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供应商

2024-11-14

生鲜供应商(精选9篇)

生鲜供应商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中基本要素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食品安全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生鲜食品的供应对其中多个环节如储存和运输等都具有较高要求, 由此将为相应供应商带来较高的成本投入, 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 导致在实际供应过程中质量问题频发。如何能够切实保证生鲜食品的质量成为各方面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生鲜食品供应链的质量控制进行详细论述。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对于人们基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有着较大影响, 因此, 通过各种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基本的食品安全十分重要。生鲜食品的运输和储存往往要求专业运输设备, 严格温度控制, 标准化储存条件, 而在实际供应链体系中, 各供应商往往不能很好满足相应要求, 由此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中, 笔者认为应从供应链中的多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入手, 保证生鲜食品安全。

生鲜食品供应链流程

为了研究生鲜食品供应链的质量控制, 需要了解其相应的供应链流程, 从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元素入手, 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改革。

生鲜食品从基本的供应商到具体的消费者手中经历了一系列供应环节, 具体包括生产基地的建立、加工企业的加工、专业物流公司和单位的配送和运输、批发商的采购、零售商的销售以及最终消费者的购买。即生鲜食品的供应中, 首先是从专业的生产基地中运出, 流入固定的合作企业中进行进一步加工, 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和不同地区人们的喜好进行分类加工, 加工完成后需要经由专业配送公司向市场批发商处进行配送。生鲜食品的运输对于物流有特殊要求, 即要求运输过程中有严格的温度控制和杀菌体系, 相应的批发商接收后, 将批发给市场零售商, 最后再由消费者从零售商处进行交易, 获得生鲜食品。由此可以看出, 在生鲜食品具体的质量控制中, 仅仅控制其销售终端或是零售商环节的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往往不能起到显著作用, 因此, 生鲜食品的质量控制需要从其供应链的多个环节一起入手, 以从各个方面切实保证食品安全, 为人们提供健康放心的生鲜食品。

生鲜食品供应链质量控制

生鲜食品储存的质量控制

生鲜食品的储存条件对食品质量有较大影响, 生鲜食品的储存覆盖从生产基地到消费者购买各个环节, 因此, 严格控制各个环节, 对于保证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储存条件的要求包括温度条件、卫生条件等。首先, 生鲜食品的加工和运输环节, 对于不同的原材料应进行分类储存, 对其生产日期、质检结果等都进行详细标注, 避免出现原材料成品混放, 质检结果不明确等现象。同时满足储存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注意杀菌, 因为生鲜食品易滋生细菌, 所以要保证储存环境中良好卫生条件和定期杀菌。最后是要注意不同食品类别的温度控制, 一方面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细菌滋生, 食品变质, 另一方面要防止因温度过低造成对食品口感方面的影响。

生鲜食品运输的质量控制

生鲜食品从生产基地到加工企业, 从加工企业到批发商, 再从批发商到零售商都需要设计相应的运输环节, 不同的环节对运输条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而运输中能否保证食品安全会对最终的食品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温度的严格控制和杀菌条件等。一般来说, 生鲜食品的运输需要使用较为专业的运输车, 根据不同的原材料或是成本使用不同温度条件运输车, 同时需要配备相应专业杀菌人员进行严格杀菌, 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菌感染和食品变质。

生鲜食品加工的质量控制

生鲜食品的加工涉及多个环节, 也就较易出现化学性、生物性和物理性污染。因此, 在生鲜食品加工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原材料进行严格加工条件的控制, 包括配备具体工作人员防菌服和定期消毒, 严格管理隔离间, 对加工过程中原材料要合理存放和定期消毒, 以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进行无菌化工作等。切实保证生鲜食品加工中各个环节的卫生条件、除菌条件等, 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十分重要。

结语

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高度关注, 通过对生鲜食品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各个环节中可能对于食品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 进而制定较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笔者主要针对生鲜食品供应链中的储存、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 提供较为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以切实保证生鲜食品的质量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生鲜供应商 篇2

农产品产业链和生鲜供应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入关之后的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中的粮食、油料作物和棉花等大规模种植的品种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生产价格成本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但是以劳动力密集型的农副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当大的价格和数量比较优势,这些品种恰恰是超市生鲜经营的几个主要品类,例如:果蔬、畜牧业、家禽和水产品养殖业等,这也是生鲜供应链主要的研究对象。

农产品产前环节--产中环节--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

农产品产前环节:种苗业、饲料业、信息指导、产品规划

农产品产中环节: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农用物资、肥料业

农产品产后加工环节:品级分类、商品化加工、包装加工、保鲜加工、储存加工食品加工

农产品流通环节:渠道规划、网点布局、冷链流通技术、产销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消费环节:品种品质提供、消费引导

农业产业链就是指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在产业链的主线上的各个环节都与许多其他产业相关联,而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基本要素又影响产业链的始终,最终形成了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线的网状分布。它所追求的是多种形式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生鲜供应链与农产品产业链所涉及是同一领域,但生鲜供应链是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涉及面没有农产品产业链那么广泛。

生鲜供应商 篇3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供应链 分析 策略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及我国的消费特征变化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生鲜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为对象,围绕生鲜农产品这一经营核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协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诉求,从农资采购开始,完成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市场分销的一系列过程(见图所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链,而且还是一条生鲜农产品通过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增值链。

图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示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生产、购销模式正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随着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在消费生鲜农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着全新的消费观念,他们不但关注基本效用,如口味、成分、制作方法等,而且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另一方面,超市正在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销售终端的主流模式。例如,在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在我国沿海地区,农贸市场正在逐步退出农产品零售环节。

在国际市场上,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量排名一直位居世界前几位,水产品、家禽、水果、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的生鲜农产品出口额占据其中较大比例。我们能够依托供应链来进一步提升生鲜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其原因在于:对供应链的全程监控可以确保质量与安全,使其顺利地跨越“绿色壁垒”;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及附加价值。目前在国际市场中,具备强大竞争力的生鲜农产品出口国家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构建和发展我国的供应链体系非常紧迫。

二、我国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种植区域。居民消费需求一直非常旺盛,粮食消费量下降明显,动物性食品像牛羊肉、水产品、禽肉和蛋奶的消费量明显提高,食品结构变得更富营养、更为合理。

(2)新型的生鲜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生成,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市场交易型农业是一个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几年,在生鲜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较好的企农利益分配方式,并主要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3)大型核心企业已在供应链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会促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优化,例如北京的汇源、四川的通威、河南的双汇、上海的光明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的实践表现。目前在城乡进行的产业格局调整,给龙头企业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劣势分析(Weaknesses)

(1)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涉及农、工、商三大产业,各节点在产业环境、战略起点、信息传递、物流系统等诸多方面所涉及的标准、原则存在着广泛的不一致性,不利于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和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监控。这会使得我国部分省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即使局部子链最优,却会在协调与集成时困难重重。

(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生产者是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无法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全部信息,更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只能被动听从经销商或中间商的安排,无法完全介入供应链。

(3)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从全国范围来看,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供应链各节点组织之间缺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

(4)生鲜农产品产销脱节和物流成本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二是农产品物流处于无序状态,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具有盲目性;三是缺乏市场营销概念,不重视向外发布信息,不重视商品包装,不重视品牌开发;四是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导致生鲜农产品在途损耗严重。

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加入WTO为我国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加入WTO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生鲜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我们一样可以享受多边的最惠国待遇,可以减少其他国家的非关税限制,我国生鲜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将更为广阔。部分国外资本的直接进入,也为我国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增加后劲。

(2)国内外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开放的国际市场拓展了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空间。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均成双增长的态势,说明国际、国内市场对我们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4.威胁分析(Threats)

(1)我国生产经营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滞后,使得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巨大。生鲜农产品的运销成本过高,失去了价格的相对比较优势。

(2)国内外农业保护程度差异性过大。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给予农业很高的国内支持。按照《农产品协议》规定,美国国内支持总量(AMS)可达191亿美元,日本可达283亿美元,欧盟可达769亿美元,这些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增加巨大压力。

(3)外贸面临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技术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滞后。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因质量问题而被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声誉及国际市场的开拓。

(4)生鲜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全。批发市场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储藏保鲜设施保鲜水平较低;由于保鲜设施跟不上,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非标准化,只能即时现货交易;电子商务不足,信息化程度低;农贸市场作为现阶段主要的零售终端无法保证农产品安全,规模小、经营不规范,产品缺乏可追溯性。

三、我国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矩阵

根据上述的SWOT分析,可以建立战略选择矩阵分析对策表(如表1所示)。依据战略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应定位于可持续的中心多元化发展战略,具体概括为:

一是保持并发展主业优势,稳步发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充分利用丰富的品种资源、耕地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达到整体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是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强、联动能力强的作用,克服国内市场中的低端生鲜农产品供大于求、恶性竞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避免和减少市场波动的冲击和风险,积极开拓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表 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SWOT矩阵分析的主要对策

三是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供应链。转变和提升传统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方式,实现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解决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达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凌宁波朱风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2]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期

[3]兰萍:全球化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5年第12期

[4]李 莉:SWOT分析法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选择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

[5]湖南工程学院经管系.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模式探析[J].学术研究,2006年第4期

[6]李国芳:区域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5年11月

生鲜电商的供应链与物流建设 篇4

对于中国生鲜电商来说,当前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生鲜电商备受追捧,甚至被业界视为电商领域的“最后一片蓝海”,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在充满速度与激情的快速增长背后,生鲜电商也经受着供应链建设与冷链物流发展滞后这两大短板的双重考验,面临产品品质难以保障、消费者满意度受到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

如何打破瓶颈,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商业模式的同时,借助不断完善供应链与物流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目前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期专题围绕生鲜电商的供应链建设、物流布局与优化、物流中心建设与运营管理、“最先一公里”建设、“最后一公里”宅配、全程冷链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展现了业内领先企业的创新举措与经验,希望能为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大型超市生鲜供应链的重构 篇5

关键词:生鲜,供应链,重构

一、现行大型超市生鲜供应链有效性的阻碍因素

由于生鲜食品的特殊性,超市生鲜食品采购人员为降低成本、保证效率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实践中还有不少因素阻碍超市生鲜供应链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产品特性(时效性、季节性、地域性)、技术支持(标准化、安全检测、冷链)、营销(信息、定价、竞争)与竞争和组织成熟度(生产者、供应商、物流中介)这四个方面。

1. 产品特性

目前超市经营的生鲜食品主要的特性有:一是时效性,源于产品本身的易腐特性,与工业品物流的准时性相比,限制了采购半径;二是季节性,源于蔬菜水果等生鲜产品的生物生产周期,成熟季节时形成大批量的供给,很难配合超市的均衡经营与采购计划;三是地域性,这使得某些产品只在特定产地才有供货。生鲜食品的这三个特性限制了超市的产品开发、供应商选择。

2. 技术支持

生鲜产品进超市的物流过程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这些物流状态决定着超市以及各个中间环节的利润空间,然而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技术保证及管理优化的问题。在国外,生鲜产品从采摘到运至超市出售,是一个品质不断改进的过程,而我国还没有从生产到消费的生鲜产品质量标准化和卫生安全检测体系,以及冷链不完整、效率不高。这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障碍使得生鲜产品在采摘、分级、包装、运输等环节上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生鲜供应链也很难发挥其效能。

3. 营销与竞争

营销与竞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缺乏。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也使得超市实施生鲜供应链管理面临着巨大的信息搜寻费用。二是价格的波动性。价格的频繁波动导致利益分配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管理效率。三是与传统农贸市场的竞争。四是苛刻的供应商交易协定。超市在定价、支付、质量控制程序、发货、上市费、促销费、广告费和有关折扣方面的要求,使得供应商与超市进行交易的成本很高。

4. 组织成熟度

工业供应链管理专业化程度较高,能在自己承担的业务中具有核心能力。而生鲜食品流通情况很不一样。首先是生产者,农户经营的小规模和市场行为能力的不健全与总量上高比例供给的现实,使得小规模农户与超市之间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另外,目前中国市场上还缺乏专业化水准较高的物流服务商以及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二、重构大型超市生鲜供应链的要求

生鲜食品不同于其他消费品:它的易腐特性提出了时效性要求;作为食品本身,它提出了安全性要求;而消费者的口味多变性,则提出品种多样性要求。这些特性决定了对生鲜食品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1)保证生鲜食品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流动。

(2)保证生鲜食品在流通中实现品质的稳定或提升。

(3)保证向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的多样性食品。

(4)降低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控制逆向物流的生成率,全面节省成本。

三、大型超市生鲜供应链重构

供应链主要有两大功能: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供应链的物流功能是指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半成品从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运送到另一个节点。供应链的商流功能是指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确保以合适的商品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满足顾客的需求。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并且针对供应链主要有两大功能,出现了以物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和以实现供应链的商流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两种不同的供应链管理战略。

生鲜食品是用以满足基本需求,需求稳定且边际收益较低的产品,其利润贡献率较低(5%-20%),其需求预测偏差较小(5%左右),从而使商流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另外,生鲜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可以关注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运输、库存的相关费用,形成销售和配送的共同运转,降低配送成本,最大限度的减少生产流通环节的各种浪费,从而最大地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基于此,大型超市应当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构建一条精简的、能够有效运行的效率型生鲜供应链。新兴生鲜供应链重构具有如下特点:(1)从市场的超市生鲜需求出发,经过内部数据传递到配送中心或生鲜处理处,配送中心或超市采购部整合数据后提出采购要求,因此是以较为准确的市场预测为基础,消除了扩大需求波动的牛鞭效应。(2)新型的配送中心直接从生产基地农户或批发市场进货缩短了流通渠道的长度,便于质量安全管理与追溯;在配送中心可以处理多种商品,并且与多位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交易,解决了生鲜食品生产商和运输商规模较小、经营品种较少导致的交易繁杂局面。(3)配送中心将销地订单的信息转化为产地采购计划的依据,并提供生鲜处理、搬运、运输配送、废弃物处理和顾客服务等多种服务。(4)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从供应链的始末始终保持着信息的完整和流畅。

参考文献

[1]庞胜明,魏朗,丘同霞.时效性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及环节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00,(10):19-21.

[2]李传荣.以绿色安全提升超市生鲜经营的竞争优势[J].商场现代化,2003,(6):15-19.

生鲜供应商 篇6

生鲜蔬菜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地域性、易腐性,同时具有生命周期短、保质保鲜困难等因素,造成我国生鲜蔬菜质量下降,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等[1]。有数据表明,我国生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损失的价值近1000亿元,且蔬菜质量安全饱受争议。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全程采用冷链管理,蔬菜质量安全可靠,损失率低,损失率仅仅在1%~2%之间[4]。因此,对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的优化设计研究,建立一个高效的、专业的和安全的供应链体系势在必行。

2 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特性

对于生鲜蔬菜而言,生产的特殊性及由此产生的蔬菜供给主体的特殊性、蔬菜本身的生物特性、商品蔬菜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分割特性、蔬菜在满足消费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与需求特性等因素,决定了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独特性质。

2.1 生鲜蔬菜供应主体具有分散性

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制度的普遍存在,并且时间已经证明家庭生产是富有效率的,这就导致了生鲜蔬菜的最初供给者,必然是由分散的、小规模的、在一定范围内基本无差异的生产单位——农户组成。除了自己消费之外,每个农户都要出售自己的剩余蔬菜,因此他们必须使自己进入生鲜蔬菜供应链体系。然而,生产阶段的效率并不会自动延伸下去,当蔬菜生产出来以后,每一个生产者就会发现,以他们个人的生产量与市场衔接,根本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横在期间的是巨大的交易成本。

2.2 生鲜蔬菜具有生物特性

这种生物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摘后仍有生命活动的延续而造成易腐易损性;二是单位产品价值低,体积大;三是最初产品形状、规格、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1]。从这些生物特性来看,生鲜蔬菜供应链具有很大的风险,除非供应链技术与装备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供应链过程很难成为增值过程,供应链成本也不易下降。

2.3 生鲜蔬菜供给和需求弹性小的特殊性

首先从供给看,蔬菜的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尽管人们在生鲜蔬菜研究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但在生鲜蔬菜生产方面仍然要遵循生命周期的规律,从需求方面看,生鲜蔬菜是生活必需品,市场变化不大,这就使得生鲜蔬菜的需求弹性很小,从而导致了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价格波动过于剧烈将导致生鲜蔬菜物流的无序性、停滞性,这对消费者来说是致命的无法承受的[1]。

2.4 生鲜蔬菜供应链中生产地和消费地分割的特殊性与价格倒挂

蔬菜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地与消费地的分割越来越明显,蔬菜供应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生鲜蔬菜供应链的重要性正是来自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大量商品蔬菜的生产。过去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各行政区域之间生鲜蔬菜供应链通道被人为的阻断,流通不畅,无法实现运输效率的高效化,甚至认为是农产品价格提高,从而形成部分生鲜蔬菜的价格倒挂,给各方造成巨大损失。

3 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国蔬菜流通的主体,但是我国传统的生鲜蔬菜供应链(如图1所示)中大部分批发市场只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场地而已,缺乏流通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导致无法实现生鲜蔬菜从生产到配送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产、运输、储藏、配送、销售和质量安全等各个要素考虑在内,通过有效衔接和连贯性来提高生鲜蔬菜供应链的效率。我国传统的生鲜蔬菜供应链存在以下不足。

3.1 生产组织成员分散

我国生鲜蔬菜生产主体大多以个体农户为主,生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能直接进入市场[7]。这就使得农户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分散的农户由于自身规模过于狭小,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往往导致蔬菜品种过于单一、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以及产品易被污染等许多问题。

3.2 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冷藏运输率低

蔬菜采摘后进行冷藏运输可以有效的抑制呼吸作用,保证水分,延缓进入衰老阶段,防止蔬菜的软化、解体、腐烂、变质等[5]。从而降低在流通环节的损失,降低物流成本。发达国家自蔬菜采摘到消费全程实行冷藏保鲜运输,冷藏技术使用率高达95%,而我国仅仅5%~10%左右,粗略估计,我国每年因腐烂变质的蔬菜占全部流通蔬菜的10%~30%,腐烂变质损失很大。所以说,提高供应链冷藏运输效率势在必行。

3.3 商流物流不分,难以真正实行供应链管理

目前蔬菜批发市场的销售方式是以现货交易为主,这是一种典型的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流通模式[1]。从形式上看,产地批发市场上经纪人及其所联系的物流服务提供者,使得这一环节上物流活动相对独立。由于供应链上下环节连接不够紧密,各组成部分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削减了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市场信息也被动地传递给供应链的源头,因此,难以对现有的供应链实现管理。

3.4 缺乏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信息流反映了物流系统的动态,不准确的信息和作业过程中延迟都会削弱物流表现。在当前生鲜蔬菜供应链上,产地批发市场的经纪人是信息的一个集散中心。他们通过电话等简单的形式,掌握采购量、采购品种等信息,但是所有信息都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不能正确的作出明确的先期活动。同时由于经纪人所掌握的信息直到其从事蔬菜交易的中介活动之时,才通过交易传达给农户和运销户,因此这种信息应用具有有限性和不完整性。

3.5 国家缺少对生鲜蔬菜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供需主体间信息交流有限,主体间监控仅限于价格发现,难以将生鲜蔬菜质量因素考虑在内,而仅靠市场调节,容易引发流通渠道冲突。供给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低,各环节的生鲜蔬菜质量安全信息难以被有效记录、传递和储存,不利于质量安全问题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追溯[3]。各环节内信息的不对称容易滋生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不难发现现有的蔬菜供给模式中,组织化程度低,信息缺乏,各环节彼此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质量安全与保障。

4 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优化策略

现有的生鲜蔬菜供应链模式存在着生产组织成员分散,缺乏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食品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鲜蔬菜供应链体系,使生鲜蔬菜从采摘到消费者、从农场到餐桌的过程,一直处于高效的、安全的、可有效监督的流通过程之中,优化生鲜蔬菜供应链流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 有效的整合生产组织成员

针对我国蔬菜生产分散、规模小的实际状况,有效的整合散、小的生产组织成员,建立相应的蔬菜物流供应链体系,从而提高生鲜蔬菜供应链的效率。例如企业加农户,或者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指导农户从蔬菜生产、市场信息、蔬菜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蔬菜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有效统一,扩大蔬菜产销量。

4.2 全程冷藏运输,各节点无缝衔接

由于蔬菜的新鲜程度很快会下降,这就要求必须对蔬菜进行预冷处理,并保证运输过程中一直处于冷藏状态,减少生鲜蔬菜呼吸作用的发生[6]。其次还要保证各个节的无缝衔接以保证质量。主要包括:(1)冷链物流的上游,如蔬菜生产者、冷藏加工企业(李志何小勇果蔬物流流程建设研究);(2)冷藏物流的中间环节,如冷藏仓库、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3)冷链的下游销地批发市场、超市等。在节点和节点衔接处,必须保证作业处于低温环境下,且作业时间尽量短,同时制定各种保护措施,减少节点衔接处产生的温度变化,实现无缝衔接。

4.3 构建生鲜蔬菜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是物流的神经系统,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储存、运输、加工以及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需要及时的处理与高质量传递,生鲜蔬菜信息网络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致使蔬菜流通效率低下,延长流通时间,增加了流通成本。生鲜蔬菜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蔬菜的质量,为销售和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4.4 建立健全蔬菜质量监督管理系统

完善的蔬菜质量监督体系,有助于保证生鲜蔬菜质量安全,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约束各主体间的行为,从而促使各主体之间将各自的目标与供应链整体目标相互协调[2]。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供应链的质量成本,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最后,整条供应链受政府相关部门质量安全监督。总之,建立健全生鲜蔬菜质量监管体系,通过供应链各主体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保证生鲜蔬菜的质量安全。

5 结束语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传统的是以市场协调为特征的生鲜蔬菜供给模式,存在着生产组织成员分散,冷藏运输效率低,信息系统匮乏,没有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诸多不足,难以保证供应链的高效性、信息化和质量安全。而经过改造后的生鲜蔬菜供给模式不仅专业化、高效化、信息化,更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安全,保证了消费者的健康权利。所以说,伴随着市场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现有的供给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供应链组织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安全程度,降低蔬菜运输环节中的流通费用,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全面管理,从而提高基本生产者的收入水平,满足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最终提高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刘东英.生鲜食品市场上安全性需求与攻击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

[3]刘中英,胡莲.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

[4]王强,刘晓东.实施蔬菜产地预冷,完善低温冷藏链[J].2001.

[5]李志,何小勇.果蔬物流流程建设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

[6]邓汝春.冷链物流运营实务[M].北京:北京物资出版社.

生鲜供应商 篇7

一、连锁超市生鲜商品供应商评价指标的确定

1. 连锁超市生鲜商品的特点

在连锁超市里, 生鲜商品主要指的是包括蔬菜类、水果类、熟食类、家禽类、鱼类、各种肉类及海鲜等产品, 这类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具有流速快、保鲜期比较短、容易腐烂变质、损耗率高等特点。

2. 连锁超市生鲜商品供应商评价指标的确定

由于上述生鲜食品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的特性, 顾客在选择生鲜食品时对商品的质量、安全、包装等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商品, 因此连锁超市在选择评价生鲜食品的供应商时, 应构建针对生鲜食品特性的指标体系。结合超市零售业态和生鲜农产品的特殊性, 构建全面反映农产品商品质量、商品价格、交货水平和服务水平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些指标中, 有的指标可以量化, 可以通过连锁超市的后台服务系统查询得到, 有的指标无法量化, 可以通过连锁超市的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的实际经验判断得来。

本文结合对南通地区一连锁超市的管理人员、采购人员、运输及配送人员、生鲜理货员等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再结合选择评价供应商时的通用指标。本文在对连锁超市的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时, 构建如下指标评价体系。

二、基于熵组合权法的生鲜食品供应商选择模型构建

1. 熵组合权法的含义

(1)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 它按照人们在做出决策时的惯常的思维、心理规律, 把决策过程数量化、层次化, 使得复杂的决策过程变得简单明了。用层次分析法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解后综合, 根据所要决策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 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按相互关系或隶属关系组成的因素, 再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合, 形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多层分析的结构模型。它通过不同因素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得出各因素在构成某一综合概念时的重要性百分比, 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2) 熵权法:熵指的是混乱的程度。熵越大越乱, 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 熵越小, 所含信息量越多;反之系统有序程度越低, 熵就越大, 所含信息量越少。熵权法是一种利用各指标的熵值所蕴含的信息量的多少来决定评价指标权重, 该方法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赋权方法。在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时, 首先要判断该变量包含的信息熵的大小, 该指标如果包含的熵越小, 则其变异程度越大, 其能够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大, 这样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该赋值越大。反之, 该指标包含的熵越大, 其变异程度越小, 则其能够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小, 相应的指标权重也越小。

假定有m个可供选择的评价对象, 包含n个评价指标, 则各个评价对象的具体评价指标值将构成一个多目标的决策矩阵X, 其中xij表示第i个供选择的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

通常情况下, 备选方案的各项检查指标都具有不同的衡量单位, 因此在对各指标进行建模之前必须首先对矩阵X进行归一化处理, 这样, 各项指标便具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

其中:

第j项指标的熵可定义如下:

其中:

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为hj, 可以表示为:

设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 则

(3) 熵组合权法:熵组合权法是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多指标评价的一种方法。在进行多指标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最关键的工作就是科学地确定评价指标以及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可以体现出专家的经验, 可以确定各指标的主观权重, 再结合熵权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 把这种主客观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就是熵组合权法, 采用熵组合权将主客观权重相结合, 把一线经验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将熵值法得到的客观权和层次分析法得到的主观权相结合, 进行综合评估, 最终可以得到各指标的综合熵组合权如下:

2. 基于TOPSIS法构建生鲜食品供应商选择模型

本文选取TOPSIS方法构建生鲜食品供应商选择模型, 该方法又叫做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该方法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决策的常用方法, 通过对现有条件下的有限个方案进行分析处理, 选取这些方案的正负目标值, 并计算各个方案到正负目标值之间的距离, 从而实现对多目标的决策问题进行排序, 使决策者能够根据排序结果直接对问题进行判断, 达到辅助决策支持的目的。

该方法构建生鲜食品供应商选择模型的步骤如下所示:

(1) 建立生鲜食品供应商初始化决策矩阵:各供应商构成的决策矩阵X可以表示为

其中, xij表示第i个供应商的第j项指标的数值。

(2) 对初始化的决策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各个评价指标代表不同的意义, 它们初始具有不同的度量单位, 若要使各个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 需要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消除量纲的影响, 构建归一化的决策矩阵表示为:Yij= (yij) m×n

(3) 对供应商决策矩阵进行加权处理YYii:jj对 ( (yy于iijj) ) mm决nn策目标而言, 每3个评价指标重要性不同, 前面我们已经通过熵组合权法确定了各个3指标的权重wj, 计算权重与归一化之后的决策矩阵的乘积, 可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得到加权矩阵:jj

其中:

(4) 对加权后的决策矩阵计算最优的和最差的目标解, 如下:

其中, 最优目标解如下所示:

(5) 计算各个供应商与最优目标值之间的距离, 如下所示:

备注:定量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数据, 定性指标采取专家打分法, 满分为10分。

计算各个供应商与最差目标值之间的距离, 如下所示:

(6) 计算相对贴进度:

对相对贴近度进行排序, 即可对各个供应商的优劣进行评价。

三、连锁超市生鲜食品供应商选择模型实证分析

以南通文峰连锁超市为例, 目前该超市在生鲜商品的供应商有五个供应商, 用表1的指标来评价五个供应商。

1. 主观权重的确定

由业内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做两两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得出各个指标的主观权重。维度层各指标权重以及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3。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商品质量、商品价格、交货水平和服务水平个指标权重:

2. 客观权重的确定

首先将表2中备选供应商原始数据构成的矩阵归一化, 其次计算各指标的客观权重, n=12, ln12=2.4849, 所以k=1/ln12=0.40243, 并运用公式 (2) ~ (4) , 求得各指标的权重如下所示:

3. 熵权法模型确定超市生鲜产品供应商

(1) 组合权重的确定结合层次分析法求出的主观权重以及熵权法得出的客观权重, 由式 (5) 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见表5所示:

(2) 计算加权标准化矩阵以及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根据表4和表5以及公式 (7) ~ (9) 计算加权标准化矩阵以及各备选方案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结果见表6

(3) 计算各备选方案到理想解及负理想解的距离

根据式 (10) (11)

4. 计算相对贴进度及选择供应商

根据式 (12) , 各备选方案到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为:

由熵权法贴近度的比较可知, 供应商2>供应商5>供应商1>供应商4>供应商3, 因此, 供应商2应该作为连锁超市供应生鲜食品的最佳合作伙伴。

四、结论

和谐发展的供应商关系对连锁超市这样的流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连锁超市在选择生鲜食品供应商时, 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主观、客观因素的干扰, 很难做到对供应商全面、客观的评价。熵组合权法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在一起, 组合后的权重能够同时体现评价指标的主观和客观信息, 使得评价的最终结果更加真实、可信。通过实证分析, 该方法可以用在连锁超市生鲜食品的供应商评价选择过程中, 并且有助于连锁超市更加科学地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供应商。

参考文献

[1]杨桂元, 黄己立.数学建模[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79-214.

[2]刘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客户满意度模型和改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3]陈金强, 李群湛.基于熵权TOPSIS的变压器套管绝缘状态评估[J].绝缘材料, 2014, 47 (4) :89-92.

[4]宋宝娥, 朱文茵, 李晓明.基于TOPSIS法的超市生鲜食品供应商选择模型研究[J].食品与机械, 2013, 29 (4) :223-228.

[5]杨守芹.连锁零售企业供应商评价及选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1.

[6]徐舒, 孙伟.基于AHP与Fuzzy在供应商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 (9) :5-8.

[7]龙滔, 刘胜, 于鲲鹏, 等.基于食品安全的生鲜产品供应商再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技术, 2012, 39 (7) :41-46.

生鲜供应商 篇8

生鲜农产品是指经过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的在常温下保存期较短的初级产品, 该类产品具有需求量大却易腐蚀的特点, 故需在库存管理方面比较严格, 然而牛鞭效应是库存控制中最为重要的性能指标, 因此就如何减弱和控制牛鞭效应保障生鲜农产品的供应目前是我国企业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生鲜 (易腐) 农产品的库存控制策略, 像Lee[1]和但斌[2]研究了生鲜农产品损耗控制模型, 但大多是针对单条供应链进行的而对于供应链间的库存合作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 国内外也有学者对牛鞭效应的控制进行了研究, 但除黎继子以外极少考虑跨链间协作。黎继子[3]等人的研究只专注于不同供应链同级企业的横向合作,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同级企业之间合作的概率并不大。但如果将两条供应链的中间库存都交给第三方进行统一管理, 既可以实现供应链之间的库存互补, 又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竞争损耗。同时各零售店将库存统一由第三方物流进行保管, 可发挥第三方物流的技术优势, 减少物流损耗。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本文以本地生鲜农产品供应牛鞭效应为研究对象, 构建基于TPL&VMI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库存补充合作运作模式, 利用VENSIM软件对该模式进行建模仿真, 探讨TPL&VMI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改善作用。

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库存补充协作模式

生鲜农产品供应大多采用“生产基地+零售商”的模式, 一方面降低农户的产品销售风险、公司的原料供应风险, 另一方面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货成本和损耗, 实现农户与企业增收的双赢局面。

生鲜农产品对物流设施设备和市场需求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较高。而对于农户或生产基地而言, 一般不具备先进的保鲜或冷藏设备, 同时对于零售商而言, 如果配备自有的采购物流设备, 则会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目前市场上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且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这是因为, 首先该类企业具有专业的物流设备, 其次是其能综合的预测市场需求。因此本文借助第三方物流 (TPL) 的设备、资源、信息优势, 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 从根本上缓解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1.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协同模型

在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过程中, 生产基地根据零售商的订购历史数据安排农产品的生产, 一旦产品成熟能够出售, 生产基地就根据零售商的订货要求, 把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直接运送给零售商, 零售商再将该农产品卖给当地的消费者, 并根据销售记录, 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出下一次订单。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并借鉴现有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思想理论, 构建供应链库存的动态协同模型, 如图1所示。

1.2 基于TPL&VMI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协同模型

本文以两条供应链间的库存补给为研究对象, 利用第三方物流 (TPL) 作为联系的纽带, 且第三方物流与终端零售商共享市场需求信息。在该协作模式下, 生产基地将库存部分运作与决策的权利通过协议委托给同一个第三方物流 (TPL) , 该TPL负责整个集群供应链系统下游的补货及紧急补货。当然跨链间的紧急库存补充是建立在优先等满足本供应链需求的前提之下, 即供应链1上游生产的产品优先满足供应链1下游零售商的市场需求, 如果有库存剩余, 才可以通过TPL向供应链2进行货物补给, 以此类推供应链2。基于上述管理模式, 在传统供应链模型中零售商和生产基地之间添加第三方物流这个主体和供应商管理库存运作策略, 具体如图2所示。

2 模型分析

假设某类生鲜农产品市场日需求服从随机均匀分布 (100, 200) , 且模型中涉及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牛鞭效应大小由生产率和需求率的方差之比决定, 计算方法如公式 (1) 所示。

公式 (1) 中的σ2和μ分别是制造商生产率 (PMR) 或顾客需求率 (GDTEST) 的方差和均值。

将两模型运行100个周期的数据导出, 用excel处理得出其均值和方差如表2所示, 分析得出两种模式运作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在引入第三方物流 (TPL) 之后下降了0.850。

3 结论

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VENSIM软件构建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补货模型, 将TPL&VMI管理理念融入供应链库存管理中, 供应链的牛鞭效应降低趋势非常明显, 降幅达到了0.850。因此在“农户+公司”的生鲜农产品运作管理模式中融入TPL&VMI的管理理念, 对供应链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考虑了需求预测对牛鞭效应的影响, 而在实际操作中牛鞭效应是需求预测、批量生产/订购、价格浮动及市场博弈的结果, 因此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以本地生鲜农品供应链牛鞭效应为研究对象, 构建基于第三方物流 (TPL) 和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库存补充合作运作模式, 利用VENSIM软件进行建模仿真, 结果表明, 该模式相比传统生鲜农品供应链运作模式, 牛鞭效应显著地降低。

关键词:牛鞭效应,供应链,生鲜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库存

参考文献

[1]Lee C H.Coordination on stocking and progressive pricing policies for a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7, 106:307-319.

[2]但斌, 陈军, 张旭梅.多级借个折扣下基于损耗控制的生鲜农产品EOQ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 29, (07) :43-54.

生鲜供应商 篇9

关键词: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产销模式

2008年3月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 (商改发[2008]53号) 提出:加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量稳步增长,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但是由于流通过程的落后, 我国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到达消费者之前白白损耗, 果蔬损耗量达上亿吨。这种低效率的生鲜物流已成为我国生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的瓶颈。因此,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 构建反应灵敏、反馈及时、符合市场需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已经成为必然。目前, 国内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有一些探索性的成果, 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限于生鲜农产品的单一供应模式, 并加以绝对化。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 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差异很大, 不可能整齐划一地采用统一模式。为此, 本文基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 结合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 探索不同核心组织主导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

一、超市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超市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新兴零售业态,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 目前生鲜已成为超市经营的命脉, 是“集客力”的重要来源。根据笔者对信阳市百佳、和美等超市的实地访谈了解到, 生鲜经营区往往是超市销售最为火爆和最具人气的区域, 其收入一般能够占到营业额的10%~30%。由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对改善购物环境, 而且在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证商品质量和进行深加工, 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目前, 以超市为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有以下四种模式:

1. 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超市—消费者。

2. 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配送公司—超市—消费者。

3. 经营基地专业公司—超市—消费者。

4. 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

前两种供应链中间环节过多且与农贸市场作为零售终端没有实质的差别。第三种供应链反映的是经营基地的专业公司向超市供应生鲜农产品的情况, 但这种方式所供应的农产品占生鲜农产品总量的比例很低。第四种方式, 即由农民协会向超市供应的生鲜农产品量更少。第三种和第四种模式与超市的经营业态非常匹配, 但现实中运用较少。经过繁多的中转环节后, 不仅抬高了生鲜农产品价格, 也使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大打折扣, 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品质的要求。而且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增加相应的成本。一般说来, 物流环节越多, 损耗就越高, 浪费也越大, 物流成本越高。由于生鲜产品具有时间性强、保鲜保质困难等特点, 物流成本比一般农产品更高。2003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将“农改超”列入“食品放心工程”,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尽管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经营非常重视, 却大多无利可图。国外好的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毛利在20%左右, 而国内仅为0%~10%。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流成本太高所致。因此, 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要突破这样的局限, 应该采用第三种和第四种与超市经营业态相匹配的供应链模式, 以产销直通的方式减少物流环节, 再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以提高超市生鲜的销售额及利润。就目前我国生鲜产品销售现实来看, 应该以“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模式为主。因为第三种供应链模式必须在超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完成, 如果只有一两家店, 是不可能形成大规模采购模式的。

二、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 外接国内外市场, 在经营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既是加工销售中心, 又是市场信息捕捉筛选中心, 还是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来, 随着农业企业的蓬勃发展, 龙头企业纷纷转型, 开始注重营销理念的吸收并积极实践, 已逐步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型理念。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 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 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 能够将市场信息迅速地从市场传到农户以让农户的生产找到市场的方向, 将农产品及时地从农户送到市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龙头企业主导型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是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 。在该模式下, 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 以企业为中心能够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 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另一方面, 企业在加工原料的供应上获得了保证。

目前, 我国一些大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比如:肉类产品有漯河双汇集团、信阳华英集团等企业, 果蔬类产品有上海农工商超市连锁集团, 奶类产品有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等, 它们均是集农产品生产、商贸、科技、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多角化企业集团, 是典型的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实践证明, 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具有开拓国际与国内市场的能力和优势, 是推行生鲜农产品包装标准化、流通加工精益化、保鲜保管科学化、分拣配货自动化、配送快捷化的主要载体。

在供应链中, 龙头企业与批发商或零售行业可以在战略上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一体化经营。企业与农户的后向一体化的建立, 有三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公司+基地+农业工人”, 龙头企业从农民手里成片租赁土地建立基地, 租期一般为10年~20年, 企业对基地的生产实行一体化管理;二是“公司+基地+农户”, 农户自主经营, 公司以契约形式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按合同收购产品;三是“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与行业签订生产收购合同, 行业协会按龙头企业要求组织农户生产, 代表农户与公司打交道。这种模式做到了农户省心, 企业省力, 更主要的是保证产品的销售。行业协会主要扮演的是“协调人”角色, 能够对整个相关产品生产销售形成的供应链实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发挥着收集、分析、传播市场信息、组织参加贸易展销及交流和开拓新兴市场的作用, 还可以通过创建业内统一的产品和服务品牌, 提升本行业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但行业协会并不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公司却是直接体现市场冷暖的组织。

根据我国实际, 笔者认为, “农户—协会—公司—零售商—消费者”供应链模式, 应该是目前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物流模式。以“农户—协会—公司—零售商—消费者”的模式运作, 能够在协会的统一规划下, 公司向农户发放订单, 实现“四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调运, 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井然有序, 推动农业走上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 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在该模式下, 龙头企业的素质成为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整合中,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交给了龙头企业, 有可能使龙头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 风险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 很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

三、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广大小规模农户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各自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按照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互助组织。发展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能够承担起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管理的责任, 实现上连农户下接农产品连锁店、超市等零售行业, 形成简单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

这种供应链模式有如下: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 培育农户鲜活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动机, 促进鲜活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跳过中间的过程, 直接进入宾馆、机关、学校、工厂和超市, 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损失把产品运送到消费终端;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在向农户订制产品时, 制定一系列的安全、营养、卫生标准, 以契约的方式规定下来, 进行有序采购。比如养猪业, 面对去年“养猪不如贩猪, 贩猪不如杀猪, 杀猪不如卖肉”的局面, 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选种、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可以增加散户的市场竞争力;而面对猪肉养殖的数量变化导致的价格周期性波动, 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可以发挥承担调节作用。入社农户通过在农产品销售、技术、信息服务及农产品加工等某个环节上展开合作经营, 降低各自分散经营的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 提高市场议价能力, 增强市场风险的能力, 最终达到增加经营收入的目标。

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是我国分散的农户走向市场的有效模式。目前, 全国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有15万多个, 加入的农户成员达2363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带动非成员农户3245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13.5%;两类农户合计占农户总数的23.3%, 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带动成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20%~3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性, 为农产品产供销模式的变革——农产品供应链建立, 在规模上、组织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而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产供销模式, 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组织保证及利益牵制, 从而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 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的物流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生产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与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签订契约, 规定双方在生产、销售、服务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 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 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

相对于其他的配送模式, 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 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渠道、环节较少。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生鲜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形象出现在市场上, 能够利用物流企业先进的信息网获得生鲜农产品需求信息, 统筹指导农户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把先进的科技带到农业领域, 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 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此外, 物流企业作为流通主体, 一般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 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 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连接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为生鲜农产品加工提供延伸服务, 提高生鲜农产品的附加值, 使农户、物流服务商以及消费者三方面共同获利。

但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来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户与市场的脱节, 如果信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的传递过程中失真, 就使得农户的生产调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有时可能会出现连带经营风险, 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基于合同的比较长期的合作关系, 如果第三方服务商自身经营不善, 则可能会影响使用方的经营, 但如果要解除合同关系又会产生很高的成本。

五、专业批发市场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专业批发市场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生鲜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 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 就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 充分发挥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 达到发展一处市场, 带动一个产业, 繁荣一方经济, 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目前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82家, 数量虽少, 但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但是, 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市场立法、规划、交易方式、准入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以蔬菜和水果为例, 我国蔬菜和水果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 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普遍低于5%, 美国仅有1%~2%, 这种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000亿元, 不利于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 也影响到农民增收。因此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急需升级改造。

对生鲜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主要体现在服务功能拓展方面。需要在原有批发交易、短期存放、商品集散等功能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充职能, 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办市场”的企业化批发市场, 并以企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企业构筑“农户—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店—消费者”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企业化批发市场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 这样既能够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 同时国家作为股东, 可以保证对农产品流通的有效调控, 也避免了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

企业化批发市场要很好发挥作用, 必须基于电子商务提高信息化程度。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 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 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经济活动纳入到供应链的体系之中, 从而构建起一个集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冷冻、分拣拣选、包装及配送等服务在内的新型供应链体系。

综上所述, 由于物流是沿着供应链流动的, 只要建立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在核心企业的运作下, 物流自然而然地顺利进行。但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的具体运行模式还是个选择问题, 需要根据核心企业的自身实力而定。这一核心组织的形成不是政府行为, 也不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而是基于市场竞争自然形成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管理实质上是权利的博弈过程。要保证上述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模式的正常运转, 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物流供应链建设, 探索多种类型的联盟型或合作型的物流体系, 从而降低生鲜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 使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2008年3月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 (商改发[2008]53号)

[2]喻国华:论营销型农业企业供应链发展模式[J].企业经济, 2005 (03)

[3]贺盛瑜董一平:供应链环境下四川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 2006 (06)

[4]马林沈祖志: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分析[J].农业经济导刊, 2005 (05)

[5]邓俊森戴蓬军:行业协会发展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J].农业经济, 2006 (05)

[6]刘东英李建平: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选择[J].中外物流, 2005-9-26

[7]杨平乔雯易法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新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 2008 (06)

上一篇:分段液位的PLC控制下一篇:美术教学运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