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区

2024-10-01

安顺地区(共12篇)

安顺地区 篇1

为客观、全面反映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 中国统计学会根据《综合发展指数编制方案》, 对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 (CDI) 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 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西部地区增速最快, 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均有所提高。

四大区域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西部地区增速最快。2000-2010年期间, 中国四大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其中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8%提升到2010年的65.32%, 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10年的54.13%, 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72%提升到2010年的52.23%, 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8.96%提升到2010年的56.35%。2001-2010年,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82%、3.76%、4.18%和4.47%, 在四大区域中, 西部地区增速最快, 中部地区次之。

综合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大类分项指数组成。2010年,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类指数分别为73.29%、67.49%、57.91%和58.72%;“民生改善”类指数分别为73.21%、63.04%、61.33%和55.54%;“社会发展”类指数分别为67.32%、68.28%、66.93%和66.12%;“生态建设”类指数分别为65.90%、54.52%、57.73%和55.31%;“科技创新”类指数分别为38.37%、15.16%、14.72%和13.54%。

31个省 (区、市) 综合发展指数普遍提高, 差距有所缩小。2000-2010年, 31个省 (区、市) 的综合发展指数普遍呈现向好的趋势。2010年综合发展指数排在前10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和重庆。2000-2010年, 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排在前10名的地区分别为贵州、新疆、重庆、山西、四川、江西、西藏、安徽、宁夏和甘肃。

需要关注的是, 全国31个省 (区、市) 综合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 自2004年后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与2009年相比, 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均有所提高。2010年,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比2009年分别提高4.65%、4.03%、4.55%和5.85%, 在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增长仍然最快。

2010年, 31个省 (区、市) 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都有所提高, 近一半省份增幅达到5%以上, 其中, 贵州、青海、西藏、宁夏、海南、甘肃、陕西、云南、新疆和重庆增幅位列前10名。

(来源:中国信息报)

安顺地区 篇2

教学设计

战宁 2011年12月(课前准备:教学用品、给听课教师和学生分发学案、打开课件等)....(师生互道问候)

【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是咱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展示并解释学习目标: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农耕制度、传统运输方式、传统民居等)

【探究1】

(展示课件:探究1)

读课本第7页图5.9,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表格。(小组合作探究:2~3分钟)

(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其他组员补充或纠正。教师加以评价)(探究1结束)

(展示课件:探究1整理)(学生整理学案)

【探究2】

(展示课件:探究2)

读课本第7页图5.9,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示意图。(小组合作探究:2~3分钟)

(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其他组员补充或纠正。教师加以评价)(探究2结束)

(展示课件:探究2整理)(学生整理学案)

(说明内部差异:北京与哈尔滨、武汉与广州)

【探究3】

(展示课件:探究3)

读课本第9页图5.12和图5.13,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表格。(小组合作探究:2~3分钟)

(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其他组员补充或纠正。教师加以评价)(探究3结束)

(展示课件:探究3整理)(学生整理学案)

(说明其他差异:阅读材料)

【思考题】

(展示课件:思考题)给大家出两个思考题。

小组讨论: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小组讨论:1~2分钟)(小组派代表回答思考题,其他组员补充或纠正。教师加以评价)(思考题结束)

【当堂检测】

(分发答题纸、投影展示当堂检测题)

(时间充裕的话:学生完成《复习方略》部分题目)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难点分析 篇3

1环境特征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两大要素,地势“高”和气候“寒”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特征,并由此决定了该区域的其它环境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其主要环境特征如图2所示。

2能源丰富

两地均为我国太阳能丰富区,但原因有所不同,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可透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表。②气候干旱少雨,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北地区则主要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而太阳能丰富。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地热能(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水能(大江大河源头,落差欠)、风能丰富,西北地区风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可观。

3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且年较差也大。两地气温日较差均较大,但原因不同。青藏高原是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均较弱而导致气温日较差大。而西北地区是由于深居内陆,地表热容量小导致气温日较差大,同样原因导致气温年较差也大。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主要是由于夏季气温低。

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

太阳能丰富不等同于热量充足。太阳能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而热量多少则主要体现为气温高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的原因有:①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差,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致使地面辐射及反射的热量有相当一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

5青藏高原作物单产高

青藏高原尽管“高寒”,但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单产都较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利于农作物的先合作用。②低温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有利于其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制造。③昼夜溫差大,减少了农作物对自身营养物质的消耗。④夜雨多,减轻了旱情对农作物的危害。⑤自然灾害少。

6地域分异

安顺地区 篇4

一、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取向。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着眼于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使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这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

1. 保障基本就业。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为缺乏必要的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能力和手段,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一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学毕业生除一部分在内地就业外,大部分回到原藉,实现就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二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城镇就业成为焦点问题;三是近年来内地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大量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增加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就业困难。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问题比内地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保障社会就业就成为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 保障基本养老。

西部民族地区目前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必须重视和采取政策措施解决养老问题。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东部农村地区,也高于城镇地区。同时,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四世同堂”现象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弊端。要在西部民族地区逐步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3. 保障基本生活。

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内地发达地区建立起来,但在一些西部民族地区仍是空白。我国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乃至全国城乡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都非常大,这一特殊人群是全国扶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人群。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又能解决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保证广大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 保障基本住房。

西部民族地区的住房保障有一些特殊性,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少数民族的住房问题也成为一个经常性问题。2009年冬天,新疆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暴风雪灾害,给许多少数民族牧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使牧民定居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将住房保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5. 保障安全饮水。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缺水,水资源短缺不仅限制了经济发展,还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如今,解决西部偏远山区农民饮水问题的成本越来越高,必须依靠蓄水和移民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6. 保障教育服务。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学校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办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浪费。此外,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严重欠缺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很大一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学生需要通过寄宿学校完成学业,但目前国家提供的寄宿生活补助标准比较低。有的地区还存在教育资金不到位、投入不足、学校硬件配套设施滞后、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要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保证农村教育质量,使农村家庭子女上得起学、上好学,切实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

7.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要健康;幸福不幸福,农合是基础。”医疗卫生条件是衡量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努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建设滞后,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主要瓶颈,须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民生改善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 推动交通建设。

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协同发展。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要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全国的支援下,切实改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这也是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需要克服交通的障碍,推动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创造条件。

2. 推动水利建设。

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6.6%。但由于山高谷深,缺少水利工程设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远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属于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6%。此外,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今年发生在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以及发生在新疆等地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对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要切实解决事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可以选取一些薄弱的关键环节,予以重点支持。

3. 推动能源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要看到,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在需求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电网、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使用能源的价格政策方面,存在农村与城市同网不同价、能源资源地价格高于消费地价格等现象;三是农村能源问题突出。因此,需制定并实行相关政策,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 推动通信建设。

由于基础差、规模小、起步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在人均通信基础设施占有量、电信业务普及率以及人均电信业务消费量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上与内地存在明显差距。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市场需求不旺、用户承受力较低、通信建设及运营成本高、通信企业自身发展困难、通信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等现象。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不灵和封闭制约着各族人民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制约着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加快通信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多样化的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三、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西部地区有366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258个是边远山区县,210个是少数民族县。这些贫困县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的六大贫困区: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西部沙漠高寒山区环境恶劣贫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它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等因素,决定了其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成为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或发展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行为,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因。而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的依托。

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属于国家生态服务功能区,良好的生态既是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势,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大规模资源开发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情况,应着重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创造条件参与发展成果制造和分享

分享发展成果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为”的过程。或者说,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要从“被动”向“自为”转变,主动分享其他区域的发展成果。发展成果在两大方向上呈现出非线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水平尺度”的放大,即地理范围的非线性扩大;另一方面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表现为台阶式结构变化。

1. 发展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

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特色领域出发,发展特殊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国家在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应有的支持力度;二是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地方政府与资源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地方政府受益少,资源地居民受益少;三是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在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应在重点选择旅游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地方和群众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增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

2. 主动融入全国经济体系。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的商品走向全国的成本非常高,内地的人才、资金等经济资源和商品也难以进入西部。在经济区域化发展加剧的情势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动。要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动。增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依托内地和对口支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挥外贸对本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来看待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民族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会,应对新的挑战,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五、保障社会稳定

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作用凸显;二是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带来新的矛盾;三是开发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文化冲突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突出因素。

社会稳定既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又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重要条件。社会稳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各族人民的福祉,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以祖国日益强大为后盾,以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有了安定团结的稳定气氛,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才能更好地分享全国发展成果,才能参与制造更多的发展成果。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组成、气候特点、主要动物。

2、掌握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极地科考情况。

【学习重点】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南极气候严寒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冰雪世界:

1、北极地区指_______以北的区域,包括___ _洋、__________和_______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

2、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储藏量相当可观。北冰洋战略地位突出,有不少重要的__________经过北极上空。

3、南极地区包括_______大陆及其沿海________和陆缘冰,还包括南______洋、南______洋和南______洋的一部分。

4、南极大陆上面向印度洋的查尔斯王子山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________,大陆架还有丰富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资源。

5、气候:极地_______、多___风、降水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温度最低的地方。

6、地球上68%的淡水以_________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7、动物:北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居民: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为__________人和____________人。南极则无常住人口。

二、极地科学考察:

9、迄今为止,已有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一大批科学考察站。1985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________

2009年中国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的南极__________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南极大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建立的唯一科学考察站。

10、2004年,在_______的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合作探究】

1、北冰洋和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北冰洋属于______带,南极洲属于_____带(温度带)

2、北冰洋四周的大陆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读课本63页资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气温______,风______,降水_______。

4、我国去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季节是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大洋洲

2.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点位于厚厚的冰层上该处海拔2000多米 B撞沉“泰坦尼克”号巨轮的浮冰来自北极地区

C.北极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属白色人种D.北极地区矿产资源贫乏

3.关于极地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更寒冷B.南极地区是世界上风力最大和风暴最多的地区

C.南极大陆覆盖着巨厚冰盖,因此降水比北极地区多D.企鹅是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

4.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他的前后左右是

A.南方B北方C.前北后南,左西右东D.前南后北,左东右西

5.关于南极气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极洲出现极昼时,我国是冬季B.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方位于南极洲

C.南极地区的气温比北极地区更寒冷D.南极洲冰雪覆盖,降水丰富

6.从地图上看,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

A.大洋洲B.南美洲C.非洲D.亚洲

7.南极洲的代表动物是

A.袋鼠B.鸭嘴兽C.企鹅D.北极熊

8.从白令海峡向东,环绕北冰洋的大洲依次是

A亚洲、欧洲、北美洲B北美洲、欧洲、亚洲

C亚洲、欧洲、北美洲D亚洲、北美洲、欧洲

9.关于南北两极地区差异的叙述

A南极地区是海洋、北极地区是陆地B南极地区最低气温更低

C北极地区有漂浮的冰山,南极地区则没有D南极地区有常住人口,而北极地区没有

【知识扩充】极地探险

北极探险者

荷兰人威廉 巴伦支(1560-1597)是一位早期的北极航海探险家。1594-1597年间,他曾5次带领探险队去巴伦支海,并因受到冰块的阻隔而停航。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航行所经过的一片水域称为巴伦支海。

美国探险家罗伯特 皮尔里(1856-1920),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到达北极的探险家,为此他累计花费了23年的漫长时间。他率领的探险队对北极共进行了四次探险,前三次都没有成功。1909年,他率队第四次远征北极,探险队共有24人、133条狗、19架雪橇和2950千克物资。皮尔里把18人编为辅助队,精选6人作为冲击小组。3月初探险队向北极进发,到3月底他们距北极点只有246千米。4月1日,皮尔里和一个名叫马特 亨森的黑人、4名因纽特人正式向北极点冲刺。经过5天多的充满危险的艰难行军,他们一行6人于1909年4月6日10时胜利到达了北极点。他们在北极点欢呼三次并逗留了30多个小时,才返回营地。皮尔里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很满足。”

南极探险者

1768-1775年,英国著名的航海家詹姆 库克率领探险队,驾驶“果断”号和“探险”号两艘帆船,3次驶入南极圈内。1772-1775年,库克船长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南太平洋的航行。1774年他以高超的航海技术,冲破了风暴的阻挠与冰块的封锁,把462吨重的“果断”号帆船开到南纬71度,这也就是目前叫作阿蒙森海的地方,距离南极大陆海岸只有200多千米了。1775年库克还发现了南乔治亚岛和桑德威奇岛等岛屿。

安顺地区 篇6

关键词:西藏传媒;营销;政治;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29.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36—02

一、传媒与政治的关系

何谓政治,政治传播学家丹·尼谋认为,政治就是谈论(Politics is talk)。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认为,政治即是传播。总之,“政治”就是“治理国家的事务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受众通过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得以相互感应,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控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争斗。政治是传媒的主神经,传媒是政治的控制器。通过传媒传播,使得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得以表露,使政治活动得以开展,使政治功能得以发挥。没有传播媒介,政治信息就不能传达给大众,政治和政治生活就不复存在。

在当今大众传媒的时代,媒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同时媒体也会受到诸多政治因素的制约与控制。政治运行的传媒化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加强传媒与政治的研究,探索传媒与政治关系的规律以及有影响力的传媒对地区政治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传媒营销与传媒影响力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于任何传媒来说,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其“影响力”。从口碑传播到媒体传播,再到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已经迎来了信息传播的第四次浪潮—媒体影响力时代。对于媒体来说,借助营销实现媒体影响力最大化,就成为关键因素之一。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媒体影响力因素包括:收视率、覆盖率、媒介的品牌价值、收视人群的稳定成熟度、公信力等。

传媒影响力的打造,除了来自其自身内容的“内功”,另外还有传媒营销力度的大小。好的内容加上有效的营销,才能提高受众的关注度与忠诚度,进而使其影响力真正成为吸引目标受众、推动传媒营销的重要力量。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品牌媒介实际上就是在选择影响力,而同样,对于受众来说,选择品牌媒介也是在选择影响力。实际上,这正在成为一种互动:营销使传媒产生影响力,影响力促使传媒更好的营销。只有当媒介的影响力与受众的追捧形成合力的时候,传媒的影响力才能超越1+1=2的效果,才能在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满意度等方面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三、西藏传媒概况

广播。截至2007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广播电台3座(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拉萨人民广播电台、山南人民广播电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设有四套节目:第一套节目—汉语广播;第二套节目—藏语广播;第三套节目—经济广播;第四套节目—康巴语广播。还有以对外宣传为主的《中国西藏之声》,它以藏、英两种语言,对境外的藏族同胞广播。广播人口在自治区内的覆盖率为85.8%。

电视。西藏电视台1985年8月20日正式成立。目前有四套节目:西藏一套——藏语卫视,每天24小时播出;西藏二套——汉语卫视;西藏三套——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无线);西藏四套——影视文化频道(有线)。电视人口在自治区内覆盖率达到86.9%。

网络。2007年,西藏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16万,占西藏人口的5.8%。主流网站有:“中国西藏信息中心”(WWW.TIBET.CN)设有藏文版和英文版,该网站海外影响很大,已被全球三千多家网站链接,日点击率超过二百四十万人次,成为传播西藏资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中国西藏新闻网”,设有汉、藏、英三个版本,日点击率10万人次。

报刊。2007年西藏公开发行的报刊已达57种,其中报纸23种,期刊34种。西藏出版报纸5550万份,期刊267万册。出版各类藏汉图书11300余种2.5亿册,其中藏文图书3000多种。形成了以《西藏日报》机关报为主体,包含专业报纸(《西藏科技报》《西藏法制报》《西藏青年报》《西藏广播电视报》等)、晚报(《拉萨晚报》)、都市报(《西藏商报》)等在内的自治区、地(市)两级报业体系,7个地市都有藏汉文两种报纸。期刊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西藏纪检监察》《知识集锦》《西藏发展论坛》等)、自然科技(《西藏医药杂志》《西藏科技》等)、文史教育(《西藏研究》《西藏教育》《西藏体育》等)、文学艺术(《西藏文学》《西藏文艺》《雪域文化》《邦锦梅朵》《西藏画刊》等)???。

四、西藏地区传媒营销对本地区政治的影响力

1.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为西藏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

西藏的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杂志等要充分发挥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优势,首先利用中央关于西藏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来统一干部群众的认识和行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投身西藏社会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大力宣传在西藏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和观念,大力引进和传播一切有利于西藏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和理念,促使西藏社会高起点、跨越式地发展。还有,西藏传媒要不失时机地宣传在西藏社会发展热潮中各条战线大量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孔繁森、好门巴李素芝等,树立榜样。最后,西藏传媒要运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确保西藏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

2.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在塑造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声望方面会有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现代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和卫星技术的应用, 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能用手机、电视、广播、网络等互相联系和沟通。“地球村”的村民通过电子技术互相联系着,知道相互的一切事情。这也对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有线电视或小型的卫星天线把来自华盛顿、伦敦的电视广播直接送进了我国的宾馆、甚至家庭;互联网把世界各地刚刚出版的报纸送进了读者家庭;网民可以非常容易地登陆政府、军方等机构的主页,阅读来自官方的观点、信息;非主流的新闻视点和信息通过网上电子公告栏、聊天室、自愿组成的新闻组、电子邮件等在特定的人群中得到交流。作为西藏地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西藏电视、报纸、网络等诸传媒,只有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力宣扬党和政府对西藏地区的优惠政策,宣传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藏在政治方面的进步等,借此更好地塑造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声望。

3.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为西藏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之所以要加强西藏传媒的营销手段,就是为了提升西藏传媒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西藏地处反渗透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西藏的社会发展就难以顺利进行。多年来,境外敌对电台采用大功率、多频率、长时间播出等方式,对西藏进行思想渗透和反华宣传,大肆鼓吹民族分裂,煽动民族仇恨,破坏西藏的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危害十分严重。为净化西藏空中环境,首先,西藏传媒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把藏语的广播电视节目办好办活办出特色,着重提高节目的质量,增强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贴近性、趣昧性;其次,增加藏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数量,延长播出时间,让我们的声音和图像占领更多的时段和空间;再次,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的广播电视建设,巩固和发展“村村通廣播电视”的成果;最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发射功率,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实验效果,加快网络干线建设,做到广播、电视、网络三网交叉覆盖,互为补充,使我们的声音和图像畅通无阻,伸向四面八方,为西藏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4.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为公众参政营造更大的“公共空间”

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传媒,由于其知名度较高,所以其传播的内容往往会受到政府及受众更多的关注。对于公民如何参与政治交流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空间”的重要概念,指出理想的情况是在相对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的公民社会中,各种利益团体可以就关系自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政治辩论、交流,从而影响政治进程。媒体传输民情民意,将受众无形中连接起来,起到枢纽作用。在西藏,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开办了电子政务,政府上网为政治生活带来“网络参政”的新气象。

目前,西藏自治区的老百姓通过网络直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上网参与重大事项的讨论,也可通过网络表达一定的政治感情。如果说上网参政还属于“国内事务”的话,那么西藏老百姓对于西方集团大肆鼓吹民族分裂,煽动民族仇恨,破坏西藏的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事件上网发表大量的评论,则完全是“国际意义”上的了。这些评论经过电子传输波及全球,与世界其他国家公民点评相交融, 共同构造了国际舆论“公共空间”。

5.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传媒可以作为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了解西藏的窗口

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多年来,随着汽车奔驰、飞机展翅、青藏铁路的贯通,西藏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向外界展现出美丽的容颜。然而,雪山毕竟太高,路途也确实遥远,能有幸亲临高原大地,领略到雪域巨变的仍然人数极少。臆想中的西藏,难免不充塞着前人杜撰的神话、中世纪的恐怖,以及西方媒体恶意的偏见,众说纷纷,相距何止千里。在国内,对于西藏的历史,我们的媒体宣传的太少,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国人对于西藏的认知只停留在海拔很高这个概念上。在国际上,我们对西藏的宣传同样太少,中国政府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远远不止那条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上。通过营销产生影响力的西藏卫视、西藏信息网等门户,在国际上多宣传我们的民族政策以及取得的成绩和宣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的新发展,牧民的新生活。特别是在人權方面,要用客观事实抨击西方反华势力对‘西藏人权问题’的不实报道以及类似于CNN在”3.14”西藏“打、砸、抢”事件当中,新闻报道严重歪曲事实,误导新闻受众,抹黑中国形象的恶劣事件,为西方国家正确、客观的了解西藏而呐喊。

五、结论

在西藏社会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应更加重视政治的发展。在新形式下,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西藏的今天,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来打造西藏本地传媒的影响力,让西藏本地传媒成为对内、对外宣传新西藏的主战场。西部大开发使得西藏传媒正面临大好机遇,整个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广泛关注,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传媒业的纵深发展。西藏传媒应紧紧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通过营销把自身做大做强,成为外界了解西藏政治文明的门户,为西藏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鸿铎.政治传播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5.

[2]周得仓.西藏新闻传播30年[J].陕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5):117.

[3]尼玛潘多.西藏商报[N].立足西藏 面向全国 突出特色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水平,2005-09-30.

安顺地区 篇7

一、日喀则地区扶贫概况

日喀则地区的扶贫历史悠久, 从解放时期至今已经过了六十多个年头。按时间顺序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一) 从和平解放到自治区成立前的扶贫情况

解放时期, 十八军带动群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解放后, 为了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 主要以贷款贷粮和无偿发放 (农作物、牲畜和资金) 促进生产。五十年代后, 中央无偿赠送生产器具达十万余件, 以工代赈修建公路改善交通,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大, 各地支援不断。兴教育、建医院, 调拨医疗器械, 促进了日喀则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 1966年至改革开放前的扶贫情况

七十年代初向日喀则地区发放办

社基金款850万元, 继续无偿捐赠先进的大型农机设备。内地省份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推广农技, 提高兽防水平并控制疫病蔓延。与此同时, 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得到推动, 内地发达省份选派优秀教师、毕业生以及医疗队援助日喀则。

(三) 改革开放后的扶贫情况

改革开放后, 除了扶持政策外, 农业部在日喀则援建了多个农具厂、拖拉机站和农机供应站, 加快了日喀则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第二次藏谈会确定了43项工程, 涉及到能源、文化、卫生、商业以及旅游等方面。尤其将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点, 选派优秀毕业生定向对日喀则中学教师进行培训, 缓解了师资匮乏的矛盾。

(四)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后的扶贫情况

座谈会确定上海市和山东省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通过人才援助, 改善干部队伍的结构;免费接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党政干部进行岗培或挂职锻炼;专设援藏基金, 积极落实援藏项目, 包括日喀则地区体育场、日喀则山东大厦以及日喀则市贸易市场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一度成为日喀则地区新的增长点。

(五)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的扶贫情况

在总结上届座谈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 确定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以及宝钢、中化粮集团对口支援, 不断加大项目数量和资金支持力度, 吉林路、日喀则长白山幼儿园、旅游宾馆以及青稞啤酒厂等项目纷纷落成。在对口支援有力的推动下, 日喀则地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

(六)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的扶贫情况

座谈会明确将对口支援政策延长到2020年, 并同时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和科技援藏格局, 明确了铁路建设、能源工程、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和城镇体系等未来的工作方向。

二、扶贫工作的成效分析

(一)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六十年前, 日喀则98%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 财税数字几乎等于零, 人均GDP只有133元。六十年来, 其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6.4亿元, 常住人口70.33万, 人均GDP已达到12285元。

(二) 财政收支得到改善

1978年, 日喀则地区财政收入仅有0.04亿元, 2010年的财政收入达到3.35亿元, 短短三十年增长了82倍, 年均增长14.8%;地方财政总支出从1978年的0.6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87亿元, 增长了62倍, 年均增长13.9%。

(三) 各项产业蓬勃发展

2010年日喀则地区工业总产值是6.9亿元, 同比增长1.7%。旅游部门接待游客110.6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高达8.5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621.62万元, 是1959年的141.99倍, 邮路总长度达到2760公里。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39亿元, 是1958年的1.3万倍。

(四) 民生事业得到改善

六十年前, 日喀则地区只有不到10%的人口拥有自己的住房。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 该地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投入四十多亿人民币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 解决了43万农牧民的住房问题, 人均住房面积从原先的10平方米提高了1.5倍。2010年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1.57万人, 是1958年的196.1倍。全地区医院252家, 是1958年的50.4倍;有专业卫生人员1841人, 是1958年的25.4倍;病床1889张, 是1958年的53.89倍。

三、扶贫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 强化依赖性

办理低保的公共部门, 其收支与低保内容不挂钩, 这就从制度上强化了责任链条的断裂, 甚至会将输血式扶贫资金用于偏离原本政策意图的对象上。这样, 中央政府不惜资金代价来对待稳定, 以谋求最大政治效益;地方政府没有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去检查监督申请者的真实性;申请者通过各种渠道“满足条件”并办理相关手续。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种扶贫方式不仅会扭曲扶贫对象, 而且会加强扶贫对象自身的依赖性, 一旦停止输血, 返贫现象立刻发生。

(二) 挤出效应

2011年自治区加大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招就力度, 对政治过硬、学业合格以及公务员考分过关的考生实行“零失业”就业政策。但这种就业政策, 进一步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臃肿, 效率低下, 从而只能加强新老交替在养老方面对财政的依赖。大幅扩招公务员的公共政策对私人部门存在严重的替代效应, 良好的公务员就业政策导致本来流向其他产业的优秀人才, 被公共系统所垄断, 进一步打击西藏私营经济。

(三) 沉没成本

道路建设无疑对当地资源开发有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外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使农牧民脱贫, 还需要水电、通讯等一系列基建项目的连续实施, 这无疑是在追加沉没成本;而且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对基础设施毁坏异常严重, 每年维护费相当可观。许多项目建设不久, 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开始凸显, 设施的维修往往需要大量资金, 中央政府原有投资已经沉没, 难以自拔, 只能继续跟进。

(四) 规模不经济

上万人的县域工程项目往往需要耗资千万, 而惠及的用户不过百人。由于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即便对生产生存条件不断改善, 只要规模人口无法形成, 就难以形成规模性经营与消费。即使是基建设施自身所形成的行业, 其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也相当有限, 加上工程本身的非连续性以及劳动力自身的技术特点, 直接决定了基建不能显著拉动就业。

四、扶贫工作的未来方向

(一) 扶贫新战略

尽管之前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不同的是,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解决“绝对贫困”的基本温饱问题, 而是巩固现有成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问题, 使经济发展惠及所有人, 旨在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 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和住房为基本工作目标, 实现人民更有尊严地生活。

1. 新的扶贫对象和目标。

改变以往的局限于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员, 而是授权地方根据实际制定地区扶贫标准, 凡标准之下的所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均为动态扶贫对象, 并且更突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

2. 新的战略内容。

以往的内容主要围绕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运用科技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基本解决水电路邮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而新《纲要》的主要任务突出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饮水安全、交通、危房改造、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内容, 每项内容都有具体的分项目标, 可以看出, 这是对更高一个需求层次的扶贫。

(二) 扶贫新思路

1.健全社会保障相关机制。日喀则地区的社会救助系统比较发达, 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孤品制度、灾害救助以及各种专项救助制度等。努力完善日喀则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避免资源浪费。努力做到资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以及中央与自治区监督, 使地方政府有动力去监督检查申请者的真实性。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公共政策在维稳的同时, 应更多关注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 应当加大对专业人才在民营经济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提升第一产业的特色优势, 壮大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等西藏特色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西藏文化特色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强化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促使特色产业拉动就业。

3. 优化造血式扶贫的经济效益。

讲求效益的扶贫战略, 要求将扶贫责任、资金管理以及部分项目审批权下放, 而影响到自治区长远科学总体投资规划的重大项目, 应当由部委带领能做出客观科学的投资需求规划的专业人才进驻日喀则地区了解现状和成因, 从扶贫开发项目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上入手对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后, 再制定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日喀则调查队.日喀则地区统计年鉴2010年[M].日喀则地区统计局, 2002.

[2].张亚庆.珠峰脚下谋跨越——西藏日喀则地区60年发展综述[N].西藏日报, 2011-07-20.

[3].王杜银.日喀则:扶贫农发惠泽万千群众[N].西藏日报, 2010-11-09.

[4].顾正纲.西藏提前退休政策的影响分析[J].时代经贸, 2012 (9) .

安顺地区 篇8

1 严寒地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内蒙古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 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斜伸, 横跨东北、西北、华北3大地区, 地处亚欧大陆, 位于中纬度地区。从内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出发, 其大部分地区处于东亚季风的影响,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气候复杂多样, 严寒天气占据着主导。从内蒙古地区的地域文化出发,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受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 目前正在朝着一个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方面迈进。在这些地域情况的影响下, 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就需要从人性化原则、生态性原则、高效性原则、艺术性原则这4个方面予以实施。

2 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研究

2.1 注重对景观绿地面积的保护

受内蒙古地势的影响, 在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上, 对景观绿化面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中, 城市绿地面积的侵占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而人为破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内蒙古地区, 其原本的绿地就有限, 若在城市建设中继续侵占将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内蒙古在城市绿地景观的实施上, 首先要加大法律保障体系, 在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前提下, 来更好的维护城市植物景观规划的具体实施。同时, 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只有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下, 对管理的制度进行加强, 城市中的绿化水平和景观水平才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2.2 加强防护林的建设

在自然绿地资源上, 内蒙古本身就具备良好的先天环境, 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给内蒙古的景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 受过渡放牧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现象在不断的加深, 此时, 内蒙古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加强对内蒙古地区防护林和防沙林的建设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片、带、网多种模式结合的方法, 结合农田、河岸绿化、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力度, 实施防护林建设, 在维护城市植物面积上发挥着有效的作用。这不仅可以使城市周边的植物得到更好的恢复和保护, 还能更好地满足城市景观和人们正常社会生活的需求。同时, 在城郊种植耐寒性强的植物, 注重对内蒙古地区灌木植物的保护和发展, 这对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至关重要。

2.3 凸显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建设

城市在植物景观上的发展, 如何将城市的特征凸显出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文化符号作为凸显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着手点, 在内蒙古地区, 随处可见的文化设计、城市标识、雕塑小品、建筑风格都将内蒙古的文化特征和鲜明个性, 生动而又形象的凸显出来。内蒙古作为一个移民地区, 其具有着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城市风貌更是多姿多彩, 此时, 在内蒙古城市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中, 将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蒙元文化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将内蒙古地区的地域风貌展现出来, 还能够有效在凸显出内蒙古的文化特色。同时在绿色景观建设的过程中, 对城市建筑和植物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两者统筹实施, 这对内蒙古城市发展和城市植物景观的和谐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好体现。

2.4 向集约型方向发展

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是在保护和发展中建立起来的, 从内蒙古地区草坪建设的沉痛历史分析, 推广自然的草坪化建设, 倡导、发展、保护耐旱的乡土草地模式, 是内蒙古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内蒙古地区, 不仅极寒, 而且严重缺水, 在植物景观的建设上就应该因地制宜的发展乡土乔木和灌木这2种耐旱性植物, 并对自然杂草做特别的保护。在此基础上, 对内蒙古地区的水源进行充分的分析, 通过采集雨水、回收利用污水等手段, 对有限的水资源实施循环式的应用, 以此来维持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

3 结语

综上所述, 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严寒而又极度缺水的地区, 其在发展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上, 一定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在保护好原有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对城市的植物景观实施总体性的规划, 设计合理而又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这对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向合理化、人文化、系统化方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丽颖.严寒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安顺地区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原组在2011年1月—2012年8月住院分娩总数326例, 其中产前曾经检查过的有35例, 占总分娩数的10.73%;发生胎盘早剥8例 (均未进行产前检查) 占总分娩数的2.45%;年龄在17~33岁, 其中有两个17岁;初产妇2例, 经产妇6例;孕周在20~39周, 其中28周以下的有3例;有合并症的有2例, 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另1例肾性高血压。高原组1例发病在1月份, 另外7例均在挖虫草季节 (5~7月份) 。平原组的2011年1月—2012年8月住院分娩总数是2116人, 其中产前定期检查有2046人, 占总数的96.7%;发生胎盘早剥6例 (2例未进行产前检查) , 占总数的0.28%;年龄在20~31岁;初产妇4例, 经产妇2例;孕周在34~41周;有合并症的2例, 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另一例妊娠胆汁酸淤积症。平原组发病没有季节性。

1.2 临床表现

高原组患者持续性腹痛3~4 d入院的3例;腹痛伴阴道流血1~2 d入院的2例;腹痛1 d入院的3例;8人中有5例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一般状况均差、均有子宫压痛;胎儿已经死亡的7例。平原组持续腹痛伴阴道流血0.5~1 h入院2例;没有任何症状的4例 (分娩时检查胎盘时发现胎盘早剥) ;胎儿均成活。

1.3 胎盘早剥分度

I度多见于分娩期, 胎盘剥离面积小, 患者无腹痛或者腹痛轻微, 贫血体征不明显。腹部检查见子宫软, 大小与孕周相符, 胎位清楚, 胎心正常。产后检查发现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即可诊断。II度:胎盘剥离面为胎盘面积的1/3左右。Ⅲ度: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1/2。若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属Ⅲa度, 有凝血功能障碍属Ⅲb度[1]。

1.4 辅助检查

高原组入院时B超检查发现5例Ⅲ度胎盘早剥, 2例Ⅲa度, 1例是II度;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异常的2例;重度贫血2例;中度贫血4例;轻度贫血2例。平原组的入院时B超检查发现有2例II度胎盘早剥, 4例是产后检查发现胎盘面有小血块及压迹而诊断;有一例入院时轻度贫血。

1.5 治疗方法及转归

高原组8例全部急诊行剖宫产术, 其中发生DIC的2例经输血后治愈;产后出血2例, 其中1例 (没有条件输血) 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另一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1例17岁的行子宫全切除术;只有1例新生儿成活, 其余的全都是死胎。

2 结果

通过高原组与平原组两者的胎盘早剥相关因素的比较发现:高原组的产前检查率10.73%, 明显低于平原组的96.7%;胎盘早剥的发生率2.45%, 明显高于平原组0.28%;胎盘早剥度Ⅱ~Ⅲb度 (有2例胎盘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伴凝血功能异常) , 高于平原组的I~II度;剖宫产率100%,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33.3%;围生儿死亡率87.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为25%, 均高于平原组的0%;孕产妇死亡12.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高原组产妇产前后血色素明显低于平原组, 出院时仍然是重度贫血4例 (除外死亡的术后只有25g/L) , 中度贫血3例。

3 讨论

3.1 胎盘早剥的原因及预防

3.1.1 血管病变

妊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或全身血管病变时, 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 引起远端的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胎盘后血肿, 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现两组共14例有合并症的4例, 占总数的28.57%, 考虑为血管病变所致胎盘早剥。

3.1.2 机械因素

高原组8例胎盘早剥, 其中1例发病在1月份, 另外7例均在挖虫草的季节 (5~7月份) , 考虑与挖虫草是匍匐在地腹部受到挤压有明显的关系。在高原上应大力宣传孕期保健知识, 孕妇避免挖虫草的劳动。

3.1.3 其他因素

孕晚期尽量左侧卧位避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时, 最好在宫口开大2~3 cm宫缩间隙以小针人工破膜, 让羊水缓慢流出, 预防突然破膜致宫腔压力突然降低致胎盘早剥;双胎第一胎娩出不要操之过急。临床严格执行缩宫素使用指证及使用常规。

3.2 对高原地区胎盘早剥临床诊断治疗体会

胎盘早剥是危及母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能否及时诊断和治疗直接危及孕产妇及围生儿生命, 防治至关重要。轻型胎盘早剥或症状不典型者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 若不及时发现可能发展为II、III型。高原地区的孕期产前检查率才10.73%, 多数孕妇不知道孕期保健知识, 出现腹痛、阴道流血不及时到医院就诊, 一旦到医院已经病情很重, 所以根据病史及症状及明显B型超声图像, 临床医生诊断不困难。一旦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治疗, 胎儿成活的尽量争取胎儿成活;胎儿已经死亡的也要尽快剖宫产, 尽量争取挽救孕妇的生命, 提高其以后的生活质量。高原地区应普及妇幼卫生知识,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 积极防治产科并发症, 提高医疗技术及加大必要的人员及设备投入, 建立血库 (或紧急情况下的用血制度) , 是提高高原地区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对高原与平原地区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探讨, 以期寻找高原地区胎盘早剥发病率高等因素的原因, 并设法提高高原地区的产科质量。方法 选择甘孜州巴塘县人民医院的胎盘早剥为高原组, 新都区人民医院的为平原组;分别收集并总结两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的住院产妇的临床资料就孕期保健、胎盘早剥发生率、早剥的程度、产妇及围生儿的结局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高原组的产前检查率10.73%, 明显低于平原组的96.7%;胎盘早剥的发生率2.45%,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0.28%;胎盘早剥度为ⅡⅢb度 (有2例胎盘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伴凝血功能异常) , 高于平原组的ⅠⅡ度;胎盘早剥的剖宫产率100%,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33.3%;围生儿死亡率87.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为25%, 均高于平原组的0%;孕产妇死亡12.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高原组的产妇产前后的血色素明显低于平原组的, 出院时仍然是重度贫血的4例 (除外死亡的术后只有25g/L) , 中度贫血3例。

关键词:高原与平原,胎盘早剥,孕产妇及围生儿转归,预防

参考文献

安顺地区 篇10

关键词:渔业经济,面板数据,分位数,变系数,异质性

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腹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到2010 年国务院批复《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再到2011-2012 年以来几个国家级海洋战略区域成立,充分说明国家层面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但是,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地涉海政策的差异,海洋投入产出的地域差异性不断加剧,各地区海洋生产能力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海洋经济投入产出空间上的地区异质性。所以,构建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的指标体系,进行地区异质性研究并指出相应的对策,是正确指导海洋经济宏观管理的前提,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

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主力军,具有社会化程度高、经济渗透力强等特点。渔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起一个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和规模宏大的海洋产业群。2012 年中国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7 321.88 亿元,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 907.68 万t[1]。其中沿海11 个省市(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渔业经济总产值为13 264.79 亿元,占全国渔业经济总产值的76.58%,沿海水产品总量为3 589.27万t,占全国渔业水产品总量的60.76%。因此,渔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海渔业产出的提高,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国外学者最早涉及渔业经济分析研究的是Smith,分析了水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并以鱼商品为例,阐述了其地租理论与交换理论[2]。日本学者清光照夫和岩崎寿男对渔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了日本渔业的生产函数和水产品需求弹性及价格变动趋势[3]。Bjorndal等[4]采用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渔业产权、管理及国际间的渔业合作等问题做了前沿性探讨。

在渔业经济的实证研究方面,Sigfusson等[5]利用冰岛2010-2011 年的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阐明了渔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Kwak等[6]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韩国1975-1998 年间海洋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Teh等[7]以沙巴州小规模渔业为切入点,试图量化小规模渔业对经济的贡献,结果表明,小规模渔业对经济的贡献在实际中常常被低估。Mundlak等[8]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渔业经济的生产函数。Taylor等[9]通过量化消费者的偏好,认为渔业的多元化面临挑战,但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可塑性,经过长期潜在的转移需求,最终能增加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渔业的潜力。Weigel等[10]从净收入、净利润率,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利益的脆弱性指数五个指标进行海洋保护区(MPA)的经济效应评估,提出在商业捕鱼已经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建立海洋保护区的建议与补偿措施。梁盼盼[11]采用面板回归和DEA对1999-2010 年中国27 个省区的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绩效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评价。安倩倩和肖勇[12]建立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渔业贷款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渔业贷款能够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而海洋渔业经济增长对渔业贷款的影响不明显。杨林和夏层英[13]在构建分析以能源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固定资产投入及科研投入为主要投入因素和渔业总产量、渔业总产值、渔业出口量及渔民收入为产出指标的现代渔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刘明芳[14]运用出口依存度、贡献率劳动度的传统方法和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水产品出口对渔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殷克东等[15]通过构建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海洋科学技术对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度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构建了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模型;张晓惠[16]认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并从生态经济的人与自然观、系统观和功能观的角度定性分析了渔业资源、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有文献对于海洋经济、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的研究,大部分单独采用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仅侧重于渔业产业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研究,缺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异质性的比较与分析。本文采用扩展的生产函数,基于中国沿海地区11 个省份2002-2012 年渔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测算不同渔业经济投入要素对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利用分位数回归测算在不同渔业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渔业投入要素对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采用变系数回归模型测算不同沿海地区渔业投入对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总结沿海地区渔业投入产出异质性的原因,为渔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渔业生产函数

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式中:Y表示渔业经济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主要的活跃成分是科技进步,α 表示资本的弹性系数,β 表示劳动力的弹性系数。进一步引入养殖面积(S)、科技活动经费(RD)这两个要素,其弹性系数分别为γ、σ,并且公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扩展的生产函数:

式中:c为常数项,表示logA,科技因素已经从c中分离。取对数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异方差,而且这样回归系数表示变量的弹性,解释性好。

1.2 面板数据模型

所谓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指截面上个体在不同时间的重复观测数据,最早是Mundlak[17]引入到经济计量中,它是二维数据,也称作时间序列与截面混合数据。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和估计是由对时间与个体异质性结构的假设与分析出发展开的,模型中的系数随着时间和个体的不同而改变,因而可以反映模型中被忽略的时间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

单方程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式中:xit为1×K向量;βi为K×1 ;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该模型常用的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αi=αj,βi=βj, 说明在横截面上无个体影响、无结构变化,则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给出了α 和β 的一致有效估计,相当于混合回归。

第二,αi≠ αj,βi=βj, 称为变截距模型,在截面上各个体影响不同,可分为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

第三,αi≠ αj,βi≠ βj, 称为变系数模型,除了存在个体影响外,在横截面上还存在变化的结构,因而结构参数在不同的横截面单位上是不同的。对于变系数模型,同样存在固定影响与随机影响问题。

面板数据包括了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在回归时必须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以防止出现伪回归问题。Levin检验、ADF检验、PP检验是常见的3 种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方法,考虑到不同方法的检验原理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本文以三种方法检验结果一致为准。

1.3 分位数回归

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 由Koenker和Gilbert[18]首先提出,它是均值回归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其特点是基于因变量的条件分布来拟合自变量。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相比,分位数回归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条件分布形状与变化范围的影响,因为分位数回归估计的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某个特定分位数的边际效果。在分位数回归估计中,传统的求导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一般采用平滑算法、单纯形法、内点算法等方法进行估计。

1.4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数据来自于2003-2013 年期间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实际数据为2002-2012 年的。在渔业经济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方面,充分考虑到指标的选取既具有科学性,也要具备可行性,因此选取了渔业经济产业总产值(Y)为产出指标,渔业从业人员(L)、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B)、水产养殖面积(S)和科技活动经费(RD)4 个变量作为投入指标(表1)。

产出指标:对渔业经济产出的衡量指标通常选取渔业总产值来表示。由于考虑到这个指标受价格水平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指标数据通过价格指数统一折算成以1978 年为基期。

投入指标: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个方面被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由于企业家才能很难具体衡量,故本文只选取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这3 种生产要素投入指标。渔业从业人员是渔业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投入,把其作为影响因素之一;渔船作为重要的渔业生产资料,对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属于资本投入部分,因此本文将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作为资本投入指标。考虑到渔船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并非体现在船只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渔船吨位数的大小上,因此本文选取年末渔船总吨数作为渔船拥有量的指标。科技活动经费是指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经费情况,是资金投入,也是创新之源,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是衡量一个地区渔业经济科技活动规模以及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渔业经济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渔业投入产出数据的平稳性分析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0 阶差分时,只有水产养殖面积(S)是平稳的,一阶差分时,除渔业从业人员外,其他变量均平稳,经过二阶差分,所有数据均为平稳时间序列(表2)。

2.2 渔业投入对产出的弹性分析

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各投入指标对产出指标的影响,首先采用F检验分析是采用混合回归还是面板数据,结果发现相伴概率为0.003,拒绝原假设,说明应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然后进行Hauseman检验,发现相伴概率为0.000,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应该采用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的固定效应所示,为了方便比较,表3 同时给出了混合回归和随机效应的结果。

模型的可决系数较高,拟合优度为0.842,可见模型的可解释度较好。三个投入指标中均通过统计检验。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指标对渔业经济产出的贡献最大,每增加1%,会导致渔业经济产业总值增长0.378%,其次是科技活动经费指标,每增加1%,会导致渔业经济产业总值增长0.342%。渔业从业人员指标,每增加1%,会导致渔业经济产业总值增长0.241%,最后是水产养殖面积,每增加1%,会导致渔业经济产业总值增长0.199%。

注:*、**、*** 分别表示在10%、5%、1% 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注:*、**、*** 分别表示在10%、5%、1% 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2.3 不同水平渔业产出的投入要素弹性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渔业经济发展水平下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渔业从业人员、水产养殖面积、科技活动经费4 个要素对渔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将渔业经济增长分为10 个分位(τ=0.1-0.9),继续采用分位数回归进行分析。随着 τ 值变大,拟R2在0.640-0.765 之间波动(表4),拟合优度中上等,所有投入变量在所有分位都通过了统计检验。

进一步总结不同投入要素对渔业经济增长贡献弹性系数的变化规律。从弹性系数的大小看,分位数回归结果和固定效应结果基本一致,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B)对渔业经济的弹性最大,其次是科技活动经费(RD),渔业从业人员(L)次之,最后是水产养殖面积(S)。

随着渔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水产养殖面积这两个投入要素对渔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是增加的,渔业从业人员对渔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是下降的,科技经费投入对渔业经济增长贡献弹性系数在小幅度范围内浮动。从弹性系数之和看,无论渔业经济处于哪一个发展水平阶段,弹性系数之和总是大于1,说明渔业经济增长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2.4 不同地区渔业投入要素的弹性分析

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方法选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渔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渔业从业人员数、水产养殖面积和科技活动经费用固定系数模型,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采用变系数模型。固定系数估计结果为:

注:*、**、*** 分别表示在10%、5%、1% 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渔业从业人员的弹性系数为0.312,水产养殖面积的系数为0.129,科技活动经费的弹性系数为0.372,R2很高为0.936,模拟效果很好,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可变参数的弹性见表5。

沿海地区11 个省份的回归系数均通过统计检验。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对渔业经济产出贡献弹性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浙江、福建、海南、天津、广西、辽宁、山东、上海、广东、江苏、河北。沿海地区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回归系数的均值为0.558,标准差为0.201,离散系数为0.359,说明沿海地区渔业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投入对渔业经济增长贡献波动较小。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回归系数均值为0.628,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回归系数均值为0.552,环渤海地区(天津、辽宁、河北、山东)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回归系数均值为0.501。整体来说,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对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其中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弹性系数最大,这说明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对该区域渔业经济增长贡献值最大,每增加1%,渔业经济增长0.628%,这个值是非常大的。

同样方法采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方法选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渔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渔业从业人员数、水产养殖面积采用固定系数模型,科技活动经费采用变系数模型。固定系数估计结果为:

年末机动渔船拥有量的弹性系数为0.423,渔业从业人员的弹性系数为0.329,水产养殖面积的系数为0.139,R2很高为0.940,模拟效果很好,科技活动经费可变参数的弹性见表6。

沿海地区11 个省份的回归系数均通过统计检验。科技活动经费对渔业经济产出贡献弹性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海南、福建、浙江、天津、辽宁、广西、上海、山东、河北、江苏和广东。沿海地区回归系数的均值为0.337,标准差为0.073,离散系数为0.216,说明沿海地区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对渔业总产值贡献波动较小。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科技活动经费回归系数均值为0.359,环渤海地区(天津、辽宁、河北、山东)科技活动经费回归系数均值为0.318,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科技活动经费回归系数均值为0.316。这说明科技活动经费的增加带动渔业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是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活动经费弹性系数相差不大。

3 讨论

沿海渔业经济的发展更多依赖于资本要素的投入。从实证的结果来看,渔船等资本要素的投入对渔业经济产出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渔业从业人员、水产养殖面积对中国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却是有限的,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41 和0.199。这主要是由于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实行渔业体制改革以后,海洋捕捞业经济利润大增,大批农业劳动力开始涌入捕捞业,由于缺乏远见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思想的指导,分散个体经营模式下的捕捞渔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大量渔民歇业闲置,造成当前中国渔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相继签署各种渔业协定以及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迫使中国大量的渔民从原来的海外渔场退回到近海渔场作业,而近海渔场的渔业容量已经饱和。

科技对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有较强推动作用。科技活动经费对渔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342,科技已经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沿海各地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近年来不断加大在渔业科技经费方面的投入,从实际结果来看,科技对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有较强推动力,但仍需进一步提高,依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沿海各地区不仅应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更要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推广人员是实现科学技术应用于渔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沿海地区应当继续加大科学技术推广人员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安顺地区 篇11

关键词:区域资源;知识服务;用户需求;特色馆藏

在海量信息的背景下,信息需求者是就近依靠本地信息机构存贮的信息解决自身问题,而非依赖地域跨度较大的国家级信息资源体系。作为区域内科研活动的主体力量,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本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同时也是整个地方信息资源的枢纽。伴随着社会资源激增重组,图书馆只有从强调单个图书馆馆藏的完整性转化为强调一个地区或更大范围内信息资源的整体性,并建立区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

一、国内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1.我国现状。从21世纪开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入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研究和和活动的不断深入,共知、共建、共享意识已经成为图书馆人的共识及奋斗目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CALIS二期等都于这一时期开始启动,并快速投入建设。

2.国外发展。在国外,包括在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联网的方式进行文献资源共享,自己不购置服务器,只有联机终端。由于存在一个合理的资源存取管理体制,各图书馆完全可以成为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一部分,充分享受网上资源。这样既省钱又方便。美国十几个图书馆等机构签署的联合协议,将各馆的数字化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对于没有财力但具有独特收藏的小馆,允许它们加入联盟。

3.借鉴。我国一些图书馆进行了借鉴和实施。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所合并后的上海新馆所、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我国著名的重点大学图书馆共同联合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在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合作、共建、共享,走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避免各行其事、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发生。

4.意义及研究价值。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建立地区图书馆协作协调网络,地区图书馆不需要大量投资,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之间互通信息情况,交流办馆经验。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还在于,使丹东地区图书馆从封闭型向开发型转变,缩小与发达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差距。

二、研究目标

1.信息储存数字化。信息媒体,无论是文字、图片、声像等,均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数字化存贮、传输。

2.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的传递,通过网络系统,只要与网络连接的用户,对网络的信息资源可随时检索、查询、利用,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3.信息资源公共性。参与共享的馆都有权得到相关信息。

三、共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1.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线路、主机、服务器、数据库等,这些是区域共享的物质基础。

2.标准化的制订。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标准化的制定和招待是必可缺少的,如编目、分类等相关条目的制定。

四、具体措施

1.丹东地区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的建设。建设一次性能查找所有共享地区图书馆藏书的目录。将参与的地区图书馆把编目质量较差的书目记录更新或重编,各馆只需在联合书目系统内下载书目记录,如此可节省馆员重复编目的时间及维持书目的标准。

2.丹东地区图书馆馆际互借、馆际阅览服务。此服务以共享借书证、共享阅览证的方式实施。参加资源共享的馆,读者持共享借书证、共享阅览证,即可借阅彼此馆内的图书资料,下载电子资源。

3.丹东地区虚拟图书馆的建设。(1)网上学术论坛。将各成员馆有价值的研究学术论文及毕业生毕业论文收集上网,供共享馆读者参考研究。(2)网上丹东地区区域特色全文数据库。在网上建立一个名为“丹东地区虚拟图书馆”的网站,网站搜集所有关于丹东本地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出版物,将之加工后以电子书的形式免费向公众展示。(3)网上丹东地区图片数据库。建立一个关于丹东地区发展史的图片数据库,下设几个模块,如包括历年发展史料图片模块区,景区模块区等,丹东历代名人代表作图片模块区等。(4)区域共享馆分工、联合采选。区域共享馆可进行分工、联合采选,可减少图书、电子资源的重复采购。可充实本地区信息数据的数量。

4.成立地区图书馆信息共享委员会。成立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协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和牵头工作。由辽东学院图书馆来承担文献资源协作协调委员会的工作和职责。

5.举办各类图书馆信息技术培训班和研讨班。邀请国内有关专家赴我培训班授课,培训班的成员可参加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各种培训班

6.负责制订地区图书馆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如CNMARC的规范,区域分类法的标准等。

参考文献:

[1]李哲匯.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王利萍,成全,刘勇.图书馆2.0网络知识社区构建[J].情报杂志,2007(12):151.

安顺地区 篇12

关键词:民族教育,双语教学,体育教育,资源现状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 使得中西部教育差异日益明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 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 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近几年, 民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 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等一些原因, 教育事业的发上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 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调整整体教育结构, 以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 完善小升初制度,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等各项文件也相应落实。

1 少数民族体育教育现状

1.1 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传统教育过于深入

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一位追求智力发展使得学生体质较差。多数地区学校仍提学习成绩来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有的学校更是随意更改教学计划, 任意减少体育教学课时, 将体育课拿来抓文化课等现象。而对于偏远贫困地区去我是连一个体育教师, 都是其他老师代课, 也就形成放羊式体育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是没错, 但拥有健硕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1.2 体育教学器材落实不到位, 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 中小学体育教育也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基于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山区体育器材多数无法使用, 而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同样也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据笔者实习所在学校发现, 农村学校一块完整的篮球场都没有, 就别说足球场了, 就更谈不上音响等多媒体教学了。

1.3 体育课堂不规范, 教学质量差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意、散漫, 运动量不足,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 根本达不到教学计划。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比起锻炼身体安全是第一, 所以在不少偏远学校对体育课的评价主要看教案和备课情况, 上课很随意。

2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少数民族群众教育观念落后

虽然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少数民族许多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 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由于少数民族群文化素质比较低, 对教育缺乏长远目光。另外, 至今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重男轻女的思想比严重, 只让男孩子读书, 不让女孩上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少数民族教育观念的落后给原本就十分落后的民族教育的发展人为地增加了许多障碍, 也使得国家的许多教育政策在民族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仅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民族地区浓厚的宗教、统习俗等的影响, 而且在广大的边境地区还受到国外、国际因素的影响。

2.3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育结构失衡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十分不合理, 教育结构严重失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重于大城市, 忽视农村, 尤其是侧重于东中部地区, 忽视西部地区。在教育结构上, 从高等育来看, 西部地区不仅高校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教学质量差, 而且分布极不平衡。

2.4 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过程中语言障碍

云南省位于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习俗。对于支教或定岗实习的教师来说是一项很有挑战的任务, 虽然可以带去最新的教学方法与知识, 但要和当地的学生交流却成了一堵墙。少数民族地区对学前教育不重视, 在孩子到了义务教育的年限才有可能送去上学。

3 对策探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 他们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 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观点和社会道德传授给年轻一代, 他们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 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他们不仅要教书本上的知识, 还要教学生如何去做人, 要教学生如何在今后的人生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都是教师本人具有较高的素质。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3.1 转变久观念, 提高重视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各级政府领导要给予充分的思想重视, 加快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是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大事,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周期性长, 要花大力气去发展, 当地领导干部必须改变原有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 从长计议, 把教育发展当作头等大事, 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民族群众做好宣传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科教”对“兴农”的重要性, 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3.2 多元化教师的培养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任职教师都应具备比普通地区教师更高的语言沟通能力, 掌握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 这样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多元文化的社会不仅对教育产生了直接影响, 而且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挑战。多元文化教育亦是适应了多元文化社会的一种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师教育已不能满足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在多元文化社会中, 教师应具有多重身份:教师应是所有学生的关怀者;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是本土文化知识的专家;是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 是教育行动的研究者等等, 因此, 就不得不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 把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作为教师教育的对象, 更新培养观念并设置多元文化课程, 即多元文化教师教育。

3.3 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的重要意义

我国56个民族的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们不仅要掌握自己民族的语言还应学习掌握整个国家共同的语言国语。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这不仅能能体现民族之间的平等, 而且还能获得共同发展的机遇, 从而实现共同繁荣。云南省2014年少数民族教师双语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上, 省教育厅副厅长罗嘉福围绕充分认识开展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全面了解云南省民族教育及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以“举办民族教师培训班, 是加强我省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等内容作了题为《不断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素质促进民族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讲话。充分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

3.4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侧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

于现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正、不合理, 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差距日渐拉大, 并且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4 结论

中小学正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 我过农村中小学的数量占全国中小学数量的半数以上, 搞好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至关重要。就更要加快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让其有限的学习环境当中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56.

[3]朱琳, 刘礼国, 徐烨.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与科学, 2013, 05:78-86.

上一篇:亚临界锅炉下一篇:离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