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舒适性

2024-07-20

农业机械舒适性(共10篇)

农业机械舒适性 篇1

摘要:本文从农业美学的角度,研究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问题。

关键词:农业劳动工具,使用性,舒适性

本文从农业美学的角度,研究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问题。

1 基本概念

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指的是农业劳动工具及其各构成部件能够为农业劳动主体所使用、所操作,并通过使用、操作实现作用于、改变于农业劳动对象的目的。农业劳动工具的舒适性,指的则是农业劳动工具及其各构成部件的设计、制造又能以人为本,其长度、宽度、弧度和硬度能够适合人体各部位,特别是直接使用、操作的部位,给人予适合感、舒服感,并且使适合感、舒适感与使用、操作次数和强度成正相关。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就是农业劳动工具既具有使用性,又具有舒适性。

2 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的可能性

首先,人类对于农业劳动工具既需要使用,也需要舒适。人类的追求是永不止境的,这当然包括在对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上,即不仅仅满足于使用农业劳动工具,发挥其功能,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使农业劳动对象朝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改变,还使农业劳动工具易于操作,适合使用,适手适体,并通过使用获得舒适的感觉。例如拖拉机,座椅既是可坐的,又是适体的、舒服的;方向盘、操作杆既是可把握方向的、可控制速度的,又是方便的、适手的、舒服的。又如喷雾器,器具既是可装农药的、可背起的,又是轻便的、易背的、适体的;摇控柄既是可将农药压喷出来的,又是易于操作的、适手的、有手感的。无疑,这样很好,的确值得人类追求。

人类对自身的要求其实无处不在表现着使用和舒适的统一。人身各器官都具有相应的功能,眼具有视觉功能,鼻具有嗅觉功能,耳具有听觉功能,嘴具有语言和饮食功能,手具有抓拿功能,脚具有行走功能,等等。在生存和发展中,人类在使用着这些器官,发挥着这些器官的作用,用眼来看书,用鼻来嗅东西,用耳来听话,用嘴来吃饭,用手来写字,用脚来行走,等等。同时,人类也在追求着这些器官的舒适。睡觉是人类对人身的舒适的总追求,通过睡觉使使用了一段时间(往往是半天或一天)的各种器官得以休息、放松、恢复、舒适。即使在睡觉时也在表现着对舒适的追求,在侧身睡一段后,觉得左侧身有点疲劳,又转成右侧身睡,右侧身睡一段后觉得右侧身有点疲劳,再转成左侧身睡,整个睡觉过程从左侧身转到右侧身,又转到左侧身,不断反复,直至睡醒,或者可以说,整个睡觉过程是这种不断反复左右侧身的过程,准确地说,整个睡觉过程是追求舒适的过程。至于其他行为就更不用说了。看书看了1 h要休息,听课听了45 min中间要休息10 min,如此等等。

人类对自身各器官使用和舒适相统一的要求既表现在意识上,也表现在无意识里。人类睡觉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是一个有意识休息的行为,是一个追求有意识追求舒适的行为。然而,与睡觉相似的打瞌睡却不同了,它也是一种睡觉,也是一种休息,还是一种追求舒适的行为,但它却是无意识的,是无意识的睡觉,是无意识的休息行为,是无意识追求舒适的行为。的确,打瞌睡是无意的,因为此时此刻人们的有意识行为不是睡觉,而是其他,抑或看书,抑或看电视,抑或其他,但事实却是在有意识看书中或看电视中或其他中打起瞌睡来,打起无意识的瞌睡来,进行无意识的休息来,追求无意识的舒适来。显然,这一无意识的行为的形成、产生完全是由于身体对舒适无意识行为驱动的结果。

人类对自身要求使用与舒适的统一,对作为手脚延伸的农业劳动工具自然也要求使用与舒适的统一了。因为农业劳动工具只有既具有使用性,也具有舒适性,人类使用起来才有可能既具有使用性,也具有舒适性。道理其实很简单,手感只有好,使用起来才舒适,手感都不好,使用起来那有可能舒适。

其次,农业劳动工具可给人以使用,也可给人以舒适。农业劳动工具可给人以使用,这一点已显而易见,不需论述,可给人以舒适也是容易理解的。拖拉机的座椅用木料或铁材来做,坐起来就不够舒适,特别是道路不那么平坦的时候,更是震得要命,但若再加上海绵就舒服了,而在座椅上加上海绵是完全可以做得够的,因此,拖拉机的座椅既可给驾驶员坐,也可给驾驶员以舒服。拖拉机座椅是这样,其他农业劳动工具也应该是这样。事实上,拖拉机座椅几乎都是已加上海绵或其他软绵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的例子已证明了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是完全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拖拉机座椅做到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座椅底垫用铁材来做,二是座椅上加上海绵。无疑,这是具体的、表象的东西,透过这一具体的、表象的东西可以看到普遍的、本质的东西:铁材是硬的,做底垫,具有承受能力,从而使座椅可以坐上重量达50~100 kg的驾驶员,实现使用性;海绵是软绵的,铺在底垫上,具有缓冲能力,从而使座椅可给驾驶员带来舒服感,实现舒适性。推而广之,农业劳动工具要实现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必须在材料上符合质量要求;在规格上符合功能要求,在造型上符合人体要求,在接触上符合肉体要求。

3 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的原则

舒适性服从使用性的原则。即在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中,舒适性必须服从使用性。这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舒适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使用。拖拉机座椅铺上海绵,给驾驶员以舒适,坐得舒服,减少疲劳,提起精神,驾驶起拖拉机来又好又久,的确通过舒适,实现更好地使用。但若座椅做成卧式,驾驶员躺在那里的确舒服,然而,却不利于驾驶员驾驶,即不但不能实现更好地使用,反而不利于使用,这样的舒适却是不可取的,或者可以说,是违背舒适性服从使用性的原则的。

另一层意思是,当舒适和使用只能选其一时,只能选择使用。假设,有两种座椅供做拖拉机座椅选择,一种是铁材制作的座式座椅,一种是铁材作底垫、上铺海绵的卧式座椅。显然,第一种座椅坐时不大舒服,特别是当拖拉机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时,更是震得要命,但坐在其中能够驾驶拖拉机;第二种座椅坐时十分舒服,即使拖拉机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坐在其中也很舒服,甚至可以获得网床或摇床的悠闲感觉,不过,坐在这样的座椅是难于驾驶拖拉机的。这时,从舒适性服从使用性的原则出发,就应该选择第一种座椅。

结合性服从效能性的原则。在农业劳动工具的结合性服从效能性中,会出现如下七种情形:一是使用效率和舒服效果都最大;二是使用效率较大,舒服效果较小;三是使用效率较小,舒服效果较大;四是使用效率未达最大,但使用效率和舒服效果都较大;五是舒服效果未达最大,但使用效率和舒服效果都较大;六是舒服效率较小,但使用效率和舒服效果能够同时体现;七是舒服效果较小,但使用效率和舒服效果也能够同时体现。

显然,在追求农业劳动工具效能最大化的时候,应该将第一、二种情形作为目标,即使用效率和舒服效果都最大,以及使用效率较大,舒服效果较小,因为在遵循结合性服从效能性的原则的时候,首先要遵循舒服性服从使用性的原则。事实上,在现实上,要实现第一、二种情形是完全可能的。在制作拖拉机座椅的时候,底垫用铁材来制作,只要铁材的承受力足够大,即承坐驾驶员不但足够,而且稍为有余,这时,上面铺置的海绵又足够厚、足够软,那么,驾驶员坐在其上,既能坐得稳稳的,又能正常地、甚至方便地进行操作,且能几乎没有“硬”的感觉,即使是拖拉机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也几乎没有震动的感觉。显然,这样便实现了使用效率和舒服效果都最大这一目的。

4 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的实现

明确使用的目的。即要明确所生产的农业劳动工具使用的目的。如拖拉机座椅的使用目的是供驾驶员坐用,这就无不要求座椅具备如下特点:一是能够坐用,即能够承受驾驶员的重量;二是能够驾驶,即能够使驾驶员坐在其上驾驶拖拉机;三是能够方便,即能够使驾驶员坐在其上方便地驾驶拖拉机;四是能够舒适,即能够使驾驶员坐在其上驾驶拖拉机、甚至方便地驾驶拖拉机的同时,获得舒适的感觉。显然,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使拖拉机座椅生产的目标明确,进而推之,才能使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的实现朝着明确的方向。

了解人体的要求。即了解人体对农业劳动工具的要求。人体对农业劳动工具的要求,从意识的角度来说,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有意识的要求,指的是人们有目的地去争取、去实现的事情,如上面提到的睡觉,无意识的要求,指的则是人们本能潜存的要求,如上面提到的打瞌睡。从满足的目的来说,可分如下三个层次:一是作为手脚的延伸,实现人类的意志,这也就是第一层次;二是适合人体的自然要求,如椅子做成人体的形状,其弧度与人体弧度相吻合,这则是第二层次;三是给人体带来舒适,上面提到的拖拉机座椅铺上海绵就是例子,这则是第三层次。作为完美的农业劳动工具,就应该既满足人体的有意识要求,也满足人体的无意识要求,既满足人体第一层次的要求,也满足人体第二、三层次的要求。

选择工具的材料。即根据使用的目的和人体的需要,选择生产农业劳动工具的材料。明确了使用目的,了解了人体要求,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生产农业劳动工具的材料。拖拉机的座椅要做成既能承载驾驶员,并方便驾驶员驾驶拖拉机,又能减轻震动影响,并给驾驶员带来舒服的感觉,在选择材料时,就应该考虑这些要素,选择铁材作底垫,选择海绵作铺垫,这样生产出来的座椅,就能既达到使用的目的,又满足人体的需求。

生产理想的工具。理想的工具,就是使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的工具。生产理想的工具,则是合适的材料,通过生产技术的作用,变成既可使用,又符合人体要求的工具。显然,当使用目的明确了,人体要求了解了,工具材料选择了,生产技术就成为关键了,即所掌握、使用的生产技术必须能够生产所期望的理想工具,否则,所期望的理想工具只能成为“乌托邦”。拖拉机座椅用铁材来做底垫,用海绵来做铺垫固然好,但必须要拥有这一生产技术,否则,这样的座椅是做不成的,期望生产这样的座椅则是不现实的。一句话,生产技术必须跟得上理想工具的发展要求。

农业机械舒适性 篇2

高层居住环境对心理舒适性的影响

学生姓名: 学 籍 号: 班

级: 专业方向: 日

期:

牛雪玲 20121091312 研究生1231班 工程项目管理 2013年

5月 15日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以住户(家庭)为核心而建造起来的空间环境可能引起居民心理上的应激反映,包括:愉快、舒畅、厌恶、不适等心理感受。以便在从事居住建筑设计时趋利避害、优化设计。

“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中心、根据居民行为规律和居住区的功能进行规划布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按照人体功效学原则进行住宅空间尺度设计。

关键词:居住环境;心理舒适性;优化设计:以人为本

一、概述

住户的居住行为心理构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居住环境中人的行为心理需求是人的各种基本需求在居住环境中的反映。

关于人的需求状况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递进理论,将人类需求细致地划分为五种层次:生理需求(生存、健康),安全需求(稳定性、保护性、消除恐惧等)、归属与爱的需求(爱、性、柔情、友谊和自立)、尊敬需求(名誉、威信、褒奖和成功),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首先追求较低层次的需求,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凸现出来。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居民的行为反映在居住环境中,体现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各种行为心理需求。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应该具有使居住区中各级空间实体与居民的各类需求互相吻合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从行为心理需求的角度,对居住环境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心理评价标准。

高层居住环境由于其自身的许多特点,必然对居民的各类行为心理需求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居住环境的整体质量。下面我们就根据居住环境心理标准的内容,逐一分析高层居住环境中的居民行为心理需求特点。

居住舒适性是人的心理普遍追求的目标,是由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包括功能上的方便、生理上的和谐以及心理上的愉快和舒畅。其内容主要涉及足够的居住面积、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物理条件(隔声、隔热、保暖、光照和通风状况等)等因素。这些围绕人而存在的客观环境发出信息刺激人的感官,进而引起心理舒适感的变化。心理舒适感与生理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反映在心理上必然感到不舒适;然而一个满足基本生理要求的居住环境并不一定是居住者感觉舒适的环境,因为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周围的环境,例如人可以通过室内灯光来弥补自然采光的不足,但是这种被动的适应也会引起心理上的不舒适。因此,舒适的居住环境应该对人的居住生理需求做出相对的回应。

二、影响心理舒适性因素

1.阳光与阴影

阳光和水、空气一样,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条件。充足的阳光不仅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舒适。它的功能是任何人工照明、暖气或空调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人们在选择住房时,往往非常重视居室的朝向与采光条件。现在居住区规划要求大寒日(或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日照标准就是基于人的这种需求。

一层六户、八户(或更多)的塔式高层住宅由于在节约用地上的优势以及规划布置上的灵活性,在设计中被普遍地采用。这种塔楼形式在回归线以南地区,多个方向上的日照都能保证。但是在日照时间较短的北方地区,日照不均衡的缺点就表现的较为明显。塔式高层一般至多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住户是朝南的;其余向东或向西的住户,只能享受半天的日照,夏季还要饱受日晒之苦;还有的住户甚至完全受不到阳光照射,成了“阳光贫困户”。如今有些塔式高层住宅中,名义上每户都有向南的房间,而实际上有的住宅户型中向南的房间仅仅是一些小居室,大面积的主要居室都是完全向北的;在有深凹槽的住宅中(如双十字平面、“王”字形平面等),北面住户的南向房间往往被南面的住户遮挡,实际上长期处于阴影之中,而位于凹槽中的其他房间(通常是厨、卫等辅助房间)采光条件也会及其恶劣。

高层住宅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于体量高大,会形成较大面积的阴影。如果楼幢之间的距离过密,北面低层住户的窗户会受到阴影的遮挡,减少采光时间,影响生活质量,也会对人们的户外活动造成一定影响。一般而言,充足的日照是外部空间具有活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外部空间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而现有的日照法规多是立足于保证建筑内部空间的日照要求来考虑问题,外部空间只是为了保证相邻建筑的日照间距而存在,对其本身的日照条件考虑很少。许多高层住宅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常处在大片阴影之中,这种缺少阳光、没有生气的外部空间对居民毫无吸引力,形同虚设。

当然,阴影带来的也并不完全是缺点。在炎热地区,或者在骄阳似火的盛夏,高层建筑的阴影可以降低热辐射,保证户外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如何趋利去弊,把高层住宅落影的不利性减到最小,并利用其改善局部小气候,应该是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2.风

风对高层居住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有很多方面。在高层住宅中,由于风速、风向和周围气流的变化,建筑各个面都受到变化着的风压力(正压或负压)的影响,使其产生一定的偏移和振动,振动带来的振幅和加速度会引起人体的不适。随着建筑物的增高,风速加大(据测算,离地面50、100、200m高度处,风力分别比离地面10m处增加了1、2、3级),随之而来的振动也会更强。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高层住宅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度一般不超过100米,结构刚度比较大,振动对舒适性的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

风对高层住宅内部舒适感的影响还体现在声音上,由于高空风速变大,住在较高楼层的居民会听到强烈的呼啸声和撞击声,在下雨天,强风使雨点剧烈地拍打在玻璃上,这些响声都会引起人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慌。

除了对高层住宅本身的影响,风对其周围环境也有一定影响。在建筑之间的空隙处形成强劲的疾风,在拐角处形成旋风,也即常说的通道效应、缝隙效应、转角效应等。这种突然变化的局部风环境除影响到附近的低层住宅外,还会给在其附近活动的居民和行人造成不适。统计表明,人活动频繁的近地区域(距地2m内)的风速大小,会直接影响人的舒适性。在严冬季节,高层住宅附近地面强烈的冷风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排斥,表现在行为上则是匆匆而过,不愿意在户外活动和停留。

与风速过大相反,另一种影响居住舒适性的情况是通风不良。良好的通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利,活跃的风场能够及时交换新鲜空气,顺畅排放居住区内的污染气体,促进环境的生态质量。而在有的高层住区内,为了追求高容积率,布局过于密集封闭,有的塔式住宅平面布置不合理,住宅内难以形成穿堂风。3.噪声

适宜的声环境是保证居民生活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噪声不仅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引起精神上的烦躁与紧张,住户之间的噪声也破坏了居民的私密性。

高层住宅由于其自身结构和规划布置方式的特点,其噪声来源比其他种类的住宅更为多样。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高层住宅投资方多将用地选择在城市交通发达、便捷、人流量大的地区,以期获得居住、商业的高回报率;同时住宅用地范围内的高容积率又使住宅紧邻其他建筑及设备。这必然造成高层住宅受到比其他类型住宅更为严重的交通噪声与喧闹噪声的影响。如深圳万科金色家园,住宅用地紧邻城市干道莲花路,可以想像这些高层住宅中居民所遭受的噪声污染的程度

高层住宅内部的噪音来源也是多样的。如电梯启动和停靠时会产生噪音,给排水管道及其提升加压设备要带来噪音,暖通、空调等各种机器设备工作时也会发出噪音,还有强风撞击建筑引起的特有的噪声。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纷纷进入家庭,扩大了生活中的噪声源。而高层住宅要求自重轻、结构薄,采用的轻质隔墙与现浇实心楼板隔音能力较差,常常会造成住户之间的声音相互干扰,这种情况对居民的生活影响最为严重。据调查,在高层住宅中,一半以上的住户抱怨噪音来自上下层单元,更多的住户指出户间的隔音效果不好使得自己的某些活动不得不受到声音的拘束,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私密性。

因此,提升高层住宅的声环境品质,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影响,是满足居住舒适性的重要方面。

三、居住环境设计

作为居住环境,居民所需要的是完善和提高居住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美观。居住区的室外环境建设是为居住在小区里的人们提供一个生活行动方便、外部空间舒适、便于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活动空间和感官良好的居住环境,室外环境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住区生活质量、完善住区生活环境的使用功能,因此,居住区环境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进行室外环境设计时要考虑人的心理需要、生活需要、安全需要、休闲需要、活动需要、社交需要等多方面的需求,在追求美的同时,更应当注意环境功能的适用性。

总之,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时,在尊重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要考虑人的生活细节,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从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中与居住者心灵相通,这样才能创造出贴近生活、适于人们居住的最佳环境。

参考文献:

行驶舒适性评价方法 篇3

关键词:吸收功率法 l/3倍频带 总的加权值评价法

所谓汽车平顺性就是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乘员所处的振动环境具有一定行驶舒适性的性能,对于载重汽车还包括保持货物完好的性能。由于平顺性主要是根据乘坐者的舒适程度来评价,所以它有时又称为行驶舒适性。

稳性指标评定法是基于德国Sperling等人的试验成果提出的,相对比较标准化的铁路车辆运行可以给出评价显式,我国铁路部门已采用。相对于随机性更强的汽车,不建议采用。

还有学者提出了吸收功率法、BS6841-1987(英国标准)等其他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选取适当方法对高墩大跨桥梁车桥耦合振动行驶舒适性进行评价。

1.吸收功率法

吸收功率法是在1968年由Lee R.A.和Pradko F.提出的。该方法认为,人体对振动的响应与人体所吸收的能量有关,以人体与振动系统接触部位的力和速度信号来计算吸收功率,以此来评价。按定义,其测量较为复杂,多用在基础研究中。研究表明吸收功率与加速度均方根值有关,可用类似频率加权系数的方法表述。作为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主观评价方法,吸收功率法提出,人体在一定范围内是一弹性线性系统,考虑到人体接受的振动能量和沿全身传递,其振动能量的时间变化率为吸收功率。因而,它是将人体承受的垂直振动。横向振动(左右、前后) 和坐着的人体脚部的振动相加,用一个数据评价。

2.1/3倍频带法

20世纪7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综合大量有关人体全身振动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国际标准IS02631《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指南》,井于1978年修订1次,1985年修订后重新发表IS02631 /1-1985《人体承受全身振动评价第一部分:通用要求》,该标准推荐的l/3倍频程分别评价方法、总加权值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指标,适用于1~80Hz频率范围内对人体承受的全身振动评价。1997年,经过3次修改和补充,ISO公布了ISO2631—1:1997 (E)《人体承受全身振动评价-第一部分:一般要求》,这一标准在评价长时间作用的随机振动和多输入点、多轴向振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时,能更好地和主观感觉一致。

其核心内容是,根据人体对不同频率、不同方向的机械振动的平均忍受能力(表达为一定强度下的允许承受时间或一定承受时间下的允许忍受程度)制定了三个评定准则界限,即:暴露极限Ted、疲劳-工效降低界限 Tfd、舒适降低界限 Tcd。

疲劳-降低工作效率界限 Tfd與保持工作效率有关。对于驾驶员来说,承受的振动强度不超过过这个界限,意味着大脑清醒反应敏捷、动作准确,能正常地进行驾驶操作。所谓振动强度就是l/3倍频带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舒适降低界限 Tcd与保持舒适有关。根据ISO2631的规定,它是“疲劳-降效界限”值的1/3.15(下降10db)。

对于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的振动情况,加速度是一种宽带的随机过程。在此情况下,标准规定计算出各个1/3倍频程宽带上的均方根值,然后分别与相应的中心频率上的界限值相比较。即,1/3倍频带认为,许多1/3倍频带中对人体产生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由人体感觉的振动强度最大的(折算到人体敏感频带范围以后)那一个1/3倍频带所造成。

3.总的加权值评价法

在处理平顺性试验结果或计算设计参数对振动的影响时,通常还采用传至人体振动的加速度均方根值σp或车身振动的加速度均方根值σz作为评价平顺性的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简单,适用振动频率分布相似的条件下进行对比。σp和σz值等于1~80Hz中20个1/3倍频带加速度均方根值分量σpi或σzi平方和的平方根。即

式中,N-频带数

总加权值反映了全部振动能量的大小,而且振动加速度均值为零,所以σp和σz代表加速度幅值波动的范围。

总加权值σp还可利用计权滤波网络,由均方根值检波器读出。在《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GB4970-85)和《客车平顺性评价指标及极限》(GB/T12477-90)中均把总加速度加权均方根值σp列为平顺性评价指标之一。

当各1/3倍频带加速度加权均方根值分量与彼此相等时,1/3倍频带分别评价指标σpwi和总加速度加权均方根值σp的关系为:

式中,n为总的频带数。

在只有一个1/3倍频带有值的窄带振动条件下(n=1),能量分布都集中在该1/3倍频带内。总加速度加权均方根值σp显然就是前面1/3频带分别评价方法所考虑的,对人体影响最突出的那个频带的加速度均方值。

σp=(σpwi)max

此值已折算到人体最敏感的频率范围,所以,可将σp值与“疲劳—工效降低界限”上人体最敏感频率范围的容许值比较来进行评价。

(1)总的来说吸收功率法比较全面,但它是各个方向吸收功率之和,这样会导致某一方向超过了允许值,而其它方向值很低,总的吸收功率不大,评价方法反应相对“迟钝”。一般说,仅使用定性的说明或描述的内容不易确定行驶平顺性,因此,有必要用定量的方法来评价行驶特性,即客观测量评价法。

(2)1/3倍频带法是汽车平顺性评价的基础,可以用一个数评价宽频带激励。适合于周期振动、离散随机振动和非周期振动。其优点在于,灵敏度高,并且对于不同方向以及某个方向上加速度均方根值的突出峰值位置比较清楚,有利于汽车结构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家瑞.汽车构造(第5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9

[2]夏禾.车辆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M], 科学出版社, 2002

[3]陈南,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机械通气病人的舒适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机械通气病人278例, 男192例, 女86例;年龄28岁~93岁;其中经口气管插管132例, 经鼻气管插管75例, 气管切开71例;平均机械通气天数16 d。经临床观察, 昏迷的病人占27%, 出现焦虑、恐惧、孤独、烦躁的病人占35%~41%, 出现气管导管、气道有痰及想吸痰、体位及约束、身上管道以及不能说话等方面不适占21%~65%。经过针对性、有计划的护理, 满足其舒适的需求, 206例病人的不适得到缓解、病情明显好转, 37例病人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35例病人死亡。

2 舒适护理

2.1 气管导管的舒适护理

经口气管插管因口不能闭, 吞咽反射减弱, 口腔被迫长时间张口等原因, 病人不适感特别强烈, 对于清醒病人耐心做好解释和鼓励, 并注意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保持口腔清洁, 采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代替牙垫固定, 检查寸带和胶布是否过于紧迫, 给予及时的调整。有报道新改良的一次性注射器固定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舒适度明显增强[3]。经鼻气管插管病人虽然可闭口吞咽, 较经口插管要相对易于接受, 但临床上经鼻气管插管停留时间比较长, 会造成鼻腔黏膜充血水肿, 病人感到局部压迫、头胀等不适, 为避免导管长时间压迫上唇, 用以纱布垫护, 同时及时调节呼吸机机械臂的弯度, 必要时加用呼吸机管道延长管。气管切开病人由于手术创伤, 开始时切口痛苦较大, 要注意每次换药动作轻柔, 寸带松紧以能通过一手指为宜, 由于病人气管非常敏感, 操作时防止牵拉导管引起病人呛咳、气促等不适。做好气道湿化的护理,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失去了上呼吸道的温、湿化作用, 机械通气时需要使用加温加湿器予以补偿, 保持呼吸道湿化, 以满足生理需要, 防止气道干燥不适。选用无菌蒸馏水24 h 200 mL~250 mL持续泵入, 呼吸机管道远端温度保持32 ℃~36 ℃。

2.2 吸痰的舒适护理

吸痰痛苦的主要原因是憋气及恶心。在吸痰前向清醒病人解释清楚, 取得配合。选择大小合适、柔软的吸痰管, 吸痰管的外径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二分之一, 吸痰时压力小于6.67 kPa,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 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2 min~3 min, 并注意观察病人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以及面部表情、四肢动作所表现的痛苦程度, 作为判断病人缺氧和停止吸痰的参考指标。

2.3 沟通障碍的舒适护理

机械通气病人因不能说话而导致沟通障碍, 可引起病人的心理不适, 病人常有着急、急躁等心理反应。杜春萍等[4]调查表明68.9%的病人在机械通气期间想说话。因此, 注重加强与病人之间的交流, 注意做好以下几点:①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 告诉病人不能说话是暂时的, 以及拔管时间、病情好转的结果等;②改进交流方式, 给病人打手势交流, 用卡片、图片与病人交流, 用写字板让病人自己写;③密切观察与分析病人的眼睛、面部表情、口形和手势所表达的信息。

2.4 体位的舒适护理

机械通气病人长期卧床, 常有体位不适感。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的表现, 判断病人是否需要变换体位, 每1 h~2 h帮助病人变换体位1次, 变换后询问病人是否舒适, 及时发现新的体位不适。在协助病人翻身时先理顺好各种管道后再进行翻身, 并协助病人活动肢体、被动按摩或坐起。

2.5 应用约束带的舒适护理

进行机械通气的清醒病人经常需要约束, 但约束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 注意向病人讲清约束的目的是防止自己拔管, 争取病人的理解与配合。约束过程中保护好约束的肢体, 防止肢体受伤, 每2 h放松约束并给予被动活动, 防止约束肢体麻木、疼痛和损伤[5,6]。

2.6 环境的舒适护理

ICU属于封闭管理, 仪器的报警声、长明灯及其他病人的呻吟声易对病人造成不良刺激。护理人员主动向病人讲解ICU环境、疾病相关知识及各项治疗护理目的, 消除陌生环境对病人心理上造成的不安全感及呼吸机设备不熟悉所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合理设置及调整呼吸机报警上下限及报警声的音调, 减少噪声对病人睡眠和休息的影响, 提高病人的心理舒适度。

3 小结

舒适护理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是让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更好地配合治疗。通过为病人提供舒适的护理, 缩短了病人机械通气的时间, 促进了病人早日康复, 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加。由此可见, 护士不是简单的操作工, 而是心灵的向导, 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是舒适护理的基础。作为医务人员不仅要关心病人的疾病, 还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精神状态, 让病人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使其真正体验生理与心理上的最大舒适。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8例机械通气病人实施舒适护理并进行临床效果观察。[结果]实施舒适护理的病人心理上获得舒适感和安全感, 机械通气时间缩短。[结论]对病人实施护理时, 应重点满足其舒适的需求, 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机械通气,舒适护理,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吕宜凤.舒适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10A) :1733-1734.

[2]曾伟红, 陈琼芳.机械通气病人的需求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4) :41-42.

[3]刘亮英, 冯湘萍, 赖旭春, 等.应用改良注射器固定经口气管插管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5) :14-15.

[4]杜春萍, 虞献敏, 陈秒.机械通气病人的舒适需求与护理[J].华西医学, 2003, 18 (4) :565-566.

[5]郭淑华, 王小宁, 刘庆辉.机械通气致肺损伤的防护[J].护理研究, 2008, 22 (2C) :522.

农业机械舒适性 篇5

目的:验证个体差异对座面舒适性是否有影响。方法:用BMI指数和体脂肪率对人群进行分类,再通过主观的问卷调查和客观的座压实验,对问题进行验证。结果:从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得出,个体差异确实对座面舒适性有影响。但是没有人研究以人为变量的压力分布问题。通过座压实验和定性定量的研究,验证是个体差异对座面舒适性有影响。为以后的设计做更好的指导。

背景和现状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发现瘦的人愿意坐软的椅子,胖的人愿意坐硬的.椅子。瘦的人经常抱怨“这椅子太硬了”。胖的人也经常会抱怨“这椅子坐的我腰疼”。其实这些问题正是椅子的舒适性出了问题。发现这个问题后,试图以人为变量进行座椅舒适性的研究。进而对国内外这个方向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

被试人群分类

经过一些前期的了解和调研,我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被试人群进行分类。首先,采用BIM指数对人群进行简单的分类。

BIM指数公式: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以往断一个人的胖瘦的方法,就是使用身高及体重之比率(即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值)来判定,不过此种方法容易忽略了人体脂肪之多寡。因此,要判断一个人真正的肥胖程度,除了用BMI做参考指标外,另外还必须要检测体脂肪率,所以引入一个新的指数,即体脂肪率。体脂肪率公式:体脂 % = 1.2×BMI +0.23×年龄-5.4-10.8× 性别

体脂肪率标准:男性体脂>25%,女性>33%是诊断为肥胖的标准

最后统计出30名被试的BMI指数和体脂肪率,从体脂肪率可以检验BMI指数,可以很明显的分辨出三类人的个体差异。故将30名被试分成了三类人群,进而可进行主观和客观实验。

人对座面压力舒适性的主观分析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作为调查人对座面压力舒适性的主观分析。此处引入一个评价方法,即舒适整体等级的评价:Kolich提出“整体舒适指数”评估方法,参与者完成有十个问题的调查问卷。每一个问题都采用七分量表法,从—3到+3,从不舒适到舒适依次命名,其中0代表正好。随机找了30个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上男性和女性人数平均。

问卷总结结果:正常的人对座椅的舒适度评价为-0.375到0之间,瘦的人对座椅的舒适度评价为-0.5到-0.375胖的人对座椅的舒适度评价为0到0.5。所以从主观研究的角度得出结论,个体差异对座面的舒适性是有影响的。

人对座面压力舒适性的客观分析

首先,让被试都坐同一把人机工程椅,然后观察分布曲线图。采用美国Tekscan公司所提供的体压分布测量系统(BPMS,body pressure measure system)测试人-座面压力分布数据。首先邀请30名被试,并要求被试在5个小时内无剧烈运动。再将压力传感垫置于人与座椅之间,待压力稳定后进行记录,记录时间为5min,采样率为8 f.s。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将30个座压数据的平均值带入SPSS系统进行计算,过程如下。

需要报告的值为

1. 表1中Drbin-Watson值1.817,接近于2,表示数据独立性较好

2. 表1中的R值0.802,表示回归模型有效,

3. 表2中显著性sig值,小于0.05,模型回归系数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显著性。

4. 报告标准化回归系数0.648,可以写成方程

TP=0.648BMI-4.592, 两个变量正相关。

表1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Durbin-Watson 1 .802(a) .643 .631 1.77781 1.817

表2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B Std.Error Beta 1(constant BMI) -4.592 .648 1.967 .091  .0802 -2.335 7.108 .027 .000

由此结果可看出,座压变量与BMI指数是有直接关系的。即个体差异对人的主观舒适性是有影响的。

结论

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期间的舒适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低体重儿共23例, 其中男12例, 女11例;入院出生日龄0.5 h~1.0 h;平均体重1.96 kg。

2 舒适护理

2.1 机械通气前的舒适护理

2.1.1 环境的准备

室内配空调和空气净化机, 保持病房清洁、干净、通风良好, 早晚各通风1次, 避免对流风。保证室温24 ℃~26 ℃, 湿度55%~65%。根据病情准备性能好的辐射抢救台或温箱, 将箱温保持在30 ℃~34 ℃。用两个一次性医用手套 (装满一半39 ℃~41 ℃的温水) 再用柔软的毛巾包裹成的枕头。

2.1.2 仪器的准备

准备好呼吸机, 接好各种管道, 保证正常的运作, 准备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呼吸囊、输液泵、吸氧吸痰用物及抢救药物, 保证最快、最有效的抢救。

2.1.3 患儿的准备

用毛毯抹干身上的水分, 液状石蜡擦净全身的胎脂并更换尿布, 穿好柔软的婴儿服。清理口鼻分泌物。

2.2 机械通气期间的舒适护理

2.2.1 吸痰的舒适护理

选择型号适宜、质地柔韧的吸痰管。掌握熟练轻柔的吸痰技术可将吸痰造成的痛苦减少到最低。吸痰前给1 min~2 min纯氧,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 如痰液较多, 需要再次吸引, 应间隔3 min~5 min, 病人耐受后再进行。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1次。吸痰时严密观察病人的行为症状, 一旦发现患儿有憋气、口唇青紫等缺氧的表现, 应立即停止吸痰, 并给予纯氧吸入, 直到病人的缺氧症状消失[2]。呼吸机湿化罐的温度控制在32 ℃~35 ℃。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 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引起口腔溃疡。

2.2.2 体位的舒适护理

使患儿处于头高30°, 头偏向一侧, 防止因反流引起窒息。新生儿不可能自行变换卧位, 长时间单一卧位对肢体皮肤的压迫, 可增加新生儿的不适, 特别是危重儿, 甚至造成头颅畸形, 护士必须协助患儿更换体位。还要防止翻身不到位。研究表明, 30°~45°翻身对改善通气几乎没有作用[3]。因此, 翻身时要使病人体位处于90°的侧卧位, 每2 h~3 h翻身、叩背1次, 平卧、左侧、右侧交替, 侧卧位时背部垫以软枕。协助病人翻身时注意保持头颈部与导管的一致性, 避免拉脱或牵拉导管而损伤气管黏膜, 各种导联线集中在一起, 避免被压在身下引起皮肤受损。

2.2.3 护理技术的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贯穿于每一项护理工作始终, 并渗透于具体护理行为中[4]。在实施护理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敏捷, 操作准确、熟练,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低体重儿胃肠吸收差, 不能满足机能生长发育需要, 需要从外周静脉补偿。密切观察酸碱平衡, 及时行血气分析。为避免长期静脉或动脉穿刺引起不适, 建议行PICC置管、动脉留置针或医生行脐静脉插管, 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痛苦[5]。

2.2.4 心理的舒适护理

低体重儿刚出生不久, 处于相互认同的情感连结阶段, 且因机械辅助呼吸而使亲子间情感中断, 会影响患儿心理社会发展的需要。护士在低体重儿烦躁时以轻柔的语调与之说话, 并通过对低体重儿头部、手部皮肤和背部的抚触, 避免“皮肤饥饿”现象, 使低体重儿安静, 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5]。

2.2.5 皮肤的舒适护理

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 皮肤柔嫩, 角质层薄, 任何轻微擦伤都可能引起感染。因此要保持皮肤清洁干净, 每天床上浴后予强生润肤油按摩全身。及时更换尿布, 防止尿液浸湿脐部引起感染, 便后用湿纸巾或软毛巾擦干臀部, 预防红臀的发生[6,7]。

3 小结

舒适护理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它作为整体护理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法, 对拓展科学领域, 深入专业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将舒适护理融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过程中, 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给低体重儿周到的舒适护理, 使其在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均达到最佳的状态, 促进低体重儿的早日康复。

摘要:为探讨舒适护理在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期间的影响。采取在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期间从吸痰、体位、护理操作、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实施舒适护理。将舒适护理融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过程中, 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给低体重儿周到的舒适护理, 使其在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均达到最佳的状态, 促进低体重儿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低体重儿,机械通气,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汤洁.舒适护理模式之我见[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10) :23.

[2]张环, 马红梅.影响保留气管插管病人舒适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河北医学, 2004, 10 (6) :505-506.

[3]王书会.机械通气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医学, 2003, 43 (17) :35.

[4]叶爱钦.舒适护理在乳腺癌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3 (8) :106.

[5]陈淑英.新编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5.

[6]俞钱华, 邵媛仙, 詹建华.水袋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7, 21 (5C) :1364.

农业机械舒适性 篇7

关键词:舒适度,体感技术,疲劳度,机械臂,舒适控制算法

0引言

体感技术 是指通过 做出肢体 动作而无 需操作任 何复杂的 控制设备 就可以身 临其境的 人机互动 技术[1]。 区别于按 键与触摸 等传统的 交互方式 , 体感技术 提升了操 作的灵活 性 、 直观性 , 在游戏 、 移动应用 、 运动康复 、 虚拟学习 系统等领 域中 , 有着越来 越广泛的 应用[2,3,4,5]。

目前的体 感机械臂 控制算法 中 , 对于人手 臂与机械 臂姿态之 间的映射 , 主要是基 于几何关 系求其运 动学正反 解[6], 其核心思 想是进行 线性映射 , 令机械手 臂完全模 仿人的手 臂姿态 。 而人体手 臂构造与 机械不同 , 手臂的生 理结构决 定了其不 具备机械 关节那样 完全的自 由度[7], 而且考虑 到力度 、能量消耗 等因素 , 手臂做出 不同动作 的难易程 度也不尽 相同 。 这就导致 在操作机 械手臂完 成一系列 动作的过 程中操作 者容易疲 劳 , 效率较低 , 不能长时 间作业 。

为了减轻 使用者的 疲劳度 , 提高控制 的舒适性 和效率 , 考虑人手臂的舒适程度 以及能量消耗等因素 的影响 , 提出一种基于映射关系 的体感机械臂舒适控制 算法 。

1系统设计

1.1总体设计

设计了机械臂体感控制系统, 总体分为运动采集模块、 机械臂控制模块、机械臂运动模块三部分, 如图1所示。

运动采集 模块采集 人手臂的 姿态信息 , 经过姿态 解算和无 线传输到 达主控制 器 , 通过舒适 控制算法 的处理 , 实现从手 臂姿态到 机械臂动 作之间的 映射 , 令机械臂 的肩 、 肘以及腕 关节处的 舵机转到 目标角度 , 实现体感 控制机械 臂 。

1.2机械臂系统设计

为减少加 工机械臂 结构所消 耗的时间 和成本 , 利用博创 机器人套 件的舵机 及其可组 装散件 , 搭建了五 自由度刚 性机械臂 , 并以人肩 部为原点 建立手臂 平面坐标系 , 如图2所示 。 分析体感 姿态用到 了运动学 正反解算 法 , 采集手臂 角度 α、β, 解算后映 射到右侧 机械臂的 五个关节 处舵机转 角 (图1中1~5) , 实现机械 臂定位 。

基于惯性 体感技术 , 设计了一 种集成MPU6050陀螺仪模 块 、24L01无线发射 模块和STM32单片机于 一体的小 型可穿戴 式无线姿 态监测模 块 , 通过通信 组网 , 将实时采 集到的姿 态信息经 运算处理 传回主控 制器 。

1.3算法设计流程

依据现有 疲劳度理 论 , 结合体感 机械臂控 制实验 , 为人手臂 较为舒适 的控制区 域建立空 间模型 。 用体感机 械臂装置 做大量样 本实验 , 实测舒适 区域的样 本 , 与理论计 算结果比 对 , 用数学方 法拟合并 确立舒适 空间 。 以测得的 手臂舒适 区域作为 反馈 , 进一步优 化和改进 算法 , 修正动作 映射关系 , 最终确立 舒适控制 算法 。

2舒适空间预测

舒适是一 个模糊的 概念 , 目前尚无 公认的量 化指标 , 但仍有一 些研究成 果可以借 鉴 。 通过理论 分析和计 算得出量 化指标 , 进而分析 舒适度情 况 。

结合体感 舒适性相 关领域研 究[8,9,10], 可以推测 人手舒适 范围应具 备以下特 征 : 舒适度范 围可能与 手臂运动 角度 、 方向以及 速度有关 ; 为了简化 计算 , 取速度为60 ° / s , 结合体感 机械臂控 制实践 , 考虑手臂 肘关节的 伸展和弯 曲两个方 向 (对应于坐 标系中y轴运动 ) , 肩关节的 内曲和外 展方向 ( 对应于坐 标系中x轴运动 ) 计算舒适 度 , 绘出的满 足舒适性 条件的直 角坐标形 式如图3所示 。

结合计算 结果分析 可知 , 在假定简 化模型的 条件下 , 手臂的舒 适控制区 域偏坐标 系左下方 , 成椭球形 。 为了进一 步确定手 臂的舒适 控制区域 , 设计了让 实验者以 下臂自然 平举正前 方为圆心 , 画最大圆 以获得感 性最大舒 适区 , 实验结果 如图4所示 。 经分析可 发现整体 趋势与理 论计算相 仿 , 舒适区域 偏向于坐 标系左下 方 。 这为后续 样本实验 提供了有 利的参考 。

3测定舒适范围

为保证上 述理论在 模型建立 与算法设 计过程中 具有指导 意义 , 设计了A、B两组实验 , 分别定量 测试了径 向平面 ρoz内和 ρ=C ( 常数 ) 的圆柱曲 面内的手 臂舒适范 围 。 系统抽样 了习惯使 用右手的30名同学作 为被测者 , 穿戴姿态 监测模块 根据自身 习惯与控 制舒适程 度做出一 系列规定 的控制指 令 , 将所有动 作采集后 汇总分析 。

3.1实验A (径向测试实验)

测量了操 作者的手 腕在 ρoz平面内运 动时舒适 区域的分 布情况 。 实验设定 了9个典型机 械手位置 , 请被测者 按照操作 意愿为其 制定最舒 适的控制 动作 , 通过测量 与姿态解 算后 , 得到如图5所示的控 制姿态示 意图 。

实验得出 以下三点 结论 :

( 1 ) 除特殊动 作 ( 需要控制 机械臂举 高 、 伸直等 ) 外 , 手腕位置 近似维持 在以肩部 为顶点 , 锥角为60° 的圆锥锥 面内 , 距离肩部 距离最远 的位置约 为伸直状 态下的9 / 10 , 最近位置 约为伸直 状态下的1 / 3 , 如图6所示 。

( 2 ) 当手腕处 在舒适活 动范围内 ( 锥面内 ) 时 , 人手下臂 方向与机 械臂的五 号关节 、三号关节 所连线段 方向平行 , 且人手腕 到肩部的 距离近似 与五号关 节 、 三号关节 之间距离 成正比 。 此结论说 明当手臂 在舒适范 围内时 , 人对机械 臂的控制 意愿更倾 向于线性 映射 。

( 3 ) 当手腕处 在不太舒 适的位置 ( 锥面外 ) 时 , 例如控制 机械手举 高 , 操作者总 是希望自 己的手不 至于举得 太高 (会过于疲 劳 ) 就可以控 制机械臂 举得比较 高 , 所以设计 算法时应 该在人手 不舒适的 范围设置 更高的控 制灵敏度 , 以减轻人 手臂负担 。 此结论为 在 ρoz平面内建 立映射关 系提供了 参考 。

3.2实验B (点阵指定实验)

实验测量 了操作者 的手腕在 一个与轴 线距离为 常数C的柱面内 运动时舒 适区域的 分布情况 。

由于舒适 范围集中 在一个锥 角为60° 的锥面内 , 柱面被该 锥面切割 剩余部分 弧度不大 , 实验中可 近似认为 平面来处 理 。 设计了同 一平面内 的5×5点阵 , 平均分布 在机械手 前方能够 触及到的 区域 。 按照一定 顺序指出 一系列点 , 请被测者 按照控制 意愿将手 腕跟踪到 每一个对 应的位置 , 记录手臂 姿态 。 做出每个 动作后将 手自然下 垂短暂休 息 , 减小疲劳 度对测试 的影响 。

每位被测 者按照不 同点描绘 出的轨迹 做出动作 汇总 , 绘制折线 图 。 分析位置 关系可知 , 折线中相 邻两节点 间距离越 小 , 表明操作 者为机械 手制定的 操作姿态 在该范围 内变化幅 度越小 , 说明该区 域就越远 离舒适范 围 。

综合实验 得出结论 :手臂舒适 范围在柱 面内近似 体现为椭 圆形 , 其长轴与 水平方向 所成角度 约为45°。 其中水平 扫描动作 的位置记 录图如图7所示 。

4算法设计与验证

实验结果 表明 , 通过实际 测量得出 的手臂舒 适范围与 理论推导 的舒适范 围基本吻 合 , 尤其在分 布范围的 形状以及 分布形态 的方向与 预期差别 不大时 , 这说明可 以根据实 验验证和 理论计算 结果分析 推导出适 合的舒适 算法 。

4.1姿态映射算法设计

由于控制 方式为体 感 , 不可避免 会随人的 主观意识 产生误差 , 在总体趋 势正确并 在合理误 差范围内 可以认为 测试数据 可信 。 在误差允 许的情况 下 , 可以依据 此方法建 立控制模 型 。 归纳整理 控制动作 与目的位 置之间的 关系可以 得出 : 当手臂在 舒适范围 内时 , 人对机械 臂的控制 意愿更倾 向于线性 映射 ; 在舒适范 围外时 , 人手控制 动作幅度 会变小 。

所以在对 映射算法 改进时 , 可以对舒 适范围建 立模型 , 将范围的 边界作为 分段条件 , 将控制动 作分段处 理 : 如果判定 手腕在此 范围内 , 则将手部 动作线性 映射到机 械手的动 作空间 ; 当手腕在 此范围之 外时 , 使控制灵 敏度提高 , 在发出控 制指令时 乘以一个 大于1的比例系 数K , 将小幅度 的姿态映 射到较大 幅度的控 制空间 。

设在 θ 方向 , 舒适范围 的中心点 与手距离 为mθ, 与舒适范 围最远点 距离为nθ, 则在 θ 方向上 , K值大小与 超出舒适 范围程度 (mθ- nθ) / nθ呈正相关 。

这里近似 满足椭圆 中点到椭 圆各点的 距离关系 , 用斜椭圆 方程界定 了舒适范 围 :

x为手腕舒 适范围曲 面近似成 的平面内 的水平坐 标 , 用弧长表 示 , 即x=L·θ, y为手腕高 度 , 即y=z0, ( x , y ) 表示手腕 的坐标 , θ 是椭圆长 轴与水平 方向夹角 , 取45 ° 。 为了保证 当手匀速 移出舒适 范围时机 械臂动作 的平滑度 , 在分段点 (mi- ni= 0 ) 外侧比例 系数曲线 斜率应该 为零 。 本方案中K取值满足 :

最后采用 运动学反 解算法 , 使机械臂 完成相应 动作 。

4.2算法的测试与验证

改进映射 关系后 , 利用新算 法对映射 关系进行 验证 , 得到如图8所示验证 结果 。 比较两种 算法的实 验结果 , 被测试者 疲劳度减 少51.8% , 同时测得 控制精度 达到2 mm, 空间定位 准确率为95.4%。

5结论

实验证明 改进后的 映射关系 能够保证 机械手准 确地按照 控制指令 完成动作 , 有效改善 舒适程度 。 算法改进 后 , 大部分被 测者能够 轻松舒适 且准确地 控制机械 臂完成一 些复杂的 、 有技巧的 动作 , 例如抓取 小球并放 置于瓶盖 上 , 疲劳程度 比传统体 感算法更 低 。

本文基于 现有的人 机工程学 研究成果 , 考虑肌力 和能量利 用率与疲 劳度之间 关系 , 结合人手 臂的舒适 活动范围 , 遵循能量 利用率尽 可能高 、 肢体动作 尽可能舒 适的原则 , 通过仿真 与实验分 析考证了 各个因素 对控制结 果的影响 , 最终建立 了一种控 制动作与 目标动作 之间的映 射关系 , 并提出了 机械臂舒 适控制算 法 , 有效提高 了体感控 制机械臂 的舒适性 , 让体感控 制更加人 性化 。

参考文献

[1]郑杨硕, 方兴.信息交互方式的历史演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3.

[2]廖宏建, 杨玉宝.体感交互设计及其在三维虚拟实验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1) :54-59.

[3]代艾波, 瞿畅, 朱小龙, 等.体感交互技术在运动康复领域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1) :41-45.

[4]王俊杰, 王培勇, 徐坚, 等.体力活动干预新方式:体感游戏的起源、发展及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2) :171-177.

[5]庄翠翠, 李成荣, 韦玮, 等.基于Android系统的多传感器移动体感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 (8) :72-75.

[6]李宪华, 郭永存, 张军, 等.模块化六自由度机械臂逆运动学解算与验证[J].农业机械学报, 2013, 44 (4) :246-251.

[7]JOVANOVIC V T, KAZEROUNIAN K.Using chaos to obtain global solutions in computational kinematics[J].Journal of Mechanical, 1998, 120:299-304.

[8]王睿, 庄达民.基于舒适性分析的舱室手操纵装置优化布局[J].兵工学报, 2008, 29 (9) :1149-1152.

[9]郑秀瑗, 贾书惠, 高云峰, 等.现代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363-369.

农业机械舒适性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7月我科所诊治的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女20例,男25例,平均年龄(73.6±3.6)岁,其中大学学历5例,中专以及高中学历14例,初中学历17例,小学学历9例,平均病史(28.6±3.6)年。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均在进行化痰、止咳、平喘、抗炎的基础上使用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呼吸频率为14~16次/min,吸氧浓度控制在29%~35%,呼气相压力从2~4cmH2O开始,并逐渐上调压力水平,确保患者的每次吸气动作都能触发呼吸机送气。吸气压力从4~8cmH2O开始,当患者耐受后在逐渐上升,直到达到满意的通气水平。

1.2.2 舒适护理方法

1.2.2. 1 心理舒适护理:

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强调患者的舒适感与主动配合,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恐惧情绪,认为面罩遮住口鼻会影响呼吸,甚至出现拒绝治疗的现象。这时医护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沟通,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进行护理宣教,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与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同时向患者交接治疗流程,消除患者的顾虑,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向患者讲解机械通气的含义以及面罩正确的取戴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及时的询问,并准确地把握患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减少频繁取戴面罩给治疗带来的影响,并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1.2.2. 2 生理舒适护理:

患者在治疗时可以坐位与半卧位,但必须保持患者的头、肩、颈在同一平面上,患者的头应该略向后仰,以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患者使用的枕头一拳高度最为适宜,护理人员应该注意枕头过高给患者气道开放所造成的影响。其次护理人员应该选择合适的面罩并调整好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减少漏气的情况以及对患者皮肤的压迫[2]。同时患者的面部皮肤应该保持干燥、清洁,由于T区皮肤容易出油影响面罩的固定,并且为了防止患者鼻梁两侧的皮肤受损,应该在使用面罩之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自粘性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美皮康)或者面纱进行固定保护[3],确保治疗效果。最后,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意外因素、导管脱滑危险因素对患者存在的危险进行评估,对存在危险隐患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确保患者身体处于较舒适的体位。对于意识清楚配合不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耐心、仔细地向其讲解约束的目的以及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密切注意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损伤。

2 结果

45例患者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5~10d后,34例患者情况好转,转网内科或者呼吸科进行继续治疗,3例患者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8例患者因为痰多,感染加重,不能耐受进行有创机械治疗。45例患者中除了8例患者因为痰多,感染加重治疗失败外,其他患者均积极配合治疗,保证了通气治疗的效果。

3 讨论

无创机械通气是非侵入式的通气方式,对患者所造成的痛苦较小,易于被患者接受。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患者不配合治疗,压伤、漏气以及胃胀气等缺点,在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时,进行舒适护理,能够消除患者顾虑,让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降低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与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因素,确保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方法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5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舒适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舒适护理能够让无创机械通气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进行舒适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舒适护理,无创机械通气,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亚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采用舒适护理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6):253-254.

[2]应婉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3):520.

汽车舒适性技术综述 篇9

汽车悬架性能直接影响汽车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主要由弹性元件、减振装置和导向机构构成, 分被动悬架和可控悬架。汽车可控悬架包括具自适应性的主动悬架和车身高度调节悬架。主动悬架根据控制形式不同, 分半主动悬架、慢主动悬架和全主动悬架。慢主动悬架主动控制系统仅在低频范围 (大约0~6 Hz) 内进行。全主动悬架用可控的气动或液动油缸取代被动悬架中相应部分, 具有较宽响应频带。半主动悬架能在较大范围内调节阻尼器阻尼系数, 性能介于被动悬架和主动悬架之间。先进控制方法的运用, 高性能的减振效果, 低能耗是汽车悬架发展的主要方向。美国学者Karnopp等提出天棚阻尼控制思想, 在车身上安装一与车身振动速度成正比的阻尼器, 可完全防止车身与悬架系统产生共振。Karnopp为实现“天棚”控制思想又提出了“开关阻尼”的概念, 根据控制信号调节阻尼器阻尼的大小。

油气悬架以油液传递压力, 用惰性气体作为弹性介质, 由蓄能器和悬架缸组成车辆减振系统。具有优越的非线性弹性特性和的减振性能。起重机多采用互联式, 自卸汽车多采用独立式。凯迪拉克采用的高度调节机构, 由变刚度的气体弹簧和具有变阻尼的减振器组成。

2 电动座椅和电动车窗

电动座椅以电机为动力, 根据车上固定部件确定驾驶员座椅调节量, 将座椅调整到最佳的位置, 使驾驶者获得最好视野、最舒适和最习惯的乘坐角度, 可在存储器中存储驾驶员的理想位置。目前市场很多轿车都运用了座椅记忆技术。如北京现代第八代索纳塔, 雅阁, 红旗CA4700, 帕萨特、大众等。电动门窗通过按钮控制驱动电机的正反转, 实现车窗的升降, 当夹持力达到设定值时车窗实现自动下降, 释放夹力。技术难点是防夹控制, 常采用电机电流检测法、旋转霍尔脉冲检测法、电机电流纹波检测法和旋转脉冲的加速度检测法及混合算法实时检测车窗夹力变化, 辨别人或物品夹入或是摩擦受阻。

3 全自动区域空调

为满足乘员对空调温度控制的不同要求, 高档全自动区域空调将车辆分为多个区域。ECU有多种传感器的温度数据输入, 就能更精确地控制空调。有些轿车还装有红外温度传感器以探测乘员面部皮肤温度。未来汽车空调控制将朝着网络化和功能集成化方向发展。现在国内汽车全自动空调控制器大部分都已经国产化, 但核心技术依旧控制在德国的博世、奥迪等欧美大厂商手里。

4 随速可变助力转向系统

传统转向系统低速时转向不灵敏, 高速时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在方向盘和齿轮齿条转向机之间的转向柱上集成了双行星齿轮机构, 在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施加给前轮转向角基础上, 给前轮叠加额外转向角。低速时, 行星架转动方向与方向盘转动方向相同, 增加了实际转向角度, 提高了转向灵敏性;高速时, 行星架转动方向与方向盘转动方向相反, 减少了实际转向角度, 提高了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实验得到不同车速、方向盘输入扭矩下的助力扭矩、电机电流维MAP图, 作为控制依据。为提高控制精度, 可继续引入主动抗侧倾控制等电子底盘控制系统, 形成多子系统集成控制。目前宝马高端车型采用整车主动转向系统。电动轮驱动汽车因驱动轮转矩独立可控, 转弯时左右转向驱动轮驱动力不等, 对主销轴线的差动转向力矩不再为零, 将驱动转向轮向驱动力小的一侧转向。差动助力转向按照一定规律控制左右转向轮的输出转矩, 产生差动转向力矩, 实现转向助力。

5 倒车雷达/电动后视镜

倒车雷达利用信息技术、传感技术, 在倒车时以声音、图象等形式告知驾驶员周围障碍物信息。目前的倒车雷达系统有超声波测距系统和后视摄像系统。雷达测距判断距离精确, 但无法感应水沟、山崖等;后视摄像采用后视图像, 直观真观, 但无法获得精确距离。目前绝大多数国产车都配有超声波雷达, 甚至360°雷达。自动翻转后视镜在靠边停车时向下翻转, 而挂档正常行驶时回复到正常角度。其附加功能包括向卫星定位导航和视频和音频接口, 可以向驾驶员提供有关的交通信息。

6 智能前照灯系统

传统汽车前照灯系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自适应前照灯系统采集方向盘转角信号、方向盘扭矩信号、车速信号及车高变化等信号, 驱使电机带动射灯单元进行动态调节, 确保对前方道路提供最佳照明并提供驾驶员最佳可见度。与GPS导航系统有效结合, 确定所处位置, 识别路面边界和行车线, 及光强变化、雨量大小、湿度, 自动进行近、远光切换, 使灯光在不同照明模式间切换。国产车一般在顶端车型配有自适应前照灯系统, 如新天籁、奇瑞A3。

7 结语

文中介绍了几种汽车舒适性技术, 介绍了各自结构和工作原理, 仅仅依靠某一项技术已经难满足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 应结合尽可能多的汽车舒适性技术, 将汽车舒适性技术向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摘要:提高舒适性是汽车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介绍了电控悬架技术、电动座椅、随速可变助力转向、全自动区域空调、倒车雷达、智能前照灯等汽车舒适性技术, 分别介绍了各自结构与工作原理, 指出未来汽车舒适性将向着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汽车,舒适性,技术

参考文献

[1]聂佳梅, 张孝良, 胡贝, 等.车辆被动悬架技术发展新方向[J].车辆与动力技术, 2012 (2) .

[2]彭昕, 冀兆良.我国汽车空调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现状[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11 (3) .

汽车座椅静态舒适性研究 篇10

在汽车上,座椅作为直接与人体接触的功能件,不但可以缓冲和吸收来自路面的振动,而且与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员操作方便性紧密相关。汽车座椅作为乘坐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如何改善和提高座椅的舒适性也成为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研发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对车辆舒适性定量评价法的研究,不断优化的座椅结构设计既提高了乘员的安全性,又满足了驾驶员舒适、易于操作和不易疲劳的驾乘感受。本文根据座椅乘坐静态舒适性对座椅结构设计的影响为思路,以某种微型客车的驾驶员座椅前期参数设计为实例加以介绍汽车座椅的静态舒适性。

1 汽车座椅的组成和分类

1.1 汽车座椅的组成

座椅是一个系统的部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对舒适性有影响。汽车座椅主要由头枕、靠背、坐垫组成,包括骨架、缓冲部分、面套及座椅附件4个部分。如图1所示。

1.2 汽车座椅的分类

座椅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功用可分为驾驶员座椅、乘员座椅、儿童安全座椅;按形状可分为分离式、戽斗式、半分离式、长凳式;按性能可分为固定式、可拆式、调节式;按乘坐人数可分为单人、双人、多人等。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陆续开发出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座椅,如冷热可调式座椅、防下滑式座椅、带按摩功能的座椅、带电子记忆调节装置的座椅、空气悬挂式座椅等,使乘坐的舒适性、安全性及方便性得到了提高。

2 汽车座椅的静态舒适性

座椅的舒适性是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静态舒适性、动态舒适性及操作舒适性3个方面的内容。

座椅的静态舒适性指座椅与人体的匹配关系能否为乘员创造舒适坐姿的条件,以及所能提供的舒适程度。座椅的静态舒适性与座椅尺寸参数、表面质量、调节特性等相关,静态舒适性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依据人体舒适坐姿的要求和人体测量数据优化设计座椅的结构、尺寸及其调整参数。

2.1 人体的舒适乘坐姿势

人体的舒适乘坐姿势应使腰曲弧形处于正常自然状态,腰部、背部肌肉放松,通向大腿的血管不受压迫,血液循环正常。人体保持舒适状态的姿势特点是:臀部离开靠背稍向前移,保持上体在腰椎以上的肩部与大腿下平面之间达到100°~115°。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处于舒适坐姿时人体关节角度范围如图2所示。据此可以确定座椅的有关参数。

注:10°<θ1<20°;15°<θ2<35°;80°<θ3<90°;90°<θ4<115°;100°<θ5<120°;85°<θ6<95°

2.2 座椅的体压分布及受载轮廓

人在坐姿状态下,体重作用在座垫和靠背上的压力分布称为体压分布。体压分布与坐姿及座椅的结构密切相关,对于体压的研究是目前人们对座椅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参数。体压分布的测量一般采用等高线的形式反映压力分布状况。

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最舒适乘坐姿势时的体压分布应保证达到以下要求:人体的大部分质量应以较大的支承面积、较小的单位压力合理地分布到坐垫和靠背上;压力分布从小到大平滑过渡,避免突然变化。

2.2.1 座椅坐垫的体压分布及受载轮廓

图3所示为人体在坐垫上最适宜的体压分布。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原理,人的臀部承压能力最强,但是臀部的不同部位在产生不舒适感之前所能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所以人体质量作用在坐垫上的压力不应该平均分布,而应该按照臀部不同部位的承压能力合理分布。良好坐姿的体压分布,应该是坐骨结节处承受的压力最高,并以它为中心,压力由大到小向四周平滑地扩展,在与坐垫前缘接触的大腿弯处达到最低值。所以坐垫的形状应使坐骨结节处的刚度大于其他部位的刚度。为了使大腿弯处受到最小的压力,不影响血液循环与压迫神经系统,坐垫前缘处要圆滑过渡,使之仅能支持大腿即可。

2.2.2 座椅靠背的体压分布及受载轮廓

图4所示为人体在靠背上最适宜的体压分布。人体的腰椎部分承担体重最大,负荷较重容易产生疲劳,需要特别注意保护。靠背上的体压分布,应以肩胛骨和腰椎骨2个部位的压力最高,并向四周由大到小平滑过渡,这就是靠背设计中强调的“两点支承”。“两点支承”的上面一点为腰曲部分的肩胛骨提供凭靠,称为“肩靠”,其位置相当于第五至第六节胸椎之间的高度。“两点支撑”的下面一点为腰曲部分提供凭靠,称为“腰垫”,它对保持正常腰曲弧形和保护易损的腰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靠背的倾角与“两点支撑”相互依存,可以根据使用要求有所侧重。对乘客来说,汽车座椅的作用以休息乘坐为主,应着重保证舒适的乘坐姿势,此时靠背倾角以115°为宜,“两点支承”以肩靠起主导作用。对于驾驶员的座椅,以直立工作为主,“两点支撑”只剩下腰垫能起到支承作用,因此驾驶员的座椅应侧重于腰垫设计。靠背在水平截面上凹向前方,且最宽处在腰部,以增大人体与靠背的接触面积,减轻汽车转弯时由离心力作用而引起的侧摆,使驾驶员始终处于最佳的驾驶位置。

3 汽车座椅的结构设计

3.1 设计原则

对汽车座椅进行人机工程学的分析研究后,从满足人体脊椎正常生理弯曲的要求出发,考虑人体的健康、舒适及相关的坐姿特性,将座椅的设计重点放在影响座椅静态舒适性方面的因素,即座椅与人体的尺寸和生理特征的匹配。

设计依据主要为坐垫、靠背的造型和曲线应与人体放松状态下的背部曲线和臀部曲线相吻合,能支撑到腰椎部位,保证合理的体压分布并使其肌肉松弛,不会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引起肢体麻木,长时间乘坐不易感到疲劳。骨架及各机构应能满足强度(安全)要求和使用要求,通过对座椅靠背的前后、上下倾斜角度、头枕前后上下等位置的有限调节,满足大多数驾乘者坐姿舒适性的要求。

3.2 座椅设计的几何参数

驾驶员座椅设计与乘客座椅设计的原则相同,都要满足舒适的乘坐姿势,但是驾驶员座椅还应保证驾驶员视野良好、调节轻便可靠、长时间工作不感到疲劳,因此几何参数略有差异。

3.2.1 坐垫尺寸

坐垫设计的重要参数为坐垫深度、坐垫与水平面的夹角、坐垫宽度、座椅高度。

坐垫深度:指从座位前缘至靠背前面并平行坐垫平面的尺寸。由于坐垫的倾角不大,可以在水平方向量取。坐垫深度既要使腰曲部分能贴合腰垫,又要使乘员膝盖下留有空间。坐垫深度选择尺寸过大,会造成人体躯干相对前移,腰部得不到良好的支撑,引起疲劳;坐垫深度过小时,会因大腿得不到良好的支撑而感到不舒适,因此,坐垫的深度应按臀部至大腿表面全长的3/4设计,一般取400~480 mm。有些坐垫的左右两边做成稍凸起,以提高凭靠的稳定性。

坐垫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了保证行车时乘客身体不向前滑动,坐垫表面一般设计成稍向后倾斜,该角度随座椅高度的增加而适当减少,一般选取2°~10°。

坐垫宽度:坐垫稍宽些,有利于驾驶员调整姿势,但是太宽会影响操作的方便性。驾驶员坐垫宽度应大于乘客座椅,一般选取450~530 mm。

座椅高度:座垫上表面至地板的距离是与人的小腿长度相关的,在选择该尺寸时,要保证双腿能自如地踏在地板上,并且可以自由活动,一般选取300~440 mm。

3.2.2 靠背尺寸

由于坐垫有向后倾角,减少了坐垫与靠背的夹角。如果此夹角过小,必然使腰椎不能正常弯曲,导致腰部很快感到疲劳,因此,靠背一般以后倾来增大与坐垫的夹角,靠背后倾角不宜过大,通常选取100°~120°。靠背宽度一般与坐垫同宽。

4 实例应用

以某微型客车驾驶员座椅为实例,应用以上汽车座椅静态舒适性对座椅尺寸参数及特性结构研究为设计依据,对座椅主要几何参数(坐垫深度、坐垫宽度、座椅高度、坐垫角度、坐垫与靠背的夹角、靠背宽度、靠背高度的尺寸)进行定义,并通过确定的几何尺寸,初步设计座椅结构简化模型。

表1为根据人体工程学所研究的人体舒适坐姿及合理的体压分布确定出的座椅主要参数尺寸值。

图5为根据以上几何参数确定的座椅结构尺寸简图。

通过人体工程学关于合理的体压分布及舒适坐姿的研究得出如图6、图7所示靠背和坐垫的形状简图。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汽车座椅的静态舒适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座椅进行了人机工程学的分析研究,从满足人体脊椎正常生理弯曲的要求出发,考量人体的健康、舒适及相关的坐姿特性等因素并最终应用到实际的座椅设计中,将座椅的设计重点主要放在影响座椅静态舒适性方面的因素(即座椅与人体的尺寸和生理特征的匹配),为进一步实现座椅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打下了基础。汽车座椅的舒适性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结合实际功能应用及动态特性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摘要:文章介绍了汽车座椅静态舒适性的概念,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静态舒适性的因素,并将这些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应用到实际的座椅前期参数设计中。

关键词:座椅,静态舒适性,人机工程学,体压分布

参考文献

[1]肖艳荣.座椅舒适度与人体工程学[J].铁道车辆,1997.

上一篇:常见羊病防治下一篇:经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