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合并法

2024-11-22

直接合并法(精选7篇)

直接合并法 篇1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CAS 20) 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CAS 33) 就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间接法做了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以权益法为基础既要做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抵销, 又要冲回对应的投资收益, 比较复杂。相反, 以成本法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也即直接法, 则可以简化核算过程并且达到同样的效果, 因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与其对应的投资收益最终都会被抵销。

一、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1.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确定。这里的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CAS 33对“控制”的界定做了具体的解释: (1) 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其半数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范围。 (2) 母公司没有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但仍纳入合并范围的情况:通过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受托管理和控制被投资单位;公司章程或协议明确母公司对其财务和经营政策能够实现控制;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过半数以上的成员;在被投资单位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拥有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2. 间接法下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在间接法下, 首先建立合并工作底稿, 将母子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各项数据录入合并工作底稿,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个别报表调整分录, 再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 将投资及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影响予以抵销, 最后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并填列合并财务报表。

3. 直接法下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在直接法下, 首先也是建立合并工作底稿, 将母子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各项数据录入合并工作底稿, 然后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个别报表调整分录, 最后直接根据公式填列合并财务报表。直接法下不用编制抵销分录, 而直接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是因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与其对应的投资收益最终都会被抵销。

二、例解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直接法和间接法

例:母子公司原先是无关联企业。2009年1月1日, 母公司以银行存款3 000万元取得子公司80%的股份, 资料详见表1, 其中, 子公司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高出100万元, 固定资产尚可使用20年, 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预计净残值为0。2009年子公司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 子公司分配股利600万元。2009年子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100万元, 计入当期资本公积75万元。

单位:万元

1. 间接法下的会计处理。

(1) 子公司个别报表调整分录:借:固定资产100;贷:资本公积100。借:管理费用5;贷:固定资产5。

(2) 母公司个别报表调整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796;贷:投资收益796。借:投资收益480;贷:长期股权投资480。借:长期股权投资60;贷:资本公积60。

(3) 抵销分录:借:股本2 000, 资本公积———年初1 600、———本年75, 盈余公积———本年100, 未分配利润———年末295, 商誉120;贷:长期股权投资3 376, 少数股东权益814。

合并工作底稿如表2所示:

单位:万元

2. 直接法下的会计处理。

(1) 固定资产=母公司账面价值+合并日子公司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的折余价值=3 100+2 000+ (100-5) =5 195 (万元) 。

(2) 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对子公司自己的初始确认 (成本法) =4 700-3 000=1 700 (万元) 。

(3) 商誉=合并日商誉=120 (万元) 。

(4) 股本=母公司股本=4 000 (万元) 。

(5) 资本公积=母公司资本公积=800+60=860 (万元) 。

(6) 盈余公积=母公司盈余公积=1 034.5 (万元) 。

(7) 未分配利润=母公司未分配利润+按照合并日公允价值调整的子公司本期利润份额-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额=1 165.5+ (1 000-5) ×80%-480=1 481.5 (万元) 。

(8) 少数股东权益=按照合并日公允价值调整的子公司权益份额= (2 000+1 675+100+300-5) ×20%=814 (万元) 。

由此可以看出, 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在间接法下, 由于母公司日常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没有正确反映其权益, 抵销分录也编不平, 所以必须转化为权益法。然而实质上抵销母公司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以后, 合并财务报表上列示的所有者权益就是母公司自身权益与少数股东权益之和, 所以就有了上面的直接法。总之, 间接法在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工具, 而直接法则是实务中更为便利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摘要:现行会计准则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间接法做了详细规定。间接法是在权益法的基础上来处理合并财务报表的, 从操作程序上来说比较复杂。本文结合实例提出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直接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同一控制,合并财务报表,间接法,直接法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探讨 篇2

一、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的理论分析与具体步骤

1、成本法下合并报表直接编制的理论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合并报表第十一条规定, “合并报表准则也允许企业直接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但是所生成的合并报表应当符合合并报表准则的相关规定。”母公司在编制对全资子公司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抵销分录时, 操作相对较为简单。一方面, 对于全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允许企业将购买子公司日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下推”反映至子公司账簿之中, 这样购买日后编制合并报表就进一步得到了简化。另一方面, 对于非全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 除需要抵销企业内部交易影响因素以外, 更为关键的是要确定子公司中少数股东权益份额, 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中要对少数股东权益进行确认, 少数股东权益并非源于子公司经营或交易事项, 也非源于母公司经营或交易事项, 其计量与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选用何种核算方法没有相互联系。编制集团内部交易抵销分录后, 再通过准确计量子公司利润中包含的少数股东损益以及子公司净资产中的少数股东权益, 就可顺利编制出集团企业合并报表。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在购买日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将以成本入账, 如果长投不发生减值、发放清算性股利、减少或追加投资, 那么成本法下母公司在购买日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一般不变。但随着子公司留存收益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增加变化, 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会有所改变, 因而, 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通常不能与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直接抵销。子公司在购买日后发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应当分别确认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与少数股东权益份额, 而不需要将其抵销。

在成本法核算下直接编制合并抵销分录时, 可用购买当日所有者权益数额与购买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两项来表达购买日后年末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情况。具体来说:第一, 在购买日, 确定少数股东权益, 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和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抵销;第二, 在购买日后集团企业内部交易事项已经抵销的基础上, 首先对购买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金额中少数股东权益进行准确计量, 而后将其中剩余变动部分自动分配给母公司股东。

2、成本法下合并报表直接编制的具体步骤

(1) 成本法下购买日后在第一年末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第一, 调整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并确认商誉。同时, 将购买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与相应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相互抵销, 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第二, 在长投后续计量中, 要持续关注商誉、子公司账面价值与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差额的后续会计处理。第三, 编制当期集团内部交易事项的会计抵销分录。第四, 将当期子公司实现的净利润 (基于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而计算的) 及其他除留存收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少数股东应享有的份额相应增减少数股东权益, 并确认少数股东损益。第五, 确认少数股东权益受子公司股利分分配的影响, 编制子公司当期股利分配与盈余公积计提的抵销分录。

(2) 成本法下购买日后在第二年末直接编制合并报表。购买日后在第二年末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的思路与第一年末大致相同。但考虑到母子公司个别报表上并未反映上年度合并抵销分录情况, 因而, 在第二年度直接编制合并报表时就要先还原或调整报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具体来说:第一, 调整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并确认商誉。同时, 将购买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与相应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相互抵销, 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第二, 调整商誉并确认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子公司账面价值与其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间的差额对当期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第三, 对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间少数股东权益的变动予以确认, 并确认该变动对期末未分配利润及其他的呢者权益项目的影响。第四, 编制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所发生内部交易事项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影响的抵销分录, 并编制当期集团内部交易的会计抵销分录。第五, 编制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子公司所计提盈余公积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影响的抵销分录。第六, 将子公司当期净利润中少数股东应享有的份额相应增减少数股东权益, 并确认少数股东损益。最后, 确认少数股东权益受子公司股利分配的影响, 同时编制子公司当期股利分配与盈余公积计提的抵销分录。

二、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的案例分析

假设20×8年1月1日, 母公司 (甲) 斥资300万元银行存款购买乙公司80%的股权使其成为子公司, 在此之前甲乙不受共同的一方控制, 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乙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 合并后乙受甲控制。甲公司在其合并备查簿中记录了购买日乙公司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公允价值。除了备查簿中显示的一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为60万元) 与公允价值 (为70万元) 不相等外, 其他负债、资产的账面价值均与其公允价值一致。而且知道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平均法计提折旧, 尚剩余20年的折旧年限。此外, 还知道购买日, 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350万元 (其中股本200万元, 资本公积150万元) ;甲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700万元 (其中股本400万元, 资本公积80万元, 盈余公积100万元, 未分配利润120万元) 。

20×8年12月31日, 甲持有乙80%股权, 其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为300万元, 以成本法进行核算。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400万元 (其中股本200万元, 资本公积160万元, 盈余公积10万元, 未分配利润30万元)

在20×8年度, 乙实现净利润100万元, 分配现金股利60万元 (其中向甲分配48万元, 向其他股东分配12万元) 并提取了10万元的法定公积, 未分配利润为30万元。此外, 乙因其所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使其当期资本公积增加10万元。

在20×9年度, 甲乙公司没有发生其他内部交易事项, 乙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分配现金股利60万元 (其中向甲分配48万元, 向其他股东分配12万元) 并提取了20万元的法定公积, 未分配利润为120万元。此外, 乙因其所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使其当期资本公积增加20万元。

20×9年12月31日, 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560万元 (其中股本200万元, 资本公积180万元, 盈余公积30万元, 未分配利润1150万元) 。

1、购买日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

在购买日, 需要确认商誉, 调整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 同时编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抵销分录, 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 (单位:万元) 。

借:股本200

资本公积 150

固定资产 10

商誉 12[300- (350+10) 鄢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00

少数股东权益72[ (350+10) 鄢20%]

2、购买日后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20×8年末 (第一年末) 合并报表

第一, 对照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调整其账面价值并确认商誉, 同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 编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抵销分录 (详细分录同上一步骤) 。

第二, 调整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间的差额。

借:管理费用0.5

贷:固定资产0.5[ (70-60) /20]

第三, 确认乙公司20×8年度中实现的净利润对少数股东权益增减变动的影响。

借:少数股东损益19.9

贷:少数股东权益19.9[ (100-0.5) 鄢20%]

第四, 计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且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或利得, 将资本公积的其他变动调整为少数股东权益。

借:资本公积2

贷:少数股东权益2

第五, 编制当期乙公司盈余公积计提的会计抵销分录。

借:盈余公积10

贷:提取盈余公积 10

第六, 编制乙公司股利分配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48

少数股东权益12

贷:对股东的分配60

至此可知在20×8年末, 少数股东权益金额合计为81.9万元 (72+19.9+2-12) 。可以验证的是, 这个计算结果与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后再进行抵销分录编制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3、购买日后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20×9年末 (第二年末) 合并报表

第一, 参照上述步骤, 同样需要先确认商誉和少数股东权益, 调整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同时编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间的抵销分录。

第二, 将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调整金额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加以确认, 同时调整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间的差额。

借:管理费用0.5

期初未分配利润0.5

贷:固定资产 1

第三, 确定少数股东权益在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的变动情况, 同时确认其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影响。

借:资本公积———期初 2

期初未分配利润7.9

贷:少数股东权益 9.9

第四, 编制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盈余公积的计提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盈余公积1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10

第五, 确定乙公司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对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借:少数股东损益39.9

贷:少数股东权益39.9[ (200-0.5) 鄢20%]

第六, 计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且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利得与损失。

借:资本公积4

贷:少数股东权益4

第七, 编制乙本期盈余公积计提的抵销分录。借:盈余公积20

贷:提取盈余公积20

第八, 编制乙公司本期股利分配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48

少数股东权益12

贷:对股东的分配60

截至20×9年末, 少数股东权益金额合计为113.8万元 (72+9.9+39.9+4-12) 。可以验证的是, 这个计算结果同样与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后进行抵销的结果相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 2008.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M].中国财政出版社, 2008.

直接合并法 篇3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审计费、咨询费、评估费、法律服务费等直接相关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简称《解释第4号》)发布以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直接相关费用是计入企业合并成本的。《解释第4号》则统一将直接相关费用都计入管理费用。此举主要目的是: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直接相关费用是集团真正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为商誉的不可辨认性和不稳定性,通过将直接相关费用从合并成本中分离,避免高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

然而,当企业合并是通过多次投资分步实现时,会计准则及准则解释并未对此作出统一规范,本文将在购买日之前的每个交易日取得的股权投资定性为“以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则以该种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包括支付的手续费等必要支出。因为在合并日或购买日之前,合并方(或购买方)持有的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股权可能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等核算,且合并日或购买日进一步取得的股权,单独来看亦不符合合并处理原则。故分步投资实现企业合并与一次实现企业合并时对直接相关费用的处理不同,不符合《解释第4号》做出修改的初衷。本文针对此,结合案例对合并前持有的股权进行分类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办法。

二、多次投资分步实现企业合并时直接相关费用的分类

(一)多次投资分步实现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会计准则规定:在个别报表中,应当以合并方持股比例计算的合并日应享有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份额作为该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与其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合并日取得进一步股份新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并未提到直接相关费用问题)之和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1. 合并日前的每个交易日取得的股权投资。

(1)在合并日以前持有的被合并方的股权采用公允价值计量。1在合并日以前持有的被合并方的股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交易费用应冲减当期投资收益。若为此种情况,和一次实现企业合并时对直接相关费用的处理一致,都是计入当期损益, 只是账户不同。直接相关费用不影响合并当天调整资本公积的金额,故不需要进一步调整。所以,该种情况在之后的分析中予以省略。2在合并日以前持有的被合并方的股权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在取得股权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入账时,交易费用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该直接相关费用将减少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方的金额(或增加记入其借方的金额),待出售时才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2)在合并日以前持有的被合并方的股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计量。在达到合并前持有的被合并方的股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购买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等必要支出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直接相关费用将影响合并日记入“资本公积——股本/资本溢价”科目的金额,减少其贷方发生额,或增加其借方发生额。

2. 合并日,进一步取得股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若单看此笔股权投资未达到控制,则应按照“企业合并以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处理,该费用则应当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直接相关费用直接影响合并日记入“资本公积——股本/资本溢价”科目的金额,减少其贷方发生额,或增加其借方发生额。

以下以A公司通过多次投资分步实现对B公司的控制权为例,说明不同情况下两者的差异。

例1:合并日前的交易日(2011年8月9日):A以2 700万元(其中手续费100万元)取得B公司5%的股份,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2012年1月31日,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 800万元。合并日(2012年1月31日),A公司又斥资25 000万元取得B公司另外50%股权, 同时发生手续费1 000万元。当天,B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55 000万元。假设无其他相关事项,且A、B公司在合并前为同一控制下的两家公司。

2011年8月9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入账成本=2600+100=2 700(万元)。2012年1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2 800万元,同时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方100万元。2012年1月31日达成企业合并时,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 800+25 000+1 000=28800(万元)。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合并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55 000×55%=30 250(万元),两者差额=30 250-28 800=1 450(万元),应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金额。

从例中看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在一次实现企业合并还是分次实现企业合并中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合并当天合并方在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中所占的份额(55 000×55%=30 250)来确定。

两者的差异是,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投资成本2 700万元中包括了100万元的手续费,使得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减少100万元,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减少100万元,合并后,相当于将之前应确认的损益予以递延(待出售时才会将其转入投资收益)。

2012年1月31日购买乙公司50%股权时支付的对价中亦包括了1 000万元的手续费,致使记入“资本公积—— 股本溢价”科目的金额减少1 000万元。即未将合并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是直接减少了集团的所有者权益,未反映出“该费用对集团而言是真正发生的费用”这一本质,这与《解释第4号》的初衷是相悖的。

例2:沿用例1的资料,假设2011年8月9日A公司取得B公司5%的股份,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取得,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其他条件相同。

2011年8月9日,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2 600+100=2 700(万元)。2012年1月31日达成合并时,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 800+25 000+1 000=28 800(万元)。合并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30 250万元与28 800万元的差额1 450万元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金额。两次取得股权发生的交易费用1 100万元(100+1 000),减少记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贷方的金额,而不是计入当期损益,与一次实现企业合并不同。

同一控制下分次实现企业合并的,在合并报表中,不需要做进一步调整。

(二)多次投资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个别报表中,分步实现企业合并中有关费用的影响与同一控制下的分析结果类似,即:合并前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相当于将之前应确认的损益递延(待出售时才会将其转入投资收益);合并前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在个别报表中不需要做调整,直接相加。

然而在合并报表中,多次交易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需做进一步的调整。购买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进行计量,并按照以下原则处理:1购买方在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按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2合并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购买日新购入股权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3比较合并成本与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定购买日应予确认的商誉或负商誉。4购买方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投资收益。

1. 购买日前的每个交易日取得的股权投资。

(1)在购买日以前持有的被合并方的股权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个别报表中,直接相关费用将减少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方的金额(或增加记入其借方的金额),待到出售时才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合并报表中,应将原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由“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所以,直接相关费用影响计入投资收益的金额,导致与多次实现企业合并时计入损益的账户不同。

(2)在购买日以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计量。个别报表中,直接相关费用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合并报表中,该直接相关费用将影响计入投资收益的金额,减少其贷方发生额或增加其借方发生额,导致与一次实现企业合并时计入损益的账户不同。

2. 购买日,进一步取得股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个别报表中,直接相关费用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合并报表中,该直接相关费用将影响合并成本的金额,从而影响合并商誉的计算,会增加合并商誉的金额。

例3:2006年1月1日,A公司以5 000万元(含300万元的手续费)取得B公司10%的股份,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取得投资时B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45 00万元。2007年1月1日,A公司另支付30 000万元(含1 000万元手续费)取得B公司50%的股份,能够对B公司实施控制。购买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55 000万元,A公司之前取得的10%股权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5 500万元。

在A公司个别报表中:2006年1月1日,A取得对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为5 000万元(含300万元手续费),2007年1月1日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方的金额为500万元,由于费用300万元的存在,致使记入该科目的金额减少300万元。A公司进一步取得B公司50%的股权时,支付价款30 000万元(含1 000万元手续费)。长期股权投资于购买日的账面价值=5 500+30 000=35 500(万元)。

在A公司合并报表中:应计入投资收益的金额=5 500- 5 000=500(万元),购买日前所持股权涉及综合收益的在购买日计入投资收益,多次实现企业合并与一次实现企业合并的区别为直接合并费用计入损益的账户不同,该项费用不影响商誉的金额。

合并成本=5 500+30 000=35 500(万元),商誉=35 500-55 000×60%=2 500(万元),购买日当天增加的股权中包括的直接费用将影响合并成本的金额,从而影响确认的商誉,使商誉多计1 000万元。

例4:沿用例3的资料,假定该项投资不存在活跃市场,A公司对持有的该投资采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

在A公司个别报表中:2006年1月1日,A公司取得对B公司长期股权的成本为5 000万元(含300万元手续费),2007年1月1日A公司进一步取得B公司50%的股权时,支付价款30 000万元(含1 000万元手续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于购买日的账面价值=5 000+30 000=35 000 (万元)。

在A公司合并报表中:应计入损益的金额为500万元,购买日前取得股权投资时发生的手续费仅影响合并报表中投资收益的金额,发生手续费300万元,使投资收益减少300万元,该结果与一次达成企业合并的区别为直接合并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账户不同。

合并成本=5 500+30 000=35 500(万元),商誉=35 500- 55 000×60%=2 500(万元),购买日当天增加的股权中包括的直接费用将影响合并成本的金额,从而影响确认的商誉,使商誉多计1 000万元。

三、改进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将多次投资分步实现企业合并与一次达成企业合并中的直接相关费用的处理相统一。即对合并日前的每个交易日取得的股权投资,在合并当天即做调整,将原计入股权投资成本的直接相关费用转出,转至合并当期损益。具体做法:

(一)多次投资实现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 实现合并前的每个交易日取得的股权投资。

(1)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原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直接相关费用,在取得控制权的当天,直接将其减少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方(或增加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借方)的金额。借:管理费用;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相反分录)。“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账户余额, 待出售时再转入投资收益。

(2)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在取得控制权的当天,应将因直接相关费用的发生而减少的“资本公积——股本/资本溢价”科目贷方发生额(或增加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借方发生额)的金额,借:管理费用;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做相反分录)。

2. 合并日进一步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同一控制下,取得控制权当天进一步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中包括的直接相关费用做法同上,应将因直接相关费用的发生而减少的“资本公积——股本/资本溢价”科目贷方发生额(或增加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借方发生额) 的金额,借:管理费用;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做相反分录)。

(二)多次投资实现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实现合并前的交易日取得的股权投资。

(1)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个别报表中,直接相关费用的处理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相应处理相同。合并报表中,在合并日,即将原确认的“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直接相关费用计入股权投资成本将仅影响计入当期损益的科目,所以,在此不需做特别调整。

(2)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个别报表中,不需要做特别调整。合并报表中,直接相关费用将减少因合并日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差记入“投资收益”科目贷方的金额,或增加记入“投资收益”科目借方的金额。与一次实现企业合并中计入管理费用相比,仅影响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账户,故不需做特别调整。

2. 购买日进一步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个别报表中,直接相关费用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不需做特殊调整。合并报表中,该直接相关费用将影响合并成本的金额,故在合并日,应将购买日进一步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中确认的直接相关费用,从长期股权投资中转出,借:管理费用,贷: 长期股权投资,与《解释第4号》保持一致。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中对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进行了规范,无论是同一控制下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直接相关费用都计入当期损益,不影响合并成本。然而,若企业合并是通过多次投资分步实现的,根据现有的准则和准则解释规定,直接相关费用问题将和一次达成企业合并存在差异。本文针对此,对分步实现企业合并时的直接相关费用问题进行梳理,为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完善提出建议。

直接合并法 篇4

一、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处理

合并资产负债表实质上就是在合并日将被合并方有关资产和负债并入合并财务报表。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恒等式,在非全资情况下,少数股东享有的那部分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并入少数股东权益。 归属合并方(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其中一部分是投资日合并方享有的份额(假设被合并方按公允价值进行了调账或调表),这部分需要与合并方长期股权投资相抵销,如果有差额,形成合并商誉或营业外收入(以后年度形成未分配利润);另一部分是合并方享有投资日至合并日被合并方累计实现净损益的份额,以及除损益外其他原因引起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累计变动的份额,这部分相应地被并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和资本公积。

实务中操作相当简单,只需运用Excel列表,先对合并日被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按持股比例进行计算分配,再编制抵销分录即可。

例1:2×13年1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6 000万元购得B公司60%的股份,假定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当日B公司资产等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一致,所有者权益总额为9 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10 000万元、未分配利润-1 000万元。2×13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1 2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金120万元,当年未进行利润分配,也无其他权益变动事项。

2×12年7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5 600万元购得C公司70%的股份,假定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2×13年12月31日,C公司所有者权益10 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8 000万元、盈余公积200万元,未分配利润1 800万元。2× 13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金10万元,C公司2×12年、2×13年未分红。

步骤1:计算分配合并日(2×13年12月31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项目金额,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填表方法:以B公司为例,C列取个别报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期末金额,对应单元格可建立Excel表外链接公式;表内链接:E3=C3*D3,H3=C3-E3,E5=(C4+ C5)*D5-F5,H5=(C4+C5)*(1-D5);F5可直接计算填列 (6 000-9 000×0.6=600),商誉以负数表示。

步骤2 :编制抵销分录:

实务中,运用Excel在表1下方建立表内链接公式自动生成抵销分录数据,如F16为正数,生成抵销分录增加贷方未分配利润(同时利润表项目调增营业外收入)。

二、子公司累计净损益的抵销处理

从合并利润表的最终结果来看,就是在合并日将被合并方当期实现的累计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并入合并财务报表,累计实现的净损益在母公司和少数股东之间按持股比例进行分配,并分别在合并利润表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项目里列示。

按前述资料,实务操作说明如下:

步骤1:分配合并日(2×13年12月31日)被合并方本期实现的净损益,如表2所示。

单位:万元

填表方法:以B公司为例,C列取个别报表中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对应单元格可建立Excel表外链接公式; 表内链接:C5=C3*C4,C6=C3-C5;D5=D3*D4,D6= D3-D5。

步骤2:编制抵销分录:

三、子公司利润分配的抵销处理

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从个别报表上减少了子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从合并角度分析,其中分配给母公司的部分,增加了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和投资收益,未流出合并财务报表范围,而实质上流出合并范围的是分配给少数股东的那部分。由于上述第一部分是按子公司分配后的期末权益的持股比例来抵销,所以这时合并资产负债表不需要另外进行抵销处理,只需在合并利润表中对母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进行抵销处理。

例2:承例1,假定C公司2×13年宣告发放现金股利800万元。

抵销分录如下:

四、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

在权益法下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一般将对未实现的内部销售损益,先调整个别报表或计算抵销未实现的内部销售损益后子公司的净利润,再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成本法下为减少调整个别报表的麻烦,可以按持股比例分别计算母公司和子公司所享有或分担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再分别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及合并利润表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项目。

例3:承例1,假定C公司2×13年向A公司销售商品200万元,销售成本160万元,A公司购进的该商品本年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年末存货。

抵销分录如下:

(1)合并资产负债表:

( 2 )合并利润表:

五、内部往来的抵销处理

本文旨在探讨成本法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上述抵销处理基本实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合并,合并现金流量表自成体系,不再赘述。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可按照合并后利润表和本期合并范围内权益变动分析填列。合并财务报表生成后,还可以通过核对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的本年年末余额是否与合并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一致,来检查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正确性。

实务中,将个别报表合并工作底稿存放到一个固定文件夹中,将上述分配计算表存放到其合并工作底稿中的表页,并在相应表页中做好合并抵销分录的自动生成链接,以及分录在合并抵销计算表页中的自动链接。每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先替换个别报表,上述第一、二部分所述抵销分录自动生成并自动抵销报表项目,再更新上述第三、四及五部分的抵销数据,合并财务报表就生成了。

摘要:本文结合Excel的运用,通过案例介绍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有关项目的抵销处理,使合并财务报表的工作变得简化。

关键词:成本法,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抵销,长期股权投资,Excel

参考文献

万红波,曹丽.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思路梳理[J].财会月刊,2012(10).

动态无功电流的瞬时采样直接法 篇5

1 无功电流检测算法

系统的相量图如图1所示。

设系统电压为

负荷电流为

从相量图中可以看出,负荷电流无功分量的幅值为

由三角函数关系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可得:

将系统电压us(t)=Ussin(ωt+θ1)采样,并且延时1/4个周期,可得:

式(4)可以写成:

图1中负荷电流相位滞后于系统电压相位,表明负荷是一个感性负荷,此时,

故在容性负荷情况下,IqL仅仅变化一个负号,即无论负荷是容性还是感性,IqL的幅值都不变,因此,式(7)所求得的IqL的绝对值即为无功电流的幅值。

在实际的无功电流计算过程中,系统电压经过锁相环(PLL)后,由检测到的相位可得到us(t)的单位正弦波us*(t)=sin(ωt+θ1),其相位和系统电压相位相同,幅值为1。在式(7)中用us*(t)代替us(t),用us*(t+π/2)代替us(t+π/2),则可得到更为简单的无功电流幅值表达式:

式(10)避免了计算系统电压的幅值,除了减小计算量之外,同时也避免受到系统电压突变等情况的影响。

无功电流直接法的框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该算法基于三角函数自身的数值关系,仅需1个延时环节和3个乘法器,结构非常简单,且仅有1/4个周期的延时。

2 直接法在STATCOM中的应用

2.1 单相STATCOM的原理

如图3所示,STACOM在无功补偿方面的作用在于使负荷的无功部分全部由STATCOM发出,负荷的有功部分以及无功补偿装置的有功损耗均由系统电流提供,即STATCOM的补偿电流由两部分组成:负荷电流的无功分量以及STACOM整个装置的基波有功损耗电流。采用上述直接法可从负荷电流iL中分离出无功电流分量iqL,将其和补偿装置的基波有功损耗电流-ip相叠加,得到补偿电流的指令信号ic*=iqL-ip。由此,系统电压与系统电流同相位,系统基波的功率因数即为1。

本文采用直流电容电压外环和交流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系统[10,11,12]。从直流侧电容电压与补偿装置有功电流的关系出发,可以在实现无功补偿器直流侧电压线性化控制的同时获得补偿器有功损耗[13]。交流侧采用滞环控制,以补偿电流参考值为基准设计一个滞环带,当实际补偿电流超出滞环带时,逆变器开关动作,使实际电流始终保持在滞环带内,围绕其参考值上下波动[14,15]。

2.2 STATCOM装置的有功功率损耗电流

由式(10)和图2可以得到STATCOM所需输出对系统补偿的无功电流,以下讨论STATCOM装置的有功功率损耗电流。

根据功率平衡原理,当电容C上电压Udc保持不变时,电感输出的电流iC不包含基波有功电流。一个无损的STATCOM装置直流侧电容电压的周期值为定值。而实际补偿装置存在损耗功率pA,其在一个周期内的积分不为零,所以将引起电容电压周期值的变化,即电容电压周期值的变化反映了补偿装置有功功率的传递[10]。

令式(1)中θ1=0,则系统电压为

补偿装置的有功功率损耗电流为

则损耗功率pA一个周期内的积分为

因此,损耗电流的幅值为

损耗电流计算框图如图4所示。

在实际计算中,通过PI调节对直流侧电压进行控制,同时得到补偿装置的损耗电流。其中比例环节使得电容电压快速接近给定值;积分环节用来调节静差,使得电容电压在参考电压值附近波动,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式(14)可对PI调节中的参数设置给出一定的参考。

3 数值仿真及实际实验结果

采用图3所示的STATCOM主电路图仿真模型,由4个IGBT管构成单相全桥变流器系统。电源采用单相交流电源,额定电压为220 V,直流电压参考值设为380 V。负荷端根据仿真要求,采用感性负载模型和容性负载模型。

3.1 直流侧电压波形及各项性能指标

图5为直流电容电压参考值Uref=380 V时的仿真图。

从图5可以看出,稳态时直流侧电容电压在固定值附近波动。直流电压的有效值Urms=379.03 V,平均值Ud=378.81 V,交流谐波电压分量的有效值(又称纹波电压)Uh=12.77 V。

则电压波形系数:

电压纹波系数:

3.2 交流侧电流波形及各项性能指标

图6(a)为负荷电流为感性时,交流侧系统电压、电流以及负荷电流的波形。所有波形均呈现很好的周期性,且线路电流保持良好的正弦特性。IGBT触发导通后可以稳定可靠工作。从图中看到,负荷电流滞后系统电压2.8×10-3 s,即cosφ=cos(2.8×10-3×360°/0.02)=0.637。在0~0.05 s期间,系统电流与负荷电流波形基本重合,0.05 s之后,通过无功补偿,系统电流与系统电压基本同相位,功率因数λ=cosφ=0.997。仿真证明直接法在0.05 s内动作,补偿效果良好。对系统电流进行谐波分析,结果见图6(b)。

系统电流谐波畸变率为

谐波电流畸变会对电压畸变产生很大影响,应该严格控制STATCOM输出电流中的谐波成分。上述方法输出电流的谐波畸变率小于5%,不会对系统造成消极影响。

图7为负荷电流为容性时交流侧系统电压、电流以及负荷电流波形。图中,负荷电流超前系统电压1.9×10-3s,即cosφ=cos(-1.9×10-3×360°/0.02)=0.827,通过无功补偿后,系统电流与系统电压基本同相位,功率因数λ=cosφ=0.995。

图8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的STATCOM的运行效果的实际录波图,其中,图8(a)是经过补偿后的系统电流,图8(b)是FFT分析的频谱图,图8(c)是系统电流变化时的补偿效果图,图8(d)是电流变化时的放大图。

实测结果表明STATCOM采用直接法进行无功补偿时,交流侧系统电流波形呈现良好的正弦周期性,STATCOM发出无功电流的波形系数良好,不会给系统带来谐波影响,系统电流THD值小于3%,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5%。同时通过负荷变化实验可见,在负荷电流变化中,STATCOM能够几乎无畸变地快速跟踪负荷变化并进行合理的补偿。实测数据表明在STATCOM的补偿容量范围之内,上述STATCOM装置可以实现单位功率因数。

4 结论

尽管动态无功补偿的各种理论算法都已比较成熟完备,本文提出的瞬时采样直接法仍具有传统检测无功电流分量算法所不具备的计算速度优势,利用三角函数自身的数学关系即可得到补偿目标量,响应时间仅1/4周期。仿真与实际应用证明无功补偿效果良好。算法不受负荷电流是容性或者感性的影响,稳定性好,可以全范围补偿系统的无功电流分量。

摘要:通过分析单相动态无功补偿系统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单相动态无功电流检测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静止同步补偿器。所提算法通过三角函数的数学关系导出无功电流的计算方法,采用电压与电流的瞬时采样值直接得到无功电流的幅值,是一种动态无功电流的瞬时采样直接法。该算法的控制目标是使补偿装置发出的电流为系统的无功电流,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并且不受负荷电流为容性或者感性的影响,总体响应时间为1/4正弦周期。数值仿真与在静止同步补偿器中应用的实验结果都表明,算法能够保持系统电流无畸变,无功补偿范围广。

直接合并法 篇6

直接法也称“顺算法”。在直接法下, 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一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 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 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间接法也称“逆算法”。企业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得出会计利润, 依照税法的规定作相应的调整后再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基本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按照税法规定需作调整的项目金额。

间接法基本公式中的利润总额 (又称会计利润) 是一个会计概念, 是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办法计算确定的, 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

二、直接法与间接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比较

1. 遵循的原则不同。

(1) 直接法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总额”与“准予扣除项目金额”都必须遵循税法上的界定。即公式中的“收入总额”不等同于会计上确认的收入, 是依据税法规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收入, 而“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则是按税法规定允许从应纳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项目, 亦不等同于会计上的成本费用。企业在运用该公式时必须把握好“收入总额”与“准予扣除项目金额”的税法确认原则, 避免与会计上对收入和成本费用扣除项目的确认相混淆。

例1:ABC公司2005年有主营业务收入1 000万元, 财产转让收入600万元, 国库券利息收入100万元, 租赁收入80万元;结转主营业务成本650万元, 营业税金及附加300万元, 支付差旅费30万元, 支付税收滞纳金10万元, 支付赞助费20万元。用直接法计算该公司2005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1 000+600+80) - (650+300+30) =1 680-980=700 (万元)

按照税法的规定, 企业的国库券利息收入为免税收入, 因此该公司2005年取得的国库券利息收入100万元不属于“收入总额”的内容, 公司2005年支付的税收滞纳金10万元和赞助费20万元不属于“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不准予扣除。由此可见, 直接法的计算公式是一种税法公式, 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原则与会计上的确认原则不同。

(2) 间接法的计算公式对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兼顾了税法和会计上的原则。

例2:沿用例1, 用间接法计算ABC公司2005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利润总额= (1 000+600+100+80) - (650+300+30+10+20) =1 780-1 010=770 (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按照税法规定需作调整的项目金额=770-100+10+20=700 (万元)

企业在运用间接法计算公式时应注意, 计算利润总额时必须完全按会计上的原则来确认, 而不考虑税法上对其所发生事项的规定。因此ABC公司2005年取得的国库券利息收入100万元是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支付的税收滞纳金10万元和赞助费20万元也是公司费用的一部分。但在随后的调整过程中则必须考虑税法的确认原则, 找出与会计确认不同的地方并按税法规定加以计算调整。按照税法的规定, 国库券利息收入100万元为免税收入, 故调减;税收滞纳金10万元和赞助费20万元为不准予扣除的项目, 故调增。

2. 出发点不同。

直接法是依据税法对应纳税所得额的界定展开的, 其出发点是应纳税所得额;间接法是以企业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得出会计利润, 依照税法的规定作相应调整后再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 其出发点是会计利润。

3. 计算过程不同。

例3:假设某企业为居民企业, 2008年发生如下经营业务: (1) 取得销售收入2 500万元; (2) 销售成本1 100万元; (3) 发生销售费用670万元 (其中广告费450万元) , 管理费用480万元 (其中业务招待费15万元) , 财务费用60万元; (4) 销售税金160万元 (含增值税120万元) ; (5) 营业外收入70万元, 营业外支出50万元 (含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向贫困山区捐款30万元, 支付税收滞纳金6万元) ; (6) 计入成本、费用中的实发工资总额150万元, 拨缴职工工会经费3万元, 支付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29万元。计算该企业2008年度实际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1) 运用直接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准予扣除的广告费=2 500×15%=375 (万元)

准予扣除的业务招待费=15×60%=9 (万元) (不得超过销售收入的5‰)

销售收入的5‰=2 500×5‰=12.5 (万元)

准予扣除的捐赠=170×12%=20.4 (万元)

准予扣除的工会经费=150×2%=3 (万元)

准予扣除的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150× (14%+2.5%) =24.75 (万元)

总的准予扣除的金额=375+9+20.4+3+24.75=432.15 (万元)

收入总额=2 500+70=2 570 (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2 570-1 100- (670-450) - (480-15) -60- (160-120) - (50-30) -432.15=232.85 (万元)

2008年应交企业所得税=232.85×25%=58.212 5 (万元)

(2) 运用间接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50-2 500×15%=75 (万元)

业务招待费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15×60%=6 (万元)

捐赠支出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0-170×12%=9.6 (万元)

“三费”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29-150×18.5%=4.25 (万元)

税收滞纳金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

会计利润总额=2 500+70-1 100-670-480-60- (160-120) -50=170 (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170+75+6+9.6+4.25+6=270.85 (万元)

2008年应交企业所得税=270.85×25%=67.712 5 (万元)

三、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1. 确认原则方面。

直接法确认原则单一, 只需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计算, 但由于大多数企业是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的, 账簿与会计报表都体现会计确认原则, 故可操作性不强, 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少。

运用间接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确定的收入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并按照收入的不同性质规定收入确认的相应原则。根据税法上的规定, 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有一些项目是会计核算中关注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可见, 会计上的“收入”要比税法中的“收入”包含更多的内容。税法规定的应税收入与会计上确认的收入主要差异体现在对收入金额的确认和收入时间的确认上。因此, 企业运用间接法时必须注意确认原则的可替换性以及思维的逆向性。

2. 计算公式方面。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所得额, 并非收入额 (流转额) , 因而“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都是过渡性质的概念, 最终要计算出“不征税所得”和“免税所得”, 对于企业所得税而言, 真正不征或者免征的是“所得”而非“收入”。因此, 笔者认为运用直接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不够准确, 建议将其公式修正为:应纳税所得额=总所得-不征税所得-免税所得-允许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参考文献

直接合并法 篇7

煤矿瓦斯压力测定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两种[1]。直接法是利用岩石巷道由煤层顶 (底) 板向煤层打穿层钻孔, 然后用封孔器或其它材料封孔后直接用压力表读数;间接法是通过瓦斯压力和其它有关参数之间的联系来推断瓦斯压力值。一般直接法测定瓦斯压力保证封孔等环节的可靠性时, 测定值更接近于煤层真实瓦斯压力值。本次瓦斯压力测定选择使用直接测定法中的主动式封孔测压法, 来进行煤层瓦斯压力测定。

某煤矿主采煤层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该煤矿25021工作面已经形成, 首段90 m范围内已经展开了综合消突工程。综合消突工程对25021工作面首段90 m的消突效果尚不清楚, 该矿开采保护层等区域防突措施的参数尚不清楚, 矿井深部区域瓦斯综合治理措施没有规划, 为该矿制定区域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措施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对该矿25021工作面执行综合消突工程后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评价研究。

1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方法

1.1 主动式封孔测压法原理

主动式封孔测压法主要有:胶圈压力粘液封孔测定法、胶囊—密封液封孔测定法和三相泡沫流体封孔测定法。其基本原理是选择液体作为封孔物质, 有利于克服固体物不能严密封闭孔周边裂隙孔道的缺点, 根据流体渗漏量决定于压力差原理, 为了杜绝瓦斯的泄漏, 应该使封孔液的压力在测定过程中始终略高于瓦斯压力[2]。此外为了在封孔过程中保证瓦斯不产生泄漏, 使测出的瓦斯压力值等于煤层真实的瓦斯压力, 同时为了维持封孔液体的压力和防止液体向钻孔内渗透, 在封孔液体段的两端用胶圈或胶囊封闭钻孔, 形成用固体封液体、用液体封气体的封孔系统。

采用胶囊-膨胀水泥-聚氨酯封孔的综合测压法直接测压。实际应用中在封孔的水泥砂浆中添加了少量膨胀剂、速凝剂等水泥添加剂, 防止水泥凝结慢而收缩, 以改善封孔材料本身的致密性, 提高密封效果。该封孔方法如图1所示。

1.2 测定方案设计

本次压力测定采用主动式封孔测压法。在-70 m大巷设置1#和2#测压钻孔, 测试保护层开采范围内的残余瓦斯压力;在正负零大巷设置3#和4#测压孔, 主要测试保护层影响范围外通过抽放之后的残余瓦斯压力。测孔布置如图2所示。

测定用的孔径为75 mm, 其中1#和2#孔开钻位置为-70 m大巷内, 水平位置距切巷45 m处;3#和4#孔开钻位置为正负零大巷内, 水平位置距切巷45 m处。各孔与巷道中线水平夹角均为45°, 仰角均为60°。钻孔的布置参数如表1所示。

注:穿过目标煤层0.5m以上。

1.3 封孔方法及操作流程

每个钻孔都采用铝塑管封孔, 封孔长度不小于20 m, 采用聚氨酯、膨胀水泥砂浆封孔, 回浆管同时也作为压力测定管, 送入钻孔内长度不少于20 m, 通过注浆管向钻孔内注浆直到浆体通过铝塑管回流停止。待浆体回流完毕后用排水法测定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 以便后续测煤体的透气性系数。之后接上压力表并关闭阀门进行测压。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封孔方法如图3所示。

1.反浆管;2.浆体;3.聚氨酯;4.注浆管;5.压力表;6.阀门;7.卡接

浆体配置要求:水、水泥和辅料的质量比为1∶0.8∶0.2。需要材料及消耗如表2所示。

2 压力测定注意事项

(1) 测试前测压人员可以提前在巷道内将封孔器装配好, 待钻孔完工后, 清除孔底钻屑, 以提高密封效果, 然后立即将封孔器送入钻孔, 及时封孔可缩短测量时间。

(2) 在井下正式测试之前, 需要先在地面模拟钻孔中做耐压试验, 试验压力应高于井下瓦斯压力0.5~1.0 MPa。在地面试验中应认真观察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可靠, 重点应保证胶囊充水后能及时膨胀, 并且不漏水, 以确保整个测试系统在井下安全可靠以及测定的数据准确, 如果发现情况异常或泄漏, 应及时查明原因, 并予以排除。

(3) 测压仪安装完备后, 应及时检查胶囊因反复使用后可能产生泄漏, 使乳化液压力突然下降, 并将测压仪钢管用卡环固定在专用立柱上, 以防测压时突然抛出, 如果没有固定测压仪的立柱, 测压仪可能在瓦斯压力下突然抛出, 造成事故。

(4) 在操作时, 工作人员不得面对测压仪, 以防其突然冲出伤人。

3 测定结果认定

本次瓦斯压力测定在2010-05-18—25期间对1#、2#、3#、4#孔进行了钻孔、密封, 打孔到位, 封孔工艺操作规范, 管路、接头及压力表经测试不漏气。经过近30 d的测试, 1#、2#、3#、4#孔压力值均为0.1 MPa。

根据《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 (AQ1024-2006) 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认为该煤矿25021工作面前90 m执行综合消突措施后, 残余煤层瓦斯压力达到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指标要求, 消除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说明已采取综合消突措施执行有效, 该工作面后段区域坚持执行消突措施可以消除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参考文献

[1]张铁岗.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路径探索下一篇: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