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系统

2024-09-20

脉管系统(精选10篇)

脉管系统 篇1

脉管系统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所密切接触的主要系统,在解剖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解剖学考试出题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在歌诀讲解脉管系统的内容,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变枯燥学习为主动积极参与,使成绩大幅提高,在脉管系统整体的教学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因此,我们对脉管系统教学总结出些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1

传统解剖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由脉管系统知识内容多、血管名称多、分支多、属支多,令学生难以理解。学习时倍感吃力,尤其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融汇贯通需要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理解。

2歌诀的来源与解释

歌诀的来源:将一些器官的位置、形态记忆困难的知识点按照一定顺序,用易懂好记的语言编成口诀,反复诵读从而记忆。以求每一名学生快速掌握脉管这系统中重要的学习内容。

歌诀的解释下面就脉管系统歌诀来展开讲解:

2.1心脏的腔室:左右两半心上下两层楼,上房下室,左右不通上下通。

左右两半心上下两层楼,上房下室是指心脏的有左右两半心,每一半心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

左右不通上下通是指左右两半心互不相通,而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即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

2.2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左室主动分毛,上下冠入右房。肺循环:右室肺动经肺静入左房。

2.3心尖、心底、心脏的两面三缘、四个腔室:心尖左室心底两房,前面两右下面两室,右缘右房左缘左室下缘两室。心尖左室心底两房:心尖由左心室构成,心底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构成。

前面两右下面两室:心脏的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心脏的下面2/3由左心室、1/3由右心室构成。右缘右房左缘左室下缘两室:心脏有三缘右缘由右心房构成。左缘由左心室构成,少量左心耳参与。下缘大部分由右心室、仅心尖处由左心室构成。

2.4体循环动脉歌诀:胸骨角分升弓降,膈分降主为胸腹;四腰椎分左右髂总,骶髂关节分髂内外。

胸骨角分升弓降:胸骨角平面将主动脉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三部分。膈分降主为胸腹:膈肌将降主动脉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四腰椎分左右髂总:第四腰椎平面把腹主动脉分为左、右髂总动脉。骶髂关节分髂内外:骶髂关节平面把髂总动脉分为髂内、髂外动脉。主线:胸骨角平面——膈平面——四腰椎平面——骶髂关节平面

2.5体循环静脉歌诀:颈内锁下合头臂,左右头臂合上腔;髂内髂外合髂总,左右髂总合下腔。

颈内锁下合头臂,左右头臂合上腔: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于颈根部合成头臂静脉,左右头臂静脉又汇合成上腔静脉。髂内髂外合髂总,左右髂总合下腔:髂内髂外静脉汇合成髂总静脉;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的水平汇合成下腔静脉。

2.6四肢浅静脉歌诀:桡头尺贵肘正中,头腋锁贵要肱腋,采血输液经常用。危急时刻剖大隐,内踝前方要记清。桡头尺贵肘正中,头腋锁贵要肱腋,采血输液经常用:四肢浅静脉是临床上常用的采血输液的血管,上肢的头静脉起自于手背静脉网桡侧,沿前臂桡侧上行,最后注入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上肢的贵要静脉起自于手背静脉网尺侧,沿前臂尺侧上行,最后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肘正中静脉位于肘窝皮下,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位置固定,是静脉穿刺或插管的常用部位。危急时刻剖大隐,内踝前方要记清:下肢的浅静脉主要是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缘,沿内踝上行,位置表浅,临床上常在此处作大隐静脉穿刺或切开输液。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兴趣不高,对复杂的脉管系统学习感到十分困难。通过加入歌诀讲解脉管系统,会更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能够使学生快速记住每一个知识点,并且能够融会贯通,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脉管系统应用歌诀法显示出了非常重要的价值,使学生原来的学习姿态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课间可以主动找老师背诵歌诀(和平时成绩挂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解剖学不那么枯燥难学,让学生爱上解剖学,使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歌诀在应用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夸大作用,以为只要背歌诀就能把解剖学好。这时就要指出学生应该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背诵歌诀,歌诀只是用来加强记忆的,而在考试中不能将歌诀作为答案写出。二、歌诀使用范围较有限,不适合用于记忆内容太复杂的知识点,因此不是所有的解剖学知识点适合用此方法学习记忆。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教学手段的也与时俱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断变化。在教学中做好理论联系临床,加入歌诀,提高学生兴趣,努力消除学生对脉管系统学习的畏难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才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摘要:目的: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强化记忆,提高成绩。方法: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歌诀进行辅助教学。结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成绩。结论:在脉管系统应用歌诀法能够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解剖学,脉管系统,歌诀

参考文献

[1]王晓春陶伟朱传军唐景志崔英健护理本科专业解剖学脉管系统教学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

[2]郑智良廉花淑循环系统[J]中国乡村医生1992.

老年人的困扰——脉管病 篇2

钟惠琴(演员):我怀孕7个多月,最近左腿出现静脉曲张,时有酸胀的感觉,我需要开开刀吗?王玉琦教授:随着胎儿的长大,孕妇的子宫也随之增大,在盆腔中占据很大位置,便会影响下肢静脉血回流。此外,妊娠期的血压会升高,下肢静脉的血压自然比平时有所上升,就容易出现下肢酸胀、静脉曲张,这些症状将持续到妊娠结束。孕妇发生静脉曲张一般不用手术,可以用弹力绷带包扎或穿特制的弹力袜,注意休息,抬高下肢,避免站立过久,便可减轻症状。郑涛:如果我做了手术,静脉曲张还会复发吗?张柏根教授:一般地说,手术后复发很少,但以下情况需要注意:1手术只能去除已经曲张的静脉,如果病人存在先天性静脉管壁薄弱或其他后天因素的影响,可能再次发病;2有些病人的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也会复发;3手术中色素沉着、溃疡的组织没有完全去掉,导致日后复发。所以,手术后仍需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尽早处理。郝文奕(经理):我三个月前突然晕倒,医生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说是由于颈动脉硬化斑块引起,请问专家这也是脉管病吗?应该怎样治疗?王玉琦教授:这也是脉管病,只是发生在颈部的动脉血管。根据您目前的情况,可以用抗血栓、扩血管药物治疗,活血化瘀的中药效果也不错。如果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还是得通过手术切除阻塞颈动脉的硬化斑块,使血流恢复正常,并可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汪立德(农民):我的“老烂脚”看了许多医生都没治好,请问教授,能不能用中药治疗呢?奚九一教授:中医认为“老烂脚”是由瘀血合并湿毒引起的,因此您可以尝试内外合治的方法:内服凉血化瘀、清湿热的中药,外用苦参等清湿热解毒的煎药。有些病人可以达到生肌、收口的效果。此病是由于静脉回流不畅引起的,如果药物疗效不好的话,还得通过手术来改善血流情况,才能治好。李靖(工人):我患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也能用中药治疗吗?奚九一教授:当然可以。用些活血化瘀、扩血管、降血脂的药物,可以控制动脉硬化,改善下肢血循环。中药治疗的效果不错,能使不少病人免除手术之苦,对于手术后的病人,还可以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顾建武(工程师):我岳母患有深静脉炎,我听说有一种药叫做尿激酶,疗效不错,由于山区的医疗条件不好,所以我想给她寄些去,请问这种药物有没有副作用?王玉琦教授:尿激酶的作用是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如果剂量过大,或病人比较敏感,就会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造成出血。其次,有些病人用了尿激酶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像畏寒、高热、寒战、头痛、恶心等。所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陶明珠(营业员):前不久我先生发现大腿处有一肿块,经检查是动脉瘤,医生说要开刀,请问教授还有别的治疗方法吗?张柏根教授:动脉管壁由于病变或自身因素,受到血流的冲击而呈瘤样膨出,称为动脉瘤,所以不是肿瘤。由于动脉的压力很高,肢体动脉瘤形成后发展很快,会影响肢体的功能,因此建议您先生还是尽早手术为好。张小云(干部):我上个月因小腿酸痛去医院检查,发现腿部深静脉有血栓形成,我是不是可以用尿激酶治疗呢?张柏根教授: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血管堵塞,造成下肢血液回流障碍。在发病的最初两三天内,可以用药物来溶解血栓,您的病已发现一个月,用尿激酶效果就不理想了。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弹性绷带包扎并抬高下肢,服些降低血粘度的药物,也可试试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王仁彪(退休工人):既然老年人容易得脉管病,怎样才能早期发现症状呢?奚九一教授:脉管病多见于下肢,早期有肢体麻木、发凉、酸痛、不能长时间走路等。自我检查时若发现双下肢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或平卧抬高下肢后出现足底皮肤发白,就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王仁彪: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奚九一教授:首先饮食要有度,不要大量进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次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冬天注意保暖,特别是足部,积极防治足癣及其他足部感染。主持人:每位老年朋友都希望能安度晚年,只有正确的养生之道,积极防治疾病,才能享有天伦之乐。本次沙龙到此结束了,下一次的话题是“老年性痴呆”,欢迎大家届时踊跃参加

脉管系统 篇3

脉管概念的提出, 首见于《简明中医辞典》[1], 是指气血运行的通道。与《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 血之府也”, 《灵枢·决气篇》“壅遏营气, 令无所避……”含义相同。吴以岭[2]教授提出的脉管概念, 是指容纳和运行血液的通道, 从医学术语看, 它表述得更清晰。脉管系统是指脉管的结构与功能所构成的血液循环体系, 与现代医学的血管系统有同一性[3]。由此推论, 中医脉管系统缺血性疾病与西医血管系统缺血性疾病有同一性。它涵盖了人体动脉、静脉中的多种血管疾病。现从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病理环节、治疗思路进行探讨, 有助于运用中医活血化瘀理论指导该类疾病的治疗。

1 脉管系统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征

脉管系统疾病的易患病位为心、脑、周围血管, 其临床特征多以疼痛、麻木、皮肤青紫、皮肤苍白、半身不遂、青紫舌等症状多见。

1.1 疼痛

疼痛是脉管系统缺血性疾病中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心痛 (心绞痛) , 以压榨、窒息、针刺、憋闷性疼痛为特征;真心痛 (心肌梗死) , 以胸骨后剧痛为特征;脱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脉痹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 , 皆以静息痛为临床表现。

1.2 麻木

麻木是脉管系统缺血性病的另一常见症状。如脑络痹、痰湿 (血脂异常) 、脉痹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脱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缺血中风 (暂时性脑缺血) , 临床上常以麻木为主证或兼证。

1.3 皮肤青紫

皮肤青紫多见于四肢, 是皮肤微动脉痉挛引起的皮肤缺血表现。如西医称之的手足发绀和网状青紫疾病, 皆以皮肤青紫为临床特征。

1.4 皮肤苍白

皮肤颜色出现苍白, 是脉管绌急 (动脉痉挛) 局部供血不足所致。如中医的血痹、脉痹, 西医的雷诺氏病、动脉栓塞, 临床早期皆以皮肤苍白为临床特征。

1.5 半身不遂

包括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謇涩等症状。如中医称之的缺血中风和西医缺血性脑血管病 (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 , 皆为局部组织缺血所致, 皆以半身不遂为主证。

1.6 青紫舌

青紫舌是中医临床诊断血瘀证的主要指标之一。临床各种疾病中的淤血证型多有舌质瘀斑、瘀点或呈瘀暗色特征。

2 脉管系统缺血性疾病的病理表现

缺血性脉管系统疾病, 虽然病因各异, 但均可出现瘀血性质的共性病理特征。

2.1 血郁

是指血液的代谢失常, 病理产物 (中医称痰湿、湿浊) 蓄积不去, 致使血液不洁, 影响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流动变化。其病理特征是浓、黏、凝、聚, 其病机特点是血液不纯不洁。

2.2 缺血

缺血是指脉管内的血容量在某一局部不足而言。多由脉管绌急 (血管痉挛) 引起, 其病理特征是局部的血容量不足, 因局部组织慢性缺血, 失于血之渗灌濡养, 故病机特点是不足则失荣 (失养) 。

2.3 瘀血

即血液瘀滞体内, 在这里专指瘀滞在脉管之内。临证既可见淤滞在脑血管之内、心血管之内, 亦可瘀滞在周围血管之内。现代研究表明, 瘀血的病理变化过程是血液循环障碍, 尤以血液的微循环障碍多见[4]。其病理特征是血行不畅, 其病机特点是不畅则痹。

2.4 瘀斑

瘀斑是指血液中的不洁之物 (病理产物) , 如中医称之的痰湿等病邪和西医称之的血三脂等病理产物, 停滞、黏附在脉管内壁所形成的瘀斑, 它既可使血管狭窄, 亦可脱落后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成为血栓。其病理特征是脉管不通, 其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

不论是血郁、缺血, 还是瘀血、瘀斑, 它皆以脉管内的血液不洁、不足、不畅、不通为病理特征。

3 脉管系统缺血性疾病的共性病理环节

3.1 脉管绌急与血管痉挛

脉管绌急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收引、挛缩、痉挛状态。其特点是舒缩功能失调。临证以寒主收引为多见, 故解除痉挛以恢复其舒缩功能, 是治疗脉管绌急的一种思路。它以不舒则挛为病理基础。如雷诺氏病、手足发绀证、网状青斑、动脉硬化闭塞证、脑血管痉挛, 其发病皆与脉管绌急相关。故治疗思路是以舒为法。

3.2 脉管郁滞与血流障碍

脉管郁滞多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摄食过多、脾胃失调、情志内伤、肝胆失利、年老体弱、肾虚不足等原因而致转输、利用、排泄失常, 致使血中脂膏堆积, 过多的脂膏浊化为湿浊, 痰湿浸淫脉道, 影响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 是脉管疾病由功能性向器质性转变的早期阶段[3]。故清除其血中的有害病邪, 调节其脏腑功能的正常代谢, 可改善其血液的流变, 可纠正其血液运行障碍, 所以驱邪除浊是治疗脉管郁滞的另一思路。如中医的脑络痹、痰湿皆与血脂异常有关, 皆属脉管郁滞引发。

3.3 脉管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

脉管瘀阻多在脉管郁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是由功能性病变发展为器质性损害的重要病程阶段[3]。由于脉管营养代谢异常, 代谢产物蓄积而致瘀血阻脉, 血运不畅。临床上最常见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的粥样硬化, 其临床表现多以疼痛、麻木为主证。故活血化瘀是其治疗思路。

3.4 脉管瘀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

脉管瘀塞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脉管完全阻绝或闭塞, 由于脉管的生理功能为运行血液, 脉管的完全性堵塞或闭塞导致脉管中血运阻绝不通, 可引起所在区域或脏腑组织急性缺血或慢性缺血的病理改变。脏腑肢体失于血之渗灌濡养而见各种临床疾病。如真心痛 (急性心肌梗死) 、中风 (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脱疽 (动脉硬化闭塞症) 等。

4 常见脉管系统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思路与用药规律探讨

以血管痉挛为主因的疾病, 采用解痉、缓绌、温通脉管的治疗思路, 选当归四逆汤为主方加减治疗。雷诺氏病是末梢小动脉的机能性、间歇性收缩[5]而引起皮肤苍白青紫;手足发绀症是小动脉痉挛[5]引起皮肤紫青色;网状青斑是由功能性皮肤血管痉挛[5]所致的皮肤青紫。其共性特征是皮肤青紫, 共性病理环节是血管痉挛, 其诱因皆与寒凉刺激有关。其治疗皆选扩张血管药, 其预防皆需避免寒凉刺激。基于以上3种疾病的共性特征, 与中医寒主收引, 收引则绌急有关。基于这一思路, 选解痉缓绌、温通脉管的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方药:黄芪15 g, 当归15 g, 桂枝6 g, 赤芍15 g, 细辛3 g, 炙甘草3 g, 木通6 g, 生姜3片, 大枣3枚。方中温以散寒, 通以活血, 寒邪散, 脉管收引自解。脉管通, 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皮肤青紫自消。此乃异病同治的法与方。

以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为主因的疾病, 采用对抗调节与双向调节的治疗思路, 选扩张血管的桃仁四物汤和收缩血管的芍药木耳钩藤治疗。红斑性肢痛是一种肢端遇温热刺激, 其血管过度扩张而导致发红、发热和灼痛为特点的疾病。临床预防多采用避温热措施[6], 归属中医热痹范畴。采用清热解毒收缩血管药物以对抗治疗的思路。主方为白虎汤加黄连、黄柏、栀子等清热解毒药, 酌加银花藤、桑枝、威灵仙通络。因为寒以清热、寒主收引, 收引则绌急, 绌急则收缩血管, 可对抗其血管扩张病因。临床应用有较好疗效。

紧张性头痛, 多由心理因素导致头颈部肌纤维持续的紧张引起相应部位血管收缩或扩张而致[6];偏头痛, 其前期是脑血管收缩, 头痛期为脑血管扩张[6];外伤性头痛, 多由头部外伤造成血管舒缩调节功能紊乱引发[6]。临床最常见的这3种头痛, 其共性病因都是血管收缩扩张功能失调所致。选扩张血管的桃仁四物汤和收缩血管的芍药木耳钩藤汤合用, 通过双向调节, 以恢复其局部的血管舒缩调节功能, 再加酒川芎、全蝎。临床均有较好疗效。

以血液不洁、脂质代谢紊乱为主因的疾病, 采用驱邪化浊治疗思路, 多选降脂化浊汤 (自拟方) 治疗。血脂异常, 病情隐匿, 无明显临床症状, 诊断主要是靠生化检查。有关疾病如肥胖、冠心病, 有家族史、个人史和饮食习惯等可作为参考因素。体征方面以老年环 (40岁以前出现者) 、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黄色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治疗这类疾病, 既谓未病先防, 因为没有自觉症状;又为既病防变, 因为生化检查可诊断此病。其目的是调节血清脂质代谢紊乱, 改善脂质代谢, 防止脂质在血管内壁沉积。笔者自拟方选桃仁、红花活血降脂;大黄通便降脂;山楂消食降脂;郁金利胆降脂;泽泻祛湿降脂;瓜蒌祛痰降脂;何首乌补肾降脂。临床观察治疗 (2~3) 个月后, 可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 可纠正脂蛋白、载脂蛋白的代谢紊乱, 有改善脂质代谢的功能, 对动脉硬化有防治作用。尤其适用年龄 (30~50) 岁的肥胖人群。

以脉管硬化、血行不畅为主因的疾病, 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思路, 多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管长期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引起动脉壁营养障碍, 使血浆内的某些物质因血管内压力增加沉积于血管壁, 最终形成动脉硬化[7]。常见有冠状动脉硬化、主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肾动脉硬化、四肢动脉硬化等。其病因皆为血供障碍 (缺血) 引发。对于以上疾病的早中期症状, 治疗思路是以活血化瘀为大法, 主选血府逐瘀汤, 以畅通血流, 改善血供, 可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 减少动脉硬化的形成, 防止动脉硬化的发展。常用方为血府逐瘀汤合冠心Ⅱ号方、补阳还五汤方化裁。

以脉管瘀塞或血管堵塞为主因的疾病, 以活血通脉为治疗思路, 多选活脑汤 (自拟方) 加减。不论是心肌梗死、脑动脉梗死、脑血栓形成, 皆以血运阻绝不通为特征。在其缓解期、稳定期, 笔者选用自己研制的冠心通胶囊和活脑汤, 方中既有活血化瘀的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 又有通络的地龙、水蛭、蜈蚣。全方消斑通络, 畅通脉管。坚持每年间断服药 (2~3) 个月, 多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625.

[2]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96.

[3]吴以岭.“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J].中医杂志, 2007 (1) :7.

[4]陈如泉.中西医结合方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53.

[5]赵俊等.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4:388-393.

[6]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4:355-365.

如何选择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 篇4

人体的脉管系统主要包括动脉、静脉、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原始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一组先天性疾病,称为脉管畸形。可以有多种临床表现,如面积大小不等的皮肤颜色改变(浅蓝色、黄褐色、暗红色或鲜红色等);体表出现隆起性包块,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或见浅蓝色改变;等。人体内脏器官如肝和颅内也会发生血管畸形。以前人们将所有脉管病变都称作“血管瘤”。现代医学则根据病灶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将脉管畸形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

血管瘤是高出皮肤表面的鲜红色斑块,高低不平似草莓状,旧称草莓状血管瘤,出生时或生后数周出现,约60%发生于颜面部。由于影响容颜,许多家长都急于给孩子治疗。血管瘤的特点是有快速增生期、稳定期和自然消退期,通常患儿1岁以内生长迅速,2岁以后病变趋于稳定。每年有10%左右的病例可自行消退,7岁时有70%左右病例消退。部分病人10岁仍可继续消退,但可能是不完全消退。血管瘤的自然消退可能是最好的结果,许多病例的不良后果并不是病变本身造成的,而是过度治疗所致。因此,多数病变可临床观察,待其自行消退。病变范围大、生长迅速、表面破溃等重症病例,需要干预治疗。

另一种皮肤病变表现为出生时即有的粉红色、平坦并边界清楚的皮肤斑块,压之能褪色。随年龄增长病灶增大,颜色加深变红变紫。此种病变属于微静脉畸形,又称鲜红斑痣,终生不会消退,可行光动力激光褪色治疗。

血管畸形可分为动脉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混合畸形等。病变局部可出现隆起性包块,或肢体较对侧增粗,深部病变也可外观正常。运动后或体位改变,如长时间站立时病变处酸胀或疼痛。血管畸形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是可呈恶性生长方式。病变可浸润到肌肉间甚至到骨骼和关节腔内,导致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血管畸形会随着病人的生长而增长,不会自行消退并终生发展。

目前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也无完美的根治方法。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和延缓病变的发展。局部病变且临床症状不严重者可保守治疗,如局部加压(弹力绷带等)和口服阿司匹林等;局部体积较小者可以注射硬化剂,以延缓病变发展和和缓解l临床症状。病变较大影响病人容貌,临床症状显著,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和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要进行干预治疗。动脉畸形应该首选放射介入的方法,将畸形的供血动脉栓塞。对于绝大多数的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特别是巨大的口腔颌面部病变,以及躯干和肌肉间的病变,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创伤大,而且很难将病变彻底切除,复发率极高。过度切除容易导致术后永久性运动功能障碍。电化学疗法(又称电针疗法)提供了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和临床疗效确切的治疗选择。

电化学疗法是应用数根电针,经皮肤直接穿刺到病变区域,连接到电化学治疗仪上进行治疗。治疗后病变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被破坏,血液凝固,可压缩的软包块变成实体硬块,体积变小,临床症状缓解,延缓发展进程。治疗后的实体硬块逐渐为人体所吸收。电化学疗法避免了外科手术带来的诸多弊端,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廉,临床效果好,为越来越多的血管畸形患者解除了病痛。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畸形通常也被称为血管瘤,是内脏血管畸形较常见的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应用放射介入的手段将瘤体供血血管栓塞或开腹行瘤体切除。但介入栓塞很难彻底根治病变,具有肿瘤复发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并可能增加今后进一步治疗的困难;外科手术除了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以外,创伤大、术中大出血、不能将病变完整切除和术后复发等弊端,使病人难以接受。我们在电化学疗法治疗肝血管瘤的基础上转换观念,采用在超声波定位下经皮穿刺瘤体内硬化剂注射的方法治疗肝血管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病人不用麻醉,不用开腹,治疗后即可下床。恢复快,疗效确切并可重复治疗,容易为更多的病人所接受。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临床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来本院就诊并手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10例患者, 年龄39~60岁, 平均46.8岁, 其中2例为绝经后。生育:孕1产11例, 孕2~3产12例, 多产6例, 未生育1例 (男方不育) 。

1.2 主要症状

经量增多, 腹部肿块, 阴道异常出血。10患者中经量增多或伴经期延长5例, 发现下腹肿块3例 (其中伴下腹痛1例) , 绝经后阴道出血2例。术前妇检:所有患者均子宫增大, ≥3个月妊娠子宫3例, <3个月妊娠子宫5例, 其中2例宫旁有肿块凸出。术前阴道彩超提示子宫多发性肌瘤8例, 肌瘤内血流丰富者7例。

2 方法与结果

2.1 手术方法

10例患者术前均未诊断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 误诊率100%。误诊为普通肌瘤, 共8例, 另2例诊断为子宫恶性肿瘤。所有1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 其中全子宫切除加双附件切除4例, 次广泛子宫切除加双附件切除2例, 全子宫切除加单侧附件切除1例, 全子宫切除1例, 次全子宫切除2例。

2.2 病理表现

10例中有8例大体剖解具有典型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病理变化特征, 肌层内见多个灰白色大小不等结节, 且周围有明显的腔隙, 其中4例呈蠕虫状沿脉管穿透肌壁间进入宫旁血管, 切断子宫动静脉时发现内有白色条索状物;1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肌瘤玻璃样变;1例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合并子宫间质肌瘤。另外2例无典型的大体病理特点, 但镜下见子宫平滑肌瘤的结节状腔隙内衬有脉管内皮细胞, 且免疫组化CD34受体阳性, 可确诊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

2.3 随访

70例中6例术后2年无异常;2例术后2年出现复发盆腔包块;2006年收治的2例术后至今无复发。

3 讨论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是一种由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除静脉外, 淋巴管亦可受累, 其病变范围局限于子宫肌层静脉内, 也可超出子宫, 沿静脉游走、蔓延至下腔静脉、髂静脉、肾静脉, 甚至右心室、右心房或形成多发的肺转移灶, 因其可引起静脉或心脏阻塞给治疗带来困难, 从而导致致死性后果。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量增多。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有两种可能的来源, 一种来源于子宫肌瘤向静脉内生长形成;另一种是脉管内平滑肌瘤源于子宫脉管壁, 向静脉延伸而形成。另外有报道认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发生与雌激素作用密切相关, 发现其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浓度是正常子宫肌层雌激素受体浓度的10倍, 说明高浓度的雌激素受体与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生长和蔓延有关。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临床处理方式与其预后关系密切,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根本治疗措施, 手术范围因年龄而异。一般认为, 在45岁以下且无子宫外脉管浸润者, 行全子宫切除术。因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复发与保留卵巢产生雌激素有关, 年龄45岁以上或有子宫外脉管浸润者, 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同时切除子宫外肿瘤, 此种方案可减少复发, 改善预后, 但应依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分析处理。对于有心脏转移病例, 已有联合手术治疗成功报道。Uchida等报道, 通过进行心脏和开腹联合手术, 成功的根治性切除了右心室巨大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瘤栓。本病术后必要时可加抗雌激素药物治疗。也有报道术后10d, 患者血雌二醇浓度降至正常水平而未给予抗雌激素治疗。

综上所述, 本病由于其生长方式的特殊性, 具有转移和复发倾向, 手术时应仔细检查, 发现可疑及时冰冻切片, 彻底切除病灶。对于术中未发现, 术后证实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 手术范围不足的病例术后应密切随访, 复查妇检和B超, 必要时CT或MRI检查, 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以免累及下腔静脉甚至心脏, 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1]Bodner K, Bodner-Adler B, Wierrani F, et al.Intravenous leiom yomatosis of the uterus[J].Anticancer Res, 2002, 22 (3) :1881~1883.

[2]Kanno M, Tatebayashi T, Tezuka M, et al.Intravenous leim yomatosiswith cardiao extension in an elderly woman:report of a case[J].KyobuGeka, 2001, 54 (9) :791~793.

[3]马水清, 白春梅, 于晓红, 等.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1) :34~37.

脉管系统 篇6

1 研究对象

收集2002年9月至200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患者29例,患者平均年龄46.8岁(39~60岁)。绝经1例。无孕产史3例,G1P17例,G2~4P1 15例,多产4例。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15例(51.7%)患者以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为主诉;12例(41.4%)以盆腔包块为主要表现,其中4例伴下腹痛;以尿频、下腹痛为主诉者各1例(6.9%)。妇科检查:22例(75.9%)子宫2个半月至4个月妊娠大小;3例(10.3%)子宫5至6个月妊娠大小;1例(3.5%)为子宫次全切除术后11年,宫体缺如,包块占据整个盆、腹腔;3例(10.3%)患者子宫大小正常。B超检查:17例(58.6%)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其中1例盆腔实质不均包块;3例(10.3%)为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8例(27.6%)为子宫肌瘤囊性变及其他变性;1例(3.5%)患者右侧附件实质不均肿物。13例(44.8%)患者彩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内血供丰富。

2.2 诊断

29例患者均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且术前B超均提示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术前均未确诊。29例中20例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16例诊断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余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2.3 治疗

29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12例(41.4%)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10例(34.5%)全子宫切除术,1例(3.5%)全子宫及左附件切除,2例(6.9%)全子宫及左卵巢肿物切除,3例(10.3%)次全子宫切除术,1例(3.5%)子宫肌瘤剔除及子宫残端切除。保留附件患者均予抗雌激素治疗。

2.4 病理检查

2.4.1 标本肉眼形态

肿瘤最大直径20 cm,大部分为子宫肌壁间肌瘤,其中6例(20.7%)为子宫肌壁间合并阔韧带肌瘤,合并粘膜下肌瘤3例(10.3%)。剖视肌瘤:12例(41.4%)有典型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病理变化特征,子宫肌壁切面可见数个灰白色结节,结节周围可见扩大的脉管腔隙。肿瘤切面见多个囊腔,质软,肿瘤呈蠕虫状、条索状和蚯蚓状,有蒂与脉管壁相连,切断血管发现脉管内有条索状物,可见沿血管走行多处发生的肌瘤。11例(37.9%)肌瘤剖面灰白色,呈旋涡状结构。6例(20.7%)肌瘤剖面结构消失,呈囊性或部分囊性,质脆或伴淤血状。

2.4.2 镜下检查

22例(75.9%)病理诊断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其中伴红色变性者3例,伴玻璃样变6例,1例合并巧克力囊肿;2例(6.9%)合并子宫腺肌病;3例(10.3%)病理诊断为(单纯)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2例(6.9%)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

2.5 预后

随访13例术后3年无异常;3例术后2年出现复发盆腔包块;2004年收治的2例术后至今无复发,其余病例失访。

3 讨 论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是一种由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除静脉外,淋巴管亦可受累[2],其病变范围局限于子宫肌层静脉内,也可超出子宫,沿静脉游走、蔓延至下腔静脉、髂静脉、肾静脉,甚至右心室、右心房或形成多发的肺转移灶[3,4,5],因其可引起静脉或心脏阻塞给治疗带来困难,从而导致致死性后果[6]。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较低,本文2年中发生29例,可能因我院病例量较大,且该病发生率近年有所增高。

3.1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病因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有两种可能的来源,一种来源于子宫肌瘤向静脉内生长形成;另一种是脉管内平滑肌瘤源于子宫脉管壁,向静脉延伸而形成[7]。另外有报道认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发生与雌激素作用密切相关,发现其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浓度是正常子宫肌层雌激素受体浓度的10倍,说明高浓度的雌激素受体与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生长和蔓延有关[8]。Quade等[9]通过分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发现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除与激素有关外,还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相关。

3.2 临床特点及诊断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患者发病年龄多在生育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可有月经改变及腹部肿块,本研究中15例(51.7%)患者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12例(41.4%)患者以盆腔包块为主要表现,另外尚有少数患者表现为尿频、下腹痛等症状。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妇科检查多发现子宫体积增大。B超检查多提示子宫增大,肌层内有多个结节,彩超检查提示瘤体供血丰富。马水清等[10]报道,7例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患者术前均以盆腔包块为主诉,4例子宫增大,术前超声检查均提示为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当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瘤栓达心脏时,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晕厥、心脏杂音、心动过速、面部和下肢水肿等症状体征[6]。本组病例中,术前B超检查均提示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术前均未确诊。术中20例行冰冻切片检查,16例确诊,余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说明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明确诊断主要靠术后病理检查。但如在术中见到子宫表面暗红色结节或阔韧带内有结节,宫旁静脉、卵巢静脉等变粗,质变硬时,均应考虑到本病。

3.3 病理特点

3.3.1 大体标本特征

典型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术中切开肿瘤,剖面可见多个结节,结节周围有腔隙,分离腔隙内肿瘤见有蒂或与管壁相连,肿瘤呈蠕虫状、蚯蚓状或条索状,尤其切断静脉,肿瘤可从静脉腔内拉出来。如在术中见到这些病变特征,则高度怀疑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应及时进行冰冻病理检查,以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本组中12例有典型的上述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肉眼特点。

3.3.2 镜下特点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由形态学良性的平滑肌细胞组成,衬有内皮细胞生长在脉管内,细胞无核分裂象或仅有少量核分裂象,一般核分裂象<2/10HPF,肿瘤表面覆盖有扁平的血管内皮细胞。如果核分裂象2~5/10HPF,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具有潜在恶性,核分裂象>5/10HPF为平滑肌肉瘤侵入脉管内[2]。本组病例肿瘤组织在镜下均呈良性平滑肌细胞形态特征,细胞无异形性,生长在衬有内皮细胞的脉管中,扁平细胞覆盖其表面。

3.4 鉴别诊断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镜下由圆形或卵圆形内膜间质细胞组成,多呈淋巴管内生长,瘤细胞核分裂多见;而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镜下为形态学良性的平滑肌细胞,且无内膜间质。②伴有血管浸润的平滑肌瘤;肉眼不易察觉,血管生长浸润只限于平滑肌瘤内,瘤外无血管浸润。③子宫平滑肌瘤:肌瘤呈实质性球形结节,与周围界限明显;而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瘤细胞延伸至血管内,在静脉内肌瘤呈条索状或蚯蚓状。④腹膜弥漫性平滑肌瘤:除在子宫有病灶外,在子宫附近的器官浆膜面亦有病变。总之,肿瘤表面覆盖有扁平的血管内皮细胞是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诊断、鉴别诊断的依据[8]。

3.5 治疗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临床处理方式与其预后关系密切,手术治疗是本病的根本治疗措施,手术范围因年龄而异。一般认为,在45岁以下且无子宫外脉管浸润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因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复发与保留卵巢产生雌激素有关,年龄45岁以上或有子宫外脉管浸润者,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同时切除子宫外肿瘤,此种方案可减少复发,改善预后,但应依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分析处理。对于有心脏转移病例,已有联合手术治疗成功报道。Uchida等[3]报道,通过进行心脏和开腹联合手术,成功的根治性切除了右心室巨大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瘤栓。本病术后必要时可加抗雌激素药物治疗[6]。也有报道术后10日,患者血雌二醇浓度降至正常水平而未给予抗雌激素治疗[3]。本组病例中12例患者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10例患者进行了全子宫切除术,3例患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保留附件患者术后均给予了抗雌激素治疗。

3.6 预后

因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虽是良性肿瘤,但具有恶性肿瘤的转移、复发行为,已行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仍可在其他的静脉、淋巴管内发生,且复发率较高。所以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进行妇科及超声检查,如出现相关症状、体征,可行CT或MRI检查等,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Bodner K,Bodner-Adler B,Wierrani F,et al.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of the uterus[J].Anticancer Res,2002,22(3):1881-1883.

[2]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91.

[3]Uchida H,Hattori Y,Nakada K,et al.Successful one-stage radical re-moval of 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 extending to the right ventricle[J].Obstet Gynecol,2004,103(5):1068-1070.

[4]Ozer N,Engin H,Akgul E,et al.An unusual case of recurrent mass inthe right atrium: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J].Echocardiography,2005,22(6):514-516.

[5]Matsumoto K,Yamamoto T,Hisayoshi T,et al.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 of the uterus with multiple pulmonary metastases asssociated with largebullae-like cyst formation[J].Pathol Int,2001,51(5):396-401.

[6]Kocaoglu M,Bulakbasi N,Ugurel,M,et al.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epiction of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Extendingto the Heart[J].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Inc.2003,27(4):630-633.

[7]Kanno M,Tatebayashi T,Tezuka M,et al.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with cardiao extension in an elderly woman:report of a case[J].KyobuGeka,2001,54(9):791-793.

[8]Kokawa K,Yamoto M,Yata C,et al.Postmenopausal 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 with high evels of estradiol and estrogen receptor[J].Obstet Gy-necol,2002,100(5):1124-1126.

[9]Quade BJ,Dal Cin P,Neskey DM,et al.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molecular and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a case[J].Mod Pathol,2002,15(3):351-356.

脉管系统 篇7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心理特点[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下简称脉管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至今尚无特殊的治疗措施, 由于“疮发指间, 溃烂不愈, 久则指股脱落”, 故部分患者预后不佳, 就形成了脉管炎特有的心理状态。

1.1 悲观、失望、消极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 效果不明显, 对治疗丧失信心, 意志低落情绪消极, 《素问》指出:“精神不进, 意志不治, 故不可愈”。

1.2 外来因素的干扰

患者患病后, 受家庭、社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情志的改变, 忧愁思虑则伤脏, 脏伤则病。使脏腑功能活动失调, 周身气血运行不畅, 易使病情加重或病程延长。

1.3 疼痛时的心理状态[2]

疼痛是机体组织受到损害的信号, 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感觉。疼痛虽然是一种知觉, 但它受心理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制约, 虽然疼觉本身不是情志变化所引起的, 但与情志变化有密切关系, 在意志消沉, 悲观失望, 心情抑郁状态下, 痛反应就强烈, 而痛觉得持续性和顽固性又加重了变态心理反应, 增加了紧张情绪, 使患者食欲、睡眠、体质都受到影响。

1.4 对愈后的恐惧和绝望

入院后, 接触周围同一病种反复发作的患者, 或病情发展恶化为三期三级时部分患者需截指 (趾) 或截肢, 对预后变为残废, 丧失功能及劳动能力而产生思想负担则常出现反常情绪, 或寡言少语, 抑郁 (内向性格的人) , 或任性、发脾气 (外向性格的人) , 这种行为是恐惧和绝望发展到高度的表现。

2 心理护理

2.1 一般心理护理

2.1.1

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 经常和他们谈心, 及时掌握情志变化, 做适其志意的心理护理, 《难经》指出“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是五脏六腑之主, 心伤则五脏六腑皆受影响, 使周身气血运行不畅, 易使脉管炎病情加重使病程延长。因此要向患者讲明七情致病的道理, 帮助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促进病情的好转, 及时向他们解释脉管炎的治疗, 需较长时间, 需患者的配合。讲明脉管炎的病因病机, 列举好转的病例说明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 使患者安下心来, 振奋精神, 树立信战胜疾病的信心, 达到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使之早日康复的目的。

2.1.2

注意加强护士的自身修养, 注意语言亲切、态度和蔼, 避免患者的忧思、愤怒、焦虑。语言可给患者恶性刺激, 使病情加重, 又能给患者以宽慰, 轻松, 亲切的感觉, 可舒缓神经, 缓和紧张情绪, 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强调语言温和, 耐心细致使患者心情愉悦, 处于最佳心理状态[3,4]。

2.1.3

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如病房宜温暖, 阳光充足。尽量安排患者小病房床位少的, 轻重患者应分开。良好探视制度, 病房拒绝吵闹大声喧哗强调作息时间规律。有计划地安排娱乐活动, 如听音乐、下棋看电视, 听广播。可针对性进行健康宣教, 有关脉管炎讲座 (科普) , 这样可增进机体新陈代谢使患者心情舒畅, 精神振奋, 减轻烦恼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康复。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 来组织丰富的文娱活动、体育活动, 经常组织音乐比赛, 绘画比赛, 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 听广播等等, 活跃患者的娱乐生活, 可以克服患者的消极的情绪, 使患者的内心更充实, 这样有助于的患者的疾病治疗。

2.2 疼痛时的心理护理[5,6]

脉管炎其主要症状是疼痛, 昼轻夜重。轻则影响休息, 重则抱足而坐, 彻夜难眠, 呻吟不止, 多以止疼药维持。这种疼痛虽与疾病有关, 但更取决于患者的情绪、意志、性格、对疾病的态度。在疾病发展到ⅲ期时, 由于疼痛发作患者时常大声吵闹哭泣, 烦躁易怒, 在家属来探视时表现更为强烈。不断要求使用止疼剂。虽然止痛剂, 是控制疼痛的有效措施, 而良好的心理护理同样可以减轻避免疼痛, 根据这些心理特点责任护士要经常与患者交谈对其表示同情确定他的疼痛, 尽量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使他们感到护士的可亲可信, 在此基础上护士应进行分散疼痛知识教育, 改变患者的疼痛反应。首先向患者讲解有关疼痛的知识, 使患者明白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疼痛发作的特点以及目前疼痛治疗方法及有效性, 从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更能遵从医嘱, 积极配合;依据不同的患者, 用恰当的语言交待诊治过程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向他们介绍有关病理生理知识, 痛反应的规律及止疼药物的副作用, 帮做解决焦虑、易怒、恐慌烦躁的心理, 分散注意力, 提高痛阈值。同时争取家属配合。使他们增加信心, 经过这些心理护理过程, 可使患者自制力明显提高止痛剂的使用明显减少, 达到较好的配合缓解疼痛的治疗。

2.3 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

2.3.1

当病情恶化发展为III期三级时往往需进行截肢或截趾手术, 手术作为应激源, 往往会导致患者产生生理、心理应激反应。术前大多数患者对手术缺乏认识怕痛, 怕失败, 担心手术意外, 故患者常常表现焦虑、畏惧及悲哀等心理障碍而影响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的正常生理功能, 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和对手术的耐受力, 从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可针对性解释手术方案, 方法注意事项说术后的效果, 消除不应有的顾虑。, 这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2.3.2

截肢患者术后多数患者容易出现幻肢痛和残肢痛, 因此术前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解释、心理安慰及开导, 解除或减轻患者各种消极的心理负担, 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手术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降低或减轻幻肢痛和残肢痛的发生。

2.3.3

术后由于肢体功能丧失, 易产生绝望心理 (这主要是考虑到将来的生活事业经济家庭等问题而引起的心理反应) 内向型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产生绝命之念, 外向型患者则不拘小节, 玩世不恭, 随随便便违反院规。无论是哪种患者都要给予精神安慰和劝解, 用英雄人物的事迹鼓励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 增加生活勇气, 积极面对生活,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上给予细致照顾和帮助使患者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增加生存信念。以利于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命质量。

3 体会

通过心理护理过程, 笔者体会到临床上不仅药物能过治病, 而良好的心理环境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疾病也能起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和事半功倍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喜怒不节则伤脏, 脏伤则病”故笔者强调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要学好心理学, 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 改变其情志变化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放.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16) :114.

[2]汤亚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情志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1) :52.

[3]王艳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7 (7) :15.

[4]曲文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护理体会[J].山西中医, 2007, 23 (6) :41.

[5]马肖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 2009, 39 (4) :16.

脉管系统 篇8

分型论治

虚寒型:症见患肢沉重, 怕凉, 麻木, 遇寒痛甚, 趺阳脉减弱或消失。证属阳虚寒凝。治以温阳散寒, 活血通脉。方选阳和汤加:附子10 g, 桂枝15 g, 丹参30 g, 鸡血藤30 g, 红花10 g, 水煎服, 日1剂。可用内服中药的第三煎洗足。

寒凝血瘀型:患肢持续固定性静息痛, 末端紫暗、暗红或青紫, 趾端或掌部瘀斑, 间歇性跛性明显, 下垂活动后痛甚, 趺阳脉未能触及。证属血脉瘀阻。治以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方选仙方活命饮加:丹参30 g, 鸡血藤30 g, 红花10 g, 组成活血通脉饮。偏寒趾凉加桂枝10 g, 川牛膝15 g, 羌活10 g;血瘀重者加水蛭10 g, 元胡10 g, 赤芍30 g, 当归30 g。静滴丹参针20 m 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 L, 1次/d, 14 d 1疗程。

热毒型:全身可伴寒热等毒血症状, 患肢局部发红, 焮热肿痛, 遇热痛甚, 发生溃疡或坏疽, 脓渍气秽。治宜滋阴通络, 清热解毒。方用四妙勇安汤加:赤芍30 g, 乳香6 g, 丹参30 g, 连翘15 g, 紫花地丁20 g, 蒲公英30 g。静滴脉络宁30 m L、有效抗生素, 1 次/d, 7~14 d 1 疗程。外治:若为湿性坏疽, 应控制感染, 促其局限, 由湿转干, 常用五宝丹药条, 组方:血竭、滴乳香各30 g, 轻粉10 g, 冰片6 g, 煅石膏60 g。共研细末, 均匀撒在凡士林纱条上, 备用, 盖贴, 每日常规换药。

气血虚弱型:患肢喜暖怕凉, 疮口肉芽不生, 健康皮肉与坏死组织界限分明。治以托毒通络, 益气养血。方用托里消毒散加:鸡血藤30 g, 红花10 g, 丹参30 g, 川牛膝15 g, 疮面五宝丹药面外撒, 太乙膏 (《张八卦外科新编》) 盖贴, 1换/d。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5 岁。主诉:右脚凉痛年余。1985 年4 月16 日入院。病史:1年来右脚发凉不得暖, 行走1 华里即感右小腿酸痛拘急, 稍息即解, 渐渐跛行, 未介意。近来静息夜卧疼甚, 右足趾紫暗, 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西药治疗无效, 急来我院就诊。查:右脚肌肤冰凉, 爪甲增厚, 五趾紫暗, 下垂尤甚, 趺阳脉未触及。脉弦涩, 舌质紫红, 瘀斑, 苔白。辨证为气血凝滞, 寒凝脉闭。治以活血通脉, 温经散寒。方选活血通脉饮加:川牛膝10 g, 元胡10 g, 羌活10 g, 桂枝15 g, 水煎服, 1 剂/d。服药20 剂, 五趾紫色渐退, 右足凉痛大减, 上方去花粉, 再进50 剂, 诸症消, 1985年6月26日痊愈出院。

按:患者挖煤久作, 寒凝络痹, 血行不畅, 寒湿下受, 肢端失养则凉痛, 脉络闭塞则趾色紫暗, 趺阳脉消失。仙方活命饮加:羌活, 桂枝, 丹参, 红花, 川牛膝, 鸡血藤, 化瘀通脉, 温经散寒, 药中病机, 顽疾得愈。

体会

中医认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脱疽”的范畴。李老认为阳虚寒袭, 闭塞不通, 凝聚经络, 气血不畅, 日久寒湿之邪化热蕴毒, 湿毒浸淫, 气血耗损, 趾 (指) 端凉痛麻木, 肢末失养, 脉络闭阻, 趾端坏死, 甚则脱落, 疮口难敛, 即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脉瘀滞贯穿疾病整个过程, 治以通经达络, 活血化瘀。选方仙方活命饮加:鸡血藤30 g, 红花10 g, 丹参30 g, 组成活血通脉饮, 意在气血调达, 脉道通畅。辨证用药效如鼓桴。偏瘀重者重用当归、赤芍加元胡、水蛭;偏寒者加羌活、桂枝、川牛膝;偏肾虚者加杜仲、川断、寄生。李老对仙方活命饮评价较高, 他常教导生徒说:“实践证明, 该方效能已超越治疗疮疡之范畴。凡属气血凝滞, 经络阻塞而致的疾病, 用之得当, 可效如桴鼓”。

李老临床上更注重辨证, 擅长中医治疗, 并不排斥西医, 中西合治, 内治外治配合,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摘要:李在明教授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阳虚寒袭, 凝聚经络, 气血不畅, 闭塞不通而致。分型论治, 法中参西, 内外合治, 疗效颇佳。

脉管系统 篇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笔者选用中成药丹红注射液结合中医辨证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4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40岁,平均34岁。所选病例全部符合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方法:对照组患者辨证施治给予中药口服,临床分为四型。①寒湿型: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用阳和汤加减;②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桃红四物汤加减;③热毒型:治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用以四妙勇安汤加减;④气血两虚型:治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用以八珍汤加减。并根据临床酌用抗生素、短时间内应用妥拉苏林、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除采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外,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15天1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明显改善,步行速度100~200m/分,并能持续步行500m以上无不适者;②显效:临床症状改善,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有改善,步行速度同上,能持续步行500m以上者;③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有改善,步行速度同上,能持续步行300m左右者;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病情继续加重者。疗效判定为2~4个疗程。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中医“脉痹”、“脱疽”范畴,经研究发现本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免疫復合力的形成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积是导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生的重要病因。现代研究则认为有血管内皮受损而产生的TXA2-PGI2失衡,并由此而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瘀的病理基础[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预后差,寒热错杂,虚实交错,应治其标,也应固其本。初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病死和保全肢体的关键。因瘀血阻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固活血通络应贯穿治疗始终。

丹红注射液是由中药丹参、红花提炼而成。丹参为君药,通血脉散瘀结;红花为臣药,化瘀血通经络。二药相辅除邪不伤正,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的TXA2水平[2]。红花能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和释放TXA2,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2,纠正外周循环中TXA2-PGI2平衡失调[3]。同时,丹红注射液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血管损伤,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4]。经过临床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杨大红,杨霄,杨敏.针药合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J].河南中医,2001,21(2):17.

2 胡小戎,曹凤梅.丹参的药理、临床应用与制剂研究[J].中国新医药,2003,2(6):54-55.

3 王淑君,王万铁,熊建华,等.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TXA2-PGI2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3,20(2):100-102.

4 满永,丁莉,国汉邦,等.丹参红花提取物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体外试验[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119-122.

环扎电凝术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临床治疗30例血管畸形患者, 男23例、女7例, 年龄5~38岁, 平均年龄19岁, 其中舌体部位4例, 上唇部位8例, 软腭部位3例, 面颊部位9例, 眶周4例, 颊粘膜部位2例。位置均表浅的软组织血管畸形。

1.2 治疗方法

B超判定血管瘤、脉管畸形的血管走向及深度范围, 术中用5~0的可吸收线 (3个月吸收) 先在血管畸形周围环扎阻断血管血流, 选择5号留置针和电刀相接, 使留置针刺入血管畸形抽出针芯验证针头在血管内再装山针芯, 按照血流的方向, 横断血流平面电凝, 用电凝键电凝3~5秒钟, 确认血管内血凝固阻塞形成栓塞, 再换其他部位同样操作。

2 疗效判断标准[1,2]

治愈:瘤体完全消失, 外形好, 体位试验阴性, 随访0~5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瘤体缩小50%, 但未完全消失, 畸形改善, 体位试验可阴性或阳性, 但时间延长;无效:瘤体无变化或继续增大。

3 结果

所治疗的30例患者瘤体无特殊第2天肿胀明显, 针孔轻度坏死形成溃疡, 大约10天左右溃疡愈合, 1个月复查瘤体质地变硬, 明显缩小, 体位移动试验阴性, 随访6月~1年, 28例治愈, 2例好转, 治愈率为93.3%, 总有效率为100%, 面形及口腔功能外形恢复良好, 患者满意。

4 讨论

脉管性疾病是一种良性疾病, 2002年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使用脉管性疾病新命名和分类, 即把脉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3]。目前, 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很多, 对于较大的血管瘤, 多采用介入血管腔栓塞的方法, 应用无水乙醇、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颌面部的血管瘤, 已逐步成为非手术治疗血管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有一定疗效, 有效率达72.6%[4], 但对于颌面部波及多个解剖区范围大的的静脉畸形临床上还未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药物注射治疗的并发症明显, 包括复发、过敏反应、中毒反应、皮肤黏膜坏死以及神经功能障碍。

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局限性病灶手术仍是最有效和最广泛的使用方法之一。对于影响外观的巨大微静脉畸形和静脉畸形, 也提倡安置扩张器扩张邻近正常皮肤, 二期再行病变切除和创面覆盖[5]。但是, 对于颜面部病变范围宽广、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口内深部病变, 单纯手术可能导致影响美观及创伤大、出血多, 不易切除干净等问题。故应当在介入治疗后3d左右行手术治疗, 这样既可以减少栓塞剂的使用,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又阻断了滋养血管, 降低了血管再通风险, 利于手术的进行[6]。介入治疗后复发, 可能与血管再通有关, 亦可能与注射的无水乙醇和平阳霉素剂量较小有关。

脉管性疾病其他治疗方法还有铜针置留法、电凝固、皮肤磨削、敷贴中药等方法也应用于血管瘤治疗的报道, 且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优势[7]。我们临床采用可吸收线做瘤边环扎具有阻断、减缓血流, 缩小管腔避免栓子随血流到身体其他部位造成相应部位的栓塞, 治疗过程中不必在瘤体各部位电凝, 只需沿血管横断平面一次电凝即可, 可减少创伤, 对于口腔内黏膜、咽喉部、舌根、软腭、口咽部等部位血管畸形, 电凝治疗明显具有更加安全的优势, 所形成的栓子完全可以使脉管栓塞, 瘤体缺少血供而变小或消失, 留置针外层为塑料层对组织无电凝作用, 电凝引起的栓子为自身组织可逐渐被机体吸收, 由于瘤边环扎血栓不会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 复发后还可以再使用该方法治疗, 除局部水肿、溃疡外, 无其他严重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寿柏泉, 丁冠群.鱼肝油酸钠相对大剂量治疗口面部海绵状血管瘤385例疗效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89, 7:102-104.

[2]Derby LD, LowDW.Laser treatmentof facialvenous vascularmal formations.Ann PlastSurg, 1997, 38:371-378.

[3]张志愿.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0:177-181.

[4]郑家伟, 陈传俊, 张志愿.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系统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3, 6, 106-107.

[5]游小波, 傅荣.面颊部血管瘤切除修复一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22 (2) :252.

[6]张靖, 徐宏文, 周少毅, 等.经导管动脉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四肢巨大血管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7) :527-530.

上一篇:情节曲折下一篇:中职英语课堂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