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机制(共6篇)
征地机制 篇1
摘要:众所周知,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 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 逐步缩小征地范围, 完善征收补偿机制”, “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但在既有征地制度下, 失地农民往往无法得到合理补偿, 出现了很多与征地有关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现象, 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改革完善征地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关键词:征地制度,征收机制,市场化,财产性补偿
1 目前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集体所有的土地权能的残缺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同时还规定,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也就是说, 我国实行两种土地所有权制, 一种是国家土地的所有权, 一种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国家垄断建设用地一级市场, 也表明“农民只享有集体所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虽然拥有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但没有支配权, 实际是一种受制约的不完全的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土地权能的残缺主要表现在使用权能不全、收益权能的残缺以及处分权缺乏等方面:一是使用权能不全。按《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 在使用权能方面, 集体所有的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生产或农民宅基地以及兴办乡镇企业等与集体密切相关的建设中, 而不能用于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房地产开发等;二是收益权能的残缺---集体土地收益权得不到保障。如上所述, 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 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用于房地产开发, 只有经过国家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 才能出让、转让。国家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 对农村集体土地“先征后让”。这就使得农民集体作为土地的所有人却对其土地上房地产开发等使用的收益不能享有收益权。国家虽也给原土地所有人一定的价款补偿, 但补偿价款的数额远远低于土地市场交易的价格。土地所有人的收益权未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三是缺乏核心权能———处分权。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其所有的土地不得买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政府掌握和控制着农村集体土地的最终处分权,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所有者不能行使土地所有者的处分权。因此, 集体土地所有权在事实上是一种受限制的、不完全的所有权。
1.2 征收土地补偿标准确定原则的缺陷
以龙岩市为例, 龙岩市人民政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 (闽政[2012]57号) 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于2012年12月28日颁布的《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规定, 确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二是按征收土地所在区域的“耕地年产值”即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农业生产年产值的6—25倍, 最高不超过30倍进行补偿, 具体的说, 各县 (市、区)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区位、耕地质量等因素, 确定耕地年产值最低标准, 新罗区1400元/亩、上杭县1380元/亩、连城县1320元/亩及漳平市、永定县、武平县、长汀县1300元/亩;征收土地按所在区域的耕地年产值标准计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其中, 耕地为25倍、果园和其他经济林地为9.5—15倍、非经济林地为6倍、养殖生产的水面和滩涂为8—11倍、实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区域,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最低标准分别为每亩32500元[1]。
不难看出, 这种“以农业生产的原用途来以倍数测算征地补偿费”的补偿标准确定原则缺陷在于:一是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多重功能, 更没有考虑农民土地的财产权因素, 仅把土地作为农民的一种生产资料来看待;二是没有考虑土地的市场的因素和潜在价值;三是以亩产值为标准测算征地补偿标准, 没有考虑受农作物品种不同、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难以科学衡量征收导致同一地块内因种植物不同、亩产值差异, 而造成征地补偿标准的差异与平衡问题。因此, 虽然2011年和2013年龙岩市政府分别提高了龙岩中心城市征地补偿标准, 但大部分群众认为得到的补偿与土地拍卖收益相比还是很低的, 造成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 即便按规定给足了补偿仍然有疑虑。现行征地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农民作为受损群体, 失去土地和丧失发展权;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 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焦点;违规违建导致城市拆迁成本提高;征地冲突频发, 失地农民上访频繁, 维稳成本提高。
1.3 保障机制不健全
例如2010年龙岩市政府开展龙岩大道两侧统征地项目, 西陂镇条围村、西山村有相当部分村民原以种菜、养殖业为主, 土地被征收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谋生职业, 仅靠一些征地补偿款和拆迁过渡费是难以维系长远的生活以及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1.4 村民安置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中, 地方政府为了农村集体组织发展经济, 给了被征地所在村的预留地指标, 但是规划地块难以落实, 也有的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保守, 有些人难以接受政府的公寓式安置方式。例如龙岩大道高架桥项目, 2012年开始征用拆迁, 在安置房产权调换方面, 很多被拆迁户认为安置房公摊面积大, 安置房建设进度缓慢, 不满意“1∶1”产权调换。
2 改革征地制度, 创建和谐征地新机制
2.1 坚持公益性用地征地制度, 从法律上缩小土地征收范围
在征地中要坚持公益性用地征地原则, 对国家、省、地 (市) 、县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重大公益性项目用地, 应予依法保障征地及补偿资金足额到位, 并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就业安置;对一般非重大公益性项目征地准予征地, 协调解决, 协调不成则延期征地;工业、商业、经营业征地, 则应与农村基层组织和被征地农民协商, 按市场价格征收补偿标准。
2.2 因地制宜, 逐步实施对被征地者的市场化与财产性补偿
当建设需要征收农用地时, 对被征地者应按农用地的市场价进行补偿, 征收城市化区域的土地时, 应对被征地者按相邻土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补偿;也可考虑让被征地农民与政府进行土地的合作开发, 既减轻政府财务负担, 也能使原土地所有者从土地价值提升中获益。另外, 对不同区域因土地增值差异导致的不公平, 可以采取就业安置、留地安置、投资入股等方式土地发展权转移办法来解决[2]。
2.3 充分赋予群众在征地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处置权
征地单位在征地前, 一要调查地块现状, 对地上附着物 (含青苗) 、房屋及附属设施拆迁做好勘测丈量、清点数量, 协商好补偿费和补助费等工作;二要公示征地用途、面积、征地拆迁及奖励政策、搬迁重建地址、配套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三要召开乡 (镇) 、村、村民小组代表会, 听取被征地村民的意见。例如在龙岩万达广场征迁工作中, 充分发挥乡镇及各相关部门工作协调性, 各包户干部发挥“白加黑”、“五加二”精神, 坚持执行征迁补偿标准, 提高征迁工作透明度, 让征收工作阳光下操作, 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完成了200多亩的征迁工作, 保证了万达广场项目顺利实施。
2.4 加强拆迁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基金, 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 适当降低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门槛”, 解决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二是加强培训就业和合理安排劳务输出, 推动失地农民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 提高就业本领, 从而保障拆迁群众的收入来源, 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2.5 妥善解决群众的安置问题
做好宣传政策, 积极主动地帮助被征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除了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外, 因地制宜采取农业安置、就业安置、村集体入股等多种安置方式。例如2012年龙岩京华中心项目征迁工作中, 市政府把最好的地段划出5.20亩土地作为西陂镇西山村集体发展用地,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开发商合作开发, 让西山村集体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在安置房建设方面, 就近安置, 给予被征迁群众一定的公摊补偿、简易装修补助和减免楼层差价, 最终赢得群众对征迁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确保了该项目征迁工作顺利完成, 达到和谐征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岩市人民政府.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Z].2012-12-28.
[2]张娜.改革征地制度让农民分享城市化成果[N].中国经济时报, 2012-11-12.
征地机制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对农村的集体土地,没有省级政府或国务院的征地批文,或虽然有征地批文,但报批材料中的《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未经土地承包人签字就属于违法,农民不签字,征地就非法。
《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是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要证明征地合法就必须有这份材料。没有在《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上签字。如果绝大多数村民没有在《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上签字,即使有省政府征地批文,征地性质也不能认定合法有效。被征地农民有向省政府法制办申诉的权利。
浅析曹县现行征地补偿安置机制 篇3
一、我国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基本情况
1. 征地补偿及安置的概念
征地补偿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 并按照被征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安置是按照社会公平原则由国家对被征地农民进行的失地救助和长远生活保障, 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必须遵循社会公平原则, 遵循土地城市化进程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相协调一致的原则。
2. 征地补偿标准
(1)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征地补偿按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其标准是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 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 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这种方法确定依据较为单一, 计算简单, 易于操作, 是全国最常用的补偿方法。
(2) 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是按照各省实际情况, 根据政府要求, 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制定, 报省级物价、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同意后执行。
3. 被征地农民安置途径
(1) 农业生产安置。征收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民集体土地, 应当通过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 首先使被征地农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 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2) 重新择业安置。积极创造条件, 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 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在同等条件下, 用地单位应优先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征收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 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 纳入城镇就业体系, 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 入股分红安置。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 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单位协商, 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 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收益。
(4) 异地移民安置。该地区确实无法为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 在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前提下, 可由政府统一组织, 实行异地移民安置。
4. 制度缺位暴露的问题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一直在探讨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缺陷和改革方向, 笔者研究认为其主要存在以下2个方面问题: (1) 补偿标准体系不健全; (2) 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体系不健全。
二、曹县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情况
1. 土地征收补偿工作的创新点
(1) 严格征地程序。根据省政府颁布的《山东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 于2010年制定并实施《曹县土地征收管理办法》, 严格征地程序, 实施“七步走”的工作方法:一是发布拟征收土地公告;二是实地勘测调查, 填制清单并捺印;三是拟定补偿安置方案公示征求意见 (听证) ;四是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地协议;五是组织报批;六是县人民政府批后公告;七是实施补偿安置方案征收土地。
(2) 建立长效责任机制, 执行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土地征收拆迁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县人民政府, 群众的权益保护涉及诸多部门, 曹县从实际出发, 明确了四大机制:一是征地工作依法由县人民政府实施负主体责任。二是实地勘测调查工作由政府组织, 国土部门牵头, 成立由财政、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用地单位、承包农户以及测量单位参加的七方工作小组, 共同参与完成。三是拟定补偿安置方案由国土、财政、人社部门三方拟定, 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后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地协议, 人社部门接续制定社保方案。四是建立协作机制, 确保农业、民政、住建、公安、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 共同做好征地工作。
(3) 强化对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的制度机制和标准措施。一是规定被征地农民补偿全面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 有效保证“同地同价”。区片价在集体和被征地农民之间施行“二八分配”原则。二是确立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府补贴制度及标准。三是明确提出被征地农民必须推进多渠道安置的措施, 对就业安置、留地安置、农业安置、社保安置等作出原则性规定。
2. 土地征收补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多年来从事征地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来看, 征地工作难做主要是源于征地行为涉及部门较多、失地农民的利益需求与现行机制的冲突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 补偿标准与群众预期差距较大。土地最终出让价格与征地补偿标准差距较大, 特别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区域, 被征地农民对提高补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有的地方已经提出要按照土地出让总价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偿。
征地机制 篇4
(启政规【2014】1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长远生计,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行为。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适用本办法。第四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五条
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生,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优先权。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后提出,经镇乡(园区)审核,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后,报市政府确定。
第六条
市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农用地数据库、己安置人数数据库的建立和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计算;市公安局负责建立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市农工办负责征收土地过程中承包土地政策解释、纠纷调处和征后农户间土地小调整的指导;市财政局负责征地资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划拨、管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情况的审核、参保人员相关手续办理以及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市信访、大调解等部门具体负责来信来访接待和协调工作。其它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被征地所在镇乡、园区、街道办应当配合做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以2013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建立本市农用地面积数据库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己安置人数数据库。农用地面积数据库由市国土资源局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由各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名单,经镇乡(园区)审核后报保障办,市保障办汇总后报市公安局建立。己安置成员数据库由市国土资源局根据1999年1月1日后历次征地已安置数据统计建立。农用地面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每年调整一次,调整时点为每年12月31日。
第八条
征地补偿标准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标准等情况确定,并适时调整。
第二章
征地补偿
第九条
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补偿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第十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被征收土地的面积计算;征收建设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计算;征收未利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征收农用地土地补偿费的0.5倍计算。
第十一条
征收农用地应当支付安置补助费,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计算。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按照被征收的农用地面积除以征地前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人均农用地面积计算。
征收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第十二条
征收土地涉及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征收宅基地涉及农民住房的,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能够重新安排宅基地的,对其住房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给予补偿;未能重新安排宅基地的,按照与被征收住房面积相当的原则安排住房,或者给予货币补偿。
征收土地涉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能够重新安排其他建设用地的,对其建筑物、构筑物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给予补偿;未能重新安排其他建设用地的,给予货币补偿。
非法占用土地进行建设或者违反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其建筑物、构筑物不予补偿;被批准为临时用地,超过批准使用年限的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不予补偿。
第十三条
征收土地涉及前条规定以外的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等其他地上附着物,按照等效替代的原则支付迁移费、改建费或者补偿费。
青苗补偿费按照一季的产值计算,能够如期收获的不予补偿。对可以移植的苗木、花草以及多年生经济林木等,支付移植费;不能移植的,给予合理补偿或者作价收购。
征地告知后,凡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被征地农民在拟征收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一律不予补偿。
第十四条
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具体标准,由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省政府备案。地上附着物未明确补偿标准的,由征地单位与地上附着物所有权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有资质的价格鉴证机构进行评估,作为补偿依据。
第十五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国务院规定的标准高于省政府的,执行国务院规定的标准。
第十六条 土地补偿费归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将70%的农用地土地补偿费支付给16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
安置补助费用于16周岁以下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助和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归其所有者所有。
第十七条
征地补偿费用没有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权拒绝交地;征地补偿费用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应当按期交地。
第十八条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争议的,由市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协调、裁决争议的具体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第十九条
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为界限,将被征地农民划分为下列三个年龄段:
(一)16周岁以下(未成年年龄段);
(二)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劳动年龄段);
(三)60周岁以上(养老年龄段)。
市政府确定的被征地农民每个年龄段人员比例,应当与被征地前被征地单位各该年龄段人员比例基本相同。
第二十条
未成年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按照当地安置补助费标准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费,不再作为被征地农民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
第二十一条
劳动年龄段符合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应当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企业就业的应当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事非全日制工作或者自由择业(灵活就业)的,可以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应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一)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距国家和省规定的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不足15年(180个月)的,可一次性补缴不足年份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参照补缴时本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标准;本办法实施前,已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年份不再补缴;
(二)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按照我市当年最高档标准缴纳保险费,并按规定享受参保补贴,参保补贴由原渠道列支;
(三)有关政策规定不能参保的人员(在校生、服役、服刑人员等),相应年份不得参保及补缴。
第二十二条 养老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从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次月起,按照本市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1倍按月领取养老补助金。被征地前己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同时享受省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第二十三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包括安置补助费及其增值收益和市政府从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安排的社会保障费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由市政府负责解决。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最低标准按照本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1倍乘以139计算。
市财政局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筹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从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优先安排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
第二十四条
市财政局应当设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以下简称保障资金专户),管理、核算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
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一次性划入保障资金专户,并由保障办建立个人分账户。
第二十五条
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按规定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后,其在保障资金专户个人分账户中的资金本息余额一次性退还本人。被征地农民死亡的,其在保障资金专户个人分账户中的资金本息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第二十六条
被征地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第二十七条
被征地农民按照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规定缴纳保险费用后,享受相关待遇。
第二十八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将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指导,创造就业条件,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九条
实行征地补偿资金预存制度。征地报批前,市政府将征地费用和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安排的社会保障费用存入市财政局指定的账户(以下简称预存款账户)。征地报批时,市财政局出具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的相关凭证。
市政府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情况提出审核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征地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情况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
第三十条
市财政局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及时从预存款账户中将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足额支付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青苗补偿费支付给其所有者。地上附着物征收补偿安置按照市政府相关规定执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经市保障办报市政府批准确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70%的农用地土地补偿费支付给16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
第三十一条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经市保障办报市政府批准确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市财政局根据市保障办文件通知从预存款账户中将16周岁以下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助费划转集体经济组织,由其足额支付给本人,将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一次性划入保障资金专户。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到账后10个工作日内,市保障办应当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一)将养老年龄段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记入其保障资金专户中个人分账户,用于逐月发放养老补助金;
(二)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记入其保障资金专户中个人分账户,用于补缴历年保险费,或逐期代缴、报销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不足部分由个人自付。
第三十二条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参照社会保障基金有关规定管理、单独记账、核算,实现保值增值。第三十三条
依法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并由市保障办代管,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有关镇乡(园区)、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未能及时足额到位的;
(二)出具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的虚假凭证的;
(三)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情况提供虚假审核意见的;
(四)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第三十五条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弄虚作假,冒领、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用的,由有关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均包含本数。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从本办法施行之日起,新征收土地不再执行《启东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
附件:1.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标准
2.被征地农民安置评定办法
3.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标准
4.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分配办法
附件1: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标准
(一)界定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条件
1.界定时点时户籍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且在我市取消户口性质前(2010年11月底)为农业户口,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相应义务、有固定住所的农业户口人员(含未成年子女)。
2.入学前符合第1项规定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和2010年后毕业回迁到父母一本户口簿的大中专毕业生。
3.入伍前符合第1项规定的现役义务兵战士和兵龄12年以内(不含12年)的士官。
4.服刑前符合第1项规定的人员。
5.婚出方户籍保留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员。
6.2010年后结婚的,婚入方户籍己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已承担相应义务、且在2010年11月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人员。
7.户籍已迁回本组二年以上、已承担相应义务、并有固定住所的离婚回原籍人员及未成年子女;2010年后回迁的应提供2010年11月底农业户口证明。
8.因国家建设需要,由政府安置而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移民。
(二)不界定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1.现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在编人员和离退休人员。
2.2003年前国有企业、大集体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含改制时距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托管人员)。
3.取消户口性质前(2010年11月)为非农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员。4.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投靠、挂靠、寄放、暂住人员暂不界定为成员(己确定的除外),在征地时由户长会议表决确定是否作为成员享受相应待遇。
附件2:
被征地农民安置评定办法
(一)评定对象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需要安置的人员。
(二)征占承包土地的,实行被征承包耕地的承包农户优先安置的原则。按农户实际征占用耕地除以该集体经济组织人均农用地面积得出安置人数(四舍五入)进行安置,承包农户中谁先安置由农户自行决定。
(三)征占承包土地以外农用地的,优先安置前款计算有余数的成员、承包地征完家庭中尚未安置完毕的承包成员及因分类安置需要调剂的成员。剩余名额由户长会议讨论决定。
(四)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取得承包土地的婚入人员、离婚回娘家人员等需要安置的,必须提供原集体经济组织未安置补偿的证明。
附件3:
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标准
(一)土地补偿费 1.农用地每亩18000元。2.建设用地每亩18000元。3.未利用地每亩9000元。
(二)安置补助费 1.农用地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计算。每名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17000元。
2.征收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三)青苗补偿费 1.耕地每亩1800元。
2.大棚设施栽培、园地、经济林地、精养鱼塘每亩3800元。3.坑塘水面、沟渠每亩900元。
附件4:
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分配办法
(一)被征收的承包耕地,将70%的土地补偿费按不超过村民组人均耕地的份额分配给被征地农户家庭中16周岁以上拥有承包土地的成员。
(二)按上述原则分配后仍有余额的,按征地时的本组16周岁以上成员平均分配。
(三)对拥有承包土地但不符合成员条件的16周岁以上人员,享受不超过村民组人均耕地的份额在30%的土地补偿费留存中分配。
我国征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篇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逐渐加快, 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加, 而目前我国原有的建设用地供给量已无法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因此, 必须通过征收农村集体土地, 将农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化进行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以广西为例,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 至2005年底全区农用地面积1789.14公顷 (26837万亩) , 占土地总面积的75.31%;全区建设用地面积为90.97万公顷 (1365万亩) , 占土地总面积的3.83%;全区建设占用耕地3.06万公顷 (46万亩) 。由该数据可以看出, 广西农用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超过3/4, 而建设用地面积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83%, 全区建设用地面积是全区农用地面积的5.08%, 同时广西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农业产值超过全区总产值20%的省份之一。这表明广西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较全国其他省份缓慢, 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严峻, 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重较小。根据土地利用规划, 在2010年广西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土地规模为7.27万公顷 (109万亩) , 至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土地规模调控指标为16.88万公顷 (280万亩) 。也就是说从2010年至2020年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平均规模为9610公顷 (14.41万亩) 。由此可见, 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土地征收必然是各方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 纠纷的产生无法避免。
二、我国征地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 全国一些地区在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引发了许多纠纷, 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政府的公信力, 正确处理好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纠纷尤为重要。在征地纠纷中主要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人、集体土地使用权人、集体土地征收机关三方主体,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理想经济人”的假设, 他们作为利益相关者, 必然在征地过程中展开博弈。因此, 可从三方面分析征地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方面的原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也属于集体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乡 (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由此可知,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分为国有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 国家对国有土地享有所有权, 农民集体享有对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以外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所有权。在我国, 个人不享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只能享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集体所有的土地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进行经营和管理。因此, 在研究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时应当注意区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委员会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委员会只是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者, 而非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 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应该为该农民集体。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它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过程中的产物, 由农民自愿组合, 将自己所有的生产要素, 包括土地、生产工具等交给集体, 由集体所有, 再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生产活动, 农民投入到集体生产劳动中, 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生无疑对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又考虑到生产劳动的特点, 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家庭为单位将集体所有的生产要素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委员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最先在广西的宜山、罗城两县出现, 是由农民自发组成的群众自治组织。1982年宪法中确立了村民自治组织的地位, 而后又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规范了村民委员会。在广西的各市县审理的土地纠纷案件中, 有许多是以村民委员会作为起诉对象的, 主要是因土地补偿款、安置补助费等分配不公产生的纠纷诉讼。虽然, 宪法及土地管理法明确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为集体全体成员, 但因所有权为集体所有, 所以对外必须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全体成员行使权力。
然而集体所有不同于民法中的共同共有或按份共有, 集体所有的财产权主体只能是农民集体组织, 农民集体组织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能单独享有集体所有的财产的单独权利。征地纠纷是土地纠纷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因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为扩大建设用地而征收农村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产生这类纠纷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利益, 换句话说就是农村土地征收后如何给予集体组织补偿以弥补因征收土地后给集体组织带来的损失的问题。从所有权制度来看,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人为集体组织, 那么政府因征收土地而进行的财产性损失的补偿利益应归属于农民集体。但土地补偿款的发放不能单纯地看作一种民事行为, 因为征收本身属于行政行为。因此, 土地补偿款的发放是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行政行为。根据国务院2004年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的精神, 土地补偿款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土地补偿款的分配方案。虽然,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人为集体组织, 但是集体组织本身没有权力去决定集体土地的具体补偿方案, 这与征收土地的行政行为性质是相一致的。因此, 在征地过程中, 集体组织及其成员与政府之间就会在征地补偿款的标准问题上产生冲突。集体组织及其成员会为了提高征地补偿款的标准和地方政府进行博弈。
(二) 集体土地使用权人方面的原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 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第十五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 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并报乡 (镇) 人民政府批准。”因此, 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主要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以及依照法定程序可以承包集体土地的其他单位及个人。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集体土地使用权人) 在征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来看, 作为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已经将集体土地视为自己的土地, 将自己作为独立的土地所有权的个体。各地出现了“钉子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在城市建设征用土地时, 讨价还价, 不肯搬走的住户”。许多城市也因土地补偿款的标准问题引发大量的群体性事件。在“钉子户”、“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实质就是经济利益的问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 因公共利益的需要, 政府可以征收土地。但对于何为公共利益, 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此的理解是不同的, 政府部门也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具体的标准, 土地被征收的农民对此会产生质疑。此外, 近年来房价、土地价格的过快上涨, 使农民对于自己被征收的土地价值有了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目前, 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不能解决绝大部分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 一部分农民通过对集体土地进行承包经营取得主要生活来源, 土地还是一部分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农民对土地被征收后自身的生存利益产生较多顾虑。土地被征收的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 也会在征地的过程中和其他利益主体展开博弈。这样, 就导致了征地纠纷的频频发生。
(三) 集体土地征收机关方面的原因
根据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 征收农村土地至少要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批准, 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告并组织实施。从程序上看, 征收农村土地必须经过较为严格的土地征收程序, 在土地补偿方案确定后, 还必须公告并听取被征收土地的集体组织及其成员的意见。但是, 在实践过程中, 严格的土地征收程序没有落到实处。如在公告这一环节, 有的把公告贴在偏僻的地方, 或者只张贴很短的时间, 做得也不到位, 根本就谈不上告知和听取意见, 整个征地过程往往成为暗箱操作, 被征地农民既无从知情, 更无法参与, 也无从监督。这样就使得政府在征收土地工作过程中的公信力下降, 使农民对土地征收产生了疑虑, 对征地工作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征地工作的阻力, 导致了征地纠纷的产生。
三、征地纠纷的解决机制
为了解决征地纠纷, 笔者以为, 应从土地征收立法的完善、执法监督体制的健全以及行政裁决及司法救济程序的完善三个方面, 缓和并化解征地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一) 加快法制建设, 完善土地征收立法
土地征收的立法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因此, 完善土地征收立法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一些关于农村土地征收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根据我国宪法, 征收农村土地是有法可依的, 但是宪法的规定只具有指导意义, 具体的实施细则还必须通过其他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的进一步细化, 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标准, 为征地机关在征地过程中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去判断何为公共利益的法律标准, 完善现有的征地程序, 在征地过程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使土地被征收的农民能充分参与征地过程, 使他们的诉求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二)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农村土地征收的重要程序之一是土地的审批程序, “应加强对征地审批过程中的监管, 坚决防止和杜绝规避法定审批权限、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审批的行为, 从源头上把好关”。严肃处理在征地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征地管理目标责任制, 发挥纪检监督机关在征地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同时真正地将征地监督从实体到程序、自上而下地落到实处。只有监督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违法违规人员的侥幸心理, 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 不断积累群众基础,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三) 完善行政裁决及司法救济程序,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行政裁决制度解决征地纠纷相比其他救济手段更具优势。行政裁决是由行政机关的特设机构对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调解、作出裁决。”在许多发达国家都采用行政裁决来解决纠纷, 行政裁决的特点在于专业化和技术化程度高, 能够从专业领域的角度去解决纠纷。土地征收本身为行政行为, 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特点, 行政裁决过程中能够让农民了解到较为全面的土地政策法规, 可以起到低成本解决纠纷的效果。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许多农村土地纠纷的当事人选择了提起诉讼程序, 最高院对农村土地征收纠纷可以受理与不予受理的情形作出了相关的司法解释, 但对于受理后司法审查的范围过于狭窄, 不利于农民利益的保障, 应当“将公共利益的确认纠纷、补偿标准的确定纠纷、征地补偿款项的分配纠纷, 均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进而加强司法对行政 (征地) 权的监督制衡, 充分保障被征收人的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1]谭峥嵘.征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1 (1) :175.
[2]史卫民.征地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经济纵横, 2009 (9) :66.
[3]杜国民, 江华.征地纠纷之解决机制研究[J].政法学刊, 2008 (2) :70.
征地机制 篇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以征地搞开发建设为标志的城市扩张进入了高潮, 耕地被大量征用, 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供的数据表明, 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3万hm2, 其中70%以上是征地。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农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被征地后的农民断绝了收入来源。在现行征地补偿机制下, 地产开发商通过招拍挂支付土地出让金于当地政府, 当地政府再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 这一过程仍存在种种问题。本文以徐州市失地农民在现有补偿机制下的现状为出发点, 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 借助博弈理论分析征地过程的补偿机制, 以期为补偿机制的多赢博弈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二、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 本文依据2008年笔者参与的《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所做的调查, 以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被征地情况、补偿情况为基本出发点, 结合补偿愿望等角度设计调查问卷, 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 完成有效调查问卷120份, 调查范围涉及徐州市的沛县、铜山县、贾汪区、九里区等4个县、12个镇、71个行政村。
首先, 失地农民面临新的压力。调查过程中, 多数农民反映, 土地被征用后, 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复存在, 另谋就业出路困难, 同时面临父母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 征地使得失地农民将面临新的压力。
其次, 失地农民对现行补偿满意度不高。所调查的失地农民中, 42.99%的农民对补偿很不满意, 34.11%的农民对补偿不太满意, 感觉补偿一般的农民占到16.82%, 感觉比较满意的农民只占到6.07%, 对征地补偿很满意的农民没有。表明失地农民对目前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满意度很低。
三、失地农民补偿机制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 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博弈论分析中, 一定场合中的每一个对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都要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其他人的行为对他可能的影响, 通过选择最佳行为计划来实现自己的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征地过程可看作是到政府、农民、开发商等主体对于利益冲突所进行的决策, 最终达到均衡的博弈。
(一) 博弈场域。
把整个补偿事件看作一场博弈, 这场博弈被划分成了两个博弈场域:一是开发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博弈;二是失地农民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博弈。在第一个博弈场域中, 地方政府出让给开发企业的出让金中其实包含了征地补偿金, 开发企业为得到收益的最大化, 选择绕开农民, 直接与地方政府谈判, 减少成本与风险。于是本应该是开发企业与农民进行谈判、地方政府充当中间人的博弈变成了地方政府作为失地农民的全权代表与开发企业直接谈判, 农民的博弈资格被取消。所以在这个博弈场域中, 参与博弈的是开发企业、地方政府。在第二场博弈场域中, 是政府分配补偿的过程, 由于农民人多分散, 村集体组织代表农民与政府站在了谈判桌上。当前的行政体制下, 村集体组织多以村委会为表现形式, 但无论在资源获取还是组织上, 地方政府都占据优势。所以, 在这个博弈场域中参与博弈的是失地农民、村委会和地方政府。
(二) 博弈过程。
为了便于博弈过程的量化分析, 本文引入一个收益函数S, 设定X、Y、Z分别为地方政府、失地农民和开发企业的收益。见式1:
我们假设政府决定征收一块农用地并进行商业开发:土地的原价值为R0, 政府在第一博弈场域中将征收的土地通过拍卖或其他方式出让给开发企业的金额为R1, 给予农民的补偿费为b, 规费等其他费用为c, 土地经过商业开发后的价值为R2。那么, 此时收益函数为: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和农民作为理性人会进行判断比较, R1-b-c>0即b
开发企业作为理性人, 实际中会进行寻租等手段来降低R1。假设开发商寻租费用为d, 那么地方政府官员获得d的灰色收入, 同时R1减小。根据R00, 就会进行寻租。寻租导致了R1的减少, 进而最后这部分损失转到了失地农民身上。
(三) 博弈结果。
在现行补偿机制下, 征地补偿的博弈在两个场域中进行, 并且地方政府均参与了其中的博弈过程, 在设定了开发商、地方政府、村集体均为理性人的前提下, 三方都会试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 实际的博弈过程是在不完全市场信息的机制下进行的, 此外加上制度的不完善、社会地位的差异, 导致了我国一些地区地产开发商与当地政府私下交易, 而失地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在权益受损后不仅没能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维权, 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聚众斗殴、闹事等恶性事件。
可以看出, 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博弈过程的不公平性的后果往往是开发商、地方政府两方收益提高, 同时失地农民一方收益下降, 于是失地农民面临新的压力并且不满意所得补偿。一方面为了规范征地行为、增强征地过程的公平透明程度;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杜绝由征地而产生的违法违纪现象, 我们有必要构建补偿机制的多赢博弈格局。
摘要:本文选取徐州市为研究区域,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失地农民在失地前后的生活水平变动情况, 反映现行失地农民补偿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采用博弈方法对失地农民补偿机制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的措施, 以便对徐州市未来征地补偿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补偿机制,徐州
参考文献
[1]洪朝辉.论中国农民土地财产的贫困[J].当代中国研究, 2004.1.
[2]2007徐州统计年鉴[M].徐州:徐州市统计局,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