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短信平台

2024-10-16

防灾减灾短信平台(精选10篇)

防灾减灾短信平台 篇1

防灾减灾短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是专为政府部门、行业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资讯的系统平台。该平台将提供多种的连接方式, 能够连接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多家运营商。现有的平台只支持短短信模式, 遇灾害性天气或复杂天气状况时, 需发送灾害情况、提示性语言、温馨提示等气象信息。短短信70个字符的限制已逐渐无法满足文字表达内容的需要。为继续满足未来业务需求, 将对现有的短短信模式更新建设为长短信模式。

1 建设内容及实现功能

防灾减灾短信平台应具备有统一规划、多种接入方式、适用性与经济性、扩充性与兼容性、先进性、高可靠性、方便管理与维护等特点。

1.1 接入模式改变

福建移动公司将防灾减灾短信的接入模式由现有的移动梦网模式转换成行业网关模式, 并且在短信后增加【关注天气】的短信签名。短短信是以70个字符作为一条信息的限制字数, 在增加短信签名的6个字符后, 只剩下64个字符, 已无法满足日常业务需要, 这就必须将原有的短短信模式升级为长短信模式。

1.2 用户数据库管理

原先移动定制用户必须通过MISC网关, 等待运营商服务器的同步确认, 才能将名单添加到数据库服务器中, 并且有操作步骤繁琐、等待同步时间较长、时间无法控制等不足之处。改为移动行业网关后, 移动运营商直接给防灾减灾短信平台 (10628890) 开设白名单绿色通道, 将实现不通过MISC网关, 添加后的用户名单直接建立数据库, 存在服务中心机房服务器中, 无需再与运营商数据库服务器同步, 这样更有利于我中心对短信平台用户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1.3 短短信的弊端

现有的70个字符的短短信在遇灾害性天气或复杂天气状况时, 需发送灾害情况、提示性语言、温馨提示等气象信息。70个字符的限制已逐渐无法满足文字表达内容的需要。为了继续满足未来业务需求, 该平台将对 (电信、移动、联通) 三家运营商的短短信模式更新建设为长短信模式。

2 SGIP、CMPP协议开发技术路线

2.1 SGIP协议长短信

将tlv字段TP udhi设置为0x01, 代表消息内容中包含长短信头。TLV字段说明:TLV是可选参Tag, Length, Value的缩写, 其中Tag是2个字节, 表示字段的标签, 说明是啥值;Length是2个字节, 表示后面具体值的长度;Value可变长度, 长度为Length, 字段的内容。TP_udhi的Tag为0x0002, Length为0x0001, Value为0x01。

2.2 消息内容增加一共有6个字节的用户数据包头UDH。

其中, 字节一为包头长度, 应固定填写0x05;字节二为包头类型标识, 应固定填写0x00, 代表长短信;字节三为子包长度, 应固定填写0x03, 代表后三个字节的长度;字节四为长消息参考号, 每一个SP发送至每一用户的参考号都是不同的, 由0开始时, 每次加1, 最大可加到255, 这就可以实现在同一个终端识别出同一个SP消息的不同长短信;字节五为一条长消息的总消息数, 通常为1~255, 一般应取值>2;字节六为一条消息在长消息中所处的1~255的位置或序号, 其中依次为1、2, 最后一条为第四字节的值。

3 CMPP3.0协议长短信

CMPP-SUBMIT消息定义 (SP?SMG) 字段名?字节数?属性?描述Msg Id 8 Unsigned Integer信息标识。

Pk total 1 Unsigned Integer相同Msg Id的信息总条数以及Pk number 1 Unsigned Integer相同Msg Id的信息序号均由1开始;当Registered Delivery 1 Unsigned Integer要求返回状态确认时, 其中“0”为不需要;“1”为需要。

Msg level 1 Unsigned Integer信息级别, Service Id 10Octet String业务标识, 为数字、符号及字母的组合, Fee User Type 1 Unsigned Integer计费用户类型字段分别为:“0”表示对目的终端MSISDN计费;“1”表示对源终端MSISDN计费;“2”表示对SP计费;“3”表示本字段无效。计费用户可参见Fee terminal Id字段, 其中Fee terminal Id32 Octer String为被计费用户的号码, Fee terminal type 1 Un signed Integer被计费用户号码类型:其中0为真实号码;1代表伪码;当Fee User Type为3时表示该值有效, 为0、1、2时均无任何意义。TP pld 1 Unsigned Integer GSM为协议类型, TP udhi 1 Unsigned Integer。

4 总结

升级建设完成的防灾减灾短信平台, 实现了三家运营商 (移动、联通、电信) 的长短信拆分规则, 保证长短信的发送, 并在不通过MISC网关平台管理定制关系的条件下, 无需与运营商服务器同步, 添加白名单用户到数据库服务器中, 便于日常的管理与维护。此次升级更新后在功能上新增了批量定制用户导入、导出功能, 这就较完整地完成了防灾减灾短信平台的升级建设工作, 满足了日常业务需求, 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为气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发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摘要:为满足日常业务需求, 解决防灾减灾短信平台发送长短信及用户数据库管理等问题, 基于C/C++, JAVA编程技术的防灾减灾短信平台, 实现三家运营商 (电信、移动、联通) 长短信功能的统一发送, 为气象资讯能及时、准确地送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防灾减灾短信平台,长短信,气象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健, 王新丽.SGIP短信协议机制及其在华为在信网关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9) .

[2]林周, 汤瑞财, 龙卉.基于CMPP3.0的长短信识别与合并技术[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 (6) .

[3]陈素清.基于CMPP的超长短信接收实现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 (4) .

防灾减灾短信平台 篇2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一(16)班的池xx。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你我做起。

下周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六万多人遇难、一万七千多人失踪。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当天地的愤怒席卷而来,灾难降临之时,生命的脆弱暴露得如斯一览无余,赖以生存的一切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猛兽撕碎。曾如此坚强的钢筋水泥,在自然的强大面前束手无策。可看见,离散的骨肉、同胞的鲜血,流不尽的冰凉泪水,也随着地底下的怪物一同传出;可听见,哀恸的悲号,发自灵魂的叹息,直达九重云霄,经久无法平息。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灾害确实可怕,但比灾害更可怕的是无知,我们的身边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灾害的侵犯和隐患,如台风、暴雨、火灾、地震等等,因此,对我们全体师生而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上下楼梯靠右行,讲究秩序,轻声慢步,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

2、现在正值春夏交替季节,温差大,同时也是病菌滋生的季节,同学们要注意保暖,教室多通风,勤洗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电网综合防灾减灾系统 篇3

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种灾害对电力设备的危害,减少电网故障和停电事故,加强电网的健壮性,更安全有效地为国民经济服务是电力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编码和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了一个全省统一的电网运行灾害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综合现有的各种电网灾害监测系统数据,并结合全省电网基础数据,在统一的平台上灵活展示各种监测信息。利用该系统可以分析电网数据和各种运行环境数据,实现对电网灾害的自动预警、形成灾害防治方案及电网灾害的抢修指导,并在各种数据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做到前瞻性的电网灾害预防。

1系统概述

本系统以GIS为前台界面,采用图形化的管理和显示方式,使得电网运行调度、防灾减灾工作安排更为直观,便捷;利用Web技术方便信息共享,提高信息查询速度;以防灾减灾系统为中心,连接雷电、气象等预警预报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各种减灾系统中心互联,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电力公司的防灾减灾抗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先进手段。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传输信息量大、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的特点。本系统建设成功,可以有效地提高电网生产运行和电网防灾减灾的信息化水平。电网防灾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具体实现的功能有:信息采集,势态描绘,辅助决策,指挥调度,行动响应,信息反馈。系统的功能流程图如2所示。

系统行的GIS服务器采用IBM xSeries445,客户端采用普通PC机。软件GIS平台为:GeoStar 5.0,GeoSurf 5.0;数据库:Oracle9i;服瓣:Windows 2000 Server。客户端: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Oracle9i客户端;Web GIS客户端:Internet Explorer 6.0及以上。该系统软件采用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有c语言、java、C++,并使用Windows系统和Photo styler等寝为先进的绘图软件。

2.1系统功能描述

(1)信息采集

电网内部采集的信息有:雷电实时监测信息、气象监测信息等。划也如台风信息等需要从相关政府部门获取。这些信息时效性不一样,需采用多种方法采集数据。

(2)势态描给

灾害、灾情的现状及趋势,在屏幕地图上叠加灾害信息(雷电信息点、气象点、火灾点、台风路径等)、电网数据,图形化地实时展现给用户。

采用人工干预加计算机辅助的方式进行灾情等级评估,发布不同等级灾情预警信号,并提供相应的预警方案。

(3)辅助决采

根据势态描绘和灾害模拟,灾害历史数据,以及专家建议,提前对可能发生灾害地区,提供应急预案;针对台风的大小、路线以及变化,提供相应的预警方案和避让措施。

(4)指挥调度

灾害发生时,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提供相关部门、人员以及物资合理配置方案。

能够辅助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联动调度。

(5)行动响应

参考灾情势态,以及辅助决策,实现快速反应。通过统一的响应方式实现和社会相关部门的联动。

(6)信息反馈

灾害或故障现场情况的反馈。例如:现场人员可以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及时向抢险救灾指挥台发送文字、图像;利用统一的信息反馈平台,如:统一的服务电话、门户网站、邮件、短信等手段,及时收集和反馈灾情和预警信息。

2.2关键功能模块介绍

2.2.1应用矢量和影像的叠加融合技术

防灾减灾系统采用武汉大学Geosurf ImageDB实现矢量和影像的叠加。ImageDB能够做到由全貌到细节、由整体到局部、由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的快速、无缝的影像漫游和浏览。GeoSurf ImageDB服务端数据库直接连接GeoStar 5.0影像数据库,系统利用GeoSuff ImageDB Admin数据发布配置工具发布配置,使用连接管理配置影像地图应用服务与数据库的连接信息。启动应用服务后,可以通过GeoSurf ImageDB Viewer在Web浏览器中浏览和查询发布的数据。

采用矢量和影像的叠加技术,并融合显示电网运行环境监测信息,可以更直观地反映电力设施附近的地形地貌,使故障抢修人员在到达现场之前就对现场的环境有较好的了解。

2.2.2台风信恩模块

(1)台风信息展示

①根据采集的台风信息,结合GIS在信息展示方面的优势,在地图上直观地显示台风的实际路径和预测路径。把鼠标移动到台风路径点上就会出现台风气压、风速、风向、风力、七级风圈半径、十级风圈半径等等信息。路径点根据风力等级用不同颜色显示,红色表示12级以上的台风,黄色表示10至11级台风,绿色表示8至9级,蓝色表示7级,黑色表示7级以下。可以没定在地图上显示风圈范围以及预测路径,不同的气象台的台风预测路径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如图5所示)。

②系统服务端的后台服务可以实时监测台风数据,将台风信息及时分发到各客户端,并实时更新显示台风数据。

(2)台风信息分析

①具有历史台风与当前台风的分析比较功能,为防台决策提供了辅助手段。

②可以快速查询处于七级或十级风圈范围内的输电线路、变电站、发电厂等电力设备状况;查询台风预测路径上的地区供电局防台物资准备情况。

2.2.3气象信息模块

气象信息以Web的方式发布并在地图上显示。

①依据雨量的大小,以不同颜色显示气象站点,以描绘全省的降雨情况。

②可以自定义需要实时监测的气象站点,在地图上点击气象点,在气象点附近固定一个标签,在标签上显示气象实时信息,并且可以与数据库的数据同步更新。

③网页上发布全省九地市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每天的8点和20点更新一次数据。如图6所示。

2.2.4雷电信恩模块

雷电定位系统是一整套全自动、大面积、高精度、实时雷电监测系统,能实时显示对地雷击的发生时间、位置、雷电流幅值、回击次数;雷击点的分时彩色图能清晰地显示雷电运动轨迹。

雷电信息能在地图上直观地显示。配合GIS系统图形放大、缩小、漫游等功能,可以对雷电信息直观地查看和查询。系统提供了多种方式的查询、统计及显示。

(1)雷电信息展示

①系统默认显示实时雷电数据。可以按需要显示雷电的历史数据。雷电的显示符号以及颜色,形状都可以由用户决定。

②新产生的雷电直接在地图上显示,与数据库处理同步。

③以不同符号显示不同强度的雷电。

④沿线路显示历史雷电信息。

⑤按小时回放历史雷电。

(2)雷电信息分析

①系统可以按年、月、日、电流强度等多种方式统计雷电信息。

②可以设定线路的缓冲区带半径,查询输电线路附近的雷

电信息。

(3)雷电预警

当一分钟内的雷电数目以及电流强度均大于临界值时,系统发出警示。临界值根据当地的雷电发生状况设定。

2.2.5故障抢修模块

(1)故障抢修模块的网络结构图(如图7所示)

用户可以直接登录防灾减灾系统,进入台风抢修模块,系统可自动判断用户所在的局域网中是否有专用的台风抢修服务器。当台风造成网络中断的时候,用户可以访问局域网内的台风抢修系统。通过故障抢修模块发布的信息,用户可以实时关注受灾情况,指挥灾后抢修工作。

(2)关键技术点

①实现与95598系统互联互通。

②对每条馈线故障,提供上传CAD图纸的接口。

③实时更新网页上的故障抢修记录。

④对历史的故障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以饼图、柱状图等方式展现。

2.2.6灾害预警模块

预警的内容有:

①当台风到达48小时警戒线及24小时警戒线时,系统自动预警。

②当电力设备处于七级十级风圈范围内,系统自动预警。

③在单位时间内某个地区雷击点数超过警戒线,系统自动预警。

④单个雷电的电流强度超过警戒线,系统自动预警,并搜索雷击点附近是否有电力设施,列表并在地图上显示。

⑤某个地区的雨量超过警戒线,系统自动提示,并查询该地区最近几天的降雨量。

所有的预警信息都归类存储,便于随时查询统计。同时系统可以自定义各项指标的参数,如雷击点密度,临界电流强度等,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不同的指标。

2.2.7水库水情信息模块

为满足水库防洪调度的需要,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防灾减灾系统加入了水库水情模块,及时地让水管机构掌握水库的水位、库容及进库、泄出流量的实时数据。

系统以台账形式显示水库的水情信息以及设备状况。可以通过定位来查询各个水库的信息。

2.2.8 PDA应用

PDA的应用的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故障发生后,线路抢修人员,带上PDA可以实时发送故障第一现场的情况到指挥中心,使抢修队与指挥中心联运,进行有序高效的故障抢修。

②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调出当地的电力设备的发布情况,从整体上把握现场的情况,更合理、更有效地进行抢修,在最短地时间内恢复线路送电。

③通过GPS定位技术,指挥中心可以知道抢修队的位置,合理分配各受灾地区的抢修人员,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3结束语

防灾减灾短信平台 篇4

1 菏泽市开展气象手机短信服务概况

菏泽市是农业大区, 全市总人口约960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约800万人。菏泽市气象局多年来坚持开展气象手机短信服务, 利用媒体电视预报节目、气象显示屏、报纸等长期不间断地宣传手机短信服务, 并与移动公司联合印刷扇子6万把到乡镇集市下发, 从而增加了知名度, 及时、准确地向市委、市政府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防汛重点单位和广大群众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 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一致赞誉,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气象手机短信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受益人数的相关情况详见表1。

1.1 服务农机手

以“菏泽兴农短信平台”为媒介, 菏泽市气象局向在册农机手免费发送服务信息, 提供各地麦收情况和天气信息、机具调度、作业安排等情况等, 及时调度指挥全市联合收割机队的农机手实施跨区作业。连续4年配合市农机局开展小麦农机手1万名跨区作业农机手短信服务。这一举措有效地帮助农机手提高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和防灾的能力。

1.2 服务“三农”

气候条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 在农村生产过程中, 从农作物选种、农业生产安排、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作物生育期的田间管理直至最终收获等都受到气候的影响。农民群众文化知识程度低, 加之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 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农业气象知识了解甚少。因此, 利用气象信息成为科学种田的重要手段。

1.3 科学指导农作物管理

利用菏泽市兴农短信平台, 适时发布农业气象、近期3d天气、短时天气预报及生活气象短信等, 当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来临之时, 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重要气象信息一次性传送到所有需要的用户, 提高了农民主动防灾减灾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受益农民约75万人。如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之前, 向水稻种植大户和各村组干部发送了这样一条短信:“近期雨水多, 要防止发生检疫性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大风来临之前通过短信发出了预警, 通知农户提前做好准备, 按照每个大棚减少损失1.6万元, 白孚图镇约170个蔬菜大棚, 直接减少经济损失约270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2.1 短信内容问题

手机短信的字数是有限定的, 目前每单位短信最多是140个英文字符或70个汉字符, 超过规定的字符数将自动分割成相应条数, 造成部分信息丢失和短信不完整。另外, 出现短信日期编错, 如:2月只有28 d或29 d。但错误地编写成30日晴转多云等, 用户若常发现类似的错误, 将会产生不信任及厌烦心理。因此, 气象服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负责, 根据要求来编写气象信息, 交代清楚主要内容, 做到简洁、明了, 切勿超出短信字数要求;天气预报的描述语言应力求生动、精练, 要尽可能贴近公众生活, 相同的内容或是同一风格、同一类型的短信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同时, 气象站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班, 加强培训, 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3]。

2.2 信息库更新和传输问题

菏泽市气象局将市安全委员会, 市防汛指挥部等与气象有关部门决策领导人员、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气象灾害应急人员和广大气象信息员的手机号码放入“菏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库”中, 菏泽市及各县分管领导360名, 每村1名气象信息员, 全市共6 500名, 每乡镇1名, 协管员全市共200名左右, 最后相关工作人员将收到气象短信通过农村大喇叭通知村民。在发送天气预警信息时则按从高到低的优先级别进行发送,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的效率;收到信息后通过各自渠道快速传递出去。但是在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时, 由于用户量大, 传输不够及时, 没有真正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而且决策领导职责的变动也较为频繁, 影响了信息库的更新。因此, 要随时掌握人员变动信息, 对“菏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库”进行及时的更新, 并做到及时发布、及时传输, 要求气象信息员第一时间向村民通报, 让农民尽早收到预报信息, 提前做好防灾救灾准备[4]。

2.3 短信定制问题

兴农短信平台升级后, 移动公司限制了权限, 气象部门不能随意添加取消手机号码, 存在用户想用但定制不成功的问题, 中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对定制的方法不了解;同时, 由于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自身管理的问题, 天气预警信息发送的用户手机号码得不到及时更新, 至今仍对多年前的号码进行发送, 停机号、拆机号和移机号在所难免, 既浪费了资源, 也削减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送的速度。因此, 气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主动配合运营商做好推广工作, 加强短信服务号码宣传的力度, 制订系统全面的宣传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进行;通过电视、报纸、街区显示屏、网站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确保编辑短信代码的短信发送至正确的定制号码 (106573101800) , 即可定制成功;在稳定现有气象短信用户的基础上, 扩大宣传气象信息服务产品, 扩大公共气象短信服务的覆盖面;并千方百计使通信公司形成“上层重视、中层支持、具体操作人员积极配合”的局面, 使其对手机短信定制用户进行及时的更新, 提高信息的有效性。

3 结语

近年来, 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愈来愈严重。气象部门作为基础性服务部门, 担负着向群众提供天气资讯和灾害性天气预报的责任, 要不断努力提升气象信息服务能力, 为手机用户提供稳定、实用和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信息,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加强气象短信的时效性, 研究更多更好的气象服务产品, 开展多样性、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 以期更有力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摘要:对菏泽市气象手机短信发布平台情况进行介绍,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以为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不断进步打下基础, 使气象手机短信在多类气象信息发布手段中突出作用, 为菏泽市防灾减灾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气象手机短信,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山东荷泽

参考文献

[1]闫英, 达成荣, 袁成鑫, 等.论气象手机短信在防灾减灾信息服务中的优势[J].青海气象, 2004 (1) :52-54.

[2]梁毅进.气象短信的特色及注意的问题[J].广西气象, 2004 (3) :59-61.

[3]保广裕, 赵应章, 达成劳, 等.青海气象手机短信及编辑技巧[J].青海气象, 2006 (4) :52-43.

防灾减灾短信平台 篇5

与系列活动方案

各县(市、区)地震办公室、教育局、气象局、科协、xx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台商投资区教育文体旅游局、市直各中小学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XX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增强我市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及面对灾害时的自救互救技能,经研究,决定举办“5·12”防灾减灾日“科学防灾减灾,你我共参与”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xx市地震局、xx市教育局、xx市气象局、xx市科学技术协会

2、承办单位:xx市科技馆、xx市气象学会、xx市地震办公室

二、活动时间

XX年4月30日-XX年6月10日

三、活动地点

xx市科技馆、xx市气象台、xx市地震科普体验馆

四、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xx市科技馆活动

内容:

1、参观地震科学专题展厅,体验地震模拟振动平台;

2、参观“环保”、“生命与健康”等展厅,体验科

学互动项目;

3、观看防震减灾科普电影;

4、参观“防灾减灾”系列图片展。

时间:XX年4月30日-XX年6月1日。周二至周五期间请参观单位提前预约。

联系方式:洪xx

(二)xx市气象台活动

内容:参观气象台,了解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时间:XX年5月7日上午9:00-12:00。请参观单位提前预约。

联系方式:陈xx

(三)xx市地震科普体验馆活动

内容:参观地震科普体验馆,体验地震灾害防御互动项目。

时间:XX年5月3日--XX年5月6日。请参观单位提前预约。

联系方式:李xx

(四)观后感征文活动

参加以上活动的各中小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观后感征文活动。

具体要求:

1、以“防灾减灾”为主题,字数1000字左右,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2、截稿时间:XX年6月10日;

3、报送方式:请各中小学校自行组织对作文进行初选,在此基础上,每校推荐作文数量不多于5篇。作文需在题目下标注作者姓名及所在学校、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请各学校将推荐作文集中以电子文档格式发送到xx市地震局邮箱xx。

4、评比表彰:主办单位将对上报的作文进行审定,作文内容符合活动要求的,给予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特别优秀的作文,将推荐到“平安中国”网站上刊登展示,刊登情况将在xx市科技馆网站主页公布。

5、颁奖及证书领取

颁奖及证书领取时间暂定XX年6月30日,具体情况请关注xx市科技馆网页或微信公众平台。

联系方式:洪xx

xx市教育局

xx市地震局

xx市气象局

xx市科学技术协会

XX年4月28日

xx市地震局

防灾减灾短信平台 篇6

由于中国是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时期内逐步建立起相关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 因而我国的这些关于防灾减灾的法律是在不同的组织体系和部门的领导之下起草制订的, 导致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却又严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容易造成执行法律法规过程中的相互推诿和各自为政。有的法律表述不够清晰、歧义较大, 不同法律之间具有重复乃至相互矛盾的地方, 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立法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

一、美、日防灾减灾的立法考察

世界上如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的经验, 可为我们国家的相关立法提供借鉴和参考。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对于减灾、防灾的综合化、立体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格局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起来的, 这些国家从中央政府直至基层政府均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防灾、减灾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 一般在各级政府组建了专业的救援队伍, 政府对这支队伍进行军事化或者半军事化管理, 并建立了高效和严格细致的政府信息公开的细则、程序, 防灾减灾工作一般由在政府设置的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建立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体制, 并对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进行了明确。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预防工作, 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民众的教育, 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建立全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注重建立应急预案并加强平时的演练工作, 提升专业队伍防灾减灾工作实战能力和水平, 一旦有灾害事故发生,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注重对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工作, 对于相关防灾减灾事项一般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便于操作执行。美国官员防灾减灾的法律有近100项, 日本也有50多部, 美国和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比较完善和健全。

(一) 日本的防灾减灾立法

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规范体系是以1961年公布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为根本的一个巨大的法律体系。《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这个国家最为重要的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 是日本制订其他相关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法律依据。作为防灾减灾方面的基本法, 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使原先日本本来比较散乱的法律第一次得到系统化、体系化, 这部法律使日本当时已经出台颁布的相关法律得到了有机地结合。该基本法的规定了日本民众特别是政府对于防灾减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规定了日本防灾减灾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 规定了制订防灾减灾规划制订的程序、要求, 规定了灾害产生后关于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及其专门组织机构和相关协作部门的职责, 规定了灾害发生后日本政府财政支持的相关措施。在这个基本法的基础上, 日本对于其他的抚恤金发放、灾害救助、受灾者生活重建等方面的完整的法律规范, 以及地震特别措施法等, 这些法律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主体、其他相关领域立法为补充,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为日本整个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和制度保证。

和美国一样, 日本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也是非常完善的。在日本, 发生灾害的时候, 日本都道府县会委托该国红十字会进行相关物资准备和医务人员的派遣等工作, 在红十字会派出自己机构医务人员的同时, 红十字会还负责对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整合, 便于充分发挥医疗救护的作用, 形成救护合理机制。在红十字会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积极保持和其他国家红十字会的联系以及国际红十字会的联系, 并接受国际援助、捐助等。

(二) 美、日防灾减灾的立法借鉴

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上的成功经验, 理应作为人类同灾害作斗争的宝贵财富, 各个国家有打破地域, 乃至意识形态的限制, 在防灾减灾中互通有无, 相互借鉴, 共同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努力改进防御灾害的能力与措施。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具有普世价值的, 体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法律制度一经日本和美国颁布实施之后, 以比较快的速度被其他国家进行立法上的借鉴, 比如, 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吸收借鉴的有灾后重建基金的设立、灾后金融服务恢复方面的特殊政策、针对企业的赈灾捐款可以抵扣一定的纳税额等制度。在目前, 美国、日本通过实施之后被证明是有效的法律制度, 我国即使在目前尚没有这些法律制度, 但在国内也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讨论, 通过讨论, 结果是希望我国也尽快出台相应法律制度, 如NGO参与救灾法等。

2008年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国民带来了严重的损伤, 在地震发生之后, 我国在充分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受灾后防灾减灾的一些有效经验, 及时启动了全民救援的救灾抗灾机制, 并且及时实施了企业捐款可以抵扣一定纳税额的制度、筹集重建基金等一系列的救灾措施, 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及时抗灾减灾发挥了一定借鉴作用。当时的救灾减灾抗灾工作中, 我国允许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工作, 同时也允许美国和俄罗斯派出飞机参与地震救灾, 这些做法是对于相关国家立法而做出的, 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在减灾方面的一些法律, 我国当时以比较快的速度及时建立了针对汶川大地震进行的救灾制度, 为我国有效、有序开展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防灾减灾方面相关法律的制订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 所谓其是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立法工程, 也就是说防灾减灾的立法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需要出台多部法律, 当然, 我们出台的这些多部法律中可以有类似于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样的基本法为主体法律, 在此基础上制订其他相关的法律, 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因此, 防灾减灾立法并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 也不是通过制订某部法律就能够实现的,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不断的探索才能完成。针对我国的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我们亟待制订出台灾后国家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救灾方面的职权、义务方面的法律, 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义务进行法律上的明文规定,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影响救灾的政府及其部门进行责任追究。在借鉴国外如美国、日本的法律制度的时候, 我们也不能不加消化地进行接纳, 毕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国情和美国、日本有巨大差别, 我们所制订出台的法律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进行, 并且要使我们所制订的防震减灾相关法律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础, 便于法律被制订出来之后的顺利实施。在学习美国、日本方面法律制度方面来说, 我们要学习的是那些比较成熟并且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地基础立法, 对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修改乃至制订出台新法。

二、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主要原则

防灾减灾立法需要有相应的原则作引导。除了要遵守一般的立法原则之外, 防灾减灾立法还有着自己特有的原则, 可以简要概括为:第一, 国家干预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第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第三, 比例原则;第四, 便捷、高效的原则等。

(一) 国家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

此项原则是我国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 公众参与和国家干预并不是矛盾的, 而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 我们在开展防灾减灾立法的时候首先必须坚持国家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在防灾减灾中的国家干预措施也就是国家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的需求而依法对相关资源的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或者进行强行征收, 因此, 国家干预是确保防灾减灾工作高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在防灾减灾过程中, 国家可以制订财政收税等手段进行强行的干预, 以提高公众促防灾减灾工作地积极性、主动性。

(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防灾减灾立法的过程中, 不仅要坚持国家干预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还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这三者之中,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预防为主”, 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相关的可能的灾害进行事先的预防, 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 我们要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 对生态环境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三) 比例原则

在防灾减灾立法体系中的比例原则是一项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原则, 是最能体现防灾减灾特点的原则之一。在防灾减灾立法中的比例原则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必要性原则。即防灾减灾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应该是必要的, 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其二, 适当性原则。在防灾减灾过程中, 尽管时间紧迫, 但也要注意采取措施要基于防灾减灾的目的, 至少有益于目的的实现。其三, 利益损害最小原则, 又称为狭义比例原则。也就是在防灾减灾过程中, 既不要拘泥于法律条文的生硬规定, 置公共利益、人权、个人利益于不顾, 也不要畏首畏尾, 贻误战机, 而是要做出一个利益的权衡, 标准就是利益最小侵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不断对这种利益权衡的标准进行探讨, 并逐步予以明确, 更便于操作。

(四) 便捷、高效的原则

所谓“便捷、高效”的原则, 是由灾害的突发性和后果的及其严重性所决定的, 灾害是无情的, 许多灾害来势汹涌, 如果不采取便捷、高效的措施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措施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灾害发生之后或者发现具有灾害的隐患之后, 政府应当及时采取便捷、高效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危险进行排除, 对发生的危害进行尽可能的降低。便捷、高效的原则要求:第一, 必须确保执法相关程序的快捷性, 既要有章可循也不能他繁琐导致浪费宝贵的时间;第二, 实行特殊时期的集权, 使各种权力集中起来, 确保权力行使的高效;第三, 给执行任务的负责组织机构或者相关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因为如果过分注重向上级请示汇报必然浪费宝贵的时间资源, 措施救灾减灾的良机;第四, 应当明确紧急权力的追认制度, 这是基于自由裁量权而言的, 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如果没有得到事后的追认, 须适当对行使权力的人进行责任追究。

三、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改进与完善

针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及结合我国对于防治灾害发生方面的一些客观实际的具体要求, 我们应当充分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外先进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切实完善我国防灾减灾立法工作。

(一) 加大立法体系的理论研究力度

上文已经说到, 防灾减灾立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性的工程, 其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 我们对此不能盲目进行, 不能仅仅从立法的速度上来评价防灾减灾立法工作的成效, 必须切实加大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理论研究力度, 因为理论是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 良好的、正确的理论可以为实践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而如果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防灾减灾立法只能给我国的立法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带来损害。对此, 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相关立法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 建立在此领域的基本制度, 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实现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健全、完善;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际, 体现系统化要求, 全面建立法律位阶不同、效力等级不同、具有不同适用范围的协调一致、完整严密、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

(二) 成立统一的防灾减灾行政管理部门

目前, 世界上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以统一的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对全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负责统一协调指挥的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我们对此应当加以借鉴, 在各级政府部门设置专门的行政部门对防灾减灾工作进行总体协调和进行统一的管理, 这样才能防止各部门职责不明、行动不力、相互推诿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大大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效率。目前,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还在持续进行, 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在防灾减灾方面还非常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工作力度, 对分散在民政、水利、地震、环境保护等行政部门的防灾减灾职责集中起来, 在中央政府的层面上成立国家防灾减灾委员会负责全国的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协调, 该委员会直接对国务院总理负责, 各级人民政府相应的防灾减灾委员会, 开展辖区内的防灾减灾工作, 直接对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在规定由防灾减灾委员会负责防灾减灾相关组织协调工作和指挥工作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做到“政府主导、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协作氛围, 使防灾减灾工作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同步进行、协调进行, 建立完整齐备、高效运作、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网络。

(三) 完善防灾减灾过程的法律监督机制

法律监督是推动法律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最有效的力量, 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也是灾害防治立法体系的一部分。根据上述成立统一防灾减灾行政管理部门的设想, 如果我们在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 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以政府为主导, 这个委员会必然是权利高度集中的工作机构, 其权利高度集中是防灾减灾工作高效、快捷进行的要求所决定的。行政权利的高度集中有可能在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因此必须完善对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的长效监督制约机制, 确保防灾减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与此同时, 权利的高度集中非常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要切实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法律监督, 对于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即使在现行体制下, 我国贪污、挪用救灾物资款项的案件时有发生,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害的抗灾过程中, 仍然有害群之马贪污、挪用救灾物资和款项, 对此司法机关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因此, 我们要以防患于未然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救灾物资和款项使用的审计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 对于贪污、挪用救灾物资和款项的犯罪人员从重、从快进行判处, 以儆效尤。

综上所述, 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之外, 更多的还是要挖掘自己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防灾减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 研究与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 并在以后的防灾减灾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灾情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每一次灾害的呈现都不会雷同, 带给人们的损害也不会相同。但是, 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灾情如何变化, 我们都应做到有章可循, 有条不紊。在防灾减灾立法过程中, 必须要全面认识法律的功能及其局限性:也就是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演化为局限性。法律制度往往会在变化多端的灾情面前显出其滞后性、顽固性, 防灾减灾过程中许多有效的解决办法往往会与现有的法律制度出现碰撞。当然, 这也是推动防灾减灾立法演进的一大动力。正因为灾情的变化莫测、难以预料等特征, 防灾减灾的立法变化速度之快, 稳定性之差, 解决问题的效果之差强人意等特征成为一大立法的难点与急需攻克点。美、日等发达国家关于防灾减灾的立法的情况, 可以为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研究提供多方面的参照, 但考虑到防灾减灾立法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发达国家防灾减灾法律条文的文字本身感兴趣, 更多的还是应该从制度背后的根源以及其应对灾情的策略与技巧着手, 力争使我们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做到未雨绸缪, 以人为本,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摘要:防灾减灾作为一项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重要工作, 既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主管部门、协助部门、民众等各自的职责权限, 也需要通过立法对切实有效的方法、制度予以法定化, 从而赋予其法律效力。防灾减灾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责任与义务, 各国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制度都是在互相借鉴与结合自我发展基础上的结晶, 堪称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发达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的考察, 将为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个参照, 也提供一份可以借鉴的资料。

配电网防灾减灾 篇7

配电网直接连接千家万户,点多面广,配电设备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大街小巷,是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因此,当发生城市内涝、台风、地震等灾害时,配电设备也难独善其身!近年来,东南沿海的台风、长江等流域的洪涝,以及雷电、冰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配电网的倒杆、断线大范围停电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配电网的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配电网造成的影响,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2016年第9期特别策划以“配电网防灾减灾”为主题,对配电网所遭遇的各类灾害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其中,李天友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配电网的防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制定防灾预案、采取差异化设计、配备应急保安电源等配电网防灾减灾的若干措施;李冰冰等提出了提高海岛配电网综合防灾保障能力的差异化规划建设原则,并基于配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对强台风、多雷区、强腐蚀区域的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进行了经济性评价;刘永清等提出了配电网防灾技术策略,并针对地形地貌特点和灾损类型,研究了网络优化和防灾差异化设计的技术措施;朱远等提出了基于便携式直流融冰装置的配电网防冰灾对策;李有铖等阐述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结合设计、规划、施工、物资、运维等方面构建的防风技术体系,并介绍了各地开展的差异化防风加固项目;陆鸿等介绍了10kV架空配电线路防雷害分析与综合防雷措施的应用,特别是大量采用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经验,对防止绝缘导线雷击断线起到了有效防护作用;余尔汶介绍了基于GIS平台的配电网应急抢修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故障信息管理、故障辅助分析、应急资源调配、现场信息上报、气象服务等功能;黄超艺等介绍了台湾地区配电线路风灾应急抢修的经验和启示,包括台风受损情况、抢修工作重点纪要、配电线路抢修策略及执行方案、注意事项等。

防灾减灾更需要科学指引 篇8

清晰可辨的灾区遥感图像, 使指挥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组织救援;灵敏的生命探测仪, 使救援队快速搜寻到废墟下一息尚存的生命;借助先进的物探找水技术, 打井队迅速打出汩汩清水;依靠旱育稀播、节水灌溉等旱作技术, 农民在大旱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然而, “亡羊补牢”无论何等迅速, 终究比不上“未雨绸缪”的准备。面对自然灾害, 及时的救助固然重要, 但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防灾减灾机制、做到“未雨绸缪”更重要。

可以说, 防灾与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备灾、应急、恢复到重建都需要各方协调, 科学、有序地去完成。汶川地震也好, 西南抗旱也好, 玉树地震也好, 援救之所以能够顺利展开, 除了科技手段的运用之外, 起更重要作用的, 是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科学分工与科学协作。

多次的救灾经验也使我们意识到, 身处事中时, 一套科学的、综合性的防灾减灾机制多么重要。防灾减灾机制的建立, 在统筹上, 依靠科学思想的指引, 把安全建设、救灾救济、应急管理、风险防范整合在一起, 形成合力与凝聚力, 协调防灾和减灾的关系;在行动上, 依靠全体民众, 从社区减灾做起, 提高社会防灾减灾的能力;在技术上, 依靠科技支撑, 不断加强防灾减灾的应急响应信息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实际能力和知识普及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防灾减灾体系。

果树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初探 篇9

一、综合应用农业措施,增强树体抗逆能力

促使树势健壮、花芽饱满等栽培措施,均具有提高树体抗逆能力。主要包括早施基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贮藏营养水平;合理修剪,及早疏花,减少养分的不必要消耗;加强各类病虫害的防治,提高树体抗逆能力;花前及时补充肥料,提高树体抗冻能力。萌芽期对树体进行氨基酸液肥涂干,发芽后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氨基酸钙等高效肥料,及时补充树体营养,提高树体细胞浓度,增强抗逆性。

二、延迟萌芽,预防霜冻

(一)春树干涂白

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0份+食盐1~2份+水35~40份+1~2份生豆汁,以增加黏着力。也可采用10~20倍液石灰水喷布树冠,以反射光照、减少树体对热能的吸收,减缓树体温度上升,推迟开花3~5天。

(二)果园覆盖

早春利用秸秆、树枝、杂草等有机物料厚度10~15厘米覆盖树盘(或整个果园),可使土壤升温缓慢,限制根系早期活动,延迟萌芽开花。

(三)果园灌水

果树发芽后至开花前,园内灌水1~2次,减缓地温上升的速度,还可显著降低果园地温,推迟花期2~3天;或在花芽膨大期,全树喷布碧护15000倍液,延迟开花。同时,由于灌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了土壤的热容量,使接近地面的空气不会爆冷暴热,对气温变化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三、低温霜冻来临前的预防措施

(一)熏烟法

当气象预报气温低于组织、器官受冻的临界值(苹果花芽萌动期能忍受的临界最低气温为-2.8℃至-3.8℃,花期为-1.7℃至-2.2℃,幼果期为-1.1℃至-2.2℃)时,可采用烟熏法进行预防。即在冻害来临前一天下午,提前做好生烟准备。用落叶、锯末、作物秸秆、杂草等不易起明火,但放烟多的燃料,在果园上风口处,每亩堆放6~8堆,草堆外覆湿草或湿土,使其点燃后只放烟而不产生明火。当晚上果园气温降至2~3℃时(约在午夜0~2时)点燃草堆,使其不断产生浓烟,放烟持续到日出前。放烟后,在果园上空形成烟雾层,产生“温室效应”,使地面的热辐射不能散失,同时,湿冷空气侵入时,遇烟尘凝结成雾滴,形成了放热过程,可提高园内空气温度2℃左右。烟熏防霜要注意放烟质量,绝不能产生明火,否则影响防冻效果。

(二)增温法

果园内每亩放置10个火炉,在将发生霜冻前点火加温,可使下层空气变暖而上升,上层原来较温暖的空气下降,在果树周围形成了一个暖气层,可提高园内温度1~2℃。

(三)喷布营养液

强冷空气来临前或当夜,果园喷布0.3%蔗糖+0.3%硼酸,或喷布芸苔素481、天达2116(1000倍液),可有效调解花朵(幼果)细胞膜渗透压,预防冻害。如喷布“宇征”牌防冻剂可防止果树在-3℃左右不受冻害。其防冻原理是: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可使作物气孔关闭,降低冰点,细胞原生质的浓度加大,同时固化成衣,抑制自身热量的散失,从而发挥防冻作用。当气温升至0℃时胶衣软化,作物恢复常态。喷施时期以冻害前1~2日为最好,7~10日内有效。

(四)架设防霜机、防雹网等设施。

果园内安装防霜机,待霜冻来临前,打开防霜机,将冷空气吹散。架设防雹网,采用钢管支撑、铁丝网架、全覆盖屋脊型的防雹网架设模式。其中采用的钢管,高杆5.5米,边杆5米;铁丝采用8毫米粗铁丝;网架采用陕西纺织研究所生产的果园专用防雹网(白色),每亩支架13根钢管,间距为5米×10米,高杆和边杆均用地锚加固,高杆坑深0.5米,低杆坑深1米(杆坑底必须垫实),整体用铁丝构成方格网,防雹网采用铁丝挂钩固定,能够承受6~7级以上大风和10~15毫米降雹和降雪。防霜机与防雹网等设施防霜冻效果明显。

四、灾后补救措施

(一)鼓励宣传、应急培训

一般果农在遭受冻害后,基本上是消极对待。因此,技术人员要鼓励果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应急补救措施,尽可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减少经济损失,召集全部果农到田间进行现场冻害应急处理培训。

(二)喷水

霜冻发生后,及时对树冠喷水,可有效缓解霜冻危害。

(三)喷布防冻液

花期受冻后,在花托未受害的情况下,喷布维果天然活力素500~800倍液或天达2116(500倍液)或芸苔素481,可以提高坐果率,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四)加强土肥水管理

海岛灾害及其防灾减灾策略 篇10

1 海岛灾害特征

1.1 灾害种类多, 发生频繁

海岛地区的灾害种类多。根据主要的致灾因子, 海岛地区的主要灾害可以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一级类型, 又包括20多种二级类型[3]。各种海岛灾害中以海洋灾害为主要影响类型。海岛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敏感地带, 灾害种类多, 表现为不同时空尺度。由于全球变暖和全球气候异常, 也导致海岛地区的各类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大大增加, 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看, 海岛地区每年都有灾、无处不有灾。

1.2 灾害损失严重且呈增长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海岛面临更为严重的灾害形式, 主要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 强台风、大暴雨、大风暴潮、海冰等巨灾风险增多, 各类灾害给海岛地区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海岛灾害的统计数据和资料, 本节中所采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编纂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0—2010) 资料[4]以及相关文献, 通过我国海洋灾害的资料与数据进行类比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中国近海海域及海岸带区域的海洋灾害损失年均增长迅速, 是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中增长最快的。2000年以来海洋灾害的灾次数据显示 (图1) , 中国海洋灾害发生的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 上升最为明显的是赤潮灾害, 其次则是海浪灾害, 风暴潮灾害略有上升。从直接经济损失来看 (图2) , 在各种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中, 以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所占比重最大;死亡 (含失踪) 人数主要因风暴潮和海浪灾害造成, 但从2006年以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图3) 。

1.3 灾害链现象突出

在海岛众多的灾害链中, 热带气旋灾害链 (热带气旋—巨浪—风暴潮—暴雨—滑坡—泥石流等) 、暴雨灾害链 (暴雨—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干旱灾害链 (干旱—作物失收—病虫—土地退化等) 、地震灾害链 (地震—火灾—滑坡—水灾—海啸—疾病等) 、寒潮灾害链 (寒潮-冻害-海冰-寒潮大浪) 是常见的灾害链。灾害链的危害性表现为: (1) 灾害链辐射作用和社会冲击波效应增强, 群发性灾害趋于严重, 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2) 自然灾害系统与资源、环境问题互为因果, 相互诱发,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1.4 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按照海洋灾害空间分布特点, 东海区域海洋灾害最严重, 风暴潮、海浪及赤潮灾害所占比例均超过3个海洋灾害区域总数的一半;渤、黄海区域灾害种类比较齐全, 除在其他两海区也占一定比例的风暴潮、海浪及赤潮外, 还有其独有的海冰灾害和温带风暴潮灾害;南海区域辽阔, 海洋灾害主要分布在南海的北、中部海区, 南部海域海区灾害较少。统计数据表明:海洋灾害损失最严重的省份是广东、浙江和福建, 其次是山东、江苏和海南。

1.5 海岛生态灾害发展趋势加快

近10年以来, 我国沿岸海域赤潮频发、危害严重, 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东海海域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 中国东部几乎所有的海湾都受到赤潮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 由于近年来海上各类生产活动的增加, 以及海上安全被忽视而使得海洋溢油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生态灾害给沿海海岛经济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2 海岛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海岛地理环境独特, 相对孤立地散布于海上, 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共享性差。与陆地相比, 其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有限, 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海岛发生灾害时受灾危害程度大。海岛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域, 但是, 目前我国在海岛灾害的基础调查研究、监测技术、预报警报、应急体系和重大灾害的危急处理机制、减灾服务等方面, 仍然处于落后甚至空白局面, 海岛防灾减灾需要进一步加强[5,6]。我国海岛防灾减灾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2.1 管理体制和应急救援系统有待完善

海岛防灾减灾是典型的社会行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全社会通力合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影响。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部门分割, 使海岛防灾减灾现行管理体制缺乏全方位、快速有效的工作机制, 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目前, 海岛地区应急指挥系统普遍没有建立, 缺少工作经费等问题比较突出。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渠道不够畅通、应急反应不够快, 灾害救援装备比较落后;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防治技术相对落后, 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高。

2.2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灾害综合监测能力不强

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 海岛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医疗卫生条件、水、电、道路较差, 经济相对落后。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来说, 海岛地区就是“东部的西部”。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各种海岛灾害造成的损失又会加重这种落后的局面。海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一些灾害多发地区的避灾场所建设滞后, 城镇灾害设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居民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

我国尚未建立较完善、广覆盖的海岛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海岛地区灾害监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仍十分薄弱, 综合监测能力仍不能满足提高灾害预报准确性与时效性的需要。海岛灾害监视监测设备短缺落后, 自动化程度低;监测技术、手段有待发展;海岛灾害监测站点稀缺, 分布不甚合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能力需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与海岛地区多灾的现状不相适应, 与现今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岛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开展。

2.3 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灾害风险评估空白

海岛防灾减灾的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研发支撑能力不足, 专业人才匮乏。应急平台、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装备配置、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标准规范。尚未建立有效的海岛减灾科技支撑体系, 海岛灾害的基础理论研究落后, 对海岛灾害发生机理和规律的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海岛灾害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领域的探讨;科研工作者参与海岛减灾领域科学研究的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海岛灾害区划和灾害风险评估尚属空白。海岛地区各种灾害的评估标准还没有完全建立, 灾害评估的技术手段还很有限, 灾害评估所依赖的监测技术方法还比较欠缺, 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灾害过程监测评估及灾后综合评估等许多方面还没有建立多行业、多部门协调评估的工作机制, 这种状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减灾预案的制定和防灾减灾效果。

2.4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 是防灾减灾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综合防灾减灾的应对措施之一。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多方面的原因, 海岛的灾害文化建设存在许多“滞后”现象, 海岛居民减灾意识薄弱, 将减灾简单视同于救灾和赈灾的片面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灾害教育措施不得力, 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宣传不足, 海岛居民对于灾害的警觉性差, 缺乏避灾训练, 群众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是我国海岛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应该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思想观念, 开展全民普及宣传教育, 提高防灾意识和群众的自护能力, 保护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海岛防灾减灾策略

3.1 加强海岛灾害风险评估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全面调查我国重点海区海岛各类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 查明主要的灾害风险隐患, 基本摸清我国海岛减灾能力底数, 建立完善海岛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 为增强海岛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依据。评估海岛各类灾害风险, 编制省级 (1∶25万) 及海岛灾害高风险区域 (1∶10万) 风险图。

完善灾情统计标准, 建立我国海岛灾害灾情统计体系, 建成国家、省 (自治区) 、市、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 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建立相关部门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充分利用各有关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经济社会专题信息和灾害信息, 建设海岛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 加强对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应用。

3.2 加强海岛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建设

加强海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海岛防风、防浪、防潮工程, 重点加强避风港、渔港、防波堤、海堤、护岸等设施建设;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在海岛地区基本建成生态功能稳定、防灾减灾效果显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以抵御海岛地区重大自然灾害, 切实维护海岛地区生态安全;加强海岛城镇排涝设施建设, 重点做好城区防洪和排涝工程建设, 提高抗洪减灾能力;防治海岛山洪和地质灾害, 以巡查、监控和避险为重点, 做好防范工作。

统筹做好海岛地区农业和农村减灾, 工业和城市减灾以及重点地区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编制与减灾工程规划, 全面提高海岛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3.3 加强海岛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完善海岛与陆地联网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海上救援体系建设。减灾工作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有必要建立海岛灾害的监测、情报、预报、预警和防御信息网络系统, 以增强对灾害的快速反应及科学决策能力, 提高减灾实效。一是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实行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相结合、传统监测与现代监测相结合、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 对海岛灾害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监测。二是加强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灾害预报服务系统, 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短时、短期、中期连续滚动灾害预报。三是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各地要广泛采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电话传真、报纸杂志、高音喇叭、手机群呼、鸣锣示警等有效形式, 将重大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防洪防汛等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发送到公众。

3.4 建立健全海岛灾害应急指挥救援机制

加强海岛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加强减灾救灾装备建设。加强海岛减灾救灾工作队伍和军队、武警、公安消防部队等骨干救援队伍及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制订减灾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 全面提高减灾志愿者的减灾知识和技能, 促进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3.5 加强海岛防灾抗灾科技能力建设

自然灾害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它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加强各类自然灾害特点、成因的研究, 以及长、中、短期预测。同时也要加强海岛灾害综合研究, 对灾害的成因、预防、救灾、灾后建设和各类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规律性等全面研究, 力求找出减轻灾害的综合对策,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依靠科技, 发挥科技在海岛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高起点、高效率、高水平地推动海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是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强对外交流, 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科技设备, 提高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水平, 特别是在洪水预警体系、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防震减灾体系建设中, 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 提高科技含量。三要加强防灾减灾重大技术的攻关, 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要发挥科研优势, 协同作战, 联合攻关, 力争在关键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3.6 加强海岛防灾减灾规划体系与技术标准规范建设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政府应将海岛防灾减灾规划工作作为推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 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海岛综合减灾应急预案, 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岛防灾、抗灾、救灾应急计划和措施, 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灾难发生后及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 协调各方行动, 减轻灾害损失。重点开展海岛灾害监测、预报、预防技术、灾害应急处理方法和程序、救灾措施等领域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制定, 为我国海岛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标准化技术方法, 为应急预案的正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海岛灾害处理效率和水平, 为我国海岛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3.7 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强化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 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合作机制。依托国家减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 鼓励群众参加减灾专业技术交互式远程教育, 培训减灾知识。结合海岛灾害特点, 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 推广先进减灾经验, 宣传成功减灾案例, 面向公众宣传减灾知识。将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 开展减灾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 建成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面向减灾工作者的教育培训, 提高减灾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海岛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 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由被动防灾转变为主动减灾。开展多层次专业化教育, 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管理人员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切实提高海岛防灾减灾的工作业务水平。结合各海岛地区灾情实际情况, 通过广播、电视、科普活动、预警演习等, 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 使干部和群众都明白, 自觉采取各种防灾措施, 避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自觉地加重灾情的盲目性。

4 保障措施

4.1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管理机制

完善海岛防灾减灾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组建国家级的全国海岛防灾减灾管理中心, 加强全国海岛防灾减灾工作的协调联动, 建立全国海岛防灾减灾管理中心与国务院各灾害归口管理成员单位、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制度和机制。加强海岛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制订和完善海岛灾害应急预案, 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2 加强防灾减灾制度化建设

逐步建立以防灾减灾有关法律法规为主体, 由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实现海岛灾害预报、预警、应急、救援、评估、投入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提高依法减灾的水平。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行政执法责任制, 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 使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4.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加大减灾投入力度

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 积极开拓其他投资渠道, 争取社会各方面对防灾减灾事业的投入和支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投资机制。建立省 (自治区) 、市、县三级防灾减灾投入保障体系, 将防灾减灾事业投入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并设立防灾减灾政府基金, 专户存储, 专款专用。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资金对防灾减灾事业的支持与投入。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灾害保险机制建设, 鼓励企业、个人参加灾害保险, 提高社会对灾害的承受能力, 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海岛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的多元化补偿机制。大力实施科技防灾减灾战略, 重视科技投入,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灾害科学技术研究,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减灾中的作用。

摘要:中国沿海地区一向是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地带, 海岛更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典型的生态脆弱带。随着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 海岛作为特殊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复合区域, 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依托。为了保障我国海岛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海岛防灾减灾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2000年以来中国海洋灾害统计资料, 对影响我国海岛地区的灾害特征做了类比分析, 并对海岛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岛防灾减灾策略与保障措施。

关键词:海岛,灾害特征,减灾策略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灾害、社会、减灾、发展:中国百年自然灾害态势与21世纪减灾策略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2]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 (ECOTONE) 的基础判定[J].生态学报, 1989, 9 (2) :97-105.

[3]叶涛, 郭卫平, 史培军.1990年以来中国海洋灾害系统风险特征分析及其综合风险管理[J].自然灾害学报, 2005, 4 (6) :65-70.

[4]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0-2010年) [EB/OL].[2013-09-10].http://www.coi.gov.cn/hygb.

[5]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6.

上一篇:远程心电诊断下一篇:电力企业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