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相关度

2024-07-18

价值相关度(精选12篇)

价值相关度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大多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譬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采用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与可靠性一样,相关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另一个最基本特征。根据FASB的SFAC No.2的论述,要使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进行类似决策的人士相关,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纠正先前的预期,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

历史成本计量一旦初始确认计量后,仅做部分调整如折旧等,不再进行后续确认计量或新开始计量的特性,使其所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失去与经济决策的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能够及时反映环境变化,提供对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因而公允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国际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已在准则制定中广泛地运用公允价值。我国2006年2月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中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38个新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但保持了应有的谨慎。那么,我国这样新兴的市场国家,公允价值的引用,是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增进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本文基于中国A股公司2006年和2007年的公开财务信息和市场数据,研究了公允价值广泛运用,其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是否增强了。

二、文献回顾

目前公允价值相关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美国。1979年,FASB发布SFAS33,要求公司披露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最早期的研究结论发现(Beaver等),披露的重置成本信息并未比历史成本信息具有更多的股票价格相关性。Beaver和Landsman发现历史成本下的收益比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下的收益更具相关性。Ohlson、Bernard和Ruland得出类似的结论。但Bublitz等人、Murdoch、Haw和Lustgarten则研究发现重置成本信息还是有一些增量的信息含量,尽管其中的关系较为微弱。

1982年,FASB发布SFAS69,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其储量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计和披露(“储备确认会计”,RRA)。Bell发现尽管RRA可能不够精确,收益率与石油天然气的估值还是具有正的相关性。Dharan发展了预期模型,发现RRA信息对观察到的股票价格具有很低的增量信息含量,并认为这主要是RRA信息的预测误差过大所致。Harris、Ohlson和Magliolo发现在解释权益的市值方面,石油和天然气账面价值的解释性更强,其相关性要超过石油和天然气的估值信息。但Doran et a.l发现包括RRA和历史成本的双变量模型比仅用历史成本收益的单变量模型能更好地解释非常报酬。

自SFAS107发布以来,大量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文献开始集中于金融工具。Barth认为,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取决于估价模型的设定,在某些设定下,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投资收益并没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Barth,Beaver和Landsman研究发现,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计价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不具有价值相关性。Khurana和Kim研究表明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和那些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行样本来说,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

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不仅仅限于美国的上市公司,丹麦、澳大利亚、英国等也做了大量类似研究。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较少。邓传洲研究了B股公司按IAS39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映,以及公允价值揭示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王跃堂、周雪、张莉研究了长期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长期资产减值政策不仅减值总额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且追溯调整后计入当年损益的减值数额也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于李胜研究发现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确实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定价能力,提供了增量信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公允价值数据的披露,为对公允价值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机会。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研究会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是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二者均从Ohlson (1995)模型演化而来。Kothari和Zimmerman (1995)建议同时使用两种模型,这也成为类似研究的通用方法。本文也同时采用了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

式中i为样本公司,RETit为第t年的股票收益率;Pit-1为第t-1年的收盘价格;Eit为第t年的每股收益,△Eit为第t年与第t-1年的每股收益之差。

式中Pit为第t年的收盘价格;BVit为第t年的每股净资产;Eit为第t年的每股收益。两个模型收盘价格是指该年财务报告日的收盘价格,即下一年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价格,已经过复权。Eit,△Eit,Pit,BVit,Eit均采用每股数是为了降低公司规模的影响。

为了考察公允价值应用是否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有显著改进,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与2006年比较,无论是收益模型还是价格模型,我们预计2007年变量前面的系数较2006年相比统计上应显著地不为零,而且为正号。

(二)数据来源

虽然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地方很多,但实施后市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已敏锐地察觉到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在这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所以,本文在样本选择时的选取条件是:资产负债表中2006年末或2006年和2007年都存在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者都存在投资性房地产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沪市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制造业,是为了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并且该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容量较大,希望能得到较大的样本量而使研究结论更加稳健。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行业分类为准,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共461家,剔除数据不全和ST公司78家,B股公司4家,获得满足检验条件的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179家。因无法收集相关数据,收益模型中剔除了51个样本,最终选取了128个样本;价格模型剔除了14个样本,最终选取了165个样本。样本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数据来自wind资讯网。样本公司财务报告日收盘价格来自广发证券信息港历史数据。所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 13.0 for Windows。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观察收益模型的变量,可以看出对于股票收益率变量,07年的平均股票收益率比06年降低99.81%,盈利水平和未预期盈利变量也均为07年低于06年。观察价格模型,市场价值07年比06年稍有降低,盈利水平变量和净资产账面价值变量的大小方向一致均有所增高。这与收益模型的结果似乎不同,似乎意味着尽管理论上公允价值运用后,盈余和净资产信息含量会增大,但是我国市场的整体趋势却对股票收益率和市场价值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样本的检验结果及解释

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的回归分析中,分别以2006年和2007年为研究对象,对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

(括号中的数据表示相应变量的T统计量数值)

观察两个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从整体上看,06年和07年均显著相关。并且07年的R Square相对于06年有所提高,说明上市公司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后,与06年相比,会计数据对解释能力有所提高。

E/P的系数06年为负数,07年显著大于0,07年的T检验显著相关,说明07年较06年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E/P的系数06年显著大于0,而07年却小于0,06年的T检验显著相关,07年较06年缺乏增量的价值相关性。E的系数在06和07年都显著的大于0且为正,并且T检验都显著相关。BV的系数虽然06和07都大于0,但不是显著大于0,并且T检验显示在06年较07年更显著。这表明投资者认为,在遵循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后,收益信息更加相关了,而收益变化信息相关性则在降低。同时也表明了投资者相对于收益变化来说,更加关注企业的收益,相对于每股净资产来说,更加关注企业的净收益。

五、结论概括和启示

本文研究了A股公司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价值相关性,发现公允价值运用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初步达到了准则制定者预期的效果,但是投资者似乎更关注收益信息。毋庸置疑,如果正如本文结论那样,那么,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走向应是十分乐观的。 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我国目前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对公允价值概念及其外延研究的缺失,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且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是公允价值得到有效利用的前提。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应当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我国资产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会计目标为决策有用,但是投资者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他们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理解、验证和利用的能力。有必要提高投资者素质,使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根据自身决策需要,更好地阅读、理解和分析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

参考文献

【1】Kothar,i S.P.and J.L.Zimmerman Price and Return mode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5.20:155-192

【2】Ohlson J.Earnings 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Spring

【3】FASB SFAC No.1“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1978.12

【4】FASB SFAC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1980,5

【5】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55-62

【6】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5.8:30-36

【7】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7,9:42-49

价值相关度 篇2

一、具体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 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1-4]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1-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我们这一代人的起点太高、梦想的太多,习惯富足的新一代人,自然地对父辈那种平淡的工作生活抱有怀疑态度,期待更多变革。我们更关注政治人物说话的态度,而不关注话语的内容,开始留心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而不那么在乎经济的增长,我们想用微薄的收入去浪荡世界,也不愿意投入的坚持做好本分工作,我们热爱变革期待改变,却没有确定的方向。在很多人身上,我们看到玩世不恭,谈到国家和社会就是讽刺、辛辣、调侃,但你问他“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时,他就期期 艾艾地说“让那些拿着高薪的官僚们去想吧”。这种现象并不是偶见,在社会加速转型的当下,疾速奔跑时,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不能接受漫长的等待,因为我们习惯了快速,我们希望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拥有一切,但真的拥有了我们又能干什么?物质膨胀的今天,灵魂被挤兑的无处栖息。

我不禁开始思索„„想起去年中国网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媒体对其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他们这种实现自我的价值观,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让这些“感动中国”的人们有如此壮举,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新一代的人们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我想这个答案应该是: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所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不是凭空而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沉淀,最后变成社会人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性格坚持下来。而我们所要做的:

1、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价值,要有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诚然,我们没有保尔柯察金那样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抱负,也许不能做到像杜红英大姐那样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但我们不能甘于平庸,安于现状,有人说:人的一生百分之五是精彩的,百分之五是痛苦的,而另外百分之九十是平淡的。人们往往不能忍受着百分之五的痛苦,而错过百分之五的精彩,在百分九十的平淡中度过。

2、承担责任,努力奋斗。人活在世上,不是为所欲为,对社会的责任应当成为我们人生理想的归宿。无数有杰出贡献的人无不以对社会的责任来鞭策自己寻找到人生的真谛。大多数人都出生在平凡的家庭却又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诱惑,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更希望能表现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努力奋斗将是我们唯 一能做的事情。只有努力奋斗,才能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将披荆斩棘。

3、以强大心理对待奋斗结果。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像地质队员遍访崇山峻岭、穿梭于悬崖峭壁间寻找矿床,甘于清贫,忠于理想,也许到最后没有任何发现,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不怕失败,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了。奋斗是一种心态,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待结果则应换另一种心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锱铢必较,对不可控因素则随遇而安。如果和不可抗力斤斤计较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最后不但于事无补还恶化了自己的情绪。人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足够了,要知道,心态放平还能延年益寿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了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应该具备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两个方面的统一。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精神建设,注重用价值观来实现凝聚和引领,但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有效凝聚我们这个国家,尤其是凝聚新一代人的意识形态,我们需要更好的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服务,实现自我,用自己的力量去造福更多的人。明天的我们将会怎样,显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继续迈大步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的发展道路,历来都是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的,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接轨,与全球接轨,最终目的就是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中国梦付诸于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我党成立的出发点便是实现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的一切行动和政策都是为了群众,让老百姓享有自由、民主和平等,享有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享有应该享有的福利。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适应当今我国发展趋势的又一次精神力量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全面铺展开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的,是我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对我党长期奋斗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进一步认知,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加强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政策领悟和形势分析。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贯彻我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前提,解放思想,杜绝固步自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精神,不断推动改革创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要坚持不懈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大力弘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和领导性,狠狠把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习领悟,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把“三个倡导”和实际相结合,做好本职工作,尽好本职力量,真正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队伍当中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2)

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私”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公”字。“为私”与“为公”的基点,就是二者最本质的差异!所以,“精忠报国、天下为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合理、最经典、最给力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体现出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最大异同!那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呢?这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西方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在维护“自由主义”这个核心价值。【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恰恰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从浅层次讲是以“国家”为整体,从深层次讲是以“整个世界”为整体,追求大同与追求自由,这就是中西方核心价值最本质的区别!

“自由主义”的灵魂是“私”,“整体主义”的灵魂是“公”,“为私”与“为公”就是二者最核心的核心、最本质的本质!抓住这条主线,一切争论与彷徨都将迎刃而解。毫无疑问,“天下为公”就是“整体主义”的最佳诠释!虽然“天下为公”出自《礼记》,但真正阐发它、使它扬名四海的还是得益孙中山的力量。所以为了创新,则需再加一个对应的典故,它必须有足够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全面衡量,“精忠报国”是最佳的选择!

“自由主义”与“整体主义”并没有好坏对错 的分别,它们是“普世价值”的两个基本点。就像太极图的阴阳两极,它们是互补互成的关系。比如:我国在改革 开放以前,因过份强调“整体主义”而扼杀了“自由主义”,结果导致了社会经济举步维艰;同样,早期资本主义因过份强调“自由主义”也尝尽了苦果,在马克思主义激烈批评的影响下,西方也做了深刻的反思,融入了许多社会主义的元素,现在的资本主义早已今非昔比!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我们在引进“自由主义”的同时,也逐渐丢掉了自己的核心与本质,用儒家的话讲就是丢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当今世界最大的危机还是“自由主义”过度膨胀的失衡,因此,在经济上崛起的中国,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与道义。当然,这也与我们找回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最终在苏联易帜,却能在中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这与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历来强调整体思维、辩证分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医,头痛不一定医头、脚痛不一定医脚,这种整体思维、辩证施治,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息息相通、不谋而合。中国人潜意识中的这种文化底蕴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供无限的源泉。“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融合与最佳共鸣!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3)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内容?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必须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价值相关度 篇3

收益法遵循了资产评估的未来收益原则,也就是“一项财产或资产的价值要反映出该财产或资产的所有权或控制权所带来的预期经济收益”。但难点是评估参数的选取,尤其是收益因行业不同,无规律可循,特别是信托公司与外部经济政治环境相关,因此评估师要利用科学的预测工具来预测未来收益,选取各种参数。

(一)对信托公司的评估关键在表外业务的价值评估上

对信托公司的评估关键在表外业务的价值评估上,根据信托法规定,信托资产与固有资产相分离,固有资产由信托公司的财务部门管理,信托资产由专人负责管理,两者不能混在一起。目前信托以商事为主,信托资产的经营期限为1~2年,在评估的某个基准日,都会有未来几年的收益并没有反映在财务账面上,但它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此外,只要信托公司持续经营,而且是规模扩大发展的情况,更长期的未来经营现金流也应该考虑,因此收益法在信托公司评估中为首选方法。

早期对信托投资公司的资产评估并不关注这点,用的是成本法,重点放在实物资产的评估上,非实物资产的评估建立在审计基础上,如果信托投资公司是持续经营的话,这种方法可能会低估了企业价值,从而可能导致系统性错误。在信托公司进行整顿后,不能从事实体经营,实物资产评估的工作量可能将减少,信托公司的价值评估将是更关注非实物资产的分析、评定、估算上。

对信托公司表外业务的价值评估,需要对信托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公司的盈利模式、信托规模等。

(二)信托产品创新对信托公司价值的影响

信托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具有极强的创新潜力,信托公司的信托创新以产品创新为主。信托产品是指信托机构自行开发出来的具有信托特征的金融产品。信托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灵活地设计项目运作方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首先发行人要经过技术经济性分析,对信托产品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慎重进行项目选择或投资组合设计,再推出信托产品,根据能力与资源对信托产品进行管理、运用与处分。因此,如果排除模仿外,每一种信托产品都是创新产品。

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对信托公司的价值评估没有直接影响,也就是收益率只反映在信托资产的管理报表中,并没有反映到信托公司的财务报表上。信托产品的创新影响委托方对它的接受,创新产品受欢迎,导致信托公司的声誉提高,间接影响信托收入。但资产评估并不直接对其评估。

(三)信托公司的收益预测的相关问题

大部分信托公司定位于地方金融机构,与自身实力、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等因素相关,同时与所处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整体财富存量、收入水平、理财需求等因素也相关。如何判断企业盈利预测的合适性?

1.收入成本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由资产占有方对未来收入、成本进行预测,评估师进行审核,对于预测收入的衡量有几种尺度:

(1)根据资产占有方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以往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假设在同样管理水平、人力资源配备情况下,未来期限将按以前年度的平均增长幅度增长。这种方法弱化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强调自身的发展。

(2)假设公司的信托产品开发水平、人力资源等不变,信托公司在整个市场有一定的份额,并且保持不变。

(3)宏观经济的预测值的相关度。

首先区分信托公司属于全国性、区域性还是地方性的信托公司,将信托规模与全国、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联系,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预测出信托公司的信托规模。笔者曾对行业信托规模与全国的GDP进行了简单回归分析,发现两指标还是高度相关的。再根据信托报酬率算出信托收入。

实际操作过程中,三种尺度要结合起来运用,首先要判定公司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根据与GDP的相关性,预测信托规模,同时要参考企业自身的发展速度、在行业的市场份额,来最后确定个体信托公司的信托规模。

2.营运资金增加和资本性支出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十四条“信托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亿元。经营外汇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其注册资本中应包括不少于等值1 500万美元的外汇。”考虑到信托公司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评估师不考虑其营运资金的增加和资本性支出。

3.折现率

折现率一般选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依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信托投资公司不得办理存款业务,不得发行债券,不得举借外债。”,按照收益额与折现率协调配比的原则,收益额口径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股东权益资本按国际通常使用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进行求取。

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信托产品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果高风险事件发生,导致信托产品出现损失,从而可能导致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低于无风险收益率;当损失程度超过一定程度时,信托产品就会出现负收益,即信托本金损失。由于按照规定,在受托人没有违背信托合同管理运作信托资金出现损失时,其损失部分由信托财产承担。

在信托公司运营当中有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利率风险、经营决策风险等。

根据信托公司的个别风险分析,评估师可以根据判断,为公司确定不同的个别风险率。

4.预测期

目前收益法在预测期取值方面通常都按无限期来估算,从几次信托行业清理整顿情况来看,信托公司也是有企业寿命的,基业长青的企业几乎很少,例如中国农业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经营期9年,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信托公司经营期19年。在不能获取行业平均寿命的前提,行业内使用无限期只能是一个权宜之计。

二、信托公司的市场法价值评估

从市场法来看企业价值也是一个途径,但是目前做法是将企业价值与市盈率、市净率等单因素联系,能否进行多因素分析?引进多因素的解释变量来诠释企业价值。市场法是根据替代原则,采用类比的思路及方法判断资产价值的评估技术规程。它属于间接评估方法,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最近市场上出售类似资产的异同,并将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市场比较法又分为参考企业比较法和并购案例比较法。其中采用参考企业比较法进行股权价值评估,一般根据评估目标公司的情况选取若干可比公司,收集可比公司的一些标准参数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等,在比较可比公司和目标公司对各参数影响因素的差异后,调整确定目标公司的各参数指标,据此计算目标公司股权价值。在市场法评估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样本量的容量问题

样本量根据情况,例如就估计总体均值、总体比例有不同的公式,具体可参考相关统计学书籍。一般来说,样本最小容量必须不少于模型中解释变量的数目(包括常数项),即n≥k+1,而无多重共线性要求:秩(X)=k+1。

从统计检验的角度来看,n>30时,Z检验才能应用;n-k≥8时,t分布较为稳定;当n≥30或者至少n≥3(k+1)时,才能说满足模型估计的基本要求。总之,模型的良好性质只有在大样本下才能得到理论上的证明。

(二)残差散点图的分析

残差图分析是统计回归诊断中基本的重要探索技术。在回归的诊断阶段,必须检查所拟合的模型是否满足其建模的假设条件及估计值与实际值的拟合程度,以此来判断拟合模型的类型是否合适,方法是否有效;同时残差分析的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变换数据、修正模型的重要信息。若拟合的模型与实际数据相符,则残差图的形式应该是散点密集,对称分布在一条零点水平线上。

(三)参数符号预测

对于模型的确定,还要经过评估师的判断分析,才能使用。如前所述,有时虽然通过统计检验,但方程的系数符号不符合通常规律,仍然不能使用模型。一般来说股价对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净现金流符号均为正。如果有异常,那么还是不能选用这种模型。

(四)共线性问题

统计检验是检验模型能否满足事先的某些假设,如果检验均通过,那么可以初步认为可以使用模型;如果不通过,可能是共线性问题,则必须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比如加权、自回归、主成分、岭回归),或重新选择模型(比如增减自变量、改变方程的形式),一般要检验全部通过为止。

(五)最佳子集确认

在企业价值的多元回归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多因素参数任意组合后,通过F检验和T检验来选择合理的组合。

金融企业的市场参考案例偏少,有时比较难通过统计检验;甚至出现通过了判定系数检验,通过不了F检验;通过了F检验,通过不了T检验。因此需要借助最佳子集方法来反复测算。

(六)流动性折扣

非上市公司的流动性折扣目前还处于探讨阶段,业内取值大致在30%~50%之中,也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取值。(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

新闻价值相关问题研究 篇4

在新闻学界关于新闻价值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即所谓的三种学说, 首先是素质说, 这种学说认为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 能够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或者认为它是一种能够满足受众新闻欲望的一种信息量。笔者认为这种概念的核心观点就在于它表明了新闻的特征。实际上所谓的特殊性质, 就是新闻所具有的满足看客或者是听众的一种好奇心或者说是“新闻欲望”的一种特征, 应该说这种概念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至少它抓住了新闻价值的核心问题, 那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这样定义只是从一个“客体的属性”的角度对一个事物作了界定, 缺乏一种主观的需求与愿望。

其次就是标准说, 即是认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工作者以此为依据, 来衡量某一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一个标准, 笔者认为这个仅仅是从一个侧面来回答什么是新闻价值的问题, 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核心。

最后一个观点是功能说, 认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程度, 以及它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此概念重点是强调了新闻作为一个客体, 对身为主体的人所产生的作用, 以及人们对它所作出的反应, 这个概念产生的影响较大。但还是有学者认为这个总结具有一定的缺陷性, 那就是它缺乏一种价值评价标准。其实这也正是上面第二种观念所呈现出来的特征。

有学者经过全方位的总结以后, 概括出新闻价值应该至少包括三个维度的内容, 即是“有用、有益、有效”。

“有用”是指一件事情还没有经过新闻工作者加工的时候, 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有用性, 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这是从一个客观的维度来说的;“有益”是指某件事情拥有了某些特征后给人带来的益处, 它是一种自身功能的外化;“有效”就是一个效用的问题, 笔者认为它的作用就在于作为前两者的一个纽带而存在, 是一个中间桥梁, 新闻本身具有有用性, 同时传播给受众又能带来一定的效益, 但是这其中缺少了一个媒介, 那么有效性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媒介, 促进了新闻的有用性质的发挥,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有效的满足感。以上的三点共同构成了新闻价值的三个最为基本的维度, 也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谈论新闻价值的问题都不应该忽略这“三性”。

对于这种略带抽象的, 具有哲学意味的三个维度的解释, 仍然没能解释出新闻价值的基本问题。如果考察西方学者关于新闻概念的解释, 就可以发现新闻价值的定义, 首先是从“价值”一词入手的, 而我们发现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哪怕是新闻价值这样的一个概念的产生也是有着十分浓厚的商品意味的。所谓的价值按照纯粹的政治经济学的观念来说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而这样一个概念也是为广大社会主义国家所接受的, 因而, 这样容易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们分析新闻价值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融入一种“经济”的概念, 也因此我们形成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 我们否定了上述的种种的关于新闻价值的观点, 然而事实上我们又在使用着这些观点, 构成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我们至少应该承认这样两个基本的事实, 首先新闻价值的概念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 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在文化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多样化概念的定义, 因为它有着多样化的产生背景。

关于第一个基本事实, 笔者考察了新闻学界众多的定义之后, 结合自身的体会, 较为认同下面的一种观点, 同样也是三维的观点, 它将新闻的价值从三个不同层次作了限定。第一个层次就是将新闻看成一个整体, 综合评价它对于它所作用的客体的有用性, 即是对于人和社会的一种有用性。它的基本理论就在于, 一个事物之所以进入人们的眼帘为人们所重视, 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满足人们需要的本质的属性, 或者说自己的特征, 这个构成了人们需求的第一个方面。反过来说, 也正是新闻具有了如此的一个特征, 人们才会考虑到发展新闻, 新闻业也才得以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第二个层次就是与新闻价值的素质说有着相似的地方, 就是把新闻价值中的新闻看成一个单一的客体, 与第一个层次的新闻相互对应, 作为对立存在的新闻所具有自己独立的特征, 并且在其中融入标准的概念, 简单而言就是综合了标准和素质两种学说,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描述新闻价值的第二个层次上的问题。应该说这样定义事物也是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的, 人们往往是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单一的事物对人们的作用, 在具体的事物中, 人们才会使用标准的概念, 给某一个未知的可以锻造的事物创造一个标准, 树立一个标准, 然后再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成为新闻的“价值”所在。第三层次就是它的所谓的“交换价值”, 具有交换价值是商品的一个本质的属性, 它与价值共同构成了一个商品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内含。而且从交换价值的角度来阐述新闻的价值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理由在于相对于价值而言, 交换价值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更符合受众方的基本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1]郝雨《新闻价值的多义性诠释》载《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2]王淑洁《对新闻价值概念的思考》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价值相关度 篇5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问题

企业资源说认为,企业是一个“被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是组合、归集进而整合资源,形成产品和服务的技能的体现。其中部分为企业所独有、能够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称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长期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构建动态能力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由于同时考察企业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方式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能够充分解释企业市场表现的差异。长期动态竞争能力的培养可以保证企业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核心能力的组成要素,使其在动态竞争中保持优势。

企业竞争能力作为解释企业差异的原因已得到广泛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企业竞争能力,如何构建竞争能力,却依然颇具争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蕴含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之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组合;斯多克等人则认为企业能力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间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巴顿认为核心能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桑切斯、希恩和托马斯提出把组织资产和资源配置的管理过程看作企业竞争能力。综合各种观点,杜兰德对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要素做了全面的总结与归纳,他认为,企业竞争能力的范围应该超越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企业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技能。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为此需要考虑企业价值报告中核心竞争力的披露问题。究竟应该披露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哪些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比较难以判断的。披露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应该以核心竞争力的共同特征作为判断基准,即:(1)独特性与难模仿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

二、为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过战略设计、领导策划、组织管理等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不断提

炼、总结、创新而培育和积淀形成,孕育于企业文化并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的。独特性还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特征。(2)延展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推衍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新客户的需求。而且,它不仅能为当前提供某种特殊的产品和服务,还能为企业下一步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供支持,有力地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领域延伸。(3)价值优越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价值的源泉。它一方面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另一方面能实现和创造顾客所看重的价值,给消费者带来长期的、实质性的利益和效用,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判断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企业经营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概念也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组织,而是扩展到外部更广的范围。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不再是利润或投资报酬最大化,而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竞争能力指标,即“企业的价值”。

2(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终极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指出,企业战略是研究影响和决定企业的长期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既定目标所遵循的路线和途径,并为此对企业已有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的科学。3企业发展的真正目标是不断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即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从价值评估的角度来说,企业价值是企业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价值与潜在获利机会价值之和。其中,企业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价值又受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持续经营期影响。

1、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获得稳定的净现金流量。这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所决定的。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决定了它能够推衍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不仅如此,它还能为企业下一步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供支持;第二,对用户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越性决定了由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衍出来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具备用户所感知的价值,能为用户带来实惠;第三,其独特性保证了新产品和新服务不可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用户要想获得此种新产品和新服务,就必须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就保证了企业在未来能获得稳定的净现金流量。

2、企业核心竞争力能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企业价值。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企业的资本成本实际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资本结构;二是单位融资成本,包括负债成本和股权成本两个方面。从企业筹资的角度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化为企业拥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他们具备与顾客、供货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利益集团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因此,他们能以较低的单位融资成本获得企业所必须的资金,同时还可以抓住好的投资项目,及时剥离不良资产,有效配置资金以进行资产重组,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降低资本成本和经营风险。资本成本的降低最终导致企业价值增加。

3、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持续经营。企业持续经营问题是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价值培育所做贡献的最初起点,因为它解释了所有长期或正在发展的企业的绝对秘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获得长期持久净现金流量的源泉,它使企业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

4、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潜在获利机会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企业所具有的潜在获利机会,无论它由技术、产品或是服务等何种形式的最终产品来表现,它自身的价值就是潜在获利机会的价值。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核心能力越强,企业所拥有的潜在获利机会越多,企业的潜在获利机会价值就越大。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信息披露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极为相关,而价值是什么、如何表现价值及其成长则是经济学界与财务学界一直努力研究却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构建能够表现企业价值以及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价值成长的财务指标——核心财务指标——即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将核心财务指标传递给企业价值相关者,构成核心财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与之相关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的披露问题。

(一)披露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的成长正相关。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企业价值是企业效率的综合体现。价值是什么,以什么来表现和衡量价值创造,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工业时代的理论家们认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就等同于追逐价值,因此,当时的核心财务指标多半是一些反映利润创造的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演进,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人们对企业价值本身和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发现利润与企业价值并非完全正相关,因而必须追求更好的价值衡量方式。由此发现,真正与价值成正相关的,是核心竞争力指标。

(二)披露核心竞争力信息协调价值相关者的利益。现代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实际是一组契约的联结体,股东、债权人、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均是企业

契约的主体,因此从严格意义讲,企业并没有所有者,因为并没有另外一个主体来组织股东、债权人、员工签订这些契约,并对契约发生影响。这些股东、债权和员工在现代财务理论中被称之为“利益相关者”。实质上,将其称为“企业价值相关者”更为合适。无论是利益相关者还是价值相关者,其利益目标函数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严格地讲,要披露能够同时反映各企业价值相关者利益的财务指标是不现实的。但是,根据前述分析,无论企业价值相关者身居何处,也无论他们之间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三)披露核心竞争力信息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的持续存在,既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好保障,又是整体社会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础。因此,衡量企业综合效率必须考虑长期性这一特征。企业追求利润这一目标的最大缺陷在于它不能够包容企业持续存在这一目标要素。另外,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还包括另外一个方面,即未来性。事实上,投资者不仅看重现有投资产出的累积结果,更看重未来时期投资所得的收益是否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成功的企业管理应当懂得重视未来,并且科学地规划未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长远地发展。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否在未来能够得以发展,企业应如何规划前景,都需要对现行的体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内容进行披露,以掌握现状,未雨绸缪。

————————

注:

1、Prahalad,C.K.and Hamel.G,1990, The Cord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6(May/June).2、王庆芳:“价值管理时代的核心财务指标特征解析”,《当代经济科学》,2004(5)。

3、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转引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1(11)。

价值相关度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 舞蹈教育 价值取向

基于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育价值转变,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是指从事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舞蹈教育这项互动自身的属性特点,并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形成的一种教育思考。基于学前儿童的教育目标确立对舞蹈教育本身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基于当前我国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不断促进教育综合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性改革与创新。在这种大环境下,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校外学习机构以及社会团体都开始积极开展关于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方面的活动。基于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形式发展迅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呈现出特长花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多数的学前教育组织机构在组织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将其往往只是作为一种兴趣课程安排在日常课程以外的时间段内。并通过开设兴趣班,吸收学生进行学习。尚未能认清舞蹈教育本身的重要意义。而且,这又造成了兴趣班收费的教育方式,使得原本的舞蹈教育掺杂了杂质,使教育变了“味道”。

除此之外,在进行具体的舞蹈教育过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针对那些具有舞蹈特长的学期儿童进行教育培养,忽略了整体,使得舞蹈教育公平性丧失,造成学前儿童接受舞蹈教育的范围缩小,并逐步成为了一种特长化的教育方式。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于我国舞蹈教育之间相互违背的。

(二)基于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呈现出技巧化现状

我国不少的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呈现出技巧化教育形式加强的特点,不少相关的舞蹈教育机构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并不关注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片面的追求和迎合学生家长的期望,将舞蹈教育的侧重点放在了学前儿童的舞蹈技巧训练上。但是,过早的是学前儿童进行技巧培养与学习,实际上是脱离舞蹈教育本身规律性的方法。更加不利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不少的舞蹈教育本身采用相当粗野的方式进行训练,对学前儿童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剥夺了儿童学习舞蹈的快乐,何谈舞蹈艺术。

(三)学前儿童舞蹈教育表现出功利化

經过一些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现在很多的家长送学前儿童去参加舞蹈教育都是因为“总是想让孩子学点什么”或者是“某某的孩子都在学习舞蹈”这样的一些想法,使得家长就非常盲目的送孩子去参加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还有的一部分家长则是希望还是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使得学前儿童去参加舞蹈教育的时候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在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中当中,有些人并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思想,比较重视比赛训练而对于那些日常的教学工作去却往往会忽略掉。让学前儿童成为了大人们竞争的牺牲品,违背了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

二、实现我国学前儿童的舞蹈监狱价值转变的主要措施

(一)将学前儿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舞蹈教育

在进行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过程中,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学前儿童本身上面,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综合素质提升,通过舞蹈教育本身的特有属性,能够更好的提升学前儿童的身心素质发展,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想要更加实现这一点,需要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人性方面的培养。

1.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应当将儿童本身作为主体。

2.加强对儿童个体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升,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对他们爱模仿、好动的天性不能一味的抹杀。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这个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以及更多他们并没有体验过的东西。因此,在进行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时应当更多的关注学前儿童的本体感受。

(二)坚持公平原则的学前舞蹈教育

在对儿童进行学前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公平教育的方式作为教育的前提,向学前儿童提供舞蹈教育平等的机会,学前儿童学习舞蹈并不是为了成为一名舞蹈演员或者舞蹈家。儿童之所以学习舞蹈是为了能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审美情操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精神和心理都应当是放松的,是回归天性与自然的时候。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应当令儿童感受到快乐。学前儿童有学习舞蹈的全力,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条件与身份,都应当具有相同的机会接受舞蹈教育。除此之外,针对学生各自情况不同,也应当因材施教,使学前儿童在舞蹈教育过程中感受艺术的未来。

(三)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前提是科学、快乐

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教育前提是形成健康科学、快乐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只有这样学前儿童才有可能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获得量好的收效。但是,尽管如此,舞蹈教育过程中本身具有的训练的严格性和科学性仍然是一切的前提条件。想要实现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水平提高,必须坚持上述中的两种方法,形成健康、科学、快乐的舞蹈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的是关于学前儿童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问题。舞蹈教学应当建立在尊重儿童的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其目的和根本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当以尊重每一位学前儿童,保证教育公平。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可能在健康快乐的教育环境下学习和成长,更加才能促进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真正发展,实现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为鞍山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学前教育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12xqzx17。

参考文献:

[1]廖萍,周伟.对我国当前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3,(08).

[2]张敏.试论学前儿童舞蹈教育[J].艺海,2013,(08).

品牌价值评估相关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品牌,商标,品牌价值,品牌评价,商标评价

1品牌和商标相关概念的辨析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 品牌已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当人们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时总会和时尚、文化、价值联想到一起,企业在创品牌时不断地创造时尚、培育文化,随着企业的做强做大,不断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向产品开发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转变。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收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商标,是商品或服务的标记,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区别于他人的同类商品或服务,在商品上或者服务中使用的一种特殊标记。 这种标记一般是由文字、 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

品牌是一个市场概念,而商标是一个法定概念。 品牌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差异化的个性,而商标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独占性,并且这种独占性是通过法律来做保证的。 品牌的构件由静态和动态两大部分组成,静态部分包括名称、图案、色彩、文字、个性、文化及象征物等;动态部分包括品牌的传播、促销、维护、管理、销售、公关活动等。 商标的构件仅仅是静态的东西,如图片和文字或者是两者的组合体。

品牌没有国界之分,你也可以使用,他也可以使用,只不过是所有者不同而已,而商标则不同。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商标法律, 在一国注册的商标仅在该国范围内使用才受法律的保护,超过国界则不在受该国法律的保护。

商标要注册审批,而品牌只需要使用者自己决定。 注册商标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才可以取得,在注册成功之前称之为商标,这也是商标的独占性的表现。 而品牌则不同,公司可以任意去一个名称,请人设计一个图案便可以使用品牌。 使用不使用以及怎么使用都不需要经过谁来审批。

2品牌评价和商标方评估方法论探讨

2.1 商标权评估

评估界对商标权的评估经常采用的是成本法、 市场法和收益法。 但是,成本法中价值与成本相关程度、时间成本、贬值等因素较难确定,市场法中可比交易案例获取难度较大,成本价格修正较复杂,因此成本法与市场法的使用受到较多限制,而收益法则是经常采用并被评估师们所推崇的。

商标权评估的收益现值法, 即以特定商标在有效期内的超额经济利益或未来超额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作为商标权的评估值。 这种方法需要从企业的利润或现金流中分离出特定商标权带来的超额经济利益,还需要确定适当的折现率或资本化率。

2.2 品牌评价

2.2.1 品牌价值评估方法

品牌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等。但由于品牌的价值往往难以用投入的社会劳动时间衡量, 具有投入劳动和产出效益弱对应性的特点, 且品牌不存在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 因此,品牌价值评估不适用成本法。 适用品牌评估的基本方法是收益法和市场法。

收益法, 是根据品牌预期能够带来的未来收益进行折现估算品牌价值的方法。 其具体采用的收益分析模型可以分为:现金流折现法、品牌经济利润折现法、品牌许可使用费折现法和品牌附加值折现法。

市场法, 是根据市场中已经发生的类似品牌交易价格案例进行修正后,估算算品牌价值的方法。 市场法又可以分为:直接交易案例比较法、类似交易案例修整法、

2.2.2 品牌价值评估模型

目前国内营销学界着眼于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测量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品牌满意度以及品牌联想等赋予品牌价值,并进行了一些探索。

2.2.2.1 Interbrand评价方法

该法为总部设在伦敦的Interbrand公司所倡导。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假定品牌可以使所有者在未来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而品牌的价值就体现在未来的收益当中。

上述思路, 实际上已经明示或暗含了对按成本评估品牌或按溢价评估品牌的否定。 品牌开创成本与其未来收益的不对称性以及大量的品牌投资并不必然带来品牌影响力同步增大的事实,使成本法在品牌评估方面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

依据Interbrand法:

品牌收益反映品牌近几年的获利能力。 品牌收益的计算可以从品牌销售额中减去品牌的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固定费用和工资、资本报酬以及税收等。 品牌强度决定品牌未来的现金流入的能力, 最大值为20。 品牌强度七因子加权综合法的7 个因子是:市场领先度、稳定性、市场特征、国际化能力、发展趋势、品牌支持、法律保障。四因子加权综合法的4 个因子是:比重、广度、深度、长度。

Interbrand涉及3 个方面的分析,即财务分析、市场分析和品牌分析。

财务分析是为了估计某个产品或某项业务的沉淀收益,即产品或业务的未来收益扣除有形资产创造的收益后的余额。

市场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品牌对所评定产品或产品所在行业的作用,以此决定产品沉淀收益中,多大部分应归功于品牌,多大部分应归功于非品牌因素。

品牌强度分析是确定被评估品牌较之同行业其他品牌的相对地位。其目的是衡量品牌在将其未来收益变为现实收益过程中的风险。

Interbrand公司主要从以下6 个方面评价一个品牌的强度:市场性质、稳定性、品牌趋势、品牌支持、品牌保护、行销范围。

2.2.2.2 《金融世界 》品牌评价方法

Financial world杂志每年度公布世界领导的品牌评价报告,其所使用的方法与Interbrand法相近,主要不同之处是Financial world法更多地以专家意见来确定品牌的财务收益等数据。①该方法强调品牌的市场业绩。首先从公司销售额开始,根据专家对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估计,计算出公司的营业利润。然后再从营业利润中剔除与品牌无关的利润额,例如资本净收益和税收,从而最终得出与品牌相关的收益。②根据Interbrand法品牌强度的七因子模型估计品牌强度系数,品牌强度系数的范围大致在6~20之间。③计算出Financial world品牌价值=纯利润×品牌强度系数。

《金融世界 》品牌评价方法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金融世界 》区别了商标价值和商号价值,其中的商标评估采用了Interbrand公司评价方法,商号评估采用了TLA公司评价方法。

(2)数据来源更加广泛,既有来自于公司年报,也包括通过各界人士的咨询获得,以避免其与客户之间产生任何利益关系。

(3)《金融世界 》对品牌的强度划分更加细致,且权重也不完全相同。

Interbrand和Financial world这两种方法发表了多年的品牌评价结果,在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地位,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通用性。 甚至在品牌收购、使用等市场交易中也被用来作为参照。但这两种方法还只是以因子或系数提供品牌总体绩效评价,并没有揭示品牌价值产生的内部因果关联。

2.2.2.3 国际品牌标准工程组织品牌评价方法

国际品牌标准工程组织是由美国、英国、法国等有关专家共同发起和建立的一个专门从事品牌研究及品牌便准认证的专业机构,该组织制定了“国际品牌标准系统———IBS10000标准体系”。IBS以波特为品牌的基本单位,波特采用综合指数法建立,并计算品牌波特的具体价值大小,称之为“品牌指数模型”。把品牌分解为10个大类,100个变量,每个变量又分为近100个参数。通过加总并赋予各项指数的品牌贡献值权数从而得出品牌的贡献值。由于其计算太过复杂,在此不再赘述。

3商标权评估与品牌评价的区别

(1)最有价值的品牌评价是一组群体的比较研究,商标评估是单独进行一个商标的评估。前者强调可比性,后者强调交易性。强调可比性,必须遵循同一适用标准、同一基准时间、同一评价方法,最终研究的是比较价值。强调交易性,就要遵循与评估目的相适应的原则,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评估结果都要满足交易的需要。 按照国际惯例,其评估值与最终交易值误差在10%以内视为公正与准确。

(2)单独的商标评估,是受交易或评估目的、待成交规模、交易双方接受程度等外在因素的限制的。 另外,评估其实是为交易双方确定一个双方或各方股东都能接受的价值,那么,除了评估的科学性以外,它还受交易双方或权益各方的态度所限制。 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因为在国外的评估理论中,判断评估是否公正客观,最终是否能以10%的价格误差成交来衡量的。 这其中,实际是考虑了交易各方的接受程度的。

最有价值的品牌评价,不是为眼前的交易目的服务的,也不是为某个具体的企业服务的, 目的是研究品牌当前的市场竞争力,这处竞争力只能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来进行。 这种比较虽然是通过品牌内在价值的量化进行的, 但它与商标评估的最大区别是,不受任何外部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考虑评价对象的接受态度,完全依据体系标准下确定的客观指标来进行。 因此,评价结果的绝对值并不重要,真正的价值在于各个品牌之间的比较性。

(3) 从评估或评价方法看, 商标评估是预测未来, 品牌评价只承认现在。

关于商标评估,在我国有通过国家有关文件确定的方法,如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 其中收益现值法采用的比较多。 所谓收益现值法,其本质是根据现在资产预测未来资产价值收益。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研究 篇8

(一) 公允价值的本质与定义。

公允价值的本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认为,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的定义与此基本相同。FASB在1984年颁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 NO.5) 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 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公允价值属性与上述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是什么, 是否成为独立的第六种计量属性, FASB在2000年颁布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FAC NO.7) 中指出: (SFAC NO.5) 中所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也许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在初始确认时, 如果缺乏相关证据, 已收或已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通常被假定近似为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只要短时间内物价保持稳定, 对于一些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而言, 它们的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其公允价值。由此可见, 公允价值决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 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合 (或综合) 的计量属性。人们一般在谈到公允价值时并不包括历史成本。实际上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 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广义的公允价值是一种理念, 是历史成本的延伸, 被用作衡量所有计量属性内在统一性的质量特征, 即是否公允地表达了计量对象的价值特征。因为会计必须反映经济的真实情况, 特别是交易或事项的实质, 所以公允价值可满足企业外界利益相关者, 特别是大多数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主要运用于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 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 公允价值的计量特征

1、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之上的, 对交易环境要求严格。

要求公平交易, 有利于更真实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更加相关的信息, 更有利于维护市场的有序运行。

2、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和交易双方可以不真实存在。

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及交易双方并不一定是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 可以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这样, 公允价值就可以被看作是“最可能的”交易价格。

3、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

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 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也会发生变化。今天的公允价值到明天就成了历史成本, 那么站在明天的角度来看, 也许就不再公允了。也就是说, 公允价值是反映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在市场上的评价, 它是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是一个动态的价值指标。也正因为如此, 公允价值才能够时刻保持“公允”, 才会如此受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好评。

4、公允价值不可以直接简单加总。

每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都受不同经济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当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就需要使用特定的方法对公允价值进行评估 (多用现值法) , 那么各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所采用的方法、依据就会不同, 从而对多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简单的加总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 公允价值的意义

1、合乎资产与负债的定义。

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由于资产预期会带来经济效益, 因此, 以未来流入企业经济利益的现值确定资产价值合乎资产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 也合乎负债的定义。

2、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

配比原则的含义:一是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保持时间上的配比;二是要求进行配比的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应具有经济内容和性质上的必然因果关系。目前, 收入与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位方面是配比的, 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并不配比,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却按历史成本计价。因此,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会计核算更符合配比原则。

3、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

企业收益计算是通过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的。由于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却按历史成本计量, 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二是各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但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却不加区分, 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亏现象。

4、合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 能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 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一) 会计目标决策的有用计量观。

随着经济发展, 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逐渐模糊, 需要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沟通, 会计目标不再是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者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而变成向现在的尤其是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 决策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种类和披露的深浅程度。

在会计目标决策有用的前提下, 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信息观和计量观。信息观认为, 在不改变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前提下, 通过增加财务报告的信息量可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这一观点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 能够对所有来源的信息做出反映, 认为财务报告能够依靠充分披露提高对投资者的有用性。信息观强调增加信息含量, 将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20世纪80年代, 列夫和柯林斯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 股价对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反映是非常微弱的。既然证券市场并没有人们原先所预想的那样充分有效, 那么以证券市场的效率为由, 认为采用单一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提供财务报告, 并辅以许多补充披露信息的观点已经难以立足。信息观开始逐步让位于计量观。

决策有用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 它要求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 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 从而认可他们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应承担的义务。决策有用计量观意味着, 财务报告的表内部分将大量使用公允价值, 把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中, 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 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通常包括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因素。

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一般由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组成。

3、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通常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①一贯性。一贯性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 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②统一性。统一性是指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 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4、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三) 历史成本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变化, 历史成本计量显然严重脱离实际。历史成本既不能反映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化, 也不能反映持有资产由于物价变动而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不仅会计信息失去了可靠性, 而且对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也不具备有用性, 从而也不具有相关性。人们更需要的是能表达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更符合各个时期实际情况的财务信息。历史成本计量不能有效地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价值, 因此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中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一) 初始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

在初始计量中, 自愿买卖的双方在公开市场上所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其等价物就代表公允价值, 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都符合公允价值定义, 但在非现金交易中, 当交易的资产或负债无法被客观地确定其公允价值时, 就要采用现值技术进行估计。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 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 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 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在《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中对于接受捐赠资产和盘盈资产的初始计量也遵循了以上确定公允价值的原则。

(二) 后续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

1、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按现行准则和制度要求, 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 对资产进行全面的检查, 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期末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则该项资产发生减值, 应改按公允价值重新计价, 减值部分作为费用或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应计提减值准备的八项资产, 期末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是不同的。

2、利息法 (实际利率法) 在会计摊配程序的应用。

实际利率即为内含报酬率, 是使一个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在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 长期债权投资摊销可以采用直线法, 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企业会计制度》第73条规定, 作为债券溢价或折价, 在债券的存续期间内按实际利率法或直线法于计提利息时摊销。《企业会计准则———租赁》要求承租人和出租人在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时首选实际利率法, 并且规定出租人应当定期对未担保余值进行检查。如果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 应当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并将由此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确认为当期损失。如果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 应当在原已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 并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除在上述资产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属性外, 其他会计要素的计量也应用了该属性。负债实际发生的数额实质是未来需偿还数额按一定利率折算成的现时价值。

(三) 金融工具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

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 金融工具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 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 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继计量, 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时转出确认当期损益。

(四) 投资性房地产中使用公允价值。

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 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条件为: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不计提折旧或摊销, 以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五) 企业合并中使用公允价值。

在企业合并中,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因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 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 应按照公允价值进行核算, 这就使企业在并购中能够得到更公允的价值。

(六) 债务重组中使用公允价值。

新准则规定对于债务重组时转出资产, 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以及修改债务条件后的债务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与原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通过对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核算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本质, 有助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七)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使用公允价值。

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 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作为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重要判断标准。新准则还规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量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资产交换具有商业性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目前也存在着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之争。在实践中, 公允价值被上市公司利用来操纵利润, 而我国这方面的监管制度跟不上, 财务人员素质跟不上, 导致制度和现实缺乏协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 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 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价格, 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 在计量操作上往往面临很大困难。

3、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下, 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 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的波动, 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目前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市场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 但在很多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核算, 就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二是关联交易影响了价格的公允性, 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进行资产交换时。

(二)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方面, 我国面临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我国实际应用公允价值的经历很少, 新准则中应用公允价值还是第一次, 理论界缺乏将公允价值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的操作经验。公允价值在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个正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 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在基本准则中只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一个简单的界定, 没有对其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另外, 基本准则把公允价值列入基本计量属性之一, 对其金额的确定, 只简单规定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但如何保证金额的可靠性, 在金额的计量上应该如何操作, 没有明确的规定。这都给公允价值的具体运用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

(三) 公允价值的可验证性。

一直以来,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一直以来颇受争议。可靠性和相关性并列为会计信息两个最为重要的质量特征, 两者往往此消彼长。公允价值计量比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提高了相关性, 但在可靠性问题上却稍显不足。

可靠性强调如实表述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 要求计量中不存在偏差并且会计信息能够得到验证。这种可验证性一般要求, 当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 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时, 能够获取相同的结果。而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 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公允价值特别是现值的计量技术较难掌握, 并涉及到许多估计、假设和判断, 计量主体的思维方式和主观选择对其有重大影响, 可验证性是其致命的弱点。

五、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建议

(一) 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是保证其可靠性所必需的。对于公允价值的计量, 一般情况下, 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 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 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可见, 公允价值的取得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市场价值和估计价值。对于可通过市场价值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来说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必需的。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 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等都不成熟, 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对于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的资产, 需要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 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确定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受人为影响比较大, 难以保证所估计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因此, 要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 如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等。

(二) 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 并保持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

我国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分布在不同的会计准则里, 而且对于不同的准则, 限制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也各不相同。针对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带来操作上的难度, 我们认为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具体指南, 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 使公允价值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总体上规定公允价值计量, 在具体的会计业务上, 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 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问题。

(三)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多种, 在实务操作中究竟选择哪种表现形式, 除了依靠准则的指引外, 还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我国现有的会计人员从其掌握的知识结构看, 大部分以会计核算知识为主, 真正具有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师屈指可数。会计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直接影响职业判断的水平, 制约公允价值的使用效果。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内容, 通晓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外汇等知识, 熟练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四) 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监管。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损益, 改变了传统的收益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 这将改变现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结果可增值也可减值。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 避免其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 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监管十分重要。

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日渐成熟, 一套较为严密、可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已初步形成, 我国企业应充分引进先进的成果, 尤其是先进的估值技术。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公允价值计量的进一步完善, 公允价值的使用会进一步提高, 从而向外部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张为国, 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FASB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概览[J].会计研究, 2000.5.

[2]葛家澍, 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6.9.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相关问题研究 篇9

一、会计计量内涵与公允价值概念

会计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 而在目前所采用的多种计量属性中, 争议最多的是公允价值。

(一) 会计计量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斯曾在1946年对计量下过一个被广为认可的定义:计量就是根据特定规则把数额分配给物体或事项。而“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 (汤云为、钱逢胜, 1997) 。通常认为会计计量是由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两方面内容构成的, 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对会计计量单位存在两种选择, 一是名义货币单位, 二是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比较问题, 名义货币单位一直是现行会计实务普遍推崇的计量单位。只有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时期, 才会以一般购买力货币取代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因此, 会计计量的关键实际上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 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对经济交易或事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量化, 从而得到不同的计量结果, 即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可以使相同的计量对象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额。

(二) 公允价值的概念

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研究和认识是随着公允价值应用的日渐广泛而不断深入的。各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1995年颁布的IAS NO.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 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IASC虽然在IAS NO.16、IAS NO.17、IAS NO.18、IAS NO.40、IAS NO.41等多个会计准则中都有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在表述上除了有的准则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外, 基本上与IAS NO.32的表述一致。金融工具准则制定联合工作组 (JWC) 在2000年2月发布的《准则草案和结论依据——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中, 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 由正常的商业考虑推动的, 按照公平交易为出售一项资产收到的或解除一项负债时企业应付出的价格的估计。”JWC的这个定义与IASC在IAS NO.32及其他一些会计准则中所下的定义相比, 有一些不同:一是用“在计量日”字眼, 突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现时性;二是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

在公允价值的不同发展阶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公认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表述均有所不同。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公允价值定义主要有:2000年在SFAC N0.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自愿各方之间进行的现行交易 (即非被迫或清算交易) 中, 购买 (或发生) 或出售 (或清偿) 资产 (或负债) 的金额。”FASB在2006年发布的SFAS N0.157《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 认为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序交易中, 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这一定义引入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定义的新名词如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等。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而不是基于特定主体角度对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的一种估计。与以往定义不同, 该定义还特别强调了主市场和最有利市场在公允价值确定中的作用。由于资产或负债可能会存在多个交易市场, 因此, 明确公允价值确定应依据哪个市场的交易价格十分必要。

SFAS NO.157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假设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的交易发生在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 在缺乏主市场情况下, 则假设发生在最有利的市场。主市场是指报告主体将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市场, 在该市场中, 资产或负债的活动数量最大, 同时活动水平最高。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了各自市场的交易成本的情况下, 报告个体在该市场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能最大化从资产出售中收到的金额或最小化因转让负债而支付的金额。主市场 (或最有利市场) 都应该从报告主体角度来考虑, 因此, 允许从事不同活动的报告主体之间存在差异。如果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主市场, 则公允价值计量应该代表在该市场上的价格 (无论该价格是直接可观察的还是需要使用估计技术来确定的) 。用来计量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主市场 (或最有利市场) 的价值不应因交易成本而调整。交易成本不是资产或负债的属性, 它们只与特定交易相关, 视报告主体的交易方式不同而不同。当位置是资产或债务的一种属性时, 主市场中资产或债务的价格应包括运输成本。所谓有序交易, FASB认为是指涉及到有关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活动是司空见惯的交易;在早于公允价值计量日将有关交易信息公布于市场;它不是一项被迫交易 (如面临清算或亏本销售) (SFAS NO.157, 2006) 。与SFAC NO.7中的定义不同, FASB在SFAS NO.157中对公允价值的界定更为具体, 明确将其定位于脱手价格 (exit price) 。FASB认为, 脱手价格为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以及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估量, 因此是形成公允价值计价基础的价格, 而且它与FASB在SFAC NO.6《财务报表要素》中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相一致的。

2006年11月I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日》项目的讨论稿, 该讨论稿以FASB发布的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 明确了IASB对157号中相关规定的初步观点, 确认了157号以及美国会议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就公允价值定义而言, IASB认为SFAS 157与IFRSS之间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差异: (1) SFAS 157明确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 而IFRSS中的定义既未明确是脱手价格也未明确是投入价格 (entry price) 。 (2) SFAS157定义明确主体是市场参与者, 而IFRSS中的定义则涉及的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 (3) 关于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 SFAS 157认为是指在计量日负债被转移给市场参与者的价格, 所谓负债转移是指负债继续, 并没有被清偿。而在IFRSS中则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清偿债务的金额。针对上述差异, IASB在《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中发表了初步观点, 并就初步观点征求意见。对于用脱手价格计量公允价值, 大部分IASB成员认为与IASB《财务报表列报的框架》中资产与负债的定义相一致, 是对公允价值的恰当表述。而对于市场参与者, IASB认为其与现行的IFRS中的关于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当事人的概念内涵一致, 但“市场参与者”更清楚地表达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而对于负债公允价值计量, IASB认为“转移 (transter) ”一词比“清偿 (settement) ”能更为准确地描述IFRS中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由此可见, IASB对FASB在SFAS 157中公允价值定义初步持赞同意见, 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趋同意向。

我国准则制订机构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可见, 我国公允价值定义基本上借鉴了IASB在现行IFRS中普遍采用的定义, 但与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最新规定或意向存在差距, 没有明确计量时态, 内涵也不够清晰, 尚待进一步完善, 以便为公允价值的正确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

通过对上述公允价值定义的分析, 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具有如下特征:

(一) 公允性

公允性是公允价值最基本的特征, 该特征首先源自于公允价值形成的重要前提——“公平交易” (或“有序交易”) , IASB和JWC都在其定义中强调了“公平交易”是取得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 公平交易是指在不存在特别或特殊关系 (该关系可使交易价格不具市场状况特征) 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该交易假定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 各方独立地发生行为。而FASB强调的是“有序交易”, 虽然在措词上有所不同, 但内涵基本相同。其次, 该特征还源于公允价值定义对交易主体的规定, 即必须是“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或“市场参与者”。“熟悉情况”是指自愿的购买者和自愿的销售者双方都对被计量项目的性质和特征、其实际和潜在的用途以及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状况适度熟悉。“自愿的购买者”是指自愿而不是被迫购买。该购买者既不过分急于也不准备按任意价格购买。假定的购买者不会支付高于熟悉情况的自愿的购买者及销售者构成的市场所要求的价格。“自愿的销售者”不是一个急于出手, 也不是一个准备接受任何价格的被迫的销售者, 更不是一个抱着固定价格不放, 而不理性考虑当前市场状况的销售者。“市场参与者”是指独立于报告主体, 熟悉市场情况, 有能力并自愿交易的主市场中的买者和卖者 (IASB, 2000) 。因此, 公允价值定义对交易性质和主体的限定有效地保证了计量结果的公允性。

(二) 现时动态性

FASB和JWC在其定义中都考虑了公允价值计量时态的现时性, 都使用了“计量日”这一术语来表述。而IASB虽然未在现行IFRS的定义中明确这一点, 但在其修订的IAS No.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2004) 实施指南中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时指出:公允价值中“使用估价技术的目标是确定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这说明IASC也认同公允价值计价的现时性。由于在每个计量日, 被计量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非静止不变, 而是会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从而使公允价值具有动态的计量特征。通过运用公允价值在每一计量日对报告主体的资产或负债等被计量项目的计量, 能够动态地、及时地反映报告主体在各个计量日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及其价值变动对企业业绩带来的影响, 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 估计性

JWC定义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日的一种“价格估计”, 即在初始计量无法取得历史成本或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时, 公允价值均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 而是熟悉情况、自愿的当事人基于市场信息对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价值作出的估计。IASB和FASB虽然在其所下的定义中未出现“价格估计”的字眼, 但从其在IFRS、IAS、SFAS及SFAC中所推荐的各种获取公允价值的技术来看, 许多因素都要有赖于判断和估计。因此, 估计性是公允价值的一大特征。

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和现时动态性的优势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理论上被广为推崇, 发展成为仅次于历史成本的最重要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估计性特征则使其在实务应用中困难重重, 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靠性的质疑就来自于公允价值估计性的特征。因此, 如何使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在应用时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其计量的公允性和动态现时性优势, 抑制其由于需要估计而可能引发的随意性和人为操纵的缺陷, 确保计量结果的可靠性成为各国公允价值研究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公允价值与计量属性的关系

FASB在其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列举了实务中的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 (历史收入) 、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IASB在其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也列举了四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对于公允价值与上述几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是我国会计学术界有关公允价值研究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念认为“公允价值本身不是一种计量属性, 而是一个检验尺度” (石本仁、赖红宁, 2001)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会计计量属性, 它并非特指一种计量属性, 而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谢诗芬, 2004;常勋) 。

我国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对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也有阐述。财政部在2000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解释中认为, “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可实现净值、重置成本、现行市场价值、评估价值等”, 似乎认可了公允价值是一种包罗各种计量属性 (除历史成本之外) 的复合计量属性。而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 则将公允价值作为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相并列的独立的计量属性来定位, 但未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予以阐述。

上述的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将公允价值与“公允列报”、“真实与公允”等财务会计的总体要求或标准混同起来了, 从公允价值定义的介绍, 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定义符合FASB对计量属性的定义, 即“被计量对象要予以数量化或计量的特征或方面”。而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组合计量属性, 实质上也是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评判标准来看待。公允价值既不是一种组合计量属性, 也不是一种评判标准, 而是独立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的一种新的、单独存在的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被计量项目的内在客观价值。这一结论来自于对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及FASB和IASB等对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分析。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虽不乏联系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一)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按照FASB在SFAC No.5中的定义, 历史成本是为取得的一项资产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通常在取得之后按摊销额或其他分配方式调整。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具体表现为: (1) 历史成本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并从企业投入价值角度来进行计量, 是由现实交易产生的实际交换价格;而公允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实际交易存在, 而是基于假想交易并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来计量, 表现为一种虚拟的估计价格。 (2)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通常基于过去时点, 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 历史成本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变化只是已知数的摊销与分配, 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 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则基于现在或计量日时点, 既可用于初始计量, 也可用于后续时期的再计量, 是一种动态的计量属性。立足现实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一个主要区别。

(二) 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是指如果现时取得相同的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就计量时点而言, 两者是相同的, 都是基于现在或计量日时点, 而且两者都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行成本是强调站在某企业主体角度的投入价值, 而公允价值则是强调站在独立于企业主体的市场参与者角度的脱手价格。

(三) 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是指在正常清理过程中, 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就计量时点而言, 两者是相同的, 都是基于现行或计量日时点, 而且两者都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的, 都表现为一种脱手价格。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体系的第一层级的市价往往强调需具备两个条件, 即活跃市场和公平交易。而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并未强调公平交易和活跃市场。当存在不止一个市场价格时,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强调应选取对计量对象本身而言最有利的价格, 而现时市价未强调这一点;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完全依赖于可观察的市场价格, 故难以对无形资产、专用设备等无现行市价的资产进行计量, 而FASB和IASB都规定公允价格计量属性在不能获取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 还可基于可得到的最佳信息运用现值技术等手段进行估计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假设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的交易发生在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 在缺乏主市场情况下, 则假设发生在最有利市场。而现行市场则不强调这一点。

(四) 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规的业务中, 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经贴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扣除转换时倘若发生的直接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未来收回的现金与现在收回的现金是等价的, 这一计量不可能得到市场参与者的承认和接受, 因此, 可变现净值不能代表公允价值。但若时间较短且物价稳定, 对于短期应收应付项目, 由于其货币时间价值可忽略不计, 故其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可变现净值是扣除了预计变现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后的净值, 而作为公允价值的市价则一般不涉及对交易成本 (如运费、安装费等) 的调整。

(五) 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在正规的业务中, 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或贴现值, 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现值;或在正规的业务中, 为清偿一笔债务可望需要发生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或贴现值。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现值并不是一项独立的计量属性, 现值只是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同利率的结合, 是一种可以达到某种计量属性的手段和技术。现值可以站在特定个体角度来估计, 也可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来估计, 站在特定个体角度所估计的现值通常称之为特定个体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特定个体 (企业或个人) 相对于其他市场参与者常常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 这种比较优势或劣势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众多市场参与者估计的公允价值存在差异。虽然特定个体的估计有可能会有更加丰富的信息, 但无论特定个体的期望如何, 市场却始终是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决定者。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而不是其他特定个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因此, 站在特定个体角度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现金不是公允价值, 只有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现金才是公允价值。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 企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时通常并不清楚其他市场参与者评估该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会采用相反的假设, 那么采用企业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进行估计就与公允价值不相矛盾, 但如果有这类证据存在, 那么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与市场保持一致 (张为国, 赵宇龙, 2000) 。

由以上分析可知, 上述几种计量属性在符合一定条件下都有趋向于公允价值的可能, 但并不能由此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包含各种计量属性的复合计量属性。各计量属性在计量结果上表现出来的有时相同, 并不排斥各计量属性在内涵上的各自独立性。因此, 笔者认为, 公允价值是在现行市价和现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 是对被计量项目内在客观价值的一种度量。

四、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诸多理论问题中, 如何客观地计量公允价值一直争议较大。通常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有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 要从这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 而这三种方法的采用是有一定程序的。通常情况下, 首选的方法是市价法, 因为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最为令人接受, 从而也最公允的;在没有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 通过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而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 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 则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这三种方法的主观成分是依次增加的, 而应用难度也是依次增加的。在使用这三种方法时还有很多严格的使用条件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市价法

市价法是在确定公允价值时最先使用的一种方法, 是将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方法。市场价格被认为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最好的反映。一个公开市场上的价格, 通常是公允的和可接受的, 对于某些资产或负债而言也是容易得到的。应用市价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所采用的市场价格最好是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此外, 应采用相同项目、最近的市场价格作为该项目的市场价格;该市场价格最好是计量当日的市场报价。当找不到计量日的市场价格时, 可以采用稍微提前的市场价格, 但计量日与市价日之间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市场条件变化而对公允价值产生的影响, 应当可以估计。

当存在不止一个市场价格时, 应当选取最有利于企业的一个市场价格。“最有利”意味着企业可以得到的最高的价格, 就资产而言, 意味着更高的脱手价格, 对负债而言, 意味更低的清偿或转移价格。选择最有利的市场价格决策规则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 大多数的企业以利润或净资产最大化为目标, 在这一前提之下, 企业才会尽力寻求最有利于自身的价格, 通过市场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 各种市场力量的博弈, 最终形成一个市场参与各方均可接受的价格。但“最有利”并不是对企业自身的目标而言的。对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 应该是对该资产或负债本身而言最有利的价格, 而不是对企业整体最有利的价格。

市场价格中存在与所计量的项目的权利与义务并不直接相关的部分, 对于这一部分价格, 应予以剔除。值得注意的是, 并非只有所计量项目存在相应的市场价格, 该价格就一定是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以下几种情况中, 不能将市场价格引用为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 (1) 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是发生在一个或多个正经历财务困难的企业之间的, 如正处于破产清算的企业, 被法庭强制拍卖的资产等。但当市场上能够影响某一类资产或负债的企业, 其大部分均处于财务困难状态中时, 这时的市场价格就有可能代表了该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2) 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 是发生在关联方企业之间的。发生在关联方企业之间的交易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不能代表该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3) 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 是按以前签订好的合同进行的, 仅仅是在现期执行而已。这一交易价格, 是合同签订日的市场状况所决定的价格, 不能代表该项目现在的公允价值, 代表的是该项目在签订日的公允价值。所以, 这一价格不是所计量项目现时的公允价值。 (4) 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 不是一项独立的交易, 它还受到其他与之相关联的交易的影响。 (5) 在存在众所周知的影响市场价格公允性因素的情况下, 所得到的市场价格不能作为公允价值。 (6) 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 不是一项经常性交易, 在计量日该交易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这种情况下, 企业往往要考虑采用一定的计价技术, 但企业应当仔细研究采用计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 以决定是否要对所得到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上述情况下的市场价格虽然不能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础, 但可以为判断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公允价值的公允性提供帮助。

(二) 类似项目法

在所计量的项目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 通过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类似项目法是指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方法, 是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应用类似项目法最关键的就是类似项目的确定。所谓的类似项目是那些与所计量的项目具有相同的现金流量形式的项目。

通常研究两个项目是否相似的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所要计量的项目的期望现金流量。 (2) 选定另外一个初步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资产或负债。 (3) 比较两个项目的现金流量以确保其是相同的。 (4) 评价是否在一个项目中影响其价值的因素在另一个项目中同样的全部得到了反应, 如不同的风险水平。如果存在这样的未被反映的因素, 应确认该因素的影响能否被合理剔除。如果不可能被合理剔除, 则这两个项目不是相似项目。 (5) 判断两个项目的现金流量面对经济状况变化时是否按照同样的方式变化。如果不是, 则它们不是相似项目。

在判定一个项目是所计量项目的类似项目之后, 并不意味着其市场价格就成了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或者成为该项目公允价值的参考价值, 还应该参照前述市价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及市场价格失灵的情况做出判断和调整。

(三) 估价技术法

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 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 需要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所谓“适当”的估价技术, 是指通过资产的估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应当反映企业在计量日的市场状况下, 在正常公平交易中, 售出一项资产所能得到的金额;或通过负债的估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应当反映出企业在计量日的市场状况下, 在正常公平交易中, 重新产生一项负债所能收到的金额, 或在清偿负债时所应支付的金额。

估价技术法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实施难度最大的一个, 也是争议最多、对公允价值计量客观性影响最大的一个。运用估价技术法首先要明确其应用条件。“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的情况”是指至少存在下述情况之一的情形:一项现时或近期的交易是不可能或很困难的;该资产或负债是独特的或非常的不寻常;虽然存在交易, 但市场参与者对其交易的价格或估价技术保密。在上述情况下, 就不得不考虑采用适当的估价技术, 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如果某一估价技术为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用来对某一类资产或负债进行估价, 那么企业也应当使用这一估价技术对该类资产或负债进行估价, 除非有证据表明, 存在更为成熟的估价技术可能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 否则企业不应随意改变所选用的估价技术。如果对某一类资产或负债的估价不存在为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共同接受的估价技术, 那么企业应当发展自己的估价技术。企业所采用的估价技术应当与对该类资产或负债进行估价时所采用的经济方法保持一致, 并且还应该将运用估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与实际交易中的价格相比较, 以验证估价技术的有效性。

关于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10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和特征

公允价值, 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 双方自愿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1)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对资产或者负债价值的认定; (2) 交易双方平等、自愿, 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必要性

(一) 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在反映企业财务信息时, 历史成本是一个静态的成本,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但企业是动态发展的, 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 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反映其未来价值。公允价值最忠实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 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其承担的财务风险。

另外, 历史成本计价是通过收入和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的, 这二者的配比并不是同一时点上的价值配比, 对于信息决策者来说, 这样得出的收益不具有决策价值。因此, 成本、费用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以此相应的收入配比, 则更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二) 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将使会计核算的计量属性趋于统一

首先, 目前, 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位方面是配比的, 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其次, 收入和费用、成本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的计量属性趋于一致, 从而也符合了一致性原则, 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也变得更加可比。再次, 公允价值的统一运用, 避免了企业在计量上的多种计量属性的混乱局面, 有利于报表的编制, 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时做出额外分析, 减轻报表使用者的负担。

(三) 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免除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指出:“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表现意见。”因而, 正确评判企业的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 是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因而,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随着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 按公允价值不断地对资产的现时价值重新计量,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因此, 使得会计报表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公允性。相反, 历史成本计量其资产, 很可能会导致该资产的真实价值和账面价值相差万里。这时, 审计人员据以出具的审计报告, 就很难具有真正的鉴证与保护作用。

(四) 可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业务需求

20世纪末以来, 我国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如票据、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等。很明显, 这些衍生金融工具没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 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 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 从而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历史成本计价的会计原则下, 只能得到初始确认, 却得不到后续确认。而在这些业务中却隐藏着巨大风险, 采用公允价值不仅能对其进行初始的确认, 还能进行后续确认, 这样就能够揭示企业蕴藏的潜在风险, 便于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

三、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 企业对于以实物资产抵债, 将债务转为资本等情况, 应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并将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两个反映当期损益的账户。

新准则要求, 债务转为资本时, 债务人应按照所转股的公允价值作为清偿债务的价值, 将股份公允价值与账面总额之差作为资本利得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 将股份公允价值与重组账面价值之差作为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券转增股权时, 也用类似的方法将股权的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之差作为债务重组, 损失计入反映当前收益的“营业外支出”账户, 要求已提减值准备的, 应当先将差额冲减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 计入当期损益。

(二)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1.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的运用

就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应该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状况。

2.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处置中的运用

投资性房地产在被处置的过程当中, 即投资性房地产被出售、转让、报废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经过资产评估, 以公允价值反映该资产的价值。因此, 公允价值的变动将对损益造成影响。

3.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信息披露中的运用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下列信息:投资性房地产的种类、金额和计量模式;采用成本模式的, 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或摊销以及减值准备计提情况;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房地产转换情况、理由及其对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

(三)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

1. 无收付补价的情况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用公允价值计价的,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 有收付补价的情况

企业在按照公允价值和应交付的相关税费为换入资产的情况下发生收付补价的应当分别就下列情况处理: (1) 支付补价的, 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 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应计入当期损益; (2) 收到补价的, 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补价之和, 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应计入当期损益。

四、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应关注的问题

(一) 公允价值准确获取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 获取公允价值较难, 而对于一些长期资产来说, 一般没有市场价格, 获取这些资产公允信息要求会计人员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

(二) 可能成为操纵利润的手段

公允价值运用成功与否与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否紧密相关, 由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因素大于定量因素, 这必然使“公允价值”很难判断。目前, 在我国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经验比较欠缺,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甚至变成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三) 使用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

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很高的主观估计成分, 可能并不能给使用者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也可能会导致企业会计报表不具有可比性, 增加会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理解上的难度。

五、运用好公允价值的几点建议

(一) 注重“成本-效益”原则

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是现值技术的应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者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 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也有差别。相对于以凭证为依据的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会计信息要在成本和准确性之间找到一种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平衡。

(二)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是建立一个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没有完善的交易市场, 就难以取得相关的完备信息, 就难以为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以依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此外, 我国在证券价格逐渐市场化的同时,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亦获得了较大的进展, 可通过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为金融衍生品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离不开基础数据的支持, 而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相关性和使用的恰当性也需要会计人员做出相应的职业判断, 会计的职业判断在会计原则的遵循、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而对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更多的体现在会计估计上。

会计人员的素质对公允价值的正确实施影响很大, 公允价值采用现行市价也要求会计人员能够领会新准则体系的内容、要点和精髓, 熟悉金融方面的知识, 而且能够熟练地操作相关技术, 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 了解和熟悉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 能更好地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顺利实施。

(四) 制定公允价值的具体操作规范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制定更加详细的、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公允价值计量细则, 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进行明确规定, 详细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考虑因素等, 使报表阅读人和使用人对公允价值是否可靠和公允与否有充分的估计。

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篇11

关键词: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价值相关性;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39-2

0 引言

对于企业来说,资金的流动是企业的命脉,一个资金能够保持正常流动的企业才具有生命力。这个观点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接纳,而且也积极就企业资金开展相关研究,在工业社会就已经开始出现资金流量表,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入、流出等提供报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现金流量的价值相关性越来越被重视,被广泛用来对股票价值货价格进行分析预测。作为传统会计信息的重要补充,现金流量表的出现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成为会计教材中必学的内容。

1 现金流量的概念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具体的成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先进流动数量,主要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了满足对企业的资产状况的了解,及时分析现金流动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现金流量表应运而生。

在我国,现金流量的相关研究比外国出现得晚,在1998年才通过财政部门办理相关的现金流量表准则,于2001年对准则进行修订,2006年又发布了新的现金流量表准则,在原有的准则基础上将报表的内容、适用范围等进行了调整,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2 现金流量与会计盈余的比较

2.1 两者都具有价值相关性

会计盈余一直以来是人们进行投资价值分析的主要数据支撑,从历年来国内外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来看,会计盈余具有相当大的价值相关性,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现金流量虽然是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形成数据指标,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内外资金流向,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不管是哪种实证研究中进行模型构建,得出的结论都是现金流量比会计盈余表现出的价值相关性来说,要相对较弱。

2.2 双方应用范围不一样

会计盈余能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和发展潜力,在经济活动中常常被用来体现企业的运营状态,应用的范围相对较窄,而现金流量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由于其能详细反应整个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个具体的点的资金流量,还能体现一段时期内企业资金流量,可以用来为企业的具体投资和企业的产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3 双方来源不一样

会计盈余的分析数据来自于企业的损益表,而现金流量的分析数据根据现金流量的类型的不一样,不仅涉及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还需要参考企业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丰富的数据内容能更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状况。

2.4 双方反映的内容时新性不同

会计盈余是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的数据反映,无法有效反应在具体到某一个时间点上企业资产的价值,而现金流量不同,现金流量在流入企业和流出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本身就反映出企业资金状况。

2.5 双方在数据客观性上表现有差异

会计盈余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度上的,掺杂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作为决策指导会有不可靠因素,而现金流量是以客观的资金收支数据为支撑,不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相比之下可靠性较高,对企业决策更具有参照性,更受短期股东、财务分析师、短期债权人等人士的欢迎。

3 企业现金流量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关系

对企业来说,价值相关性是指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在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状态做出评价或预测,或者证实、修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有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无论是现金流量还是会计盈余,对企业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

就目前对价值相关性研究的结论分析来看,会计盈余具有比现金流量更高的价值相关性。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价值相关性要超过会计盈余,但是由于我国股市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时间并不长,更多的时候还依照过去的数据分析方式,过度依赖会计盈余,对经营性现金流动的敏感度还不够。

根据费森-奥尔森模型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能发现企业的净资产与企业受益相关数据的结合,能提升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这就意味着,现金流量与会计盈余的融合,能够实现价值相关性的增量趋势。

4 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实施分析

4.1 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完成对企业的考核

过去企业核算利润是根据损益表完成的,但是因为核算的利润与现金流量并不同步,经常会出现核算出来有利润但是在企业账户上却没有现金的现象。实施现金流量表准则,将企业每个时间段的资金流向进行划分,在兼顾权责制度下的损益表核算的基础上,实时了解企业资金动向,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做出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

4.2 完善资产负债信息内容

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现金=负债+所有者权益—非现金资产,可以发现,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减少)导致现金的增加(减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增加),导致现金的增加(减少),现金流量表中的内容尤其是采用间接法时即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发生额或本期净增加额填报的。这样账簿的资料得到充分的利用,现金变动原因的信息得到充分的揭示,能有效完善企业资产负债信息内容。

4.3 企业筹措现金、生成现金的能力

现金流转对与企业来说意义非凡,甚至在某些时候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当企业遭遇现金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注入投资或者依靠自身的运营来解决危机,而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都需要对企业自身过去、现在与将来一段时期的现金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以便于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营规划,同时这也是个人投资者、银行、财税、工商等个体或组织迫切需要了解情况,在综合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情况与经营结果,了解企业现金流入、流出及净流量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的偿还支付能力,决定是否给予资金注入。

5 现金流量表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1 概念模糊

目前现金流量表中所指的现金是由企业持有的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金额现金、保值性强的投资,而在对这种投资的具体分析上却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模糊的概念可能会造成会计工作人员凭自己主观认识来定义现金等价物的概念,使得现金流量表的含金量下降,决策指导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5.2 过于重视形式

在现金流量表准则中对于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仅仅局限于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金额现金、保值性强的投资,而对于不符合这四项条件的资产则忽略不计,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种判断准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也是准则僵硬化的表现,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过于追求形式,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确保现金流量表的真实客观性。

5.3 现金流量表中许多项目分类存在争议

现金流量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划分为三大类,但是却忽视了在进行分配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无法有效处理支付给职工的现金这一项。同时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经营活动没有进行准确定义,许多税费也被简单地划分到经营活动中。简单粗暴的项目分类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对项目重新进行划分。

现金流量表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相关的研究还有限,但是现金流量与会计盈余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对我国企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作为现金流量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实施便利了经济活动,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及时解决。

参 考 文 献

[1] 赵春光.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兼评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实施效果[J].会计研究,2004,2:29-35.

[2] 晏静.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77-86.

公允价值审计相关问题浅探 篇12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正确理解公允价值的内涵是进行公允价值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I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2006年9月, 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资产或清偿债务的价格。这是国际上最新的公允价值的定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事实上, 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 通常认为是市场价格, 对市场价格赋予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时点, 即得到历史成本、现行市价 (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 (结算价值) 。这些都是市场价格的转化形式, 只是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的, 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是估算的。因此, 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 市场价格应是最基本的会计计量属性, 在活跃市场存在相同资产和负债的报价时, 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 无论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或公平交易价格, 对某些资产或负债均须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显然, 公允价值的实际运用已经大大超出了“存在活跃市场或公平交易价格”的范围, 我们可以用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来代替市场的评价 (即加入非市场的评价) 。也就是说, 当不存在市场报价时, 我们可以最恰当的信息为基础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公允价值审计的对象是财务报表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项目。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殊性, 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可能相对简单, 也可能非常复杂。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必然导致公允价值审计问题的出现。

二、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研究与发展

2001年10月20日,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 (IAASB) 颁布了一份拟议中的国际审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2002年7月, 《国际审计准则第545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 (ISA545) 正式颁布, 这标志着第一个公允价值审计的国际化标准正式确立。ISA545制定的目的是为审计财务报表中的以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项目提供指南, 它提出了对财务报表中按公允价值列报或披露的重要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特殊组成部分进行审计的要求, 建立了公允价值审计的基本框架。ISA545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制定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主要依据。

2003年1月, 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 (ASB) 正式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101号———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 这是ASB与IAASB联合制定的第一个审计准则, 其在语言表达上较以前的审计准则公告有较大变化, 内容与ISA545大同小异。紧随其后, 加拿大审计与鉴证理事会也于2003年11月发布了CICA手册的第5306节《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香港会计师公会和加拿大审计与鉴证理事会制定的准则实际上都充分借鉴了ISA545, 只是各自根据实际情况在内容上作了调整。此外,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2年公布了一个对以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具体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审计的工具包, 帮助审计人员在审计企业合并、商誉和特定资产减值与处置等事项时正确理解和应用审计准则。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公允价值审计理论研究和公允价值审计准则制定方面都相对落后,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举棋不定。直到2006年, 我国会计准则中才正式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项目的审计, 在借鉴ISA545的基础上,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该准则体现了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也标志着我国审计行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实施公允价值审计面临的问题

1. 公允价值审计的实施缺乏专门的准则作为指导。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作出了规范和要求, 但却没有制定公允价值的具体会计准则,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 内容很不详尽和统一, 从而增大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复杂程度, 难以对实务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 确定公允价值时应将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作为首选;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却规定将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作为首选。为评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首先必须理解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要求, 当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未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或程序进行规定时, 势必会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带来阻碍, 进而对公允价值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较大的困扰。

2. 公允价值的应用对技术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 那么就要由专业人士通过恰当的模型和基于市场的各项要素做出价值评估和判断。因此, 在没有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 现值计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 由于缺少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信息, 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 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公允价值的运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 由于存在保密原则和信息不畅通等, 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的难度加大。

公允价值的应用增大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 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评价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估值模型是否恰当, 甚至要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计, 以印证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2006年美国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 的研究报告指出, 审计师的估值技术水平还相当低, 而且随着新估值模型的出现, 审计师恐怕难以跟上估值技术发展的步伐。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审计师未接受过估值技术方面的专门培训, 为此, PCAOB正考虑如何持续地对审计师进行各种估值技术培训, 并使其对估值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PCAOB的这种想法应当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美国的注册会计师面临估值技术不先进的问题,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也是如此, 尤其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 问题可能更加严重。短期而言, 注册会计师评价估值模型的恰当性以及进行独立估值以印证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实践效果还有待考查。

3. 公允价值的应用增大了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

公允价值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 而且适用于后续计量, 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发生新的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某些时候, 资产或负债即便是有交换并形成了一个交换价格, 也不一定存在活跃的市场和可观察的市场价格, 因为交换价格是通过交换双方的讨价还价形成的, 交换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非市场的评价。公允价值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确定, 而且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应用也考虑并认可了交易双方或评价主体主观判断的影响, 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 不同的评估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在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下, 审计人员在取证过程中通常有固定的、确定的原始资料可循, 而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 却因为计量过程中可能涉及大量的假设、估计或专业判断而在无形中增大了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例如, 如果管理层采取特定措施的意图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 注册会计师如何就管理层的意图获取审计证据就是一个难题。

4. 公允价值的应用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人的观念、行为和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等都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应用, 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涉及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较多, 容易引发被审计单位或第三方的错误和舞弊, 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程序时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 而风险评估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这些必须引起注册会计师的高度重视, 同时注册会计师也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此外, 由于公允价值评估工作的复杂性, 很多时候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审计人员不得不聘请专家来完成这项工作, 但其所聘请的专家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专家工作的结果能否作为审计证据等还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估。与审计按历史成本计量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相比, 这显然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时间和执业成本。在审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有些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不得不采取缩减时间和压低成本的做法, 结果必然是增大了审计风险。

四、提高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的建议

1. 加快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 明确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或程序。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分布在不同的具体会计准则中, 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却不太熟悉或者无所适从。因此, 我们应当参照国外相关会计准则, 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并适时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计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披露要求等作出详细规定, 以降低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当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 我们就可以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现阶段, 我们还应认真研究有关现值技术,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努力增强现值的可靠性;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发展现值技术, 构建适合我国的数学模型。另外, 还应制定严格的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规范, 降低主观随意性, 使会计人员对数据的加工有章可循, 便于其实际操作。

2. 建立并完善市场评估制度, 加强会计行业、审计行业、资产评估行业之间的合作。

刘玉廷 (2006) 指出, 会计行业、审计行业与资产评估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关性, 形成资产评估行业与会计行业、审计行业的联动机制是大势所趋。因此, 我们有必要建立并完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以规范评估数据的获取方法。比如建立信息数据库以积累行业数据, 从而提供具有权威性的公允价值评估指标, 使公允价值审计有据可依并顺利地实施。

3. 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理解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准则内容的同时, 还要结合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规定, 对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以满足执业需要。

(1) 改变审计思路, 避免就账审账。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 如果仅审查账目资料, 可能很难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不应拘泥于账目资料, 要适时转变审计思路, 多角度思考问题, 由“查账师”逐步升级为“审计分析师”。

(2) 不断增强风险意识, 运用恰当的风险审计方法和程序来全面分析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 保持职业怀疑精神, 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以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

(3) 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和运用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 以保证公允价值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建立功能强大、内容广泛的数据库, 其不仅包括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而且包括上市公司近年来的审计信息、各行业发展状况、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各种经济统计数据、市场有关价格等信息, 以满足注册会计师顺利开展公允价值审计工作的需要。

(4) 尝试在审计报告中增加专门段落或特别表述, 用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相关准则或制度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及注册会计师的高度重视, 降低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及进行协同舞弊的可能性。

4.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保证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审计人员及时学习和更新有关公允价值的会计和审计知识, 熟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掌握相关的估值方法 (特别是估值模型的应用假设及相关技术参数的选取原则等) , 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在业务培训过程中要传授更多的资产评估、金融、资本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另外, 可以通过加强教育与宣传、增加违规成本等方式, 使注册会计师树立诚信意识、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使其在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守审计准则, 从而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

摘要:公允价值的应用给会计实务工作造成很大的冲击, 同时也增大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 对传统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笔者建议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 加强会计行业、审计行业及资产评估行业的合作;注册会计师也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 以保证公允价值审计质量。

上一篇:高中乒乓球教学下一篇: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