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化

2024-09-21

行业信息化(精选12篇)

行业信息化 篇1

据ITU (国际电信联盟) 等组织预计, 到2012年, 所有边远地区的居民将会有一半拥有移动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 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而3G为移动通信不断打开前所未有的应用市场, 随着医疗信息化与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 更多的细分医疗市场向信息化敞开了大门。尤其在海外, 移动医疗信息化技术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这给国内移动医疗服务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

海外医疗信息化开始普及

韩国正式推出u-Health服务

2009年1月韩国保健福祉家庭部与行政安全部共同推动示范计划, 在庆尚北道 (英阳郡) 、江原道 (江陵市) 、忠清南道 (保宁市) 等地区, 针对当地4500多位民众, 进行u-Health服务示范计划。从示范计划的实施结果来看, 利用远程医疗服务, 平均每件医疗处理过程节省6小时以及6.1万韩元的医疗费用。

美国移动健康看护受青青睐

2009年年底, 根据CTIA以及HHarris Interactive的调查, 约有三分之二的美国网友表示将来若有移动健康看护服务, 会乐意尝试此项创新服务。其中, 多数人将会采用门诊为主、移动健康服务为辅的模式, 另有23%的受访者表示将以移动医疗服务取代与医师面对面的约诊。受访者认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或者慢性病患者将是此项服务最能受益的群体。其中, 移动健康看护服务中最受青睐的服务将是移动诊疗和咨询, 移动式全人看护在其次, 接着是移动式监测和医疗叮咛。

澳洲移动医疗车提供远距医疗

2009年1月份, 澳洲昆士兰大学及皇家儿童医院开始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计划。此项计划将将目光转向幼儿及青少年群体, 结合移动健康筛检及远距医疗, 为偏远地区的原住民服务。该计划花费150万澳币打造的移动医疗车, 进入原住民聚居的偏远地区。而位于远程医院的专科医师不需离开原本工作及生活的城市, 即可随时进入网站在线检阅病人数据、判读影像、进行诊断, 并视情况安排治疗计划, 一年探访偏远地区1至2次进行必要的手术。此计划估计每年最多筛检1000名儿童及青少年, 这种移动筛检结合远距医疗的服务模式预计可将筛检率提高至90%, 能早期发现并监测可能罹患慢性疾患的高风险孩童, 以提升偏远地区的整体健康状况

国内应用由浅入深

针对当前国内医疗机构使用无线网络的情况发现, 移动电子病历、移动药物管理、移动诊断与治疗、远程监控等是医院无线网络最普遍的应用。

教育与通知

短信可提供测试与治疗方法、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尤其有效。此外, 短信方式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医药信息和及时用药提醒。

移动电子病历

为提高服务效率, 医院对病人建立移动电子病历系统, 医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PDA、平板电脑以及CoWs (移动工作站) , 输入和提取病历、检验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图像。

药物管理

为加强药物管理, 确保在正确的时间, 将正确的药物以正确的计量给正确的病人服用, 医院在药皿以及病人的腕带上使用条码, 建设药品条码扫描与管理系统, 并配备无线条码扫描仪和移动护士工作站, 以较好地解决临床药物管理的问题。

诊断与治疗支持

诊断与治疗支持对于医疗极其重要, 远程医疗让医疗工作者通过无线网络访问医疗信息数据库或者与其他医疗工作者沟通, 这一应用通常要求医疗工作者在终端安装特别的工具, 例如内置的软件, 以便进入诊断系统, 引导异地的医疗工作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导。

远程监控

现在, 很多医疗设备上都开始配备无线功能的设备, 可以无线传输信号和数据, 比如, 可以接收智能静脉输液泵报警;可以实时传输检查检验结果或数据, 包括传输放射影像图像。设备通过内置蓝牙与血压监视器、体重秤、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等终端相连, 为电子健康状况记录提供远程监视和检查。此外, 在新生儿室, 可以通过无线摄像头, 时刻让妈妈实时看到自己的宝宝。

疾病与流行病传播跟踪

移动设备的普及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目前, 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疾病报告机制, 这比之前使用的手写、卫星和无线电通信要有效和及时得多, 并且能够提升报告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降低运行成本。

随着3G的发展, 病人、护理人员和医生之间随时都能保持联系。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护理体验成为可能, 这种体验侧重预防而非被动式的医疗护理。目前, 移动医疗的应用范围还在持续不断地发展。

行业信息化 篇2

金融行业信息化现状金融行业的主要分成三大行业,即:银行、证券和保险业。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 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 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 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统工程。1.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到上个世纪末为止,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 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日趋成熟完整的金 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 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 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原则。我国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从70 年代开始至今尽管只有 20 多年的短短历程,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已基本上接近了发达国家80 年代中期的水平。计算机进入我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 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计算 机在我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 年代开始的,因此,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 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70 年代起步阶段 从70 年代中国银行引进了第一套理光—8 型(RICOH—8)主机系统开始,揭开了我国金融行 业信息系统发展的序幕,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效率高、准确性强、功能丰富的 特点,对银行的部分手工业务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主要软件采用COBOL 语言编写,实现 了诸如对公业务、储蓄业务、联行对帐业务、编制会计报表等日常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尽管 在当时只在某些地区的某几个分行着手试点,但是试点的成功为后来的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处理方式也是采用脱机批处理的方式,解决了大量琐碎、重复性的 劳动。第二阶段——80 年代推广应用阶段 80 年代我国银行业相继引进了日本的M—150、美国IBM公司的436l、4381 型主机系统。进一步在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各行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联网 系统,实现了同城各专业银行自身间的活期储蓄通存通兑,基本实现了各专业行、各营业网 点之间业务的联网处理。计算机已应用于银行门市业务、资金清算业务、金融计划统计业务、信贷管理等多项业务中。与此同时,1985 年中国银行率先加入了 SWIFT 环球金融通信网 络系统,为我国银行业电脑化信息系统同国际接轨跨出了坚实的一步。第三阶段——90 年代完善提高阶段 90 年代各大专业银行信息系统主机纷纷升级,如引进美国IBM 公司的大型机ES9000 系列 主机,用以扩大业务处理范围、增强业务处理能力。1991 日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电子联行的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银行电脑化信息系统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各大银 行除先后加入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外,在一些大中城市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自动化的同 城票据交换系统,如同城跑盘清算系统、同城网络清算系统和同城清分机处理系统,在很大 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原来资金清算时间长、可靠性差的问题,使得资金清算在各地之间能高质 量、高速度地完成。同时,继中国银行之后,其它各大专业银行也纷纷加入SWIFT 系统成 为其一员,使国际结算业务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除了银行 业务的应用外,还开发应用了全国证券报价交易系统,使全国的证券交易形成了一个统一、公平、合理的市场,使计算机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 提高,各级网络系统愈加成熟完善,除了能处理传统的金融业务外,各行还纷纷推出了 90 年代国际上流行的新型的自助银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周到的服务,实现了全方 位、全开放式、多层次,符合国际惯例经营模式的新型的金融服务体系。由此可见,业务上 的应用已基本达到了较为完善的阶段,但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仍在不断努力,开拓新的业务,并重视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不断提高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争取早 日实现理想的决策支持系统。第四阶段——90 年代末至今,新时代的到来 90年代末至今,整个世界进入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加之我国已跨入 WTO 门槛,中国原本就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要想取得市场上的优势,金融企业必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内部信息化 建设,而这三项都与信息技术分不开。金融信息化的意义这时候也并不局限于金融行业本身,而在于金融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时代对金 融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把金融企业的支付系统接口接在企业的网上、政府的网上以及 各消费者家中的网上。国内的金融企业纷纷触网,推出网上支付系统。中国银行率先推出了 网上银行的系列产品。中行的客户只要拥有一张长城借记卡,再从网上下载中行提供的电子 钱包软件,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操作,包括在网上开展查询、转账、支付和结算等业务。而 随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正式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接着又开通了网上个人外汇买卖、证券保 证金自动转账等服务。而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及“一网通”网上业务更可谓是先声夺人。招商 银行的网上业务还包括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实时支付等功能。拥 有招商银行“一卡通”的客户,可以享受网上付费、网上购物、银证转账、账户转账等服务,不 必再办理其它手续。近几年,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金融经营管理的各个机构、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链接成为衡量“新世界、新金融、新银 行”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赶上潮流,适应WTO 形势下的新竞争格局,中国的金融企业正在加 快脚步迈入信息化时代。2.金融信息化面对的困难 中国金融系统科技部门正在加快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和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加快金融信 息化系统的建设,加快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存储安全工作,加快网络化金融服务工作等等。但 是中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底子薄,加上还有许多复杂的其他问题,金融信息化建设依然 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标准一直很难统一。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 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卡体系,标准不尽统一。中国金融系统推出的银行卡 从初期的 400 万用户发展到今天的 3.8 亿。由于中国情况特殊,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 接口以及数据标准都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比如,深圳发展 银行就是由于早期的信息化建设与现在的标准差距较大,现在正进行着标准化的改造。第二、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 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 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 的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 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 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 第三、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 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 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第四、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我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 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 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 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网上金融。第五、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数据 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 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 和新服务的前提基础。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 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将受到影响。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和重重困难都摆在了眼前,我们将如何面对呢? 从信息化管理到知识化管理 我国的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很迅速,但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 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信息化不是为 了向客户提供一批简单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客户的投资 理财专家,为客户整合加工所有的信息,分析投资动态,推荐投资产品等。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广阔,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数据大集中。自90年代以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 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 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今,这种系统已经成为国外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业 务运作的核心基础和最重要的竞争武器。国内的金融企业目前虽还未实现集中式管理,但我 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金融企业主机和服务器的处理容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数据大集中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正以大机集中工程为龙头,提高技术的集成程度,完善工商银行的技术支 撑体系,把目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6个计算中心合并为南北两大数据中心,集中处理全行 的各项业务。同时完成海外分行集中式数据中心的建设,实行海外分行业务的集约化处理,充分发挥全行国内外业务的整体优势。

(二)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 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仓库建成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能够形成以客 户管理为框架的成本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金融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仓库可以为各级金融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强大的可信赖的支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目前国际上数据挖掘技术在金融业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带宽长话预测、客户信用分析、客户消 费兴趣分析、客户忠诚度分析、目标市场分析等诸多领域,创造出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比起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数据挖掘应用还不成熟。这应该是我们注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 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 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

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 现综合经营。现在商业银行领域,如投资、证券、代理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都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令人看好。

(四)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 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的安全研究,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确保业 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水平已是国内各大银行面临的共同问

行业信息化跨入无线时代 篇3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宽带架构的发展和实践,无线接入扮演主角的新商业时代已经到来,各种创新移动、无线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步入商用,移动、无线应用市场异常活跃,移动、无线技术自身也在快速演进中不断革新。迄今为止,中国的互联网是基于固网发展而来的,所有的管理和安全控制都是据此架构的。而目前正处于固网和无线网络融合的时期,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和企业移动办公趋势的增强,无论是个人市场、企业市场还是行业层面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都将更为迫切。

看不见的网络为行业应用带来无限可能

在802.11n产品技术应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应用的当下,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网络不但在带宽、覆盖范围等技术上取得了极大提升,在应用上,如今的无线网络不再只是单纯地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要求,而已经更多地参与到行业信息化的服务当中,无线医疗、无线校园、无线城市等行业应用已经成为无线网络市场的主流。

无线医疗:无线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主流趋势。国外典型的医疗行业应用案例之一,加拿大规模最大的渥太华医院部署了Aruba的移动虚拟企业(MOVE)网络架构,实现了医院1,200万平方英尺大范围的无线覆盖,帮助医院3,000多台Apple移动终端设备顺利入网。医护人员可以利用手中的ipad、iphone等随时随地存取电子病历、进行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护理监控,语音通讯等,建立起了安全可靠的医疗IT多服务移动网络。在中国,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统计,预计到2014 年,中国医疗IT 市场规模将达到66.4 亿元。无线局域网 (WLAN) 技术以其终端可移动性、接入灵活方便等特点使医院更加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协调相关部门有序工作。无线医疗前景看好。

无线校园:随着学校在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中移动应用的增加,采用高性能的802.11n Wi-Fi 无线网络,已经成为校园IT运维的迫切需求。Aruba针对来自美国高等院校的298名IT专业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51.2%的受访者表示强化802.11n无线网络将是其在2012年的首要目标。以渥太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ttawa)为例,部署的Aruba MOVE架构能够为高密度、多并发环境下的IOS应用提供支持,当在教室内同时向100台iPad传输多媒体教学应用时,每一台iPad接收的每一个视频都是高质量,无抖动和延迟的,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在中国,高教行业正在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中。高可靠性和高性价比的Aruba无线校园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地服务于80%的上海高校市场,帮助中国高校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大发展。

无线城市:中国移动目前已与26个省份的161个城市签署了无线城市建设的合作协议。有近150个城市已经建立了无线城市支撑平台。全国无线城市群正在逐步建立。现在,无疑是室外无线网络发展的最好时机。Aruba提供的室外无线宽带网整体解决方案,除了支持传统的数据和语音应用外,还把视频的应用整合到其他新型应用中,比如通过无线视频,监控整体城市的交通流量,做智能交通灯的管控等。在西雅图城市的室外应用案例中,通过可靠的Aruba无线mesh网路,毋须购买昂贵的有线基建便可接收高清质素视频图像,让西雅图警方在移动过程中就能通过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实时掌握几千米以外的事发现场情况,建立及时有效的应对机制,保障公众安全。可以看到,随着无线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市场正在迎来新的契机和增长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演进和无线行业的飞速发展,“触手可及”而又“无处不在”的网络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纷繁多样、永远在线的智能终端将会把娱乐、办公、消费、医疗、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融汇贯通,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使之变得更轻松、更智能。当无线网络和智能技术、终端密切结合,越来越多的创新应用乃至于新的生活方式让人拭目以待。“网聚万物” 、“网随人动”,让我们迎接无线时代。

构建行业特色信息化平台 篇4

中国建材集团大楼

中国建材集团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 彻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有偶发因素”的侥幸心理, 将“零工亡”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列入经营业绩考核核心指标, 始终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需求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集团安全生产整体管控水平的有效手段, 将全面风险管理和信息化预警预控技术植入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中,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建材行业特色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011年度, 集团“大型建材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获评工信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提升集团管控能力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获国家级第十八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建设背景

安全生产工作一直是中国建材集团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 为集团快速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 新企业的加入、新业务的拓展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断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数量大, 新进企业多, 给总部安全生产管理带来挑战和压力。近年来, 中国建材集团抓住中国经济快速上升和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 探索形成了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集成创新的科学发展模式, 着力推动行业整合优化。二是行业安全科技基础较为薄弱, 安全标准尚有缺失,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科学化程度不够。由于历史欠账, 建材行业普遍存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方面整体水平不高、理论发展滞后, 安全生产监管缺乏有效科技支撑, 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等诸多问题, 制约了安全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三是新业态发展为安全管理提出新要求。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 集团将在新型建材、建材深加工品行业和新能源、新材料开发上有所作为, 新的环境、新的领域对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和研究。四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 集团已经建立起覆盖所有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各成员企业均已100%设置了应急救援机构, 并配备了相应的应急救援人员。然而, 部分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还只是流于形式, 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战训练。

为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就必须改造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 摒弃陈旧的、落后的、事后型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 引入全新的、超前的、预防型的管理理念, 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并围绕这个平台, 结合中国建材集团安全管理现状及需求, 就中国建材集团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组织体系、职责、制度、管理流程、信息传递、绩效考核等方面系统提出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框架及推进实施计划方案, 以构建一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满足集团安全管理需求和快速发展需要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最终实现中国建材集团一流的安全生产管理, 取得一流的安全绩效的目标。

内涵和主要做法

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拓展管理幅度, 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科学管理、智能管理, 提升管控效能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国建材这样一个拥有着上千家成员企业,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集团化公司来说, 信息化手段在企业管控中更加发挥着中继器和倍增器的重要作用。

中国建材集团重视并强化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在集团层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化建设, 自行开发了“中国建材集团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并在集团900余家安全生产重点单位推行, 实现了对成员企业安全生产的实时、规范和动态管理。

集团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建设主要包含3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了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基础, 以流程管理为手段, 以动态管控为目标,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级清晰、权责明确的组织结构;二是突出集团安全生产管控重点, 结合成员企业安全生产特点, 建立了“安全基础管理”“日常安全管理”“重大危险源及应急预案管理”等三大子系统;三是从事故预防角度出发, 建立形成了安全生产风险预警和风险分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在构建平台、形成体系、确保在全集团范围的普及性的同时, 还要结合集团所属处于不同行业类别的各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实用性。

体系建设

中国建材集团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建设包含2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在结构体系上, 即从集团到集团所属企业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 确保自下而上各层次、各部门的资源共享和效果共享;二是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涉及到程序化建设、信息库建设、风险预警以及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建设等方面。

流程建设

过程控制和及时控制 (Just In Time) 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求, 结合不同企业生产流程, 充分采用已有的ERP等管理软件,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改进开发, 形成能够及时监控的信息化流程。

信息库建设

安全生产信息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收集、整理安全生产信息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建材集团所属各企业按照自身生产经营特点, 收集整理生产流程各环节生产特点、注意事项、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安全生产历史记录、应急措施等相关信息;集团公司收集整理不同行业的企业安全生产特点、规章制度建设、现场管理、安全生产历史记录等相关信息;涉及总承包业务的企业紧密配合集团公司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所在国 (地区) 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规定、风俗习惯、自然灾害、意外事件隐患和应急措施等相关信息。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中国建材集团各单位的职业危险取决于该单位固有安全危险及其安全生产管理绩效 (危险性的抵消因子) 。综合这两方面因素, 建立职业危险分级模型。在建立风险等级模型的基础上, 以实际数据为依据, 确定所评价单位的职业伤害风险水平指数。根据单位职业伤害风险水平指数, 结合中国建材集团所属单位业务特点, 划分单位风险等级评定标准。拟将所有的单位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 即强化监管级、重点监管级、一般监管级和关注级。

管理系统开发

总体架构设计

中国建材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基本信息、日常生产管理、危险源、安全隐患和对企业安全生产监察监管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和处理;对已采集的安全生产隐患和危险源动态信息进行分析、监管, 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辅助集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和各项监察管理工作, 提高安全生产监察管理的力度, 以及准确性和时效性。

系统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子系统、重大危险源及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这3个子系统:

●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其他应用模块的基础, 其功能是以企业的安全基础数据为基础,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信息 (数据) 库, 为监督管理、安全规划、应急救援提供技术基础、信息基础和法律法规依据。

●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子系统

从事故预防角度出发, 通过对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控制, 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效的监督管理的模式, 为安监执法人员的现场监察提供数据支持和管理依据。主要业务平台包括日常管理、安全检查、安全培训、综合分析等4个子模块。

●重大危险源及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

其一, 重大危险源辨识及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是建立在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库基础之上, 为用户提供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及登记;其二, 应急预案管理。根据重大危险源危害特点和基础数据, 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对企业不同的事故类型或事故隐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系统用户设置

针对系统的整个业务模式以及集团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和需要, 本系统按照流程再造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在业务层面将用户划分为3类, 分别为:集团管理用户、企业管理用户、企业基本用户。

中国建材集团拥有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可控可管、节能高效、具有可扩充性的A级机房

系统3类业务功能用户呈金字塔形状, 最上层为集团管理用户, 能够查阅、管理及组织集团内所有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中间层为企业管理用户, 管理若干基层生产运营单位;最下层为集团内企业基本用户, 即基层生产运营单位。

系统开发实施方案设计

●系统架构以业务流程为核心

整个系统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完成业务流程, 其本质是实现集团安全生产管理的“业务流程”, 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在这一原则之下, 本方案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围绕着再造后的“业务流程”展开的, 整个业务功能的设计和实现采用模型驱动和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的思想, 充分保证系统功能和流程实现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采用标准和开放的架构

由于集团安全生产监管数据采集标准尚未统一, 采用的相关软件和硬件平台技术不规范, 易导致系统建设中出现数据共享不足、系统接口兼容困难等不兼容现象, 因此在本系统中具体实现的技术要求是:采用基于行业标准和得到广泛使用并已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的技术和架构, 提供从多种信息技术渠道获取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降低技术风险;采用开放系统架构, 有利于保持系统的向后兼容性、可集成性和扩展性。

系统模块详细需求设计

根据中国建材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管系统业务功能的划分, 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观点来建设, 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这种设计一方面减少了各模块间的相互依赖, 增强各模块的独立性, 又降低了编码的复杂性, 为系统的升级与维护创造了条件。该系统共分为3个子系统, 10个子模块。

●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

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是其他应用模块的基础, 其功能是以企业的安全基础数据为基础,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信息 (数据) 库, 为监督管理、安全规划、应急救援提供技术基础、信息基础和法律法规依据。该子系统又包括:系统设置、基础信息库、安全知识库、法律法规库这4个子模块。

●日常安全管理子系统

从事故预防角度出发, 通过对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控制, 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效的监督管理的模式, 为安监执法人员的现场监察提供数据支持和管理依据。主要业务平台包括日常管理、安全检查、安全培训、综合分析这4个子模块。

●重大危险源及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

重大危险源部分的详细需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以及集团管理文件《中国建材集团重大危险源监控及管理制度》进行设计。目标是实现企业申报的重大危险源目标自动辨识以及登记管理工作。重大危险源管理部分包括2个子模块: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登记管理。

建设效果

截至2013年底, 围绕着中国建材集团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集团安全管理体系, 已经在集团900余家企业中推广使用, 该系统针对大型跨区域、多业态企业, 利用新的技术, 设计了符合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操作的系统, 界面清晰、规范, 简化了操作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对其他同类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同时, 集团公司通过该系统能够有效地监控集团各个企业的重大危险源状态, 对各个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事故能够通过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查询、监控、管理, 实现安全生产的可视化管理。并且, 通过该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所属企业安全生产相关资源, 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及使用, 从而在整个集团范围内形成合力, 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石油行业信息化方案 篇5

石油行业是一个以油气生产为主, 集科研(物探院、地质院、采油院)、勘探(物探、钻井、地质录井、测井)、开发(采油、油水井作业施工、注水)、油气集输、后勤辅助生产(供电、供水、物资采购及供应)和多种经营、物业管理、社会化服务为一体,专业门类齐全的行业。

由于石油行业上中下游的各个业务领域一方面投资巨大、人员众多,另一方面各产业价值链的关联度较高,某一业务的发展会对其他环节业务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大型石油企业更需要实现上中下游产业的一体协同发展。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石油企业每年要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存放,成果数据难以共享,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IT应用解决方案,同时信息汇总的渠道和时间有差异,这就造成了决策分析的数据口径不一致。信息系统“孤岛”现象较突出。因此,使石油行业各个关联部门走出“信息孤岛”已成为石油行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为了满足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去实现信息的整合。

整合的过程其实很简单,最重要的是接受整合的观念。首先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基于全系统的信息平台,该平台能够包含各个公司级单位的数据信息,能够通过一个统一的接口访问,并且能够保证各系统数据的实时性;其次,在建立了统一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能够实现针对具体指标,具体模型的分析,完成具体的业务报表,为领导决策层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朱育强认为,在未来,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将是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方向。——标准化。标准化既包括硬件的标准化,也包括服务的规范化。同时,企业的信息系统也面临着标准化的难题。石油石化企业专业性强,涵盖油田、炼化、燃气销售等诸多专业系统。建立其各自的数据标准之后,如何互联互通便成为问题,BP等国际大型企业值得借鉴的做法是建立企业通用数据模型,以实现系统的互连升级,而这也是数据标准化的灵魂。

——集成化。企业运用IT手段,其目的最终在于管理理念的实现,各大石油公司的管理模式、利润采取点各有不同。通过对各业务版块的控制实现管理,一旦面临风险或遇到问题,需要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联通、整体协调,所以,迫切需要解决集成化的难题。与此同时,高效企业除了效率的提升,也面临着业务的迅速变化与快速扩张,怎样快速、灵活地址:西安市雁塔区西斜七路紫薇龙腾新世界24层 的配置资源成了集成化的另一个问题。

——智能化。当企业的业务系统繁杂而庞大,如何让决策层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阅览信息情报,发现问题呢?这就需要企业在智能化上下功夫。实际上,不只是领导层,中间管理层与最终操作层处处都要体现出IT的智能化。智能化以集成化为基础,同时也是国内企业赶超世界上其他企业的方向。

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ERP、EAM、财务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自动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西安企星冶金行业解决方案,基于西安企星标准ERP产品和BOS开发平台,广泛借鉴了国内外冶金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先进冶金解决方案的特点,充分考虑中国冶金企业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以及诸多个性化需求,通过建立集团组织架构、多组织管理体系,将所有的功能模块在一个系统平台搭建,将集团所有数据在同一个数据库集中处理,对冶金企业人、财、物、供、产、销各项业务进行集成应用,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产销一体化和管控一体化,从而实现冶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有效帮助中国冶金企业实现强化集团管控、优化管理流程、减低营运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等目标,为提高中国冶金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做出贡献!

系统概述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市和中国入世,石油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IT技术不断涌现在石油勘探开发各个生产环节,石油市场起起落落、企业分分合合,石油企业之间的依存、协作更加紧密。企业生存环境的巨变,显著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变革既意味着机遇,又暗藏着挑战。虹建冠华集团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针对石油行业面临的变化和问题,提出了石油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具体效益体现在:

1.规范财务运作,提高投资控制能力和集中投资决策,加强预算对实际生产管理活动的指导作用;

2.通过改善和扩大企业内、外的协作,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3.合理控制企业生产成本;

4.增强市场销售能力,提高对油品销售的动态管理,提高销售业绩;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西斜七路紫薇龙腾新世界24层

5.改善企业管理能力并建立相应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系统功能

虹建冠华石油行业解决方案包括三个层次的系统应用。

第一层是企业主要业务系统,包括勘探开发、经营管理和辅助系统,主要完成企业的核心业务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具体包括科技管理平台、商务与供应管理平台、人事劳资组织管理平台、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平台、销售管理平台、审计管理平台、油气储量资产价值评估、勘探生产数据管理平台、油田管网管理系统和生产运行管理系统等。

第二层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它构架了企业的基础通讯、协作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信息传递和办公事务为主,确保领导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需要的信息。由于行政办公和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业务信息(财务、人事、物资、勘探和生产等)是相互交叉的,例如做采购审批时要检查库存资料,审批计划时要看单位的财务报表等,为此,办公自动化还实现了与企业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满足对业务系统的查询、维护等功能,全面实现办公业务自动化、网络化,提供工作效率。

第三层是决策支持系统,领导对企业各项事务的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影响领导决策的因素很多,领导经验、技能以及对事务相关信息的把握程度。领导决策支持系统旨在为领导提供一个决策支持平台,辅助领导在决策过程中获取相关技术信息、专家帮助和决策工具。系统包括决策中心、商业智能和项目监控。决策平台是领导进行决策的空间,在这个平台上,领导和专家之间可以无极限地沟通交流。决策工具包括信息挖掘工具和辅助决策工具。

信息化推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 篇6

回首2013

1. 行业基本实现稳定增长

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纺织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较上半年略有回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15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额为6604.5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2013年1~8月,全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796.9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高于上年同期2.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844.1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上年同期17.4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4.63%,较上年同期略提高0.17个百分点。

纺织行业当前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是行业坚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运行质效。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创新市场营销模式都是提升运行质效的重要途径。

2. 《行动计划》强调发展重点

201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要求在2018年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是纺织行业信息化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八项专项行动计划,其中标准体系建设、示范企业推广、中小企业服务、电子商务发展、智能生产制造、互联网创新等都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都是今后几年纺织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领域。行业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企业应该更加着力于加强自身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苦练内功,显然是深入信息化建设的契机。而《行动计划》必然会带动企业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和推广。

3. 装备智能化成重点

纺织企业的装备提升的重点是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对于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印花领域的智能化设备有了突出进展。浙江大学、杭州宏华公司等在数码喷印机的基础上,开发了图像自适应精准印花系统,可以在提花或绣花面料上,通过高精扫描、花型识别,将要喷印的花型在面料上精准对位,进行叠印印花。其产品既有绣花提花织物的层次效果,又有印花的丰富色彩,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纺织产品,并率先在十字绣行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益。

产业用纺织品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领域,但装备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杭州爱科公司开发了智能产业用纺织品切割设备,按设计要求进行优化排料和快速切割,适用于大跨度大幅面的工艺要求,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游艇、汽车等软性材料切割,节省了原材料,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纺织企业涉及多种设备和应用系统,只有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自动化集成,才能保证基础数据的采集面,大幅度提高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最终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4. 管理信息化走向深入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在前几年建成的园区光缆等基础设施基础上,建设了数据中心和园区局域网,深化ERP应用。尤其在生产过程监控与管理方面,逐步建设了电能监测系统、质量监测系统、棉纺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危机管控,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

山东如意集团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应用了面向纺织服装制造过程的协同生产管理系统,着重解决生产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优化问题,实现了生产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监控和管理,有利于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提高了企业业务协作能力和对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能力。

5. 服装新技术成效显著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强调:“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服装和家纺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一年来,人体三维测量、服装用人体数据库、服装大规模定制、模板自动化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加快,成效显著。电子商务更是成为热点,在2012年服装网上销售305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又有30%以上的提升。

在当前服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广东爱斯达服饰公司将网购营销与生产制造相衔接,开发了T恤衫、牛仔服等服装单件定制的“智能裁缝”网络平台。消费者通过键盘输入有关数据,网上的虚拟试衣系统有画面显示;平台还提供大量的面料、色彩、图案、款式等,消费者根据喜好选择;最后完成确认后下单,提交到车间生产。

展望2014

1. 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进入201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纺织行业发展既具备相当的积极因素,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内需市场仍将继续为纺织行业提供实现平稳发展的动力,但同时外需不振、棉花价差大、生产成本上升等压力依然存在。总体上看,纺织行业有望在2014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也是有条件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纺织工业具备产业链配套完整和成熟的竞争优势,与目前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东盟和南亚国家相比较,我国多数产品在品种、质量方面仍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将形成倒逼机制,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企业加快调整提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是实现纺织强国的机遇。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走向深入,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加快装备智能化进程

智能化是今后纺织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要开展先进制造新模式的研究应用,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为特征、面向各道纺织工序的智能制造技术。一方面努力提高单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纺纱、制造、印染、服装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在线监测。在此基础上,应用云计算技术,研究“云制造”概念,构建高效的网络共享平台,逐步积累和整合各种设计、制造资源,形成不同的“行业云”,探索适合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模式。

3. 推动企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应用

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是《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科技进步纲要》列出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消除信息孤岛,使各种企业应用系统,如CAD、PDM、ERP、MES、SCM等,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要结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特点,在设计与制造集成、业务和财务衔接、管理与生产衔接、产供销一体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先从集团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4. 以电子商务促进商务模式创新

服装纺织品网购正在蓬勃兴起,各种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发展,但是纺织企业如何在这一大潮中顺势前行?首先,企业要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理顺与传统销售渠道的关系,提高产品销售的针对性和售后服务水平。其次,将电子商务与生产制造环节相衔接,支撑和带动企业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产品制造的快速响应能力。

5. 关注大数据的行业应用

浅谈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必然趋势,任重而道远,发展方向

“在新的世纪, 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新经济中的地位和今后发展的命运, 将取决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及其运用效率。”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 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平台。

1 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 建设企业面临着国际环境下的激烈竞争,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出现多元化趋势, 建设企业的业务领域涉足建筑施工、设计、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因管理、经营范围、承接项目不同, 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 多项目、高风险、快变化、严质量、短工期、低成本已经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 项目分布广、数量多, 必然引起公司各个项目部之间、各个项目部与外协公司之间信息沟通困难。信息鸿沟的形成, 直接增加了企业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工程资源配置和标准化管理等工作的难度,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组织的灵活性及管理能力的提升, 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作业效率, 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 具体运作状况, 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2 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信息时代不仅是电脑网络资源的使用, 还包括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配备了高档电脑, 安装了网络, 不能表明这个企业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工程。信息资源内涵很广,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网络资源、电子政务外, 还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对于企业来说, 开发并使用这些信息资源是不可思议的, 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浪费, 但是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 这些技术都是需要知道, 至少需要知道这些信息资源如何使用。举例来说, 一个信息化先进的开发企业在开发某一个地区之前, 决策部门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查看政府公开的本地区地理详情, 由此得知这片土地的可利用程度与可开发程度;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准确掌握需要开发区域的位置, 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勘查;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展现在技术专家面前, 技术人员可以据此得到理性分析, 还可以把开发后的小区情景如真实一般展现在公众面前。或者这些技术在目前还不可思议, 但是我们回头想想二十年前看到电脑的感觉, 就会知道我们很快就会接触到这些了。

我国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信息化的初步尝试, 经过十年的发展探索, 已经不再停留在仅仅使用电脑、局域网来办公的层面上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在阐释中国信息化发展政策时谈到:目前我国的政策重点是电子政务, 我国建立电子政务的原因是政府转型的需要。中国政府已不再是制定计划, 直接分配物资的管制型、传统型的政府, 而要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 要建立与民众互动的政府、有限的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为民服务的政府。电子政务将会促进这方面的工作。目前, 国家已开始规范一批重要的业务系统建设和重大的数据库建设, 同时鼓励在经济发达地区, 尤其是城市地区, 通过电子化的手段来扩大公众对政务的参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 政府部门已经开展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投诉等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实行, 对于遏制腐败、加快办公效率、减少办事流程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省市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 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公众认识到了网络资源的重要性。政府更是逐步加大对于资源信息化的重视力度, 已经在全国各个省市、多个行业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以上种种表明,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甚至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她飞速前进的呼啸声。

3 未来几年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尽管国家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十一五”规划尚未出台, 但是建设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已经初见端倪:

一是政府网站建设趋于统一化。可以预见, 在未来几年, 建设行业的政府网站建设将从分散、隔离、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中、统一、资源共享的局面, 规划的统一使网站的发展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管理的统一使网站建设更具有协调性, 标准的统一给政府网站的发展提供了框架, 平台的统一让网络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统一局面的形成将打破“信息孤岛”的落后局面, 为公众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加和谐的网站。

二是借助政府网站的力量, 政府职能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以前, 政府的职能是“人治”, 就是由我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至于禁止或者提倡的原因可能是合法并且符合公共利益的, 也可能是不合法、损害公共利益的;网站技术、信息技术成熟以后, 政府职能会变成“机治”, 即由网络来确定你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 去掉了管理人员的主观性, 同时也就加强了公平性, 而且, 由无意识的服务器、网络来进行确认, 可以做到绝对的公正, 同时, 将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是建设部门的网站将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网站合作, 协调统一地为公众服务。例如, 与银行合作, 实行网上资金的支取, 控制建设行业的资金流向, 冻结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无诚信企业的资产;与工商部门合作, 吊销多次违规且行为严重企业的营业执照;与地质勘测部门合作, 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科学精确的地理数据;与人事部门合作, 为我省建设业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优惠政策等等。

四是制定出台一系列建设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法规、规章, 使信息化的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篇8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与经济成长力的重要标志。考虑到烟草行业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进效应, 同时鉴于国家或地区评价体系对统一性和一致性的较高要求, 我国形成了强制性的国家或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开创性地提出了烟草行业信息化的效能指标, 解决了烟草行业信息化为有效益的信息化的关键问题。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 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同时分为单一行业和整体行业, 局部地区和整个地区。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区域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是分不开的。

2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开展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 指导和推进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深度融合为主题, 以支撑“卷烟上水平”为主要任务, 以建设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 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全面提高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 引领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科学、持续、有序地发展, 促进烟草行业做优做强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全面掌握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与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要求、业务需求深度融合, 提升烟草行业信息化的价值。三是有利于通过水平评价来探索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3 烟草行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3.1 信息化领导力

信息化领导力反映了烟草行业及所属单位组织、管理、领导保证信息化工作能够健康发展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 推动力。企业主要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 年度发展规划及企业年度会议中信息化情况, 信息化领导小组建设情况, 信息化会议情况, 企业一把手使用信息化系统情况。2) 战略规划。“十二五”及“十一五”信息化规划情况。3) 执行力。信息化部门配置、职责和编制情况, 年度信息化项目投资及信息化相关工作上报国家局情况, 信息化工作纳入企业领导经营业绩考评情况。

3.2 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基础建设反映了投资、标准化等信息化基础环境的情况。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 投资结构。信息化总体投入及应用系统开发及建设、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建设、应用支撑系统建设、信息化咨询、监理和服务五个方面的累计投入情况。2) 标准规范。落实行业标准规范及企业自建标准规范情况。3) 基础设施。烟叶基础单元网路覆盖及省级单位与所属地市单位网路联通情况, 软件正版化及基础设施利用情况, 机房建设及信息化资产管理情况。4) 集成水平。基础设施集中度, 流程优化及应用软件设计松耦合情况, 应用系统集成情况。

3.3 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应用反映了行业重点工程运维及应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 行业重点工程应用。行业重点工程运维保障及应用质量。2) 企业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合规性、建设方式及覆盖的业务面, 内外部协同情况。3)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管理及数据管控与利用情况。

3.4 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反映了项目管理, 信息安全, 运维, 服务管理, 绩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具体包括五个方面:1) 制度管理。

企业落实行业制度及自建制度情况。2) 项目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机现状, 外包团队机制建设情况及项目建设文档管理情况。3) 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建设参考标准, 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组织、流程和技术建设情况, 信息安全培训及备份演练与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4) 运维管理。企业运维方式, 运维制度、流程建设情况, 采用的技术情况, 非计划宕机时间及原因与解决方案。5) IT服务管理 (IT business service management) 。简称ITBSM。

ITBSM=ITIL+COBIT+CMMI+ISO20000的集合, 是管理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最佳体系、模式、实践。在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架构下, IT系统变得高度自动化, 如资产变得具有生命,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IT框架所提供的最佳实践标准。服务质量、安全、法规遵从以及企业战略目标都是IT框架需要解决的问题。ITIL (IT基础架构库) 、COBIT (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 、CMMI (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 以及ISO20000, 将在创建新一代数据中心时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IT服务管理系统是采用螺旋式优化管理模式。

3.5 信息化人才保障

信息化人才保障反映IT培训, 用户技能, IT人员配置等的状况。1) 人力资源。信息化人才策略, 为企业服务的IT人员情况及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知识结构情况。2) 培训交流。信息化培训情况及报送国家局专委年度论文评奖情况。

4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4.1 分级结果

根据得分区域来进行分级。具体可分为四级:A级。B级。C级。D级。

4.2 指数评价结果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数反映了行业信息化总体水平。

4.3 要素评价结果

要素包括1) 信息化领导力。2) 信息化基础建设。3) 信息化应用。4) 信息化管理与服务。5) 信息化人才保障。

4.4 强项与弱项

根据得分区域来进行划分。1) 水平优秀。2) 水平中等偏上。3) 水平中等。4) 水平中下。5) 水平较差。

4.5 工、商企业对比分析。

通过对工烟和商烟的评价来进行对比判断双方的优点和不足。

5 烟草行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分析

烟草行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分析可从几个方面考虑:1) 行业信息化建设对业务支撑度。2) 行业集成度。3) 行业共享度。4) 行业协同度。

6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几个主要判断

通过评价显示, 行业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信息化对行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和重大价值。并通过评价分析, 得出以下主要判断:1) 信息化已成为“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的重要支撑。2) 形成了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3) 形成了以破解行业信息化科学发展难题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氛围。4) 行业信息化已具备较强的软实力。5) 信息化推动了企业管理创新。

7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要素评价分析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的五项指标要素即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人才保障的得分分布可通过图显示出来, 并可通过图分析出:

1) 信息化领导力是否得到加强, 成为信息化建设、促进“卷烟上水”关键要素。2) 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否基本完成, 形成信息化的有效保障。3) 信息化应用是否成效显著, 信息资源开发水平和利用价值逐步提升。4) 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是否保障了企业有效运营, 降低了企业风险。5) 信息化人力保障是否成效显著。

8 烟草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从几方面来看行业内部的问题。1) 信息化领导力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2) 信息化投入是否需要进一步得到保障。3) 企业总体架构设计是否需要高度重视, 确保信息化规划落地。4) 应用集成水平是否有待进一步提高。5) 信息资源的整合水平是否有待提升。

9 提高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通过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应该从结合行业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增强行业发展后劲和活力的重要任务, 从企业战略、主要业务、风险管控等方面明确信息化发展思路, 确保信息化与发展相协调、相一致。建立健全贯彻执行的工作机制和措施, 确保信息化规划具体落地。

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 处理好局部与全局、重点应用与整体推进, 单向应用与发挥整体的作用关系, 推进一体化“数字烟草”建设, 实现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从几个方面。1) 从战略上提高信息化位势, 着力加强系统设计。2) 学习、借鉴信息化先进经验, 提高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3)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业信息化评价工作。

1 0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 0.1 烟草行业信息化指标的分析方法

烟草行业信息化指标分两个级别, 即一级和二级。分别以表格法和雷达图表示。

1 0.2 烟草行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 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 D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Vi为Di的权重;GII为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1 0.3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 环比法。即本年度烟草行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烟草行业信息化指数之差, 及与上年烟草行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RFGⅡ为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GⅡN为N年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GⅡN-1为N-1年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 基比法。 (1)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XRFGⅡ为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

ⅡN为N年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GⅡ0为基年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RFGⅡ为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

ⅡN为N年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

GⅡ0为基年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 2, 3, …, N一l, N。

1 1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原则和标准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遵循的原则是, 坚持实事求是, 客观反映行业各单位的信息化现状, 数据采集真实准确, 评价办法公开, 评价过程透明, 评价结果公正。

评价的主要标准遵循《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及权重》, 《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数据采集表》中的评价依据、标准和度量规则、复评依据、国家局赋分、专家赋分、省信息中心以及第三方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等综合评议的结果。

1 2 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和步骤

评价工作一般由国家局或省信息中心组织实施, 实行初评、复评、国家局赋分、专家赋分、省信息中心赋分以及第三方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相结合。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 实事求是地评价烟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按照确定的要素指标及加分项、要素分项指标、各采集指标项, 计算出行业各单位的年度信息化水平指数, 同时对落实国家局信息化工作要求的各采集项由国家局赋分。复评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通过数据核查, 对异常数据进行电话交流,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相关单位修正数据;二是在根据测算初步结果, 对得分排名出现偏差的企业开展数据分析工作, 在此基础上实地检查。

在具体的评价中, 专家、省信息中心及第三方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人员可根据需要采用查看文档, 现场测试, 数据采样, 调查研究, 走访, 座谈等多种方式。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烟草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内涵、意义、内容、指标、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烟草行业,信息化,领导力度

参考文献

[1]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要素分析。

[2]工信厅水平评价体系。

信息化对纺织行业创新的作用 篇9

一、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

1. 研发方面。

经济学的“微笑曲线”中, 利润的最高端为研发和营销, 最低端为加工制造。目前中国服装产品, 来样、贴牌加工比例居高不下, 自有品牌、自主设计开发产品的出口比重还不到10%。中国纺织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仅为5%, 化纤产品差别化率不足20%, 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 产品单一, 多集中于服装或家纺产品的生产, 而有很大拓展空间的产业用纺织品或技术性纺织品市场则相对较为薄弱, 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 无论是在面料设计还是在时尚性方面与纺织较发达国家相比都相差很远。

例如, 日韩进口印花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9~2.5倍;进口混纺印染布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6~1.9倍;进口染色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2倍。高端棉纤维产品, 意大利普通纱支单价约20美元~40美元/m, 瑞士 (200S) 40美元~60美元/m;中国3美元~4美元/m。高端化纤面料, 日本40美元~60美元/m;德国约40美元/m;韩国20美元~30美元/m;中国台湾地区3美元~5美元/m;中国大陆2美元~3美元/m。可以看出, 中国纺织品在国际上出口的主要是大路产品, 产品附加值低, 获利水平低, 主要集中于低档次、常规产品市场, 过分依赖低成本、行业内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和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要想改变纺织产品的低端格局, 必须要进行产品研发与设计方面的创新工作。

2. 能源消耗与环保方面。

中国纺织业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 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如印染行业年取水量3t~5 t/100 m布, 是国外同行业的2~3倍;印染万米布耗标准煤约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8倍;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第六, 占纺织行业80%。而今国际上由于原料与能源成本上涨, 回归自然、崇尚生态环保, 已成为主流趋势, 对清洁生产和环保加工的呼声越来越高, 要求纺织品生产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 稳定的基础上, 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原料浪费、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水排放、保证产品安全、保障职工健康、清洁生产, 许多国家为此制定了许多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2]。

3. 技术装备方面。

中国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 纺纱、织造、针织、染整等传统加工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如棉纺织行业, 发达国家自动络筒机占有率达90%~100%, 无梭织机达80%~90%, 中国仅占25%和21%。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数码纺织”、“数码印花”这一崭新时代, 将传统的手工及机械操作变为计算机智能化、网络化操作, 包括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 不仅打破了旧有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模式, 而且使纺织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 极大地促进了纺织行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 促使纺织生产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智能型转化。由此“大纺织”应用环境系统应运而生。“数码纺织”作为一个新名词、新事物, 已对中国传统纺织业提出了巨大挑战[1]。

4. 营销与产业链整合方面。

事实上, 作为最终消费品行业, 中国纺织工业有着全球最庞大、最完善的产业链条。但国内市场上营销手段还较为落后, 集贸市场等传统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 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手段发展迟缓。对于国际市场, 由于缺乏国际化的质量控制、品牌营销渠道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受上下游挤压的初级加工这一不利地位。国外广泛采用“哑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即两头大, 一头是产品开发与设计, 一头是市场营销网络, 在两头的职工要超过生产线上的人数;而中国的纺织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橄榄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尽管生产规模十分庞大, 但企业营销方式落后, 物流和电子商务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以直接贸易有形市场为主, 以运输、仓储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阶段, 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快速、高效、综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缺乏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产品快速体系。

二、信息化在纺织行业创新中的作用

1.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

纺织行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 实现在纺织业的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制造管理自动化, 实现纺织厂自动监测, 实现车间生产物流自动化, 实现印染行业生产数据的实时准确的自动采集, 有效进行车间生产调度和管理, 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 以增加纺织品附加值, 提升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要实现这些方面的改进与创新, 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 (CAD、CAPP、CAM、PDM) 技术, 先进的管理系统 (MIS、ERP、CRM、SCM等) , 自动监测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来实现产品设计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管理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企业间协作网络化[4]。

2. 信息化能促进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创新。

自2002年以来, 法国纺织品及衣物创新行业网 (R2ITH) 汇集了高精专纺织品公司 (生产如不会皱的衣服, 抗低温或绝热的纤维, 运动员专用的服装, 用于医学或医院目的的织品, 消防员制服, 公路和房屋的涂层, 飞机或汽车座位等) 和传统衣物织品公司, 一直支持着具体的研究计划 (未来概念车、新纤维、真正的创新) , 在促进高精专纺织产品与传统衣物织品结合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中国也可考虑利用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平台建立虚拟模式的纺织技术创新联盟, 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从而加速产业集群产品的升级, 提升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 超越或避开纺织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还可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实施相关的设计资源库、图案资源库的有偿共享交流, 提升产品设计在时尚性方面的能力创新。

3. 信息化是建设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平台。

在终端市场上, 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日益普遍而深入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压力, 这就要求发展纺织行业的电子商务, 使得企业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快速反应及生产线的柔性制造, 做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有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物流服务、物流技术作为支撑。

在专业市场上, 目前, 中国仅有8%的专业市场业务依赖电子商务, 纺织服装业在物流策略上, 少部分企业完全外包, 自建物流设施的占大约1/3, 其余大部分为混合物流, 其中制衣企业的物流策略比较保守, 企业物流占据主要位置。纺织服装业的物流离现代物流还很远[6]。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 美国纺织企业物流成本仅为总成本的8.6%, 而中国纺织企业平均物流成本高达21.3%。这一成本差距, 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一个巨大的利润增长点。建设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越来越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推动升级和增强竞争力关注的焦点。中国纺织行业协会顾问魏福源提出了“产业网联盟”的理念, 即把各个纺织品生产基地的网站、纺织市场的网站连接起来, 按照供需关系进行组合, 形成一个纺织行业的信息共享群体, 通过智能信息交换技术, 及时有效地提供综合性的增值服务。

三、结束语

信息化已成为纺织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实现纺织的自主创新, 实现2020年中国成为纺织强国的大目标, 信息化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作用, 推进信息化改造是提升纺织业创新的必不可少的一环。纺织工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 列举了重点发展的信息化技术, 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集CAD、CAM、CAPP、PDM和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在新型装备领域, 还包括自动制网、数码印花、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等技术。这些信息化技术的真正消化和灵活应用, 也正是纺织行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 我们按照以上思路切实推行纺织信息化, 利用纺织信息化, 为中国纺织行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和信息平台, 切实快速地提高中国纺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分析了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 指出中国纺织行业进行自主创新必须要依靠和利用纺织信息化, 进而探讨了信息化在纺织行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纺织行业,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梁亚林.微利时代的纺织业如何持续发展[J].纺织器材, 2007, (1) :59-62.

[2]殷群, 赵小燕.以信息化推进江苏纺织企业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7) :66-68.

[3]吴迪.纺织信息化:支撑行业自主创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 (4) :56-58.

[4]夏令敏.信息化技术运用在纺织行业建设现状及成果 (一) [EB/OL].天津纺织服装网, Textile-Garment.net, 2004-11.

[5]纺织品贸易[EB/OL].http://www.tnc.com.cn/news/detail/1/3/d138194.html.

浅析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研究

道路运输信息包含道路旅客信息、道路货物信息, 还有一些与道路运输相关的行业等信息。道路运输信息化是把与道路运输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对这些信息做出处理的过程, 从而实现对道路运输企业提供服务的全程进行优化和控制, 使道路运输行业利益最大化, 推动国内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因此, 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智能化的自动实现管理的道路运输信息化体系非常重要。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道路运输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进程

道路运输服务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国民经济体, 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道路运输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是道路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我国的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 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发展阶段、综合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几个历程。

1.1 起步阶段

我国的最早的计算机源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与自动化控制的相关设备。信息技术是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开始引进的, 经过逐渐普及, 信息化建设发展至道路运输行业。上世纪80年代, 交通运输部加强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规划和信息化建设,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发展规划方案, 成为我国道路运输行业走向信息化运营的重要标志。

1.2 探索发展阶段

我国道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高潮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 交通运输部进行信息系统工程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成果, 信息化建设使道路运输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壮大, 道路运输行业逐渐步入智能化控制管理的阶段, 为交通运输事业优化管理方式起到巨大地促进作用。

1.3 综合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进入综合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内国家实行“十五”、“十一五”计划, 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为我国道路运输业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这个时期内, 国内多个省市的道路运输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把服务流程、管理流程优化整合, 实现信息共享、网上办公、电子档案存储等功能, 提升了办事效率和质量, 加快了对道路运输信息综合开发利用。

1.4 全面发展阶段

在“十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道路运输行业实行信息化办公取得了有效发展, 进入“十二五”计划实施后, 进一步的提升了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 进入信息智能化、现代化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使道路运输管理能够更好地对道路运输资源进行利用, 有效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充分发挥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2 制约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更好发展的情况

近几十年我国的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更好发展的情况:

一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由于一些单位没有精力和人力对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系统化地培训, 或虽然有短期的培训, 但是无法达到广泛了解的程度, 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达不到充分了解、专业化的水平。工作人员无法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就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二是信息技术使用率较低。道路运输管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性的技能, 但是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的优势, 部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媒介上面, 办一件工作需要在好几个部门间奔波, 影响工作效率, 造成资源浪费。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的体现。

三是信息化设施投入有待提高。虽然现今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大发展, 但是有些部门的设施和设备更新, 跟不上工作需要的速度, 导致一些信息化管理标准与规范无法实施, 无法有效整合利用信息资源,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进一步做好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设想

3.1 希望提高道路运输信息建设组织保障能力

希望主管部门主动负责, 依据科学管理体系, 对庞大又复杂的信息资源加强管理维护, 明确对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加强人才管理, 使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能够全力以赴, 发挥专业人才作用, 引领信息化建设。

3.2 希望发展示范、试点工程

在近几年信息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上, 一些信息化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有效促进了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因此, 继续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和综合性的信息平台等试点工程, 对促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会有典型示范功能。

3.3 希望各部门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设备的投入

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建设中, 设备落后也是制约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因素, 希望主管部门可以加强对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建设与管理。

3.4 希望制定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机制

希望管理部门对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制定发展计划, 明确发展方向, 建立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和项目的政策, 以及相关机制, 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软性保障。

4 结束语

做好道路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信息化管理方式相比传统管理方式, 可以更加公平公正地调整道路运输行业, 利用信息化管理方式, 能弥补传统管理方式的缺点, 更进一步地加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 使行业和谐稳定运营, 为构建高效高质、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道路运输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优质的运输系统与交通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峰, 王志喜.浅谈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现状[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3) .

[2]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 西藏自治区交通厅.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Z].北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2009.

物流:一个由信息化带动的行业 篇11

起步期:小菏才露尖尖角

我国最早采用的物流信息化技术,当属EDI技术。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回忆:“物流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被引入中国时,我国物流电子化应用几乎是一片空白,纸质的单证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信息流。当时的企业用纸质单证来控制物流、传递物流信息。到了上世纪90年代,能控制物流、商流的电子EDI技术被正式引入中国,从此之后,物流信息的传递开始进入电子化时代。”

正是由于采用了物流EDI技术,从此改变了物流业的传统作业模式,不仅实现了企业之间的无纸化贸易、节省了费用,而且还提高了办公效率,缩短了付款时间。

据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外运”)总裁赵沪湘介绍,自EDI技术引入中国后,中外运就在集团范围内开展了EDI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EDI技术一直是中外运与客户之间的重要协同工具。

尽管EDI技术在舶来初期就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但是,随着对外贸易业务的日趋复杂,EDI技术与生俱来的种种缺陷开始暴露出来。“EDI的应用范围比较窄,只能提供有限的、点对点的信息传递,应用成本比较高,编码规则还没有统一,这些软肋都限制了它的应用。”戴定一说。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EDI技术不能实现的整个物流过程和系统的信息共享,并能支持企业物流活动与生产、营销等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当EDI技术构架在互联网上后,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戴定一说。

1997年,在投入巨资后,中远集团的全球通信专网正式建成,并开通了集团网站。1998年9月,中远集运率先在其网站上推出了网上船期公告和订舱业务,解决了传统订舱业务中所存在的低效、慢速、高差错率的问题,而且客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办理委托订舱、单证制作、信息查询等多种业务。

一些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也开始组建自己的信息化团队。1998年,中外运集团下属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规划全公司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并依靠统一投资、统一规划、集中部署的方式发展大集中式的、规模化的应用系统。1999年,中外运集团下属的外运发展公司采购了当时国际先进的MK仓储管理软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同样较早组建信息化团队的还有民营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早在1997年10月,宝供物流就成立了信息技术部,并联合英泰奈特软件公司开发出了一套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发展期:渐入高潮

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开始受到各级政府、协会的高度关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为物流信息化的腾飞铺平了道路。

2000年10月29日,当时的国家国内贸易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举办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这是行业内首次举办的物流信息化会议。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介绍,此次会议首次就物流与IT的宏观管理、物流业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时任国务委员的吴仪还对大会发来贺信,要求物流企业要结合中国实际,努力开拓,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一年之后,时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的石万鹏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给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来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政府对物流信息化的高度重视,让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潮。2002年1月20日,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李荣融强调流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在物流企业中要推广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使物流企业与制造商、供应商、用户及相关单位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同年,科技部还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列为“十五”科技重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则向全国推介了16个物流与采购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案例。

不久之后,物流信息化迎来了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次、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次高潮。2004年8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通知》的出台,说明各级政府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到规划。在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中,信息化和标准化也被列为物流科技最主要的两大关键技术。”戴定一回忆。2005年,国家发改委、 铁道部、交通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15个政府部门和协会组成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这对物流行业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国家高度关注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2年,为了配合集团的信息化集中建设,中外运设立了专门的CIO职位,并投入巨资建设其IT系统。先后建立了海运船货代系统、空运货运和快件管理系统、陆桥运输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物流储运平台、网络财务系统、统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企业门户平台等。

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物流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了FOCUS系统的集中开发,不仅支持其货运业务从分散于各口岸的货运代理向有实力的无船承运人的成功转型,而且为其从单一海运、整箱业务向高附加值的多式联运和拼箱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鼎盛期:尴尬与机遇并存

经历了沉默的起步期,以及渐入高潮的发展期后,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004年,民营企业远成集团开始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为了实现集团内部的无纸化办公和管理,同时能够帮助客户随时随地下达订单、跟踪和查询货物的实际状态,远成开始了一场基于SOA架构的电子商务应用。2007年1月,远成集团斥资400多万元正式启动了集团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项目。“当时集团也是下了狠心,希望用信息技术改变和优化以前的管理和运作模式。采用了ERP、CRM、TMS、WMS、HR、OA和BI等系统。”远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余为梁说。远成信息化的投入达到了每年1000万元以上。

2007年与2006年相比,宝供ERP系统处理客户运输订单的总票数增加了11%,货运总重量增加了6.2%。

在民营物流企业开始信息化建设进程时,国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则步入了快车道。

2005年,外运发展公司实现了国际货运同国内e速快件的CMIS/EMIS系统整合;2006年12月,开始实施国家发改委的第三方物流协同平台SOA建设;2007年1月,外运发展与麦肯锡启动了战略CMIS/EMSI系统优化;到了2008年,外运发展与微软公司合作实施的OBA项目又将其信息化建设推向了高潮。

尽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戴定一看来,信息化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却有着明显的两极分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一项数据统计也说明了物流信息化的尴尬。据供应链管理软件厂商博科资讯的数据,2008年,中国只有39%的物流企业使用了各种物流软件。

“显然,物流信息化的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许多物流企业的规模太小,特别是运输企业大多小而杂,其管理水平、物流设施差异较大。同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观念上还比较落后,也缺少资金。”博科资讯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告诉记者。

据统计,在目前的物流行业中,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

针对这一情况,行业内的各级机构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会议确定的九大重点工程每项都与信息化相关,这不仅充分说明发展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振兴物流行业的着力点,而且预示着物流信息化将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这对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戴定一说。

几个月后,一些地区按照规划统筹构建起来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为用户提供基础网络建设、信息服务、技术支撑以及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多重服务,成为推动物流产业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物流信息服务包括预先发货通知、送达签收反馈、订单跟踪查询、库存状态查询、货物在途跟踪、运行绩效监测、管理报告等。

2.物流企业在客户的财务、库存、技术和数据管理方面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并在客户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物流外包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因素是数据管理,因为,用企业和供应链伙伴广泛接受的方式维护与提取数据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流企业不仅在技术方面投入较大,而且还要具备持续改进、例外管理和流程再造能力。

3.随着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提高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增强,出现了基于物流的信息平台的、整合和管理自身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并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服务。

4.物流企业大都采用自主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方式来实现物流信息化。一方面,购买一套大型物流软件的价格很高,所以物流企业可以先制定信息结构的总体规划,根据实际需要购买或研制部分软件,然后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中融入了自己优化的流程和技术诀窍,所以会与软件商在数据库、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

现代贷运码头

博科资讯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

医疗行业信息化市场发展态势初探 篇12

某精神卫生中心自2005年以来就开始着手于医院的HIS系统建设, 以打造先进数字化医院为目标, 在上海宝山区里较早地建立了一整套HIS系统:以临床应用为主线、以考核医学质量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了门诊系统、住院系统、医技系统、药品后勤、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社区健康档案等等医院信息化系统。

这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出现使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效率都大为提高, 医院用计算机代替一系列的手工操作, 使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从复杂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每天门诊挂号排队叫号系统、领药系统使病人排队井然有序。整个医院的资料共享使门诊病人的资料第一时间可以让住院医生接受到。本来每个月繁琐的手工报表到月底的时候只需电脑上一按, 所需要的资料数据全部跃然纸上。

如何加强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 是我国医院在当前和今后的生存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硬件水平已经达到一个高度, 在未来几年内很难有更新的发展, 医疗行业的硬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所占的比重继续减少, 转而软件和系统开发、服务等的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医疗行业比拼的将不仅仅是硬件水平, 而是医院整个信息系统化的水平和软件开发商的服务。

(1) 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医疗业IT市场的竞争行列。纵观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大批做HIS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出现;第二阶段是在市场经济的价格战中, 大批软件开发商很快消失;第三阶段则是国外公司介入。未来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的快速增长, 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厂商的关注。对于中国医疗行业刚刚起步的信息化系统, 国外公司也虎视眈眈, 都想分得这块香饽饽。对于国外的这些公司, 他们有着更成熟的技术条件, 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它们无疑会使医疗信息化市场的竞争态势变得更如火如荼。

(2) 信息化系统应用范围逐渐拓展。从刚开始只有单一的HIS一到现在的PACS (医疗影像信息系统) 快速发展后, USIS (超声信息系统) 、PIS (病理信息系统) 等也在迅速发展。这些领域已经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未来在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以及其他管理方面, 还会出现更多的衍生产品。

(3) 由于各厂商的系统开发都差不多在同一水平, 软件的日趋完善也标志着评价一个医院信息化系统好坏由产品逐步向服务转变的趋势, 软件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医院选择开发商的重要标准。医院在看中软件服务厂商的硬件能力同时, 也要对其技术支持能力, 紧急情况发生的应变和处置能力进行考察。

(4) 调查研究还发现, 没有统一的标准化口径也是阻碍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医院业务的流程无标准、共享数据无标准等原因造成HIS的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难以移植推广、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电子病历、医学图象等系统和远程医疗的发展更需要加强医院信息标准化的建设。统一的标准化口径可以使各医院各系统之间更好的协调运作。信息标准化口径的一致也可以充分体现政府的权威性, 规范医用软件市场, 加强医用软件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要引进和采用国际信息标准, 同时建立国家标准代码体系。

(5) 我国正处于医疗信息化逐步发展阶段, 由于电脑取代了人工操作, 许多老医生会觉得不太适应, 而且在这方面整个医疗系统的人才相对较少, 正规的系统培训也缺乏, 一旦医院整个系统发生问题, 当等待软件公司来解决的时候往往已经过了很长时间, 而造成了病人时间的拖延, 医生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 所以要大力发展医院自己内部的信息人才, 这样一发生问题, 就能够及时排除解决。

纵观整个医疗信息系统行业的发展, 我国启动一系列全面部署, 作出了一系列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 认真贯彻落实, 不断开拓进取, 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仅从上海宝山地区来说已经基本做到医院电子化操作、整个区之间的医院之间已经能够互相通信。

摘要:在医疗行业日趋完善的今天, 越来越成熟的医疗硬件设备极大促进了医疗行业发展。纵观医疗行业信息化市场未来的发展态势, 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加快医疗建设的重要指标, 计算机的应用发展推动了整个医疗行业的高速运行。一个医院、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医疗行业发展已经和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一篇:生活圈媒体下一篇:缺陷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