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子弟

2024-09-24

外来工子弟(通用10篇)

外来工子弟 篇1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中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在此政策的引导下,实习支教在许多地区展开,尤其在中西部及一些偏远地区,为促进教育均衡、推进教育公平做出了贡献。而发达地区由于基础教育师资相对饱和,难以提供岗位开展实习支教,实习支教活动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开展。但并不是说,发达地区就不存在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问题。外来工子弟学校是发达地区所面对的教育难题,是否可以将实习支教政策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实施,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常熟理工学院是地处苏南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有着五十多年的教师教育历史。为推进地区教育公平,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尝试开展实习支教工作,寻求在发达地区开展实习支教的探索。

一追求教育公平与外来工子弟就学的现实困境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包含了入学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1]教育公平存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三个方面。起点公平是平等享有学习的机会,而过程公平则是学生进入到某一阶段的教育系统受到公正的对待,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同质的学习资源和同样的教育关怀,教育者不以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当前政府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推进教育资源的同质化配置,回应社会对教育公平更高一层次的诉求。然而,政府推进教育均衡针对的是区域内的均衡,与城乡、校际公平问题不同的是,外来工子弟的教育公平是由于我国户籍政策“外地户口”身份所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其举办主体及教育对象都与我们通常所关注和研究的学校存在差别,也容易为人所忽视,我们称其为外来工子弟学校。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导致了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从而带来了地区间适龄儿童数量的失衡。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适龄儿童总量超出了该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外来工子弟学校也就应运而生了。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城市常熟市为例,有外来工人口约100万,适龄儿童5万名。如此庞大的外来工子女,地方公共教育资源很难接纳,而且外来工的流动性较大,教育资源的配置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常熟市公办教育资源只能吸纳约3.5万名儿童,还有1.5万名儿童需要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外来工子弟学校分担了地方公共教育资源的压力,缓解了地方入学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但也带来了教育公平的困境。由于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民营性质以及外来工子女的户籍原因,地方政府在对待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政策安排上很难做到与地方公办教育资源均衡,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还难以与公办学校比肩。我国的教育实践已经从重视入学机会平等过度到关注教育过程的平等,即重视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质量。民工子弟学校也需要关注其教育质量,不仅实现民工子弟“有学上”,还要关注他们“上什么样的学”,使民工子弟享有教育过程的公平。在资源的配置上,外来工子弟学校除了办学设施上的差距外,更主要的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常熟市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0,远低于苏州市的1:23的要求,还有14.8%的教师无教师资格证。不管从教师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也是义务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社会追求教育公平的受惠者,需要人们基于教育公平理论对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实际关切。

二实习支教:一举多赢的实践举措

外来工子弟学校物质资源的不足尚可以克服,只要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师资的不足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由于各种环境及工资待遇等问题,外来工子弟学校很难聘请到高水平的教师,而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地方高校安排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到外来工子弟学校进行实习支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于地方政府、高校、外来工子弟学校及大学生而言,都能够从中受益。

第一,政府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举措。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外来工子弟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教育不公平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有意无意背离了“应得”原则,损害了“相称”关系,使得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3]在面对外来工子弟学校问题上,政府作为首要责任者应承担起责任,不要因为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民办性质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也不要因为外来工不在自己管辖范围而置之不理,外来工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外来工子女应该平等享有受教育权。保障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外来工子女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地方政府除了把好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入口关,对于一些纯粹以营利为目的、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坚决取缔外;还要积极改善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师资状况,从软件上促进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水平。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开展实习支教是提高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二,地方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地方高校开展实习支教既可以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展现大学精神,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感悟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教育的专业情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常熟理工学院将实习基地建在外来工子弟学校是一个开创性的尝试,也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破的新领域。

第三,为外来工子弟学校质量提升注入活力。外来工子弟学校由于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也较差,而且流动性大,实习支教为外来工子弟学校缓解了这一问题。实习支教为外来工子弟学校注入新鲜血液,这些准教师将在教师岗位上进行全岗实习,既可以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可以置换出部分教师进行脱岗培训,地方高校为这些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第四,为学生的发展能力提供舞台。过去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实习生无法进行实战,观摩的多而实际教学的少,影响了实习的质量。实习支教是在高校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将师范生的实习实践与对基础教育的支教培训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多方共赢的制度设计, 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组织实施, 能够有效强化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环节, 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是创新师范生培养的有效途径。[4]接触外来工子弟也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责任感,培养师范生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在培养未来教师对社会公正的信奉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公平仅是其中的一步。如果这样的认识只能让他们焦急伤心无望的话,这对他们未来的学生是没有好处的。教师还必须把自身看成是处在促进社会公正斗争中的参与者,有能力和权利批评社会和教育实践,并带来社会和教育的变革。”[5]

三双导师制:提升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质量的关键

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虽然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但也要注意到,实习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实习质量的好坏关注到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近期人们对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关注,主要是关于职前培养的实践性知识的缺失。因此,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实践,我们既要关注到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意义,也要关注到教师教育质量本身。否则,以牺牲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缓解现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将会带来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如何兼顾实习支教的质量,笔者认为,主要是加强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这也是在师范生实习支教活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上存在问题,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解决实习支教指导教师队伍是问题的关键。实习支教指导教师队伍构建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高校合作,为实习支教学生提供双导师制。

第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基础教育师资。地方政府是促进地方教育公平的直接责任者,政府与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关系,不仅仅是管理的关系,还应该承担起扶持的义务。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虽然投资主体的不同,但外来工子弟学校同样也在承担着义务教育的任务,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做贡献。政府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扶持,不是单纯指帮助其改善物质环境,提高师资质量才是帮助其发展的关键。外来工子弟学校,虽然就地理位置上讲,有些也是身处现代化的城市,但却缺乏学习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实习支教中,地方高校解决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数量问题,而质量还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抽调优秀教师担任实习支教生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习支教生的教学指导,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为这些指导教师提供财政和制度保障。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定期组织名师到外来工子弟学校开设示范课,供实习支教生学习观摩。

第二,地方高校为实习支教生配置课程教学法指导老师。现在的实习支教队伍往往是一种混编式的安排,即不同学科实习支教生组成一支支教队伍,这样支教生的管理及教学指导就需要高校组建多学科课程教学法老师担任。虽然支教是地方高校借助实习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实习支教是师范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高校不能因为支教生承担了社会义务而放弃了自己的培养责任,支教生日常的管理评价及教学指导还需要高校承担。课程教学法教师已经为师范生开设了理论课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育理论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也需要课程教学法的教学解答学生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情意。因此,课程教学法教师可以承担学生管理评价及教学指导的任务,组建多学科课程教学法教师队伍也能够加强校地联系,更好地为地方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73.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16.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12.

[4]乔荣生, 程浩.实习支教的实践性培养思想溯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2) .

[5]尼古拉斯·M·米凯利, 戴维·李·凯泽.为了民主和社会公正的教师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63-164.

外来工子弟 篇2

蓝白相间的校服,配上鲜艳的红领巾,映衬着天真单纯的张张笑脸,这是我们和去支教的志愿者踏入红山小学的第一印象。狭小的走廊上欢快的歌声随着他们的跳跃而跳跃,遇到我们,会有一声稚气的“老师好!”我被深深的感动了。

从九月份开始,我们的志愿者会在每周三的下午到红山去进行志愿活动。主要是去给那里的孩子们上些健康教育课,兴趣课,思想教育课等。虽然有时我们真正教学的时间只有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但之前我们的志愿者可能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备课,几十分钟的时间来乘公交。小学生毕竟是有些顽皮的,上课的时候我们扯着嗓子讲话,一节课下来,嗓子可能会受不了,可是志愿者们都坚持下来了,一直们有间断过,甚至在下雨的时候,我们也从不喊累,因为孩子们的笑脸会让你忘掉一切烦恼!

我们的支教年级集中在学前班和三年级。虽然有的志愿者只是去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课,或者说是哄孩子。可是我们的志愿者没有厌烦,他们抱着小朋友耐心的叫他们折星星。“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三年级的的学生他们体现出了无限的活力与朝气,他们积极的表现自己,唱歌,画画,回答问题。。。上完一节课,孩子们收获了一定的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参加红山执教的志愿者们可能性格各异,想法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当老师,想通过这个活动提早的感受一下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有的喜欢小孩子,他们觉得与孩子亲近是一种幸福;但我们拥有同一个简单而美丽的愿望,就是希望这些外来农民工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希望他们能够快乐的成长!

外来工子弟 篇3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心理冲突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1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定居,原来居住在农村并在农村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弟便随父母的迁徙而转移到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他们中大都具有学习刻苦,性格内向,意志坚强的个性,是众多农村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农村中被人们投以羡慕的眼光。但是,他们一旦走入城市,进入异地学校,所听到的和看到的一切,以及城市学生本身所特有的优越感会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导致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一些变化。基于此,了解和掌握他们那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种种心理,确实是一件较困难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有的心理上的阴影会笼罩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如果不及时抹去,必然会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公立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常见心理冲突

1.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进入公立中学的外来工子弟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入校后环境的变迁和来自外在的各种压力,又极易使他们从过分的自尊走向自卑。中学同学之间的物质水平的悬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使他们的自尊异常敏感,人格特别脆弱。由于缺乏其他同学多才多艺的才能,他们不愿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离群索居,郁郁寡欢。长期内心的自尊自卑的冲突,往往形成他们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两重性格,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中,缺乏坚强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失去许多培养能力及发展自我的机会。强烈的自卑感引发许多问题,是外来工子弟学生心理冲突中最突出最普遍的表现。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好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这种心理冲突一直困扰着他们整个中学时期的生活,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

外来工子弟学生的独立性较其他中学生要强。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外来工子弟学生在校进行学业的同时,还要兼做家务、假期短工等勤工俭学以补给自己经济上的不足。尤其对于一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中学生来说更为突出。这种自立性或多或少也影响着他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独立性培养,因而相对同龄人来说他们显得更为沉稳。然而,他们由老家的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毕竟还处于"心理断乳期",与他们成长的独立人格相伴随的心理上的依赖性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在生活、学业上稍遇挫折时,他们在心理上常会产生茫然、冲突、困惑等感觉或心态。由于在生理、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是很强,认识问题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因此,在心理上,他们对师长、父母、朋友仍有较大的依赖,表现出对情感的强烈需要和对人际交往的向往。

3.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由于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外来工子弟学生对社会现实往往有更深层的认识和思考。他们同情父辈的贫苦命运,渴望自己学业有成后能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尽一份力。这种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常使他们相对其他同学而言有着更强的成才动机和自我实现需要。然而,诸如日益增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优越的发展环境,这样的现实造成与他们的理想巨大的反差。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反差,也造成他们心理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二、解决这些心理冲突的办法

1.平等对待

外来工子弟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的阶段,他们的个性较强,感情细腻却比较脆弱。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避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开设人际关系课

生活于集体中,同学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联系和关系,如果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交往得不到满足就会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心情长期存在,不仅会使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变化,且会影响中学的生活与学习。因此,在公立学校开展这方面心理辅导课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加强社会接触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交往较少,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缺乏社会实践的自我意识,它处于社会自我的边缘,而缺乏相应的行为内容。所以,要切实加强外来工子弟学生社会实践机会,拓宽实践途径,增加实践内容,加快社会化进程。应多途径、多方面让外来工子弟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调适自我,丰富社会自我,从而使自我达到統一状态。

4.要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还要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使外来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化轨道。通过教育和调适活动,使外来工子弟学生出现的心理冲突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其亮.《来自农村中学生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其矫正》.安徽中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张莉华.《简析当前农村籍中学生的心理冲突》.华中师范中学学报

外来工子弟 篇4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育现状与问题归因

基础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基本素质。在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城乡制度隔离,统筹协调、共同发展”为基本要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由普及性的外延式发展走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必然要求。[1]分析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这类学校面临着一些普遍困境。

1.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家校社”教育联动体系匮乏

长期以来,城区学校、农村学校虽同为基础教育重要载体,但在获取教育资源的“量”和“质”上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农村学校无论在配置性资源还是权威性资源上都不如城区学校,成为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末端、规则的遵循者和人才的流出地。[2]在经济发达地区,以本地生源为主体的城区学校和外来生源占主流的农村学校,两者在教育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差异显著。硬件方面,近几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虽经修整翻新,在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配套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一些先进教学设备特别是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教学设施仍处于短缺状态。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在校生数量逐渐增加,生均拥有教学设备(如电脑、运动器材、图书、实验仪器等)远低于城区优质学校。软件方面,与城区优质学校能吸引和获取由生源带来的丰厚社会资源不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教育资源几乎完全依赖地方政府的行政指令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帮扶。

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薄弱也是个普遍现象。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特殊的经济地位、家居条件及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家长在子女教育上通常陷入“无心无力”的尴尬处境,既没有显著和迫切的对子女学业成绩和发展前途的期待,在时间和精力上也无法确保给予子女足够多的关注。从农村学校所在社区条件看,随着地区特色经济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教育功能模块退居边缘化、附属性地位。除学校外,图书阅览室、书店以及适合学生开展体育、文艺活动的场所稀缺。由于远离城区,学校周边也没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适合社区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整体而言,外来生源在流入地的基础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社区教育则严重缺位,远远没有形成有机互补、协调配合的“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教育联动体系。

2.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从教热情低落

21世纪初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后,农村学校教师在数量相对饱和的同时,也越发暴露出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的软肋。除少量专业师资外,学校中由师范院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的教师数量远低于城区学校;科学、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科目教学中的专业教师尤为稀缺;不少学校缺乏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接受过相关正规、系统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专业师资。在撤点并校过程中,部分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区学校,地处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现有师资力量不足。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师与城区优质学校教师在从教热情上存在明显反差。具体表现为前者的从教成就感低下,普遍反映缺乏成功的体验;教育教学动力不足,认为生源流动性强,提高教学质量难度大;进修、培训机会偏少,较少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视为职业发展的目标追求,多以完成工作量为主要目标;教师在业务学习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上投入的精力也明显少于城区学校教师。造成反差的原因主要有[3]:第一,区域内本地优质生源的流失和外来生源的涌入,彻底打破了过去“农村教师桃李遍农村”的教育生态格局,教师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实质上有明显下滑。同时,外来生源流动性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发展困难,造成教师职业认知产生偏差,职业情感归属出现断层和空白。第二,部分地区经济条件优越,产业特色明显,居民经商意识浓厚。与从事商业活动的家庭成员相比,教师对家庭经济的贡献份额明显偏小,教师收入并不能完全支撑当地较高的物质消费,一些教师在业余时间忙于协助家庭成员从事商业活动。第三,撤点并校后教师集中于现存的几所学校中,人员编制饱和,加之近年来农村学校获得新教师招聘的名额极少,缺少“鲶鱼效应”,导致师资队伍流通不畅、人员进取意识不足。

3.外来生源复杂多样,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目的地。这些区域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生源具有“来源广泛,民族多样,流动性强”的基本共性,其学校规模呈现出“班级数量多,生师比失衡,生均资源少”等特点。多元化的生源渠道和极强的流动性,加上师生、生生之间在地域、籍贯、民族、语言、文化、习俗、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不少教师无法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无法对施教对象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进而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难点难以掌控,加大了教师教研备课、课堂教学的难度。庞大的班级规模和失衡的生师比又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要花大量精力用于日常教学秩序、校纪校风的管理和维护,很难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因材施教。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使得师生关系趋于虚化,教师对外来生源的情感投入不足,外来生源对学校的情感归属意识不强,从而给学校开展德育和人文化、规范化管理带来困扰,加大了学校管理难度。

4.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办学特色凝练不足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积淀,也是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的综合体现,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既包括以建筑设计、园林绿化、标语横幅、名言警句、走廊画报和教室板报等外显的“硬件”,也包括学校校风校纪、师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校园舆论、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更为内隐的“软件”。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实际看,随着近年来学校基础建设的推进,目前“硬件”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得到很大改观。但在“软件”层面尤其在学生的心理趋向、价值观等领域,由于生源渠道复杂多变,加之缺乏系统、全面、客观、科学的观测渠道以及可量化的评判体系,因此这一层面的建设仍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

办学定位模糊、学校特色凝练不足,也是当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缺乏前瞻性,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与其他学校“同质化”倾向严重。此外,外来生源极强的流动性和不同群体间文化传统交融的长期性,使得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容易走向消极,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甚至社会舆论普遍存在着诸如“先天条件差,没有发展潜力,投入再多精力也不会有好效果”等主观评判。这些主观意识投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将办学宗旨局限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知识传播,在学校管理上趋于保守和求稳,疏于开拓和创新。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1.优质均衡教育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办学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形成了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则表现为“先城市后农村,先重点后普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以农村和农民为外围”的资源配置路径。[4]对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而言,优质均衡教育资源,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才能真正推动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才能让流动人口子女在生源流入地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

优质均衡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在财政拨款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础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等优先满足农村学校需求、完善基础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导向和决策中。优质均衡的本质是内涵式的均衡发展,是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均衡发展,要求学校通过内部机制改革、精细化管理和潜力挖掘,形成学校自主创新发展机制,打造学校“软实力”,其“优质”指向的是教育质量这一教育发展的内核,而非局限于教育资源本身。[5]因而,提升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育质量,着力点应从传统的外部资源扩张延伸到内部改革与发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来更好地建构学校特色与发展战略。

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引入社会力量办学主要是将以民营、私营经济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引入和补充到基础教育办学资源体系中,逐步建立区域教育资本市场,探索构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共生共荣之路,打造区域支柱产业品牌和基础教育品牌联动机制。这将既能缓解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招工难问题,留住外来劳动力资源和行业技术人才,又能缓解区域内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窘境。同时,积极以区域内支柱行业为依托,在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中,突出区域特色和校本特色,融入行业产品的设计、研发、包装、销售等知识,邀请企业老总、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产业工人参与到学校第二课堂中来,丰富学校素质教育范畴,拓展学生视野。

2.组建区域教育集团,实现家校社联动

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教学质量为表征的软实力上。要缩小这一差距,光靠学校自身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区域内各类学校通力合作。通过组建区域教育集团,制定并落实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发挥集团优势。包括丰富区域内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制定校际联合课程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校际间交流活动;在存量师资队伍建设上,打通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流动渠道,推行校长交流制度,通过城区优质学校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进行一到两学年的“支教帮扶”,子弟学校挑选青年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进行相应期限的交流培养这一“资源共享,师资互换”的定期交流轮岗模式[3],推动师资校际间流动,加快推进子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内拥有完备的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智力资源优势,鼓励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与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联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实训基地,落实好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为基本架构的师资队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仿照高校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这一有效方式[6],以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组建区域农村教师发展中心。在增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优先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建立此类学校新教师补充机制,从入口关上保障教师质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逐步解决教师在学段、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的结构失衡问题。

“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社区教育严重缺位,家校社一体化教育联动体系匮乏”,是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面临的普遍境遇。建构家校社联动体系首先要搭建社区管理动态网络,拓展和完善社区管理服务职能,将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纳入其中并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其次,通过建立“社区—学校—企业—家庭”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媒介、学校为基地、企业为支撑、家庭为基础,举办流动人口家长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包括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学龄儿童素质拓展,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亲子教育在内的系列活动。第三,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面向区域内户籍学生和流动人口子女的团体活动,如各类文体活动、助学团队等,着力营造沟通、包容、互助、共进的社会氛围,逐步实现外来人口与户籍居民的群体融合。

3.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是学生学业成长、人生成长的重要引领者,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育质量,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建设一支专业精湛、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师资队伍是根本。而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又是一个系统的长期过程,“质”的提升是其根本诉求,“内涵式”发展是根本发展模式。[7]

现阶段,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需要进一步依托地方财政和区域教育配套政策,着力强化对存量师资队伍的培育、建设和管理,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评先评优等方面实现与城区优质学校一体化;创设条件将区域内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引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让这类学校的专任教师都能参与全市各项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部“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各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在政策上适当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倾斜,增加这类学校教师名额,为教师开阔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职业技能、挖掘职业潜力创设条件。还可以探索和试点出台一些辅助政策,如对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完成一定期限支教帮扶工作的城区优质学校教师,在其晋升高一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晋级。又如,可以参考高等院校外聘教授模式,聘请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担任外聘专家,充实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逐步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

4.转变教育价值取向,强化校本特色凝练

经过十多年以撤点并校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长足进展。在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完成后,基础教育的发展重心应从物质资源的建设转向学生素质的提升,从关注“物”转向关注“人”。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而言,还要在关注“人”的基础上,实现从关注学生“身份”向关注学生“内在动力”转变。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在尊重生源背后的文化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着力挖掘学生发展潜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实现充分、自由的发展。

外来工子弟 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我们这所都是外来务工子弟子女的学校来说显得更加的特殊。从任教以来,我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下面是我这几年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总结:

一、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1、不完整的家庭

一种由于父母亲关系不好,学生长时间得不到母亲或父亲的关爱。对学生的情绪、性格、脾气等个性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某生因父母离异,性格看似内向,平时在校很安静,也很听老师的话。在家时,学生非常的叛逆,只管自己,不听母亲的劝解。有时候还与家长起冲突不回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学生都知道他没有爸爸,有时候会取笑他,造成该生在心理上比较自卑,所以导致学生双重性格。

解决方案:首先要让学生消除自卑感,帮助学生从另一方面找到自信。特别是取笑他,拿此事来取开心的学生的教育,让大家一起来帮助他。树立该生在其他学生中的自信。另方面是对家长的教育,既然孩子缺失父爱,因给孩子更大的爱的支持。

2、长辈对子孙的溺爱

由于学生的家长来这的主要目的是赚钱。所以没时间抚养孩子,把孩子几乎都交给他们的父母来带。因为长辈对孙子或孙女都百般的迁就,造成孩子为所欲为的性格特征。在面对孩子做错事的时候,非但不进行制止反而纵容孩子的行为,长时间的积淀让孩子失去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不知道是非曲直。

解决方案:家长与教师一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关和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能力。由于你们的父母年龄比较大,知识水平比较薄,对孙子又百般的溺爱。最好自己多抽点时间陪孩子,正确的去引导孩子,相信你们孩子会变得非常优秀的。

3、家庭教养方式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些小孩特别怕家长,对教师的语言教育没有一点的效果。后来在交流的过程中才知道,家长主要是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教育孩子。造成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精神麻痹,只知道“疼”的时候才回过神来。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个别学生的异常心理越来越明显,导致学生智力不及正常的学生。

解决方案:问题的根源出在家长身上,主要采取的方式还是找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告诉学生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看到认为孩子的行为不符自己的心愿的就进行大骂,这样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健康的阴影。甚至会影响孩子智力、性格、情绪等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二、学校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用“心”交流

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往往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个性比较突出的学生在课堂上很难达到教学的平等。又因为这些学生随着父母工作频繁的更换学校,造成对学生了解的不够透彻。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些省份的教材与我们使用的教材不同,造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间的距离差别越来越大。差生往往在这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造成学生自卑、失落、沮丧等等!

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基础,在学习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抓住这个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激励自己、鼓励自己、自我帮助的意识。

2、用“爱”唤起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些学生由于家境不好,受到班级里学生的嘲笑!有次我无意中想提醒那个学生要注意卫生、穿着要干净时,在旁的的一个学生哈哈大笑着说:“老师,她奶奶是捡垃圾的!哈哈…哈哈…”听着这个学生的笑声,其他的学生也跟着大笑起来。我看着这个学生,她一声不吭的坐在那里,眼神中流露出自卑的神情,时不时的看下我。

解决方案:我首先告诉我的学生,捡垃圾没关系,主要是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生活的本钱都是有价值的。最可怕的是那些小偷、骗子、抢劫,成为社会不安全的人。环卫工人每天辛苦的清扫街道、道路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清洁,她的奶奶也是这类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从侧面提高该生的心理自卑感,让更多的学生看得起她,正确的对待该事!

外来工子弟 篇6

(一)生源分析

1、目前:学校拥有44个教学班(其中初中20个,小学24个),在校生2300余人,90%学生随父母来自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区域,10%学生来自本省外县市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支群体的文化底蕴及层次不是很高,仅是为生计拼搏于珠海劳务职场;他们的家庭教育、养成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千秋万象,对人生观追求一片空白,与时下均衡发展的理念格格不入,弊端重重,加之地区间的教育氛围及课程设置的差异,学生获知点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无形中导致部分学生很大程度上厌学,这种状态长期延续下去,绝对会出现难以想象的恶果发生,最终影响一代人。

2、针对我校目前生源状态,应花大力气拯救,深入实际找根源挖实质,积极采取有效教育方式方法,整体推进,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首先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着手,给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根据几仟年中国教育文化理念得知,一所学校只有具备了良好秩序,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心向学,只有达到如此境地才可避免诸多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故此,针对学校生源的背景,我们把搜索、整理,交流存在问题的交点资料摆在教育首位,成为教育帮助学生进步的重要方式。也只有这样,学生学中才有获,既丰富了学生获知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许或多或少解除了部分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情绪,才能达到关心、关爱、关注下一代健康成长之目的。

3、珠海市香洲区义务教育正处于“丰富内涵提升品质打造香洲教育高地”的战略转型和攻坚阶段,教育部2008年对1997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次修订,将“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列入其中,这给我们从事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宏微观而言:教育事业正着力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虽然我校已经通过了区教育局“德育示范学校”创评,荣获香洲区德育示范学校品牌;但离真正的高水平深层的教育现代化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影响香洲教育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因素是观念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要加强教育转型建设,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用新的、符合时代形势的现代教育观念从事学校管理,指导教育教学,打造优质特色学校、打造高效课堂。借助德育研发课题带动学校教育现代化,通过学校教育现代化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市区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为保证核心地位的确立,必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宏微观而言,德育实效性的高低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面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德育工作科研;现阶段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管理网络,还存在诸多问题。现实中社会媒体善于捕捉学校学生发展过程 中的不利因素,然后作为敏感话题进行爆光,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导致着许多优秀老师不敢大胆管理学生,放任自由;其二孩子父母亲工作忙、没时间管理帮助孩子成长,一旦发生问题,就将各种责任推向学校和社会,故此,只要学校在管理上稍有一点失误,种种负面影响扑面而来。一切责任全归属于学校管理,这就是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困惑。

问题一:缺乏家长的关爱和温暖

民办学校的学生处之三种家庭状态:(1)思想顽劣,不听管教,父母亲怕放在老家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看管不住,然而带在身边,却自己又没有时间管导和教育;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子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能和再婚父亲或母亲交流达成共识;第三种是私生子或二、三奶之子,一出生就抱偿有妈没有爸的缺陷;综上三种现象,给青少年学生心灵带来伤害及创伤相当大,久而久之,彼此共同生活在一起,平时的身教言传,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生活作风,教育方法一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无形中加剧青少年逆反叛逆心态。

问题二:父母亲能否做好学生第一任教师

随着开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标准不断提高之际,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青年务工者份份进入经济发达城区务工,加之这支群体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不是很高,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潮较强烈,严重缺乏对孩子的管导及教育;根据家访调研,通过课题立项研发,使我们的家长深刻认识到怎样成为孩子的启蒙第一任教师,更希望父母亲做好学生的表率、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问题三、父母親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力

学生每月在校二十天,累计每月近160个小时在校学习、生活,三分之二的时间还是跟父母朝夕形影不离,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做法极为重要,在学校教师千方百计正确引导,一回家就被父母所谈起的社会不健康一面及敏感话题所吸引。给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弊多利少。这点应引起社会和诸位家长高度重视、关注。

问题四:如何构建和谐家庭氛围

作为一个家庭而言“家和万事兴”;往往家长在务工过程中遇到工作不顺心或夫妻间感情闹分歧现象,这时应保持包容理解心态,很多家庭夫妻间因家庭锁事及情感不合大吵一、三、五,小闹二、四、六,给孩子身心和人格上带来很大的压抑,甚至有个别父母亲很不理智做出荒唐之举,未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这种现象很危险、更可怕;在某些细节上极易造成孩子自暴自弃,失去了家庭安全感,加重了孩子自身的挫败感;每天让孩子生活在压抑恐惧中,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进而精神倦怠,何言让孩子能安心去读书学习呢?这样很难达到共同教育培养下一代之目的。

三、德育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但任何教育研究离不开对学生、教师、学校的研究,离不开对操作过程的研究,更离不开对未来适应性的研究。这些都是研究确保德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研究。

(一)、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升华。所以,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应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但是,以往的德育工作,由于受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较强调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一面,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作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没有主动参与的需求,久而久之,势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未来社会的发展靠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去实现。因此,我们主张把德育活动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求得一种主动的发展,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然,主体作用发挥对象,不应仅仅是那些学生干部或重点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最大的实效。

(二)、研究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抓好学生的德育必须先抓好师德。我们感到:学生的德育要载体,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师的人格。德育的最大效果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这其中教育的痕迹最少,学生最易接受,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困生,问题生采取全员参与一对一结对帮教,执行导师管理制。

(三)、以校为本,研究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学校德育途径

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目的是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化、制度化、秩序化、科学化的轨道。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要坚持以校为本,重视探讨研究每所学校德育的个性和特色,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存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个性之中,只有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学校德育工作的自主权,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从这个意义看,德育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哲学观的转变。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以校为本制订整体规划必须以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学校所在社区实际为出发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及性别差异,构建不同的德育网络体系,力求使整体规划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研究操作,注重教育活动过程的优化

外来工子弟 篇7

关键词:学生保健服务,组织和管理,采光,噪声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校的环境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几年来, 北京市昌平区出现了较多的外来人口子弟学校。为了解昌平区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卫生现状, 笔者于2006年1-3月对部分学校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抽取昌平区内18所外来人口子弟学校30间教室进行监测。根据学校卫生的基本要求, 考虑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实际情况,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格,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卫生设施、预防保健现状等, 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对18所外来人口子弟学校进行现场调查。依据GB J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T 3976-2002《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 5699-85《采光测量方法》、GB 5700-85《室内照明测量方法》;使用仪器和量具为CENTER310数位温湿度仪、GXH-3051 (新型) 便携式相关红外线分析器、AWA5633D声级计、皮尺、钢卷尺、学生身高及课桌椅型号测量尺等。

2 结果

2.1 学校基本情况

18所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共有学生6 682名, 建校时间为2003年9月-2005年9月, 有7所学校经过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占23%;18所学校均无学校卫生工作管理计划, 均未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所有学校均未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 更无学生健康体检档案卡;学校均未设立健康教育课;设有跑道、篮球场的学校有6所, 占33%, 有12所学校无操场;学生运动器械少而简易, 体育课活动器材多为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

2.2 教室人均面积及教学设备

在调查的30间教室中, 人均面积达到1.10 m2或1.12 m2要求的仅占33%;教室黑板尺寸达标 (1 m×3.6 m) 的占23%, 大多数为涂有墨水的水泥墙。在调查中还发现, 课桌椅型号与学生的身高不符合, 符合率仅为3%, 并且桌、椅的型号不配套, 多数桌椅为淘汰的固定式桌椅, 型号偏大。

2.3 教室的采光、照明情况

在检查的30间教室中, 采光系数达到卫生标准 (≥1.5%) 的占70%, 玻地比大于1∶6的占80%, 黑板反射系数<20%的占80%, 后墙反射系数>70%的占40%, 灯桌间距在1.7~1.9 m之间的占30%。学校照明灯具多为白炽灯泡, 所有的教室均未安装黑板灯。

2.4 教室的微小气候及噪声

在调查的30间教室中, CO2浓度达标 (≤0.15%) 的占43%, 教室采暖温度达标 (≥16℃) 的占23% (其中最低温度为7.2℃) , 噪声达标 (≤50 dB) 的占60%。

2.5 厕所状况

学校均以简易厕所为主, 均未设水冲式厕所, 厕所蹲位偏少, 卫生状况较差。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昌平区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较多的卫生隐患: (1) 多数学校未经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基本条件和设施简陋, 多租用当地民房或老校舍办学。 (2) 学校无卫生技术人员, 调查的18所学校均未配置校医。 (3) 存在超学额班级, 班级容量超标, 教室采光差、通风差, 易造成呼吸道疾病流行;还可使CO2含量超标, 空气质量下降, 导致学生易疲倦、头痛[1]。 (4)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 课桌椅多为淘汰的固定式桌椅, 且型号偏大, 非常不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课桌椅是培养学生良好坐姿的重要外界环境, 与脊柱弯曲及近视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也是影响学生作业能力及身体功能状态的一个因素[2]。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建议: (1) 加强属地化管理。学校是不同项目及服务的有机集合体, 是所有部门协调工作的整体。学校管理涉及教育、卫生及外来人口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 因此需要政府协调, 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 齐抓共管, 同时出台相关政策, 依法管理。 (2)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应配备保健教师, 建立学生健康体检档案, 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 加强卫生宣传, 不断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 改善卫生习惯。 (3)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从调查情况来看, 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 教室的卫生状况达不到卫生标准。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大力扶持一些条件较好的外来人口子弟学校, 逐渐淘汰规模小、条件差的外来人口子弟学校。

参考文献

[1]叶广俊, 刘宝林, 张国栋, 等.儿童少年卫生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8.

外来工子弟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同一地区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和本地公办小学各2所, 随机抽取每所学校五年级段各2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内容通过查阅文献、组织经验丰富的卫生监督员反复讨论、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并经预调查后形成, 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等问题。其中知识题10题, 态度题8题, 行为题9题, 每题得分均为1分, 共计27分。调查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现场解说, 然后由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 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4所学校五年级段8个班级423人, 共发放问卷423份, 收回完整有效应答问卷417份, 回收率为98.6%。学生年龄10~13岁, 男生多于女生。见表1。

2.2 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 外来民工子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平均值为19.7±1.872 (72.9%) , 男生与女生之间得分差异无显著性。学生年龄与得分经相关分析, 结果学生年龄大小与得分高低较为相关, 且呈正相关, 同时, 每个年龄段男生与女生的之间得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2.3 外来民工子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与家庭经济情况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 外来民工子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高低与其家庭的经济收入有关, 月收入高的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高于月收入低的学生, 不同月收入的外来民工子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得分差异均存在显著性。见表3。

2.4 外来民工子弟学生与本地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 外来民工子弟学生和本地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基本一致, 差异无显著性, 但外来民工子弟学生的食品安全态度、行为得分均低于本地学生, 两者差异均存在显著性。见表4。

3 讨论

3.1 当前, 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外来民工的重视, 外来民工子弟的身体健康也成为了有关部门较为关注的问题,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已成为各类民工子弟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有专家提出, 在对学生的食品安全防范过程中, 除了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培养良好的食品卫生态度和行为外, 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 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 引导学生采取健康的食品安全行为[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我区外来民工子弟小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总体得分不高 (72.9%) , 说明进一步加强我区外来民工子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食品安全行为十分重要。

3.2 有专家通过对成都市4所中学调查发现,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行为和态度形成率也逐渐提高[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我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同时, 男生与女生的食品安全知识、行为和态度得分无差别。又有资料显示,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卫生知识、态度、行为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由于所处生活环境脏乱差, 影响了他们卫生知识的提高和卫生态度、行为的形成[3]。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 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其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也较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低。因此, 低年龄学生和家庭经济差的学生是我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

3.3 外来民工子弟学生由于受到流动性、短期性、就读学校条件差等因素, 其卫生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均低于本地学生[3]。本次检查结果显示, 我区外来民工子弟学生在食品卫生知识方面与本地学生无差别, 究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我区加强民办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有关。结果也显示, 我区外来民工子弟学生在食品卫生态度、行为方面均低于本地学生, 因此, 教育和卫生部门在加强民工子弟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同时, 也要把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态度、培养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作为我区民工子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重点之一。教育和卫生部门应采取多种方法, 如加强外来民工的健康教育, 提高外来民工家庭的健康意识[4], 帮助民工子弟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知识, 引导他们在较差的环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卫生行为。

参考文献

[1]史亚军.江苏省海安县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8, 22 (24) :2455-2457.

[2]王艳丽, 李云, 涂国平.成都市几所中学学生食品安全知识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20 (34) :3891-3895.

[3]孙兰, 屠月珍, 谭晖, 等.闵行区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卫生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05, 5 (19) :473-474.

外来工子弟 篇9

能入学,也只是孩子教育上的第一步而已,对于家长来说,接下来孩子教育方面的事情,还是少不了家长们的配合的。接下来讲讲我们学校外来学生的学习现状与个例吧,特别是英语学习,对于大部分的外来民工子弟来说是个大难题。

我们学校的外地生,他们的老家主要还是在江苏附近的省市,由于地区差异,教材很不相同,内容与进度都与我们本市的不太相同,如能上小学一年级时就能来上学的,那是最好了,大家一起从头学起。中间年级插班进来的孩子,在跟上我们的学习进度方面会比较累,如若家长平时忙自己的工作只管挣钱不管孩子的话,孩子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自觉性都会逐步削减。以我教的两个班的外地生来看,有一半的孩子家长会有这种现象存在,本身孩子换了学习环境,在这特殊的时间段,他需要适应的时间,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亲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能强健孩子的心理素质,给他带来学习上的动力。客观来讲,我任教的两个班英语中,60%的外地学生的英语成绩都要排在班级的后半截,造成这个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就像一棵树苗,你不爱护它,不关心它,不给它浇水,不给它除虫,不给它晒太阳,不给它养料……因为你不付出,所以你不会有收获。对小孩子的教育同样如此,教师在学校中的努力,很有可能因为孩子回到家中,因为家长的不关心、漠视、棍棒教育而成泡影,真希望家长们能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成为合格的家长。

先讲个优秀的个例吧。四川来的小羽同学,她是从三年级的下半学期从老家转学过来的,作为英语老师我还真担心她,担心她老家三年级是否开设了英语,她现在来能跟上吗?经过询问,稍许放心了一点,她告诉我,他们老家三年级有英语的,但是教材和我们不一样,我抽了几个单词,问了她一下,她说他们还没教过,我又担心了一把,但看着她大大的睿智的眼睛,我想这位小姑娘应该不会让我失望的,她肯定能迎难赶上。我帮她借了3A的英语书与配套磁带,供她自学,有不懂的来问我。放学时分,如能碰上她的父亲的话,他一定会来向老师们询问孩子在学校内的表现,也和老师们讲讲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作为父亲,他知道虽然家中经济并不宽裕,但是花在学习上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对孩子的关心也不能少,所以小羽的表现可以说很让人吃惊,她的英语成绩在班级中保持在前三名,她自信的样子,让老师又高兴又欣慰。

再来讲讲个别学生的转化事例吧,给了我不小的动力。

小巧,一个黑黑瘦瘦不起眼的小姑娘,头发乱糟糟的,性格内向,学英语并不主动,如何提高这类孩子学英语的积极性呢?我花了点心思。课上我会经常提问小巧,回答正确的时候一定会微笑着鼓励她。课后主动和她搭话,你家住哪里呀?今天的家作记得吗?她显然对我的关心也有点吃惊,最后,我摸着她的头,微笑着对她说:“你可以把刘海剪短一点,这样你会看起来更精神哦!”她脸红红地对我笑了一下。第二天,到校后,我发现小巧真的把头发整理了一下,这个小姑娘看上去精神多了。有一次,趁其他小朋友都不生,我又找她谈话了,我很高兴地表扬了她,告诉她,我很喜欠她,希望她能保持现在的良好状态,她很高兴,我想,可能是因为得到了老师的关心了吧,她开始树立起自信了。随后偶尔有一次碰到了小巧的妈妈,她见了我很高兴的告诉我说:“现在我家女儿一回家就是要先做英语家作。”我听了哈哈大笑,看来她已经爱上英语了,我心里感到放心多了,x的英语成绩确实也上去了,最主要的是现在她脸上的笑容也比原来多了很多。

接下来讲讲另一个班上的小魏吧,由于作业不做,课上不听我对他是批评来批评去,而且他已经明显的开始害怕我了,上英语课就一脸紧张的看着我,好像我是魔鬼。唉,可能是怕我突然一下子又跳起来批评他吧。当我意识到他害怕我的时候,我心里没有感到高兴,我不喜欢处在这样紧张的师生关系中,我想,该是我改变的时候了。我又开始了我的聊天战术。有一天,我找来小魏,对他在单元考试中的成绩表扬了一番,然后我明确的告诉他,像他这么聪明的孩子老师是非常喜欢的,老师希望他在平时能及时完成作业。:我经常的表扬中,小魏见了我不再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了平时也知道了约束自己,他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

其实我做得并不多,他们都是纯真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我们的爱,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丁点的爱,说不定也能给他们的人生带来转机,我从心里祝福我的每一位孩子长大后能拥有灿烂的未来。

外来工子弟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市昌平区外来人口密度较高的4个乡镇共12所学校的一~六年级全体学生2 163名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1 250名, 女生913名。

1.2 方法

按《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 (试行) 》[1]的要求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测试前对人员严格培训, 现场复测, 质量控制达到要求[2]。学生身高、体重指标按《1995年全国7~22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进行生长发育水平评价, 第90百分位数以上为上等, 第10百分位数以下为下等。营养状况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评价, 即同等身高标准体重的90%~110%为营养正常, <90%为营养不良, >110%为超重, >120%为肥胖。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生长发育状况

不同性别学生身高上等与下等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228和0.099, P值均>0.05) ;男女生体重上等与下等比例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089和0.397, P值均>0.05) 。见表1。

2.2 营养状况

2 163名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8.26%, 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构成比分别为87.59% (346/395) 和12.41% (49/395) , 以轻度为主[3]。营养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330, P<0.05) ;营养过剩率为14.42%, 其中超重率为8.28%, 肥胖率为6.15%;男、女生超重率与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268和0.498, P值均>0.05) 。见表1。

2.3 外来人口子弟学校与本地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比较

昌平区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学生与本地区监测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昌平区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学生中, 身高与体重上等的人数高于下等的人数, 身高、体重发育无性别差异;女生营养不良率显著高于男生, 与国内有关报道[4]一致。

外来人口子弟学校与本地区学校相比, 学生的来源、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 带有明显的“特殊性”。学生身高、体重上等率均低于本地区学生, 下等率均高于本地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高于本地区学生, 而肥胖和超重率则明显低于本地区学生。其原因可能为: (1) 本地区学生的生活水平一般高于外来人口子弟学生, 且多为独生子女, 不少家长溺爱孩子, 让孩子进食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 同时因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孩子体能的培养和锻炼, 造成摄入能量超出身体所需, 导致学生肥胖和超重。 (2) 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总体低于本地学生, 大部分家长知识水平较低, 对学生生长发育时期的特殊阶段未能充分重视。 (3) 在调查学校中, 学生“集体食堂”饭菜比较单一, 缺乏多样性, 食物搭配不合理, 导致学生摄取的营养素偏少。

有关文献表明, 学生营养状况除与遗传因素有关以外, 同时受本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5]。营养失调对学生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 营养不良可致发育迟滞、贫血, 影响健康与智力[6]。肥胖既是疾病, 又是许多慢性病的重要诱因[7,8,9,10]。建议加强健康教育, 使学生、家长和教师掌握更多的营养知识, 纠正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 确保学生集体用餐的合理营养, 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 以提高身体素质。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 为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昌平区外来人口密度较高的4个乡镇, 每个乡镇各抽取3所学校, 共12所学校, 对所选学校的一~六年级全体学生共2163名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 生长发育水平采用《1995年全国7~22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进行评价, 营养状况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评价。结果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学生身高、体重发育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身高、体重上等率分别为11.60%和19.97%, 明显低于当地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8.26%, 高于当地学生, 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28%和6.15%, 低于当地学生。结论北京市昌平区外来人口子弟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低于当地学生。应加强营养知识宣传, 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关键词:生长和发育,营养状况,营养不良,肥胖症,学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监督司, 国家教委学校体育司.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北京:1993:23-31.

[2]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4-45.

[3]徐子孟.河南省汉、黎族学生营养不良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 (2) :119.

[4]王晖.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 (4) :377-378.

[5]谢峥能, 曾晓东, 钟小梅, 等.1995-1999年泉州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 (1) :38.

[6]石教伦, 周学文.阳新县中小学生贫血与营养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 (2) :137.

[7]NIETO FJ.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epidemiology:A look back at the epidemic of the20th century.Am J Public Health, 1999, 89 (3) :292-294.

[8]LIANG W, SHEDIAC-RIZKALLAH MC, CELENTANO DD, et al.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patterns of health-related behaviors.Am J Prev Med, 1999, 17 (1) :8-17.

[9]HARDY R, KOHR, WADSWOR THM.Smoking, body mass index,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 in a British nation-al cohort.Int J Epid, 2000, 29 (5) :845-851.

上一篇:《挑山工》下一篇:单片机软件抗干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