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训练

2024-09-04

联合训练(共10篇)

联合训练 篇1

0前言

随着网络化军事栅格体系的发展,在现代信息化战场的背景下,多军种多区域的一体化联合指挥作战能力已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能力。信息化战争成为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因此,联合作战训练也必须以作战体系为对象。虽然实兵演习对于检验部队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资源消耗较大,组织演练过程较为漫长,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模拟仿真训练系统,通过信息网络、计算分析、模拟仿真等软硬件技术,构造逼真的战场环境和部队,提供先进的训练方法和近似实战的训练手段,对提高我军指挥控制和部队作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联合作战训练仿真系统由多个作战要素组成,包括情报信息、指挥控制、作战保障等多个方面,而情报信息为贯穿整个体系化训练系统的基础和纽带,在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支持下,通过地面、海上、空中、空间等各类传感器进行接入或者模拟仿真,将军种作战单元或联合作战体系情报信息中心、各类情报侦察力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体化联合作战情报信息系统。通过对各类情报信息的模拟、接入、传输、处理和分发,实现战场情报态势的无缝链接,实时准确生成战场态势图,为后续的指挥控制和作战保障等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撑。

1系统关键能力

1.1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的概念

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模式。探索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训练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军军事训练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1]。联合作战模拟训练需要打破军兵种的界限,能跨地域、跨军种进行,作战要素与要素之间需环环相扣,互为条件,互为依托。进行模拟训练时,需有一体化的联合作战环境,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具备提供仿真实体、模拟真实作战要素实体的功能。

1.2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的特点

1)分布性

在广域上,联合作战系统中构成系统的部队、指挥机构和武器装备等作战要素,处于不同的空间和地域。一体化情报模拟训练需要从情报处理中心、区域情报中心到基层雷达部队等各网络节点的联合协同和环境共享,实现分布式的情报模拟生成、传输、处理和融合全过程,以实现模拟训练系统从局域网到广域网的栅格化发展。各网络节点既可以联网交互运行,也具有相对的自治性,可以独立运行各自的模拟仿真功能。

2)多样性

情报信息模拟需要产生模拟现实作战环境的仿真态势,而情报信息涵盖了地面、海上、空中、空间等各类传感器、电子对抗干扰以及其他能产生情报信息的仿真作战环境。情报的模拟需要真实地再现不同作战环境和背景下的实时态势。同时,联合作战的情报模拟体系,不仅能够模拟各类武器装备的情报信息,而且能够对接真实系统的情报信息,实现真假多源情报的融合处理和发布,更加贴近部队作战训练的不同需求。

3)实时性

该系统全程监视仿真作战过程,依托作战行动任务动态生成并调整作战计划,实时同步传输到其他系统。根据作战演练需要模拟红蓝双方态势信息,按照通信配置要求对模拟的态势数据进行串口和网络两种方式的分发,实现实时信息交互。

4)交互性

交互性表现为人机交互和联合作战时的红蓝对抗交互。人机交互是指训练演习时,参与作战训练的人员,将作战指挥命令通过计算机传达给对抗训练系统,如参演人员通过计算机下达目标控制命令等;对抗交互是指参与对抗的红蓝双方在红蓝对抗时相互之间进行的信息交互。如红方对蓝方进行了一次截击,则红方系统应该将截击信息实时发送给蓝方系统,以确保作战环境的时空一致性。

1.3联合作战模拟训练关键技术

1)网络化协同能力

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系统依托于统一的模拟剧情,在导调控制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各雷达作战部队仿真实体能够依据敌我身份,产生模拟仿真情报信息,依据上下级指挥关系,传输给区域情报处理中心进行融合,最后由全国情报中心综合各类假想模拟和真实情报信息,形成统一的大区域情报态势。发布给各指挥控制单元,进行红蓝兵力的协同指挥作战训练。

2)多要素多级别融合

随着世界军事格局发展变化,军队的作战使命不断扩展,作战的任务、对象和环境不确定性日趋复杂,具备执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已逐渐成为军队作战体系的基本要求,军事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因此提高[2]。多元数据融合信息包括地面雷达探测系统(一次雷达、二次雷达、ADS监视雷达、多基站协同监视雷达)、空基雷达探测系统(球载雷达、预警机)、地面红外探测系统、ESM探测系统、无源雷达探测系统、光学探测系统、声学探测系统等探测的数据[3]。各雷达作战部队仿真实体模拟这些情报数据,上报情报处理中心,情报处理中心进行多元情报关联融合处理,最终形成统一的情报态势。

3)仿真训练模型集成

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系统以系统仿真为主要技术支撑,基于分布式插件体系,实现了传感器探测性能仿真、作战资源仿真、常规或非常规目标仿真以及战场电磁环境仿真。通过模拟传感器的开关机、反干扰、被摧毁以及所遇到的噪声、杂波、高空目标、低空或超低空目标等情况进行传感器仿真;通过模拟传感器的部署、参训部队的部署、武器部署以及地形地物等实现作战资源的仿真;通过模拟高空目标、多批目标、导弹目标等实现了常规或非常规目标的仿真;通过设置干扰战术、选择干扰时机、发出干扰指令等完成电磁环境仿真。

4)复杂环境仿真要素

随着现代感知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感知对象的日益丰富,用户对感知要求的日益提高,导致越来越多信息源的加入,信息源数量大、种类多;同时由于天气要素、电磁干扰对雷达的软杀伤威胁等因素,导致杂波、多目标的存在,使得信息来源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该系统运用虚拟现实、仿真模拟等技术,将复杂环境要素以可视、可交互的方式展现出来[4]。

2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系统功能

典型的联合作战模拟训练系统一般由红、蓝、白3方组成。红方、蓝方是训练模拟的对象,白方是训练的管理方。红、蓝两方在白方统一管理控制下根据训练剧情展开对抗。为满足多兵种体系对抗训练要求,建设集导调、指挥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对抗训练系统,通过专用网络互联,实现白方导调系统带动红方系统和蓝方系统进行对抗训练为本系统关注的重点。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具体功能如下:

(1)导调系统:其功能是管控训练过程,有针对性地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配置,为完成不同的训练目的和训练任务,对红蓝方系统参训人员进行调整和引导,实时感知战场态势,及时调整红蓝双方兵力部署,从而确保训练的各个环节按照预定的作战进程和作战设想有序高效地运行。

(2)红蓝方系统:红蓝方系统与白方系统分属不同服务器,系统间通过局域网进行互联。参训人员使用系统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对抗演练,应用与实战指挥系统一致的交互环境对虚拟作战实体或真实作战实体进行指挥控制。

3系统架构

3.1导调系统

导调系统是作战进程实时控制和作战指挥灵活运用的核心,是实现“人在环,装备在环”的主要环节[5]。白方导调系统是红蓝系统的监视与仲裁方,负责导调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并能跟踪计划的执行过程,分配作战资源,控制作战想定,控制传感器资源,监视红蓝对抗过程,实时调整对抗双方兵力部署,能对交战双方对抗胜负进行评估。导调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1)导调计划管理:包括导调计划的制定、跟踪,设置对抗训练的起始、终止时间;能够将训练过程划分为多个训练阶段,可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描述;能在关键时间点设置检查点,并对每个检查点设置不同的检查项目;能跟踪导调计划的执行过程,对遗漏处理的事件进行提醒,并对导调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确认。

(2)资源导调管理:包括作战资源导调管理和战场环境资源导调管理。作战资源导调管理能够分配红蓝对抗双方的航空兵资源、阵地资源以及传感器资源,并可以根据实时战场态势改变电子信息系统装置、设置干扰条件或调整兵力部署。战场环境资源导调管理即能够对战场自然环境(地理、气象、电磁)等进行导调,调整战场或者局部交战地域的环境参数[6]。

(3)导调指令控制:包括作战想定控制和作战态势控制。作战想定是对实际作战过程的预想。在模拟训练开始之前,导调系统根据训练目的制作作战想定,或将红蓝双方送来的想定整合,完成想定的编辑。随着模拟训练进程的推进,导调系统控制作战想定的运行状态,根据对抗训练的需要进行加速、减速、暂停、恢复等训练控制。实时感知战场态势,临机调整红蓝双方的传感器状态,开关机或者将其摧毁,同时也可增减态势目标。

(4)态势数据管理:将态势剧情信息实时传输到红蓝系统,收集红蓝系统送来的处理后情报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融合,最终形成整个大区域融合态势。

(5)导调计划评估:包括导调系统在训练中的实时评估和训练后的事后评估。实时评估是评估对抗胜负,根据胜负结果更新态势。事后评估主要采用记录重演的方式重现训练过程。

3.2红蓝方系统

红蓝方系统为对抗实体方,在导调系统分配了作战资源和环境资源后,部署自身所属资源,拟定对抗计划,在导调的统一管理控制下根据模拟训练剧情展开对抗。红蓝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1)资源部署:根据作战任务和要求,结合战场、地理、电磁等环境,将导调分配的资源进行合理部署。通过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为取得最大作战效果,制定出最优作战计划。

(2)态势处理:红蓝方接收白方导调系统送来的剧情信息,利用导调分配的资源探测器发现目标。对抗过程中,红蓝方可通过各种手段实时感知当前态势,并对当前态势进行评估,及时安排下一步的作战行动。

(3)指挥控制:根据综合态势,依据导调下达的作战任务,按照指挥程序,采取相应作战手段,实现对所属态势的指挥控制。实时接收导调系统下达的各种命令信息,积极组织转进,连续指示重点目标,下达攻击任务,监视防空作战进程。

4结束语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在信息化军事变革大潮中,探索研究一体化作战体系的特点以及建设和对抗方法,有助于按照信息化战争规律要求,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联合作战模拟训练仿真系统的技术研究,解决了目前局限于战术级的问题,为现代化网络化条件下,跨区域联合作战模拟训练和兵棋推演提供了体系支撑能力。

联合训练 篇2

为了增进会员之间的感情,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演讲与口才协会于2010年11月20日晚上7点30分在1208教室开展了《疯狂演说训练营》这个有趣且精彩的活动。

为了把这次的活动搞好,为了让参加的同学能真正的学到知识,锻炼提高演说水平。我们协会会干都在活动前积极地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在例会上会长也对各个部门的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各个部门也都能出色、按时的完成了任务。到了活动当晚开场气氛热烈,到场会员、会干积极配合活动,展现出一派和谐友爱的景象,让在场的观众为之鼓舞感动。

回顾此次活动,主要呈现出以下优点:

一、会干和会助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性比较高,值得表扬与发扬。

二、活动场地布置迅速且整洁美观。

三、主持人表现出色,举止端庄大方。

四、活动所需道具准备充分,发放有序。

五、活动结束后,能迅速收拾会场。

当然我们在看到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是需要我们以后搞活动时注意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由于活动准备时间较短,节目准备得不是很充分,节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凑,略显空洞。

二、活动开展选取时间考虑不够周到,导致本次活动参加的会员较

少。

三、活动的视频资料没有认真确认准备是否无误,致使播放视频时

出现了些音效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疯狂演说训练营”活动举办得还算成功的,虽然也出现了些细小的问题,但在活动中我们都能迅速的解决,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团结协助能力。我们会继续努力,认真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取把以后的活动办得更加出色。我们相信在我们演讲与口才协会全体会干、会助的共同努力下,协会明天会更好。

漓江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演讲与口才协会

联合训练 篇3

【关键词】 小儿脑瘫;推拿;康复训练;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79-02

小儿脑瘫是出生后,正常生长发育期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集中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支配运动神经失灵,抽搐颤抖,目光呆滞,发音困难,手脚功能障碍,智力低下,肌肉萎缩,发育不良,重者脑实质性畸形与缺损。本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1],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发育,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我们试图寻求简便易行的方法,使患儿就近康复,甚至家庭康复,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我院采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入选及排除标准:小儿脑瘫的诊断和分型参照文献[2],排除标准:(1)伴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2)属于混合型脑瘫者;(3)伴有髋关节脱位者;(4)伴有严重智力障碍者;(5)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6)治疗时间不足4周者;(7)排除有精神疾病及癫痫患儿。

1.2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9月~11岁,平均(5.8±11.4)岁;痉挛型11例,手足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8例,强直型6例,震颤型2例。

2治疗方法

头面点穴:用拇指点按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头维、哑门、脑户、风府、风池约5min;拇指点揉以上诸穴5min,力度要适中,以患儿能接受为度。

脊背通经:患儿俯卧,医者双手重叠,从大椎至臀部轻按3遍,推运3遍,两手向两侧分推3遍,约5min;捏脊(提拿)3遍,拇指轻拨膀胱经3遍,约5min。

上肢理气活血:用拿法、点法、推运法,作用于上肢。重点经脉:手三阴、手三阳;重点穴位:肩井、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劳宫、十宣,约5min。

下肢理气活血:用拿法、点法、推运法施术于下肢。重点经脉:足三阴、足三阳;重点穴位:环跳、委中、血海、三阴交、涌泉,约5min。

补气养血:患儿仰卧,医者双手重叠,于擅中穴揉转3min,中脱3min,神阙3min,气海3min。

功能训练: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教做有利于滑利关节、松解强直及肌肉挛缩功法。医者教会家属,共同帮助患儿做头颈、腰背、四肢的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60min。

治疗时间与疗程天数:每次治疗时间40min,每日1次,60d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各项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相关检查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明显改善,多项功能基本正常。有效:一项或多项功能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改善。

3.2治疗结果:40例脑瘫患儿,治愈5例(12.50%),显效21例(52.50%),有效14例(35.0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讨论

脑瘫是患儿神经系统缺陷性疾病,属中医学“五迟”“五软”“癡呆”“瘫痪”等范畴,与脑、督脉、肾、脾脏腑有很大关系。小儿脑瘫宜早期康复治疗[4],即在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期进行充分的康复效果较好,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病残程度。

脑瘫是患儿神经系统缺陷性疾病。由于女性在妊娠期受到病毒感染、辐射、缺氧及遗传基因细胞的缺陷等,造成新生儿先天享赋不足、脑髓不充、脾胃虚弱,先天肾功能亏损,而引发患儿生长发育各种障碍。头部是诸阳之汇,脑为髓海,神明所在之处。人体所有经络几乎都交于百会穴,治疗本病中取穴百会、四神聪是治疗的关键。任督二脉诸穴内联五脏六腑,通过调理,可以激活统领人体气血的功能,平衡阴阳气血,脑瘫患儿诸多症状就能得到改变。补气养血手法的运用大大改善了“心主神明”的作用,经过擅中穴的调理,可使患儿心静神宁,狂躁不安、多动易怒明显好转。中脘、神阙、气海的补养调理,大大改善了患儿的饮食、消化、吸收功能。造血功能、解毒、排泄功能的提高,为治疗疾病奠定了基础。功能训练对全面提高与巩固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同样不可小视。

小儿脑瘫的康复是一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过程,本临床观察中样本量较少,尤其在分组观察时个别组的例数更少,因此脑瘫患儿的康复还有待于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的发掘和探讨。

综上所述,本文中笔者以推拿为主,辅以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满意。通过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患儿早日恢复自理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5.

[2] 胡亚美,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03-1904.

[3] 林庆.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联合训练 篇4

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的基本要求

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和追求时间空间效益最大化等特点。因此, 开展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 要求在训练组织上实现军地一体、在训练要素上实现综合集成、在训练资源上实现科学统筹、在训练实施上实现整体联动。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训练组织军地一体。训练组织军地一体, 要求对现行军地应急物流保障组织进行优化整合, 建立起以三军应急物流保障力量为主体, 国民经济动员部门、地方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共同参与的应急物流组织。按照三军一体、军民融合、横向联结、纵向贯通的要求, 成立各级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制定应急物流政策、制度, 区分应急物流任务, 调控应急物流力量, 组织应急物流训练。

训练要素综合集成。系统整合军地应急物流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保障要素, 要求统一编成应急物流人员, 统一编配应急物流装备设施, 统一实施应急物流业务建设与管理, 统一规范应急物流工作流程, 从而使不同职责、不同功能、不同层次的应急物流机构、部门相融合, 实现三军之间、军地之间、各部门之间应急物流活动的有效衔接, 做到与国防现代化建设、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自适应、自协调。

训练资源科学统筹。科学统筹市场、储备、运输和信息资源, 要求充分发挥地方生产、商贸和物流企业作用, 并分类、动态摸清保障区域内市场资源的分布状况与潜力, 实现市场和运输资源的有效掌控;建立国家部分应急物资军队储备机制, 合理确定军地物资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和方式, 实现储备资源的军地联用;依托军队和国家信息基础平台, 及时准确地获取保障信息, 实现应急物流信息资源的安全共享。

训练实施整体联动。训练实施的整体联动, 要求在明确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 建立军地应急物流预警协调机制, 及时研判形势、启动预案、处置情况, 实现应急物流的指挥筹划、力量使用、资源配置和物资保障各要素、各环节的一体化运作。

实施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的基本思路

组织实施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 既是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必然要求, 又是科学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现实需要。因此,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探索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的体制机制、标准规范、内容科目、方式方法和保障条件等, 真正实现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总体说, 实施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建立联合训练组织。国防动员系统是联系军地双方的桥梁和纽带, 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领导机构可由国防动员部门和军队后勤部门牵头构建。联合训练领导小组负责人由国防动员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领导担任, 研究确定年度联合训练课题, 解决训练教材的编写、训练装备的补充以及协同单位的指派等。联合训练办公室由国防动员部门、地方物流与采购机构和生产企业派员组成, 负责制定训练实施计划、组织相关力量的协同训练等。

建立联合训练制度。制度是理顺联合训练关系、建立联合训练机制、实施联合训练保障、规范联合训练秩序的依据, 是组织实施联合训练的行为准则。要结合实际, 逐步建立起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组织、联合训练计划、联合训练协调、联合训练实施、联合训练保障、联合训练考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确保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有章可循。

优化联合训练内容。联合训练内容, 应紧紧围绕多样化任务应急物资保障需求, 坚持训用一致、任务牵引的原则,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科学设置。突出军地应急物流分队混合编组等保障基础知识培训, 掌握应急保障分队任务受领、行军编组、自身防卫等方法要领;突出电磁频谱、地理信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 掌握应急物流的网上作业流程, 以及复杂电磁环境下防电磁干扰、电磁遮挡等基本手段的运用;突出物资应急收发管运作业训练, 优化作业流程, 实现有机对接。

掌握联合训练方式。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器”。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要按照实案化研究、实战化训练、实质性准备要求, 广泛利用军地资源, 不断改进和拓宽联合训练的方法路子。一是依托我军专业训练与综合训练基地和地方的民兵军事训练基地, 实行基地化训练。二是军队物资保障部门和地方商贸、物流、生产企业互为依托, 实行物资储备、物资保障技术、装备操作、战时应急动员、战时伪装防卫等挂钩式训练。三是在抗震救灾、处突维稳、重大安保、国际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 组织开展指挥机构开设、保障力量编组、保障资源分析、保障方式选择等实战化训练。

开展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的对策措施

加强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 是一项标准要求高、政策功能强、协调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在深化理论研究、制定配套预案、夯实建设基础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我们认为, 开展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联合训练的对策措施应包括以下几点:

ANALYSIS分析

加强理论研究。根据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保障方案, 结合保障地域和保障资源实际, 深入研究应急物流组织指挥、需求分析、资源建设、运行机制、企业响应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形成配套、科学、实用的应急物流保障应用理论。还要加强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建设理论研究, 有效地整合各种物流资源, 将中央的、地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有效的配送网络。为实施应急物流保障提供理论支撑。

科学编制预案。根据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预案, 拟制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援助等应急物流预案和配套计划, 明确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组织指挥、力量编成、需求预测、资源分析、方式选择、物流配送、后续服务等要素, 为开展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训练提供依据。

加强基础建设。为遂行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活动的职能部门, 配置必需的办公设施设备, 划拨专项保障经费, 建立专门档案资料。应急物流业务人员应经过院校培养或短期培训, 具备相应的组织实施应急物流保障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拓展军队物资采购网功能, 创造条件与地方政府经济动员办公室、政府采购中心、大型商贸和物流企业的信息网络联通, 注重物流信息化的研究和GIS、RFID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实现军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联合训练 篇5

【关键词】脑出血 ; 丹参冻干粉 ;早期康复治疗 ;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61-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2010 年1 月--2011 年12月住院的脑出血患者, 意识障碍2~ 4 级, 均无脑干出血。将患者分为2 组, 对照组20 例, 男13 例, 女7 例;年龄35~ 72岁, 平均48. 9 岁;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8 例,脑叶出血5 例,丘脑7例; 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为15~ 30mL, 其中< 10mL 7 例, 11~ 20 mL 9 例, > 20 mL 4 例; 治疗组20 例, 男12例, 女8例; 年龄35~ 74 岁, 平均51. 2 岁;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9例, 脑叶出血5例, 丘脑出血6例; 出血量15~ 30 mL, 其中< 10mL 6 例,11~ 20 mL 8例, 21~ 30 mL 6 例; 意识障碍2 级2 例, 3 级18 例, 4 级10 例, 意识障碍在5 级或出血破入脑室者及脑干不在本组观察之列。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给予稳定血压, 降颅内压, 使用脑细胞活化剂, 预防并发症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24 h 无意识障碍加重后, 加用丹参冻干粉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丹参冻干粉400 mg 于生理盐水250 mL或5%葡萄糖 250mL 内静滴, 每日1 次, 共2 周。在此期间,根据病情程度和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分别制定康复计划和程序,有计划的进行康复训练。主要训练内容有: 卧床保持良好功能位,体位交换,被动运动,起坐训练,床上运动训练; 离床期行坐位训练,平衡运动,走坐训练,认知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步行期行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跨栏训练等。

1. 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病例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⑴”评分,并结合病残程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

1.3.1 基本治愈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

1.3.2 显著进步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1%-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能自理。

1.3.3 进步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1.3.4 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

1.3.5 恶化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大于18%。

1.3.6 死亡。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8例,显著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治愈6例,显著4例,有效4例,无效6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复查CT均无再出血。

3 讨论

脑出血的病因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瘤、血液病等,在情绪波动、寒冷等诱因作用下易发病。血管破裂后,尤其是高血压脑出血,出血时间极短,一般于入院时已经停止⑵。但血肿周围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首先是血肿周围直接压迫血管床,减少血流量,血肿或周围组织释出的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痉挛,使周围组织低灌注,组织缺血缺氧出现水肿,被称为半暗带区。组织水肿一般在24-48小时达高峰,并稳定3-5天开始消退。血肿内大分子物质、血管活性物质及其代谢产物、血红蛋白、自由基、蛋白酶等,进一步加重了周围水肿,损害了周围神经组织;另外白细胞浸润、神经内分泌紊乱又加重组织损伤。因此,减少代谢物和堆积,减轻周围组织水肿,也就减轻神经损伤。

医学认为,脑出血病机最终是離经之血瘀阻脑络, 在辨证的基础上, 选用活血化瘀药物, 以消散离经之血。丹参是活血药的一种, 是最早静脉使用的中药之一, 临床比较可靠。现代研究表明,丹参能改善血液中的黏滞作用, 可减少血小板聚集, 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并增加组织的耐缺氧能力, 调节神经, 减轻临床中出现的烦躁, 对稳定血压有一定作用。用丹参冻干粉针治疗, 同样能使低灌注组织的缺血缺氧得到纠正,减轻水肿, 减轻代谢物对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且丹参冻干粉促进血肿吸收, 改善缺血区循环, 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此外,过去怀疑活血化瘀药可能引起再出血, 经研究活动性出血多是水肿加重或是与脑血管造影剂的渗漏有关, 或出血后6 h 内不适当的搬动和特殊治疗( 如6 h 内钻颅抽吸等) 导致的。本组采用在常规脱水降颅内压基础上使用活血化瘀药, 观察2周仍未见出血病例, 神经功能恢复快, 说明是比较安全的, 也具有减轻水肿, 修复神经损伤,改善神经细胞功能等作用。

有研究证实,早期脑水肿消退后可有40%的神经功能自然恢复。但大多数脑出血患者都遗留有肢体功能障碍及语言功能障碍,少数遗留有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练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最佳时机,因为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促使末端突触再生。对患者预后起到重要作用。能使肢体残存功能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医务人员要充分发挥康复训练的作用,向家属宣教康复的相关知识,并指导家属参与康复训练,为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 ( 6 ) :381;

[2] 唐宇红,郭文莉,饶萍,等,活血化瘀制剂治疗原发性脑出血急性亚急性期的临床研究。现代中西结合杂志,2007,16( 29 ) :4285;

联合训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承德市中心医院卒中单元收治的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88例,其中,男118例,女70例;年龄57~74岁,平均(65.56±5.45)岁;脑梗死77例,脑出血111例;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9.70±5.12)分,此组作为吞咽治疗组。同期收治的有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196例,其中,男101例,女95例;年龄59~78岁,平均(70.04±5.14)岁;脑梗死99例,脑出血97例;NIHSS评分为(10.58±4.76)分,此组作为联合治疗组。入院后拒绝吞咽康复治疗有吞咽障碍的患者79例,其中,男51例,女28例;年龄56~75岁,平均(64.45±5.87)岁;NIHSS评分为(8.26±4.88)分,此组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为初发卒中患者,其性别、年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肿瘤、神经系统感染、严重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按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经筛选试验和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评定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实验:患者端坐,喝下30 mL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分2次以上不呛咳地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且不能全部咽下。正常为1级,5 s之内;可疑为1级,5 s以上或2级;异常为3、4、5级。

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如下: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测发现新出现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两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1)发热≥38℃;(2)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4)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同时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肺不张、肺栓塞等;肺炎病原学诊断标准:应用气管内吸痰留取标本,并进行细菌定量培养,超过106 CFU/mL生长的细菌判断为病原菌[5,6]。

1.3 吞咽康复方法

吞咽困难直接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在卒中单元康复部,并且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接受治疗,环境安静舒适,急救措施齐全;调整患者进食体位,进食时使患者躯干与床面保持45°或以上角度,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也不易流出;选择合适的食团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和味道等),例如笔者选用易于吞咽的食物,此类食物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管时易变形,如菜泥团、面片、馄饨等。吞咽困难间接治疗措施:如改善咽反射,采用冷冻的湿棉签反复刺激患者软腭及咽后壁;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反复紧抵左右口角、上腭及上下牙龈,使舌肌得到充分的训练;门德尔松法可以延长和提高喉提升,并延长环咽肌打开的时间,声门上吞咽也称自主气道保护方法,先让患者充分吸气、憋住,然后慢慢咽唾液,再呼气,最后咳嗽,闭锁声门练习让患者大声发“啊、喔”,从而使颜面、咽部肌肉得到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吞咽治疗组综合应用直接治疗措施+间接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吞咽康复治疗,每日康复师指导训练时间为30 min。联合治疗组在上述吞咽康复的基础上应用Vocastim-master吞咽治疗仪(德国PHYSIOMED医用电子公司)经皮电刺激法治疗,参数选择低频电刺激,刺激时间为1 s,休息时间为3 s,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引出吞咽动作为最佳,电刺激的同时要求患者配合做吞咽动作,每日电刺激时间为30 min。对照组未行任何吞咽康复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陈胜云等[7]研究所采用的疗效评判标准,治疗前、治疗后3周洼田饮水实验评定分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吞咽分级提高1级及以上者。住院治疗3周肺炎发生率的统计,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患者新发肺炎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3周后吞咽障碍改善率比较

经过3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吞咽治疗组(χ2=4.16,P=0.041)及对照组(χ2=39.02,P=0.001),吞咽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20.65,P=0.001)。见表1。

2.2 三组3周内卒中后肺炎发生率及出院后3个月内卒中后肺炎新发率比较

联合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低于吞咽治疗组(χ2=3.89,P=0.049)及对照组(χ2=11.94,P=0.001),吞咽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2,P=0.073);联合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例数与吞咽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51),但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77,P=0.029),吞咽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χ2=7.45,P=0.006)。见表2。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吞咽康复是一个治疗手段,笔者采用吞咽康复治疗以及联合经皮电刺激法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率达到81.1%,明显高于吞咽治疗组72.3%,说明经皮电刺激法联合直接加间接的吞咽训练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有效办法。电刺激治疗时,低频脉冲电流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使有氧代谢的酶含量增加,增加线粒体的体积和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增强肌力,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8]。

吞咽障碍患者气道保护性反射降低,非常容易误吸,患者会出现主动或被动的饮食减少,进而出现营养不良或脱水,免疫力降低,导致肺炎易患率增加。研究认为,急性卒中后3 d内,40%~70%的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大约有1/3发生肺炎,早期的康复评估,比如在入院后72 h对吞咽障碍患者的评估可以预测患者以后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利于采取合适的康复治疗措施[9,10,11]。卒中后肺炎分为两种亚型:(1)发生于卒中后1个月内的急性肺炎;(2)发生于卒中后1个月以后的慢性肺炎[12]。患者住院期间经过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后,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从一个侧面提示经皮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住院期间的急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和改善作用。在出院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新发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比较,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减低,究其原因可能如下,患者虽然停止电刺激和吞咽治疗,但经过康复治疗的患者和家属已经掌握了吞咽训练的方法,从而减少了肺炎的发生。吞咽障碍患者经过严格训练的医护人员喂养者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被没有经验的家庭成员喂养者,也说明这个问题[13,14,15]。假如有条件的患者出院后仍能坚持行吞咽和电刺激治疗,肺炎的发生率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综上所述,通过经皮电刺激法联合的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肺炎发生率,故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在出院后应当继续行吞咽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对吞咽障碍的疗效以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88例,作为吞咽治疗组;同期收治的有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196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入院后拒绝吞咽康复治疗有吞咽障碍的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统计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吞咽评分、肺炎发生率,进一步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新发肺炎发生率。结果 经过3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吞咽治疗组(P=0.041)及对照组(P=0.001),吞咽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1);联合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低于吞咽治疗组(P=0.049)及对照组(P=0.001),联合治疗组及吞咽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9、0.006)。结论 电刺激法联合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肺炎发生率。

联合训练 篇7

1 我军岛屿登陆联合作战物资保障训练现状

物资保障训练是指担任物资保障任务的团级以上单位结合我军在信息化建设和未来新型战争需求的条件下, 针对军队物资的筹措、储备、管理与供应的具体任务, 对具体实施单位及相关人员实施的物资保障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教练活动。当前, 我军建设正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时期, 部队的物资保障训练仍然多沿用传统的方式, 在训练内容、训练模式、训练方法以及训练装备与管理方面仍与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的后勤保障训练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制约了我军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成以及同作战理论与装备更新的同步, 主要表现为:

1.1 物资保障训练的具体内容缺乏信息化思想的牵引和指导[1]

我军新形势下的历史使命一直牵引军事训练向提高完成历史使命能力方向推进, 而训练指导怎样跟进历史使命要求, 解决战训一致问题, 将我军使命任务具体转化为作战样式和打赢标准, 把战斗力标准转化为多样化的训练规范和要求, 并按照多样化的规范和要求组织训练形成相应的作战和行动能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实践。

1.2 训练内容落后, 不能适应联合作战要求

信息化战争的作战形式由单一兵种作战向诸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发展, 部队的战斗力集中体现为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1]。推进物资保障训练转变, 着眼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整合和实战能力, 整合作战诸要素进行体系集成训练, 实现作战能力的综合集成和整体攀升, 使训练水平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相适应是后勤物资保障训练中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1.3 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训练管理约束性不强

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检查等活动是物资保障训练管理的主要方面。现行的物资保障训练管理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综合集成训练的特点, 训练计划不适应保障任务的变化节奏, 训练监督检查观念落后, 训练管理方法手段落后, 考核奖惩制度不健全[1]。

2 训练对策与建议

2.1 信息主导, 科技支撑, 信息化融入训练内容

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联合作战物资保障训练中, 信息无疑是核心内容。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以信息为主导, 将科技做支撑已经成为岛屿登陆联合作战物资保障训练的灵魂。在训练的过程中, 需要将信息技术这一核心要素全面深入地注入到训练保障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特点优势, 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训练质量。一是注重信息集成。信息集成对于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训练效率尤为重要。促进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一体化, 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网络化。加强军事训练局域网的建设和管理, 实现一定区域内信息互联互通以及与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的有效连接、及时共享, 不断提高信息传输容量和速率, 提升训练质量和水平。从而为训练环境向模拟仿真、训练空间向远程异地、训练形式向网上同步、训练评估向定量分析、训练管理向精确高效的方向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二是优化保障训练模式。息化条件下联合训练的深入发展, 客观上要求构建联战、联训、联保的新模式, 要从总体上对组训人员、武器装备、时间、空间等因素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 实现训练需求与训练资源的对接。要求卓远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岛屿登陆作战训练需求, 实行军地随机精确保障, 即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奖自动识别技术、联合资源咨询库和决策支撑系统融为一体, 依托可视系统实现训练保障的直达化、实时化、可视化和精确化。

2.2 需求牵引, 战训兼容, 与时俱进训练思想

真实作战的需求是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训练发展转变的根本推动力,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使命任务和作战需求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立足现实, 准确把握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训练的真实需求。推进由机械化条件下的物资保障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物资保障训练的根本转变。一是拓宽训练容量, 实现“三个转变”。进入信息化时代, 无论在什么方面信息都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是作战还是训练, 物资保障的层次性、技术性、联合性以及复杂性不断增强, 必须努力实现训练资源共享, 积极拓宽训练容量, 进一步拓宽物资保障训练的渠道。实现由具有从属性、服务性以物资保障为主的传统保障, 向具有较强主动性和技术性以信息技术保障为主导的网络中心化的现代保障转变;由单个对象、单个军兵种、单维空间的单一保障, 向多个对象、多个军兵种、多维空间的综合保障转变;由军队内部自我保障为主, 向军民一体化联合保障转变[1]。从而为物资保障训练由机械战争条件向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训练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考虑训练实战, 创新训练方法手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训练水平的关键。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环境下, 努力提升物资保障训练的科技水平, 创新物资保障的训练方法手段一直是我军不断追求的目标。着眼战时需求, 按照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仗怎么打, 兵就怎么练, 物资保障训练就怎么搞的原则与要求, 创新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训练。三是注重实在管用, 分类分层训练。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训练的物资保障训练的着眼点应该放在适应不适应、满足不满足军事训练的实际需求上。不注重气派, 只注重实用。在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训练总体指导思想的引领下, 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分类分层训练, 充分利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优势与特点, 制定适合自己的训练标准与训练计划。科学统筹规划, 分类分层建设, 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 又要考虑因地制宜, 灵活运用。

2.3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岛屿登陆作战物资保障制度建设

优化整合、集约高效就是针对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保障范围宽广和保障过程复杂的特点, 以科学的理念、开放的思路、统筹的方法和集约的手段, 加大“统”的力度, 通过科学规划、开放共享、优化整合、综合集成等方式, 合理配置和节约保障资源, 实现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保障资源结构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一是统筹训练规划设计。要从组织领导机制上强化对信息化训练保障的组织筹划、协调指导、项目确定、方案审定、经费审核和质量把关。要加强超前谋划设计、按照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的基本思路, 抓住盘活资源、优化配置、开发手段、完善体系等重点环节, 统筹规划训练场地、训练设施、训练器材、信息资源和人才保障, 切实解决规划设计不统一、自我保障分头建、信息技术含量少、经费保障难度大、训练设施管理和维护不力等影响和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与提高的各种训练保障问题。二是集约整合训练资源。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采取优化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中保障等方式, 注重功能开发的经济实用, 通过规范、节约、精确、高效的建设, 不断优化配置现有资源, 使资源向有利于联战、联训、联保的方向合理流动, 形成区域分布式共享态势, 实现“训练环境更加逼真、训练场地设施更加完善、训练管理更加精确高效”的目标, 推动训练保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标准化、节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确保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保障的集中统一和训练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成兴, 胡紹武, 周光华.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中的主要问题分析[J].指挥学报, 2008 (9) .

联合训练 篇8

关键词:OFDM,同步,单训练符号,载波间干扰,符号间干扰

0 引 言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方式,其基本思想是把高速率的信源信息流通过串并变换后,变换成N路低速率的并行数据流,然后将这N路数据流分别调制到N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上并行传输的技术。由于OFDM具有抗多径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等,因此OFDM系统特别适用于多径无线信道环境下高速率数据的传输[1]。但是与单载波系统相比,OFDM系统对同步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同步误差更为敏感,如果同步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子载波间的正交性,造成子载波间干扰(ICI)和符号间干扰(ISI),严重影响OFDM系统的性能。OFDM的同步算法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经典的Schmidl&Cox时频联合同步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即基于单训练符号的OFDM联合同步算法。通过软件仿真,得出新的联合同步算法具有更好的同步精度的结论。

1 Schmidl&Cox时频联合同步算法

Schmidl及Cox提出了一种基于训练符号的时频联合同步算法[2],在这种同步算法中,训练序列选取两个OFDM符号,第一个符号用于符号定时同步以及小数倍频偏的估计;第二个符号用于整数倍频偏的估计。图1显示的是Schmidl&Cox算法的训练序列结构示意图。

图1中,训练序列第一个符号在时域中由前后相同的两部分组成,第二个训练符号偶数倍子载波上面调制的数据与第一个符号的相应位置的数据具有一种差分关系,整数倍频偏的估计正是利用这种关系来完成的。

由于训练序列中第一个符号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完全相同,所以载波频率偏差对信号造成的影响只是相位偏转。如果前半部分的数据取共轭后,与后半部分的数据对应(间隔T/2)相乘,信道的影响就可以消除了,只会存在φTΔf的相位差。在训练符号的起始部分,每一对对应的数据相乘,都会近似存在这个相位,所以求和后这种相位差会累积起来,达到较大的幅度。

Schmidl&Cox算法使用的定时函数可以表示为:

Μ(d)=|Ρ(d)|2/[R(d)]2(1)

由于M(d)的输出中存在一个“平台”区域,而且这个区域并不精确,因此定时函数的相关峰分布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图2给出了高斯信道下M(d)的输出波形。其中,SNR=15 dB,信息数据为4个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长度为1 024,循环前缀长度为128,训练序列插入位置位于信息序列的正中间。可见,训练序列区域M(d)的输出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信息数据区域,符号定时的完成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

2 时频联合新算法

训练符号的结构直接关系到算法的性能,在Schmidl&Cox算法训练序列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修改,新的训练符号结构如图3所示[3,4]。图4显示了这种改造的具体过程。

在时域内,训练符号由等长的四部分组成,其中,A本身内部具有重复结构,AB具有对称共轭关系,数据A的获得,通过将调制后的N/4长度序列进行IFFT的方法实现,这N/4长度序列在偶数子载波位置上发送PN序列,在奇数子载波的位置上发送零,经过IFFT后可以实现数据A本身的重复结构,后将A取对称、共轭后,得到B,再将B取相反数,得到-B

为了获得更优的符号定时性能,提出的算法思路首先就是避免采用呈现“平台”现象的定时函数,而希望构造的定时函数能在正确的同步位置处形成单一、尖锐的相关峰,更适合采用峰值检测方法来实现符号定时同步。新算法将训练符号进行了改造,具体操作如下:在训练符号第一部分的数据A的前面乘上一个等长的m序列p(n),故第一部分的数据变为p(n)A,训练符号其余三部分的得到方法与上面相同。

因为m序列具有良好的自相关特性,所以p(n)采用映射m序列的方法得到。取长度为N/4的m序列,形式为“0”,“1”序列,映射方法为将序列中的“0”置换为“-1”,变换之后的新序列即为p(n)。需要说明一下,p(n)的引入及构造p(n)时,对m序列所作变形的意义在于在训练符号中随机引入“-1”,“1”,在不对小数倍频偏估计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其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可以进一步优化符号定时同步性能[5,6,7,8,9,10]。

根据改造后训练符号的特点,新算法提出的定时函数为:

Μ(d)=|Ρ(d)|2/R2(d)(2)

其中,相关函数和能量项分别为:

Ρ(d)=k=02m=0Ν/4-1r(d+m)(-1)kr(d+Ν/2+kΝ/4-m)(3)R(d)=k=02m=0Ν/4-1|r(d+Ν/2+kΝ/4-m)|2(4)

式中:d表示时间序号,每次沿着时间轴移动一个样值,搜索使M(d)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序号,即为训练符号的起始时刻。符号定时的完成就是通过检验M(d)的最大值来确定的。可以看出,新算法中定时函数的表达式与Schmidl&Cox算法相同,发生变化的是相关函数表达式P(d)的形式,根据训练序列的特殊结构,相关函数定义为三对数据段运算的总和,又由于训练序列中第三部分数据是第一部分数据对称共轭后的相反数,所以P(d)表达式中又引入了因子(-1)k

与图2相比,图5所示的新算法的符号定时函数输出波形呈现出类似冲激的峰值,有效地克服了Schmidl&Cox时频联合同步算法中符号定时函数输出波形的顶端平台和波峰两侧数值下降缓慢所带的误差,有利于符号定时同步的精确完成。图6是应用上述两种同步算法对OFDM系统进行仿真时得到的信噪比-均方误差图。

3 结 语

从图6中结果可以看出,新算法的符号定时同步性能比Schmidl&Cox时频联合同步算法的性能有较大幅度提升,而且新算法是在一个训练符号的基础上就达到了与Schmidl&Cox时频联合同步算法相当的频偏估计性能,所用同步开销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OFDM系统的频带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汪玉民.OFDM关键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Schmidle T M,Cox D C.Robust Frequency and Timing Syn-chronization for OFDM[J].IEEE Trans.on Commun.,1997,45(12):1 613-1 621.

[3]Minn H,Zeng M,Bhargava V K.On Timing Offset Estima-tion for OFDM System[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00,4:242-244.

[4]Byumgjoon Park,Hyunsoo Cheon,Changgeon Kang.A No-vel Timing Estimation Method for OFDM Systems[J].IEEEComm.Lett.,2003,7(5):239-241.

[5]Michele Morelli,Umberto Mengali.An Improved FrequeneyOffset Estimator for OFDM Mapplications[J].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1999,13(3):75-78.

[6]Kim Y H,Song I,Yoon S.An Efficeient Frequency OffsetEstimator for OFDM Systems and Its Performance[J].IEEE Trans.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1,50(5):1 307-1 312.

[7]解永军,胡晓毅,王德清,等.OFDM水声通信系统定时同步的FPGA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9,32(7):1-3.

[8]张锐,邓建国,范幼君.OFDM系统中一种新型联合时频同步算法[J].现代电子技术,2008,31(9):1-3.

[9]米德忠,任光亮.MIMO-OFDM系统中的时间和频率同步算法[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7,15(4):54-57.

联合训练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82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男51例,女31例;年龄(57.5±6.5)岁;病程(24±3.0)d。CT示脑出血38例,脑梗死44例,其中大脑半球损伤45例,脑干损伤37例;患者均意识清楚,能配合检查,以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为主症,锥体束征阳性,洼田试验[4]评价>3分。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方法

1.2.1 针刺方法

治疗组对中重度假性球麻痹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开始针刺。针刺治疗取夹廉泉、翳风穴,平补平泻,留针20 min,每日1次;金津、玉液穴点刺放血,隔日1次。

1.2.2 康复训练

训练可分为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基础训练)和使用食物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直接训练(摄食训练)。间接训练如:(1)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口唇闭锁、下颌开张、舌部运动);(2)颈部放松;(3)寒冷刺激法;(4)构音训练;(5)呼吸训练;(6)咳嗽训练;(7)门德尔松(Mendelsohn)手法;(8)吞咽模式训练等。直接训练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1)食物形态;(2)摄食姿势;(3)选用餐具;(4)一口量;(5)定速;(6)吞咽的意识化;(7)摄食训练阶段性推进法注意事项;(8)咽部残留食块去除法(空吞咽、交替吞咽、点头吞咽、侧方吞咽)等。以上训练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用。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法,对照组只行鼻饲治疗。2组患者同时应用溶栓、扩血管及营养脑细胞药物。

1.3 检测指标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洼田试验进行评定:患者按常规饮水,观察饮水过程并记录时间,1次喝完,无呛咳为1分;≥2次喝完,无呛咳计2分;1次喝完,有呛咳计3分;≥2次喝完,有呛咳计4分;多次发生呛咳,不能将水喝完计5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0 d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t1、P1为各组配对检验值,t2、P2为2组比较检验值。

2 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可以分为假性球麻痹和真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为下位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病位在脑干,治疗效果欠佳。假性球麻痹患者因一侧皮质脑干束功能完好或虽有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但下级运动神经元反射通路正常,能够维持正常的吞咽反射,故疗效较好。

本文结果显示脑干损伤的预后比大脑半球损伤差。有研究表明,对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针刺可调节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当中的吞咽中枢对于吞咽反射的控制作用,协调吞咽诸肌的运动;而对于真性球麻痹障碍,针刺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促使损伤的周围神经恢复,从而起到治疗效应[5]。本文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后,患者洼田试验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康复训练中采用的咽部冷刺激使触发的吞咽反射区域变得敏感,有效强化吞咽反射,然后做吞咽动作,患者通过刺激提高对摄食、吞咽的注意力;声门闭锁训练是强化软腭的肌力,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6、7]。针刺以疏通局部经气,调整气血为主,夹廉泉局部取穴,深刺舌根部,可激发舌部经气,以疏经开窍,对构音障碍、吞咽发呛能迅速缓解;翳风穴位于耳后,深部有舌咽神经,直刺近2寸,对神经有激发作用,可调整吞咽功能;金津、玉液穴点刺放血,可疏通局部经气,另刺络放血可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氧的供应而改善脑组织功能。本文所取的穴位对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核性或核下性损害所致的真性麻痹或是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的痉挛性麻痹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治疗作用[8、9]。金津、玉液穴点刺放血是本组腧穴治疗最主要的步骤,刺后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舌后坠以及舌的活动度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文腧穴均为局部取穴,对于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具有取穴方便,疗效明确的特点。少数舌后坠明显,伸舌不能的患者见效较慢,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疗效逐渐显著。

针刺疗法是康复训练功效的有力互补,康复训练使针灸治疗作用更加完善[10],联合针刺和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Lawrence ES,Coshall C,Dundas R,et al.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acute stroke impairment s and disability in a multiethnic population[J].Stroke,2001,32(6):1279~1284

[2]Smithard DG,O'Neill PA,Parks C,et al.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 after acute stroke.Does Dysphasia Matter[J].Stroke,1996,27(7):1200~1204

[3]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福井介彦,藤田勉.脑卒中最前线——急性期かゎむるり-きび一[M].东京:医齿药出版社.1987,268

[5]张维,刘志顺,孙书臣.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机理探讨[J].中国针灸,2002,22(6):405

[6]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04~405

[7]毕家香,李泽云.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2004,19(1):36~37

[8]刘孔江,李继英,承颖言.针刺与康复训练在治疗中风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36

[9]罗卫平,黄红缨,谭吉林,等.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3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8):12~13

联合训练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94例。纳入标准:(1)无严重心肺疾病、器质性病变以及恶性肿瘤[4];(2)治疗依从性较高;(3)意识清醒,能正常沟通交流;(4)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5)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57例,女37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5.7±3.5)岁,平均病程(32.3±8.7)天。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5.8±3.7)岁,平均病程(32.1±8.8)天。对照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5.6±3.6)岁,平均病程(32.2±8.6)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由专业医疗人员按照患者具体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其中主要包括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起坐、翻身与手指活动功能等方面的训练;且着重训练包括以站立为中心于不同方向转动的平衡、肩关节、腕关节以及肘关节活动功能训练。上述康复训练尽量保证每天维持3h左右;对肢体瘫痪患者则需给予物理治疗,严格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按摩治疗:其中针灸治疗主要是帮助患者取仰卧位,按照患者病情行辨证针灸治疗,主要施针穴位包括极泉穴、内关穴、三阴交穴、尺泽穴、委中穴等,施针过程中必须对患者相应部位进行消毒。对于合并下肢瘫痪患者加悬钟穴、太冲穴以及环跳穴;合并上肢不遂患者加合谷穴、肩穴以及手三里穴;而合并气血瘀滞患者加血海穴和足三里穴。每次针灸保证时长为30min,1次/d。而推拿则是在患者取俯卧位的基础上,医师双手手掌顺着患者脊柱进行按摩直至下肢,双手拇指分别点按承山穴以及环跳穴;同时,使用拿法和捏法用适当力量按揉患者肩部、臀部以及腿部等;此外,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点按百会穴、头维穴以及风池穴,同时拿捏患者肩部至腕关节、大腿等部位,每次推拿保证时长为30min,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选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ADL)[6],主要内容包括吃饭、排便、穿衣、上下楼梯等项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越高。中医症状评分按照每个症状1~4分进行评价,包括主次症状共有10个,总分40分,分值越低表示症状越轻微。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 x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无显著差异(t=0.158,P=0.875),分别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4.91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t=1.211,P=0.229),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为(13.2±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8,P=0.000),见下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中风发生率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临床上对中风进行对症治疗后患者易出现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包括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吞咽困难等。因此,现今全球医学界均十分重视中风后遗症的相关治疗,寻找一种及时有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研究报道表明,在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对症治疗3个月左右,能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的自我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症状[7]。而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开始被应用于临床上。

本文通过研究后的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无显著差异,分别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汤建文的报道相一致[8],表明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此外,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分别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符合吴粮葶等人的报道[9],表明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主要作用能对患者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帮助患者舒筋活络,同时有调血安神的功效,有效防止病情进展。而推拿采用的捏、按、点不同方式对肌肉和穴位进行按摩,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运行;在推拿的同时患者的肢体不可避免地被动活动,从而能使得患者的肌力水平增加,最终提高患者的活动功能。有研究报道表明,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提升患者肌力水平,显著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受限症状,大大地缩减了康复时间[10]。

综上所述,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能能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ADL评分,降低中医症状评分,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患者ADL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94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以及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为(81.1±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3.2)。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为(13.2±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3.2),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ADL评分以及中医症状评分,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关键词:针灸推拿,康复训练,中风后遗症

参考文献

[1]杨敏,邵洁琦,曾志江,等.针灸推拿配合调神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2):241-242.

[2]胡先峰.导引运动疗法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2014,36(7):667-669.

[3]吴国良.针刺结合腹部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9):25-27.

[4]刘喜堂,刘喜庆,魏晓楠,等.中药结合针灸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8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65-666.

[5]沈林兴,曹彦瑜,黄耀珍,等.综合运用头针和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6):631-632.

[6]王琦.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12):1682-1683.

[7]王佩,宋志超,王翠,等.益气活血通络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34(2):155-156.

[8]汤建文.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88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461.

[9]吴粮葶,李瑛,任玉兰,等.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病症谱及腧穴谱[J].中国针灸,2013,33(6):547-552.

上一篇:光旁路保护系统下一篇:远程控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