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设计理念论文

2024-11-02

传统的设计理念论文(共12篇)

传统的设计理念论文 篇1

摘要:图形是人类除了语言信息传达外的另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从原始的象形岩画开始,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 各国都形成了特有的图形文化历史。中国传统图形纹样汇集了中华名族千年的智慧, 其中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寓意, 更是成为了现代图形设计的创作源泉。

关键词:传统图形,图形创意,图形设计

一、传统图形的造型特色

中国传统图形包罗万象, 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地域民俗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图形特色。下面我们简要谈谈在平面设计中用得比较多的汉字。早期汉字书法字体形态飘逸有力, 经过千年演变形成简体字, 在浓缩了时代精华的前提下更加精炼, 极具当代设计感。用于图形上的中国字体更具多变性, 宋体字的起承转合和草书的隽逸潇洒, 承载了很多现代思想的创意理念;而设计中的书法字体常常运用黑与白之间的丰富变化和运笔的走势使中国字体图形有了更多水墨韵味和文化特色。

再说说传统的剪纸图形特色, 在造型上不同于其他的绘画图形, 它没有立体空间中的变化, 但剪纸图形的平面夸张变形, 具有很强的形式与韵律感。剪纸图形常采用对称, 均齐, 平衡, 组合, 连续等表现方式;常常出现“层层叠叠”及一些交错情景的形式, 富有装饰感和节奏感。而且剪纸简单, 统一的色调, 简中求繁的方式, 成就了剪纸协调, 明快的感觉。

中国传统图形博大精深, 汉字字体中涵盖着深厚的美学精神,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 各个朝代的审美与民族的人文精神, 已成为字体图形的美学外衣。而民间剪纸艺术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古老而长青。它们的普及性, 实用性和审美性具有着普片大众心理需要的民族象征意义。

二、图形设计的现代表现手法

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形的古典与平面化不同的是, 现代图形的表现手法更多样化, 表现形式更多变。科技的创新, 使原本简洁, 古典的传统图形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图形创新的几种手法即可看出, 比如常用到置换同构, 整合变形等一些表现手法就被巧妙的运用到了对传统图形的设计中, 使传统图形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图形设计的置换同构手法, 是图形元素的一部分被另一种元素的一部分所替换, 以原图形为依据, 在图形创意中更易于表现和挖掘, 体现全新的形象。如图形设计中, “永”字的中间竖划被一个优美站立的体操运动员的形体所替代, 黑白的色彩以及与字体抑扬顿挫的造型贴合, 让图形所表达的坚毅感与人体所代表的体操精神跃然于纸上, 暗喻永不言败的精神, 让人记忆深刻。图形设计中的整合同构手法在传统图形的设计中也经常的运用。如中国民间独特的剪纸与充满情趣的纸风车的结合, 似是转动的风车吹来怀旧的中国风。其中剪纸与风车共同的材质特性和所共同生发的历史感, 这一先决条件决定了它们之间适于整合的共性, 最后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画面感, 巧妙而有新意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现代图形设计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多看到以剪纸为创作的蓝本, 融合中国版图, 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图形进行结合的设计。这类作品以大陆版图为主框架, 辅以一层大方, 明快的剪纸图案, 剪出的发射状的红色花型, 覆盖后呈现一片红艳的景象, 发散的视觉效果, 使人联想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情景, 也传达着国家正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引申含义。再如结合中国书法字体的设计, 满满书写了中国草书的西方字母“A”, 虽然有着西方的外形, 却难掩内在浓厚的中国风, 似乎预示着中西方文化的冲击, 可往深处联想, 便不难看出, 文化的交融, 不是蚕食, 而是显示了中国的古话,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所传达的哲学含义, 自然不言而喻。

三、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图形的结合

民族的传统图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我们要传承与发扬并将他融入现代图形的设计中, 使当代设计创作出来的图形充满着古韵感的同时并兼具着现代感。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表现手法的结合让人感受到, 风格与手法的新颖多变, 焕然一新的图形形式使人眼前一亮。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图形中掀起了的一股古典怀旧的风格, 特别得到了设计师们的青睐。对于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总是能在图形中找到它们融合的身影;这些融合也往往带着引申的含义和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发。

现代图形设计, 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设计局面, 时代的元素与古典文化的结合, 不断在这个时代的设计领域创出新意。这些传统的图案通过现代技法的整合、置换, 并结合新的设计理念, 使创作出的图形成为当代最优秀的创作源泉, 直击大众心理。

民族传统的图形语言是生活的语言, 艺术的语言, 情感的语言;它既能给现代图形提供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基因, 还能保持图形设计中所需要的文化基因。在图形已经非常时代化的今天融入拥有复古韵味的中国传统图形, 也使大众在现代图形中找到一抹宁静与淡雅。人们已不在对科技手法十足的现代图形设计情有独钟, 因为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但缺少一丝感动, 所以传统图案的出现恰到好处, 这种深入人心的设计方式, 也成为了新时代的新审美。

综上所述, 民族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其不仅在表现手法、图形创意以及视觉上有了推陈出新的效果, 使人眼前一亮, 也更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心灵慰藉。否则, 只单纯的拥有视觉效果而缺乏心灵沟通和文化底蕴的图形设计, 并不会完全被大众所接受和感知。我们与其说是传统图形融入现代图形, 还不如说是, 现代图形需要传统图形的融入;传统图形适应着时代和人们的需求, 转化着现代图形的生硬, 以它自身的古典魅力和文化底蕴直达人心。

参考文献

[1]吴晓兵著, 《图形创意基础》,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次印刷, P17

[2]江明著, 《图形创意》,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一次印刷, P82

[3]田自秉著,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年9月第9次印刷, P18

传统的设计理念论文 篇2

从“传统”二字的本意考察,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等;就时间上说,传统就是过去,昨天是传统,今天是现代,明天是未来,今天的现代将变成明天的传统,传统在时间的流变中不断产生位移,不断扩大时限。据此,我们对“传统工业设计”的理解不应是一成不变的。目前来说,它不仅包括了中外古代工业设计与近代工业设计,而且也包括了19世纪中叶至2000年以前的中外工业设计,同时,也不可忘记原始社会处于萌芽状态的工业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借鉴作用。工业设计的出路在于创新。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科学迅猛发展的世纪,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西文化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交融的世纪。如何使工业设计适应这种喜人而又逼人的新形势,是工业设计艺术界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惟一的办法就是两个字——创新。

创新,必须认真研究传统。创新,站在实践论的角度去理解,应是个具有浓厚系统意味的联系之词,它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是说,传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未来的基础。比如说,达•芬奇发现了倒孔成像,这一发现成为后来发明照相机的前提和基础,照相机又成为发明摄像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者也就没后者。如果我们把照相机的发明创造比作现在,那么其传统就是倒孔成像,同时它又预示着将来摄像机的必然问世——尽管当时并不知道摄像机为何物。所以我们说,创新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也预示着将来的发展趋势。工业设计也是一样,要创新,就得了解传统、学习传统、研究传统,否则,创新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黄永玉先生正是深入地了解和熟悉了用麻、丝、兽毛等纤维捻结成绳或经纺织、缝缀制成袋、兜对商品进行捆扎、储运等传统工业手段,并从中得到启发才设计出具有浓厚传统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强烈现代感的酒鬼酒酒瓶的。DOLCN.com

创新,必须更新观念。工业设计要创新,首先应是工业设计家观念的更新,我们必须树立大传统观、大设计观。

对于传统的理解,不知什么原因,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脑海里,似乎专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对于那些专门研究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人来说,这样理解也无可指责,但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这样去理解传统还远远不够,还显得太狭隘,起点应该更高些,视野应该更开阔些。所以,我们应树立大传统观,我们所讲的传统,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传统,我们不仅要了解、熟悉、研究本民族、本地域工业设计的传统,还要了解、熟悉、研究世界各国各民族工业设计的传统。

挑战传统的管理理念 篇3

两个主要的变革的方向已经足够明晰:

其一,培育人性化和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自1924年玛丽·福列特倡导员工参与的“共同管理”以来,已经有不少思想家和管理者在打造以人为本的组织这个课题上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探索,但是,它一直未能超越以效率为核心的科层制成为主导的管理理念。现在,互联网天然具备的开放、透明、向个体赋权等特征正在为人本理念提供新的、决定性的助力,时隔百年之后,福列特所倡导的理想组织正在越来越多地涌现。

其二,市场再次变成对话。互联网特有的民主精神正在让营销回归其应有之义:一个透明和互动的价值交换过程;同时,营销者也有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消费者,更好地与消费者互动的技术和工具。与过去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简单而美好”的传统营销相比,营销开始变得更聪明、更有意义。

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使组织适应未来发展趋势。质疑你的假设、放弃你的自负、反思你的法则、放远你的目光,并且激发其他人也这么做。

理念(ideology)这个词或许在你的公司没有得到过太多关注。在你们公司内部网站上搜索一下,我敢打赌,你不会找到任何关于理念的东西。问题就在于此!作为管理者,正是我们的教条信念,阻碍了我们管理的组织朝着更加灵活、更具创新力、更鼓舞人心和更加崇高的方向发展——管理理念限制了我们。

人类历史是一部理念相冲突的编年史:多神论与一神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集权主义和民主主义、社群主义和个人主义。有时候,一种理念打败了它的对手,通常是因为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比如,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自由贸易比自给自足更能促进经济繁荣,并且这种论断有丰富的经验数据支撑。还有一些争论却从未尘埃落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些争论过于哲学化(因此,必须证明某种意见和其他意见相比,具有什么特殊功用),也有可能是因为某种对立的理念起到了补充作用,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例如,在基督教理念中,仁慈和公平的观点相互对立而又互为补充。任何一种理念都不能单独存在。没有仁慈的公平是复仇;没有公平的仁慈是放纵。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有多种理念相互竞争。十九世纪英国牧师查理.西缅(Charles Simeon)谈到公平和仁慈时说:“真理不在中间,也不在某一端;它同时存在于两端。”

说回管理理念,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首先,什么是管理理念,它的核心含义是什么?其次,管理理念的对手是什么,管理中的“阴”和“阳”分别是什么?第三,我们创建组织的时候,如何做到阴之胜利不以阳为代价,即,有真正有意义的对抗,而不是敷衍了事或一边倒?

管理的理念

迄今为止,在大部分语种的字典里,“管理”的首要同义词是“控制”。管理和控制紧密结合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程师和会计师是效率的改革家。对他们来说,浪费非常讨厌,因此,他们采用劳动分工、标准化、工作流程优化、绩效监控和效能提升计划对付浪费行为,这些都是实现控制的武器。在抗击效率低下的过程中,管理者是强制执行者。他们的职责就是确保规则得到遵守、差异降到最低、任务指标完成、惩罚偷懒的人。今天依然如此。员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管理者负责控制员工。

当然,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角度看一下管理。从宏观上来说,管理是一门有关人类成就的技术。管理包含一些工具和方法,为了实现高效生产,我们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调动、管理资源。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管理能力——协调、分配、评估、激励等,为其所能取得的成就设立了界限。这使得管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技术”。不过,现实中,管理是更为平凡的东西,它的核心只是使工作程序化。

如果你的车库里有一两辆汽车,你的房子里堆满了科技创造的奇迹,你的衣柜里装满了世界各地制造的衣服,那么,你得好好感谢发明高效、批量生产的人。如果人类在科技上取得的成就没有与管理科学上取得的惊人成就结合起来,它对人类生活品质的作用就不会那么大了。在过去的100年,很多管理创新致力于使人变得尽可能像机器般可靠,而完成这项挑战需要新的、系统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层级(bureaucracy)。20世纪早期德国的伟大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大力颂扬了层级制这种彻底的新型公司管理模式。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而言,层级制能够实现最大的效率。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层级制是人类所知的对其自身进行必要控制的最合理方法。就其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密性和可靠性而言,层级制比其他任何模式都准确。因此,对于组织的领导者和相关执行者而言,有把握估算结果变成一种可能。

在这段简短的话中,韦伯总结出了管理的理念——控制主义;100年后,它仍是几乎所有大规模人类组织的哲学基础。

注意韦伯所赞美的层级制的优点:精确、稳定、纪律和可靠性。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在今天的大部分行业,它们只不过是赌桌上的赌注。它们是对等竞争的前提条件,但不足以成为真正的优势。今天,我们的组织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快速变化、竞争加剧、知识商品化和社会责任需求增加。这些挑战迫在眉睫,不是靠控制就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饱含热情、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力强的组织。问题是,这些特征的强度和层级控制成反比关系。

奇怪的是,人类的众多品质,我们的组织都缺乏。人类有很强的适应力,而且独具创意。对于每天互联网上的大量创意,我都感到惊奇。人类生来就要创造,无法阻挡。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正确的工具和其他创新者的一丝鼓励。我们对别人充满了兴趣——真人秀节目受到普遍欢迎,就是因为如此;我们非常享受一边在室外咖啡馆品尝着拿铁咖啡,一边看着跌倒的行人,也是因为如此。你、我,还有隔壁房间的人,我们都有故事可以讲,这些故事能给人娱乐、给人启发、给人激励。那么,我们的组织为什么会不如我们具有适应力、具有创意、具有启发性呢?因为组织被一种不人性的理念绑架了。

nlc202309012227

韦伯对层级制大溢赞美之词,但是,层级制也会使人丧失人性,韦伯对此很警惕。

韦伯意识到,在程序化的工作中,人也有可能变得程序化。这确实不可避免,因为层级制的目的就是剔除人为因素,将人变成有血有肉的机器。不难相信,100年之后,我们会比早期的管理先锋更加进步。毕竟,我们现在不称呼下属为“员工”,而称他们为“同伴”(associates)和“团队成员”(team members)。作为领导者,我们告诉自己,我们确实很在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们很在意个人的成长、多样化、指导意见、授权许可、透明度,以及几十个与人性化相关的问题。但事实还是没有改变:世界上近80%的员工对他们的工作不够投入。他们每天出现在工作岗位上,但是将大部分人性留在了家里。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试图让我们的组织更加人性化。52年前,麻省理工大学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教授出版了里程碑式的书籍《企业的人性面》,其中阐述了“X理论”和“Y理论”的区别。

“X理论”认为,员工懒惰无比、缺乏管教。他们只有受到上级人员监管、得到金钱等外部奖励或惩罚威胁时,才会勤劳工作。在一个“X理论”组织中,控制来源于外部,而非内部。“Y理论”则认为员工本身具有自我激励能力。他们非常渴望将工作做好,如果得到机会,他们也非常乐意这么做。根据这种理论,激励来自于自我成就感,而不是大棒加胡萝卜。在一个高度信任的组织中,员工也会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控制。

今天,大部分“积极的”管理实践都根植于“Y理论”。不过,令人伤心的是,这些用意良好的政策未能成功地使我们的组织去官僚化。很难相信,我们的组织在本质上仍然属于“X理论”型。虽然听到过太多关于“Y理论”的美好,比如授权许可、积极投入、努力参与、信任和开明,但实际上,我们的组织在理念上仍然很不均衡。控制的教条统治了一切。如果你对此有所怀疑,问问你自己:和10年或20年前相比,你的组织是不是不再像以前那样按规矩办事了?一线员工是否觉得他们受到的管制变松了?他们的自由是否减少了?小齿轮是否不再沉迷于变成大齿轮?

自主性和热情成正比。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你是否曾经对别人让你做的事情比自己想做的事情还热心?真正阻碍自主的不是偶然的控制欲,而是根深蒂固的控制结构,它剥夺了员工的自由裁量权。更糟的是,我们认为这种结构理所当然。而当你后退一步时,它们就会显得很荒谬。譬如,为什么一个消费者能独自决定购买一辆价值2.5万美元的汽车,而为了购买一把新的办公椅,他却需要得到授权?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热情和动力不是控制欲的唯一受害者,还有适应力和创新力。大部分公司的战略决策和资源分配是集权管理的,这个事实严重削弱了公司的适应能力。

当制定战略的职责集中在上层的时候,很多管理者都会阻止变革发生,而不会认为他们那贬值的智慧资本毫无用处。想一下微软公司。多年来,比尔.盖茨作为公司的“首席软件工程师”一直备受关注。由于他的角色所致,任何新的重大软件计划都要得到他的批准。不幸的是,盖茨只透过一个棱镜看世界,他关注的是个人电脑和产品,目标定位于微软传统的客户。当行业模式朝着网络、开源和云计算发展的时候,正是正统战略和集权使微软落在了其他公司后面。微软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家极其出色的公司,这个事实只能表明集权不那么奏效了。

以控制为导向、自上而下的结构对创新同样不利。当几个关键的企业高管控制了资源分配时,创新,特别是极具破坏性的创新,就不大可能取得成功。经验表明,他们通常会过度投资现有业务(这些业务是他们所理解和领导的),会让新的人才和投资计划流产。当需要在适当的时间获得适当资源去把握适当的机遇时,等级结构几乎总是犯错。确实,正是这个事实使得风险投资人占据上风。

我认为,权力自上而下流动、大领导任命小领导、一小撮领导者做出重要决定、高层对员工不够负责的组织,不可能有适应力和创新精神。简而言之,你的公司如果在理念和结构上使少数人而非大多数人拥有权力,就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我对控制本身没有异议。没有严格的纪律,任何公司都不能获得长足发展。不过,我也相信,大部分公司受到了过度控制,也受到了不恰当的控制。过度控制是指管理人员试图牢牢控制太多的事情;不恰当控制是指控制大多来源于主管和规定,而不是来源于同伴和榜样。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工作场所,个人没有自主权做出明智、即时的决定。

既然控制理念有如此多的不利,那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哲学方法对抗传统的层级制呢?为什么“Y理论”几乎还是一种理论?为什么在麦格雷戈的时代过去50年之后,管理专业的教授还在写关于授权许可的书籍?或许是因为控制理念抢占了先机,深深隐藏于管理制度和流程中。或许是因为层级制虽然有缺陷,但非常有效。熟悉的魔鬼总比陌生的魔鬼好。而且,大部分管理者还没有找到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法代替层级制,还没有找到一种能提供必要控制的方法,使人类繁荣发展。大部分公司善于遵守标准模板。管理人员层级众多、头衔明确、职责明晰。上级确定工作优先顺序、评估绩效,而员工向上级汇报。重大决策通常由头衔级别高、薪资与能力相当的人做出。员工非常渴望得到升职,晋升竞争异常激烈。公司应该是这个样子才对。

事实上,很多东西,比如第一代iPhone手机、J. K. 罗琳的魔法世界、Lady Gaga的奇装异服,在出现之前,我们很难想象。但是现在,所有这些事情都出现了。什么?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不是真的?有人幻想出了这些东西。那么,是什么阻止我们想象有一天组织能够完全根除层级控制,而不只是修剪?到目前为止,对层级制的大部分攻击是小打小闹,并没有触及本质,就像在肩上友好地戳一下(360度检查)而不是对着大脑来一记左勾拳(拆除这座金字塔)一样。

控制VS自由

了解了管理理念之后,让我们看一下第二个问题:控制有真正的竞争对手吗?当然有,自由。能够自由选择个人兴趣和效忠对象、能够自由承诺的人,才能长足发展。我们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允许这样做的公司。一个公司只有完全人性化,才有竞争力。当然,问题是如何付诸实践。我们需要一种彻底、有效的理念来解放员工、废除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取得坚实的运营成果。

nlc202309012227

我们能否找到更巧妙的方法缓解控制和自由之间的紧张气氛?能。对于沉迷于控制的管理结构,我们是否可以克服系统性失灵?是的。一些在管理上勇于尝试创新的企业已经做出了示范,例如戈尔公司和晨星公司,它们的管理体系建立在自主的理念上。这两家公司不是乱糟糟的新公司,也不是脆弱的试验品。它们是大型加工密集型企业,是行业领导者。在这两家公司中,你不会发现等级制度,不会发现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也不会看到像农奴一样的员工。你会发现阴和阳、自由和纪律、责任和自主之间的动态和谐。

与层级制作斗争容易吗?不容易。你不能靠瓦解少数人的权力,使大部分人获得权力,因为少数人可能不喜欢这样。确实,这就是层级制模式如此棘手的原因之一:层级制为组织的等级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原则。像其他人一样,首席执行官、副总裁、部门经理唯恐失去他们的特权。他们宁可相信,没有等级制度,就无法管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是:作为管理者,我们一直在边缘徘徊。我们精减层级,但是从来没有根除。我们赞颂授权,但是却不愿意放弃做决策的权力。我们鼓励员工大胆发言,但是从来不让他们自己选择领导者。我们谴责层级制度,却没有将它废除。但是,最后,我们必须这样做。从与层级制作斗争的进步公司(例如,总部在印度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HCL技术)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未来10年,我们的组织会发展得越来越平衡,因为它们必须这样。自由和控制每天每时在每件事上都会进行决斗。控制会获胜,不是因为某个管理者觉得有必要进行控制或滥用职权,而是因为在特殊时刻、在特定事情上,它理所应当获胜。那一刻,选择何种决策不会由远在千里之外、“家长式”的执行官决定,因为他只知道引用数据却不了解情况。决策必须由掌握丰富信息的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这个人对公司的目标充满热情,他有自由做正确的事情。

层级制作为各种公司主要的运作系统已经100多年了,我觉得是时候终止了。要创建新的组织,我们需要大胆地专注于管理创新。

志存高远

作为管理者,我们太容易满足。如果不那么容易满足,我们会更加努力工作,致力于对抗控制理念。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对公司的运作方式不完全满意,但也不至于义愤填膺。我们还不至于被恶毒的政治活动、白白浪费的创造性、软弱的愤世嫉俗、不光彩的价值观、道德捷径、执行官的极端利己以及影响公司发展的短浅战略搞得七窍生烟。或者说,这些东西还不足以气得我们大嚷大叫 “够了!”,还不足以让我们发誓要创造出更好的东西。

我们好像也不喜欢梦想。我们大部分人似乎尚未对公司进行美好的想象,公司应该充满激情、由精英管理、开放、活力无限、欢乐、使人精力充沛,而且应该充满乐趣!就这点而言,我们缺乏想象力。就像出生在动物园的狮子一样,我们只知道笼子,我们想象不出公司这片大草原拥有鲜美的草地和湛蓝的天空,人类在这样的地方应该能够自由发展。

如果这听上去像控告,那么好极了——我就是想让它听上去像控告,但是,我要首先坦白我的过失。35年来,我一直是一名管理者,也是一所商学院的教授。在这段时间,我观察过、也经历过公司生活,但我没有做到应有的愤愤不平和心怀希望。这很可惜,因为最终,通常是不满者和理想主义者改造了我们的世界。

我是在跑步机上得出这样平凡、卑贱的结论的。当时我在锻炼的间隙,有些惊奇地发现MIT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出现在《人物》杂志上。原因是因为尼克为世界上最穷困的孩子配备电脑做出的开创性努力。尼克的非营利性项目“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One Laptop per Child)于2005年开创,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孩子生产简单、能上网的电脑,只需花费100美元就可以购得。在一段艰苦努力之后,2007年末,“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的第一个手提电脑模型——“XO”,开始装运。尽管100美元的价格还没有实现(目前每台电脑售价200美元),XO电脑已经销到30多个国家。比如,乌拉圭为每个小学生配备了一台XO电脑。

当我看到尼克的大胆计划时,我不禁问自己,我的追求是什么呢?和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不同的是,我不是一名数字专家,也不是一名社会企业家,大部分时间,我也没有雄心壮志。我是一名管理学教授,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和商人谈论棘手的问题,比如:如何改善规划流程?如何加强团队协作?如何使商品更快销往市场?或许这些问题也是你所担心的。但是,假设我们把目标定得更高,会怎样呢?假使我们梦想更远大的目标,会怎样呢?

管理是一门关于人类成就的技术。解决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或者更加谦虚地说,创造极具人性化的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还需要新的规划、组织、合作、分配、激励方式。对了,还有控制。

作为管理人员,我们是务实的实干家,不是爱幻想的梦想家。不过,作为人类,我们最终是由我们服务的事业和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定义的。虽然大问题并不总是会产生巨大的改善,但小问题更是绝无可能。

2008年5月,正是这个想法将36名管理专家聚集到了加利福尼亚的半月湾。我们的任务是:梳理出相当于“月球探测器”的管理领域的大胆计划清单,以激励和指引企业的创新。毕竟,不满现状的人和梦想家也需要一份日程,关注他们的失望和追求。最后,我们沿着六个主题方向讨论出25个“登月探测器”,这六个主题是:(1)修补灵魂;(2)释放潜能;(3)促进革新;(4)分配权力;(5)寻求和谐;(6)重塑思想。

挑战看起来很吓人,鼓起勇气吧。那些早期的管理先锋不得不将原本自由思考、桀骜不驯的人变成顺从的员工,他们逆着人类天性而行。我们现在应当顺应人类的天性拨乱反正。我们的目标是使公司变得更加人性化。麦卡伦、泰勒、福特以及早期的管理先锋会嫉妒我们拥有重新开始的机会。我们不需要忍受违背道德、不灵活、非人性化的公司。我们可以建立高尚的公司,它们推崇每个创新想法,它们能产生振奋人心的改变,它们不受层级制的影响。这么做不容易,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从上面的论述中得到足够的激励和指引,以便你开始着手改变。

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的是,质疑你的假设、放弃你的自负、反思你的法则、放远你的目光,并且激发其他人也这么做。我们都知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使组织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唯一的问题是,“谁将是领导者,谁将是追随者?”你的答案最重要。

(节选自作者的新著What Matters Now,中文版书名为《终极竞争:占领赢得未来的制高点》,即将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传统的设计理念论文 篇4

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分析

传统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革来的道德、人伦、思想、风格、制度等, 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延续。

1.“天人合一”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 历朝历代都无一例外的尊崇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农业国家, 几千年来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 对于自然和天都有着无限崇拜之情。

“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古代传统设计中常有体现。如建筑中对方位的选择, 大到宫殿小到普通民居的朝向, 器物的摆放都会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于儒家。孔子推崇“仁”政的实质, 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以人为本”, 在设计上, 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对于功能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设计中, 常常将实用、功能与审美相结合, 也就是传统设计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体现了传统设计思想的人文关怀。

二、当代中国设计状况分析

在当今设计界, 西方设计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全球化, 使世界各地的设计出现了同一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设计师们开始对设计有了新的思考。“以人为本”“绿色设计”“区域本土文化设计”等口号应运而生。中国也开始重视自己的传统设计文化, 希望能找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设计风格, 努力提高中国设计的水准和特色。

1. 当代中国设计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带动了设计的发展。市场竞争促进了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 体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人们对于商品的外型、家具的装修设计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大众的消费观念逐渐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 设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思想。

当代中国设计师在设计思想上很大程度都是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近年留学欧美和日本的设计专业学生也越来越多。另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些设计的负面现象也随之产生。我国设计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使得设计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新问题。一些设计师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顺应市场需求。一些没有艺术修养的富人个人品味审美能力的低下, 导致了一些矫揉造作的设计产品的出现, 影响了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

2. 传统设计思想在当代设计中的体现

对于当代中国设计来说, 传统文化或多或少都会对设计产生影响, 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为中国设计师们提供了精神力量, 使得许多设计师都有对传统设计文化的追求。如建筑方面,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 风格特征独特, 许多建筑设计师都试图将其精髓融入到当代建筑设计中。无论西方风格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设计, 设计师们仍没有忽视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引入设计作品中。如现在的家具设计中, 就流行设计仿古的八仙桌、复古屏风、红木沙发等, 使其流行于一些家庭中, 成为金钱、地位的象征。

三、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

对于当代中国设计师来说, 如何将传统设计思想古为今用并不断创新, 将传统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和, 是设计师们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1. 批判地继承传统设计文化

密斯·凡·德罗说过:“反对所有在审美方面的教条、夸大和形式主义, 不应是过去的, 也不应是未来的, 这样的建筑才能成为创造性的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定要采用批判继承的方式。以我国著名的传统四合院为例, 四合院的传女布局是以对称均衡的中央庭堂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展开, 在四合院的空间设计中, 中央院落的功能类似于客厅, 用来组织所有人的生活起居。但如果将四合院放到今天社会中来就不再适合现代人起居了, 从人居环境来看, 它展现了消极的封建意识, 与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不符。因而在吸收传统四合院设计精髓的同时, 应该考虑到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使传统设计的思想与现代生活需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继承传统设计思想这个问题上, 不仅是要继承表面形式, 更应该是继承的是传统思想的内涵, 同时也要摒弃不符合现代人需求的部分。

2. 合理的运用传统设计文化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性的思想, 因此传统设计的意义并不止于造型, 而是在于内涵思想上。因此, 对于传统设计文化的继承, 我们应该将其思想精华加以发展, 再运用到当代设计创作中来。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院落式的布局, 以白墙为主的色调, 点缀和穿插一些传统元素, 具有极强的整体性。整个室内环境中同样通过历史沿革和地域性的传统风格, 突出了民族文化的特征, 很好地理解和运用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结语

当代中国的设计, 应该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更好的学习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来。既保持传统建筑的精髓, 又有效地融合现代建筑与设计元素, 走出一条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设计之路来。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设计开始受到大众的重视。而中国当代设计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传统设计思想在中国当代设计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设计思想带动中国本土设计发展是目前中国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元素是现代设计的根基论文 篇5

文化、精神、审美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作品的思想内涵是设计的真正价值体现,它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设计中并体现在各个层面的生活方式中,所以,设计在为人类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又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好的设计作品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让人们一目了然地快速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它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并能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艺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就象是一切艺术的升华都来源于生活和实际一样,随着人们现代生活品质、艺术修养、思维方式的不断提高和变化,消费者的眼光与需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所以如何使设计作品更为高水准、个性化是设计师永不停歇的工作内容,能够做到既不丢弃传统,又能够使传统文化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和现代人们的审美消费心理,如果能相互融合必然是相得益彰,传统元素通过现代设计得以继续继承,现代设计通过注入传统元素而增添了文化气息和厚重感,这正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设计的正确方向。如果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那将是它迈向衰败的开始,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设计元素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

一、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根基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国式的图像化或者符号化的东西,包括传统图形、纹样,造型器具等,如中国水墨画的抒情与意蕴;京剧脸普的夸张与变形;中国书法的挥洒与气势;木刻年画的古朴与单纯;剪纸、皮影的简约与抽象;青铜器纹样的华丽与神秘等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先祖们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而成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设计师的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成为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具有很高的再使用价值。不难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达意”要远重于“绘形”。优秀的设计师应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紧密结合,以“中国传统元素”作为现代设计的根基和重要应用元素扩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增添无穷的魅力和独有的文化特征。图案、纹样——传统的图案、纹样艺术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几千年的艺术积淀形成的精美纹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传统图案、纹样与现代设计意识相融合,在视觉传达的各个设计领域都有着很好的体现,可以使艺术设计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图案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已有6000~70的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国案、少数民族图案等。如以火焰、水波、编织纹、几何纹以及原始宗教纹样等的彩陶图案;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装饰图案、唐代唐三彩陶器等中国古典图案;剪纸、刺绣、蓝印花布等有民间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和民俗图案;地毯图案、蜡染图案、纺织图案、刺绣图案等少数民族图案等等,这些风格质朴生动、造型拙稚、线条粗犷具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感的传统图案、纹样固然精美,但作为现代设计元素必须要加以创新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传统纹样的创作法则有:(1)添加与删减(2)分解与重构(3)变形与整合。

水墨、书法——把水墨、书法融入设计是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的独创,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他是在借鉴中国文化语言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设计理念。靳先生的海报作品亦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并将它赋予至善至美的灵性,达到了一种艺术的至高境界。《汉字》《自在》《九九归一》《沟通》《爱护自然》等作品无不渗透着中华艺术瑰宝的无限魅力,许多海报作品中石块、尺子、毛笔、砚台等中国传统器物成为海报主要的创作要素,其中所蕴含的极致的文化气息、典雅的艺术氛围使观者感受到精神与心灵的震撼,这无不推动着中国的设计、文化事业与设计教育的发展。

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隶书、大篆、小篆、草书、行书、楷书等。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与情趣的艺术,传统文化在民族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痕。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合理应用符合受众的审美趋向,能促进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书法艺术,除了要从书法家的角度去考虑,还要从设计师的角度去考虑怎样运用文字艺术来表现其独特的设计思路和所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在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邮政、中国电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联通等优秀标志中处处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

二、现代设计是传统文化的延伸

现代设计的发展和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创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是延伸,而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将黯然失色,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应在冲突中不断融合,在对比中达到和谐,在二者的关系上要强调选择性的继承,找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最佳结合点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设计本身就具有前瞻性,它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传承和融合就更具有挑战性。一个优秀设计师,他的成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借鉴,在对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中,都会把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价值观念以及个人感情理解融入当中,形成最直接的设计艺术本源,如果我们在设计中失去了这些,现代设计就会显得苍白无生命力,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改造应用,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才能使现代设计更具有中国特色的魅力,传统文化元素是最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它为现代设计师的创意提供直接的设计灵感,因此,现代设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源泉。

当今的设计潮流越来越多元化,朝着更前卫、大胆、犀利的方向发展,无论是造型、配色、排版都充满想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是可以归结到延伸的过程中的,没有一种意识形态可以成为永恒的真理,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宝贵,但我们不能抱着传统文化一成不变,因为这不符合发展的规律。面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的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延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即坚持了中国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变化。

在现代设计中反映传统文化是又一种人文文化、个性文化,设计者必须既注重民族特征,又追随时尚潮流。现代设计通过传统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简约的美、空间的美、意境的美等审美特征。中国元素的运用是否能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设计中应该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的价值?所谓中国元素,不是除了黄土地,就是中国结、长城、盘扣、丝绸,“中国元素”最佳的运用方式是“写意”,而非“写实”,无论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等未必要在设计中体现过于明显、具体的元素符号,刻意标榜“前卫”造型、简单追逐潮流、拙劣凸显“中国元素”的设计不是好的设计。比如服装设计中,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茶”“编钟”为主题,不一定要把衣服做成“茶壶状”“茶杯状”“编钟”等具体形象来凸显中国、凸显前卫,而是应该传递一种淡雅与宁静的“中国气质”,适当的在风格、工艺上加以修饰,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设计”。国际上对中国设计师的作品评价越来越高,国际奢侈品牌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际流行趋势也刮起了“中国风”。近几年,中国的大腕、明星的服装在国际重要场合开始狂热的走中国风路线,旗袍、青花瓷装、龙袍、仙鹤装、china瓷等有着强列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不断涌现,当时尚与中华文化的传统气韵相结合时,东方韵味的内在体现才是立足于国际舞台之根本。

结论

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符号化与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未必能体现设计真正的“灵魂”。大红灯笼、旗袍、京剧脸谱、中国功夫、中国红等体现传统元素无可厚非,事实上中国元素又何止这些,其内涵的深厚和宽泛,并不能局限在具体的某些符号上。中国文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有着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刻意追求或牵强附会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设计的传统文化灵感更主要的是契合时代的发展和了解人民大众内心深处的某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决不是仅仅表面化和视觉化所能达到的,是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自然情感流露。做设计,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作品是诞生在哪里,“中国设计”的灵感离不开传统文化,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作品都要有一个根,厚重的中国文化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把时尚、设计和传统相结合的优秀作品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千年沉淀的文化内涵和神韵。

CG插画设计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篇6

关键词:CG 现代设计 CG插画 传统美学理念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一、相关概念

1.CG设计:

就是指利用现代的数字技术,在数码设备、计算机软件等之上,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大概可以分为多媒体艺术设计、CG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电视广告、数字印刷品设计、数字环境艺术设计、CG插画设计等几大类。(请作者核对并调整有关表述)CG设计是一种崭新的设计语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开始,CG设计就展现出了其强大的设计功能和独具魅力的设计风格,给现代设计带来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上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全面介入,让人们的审美趣味得到重塑,也带来了新的审美价值观念。

2.CG插画:

CG插画是CG设计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被大量使用在各类出版物、商业宣传、形象设计、影视多媒体、游戏设计、动画设计和网页设计当中,已经成为了商业插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3.CG插画的特点:

CG数码插画风格也是对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最好结合,虽然风格多元,创作手段先进,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仍然被广泛的借鉴与应用。

所以要探求现代CG设计中的传统美学理念,从CG插画入手来进行分析是最适宜的,下面就针对CG插画设计中的传统美学理念以及传统民间美术色彩对CG插画设计的影响,来阐述一下现代CG插画设计中传统美学理念的表达。

二、CG插画设计中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

(一)CG插画作品中讲究“气韵”

中国古代绘画不同时代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是对“气韵”的讲究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唐代《画品断》当中,将画分为了神、妙、能三品,以此来定高下,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当中,对“神似”的追求。这种观念体现在现代CG插画设计当中,就表现为在绘制CG作品的场景中,线条的运用不能呆板,要有变化和错落,浓淡干湿要恰当的展现,哪怕是黑色之中,也不能墨中无笔,笔墨的运用要相互渗化,线条中也须有墨色的层次感。气韵生动是对CG插画作品提出的总要求,只有注重融合之美,才能得到虚实变幻丰富、形象生动的CG艺术作品画面。

(二)CG插画作品中强调整体意识

中国的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视整体的概念,没有单独存在的个体,所有因素之间都是彼此需要和交融的,在CG插画的审美创造中,也要有整体意识,所有的局部都服务于整体,呈现出一种美的、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在CG作品画面的设置上,风格要相对统一,每一个局部设置都要和总体风格互相协调,不能给人突兀感,不能走入极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整体美的重要体现,CG插画作品中,如山景、室内装饰等,都可以模仿自然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CG插画作品中注重“意境美”

对意境的构造,需以空间境像作为基础,对境像的经营和把握,既是艺术欣赏的依据、也是艺术创作的依据,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造型艺术因为具有静态感和瞬间性,会给创造带来一定的束缚,此时,CG设计师就要用具有象征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对时间的流程进行控制,对空间进行拓展。例如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技术中,虚实的处理、散点透视、意象的造型灯,CG设计师都可以借鉴,从而在构建意境上取得主动权,将客观物象的局限性进行突破,并且这种意境美还会让观看者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使得CG插画作品在有限空间中表达无限的丰富内容。

所以,意境美是需要CG创作者和观赏者仔细去体会的,达到一种可感受而不可言说的体验。

(四)CG插画作品中均衡有序的布局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等级意识,以及以此发展出来的一些设计理念。例如中国建筑的布局和外形特点,往往是非常有秩序的,讲究对称、整体也是均衡的。这种均衡有序的审美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后来设计者,以至于在CG设计中,很多角色形态的表现也是平稳、温和、流畅的,没有大幅度、夸张、跳跃性的画面,CG插画作品中形象的设计和场景的布置也是层次分明、色彩适度。当然,随着CG设计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美学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强对比、诡异、大跨度的设计也不断的出现在现代CG作品当中。

(五)CG插画作品中含蓄的美学观

中国人的美学文化是含蓄、婉约的,在空间设置上,很多位置都是不直露的,“曲径通幽”就是这种空间变化的特点,在CG插画场景的设计上,可以将窗户作为对室外自然景色进行取景的工具,让室内外空间互相交融和呼应,营造出一种婉约而浪漫的空间之美,在装饰方面,也可以借用含蓄的表达手法,给观赏者以暗示,从而达到通过丰富的层次变化,来获得良好的审美效果的作用。如张旺在他的作品中CG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他的画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内容上、取材上与传统文化,尤其是与传统玄幻文化血脉相通。无论是历史传说,还是佛教、道教典故,都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二是技法上,他把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融入了电脑绘画的技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工笔技法的融入,使得他的电脑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含蓄婉约的传统美学理念,扎根于中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系中,就算是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一样给带给我们CG设计师很多的启发。

三、传统民间美术色彩在CG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一)CG插画设计中主观设色方法的应用

色彩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不只是一种视觉效果的呈现,更是对内心情感世界的反应。这种具有浪漫色彩的设色法则,与现代装饰性色彩的特征有很多共同之处,设计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渗透到色彩设计中,从而使得人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作品的色彩摆脱了客观再现的束缚。CG插画作品和民间美术都是面向大众的艺术设计,这种共同点使得传统民间色彩设计和现代CG设计之间有了结合点,现代设计师可以从民间作品的设色方法之中汲取养分,丰富创意。当然,因为艺术欣赏中的主观性较强,不同的欣赏对象因为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不同,对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CG插画设计者要把握好人们的心理规律和色彩的应用环境,多借鉴传统美术中主观性的调配观念,让设计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感。

(二)CG插画设计中象征符号的应用

对色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感知,而是要去探寻隐藏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观念形态,对色彩中的象征意义充分的把握和体会。民间美术中有很多寓意丰富的造型手法和人性化的设计, 也表现了传统观念中人们对美和善的追求,现代CG插画设计中也有一些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观,这种借鉴了民间美术中对积极向上的生活的追求的美学观念,将普通百姓作为了设计的受用对象,从而也就拥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色彩的象征性符号的使用,使得人们从情感上与CG插画设计作品产生了共鸣,使得CG设计师的创造思想能够更深刻的被表达出来,赢得认可。

(三)CG插画设计中强对比所起到的装饰性

民间的美术色彩,往往使用纯色和对比色,色彩强烈明快,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不错的装饰效果。例如民间版画艺人,将丰富多变的色彩归纳成了几种被百姓广泛接受,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在这些色彩的运用中,也很自由,没有受到表现对象的局限,在创作中,强调厚重感和动感,画作的整个篇幅中的色彩都达到饱和,提高了画面的视觉冲击效果。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进行对比,不仅是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也是现代设计中的配色方式,为了使视觉图像能够被突出,CG插画设计师也常常采用高纯度、强对比的方法,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民族特点和传统审美观念,为我国以后的各类艺术的发展都提供了土壤,虽然现在的科技技术手段更先进了,CG设计更为现代化,但是作品的用色习惯仍然可以看到传统美学的影子。

(四)CG插画设计中调和色的应用

传统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虽然鲜艳刺激,但对色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还是非常重视的。例如红和绿,因为对比明显,中间如果使用白色来隔开,会显得更加优美和谐,绿色和紫色的中间加上一条红色的线,也会让色彩虽鲜艳而不俗气,各种高纯度的色彩,被合理的分配在一个饱满的图形当中,色彩之间通过色块的形状、大小等来协调和统一,空间距离的设置也很合理,让色彩表现的更加和谐,在现代CG插画设计中,这一点也被广泛的应用,色彩面积之间的对比,起到了对色彩的视觉平衡的控制作用。画面的基调用大面积的色彩块来确定,小面积色块则反衬与呼应,从而使得CG插画作品极具视觉审美效果。

小结:

视觉艺术的发展,其实就是一种传承与创造的过程,CG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词,也是现在许多人的工作和理想。CG艺术本身就是文化载体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CG艺术设计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未来设计当中,图形与影像的创作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运用的天地也越来越广阔,要求从业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造型功底,创作的作品符合时代需求,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CG艺术设计虽然是科技的产物,但却吸收了许多的传统美学理念,成为文化的载体,联系起了传统和未来,并使CG艺术品承担起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世界各地的CG插画师都在努力创造这个时代的新视觉体验,敏感地与这个时代联动。

参考文献

1.陈俐燕,冯东,王备战等.民间美术色彩在数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108-111.

2.赖守亮.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动画创作发展的影响[J].创意与设计,2012,(6):66-70.

3.张鑫.浅谈数码设计艺术中的文化传承[J].中国科技信息,2006,(17):157-159.

4.彭泽勇.设计艺术之美学特征浅析[J].大众文艺,2010,(10):136.

5.舒怡.数码商业美术插画的发展及现状[J].装饰,2005,(14):92-95.

浅析适应气候的传统民居设计 篇7

1 传统民居概述

传统民居从热工性能上来说, 与现代民居建筑相比, 相差甚远, 但是其低耗能以及环保确是现代建筑远不及, 正是因为如此, 相关学者才会对传统居民的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每一个时代的居民建设风格不同, 另外, 我国幅员辽阔, 其气候地域风格也不同, 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地域风格。因为传统的民居建筑往往反映出当地的风土民情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特点等。我国传统的居民建筑一般情况下都是木结构, 可以说这是我国传统居民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研究价值非常高。

传统居民建筑因为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 其主要呈现出两种特色, 一是, 民族特征明显, 我国有56个民族, 这些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区, 每个地区的地理以及人文环境都存在着差异, 因此其居住的建筑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一般而言, 通过观察其建筑风格即可大概知道其所属的民族, 因此民族性是传统居民建设最为显著的特征;二是结构特点, 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有庭院式的结构, 也有一颗印式的结构, 也有窑洞形式, 而上述这些结构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比如窑洞结构就是我国黄土高原居民特有的建筑机构形式。

2 适应气候的传统居民设计

任何一个地区在建设居民建筑时, 首先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因素, 传统的居民建筑体现得更为明显。其主要的设计类型如下:

2.1 寒冷地区的传统居民设计

我国有北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寒冷地区, 尤其是东北部, 该地区的主要的气候都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其冬长夏短, 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 这是因为这种气候特点, 我国北方的传统居民设计的重点是防风防寒, 换句话说, 就是保暖。一般在寒冷地区, 设计人员通常将重点放在四建筑外墙的厚度上, 其窗户朝向为南方, 而朝北方的窗户面积则非常小。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建筑室内居民的不受到户外寒冷天气的侵袭, 同时还能够起到防风的作用, 室外阳光可以最大程度的进入到室内, 使室内逐渐的暖和起来。

另外, 寒冷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因为要确保不受到外界狂风的侵袭, 因为需要非常强的密闭性, 比如窗户使用双层形式, 即可确保室外冷风进入到室内, 此外, 民居与民居建筑之间, 设计的距离比较大, 以便在天气晴朗时, 每个民居建筑都能够接收到足够的阳光, 以此确保室内的温度达到身体需求。民居室内结构中设计要点依然是保暖, 室内采暖有多种形式, 比较常见的有火炕、地炉以及火墙等。寒冷地区的民居建筑通常情况下都是两间一套。

2.2 夏热冬冷地区的民居设计

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呈现出夏热冬冷的鲜明特点。分析该地区的气候情况, 发现该地区多属于温带荒漠干旱气候,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白天气温高, 日照足, 晚上气温低, 温度变化程度大。基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 当地居民在建造和设计居民时多选择封闭式院落作民居造型, 利用该造型或设计形式来适应气候, 制造冬暖夏凉的效果, 为居民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所谓封闭式院落结构, 实际就是将建筑的前院、后院、厨房、马厩等结构全部围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四周封闭的围合院落。一般情况下, 新疆民居住宅楼层有两层, 上层住人, 下层设置马厩。该类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建筑墙体为土墙形式, 厚度较大窗户数量很少, 并且面积不大, 目的是为了保温, 适应夜晚的低温天气;民居地下室会设置“风兜”, 建造出一个供人纳凉的场所。

2.3 夏热冬暖地区的民居设计

广东、福建属于典型的夏热冬暖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 呈现出鲜明的夏季炎热、持续时间长, 冬季温暖, 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为了适应该地区的气候条件, 设计者在设计该地区的民居建筑时, 多注重建筑的通风性和防潮性。比如著名的西关大屋, 该建筑在设计时增加了诸如坡屋面、敞厅、庭院等多个避暑纳凉场所, 并利用外墙作阳光屏障, 遮挡住了夏季阳光, 优化窗户设计, 将普通门窗转换成了通透性极好的风门窗, 切实提高了建筑的通风性, 充分发挥出了建筑的隔热纳凉效用。又如岭南的骑楼, 该建筑虽然为商业建筑形式, 但设计时同样注重通风、防潮、遮阳、纳凉性, 引入了柱廊、厅堂、天井设计, 利用住宅向外突出, 骑跨人行通道手法创造出了一个遮阳场所, 保证人行通道的行走舒适性。外墙设计方面, 夏热冬暖地区民居建筑的外墙高度很高, 巷道宽度较窄, 属于典型的高墙窄巷形式。这一设计手法更利于巷道遮阳, 能避免阳光对巷道的直晒。要提及的是, 该地区建筑与建筑之间距离很短, 建筑密度相对较大, 可能会出现采光问题,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 设计者会在建筑内部适当设计走廊、厅堂和天井, 利用这些结构来实施建筑采光。夏热冬暖地区的民居建筑设计格局比其他地区混乱, 但能与当地气候适应, 所以能成为当地建筑设计的主要形式, 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除了广东等沿海城市之外, 还有些地区常年处于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中, 因此在民居设计中都考虑良好的通风设计, 其中最典型的民居设计形式就是干阑。例如在西双版纳, 常年气温很高且多降雨, 因此当地气候非常潮湿, 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环境, 当地人多采用干阑的设计形式进行房屋建造设计。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传统的民居设计在带有传统的民族特色的同时, 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气候特点, 而实际上, 其气候特点也是其民族文化形式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时, 考虑的重点应该就是气候, 我国幅员辽阔, 其气候总体上来说是季风性气候, 但是各个地区呈现出来的季风特点不同, 因此还需要具体来考虑, 而实际上,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在进行传统民居设计时都应该考虑气候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涛, 母俊景.地域性气候对新疆喀什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J].山西建筑, 2009 (24) .

[2]曹学盛.浅议适应气候条件的传统民居造型[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8 (09) .

[3]董宏.传统民居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启示[J].建设科技, 2007 (07) .

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策略探索 篇8

一、传统哲学思想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于传统民居的营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哲学理念中一些思想自然而然会在传统民居上有所反映。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天人合一”这一包含着生态理念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与阳是万物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阴、阳结合创造了生命;五行则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属性;阴阳五行法是世界这个系统赖以运行的法则,而每一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个体都具有与整体相似的特征。这些传统哲学思想融合了朴素的生态观念,与现代生态学观点不谋而合。在传统民居的营造过程中,这些哲学理念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不断总结聚落选址、民居营造等方面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水理论。

二、气候分区对民居的影响

现代建筑观念普遍认为建筑是人们为了躲避恶劣天气、躲风避雨的产物,气候对于建筑的营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能够影响到建筑营造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直接的是选址。选址是建筑营造的第一步,传统民居的选址多讲究风水,要求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季风性气候所造成的,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可以尽可能阻挡冬季寒风,减小屋内热能的消耗,夏季将室外水体附近凉爽的风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的温度,这其实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利用风压来实现自然通风,调节室内温度,也是现代积极倡导的一种绿色生态理念。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巨大,总体来说北方较干燥寒冷,南方较温暖潮湿,因此南北建筑在功能侧重上有所差异。北方民居侧重于防寒,外围护结构一般比南方更加厚重,平面布局更加紧凑,建筑平面也更加规整,开敞的楼梯和外廊较少见,单体建筑之间一般在南北朝向上间隔较大,这是为了防止冬季日照被遮挡。外墙围护结构一般三面为实墙,南面为木墙或开窗。一般北方民居都配有火炕或火墙一类的取暖设施,这也是南北民居的一个明显差异。北方民居院落一般有着比较明确的布局制式,如北京四合院便是典型范例。北方天气干燥,雨水较少,不少民居采用单檐屋面来收集雨水,这与现代的雨水回收中水再利用的理念不谋而合。南方气候更加温暖潮湿,民居也更加注重通风。多数民居为了避免夏季的炎热都会采用通风屋顶,在西墙种植爬山虎等绿植减少西晒对建筑的影响,建筑形态更为多变,以获得更好的自然通风与艺术效果。南方夏季炎热,遮阳体现更明显,如骑楼、外廊等,建筑与建筑间的布置也更为紧凑,使建筑尽可能地处于阴影区,避开太阳直射。我国传统民居多采用院落的形式,北方院落为了争取冬日的日照,南北方向上较长,布局开阔;南方院落为了避免夏日的太阳直射,建筑与建筑之间间距短小,南北方向较短,布局紧凑,同时也注重利用布局与庭院来组织自然通风,如著名的江南园林,在保证自然通风的同时也保证了庭院的艺术性。

三、人文经济对民居的影响

建筑同时具备物质性与精神性。一个地区建筑的形态不仅仅受到物质技术的制约,还受到该地区人们人文生活的制约,民居作为一个地区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更是如此。民居在不同的人文环境中呈现的是不同的形态,各个历史时期与地区的民居总是体现着当时人们的人文状态。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他们的民居哪怕是处于相似的自然环境中也是具有各异的形态,例如客家土楼和岭南民居。最早的客家人是从中原黄河流域迁徙到永定和南靖地区,一方面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民居仍保留着合院的一些特色,另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外敌,因此形成了土楼这一特殊的民居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民居在建造的过程中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经济对于民居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建筑材料的使用,因此催发了人们对于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精准选取。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会使用茅草作为瓦的替代品,在防水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而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人们用瓦作为屋面的防水材料,而室内的通风、保温则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砖是我国常见的建筑材料,江南园林的兴盛更是发掘了砖的多种用途,除了砌墙以外,砖还被用来作为铺地材料,用在室外既可以迅速排水,又利于植被生长;用在室内则可以拼接出不同的花纹,在保证室内整洁的同时也美化了室内环境。而一些零碎的砖、瓦则可以砌成园林里的花漏窗。

四、建筑材料对民居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建筑均以木结构为主,这是古人充分考虑到取材和施工速度等因素后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各地民居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在建筑材料上有着不同的选择。寒冷地区如东北、西藏,为了抵御寒冷,多用砖石和泥土围成厚重的围护结构;而湿热的南方地区如云贵一带则多以轻巧的木板、竹子组成围护结构,利于通风散热。这样的就地取材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又避免了远距离运输的能源消耗。但就地取材仍会给民居的营造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即材料的单一雷同性。因此在传统民居营造的过程中人们经常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将不同的材料组合叠加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特长和共同作用。实际营造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组合利用材料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古人在营造民居时除了就地取材利用新材料以外,对于废旧材料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比起经济的上的获利,这更体现了古人在道德伦理上对于传统生态观的认识。例如,将破损的砖敲碎,作为三合土埋入地基,或者当做外墙的填充材料;福建广东一带沿海地区的蛎壳墙就是用废海蛎壳砌墙。

五、传统民居在现代建筑的借鉴意义

目前,生态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生态绿色建筑的实践中,许多建筑大师都将目光转向传统建筑,从中汲取养分,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例如建筑大师伦佐·皮阿诺设计的吉巴欧艺术中心。在我国出现的一些生态建筑实践中,受西方各种思潮影响明显,具有本土风格的实践还较少。对我国传统民居研究是为了现代化应用,传统民居的一些设计手法对于现代生态绿色建筑的设计还是值得参考的。我国传统民居的生态绿色建筑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将建筑的营造与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考虑。二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充分考虑营造微气候。三是就地取材,减少建造过程的能耗。

我国独特的文化体系注定了我们在创作生态绿色建筑时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当地的风俗文化。现代生态建筑大多是一些主动性技术的堆砌,将传统民居的被动性技术结合起来将会为现代生态建筑增添一些人情味。

参考文献

[1]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张晓丽.晋北传统民居生态经验与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设计思想 篇9

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空间和艺术形象的对立统一体, 人们有意识的建造, 从根本上区别了动物的筑穴和筑巢活动。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必然体现其中, 不仅作为生活方式体现于生活空间, 还通过意识形态范畴的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刻造型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空间性以及空间的序列和形象性, 建筑空间不仅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 且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

“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衣必常暖, 然后求丽;居必常安, 然后求乐。”对于人类, 如果说原始洞穴的壁画和装饰还是先人为满足遮风避雨、防御野兽攻击的实用功能之后需求的话, 那么, 在这种实用需求满足之后, 一种不自觉的原始美感就转变成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这时, 人类对居住的要求并不仅满足于"安", 还要追求其“乐”和“美”。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也可看出,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 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已向更高层面迈进。

中国古人把自然看成美学的最基本原则和最高原则, 自然在人们的心里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审美对象, 对它的欣赏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 而且融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上出现了“比德”和“畅神”的审美观, 人们把自然景物拟人化, 赋予它们不同的格调和性格。“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即使不能游览自然山水, 也要在自己生活的空间把自然的气息带进来。这种对大自然的欣赏和赞美之情不是可有可无, 而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因此才有"智者乐水, 仁者爱山"的审美胸襟。

在居住环境中还表现古人对大自然追求的浓烈倾向, 在园林建筑中, 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借景”, 其目的是通过“借”的手法把居住在此中的人引向广阔的自然生态视野, 打通人与环境间的交流, 使之"春听鸟声, 夏听蝉声, 秋听虫声, 冬听雪声, 白昼听棋声, 月下听箫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这时自然已不仅作为令人欣赏悦目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 大自然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成为人们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追求舒适一直是中国人在居住建筑上的目标, 我们的居住形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从原始人火的发明和运用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变革, 带给我们居住建筑的最大变化就是舒适度的巨大提升。人类伴随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提升和审美趣味的改变, 在居住建筑中都有相应体现。中国的地域区分明显, 每一地方居住建筑都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手法, 这其中蕴含着先民智慧的结晶。反观今天的居住环境, 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通过学习前人的设计策略,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适应性设计策略——传统的居住建筑一般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 依据传统建造方法, 使用当地便于获得的材料而建造。在北方寒冷地区, 人们为了御寒, 往往建造厚实的墙体, 屋内通常采用燃烧农作物的秸秆而取暖的火炕方式。在南方为防暑降温, 向外挑出的开放式房屋, 潮湿多雨的地方为防潮建造起了杆栏式建筑……这些设计策略, 充分适应了当地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习惯, 较好地利用了大自然的各项资源。

住宅的适应性策略是尊重生态和自然、因地制宜的, 这样建造的房屋, 在满足功能情况下也节省能耗, 也适应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民居就是遵循了自然之道, 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而建造, 因此自然而然地延续了先祖的建造方法, 根据当下的居住特点适当创新, 使之符合新的居住需要, 这就是民居中生生不息的指导思想。

生态设计策略——中国人的住宅生态设计策略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具体运用。生态设计就是协调住宅、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使之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体。散落在各地的民居可以说是生态设计的典范, 它们以较少的资源消耗,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传统住宅中的生态策略主要利用建筑的朝向、风向、日照、材料、建筑布局、绿化、河流等手段达到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实现能源的和材料的合理利用, 真正实现"低碳生活"目的。北方民居中多设置火炕、火墙, 墙内设回环盘绕的烟道, 做饭的烟先经烟道流经火炕, 然后通过火墙流向排烟口, 达到把炊烟的余热再利用的目的。炎热多雨地区采用茅草屋顶, 原因在于茅草屋顶可渗透部分水分, 而晴天时强烈的阳光将水分蒸发, 起到冷却、降温作用, 这与客家土楼厚实的墙体有异曲同工之处。新加坡大型房地产集团“雷迪亚诺”委托权威能耗测评机构进行的评估表明, 以单位面积计算, 陕北窑洞要比现有高层建筑节能20%, 骑楼、吊脚楼模式的岭南建筑要比现有建筑节能30%。可见, 民居的选址、设计、选材、技术都充满了朴素的建筑生态设计意识。

美学设计策略——“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建筑美的产生总是于物质上的‘常安’而显于精神上的‘求乐’, 起于功能技术上的‘原发’而显于艺术造型方面的‘继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说出了人们对建筑和艺术之间的深刻理解。中国传统住宅是以院落为中心的空间结构, 整个建筑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 一个单元接多个单元分布在一个空间中, 横向、纵向、平行地构成一个广阔且有组织的大院落, 从而产生一系列单座建筑数量众多的群体。从而造成使用者难以在一个固定的视角来欣赏其整体面貌, 而必须人行其中, 领略“步移景异”空间变幻的美感。在这样的“视觉流程”中空间序列一一展现出来, 蕴含着艺术的节奏与韵律。

传统民居历来注重居住环境, 人们总是尽量选择倚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建造住宅, 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创造本身具有的“内容美”, 在这内容美之外包含着它本身的形式、质地、色彩、装饰等外在表现。人们在满足基本的“坚固”、“适用”的物质要求后, 必然上升到审美性和情感性的要求, 甚至上升到表达某种思想倾向的程度, 包括传达地域文化和民族审美情感的高度。

教学设计和传统教案的不同 篇10

一、概念范畴不同

教案是传统教育科学范畴的一个基本概念, 又可以叫做课时计划, 即以课时为单元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教案的编写依据是教学大纲,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贯彻。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 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详细教法、使用教具、时间分配等, 应有尽有。整个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它深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模式的影响。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 本来是起源于西方的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 指一种研究过程, 也指由此得来的教研文体, 是一种教学构想。它主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要求以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追求显著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创造性。整个教学设计大体应当包括这样三个基本程序:“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怎么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教学设计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其中的微观教学设计。

二、对应范围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 是教师把某一课题或课时作为研究对象而编写的, 应该对应的范围非常集中, 需要表现为鲜明的“微观性”。

教学设计则是把整个充满各种教学因素的动态复杂关系的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可以对应的范围相当宽泛, 能够显示出显著的“宏观性”。它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 当然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 具有比较大的伸缩性。总的来说, 教学设计有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 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 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由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最多, 但这并没有否认教学设计的对应范围可以远远大于教案这一基本事实。

三、秉持理念不同

传统教案秉持“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 其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把教学内容讲好。因为传统教学理念认为, 知识、技能是客观的, 可以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 教案的编写就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予以应有的注重, 这就造成学生虽然学到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是往往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秉持以人为本、基于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学习者中心”教学理念, 认为知识和技能不完全是客观的, 是学生在和外在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生成、建构的;学生是充满生命意识、社会意识、内在潜力和独立个性的人;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 教学设计就不仅重视教师的教, 更重视学生的学, 要给学生留出自主性、生成性学习的空间, 以使学生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目的。这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 并合理利用现有媒体及其他教学资源, 注意相关的教学反馈, 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构成元素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进程) 以及教学后记等构成元素, 还包含了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大致环节。

教学设计可以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者有关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其中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代表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程序, 也是人们讨论最多的骨干构成元素。

统观上述两者的构成元素, 除了大致环节和基本程序不同以外, 尤需注意的是, 对学习者的有关分析是传统的教案所忽略、而教学设计不可少的, 因为“任何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学习者中心’, 这是现代教学设计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1]。而且, 两者的其他构成元素即使看似相通相类, 其实也还各具不尽相同的含义。

1.“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传统教案用“教学目的”, 就强调了教学行为的意图, 而“教学目的”是由教学大纲确定了的, 它规定了教学任务的上限, 教学中不得超纲偏纲, 即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教师没有发挥创造的余地;再则, “教学目的”以教师为阐述主体, 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设计用“教学目标”, 则侧重于教学努力的方向, 而“教学目标”只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灵活制定的, 它只是设定了教学任务的下限, 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创造发挥余地;再则,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阐述主体,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三维目标”) 的有机统一。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分析”

传统教案是基于“教材中心”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 (即“以本为本”) , “教学重点难点”主要由教学大纲来明示, 并没有关照到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状态, 往往缺乏适宜的针对性。教学设计是基于“学习者中心”的, 学生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学设计者应当解决的根本的教学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用教材”去为学生服务, 因而“教学内容的分析”, 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必须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 强调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 尤其是适宜的针对性。

3.“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案需要的教学工具比较简易, 主要是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 信息承载和发布功能比较有限。教学设计可选的媒体尤为先进, 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电视机、VCD、DVD、计算机 (其技术在不断升级, 其软件在不断更新) 等, 能扩大课堂信息容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降低理解难度, 但教师要用心选择材料, 精心制作课件, 把握出手时机, 讲究实际效果, 它可以和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4.“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传统教案可以选用的教学方法虽然已经比较丰富, 但也都侧重在指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通过让教师娴熟地传授和训练, 来使学生有效地记忆和掌握, 可以说, “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为实现既定教学目的、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安排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为实现“三维目标”, 在借鉴传统教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侧重学法指导、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教学策略, 更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即时灵动性, 可以说, “教学策略”是要教师陪伴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而达成和享受充满创造性的生命智慧。

5.“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设计”

这两者分别是传统教案和现代教学设计的重心所在。传统教案的“教学步骤”强调预设的程序, 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和周密安排, 但也会带来僵化和苛细的弊端, 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即时即景的灵活创新。教学设计则大大淡化了传统教案的程式性和繁琐性, 它往往只是一个教学构想, “教学过程设计”并不要求整齐划一, 从而充分尊重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现今已有的教学设计模板初看起来也显得具有相当的程式性和繁琐性, 其实目的只是为教师在认识和运用现代教学设计之初, 提供一种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完全可以有所取舍, 并不需要全盘照搬。

6.“教学后记”和“教学评价”

传统教案的“教学后记”可以记的内容比较宽泛, 没有严格要求, 并且和教案本体的关系较为松弛, 甚至在教案编写的实际中时常为一线教师所忽略。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是其三个基本程序之一, 占有不可或缺的比重。而且, 即使传统教案的教学后记有了教学评价, 也主要是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符合教学大纲的程度, 难以看出其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要同时从三个侧面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要显示出对价值观的充分注重。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使用前者, 这是一种过程评价, 旨在及时诊断和调整师生双方的“教”和“学”, 以完成教学目标;后者主要适用于一个教学阶段 (如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的教学活动完结以后, 适用于宏观教学设计。

由以上对于两者不同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教案作为人们长期以来经验性教学行为的产物,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实是现代教学设计赖以产生的必要基础, 但是面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已经表现出显见的理论性不足和教学理念滞后, 必须加以改革;教学设计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 以现代教学媒体为手段, 具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行为凭借, 已经初显出勃勃生机, 但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完善。二者完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交互融合发展, 拥有了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 或者吸收了传统教案成熟经验的现代教学设计, 必将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的现代创新 篇11

关键词:传统器具 现代创新 对比研究

当前,国内很多设计院校从理论到实践都在逐渐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研究。其实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在早期的本科教学阶段便已经体现出来,如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这些课程都意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其重点是古代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进而希望对设计实践有所帮助。但是就实际效果而言,笔者看来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学生们学完以后能靠死记硬背记住古代作品的名称、艺术特征等基本知识点,但是始终没有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交融的实践问题。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在工业设计的教学体系中,如果说早期的课堂教育我们注重的是工艺史、美学史的教授,那么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向学生讲授中国传统造物的设计智慧,同时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学习到吸收、到转化,再到设计实践的过程。如果说对于中国古代的设计研究第一阶段是立足于色彩、纹样、造型等装饰性特征为主的话,那么现在便是第二阶段,课程中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中国古代造物的文化、意境、智慧点、设计原理、巧妙结构等要素上。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整体视觉形象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设计等说明了在视觉传达领域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实践的成功,那么在产品设计领域里运用传统智慧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和探索的阶段。

当然我们早已认识到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其中所包含无数巧妙的设计智慧与文化传统当然也蕴含着中国人千百年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这些至今也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在今天越来越需要体现民族设计,改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智慧更值得我们发掘、运用。在此,笔者暂不就到底如何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智慧做过多分析,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研究课题,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而本文希望通过对一个中西方的例子比较来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一、飞利浦设计的炉灶与中国传统“大炕”

Chulha Stove是飞利浦为发展中国家设计的炉灶,曾获得2009年度index(国际设计博览会)大奖。这个炉灶可以让人们继续用传统的方式烹饪,同时它还减少了燃料的使用量;降低了由于吸入油烟而损害身体或者死亡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百分之二十五的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在印度,每年大约有80万婴儿的死亡与其有关。)该设计不仅赢取了高达10万欧元的奖金,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具体原理如下:设计师将烟和热控制在炉灶的内部空间,热量通过两个炉坑释放出来,并用这种方式增加能效来减少燃料的需求量。再将油烟引向一个带有泥土沟槽的平板中,当油烟经过其中时,它们吸收了油烟中的颗粒,在油烟离开前清洁了废气。烟囱还包含了一个内部通道,以满足家庭清理的需要。(之前一般都是女性爬上房顶清理,这引起了很多意外事故,其中还包括油烟引起的中毒。)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设计案例,它从传统中来,又回到传统中去,同时为第三世界人民服务。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当笔者第一眼看见这个飞利浦设计的炉灶的时候便联想到了中国的“大炕”。两者有明显类似之处,炕在中国也是在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使用;也是设置在屋内并与炉灶同时使用的家具。炕是我国北方家庭普遍使用的传统家具,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床,是用砖石、土坯、泥灰砌筑的固定式床位。炕的垒砌就地取材,炕内砌两三条烟道,连通灶膛和烟囱,便于烟穿过。烟道上铺盖石板、黄土,炕面以胶土泥抹平。炕边用砖石垒砌,上面安置石条或木质炕沿围护,高出炕面三四厘米。长方形炕面平平坦坦,干透以后铺炕席、毛毡、棉褥、炕单等,宽宽大大,坐卧十分方便。炕的优点是修砌容易,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坐卧宽敞舒适,已沿用数千年,至今不衰,其实用性还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炕的最大设计特点是:当你把火生上,开水烧了‘同时炕也热了'还温暖了整个屋子,甚至还可以连接灶台煮饭,是真正的一物多用。

二、现代启迪一:做设计不一定非要用高科技、新材料才是现代创新,重要的是应当用现代的理念来进行设计。

在与传统相结合的设计实践中很多人的做法就是尽可能的用现代的材料,用高科技赋予传统一个新的外衣以此来解决问题。技术、材料、使用对象是现代的;形态、使用方式、原理是古老的、传统的,问题是把两者相加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么?就是从传统中获取灵感么?当然不否认也有结合的好的例子,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的设计都必须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做,笔者认为这也不见得是最好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应该用人文情怀来考虑设计问题。

飞利浦设计的炉灶谈不上什么高科技炉灶,但是设计团队立足于现代意识,认识到到高科技不能帮助人们使用它,也考虑到了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更好的适应当地需要之上,他们保持传统的炉灶操作方式、造型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再设计,让新炉灶更加安全,使用更加方便,减少污染,同时模块化的设计让建造更加快捷,这就是现代的产品设计理念。

再看看我国的炕,它非常适合北方寒冷地区使用,很多当地老百姓也很喜欢,但是用作煨炕的燃料,主要是秸秆、薪柴、食草牲畜粪便以及少量煤炭,由于技术、结构落后,所以燃料消耗量大,热效率不高还费时费力。使用时一般先要把前一、两天在炕洞里积攒下的灰烬掏出来,再填进各种燃料,点着后用暗火慢慢烧,这样既能让土炕的温度不至于太高,又不至于降温太快,还要时刻提防发生火灾,二氧化碳中毒。在就地取材的柴禾质量不高、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保证能把炕烧热并能保持到第二天早上是需要较高的经验和技术的。这些都是炕存在的很多缺陷,虽然目前有很多改进,但都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设计。笔者认为在保持炕传统使用方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加以改进,才能够让炕能够更好的为人服务,这就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相反假如我们在为新农村建设做设计的时候认为炕是过时的东西,把它彻底抛弃,或者尽可能的用高科技和新材料以体现新面貌来解决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用现代的意识赋予传统新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一味的为了现代而现代。

nlc202309032100

三、现代启迪二: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创意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从传统智慧中获取灵感,在做现代设计的时候也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古人只是为你提供了智慧、灵感,设计还必须按照现在的科学方法展开。有时候我们在运用传统智慧的过程中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当你产生了一个好的想法,往往却在设计的过程中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与今天的设计方法、实际情况结合。飞利浦设计团队不断的反复深入的去研究当地传统炉灶,并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这个炉灶对于它的使用者来说又熟悉又有吸引力。设计师们意识到“传统”在解决炉灶这个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产生一个容易被接受的产品的问题之上。这里的“传统”其实指的就是当地居民近百年来已经习以为常的饮食方式,其中包括了传统炉灶、传统炊具以及由这些器具所做的日常食品。飞利浦的设计师Unmesh Kulkarni说:“为尊重这个80年历史的传统,飞利浦聚集了250个设计师去全球研究问题。我们的首席执行官Stefano Marzano对该产品提出的要求是:这个炉灶的目标用户都是农村家庭。设计这个炉灶的焦点是在印度,但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一些国家也同样适用。”Marzano说:“事实上,这个产品最终的用户甚至可以自行制造,这样就为产品的就地生产创造了机会。”

再对比下中国的“大炕”。炕在中国北方地区使用十分普遍,至今很多农村仍在使用,据笔者研究发现,一方面很多家庭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原本使用的炕被高楼大厦里的空调、暖气所取代;另一方面就是有很多人在继续使用,这里又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条件改善了,便把炕的档次也提升了,但大多是在外观上,给炕贴上瓷砖、上面再铺上木板,炕的基本结构没变,只是更好看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目前我国仍有很多落后地区在使用传统的大炕,这些地区的人们仍然在使用传统方式做炕、煨炕……可以说炕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作为设计师应当更多的关注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更好的利用当地资源,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对大炕进行再设计,尽可能的使得炕内部结构更科学,解决传统炕存在的问题,当然还必须考虑到在不增加过多成本、过多科技手段的基础上使得炕变得安全可靠,制作方便,能够就地取材,更方便的为人所用。

四、现代启迪三:在现代创新设计中最好能将设计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就如中国人的大炕,我们不仅要研究它的使用原理、内部结构、使用方式等物质层面的设计问题,更要注意到背后的文化层面,因为这是体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让中国人得以继承传统避免很多物件进入博物馆,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橱窗中看到一个历史的物件而已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中国的炕不仅有使用的便利,更重要的它是北方农村家庭的“心”。这个“心”就是文化层面,北方家庭在冬天炕基本24小时都是热的,男人们在炕上蹲着,女人、孩子则坐在炕上做一些针织活。过年过节都是先把炕烧热了一堆人坐在炕上玩,谁家的炕热、人热情就会经常有一堆人热热闹闹。这种感觉特别温馨,因此炕成为了家庭的核心区域,成为了生活的中心,地域文化得以体现。可现在很多农村改造,已经没有炕了,白天有取暖设备,晚上改用电褥子。虽然用了现代化的设备,但是传统的家庭氛围没有了,久而久之,我们只能在民俗博物馆看到炕,东西是保存下来了可文化的缺失更加严重。笔者认为最好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式就是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来传承中国文化、让人们在保持传统记忆、传统习惯的同时享受现代生活。

五、结论

笔者希望通过飞利浦的“炉灶”与中国的“大炕”这两个案例的设计对比,获得一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经验以启迪现代设计。中国传统器具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甚至未来,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传承中不断改良。而其关键又在于创造一种民族的归属感,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族心理,以其文化和价值归属感为核心,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我们所使用的物件。可以说大炕赋予了一个家庭的精神意义,带给人们家的温馨,代表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这种将功能与精神、实用与文化结合的如此贴切的传统器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重物、重环境整体和谐观,当然它也能够带来民族、地域的归属感。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的目的不仅在其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其文化性给人心理带来的作用,让大多数人能够易于接受。当然在传统设计现代启迪研究中,更离不开现代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也就是说要从问题导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设计。在对待设计中的文化性问题上,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文化现代化的方法论,校正文化现代化的方向与坐标。对传统器具的传承研究也是一样,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元素、造型等表面层次上,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复古”、“中国风”,而是要放大视野,拓宽思维,传统器具中的设计智慧皆可以做出创新设计。

传统设计行业的海外总包转型之路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影响日益增大,中国通信服务公司作为中国电信的兄弟支撑单位,在“走出去”和“主实业联合拓展”战略的指引下,也迈出了国际化步伐。通信设计院作为中通服系统的技术主导单位,在国内通信业务日趋饱和,增长有限的局面下,也开始放眼全球,开始了海外拓展。

由于国际工程项目中业主对(EPC)总承包方需求日益增加,而国内通信行业仍停留在设计、采购、施工和监理各专业细分的阶段。因此,国内传统的设计企业要走出国门,采用全新的项目模式,各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加快自身转型才能应对海外的总包工程需要。

2 传统设计行业转型的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并力求顾客满意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顾客对服务商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服务企业能提供一站式服务。

所谓“通信业产品生产全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包含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决策、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生产过程;二是指上述项目管理过程。从满足顾客需求出发,提供上述全部创造过程或管理过程服务的项目可以成为总承包项目。有以下不同的工程总承包方式:

(1)设计、施工总承包(D-B):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2)设计、采购总承包(E-P):承包商对工程的设计和采购进行承包,施工则由其他承包商负责。

(3)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全过程的总承包,并负责试运行服务(由业主进行试运行)。

(4)交钥匙总承包(LSTK):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向业主交付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

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负责施工管理。施工承包商与业主签订承包合同,但接受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承包商的管理。EPCm承包商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全面负责。

(6)设计、采购、施工监理承包(EPCs):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监督施工承包商按照设计要求的标准、操作规程等进行施工,并满足进度要求,同时负责物资的管理和试车服务。

(7)设计、采购承包和施工咨询(EPCa):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在施工阶段向业主提供咨询服务。如图1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国内的传统建设模式下,业主(建设单位)需要和监理、施工、设计、设备商等多个实体接口,管理、沟通复杂,业主管理成本高。

而国际上的通用的总包模式则大大减少了业主(建设单位)的管理难度,从多头管理变成了单头管理,业主只需要和咨询管理公司接口即可;而咨询公司也只是管理总包商,其他的各项目参与方全部归总包商进行管理,管理线条简单明晰,降低了业主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设计院开拓总包项目,有天然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由设计院牵头进行工程总承包,可以从设计源头开始,就对建设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技术等进行全面控制,并在概预算和设计上进行精细化管理,使项目投资控制在合理水平,有效提升项目的效益,形成双赢的局面。

设计院从事工程总承包有很强的人才优势:设计院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企业,有专业齐全的技术人员,了解国内外技术动态,掌握产业链核心技术,并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设计院的人才优势很容易延伸到设备采购和施工领域, 特别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能够很快地适应工程总承包建设的需要。

由于总承包项目与传统设计行业有诸多不同之处,设计院转型工程服务总承包包商,也存在诸多短板和挑战。设计院需要从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实现相应的转变。

3 行业转型遭遇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3.1 管理架构:从职能式到强矩阵式调整

国内传统的设计院往往是职能式或者不健全的弱矩阵式组织结构。但是,从国内外勘察设计单位的发展经验来看,取得成功的工程企业多采用强矩阵生产组织模式。强矩阵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 资源利用率高,整合灵活,人员可以根据项目需要合理调配;

(2) 通过合理授权进行流程化和制度化运作,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3) 高层可以从业务管理中脱离出来,更多思考企业战略问题或其他重大问题。

按照强矩阵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来调整生产组织模式是设计院的转型方向,其要点是在形成公司管理、项目管理、设计管理三层生产组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定位纵向专业职能部门与横向项目经理部(设计项目/总包项目)的角色分工,明确经理部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而专业职能部门作为资源提供者的责任。

但是,对于多数设计院而言,目前80%以上的业务量仍然是来自国内。如果转型一步到位,按照强矩阵项目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生产组织模式,会影响占比较高的国内营收,并不可取。因此,设计院在组织架构转型过程中需采用逐步过渡的模式,对专业职能部室主任与项目经理之间的责权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切分,通过一到两个项目团队的打造和运作摸索更加合适的方式。

3.2 部门整合,明确职责

根据设计院的转型需求,需要对一些部门进行调整和归并,并明确每个部门的权责,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设计业务单元在EPC总承包项目中虽然只构成一个业务组成部分,但其对于项目前期谈判、采购管理以及与业主沟通等过程关系非常密切,在EPC项目中对于项目价值与风险控制影响十分重要。在传统的设计院对总承包项目缺乏全新认识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割裂设计业务单元与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情况,这样的组织运作模式很难发挥EPC项目的管理与协调优势,进而影响项目的价值创造。

因此,将设计单元和项目管理单元合并,由合并后的项目管理部统一进行所有的项目管理,不仅可以强化项目的统筹协调安排,保障总包项目中各环节间的顺畅衔接,而且可以促进总包项目经理队伍的建设。

3.3 项目管理体系的调整

其次,在特定的业务战略之下,组织架构的模式必然影响企业的内部分工与业务流程。与传统的设计院工作不同,EPC项目的管理体系之下,要求项目之下的整个组织必须对项目能够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而且这些反应必须建立在对合同与业主需求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工程总承包商内部必须围绕EPC项目本身,建立起能够紧密协调配合项目相关资源的管理流程制度。

具体而言,在项目管理部内部设立总包项目目标、进度、费用控制等职能,同时分别单独成立施工管理部和采购部,以强化对总包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总包项目专业化管理能力提升。待条件成熟后,项目控制相关职能可以从项目管理部分立出来,成立单独的项目控制部。

3.4 人力资源的调整

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也是支撑企业业务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设计院的主要业务骨干都在设计领域工作很多年,而对EPC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经验却不是很丰富。对于转型的设计院而言,大量外聘EPC项目管理人员是不现实的,采取内部培养相关人员的方式是比较可行的。

结合设计院的具体情况,需要拓宽员工的发展通道:

(1) 增加设计项目管理序列、总包项目管理序列和营销管理序列;

(2) 细化并明确各序列人员分级评定具体标准;

(3) 形成合理的序列之间的流动机制

通过员工发展通道的优化,拓展了各类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明确各序列、层级人员的分级评定要求及流动规则,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向公司期望的发展方向发展。

3.5 经理权责和员工激励

在生产组织的转型过程中,对专业职能部室主管和项目经理之间的责权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切分,对于项目员工的激励政策也随之进行调整。原有的激励分配办法是根据专业分配比例分配到各专业职能部室,再由专业职能部室主管分配到个人。调整后,一部分激励由项目经理根据员工考核业绩进行项目组内部分配,另一部分根据专业分配比例分配到各专业职能部室,再由专业负责人分配到个人。奖金分配办法调整后,赋予了项目经理及专业职能主管相应的奖金分配权限,有利于双方在各自的权限内进行灵活调整和激励。

除了赋予项目经理及专业负责人以项目奖金分配权限外,还赋予项目经理及专业负责人项目考核权限。

4 转型案例分享

广东某设计院在多年的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海外策略,逐步向国际化的总承包工程公司转型,并成功在B国承接了光纤网络建设的总包项目。

该院的海外市场的策略主要如下:

精确定位:在确定市场介入前,安排人员到项目现场进行长期、全面的市场情况调研,全面了解项目业主的核心人员和管理层决策链条,以及相关外围影响力量,并在充分分析当地市场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

深度售前:利用设计院自身咨询专家身份的优势,在项目前期通过技术专家交流把握机遇,摸清客户的项目需求概况,在项目招投标之前引导业主的招标思路,精确把握客户需求。

品牌营销:面度每个新市场、新客户,如何取得新客户了解、认可和信赖,才是市场拓展的关键所在。通常采用由小及大的原则,通过小项目的高质量交付赢得口碑,进而赢得大项目机会。

一体化团队:在项目拓展前期,就形成技术+市场+商(法)务的“铁三角”联合团队,由市场经理统一指挥。在项目交付期,项目经理组有权组建项目团队,根据职能、专业进行部门设置,获取所需人力资源。项目经理对团队成员有考核权和奖金分配权。

本地化运作:要做到持续发展,项目必须实现本地化交付,其中质量管控成为重中之重。在项目各个阶段建立对应的质量管控体系,发挥专业化管理能力,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制订了大量的模板和操作指导书。并通过大量的培训、过程管控和后评估确保了分包商的交付质量。

5 结论

上述案例中的设计院在海外的成功案例,仅仅是实现了战略转型的第一步。正如文中提到,要想较好完成设计企业向工程公司的战略转型,必须实现从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绩效考核等全方位变革。该过程注定是一个渐变的、漫长的过程,必须把握好尺度,过于激进的转型策略也势必给公司带来经营风险。

如何在转型之路上,成功规避各种风险,保证公司运作正常且盈利,是一个深刻的课题,需要众多战略转型先锋共同去探索。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工程承包商,通信行业中的设计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项目机会。如何抓住这些机会,成功交付项目并获取盈利,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指出了传统设计院海外转型的方向,并分析了转型的困难和对策,最后通过案例介绍了某设计院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上一篇:咳嗽的诊治体会下一篇:自我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