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补偿款(共12篇)
征地补偿款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案情:被告梅其建由王府杰作担保向三门县海游农村信用合作社借款24000元,被告之父许海珠由黎文贤作担保向三门县珠岙农村信用合作社借款10000元,另案由王府杰作担保也向三门县珠岙农村信用合作社借款5000元,同时被告梅其建之父许海珠也向原告王方亭借款31000元,以上四案均已经三门法院判决生效,但仅原告王方亭申请财产保全措施,使该案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依法冻结了以许海珠名义存入珠岙信用社的一家三人(妻郑专人、子梅其建)村土地补偿款63000元中的40000元,在另三案均未进入执行程序的情况下,珠岙信用社擅自扣划了以许海珠名义存入珠岙信用社的一家三人(妻郑专人、子梅其建)村土地补偿款63000元中的20932.07元。于是产生纠纷。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为建设用地,随之产生的纠纷与争议日益增加,已逐渐发展为普遍性的问题。其中农村征地补偿款能否执行,如何执行等问题,由于相关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加上学理研究也相对滞后,执行方法不一,往往造成当事人上访,致使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疑虑重重,上述案例绝非执行实务中的个别现象,笔者就是在基层法院从事执行工作的一员,根据调查,类似情况大量存在。
二、农村征地补偿款的基本内容及能否执行性分析
农村征地补偿款具体由哪些类项构成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到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到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其中,土地补偿费指向被征用土地,地上附着物或青苗补偿费指向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相对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法律上并非土地这一集体财产的转化,补助的对象也不是土地所有权人,而是指向失地后需要安置的土地使用权人—即原耕种该地的农民,其设立目的指向失地农民,产生的权益也归属失地农民。现实中,当村集体作出需安置人员不再进行统一安置的决议,安置补助费直接返还给农民其所有权应归失地农民。由此可见土地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或青苗补偿费的对象为物,是基于损失与补偿的法律因果而对物因征地受到的损失的补偿,而安置补助费的对象为人,是基于法律强制性规定而对征地后土地承包经营户的劳力安置的补助。
农村征地补偿款是否具有可执行性?征地补偿款的性质属一般财产范畴,其是具有可执行的特性,这是因为:首先虽然土地征用补偿款是在土地所有权依法转移后,对原所有人给予的经济权益的弥补,从性质上说,土地征用补偿属于行政损失补偿,它与民法上基于侵权行为发生的损害赔偿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土地补偿款是对土地所有权的补偿,也可以说是土地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的集体财产,依法归土地被征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是在土地价值以下获得的补偿,所以,它不是财产上获得收益,也不是以土地为媒介实施民事行为而获得收益。因此不能通过集体合意的形式予以平均分配,将集体财产转化为私人财产,但是自新的《土地管理法》取消了关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得分配的规定后,村集体对土地补偿权属由村集体所有变为村民所有,性质上由村集体的物权变动为村民对集体的债权,此时,村民与集体之间存在类似存户与银行之间的储蓄法律关系。分配到村民名下的土地补偿费此时已属于其个人财产,所以对于被执行人个人财产,法院当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不能因为农民这一职业群个性,而生硬地将农民来源于征地补偿款的个人财产排斥在其可供执行财产范围外。其次村民取得青苗补偿费的法律原因在于损失与补偿,性质上并不异于其他财产,故并不具有不可执行的个性,应当予以执行。最后对直接支付给农民的安置补助费,法院也有权予以执行。安置补助费是对农民失去从事农业劳动这一职业的补偿,与其他社会职业相比,农业劳动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等特点,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排斥农业劳动这一职业的社会职业共性,农民失去农业劳动职业与社会其他劳动者失去工作职业并不相异。安置补助费设立目的在于,农民职业群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失去土地这一稳定的劳动对象后,如不设立一有效的救济途径,可能导致其陷入生活困境,产生负面社会影响,安置补助费作为一救济途径因此产生与存在。虽然安置补助费的设立初衷在于保护农民这一弱势职业群体,但是法院的强制执行并不与该初衷存在冲突,法院强制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永远是个别农民,对个体的执行,并不因此影响职业群体的生活,从而影响社会稳定,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俗称“十亿人民九亿商”,部分农民的收入不再仅仅限于农业劳动,安置补助费的收入对其来说,已成为额外的收入,所以直接支付给农民的安置补助费成为农民个人财产后,其并不因此超脱于农民的可供执行财产范围,法院是有予以执行的权利,但是如果安置补助费不直接支付给村民,有关单位对需要安置人员进行统一安置的,虽然安置补助费利益指向被执行人,法院对该利益也不能强制执行。
三、农村征地补偿款执行案件的特点及执行标的范围的确定
农村征地补偿款执行案件的特点是:1、农村土地补偿款往往是发在户主名下的家庭成员的共有财产,这是一种家庭成员按份共有的共有财产关系;2、农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配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多为农村妇女出嫁、大中专在校生、新出生人口、义务兵、服刑人员、外来人员等享有村民同等待遇等问题,而这又是法院执行过程中的难点;3、执行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其他家庭成员,如不谨慎处理极易影响家庭关系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4、区分被执行人应履行的债务是个人债务还是家庭共同债务是执行此类案件的首要问题。
在农村土地补偿款案件的执行实务中,对于应该如何执行有二种处理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要是被执行人名下的所有款项都是可以执行的,或者说只要是与被执行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能够认定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债务为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时所负的债务的情况就应当执行,因为其收入也应当认定为共同财产,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应当保留被执行人适当必要的生活费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土地是农民基于生产生活的必要且不能再生的生产生活资料,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因此只能执行被执行人及共同债务人应得的份额,并且要保留其生活必须费用,其中包括养老保险等必须费用,而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应得的份额不能执行,其理由是,农村因集体土地被征用而分配土地补偿款时是按人均分配的,其分配是基于一定的人身关系,在不能认定其他家庭成员为共同债务人时就不能对其应得份额进行执行。笔者也倾向于第二种意见,认为对于农村征地补偿款执行案件的有关问题,很有必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法院执行工作。
农村征地补偿款执行标的范围的确定, 涉及到征地补偿款的权属问题。那么, 征地补偿款的权属归谁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 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 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 安置补助费发放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 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土地补偿费归集体所有。村集体作为抽象主体, 象征性拥有所属集体土地所有权, 依照法理, 在村集体失去其所有土地时, 理所当然拥有该土地征用后的所有土地补偿费。对该土地补偿费的具体处分, 由村集体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产生决议, 决定土地补偿费的分配和使用。其他法律和地方规范性文件对此也可以视具体情况作出规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第三项的规定:“涉及村民利益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方可办理: (一) …… (三) 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将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方案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又如《浙江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第十条第 (十) 项明确规定:“征用土地各项补偿费的使用方案, 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方可办理。”村集体可以将该收入用于开办集体企业, 发展公益建设, 可以分配到各户, 也可以分配给被征用承包经营土地的村民, 而村集体依法对其所有土地补偿费作出的处理, 应承认其合法性。现实中多数村集体通过决议形式, 对土地补偿费分配到户, 从而使该部分土地补偿费权属依法发生转移, 集体与成员间因分配产生了权利义务关系。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在征地中, 用地者因征地致使他人可预得收入的多少, 造成他人权益损失, 理应对该全部可预得收入予以补偿。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性质并不有异于其他财产, 村民的该项所得, 是其一财产损失的另一财物 (金钱) 的补偿。实践中, 用地者在预算出其三大补偿费金额后, 将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连同其他费用一并支付给村集体, 由村集体再行处理, 因货币所有权, 其与村集体形成法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村集体作为享有青苗补偿费的村民的债务人, 必须将该费返还村民, 村民也可向村集体行使给付请求权。对安置补偿费的归属, 安置补偿费俗称“劳力安置”, 是对具有劳动能力而失去劳动对象的农民的生活安置。通过支付安置补偿费, 保障农民在失地后的生活安稳, 此种补偿的设立, 与其说注重其经济补偿性, 不如说更注重社会效果性。
摘要:土地是农民基于生产生活的必要且不能再生的生产生活资料, 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 一定要慎重, 因此只能执行被执行人及共同债务人应得的份额, 并且要保留其生活必须费用, 其中包括养老保险等必须费用, 而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应得的份额不能执行, 其理由是, 农村因集体土地被征用而分配土地补偿款时是按人均分配的, 其分配是基于一定的人身关系, 在不能认定其他家庭成员为共同债务人时就不能对其应得份额进行执行。本文对于农村征地补偿款执行案件的有关问题, 在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探讨, 以便更好地指导法院执行工作。
关键词:执行,农村征地补偿款,执行豁免
参考文献
[1]、周诚:〈〈农地征用中的公正补偿〉〉, 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9月2日。
[2]、慈溪法院课题组《对“农嫁女”涉法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办法的分析与思考》, 浙江审判2004年7月刊。
[3]、法律出版社出版, 符启林著《房地产法》第81页。
[4]、国家税务总局曾以〔1999〕737号国税函, 批复对农民以补偿征地款方式从村集体取得的房产征收契税, 承认此类私权上的财产转让合法性。
征地补偿款 篇2
乙方:xxx村民小组
鉴于:
1、甲、乙双方曾于年月 日签订了一份征地合同(以下简称为主合同),甲方已按照主合同的约定向乙方付清了全部征地款,且双方已于xx年xx月以前办理完毕了征地的相关手续。
2、在双方订立主合同征地时,该宗土地上存在部分地面附着物尚未进行补偿。
3、现甲方即校方须于近期开工建设。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就甲方补偿乙方村民在征地范围内种植的各种树木及地面附着物事项订立本合同书(下称“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一、补偿原则:
1、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甲方严格按照征地合同中约定的征地面积(以下简称项目地块)上的附着物种类和数量给予乙方补偿。
2、甲乙双方共同确定年月日为补偿基准日,补偿日前项目地块附着物的种类和数量为甲方向乙方支付补偿款的依据。
3、甲方补偿乙方的标准参照征地区域毗邻的开发商mm有限公司的补偿标准(以下简称为“mm标准”)予以支付。
二、甲乙双方确定的补偿赔付标准为:
1、项目地块中每个坟头补偿xx元,共计xx个坟头合计补偿xx元。
2、项目地块中青苗赔偿款每亩小麦元,共计亩小麦合计补偿元。
3、项目地块上仅种植小麦未栽植苗木的每亩奖励元,共计亩合计奖励元。
4、项目地块中新载树木每亩补偿元,共计亩树木合计补偿元(若该地块中同时存在青苗时不再补偿青苗)。
5、项目地块上新老树木混栽的,老树按本条第6款的规定标准补偿,新栽树木按每亩元,共计亩新栽树木合计补偿元。
6、项目地块在征地后栽植多年的树木按mm标准的80%予以补偿,具体标准如下:
(1)杏树,1╠3cm,每株16元;4╠7 cm,每株56元;8╠15cm,每株240元。
(2)桃树,4╠7 cm,每株40元,8cm以上每株60元。
(3)银杏树每株120元。
(4)木瓜,4cm,每株56元;8cm,每株400元。
(5)柿树,5╠7cm, 每株40元。
(6)花椒每株16元。
(7)法国梧桐每株40元。
(8)女贞每株40元。
(9)核桃每株56元。
(10)白皮松每株40元。
(11)雪松每株16元。
(12)地柏每株16元。
三、付款方式:
经本合同双方对项目土地上的附属物清单并确认后确定:
甲方应向乙方支付的补偿款(含奖励款)共计人民币元,甲方于年月日前向乙方一次性支付全部补偿款。乙方应在甲方付款同时向甲方出具相应的收款收据。
四、双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支付款项,甲方向乙方付清本合同所约定的所有补偿款后,双方就项目地块上的附属物补偿事宜再无任何纠纷。
2、合同签订后乙方有义务排除乙方人员以任何理由阻挠甲方合理开发建设项目地块。
3、甲方对于基准日后项目地块上新添的附属物有权利无条件铲除并拒绝赔付任何款额。
五、违约责任:
1、甲方应按约付款,每迟延付款一日,应当按未付款额的万分之二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2、乙方应确保甲方按时开工建设,因乙方原因甲方迟延开工的,乙方每迟延一日,应当按补偿款总额的万分之二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六、争议的解决:
甲乙双方因合同发生的全部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双方交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八、其他事项:
1、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2、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xx 乙方:xx
代表人:xx 代表人:xx
征地补偿款 篇3
关键词: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村民小组;连带责任;共同责任
中图分类号:F301.24;DF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008-08
当前,学界对农民集体土地被征收后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简称“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受益主体或集体成员资格的认定[1],即征地补偿款分配的前置性问题,而对征地补偿款分配的后续性问题——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责任则鲜有涉及。通过对北大法意网、法律图书馆网和北大法宝中,以村民小组和村民委员会为共同被告,以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和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等为案由,涉及陕西、湖南、福建、云南、河南、安徽等6省2008~2012年间的85份民事判决书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在判令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形式、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决尚存严重分歧,不仅同案不同判,而且还会混淆村民小组与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的法律关系、模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进而影响村民自治。因此,亟需关注并梳理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中的民事责任,完善相关立法,改善同类案件的司法审判。
一、司法界的见解
(一)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的司法见解
6省85份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的民事判决书在判令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首先,责任主体的差异。72份判令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承担连带责任或共同责任;13份判决驳回对村委会的诉讼请求,只判令村民小组承担给付责任。判令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承担连带责任或共同责任的判决书中,陕西有42份,湖南有7份,福建有10份,云南有2份,河南有11份;一审判决有66份,二审判决有6份。判令村委会无责任的判决书中,陕西有2份,湖南有9份,河南有1份,安徽1份;一审判决有7份,二审判决有6份。其次,责任形式的差异。判令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承担连带责任的判决书有49份,判令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承担共同责任的判决书有23份。甚至有同一法院以相同理由分别判处连带责任和共同责任的,例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2010)集民初字第1142号和第234号民事判决书均以“征地补偿款的发放需村委会的同意(或审批),征地补偿款存于村委会账户内”为由,分别判处连带责任和共同责任。
摘要: 基于6省85份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判决书的整理发现,在判令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形式、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决尚存严重分歧,不仅同案不同判,而且还会混淆村民小组与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关系、模糊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通过梳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在扬弃村民委员会承担连带责任或共同责任之司法见解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变革村民委员会设置村民小组的法律规定,彰显村民小组的独立性以及村农民集体与组农民集体的平等性,以改善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责任的司法审判。
关键词: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村民小组;连带责任;共同责任
中图分类号:F301.24;DF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008-08
当前,学界对农民集体土地被征收后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简称“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受益主体或集体成员资格的认定[1],即征地补偿款分配的前置性问题,而对征地补偿款分配的后续性问题——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责任则鲜有涉及。通过对北大法意网、法律图书馆网和北大法宝中,以村民小组和村民委员会为共同被告,以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和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等为案由,涉及陕西、湖南、福建、云南、河南、安徽等6省2008~2012年间的85份民事判决书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在判令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形式、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决尚存严重分歧,不仅同案不同判,而且还会混淆村民小组与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的法律关系、模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进而影响村民自治。因此,亟需关注并梳理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中的民事责任,完善相关立法,改善同类案件的司法审判。
一、司法界的见解
(一)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的司法见解
6省85份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的民事判决书在判令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首先,责任主体的差异。72份判令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承担连带责任或共同责任;13份判决驳回对村委会的诉讼请求,只判令村民小组承担给付责任。判令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承担连带责任或共同责任的判决书中,陕西有42份,湖南有7份,福建有10份,云南有2份,河南有11份;一审判决有66份,二审判决有6份。判令村委会无责任的判决书中,陕西有2份,湖南有9份,河南有1份,安徽1份;一审判决有7份,二审判决有6份。其次,责任形式的差异。判令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承担连带责任的判决书有49份,判令村民小组和村委会承担共同责任的判决书有23份。甚至有同一法院以相同理由分别判处连带责任和共同责任的,例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2010)集民初字第1142号和第234号民事判决书均以“征地补偿款的发放需村委会的同意(或审批),征地补偿款存于村委会账户内”为由,分别判处连带责任和共同责任。
摘要: 基于6省85份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判决书的整理发现,在判令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形式、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决尚存严重分歧,不仅同案不同判,而且还会混淆村民小组与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关系、模糊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通过梳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在扬弃村民委员会承担连带责任或共同责任之司法见解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变革村民委员会设置村民小组的法律规定,彰显村民小组的独立性以及村农民集体与组农民集体的平等性,以改善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责任的司法审判。
关键词: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村民小组;连带责任;共同责任
中图分类号:F301.24;DF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008-08
当前,学界对农民集体土地被征收后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简称“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受益主体或集体成员资格的认定[1],即征地补偿款分配的前置性问题,而对征地补偿款分配的后续性问题——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责任则鲜有涉及。通过对北大法意网、法律图书馆网和北大法宝中,以村民小组和村民委员会为共同被告,以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和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等为案由,涉及陕西、湖南、福建、云南、河南、安徽等6省2008~2012年间的85份民事判决书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在判令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形式、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决尚存严重分歧,不仅同案不同判,而且还会混淆村民小组与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的法律关系、模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进而影响村民自治。因此,亟需关注并梳理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中的民事责任,完善相关立法,改善同类案件的司法审判。
一、司法界的见解
(一)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的司法见解
征地补偿问题研究 篇4
1目前征地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缺陷
2004年以前的《土地管理法》强调“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但国家收回时给予适当的安置和补偿。2004年8月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提出了征收、征用两种形式。在历次的改革过程中, 征地补偿思路基本未变, 其基本的补偿思路是按照被征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 再按照人均耕地的差异确定补偿倍数, 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产值倍数法”补偿。这种对所征土地的补偿仅依据原农业利用方式下的年产值进行补偿, 而没有考虑到土地的潜在利用价值或市场价值的补偿, 其实质是一种非等价交易关系。200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明确提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 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 2005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5]144号) , 正式要求各地要制订并发布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或者区片综合地价, 改变了过去按照“该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补偿的思路。这一改革体现了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实现同地同价的基本要求, 对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维护农民权益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 2010年6月2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明确要求应“全面实行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各地方政府根据这一通知纷纷制定了新的补偿标准, 新标准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非等价交易状况, 一定程度也缓解了征地矛盾, 但是并没有根本上解决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2 征地拆迁缺少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在现行的经济体制条件下, 各行政区域实际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 政府事实上承担着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起飞阶段, 资本投入是不可欠缺的重要因素。因此, 努力获取资本资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竞争的首位工作。地方政府作为经济的主导者, 扩张投资就是经济理性人的自然选择, 为了扩大投资地方政府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得投资资金, 银行贷款、土地出让收入、招商引资就成为其自然的选择。2010年, 我国的土地出让收入达到前所未有的2.7万亿元人民币, 占据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足见土地经营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源, 如何经营好城市的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土地经营的状况又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率以及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就成为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地方政府受制于“土地财政”的压制很少严格执行城镇发展规划, 基本上是根据投资方或者开发商的意愿来组织征地拆迁, 征地拆迁都是随着项目走随意性大, 缺少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尤其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1.3 征地补偿标准的差异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征地难度
2010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 (国办发明电[2010]15号) , 强调征地拆迁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坚决纠正违法违规征地拆迁行为。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0]96号) 中对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采取多元安置途径、做好农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规范征地程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方政府根据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先后调整了当地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各地的补偿标准差异巨大, 大多数发达地区补偿标准已经远高于国家标准, 不少欠发达地区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同地不同价、随意性较大问题依旧非常突出, 有的就是小到市县范围内征地补偿标准也不一致。现在征地拆迁都是随着项目走, 为了推进项目建设的进度, 基本上是地方上领导甚至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片包干, 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到乡、村 (办事处和居委会) 。征地工作是典型的行政推动型, 项目的重要程度、领导的分工和工作作风都会左右征地拆迁进度, 征地拆迁的进度进而会影响决定补偿标准, 补偿标准差异性存在就显得非常正常了。在不大的区域内出现了补偿标准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其它地方征地拆迁的难度加大。
1.4 补偿标准调节频繁实际操作难度大
《通知》要求, 推进征地补偿新标准实施, 确保补偿费落实到位。全面实行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探索完善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合理分配征地补偿费。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等情况, 各地每2至3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调整, 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水平。未及时调整的, 不予通过用地审查。按照确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及时足额支付;应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 要直接支付给农民个人, 防止和及时纠正截留、挪用问题。这一规定实施下面的问题就非常突出;一是村、居委会基层组织运转靠什么来保障, 特别是“城中村”和大部分土地被征收的村这一问题尤其突出。二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 (主要是养老保险费) , 按照规定是以被征土地所在地上一年农民年纯收入为基数, 再根据参保人的年龄等影响因素确定缴费百分比, 由此核算出征地当年被征地农民的人均社保费缴纳标准;而征地补偿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是每2~3年调整一次, 二者在调整时限上存在差异, 实践中难以操作。三是由于新老标准存在差异, 到了第二年征地工作基本就难以开展, 被征地农民等待和观望情绪浓厚, 正常的建设用地供给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四是保障标准比较苛刻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 比如被征地失去全部耕地或人均耕地不足0.3亩, 且年满16周岁条件等等。
1.5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低、资金筹措困难
从实践中来看, 征地补偿费给了农民, 不管是多是少, 很少有人愿意拿出来支付个人社保费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够顺利地实施征地, 征地补偿基本是足额给付农民, 个人社保费用交纳实际上难以落实。从各地实施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来看, 一是社会统筹标准偏低, 大多地区都是每月100元-150元之间, 男满60周岁, 女满55周岁次月领取, 二是社会统筹方面资金来源是从土地出让金中按比例提取进入财政专户。先征后批、先征后用的这部分土地出让金往往是没有着落, 目前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统筹资金实际上就是依靠财政供给, 随着失地农民年龄增长和保障对象增多, 财政供给呈几何级数上升。1-6月全国13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9511宗, 成交土地面积43759万平方米, 同比增加24%;土地出让金为7524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5.5%。今年上半年土地供给面积虽然增长, 但是出让金收入呈明显下降趋势, 2007年各地才陆续建立这项制度,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供给缺口, 地方财政供给的风险加大。
1.6 争端裁决机制急需完善
目前虽然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建立了征地争端的解决机制, 但是地方政府和农民都很少采用这种手段来解决争端。新的规定已经在今年1月禁止政府实施强拆, 目前政府唯一可以采取的强硬手段就是司法强拆, 但是正常走完司法程序需要半年以上, 还有一些情况是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司法程序, 在日趋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 政府是等不起的。而农民更不会采取这种方式了, 一来他们认为是官官相护, 他们的利益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护, 二来在他们眼里, 国家是分层的, 有中央和地方之分, 各级政府执行的政策并不是一样的政策。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看, 上级政府是真心为农民着想的, 基层政府则无视甚至侵犯农民的利益, 甚至背离了中央制定的政策。他们更喜欢用直接简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要不坚持不妥协、对抗为主, 要不干脆上访, 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2解决征地补偿问题对策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征地制度
目前《土地管理法》修改稿已完成送审, 上报国务院。修改的重点主要是完善集体土地征收。主要是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规定, 进一步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缩小征地范围, 完善征地补偿的机制。具体制度方面, 重点是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条例相衔接的基础上, 界定土地征收范围。同时, 要完善征收土地的程序, 更加体现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而且在征收程序上要完善矛盾的化解机制。我觉得在征地制度设计方面下面的一些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
(1) 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利益处置关系。
在我国的土地制度中, 土地归属集体所有, 由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但真正意义的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够明确, 即所有权主体多元化, 所有者主体缺位;土地所有权主体不确定, 土地使用产权不明确。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利益处置关系不清楚, 这样就造成补偿对象的模糊, 实际操作缺乏明确的法理基础。
(2) 明确各行为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征地涉及到政府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集体和家庭或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博弈, 从目前出台的各项政策来看, 主要是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而在影响到国家或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上居民应该怎样做缺少必要的约束。往往形成“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在制度设计上如果我们完全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 这种制度的本身就给了人利用的漏洞。
(3) 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事权、财权从根本上破解“土地财政依赖症”。
把今后50年或70年的收益一次性收取、以土地为抵押物获取城市开发建设巨额贷款、通过房地产开发获得GDP和大量税收这就是所谓的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某种程度上可说它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路径之一。国土部可以用卫星24小时监控每一个村甚至每个村民组的土地, 我国的土地审批制度可以说是全球最严格的, 但是这种以行政手段来处理经济问题, 只会让恶劣的经济生态更加恶劣, 才会出现“水泥路上种庄稼”这种荒诞的现象。地方政府官员的在政绩、城市化、工业化与严厉的土地问责之间左右为难,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缓慢, 地方经济社会难以发展全体人民不满意,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征地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 违法违规占用土地可能性加大。不少地方官员在走钢丝, 拆得好功成名就, 拆得不好问责丢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财税体制、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绩效考核体制必须要有重大突破。
2.2 高起点、高标准、新视角做好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总纲, 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指导下, 确立城市的先导产业, 强化支柱产业, 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城市扩张, 是实现城市快速健康地发展正确选择。因此, 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新视角制订了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城市化规划体系, 优化整体功能区布局, 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 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这样做有二个好处, 一是加大违章建筑成本, 减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的征地难度。二是可以实现整体成片开发, 成熟一片开发一片。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做好群众工作, 减少相互攀比, 集中安置, 减少政府依法行政的成本。
2.3 完善征地补偿方式
征地补偿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问题。此次土地法修改中, 对征收土地补偿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改革。“补偿将更加突出不仅要从财产上进行补偿, 同时要兼顾到安置和保障, 要确实做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长远生计改善, 来进行补偿, 并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另外, 农民房屋的征收, 也要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原则相协调。”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切实做好征地涉及的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拆迁安置问题往往是许多征地项目的核心问题, 拆迁安置搞不好, 就是征地成功了, 后遗症也大。因此要力争做到先安置后拆迁, 先补偿后征地。其次;逐步建立统一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结合新农保政策实施,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自觉参保意识, 加快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考虑从征地补偿提取一定的比例直接进入社保个人帐户, 积极探索鼓励老年农民、转岗农民放弃承包土地、以承包地换保障等配套改革办法,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第三;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与园区内企业签订约束性用工协议争取更多失地农民就近就业。对有意向创业的农民, 政府要制定优惠的政策, 享受与本地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创业。最后;在征收的土地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 作为安置用地, 组织被征地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这样既可以壮大集体经济又可以解决农民就业。
2.4 完善征地争端的解决机制
近期, 各地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 一些地方因征地拆迁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社会反响特别强烈。建立和完善争端的解决机制, 畅通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各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各地要积极探索创新土地征收拆迁中做好宣传引导、化解不同意见及组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认真做好征地拆迁群众信访工作, 深入到问题反映较多的地方去接访、下访, 主动倾听群众诉求, 及时改进工作, 认真做好征地拆迁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2) 建立完善“一事一议”制度, 在局部范围内可以考虑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
在影响到国家或者地方重大建设项目征地拆迁时, 可以考虑建立议事制度, 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完成征地拆迁任务, 只有极个别人因为自己过高要求达不到目的, 影响整个项目进程时, 应简化司法程序组织强拆。
(3) 尝试媒体介入, 加强舆论监督。
媒体介入征地拆迁全过程有两个好处, 一是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保证征地拆迁公开、公平、公正。使政府的征地拆迁在阳光下运作, 争取绝大多数市民的理解支持。二是对极少数难缠户也是一种压力, 面对镜头双方谈判可能都会变得更加理性和现实。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要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认真领会并贯彻落实好中央一系列规定要求, 切实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提速, 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因素之一。征地补偿标准问题往往是导致这一冲突的主要诱因, 如何完善我国的征地补偿制度, 缓解失地农民面临的生活困境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社会问题。
(样本)征地补偿协议 篇5
用地补偿协议
甲方: 乙方:
甲方因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在****镇人民政府监督协调下,根据《合同法》和《土地法》相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本着自愿及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用地范围为建设沙圪堵急调峰加气站所需土地。
二、协议达成后,乙方及其村民不得干扰阻挡甲方在土地范围内施工、经营等合法行为。
三、甲方根据用地的数量对乙方进行土地占用补偿,补偿方法如下:
1、甲方一次性补偿乙方:人民币(大写)******(小写:********整)
(此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退耕还林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土坝补偿、等所有和土地相关的全部费用)甲方补偿只对乙方村委会,不直接对村民,具体分配由乙方村委会负责。
2、如村民阻拦施工由村委会出面协调并解决,并不得影响甲方正常施工。
四、违约责任
协议生效后,双方严格遵守共同履约,如果有一方违约,违约的一方应当向未违约方支付补偿金额20%的违约金。
五、争议的解决
戒烟只需一周 http://shop62610926.taobao.com/ 戒烟只需一周 http://shop62610926.taobao.com/
1、本协议在正常的履行过程中,乙方村民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拦甲方施工及正常经营活动,否则所造成的一切损失由乙方承担。
2、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但在协商或调解期间不得影响甲方正常施工及经营活动。
六、其它事项
1、甲方应当在双方签订协议后三日内,将补偿款打入乙方村委会指定账户,否则按逾期付款处理。
2、本协议由沙圪堵镇人民政府监督执行。
3、本协议由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之日起生效,协议有效期内,除非经过对方同意,或者另有法定理由,任何一方不得变更或解除协议。
4、本协议于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七份,甲方三份,乙方三份,沙圪堵镇人民政府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甲方(章): 乙方(章): 地 址: 地 址: 法定代表人: 村委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电 话: 电 话: 开户行: 开户行: 账 号: 账 号: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剖析 篇6
关键词:征地补偿制度;土地价值;农民经济权益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3-0093-04
一
一般而言,征地补偿制度包括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2004年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地补偿范围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补偿标准为征收前3年农业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标准为征收前3年农业平均年产值的4~6倍。两项之和最高不得超过15倍。遇有特殊情况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两者加起来不得超过30倍。补偿方式主要是货币支付,一次性的对被征地农民给予最低生活费补偿。
这样的补偿制度,是计划时代的产物,不符合市场规则。计划经济时期,不承认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组织,生产资料统一调配,社会成员在公有制面前平等相处;征地规模有限,且完全用于公益项目建设,征地行为没有商业化;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地价值以粮食产值体现,比较稳定;征地程序由政府机关严格按照法律条例规范操作。在这种经济利益大一统的环境下,征地补偿费的确定以土地原始用途为依据,以农业产值为标准,以货币支付方式为主,不会扩大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表现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经济结卡钮多样化,土地价值因之不断增值;工业化建设占地商业化,使土地价值增值无限扩张;征地用途已超出公益项目用地范围;对土地价值的占有,在不同群体中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如此等等新形势下,还依然采用计划时期的征地补偿制度,明显不符合变化了的情况。表现出补偿范围小,标准低的弊端,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经济权益。
二
主要发达国家坚持“完全补偿”原则,既考虑被征地方的直接损失也考虑其间接损失。设定补偿范围时,会最大限度考虑土地权利人的利益。如日本的征地补偿费包括:(1)土地征收费。相当于土地的价值。(2)赔偿费。是对土地权利人因征地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它损失的补偿。(3)通损赔偿。是对土地权利人因征地而可能受到的附带性损失的赔偿。(4)少数残存者的补偿。是对因征地使得人们脱离生活共同体而造成的损失的赔偿。(5)离职者的赔偿。是对土地权利人的雇佣人员因土地征收而失业产生的损失的赔偿。(6)事业损失赔偿。是对由于公共事业建设产生的噪音、废气、水污染等的赔偿。加拿大的征地补偿费包括:(1)对征地的补偿。依据土地的最高和最佳用途,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补偿。(2)有害或不良影响补偿。主要针对与被征地块相连的非征地部分,因建设或公共工作所造成的损害的补偿。(3)干扰损失补偿。是对土地所有者或承租人因为土地被征收而造成的成本或开支的补偿。(4)重新安置的困难补偿。英国的征地补偿,包含土地(包括建筑物)补偿和残余地分割或损害补偿、租赁权损失补偿、迁移费与经营损失费等干扰补偿以及其它必要费用补偿。德国的征地补偿,包含土地或其它标的物权利损失补偿、营业损失补偿以及征用标的物的一切附带损失补偿。韩国征地补偿,包含地价补偿、残余地补偿、迁移费用补偿以及其它损失补偿。征地补偿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三种:现金、实物、债券。大多数国家采用现金补偿,同时也辅以实物补偿,或现金和实物补偿兼用。日本对于征地损失,原则上要用现金补偿,也可以通过土地征收委员会裁决,采用提供替代土地的方式进行补偿。新加坡法律规定,通常情况下,补偿费应当用现金支付,但地税征收官也可同当事人进行协商,在保证当事人享有公平权益的情况下,以其他方式进行补偿。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采用“土地债券”方式进行补偿。
与主要发达国家征地补偿制度相比,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特点就是,补偿范围小、标准低、补偿方式单一。我国实行“适当补偿”或者“原始补偿”的原则,即按照被征地的原来用途给予补偿,没有考虑那些难以量化的非经济上的附随损失。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没有考虑土地利用方式,不能体现土地价值,也不能反映土地价值的增值,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据有关部门测算,当前法定最高补偿标准大约为24,000元/亩,按最低生活标准每人300元/月计算,当前法定的征地补偿费仅够农民维持不到7年的生活需要。法国以最终裁决日一年前的被征地的用途为依据确定补偿费;美国以土地被征收时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加上可预期的土地的未来价值,并充分考虑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对附近的土地所有者因此而蒙受的损失,也一同给予补偿。我国实行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无锡为被征地农民购买的养老金为2.42亿元,仅占同期土地补偿费总量和土地出让金总额的6.8%和1.66%。福州市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比例高达94.1%。
近来来,因征地补偿不公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不断增加。2006年上半年,全国征地违法案件高达25.153起,涉及土地面积2.44万亩。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也不断加剧。征地补偿不合理,已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弊端,源于现行征地制度的弊端,即没有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两者皆通过政府征地的方式获取土地,这是由我国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的。按照国际通则,征地,主体是国家,前提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给予补偿。这是征地的三大要件。经营性用地,必须由市场方式解决。但是,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经营性的项目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经国家征收后,可以出让给开发商。《宪法》规定,除政府可以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或征收外,其他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征用或征收土地。《土地管理法》一再强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法律一方面禁止农业用地自由市场交易,另一方面赋予政府征让土地的垄断权,这就是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特点。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机构,成为农业用地市场交易的主体,从农民这里低价征地,向用地单位高价出让,从中赚取巨额土地出让金。如南京市政府曾经向农民征地的最低价为8万元/亩,最高价为20万元/亩(包含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的附着物与青苗补偿费),而转手出让最高价达
980万元/亩,最低价120万元/亩。地方政府利用垄断性的征地特权,单方面裁定征地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以狭窄的补偿范围,过低的补偿标准,损害农民基本的经济权益,导致土地经营者——农民处于“权利贫困”状态。在征地收益的分配格局中,农民仅占5~10%,集体占25~30%,政府占60~70%。
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没有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只给予其有限的经营权(时间有限,经营项目有限),因此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收益权也只是部分的享有。西方产权理论认为,完备的产权可以是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束”,也可以是某一单项权利的独立存在。依照西方产权理论来看,我国农民土地产权是残缺的,属于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状态。在马克思看来,“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它一切人的、只服从个人意志的领域。”。土地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或资本,被赋予了市场经济的种种逻辑,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就控制了其他更多的社会权利,权利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不能享有完备的土地财产权,没有资格享受征地的“完全补偿”,相反,时常处于被剥夺的境地。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所指出的,如果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8000亿元的代价,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的低价征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
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一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承包期30年的土地经营权相当于私有制度下75%~95%的土地产权。二没有充分对待农民的国民待遇权。在长期的城乡分治的“二元”制度下,农民不享有城市居民所享的各种社会保障,处于不平等的国民待遇下。土地是农民赖以为生的唯一的生产资料和保障资料,失去了土地等于失去了一切。因此,征地补偿应该以能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为准,应该能体现出农民与城市居民同步享受改革成果。
四
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征地制度的规定,本是要保证农地交易的统一性,保护农地资源,这是由我国土地公有制度决定的。但是,由于征地制度的不完善,征地程序的不规范,地方利益的驱动,侵犯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的经济权益。那么,怎样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障农民应有的经济权益,就需要观念的重构和对他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借鉴。
一方面,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我国《宪法》没有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但不意味着农民不能享受完备的土地产权。随着两权(产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我国经济学界与法学界,从最初将产权界定为财产所有权转向了产权不仅是指财产所有权,也可以是除所有权之外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所以,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应该是使用权的扩大,应界定为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结合,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化界定的财产权。。尤其是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期内,农民对承包地应拥有土地财产权,农户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权、使用权、流转权和收益权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实质性的土地财产权。2003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它方式流转”,就是说,农民依法享有对土地的支配权和处分权。由此可见,目前农民所合法拥有的土地承包权是一种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结合,应该被界定为一种特殊的和实质的土地产权。
农民应该享有完备的土地财产权,这是经济正义的基本理念。财产权的观念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自然史而形成的,是确保人被当人对待的基本权利。美国法学家庞德认为,权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明社会中人们由相互之间的承诺而形成的“合理的预期”,是一种法律上得到承认和被划定界限的利益。洛克视财产同生命一样重要,在政治生活中,财产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对财产权的确认,可以从根本上限制政府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害,遏制公权向私权的扩张。米瑟斯认为,财产权对人类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记得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博格说过,给农民以土地财产权,他会把沙漠变成绿洲;如果让农民以租赁的方式经营土地,他会把绿洲变成沙漠。我们也可以说,给农民土地财产权,可以制约政府滥征地行为,利于征地补偿制度的完善;如果农民缺乏土地财产权,政府的征地权会无限膨胀,征地补偿制度的弊端会继续存在,地方政府因地腐败状况会继续恶化。作为应该享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农民,其基本的经济权益受到损害,这不符合经济正义原则。农民作为社会成员一份子,应该得到平等地对待。如德沃金所言,真正的平等是资源的平等。
另一方面,征地补偿方式市场化。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征地补偿方式,实行市场化,完善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征地补偿仅限于公益项目用地,而且予以“完全补偿”;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根据市场价格购买,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支付方式由双方当事人以市场规则商议决定。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经营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都由政府以征收的方式获取,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支付方式由政府单方面决定。我们虽不能完全照搬他国做法,对经营性用地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但可以参考其补偿制度,尽量使征地补偿方式市场化,尽量公平地对待农民利益。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征地补偿必须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原则。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不得损害农民经济权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业用地市场不健全。因此,不能完全按照农业产值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应该推行土地交易的市场化,以市场价格为标准,对被征地农民给予补偿。市场交易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交易,市场价格是相对合理的,能够反映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具有客观公正性。因此,实行征地补偿方式的市场化,就能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但不因征地而降低,而且能和改革成果同步提高,满足他们长远生计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完善旅游项目征地补偿制度 篇7
一、征地补偿相关概念分析
征地, 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法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的强制性行政行为;补偿, 是指抵消 (损失、消耗) , 补足 (缺欠、差额) 。本文中“补偿”仅指“抵消”, 是以损害为前提的, 是国家/其他主体对合法侵害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损害进行的给付救济。我国旅游项目征地中, 根据补偿时间跨度的长短和补偿形式的多样, 可将征地补偿分为一次性补偿和综合安置两类。
二、我国旅游项目征地补偿现状
(一) 一次性补偿。
一次性补偿下,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 为该耕地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就业安置补助费, 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规定, 通常青苗补偿费, 为该地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2倍。旅游项目征地的补偿标准, 参照征收耕地的标准执行。
一次性补偿因其快捷省事, 政府能很快甩掉失地农民这块包袱, 常受政府青睐, 但却存在极大的弊端:
1、补偿标准过低。
农用地转为旅游用地后, 其价值将得到极大提升, 以土地的过往农用价值作为补偿标准, 显然不公。据调查, 大连市金州、旅顺区86.54%的农民认为失地后经济收入有所减少。
2、补偿费用分配不合理。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第1款的规定, 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就业安置补助费、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农民私人占有。由于征地补偿费一般并非直接到达农民, 而是先经过乡、村两级, 这样极易产生层层截留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 如果土地出让成本价为100%, 则农民只得5%~10%,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得25%~30%, 60%~70%为县、乡 (镇) 各级地方政府所得。
3、社会保障低。
一次性补偿下, 由于农民的市场意识还比较差, 除少数农民将所得土地补偿费用于长远投资外, 大多数的农民得到补偿费后, 急着用于房屋建设、婚娶等, 这样本来就不多的补偿费, 很快就被花光。又因农民失地后向城镇社保体系过渡的过程中存在政策门槛, 很快便成为“三无” (无田、无岗、无保险) 人员。
不仅如此, 因征地补偿程序不完善, 我国农地征收过程还严重侵犯农民的知情权;补偿金发放也存在严重的拖欠问题。
(二) 综合安置。
综合安置, 一般指在景区外集中为失地农民留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或直接在景区内为农民提供就业途径, 或引导、鼓励发展相关旅游服务业。以解决农民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比如, 青城山等景区对从山里搬迁出来的农民每户预留面积为80m2, 其预期收入可为房租收入, 也可为提供其他旅游服务收入。但此安置方法也同样存在问题:
1、就业竞争力低。
农用地转性后, 由于农民所掌握技能水平相对新环境偏低, 岗位竞争劣势明显。据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的实证调查研究, 发现当地农民因文化水平较低, 85.1%被调查者仅能从事出售农产品或旅游纪念品、烧烤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选择厨师、工匠、经营家庭旅馆以及出租车服务等技术类工作的被调查者人数偏低, 每项仅占5%左右, 而保护区内较大规模的餐饮旅店所雇用的厨师、会计等都是从外地聘用的, 且餐饮旅店业业主中, 来自保护区外的居民比例达37%。
2、工作稳定性差。
农民失去土地后, 企业用工并非土地耕作那样稳定, 一旦企业出现关、停、并、转, 对务工农民则又是一种生存挑战。
不仅两大征地补偿方式存在弊端, 我国旅游项目征地在根源上也存在问题。根据宪法, 征地必须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但“公共利益”本身就存在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为数不少的旅游开发商打着“公益”的幌子, 无偿或低价圈占农业用地和民宅用地, 甚至变相发展房地产, 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这种现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侵害了农民的基本利益, 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
三、完善我国旅游项目征地补偿政策
应当说政府已认识到失地安置政策的缺陷, 并做出了改进。如2004年11月的文件, 提出用地单位应优先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 而在此之前的法律并无提出对被征地农民具体的安置途径。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讨本地失地安置措施, 如河北辛集市在试行失地农民长期保障工作中, 实行“村集体拿小头、失地农民拿大头”的办法。专家学者也就征地补偿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征地补偿实践来看, 征地过程中侵犯农民利益事件仍屡见不鲜, 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革新之路。
(一) 重置补偿标准。
目前, 国内外对于征地补偿的标准不一, 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声音:“完全补偿说”、“适当补偿说”。前者主张对所产生损失的全部进行补偿, 最大限度地将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后者认为补偿时并不一定要求全额补偿, 只要参照当时社会的一般观念, 按照客观、公正、妥当的补偿计算基准计算出合理的金额予以补偿就足够了。
一次性补偿以土地的过往产值为标准计算, 综合安置下, 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显然我国采用的是“适当补偿说”, 明显对农民不公, 但因我国现阶段财政的限制, 采用“完全补偿说”显然不符合实际, 因此本文建议, 可先对部分征地实行完全补偿标准, 逐步带动全部征地完全补偿标准的实施。
(二) 建立直接补偿机制。
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偿机制, 就是将土地补偿费直接补给农民, 而不是补给集体。虽然有些学者也建议可通过加强监督及村委会财务透明化来防止补偿金支付中的克扣行为, 但本文认为于其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相关组织及人员进行监督, 不如从根本上斩断根源。
(三) 严格补偿程序。
目前, 我国正在酝酿制定《行政程序法》、《强制执行法》, 学界和实务界就制定这两部法的有关问题已展开认真讨论, 本文认为做好行政征收的补偿程序工作,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国家补偿程序的民主性和公开性, 广泛采取听证和听证会制度; (2) 明确补偿程序违法的责任后果; (3) 注重协商调解程序的适用; (4) 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评估机制。
(四) 明确“公共利益”内涵。
因“公共利益”界定不清, 不少不法分子便钻了空子。对“公共利益”的界定目前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研究, 并取得一定进展。笔者认为, 要做好为农地征收的管制工作, “公共利益”的概念必先得到明确界定, 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具体规定下来。
(五) 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指导, 建立失地农民社保机制。
农民因文化水平较低, 政府因加强对其就业的宏观指导, 积极推进社区居民的技能培训工作, 力争使每一位具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掌握一门专门的旅游技术, 努力提高其收入水平。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考验政府能力 篇8
征地补偿制度基本概况
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 而且具有所有权功能、就业发展功能和保障功能。土地是农民的生活风险保障和就业保障, 绝大多数农民只能以承包土地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 征地补偿金应该是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必要补偿。
1.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规定
征地制度问题的核心在于征地补偿标准, 目前的补偿依据是《土地管理法》及其它相关规定。按《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 “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另外, 《土地管理法》中还有类似的规定, “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 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 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由其他单位安置的, 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 安置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等等。
2.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征地补偿的构成及其标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是一种纯粹的现实收益补偿, 即仅从土地收益方面考虑了失地农民的现实利益损失补偿, 没有考虑他们在土地使用权上的基本利益方面的问题。
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欠科学。征地补偿按照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若干倍来计算。实际上, 由于受生产资金、技术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很大, 相近地块, 各经营户所经营的土地产值并不一样, 同一地块在目前和将来的产值效益也不能等同, 因此, 不考虑土地生产的增长值是不妥当的。
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未反映土地增值的实际情况。农用土地转为经营性建设用地时, 农民无权平等地与用地者谈判, 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补偿标准获得有限补偿, 于是出现了政府能以很低的补偿费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 又以很高的价格向土地开发商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现象, 明显偏离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只是部分考虑了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 只能保证短期内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 这种生活水平指的是农村的生活水平, 忽视了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 忽视了失地农民已经城镇化的实际。这意味着失地农民不能通过补偿和安置, 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成果, 也意味着失地农民必然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
补偿办法简单化。目前采用的征地补偿方式通常是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 旨在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安置压力。但有限的一次性补偿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失地农民长期、稳定的基本生活问题, 许多失地农民宁愿按月领取有限的基本生活费, 也不愿一次性领取安置补偿金, 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次性安置补偿金不具有长期保障效益。
政府能力分析
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始终处于关键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市场经济仍不发达的国家来讲, 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愿望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因此, 解决土地征用补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和能力。
1.政府意愿分析
从国家功能看, 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国家供给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就表现为政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政策。从制度自身特点看, 制度是一种公共品, 而公共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已逐渐淡出直接的经济建设领域, 转而承担起社会保障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制度建设职能。国务院2004年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 明确提出要“尽快提出建立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性意见”, 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政策保证。
2.政府财政能力的分析
政府必须在社会保障中承担着一定的财政责任。对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 普遍认为是国家财力不够。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中, 同样认为国家并不具备相应的财力。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能力的大小, 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根据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 在政府间的财政收入分配中, 中央政府一级要占主导地位, 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中央政府所占的份额应在50%—60%之间。
从表1中看到,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 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迅速攀升到2003年的116694亿元。国家财政收入更是从1978年的1132.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1691亿元,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接近20%, 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率已经超过50%。从1993年开始, 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2年仍维持在15.4%的高速度) 。
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使得政府能够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更加充足。从改革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2002年的30.3%, 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 仍有下降的空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的重要职能是保证公益型或准公益型的社会共同需要。但是在财政支出结构中, 社会文教支出所占比重上升缓慢, 仍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在发达国家,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项目的支出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支出中占了很高的比重 (见表2) , 1998年瑞士达到72.9%、美国达到53.8%。再对比1990年和1998年的数据, 可以发现各国社会服务总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增加的幅度大小不一。
目前, 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到10%, 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为10%左右, 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为25%左右, 发达国家一般为40% (刘钧, 2003) 。相比之下, 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还是比较低的。“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国家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要提高到15%—20%的水平。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真正建立, 国家财政结构的调整, 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比率应该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 笔者认为, 在政府财政实力增强,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条件下, 国家完全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能力并不构成政府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障碍因素。
3.政府行政能力的分析
在再分配过程中, 政府的角色是关键性的。政府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权衡取舍直接影响着再分配的实际水平和效果。因此, 除了政府的财政能力之外, 另外一种能力即政府行政能力逐步受到重视。
从目前看, 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 政府行政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政府制定和执行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能力有待加强。我国虽然已经进入法制社会, 但是具体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存在种种漏洞, 更不能够满足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某些权利诉求。
第二, 政府以往的“收费形象”影响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是失地农民“无保障”问题进人政府视野的体现,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障碍重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的“收费形象”。
第三, 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不力影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和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充足的基金, 尤其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的“父爱主义”理论认为:个人不是充分理性的, 而国家是拥有完备信息、有远见的并且是充分理性的。实际操作中,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透明度, 不向缴费人定期公布缴费记录和积累投资收益情况, 使缴费的个人难免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抱怀疑态度, 从而影响了政策的推行。
完善征地补偿安置的法律思考 篇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征地高潮,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围绕征地安置产生的问题也不断增多。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合理与否不但事关土地征用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将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纵观目前的补偿安置方式,大致可分为货币补偿安置、重新择业补偿安置、农业生产安置、入股分红安置、养老保障安置、异地移民安置等模式。由于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采用的补偿安置方式也大不相同。下面就针对不同的补偿安置方式的利弊进行比较分析。
(一)货币补偿安置模式
货币补偿安置是指政府或用地业主通过支付一定货币量,置换农民使用的土地,让农民自己解决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的安置方式。这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现的补偿安置方式。货币补偿安置简化了政府、开发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征地补偿安置方面相互扯皮的繁杂过程,其低成本、易操作性使得其成为现在主要的安置方式之一。但这种安置方式却给被征地农民今后的生活与就业埋下了诸多隐患。货币安置基本上是低水平的生活安排,并存在支付风险。由于失地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就业能力和谋生手段,属于社会弱势群体, 再加上现实中就业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信息整合的缺失以及对农民工的歧视现象等,给失地农民的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旦有限的补偿费用完,生活没了经济来源,马上就可能陷入困境,因此这种安置方式对国家和农民都存在着许多不利影响。
(二)重新择业安置模式
重新择业安置是指通过二、三产业来安置失地农民,政府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或在同等条件下,用地单位优先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征收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安置模式。目前,该安置方式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实际使用征用土地的企业按照规定的“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吸收失地农民进入企业就业,对不符合工作条件的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险;二是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直接进入市场自谋职业,自找生计,企业不承担具体补偿安置的任务。
对于第一种方式,企业适当吸收符合企业要求的失地农民进入就业岗位,这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也能解决部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在尚未完全市场化的用工形式下,对于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快速解决用地单位开发的用地需求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它无法安置大批的失地农民,如果是强制性安置的话,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就无从谈起,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破产倒闭的比比皆是,而吸收到企业的农民又被挤出来,重新回到失地又失业的境地,既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又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对于第二种方式,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自主招人,摆脱了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而政府在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方面的任务就很艰巨,很多地方政府面临着就业岗位有限,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由于社会统筹保险的建立为其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免除了后顾之忧,使失地农民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适宜的工作。政府应在技能培训、劳动力市场建设、信息发布等方面做好服务,为失地农民尽快就业创造条件。
(三)农业生产安置模式
农业生产安置就是将征地补偿费付给农民个人之后,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调整和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流转承包地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安置的方式。将失地农民继续留在农村,给予其一定的土地经营,继续从事原来自己熟悉的行业,不至于突然进入到城市中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相对而言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安置方式。但是,这种补偿安置方式的前提是土地能进行调整或者发包方拥有一定数量的预留地。如果在承包期内农民不同意进行土地调整,并且发包方又没有一定数量的预留地,这种补偿安置方式则无法实施。另外,这种补偿安置方式本质上与城市化进程不相符。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农民进城,采取这种方式不但没使农民进城还把原来田块变得更加破碎,更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四)入股分红安置模式
入股分红安置是指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与用地单位协商,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收益的安置方式。入股分红方式既减轻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又使农民享受到土地未来的收益,使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合理分配。集体以土地财产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到市场中去,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有利于土地产权的进一步明晰。当然,这一方式的前提是当地的土地市场发育比较完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用地项目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入股经营使得农民与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出现亏损、破产、倒闭,还有可能导致土地不仅实现不了增值反而要承担因经营不善而引起的债务偿还,失地农民就会陷入失地又失钱的境地。
(五)养老保障安置模式
养老保障安置是指将安置费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使被安置人员在失去劳动劳动能力后,能领取养老金,使其老有所养的安置方式。从理论上看,养老保障安置是土地保障功能的一种延续与替代,是一种比较能得到失地农民认可的模式。但是,这种保障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款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保险,往往导致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筹资能力不足,一旦失去土地的农民不能解决就业时,很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发展生产与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其次,养老保障这种方式对年龄较大的人行得通,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太遥远,在没有达到领取年龄的时候怎么办?
(六)异地移民安置模式
异地移民安置主要是指由于大型项目征用大量土地致使本地区确实无法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在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组织,将这些农民迁移到环境容量许可地区的安置方式。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就属于这种,不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企业都无法为这么多人进行安置,因此就需要国家从全国的角度来进行统一安排。但这是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有的,一般的征地引起的失地农民也无须采用这种安置方式,因为这种安置方式的协调成本最大,一般的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少数失地农民由于乡土观念也不会同意采用这种方式。所以这种安置方式是比较特殊的。
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的法律思考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预计在未来若干年内,仍需要征用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用于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土地征用已成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方式。随着政策法规对农民权益保护的加强、农民对土地价值的认识和自身维权意识的提高,政府已经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征地进行简单的操作。农民拥有一份土地,其家庭及其老年人口就有了基本生存保障,不解决好农民安置和长远利益保障等问题,农民是不会同意土地被征用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现实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探索既能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又能保障征地工作顺利进行的安置模式。
(一)创新征地补偿安置模式
通过对目前征地补偿安置模式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各种补偿安置模式各有利弊。因此,单一的补偿安置模式并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安置需求。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必然要求有适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切合各地实际的补偿安置模式。仅靠提高补偿标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关键在于创新征地补偿安置模式。近年来,有些地区开始探索实施组合式的安置方式。即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将不同的安置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供其自愿选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上海浦东新区实施的“货币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安置模式;成都高新区采取的“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安置模式;西安高新区和曲江新区采用的“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就业安置(服务)”安置模式;北京市大兴区采取的“货币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农民长期收益补偿”安置模式,等等。这些组合式的安置模式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满足了失地农民的实际需要,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确保了失地后生活水平不降低,既能分享土地增值和改革带来的收益,又能融入城市生活,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因此,组合式的安置方式应是今后征地补偿安置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探索土地适时流转,合理分配土地收益
改革现行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必须同步推进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尤其是加快推进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探索现有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在强化用途管制和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有形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实行有偿、有限期流转。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实行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使农民从土地开发中得到长久的收益。同时,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分配集体土地收益。地方人民政府应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比例,把绝大部分土地增值收益留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维护集体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利,特别是要保护原土地承包者的利益。集体土地流转收益,应主要用于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三)建立失地农民长效保障机制
现阶段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并不是单一的功能,是集生产生活资料和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而存在的。因此,必须要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并要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政府应采取“即征即保”的方式,为被征地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凡因政府统一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都被纳入保障范围。原来由国家发放的安置、补偿等费用不再一次性直接支付给村集体或村民,而是由政府统一将款项拨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户,不足部分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其次,建立失地农民失地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养老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养老问题的担忧,同时可以减少因养老问题而产生的城市化阻力。对被征地农民中的老年人(一般为年满55周岁以上的女性和年满60周岁以上的男性),政府每月发给一定的养老补助费,直至死亡。被征地农民死亡后,将在政府规划的公墓安葬,并按一定标准发放丧葬补助费。第三,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基金的个人交纳费用,也从其社会保障资金专户中直接支付。最后,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在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政府将其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对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立公司的,还将享受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凡考入大中专学校的被征地农民,分别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
(四)继续完善补偿安置法规制度
首先,严格规范土地征用程序。从维护农民权益和规范政府行为出发,把好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关,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不受侵犯。其次,健全土地征用过程的社会监督机制。国土资源部门应将征地补偿的依据、范围、金额、补偿分配方式等事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被征地农民和各级代表的意见、建议,同时建立公众(农民)参与、公开查询、举行听证会及举报等制度,加强全社会对土地征用过程的监督。第三,公开村级财务。对征地补偿款的使用进行公示,防止某些干部暗箱操作,私自截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款。乡镇政府应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于以村民自治为幌子、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利的行为,由乡镇政府积极行使行政审查权,纠正其违法行为;最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在处理征地补偿和安置纠纷中,各级政府应当大力推行协调裁决制度,制定更为明确的行政裁决程序,使农民的权益得到真正的维护。国家因征地给予农民的补偿和安置,其性质为行政行为。因此,对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进行协调;协调解决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如对裁决仍不服的,应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由法院做出最终裁决。
参考文献
[1]潘科,朱玉碧.现有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的比较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郑财贵,朱玉碧.失地农民几种主要补偿安置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7).
[3]赵瑞红,陈红霞.农地征用补偿安置制度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5).
[4]陆迁,叶小雯.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的安置和补偿问题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关于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的探索 篇10
目前, 土地管理事业已经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但由于土地权属的二元性, 即土地分为国有和农村集体所有这两种所有权形式, 导致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是:征地程序不规范, 未能认真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公告、登记等规定程序;未能在经批准公布实施的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基础上, 向村民公开征地补偿标准;未能很好地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 接受群众监督;未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一、农村征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征地补偿费用偏低。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而土地补偿安置费用是农民的“保命钱”。《土地管理法》规定,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 安置费为4至6倍。某省经济相对发达, 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略有提高, 据统计, 1998年以来, 全省各类征地给村里的补偿费平均每亩12164元, 安置补助费每人2377元, 经过村集体留存, 实际到农民手上的只有土地补偿费平均每亩7958元, 安置补助费平均每人2078元, 青亩补偿费平均每亩498元。农户家庭得到的所有土地征用费总额人均8828元。据这个省农调队的调查, 53.2%的农户认为偏低。近年来, 一些地方政府实行统一征地, 并对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种“低征高卖”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农民认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现在给他们的补偿偏低, 普遍存有异议, 这给征地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
2.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
从以往的普遍情况看, 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现在土地被征用, 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在工作岗位的竞争上一般都处于弱势, 找不到工作, 基本生活就难保障, 他们对今后的生活, 十分担忧。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 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有限, 一旦失去了土地, 也就失去了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打算, 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光, “坐吃山空”, 相当一部分人落到了生活无着落的困境;尽管农村中已有部分农民进入二、三产业, 脱离了土地不再从事农业, 但是这绝非全部,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无法找到谋生的出路。
3. 征地后对农民的管理和安置问题。
土地被征后, 失地农民如何管理、如何安置, 这也是农民关心的问题。征地拆迁后, 大部分农民要纳入城市化管理, 撤村建居委会工作如何进行, 农民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医疗、就业、社会扶助等方面享受何种待遇, 都必须解决。
二、探索征地补偿费用标准,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 探索征地补偿费用标准。
法律规定的不完善, 导致征地权限运用不规范;征地制度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测算办法还不够科学合理;现行土地的补偿制度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适应。从当前来说, 主要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完善货币化、市场化的征地安置制度, 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利益, 也是最容易引发征地矛盾的焦点。因此, 寻找政府、征地主体、失地农民三者之间最佳的利益联结点, 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笔者认为, 征地补偿标准应按当地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以国家统计资料为准) 来作为年产值的标准。理由是: (1) 被征地的位置, 一般都在城乡结合部, 在城镇或城市规划的规划区内。 (2) 被征地农民, 以后必成为城镇或城市居民。 (3) 被征地农民, 生活不能永远在最低层, 为了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按城镇或城市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准, 是应该的。 (4) 农用地的年产值一般都变化不大, 但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是逐年提高的, 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也是应该的。
2.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为保障失地农民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 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应当进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 转变失地农民传统的农业观, 使失地农民树立新观念, 促进其向都市市民转变,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市就业体系, 在城市化进程中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和充分就业。2004年温州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温州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失地农民老有所养, 贫有所助, 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3. 制定优惠政策, 确保农民安置工作顺利进行。
失地农民的安置, 事关党和国家的形象, 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是住房安置;二是生活安置;三是就业安置。搞好服务, 为失地农民就业创造条件。安排农民进入第三产业从事服务工作, 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置一些就业安置岗位, 如从事旅游服务、饮食业等。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聚集农民闲置资金及村集体资金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来盘活资金, 增加失地农民的收入。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农民安置用地税费予以减免, 以降低安置成本。
4. 建立监督机构, 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到位。
土地补偿款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的替代“土地保障”的“货币保障”, 不仅是农民失去土地后从事其他产业的资金基础, 也是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唯一资本。农民失去土地之时, 也就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的最关键时刻, 政府对村土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必须到位。成立一定的监督机构, 不仅要监督村集体组织把该发的钱发给农民, 而且对村集体拿土地补偿款进行的项目投资也要监控, 确保不损害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摘要: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重要的生活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征地补偿费用过低, 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文章在分析农村土地征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提高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的意见, 供有关方面参考。
征地补偿可能至少提高10倍 篇11
本刊讯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具体修改条款还未可知,但有业内专家推测,此次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有专家表示,修正案草案获得通过,也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尽快出台铺平了道路。
在这次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基础上,多名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土地管理法还可能进行更多的修订,改革后农民可称为农村集体土地交易的主体,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使部分土地收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
日本明年大米计划产量减少2万吨
本刊讯 据海外媒体报道,日本农林水产省近日表示,由于日本国内粮食需求预计将持续下降,该国2013年大米计划产量定为791万吨,较2012年减少2万吨。
农林水产省认为,受人口减少及饮食多元化趋势影响,日本2012及2013年国内大米消费量预计将分别为799万吨和791万吨。若如此,2012年将是日本自1996年有统计以来首次大米消费量低于800万吨的年份。
全面提升果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本刊讯 近日,农业部在湖北宜昌召开全国水果生产形势分析会。会议提出以不与粮争地为前提,大力推进优势区域规划,进一步稳定面积,提高质量和效益,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浅议征地补偿标准和保障制度 篇12
关键词:征地补偿,标准,保障制度
征地补偿标准和分配原则在法律上应进行明确统一。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和分配原则在法律上的规定存在着几个不确定因素:一是土地年产值问题;二是补偿倍数问题;三是社会保障问题;四是土地再分配、原有生活水平和土地补偿费分配等问题。
第一、土地年产值问题
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规定的补偿费计算方法中规定的年产值是以“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来规定的, 我认为这是一个是年淮寇起, 因为他没有明确, 该耕地的具体范围和定义, 该耕地是区域还是该被征地地块。我们现在执行都是挥师一个区域 (县市范围内) 来综合统一, 分别确定不同地类 (旱田、水田、菜田) 的产值标准, 但执行过程中, 农民也提出各种问题, 又如劣地和好地的产值、一类气候区地和其他长怀白云上区地的产值, 基本农田和开荒地的产值、不同作物的产值、经营好和经营不好的产值、大投入和小投入的产值都不尽相同。如果以被征地地块来计算, 那么征地补偿恐怕更难落实, 地与地之间的差异巨大。但是以上问题不加区分, 对于被占地的具体农户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第二、补偿倍数问题
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计算方法为:其中的土地补偿费的补偿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位, 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 但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 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以及“最高两费之和不超过30倍”, 还有“如果不能满足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还可行当提高”。一我认为倍数的弹性过大, 倍数的区间从4—6到15到30到更高, 直接导致了被征地农民无法理解, 在补偿时狮子大开口, 漫天要价。二倍数的规定依据不充分, 这个规定融入了太多计划经济的色彩, 没有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发展的因素考虑进去, 比如土地增值、农民增收、社会生活水平和社会需求提高等连带关系可能单单靠一个数字的倍数, 6倍、15倍、30倍能体现出来的。
第三、社会保障问题
在我国农民的社会无可不可, 具有根本性、支撑性的是土地, 土地是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障, 农民的土地被征收, 进而也失去了社会保障, 这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但是在构建所有的农民都适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困难的前提下, 我们应该从抢地的农民入手, 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虽然现在国家要求失地农民必须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内, 但是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 短期利益行为;保障措施不完善和政府社会保障压力等多方因素造成短期内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可以肯定的说,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问题, 必须在征地的过程中当即解决, 否则会留下一个长期的社会隐患。
第四、土地再分配、原有生活水平、土地补偿费分配和征地的法制效力等问题
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众所周知, 30年不变, 农民在承包合同期间, 土地被国家征收, 在获得适当补偿后, 部分农民还关心, 自己在30年土地承包结束后是还还不能参与下下轮土地承包。如果能, 那么对于被征地农民无疑是最大的欣慰, 但征地过程中, 根本就没有考虑承包期限的问题, 在一两年时被征地和承包了十多年、二十八九年时被征地, 标准没有二样, 这种规定下参与再承包, 也必定会存在不公平之处。如果说不能参与重新承包, 那第上述所说的补偿标准和社会保障问题则更应该充分考虑。
现在国家特别重视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 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生活, 多次强调要满足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一些被征地农民以此为由、阻挠征地, 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势必对每家每户的现有生活水平, 还是统计、农业部门公布的农民社会收入, 还是民政部门的最低社会保障线, 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
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安置补助费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 但土地补偿费的使用始终没有确切规定, 既要求用于农业再生产, 又要求尽量用于被征地农民, 被征地农民强烈要求要使用和分得土地补偿费。未被征地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又有异议。由于该钱款在使用上不一, 时常给被征地农民造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占用侵占了征地补偿费用的误解。
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在征地方面一再提出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 而且制定了许多方法和措施, 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而且按照补偿标准的上限给以了补偿, 一些农民仍然不同意不签字, 拒绝征地, 政府和征地单位束手无策, 极大的影响了征地斯蒂芬物万叶秋声里进行, 给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个方面相应的规定和措施并不是很完善, 这也是导致激化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立足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鉴于现行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综合各地的经济、社会等因素, 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等问题, 融入地价、土地收益等技术指标, 制定一个综合、全面、科学的补偿制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