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理论(精选9篇)
中医体质理论 篇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中医体质学说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 总结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吸收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经有关学者不懈的努力, 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对于“治未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体质的定义
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 王琦[1]定义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 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疾病的抵御能力方面, 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而匡调元[2]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和在环境的影响下, 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其生理反应的特殊性, 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型的倾向性。
近10年来随着对体质学说深入研究, 学术界对体质的定义倾向于[3]:体质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和后天诸多因素影响, 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现为个体的生理反映的特殊性, 在病理上则表现为个体的发病倾向性。
2 体质的分型
中医学认为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脏腑阴阳气血偏颇和机能代谢活动各异的反映, 并且认为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疾病。如:《灵枢·五变篇》指出:“肉不坚, 腠理疏, 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坚者, 善病痹。”
体质分型标准化、规范化的建立是现代体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分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关于体质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五行归属法、阴阳含量划分法等。中医诊断学[4]将体质分为阴脏之人、阳脏之人、阴阳和平之人3大类。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又出现了多种体质分型方法, 使中医学体质理论日趋完善。当今体质分型较有代表性的为匡氏[5]的6分法和王氏[6]的9分法, 其中王氏的9分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现代研究者对体质类型的划分, 大多是建立在临床观察基础上的分类, 分类的理论依据也大多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 分法较多, 统一、规范的体质分型系统仍需进一步确立。
3 调整体质以“治未病”
3.1 体质可变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可见, 遗传是决定体质的重要因素, 然而并不是全部因素, 个体体质一旦形成, 是相对稳定的, 但并非一成不变。体质是相对稳定的特质, “相对稳定”意味着体质是可变的。导致体质可变性的原因, 一是人体的自发性内因, 如年龄;二是外界随机性环境因素, 如饮食、起居、疾病等。年龄的增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饮食、起居、情志等外界随机性环境因素却是可有意识进行调理控制的。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7,8]开展了食物对体质形成和调整病理性体质的研究, 结果表明:食物寒热不同对体质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同时也发现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相应体质的调整作用明显。而体质可调性观点的证实, 说明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具有可变性。另外, 通过药物也可改变病理体质, “药食同源”, 药物、食物具有五气、五性, 对五脏六腑各有所好, 各有所归[9], 这些研究结果论证了后天食物、药物因素对体质的影响作用。
3.2 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重在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 消除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 从改变体质入手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匡调元[10]认为:体质可以分为正常体质和病理体质, 所谓病理体质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治未病”, 就是要未病先防, 要注重疾病的临床前期, 重点是能前瞻性地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 消除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王氏[12]建立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并指出体质决定着个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体质还决定着证候的形成与演变, 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是病、证产生的背景和重要物质基础。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的发展, 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改善病理体质, 高速和优化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4 展望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 中医体质学说将在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方面起着指导作用, 并显示“辨体保健”的特色[12], 因此中医体质学说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发展, 以及对疾病发病学说的深入研究, 在了解到病人的主要病理体质类型后, 就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 调整其体质, 改善体质状况, 从而降低发病率, 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摘要: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已经过近30年的蓬勃发展, 中医学历来强调“治未病”, 按照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治未病”可着重从调整体质入手, 通过改变体质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治未病,预防疾病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70.
[2]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治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3:7.
[3]边海云, 陈利国.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回顾[J].江苏中医药, 2006, 27 (9) :77.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45.
[5]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66.
[6]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4) :1-8.
[7]张伟荣, 薛惠娟.食物对体质形成影响的生化研究[J].中医杂志, 1992, 33 (7) :49-50.
[8]张伟荣, 薛惠娟, 匡调元, 等.食物调整病理性体质的生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 2 (1) :35-36.
[9]匡调元.“体质食养学”纲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 (3) :217-219.
[10]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8 (2) :1.
[11]靳琦.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9 (1) :41-45.
[12]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展望[J].中医药学刊, 2002, 20 (2) :137.
中医体质理论 篇2
【关键词】中医学;体质学说;临床意义
【Abstract】 Body constit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hich has a certain direction on clinical practice.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ion of body constitution, its classification,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athogenesis, and its direction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临床实践使人们渐渐地发现人群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所以在个体形态、机能活动和生理代谢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了某些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及其既病之后产生某些病变的倾向性。
1 关于体质的概念
体质的概念是指人群中在代谢、机能与结构方面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人体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产生某些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2 关于体质的类型
《内经》对人体体质作了较详细的分类其有关内容如下:
2.1 应用阴阳为纲、五行为目,结合人体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的变化的.适应力等特性将体质细分为二十五种类型。
2.2 根据观察人体阴阳多少、,结合人的性格、心理、外观特征等,将体质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阴阳平和五型,既所谓阴阳五态之人。
2.3 根据人体形态和精神劳逸、提出“五形态”的辨质施治原则。
现代结合临床实践观察,可大致见到如下几种体质类型:
2.3.1 正常体质:发育正常,面色红润,精神饱满,阴阳平秘,舌苔正常,脉平,在人群中占有大多数。
2.3.2 阳热体质:形体消瘦,面颊潮红,常口燥咽干,或见失眠心烦,渴喜冷饮,溲黄便干,舌红,脉数,既病之后易致内热炽盛,或邪易从热化而伤津劫液。
2.3.3 阴寒体质:形寒肢冷,体胖面白,唇淡少华,渴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不耐风寒,舌淡苔白,脉迟或缓。
2.3.4 痰湿体质:大多形体肥胖、头重如裹、四肢重着乏力、口甘而粘、渴不欲饮、咳嗽多痰、舌苔多腻、脉滑或濡、既病之后易致痰湿易盛、证情缠绵。
2.3.5 脆弱体质:形体虚弱、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易感风寒、妇人可见月经稀少色淡、舌质淡或舌体胖、脉虚、细或弱,既病之后易致气血虚、甚或虚脱、且非扶正不足以祛邪。
体质类型的区分只是大体上的依据,大多数情况下,只可以说有些人接近某种体质,当然,无论何种体质类型本身,并不是某种疾病的直接原因,但可以看到某种体质的人在不良条件下易患某种疾病。
3 体质与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学说十分重视人体内在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体质的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内在因素,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中医病机学说认为人体体质是产生疾病易感性和倾向性的内在根源,如吴谦曰:“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
临床上,常可见到“病之阴阳,因人而变”,“邪气因人而化的现象。
4 体质与辨证施治
体质与病因病机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所以诊治中须重视辨质施治、审察疾病属性、分析疾病的进退、推测疾病的预后及确定其治疗原则,均须重视病人的体质条件,张景岳指出:“当辨因人因证之别,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
同一疾病,根据体质不同、表现不同而治法不同,此乃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根据体质不同、表现相同而治法相同,此乃异病同治。
如何辨质施治呢?张景岳曰:“或以阴脏喜温暖,宜姜桂之辛热,或以阳脏喜生冷,宜芩连之苦寒;或以平脏,热之则可阳,寒之则可阴。
中医体质理论 篇3
一、背景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健康理念的增强,健康和旅游已趋成为成为国人生活的主题。传统中医几千年来在防病治病中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体质调理在国内健康方面受到大众的推崇,具有重要的养生地位和价值。上世纪70年代,匡调元和王琦等根据国人的健康特点提出了中医体质理论。王琦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中医体质九分法: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确立中医体质理论标准。调查表明,国内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超过7亿,占总人口的60%-70%。亚健康状态是体质偏颇的主要表现。国内不同地区的人群进行调查显示,偏颇体质占75%-94%。因此,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进行养生活动对改善体质、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是现代人青睐的一种健康养生方式,在旅游同时兼顾促进健康是大多数人士的愿望,养生旅游在此背景下应运而起,成为时代的新潮流。养生旅游以恢复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以优美的环境为依托,融合了养生资源与旅游活动,帮助旅游者实现修身养性、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目标的特定旅游类型,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二、中医体质理论在养生旅游中的应用
近年来,养生旅游在国内需求旺盛,但市场上有针对性、个性化、成熟的项目较少,供需出现不对称、不合理、不科学的脱节现象,影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养生旅游中包含诸多传统养生元素,把中医体质和养生旅游有机结合,用中医体质调节方法指导养生旅游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既可较好地实现养生旅游的目的,又可满足旅行者对旅游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将有助于国内养生旅游特色化、精细化、功能化的发展之路。
国内关于中医体质或养生旅游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但从中医体质理论针对不同身体状况人群实施养生旅游活动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作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多年中医养生和养生旅游的实践,就中医体质人群进行养生旅游的应用思路及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对养生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
(一)平和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体态均匀健壮,性格开朗,对疾病抵抗能力强,平素患病较少。
养生旅游建议:平和体质的人群身体素质和心态较好,在旅游活动中没有过多限制性要求。不过中老年人群应以轻中度有氧运动或者是一些耐力和柔韧性的活动为主,如爬山、垂钓、徒步旅行、海滨游泳等,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度耗体,不宜在过热过冷或环境急剧变化下进行。在饮食上无特殊禁忌,注意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膳食平衡和卫生[13]。旅途中要保持节奏适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二)气虚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形体消瘦或偏胖,平素怕冷出虚汗,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沉,精神疲惫或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等。
养生旅游建议:此类人群体能偏低,主要因心肺功能不足,稍微劳累就会感到疲劳、出汗甚至气喘。因此,平时不宜参加时间紧、节奏快的旅行活动,旅游中不宜进行强度较高的运动,适合林间健步走、慢跑、健身操、放松性游泳、森林浴等低强度的有氧锻炼方法。旅行过程中要注意天气变化,谨避风寒。
饮食上宜选用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健脾补气、容易消化的食品,如粳米、小米、大麦、山药、红薯、胡萝卜、香菇、豆腐、大枣、苹果、葡萄、花生等;可适当食用有补益作用的肉类,如黄鱼、比目鱼、刀鱼、青鱼、鸡肉、羊肉、鹌鹑等;少吃辛辣、刺激、耗气的食物,如荞麦、生萝卜、柚子、菊花、薄荷等。若在有条件的旅游目的地如广州、香港、杭州等,可适当服用一些具有补益气血的药膳。平素尽量不饮绿茶、慎饮酒、抽烟;保持平和心态,不可过度劳神。
(三)阳虚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多手脚发冷、肢体倦怠,稍微活动易咳喘心慌。
养生旅游建议:阳虚质旅行者以振奋、提升阳气的活动为主,旅游时应选气候温和、干爽舒适的地区,如冬天去海南三亚,夏天去东北或内蒙。可选择在负氧离子含量高,地势较为平坦的环境中如海边、水泊、瀑布、林中进行一些诸如快步走、垂钓、采摘、传统健身操(五禽戏、八段锦)、气功、太极拳、日光浴等有氧旅游运动。运动时应坚持规律适量、劳逸结合的原则。阴冷天气或潮湿之处不宜活动,不可大量出汗,以防汗出过多伤阳耗气。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或地区旅行时应做好保暖防寒准备。
饮食上注意不可贪食寒凉,尽量多吃热性、温补性、补阳气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狗肉、带鱼、虾、核桃、栗子、桂圆等;少食苦寒耗气伤阳的食物,如苦瓜、冬瓜、白萝卜、白菜、绿豆芽、百合、蜂蜜等。旅行期间保持规律作息,保证每天8小时左右睡眠,睡前可坚持用温热水泡脚,有利于消除疲劳及身体阳气恢复。
(四)阴虚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体形多消瘦,平素皮肤易干燥、面潮红、口燥咽干,经常大便干结,性情较急躁,容易失眠。
养生旅游建议:此体质的人群应避免或减少在炎热的夏天或闷热的环境中进行旅游活动。旅行中可适合选择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活动,避免大负荷剧烈运动。可供选择的健身项目如森林浴、游泳、健步走、漂流、滑雪、太极拳、易筋经等,运动中应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疾病者,可选择地势平坦、气候适宜的旅游地如桂林、阳朔、大理等欣赏田园风光、小桥流水、泛舟湖泊、骑车环岛、品茗赏月等慢节奏的旅游生活。
饮食上可适当食用性凉或寒、补阴津的食物,如芝麻、黑木耳、绿豆、牛奶、蜂蜜、海参、鲍鱼、螃蟹、牡蛎、豆腐、梨子、火龙果或当地凉茶等。避免煎炸、烧烤食物,菜肴宜清炖、清蒸为宜;忌食辛辣、温热损耗阴津和助火生热之品,如狗肉、羊肉、公鸡等;调料少用姜、葱、蒜、胡椒、辣椒等。住宿应选在尽量远离闹市,比较安静之地,作息保持规律,不可熬夜或做过度兴奋之事。平时少饮酒抽烟,合理控制好自我情绪。
(五)痰湿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形体多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易出汗,容易困倦喜睡。
养生旅游建议:现代医学发现,痰湿质之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此类人群应避免或减少在炎热或气温高于30度以上的地方或环境中进行旅游活动。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可适当通过踏青、景区健步走、慢速登山、采摘、游泳嬉戏、传统健身操等轻度有氧活动,运动要适量出汗,可加速机体新陈代谢,有助于体内毒素及废物的排出。坚持科学规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勿过饱或暴饮暴食。可适量补充具有健脾利湿、祛痰化浊的药食两用食物,如生姜、红小豆、大枣、山药、薏苡仁、茯苓、荷叶、陈皮等[18];少食或不食动物脂肪、内脏、海鲜、酒精饮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物;忌食阴柔粘滞之食品,如生冷瓜果、冷饮、肥肉、砂糖等。有条件时可以运用保健法如泡浴、熏蒸等,利于改善痰湿状态。平时应早睡早起,居处宜清洁干燥,忌阴冷潮湿之地。
(六)湿热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体态偏胖,油垢满面,常感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身体困倦沉重、小便发黄、大便黏滞不爽。
养生旅游建议:湿热质的人在旅游活动时应当避开暑热天气或高温环境,宜选择气候凉爽之地。旅游运动以有氧运动为基础,可适当做一些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活动如长途徒步旅行、中长跑、游泳、登山、攀岩、沙滩排球、武术等。若旅游地气温较高、湿度大,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出来活动。若情绪容易急躁之人,可适当安排较为轻松、欢愉的活动如观看景区表演,参与游客互动游戏等。
饮食可多食清热化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等。少食甜食、甘甜饮料(如可乐,雪碧等)、辛辣大热食物(如辣椒、八角、葱等)、酒、狗羊牛肉、肥甘厚味(如肥鱼大肉、蜂蜜等)等,可适当饮用凉茶。不宜暴饮暴食、饮酒、抽烟[13]。避免居住低洼潮湿之地,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作息应规律,保持良好睡眠。
(七)瘀血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面色及皮肤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口唇青紫,身体经常出现疼痛,容易烦躁,健忘。
养生旅游建议:瘀血质的人心血管机能较弱,机体容易缺氧。在旅游过程中,可选择含氧及负氧离子高的生态景区,可提高血氧含量,增强心肺功能。旅游活动易在低海拔景区进行,如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浴、短途观光购物、垂钓、采摘、景区骑行、划船等;也可进行一些低负荷有氧耐力项目如游泳、保健按摩、舞蹈、健身操、瑜伽等。严禁强度大、剧烈、惊险的活动,如爬山、长途旅行、滑翔、蹦极、漂流、滑雪等。尽量不要在高温、高寒、高海拔地区旅行。
饮食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有选择多食山楂、桃仁、红糖、醋、菇类、黑豆、黄豆、黑木耳、玫瑰花茶等具有活血补血的食物。宜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肥甘厚腻寒凉食物。可少量饮用红葡萄酒、黄酒、米酒等具有活血保健作用的低度酒。平时宜多培养兴趣爱好,多交朋友,保持情绪开朗。不宜熬夜及过于劳累,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
(八)气郁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平素情志不畅,精神处于抑郁状态,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常感胸闷不舒,头痛眩晕。
养生旅游建议:此类人群适合户外活动,宜动不宜静。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运动量大,易于发泄情志项目,如跑步、登山、游泳、漂流、沙滩排球等;或选择一些舒缓压力的项目,如森林浴、日光浴、温泉浴、林中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多参加旅游团队社交活动,多看喜剧、滑稽剧、轻快激越的音乐剧等文艺节目,勿看悲剧、苦剧,这些都有助于鼓动气血,缓解压力,改善心境。
饮食上须建立良好的习惯,做到三餐规律,营养搭配合理。可适当摄入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之食物,如:小麦、燕麦、柑橘、荞麦、萝卜、洋葱、丝瓜、佛手瓜、陈皮、桂圆、莲子肉、鲫鱼等;或中医药膳、药茶,如:橘皮粥、二花理气茶(茉莉花、玫瑰花)等。少食收敛酸涩之物,如乌梅、南瓜、泡菜、石榴、青梅、杨梅、草莓、杨桃、酸枣、李子、柠檬等;不可多食如雪糕、冰激凌、冰冻饮料等冰冷食品。旅行中注意劳逸结合,早睡早起,居室保持安静清洁,光线宜暗。
(九)特禀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先天体质不足,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养生旅游建议:此类人群若对花粉过敏者,在春天或季节交替时尽量减少到户外或花草繁茂之地旅行,户外旅行时要带口罩、眼镜。若对动物过敏者,不宜与狗、猫等宠物有过多接触。若对食物过敏者,应针对性地忌食或少食牛奶、虾、蟹、海鲜、鹅肉、蚕豆、酒、浓茶、咖啡等食物。若对尘螨过敏者在户外时戴口罩,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干净整洁,被褥衣物经常换洗。作息要规律,积极参加旅游运动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三、小结
中医体质理论作为传统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人体质的改善、疾病的治疗、以及提高生命质量具有良好功效[22]。根据此理论,针对不同个体及人群身体状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养生指导,是国内养生旅游开发所需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中医让你看清自己体质 篇4
天南地北体质各异 中医有同病异治之说,比如一个东北人和一个广州人患同一种病,中医处方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体质不同,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人的体质与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其饮食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存环境,都会影响到个体体质。
我国东部地区湿热体质较多;南部地区湿热体质和血瘀体质较多;西部地区气虚体质、阴虚体质较多,阳虚体质较少;华北地区湿热体质较多;东北地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较多。 气虚体质在西部和东北较多,可能与西部高海拔地区低气压、低氧分压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有关。阴虚体质在西部较多,可能与西部地区多风、干燥、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气候环境有关。
中医体质学说浅论 篇5
1 中医体质分类研究
1.1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内经》对体质差异的认识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以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将人分为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类型,每类型再各自推演出5种亚型,故体质类型共计25种,“先立五行,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明代医家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偏颇、饮食的好恶、用药的宜忌、气血的虚衰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平脏3型。朱丹溪《格致余论》明确提出痰湿体质,即“肥白人多痰”。清代医家章楠《医门棒喝》以阴阳量的盛、旺、虚、弱为分类方法,将体质划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阴阳两弱4种类型。
1.2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现代医家体质分类研究较多,分类的方法依据也大不相同,选取有代表性的体质分类总结如下:
匡氏[1]以阴阳、气血、痰湿的生理、病理特征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白光质。王氏[2]从临术实用的角度,确实七种体质类型,即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田氏[5]根据脏腑经络和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将体质划分为阴虚型、阴寒型、阳虚型、阳热型、气虚型、气滞型、血虚型、血瘀型、津亏型、痰湿型、动风型、蕴毒型。何氏[6]等根据临床观察,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阴阳两虚质、痰湿质、瘀滞质。陈氏[7]结合临床,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血两虚质、倦怠质、阳盛质。
2 中医体质学说的科学意义
随着产业社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空气的污染、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市场观念的冲击,社会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也就是说,致病因素已有3个,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三是心理因素。20世纪70~80年代,很多人出现了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心情郁闷、情绪不稳等多种症状,但通过体征和化验检查又无异常,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患病人数不断攀升,这种现象曾经困扰了医学界多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这一发现被后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相应于这个健康的定义,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定义:“亚健康是一种即没有疾病,又不是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改善偏颇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选择,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转化。对偏颇体制状态进行修正,从而达到改善亚健康状态、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方法。其主张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条畅、劳逸适度等养生之术即是对其高度的概括。
3 中医体质研究发展趋势
3.1 体质学说系统化,体质分类标准化
随着体质学说研究的深入,后世医家在《内经》体质学说的基础上,将体质学说越来越整体化、系统化、规范化。
《健康报》2006年6月22日3版报导《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完成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其方法学体系建立的研究”项目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体质可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建立了中医体质分类的理论模型及体质文献数据库;通过文献研究和流行病学方法,以OR值计分确定痰湿体质的量化诊断标准,为痰湿体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客观的判断依据,并为现代体质类型研究提供了方法;应用中医传统和现代研究手段的体质分类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符合中医特色的体质分类标准,开发中医9种基本体质量表,运用量表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并对量表的信度、效果进行评价,其实用性、再现性、一致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中国人群9种中医体质判定标准,为体质分类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和方法,并在全国范围内及日本等国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
3.2 体质学说将广泛应用于疾病防治、亚健康状态调整等领域
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临床,应用于临床,这也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根本目的。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为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学指导。中医体质学说未来必将在促进人类健康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会南.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0):853-855.
[2]崔伟政.浅谈《金匮要略》中的体质分类[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8(5):6-7.
[3]匡调元.体质病理学研究[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1(2):3-17.
[4]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70-71.
[5]田代华,吕明伟.论体质与证候[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7(1):7-11.
[6]何裕民,高钦颖,严清,等.从体质调研结果控讨因时因地制宜治则[J].中医杂志,1986,27(5):47-50.
过敏性体质的中医认识 篇6
1过敏体质
过敏性体质一般是指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的与生具有的特异体质, 所以患过敏性疾病的人都能追寻出血缘的家族过敏史, 这是现代中西医所共识。但这种体质生理特征的中医阐述, 温老师是第一人。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疾病, 如有的患湿疹、荨麻疹, 有的患过敏性哮喘, 有的则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 可发生药物性皮炎, 甚至剥脱性皮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温老称之为过敏“三联征”, 即呼吸道表现、胃肠表现、皮肤表现, 在临床中呼吸道多表现为过敏性鼻炎、鼻窦炎, 过敏性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胃肠道多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皮肤表现更为多样, 如荨麻疹、湿疹、各种皮炎及多发斑痣 (这是近2年温老师总结的) 。由于这些多变的表现在临床诊断中容易误诊, 如把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引起的慢性反流咳嗽, 当普通感冒、气管炎所致咳嗽, 而应用抗生素、止咳化痰药物;腹痛、腹泻, 多被认为是急性胃肠炎, 使用抗感染、清热药物等。根据过敏表现的多种多样, 故风邪内伏是其发病的病机, 因风邪善行而数变, 可以潜伏于体内, 而外发为各种疾病。
2医学研究治疗
现代医学对过敏体质从遗传、解剖、免疫、病理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但由于过敏原多变, 而每个人的过敏表现又不尽相同, 常存在多因素影响, 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目前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抗变态反应药物、脱敏疗法, 但疗程长、不良反应大, 只可针对表象治疗, 故临床疗效不满意。而传统中医在治疗该病时, 多从症状辨证治疗, 极少考虑体质因素及过敏因素, 疗效亦不理想。而温老在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长期临床中, 不仅指出了该病的病因, 更总结出了该病的本质。其病因为风邪内伏 (过敏) , 而其人本质为阴虚。在治疗中强调整体医疗, 扶正固本。
温老在诊治患者时常详细问诊, 对患者描述或外院诊断多详加核实, 如诉反复感冒, 常追问其具体症状, 许多家长对疾病一知半解, 常以为喷嚏、咳嗽即为感冒, 就诊时若医师只听主诉随即便开抗生素、清热解毒药, 而不考虑患儿体质是阴虚, 病位是鼻炎、鼻窦炎等病所致咳嗽, 把鼻窦流出的分泌液当痰来化, 导致失治误治。临床尤其重视全身的望诊, 并总结阴虚过敏性体质的几大特点, 一是口唇红嫩, 许多患儿因滥用药物, 损伤脾胃而致气虚, 面色虽晄白少泽或萎黄, 但唇色鲜红, 与其气虚截然不同, 表明其本为阴虚。二是舌质淡红或嫩红, 舌苔少或剥脱或无苔是阴虚的舌象, 常与口唇色泽相对比。三是手掌红、手心热。以上三点为阴虚体质的本质外象, 无论受何种外界因素影响其本质不变。另外可以作为过敏体质的佐证的表现有:一是斑痣型荨麻疹, 认为此类多发斑痣与过敏相关, 是皮肤过敏未加调控而遗留的瘢痕, 二是过敏体质多由遗传而来, 随患儿来诊的父母面唇舌诊与患儿相似, 斑痣的表现也常一致, 但临床表现却各不相同。通过这些可以辨证其阴虚过敏体质。
在治疗时, 首先强调整体医疗, 扶正固本, 辨别病因用药, 而非见症用药, 如为鼻炎所致咳嗽, 只需治疗鼻炎即可, 不用多加清肺化痰之品。其次防其变, 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患儿易患多动症、抽动症, 对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病因不重视严重可发展为哮喘;胃肠过敏的腹痛、腹泻, 如反复刺激, 可出现炎性改变、息肉、甚至癌变;皮肤的斑痣最不被人们重视, 但此类皮疹却提示过敏的存在, 若不注意, 日久也容易出现囊肿、息肉等病变。所以在用药时选用防风、醋柴胡、白蒺藜祛风而抗过敏;乌梅、五味子、诃子养阴润燥, 此类药多一专多能, 如诃子既可杀菌又可收敛;石菖蒲开窍;黄精、百合益脾肺之气阴;若多动明显 (包括情绪敏感) , 多加用益智仁益心智, 调解神经功能失调;若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可加用紫菀、紫苏梗、白果止咳平喘;若有热象可加用土茯苓、黄芩等清热但不苦寒败胃之品;若皮疹明显, 可加用土茯苓、丹皮、白藓皮、凌霄花等消斑;发热时可加用白薇、青蒿、芦根等益胃阴而退热之品。
总之, 过敏体质是先天形成的, 但过敏症状的发生却因人、因时而异, 而过敏的伤害可大可小, 小到皮肤湿疹, 大到囊肿、癌变, 饮食起居当留意, 坚决避免过敏原接触。因阴虚体质对燥性的羊肉、坚果类、炸烤煎熏食物应应少食或不食。生活中需做到肉蛋奶类、蔬菜类、水果类、谷物类均衡给予。不随意使用消炎药、败火药, 要了解自己的体质, 明确认识多汗、便秘等本为阴虚本质所致, 当调整饮食为主, 不可滥用通腑泄热之品, 以免更伤气阴。
肝胆结石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篇7
体质是人体在其生命阶段所具有一种固有特质, 除了受到先天的影响外, 后天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领导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30多年研究后发现, 中国人群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类型[2]。中医理论是中医体质学的指导理论, 中医体质学是根据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研究, 对人体疾病的发展进行了解, 积极的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学科[3]。体质受到遗传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是因环境、饮食、区域等影响是可以变化的, 根据患者的体质来进行调整, 对疾病进行预防。研究肝胆结石患者的体质特征和规律, 能够为治疗肝胆结石疾病提供参考, 为找到中西结合治疗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帮助, 格局饮食习惯以及膳食结构的影响, 可以找到干预的方法, 预防肝胆结石的产生, 现将本院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本院2010~2012年接收的862例肝胆结石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 为这些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量表研究, 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1.2 诊断标准
1.2.1 肝胆结石的诊断标准
参考《外科学》[1]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2011年制定的《肝胆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依据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及CT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1.2.2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由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4], 对《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中的全部问题进行回答, 由临床调研人员填表、计算原始分、计算转化分, 根据判定标准来判定患者的体质类型。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患者均是在本院接收检查并且确定是患有肝胆结石的患者。
1.3.2 排除标准
所有患有器质性疾病且在用药治疗的患者、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丧失语言沟通能力的患者、非自愿参与的患者均不在此次研究纳入范围内。
1.4 实施步骤
此次参与研究的主治医生均是经验丰富, 对临床流行疾病有足够了解的医生, 且明确此次研究的目的, 责任心强, 对这些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病史询问, 收集临床研究信息, 根据要求填写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2 结果
肝胆结石患者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及兼夹体质为主, 实性体质居多。9种体质类型按照出现频次的高低进行排列, 处于前3位的肝胆结石患者体质依次为:湿热质395例, 占45.82%;痰湿质363例, 占42.11%;气虚质228例, 占26.45%;平和质67例, 7.77%;偏颇体质795例, 占92.23%;单一体质 (类型的人数为) 281例, 占32.60%, 兼夹体质581例, 占67.40%。实性体质491例, 占56.96%, 出现虚实夹杂体质235例, 占27.26%。
3 讨论
临床中肝胆结石患者较多的症状就是腹痛、黄疸、呕吐等, 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根据中医理论研究, 引起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有饮食问题、情志问题, 患者如有酗酒以及肥胖等情况, 那么脾胃受损严重, 肝胆不得疏泄, 导致疾病的产生[5]。
饮食不当对于脾胃的负担比较大, 营养不良也会导致体质的变化, 引起疾病的产生。湿热质多是患者饮食喜好肥腻, 习惯性饮酒, 湿热在体内积聚所导致的体质状态。饮食没有节制、脾胃失调、酗酒伤胃、湿热内生, 这些都是会让患者形成湿热体质的因素。水液代谢障碍是痰湿的主要原因, 脾、肺、肾这些器官出现异常时则会导致津液敷布和排泄发生障碍, 产生了痰湿体质状态。患者如果平时的饮食习惯比较偏好特定的几类食物, 就会给体内的应用分布带来失衡, 部分营养过剩, 其他营养不足, 这样就是偏颇体质。肥腻和甜食的偏好亦容易变成湿热和痰湿体质。人的体质虽然天生和遗传的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但是后天的影响也不小, 像是环境、精神、饮食等都会给体质带来变化, 肝胆结石患者的病变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且是长期的影响而让脾胃功能受损, 最终产生了疾病。
中医体质因饮食问题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根据患者平时饮食习惯的不同, 其摄入的营养有差异, 体质也会在长期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尽管人体的体质具有稳定性, 但是也会发生改变。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的避免体质变为偏颇体质类型, 对于体质的改善具有正面的影响[6]。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可以给人体提供需求的各类营养, 促进体质的增加, 在长期的坚持下, 偏颇体质可以变为平和体质[2]。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倡健康饮食、合理运动,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基础。肝胆结石患者平时生活中偏好于肥腻食物, 因此体重肥胖患者居多, 体质也是以湿热、痰湿、气虚这三类为主, 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整, 能够促进患者的体质转变, 起到了预防肝胆结石的作用。
总之, 肝胆结石患者临床中的发病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其饮食不当导致了体质的变化, 因此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整, 患者能够健康、科学饮食, 将会降低肝胆结石的发生几率。
摘要:目的 对中医治疗肝胆结石的辨证分型治疗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根据862例肝胆结石患者来进行中医体质量表分析。结果 肝胆结石患者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及兼夹体质为主, 实性体质居多。9种体质类型按照出现频次的高低进行排列, 处于前3位的肝胆结石患者体质依次为:湿热质395例, 占45.82%;痰湿质363例, 占42.11%;气虚质228例, 占26.45%;平和质67例, 占7.77%;偏颇体质795例, 占92.23%;单一体质 (类型的人数为) 281例, 占32.60%, 兼夹体质581例, 占67.40%。实性体质491例, 占56.96%, 出现虚实夹杂体质235例, 占27.26%。结论 临床中肝胆结石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偏颇体质较多的就是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这三类, 通过饮食调节和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发生肝胆结石的几率。
关键词:肝胆结石,中医体质分类,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67-576.
[2]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64, 69.
[3]宋红普.对中医体质调研的几点思考.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7, 41 (3) :50.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ZYYXH/T157-2009)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 (4) :303-304.
[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4) :1-8.
某区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朝阳区高碑店地区常住65岁以上社区居民,共随机调查934人。
1.2 调查方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站对就诊人群进行体质辨识问卷调查。纳入标准:65周岁以上的高碑店地区常住居民;对调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65周岁以下的人群;病情严重者;精神疾病;未获得知情同意者。
1.3 调查内容:
问卷采用2013年7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老年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设定的中医体质测评量表。数据采集后录入KY3H智能系统。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运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的体质类型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体质辨识调查共934例,其中女性515例(55.14%),男性419例(44.86%),年龄65~85岁,平均73.7岁。
2.2 九种体质分布情况:
平和质153例,占16.83%,八种偏颇体质781例,占83.62%,依次为:阳虚质27.09%、阴虚质21.84%、痰湿质18.84%、气虚质8.89%、气郁质4.18%、湿热质1.18%、特禀质0.96%、血淤质0.64%。
2.3 不同性别体质特点:
女性阳虚质高于男性;男性平和质、痰湿质明显多于女性。P<0.05,有统计学差异。具体见表1。
2.4 慢性疾病与体质的关系:
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中以阳虚、阴虚、痰湿体质较多;高脂血症痰湿、阴虚体质比较多。具体见表2。
3 讨论
九种体质类型在高碑店地区老年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平和质153例,占16.83%;其他八种偏颇体质781例,占83.17%。老年人中偏颇体质的人较多;偏颇体质中阳虚质和阴虚质居于前二位,显示老年人群生理功能衰退,体质多虚的特点。特禀质、血瘀质所占的比例最少,可见在所调查的高碑店地区老年人中,血瘀体质的人少,所以在治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时,是否要广泛使用活血化瘀药值得进一步探索。
从性别分布显示,男性平和质明显多于女性,男性:89例,占21.24%,女性:64例,占12.43%。考虑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经带胎产有关。男性痰湿质比女性高,这与男性自身生理特点以及社会活动较多,多食膏粱厚味、饮酒有关;女性阳虚质明显高于男性,可见女性较男性体质多虚;男女性别不同,体质的倾向也有所不同,这与男女的生理特点、社会活动、饮食、心理等因素有关。
阳虚、阴虚、痰湿质在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均占70%左右,明显高于其他体质,可见这三种体质是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的易患体质。我们对这三种体质的人群,就要特别注意,定期随访,帮助他们改善体质。对于那些没患病,但属于这三种体质的人,通过改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病,属于这三种体质的人,通过调节体质,使病情稳定,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临床经常有患者问:“我也不胖,吃的也不多,为什么血脂还高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表2中高血脂的易患体质,就可以得到答案。高血脂的易患体质是痰湿质,占24.07%,第二位是阴虚质,占18.52%,根据不同体质的特点,阴虚质的人多瘦小,所以有些人身材较瘦,血脂也会高。阴虚、阳虚、气虚在高脂血症中占48.15%,说明所调查人群中高血脂的病因病机与体虚有直接的关系。
注:*P<0.05
老年人的慢性疾病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多项研究显示,通过改善某些疾病的易患体质,可以明显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所以通过体质辨识,掌握慢病的易患体质对防治疾病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2):74-82.
杭州市初中学生中医体质分型调查 篇9
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全部来源于杭州市上城区某中学, 在校初一至初三全体学生。男性418例, 占57.33%;女性311例, 占42.66%;平均年龄 (14.45±1.04) 岁, 男性与女性在年龄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方法
体质分类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9种体质分类方法[2], 体质辨识方法采用问卷填写方法, 结合经培训医生中医四诊录入, 进行综合体质辨识法。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方法: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概念框架确立编制量表, 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 各个亚量表含有7~11个条目。计分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的问题, 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 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 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是1分, 最高分是5分, 9个亚量表分别计算分数。先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 即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计算原始分数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 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为1~100分。
转化分数=[ (原始分-条目数) / (条目数×4) ]×100
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 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30分时, 判定为“是”;平和质转化分>60分, 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40分时, 判定为“基本是”;否则判定为“否”。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 判定为“是”;30~39分, 判定为“倾向是”;<30分, 判定为“否”。亚量表分数越高, 该体质类型倾向越明显。
统计学分析:资料收集后, 数据经录入后用SPSS17.0软件包对其进行χ2检验。
3结果
发放问卷共740份, 回收733份, 其中有效问卷729份, 4份问卷因被调查者填写不完整或填写不认真, 影响对体质类型进行判定而被视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51%。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见表1~2。
从9种体质分布来看, 平和质533例 (判定为“是”与“基本是”) , 其中422例 (60.63%) 无偏颇体质倾向, 91例 (12.48%) 有偏颇体质倾向;偏颇体质196例 (平和质判定为“否”的人群中, “是”与“倾向是”某种偏颇体质之和) , 其中单纯偏颇体质 (即只有一种偏颇体质) 46例 (6.31%) , 兼夹偏颇体质 (判定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偏颇体质) 150例 (20.58%) 。
按偏颇体质类型出现频次, 以气郁质最多, 其次为气虚质、阴虚质;而以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湿热质、血瘀质出现较少。对偏颇体质中196例兼夹体质观察发现, 个体可呈现从兼夹2种体质至兼杂8种体质的情况。说明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 个体常出现不止一种的体质类型。
4讨论
内经有云:“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丈夫八岁, 肾气实, 发长齿更;二八, 肾气盛, 天癸至, 精气溢泻, 阴阳和, 故能有子。”说明青少年在14~16岁是生长发育高峰, 肾气充足, 阴阳调和, 身体强健, 体质平和, 受外界影响最小。本调查结果亦显示平和质占多数。
本次研究中, 杭州初中学生体质偏颇质为26.89%, 明显低于全国一般人群的67.86%[3], 提示体质类型可能与地域有关。从调查发现, 杭州初中学生偏颇体质出现频次最多的是气郁质, 其次是气虚质和阴虚质, 可能与当前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功课压力大, 耗伤气血;竞争激烈, 常多压抑的学习环境有关;正如《灵枢·本神》所云:“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闷乱, 四肢不举, 毛悴色夭。”据此推断, 在中学课程中深入开设心理疏导课程, 调情志, 疏抑郁, 改善亚健康状态, 将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4.
【中医体质理论】推荐阅读:
中医体质类型09-23
社区中医体质防治策略06-20
中医学基础体质07-27
中医辨证理论07-18
中医五行理论06-14
中医养生理论08-05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08-28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06-22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08-17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