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机制

2024-12-04

发现机制(精选10篇)

发现机制 篇1

1 引言

随着网络监控领域的不断发展, 网络视频监控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实现IPC (网络摄像机) 随时随地与视频监控系统的互连, 突破以往搭建监控系统时存在地理位置限制的不足[1]。传统基于IPC网络监控系统应用在使用时需要在系统中手动对IPC服务地址进行配置, 已经满足不了网络监控系统中实时互联、高效连接的需求。因而需要研究基于ONVIF协议的一种IPC自动发现机制, 该机制需要满足在IPC设备加入网络后, 能够自动发现该设备并且准确获取到其网络服务地址。

针对各IPC厂商产品互联互通的需要, 开放式网络视频接口论坛 (ONVIF) 开始制定一系列视频监控系统行业标准协议[2]。该协议主要定义了IPC设备之间信息交换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标准, 即通过ONVIF标准协议实现不同设备厂商之间的互通互联。该协议标准主要应用于IP视频监控系统, 定义了IPC设备与网络监控系统客户端之间的标准接口从而实现不同产品之间的集成[3,4]。ONVIF标准接口中定义了与IPC有关的多个模块, 如设备发现、设备管理、事件通知等核心协议模块, 还有如媒体服务、云台控制、回放控制等补充协议模块。其中核心协议模块为设备与网络监控客户端的基本内容, 补充协议则作为视频监控行业中定制开发的特色功能, 适用于网络视频领域[5]。在核心协议中, 设备发现作为IPC设备提供服务的前提, 因此设备发现服务功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设备发现机制不仅能够发现IPC, 还包括其他网络设备, 如NVS、NVD和NVA。其中IPC作为NVT, 即网络视频传输设备, NVS为网络视频存储, NVD为网络视频显示, NVA为网络视频分析。

本文在进行同一局域网内设备发现的基础之上, 采取一种带有发现代理 (DP) 的机制, 结合基于ONVIF设备的发现协议WS-Discovery, 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可跨越多个局域网的设备发现方法, 通过该方法能够自动发现处于不同局域网中的IPC设备并准确获取到该设备的网络服务地址。

2 WS-Discovery协议

WS-Discovery (Web Service Dynamic Discovery) 作为ONVIF标准设备发现协议[6], 通过该协议可以复用一个现用的Web服务发现框架, 而不需定义一个全新的发现服务, 该协议使用了SOAP和UDP多播方式使得网络服务能够被客户端发现[7], 主要应用局域网中的客户端发现单个或多个设备目标。

WS-Discovery定义了两种基本的服务发现操作模式:Ad-hoc和带有发现代理 (Discovery Proxy, 以下简称DP) 的Managed模式。Ad-hoc模式比较适合小型局域网中的设备发现, 本文采用的模式是带有DP的Managed模式。

2.1 Ad-hoc模式

在该模式下, 客户端和设备目标服务之间会进行消息交换, 采用了IP多播的设备发现方式。目标服务在上线时以广播的形式分别发送一个Hello消息通知客户端, 客户端以广播的形式在一定的网络地址范围内发送Probe探测消息以查找目标服务。Probe消息中包含了查找搜寻条件。符合条件的目标服务在收到该Probe消息后会将以单播的形式回复客户端一个探测消息匹配即Probe Match消息。同样, 目标服务在离线时会以广播形式发送Bye消息给客户端。该模式下设备发现流程如图1所示。

2.2 Managed模式

在该模式下, 客户端和设备目标服务之间无法直接进行消息的交换, 两者通过目标服务的中心发现代理DP进行消息交换, 即客户端将Probe消息发送至DP从而得到对应的目标服务信息。同样, 目标服务在上线和离线时也会分别发送Hello和Bye消息到DP。该模式下设备发现流程如图2所示。与Ad-hoc不同的是该模式下单播将是所有消息交换的方式。这样做不但可以解除广播对网络的限制, 从而扩大可用服务的范围, 而且能够避免广播引起对网络的拥堵。

3 设备发现设计方案

当客户端和服务端在同一个小型局域网中时, 客户端可以通过Ad-Hoc模式在一定的网络范围内以广播的形式发送探测消息来搜索网络中的设备。但是在应用中, 客户端和设备往往不在同一管理网络中, 如设备或客户端在网络防火墙或网关 (NAT) 之后, 此时客户端通过广播探测消息去搜索和连接设备是难以实现的。常见的几种网络情景有:

a) 该设备在私有网络, 而客户端在公网上, 如图3所示;

b) 该设备在公网上, 而客户端在私有网络中, 如图4所示;

c) 该设备在私有网络中, 而客户端在另一个私有网络中, 如图5所示;

d) 设备和客户端都在公网上, 如图6所示。

对于上述涉及的一些复杂网络情景, 可以使用"即插即用"的DP来解决。

3.1 发现代理DP

客户端或服务端在防火墙或网关之后, 从而双方无法直接进行信息交换, 需要通过负责某些设备的代理即发现代理DP, DP接收来自目标服务的单播Hello信息和Bye信息, 同样也接收来自客户端的Probe信息, 并在收到匹配的Probe信息后返回目标服务的服务地址至客户端。因此DP主要负责监听来自设备的Hello信息并回复相应的响应并且响应来自客户端的Probe探测消息。

DP可以与设备存在于一个管理网络中。当客户端和设备处在不同的网络管理域中, 并且彼此之间无组播连接关系, 为了支持这种网络情景, 可以把DP放在一个公共域网络中, 从而使得客户端和设备均能访问DP。此时, 设备可以找到本地DP网络地址, 并发送上线Hello消息以通知客户端自己的存在。DP网络地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取:直接地址配置和域名服务记录查找。

3.2 IPC服务端设计

IPC服务端作为网络内的NVT角色。当IPC设备一旦接入到网络时 (包括开机或网络地址发生改变等) , 设备会单播Hello消息到组播地址和端口号239.255.255.250:3702, 通知网络内其他设备有NVT设备上线并进入网络。设备成功进入网络后, 即开启侦听模式, 会一直监听来自客户端的Probe报文请求信息。当设备在接受到Probe探测消息后会检测设备类型及Scopes作用域 (服务属性的基本描述) 是否与请求的设备类型匹配, 若匹配则返回Probe Match报文作为响应, 否则丢弃该报文。同样IPC与网络断开时, 也会向网络单播一个Bye消息。其中DP负责接受服务端的单播Hello和Bye消息, 也接收来自客户端的Probe探测消息。

3.3 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在查找网络中的IPC目标服务设备时, 首先会加入组播地址和端口号239.255.255.250:3702, 在收到来自IPC的Hello消息后单播发送Probe探测消息, 该消息中包含了指定搜索设备类型和搜索范围, 收到匹配的Probe消息后服务端就会返回一个Probe Match消息, 该消息包含了服务端设备的一些消息, 主要就是IPC的服务地址。客户端提取到服务地址后就可以与服务端进行通信并获取其他服务。

客户端通过IPC的服务地址进行访问, 获取到该服务地址后就可以与IPC通信。该服务地址URL的一般格式为:

http://onvif_host/onvif/device_service

其中, onvif_host代表服务端网络地址。

4 设备发现系统实现

4.1 IPC服务端实现

根据协议[5], 服务发现选用端口为3702。当设备加入网络时, 首先会先单播发送Hello上线消息至DP, DP收到后会进行响应。Endpoint Reference即端点引用来标识目标服务, 应当使用URN:UUID作为其端点引用地址属性。设备在网络中会开启监听线程来监听网络中来自客户端的Probe单播探测报文, 通过调用soap_call_dndl_Probe函数, 查看<d:Types>tds:Device</d:Types>中的设备是否与该设备类型匹配, 其中tds:Device代表IPC设备。若匹配则记录Probe消息中的Message ID, 该Message ID也创建在Probe Match响应消息中, 同时发送Probe Match响应消息。否则丢弃该报文信息。Probe Match消息中包含了设备的服务地址XAddress:http://onvif_host/onvif/dev-ice_service, 通过该地址客户端可以与IPC直接进行通信以及获取其他的一些服务。

同理, 当IPC离开网络时, 会向网络发送一个Bye离线消息到DP, DP收到消息后并进行响应。消息报文中的Endpoint Reference若与Hello消息中的相同则代表为同一个服务。服务端与DP整体交互流程如图7所示。

4.2 客户端实现

为了实现远程设备发现, 客户端需要调用编写好的函数发送Probe探测消息到DP。客户端需要进行配置才能够直接连接到本地DP。本地DP远程发现服务地址应预先配置到客户端, 之后通过直接发送probe探测报文至DP, 该消息作为一个Web服务请求并使用HTTP绑定从客户端发送到DP。DP收到探测报文后会以相应的探测匹配消息回复。客户端与DP之间的整体交互流程如图8所示。

其中客户端发送Probe探测报文和接收到Probe Match响应报文, 并进行获取服务地址的核心代码如下:

5 实验结果

设备发现实验测试在不同局域网内进行, DP位于公共网络中, 负责接收服务的组播Hello和Bye消息, 同时接收来自客户端的Probe探测消息, 在收到合法的探测Probe消息之后向客户端传输网络服务地址, 从而达到远程方法的目标。同时采用两台PC机, 其中一个作为服务端使用, 另外一个作为客户端。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通信需要借助位于公共网络的DP。由于标准的ONVIF测试工具可以确保实验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首先使用ONVIF标准测试工具ONVIF Device Test Tool和ONVIF Device Manager对IPC进行测试, 测试成功后使用IPC对网络监控客户端进行进一步测试。实验测试环境为:Windows7操作系统, gsoap2.8, VS2013开发工具。

5.1 实验测试步骤

1) 搭建测试环境, 把IPC连接至网络;

2) 启动ONVIF Device Test Tool测试工具, 点击Discover Devices可以查看网络中有效的所有设备, 左侧为搜到的设备包括设备IP和UUID, 在右侧界面中查看设备的一些信息, 如服务地址、范围定义等。测试结果如图9所示。

3) 启动ONVIF Device Manager测试工具, 点击Add通过添加设备服务地址可以成功连接到IPC设备, 从而得到RTSP视频流地址, 测试结果如图10所示。

5.2 实验结果分析

IPC可以与客户端对接成功表明IPC设备符合ONVIF规范。ONVIF测试工具测试结果显示了IPC的设备类型 (Type) 为NVT即进行测试的设备, 该类型符合搜索条件, 同时还显示了设备的IP地址10.22.69.80和设备网络服务地址http://10.22.69.80/onvif/device_service, 表明服务端是符合ONVIF规范且功能上是正确的。

IPC与客户端测试成功后可以利用IPC端测试网络中监控系统。图11为系统实验结果, 该结果显示了网络监控客户端系统在收到DP响应的Probe Match报文后打印出的设备相关信息。

其中Target EP Address为设备的标识;Target Type显示了设备类型为NVT;Target Service Address为设备的服务地址;Target Scopes定义了设备自身的一些信息, 包括video_encoder视频编码、ptz云台等设备信息。

6 结束语

与在同一个小型局域网下Ad-hoc机制的设备发现方法相比, 带有DP的Managed机制设备发现方法能够跨越局域网完成对IPC设备的发现并且准确获取到网络设备服务地址。最后通过ONVIF测试工具和基于ONVIF协议开发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客户端实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该机制可以有效且准确地进行IPC设备发现与高效连接。

参考文献

[1]钱正伟, 庞威.视频监控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 2012 (Z1) :91一93.

[2]丁忠效.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与发展综述[J].工程技术, 2007, 11:23-27.

[3]AXIS Communications Limited.IP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How to"Control"the Future[J].智能建筑, 2010 (10) :30-31.

[4]Gao J W, Jia K B.Embedded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Based on H.264[C].Multimedia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MINES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2009:282-286.

[5]ONVIF ONVIF Core Specification v220[S].www.onvif.org, 2012/5.

[6]Zeeb E, Bobek A, Bohn H, et al.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 for embedded systems using devices profile for Web services[C]//Proc of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s.[s.l.]:[s.n.], 2007.

[7]W3C.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1.2[EB/OL].2007.http://www.w3.org/TR/soap12/.

发现机制 篇2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机制是怎样发现的

文章具体地介绍了遗传信息表达机制的`发现过程:克里克关于序列假设、中心法则、模板RNA和连接物RNA的提出及其实验背景;信使RNA概念的形成及其转录机制的发现;转移RNA的功能及其结构的发现;在核糖体上蛋白质合成机制的确立.

作 者:向义和 Xiang Yi-he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100084刊 名:自然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年,卷(期):200527(6)分类号:N1关键词:序列假设 中心法则 信使RNA 转移RNA 转录 翻译 核糖体 蛋白质合成

发现机制 篇3

关键词:职务犯罪 主动发现机制 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务犯罪日益隐蔽化、组织化、智能化,犯罪嫌疑人犯罪手段花样不断翻新,反侦查能力日趋增强,职务犯罪形势严峻,被动等待线索上门的机制已无法满足职务犯罪侦查的需要。因此,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成为一种应然选择。

一、问题的提起

2009年7月,湖州市长兴县广电系统工作人员许某、唐某因涉嫌受贿被长兴县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侦查人员在到杭州调查取证时,不经意发现行贿人所在单位的杭州A公司门口有一只景泰蓝花瓶,上面写有“南浔广电中心所赠”字样。对这一细节,侦查人员并没有忽略,敏锐地意识到杭州方面的行贿人与湖州南浔区的广电中心单位或相关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于是,及时将这一信息向湖州市人民检察院侦查指挥中心反映。经查,南浔广电中心与杭州A公司之间有大量业务往来的信息,而且湖州B公司与湖州市广电总台也有大量的业务往来,B公司在几年前还承接了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政府大楼的弱电工程。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研判,侦查人员及时发现了杭州A公司董事长张某和湖州B公司总经理潘某与市广电总台副台长陈某之间行受贿的线索。湖州市人民检察院在对陈某立案侦查过程中,又发现了南浔区广播电视管理站站长助理张某、安吉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常务副经理柳某涉嫌受贿的线索2件,并延伸至全市弱电工程领域的案件线索。一只花瓶引发的连锁反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至2010年底,湖州市两级检察院通过“花瓶”事件共立案查处贿赂案件16件16人。[1]

湖州市人民检察院从小小的“花瓶”发现职务犯罪线索信息,成功查办窝、串案,走出传统被动等待线索机制的束缚。全媒体时代,侦查人员如何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资源,主动发现职务犯罪线索信息,值得研究和思考。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分析研究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思考如何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职务犯罪侦查,有力惩治职务犯罪。

二、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必要性

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对于当今职务犯罪侦查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

侦查人员主动发现职务犯罪的线索信息,自行掌握侦查的节奏,侦查的对象、内容等的不确定性使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活动无规律可循、反侦查能力下降,因而侦查人员的侦查活动更显灵活性、侦查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侦查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以案找案,挖掘案件信息,增加侦查工作的深度,深查窝串案,能够达到“查办一案、揪出一串、挖出一片”的效果,使更多的职务犯罪受到严惩。另外,侦查人员加强涉案信息的收集与储备,全面掌握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基本情况、特点,摸索犯罪规律,确定职务犯罪易发、多发部位,发现案件线索信息,开展专项侦查,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一个或几个行业、领域、系统的职务犯罪,如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与治理建设工程领域的贪污贿赂专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更好地发动与依靠群众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工作方针,因此,履行打击职务犯罪的职责,检察机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打击职务犯罪的过程中,检察机关要主动从群众中发现线索信息,根据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开展惩治职务犯罪斗争成果展,展示图片、案例赃款赃物,介绍反腐败斗争成果,利用已经查处的典型案例到发案单位鼓励群众深入揭发检举职务犯罪线索,调动群众举报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检察机关主动发现机制与群众举报线索机制的有效互动,使检察机关的线索信息来源进一步扩大。

(三)解决线索来源不足的难题

实行主动发现机制,侦查人员凭借专业知识与主动意识,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发现更多的职务犯罪线索信息,群众举报只是整个线索来源体系的一个信息源,改变了被动等待线索上门的局面;并且主动发现的案件线索信息更具有成案的可能,可以弥补传统举报线索成案率低下的不足。侦查人员所依靠的主要是自己主动掌握的情况,从而大大增强侦查部门的自我调制力,针对某些特定领域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猖獗的情况,侦查人员可以通过情报收集、长期监控等主动的方式进行经营,做到“长期撒网”、“鱼虾同捕”。

三、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可行性

(一)现行职务犯罪发现机制的现状

人民检察院发现职务犯罪的线索来源主要有五种:(1)人民检察院直接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2)有关单位或个人主动报案或举报;(3)被害人报案或控告;(4)犯罪嫌疑人的自首;(5)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本文根据C省检察机关2004-2008年受理贪污贿赂案件线索的情况,对现行职务犯罪信息获取机制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C省检察机关2004-2008年受理贪污贿赂案件线索5983件,初查3525件,立案2528件3187人,在所有立案案件中通过举报成案的859人,占立案数的26.9%;通过犯罪嫌疑人自首成案的55件,占立案数的2.2%;通过纪委移送成案的267件,占立案数的10.2%;通过自行发现成案984件,占立案数的38.9%。

通过对以上数据、图标[2]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职务犯罪通过举报成案的人数有下降趋势。举报线索大多质量不高,成案率较低。

第二,自首成案在立案来源中所占比例低。检察机关通过犯罪嫌疑人自首发现贪污贿赂犯罪的比例最低。

第三,纪委移送案件呈上升趋势。2008年同2004年相比上升了44.7%,但对检察机关而言,纪委移送的案件线索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较被动。

第四,通过自行发现职务犯罪成案率高,但是自行发现的案件数并不稳定,说明检察机关主动发现职务犯罪机制不完善。

(二)当前职务犯罪发现机制的困境

1.职务犯罪具有隐蔽性。职务犯罪是高智能型、高隐秘型犯罪,犯罪行为有其职务掩护,通常没有直接的被害人,加上痕迹、物证少,因而发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贿赂案件行动隐秘,不留痕迹,即所谓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信息化社会,职务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技术实施犯罪,隐蔽性更强,销赃、毁证速度更快,使发现职务犯罪的难度增加。

2.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强。职务犯罪分子大都有一定的身份,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均具有较高层次,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社会关系,对抗侦查的意识强、手段多。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各种智能工具在犯罪中大量应用,互联网等媒介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报道,他们的反侦查能力有增强趋势,或利用电话异地遥控,或订立攻守同盟,或利用现代化的复制技术制造伪证,给发现职务犯罪带来困难。

3.犯罪线索来源不足。检察机关发现职务犯罪的五种线索来源中,除第一种外其余四种对检察机关而言都是被动接受的,目前这种“被动型”线索获得机制存在诸多缺陷:(1)一些群众对于职务犯罪尽管经常发牢骚表示强烈不满,但由于害怕报复,不敢主动举报。同时,由于举报线索很多都含有举报人的个人情感,以致捕风捉影,再加上缺乏专业知识,举报人提供的线索质量不高,重复举报、多头举报增加了举报线索的查处难度。(2)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绝大部分案件最终“受害者”是国家而没有具体自然人被害人,很少有人主动向检察机关控告。(3)职务犯罪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深知一旦自己主动自首,将会面对法律的严罚,因此,他们一般不会自首。(4)检察机关依靠纪委监察部门移送线索比较被动,因调查方式单一、接触面积大等原因会给侦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可行性

1.职务犯罪的社会性是构建主动发现机制的前提。职务犯罪发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类人群之中,犯罪行为人再狡猾,其犯罪活动的蛛丝马迹都会被在不同环境中的群众观察到,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职务犯罪信息,检察机关在群众中发展“线人”,通过“线人”提供的信息,发现职务犯罪。犯罪行为的发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危害,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权利侵害,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各界人士对这些事件的议论,往往能暴露出重要的线索。侦查人员留意、倾听群众的“闲言碎语”、社会议论,浏览互联网等网络的评论信息、微博留言等,加以分析推测,从中发现一定的职务犯罪信息。

2.职务犯罪有规律可循是构建主动发现机制的基础。人对利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犯罪分子在初次实施职务犯罪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羞涩或惧怕的心理,但当以非法手段获得利益后却“安然无恙”,他们的胆子会越来越大,愈陷愈深,实施更多的犯罪。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犯罪行为也从过去的单人犯罪、偶发犯罪向有组织化、经常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常常出现“抓出一个,带出一批”的现象,窝案、串案趋于普遍。因此,职务犯罪的续发性、共同性使侦查人员能够以案找案,挖掘案件信息,深挖余案、窝案、串案。

3.信息媒体的蓬勃发展是构建主动发现机制的支撑。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来临,有资料显示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网络正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网民足不出户、敲动键盘、轻点鼠标就能通过论坛、博客等载体发布各种涉法、涉检信息。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侦查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甄别、研判,能从中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信息,锁定犯罪嫌疑人。如“天价烟”事件中的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日记门”事件当事人广西烟草局销售处原处长韩峰,向举报人下跪的原山东济宁副市长李信,“躲猫猫”事件中的原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民警李东明、苏绍录等案件就是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侦查人员根据网络信息对其锁定、查处。

四、构建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的路径

(一)以案找案,深挖窝、串案

以案找案,即从已经查办的案件或正在查办的案件,进一步深挖,收集更多的涉嫌职务犯罪线索。在实践中,侦查人员应树立深挖意识,注意多角度拓展,发现新的职务犯罪线索,实现“滚动式”办案,即通过一个犯罪人挖出另外的犯罪人,又通过新的犯罪人再挖出新的犯罪人,依次往复。如,2010年仪征市人民检察院在初查某医院基建方面的贿赂线索时,发现其中一个承包商李某曾是2006年扬州市人民检察院查办的扬州网通公司系列案件的行贿人,当时李某仅有1万元的单一情节,未对其立案,但已将李某的信息录入了行贿人信息库。侦查人员从中调出李某的资料,掌握了李某当时的主要行贿手法,与在手线索进行比对,迅速突破李某行贿一案,并从行贿挖出受贿,一举查办了仪征市中医院院长徐某、后勤科科长孔某受贿案。[3]在办案中,任何一个疑点都有可能成为突破案件的关键,侦查人员善于发现案件中的疑点不放过可能成案的机会。如,2009年芜湖市三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某蛋鸡养殖场的负责人杨某为骗取拆迁补偿款而向拆迁公司胡某行贿一案。但杨某是如何将几十万的补偿款骗到手,这其中定有街道办事处人员的“帮忙”。对此疑问,办案人员加大了审讯力度,并翻阅原始的拆迁安置表,挖出三山龙湖街道办事处副书记王某为谋一己私利,滥用职权帮助杨某骗取拆迁补偿款的犯罪事实。[4]新形势下,职务犯罪越来越隐蔽,侦查人员应注重在办案中发现新线索,深挖犯罪嫌疑人的余罪和牵连出来的其他线索,查办一案,带出一片,挖出一串,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二)通过“线人”发现线索信息

“线人”也称“特情”、“耳目”、“卧底”,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较多地通过“线人”的举报或提供的情报来破案或抓获犯罪嫌疑人。当前,犯罪手段日益多样化、隐蔽化和智能化,依靠常规的侦查手段难以收集到有价值的犯罪信息。但是,“线人”可以利用特殊的身份,实现内线贴近,甚至监控侦查对象,获取犯罪线索。因此,检察机关应学会运用“线人”,对“线人”的选定、工作、联系等作出详细合理的规定,建立完备的“线人资料库”。“线人”利用其熟悉所在的地域、领域、行业、部门情况的条件,留意身边各种职务犯罪现象,收集案件线索;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活动规律、个性特征等情况,还可以较准确地掌握逃匿的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的动态去向和藏匿具体地点。如普洱市宁洱县人民检察院采用“道听途说”的反贪经验,对宁洱县教育局局长徐某进行摸查,不断收集有关徐某的家庭情况、资产情况、社会背景及生活状况等,并在徐某身边发展了一名可靠的“线人”,协助县院收集教育局的有关材料,随时报告徐某的动向,并对徐某适时跟踪调查,最后成功查办徐某受贿47万元的大案。[5]又如,2005年,“线人”提供的信息反映原市民房拆迁办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胡松礼,虚假填制拆迁协议书,获取非法利益。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检察院经过分析研判和严密初查,最终查明原市民房拆迁办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胡松礼的犯罪事实。[6]检察机关在运用“线人”发现职务犯罪信息的过程中,要坚持保密。

(三)从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中发现线索信息

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触角多,与社会接触面广、联系密切,关注重大事件、热点焦点问题,并对各类信息反馈、传播快。在各种媒体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里,往往蕴含着程度不同的涉嫌职务犯罪的线索信息,侦查人员注意分析研究这些信息,则会从中发现有关职务犯罪的线索。如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检察院根据《解放日报》上一则反映药品回扣现象突出造成药品价值虚高的社论,发现其中的职务犯罪线索,在摸底后,查获了一批药品采购中的串案。[7]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之成为各种信息的汇集地,为侦查人员获取分析线索信息提供了重要途径,侦查人员分析、利用网络上反映的相关信息,能发现有关职务犯罪线索。如,2010年浙江省新昌县人民检察院从群众热议中得知某工程有违规现象,立即组织人员网络搜索,发现承接工程的陈某与时任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现任县水利局局长王某关系密切。随后,办案人员控制陈某并以此为突破口,一举查处某伙同其弟,假借承接工程名义收受陈某贿赂案。[8]因此,侦查人员要养成阅读习惯,多看报;关心时事政治,多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勤上互联网,善于从有关新闻报道中捕捉相关信息,从中发现涉及职务犯罪的线索信息。

(四)从社会生活中发现线索信息

职务犯罪具有隐蔽性,但社会生活是个硕大无比的消息源,各种信息往往不胫而走,侦查人员关注社会生活中各界人士的日常议论,注意其中的细节,就可能发现线索信息。如,天门市人民检察院干警崔军武在餐馆吃饭时,无意中听人说该市有一个“地下粮食局”,市里的销售市场被“两肖一李”控制后强买强卖。自侦局展开初查,一举查清了市财政局原副局长甘某等8人分别利用职务便利,为肖某在粮食采购和销售中谋取利益,涉嫌收受肖某贿赂3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9]在日常工作中,侦查人员要保持敏锐的“嗅觉”和职业敏感性,倾听、留意群众间的“闲言碎语”、社会议论等,结合工作经验和生活常识去检测、推断,追根溯源发掘线索。如,2010年芜湖市三山区人民检察院干警在某国有企业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活动时,无意中听到该企业职工正在议论最近采购的一批电煤可能存在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情况。但是当干警们就他们议论的情况进行了解时,该企业职工却欲言又止,纷纷躲避。干警们敏锐地发觉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件线索,展开缜密初查,先后立案查处了该国有企业16件17人的贿赂窝案,为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10]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生活中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出现了新的犯罪形式,犯罪运作方式有所变化,侦查人员要抓住反常点、可疑点、细微点发掘职务犯罪线索。

(五)建立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库

情报信息是发现职务犯罪的基础,因此,检察机关应建立完备的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库,充分发挥情报信息的作用。第一,设立专门的职务犯罪情报信息中心,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专门负责职务犯罪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第二,要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建立网络化的情报信息系统,并与其他单位协作联网构建四大信息数据库:(1)自然人和法人主体身份信息库。连通公安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资料信息系统,建立职务犯罪案件相关人员主体信息库。以工商企业资料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案件相关法人单位主体性质、类型、资质等注册资料快速查询系统。(2)资金流向信息库。以金融部门的信息系统、国土房地产交易中心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涉案资产快速查询查证系统,包括设立职务犯罪重点行业、部门和特定人员的大额资金流向的监控档案信息库。(3)行踪轨迹数据库。以宾馆住宿记录管理系统、公安出入境管理系统、海关出入境管理系统等为依托,建立涉案对象行踪轨迹快速查询系统和轨迹跟踪报警终端。(4)案件线索数据库。以公安经侦部门案件信息、纪委案件信息、审计部门案件线索信息为依托,充分利用公诉、预防、监所等部门的信息资源。[11]第三,强化情报信息的评估运用。专门信息人员对收集、储存的情报信息科学评估,根据线索的可查性和成案价值分类管理、不同处理,为发现职务犯罪提供方向和依据。

综合全文,职务犯罪主动发现机制更有利于检察机关发现和打击职务犯罪,对完善职务犯罪侦查机制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要保证这种机制落实于办案实践中,侦查人员需转变被动等待的思想与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途径、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发现、分析、研判与运用线索信息,形成对职务犯罪主动进攻的良好态势。

注释:

[1]参见钟跃红、沈佩明、钱聪:《浙江湖州:强化自侦侦查信息研判促侦查模式转型》,载《检察日报》2011年5月16日。

[2]参见梁田、王凌飞:《职务犯罪发现机制研究》,载2010年《直辖市检察机关反贪部门信息引导职务犯罪侦查专题论坛论文集》。

[3]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犯贪污贿赂局著:《反贪工作指导》,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第4期,第64页。

[4]参见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源少的现状分析与破解对策》,http://www.anhuinews.com/zhuyeguanli/system/2011/04/27/003977784.shtml,访问日期:2015年4月27日。

[5]参见《宁洱县院狠抓反贪工作 加大办案力度》,http://www.pe.yn.pro/content.aspx?ArticleID=799,访问日期:2015年4月27日。

[6]参见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检察院:《查办城镇拆迁领域渎职犯罪串案、窝案的做法与经验》, http://www.he.pro/tech/ChaKan.asp?wzid=10006&id=114753 ,访问日期:2015年4月28日。

[7]参见陈波著:《反贪侦查实战要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8]参见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主动出击,强化措施,积极查办新型受贿犯罪案件》,http://www.he.pro/techft/ChaKan.asp?wzid=10039&id=122213,访问日期:2015年4月27日。

[9]同[7],第35页。

[10]同[4]。

发现防御水稻病害的触发机制 篇4

研究人员通过对稻白叶枯病的研究发现, 水稻可识别一种由细菌分泌的名为Rax X的分子。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Benjamin Schwessinger博士说, “我们认为, 这种分子在水稻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其他作物抵抗类似的病害, 甚至有可能对人类健康提供新的视角。

水稻的一些品系对这种病害具有天然的抗性。这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 水稻植株的XA21免疫系统是由白叶枯病菌分泌的Rax X分子触发的。 该研究小组生成了一个不产生Rax X的Xoo变种, 并且测试它们是否可触发水稻的免疫反应, 并将他们产生Raa X分子的Xoo基因分离出来。

Schwessinger博士说, 这种酪氨酸硫酸化细菌蛋白Rax X的化学特性比水稻病害本身具有更宽泛的重要意义。他说, “一些重大的人类疾病, 如艾滋病就含有酪氨酸硫酸化细菌蛋白。硫酸盐化作用稳定了该分子, 但是对它在结合及细胞侵入中的作用不十分了解。 ”“新的发现可让我们开发出新方法来阻止这类病害。 ”

这项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杂志上。 这个研究小组在2009年由于发现其研究结果出现的问题后撤回了一篇论文。 Schwessinger博士说, “重要的是这个错误已经得到纠正。 ”“我们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而是团结一致、共同对待之。 ”

发现机制 篇5

[关键词]党内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马林;孙中山;陈独秀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9-0011-04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确立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党内合作的原则。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携手,由此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长期以来,传统观点总是对党内合作这种形式予以充分肯定。进入新时期之后,这种观点受到质疑和挑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一批共产国际档案公布后,这种观点遭遇到的挑战是空前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分析和研究国共党内合作问题呢?本文从体制机制角度来分析国共党内合作问题。

一、国共党内合作的体制机制内涵

什么是党内合作的体制?就是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来实行国共合作,就是中共已被打散成个体,而不是以整个组织的名义加入国民党。达林曾向孙中山建议,中共“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遭到孙中山的拒绝[1]。孙中山只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内不允许存在共产党的组织。他坚持党内合作,就是要求共产党服从国民党,与他一致动作。他曾经明白告诉共产国际代表说:“共产党既加入国民党, 便应该服从党纪, 不应该公开的批评国民党, 共产党若不服从国民党, 我便要开除他们; 苏俄若袒护中国共产党, 我便要反对苏俄。”[2]“像陈独秀那样在他的周报上批评国民党的事再也不许发生”,否则,“我一定开除他”[3]。这个体制扼杀了中共的独立性,不能以组织的名义以一个整体来开展斗争,实际上就是溶共的体制。

什么是党内合作的机制,用马林和鲍罗廷的话来说,就是共产党为国民党做苦力的机制[4]。用孙中山的话来说,就是共产党为国民党输血的机制。宋庆龄曾问孙中山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他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5]当时的中国,最好的新血液就是生气勃勃的共产党人。这种输血机制确定了国共合作从一开始就不是对等的合作,保证了国民党在合作中的领导地位。

很明显,从体制机制角度观察,党内合作方式增强了国民党的主体意识, 将共产党陷于从属和附庸的地位,不利于中共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立自主地开展工农运动, 更难于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二、特定的体制机制确保了国民党在国共党内合作中的领导权

孙中山不愧为老练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其毕生组党的经验, 他特别强调组织上的纯洁性,强调党员对他的绝对服从。在1914 年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时, 就规定入党要按指印,要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在国共合作中,他也强调中共对他的绝对服从,祭出了党内合作这个法宝,以这种非平等的形式确保国民党在合作中的领导权。

孙中山接受国共合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苏俄的军事、经济援助,因为这是苏俄提供援助的前提。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撤离广州,8月到上海。这是孙中山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刻,他需要俄国的援助。他曾对美国记者舒尔曼谈联俄的原因时说:“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 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要设法使他沉不下去。当我们在河中被激流冲走时,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 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们。这时候飘来苏俄这根稻草, 因为要淹死了, 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对我们大喊: 千万不要抓那根稻草, 但是他们不帮助我。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 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6]当还在广州同陈炯明的叛军斗争之际, 他通过陈友仁转告达林:“现在我深信, 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7]

孙中山的内心深处是轻视共产党的,认为共产党只是“中国少年学生自以为是及一时崇拜俄国革命过当”的小组织[8]。他曾对国民党人说,中国的共产党完全不值一提, 都是些在政治上没有修养的年轻人,不值得重视[9]。因此, 他看不起中共作为一个政党的存在, 不愿同共产党平起平坐进行合作,从来没有用过“联共”的字眼。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在《孙文越飞宣言》中阐明:“共产组织, 甚至苏维埃制度, 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10]并且还得到了越飞的认同。他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包含在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认为只有国民党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担,中国革命应以国民党为中心,其他党派(包括中共)应该集合在三民主义和国民党的旗帜下进行奋斗。他说得很清楚: 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后,“如不服从吾党, 我亦必弃之”。他希望“共产党能守吾党范围, 吾默化之!”倘若“不能,吾自有处理之法”。他强调:“本党系容许共产党员的个人个别加入,并非容许共产主义加入。凡加入本党者,应奉行三民主义,违则受党纪制裁。”“容共只是允许共产党以个人资格加入本党,实行本党主义,断不能让他们在党内做不合于本党主义的活动……如若共产党有法外的活动,当加以严防。”[11]孙中山需要这批有着革命激情的年轻人作为新鲜血液去挽救他的正在堕落的国民党,但他并不把中共看成是具有对等地位的合作伙伴,他要求中共必须服膺于三民主义,他所坚持的党内合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将共产党“溶解”于国民党。

当联俄容共引起国民党内的怀疑时, 孙中山向他们交了底:“予自莅粤设立政府以来, 英美日三国无事不与我为难;英尤甚!……今幸苏俄派人联络,且帮助一切重要物资,彼非厚于我,欲借国民党以实行其在华政策耳!吾则以外交政策联俄, 以威胁英美日。英美日能与我改善外交, 何必专在俄国? 联俄必先收容共产党,共产党虽全体加入国民党, 汝以为真意乎? 吾知共产党必不然也!”[12]

孙中山指定陈独秀等9人组成改进党务起草委员会,着手修改《中国国民党党纲》和《总章》,并于1922年11月15日修正通过。1923年1月2日,孙中山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上演讲:“现在总章已通过了,我们便要照着实行,但实行还要得人……我们的人才,要照几方面来分配……党的进行,当以宣传为着。宣传的结果,便是要招致许多好人来和本党做事。”[13]说明他求贤若渴,急需人才。他在国民党改组前后赋予部分中共党员以重要职务和权力,但并非是从两党之间职位分配等方面的考虑,更多的则是看重其个人才干,是尊重人才,而非尊重中共。

蔡和森说:“孙中山对国际代表马林说,中共如加入国民党,就应该不能另有共产党存在。”[14]张国焘向孙中山提出疑问:“是否允许其他党派存在?”孙中山和其他国民党要人没有直接答复,而间接的答复则是不主张多党存在的:“对于中共, 只是把它看作国民党大圈子里的一个小圈子。”[15]孙中山说得很明白:“且要彼等必参加国民党,与我一致动作,否则当绝之。”[16]

三、机制体制的障碍缺陷使中共不可能实现独立性和领导权

合作之初, 国共双方实际上就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合作形式上的不对等,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和缺陷,使中共不可能实现独立性和领导权。

马林提出实行党内合作的建议,遭到了几乎全体中共党员的共同反对。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表明,中共的意图是由中共出面与国民党及其他政治力量联合, 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同意马林的意见, 指示中共在保持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必须加入国民党。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按照共产国际章程的规定, 必须服从并应“无条件地”贯彻执行共产国际的“一切决议”。这样, 中共三大才勉强通过决议, 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同时注意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列宁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 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 也要绝对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17]共产国际在阐述国共关系时也明确指出,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绝对不能与国民党合并, 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18]。

但是在实践中, 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方面的独立性受到了严重束缚。受限于机制体制的束缚, 要想保持独立性困难重重,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第一, 严重影响了党在思想上的独立性。国共两党在指导思想上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跨党的共产党员必须遵循国民党的党纲和党章,还不能批评国民党。在党内合作的环境和条件下, 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独立性无疑会受到纪律的制裁。

第二,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也受到了严重束缚。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经济纲领, 是要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以阶级斗争的手段来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同国民党和平解决土地问题是根本对立的。在党内合作形式下,中共是没有办法实现这一政治目标的,因而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无疑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根本无法保持。

第三,要想保持党在组织上的独立性也很困难。因为“跨党”,必须服从国民党的纪律,不服从就是“叛党”,而且国民党决不允许中共在国民党内存在党团。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党内合作的方式下, “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和保证统一战线的不破裂, 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公式”[19]。没有独立性,领导权更是天方夜谭。

四、改党内合作为党外联盟是在机制体制上的创新

为了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陈独秀多次提出了退出国民党,改党内合作为党外联盟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要突破旧的体制机制束缚,进行创新。传统观点说退出就是放弃领导权,这是错误的。只有退出国民党,改变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领导权才有可能。

党内合作的实践开始不久,陈独秀就意识到这种合作方式不利于中共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立自主地开展工农运动,难于实现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1924年7月13日,陈独秀写信给维经斯基,明确提出:“对国民党的支持不能沿用以前的形式,我们应该有选择地采取行动。这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没有任何条件和限制地支持国民党,而只支持左派所掌握的某些活动方式,否则,我们就是在帮助我们的敌人,为自己收买反对派。”[20]以后,他多次提出退出国民党, 改党内合作为党外联合的问题, 均遭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代表的否决。

五卅运动中,资产阶级对中共的领导作用和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感到恐惧,出现了以戴季陶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新右派。戴季陶在1925年7月抛出小册子《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从思想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组织上排斥共产党。诬蔑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采用“寄生政策”,极力主张将共产党员从国民党里驱逐出去。这本小册子一出版,就受到了共产党人的批判。

从苏联国家利益出发,鲍罗廷为避免国共合作局面的破裂,主动提出:如果中共党员在国民党中央机关中让国民党右派感到“厌烦”,可以“召回”这些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央机构中没有共产党员我们也可以做工作”[21]。

陈独秀对此坚决反对。五卅运动后期维经斯基从苏联回中国,也认为问题严重。8月19日,他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大胆提出要采取国共合作的新方式:“全国工人运动高涨形势过去之后,国共两党关系有可能采取与迄今为止不同的形式。”而这“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在工业无产阶级中的组织巩固程度”。9月28日,维经斯基向共产国际报告:“我们采取的方针是,在同国民党的关系中,要从联盟转向联合。我们现在不打算通过发表某种声明或作出正式决定来完成这种过渡,但是现在就需要采取这种过渡方针。”[22]

但是,9月21日,共产国际东方部政治书记瓦西里耶夫批评陈独秀和维经斯基的观点,指责维经斯基和中国同志都是犯了“左”倾幼稚病。10月2日,他再次致函维经斯基,指出维经斯基在来信中提出的“无产阶级是领导者”的观点是“左倾”观点[23]。

1925年10月,陈独秀在中共四届二次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戴季陶的小册子不是他个人的偶然的事,乃是资产阶级希望巩固自己阶级的努力,以控制无产阶级而走向反动的表现,我们应该即时准备退出国民党而独立,始能保持自己的政治面目,领导群众,而不为国民党的政策所牵制。”[24]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退出国民党的提议。提议不仅被共产国际代表所阻止, 而且遭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斥责,说“这种破裂是绝对不能允许的”[25]。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已经拟定了反击蒋介石的计划,但是被鲍罗廷否决了。鲍罗廷的立场是与蒋介石妥协, 继续合作。在国共党内合作面临破裂危机时, 共产国际都是以牺牲共产党的独立性为代价的。

整理党务案发生后, 面对国民党右派的日益反动, 陈独秀写报告给共产国际, 提议共产党人退出国民党:“主张由党内合作改为党外联盟,否则其势必不能执行自己的独立政策,获得民众的信任。”[26]

可是共产国际坚持实行支持蒋介石的路线, 执意要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 “严厉的批评中共有退出国民党的意见”, 并责成维经斯基来中国, “矫正中共退出国民党之倾向”[27]。随后,在1926年7月召开的中共第三次扩大执委会会议上,再次否决陈独秀和彭述之联名“提出退出国民党的问题”[28]。

在大革命后期, 共产国际一面把希望寄托于蒋介石、汪精卫身上, 一面要求中共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 致使中共经常陷入“两难”的被动境地。直到四一二政变前,共产国际“不但反对中共退出国民党, 而且公然主张不要反对国民党右派”[29]。陈独秀于1927年6月“两次在政治局会议上提议退出国民党”,进行了顽强的抗争。鲍罗廷坦言:“你这个意见我很赞成,但是我知道莫斯科必不容许。”最后,均遭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代表团团长罗易的严厉批评和拒绝。陈独秀对此苦不堪言:“国际一面要我们执行自己的政策, 一面不许我们退出国民党, 实在没有出路, 我实在不能继续工作。”[30]

当然,党内合作对于壮大中共力量, 广泛发动群众, 推动北伐战争方面无疑有积极作用。然而, 这种形式的危害也是明显的,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从一开始就束缚了中共的手脚, 使其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权组织、军队武装、土地问题和工农运动等方面, 始终存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矛盾,处于“两难”选择,使中共成为国民党领袖的附庸,为后来蒋介石发动政变大开方便之门。尤其是到大革命后期, 当合作双方的情况都发生较大变化时, 共产国际未能调整战略策略, 变党内合作为“党外联盟”, 而是向国民党作出更多的妥协让步, 幻想以此来维持国共合作, 因而埋下了两党最后分裂的祸根, 造成大革命后期的潜在危机。马克思在1850年论述无产阶级同民主资产阶级联盟时指出, “这种联合无疑会使无产阶级受到损害,而只对小资产者有利,无产阶级会完全丧失它辛辛苦苦争得的独立地位, 而重又降为正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附庸”[31]。

马林后来也坦承:党内合作形式“尽管提供了发展真正的群众运动和群众组织的机会, 共产党人却变成了国民党领袖的工具。作为工具, 他们此后不过是为蒋介石作嫁衣裳”[32]。以后的事实无情地证明了这点。

当然,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根到底, 还是敌强我弱的阶级力量对比,加上年轻的共产党人缺乏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但是,“体制障碍是最大的障碍,机制缺陷是根本的缺陷”[33],不在国共合作体制机制上创新,不去克服“最大的障碍”和“根本的缺陷”,中国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参考文献:

[1][7]达林:中国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0.299.

[2][4][24][26][27][30]陈独秀文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8.249. 248-249. 249-250. 250. 251—252.

[3]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294.

[5]宋庆龄:儒教与现代中国[A].宋庆龄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09.

[6]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99.

[8]孙中山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58.

[9]杨奎松: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1-3.

[10]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2)[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09.

[11][12][16]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M].中国台北: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218-225.223.219.

[13]孙中山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6.

[14]蔡和森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45.

[15]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M].中国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1971.315-316.

[17]列宁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5.

[18]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7.

[19]田克勤:国共关系论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4.

[20]陈独秀文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4-85.

[21][22][23]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576.656.693. 678.703.

[25]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36.

[28][29]彭述之:评张国焘的〈我的回忆〉—— 中国第二次革命失败的前因后果和教训[M].北京:前卫出版社,1972.20. 50.

[31]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93.

[32]马林在中国的有关史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1.

[33]中纪委研究室.体制障碍是最大障碍[N].京华时报,2014-02-03(3).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网络有害信息的发现机制研究综述 篇6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各种信息,与此同时,抵御互联网上的反动、淫秽或色情等有害信息的思想文化渗透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监管和控制这些有害信息,使之不会对互联网和国家社会造成危害,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互联网上主要有两类有害信息:一类是反动、色情、迷信、谩骂和机密等有碍社会公德和不便公开的信息;另一类是会影响互联网本身和用户计算机安全的不良代码,如特殊控制、计算机病毒等。

1 网络有害信息的发现研究

网络有害信息的发现机制主要有主动发现和被动防御两种方式。主动发现的方式主要有基于搜索引擎的有害信息主动监测,被动防御的方式以网络内容过滤为主。

1.1 基于搜索引擎的有害信息主动监测技术

采用主动扫描探测方法进行有害信息监控的系统,首先要设计网络蜘蛛模块,实现对html、asp、php和jsp等网页的自动抓取,采用算法实现中文分词,开发信息索引模块,实现对网页的批量和增量索引,并且包含有害信息检索模块,实现有害信息监控及预警功能。

搜索引擎,概括起来其组成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1)搜索器。主要完成互联网上获取网页和链接结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2)索引器。理解搜索器所搜索的信息,从中抽取出索引项,用于表示文档以及生成文档库的索引表,为用户检索奠定基础。索引器可以使用集中式索引算法或分布式索引算法;

(3)检索器。用户的查询在索引库中快速检出文档,进行文档与查询的相关度评价,对将要输出的结果进行排序,并实现某种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

(4)用户接口。主要作用是输入用户查询、显示查询结果、提供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主要目的是方便用户使用搜索引擎,高效率和多方式地从搜索引擎中得到有效并且及时的信息。

1.2 内容过滤技术

内容过滤技术一般包括名单过滤技术、关键词过滤技术、图像过滤技术、模版过滤技术和智能过滤技术等。

现阶段的内容过滤技术主要分为基于网关和基于代理两种,二者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对网络速度的负面影响。而且因为是串行处理,如果网关和代理出现故障都会使网络不通。

目前过滤技术大多在网络处理的应用层实现,适应性和安全性较差。基于网络层的实现,最大的挑战有两个方面:首先,应用层分析技术必须全面,因为直接对网络包进行应用层分析,需要充分了解需要过滤的所有应用在网络层是如何实现的。其次,是实现兼容性,为实现与操作系统网络底层处理融合,需要充分了解操作系统网络实现机制,甚至替代部分功能,如何不影响操作系统的原有功能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在Windows环境缺乏底层资料的情况下。

1.3 有害信息监测的核心技术

有害信息监测的核心技术包括分词技术、文本内容分类、关键字识别、变形关键字识别、锚文本分析、有害代码特征识别等。

1.3.1 分词技术

对网页进行监测时需要进行特征项的提取。对于英文文本,一般是进行词汇的提取,由于词汇之间有天然的分隔符(空格),所以特征项的提取比较容易。中文信息没有这个特点,所以必须采用中文分词技术,把没有词汇标示的中文句子,通过某种特殊的技术切分出词汇。现有的分词算法可分为三大类: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机械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也称为基于词典的分词方法是目前三种分词方法中最快的。影响这种方法分词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点:词典的结构以及匹配算法。

1.3.2 文本内容分类

文本内容分类是一个广泛研究的课题,它的任务是把一篇文章分类到一些预定义的类型中。在对网页进行监测时可以通过文本分类的方法,把网页分为有害信息网页和普通信息网页。现有的文本分类方法有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Nearest neighbor、algorithm等。这些训练过程的基本思路都是从文章中抽取出一些特征关键词,根据这些关键词在文章中的出现次数对文章进行向量化之后进行训练。

1.3.3 关键字识别

对关键字词进行过滤,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先对字串的词法、句法和语义信息进行分析,再根据句义进行取舍。但计算机对语法、语义的自动分析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还不成熟。通常的做法是先人工做成一个含有需要过滤词汇的词典,再根据该词典对用户所发的信息进行检查,即在信息中逐个查找词典中的每一个词。如果找到,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终止查寻,认为该留言不能发表;二是继续查找,直到找出文本中所有的关键词,然后计算该留言中关键词出现的频度,根据事先制定的规则,决定该信息能否通过发表。

1.3.4 变形关键字识别

为了逃避过滤,不法分子会故意将留言中的关键字进行适当变形后进行提交。关键字常用的变形方法有同音字法、拼音法、字词颠倒法、字词间加其它字符串、以及多种变形混用法等。

由于关键字特征被完全打乱,基本上找不到可以匹配的关键字。因此首先根据关键词识别的情况,就可以判断出属于此类问题。然后只要采用矩阵的转秩算法就可以将这段文字恢复回正常的顺序,最后再进行过滤。

1.3.5 锚文本分析

每一个超级链接都有一个描述文本即锚文本,这个文本反映了该网页与该链接所至网页的某种关系,是互联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这个描述文本,就可以得到网页之间重要的关系。导向词是一组关键词,它们会引导搜索器按照一定顺序搜索网络。通过设置导向词以及对应的权值,锚文本中含有导向词的网页会被优先进行信息采集。权值的设定有根据经验手工设定和采用程序进行特征提取两种方法。

1.3.6 有害代码特征识别

网络上除了有碍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外,还存在影响互联网本身和用户计算机安全的不良代码,如特殊控制、计算机病毒等。计算机病毒等可以通过各类防火墙的杀毒模块进行查杀,而在网络论坛上可以通过BBS提交的恶意代码,则是网络过滤的重点。

基于浏览器的BBS不仅能发表文字信息,而且还能在信息中加入超文本代码。如果这些超文本代码含有有害指令,轻则会使用户显示异常,重则会传播病毒,甚至会在客户机上安装木马程序等。因此需要过滤掉发言信息中有害的代码。

(1)可执行代码的过滤

HTML是一种标记语言,即在普通文本中插入一些标记(Tag)来控制文本的显示属性。通常HTML本身不具有执行程序的功能,但HTML支持插入功能各异的Active X控件,如一般的客户端浏览器就支持非常流行的Vb Script脚本语言和Java.Script脚本语言。为使调用Script脚本语言的代码失效,可以用“<”代替“<”。因为“<”是“<”的转定义字符,浏览器在解释“<”时会把它当作“<”来处理,但它这时不会把“<”作控制符看,而只是把它当作显示字符。为避免大小写混写的“

上一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下一篇:剖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