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补偿

2024-06-26

征地补偿(通用12篇)

征地补偿 篇1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提速, 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侵害当事人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因素之一。征地补偿标准问题往往是导致这一冲突的主要诱因, 目前我国的征地补偿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多缺憾, 失地农民在丧失基本的生存资料后大多落入了生活无保障、就业无岗位、发展无能力的困境之中。如何完善我国的征地补偿制度, 缓解失地农民面临的生活困境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征地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寻求解决一些方法。

1目前征地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缺陷

2004年以前的《土地管理法》强调“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但国家收回时给予适当的安置和补偿。2004年8月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提出了征收、征用两种形式。在历次的改革过程中, 征地补偿思路基本未变, 其基本的补偿思路是按照被征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 再按照人均耕地的差异确定补偿倍数, 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产值倍数法”补偿。这种对所征土地的补偿仅依据原农业利用方式下的年产值进行补偿, 而没有考虑到土地的潜在利用价值或市场价值的补偿, 其实质是一种非等价交易关系。200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明确提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 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 2005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5]144号) , 正式要求各地要制订并发布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或者区片综合地价, 改变了过去按照“该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补偿的思路。这一改革体现了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实现同地同价的基本要求, 对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维护农民权益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 2010年6月2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明确要求应“全面实行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各地方政府根据这一通知纷纷制定了新的补偿标准, 新标准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非等价交易状况, 一定程度也缓解了征地矛盾, 但是并没有根本上解决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2 征地拆迁缺少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在现行的经济体制条件下, 各行政区域实际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 政府事实上承担着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起飞阶段, 资本投入是不可欠缺的重要因素。因此, 努力获取资本资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竞争的首位工作。地方政府作为经济的主导者, 扩张投资就是经济理性人的自然选择, 为了扩大投资地方政府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得投资资金, 银行贷款、土地出让收入、招商引资就成为其自然的选择。2010年, 我国的土地出让收入达到前所未有的2.7万亿元人民币, 占据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足见土地经营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源, 如何经营好城市的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土地经营的状况又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率以及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就成为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地方政府受制于“土地财政”的压制很少严格执行城镇发展规划, 基本上是根据投资方或者开发商的意愿来组织征地拆迁, 征地拆迁都是随着项目走随意性大, 缺少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尤其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1.3 征地补偿标准的差异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征地难度

2010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 (国办发明电[2010]15号) , 强调征地拆迁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坚决纠正违法违规征地拆迁行为。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0]96号) 中对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采取多元安置途径、做好农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规范征地程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方政府根据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先后调整了当地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各地的补偿标准差异巨大, 大多数发达地区补偿标准已经远高于国家标准, 不少欠发达地区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同地不同价、随意性较大问题依旧非常突出, 有的就是小到市县范围内征地补偿标准也不一致。现在征地拆迁都是随着项目走, 为了推进项目建设的进度, 基本上是地方上领导甚至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片包干, 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到乡、村 (办事处和居委会) 。征地工作是典型的行政推动型, 项目的重要程度、领导的分工和工作作风都会左右征地拆迁进度, 征地拆迁的进度进而会影响决定补偿标准, 补偿标准差异性存在就显得非常正常了。在不大的区域内出现了补偿标准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其它地方征地拆迁的难度加大。

1.4 补偿标准调节频繁实际操作难度大

《通知》要求, 推进征地补偿新标准实施, 确保补偿费落实到位。全面实行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探索完善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合理分配征地补偿费。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等情况, 各地每2至3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调整, 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水平。未及时调整的, 不予通过用地审查。按照确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及时足额支付;应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 要直接支付给农民个人, 防止和及时纠正截留、挪用问题。这一规定实施下面的问题就非常突出;一是村、居委会基层组织运转靠什么来保障, 特别是“城中村”和大部分土地被征收的村这一问题尤其突出。二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 (主要是养老保险费) , 按照规定是以被征土地所在地上一年农民年纯收入为基数, 再根据参保人的年龄等影响因素确定缴费百分比, 由此核算出征地当年被征地农民的人均社保费缴纳标准;而征地补偿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是每2~3年调整一次, 二者在调整时限上存在差异, 实践中难以操作。三是由于新老标准存在差异, 到了第二年征地工作基本就难以开展, 被征地农民等待和观望情绪浓厚, 正常的建设用地供给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四是保障标准比较苛刻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 比如被征地失去全部耕地或人均耕地不足0.3亩, 且年满16周岁条件等等。

1.5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低、资金筹措困难

从实践中来看, 征地补偿费给了农民, 不管是多是少, 很少有人愿意拿出来支付个人社保费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够顺利地实施征地, 征地补偿基本是足额给付农民, 个人社保费用交纳实际上难以落实。从各地实施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来看, 一是社会统筹标准偏低, 大多地区都是每月100元-150元之间, 男满60周岁, 女满55周岁次月领取, 二是社会统筹方面资金来源是从土地出让金中按比例提取进入财政专户。先征后批、先征后用的这部分土地出让金往往是没有着落, 目前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统筹资金实际上就是依靠财政供给, 随着失地农民年龄增长和保障对象增多, 财政供给呈几何级数上升。1-6月全国13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9511宗, 成交土地面积43759万平方米, 同比增加24%;土地出让金为7524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5.5%。今年上半年土地供给面积虽然增长, 但是出让金收入呈明显下降趋势, 2007年各地才陆续建立这项制度,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供给缺口, 地方财政供给的风险加大。

1.6 争端裁决机制急需完善

目前虽然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建立了征地争端的解决机制, 但是地方政府和农民都很少采用这种手段来解决争端。新的规定已经在今年1月禁止政府实施强拆, 目前政府唯一可以采取的强硬手段就是司法强拆, 但是正常走完司法程序需要半年以上, 还有一些情况是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司法程序, 在日趋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 政府是等不起的。而农民更不会采取这种方式了, 一来他们认为是官官相护, 他们的利益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护, 二来在他们眼里, 国家是分层的, 有中央和地方之分, 各级政府执行的政策并不是一样的政策。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看, 上级政府是真心为农民着想的, 基层政府则无视甚至侵犯农民的利益, 甚至背离了中央制定的政策。他们更喜欢用直接简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要不坚持不妥协、对抗为主, 要不干脆上访, 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2解决征地补偿问题对策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征地制度

目前《土地管理法》修改稿已完成送审, 上报国务院。修改的重点主要是完善集体土地征收。主要是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规定, 进一步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缩小征地范围, 完善征地补偿的机制。具体制度方面, 重点是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条例相衔接的基础上, 界定土地征收范围。同时, 要完善征收土地的程序, 更加体现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而且在征收程序上要完善矛盾的化解机制。我觉得在征地制度设计方面下面的一些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

(1) 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利益处置关系。

在我国的土地制度中, 土地归属集体所有, 由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但真正意义的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够明确, 即所有权主体多元化, 所有者主体缺位;土地所有权主体不确定, 土地使用产权不明确。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利益处置关系不清楚, 这样就造成补偿对象的模糊, 实际操作缺乏明确的法理基础。

(2) 明确各行为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征地涉及到政府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集体和家庭或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博弈, 从目前出台的各项政策来看, 主要是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而在影响到国家或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上居民应该怎样做缺少必要的约束。往往形成“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在制度设计上如果我们完全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 这种制度的本身就给了人利用的漏洞。

(3) 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事权、财权从根本上破解“土地财政依赖症”。

把今后50年或70年的收益一次性收取、以土地为抵押物获取城市开发建设巨额贷款、通过房地产开发获得GDP和大量税收这就是所谓的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某种程度上可说它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路径之一。国土部可以用卫星24小时监控每一个村甚至每个村民组的土地, 我国的土地审批制度可以说是全球最严格的, 但是这种以行政手段来处理经济问题, 只会让恶劣的经济生态更加恶劣, 才会出现“水泥路上种庄稼”这种荒诞的现象。地方政府官员的在政绩、城市化、工业化与严厉的土地问责之间左右为难,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缓慢, 地方经济社会难以发展全体人民不满意,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征地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 违法违规占用土地可能性加大。不少地方官员在走钢丝, 拆得好功成名就, 拆得不好问责丢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财税体制、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绩效考核体制必须要有重大突破。

2.2 高起点、高标准、新视角做好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总纲, 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指导下, 确立城市的先导产业, 强化支柱产业, 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城市扩张, 是实现城市快速健康地发展正确选择。因此, 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新视角制订了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城市化规划体系, 优化整体功能区布局, 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 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这样做有二个好处, 一是加大违章建筑成本, 减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的征地难度。二是可以实现整体成片开发, 成熟一片开发一片。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做好群众工作, 减少相互攀比, 集中安置, 减少政府依法行政的成本。

2.3 完善征地补偿方式

征地补偿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问题。此次土地法修改中, 对征收土地补偿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改革。“补偿将更加突出不仅要从财产上进行补偿, 同时要兼顾到安置和保障, 要确实做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长远生计改善, 来进行补偿, 并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另外, 农民房屋的征收, 也要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原则相协调。”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切实做好征地涉及的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拆迁安置问题往往是许多征地项目的核心问题, 拆迁安置搞不好, 就是征地成功了, 后遗症也大。因此要力争做到先安置后拆迁, 先补偿后征地。其次;逐步建立统一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结合新农保政策实施,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自觉参保意识, 加快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考虑从征地补偿提取一定的比例直接进入社保个人帐户, 积极探索鼓励老年农民、转岗农民放弃承包土地、以承包地换保障等配套改革办法,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第三;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与园区内企业签订约束性用工协议争取更多失地农民就近就业。对有意向创业的农民, 政府要制定优惠的政策, 享受与本地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创业。最后;在征收的土地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 作为安置用地, 组织被征地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这样既可以壮大集体经济又可以解决农民就业。

2.4 完善征地争端的解决机制

近期, 各地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 一些地方因征地拆迁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社会反响特别强烈。建立和完善争端的解决机制, 畅通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各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各地要积极探索创新土地征收拆迁中做好宣传引导、化解不同意见及组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认真做好征地拆迁群众信访工作, 深入到问题反映较多的地方去接访、下访, 主动倾听群众诉求, 及时改进工作, 认真做好征地拆迁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2) 建立完善“一事一议”制度, 在局部范围内可以考虑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

在影响到国家或者地方重大建设项目征地拆迁时, 可以考虑建立议事制度, 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完成征地拆迁任务, 只有极个别人因为自己过高要求达不到目的, 影响整个项目进程时, 应简化司法程序组织强拆。

(3) 尝试媒体介入, 加强舆论监督。

媒体介入征地拆迁全过程有两个好处, 一是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保证征地拆迁公开、公平、公正。使政府的征地拆迁在阳光下运作, 争取绝大多数市民的理解支持。二是对极少数难缠户也是一种压力, 面对镜头双方谈判可能都会变得更加理性和现实。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要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认真领会并贯彻落实好中央一系列规定要求, 切实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提速, 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因素之一。征地补偿标准问题往往是导致这一冲突的主要诱因, 如何完善我国的征地补偿制度, 缓解失地农民面临的生活困境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社会问题。

关键词:统一年总产值,土地财政,征地补偿标准,征地争端

征地补偿 篇2

长寿府发〔2008〕92号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府发〔2008〕45号)、《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53号)、《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55号),以及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经区人民政府审议同意,调整我区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方式和标准

征收土地应依法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构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别计算补偿。

(一)土地补偿费

1.土地补偿费不分地类,按被征收土地面积及所在地区标准计算:一类地区凤城街道、晏家街道、渡舟镇、八颗镇15000元/亩;二类地区江南镇、邻封镇、长寿湖镇、双龙镇、龙河镇、海棠镇、石堰镇、云台镇、葛兰镇、新市镇14000元/亩;三类地区但渡镇、云集镇、洪湖镇、万顺镇13000元/亩。

2.被征收土地补偿费总额的80%统筹用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代为划转到劳动保障部门;其余20%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土地补偿费的管理、使用、分配应严格按照集体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安置补助费

1.安置补助费按转非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个转非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27000元。

2.安置补助费的支付方式按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不同年龄段分别确定:对未年满16周岁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其安置补助费全额支付给个人;对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其个人按照有关规定应缴纳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总额的50%,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从其安置补助费中代为划转到劳动保障部门,专项用于该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剩余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个人。

(三)青苗和地上构附着物补偿

1.青苗的补偿按被征收耕地面积计算,标准按附表1执行。

2.地上构附着物补偿采取综合定额补偿的方式,标准按照被征地面积每亩3000元计算。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帮助指导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确定具体分配到户的方案,把地上构附着物补偿费落实到被征地农户。

(四)被征地农村房屋拆迁补偿

1.被征地农房拆迁补偿以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为依据。新建房屋未及时取得农房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的,以农村建设用地批准书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及其他相关合法审批手续为依据。

2.被征地房屋拆迁补偿面积以房屋产权登记的合法面积为准。对有合法依据未办理产权登记的,以征地实施单位清理测量面积为准。房屋面积测量统一按国家有关测量规范执行。

3.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按附表4执行。

城镇及园区、市级以上景区等规划区内的房屋拆迁补偿后,不实行划地自建住房安置,实行住房货币安置。

规划区外部分征地的被拆迁农户(全户农转非的被拆迁户除外)按附表4标准提高50%补偿后,按照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申请自建住房。

征地范围内不属于住房安置对象的农房拆迁户(房屋拆迁未转非村民、城镇人员)不享受住房货币安置,房屋拆迁补偿按附表4标准提高50%给予补偿。

4.符合住房货币安置条件的被征地拆迁农转非人员,住房安置标准为人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符合增购自然间条件的,其增购自然间的标准为每人建筑面积15平方米。

货币安置具体标准按照不低于被征地范围相邻地段经济适用住房平均销售价格的原则确定。增购自然间的按相邻地段经济适用住房平均销售价格的50%乘以增购自然间面积计算。

被征地拆迁户有两处及以上农村住房的,只能合并享受一次住房安置。

5.住房安置对象的确定:区人民政府征地公告时,持有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的被拆迁房屋的征地农转非人员,为住房安置对象。

住房安置对象符合下列条件的,为增购自然间对象:

(1)

住房安置对象已婚未育的;(2)住房安置对象达到法定婚龄未婚的(离异未再婚人员不属增购自然间对象);

(3)住房安置对象的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含已成年未结婚子女)为本区城镇户口(包括因下岗失业或残疾,回到住房安置对象身边的子女或配偶,不包括子女或配偶之外的其他人员如儿媳、女婿等),且在他处无住房,长期(两年以上)与住房安置对象(父母或配偶)居住的。

6.在规定时限内搬迁的被征地拆迁户,其搬家补助费包干一次计发:3人及以下户为每户600元,3人以上(不含3人)户按每增加1人增发200元计算。

在规定时限内搬迁的被征地拆迁户,属住房货币安置和自建住房的,每人一次发给600元搬迁补助费。

7.实行拆迁奖励。在征地公告规定期限内,房屋产权人持房屋所有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或其他合法产权手续、户口簿与征地单位签订了拆迁协议并按协议约定实施了拆迁的,给予3人及以下户每户1000元,3人以上(不含3人)户每增加1人相应增加300元的奖励。未在规定时限内签订拆迁协议和未按约定拆迁的不予奖励。

(五)征地拆迁具有土地使用权属证书或其他合法权证的企业(未经依法批准为企业用地上的建构筑物除外)补偿按照《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55号)第十二条的规定给予补偿。

二、调整征地农转非人数的确定方法

1.区人民政府征地公告之日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下列人员按有关规定农转非或以调整承包地方式予以安置:(1)在册在籍农业人口;(2)农村在校大中专学生;(3)现役十年及以下士官及义务兵;(4)劳改劳教人员。

2.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下列人员不予安置:(1)农村中轮换回乡落户的离退休人员;

(2)无法定婚姻关系或法定抚养(赡养)关系迁入且无承包地的农转非人员。

3.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被部分征收的,农转非人员的人数按被征收耕地面积(果园、牧草地面积按耕地面积计算,下同)与0.5倍非耕地面积之和除以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均耕地面积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集体土地所有权证记载的耕地面积(不含已被征收的耕地面积)除以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人口数(不符合征地农转非安置条件的人数不计算在内)。若被征地农户的承包耕地被征收后,其剩余的耕地面积以户为单位计算人均不足0.5亩的,除按照上述规定计算农转非人数外,被征地农户可以户为单位另行申请增加农转非人数,直至该户剩余耕地面积达到人均0.5亩为止。被征地农户未申请农转非,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备条件的,应调整其承包耕地。

4.体经济组织土地被全部征收的,该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全部予以农转非。

5.在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因住房被征收并拆除的,被拆除户可申请以户为单位全部农转非。

全户农转非后,其剩余的土地全部交归集体。

三、征收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统筹费

从2008年1月1日起,在审批土地时征收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统筹费(以下简称征地统筹费)。征地统筹费按土地面积收取:对经营性用地、城镇发展用地为每亩2万元;新征工业用地为每亩0.5万元。

征地统筹费计入土地成本,征地报批时缴纳,作为市级专项收入,纳入专户管理,专项用于统筹调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用。

四、建立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一)促进被征地人员实现就业

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对劳动力年龄段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改善和优化就业环境,促进劳动力年龄段内有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实现就业。劳动力年龄段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可以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被征地农村居民依法登记为城镇居民后,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8〕26号)的规定执行。

(三)建立生活困难救助制度

民政等部门要对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活困难救助制度。对生活困难、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家庭,按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建立购买住房的房源保障制度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由征地单位提供国有土地,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建设单位修建定向销售住房,并由建设单位定向销售给已进行住房货币安置的征地农转非住房安置对象,以满足其住房购买需求。建设单位修建并定向销售给被征地拆迁农转非人员居住的住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

征地范围内按住房货币安置拆迁补偿的农房拆迁户,房屋拆除后,可凭《征地拆迁房屋安置补偿协议》在相邻地段购买与住房货币安置面积相当的定向销售住房。若因户型限制,每人购买定向销售住房面积不得超过其住房货币安置面积5平方米。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实现就业,认真落实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努力解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生活困难问题,切实保障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旧政策的平稳过渡。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确定,做好房屋拆迁相关工作和本辖区征地信访稳定工作。

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实施和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经费划转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转非人员及参保人员身份确认、登记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培训,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相应办法。

民政部门要做好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公安部门要提供被征地农村居民的户籍资料,做好户籍审核、审批、统计工作,并按照规定办理农转非户籍登记。

农业部门要做好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财产分配、使用、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行业主管涉及方面的补偿确认及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工作。

财政部门要做好征地统筹费收取、使用的监督管理和基本养老保险补贴经费的划转、拨付工作。

审计、监察部门要做好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实施及征地统筹费征收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

规划、建设部门要做好被征地房屋拆迁后自建住房(城市、镇规划区外)、定向销售住房(城市、镇规划区内)的选址、施工、质量等管理工作。

六、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收土地以及征占用林地的补偿安置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原征地补偿安置有关规定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原长寿府发〔2005〕119号文件同时废止。

1.2008年1月1日前已实施征地补偿安置的,按原规定办理;

2.2008年1月1日前依法批准征地并已实施征地补偿安置,但因被安置对象拒绝接受安置或拒不领取有关补偿安置费用,致使补偿安置未实施完毕的,按原规定办理;

3.2008年1月1日后依法批准征地,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按本规定办理。

八、本通知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区国土资源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规划局、区建委按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附表: 1.征收土地青苗补偿标准

2.征收土地零星栽种树木花草补偿标准

3.征收土地构附着物补偿标准

4.征收土地房屋拆迁补偿标准

附表1:

征收土地青苗补偿标准

单位:元/亩

作物类别 标

蔬菜类

(含经济作物类)1600 粮食类 1100

说明:1.蔬菜地指区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蔬菜基地。

2.经区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粮食制种地上的作物可按粮食类补偿标准上浮30%计算补偿费。

3.专用鱼池按水面(含除养鱼外的其他水产养殖)面积补偿(含鱼苗及其他水产养殖幼苗损失),其补偿标准参照蔬菜类标准执行。

附表2:

征收土地零星栽种树木花草补偿标准

名称 规 格 单 位 单 价(元)备 注

果树 未嫁接苗

移栽嫁接苗

直径2―4厘米(含2厘米,下同)

直径4―7厘米

直径7―10厘米 直径10―13厘米

直径13―16厘米 M2 株

株 2―3 1―2 18―20

20―22 22―44 44―77 77―110 不分树种,直径以主干离地1米处量算(分叉处不足1米的,按分叉处主干量算)。直径16厘米以上,每增加2厘米增加补偿20元。

香蕉

(芭蕉)新栽扦插苗

5―10株

10―15株 株

窝 2―3 17―33 28―44 16株以上的,可酌情合并为相应规格计算。

葡萄 新栽未扦插苗 新移栽苗

直径1―2厘米

直径2―3厘米

直径3―4厘米 M2 株

株 2―3 1―2 5―6 6―10 10―20 直径在4厘米以上的,每增加1厘米,增加补偿10元。桑树 新栽未扦插苗

直径2厘米以下

直径2―5厘米

直径5―8厘米

直径8―10厘米 M2 株

株 2―3 2―3 3―5 5―10 10―20 直径10厘米以上每增加1厘米增加补偿5元。

杂树

成片树苗

直径3厘米以下

直径3―5厘米

直径5―10厘米

直径10―15厘米

直径15―20厘米 M2 株

株 4―5 2 2―5 5―8 8―15 15―26 以主干离地面1.2米处为准,直径20厘米以上每增加1厘米,增加补偿5元。

干 果 树 成片树苗

2厘米以下

直径2―5厘米以下

直径5―10厘米

直径10―15厘米 M2 株

株 株

株 4―5 2―3 3―11 11―20 20―31 包括核桃、板粟、棕树、油橄榄、皂角等,直径16厘米以上每增加1厘米增加补偿10元。

慈竹杂竹等 小笼(20根以下)

大笼(21―40根)笼

笼 11―33 22―44 40根以上的,可酌情合并为相应规格计算。

楠竹

直径5厘米以下

直径5―10厘米

直径10厘米以上 根

根 6―8 8―15 15―26 以离地1.2米处的直径为准。

凤 尾 竹

小窝(20―30根)

大窝(30―50根)窝

窝 7―13 9―20 20根以下,50根以上可酌情合并为相应规格计算。万年青 按窝计算 窝 1

花木 苗圃

木本花(含草本花)M2 株 4―5 2 盆栽花一律不予补偿。

说明:1.经补偿后的林木由被征地单位、个人在规定时限内自行处置。

2.药材树及其它经济林木参照干果类进行补偿。

3.自然生长的树木不予补偿。

征地补偿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3

征地补偿的影响因素研究

林丹

(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系,福建福州350025)

地租是合理进行征地补偿的基础和根本依据。不同的产权、不同的土地权益,征地补偿也应不同,所以必须对土地产权进行明晰和界定。在具体补偿时,既要考虑区位因素,也应考虑其公平性。征地补偿过程需要政府的参与,更要重视市场的作用,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主要应防范“政府失灵”。

征地补偿;地租;产权;土地区位;政府干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支持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中国一直采取农业支援工业的发展政策,在征地补偿制度安排上,主要是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所需的土地价格低廉,多数农转非土地所产生的巨额增值收益由政府支配并主要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应地,对农民的征地补偿较低,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明显不足。可见,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但也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阻碍之一。近年来,征地补偿问题的相关研究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征地补偿存在的问题、征地补偿费的标准、征地补偿的方式、征地补偿相关制度等。目前系统地从征地补偿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展开论述。

影响征地补偿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地租、产权、区位和政府行为等,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才能厘清土地收益(包括增值收益)的来源和归属,才能进行较为合理的征地补偿,为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思路。

一、征地补偿与地租

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P136)指出:地租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一是大自然创造的土壤的价值;二是人类对土地进行的改良;三是稠密的大量人口的增长、公路和铁道等交通便利设施,这是最重要的因素。马歇尔[1](P352)认为,土地有“私有价值”和“公有价值”之分,“私有价值”是土地使用者的劳动和支出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公有价值”是由土地的外部性因素形成的那部分价值。约翰·贝茨·克拉克(J.B.Clark)[2]认为,任何生产至少需要有两种生产要素互相结合才能进行,地租就是土地对产品的生产所做的一种贡献,即土地生产力的报酬。大卫·李嘉图[3]和约翰·冯·杜能[4](P28-29)较早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埃德加·胡佛[5]建立了竞价曲线理论,用于处理不同类型土地使用的竞标,威廉·阿朗索[6]用竞租曲线表示出了地租随距离变化的规律,解决了城市土地地租、地价的计算问题。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很早就意识到土地价格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的资本化。他在《资本论》中指出:“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7]所以,土地价格可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量/利息率。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公正补偿是按照被征收土地在公开市场上能够实现的客观价值进行补偿的,即按照公平市场价值进行补偿。[8]所以,征地补偿费用可表示为:征地补偿费用=土地价格。如果按照征收农业用地的土地补偿费作为地价,以同期利息率还原折算出地租量,那么地租可表示为:地租量=土地补偿费×利息率,即征地补偿费用=地租量/利息率。征地补偿费与地租的联系以土地价格为媒介,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又是征地补偿费的市场化。[9]

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权本身已经产生地租。”[1](P10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必然带来地租的变化,同时带来征地补偿制度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相应的改变,也带来土地所有权以及征地补偿制度的改变,土地所有权以及征地补偿制度的改革同样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发展与征地补偿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征地补偿与产权

虽然征地是政府为公益目的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土地权属转移的过程,但是征地补偿应参照土地市场的价格,所以健全的土地市场是实现公平补偿的基础,而明晰的土地产权又是健全土地市场的基础。不同的土地产权,意味着所拥有的土地权益不同,也意味着征地补偿的不同。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规定,承包经营权包含以下权利:(1)承包地使用、收益和经营权流转的权利,以及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的权利;(2)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依法获得相应补偿的权利;(3)法律、行政法规定的其他权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归集体所有,不得买卖,但农民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也可以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流转不得涉及农地的非农化流转。

农村建设用地是指用于非农的农村土地,一般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农村公益性建设用地是指农村的公共设施用地。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指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经营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其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其第63条同时规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这也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非农化提供了一种可能。另外,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国家已开始鼓励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合法进入市场流转。

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村民为了建设个人住宅而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并对宅基地享有占有、使用和相应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农村宅基地的取得和使用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具体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获得宅基地的主体必须是农村集体成员,非集体成员不得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房屋。二是即使是农村户口,但是不在农村劳动、不参加农业分配的,也不能获得宅基地。这些规定严格限制了宅基地的流转,宅基地一般只能在本村居民之间流转。

马克思很早就指出,土地所有权是地租的来源之一,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不同的土地权益所得到的补偿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城市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补偿与农村土地承包权转移的补偿就不同(见表1)[10],城市土地使用权转移的补偿是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的,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的补偿则是以土地年产值计算的。同样地,农村宅基地与城市房屋的产权也不相同(见表2),相应的补偿也就不同。城市房屋拆迁可以参照市场价格进行补偿,而农村仅能以相当的宅基地进行补偿。

表1 城市出让土地使用权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比较

表2 城市房屋产权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比较

三、征地补偿与土地区位

德国早期的经济学家杜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杜能圈”:“一般地说,近郊应该种植这样的产品:相对于其价值来说是笨重而体积大的东西,往城市运输费用很大,从远地供应这些产品不合算;再则就是易于腐烂、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这是很清楚的事。离城远的地方总是逐渐地从事生产那样的产品:相对于其价值来说,只要求较小的运输费用的东西。由于这一原因,城市四周将形成一些界限相当分明的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内有各自的主要产品。”[4](P22)阿朗索[6]将“杜能圈”的思想简化为:(1)假定研究城市坐落在一个均质平原上,该平原的所有土地是同质的、处于不需要进一步改良的备用状态之中,并且可以自由买卖,那么任意区位都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2)假定买主和卖主都对市场非常了解,而且不会受到法律和社会的各种限制,那么可以认为愿意出售土地的人希望他们的总收益最大化,购买土地的人则由于其身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目的。例如,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普通的消费者则是希望满足度最大化。可以分别从农场主、居民和厂商追求总收益最大化,得到农业、居住和工商业的竞租曲线。不同的区位有着不同的地租,不同的地租又有不同的征地补偿。

1.农业竞租曲线

农场主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超出平均利润的差额,转变为地租。任意区域的地租可以用下式表示:

R1(S)=Q1·(P1- C1-T1·S)

其中,R1(S)为农用地租,Q1为农作物产量,P1为农作物单位价格,C1是农作物单位成本,T1·S为运输单价与距离的积即运输成本。由公式得到农业竞租曲线(见图1)。可见,单位农地收益越大、地租越高,也就越靠近市场(或城市)。所以,征地补偿往往以农地收益为依据,农地收益越大,离市场越近,征地补偿越高。

图1 农业竞租曲线

2.居住竞租曲线

假设居民的效用函数为U(H(S),G(S)),其中H(S)是居民居住面积,是距离的函数,说明区位会影响居民居住面积;G(S)是居民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说明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也受区位的影响。居民的预算为:

个人收入=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其他消费

在预算约束条件下,居民追求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居住竞租曲线:

R2(S)=(Y2-T2·S-P2G(S))/H(S)

其中,R2(S)为居住用地租,Y2是个人收入,P2为其他消费商品价格。可见,交通成本越高,居民越倾向于选择在离城市中心近的地方居住;交通成本越低,居民则越倾向于在离城市中心远的地方购买更大面积的住房。同时,收入高的更倾向于在靠近城市的地方居住,收入低的则选择较远的地方。因此,交通成本会影响地租,从而影响征地补偿。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其土地可能得到的补偿越高。

3.工商业竞租曲线

工商业主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超出平均利润的差额,转变为地租。在任意区域的地租可以用下式表示:

R3(S)=Q3·(P3-C3-T3·S)

其中,R3(S)为工商业用地租,Q3为工商业产量,P3为工商业单位价格,C3为工商业单位成本。由此得到工商业竞租曲线(见图2)。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反之,则更多地分布在离城市更近的地方。离中心城市越近,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越高,地租越高,可能获得的征地补偿也越高;相反,离中心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地租越低,可能获得的征地补偿也越低。

图2 工商业竞租曲线

总之,离城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离城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同样,城市远郊征地补偿较少,城市近郊征地补偿较多。可以利用这一简化的模型来研究征地补偿。但我国目前的征地过程与阿朗索提出的假设条件并不吻合,他提出的“杜能圈”简化模型是建立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土地市场基础上的,而我国目前的征地过程显然与完全竞争的土地市场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征地是特定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土地并不是均质的,如城市规划带来的对土地准入的限制等;第三,征地者与被征地者对土地的了解不同,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农民对土地未来用途及其价值、自身失去土地后可能承担的成本等无法估计;第四,当事主体也存在限制,征地只能由政府执行,农民不能将土地权益非农化;第五,当事双方并不是平等博弈,征地带有强制性,即使是非强制性的征购土地,政府作为当事之一方也会使当事双方无法处于平等的状态。所以,我国征地补偿应考虑区位的影响,但不能简单套用市场化的竞租曲线模型。

四、征地补偿与政府行为

征地补偿不是为了单纯实现个人的利益,土地增值中相当一部分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应在全社会中进行合理分配,所以,征地补偿政策是一个土地的公共政策。伊利·莫尔豪斯指出,“土地公共政策是约束个人利用土地时的活动界限”,“土地利用和公共政策——按照比例更好地分配土地的各种用途,这显然是一个将来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的经济的解决,不单是会增加地产的价值和为土地所有主个人开辟更有利的生财之道,而且它也有助于完成那些使土地的某种用途合理化的社会目标”。[11]以下用亨利·乔治定理说明土地级差地租应由政府干预,在全社会中进行合理分配,如果政府过度干预土地流转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亨利·乔治定理

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1879年在其著作《进步和贫穷》中就认为,“土地是住所,是人类在其上取得全部需要的仓库”,“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正如人人都有呼吸空气的平等权利一样”。他还认为,土地的“私有是盗窃,地租是赃物”,提出了“涨价归公”的原则。[12]保罗·克鲁格曼将亨利·乔治定理模式化为以下命题:“对于城市中纯公共物品任意给定的支出水平,如果人口规模是城市居民效用水平最大化时的人口规模,则总级差地租等于公共支出。”[13]

假设:(1)城市边界可变,(2)每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总人口规模而言必须非常小,(3)单一公共设施有能力为城市的居民提供所有公共服务,(4)消费者无差异,那么,可以得到以下三种情况。

(1)ADR(N)<G,当且仅当 N<N0(G)。其中ADR(N)表示消费人口为N时的总级差地租,G代表公共支出,N0(G)代表效用最大化时的人口规模。也就是说,当人口小于最优的人口规模时,消费者过少,使得地租较低,相对地,公共支出高于级差地租。这时,这一地区的效用高于均衡的效用,将引起人口的迁入,使消费者增加,地租上升,公共支出与级差地租将趋于平衡,这一地区的效用回归均衡。

(2)ADR(N)>G,当且仅当 N>N0(G)。也就是说,当人口大于最优的人口规模时,消费者过多,使得地租较高,相对地,公共支出少于级差地租。这时,这一地区的效用低于均衡的效用,将引起人口的迁出,使消费者减少,地租下降,公共支出与级差地租将趋于平衡,这一地区的效用回归均衡。

(3)ADR(N)=G,当且仅当 N=N0(G)。也就是说,当人口等于最优的人口规模时,公共开支等于级差地租,本地区效用等于均衡的效用,人口不再迁入也不再迁出,达到均衡,即最优的人口规模。

总之,亨利·乔治理论认为,如果人口流动不需要成本,那么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公共开支等于总级差地租,人口规模最优,效用最大。但我国的现实与亨利·乔治理论的假设条件有诸多不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该理论中假设公共支出为城市居民提供所有公共服务,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公共福利;第二,该理论中假设城市边界是可变的,而目前我国城乡规划的分区是由政府确定的、不是由市场作用形成的;第三,目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支出太少,几乎等于0,所以,N的变化,即人口从乡村流出或从城市返回对农村效用的影响不大;第四,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无法有效流转,N的变化,即人口从乡村流出或从城市返回对农村地租的影响不大。所以,在我国,当城市人口小于最优的人口规模时,消费者过少,使得地租较低;相对地,公共支出高于级差地租。这时,城市的效用高于农村的效用,引起人口的迁入。这一情况符合亨利·乔治理论,表现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当城市人口大于最优的人口规模时,消费者过多,使得地租较高;相对地,公共支出少于级差地租。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农村的效用并没有因为人口的迁出而提高,城市的效用仍然高于农村的效用,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并没有停止。这一情况与亨利·乔治理论不符,表现出市场机制的失灵。

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亨利·乔治理论来解释我国复杂的现实情况,靠市场机制不可能使公共开支等于总级差地租,也不可能达到最优人口规模的效用最大化。所以,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才能使城乡之间效用达到均衡。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降低人口流动的成本,实现城乡居民自由选择住处,不管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得到该地区的公共服务和福利;第二,减少人为的城乡区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使城市边界可变;第三,增加农村公共支出,使农村人口N的变化对农村的效用有明显影响;第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反映真正市场价值。

在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调节使得城乡福利最大化,必须由政府参与,才能实现亨利·乔治的理想,即土地的总级差地租全部用于公共支出。

2.政府在征地补偿中的角色定位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有政府代表公众进行干预,才能保证土地的增值收益用于公共支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政府应该得到公民广泛的信任,公民应相信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会为了公众的利益能够执行公共政策;第二,通过政府执行土地资源的配置,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三,政府会优先考虑社会公平与平等,而不是效率——收入再分配被认为是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最正当的事务。

但政府在征地补偿过程中配置土地资源、再分配社会收益时,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政府机构是由人组成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个人目的,都希望增加自己的收入,提高自己的地位。由于政府具有税收、选择和管理公共政策的垄断权,所以政府的道德风险就不得不引起重视。第二,政府的干预将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降低土地配置的效率。另外,政府的干预将削弱个人财产的产权在土地权属转移中的地位。[1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地租是合理进行征地补偿的基础和根本依据;不同的产权、不同的土地权益,征地补偿也应不同,所以须对土地产权进行明晰和界定;在具体补偿时,既要考虑区位因素,也应考虑其公平性;征地补偿过程需要政府的参与,更要重视市场的作用,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应主要防范“政府失灵”。

[1] [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美]约翰·贝茨·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邵大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

[3]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7.

[4] [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吴衡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19-20.

[5] [美]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务馆,1990:172.

[6] [美]威廉·阿朗索.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M].梁进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1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03.

[8] 王小映.土地征收公正补偿与市场开放[J].中国农村观察,2007(5):22.

[9] 林丹,廖萍萍.征地补偿与城乡协调发展——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征地补偿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29.

[10] 张合林.中国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85.

[11][美]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滕维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12,69 -70.

[12][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M].吴良健,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6.

[13] Krugman P.Development,Geography,and Economic Theory[M].Cambridge:MIT Press,1995.

[14] Arye L Hillman.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Policy:Respon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Govern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17.

F301

A

1009-3729(2011)01-0061-05

2010-12-15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0290S)

征地的生态补偿浅谈 篇4

关键词:征地生态补偿,生态利益,生态分配,生态正义

一、征地的生态补偿释义

征地补偿是指需用土地人就征用取得土地后对土地权利人的损失所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它是解决土地征用中征地者与被征地者矛盾冲突的基本制度, 是国家对个人权益或团体权益的救济途径。就征地补偿的内容来说, 应该包括生态补偿这个项目。

关于征地的生态补偿, 有的学者侧重于激励层面的解读, 如Cuperus 等将生态补偿定义为, 对在发展中对生态功能和质量所造成损害的一种补助, 这些补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损地区的环境质量或者用于创建新的具有相似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区域。杜群则认为“生态补偿更多地指对生态环境保护者、建设者的财政转移、物质性惠益给付的补偿机制。”[1]这种解释明确地说明了生态补偿的目的以及对生态做出贡献者的激励手段。

有的学者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 从激励和惩罚两方面来界定生态补偿。如毛显强等认为, 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 ( 或保护) 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 ( 或补偿) , 提高该行为的成本 ( 或收益) , 从而激励损害 ( 或保护) 行为的主体减少 ( 或增加) 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 ( 或外部经济性) , 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2]曹明德教授认为“生态补偿理应包括以下两层涵义:一是指在环境利用和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 国家通过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以实现所有者的权益, 或对保护环境资源的主体进行经济补偿, 以达到促进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二是国家通过对环境污染者或自然资源利用者征收一定数量的费用, 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或者用于开发新技术以寻找替代性自然资源, 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因开采而耗竭的补偿。”[3]这种解释较好地解释了生态损益的惩罚和激励手段以及由此达到的目的。

还有的学者从制度层面来解释生态补偿的概念, 把生态补偿看作一个过程。认为生态补偿“即指国家或社会主体之间约定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或向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提供利益补偿性措施, 并将所征收的费用或补偿性措施的惠益通过约定的某种形式转达到因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或保护资源环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主体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的过程。”[4]从制度层面来探求生态补偿并把生态补偿看作是一个过程、一个工程, 更加符合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现状、未来要求。

王丰年则从外延上把生态补偿概念作了广义和狭义的划分。他认为, “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 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 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 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 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 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供应;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 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一种经济制度。”[5]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生态补偿概念加以界定, 较为全面、客观。

根据上述学界对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补偿的内涵的阐释, 笔者认为, 生态补偿起码包括下列要素:第一, 生态补偿的目的——保护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 生态补偿的手段——通过激励生态的保护者贡献者惩罚生态的损害者破坏者以实现生态外部收益、成本的内部化;第三, 生态补偿的保障——政府财政支持、生态补偿法及其完善和实施;第四, 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长久的过程来对待;第五, 生态补偿的实质——生态利益的分配。

结合征地补偿的特殊性, 笔者试图对征地的生态补偿的内涵作出如下阐释:征地的生态补偿是指需用土地人就征用取得土地后对土地权利人的生态损失所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它是解决土地征用中征地者与被征地者生态利益矛盾冲突的基本制度, 是国家对个人或团体生态权益的救济途径。征地生态补偿的手段是使征用土地的生态成本或生态收益的外部性内部化;实质是因征地造成的生态利益损益的惩罚或激励, 是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征地生态补偿的作用是促进土地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征地生态补偿的体系架构是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后盾、以相关法律为保障、以土地征用者、被征土地者、被征土地相关地域生态利益协调为条件的系统工程。

二、征地的生态补偿的内容和实质

征地生态补偿的应该是被征土地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土地价值主要包括:土地直接利用价值——农民通过在土地上劳动获得农产品并获得收益的价值, 这是农用土地最直接反映出的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土地本身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积蓄和增殖资产功能以及信用担保功能, 可以转化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和生活福利;未来可预期价值——当被征土地改变用途时, 其价值不再体现为现时该土地价格, 而应该体现为未来改变用途后的土地价格。这些价值组成部分, 在国内外的征地补偿中全部或者部分得到了体现。但是, 征地补偿中还应该考虑被征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 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生态文明的要求。

土地是有生态环境价值的。农用土地及农业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人们生活提供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开放空间, 维持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地方特色经营方式, 其环境价值越来越受到全人类的关注。非农建设用地的超量和失度, 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保护农业用地、关注人类生存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共生共赢, 是人类理性选择的必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粗放经营为主的国家而言, 重视并在征地补偿费用中充分体现被征土地的环境价值尤为重要。

生态移民使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解决了农牧民对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依赖。但移民后, 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帮助农牧民建立起新的、可替代的收入来源, 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对农牧民的补偿除了移民搬迁费外, 还应有生态补偿费, 以确保生态移民工程的可持续性。

乡镇企业是被征地农民安置的重要途径, 被征地农民数量的增加也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是, 大量技术设备落后的乡镇企业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 小造纸厂、小水泥厂、小煤矿、小矿山对农村水域、大气、环境、耕地的污染十分突出。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因急于引进项目, 接受了被发达地区淘汰的有严重污染甚至剧毒产品的生产 (如清洗处理废电脑业) , 出现城乡间、东西部之间“污染转移”的现象。这种为寻找劳动力转移出路而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高耗工业, 对农村环境的冲击日甚一日。征地补偿中, 必须考虑这方面的生态补偿, 在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出路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被征土地环境、生态价值并予以补偿。

征地生态补偿的实质是生态利益分配。在征地过程中, 既存在着生态环境的受益者, 也存在因保护生态环境或因生态环境恶化而使自身利益的损益者, 他们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矛盾与冲突。征地生态补偿就是在公平的基础上对生态利益实施的重新分配。

(一) 征地生态补偿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分配

征地生态补偿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 生产生态服务产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被征后, 生态环境服务的足额提供及其资源的养护和管理, 这实际上政府、企业、相关生态受益者对生态贡献者的利益补偿。第二, 恢复整治——对遭受征地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以及对造成污染的生态环境, 进行恢复整治, 这实际上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益补偿。第三, 控制和限制——使在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征地开发活动控制在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范围和环境的自净能力范围内, 这是政府或者开发者对生态功能区内当地百姓给与的生存条件、经济发展机会的补偿。

(二) 从机制上来看, 作为一种利益整合机制, 征地生态补偿实际上实现了利益的重新分配

第一, 征地过程及其结果导致的生态消耗高的富裕人群分配利益给生态消耗低的贫困人群;第二, 因征地产生的生态环境贡献小的人群拿出利益给生态环境贡献大的人群;第三, 由于征地的行为和结果造成的受益地区分配利益给受损地区、开发地区分配利益给被保护地区。

(三) 从方式上来看, 征地生态补偿方式是生态利益重新调整的形式

公益性征地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根据征地经营开发方式和环境保护活动等因素来增收生态环境补偿费, 补偿金纳入预算管理后转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费用, 对因保护生态而放弃正常发展的受损者进行补偿, 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者进行资助。显然, 这种形式是国家为主导、经营主体付费的一种制度性的生态利益再分配, 也是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

财政转移型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运用补贴或奖励的形式, 对征地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的公益劳动行为给予不完全的报酬支付, 对因保护被征土地生态环境而牺牲自身利益的人们给予不完全的补偿。显然, 这种补偿机制的实质就是政府在公平基础上将部分财政收入进行重新再分配的过程。

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是指生态重点保护区的企业允许到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进行定向征地、开发, 异地开发所取得的利税返回原地区, 作为支持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事业的启动资金。这种机制本质上是根据土地生态环境资源的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 是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对生态重点保护区放弃短期经济利益的一种生态利益的反哺、回赠。

征地及其利用、开发过程中, 通过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 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 交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两大力量, 增强补偿能力和灵活性。从而, 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生态正义。

三、征地的生态补偿的原则

生态是一种公共性产品, 具有外部性, 在征地的生态补偿过程中, 应该体现公平、效率、平等 (正义) 、完全补偿的原则。

第一, 征地生态补偿应该体现公平原则

征地生态补偿机制应该既能清除经济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硬性干扰, 也能减缓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冲击, 还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各群体进行利益整合。征地生态补偿机制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整合效果的生态资源管理模式, 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

征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公平原则着重体现在能够较好地处理区际问题——地域之间因征地所带来的环境利益问题。区域之间往往会通过固有的地域联系发生环境关系, 当发生环境关系时, 某一地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可以输出转嫁给相关地域, 从而导致环境问题的转嫁或利益的转移, 核心是地区间的生态利益补偿问题。征地生态补偿过程中对区际问题的铁条, 充分顾及到了生态保护地域与关联地域的关系、该地域内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关系, 体现了生态问题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第二, 征地生态补偿应该体现效率原则

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 , 商品的成本由生产成本 (直接的生产成本) 、使用成本 (现有使用环境资源而放弃的其未来效益的价值) 、外部成本 (商品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产生的损失) 三部分组成, 这三项成本均应由生产者承担。完善的征地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促使生态环境成本和收益外部性的内部化, 使生态保护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益行为因获得回报进一步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

第三, 征地生态补偿应该体现生态正义原则

生态正义包括三条伦理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或称种际正义原则) , 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 (或称代内正义原则) , 以及对后代负责的原则 (或称代际正义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则指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自然资源和能源, 并应允许其对需要的满足;对后代负责的原则要求人们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然资源和能源需求的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征地补偿应该体现上述生态正义三原则, 并促进生态补偿正义三原则的进一步贯彻。

第四, 征地生态补偿应该体现完全补偿原则

完全补偿是指以被征用人完全回复到与征用前大致相同的生活状态所需要的代价为补偿标准。这种补偿包括:直接损失, 如土地及土地改良物本身的损失;间接损失, 如预期利益的丧失、残余土地价值的减损、营业停止或缩小的损失、失业或转业的损失等。上述补偿是对经济上的损失进行的补偿, 除此之外还有对非经济上的损失如被征地者对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精神上的痛苦等的补偿, 非经济补偿中很重要的一块是生态补偿, 这是完全补偿的很重要的标志。

完全补偿以产权界定说和“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为理论依据, 认为土地征用是对所有权的侵犯, 为矫正这一不平等的财产权侵害, 实现公平正义的要求, 应当给予完全的补偿。

征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是人类理性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举措之一。当然, 征地生态补偿的具体操作会很复杂, 因为被征土地及相关方的环境价值和生态利益的度量还缺乏科学手段。在此, 笔者渴望有志于此研究的师长、朋友提出高见。

参考文献

[1]杜群.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及其发展现状和问题[J].现代法学, 2005 (3) .

[2]毛显强, 钟瑜, 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4) .

[3]西南政法大学曹明德教授在清华大学做学术讲座——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几点思考[EB/OL].http://www.bnusgl.com/Article/A3/law/200610/20061016103625.htm

[4]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秘书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室编.中国环境资源政策法规大全[M].北京:中信出版社, 1996:186.

宁夏征地补偿标准 篇5

为促进土地资源科学持续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决定公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征地补偿标准》(以下简称新征地补偿标准),于1月1日起施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新征地补偿标准的实施

征地补偿标准是征收集体土地的综合补偿标准,由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部分组成,不含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可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适当调整补偿标准,但不得低于自治区公布的新征地补偿标准。此次公布的新征地补偿标准以耕地为基础,征收园地按所在区片耕地补偿标准执行,征收有林地按所在区片耕地补偿标准70%执行,征收新开水浇地(3年以内)按所在区片耕地补偿标准60%执行,征收人工牧草地按所在区片旱耕地补偿标准执行,征收天然牧草地、灌木林地按所在区片旱耕地补偿标准60%执行,征收未利用地按所在区片旱耕地20%执行,征收宅基地、打谷场按照所在区片耕地补偿标准执行。使用国有农(林、牧)场土地,参照相邻集体土地征地补偿标准执行。

二、切实做好新旧征地补偿标准的衔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好新征地补偿标准实施后的各项工作,防止因实施新征地补偿标准引发社会矛盾。实施征地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被征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严格履行告知、确认、听证等程序。要针对新征地补偿标准实施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工作预案,建立纠纷处理与协调机制,确保新征地补偿标准顺利衔接、平稳过渡。

三、加强新征地补偿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

肃清蚕食征地补偿款的蛀虫 篇6

◎原新堡乡党委书记李能武、乡长石永山滥用职权,指使该乡征地工作人员采取加大土地数量、虚列征地补偿款等手段,非法套取征地款279万元。

◎原西靖乡党委书记杜森芳、乡长王正亭等人滥用职权,指使征地工作人员采取虚列征地补偿款等手段,非法套取征地款180多万元存入单位“小金库”,用于不合理开支。杜、王二人还利用职务之便,伙同他人贪污公款8万余元。

◎原泗水镇党委书记韩玉山,滥用职权,指使工作人员采取虚假合同,补偿协议的方式,套取公款500余万元,并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6万元。

甘肃古浪正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融合速度不断加快。伴随着大量基础建设项目实施,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大肆套取国家项目资金用于不合理开支。在发改委决定投资建设的营盘水至武威双塔高速公路(以下简称营双高速公路)项目征地拆迁过程中,该项目途经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伙同乡镇、村组具体经办征地补偿工作的工作人员,采取伪造土地征用补偿表、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套取国家补偿款共计680余万元。从检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情况看,部分乡镇工作人员及村基层组织干部在征地补偿过程中,见缝插针,雁过拔毛,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导致补偿款无法如数发放至群众手中,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案件分析

多次犯案,手段隐蔽

从作案手段和涉案资金分析,有的犯罪嫌疑人采用较为隐蔽的手段多次贪污,有的犯罪嫌疑人则一次性将巨款侵吞据为己有。如原裴家营镇党委书记曾继诗、镇长王大宏二人利用职务之便,以争取项目或外出公务等名义,先后23次单独或伙同他人以虚列支出的手段贪污公款达45万多元。原新堡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兴彦,人大主席马生祥等四人的贪污案中,何、马二人采取虚列征地款的方式一次性套取国家资金106万元后私分贪污。原新堡乡新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之信伙同该村村文书张之湘,利用协助新堡乡政府从事征地拆迁工作的便利条件,骗取营双高速公路征地款87万多元后二人私分贪污。

利令智昏,以权谋财

从查处案件情况看,每个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段和情节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扭曲变形,服务人民的意识淡化,崇拜金钱的思想炙热,廉洁奉公的意识淡化,满足个人私欲的心理膨胀。在金钱面前经不起诱惑,心理失去了平衡。涉案的29人,多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本应把心思放在如何为人民服务上,但他们却私欲膨胀,以权谋财,大肆捞取个人好处。按照规定,发放征地补偿款应该经过村民大会评议,失地村民与乡镇签订补偿协议,亲自签字才能正式发放款项。但这些乡镇领导为了达到收敛钱财的目的,放弃了纪律约束,越过了道德底线,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肆意伪造虚假协议、虚列农户花名册套取营双高速征地补偿款,用于支付乡政府不合理开支,为自己骗取补偿款提供了便利,铺平了道路。

任意妄为,亵渎法律

发案乡镇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制约机制,有的规章制度操作性不强,普通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意见不能正常表达,监督渠道不通畅。一些乡镇的内部纪检监察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甚至流于形式,致使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犯罪案件时有发生。部分领导干部在处理正常事务时,没有养成依法思考、依法办事的习惯。对明知是触犯党纪国法的行为,仍然随意处置,任意妄为。如西靖乡原党委书记杜森芳等人,在检察机关依法调查时,不能理智地看待自己的犯罪行为,主动配合调查,而是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指使他人烧毁、掩埋、隐匿财务资料,妨碍调查。其无知的行为不仅没能逃避罪责,还被司法机关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

对策建议

对策一:完善制度,加强源头预防

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效能风暴”和“四治一树”等活动为契机,督促各单位、各乡镇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正确履行工作职责,特别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规范行政行为,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姑息迁就。对涉案金额大、社会影响恶劣的职务犯罪分子要避免适用轻刑,要敢于碰硬,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坚决防止人情案、关系案等非正常因素对司法公正的干扰。

對策二:严格检查,形成监督合力

职务犯罪预防领导小组进一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适时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等有关单位,对全县工程项目、征地补偿和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定期进行回头看、回头查的活动。对发现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手软。坚决防止在项目实施、征地补偿、强农惠农资金落实的过程中出现应付检查、弄虚作假等现象。

如果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立案调查,严肃追究刑事责任。乡镇干部之所以敢于大肆侵吞、套取征地补偿款,就是靠“政务不公开,办事不透明,决策不民主”的暗箱操作,搞公权私用,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党群关系的对立与紧张。因此,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建立起一整套防范以权谋私的规章制度,以保证领导干部权力的正确行使,控制各种职务犯罪现象滋生与蔓延,防止权力滥用导致职务犯罪。

对策三:打防配合,履行监督职责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反腐败工作,建设清廉政府。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打击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不断加大侦查工作力度,切实履行好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工作职责。要突出重点,对损害民生民利、妨碍经济发展、危害和谐稳定的职务犯罪案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要依法严肃查处,严厉打击。打击是预防的一种特殊手段,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建立在打击的基础上,通过查办和揭露职务犯罪,形成声势,形成威慑,震慑犯罪,教育国家工作人员,达到以打带防,以打促防的效果,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法制经济氛围和执法环境,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编辑:施杨 shiyang0915@126.com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考验政府能力 篇7

征地补偿制度基本概况

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 而且具有所有权功能、就业发展功能和保障功能。土地是农民的生活风险保障和就业保障, 绝大多数农民只能以承包土地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 征地补偿金应该是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必要补偿。

1.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规定

征地制度问题的核心在于征地补偿标准, 目前的补偿依据是《土地管理法》及其它相关规定。按《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 “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另外, 《土地管理法》中还有类似的规定, “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 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 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由其他单位安置的, 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 安置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等等。

2.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征地补偿的构成及其标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是一种纯粹的现实收益补偿, 即仅从土地收益方面考虑了失地农民的现实利益损失补偿, 没有考虑他们在土地使用权上的基本利益方面的问题。

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欠科学。征地补偿按照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若干倍来计算。实际上, 由于受生产资金、技术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很大, 相近地块, 各经营户所经营的土地产值并不一样, 同一地块在目前和将来的产值效益也不能等同, 因此, 不考虑土地生产的增长值是不妥当的。

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未反映土地增值的实际情况。农用土地转为经营性建设用地时, 农民无权平等地与用地者谈判, 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补偿标准获得有限补偿, 于是出现了政府能以很低的补偿费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 又以很高的价格向土地开发商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现象, 明显偏离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只是部分考虑了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 只能保证短期内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 这种生活水平指的是农村的生活水平, 忽视了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 忽视了失地农民已经城镇化的实际。这意味着失地农民不能通过补偿和安置, 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成果, 也意味着失地农民必然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

补偿办法简单化。目前采用的征地补偿方式通常是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 旨在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安置压力。但有限的一次性补偿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失地农民长期、稳定的基本生活问题, 许多失地农民宁愿按月领取有限的基本生活费, 也不愿一次性领取安置补偿金, 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次性安置补偿金不具有长期保障效益。

政府能力分析

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始终处于关键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市场经济仍不发达的国家来讲, 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愿望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因此, 解决土地征用补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和能力。

1.政府意愿分析

从国家功能看, 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国家供给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就表现为政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政策。从制度自身特点看, 制度是一种公共品, 而公共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已逐渐淡出直接的经济建设领域, 转而承担起社会保障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制度建设职能。国务院2004年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 明确提出要“尽快提出建立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性意见”, 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政策保证。

2.政府财政能力的分析

政府必须在社会保障中承担着一定的财政责任。对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 普遍认为是国家财力不够。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中, 同样认为国家并不具备相应的财力。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能力的大小, 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根据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 在政府间的财政收入分配中, 中央政府一级要占主导地位, 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中央政府所占的份额应在50%—60%之间。

从表1中看到,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 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迅速攀升到2003年的116694亿元。国家财政收入更是从1978年的1132.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1691亿元,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接近20%, 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率已经超过50%。从1993年开始, 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2年仍维持在15.4%的高速度) 。

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使得政府能够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更加充足。从改革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2002年的30.3%, 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 仍有下降的空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的重要职能是保证公益型或准公益型的社会共同需要。但是在财政支出结构中, 社会文教支出所占比重上升缓慢, 仍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在发达国家,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项目的支出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支出中占了很高的比重 (见表2) , 1998年瑞士达到72.9%、美国达到53.8%。再对比1990年和1998年的数据, 可以发现各国社会服务总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增加的幅度大小不一。

目前, 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到10%, 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为10%左右, 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为25%左右, 发达国家一般为40% (刘钧, 2003) 。相比之下, 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还是比较低的。“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国家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要提高到15%—20%的水平。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真正建立, 国家财政结构的调整, 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比率应该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 笔者认为, 在政府财政实力增强,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条件下, 国家完全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能力并不构成政府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障碍因素。

3.政府行政能力的分析

在再分配过程中, 政府的角色是关键性的。政府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权衡取舍直接影响着再分配的实际水平和效果。因此, 除了政府的财政能力之外, 另外一种能力即政府行政能力逐步受到重视。

从目前看, 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 政府行政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政府制定和执行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能力有待加强。我国虽然已经进入法制社会, 但是具体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存在种种漏洞, 更不能够满足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某些权利诉求。

第二, 政府以往的“收费形象”影响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是失地农民“无保障”问题进人政府视野的体现,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障碍重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的“收费形象”。

第三, 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不力影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和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充足的基金, 尤其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的“父爱主义”理论认为:个人不是充分理性的, 而国家是拥有完备信息、有远见的并且是充分理性的。实际操作中,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透明度, 不向缴费人定期公布缴费记录和积累投资收益情况, 使缴费的个人难免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抱怀疑态度, 从而影响了政策的推行。

浅析曹县现行征地补偿安置机制 篇8

一、我国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基本情况

1. 征地补偿及安置的概念

征地补偿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 并按照被征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安置是按照社会公平原则由国家对被征地农民进行的失地救助和长远生活保障, 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必须遵循社会公平原则, 遵循土地城市化进程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相协调一致的原则。

2. 征地补偿标准

(1)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征地补偿按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其标准是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 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 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这种方法确定依据较为单一, 计算简单, 易于操作, 是全国最常用的补偿方法。

(2) 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是按照各省实际情况, 根据政府要求, 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制定, 报省级物价、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同意后执行。

3. 被征地农民安置途径

(1) 农业生产安置。征收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民集体土地, 应当通过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 首先使被征地农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 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2) 重新择业安置。积极创造条件, 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 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在同等条件下, 用地单位应优先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征收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 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 纳入城镇就业体系, 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 入股分红安置。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 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单位协商, 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 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收益。

(4) 异地移民安置。该地区确实无法为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 在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前提下, 可由政府统一组织, 实行异地移民安置。

4. 制度缺位暴露的问题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一直在探讨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缺陷和改革方向, 笔者研究认为其主要存在以下2个方面问题: (1) 补偿标准体系不健全; (2) 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体系不健全。

二、曹县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情况

1. 土地征收补偿工作的创新点

(1) 严格征地程序。根据省政府颁布的《山东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 于2010年制定并实施《曹县土地征收管理办法》, 严格征地程序, 实施“七步走”的工作方法:一是发布拟征收土地公告;二是实地勘测调查, 填制清单并捺印;三是拟定补偿安置方案公示征求意见 (听证) ;四是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地协议;五是组织报批;六是县人民政府批后公告;七是实施补偿安置方案征收土地。

(2) 建立长效责任机制, 执行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土地征收拆迁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县人民政府, 群众的权益保护涉及诸多部门, 曹县从实际出发, 明确了四大机制:一是征地工作依法由县人民政府实施负主体责任。二是实地勘测调查工作由政府组织, 国土部门牵头, 成立由财政、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用地单位、承包农户以及测量单位参加的七方工作小组, 共同参与完成。三是拟定补偿安置方案由国土、财政、人社部门三方拟定, 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后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地协议, 人社部门接续制定社保方案。四是建立协作机制, 确保农业、民政、住建、公安、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 共同做好征地工作。

(3) 强化对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的制度机制和标准措施。一是规定被征地农民补偿全面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 有效保证“同地同价”。区片价在集体和被征地农民之间施行“二八分配”原则。二是确立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府补贴制度及标准。三是明确提出被征地农民必须推进多渠道安置的措施, 对就业安置、留地安置、农业安置、社保安置等作出原则性规定。

2. 土地征收补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多年来从事征地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来看, 征地工作难做主要是源于征地行为涉及部门较多、失地农民的利益需求与现行机制的冲突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 补偿标准与群众预期差距较大。土地最终出让价格与征地补偿标准差距较大, 特别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区域, 被征地农民对提高补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有的地方已经提出要按照土地出让总价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偿。

关于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的探索 篇9

目前, 土地管理事业已经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但由于土地权属的二元性, 即土地分为国有和农村集体所有这两种所有权形式, 导致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是:征地程序不规范, 未能认真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公告、登记等规定程序;未能在经批准公布实施的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基础上, 向村民公开征地补偿标准;未能很好地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 接受群众监督;未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一、农村征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征地补偿费用偏低。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而土地补偿安置费用是农民的“保命钱”。《土地管理法》规定,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 安置费为4至6倍。某省经济相对发达, 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略有提高, 据统计, 1998年以来, 全省各类征地给村里的补偿费平均每亩12164元, 安置补助费每人2377元, 经过村集体留存, 实际到农民手上的只有土地补偿费平均每亩7958元, 安置补助费平均每人2078元, 青亩补偿费平均每亩498元。农户家庭得到的所有土地征用费总额人均8828元。据这个省农调队的调查, 53.2%的农户认为偏低。近年来, 一些地方政府实行统一征地, 并对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种“低征高卖”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农民认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现在给他们的补偿偏低, 普遍存有异议, 这给征地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

2.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

从以往的普遍情况看, 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现在土地被征用, 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在工作岗位的竞争上一般都处于弱势, 找不到工作, 基本生活就难保障, 他们对今后的生活, 十分担忧。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 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有限, 一旦失去了土地, 也就失去了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打算, 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光, “坐吃山空”, 相当一部分人落到了生活无着落的困境;尽管农村中已有部分农民进入二、三产业, 脱离了土地不再从事农业, 但是这绝非全部,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无法找到谋生的出路。

3. 征地后对农民的管理和安置问题。

土地被征后, 失地农民如何管理、如何安置, 这也是农民关心的问题。征地拆迁后, 大部分农民要纳入城市化管理, 撤村建居委会工作如何进行, 农民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医疗、就业、社会扶助等方面享受何种待遇, 都必须解决。

二、探索征地补偿费用标准,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 探索征地补偿费用标准。

法律规定的不完善, 导致征地权限运用不规范;征地制度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测算办法还不够科学合理;现行土地的补偿制度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适应。从当前来说, 主要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完善货币化、市场化的征地安置制度, 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利益, 也是最容易引发征地矛盾的焦点。因此, 寻找政府、征地主体、失地农民三者之间最佳的利益联结点, 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笔者认为, 征地补偿标准应按当地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以国家统计资料为准) 来作为年产值的标准。理由是: (1) 被征地的位置, 一般都在城乡结合部, 在城镇或城市规划的规划区内。 (2) 被征地农民, 以后必成为城镇或城市居民。 (3) 被征地农民, 生活不能永远在最低层, 为了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按城镇或城市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准, 是应该的。 (4) 农用地的年产值一般都变化不大, 但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是逐年提高的, 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也是应该的。

2.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为保障失地农民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 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应当进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 转变失地农民传统的农业观, 使失地农民树立新观念, 促进其向都市市民转变,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市就业体系, 在城市化进程中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和充分就业。2004年温州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温州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失地农民老有所养, 贫有所助, 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3. 制定优惠政策, 确保农民安置工作顺利进行。

失地农民的安置, 事关党和国家的形象, 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是住房安置;二是生活安置;三是就业安置。搞好服务, 为失地农民就业创造条件。安排农民进入第三产业从事服务工作, 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置一些就业安置岗位, 如从事旅游服务、饮食业等。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聚集农民闲置资金及村集体资金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来盘活资金, 增加失地农民的收入。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农民安置用地税费予以减免, 以降低安置成本。

4. 建立监督机构, 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到位。

土地补偿款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的替代“土地保障”的“货币保障”, 不仅是农民失去土地后从事其他产业的资金基础, 也是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唯一资本。农民失去土地之时, 也就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的最关键时刻, 政府对村土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必须到位。成立一定的监督机构, 不仅要监督村集体组织把该发的钱发给农民, 而且对村集体拿土地补偿款进行的项目投资也要监控, 确保不损害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摘要: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重要的生活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征地补偿费用过低, 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文章在分析农村土地征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提高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的意见, 供有关方面参考。

征地补偿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 每年都有大量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为国有。土地于农民而言, 犹如水之于鱼, 是农民可靠的收入来源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载体。由于生活观念、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原因, 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传统的获取生活来源的条件, 失去其基本的就业方式。倘若对于失地农民的补偿方式不合理, 其基本的生存条件可能无法保障。[1]因此征地过程中征地补偿款的确定一直是被征地农民关心的一个焦点。

在征地补偿款的确定当中征地模型的建立是其核心, 但是不论是多年以来使用的年产值倍数法, 还是近两年来推行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征地模型, 在实践操作过程均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其根源就在于对征地地价的计算没有一个定量的计算模型, 人为干扰因素过多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当前地模型的不足之处

1. 采用统一年产值标准或者区片综合地价两种不同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平衡问题突出, 相邻地区土地征收补偿水平相差悬殊。

2. 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很难适应土地经营和土地征收动态变化的需要, 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矛盾。

3. 由于强调补偿标准的综合性、包容性、平衡性和衔接性, 导

致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概念内涵存在不确定性, 甚至可能产生人为因素引起的随意性。[2]

三、网格点综合征地地价模型的概念和优势

本文在区片综合地价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网格点征地地价的计算模型, 它在处理“同地不同价, 不同地同价”的等诸多征地矛盾有着良好的效果, 并且它本身有着一套完整的征地地价的计算方法, 采用了GIS技术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 真正的做到征地地价的定量计算, 减少人为的干扰因素。

在仔细研究了上述的两种征地方法之后, 笔者提出了一种改良型的区片综合地价的征地模型, 即网格点区片综合地价, 它是在区片综合地价的基础上提出的, 并引入了网格点的概念。同已往的两种征地方式相比有如下的优点:

1. 表现形式更直观, 便于管理, 计算机辅助计算, 减少人为干预

因为无论是统一年产值法还是区片综合地价法, 都存在表现形式不直观, 公示性不够, 实际操作过程人为因素多, 计算结果可调整范围大等问题, 尤其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 碰到的问题比较多, 不方便政府管理。网格点区片综合地价的地价内涵和区片地价一致, 主要区别于表现形式, 该种地价形式的区片综合地价单元为覆盖评估区域的任意宽度 (一般为50×50米或者100×100米) 网格, 每个网格的中心点都赋有该块土地的征地价格。网格点区片综合地价成果形式简单, 便于计算机处理, 编制相应的软件后, 工作人员只要输入相应的基本资料, 征地地价测算软件就可以自动计算征地地价, 无需人工干预, 操作简单, 实用性强。而且通过计算机辅助计算, 操作简单, 结果唯一, 能极大地减少人为干预。

2. 土地的区分度更好, 真正做到了“同地同价, 不同地不同价”

网格点区片综合地价算法的中心思想是, 先是以行政镇, 乡或村作为一个独立的区片, 先估算出它的区片地价, 然后再将区片进行网格的划分, 在将每一个网格点的地价进行各种修正, 最后得到每一个网格的精确地价。

在吸收了区片综合地价中, 考虑土地征收价格的其他影响因素的优点, 采用了唯一一种征地模型, 解决了“统一年产值和区片综合地价”中两种征地模型间的衔接和平衡问题, 另外它的区片的划分就是建立在行政区划上的, 不用进行额外的区片划分。又由于引入了网格点的概念, 和网格点修正的思想, 使得土地的区分度更好, 真正做到了“同地同价, 不同地不同价”。使得区片综合地价中产生的相邻区片地价相差过大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征地补偿模型

网格点区片地价的计算过程一共分为三步

1. 区片地价的确定

2. 网格的划分

3. 网格点区片地价的修正

4.1 区片地价的确定

想要正确的计算网格点区片地价, 区片地价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并且对多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要进行平均计算。其区片地价确定的方法主要有统一年产值法, 征地案例法, 净现值法, 假设开发法和收益还原法等五种, 但是它们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五种方法中挑选三种或三种以上进行计算, 再将计算的结果平均得到最终的结果。

4.2 划分网格

网格点区片综合地价的地价内涵和区片地价一致, 主要区别于表现形式, 该种地价形式的区片综合地价单元为覆盖评估区域的任意宽度的网格, 网格点中心的赋有该块土地的征地价格。网格点中心的初始值为征地区片地价。

4.3 征地区片地价的修正

国家对征地补偿额的标准的规定就是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虽然被征地块位于同一区片, 但是由于地块本身的情况和所处的区位等因素也有所不同。所以要保证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所需的费用也会有所不同。为了更好的区分区域内的地块地价, 我们采用系数修正法对区片地价来进行修正。其主要的修正系数为人均耕地系数修正, 人均收入系数修正, 农用地类型修正, 土地区位修正和交通便捷度修正六种。

其计算方法如公式所示:

式中:

P为修正后的征地地价

P1为修正前的征地地价

A1为人均耕地系数修正

A2为人均收入系数修正

A3为农用地类型系数修正

A4土地区位系数修正

A5交通便捷度系数修正

4.4 GIS方法的实现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在Visual Studio 2005环境下, 利用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SuperObject组件式GIS工具开发《南宁市五象新区网格点征地补偿查询系统》。它用GIS方法实现了网格点征地地价的计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数据来源

数据的来源是南宁市五象新区2007年6月1:2000正射影像图, 南宁市2005年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南宁市五象新区规划图。数据的存储采用的是Supermap自身的SDB数据库。将南宁市1:2000正射影像图进行修正剪裁后的影像作为主工作区, 南宁市五象新区规划图为边界, 100×100 (m) 的规格划分网格, 将五象新区划分为2247块网格地块, 界面如下:

2.区片地价和修正因子的计算

利用该系统提供的五种方法中的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区片地价的计算。在生成区片地价之后, 利用修正因子对不同的网格地块地价进行修正。

3.征地地价的估算

根据之前计算的区片征地地价以及之前确定的修正因子, 可以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研究区域内所要征地地块的征地地价。

五、结语

相对于年产值倍数法和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网格点区片综合征地地价是对现有征地地价研究和改良后的成果, 由于引入了网格点修正的思路, 因此很好的解决“同地不同价”和“不同地同价”等一系列之前推行的两种征地方法遇到的一些问题。《南宁市五象新区网格点征地补偿查询系统》就是采用了网格点修正的思路, 利用GIS方法进行征地地价的量化计算, 操作简单, 结果唯一, 能极大地减少人为干预。

但是, 网格点区片综合征地地价毕竟是在区片综合地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因此, 区片综合地价中的一些弊端, 在其中还有显现。另外, 由于它本身是利用修正因子来对区片地价来进行修正, 所以各个修正因子的确定就显得格外重要, 还需要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分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吕丽丽, 董彪.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 (5) :33-36

征地补偿 篇11

落实“先安置后拆迁”,实现“村组变社区”

2008年5月,株洲市天元区政府在高塘村试行“先安置后拆迁”的惠民政策,做出了由高塘村集体经济组织——高塘大禹公司为建设单位承建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的大胆决策。“新高塘安置小区”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134亩,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集住宅、商业场所、公寓写字楼、地下停车场、行政中心、医疗场所、养老院、学校、文体活动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于一体,总投资约2亿元。其中项目一期占地约45亩(11栋229套约37000平方米),已于2009年8月18日正式交付入住;二期约54亩(12栋263套约47000平方米)现已竣工并分批交付使用;三期约40余亩(一栋电梯综合楼、30栋单栋住宅,约23000平方米)现正在全面投入主体工程建设。迄今为止,已有310余户、1000余拆迁村民搬迁入住安置小区,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安康富裕生活,享受到“村组变社区、村民变市民”后城市化带来的文明成果。

试水“征转分离”,实现“村民变市民”

2009年2月,为切实解决高塘村镉污染土地上农民的生产生活,株洲市政府和天元区政府投入3亿余元资金整体征迁高塘村12个村民小组3500余亩土地,先行先试集体土地“征转分离”。在此过程中,高塘大禹集团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对被征收土地的农民实施养老、医疗、生活补助等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措施,一次性为“征转分离”失地农民办理了村民转为城市居民的手续。被征收土地的农民根据不同年龄,可以分别享受10~15年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补贴;已经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可领取退休金,可免费享受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老年人员还可享受基本生活补助。迄今为止,高塘村有8个村民小组、2700亩土地、900余人实行“征转分离”政策,符合参加社会保障对象共计708人,其中第二年龄段487人、第三年龄段95人、第四年龄段126人。政府首次发放各类补贴829万元,其中养老保险补贴763万元,生活补助费、医疗保险补贴、老年生活费66万元。兑现仪式发放160多本养老金、老年生活费存折,发放医疗保险证252本,发放了77本第三年龄段生活补助费存折,339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补贴764万元,252人享受医疗保险补贴8.8万元。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打消了失地农民“失地以后生活怎么办”的疑虑,赢得了拆迁农民的大力支持,使农民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实施“扶贫促富”,实现“村民变股民”

为解决村民生产安置问题,高塘村村支“两委”组织实施“扶贫促富”工程,注册成立了村级置业公司——株洲市高塘大禹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引导村民参股,让过去看似村集体资产主人的村民通过身份的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的股东,成为拥有村集体资产的新型股民。失地村民将伴随着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享受企业的利润分红。迄今为止,高塘村集体新型经济组织仅通过2年多的发展,已经由当初的100万元注册资本,发展成为今天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元,下辖5家不同行业的子公司的集团公司,真正成为了村民的致富平台和创业乐园。去年春节,高塘大禹集团一次性向全村1953名村民发放每人5斤鲜鱼,每户一副春联、一本挂历、两对灯笼,全村30多户特殊群体享受每户20斤鲜肉、20斤鲜鱼的慰问;全体股民享受到了“1239福利工程”,即端午100元/股、中秋节200元/股、春节300元/股,股金红利9%。今年3月起,高塘大禹集团再次对全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斤大米、3斤食用油。同时,该村还创立了“大中华种养殖基地”,引进砂石场、水泥制管厂等企业,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并有效地盘活了村有闲置土地,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

发展“以工补农”,实现“集体转国有”

高塘村在试水“征转分离”的同时,引导即将失地的村民科学管理征地拆迁补偿款,用征地拆迁补偿款发展“以工补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新型经济组织——高塘大禹集团。围绕为欧洲(湖南)工业园服务为中心,审时度势地先后注册成立了高塘大禹集团5家不同业态的子公司,即“高塘大禹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公司”、“高塘大禹土石方机械化工程公司”、“高塘大禹砂石水泥制品生产基地”、“高塘大禹兆丰新材料公司”和“高塘大禹生态旅游发展公司”,为村集体经济建立了多元化固定增值资产,以求为失地村民实现“以工补农、失地不失业”。 同时,对于高塘村暂未“征转分离”的村组和村民,高塘大禹集团注重引导和帮助村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位和人文优势,并围绕株洲市“三大战役”之“旅游升温战”,开发“乡村旅游”。高塘大禹集团下属生态旅游发展公司拟结合高塘村的发展现状和历史人文特点,在暂未列为“征转分离”范围的村组投资兴建一个能为城市居民、园区企业员工生活服务的综合型“乡村休闲旅游会所”,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分三年无偿为村民提供约300万元的“创富基金”,引导村民集约土地、规模生产、特色经营。鼓励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种养殖,建立500亩荷花观赏园、500亩葡萄采摘园、300亩时蔬种养园,走精品发展、科学开发的路子和现代营销的路子,努力把乡村旅游业培育成高塘村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工农互补、富民强村、村企繁荣、共同发展。

征地补偿 篇12

《通知》要求推进征地补偿新标准实施, 确保补偿费用落实到位。征地补偿新标准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征地补偿标准测算方式更加合理, 改变了以往按被征耕地具体地块的年产值测算征地补偿标准的方式;二是补偿标准平均提高20%~30%;三是体现同地同价的原则, 强调在同一区域或区片范围内, 征地补偿应执行同一标准。

为保证征地补偿费用落实到位, 《通知》首先要求建设项目将征地补偿费足额列入项目投资概算, 用地报批前预存征地补偿款;其次是征地批准后,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确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将应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 直接支付给农民个人, 不再通过乡、村等环节支付;三是健全征地批后实施反馈制度, 要求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向部、省报告征地补偿费用落实到位等批后实施情况, 切实加强征地批后监管。

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 《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相互配合, 采取多元安置途径, 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通知》同时要求做好征地中农民住房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居住问题。要求先安置后拆迁;拆迁补偿安置方案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发展需要, 合理预测一段时期内征地涉及的农民住房拆迁安置规模, 统筹规划, 对拆迁安置用地和建造安置住房提前作出安排, 有序组织拆迁工作。

上一篇:舞蹈编创下一篇:煤炭企业门户网站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