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粮食问题论文

2024-09-25

长安城的粮食问题论文(精选9篇)

长安城的粮食问题论文 篇1

“粮食经济人”, 俗称“粮贩子”, 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 是随着中国粮食市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群体, 他们是我国粮食市场的主体。可以说, 没有“粮贩子”的存在, 我国的粮食市场也不会存在。他们的主体构成有:运输户、粮贸公司、部分粮库及粮食加工厂等。目前, 我国粮食经纪人已超过100万名, 他们收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商品粮。回首过往, “粮贩子”们为全国粮食供需的地区平衡、稳定地区粮价、促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做出了不可抹灭的的贡献, 而近日屡屡发生的一些事件, 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关注和讨论粮食经纪人身后的粮食安全隐患问题。

从粮库“空仓”说起

1998年朱基总理视察安徽省南陵县峨岭粮站时看到的粮库其实是空的;2008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参加全国两会时提出个别粮库有虚报账目、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 他们这样做是有好处的提案;2009年4月1日, 全国范围内的清仓活动全面展开,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任正晓指出, 如果发现有国家粮库违规空仓、虚报库存的现象, 绝不姑息;2009年4月7日, 安徽粮库国家储备粮遭倒卖……据统计, 中国拥有库存粮食1.5亿~2亿吨, 可如果统计报表上有库存数, 而实际上却没有足额的粮食, 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粮食如果出现短缺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粮库“空仓”乃市场化之过?

我国的储备粮体系的承储主体是政府组建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 投资主体是中央、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分为两个模式, 一个是中储粮总公司自己建设的粮库, 为直属粮库, 另一个模式是委托省市县原有的粮食系统管理, 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 中央储备粮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 业务管理由中储粮总公司负责。也就是说县级储备粮库与其他三级粮库一起构成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承担着调节市场供求、平抑年际间粮食产量波动等多项重要任务。

基层粮库的“生存之困”

粮改以前, 我国对于粮食问题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 基层粮库充当了“工具性”的任务, 即为国家统购粮食, 农民的粮食收获后唯一的途径是卖给粮库。针对政府补贴财政负担沉重的情况,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 国家做出了对“粮库”实行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的市场化改革决定, 即在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根据自己的财力建立国有粮食储备体系之外, 没有纳入这一体系的国有粮库, 通过出售、租赁等模式, 实现市场化生存, 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粮食购销业务, 粮食购销主体实现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规模退出, 改制的改制, 承包的承包, 业内人士称之为“国退民进”运动。过去的粮食收储企业“购粮靠贷款, 吃饭靠补贴。”而在取消财政补贴之后,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靠储粮获利的经营方式, 已经不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要求。由于对粮食的补贴, 长期以来“贵买贱卖”, 许多粮库都属于亏损状态。而“市场化”条件下, 企业要成为市场的主体,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且粮食储备本身并不是一个增值的过程, 相反, 新粮变老粮是一个贬值的过程, 如果再考虑到粮食的收购、加工、储存、保管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亏损就在所难免了。与此同时, 盈利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部分粮库生产经营艰难, 负债沉重。

粮库当上了粮食经济人

随着改革的深入, 民营的粮食购销企业和个人在基层得到迅速发展。而农民们似乎“变懒了”, 他们往往是等着经纪人上门收购自家的粮食, 资金雄厚者则成为大型的粮商, 在农民与粮库、粮食加工企业之间充当沟通者角色。当县级粮库和国家储备库、粮食加工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时, 资金实力有限、收购价格毫无优势的县级粮库自然被农民和经纪人抛弃。面对每况日下的经营状况, 基层粮库要想破解生存之“困”, 只有通过想方设法地多方解决经营困难的问题。

靠国家补贴和获取管理费过活

国家出台最低收购政策后, 由农发行和国家财政保证的资金和利润就成为了县级粮库的救命稻草。从国家执行的“托市收购”政策中 (即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 国有粮库须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 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 资金统一由农发行提供给粮库) , 每斤托市收购粮有2.5分的收购费用、3.5分收储库点的保管费、0.05分的监管费用。即每斤托市收购粮能得到将近7分钱的国家财政补贴, 这对各个粮库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而在此过程中, 因管理监督上的不到位, 粮库便以满仓或者最为保险的国家规定存量标准上报存量, 以获得国家保管费用, “实际并没有这么多”, 此谓为“上套”。

租赁业务获取双重利润

有的粮仓出租给企业存粮, 不仅收取场地租用费, 而且可利用此粮食来“上套”国家的管理费——不需要任何成本, 反而能够上下获利。

卖陈粮或储备粮赚取差价或回扣

虽然当前国家粮食政策放开, 但农民并不知道今年的行情会是什么走势, 但因国家粮库的信誉度远比社会商贩高得多, 因此前期粮库总能以最低保护区价或略高价格收购, 第二年春节, 粮库近区或所在行政区划内市面上流通的小麦已开始减少, 市场价就自然水涨船高。此时, 粮食加工企业从农民手中能够直接收购的小麦已大大减少, 粮库便开始以高于保护价的价格出售国家允许进行流通的部分。其理由在于处理陈化粮。除此之外, 有的粮库还打起了出售储备粮的主意。更有的粮库, 对于关系极其密切的渠道, 则以远远低于市场保护价的价格出售存粮, 如此一来, 自身便能获取购买者大量的回扣。

与外商合作乃“双赢之策”吗?

对于外商抛来的绣球, 不少经营困难的基层粮库认为是解困良方。如外商提供资金, 当地粮管所每年为其收购粮食, 利润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摊。随着合作规模日渐扩大, 当地粮管所因此受益, 不断焕发生机。但是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与问题。目前, 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粮商, 已控制了中国市场80%的大豆压榨能力, 并在国内植物油生产和销售终端, 掌握话语权。外资四大粮商习惯于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 以掌控整个链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每年进口大豆数量占全世界大豆贸易量的1/3以上, 而美国是最大的农业出口国, 其通过掌握我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就掌握了固定的粮源, 掌控了大豆价格的话语权。于是, 国家粮食局发出相关通知, 要求停止向外资发放粮食收购许可证, 暂停向外资开放粮食购销市场。但实际情况看来, 此举并不能根本抑制外资的行动, 我国的粮食“经纪人”, 经改革后大多是个体粮商和民营粮食企业, 都有粮食收购许可证, 通过粮食“经纪人”的活动, 四大粮食企业拓展和深入地建立了粮食收购网络。现在美国推行的用玉米生产出代替石油的生物资源——乙醇, 而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的玉米战略, 也不得不让人担心:玉米是否也会覆大豆之辙?

中美PK之粮食市场体现

基辛格曾说:你控制了石油, 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 就控制了人类。如果你控制了货币, 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面对美国与我国的大豆、玉米之战, 不禁令人想起春秋战国时管仲三策粮食战略兴齐。春秋时期管仲买绨制梁、买鹿制楚、买狐皮降他国的故事, 当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 已形成一种新的政治理念:粮价比油价对政治稳定更重要, 粮食正成为美国的赚钱机器和政治武器。而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则写道, 第三世界国家缺粮使美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 华盛顿对广大的缺粮者实际上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农产品作为金融发达国家重要的金融工具, 将一直作为掠夺发展中市场的工具使用。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尤其是与生物能源息息相关的玉米、大豆, 美国的产量占全球的30%或者更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金融危机中, 美国不仅从粮价上涨中受益, 更为重要的是, 美元贬值将使美国成功地将目前的经济困境转嫁给了其他国家。

粮食经济人将何去何从——哈耶克与凯恩斯的对决两难

如何平衡基层粮食系统的生存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如何平衡粮食经纪人的活动与国家能源策略的问题?是要市场还是回归政府统购统销的格局?2004年粮改甩掉了国家的财政包袱, 目前让政府重新包养粮库是不现实的选择, 很多地方政府因为财力限制等原因, 无力接手这些粮库。中央三大粮企有可能再收购一部分粮库资源, 但是属于企业经营性质, 不会用来承担国家粮食储备职能。目前出现的粮食购销问题, 看似市场在起作用, 即粮价决定市场流向, 但仔细研究, 是政府对粮食市场过份依赖的结果。粮食这种战略物资, 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 那么必将危及国内粮食安全, 确保粮食安全, 是政府的责任, 而不是市场能决定的, 保障粮食持续安全, 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而且应当有更大作为。中

长安城的粮食问题论文 篇2

王船山关于粮食问题的思想

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号大问题.王船山对粮食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粮食问题包括粮食生产、粮食价格和购销、粮食的运输和管理、粮食的征税和赈灾备荒等等,在这些方面王船山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作 者:黄隆顺 作者单位: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衡阳,421001刊 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223(5)分类号:B2关键词:王船山 粮食 国计民生

明代澳门的粮食问题 篇3

为了防止澳夷哗变, 万历二年 (1574) , 明朝政府在莲花茎建关闸, 设官守之。明末残档《防夷防瑶残稿》云:“ (澳) 其地三面皆水, 惟北有一路可通往来。设有关闸, 禁其阑入, 以严夷夏之防。关之上有香山寨参将坐镇弹压, 澳之外皆香山寨把哨官兵环绕防守。”关闸设立之初, “大门每隔5日开放一次, 专为彼此交易。” “而夷商入广, 限以人数, 皆须香山验明给票, 方许泊五羊河下。”澳门半岛内的葡萄牙人和其他少数外国人, 其日常所需的柴米盐、蔬菜及淡水等, 均得等到开闸之日才能由内地运入澳门。

“关闸显然分界的标志, 同时也是为控制殖民地 (澳门) 的粮食供应”。采用这样的措施, 是明政府控制居澳葡人的“戎索”, 以达到使葡人“抑我濡沫”及“怀柔之驾”。设关闸粮卡这样的措施, 在当年葡人从澳门返回葡萄牙起码需半年的情况下, 确是有效的。“交趾支那有食品, 但在澳门西南, 距离达100里格。澳门半岛四周的许多岛屿有人居住, 也有食品, 但只限于牛、猪、鸡和鸭。”距离澳门较近的柬埔寨食品非常丰富, 但是在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唆使下, 国王不让已经到来的澳门神父逗留, 还不允许一同乘船前来的澳门大使在此驻留。

但内地的粮食供给也并不充裕, 美洛·卡斯特罗 (Melo Carstro) 《备忘录》记载:“集市先是每5天一次, 然后变为每2星期一次。这一变化导致食品供应减少, 结果澳门的一些穷人饿死了。”

崇祯十三年 (1640) , 明廷禁止葡人入广州贸易, 下令商人载货下澳, 并由广东海道发公文通知澳门。这一次禁止葡人进入广州贸易的原因据广东政府的奏折是“澳门从前是个繁华之地, 现在则变成了一个独立国王, 有很多炮台以及为数众多傲慢蛮横的人口。应该问清葡萄牙人需要多少大米酒水, 并向他们供应, 但让他们来广州互市则是不合适的。” 从此明廷对澳门的葡萄牙人一直实行计口购米。此计一来可满足澳门葡人的日常需要;二来避免了澳门葡人拿粮食去接济海盗。

为了获得粮食供应, 居住在澳门的葡人不得不臣服于中国政府管辖。由于他们对内地粮食的依赖, 一旦他们与朝廷有所冲突, 内地便关闭关闸, 断绝粮食供应, “不血刃而制其死命”。在中西史料中, 中方利用粮食供给控制澳门葡人 (中方也采用此办法对付英、法等国) 的例子数不胜数。

天启五年 (1625) 2月21日, 两广总督何士晋命岭西道蔡善继向澳门葡人议事会传达总督手谕:拆毁混合土墙、碉堡和架设大炮的炮台。王室贵族出身的马士加路也拒不从命, 而且准备武力对抗。何士晋与蔡善继商议后, 采取了“首绝接济, 以扼夷之咽喉, 既挚揽头, 以牵夷之心腹;官兵密布, 四面重围;严拿奸党, 招回亡命”等一系列措施, 还派出间谍, 利用葡萄牙居民与马士加路也的矛盾, 加剧他们之间的内讧。由于关闸的官员停止了对澳门的粮食和木材供应, 澳门立即处于饥寒交迫的绝望状态。据称黑市出售的食物, 价格比平时上涨了3倍。至此, 马士加路也为了不做饿殍, 只好派人去叩关闸, 表示愿拆毁城台。

崇祯九年 (1636) 8月葡萄牙人的船只将日本政府驱逐出境而被囚禁在出岛的287名葡商及其家属带回澳门。船只抵达澳门时, 明朝官员闻讯从日本来了许多人, 赶忙下澳调查, 结果被葡人痛打一顿而逃遁。明朝遂关闭关闸, 断绝澳门粮食供应好几天, 以示惩罚。

此外, 对于中葡居民之间时有的纷争, 中国政府规定, 无论民事还是刑事案件, 统由中国政府按中国法律审理, 并且规定, 普通案件由县丞办理, 重大案件则由澳门同知审断。中国政府在自己的领土澳门行使司法权是无可非议的, 作为“僦居者”的葡萄牙人自然无法否认这种权力。但事实上, 每当发生案件而罪犯又是葡人的时候, 澳葡当局往往违反中国政府的规定, 包庇本国罪犯, “不肯交人出澳”。他们或者胡搅蛮缠, 声称要按葡萄牙法律审理;或者藏匿罪犯, 公开对抗中国司法机关。因此, 中国政府在审理这些案件时, 不得不同葡萄牙殖民者展开斗争。其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中断澳门的粮食供给, 逼葡人就范。

澳门作为海上贸易的基地, 同中国内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明清时期与澳葡发生贸易关系的除广东商人之外, 还有福建、浙江、江苏和安徽的商人。他们与澳门的贸易货物自然也包括了只准“官与市”, 不准“奸民私济”的粮食。如万历二十一年 (1503) , 闽商白艚船至广东, 多为买米, 又将米运至澳门。有资料显示, 至崇祯初年 (1628—1644) , 仅在澳门“私货通夷”的闽商, 竟多达数万人。“夷人金钱甚夥, 一往而利数十倍, 法虽严, 不能禁也。”刑科给事中广东南海郭尚宾在《防澳防黎疏》中指出, 闽粤奸商在澳门走私猖獗及澳门葡人与明政府抗衡之严重情况:“闽广亡命之徒, 因之为利, 遂乘以肆奸, 有见夷人之粮米牲菜等物尽仰于广州, 则不特官澳运济, 而私澳之贩米于夷者更多焉。”

万历四十一年 (1613) 8月16日, 海道副使俞安性针对澳门走私贸易猖獗的情况作出规定:“禁接买私货。若有偷运至澳者, 请将其执送澳官。纵容者与购买者一并治罪。税饷锐减原因所在。无收买者, 便无私贩至澳者。”对此, 澳门葡人回复道:“大人禁止我等接买私货。我辈葡萄牙人合法买卖。一切货物公开买卖;货款清楚, 价格统一。我等去广州可选购所需货物, 为何收买私货?走私者实为大人子民, 他们与师船、兵舰串通一气, 偷运货物。此事与我等有何牵涉?大人应禁止军舰及华人偷运来澳, 购买者何罪之有?我等何知正货私货之分。况且并不因系私货, 我等可廉价购之。此责, 大人应咎之军舰、华商, 他们实系偷税漏税者。希望大人为我等提供充足所需品, 如食品及修船所需木料。船只从事外来贸易, 故缴纳关税。这些船只常因船具缺乏而停航。此为, 希望大人允许大量输入生活必需品, 造福本地, 且可照章纳税。这样, 方可杜绝偷漏, 国王岁入有仰, 我等亦可摆脱责任。如次公允执法, 双方可相安无事。若大人对我辈之言有所狐疑, 可着令水陆两军对此类船只严加盘查, 我等亦协助拿获偷税漏税之货物, 并将货船一并送交澳官。以我们家乡的规矩, 偷税漏税货物充归王室。”

葡萄牙人的回答并不完全属实, 但由于他们毕恭毕敬的态度, 华人官员非常满意, 并没有进一步施压, 只在《海道禁约》规定道:“禁接买私货。凡彝趂贸货物, 俱赴货城公卖输饷。如有奸徒潜运到澳与彝, 执送提调司报道, 将所获之货尽行给赏首报者, 船器没官。敢有违禁接买, 一并究治。”

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 篇4

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的8.4亿多或20%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世界人中学家这样预见,全球人中每年将增加约8000万人,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将达到68亿。到那时人中数量和粮食生产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人类将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

要增加粮食,土地毕竟是有限的,提高主要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根本途径。目前世界上生产的粮食1/4因腐烂、虫害、鼠害而损失掉了。防止这种损失是确保粮食供应所不可缺少的。但现代应用的防腐剂、杀虫剂和杀菌剂或多或少具有致癌性各环境激素的作用,而且溴化钾基杀虫剂对臭氧层还会带来很大的破坏性。

辐射处理是药剂处理的优良替代技术。利用辐射对食品进行照射,既保质保鲜,又节省能源。利用辐射技术可以定向选育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系和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基因突变频率、调控基因变异方向,对于提高农作物的广泛适应性各产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在全世界使用通过辐射改良的品种已经起过2000个。

昆虫辐射不育防治技术,又称昆虫自灭技术,是让害虫断子绝孙的核技术。具体办法是把大量的雄性昆虫经辐射处理,使之丧失生育能力但习性正常,然后有系统地将其投放到空中。这些雄性昆虫将寻找野生雌性交配,将扰乱这类昆虫的繁殖,使之减少到不能自身再维持的和度,进而达到根除害虫的目的。

这是一项在环境上最友好的无公害昆虫防治方法,不存在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外使用该技术在大面积根除地中海果蝇以及抑制非洲彩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应用辐射育种方法培育出的品种涉及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所有主要农作物。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5

1.1 粮食增长放缓与需求增速的供需矛盾日渐显露

粮食生产的增速受农业政策、科技水平、耕地数量、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增速明显放缓,人口数量却持续增长,供需矛盾显露。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粮比重下降,副食品消费猛增,肉蛋奶鱼所需粮食不断增加势必会带来粮食供求吃紧。人口和增长的刚性增长可能带来的粮荒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2 建设和自然灾害使人均可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社会发展带来人口总量的增加、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需的人居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同时,为保护生态所需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地震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工业污染等都是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影响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追求经济效益和客观原因带来的谷物减产,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1.3 水资源的不足和污染成为制约粮食增长的瓶颈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口约占世界20%、土地约占世界7%、耕地约占世界的9%,而水资源仅占世界水资源的1/16,是世界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同时,水资源的污染及农药化肥污染又对粮食(食品)品质带来严重影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1.4 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带来劳动生产力的低下

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带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方式的弊端不断显现,这种分散的土地权属严重制约土地集约化生产水平和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大型农机具的优势无法发挥,农民单打独斗的耕种方式表现出明显的成本高、产量低、效益差,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严重不足,粮食(食品)深加工能力差,附加值明显偏低。

1.5 全球气候变暖给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显著影响

我国的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气候变暖带来的土壤养分流失、干旱风蚀加重、植物生长期缩短、粮食作物水分亏缺、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业病虫害加剧、水资源短缺等负面效应将使农业生产出现大幅的波动,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粮食品质,而且这种趋势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重,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2.1 通过树立全新的粮食安全观以构建系统化的粮食安全链条

全新的粮食观指导下,要从单一的粮食安全向全链条安全拓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从耕地保护、耕种全程管理、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通盘考虑,形成系统化链条;要从被动的粮食安全向积极的粮食安全拓展,从政府主导和控制粮食安全向通过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主动实现粮食安全过渡;要从粮食安全向食品安全领域拓展,要以保证人民饮食安全为目标,努力优化粮食品质,丰富食品供应种类。

2.2 通过严格保护耕地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保护耕地是保证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基础,要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和相关法规,加大检查监督和查处力度,确保基本农田不被侵犯并完全用于粮食生产。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加强低产田改造和农业新品种推广,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倡导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3 通过完善粮食安全体系和粮食安全预警机制保障粮食安全

国家在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同时,还要强化市场运作,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实现粮源稳定,保证品质优良。要完善储备政策,保证储备充足,分布合理,调用快捷方便。加强对粮食安全的风险评估和市场监测分析,及时发布粮食供求信息,引导粮食生产和流通。建立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理机制,合理运用国储粮、粮食风险基金等资源,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保证社会秩序安全稳定。

2.4 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粮食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的精深加工是提高粮食品质和附加值的重要过程和手段。要制定和实施主要粮食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政策和标准,鼓励技术创新,提倡粮食生产、加工、研发、存储、运输、营销一条龙服务和一体化建设,以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增加附加值。扶持粮食加工的龙头企业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和风险共担,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粮食深加工企业的集聚效应,保障粮食安全。

2.5 通过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保障粮食安全

获得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是所有人的迫切需求和美好愿望。要严格监控粮食相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强环境保护,严控环境污染。建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监测体系,引导农民合理施肥,拒绝使用高毒农药,净化产地环境,严格监督加工流通环节,杜绝二次污染。通过扶持、鼓励与引导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安全全产业链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果,蔡海燕,郑佩佩.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08).

论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篇6

1 兴修水利, 切实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1974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有关粮食安全的基本解释, 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因此, 从这个角度上讲, 粮食安全的本质是持续、稳定的粮食获得能力, 保障农产品的供给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2011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要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 努力提高单产, 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由当时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 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 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主要包括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能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兴修水利、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加快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进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多个方面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制度性保障[3]。值得注意的是, 与之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侧重点不同, 兴修水利是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亮点, 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之所以兴修水利问题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根本上是因为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因此带来的巨大损失揭露出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滞后。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 “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2010年, 我国干旱、洪涝、山洪灾害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 为1998年以来之最。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并且带领我们创造了无数水利建设的奇迹, 为新中国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水利建设存在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水利意识淡薄、社会资金参与性不强等多种问题,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步伐。水利部的相关调研显示, 目前全国50%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 现有的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 威胁到粮食安全的基础。因此, 中央提出的“大兴水利强基础”的思路恰逢其时, 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水利建设滞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笔者认为, 加强水利建设应该坚持以下3个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的原则。所谓统筹规划, 指的是在水利建设的规划阶段, 应该充分考虑水利建设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 把水利建设打造成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综合性工程。二是增加投入的原则。中央工作会议指出, 2011年三农投入要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 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 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足额提取, 定向使用。“三个重点、三个确保”从制度上保证了水利建设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财政资金。三是着眼未来的原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 我国农业必将面临着基本经济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变和创新。因此, 未来的水利建设必然要符合我国农业的大变革, 只有着眼未来, 水利建设才能长期为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改善粮食流通体制, 保持粮食价格稳定

充足稳定的粮食获得能力是解决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 而如何把粮食需求和粮食供给有效地对接起来, 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把粮食运送到消费者和生产者手中, 则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到粮食流通体制问题[4]。笔者认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特别强调农产品流通体制的重要性, 原因可以从理论和实践2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从理论上讲, 在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过程中,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告诉人们, 农产品供给的增多和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否则, 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会削弱城市企业的盈利能力, 影响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愿望和能力, 最终会引起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中断。因此, 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应有之意。二是持续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造成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11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5.1%, 为2年以来新高。其中蔬菜、粮食等农产品等食品类价格贡献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8个百分点, 贡献率74%。相关的研究表明, 流通成本的快速上涨是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认为我国的流通环节成本在农产品方面体现得比较高, 是国外的2~3倍。目前, 农业流通领域始终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衔接不到位的矛盾, 农产品流通成本一直无法“瘦身”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始终存在着“两头叫、中间笑”的怪相, 即农民抱怨赚不到钱, 消费者声称菜价太高, 而中间商却得益颇丰。

笔者认为, 结合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应该从以下2个方面改善农产品物流体制, 稳定农产品价格。一是确立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的公益性流通平台地位,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关调研表明, 高额摊位费和进场费是导致农产品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在西方国家, 农产品批发市场被确立为公益性的流通基础设施, 大都由政府投资建设, 然后通过制定企事业单位的形式, 实行低收费保本经营。但是, 在我国由于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由企业投资兴办的, 企业的逐利性最终推高了农产品摊位费和进场费。因此, 明确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的公益性, 增加政府的投入, 切实降低农产品的摊位费和进场费, 可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流通费用过高的现象。二是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10年9月, 商务部、财政部日前下发《关于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 将由中央财政支持, 在河北、辽宁、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 力争3~5年初步建成高效、快捷、畅通、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试点省份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探索: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设施;打造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 开展“农超对接”, 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销对接;试点城市可推行农产品品牌化和包装化, 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大经销商开展订单农业。

参考文献

[1]高帆.粮食安全的真问题是什么[J].调研世界, 2006 (3) :12.

[2]沙琪, 李燕.影响粮食安全的制度因素及解决路径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2) :421-423.

[3]刘磊.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靠自己[J].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0 (2) :7.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7

1.“粮食安全”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爆发粮食危机, 由此“粮食安全”概念逐渐付出水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位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了足够粮食”。

粮食安全有一定的衡量标准, 主要指标有: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 (一般要求粮食储备要达到粮食需求量的18%左右, 低于14%即处于粮食危机边缘)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通常波动系数应该控制在2%左右) 、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几个方面。

2. 外国粮食供求现状及我国粮食安全形势。

(1)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从供求层面分析, 我国粮食供应主要依靠自主生产, 自主生产占粮食供应的90%以上。但近年来, 我国粮食生产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强。一是我国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受到压缩,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面积极少, 水土资源污染不然严重;二是粮食生产成本提高, 农业生产中的原料成本都大大提升, 人力物力投入加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有待加强。

从需求层面个上讲, 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从需求用途上看, 口粮需求比重下降, 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需求增加, 这会对我国粮食生产添加新的压力;其次, 我国粮食品种需求差异加大。由于受到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的影响, 玉米、大豆等品种需求加大, 国内生产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再次, 从地理需求上看, 我国粮食区域间的供需不平衡将加大, “北粮南运”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2)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 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增大。我国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逐年减少,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粮食食生产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经营方式落后, 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

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升级, 粮食社会需求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从粮食消费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看, 口粮在粮食消费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由主要依靠谷物的数量型向肉蛋奶等质量型转变, 引发了饲料粮消费的快速增加。同时由于新兴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酿酒及燃料乙醇等行业的高速发展, 推动了工业粮消费的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人口的增加, 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及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加强,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 我国粮食供需还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粮食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1. 国内粮食生产环境因素。

第一, 国内自然资源环境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首先, 耕地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近年来, 我国粮食耕地面积由于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大超过了粮食单位面积生产速度。其次,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 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最后, 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 我国粮食生产也受到一定的波动。第二, 农业基础设施因素。当前,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基础设施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另一方面, 我国耕种机械化程度不高, 与发达国家很有很大的差距。第三, 农村市场劳动力资缩减。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 带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增长, 就业机会也逐渐增多, 为了增加收入, 农村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 寻找致富途径, 农村缺乏足够的优秀强壮劳动力。第四、体制和政策因素。一方面, 我国从2004年开始的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及农村减免优惠政策, 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必须看到我国粮食生产在体制和政策上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如不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在粮食储备上还不能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建立灵活的应对机制。

2. 国际宏观环境因素。

第一, 新生能源原料的需求影响粮食安全。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一路攀升, 不仅仅使得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 而且代来另一个新的问题, 即发达国家纷纷寻求新的能源来替代石油资源, 这其中, 使用粮食资源来生产生物燃料占了很大的比重, 影响了粮食安全。第二, 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 扭曲粮食价格。尤其表现在, 大量国际资本纷纷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 使得粮食等农产品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 粮食价格被恶意抬高。第三, 发达国家的农业高额补贴, 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额补贴, 压低了国际粮食价格,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人力物力大大减少, 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三、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难点及考验

由于受到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因素, 农业生产成本, 国际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 粮食生产投入因素配置难度加大。

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带来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 水土环境污染加重, 自然灾害的频发, 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趋势, 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粮食生产必备资源的如何配置, 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 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2. 粮食需求的结构性增长问题。

首先, 我国人口每年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这些增加人口对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其次, 我国城乡人口在粮食消费结构上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再次, 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也逐年增加;最后, 粮食用于生物燃料制造逐渐得到推广。如何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3. 粮价上涨并没有使得农民增收, 对粮食生产促进作用有限。

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农民减负, 取消农业税并给与农业生产补贴, 粮农的账面收入是提高了, 但与此同时, 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 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

4. 政府宏观调控压力增大。

由于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我国政府在粮食生产上的宏观调控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表现为国际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 如粮食生产运输原油价格波动对粮食价格及生产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 国内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 还存在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 这些事故的直接影响就是影响粮食价格, 造成粮食的不安全因素。

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分析

1. 优化生产环境,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首先, 要稳定粮食耕地面积,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粮农积极性。政府在工业化用地, 城市化用地以及农业用地的问题上要起到调控的作用, 严格保护农业耕地, 防止出现各类建设用地侵占行为。另一方面, 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改善灌溉, 提倡农业种植机械化, 促进农业规划、集中化经营, 提高农业种植水平, 以此带动粮农生产积极性。其次,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种植科技含量。在粮食生产上要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方式, 利用科技水平, 科学种植, 以科技带动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 增加粮食生产中的科技投入, 建立优秀的科技生产队伍, 推广粮食生产新方式, 新模式。

2. 联社粮食安全的政策保障体系。

首先, 健全粮食生产与采购的保护措施。如:继续加大惠农政策, 完善农业生产扶植体系, 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等。其次, 完善粮食安全金融保障体系。对设计粮食生产、流通、运输等环节的配套金融服务要不断深化, 提高对粮食生产环节的金融支持。再次, 加强农业政策保险体现建设, 在信贷支持和保险两个方面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持。最后, 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要根据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合理确定粮食储备数量, 建立系统化的粮食吞吐机制等。

3. 利用国际市场, 最大程度地降低粮食安全的风险。

我国粮食供给内生性极强、外向型不足, 国际粮食市场满足我国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 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我国粮食的缺口, 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 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 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同时, 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粮食贸易, 破除国际资本垄断。要同多个粮食贸易出口国建立自由双边贸易和开展援助活动, 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产品贸易机构, 进行国家与地区间互惠的粮食生产贸易合作, 实施多样化的农产品贸易, 减轻我国粮食需求压力。

摘要: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 粮食安全受到国内自然生产条件、政策法规、生产水平、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 制定出相应对策, 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价格,流通体制

参考文献

[1]杜岩芷.我国粮食安全的策略选择[J].科技信息.2011 (05)

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8

一、充分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所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 我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对外贸易中, 一些跨国大粮商凭借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建立起的一系列品牌优势, 进入我国粮食市场, 不断对我国粮油加工企业采取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以操控粮食市场。四大跨国农业企业已在我国从事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或是设立独资或合资的加工型公司。邦吉公司 (Bunge) 通过在我国建立的国际贸易公司, 向我国市场供应大豆等农作物, 并出口玉米和小麦, 同时, 在江苏南京和山东日照建立大豆加工企业。路易斯·德尔福斯公司 (Louis Dreyfus) 在我国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 在玉米进出口贸易方面占有较大优势。嘉吉公司 (Cargill) 的贸易活动主要是进口大豆到我国销售, 并从我国购买玉米和小麦向世界其它地区出售, 同时已在我国投资建立24家独资与合资企业, 涉及农产品的上下游诸多领域, 包括饲料蛋白、植物油、玉米加工、各种食品配料、动物饲料和化肥等。益海集团 (它是由新加坡著名的丰益集团和世界500强中排名93位的美国ADM公司在2000年合资创建的大型粮油工贸集团) 从2005年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米、面等加工领域, 分别在山东、河南开工建设小麦收购、加工企业, 还相继到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考察。此外, 跨国粮商还利用其资金、品牌、管理等优势, 控制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运输、仓储等流通环节的整个产业链条。跨国农业企业在我国的战略目标, 是要将我国的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纳入其全球农业产业体系, 逐步在中国国内建立了上下游完整的粮食产业链, 并获得在我国的粮食价格定价权和话语权。与国外跨国农业企业相比, 国内农业企业实力弱小, 效率低下。譬如, 湖南、江西、湖北等大米主产省, 大米加工企业数量都在2 000家以上, 许多以民营性质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很难与在资本、市场和研发等诸多方面占明显优势的外资企业相抗衡。即使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农业企业, 与跨国农业企业相比, 其差距也相当悬殊。我国的几大粮食集团, 目前仍没有一家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 没有粮食加工业务, “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 却不能掌控粮源。而以益海集团、嘉吉、邦吉和路易斯·德尔福斯为代表的跨国资本, 最擅长的手段就是利用资金优势, 通过资本运作消灭对手垄断市场, 从而实现操控价格, 牟取巨额利润的目的。中国对粮食需求大, 跨国农业企业一旦进入中国粮食市场, 就会加大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 同时影响到国内的粮食安全。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粮食生产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 因而分析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粮食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既受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影响, 也受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既受国内因素影响, 也受国际因素影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生产面积保障不足

在农业和粮食科技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 粮食的种植面积仍然是粮食总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可开垦成耕地的不足7 000万亩。尽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但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非农建设占用等因素影响, 耕地数量仍逐年减少。目前我国的总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 人均耕地只有1.38亩, 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40%, 全国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警戒线, 1/3的省 (区) 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 耕地质量较低, 目前, 全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 耕地土壤有机物含量平均仅为1.8%, 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对耕地的占用还会继续加剧, 不断减缩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 水资源严重短缺

根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位, 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 100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常年缺水量为3 000亿立方米, 有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 受旱面积达2-3亿亩, 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缺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受到限制, “看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观。据水利部统计, 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 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 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 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据专家分析, 每年因干旱而损失的粮食占各种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粮食的60%。此外, 近几年来, 我国自然灾害严重, 不利气象因素较多, 北方地区降水持续时间偏少, 干旱化趋势严重。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 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并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目前, 全国80%的粮食、90%的棉花、95%的蔬菜产量来自灌区, 农业用水资源的减少势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 并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 生态环境恶化造成耕地资源减少

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利用以及乱开滥采矿产资源都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据, 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1亿亩, 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也已由20世纪50-70年代的1 560平方公里/年增加到2005年的3 400平方公里/年, 且每年以1.32%的速度递增;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00多万平方公里, 每年流失土壤的总量达50亿吨, 因水土流失丢失的氮、磷、钾养分约400万吨, 相当于10个年产40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生态环境的恶化, 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的总面积约4 600万亩, 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4%。

(四) 粮食政策激励作用逐渐降低

粮食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 还包括粮食的运输、储存等成本。从粮食生产到成品粮上市, 各种成本不断升高, 直接影响我国粮食的市场竞争力。据调查, 国内粮食从生产区运到销售区的流通费用, 占粮食销售价格的30-35%。过高的流通费用以及小农生产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形成了目前中国粮食价格平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局面。近几年, 虽然国家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种粮效益明显提高, 但由于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劳动成本不断提高, 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属于最低的。尽管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 但总体上看政策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

(五)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 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 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到位率低。种子产业发展存在育繁推脱节、育种水平低、种子企业缺乏竞争力、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等问题。据统计,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 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成为了影响粮食安全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

(六) 粮食流通及粮食储备体制尚待完善

我国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比较低, 效率不高,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储备近年来变化不大, 尚未建立起灵活有效的调控机制。二是地方粮食风险基金没有到位, 粮食储备没有达到粮食安全的要求。三是储备的粮食在品质和品种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科技投入, 增加粮食产量

一是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作物产量持续提高。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 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良种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通过对农业技术的推广, 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 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要积极挖掘科技进步的潜力, 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以良种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灾减灾为重点的科研攻关和推广, 加快构建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载体的推广示范工作机制, 加快拓展以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收为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 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嫁接改造, 把科技渗透到粮食生产的每个关键环节之中,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水平。

(二) 制定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 依法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 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性更强, 炒作范围更加广泛。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地区金融经济危机都和国际投机资本有关, 最著名的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和臭名昭著的索罗斯“量子基金”密切相关。目前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其投机领域已渗透到了多个产业、产品。以我国为例, 从境外热钱流入炒作人民币升值到炒作房地产, 再到炒作粮食, 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稳定。为此, 一是要尽快完善我国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 通过法律法规有力、有效地对粮食市场进行监督、协调、管理。二是要提高对国际投机资本炒作辨别能力, 投机资本一般从证券市场进入, 比较多的是股票、期货炒作,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监管起来有不小的难度, 对于其炒作粮食的行为既要限制, 又要依靠经济规律行事, 当前要完全杜绝投机资本的炒作是不可能的, 只能及早发现, 依照法律法规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限制。

(三) 稳定基本农田, 保障生产基地

耕地是粮源之基, 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面积, 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应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红线, 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加大对非农业生产用地清理和控制的力度, 对各类开发区、小城镇建设及农村建房用地要进行科学统一规划, 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 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 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 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 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 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另外, 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 继续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 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 努力实现“旱涝保丰收”, 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 对粮食主产区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并形成长期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投入力度, 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保障国家粮食基本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做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藏粮于田”, 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粮食主销区向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的长期机制, 由不提供粮食安全的地区向中央财政上缴税收, 再由中央财政向提供粮食安全的地区进行转移支付 (财政补贴) 。即粮食主销区或粮食主产区不提供粮食安全的县 (市) , 通过规范化的途径使其也承担相应的粮食安全成本, 使主产区政府抓粮不吃亏, 帮助粮食主产区卸掉“包袱”。另外, 农业投资和项目要向主产区集中, 帮助主产区加快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五) 完善储备体系, 增强宏观调控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是国际上通用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国政府都有储备。储备制度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平抑粮食市场波动、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手段。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必须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商品最低库存以及家庭储粮相结合。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主要用于确保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和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同时, 所有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必须承担粮油最低库存义务, 保证必要的合理库存。要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 尤其是主销区和西部缺粮地区和贫困地区及自然灾害多发区, 更应加强和充实中央和地方及企业储备。此外, 还应加强大中城市、灾害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 做好粮油市场的应急供应保障, 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六) 确立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 大力发展粮食的替代产品

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上, 要着眼于“大粮食”范畴, 即不仅谷物是粮食, 各种养殖业农产品也应纳入粮食的范畴。简单地说, 就是只要能够食用, 可以少消费粮食的物品都是粮食的替代品。大力发展粮食的替代品既可避开耕地的数量约束, 又可优化国民的饮食结构和农业的生产结构。一是大力发展动物养殖业, 增加动物性食品的供给量。二是大力发展水产业, 充分利用淡水水面和海洋资源, 增加水产品供给量。三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 将各种可食用的农产品, 特别是鲜活的、不易贮藏的农产品加工, 延长这类食品的保质期, 这有利于成倍地增加粮食替代品的数量, 提高我国粮食的安全系数。

(七) 加大粮食市场监管, 确保粮食安全有效运行

为稳定粮食市场经济, 应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一是重点检查粮食经营者有无收购许可证, 是否具有收购资质, 有无涂改、倒卖、出租或借用粮食收购许可证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情况的督查。要健全粮食督查行政执法体系, 不断提高监管执法队伍素质。三是继续加大对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 进一步完善案件查处工作机制, 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保证粮食安全运行。

(八) 调整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在利用农业外资方面, 尽管跨国农业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为我国农业企业如何提高效率、增强自身实力提供了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 但目前我国对外资投资农业的鼓励政策, 已使国际资本在我国农业相关领域获得明显的控制力, 尤其是加强了对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并购步伐。鉴于《反垄断法》已生效, 政府应通过《反垄断法》遏制跨国农业企业的垄断行为。同时, 应健全符合WTO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 调整外商投资目录, 限制外资进入农业及其上下游的投资, 包括上游的种子、农药、化肥和中游的粮食种植及下游的购销、储运、加工等。完善外资并购政策, 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机制。

(九) 建立健全普惠型农村金融制度

农民种粮缺少资金投入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为切实解决农民种地资金紧张的状况, 要加快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明确各类正规涉农金融机构的职能, 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 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在加强管理和规范的基础上, 继续扶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胡靖.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李经谋.2006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王静玲.粮价波动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J].生产力研究, 2007 (1) .

[4]梁子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5]张尚武, 李克勤.种粮政策激励市场前景看好早稻栽播稳中有升[N].湖南日报, 2008-04-09.

[6]刘宝森, 董振国, 房宁.中国政府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Z].新华网, 2008-06-13.

[7]肖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J].财会研究, 2008 (3) .

长安城的粮食问题论文 篇9

1 研究区域概况

内蒙古位于东经97°12′~126°04′, 北纬37°24′~53°23′之间, 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km2,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 居全国第三位, 人均土地面积5.33hm2,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85hm2) 。该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具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春季多风沙、日照充足和气温日较差大等特点, 还带有季风气候, 受阴山、大兴安岭等山系影响, 东西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减少。全区大部分属高原地貌, 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可划分为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地丘陵、阴山山地丘陵、鄂尔多斯高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6个区域, 其中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与滩地和沙地面积分别占内蒙古土地总面积的20.8%, 18.3%, 51.2%, 8.5%和0.6%, 东部草原辽阔, 西部沙漠广布。全区东西跨度大, 土地资源东西分异显著, 耕地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表现为:东部各盟市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 内蒙古的粮食产量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000年内蒙古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退耕还林 (草) 政策的实施, 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趋势, 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 分析区内粮食产量、种植结构的变化规律及粮食安全问题, 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2 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3]。

2.1 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变化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出现四个波峰: (1) 1956年达到472.9万hm2; (2) 1961年达到503.1万hm2; (3) 1998年再一次达到503.1万hm2; (4) 2007年达到510.2万hm2。第一、二个波峰之间的时间特别短, 第二、三个波峰之间时间长, 经历27年, 呈先减后增态势, 1985年减到历史最低值。1951-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1951年为416.0万hm2, 2007年增加到510.2万hm2, 年均递增0.37%。“八.五”期间,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总播面积的相对比例都基本稳定。进入“九·五”以来, 特别是“十.五”期间, 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由1998年的503.1万hm2减少到2003年的405.1万hm2 (图1) 。其原因, 一是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和种粮效益较低的影响, 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了积极调整, 效益较低的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二是内蒙古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2000-2003年累计退耕还林还草63.6万hm2[4]。

2.2 粮食产量的动态变化

2.2.1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波浪式变化, 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51年粮食总产量为176.8万t, 2007年增加到1811.1万t, 年均递增4.24%。这57年中, 增产年份32年, 减产年份24年, 增产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产时间一般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2001年连续三年共减产189.4万t, 主要影响因素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 (草) 政策的实施和自然灾害等。粮食总产量自1992年一直稳定在1000万t以上 (图2) , 内蒙古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与全国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呈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性波动, 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前, 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1500万t, 每年可向国家提供400—500万t商品粮, 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大省之一[4]。

2.2.2 粮食单产的变化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单产有所增加, 且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只有个别年份因多种复合因素影响呈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1951年粮食单产为425.0kg/hm2, 2007年增加到3549.9kg/hm2, 年均递增3.86%。这57年中, 单产增加年份33年, 减少年份23年, 增加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少时间大多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最长一次是连续4年 (1959-1962年) (图1) , 这与粮食总产量持续减少的时间略有差异。粮食单产增加的因素主要是农业投入的增加。但是粮食单产的增加潜力有限, 根据投入递减效应, 当粮食单产达到一定水平时, 依靠增加农业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并保证粮食总产稳定的余地不大。近些年来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投入一直呈增加状态, 但粮食单产的增长趋势却越来越趋于缓和。

在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随着粮食单产的变化而变化, 在粮食播种面积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粮食单产不断提高, 且其增长幅度大于播种面积的减少幅度, 粮食总产量受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不大。以1998-2003年为例,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在此期间持续减少, 从1998年的503.1万hm2减少到2003年的405.1万hm2, 年均减少4.24%, 但粮食单产除在1999、2000和2001年相对较低外, 其他年份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从1998年的3131.4 kg/hm2增加到2003年的3358.9kg/hm2, 年均增长1.41%, 因此抵消了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 (图1、图2) 。

3 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3.1 主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内蒙古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薯类、高粱、谷子、莜麦、大豆和糜子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业市场化的推进, 内蒙古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3) 。根据8种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将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划分为5种类型:玉米的迅速增加型, 薯类和大豆的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型, 小麦的先增加后减少、后又增加又减少的波动变化型, 谷子、莜麦和糜子的先增加后减少型, 高粱的先减少后增加然后又减少的波动变化型[5]。

3.2 主要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各种粮食的种植面积变化:曲线的斜率大致可看作变化速率。

玉米既是人们重要的营养调剂食物, 今年来饲料玉米的需求量大幅攀升[6], 玉米的粮饲兼用性使其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59%增加到2007年的39.44%, 年均递增3.91%;小麦的种植比例呈先增后减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15%增加到1992年的33.99%,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11.13%;薯类的种植比例呈缓慢增长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24%增加到2007年的12.20%, 年均增长1.52%;大豆的种植比例也呈缓慢增长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67%增加到2006年的19.71%, 但2007年出现下降趋势;谷子的种植比例持续减少,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7.67%, 减少到2007年的2.69%, 年均递减3.31%;莜麦的种植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2.67%, 增加到1963年的14.99%,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1.26%;高粱的种植比例呈先减少后增加又减少的波动变化,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1.20%, 减少到1966年的0, 又增加到1983年的5.92%,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2.10%;糜子的种植比例呈缓慢减少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3.58%, 减少到2007年的1.33%, 年均递减4.06%。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 近57年来内蒙古粮食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 (1) 粮食生产结构由多品种并重的格局逐步过渡为玉米单一型结构; (2) “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中, 小麦的生产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薯类和大豆呈缓慢增长趋势, 高粱、谷子和莜麦等的生产则基本让位于玉米。

4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变化分析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粮食短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早在1974年11月, 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 形成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2002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在罗马又举办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 并通过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的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认为中国未来将出现巨大的粮食缺口, 中国粮食短缺会造成全球粮食短缺, 使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等。可见, 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7]。

4.2 内蒙古粮食安全值的变化

本文选粮食自给率对内蒙古粮食安全进行评价, 在粮食安全评价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的消费水平, 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不同。据测算, 目前内蒙古粮食消费总量约为1110万t,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消费粮食总量年均以0.5%的速度递增[4]。

根据统计资料及相关研究结果[2,4], 并结合公式 (1) 和 (2) [8], 计算出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需求总量和粮食自给率 (图4) 。从图4可以看出, 内蒙古粮食消费总量相对于总产量变化较为平缓, 且呈缓慢上升趋势, 粮食自给率的变化基本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一致,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总量、收入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等, 其中人口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粮食自给率 (或粮食贸易依存度) :国际上把一国的粮食自给率≥95% (粮食贸易依存度≤5%) 定为基本自给, 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率≥90% (粮食贸易依存度≤10%) 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般认为, 我国粮食的自给率指标≥95%[9]。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自给率超过95%的年份有30个, 在60、70和80年代, 粮食自给率相对较低;进入90年代, 粮食自给率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近年来, 在自然灾害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下, 粮食生产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但现阶段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依然是总量平衡有余, 供需结构差异较大[4]。

4.2 内蒙古粮食安全变化的区域差异

本文采用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来反映内蒙古1988-2007年各个盟市粮食安全变化的差异。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8]指的是某地区一段时期内其粮食安全变化相对于整个区域的变化,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区域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

Pa、Pb—区域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粮食安全值;

Qa、Qb—研究区域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粮食安全值。

根据公式 (3) 计算出内蒙古1988-2007年各盟市的粮食安全相对于全区粮食安全的变化差异;1988-2007年内蒙古粮食安全相对变化最大的是阿拉善盟, 其次是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 锡林郭勒盟最小 (图5) 。

4.3 内蒙古2007年粮食安全空间差异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差异, 为了能更好地区分粮食安全分布状况, 本文对该区各盟市2007年粮食产需进行定量计算, 得出各个盟市2007年的粮食自给率 (表1) 。

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认为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 较不安全区, 较安全区, 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从图6可以看出, 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为极不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低于50%, 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为较不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50%—95%之间;阿拉善盟和赤峰市为较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95%-150%之间;鄂尔多斯市为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150%-200%之间;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为极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高于200%。

乌海市的粮食自给率最低, 锡林郭勒盟的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7.8%, 粮食播种面积少, 粮食自给率低, 这两个地区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周边地区, 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乌兰察布市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大, 但耕地质量不高, 粮食产量较低, 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的粮食自给率略低于95%, 是自治区的重工业基地, 其中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首府, 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口迅速增加, 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周边地区, 这三个地区粮食自给率低, 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重;阿拉善盟的粮食播种面积少, 粮食总产量也不高, 但人口最少, 因此粮食可自给自足;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重要的工农业发展基地, 粮食大量供应其他地区;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的耕地质量好, 受经济发展等人文因素影响小, 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粮食安全相对于2007年全区的粮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5.1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出现四个波峰, 分别为1956、1961、1998和2007年, 变化幅度虽不大, 但总体上仍呈增加趋势。粮食总产量、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4.24%, 这57年中, 增产年份32年, 减产年份24年, 增产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产时间一般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2001年连续三年共减产189.4万t。粮食单产年均递增3.86%, 这57年中, 增加年份33年, 减少年份23年, 增加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少时间大多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最长一次是连续四年 (1959-1962年) , 这与粮食总产量持续减少的时间略有差异。

5.2内蒙古的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该区各盟市2007年粮食产需进行定量计算, 并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认为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为极不安全区, 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为较不安全区, 阿拉善盟和赤峰市为较安全区, 鄂尔多斯市为安全区, 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为极安全区。

摘要:本文根据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 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明显的波浪式变化, 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粮食单产也有所增加, 且单产的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但播种面积的变化不大。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依据自然分类法,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 较不安全区, 较安全区, 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关键词: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山西省粮食产量及粮食结构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2) :516—520.

[2]张耀华, 赵先贵, 张素娟, 等.内蒙古粮食和耕地变化的动态分析及趋势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 (4) :339—442.

[3]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1989—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4]郑广成.内蒙古粮食中长期供求关系及对策选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5]何艳芬, 张柏, 刘志明.吉林省近50年粮食产量及作物结构变化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4, 20 (2) :132—135.

[6]李粉婵.山西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量趋势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 2005, 33 (1) :3—6.

[7]邵立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26 (1) :23—26.

[8]杨勇.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油气田管道下一篇:无线路由器的桥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