α0+β1×LnVE +ε;EPNetA=α0+β1×LnVE+ε。其中,VE代表正副总经理职位资本价值,其它指标如前所述。

依据上述假设及所计算的持股前后央企上市公司正副总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如下:

(1)持股前后正副总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每股收益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2)持股前后正副总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每股净资产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四)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由上述央企上市公司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股东财富之间的实证检验结果可见:

首先,无论持股前后,总经理、副总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每股收益有显著的相关性。经理职位资本价值有效地增加股东的投资报酬——每股收益。其主要原因可能当前我国央企上市公司总经理与副总经理职位的任命已逐步市场化,经理职位与股东每股收益正相关。

其次,持股后副总经理职位与股东财富之间拟合度明显提高,显著性水平提高。因副总经理持股公司数51家,远超过其它高管职位持股公司数量,且占总持股公司数的比例高达54.3%。实证结果清晰地说明,赋予经理职位一定的股权能有效地发挥激励效力,降低代理成本。

最后,总体看,央企上市公司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股东财富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经理制度对产权不完善的国央企上市公司具有治理效力。

四、相关建议

从实证检验看,正副经理职位持股前后拟合优度总体在提高,相关性增加。因此,为了保证职业经理人职位配置效率的最优化,应提高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程度。笔者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得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市场化的经理职位资本融资方向,并实现责权匹配。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经理人市场以及国资委控制央企上市公司人事权,经理人委任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制度潜规则、人情效应等诸多不良现象。因此,应坚持市场化的经理职位资本融资方向,合理设置经理职位,,明确经理职位资本的职权、任职条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同时以经理职位资本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最终使经理职位权责配置均衡,体现职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从而增加经理职位资本价值和股东财富。

第二,健全充分竞争的外部经理人市场——高管职位资本市场。健全充分竞争的外部经理人市场——高管职位资本市场是对国企高管薪酬机制进行改革的前提条件。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高管职位资本市场中,职位资源的价格应当体现职位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换言之,在此市场上的薪酬对价水平最合理。因此,在当前,我国应大力培养、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导入充分竞争机制,使职位资源配置市场化,从而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上央企上市公司的高管职位资本的配置效率。

第三,应当引入与市场机制相对应的经理人薪酬对价机制,实现经理人职位资本的权益。匮乏市场化的薪酬对价机制易造成央企经理人自定薪酬现象,产生不合理的薪酬水平,导致经理职位资本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央企上市公司经理职位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不仅依赖于企业内部监管机制,而且依赖于外部市场化的薪酬对价规则。这就要求在充分竞争的外部经理人市场——高管职位资本市场上,经理薪酬水平应当成为经理职位资本配置的价格信号,引导职业经理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经理薪酬契约的最优化以及反映市场对经理职位资本的评价。

尽管本文通过估价模型推导出经理职位资本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实证检验了央企经理职位资本价值与央企上市公司股东财富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但由于相关理论基础及所获取数据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本文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有关研究模型的运用和变量的选择上,由于国内外同类研究无先类可循,所以本文所采用的线性回归模型以及所选择的相关变量可能存在某些疏漏或可改进之处。其二,本文以央企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薪酬为基础,而无法取得央企上市公司经理职务消费、全部激励收入以及灰色收入与隐性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朱友干:《高管职位资本、薪酬对价与会计选择——基于央企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0博士学位论文。

[2]耿建新、朱友干:《 职位资本——人力资本会计研究的新视野》,《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本文系2010年北京市教委项目“高管职位资本、薪酬对价与会计选择——基于央企上市公司的研究”(项目编号:SM20101001

2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市公司盈余重述价值相关性 篇12

财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主要载体, 是投资者获得公司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效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保证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关键。然而, 近年来中外资本市场上频频出现的财务重述Wu, 2008) [1]。不断增长的重述引起了监管层、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重述与股东财富的关系, 尤其是盈余重述Wilson, 2008) [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重述未必都是坏迹象, 它能提供关于公司未来前景的资本市场信息, 提供有关历史收益趋势的有用信息, 提高预测性及未来收益的直接效果, 同时提高下降的盈余价值相关性 (Kamran Ahmed和John Goodwin, 2007;Baruch Lev等, 2008) [3,4]。

从中国资本市场状况来看, 一方面, 盈余重述现象非常严重, 上市公司补充更正说明的事项一半以上与利润相关 (雷敏等, 2006) [5], 上市公司披露的重述中超过30%的补充更正公告涉及对盈余的调整 (魏志华等, 2009) [6];另一方面, 国内研究对财务重述的关注相对不足, 尽管监管层与学者们同样担忧中国盈余重述公司的财务报表质量, 但通过实证证据研究重述后盈余信息内容的文献非常有限, 现有关于财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集中于检验信息的创新性与改革, 如盈余意外或现金流的增长等, 较少研究涉及财务信息历史记录的盈余重述对用户决策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上市公司盈余重述的价值相关性, 以此来分析重述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弥补国内现有研究的缺憾。本文的贡献在于研究了盈余重述的信息内容, 分析了其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更深入地了解了重述的经济后果, 为监管部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实证支持。

2 文献回顾

会计信息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决策有用性, 即能够对投资者的证券购买或持有的决策产生影响。在学术研究中, 又把决策有用性叫做价值相关性。价值相关性研究证券的市场价值与各种会计数据之间的经验联系, 依此来考察会计数据对证券估值的有用性。会计盈利具有价值相关性, 已被学者们不断证实。对于盈余重述的价值相关性, 研究者通过分析重述披露后盈余信息内容的变化研究重述信息的有用性。研究发现, 重述包含的信息常被用来重估未来现金流和公司的可信性, 上市公司发布财务重述公告后, 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该反应取决于重述的内容和重述调整的幅度, 当重述源于收入确认、涉及造假、影响的账户较多、调减报告期收益或重述由外部监管层提出时, 市场赋予的惩罚最严重, 重述信息对披露日前后短期的市场反应有较强的解释力 (Aigbe Akhigbe等, 2005;Palmrose等, 2004;Susan Scholz, 2008) [7,8,9]。GAO (2002) 的研究报告显示, 发生财务重述的3个交易日内, 样本公司的股票价格平均下跌了约10%, 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 UBS/Gallup投资者乐观指数跌至历史最低点[10]。

通过研究重述报告前后的盈余反应系数, 学者们发现, 重述后的盈余信息与股价显著性降低, 说明投资者和交易者认为重述后公司报表盈余质量恶化, 可信性下降, 重述后投资者较少依赖公司发布的盈余信息, 财务分析师会重新评估目标公司的未来预期收益 (Kirsten L.Anderson等, 2002) [11]。由于重述降低了公司预期收益质量, 加重了信息不对称, 因此, 投资者会提高其必要收益率, 从而导致公司权益资金成本的上升 (Paul Hribar等, 2004) [12]。此外, 重述还具有行业内传染效应, 重述使得投资者重新评估非重述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信息, 对会计质量的担忧使得投资者降低了对整个行业的利润预期, 引起同行业非重述公司股价下跌 (Art Durnev等, 2009;Cristi A.Gleason等, 2008) [13,14]。也有部分学者认为, 重述不一定对投资者是负面消息, 它能提供有关历史收益趋势的有用信息, 提供关于公司未来前景的资本市场信息, 能提高收益价值相关性, 有助于会计用户更好的决策 (Kamran等, 2007) [3]。运用发布盈余重述的样本, Baruch等 (2008) 探讨了历史财务信息对用户决策的影响, 研究发现, 对历史盈余的修正会显著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该影响取决于重述的幅度及其对当前盈余的影响) , 消除或缩短盈余增长历史或正盈余历史的重述有显著的负面效果, 因此盈余重述对投资者来说是价值相关的[4]。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西方学者直接或间接证明了盈余重述具有价值相关性, 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国内学者鲜有对重述后信息内容的深入研究, 仅有几篇文献分析了重述引起的股价反应。本文选择投资者最关注的盈余重述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重述信息的有用性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期望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实证证据。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我国财务重述制度是在财务报表差错信息更正的会计实践中逐步发展并确立的。重述制度始于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1999年1月1日实施) 的出台, 该准则首次提出了会计差错的概念, 并对其处理作了规定。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2007年1月1日实施) 正式提出“追溯重述”概念, 要求上市公司对出现的会计差错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编报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 财务重述制度正式建立。因此, 选择沪深两市1999~2009年11年间对年报盈余进行重述并发布公告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Palmrose等, 2004) [8], 核心重述涉及收入、销售成本、管理成本、其他营运费用等, 非核心重述涉及一次交易, 如资产减值、重组、并购、营业外收支、所得税项目等, 多为非经常性损益。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 核心重述更易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市场负反应更大, 因此更具价值相关性 (Susan Scholz, 2008;Wu, 2003;James N.Myers等, 2003) [9,15,16]。本文将是否核心重述作为划分子样本的一个依据。此外, 根据重述严重性的不同, 重述可分为违规 (irregularity) 重述和非违规重述, 违规重述往往涉及造假, 是管理层的一种盈余操纵行为, 违规重述的披露会引起公司市场价值的下降 (Edward P.Swanson等, 2008) [17]。考虑我国到我国资本市场的情况, 我们选择如下标准来判断违规重述:重述公告的内容中存在“舞弊”“虚构”“欺诈”等字眼;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监管机构对公司进行专项检查, 认为公司存在不实信息披露行为, 对公司进行了处罚或认为会计处理不当, 要求公司修正会计差错;税务机关对公司由于信息披露错误导致的偷漏税情况实施了处罚。以上条件满足其一即认定为违规重述。本文将是否违规重述作为划分子样本的另一个依据。重述类别分布情况见表2, 按照这种划分, 我国上市公司核心盈余重述只占到了27.77%, 非核心重述约占72.23%, 这与Min Wu (2008) [1]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违规重述占到了总样本的近1/3。

3.2 模型构建

较恰当的检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方法, 应当是财务报表信息“俘获” (capture) 或“汇总” (summarize) 能影响股票价值的信息的能力。目前价值相关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报酬模型和价格模型。两种模型孰优孰劣, 理论界并一致的结论, 报酬模型考虑了当期盈余与非预期盈余和年度报酬率的关系, 但由于会计确认的滞后性大大降低了盈利的相关性, 可能导致盈余系数估计为零;价格模型克服了报酬模型的研究偏差, 反映了会计盈余的累积影响, 将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评价范围从损益表延伸到了资产负债表, 然而价格模型具有规模效应 (scale effects) , 使得其在应用时存在潜在的缺点。因此, 本文的研究遵从Kothari和Zimmerman (1995) [18]的建议, 在评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时同时使用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

本文主要关注盈余重述的价值相关性, 分析盈余重述是否提高了收益及收益变化的价值相关性。具体来说, 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①盈余重述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②2007年新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重述制度正式建立, 我们将时期变量加入模型, 以考虑是否新的重述制度的实施提高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③参考以前学者的研究, 将是否核心重述及是否违规重述作为变量以研究不同性质的重述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所建模型如下。

价格模型:

Ρit=β0+β1BVit+β2Eit+β3RESit+β4Τit+β5CΟRit+β6ΙRRit+β7RESitΤit+εit

其中,

Pit代表i公司t年年报披露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Wu (2008) [1]教授的研究结果是一样的, 她的研究没有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对财务重述的反应, 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对重述传达的盈余信息的依赖度是很低的, 她认为, 在中国, 市场机制是不能阻止公司的误述行为的, 必须依赖政府的管制。

重述没有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说明投资者对重述信息不敏感, 这可能是因为重述还未引起我国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投资者的识别能力有限, 不能洞察到重述背后的实质。另一方面, 现有证券市场不规范, 缺乏对中小投资者的有效保护, 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加之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述成本非常低, 往往通过补充更正或与年报捆绑披露等非常隐秘的方式发布重述公告, 且极少受到监管与惩罚, 减弱了重述可能造成的市场影响。

2007年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对出现的会计差错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编报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 而不仅仅追溯调整。模型3中引入了时期变量, 可以看到, 时期变量及交叉变量并没有通过检验, 模型的解释力在报酬模型中也未得到提高。表明2007年后盈余重述的价值相关性并没有提高, 新准则实施前后盈余重述价值相关性没有系统性差异, 重述仍然没有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这可能是因为, 虽然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重编报表, 但并未强制要求, 从统计样本来看, 真正重编报表的公司非常少, 重述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导致新准则前后结果无明显差异。

核心重述变量及违规重述变量在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中都没有通过显著检验, 表明与收入、成本费用相关的重述并没有引起市场的负面反应, 投资者对此不敏感。即使重述涉及盈余操纵, 市场反应也不显著。基于此, 我们将样本分为核心重述和非核心重述及违规重述与非违规重述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并观察模型对股价的解释力。表6为分样本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 净资产、每股收益与收益变化回归系数显著。研究变量盈余重述在核心重述样本中没有通过检验, 但在非核心重述样本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回归系数为负。表明股价收益与非核心重述显著负相关, 对非核心重述受到了市场的关注, 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之所以出现与国外研究相反的结果, 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非核心重述主要由非经常性损益调整引起, 而上市公司经常利用非经常性收益调整盈余;此外, 非核心重述常涉及债务重组、合并报表、股权转让等问题, 上市公司常会对这些业务单独披露, 更易受到投资者关注, 因此股价收益与重述价值相关性显著。

从违规重述与非违规重述的回归结果来看, 违规重述与非违规重述都与股价负相关, 违规重述样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非违规重述样本只在价格模型中通过了5%的水平检验, 报酬模型中没有通过检验, 由于两个模型结果相异, 因此我们不能得出违规或非违规重述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结论。

5 结论与启示

以1999~2009年发布盈余重述公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运用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 本文系统研究了上市公司盈余重述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 整体来看, 盈余重述信息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重述没有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判断, 投资者对重述的识别能力有限;新准则实施前后, 重述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没有显著差异, 即重述制度的建立没有影响其信息内容;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与国外学者结果不同, 非核心重述具有显著的负的市场反应, 表明非核心重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重述的感知, 使得投资者降低了公司的市场价值。

资本市场对盈余重述的“零”反应给投资者和监管层提供了重要启示。对投资者来说, 应对盈余重述给予必要的重视, 认清重述的本质及所传递的上市公司价值信息, 规避相应的风险。会计差错是非常严重的现象, 重述是较差会计质量的表现, 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而现有的资本市场并未给予重述足够的惩罚, 这使得重述成本低廉,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重述的增长。因此, 监管方应加大对重述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对利用重述进行盈余操纵的上市公司进行严惩, 同时规范和引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 提高上市公司重述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

上一篇:中医美容技术下一篇:再造教师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