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工作效率

2024-10-26

医院工作效率(共9篇)

医院工作效率 篇1

1 什么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也称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是指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一些现代化的手段, 综合管理医院以及医院的所属各部门在人员流通、物资流通、财务流通, 对医院在其医疗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 然后生成各种有用的信息, 从而为医院提供良好的管理模式和各种服务信息系统。

2 医院信息系统与医院工作效率的关系

2.1 提高医院信息传递速度

医院信息系统结合了网络通信技术, 信息的快速投递能够加快医院的信息交流和掌控, 极大提高了医疗工作信息的传递速度, 加快了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在进行医疗护理工作时, 医院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优化, 再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要求对工作流程做出相应的调整, 控制了医院的周转周期, 避免了病人的平均门诊时间过长, 其平均住院时间也相应减少了。同时, 医院信息系统的运用又解决了医疗护理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劳动这个难题。计算机可以替代人的一部分重复性工作, 比如每个住院病人的信息, 包括姓名、科室、床号等都需要在各种医疗文书中重复抄写, 有的要抄写几十次, 甚至几百次。对于一些临时医嘱, 还要经历医嘱本———病历———各种执行单, 中间的周转手续多, 费时又费力, 而且在转抄的过程中还会出现遗漏、书写错误等情况。医院采用信息系统之后,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计算机只要进行一次信息录入, 就可以随时调遣查阅、打印。这就使医护人员摆脱了之前的重复性劳动, 节约了时间, 让医护人员留出时间来照顾病人, 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规范医疗行为

过去医院对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管理多采用手工管理模式, 规范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难度大、工作效率普遍较低。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模式替代原先的人工管理模式之后, 各种医疗护理文书一般都是先输入微机, 在草稿阶段可以进行信息核对和修改, 递交上级审批执行之后, 就变成了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 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更改。这就对医护人员起到了监督提醒的作用, 提高了医院平时的医疗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方便管理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

2.3 提高物资管理

医院在对医疗经费和卫生物资进行管理的时候, 涉及的人员众多, 流通环节错综复杂, 这就造成了管理漏洞的出现。医院信息系统可以清晰掌握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 比如押金、住院续交费用等, 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医疗欠费和漏费现象的发生。对于卫生物资的管理, 药品的采购、入库、发放都被医院信息系统记录在内, 有效避免了医院药品外流现象的发生。药品, 物资的库存与消耗情况在手工模式下, 很难把握每种药品的耗损情况, 导致库存量与实际所需相差甚大, 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或者是供大于求的现象, 医院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不到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则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它通过对每种药品的物资消耗规律进行计算分析, 确定每种药品在一定周期内的合理库存, 及时采购, 控制药品积压和滞留等现象, 加强了医院的物资管理, 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 医院信息系统加强了我国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提高了医院的总体实力, 医院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而医院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贴心的服务, 促进了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 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化被运用于各大领域中, 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医院也开始采用信息化技术, 医院信息系统的运用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同时为病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即有效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本文先介绍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 然后从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其对医院工作效率上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成英.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应用——湖北黄石市第一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与应用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8)

[2]朱拾遗.Caché数据库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原理[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4)

[3]马毅.浅谈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J].电子世界, 2013 (12)

医院工作效率 篇2

【摘要】

窗口人员代表医院形象,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尤其重要,病人对医院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仅取决于医疗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因此本文以“将病人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方便让给病人、把温馨留给病人”为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改善窗口服务形象,希望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关键词】医院财务科;窗口服务;提高

一、医院内要增加标识,提高患者的就诊便携性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对医院的看病的流程不清楚,导致多跑冤枉路,先交钱,交完钱后再去做检查,挂号需要排队,缴费需要排队,长时间的等候和找不到相应的诊室的位置,导致了患者对医院就诊的不满。

收费窗口是患者最注重的地方,需要缴费,每每患者来交费时才会想起来如何做检查去哪里做,而窗口病人集中,病人做的检查多,告知后仍然不知去向,对此建议在窗口等醒目的位置多添加标识,来正确的引导患者快速高效的进行诊疗服务。

二、财务人员要树立与现代管理相适应的医院窗口意识

财务科现有4个窗口:挂号窗口、收费窗口、住院窗口和医院内部服务窗口(即财务科)。其中挂号窗口、收费窗口、住院窗口作为医院的一个对外窗口,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病人的来源,是如何赢得病人的信任和满意是医院留住病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财务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导入服务理念,树立与现代管理相适应的医院窗口意识,时刻牢记“服务是永恒的主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自己的服务素质再次提高,以满足病人合理需求为宗旨开展工作。

(一)财务人员要增强窗口服务意识,再提高自身服务素质,营造人文环境

首先医院财务人员要增强医院窗口的服务意识,主要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意识、协调意识、互惠意识和团队意识。要确立这样的观念:即没有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医院就无法生存。因此自觉地将公众的意愿和利益作为窗口服务的依据,把了解患者,顺应患者,满足患者,服务患者作为窗口管理原则;要主动地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沟通方式去建立与病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及合作的关系,不放弃任何传播的机会去影响患者、引导患者和争取患者,为医院的发展创造“人和”的氛围;主张统一与协调各个要素,使其达到平衡一致、融洽与和谐的状态;主张医院与服务对象(患者)在交往或合作中应该共同获利,取得双赢;每位成员都认识到只有努力地与同事配合,尽量给予别人方便,才能有自己的利益,而不能靠与同事为难或互相拆台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在对外沟通中,每个员工都代表医院角色,要自觉维护医院的利益和形象。

现代医院的窗口服务,不是要求你与患者不打架、不谩骂,而是要求在工作中将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要满足病人的隐性需求,达到医患关系零距离。尤其由于个别医生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使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不信任,同时又怕得罪医生,常将怨气全部发泄在收款员身上。鉴于这一点,我们每一个收款人员要转变观念,学会换位思考,要对自己的服务素质再提高,要迎合患者的心理,为病人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务。另外,收款人员还应当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不把工作及个人生活中的不愉快发泄到病人身上。比如说:患者在收款员窗口不满大发脾气,这时,你就不能在窗口进行解释,收款员出不来,收款负责人一定要出来采取补救性服务措施,单独请病人换一环境,让病人得到替代的满足,进行合理化的解释,引导病人往好处想,并得到谅解,让病人出了气再走。否则就会有1-10-100的法则效应。所以我们只有在人性化的服务这一前提下,才能留住病人,营造人文环境,在病人及家属的心目中为我们医院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

(二)规范岗位责任,制定“三度”标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窗口收款人员的服务质量

要建立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定服务的“三度”――态度、速度、尺度。态度是指主动和患者沟通,友善、礼貌,用内心去做,用关心、关爱的肢体语言,用“十字文明用语”规范服务语言,对患者不能说否定句;速度是指挂号、收款、结算的操作流程的合理性、人均收费速度等;尺度是指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要制定窗口考核细则。

收款工作的岗位职责要求准时开窗口、挂牌服务、开足窗口、一次性备足零钱,并放在每个窗口的办公桌内,一般情况不再零星调换,以提高工作效率,把时间还给了病人(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杜绝以往上班换零钱,窗口暂停非正常现象;不拒分币、不干私活、不闲谈、不看报刊;收找现金时必须唱收唱付,当面点清;思想集中,微机操作迅速正确,核对姓名;处方有误,内部协调,不让病人往返奔走。

医院要定期考核挂号收款人员的岗位职责执行情况,对收款员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及时反馈考核信息,并将结果与考核挂钩,要将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向个体化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

(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创新,促使服务质量提升

为了保证对病人能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收费人员要经常抓紧时间学习有关物价政策文件及计算机程序的操作技能,学习医院管理年有关文件、法律法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要在科内开展业务学习即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窗口实践应用书面考试以及轮岗培训学习。如:实行岗位轮转度,住院部轮流到收费处学习收费,同样收费处也轮流去住院部学习出院结帐。这样实行“轮岗制”不但大大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把每位工作人员培养成多面手,给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相互调动顶班创造了极大的余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收费处与出入院处轮岗后,病人往返现象会明显改观。

病人对我们的认可和赞许要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尺。窗口收款人员要懂得一般药理知识及医嘱和礼仪服务,工作时要微笑服务。病人的需求不断提高,收费人员的服务要不断创新,要提高服务的边际效益,提升服务质量。

服务是无形的、利他的、有变化、有交易性的,服务是软产品,是与硬产品(医疗活动)不能分离的,医院的服务首先是人的服务,不可轻视与患者直接对话的财务人员的每一个行为细节。财务人员的耐心细致的询问和回答、和蔼可亲的微笑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都影响到患者对医院的印象,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财务科的窗口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也是留住病人增加收入的最后窗口。因此要始终如一地把医院的形象看作是自己的荣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和社会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地积累无形资产。创造服务的魅力因素,达到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必将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财柳.浅谈加强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医院,2006,6(12):123124

[2]赵小姝.浅谈医院工会财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吉林医学信,2006,(1):72

新疆某三甲医院病床工作效率评价 篇3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2005年—2013年的医院统计工作年报表。

医院工作效率综合指数公式为:P=QS+W (R0-R) /KQ0

式中Q=实际病床使用率 (%)

Q0=等级医院评审三甲医院标准的床位使用率 (Q0=0.945)

S=平均床位工作日数

R=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

R0=等级医院评审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平均住院日 (R0=16) ,

W=平均床位周转次数

K记为常数, 计算年工作效率时设K=345。

2 结果

2005年某院P值最低, 为0.640;2006年—2009年, P值在0.847~1.937之间波动, 为跨越式递增;其中2009年达最高峰为1.937;2010年为1.067有所回落;2011年—2013年又呈现逐步回升。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分析, 某院2007年—2013年工作效率完成情况都在100%以上, 某院的病床工作效率是较高的。2009年P值达到1.937, 工作效率指数偏高, 属超负荷运转。见表1。

3 讨论

2005年—2013年以来某院病床工作效率, 由于2005年—2006年受企业医院刚刚剥离改制的影响, 处于整个周期的最低点, 其他年份均稳步上升, 特别是2007、2008、2009年依次增长了23.61%, 37.24%, 34.79%。得益于2008年院领导提出的勤学习、苦钻研、重修养、守纪律, 以医疗为中心, 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管理理念。2010年由于临床科室分支细化、病区增多、床位扩张, 使病床工作效率完成情况下降了44.9%。2011年—2013年病床工作效率迅速回升, 扩张床位得到充分利用。从上述结果得出:当前某院床位设置仍不能满足病源的需求, 应继续加强适当规模建设, 降低安全隐患, 防止医疗质量因工作数量、诊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而出现医疗风险。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疗成本的控制;药品的零差率;等级医院的评审标准;临床路径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逐步推行,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医院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某院要持续坚持确保医疗安全、确保医疗质量、确保后勤保障到位的管理理念,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努力做到“政府放心、群众满意、价格合理、服务一流”。确定年度目标与医院发展中长期规划相结合, 实施精益化管理, 改善就医环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流程, 引进推广应用新业务、新技术, 持续提高医疗质量, 完善医疗设备保障, 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缩短平均住院日,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医疗质量考核及时通报, 适时调整科室床位促进优势学科发展。通过电话随访, 健康宣教, 到基层社区义诊等提升医院的知名度, 巩固和拓展医疗市场, 延伸服务范围, 保持医院病床工作效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摘要:目的 科学评价医院病床工作效率, 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应用综合评价指数评价某院2005年—2013年病床工作效率。结果 2005年某院P值最低, 2006年—2009年为跨越式递增, 其中2009年达最高峰, 2010年有所回落, 2011年—2013年又呈现逐步回升。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分析, 该院2007年—2013年工作效率完成情况都在100%以上, 病床工作效率较高。结论 某院床位设置仍不能满足病源的需求, 应继续加强适当规模建设, 降低安全隐患, 防止因工作数量、诊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而导致医疗质量下降, 出现医疗风险。

关键词:三甲医院,医院管理,病床工作效率,综合评价指数

参考文献

[1]姚孟君.医院管理中对病床工作效率的评价[J].中国医院统计, 2004, 11 (1) :34-35.

[2]朱春霞, 王婕.运用医院工作效率综合评价指数评价医院工作效率[J].西南军医, 2004, 6 (5) :69.

[3]王长菊.运用医院工作效率综合评价指数评价医院工作效率[J].中国卫生统计, 2002, 19 (5) :260.

[4]苏华, 刘近安, 曹秀玲.运用医院工作效率综合评价指数评价医院工作效率[J].中国卫生统计, 2008, 25 (3) :313.

医院工作效率 篇4

当今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越来越广泛,整个社会对各个行业的办事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服务型行业,纪要满足被服务人的服务要求,又要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例如医院门诊等,现在的患者不仅仅要求医院满足业务上的需求,还要求医院尽量减少病患的等待时间,而医院本身由于竞争的需要,也要求提高本身的办事效率,提高本身服务的形象,而这些窗口服务的排队现象在所难免,为了排队时减少办事人的等候时间,为患者看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嘴巴排队叫号系统应运而生。

大嘴巴排队叫号系统厂家直销,全语音播报,4个中文汉字显示;可直接与电脑连接自定义(200个字)广告内容;显示直观清晰。万年历功能;数控音量调节,带音频输出接口;支持自动循环显示。

(1)提升医院的形象

实施医院排队叫号系统,体现医院处处为医生工作环境和患者的就诊环境着想,体现医院窗口服务的先进性,科学性。这无论对医院自身的形象还是患者对医院窗口服务的满意度而言,都具有极大的意义。目前各行各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使得医院在管理方式上逐渐向新的、先进的、科学的方式靠拢,医院排队管理系统的实施正是顺应当前的大环境应运而生。

(2)提高服务质量

当前由于患者众多,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患者需要在就诊室前排队等候医生的就诊信号,这一方面影响了医生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使得患者处于不停的等待状态,实施排队管理系统后,患者只要拿到派号单,就无须在就诊室前排队等候,患者可以在医院的大厅中静坐等候音觉和视觉的提示,然后前去就诊,这也体现了医院爱护患者的良好意愿,提高了医院服务的质量。

(3)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

实施了排队叫号系统后,由于减少了大部分的人工环节,中间环节大部分采用计算机和硬件控制,缩短了患者的排队时间,对医院而言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4)杜绝诊室的纷乱现象 在过去,一旦到就诊高峰期,患者为了早一点看上病,患者或患者的家属不停在就诊室和候诊区之间走来走去,这样把本来就纷乱的医院环境变得更加纷乱,不仅影响了医生的工作,也给医院的导诊护士增加了工作量,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使用诊所排队叫号器后,患者及其家属只需坐在那里等待声音和显示屏的叫号提示,无须不停的探望,给医院形成一个宁静祥和的就医环境,也能给医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5)为医院有关决策提供依据

系统由于提供了实时监控和综合统计的功能,可以随时查看医生的就诊情况,以及每位医生的看病时间,为医院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6)增加对医生的考核依据

如何加强医院医疗设备使用效率 篇5

一、确保医疗设备的完好率

确保医疗设备的完好率是加强医疗设备使用效率的前提。 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保证医疗设备的完好率就需要坚持设备巡检制、加强预防性维修、确保定时检查性维修、注重即时维修。 这样才能够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一)坚持设备巡检制

坚持设备巡检制可以有效的保证医疗设备的完好性。 医院科室较多,除了常见的设备,不同的科室的设备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所以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并且根据其使用情况进行没有的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是运行状态,发现机器存在问题的需要及时的处理,以面出现大的故障造成机器的损坏。 对于医院使用效率较低的医疗设备,往往闲置放置时间久了之后会出现锈蚀等现象。 所以对不经常使用的设备需要进行通电,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的同时,还可以达到除湿的效果。

(二)加强预防性维修

加强预防性维修是设备维修的先进模式, 其能够降低大型故障的产生概率。 医疗仪器进行预防性维修,可以延长医疗设备的寿命。 同时进行预防性维修,能够在故障出现的时候就进行修复,减少了故障的进一步破坏。 这就提高了医疗设备的完好率,对设备的正常运作有着积极意义。

(三)确保定时检查性维修

定时检查维修是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 对于医院的大型设备,例如:B超、CT机等,这些设备往往都具有固定的维修周期。 将固定的检查和维修扮演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的降低突然故障率,这对这些大型设备的连续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因为这些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一方面将会导致这方面的检查中断,或者引起其他机器的超负荷工作。 另一方面,大型机器出现故障往往需要较长的维修周期,而重新采购往往得不偿失。 所以对大型的使用率较高的仪器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注重即时维修

注重即时维修是针对临时突然性故障而言的。 当医院常规的医疗设备和辅助性设备出现突发故障的时候,需要即时维修。 现场进行维修就需要维修人员随时待命, 维修人员进行此类维修站了维修工作的很大部分。 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往往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这类故障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原因较为复杂。 根据医疗设备的不同,故障的维修也有很大的差不,这给维修工程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

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 为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打下了基础。 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目前,医疗设备的闲置和使用效率较低是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的时候往往会花掉较多的资金, 医疗设备是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成本。 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和闲置会严重的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造成资产的浪费。 为了避免固定资产的闲置带来的风险, 医院需要从一定几点出发, 才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

(一)加大宣传力度

医院采购新型设备等的目的是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所以采购设备以后,需要做好宣传工作,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掌握和了解。 同时需要利用好医院的宣传工具,将医院的现代化设备展现给患者。这样就有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因为新型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往往会降低患者的痛苦,同时有助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这样患者充分的了解到新设备的优势以后,就好像医生进行咨询,就能够达到明白就医的目的。

(二)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医疗设备的认识

新设备投入使用以后,需要组织学习。 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掌握设备的性能及范围。 同时还需要定期搞业务讲座,增强医护人员对设备的了解情况以外,还可以加强设备科和使用科室的联系,从而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 新型的设备的学习和认识,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掌握设备使用的基本知识,以及设备的清洁维护等。 同时对设备的认识学习还能够掌握设备诊断的原理, 方便操作的准确性, 对降低病人的病痛有着重要意义。

(三)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

提升设备使用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是医院必须要重视的内容。 目前医院普遍存在重视采购而忽视使用。 这样医护人员在使用设备的时候,日常保养以及定期维护难以到位,仅仅只做表面上面的清洁工作, 这就积累了设备的隐患,加大了设备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根据不完全同时,有80%的设备故障是通过保养可以避免的。 所以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对提供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四)选好设备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选好设备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是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 科室需要选择专人进行设备的保养。 这样就能够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损失,同时管理人员可以不断的摸索,找出提升设备的价值的地方。 但是目前大多的医院没有设置合理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这就加大了设备的管理难度,同时对隐患的上报维修也造成了阻碍。 可见选好设备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对设备的正常使用维护以及功能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五)加强维修以及保养技术保障

加强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就需要降低设备的闲置时间。 降低设备返修时间是减低设备闲置时间的重要方面, 这就需要医院具有一只维修力量强的维修队伍。 对于设备出现的小故障需要及时的处理,设备出现的大故障或者修理不了的小故障,就需要联系厂家。 这样就能够缩短设备返修时间。 同时在设备维修保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总结,然后反馈给厂家,为厂家的产品的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六)商家服务质量及技术力量的支持

商家服务质量以及及时力量的支持是医院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家为了获得多的利润,往往会强制性的要求买家买配套的易耗品。 这样双方就出现了矛盾,对设备的连续性使用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双方需要签订好互利的合同。 商家需要配备技术人员进行巡回服务。以此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几率。同时商家对设备的维修,能够促进商家对设备进行不断的改良,以提高设备的质量, 从而为降低新设备零件的故障率。

三、结束语

医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医疗设备上, 加强医疗设备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方面。 医院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医疗设备的完好率。 同时还需要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医疗设备的认识、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选好设备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商家服务质量及技术力量的支持、加强维修以及保养技术保障等方面出发,才能够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

摘要:医疗设备是医院医疗工作的物质条件,医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在医疗设备上面,所以加强医疗设备使用效率对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确保医疗设备的完好性出发,探讨了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为医院加强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疗设备,使用效率,完好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唐素梅,傅宏佳.浅析我院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的一些管理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10

[2]曾锦清,杨东,谭志坚.大型医疗设备巡查对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技术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

[3]陈健君.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及建议[J].中国卫生产业,2012

医院成本控制与效率的探讨 篇6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影响, 长久以来, 我国医院的成本控制理念比较淡薄, 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对许多的居民来说, 治病的成本仍然非常高。许多医院在成本控制方面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整体实践差

领导部门忽视成本控制, 要求不严, 而职工们的成本控制观念非常浅薄, 导致医院的卫生物资发生严重的浪费或盗用等情况。一方面, 由于医院属于高盈利行业, 考核是以收入或者固定资产为指标, 因此就导致很多医院出现盲目引进器械和医疗设备, 对这些设备的管理却跟不上, 成本核算也不完善。另一方面, 由于医院的行业性质, 大多数医院的重点都放在了引进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上, 缺乏对管理人员素质的筛选, 导致器械的管理和维护、后勤人员的能力等出现问题, 这些都有待于提高。

(二) 整体规划不足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深入, 医院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 员工也有了一定的成本控制的意识。但是, 由于快速的发展, 导致医院频繁的更换器械设备, 引进高素质人才, 着造成了高成本和高消耗等一系列问题, 影响着医院等发展。因此, 成本核算不应只注重低层次的计算, 也要对那些无形成本进行有效的衡量, 科学的进行成本控制和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精细化方案。

(三) 专业人员不足, 各部门缺乏沟通

医院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 普遍存在着“重医生, 轻管理”的观念, 这就造成了其财务部门缺少专业的成本控制人才, 所进行的成本控制也只能是不完整的, 仅限于表层的。因此, 医院应该重视财务人员的配备, 引入进行成本控制的高水平的人才, 确保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另外, 医院是以各科室为中心的, 各科室之间也普遍缺乏联系, 这就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不利于医院的运营。

二、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率对医院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医疗体系也正在逐步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卫生改革出台了“加强医疗机构经济管理, 有效利用医院的人力、材料等资源, 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这样的要求。可以说, 加强成本控制, 提高效率能够大大缩减医院的成本, 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为更多的人服务。

(一) 落实经济责任制度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 有效的成本控制, 能够落实每个部门的责任, 使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管理目标能被层层落实, 实现经济责任制度。

(二) 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有效的成本控制, 要求管理人员制定详细可实行的计划, 根据计划预算医院的各项支出, 以及有效实施计划的成本, 督促职员按计划办事, 并能有效的约束浪费、偷盗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 有利于员工更好的发挥积极性

有效的成本控制, 能够将目标和任务, 层层分解到每个部门和员工的身上。同时, 为了实现成本的最优化, 还要去各科室之间必须紧密配合, 员工之间通力合作, 主动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 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提高医院的效率, 不仅对医院自身的运行有利, 也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带去更多的帮助。目前, 我国的医疗体系普遍紧张,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相对更庞大的人口来说, 也仅仅是杯水车薪。提高效率, 不仅使医院的成本降低, 更多的, 能过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更多的病人服务。也能过使得医疗费用降低, 使更多的人能看的起病, 增强社会福利。

三、提高医院成本控制和效率的途径

(一) 优化成本控制基础

优化成本控制的基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要增强成本控制的认识, 了解成本控制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要完成哪些工作, 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尤其要注重增强领导成本控制的意识, 只有得带领导的重视, 工作的开展才会顺利, 如果领导不重视, 工作的开展将会寸步难行。其次,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医院内部的组织流程, 建立完整的管理层, 完善日常运行流程。再次, 完善电子设施, 构建成本分析系统, 增强成本预算的能力。全面普及员工对成本控制的认识, 使实现成本控制的基础, 只有客观的分析成本, 才能发现资金的使用情况, 为领导采取措施, 控制成本提供帮助。在医院内部, 要设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建立以科室领导为中心的成本控制小组, 各小组为设备的损耗和资金的使用承担责任, 构建全员成本控制体系。

(二) 完善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

医院要进行成本控制, 首先就要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 并依据医院的运营规律, 优化资金投入比例, 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医院要从源头做起, 在保证医护人员正常工作, 病人得到妥善安置的基础上, 缩减不必要重复的环节, 检查药物的使用情况, 避免出现药物的过期、无用、盗用等情况。完善成本的预算、计划和决策过程, 加强控制, 达到事前控制, 事中实施和事后总结, 有效的协调各科室的活动, 从多方面和全方位的掌握医院的经济活动, 避免因内务重叠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强化过程控制, 对医院的日常运营实施动态及时的控制, 注意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审核和监督, 及时调整出现的偏差。

(三) 健全成本控制考评制度

制度是计划顺利进行的保证, 医院的成本控制也必有有其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为其保驾护航。在计划实施之前, 医院就应该制定出考核标准和具体指标, 在日常实施过程中, 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考察, 并将考评情况公示, 保证整个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医院相关部门根据考核结果, 利用激励制度, 对各科室作出相应的表扬和惩罚措施,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并促使他们进行反思, 及时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纠正错误, 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医院的成本控制水平。

(四) 明确工作职责

医院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明确职责和分工, 避免出现职务冗杂, 责任不清的现象, 提高工作效率。医院要确保人人有事做, 不会出现人力的浪费和工作的懈怠, 精简工作流程, 使工作能快速高效率的完成。医院应该建立一个领导体系, 相关的负责人可以带领员工完成相应的任务, 增强领导的责任感,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五) 开发必要软件, 提高工作效率

医院的工作及其冗杂, 人员流动频繁, 事物繁多, 精细化要求极高, 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这些都对传统的人工核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医院可以开发必要的成本核算软件以及日常事物流程软件, 不仅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准确率, 而且也能减少部分的人力投入, 降低成本。而且软件运行速度远远超过人工服务, 使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也能改善医院的日常运行情况。

(六) 引进高素质管理人员

医院的管理工作也是极为复杂和重要的, 因此, 要构建一支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管理团队。依据新医改的形式和医院内部的问题, 在整体制定成本控制计划的基础上, 确保各科室都有成本控制专员,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 也要协调各科室的关系。注重人员的培训, 定期地学习新知识, 与时俱进。

(七)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任何企业, 良好的激励机制都是政策落实的基本前提, 医院也不外如是。医院应该建立起和员工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 可以说, 成本控制的结果与员工的薪资、职位升迁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样, 从医院的角度来看, 节省了成本,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 工资得到了提升,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医疗费用降低了。可以说, 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促使成本控制朝着预期的目标进行。

四、结束语

在医疗体系完善、医疗资源紧张的今天, 完善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率对医院来说, 都是必须的。医院作为关乎国泰民生的重要组织, 应该将最少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提高人民的福利。目前, 虽然很多医院都建立了成本控制体系, 却缺乏具体的标准和规范, 很只是流于形式。各大医院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基础上, 重视成本管理, 控制成本, 促进员工积极性的发挥, 提高效率, 增强医院的整体利益。

摘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我国医院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许多医院的利润很高的同时, 也伴随着很高的成本。面对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竞争愈加激烈, 医疗体制也在不断的变革, 医院也将在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方面进行持续的改进。实施成本控制是医院实行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这一工作必须以“低消耗、高效率、高质量”为目标, 才能使医院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 满足职工的需求, 更好的发挥积极性, 提高医院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成本控制,新医改,经济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加新.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2 (18) :32-33

[2]陈雄美.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控制[J].中国外资, 2014 (02) .

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升医院效率研究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卫生部、中国医院协会在“缩短平均住院日项目”中收集的全国1 5家三甲医院2000~2007年8年数据资料,在医院整体效率评价的D E A模型中选入的投入指标包括:医院的开放床位数(s1)、手术间数量(s2)及工作人员数(s3);产出指标包括出院人数(s4)及手术人数(s5);在医院分科室效率评价的D E A模型中,由于医院数据填报不完全及数据质量存在瑕疵,因此分科的D E A模型只针对有效填报数据的医院进行,结合样本量的考虑,最终仅就普外科、骨科、呼吸科、消化科及心内科2004~2007年4年间的数据建立D E A模型,其中投入指标为该科床位数(s1)、该科工作人员数(s2);产出指标为该科出院人数(s3),,手术人数(s4,仅针对手术科室)。

1.2研究方法及研究思想

本次研究选用D E A中的C 2 R模型就医院整体效率及科室效率进行评价,并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医院及科室的θ值与平均住院日的关系。

D E A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著名运筹学家A.C h a r n e s和W.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1,2]。这种评价体系以数学规划为工具,来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其假设每个被评价单位有m种投入,s种产出,共有n个被评价单位。构造C 2 R模型如下:

当θ=1,s-=0,s+=0,该决策单元单元为D E A有效,生产是处于最理想的状态。若θ<1,或θ=1,s+和s-不全为0,则认为被评单位DEA无效,其中s-≠0表明用少于现有投入,就可达到目前的产出;s+≠0说保持现有投入,可以提高部分分量的产出。

2结果

本次研究针对15家医院8年的数据,建立DEA模型评价医院整体效率;而对科室效率的评价,由于部分医院数据填写不全或数据质量有瑕疵,结合样本量考虑,仅就10家医院2004~2007年4年间的数据建立DEA模型。由于篇幅所限,文中仅列表显示医院整体、普外科和呼吸科2007年DEA模型分析结果。

2.1 D E A模型评价1 5家医院2007年有效性

如表1所示,有5家医院根据现有数据资料为D E A有效,其中C医院仅需当年投入的96%,即可取得相同的收益,且数据说明手术间的投入不合理,减少手术间的投入,仍然能够取得当前相同的收益;同样L医院仅需投入当年的89%,即可取得同样的收益,且数据提示该医院人员的投入过多且手术量的产出不足。另外,2 0 0 7年D E A无效的达到1 0家,而2006年D E A无效的仅6家,这可能与医院近年来规模扩张过快后,人力资源未做较合理的策划与相应的管理措施未跟上,而导致产出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根据经济学理论,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会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这提示医院管理者一方面要注意医院规模的适宜性,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当医院规模扩大后,相应的配套管理必须跟上。否则,就会发生产出不但无增,反而会减少的可能性。

15家医院2007年DEA模型的θ值与医院的平均住院日直线相关分析结果:r=-0.207,P=0.460,尚不能认为1 5家医院平均住院日与θ值有关。其余未列出的7年数据的结论也与此相同。

2.2 DEA模型评价普外科2007年有效性

表2结果表明,10家医院中,有4家医院普外科DEA有效,而6家无效,且j医院仅需现有投入47%,即可取得目前的产出,这应该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10家医院普外科2007年DEA模型的θ值与该科的平均住院日直线相关分析结果:r=-0.771,P=0.009,可以认为1 0家医院普外科θ值与平均住院日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平均住院日越短,医院的效率越高。其余3年的结论与此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2.3 DEA模型评价呼吸科2007年有效性

同样,表3结果显示:10家医院中,有3家医院呼吸科DEA有效,而7家无效,且i医院仅需现有投入5 1%,即可取得目前的产出,需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10家医院呼吸科2007年DEA模型的θ值与该科的平均住院日直线相关分析结果:r=-0.927,P=0.000,可以认为1 0家医院呼吸科θ值与平均住院日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平均住院日越短,医院的效率越高。其余3年的结论亦与此一致。

3讨论

3.1 DEA模型特点

D E A模型是从样本数据中分析出样本集合中处于相对有效的样本个体,其本质是最优性[1]。其指标不需要加权,权重系数是通过最优化计算过程得到;以及不需要确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的具体表达式的特点,在处理多输入、多产出问题时具有特别的优势,尤其医院多属于非盈利性部门,其效率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最大化来对它们的工作进行评价,也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包含各种指标的效用函数,而DEA方法正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基于此思路,本次研究选用D E A模型评价医院效率。如前文DEA分析结果中所见,我们将医院分为D E A有效和无效的不同单元,并通过投入与产出各指标的值是否为0来分析医院DEA无效可能的原因。DEA分析一方面不仅能够计算出某医院相对效率的指数,而且还能为效率不高的医院在哪些方面投入过剩或产出不足提供参考依据[3]。

3.2平均住院日与医院效率

θ值反映的是医院资源利用的效率,而平均住院日历来被看作评价医院效率重要的指标之一,针对两者关系,本文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前文的分析可见,医院的整体数据中并未发现两者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少,尚不能检测出两者间的相关性,另外也有可能是不同医院所侧重的专科不同,其主攻方向及重点建设的学科不一致,因此医院总体平均住院日不能消除科室构成不同和病种结构差异的影响。故我们在医院整体效率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就不同科室的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科室θ值与平均住院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医院的平均住院日越短,医院的效率越高。

3.3如何制订适宜的平均住院日

如前文提到医院总体平均住院日不能消除病种构成差异的影响,如果医院收治的病人以治疗时间短的疾病为主,医院的平均住院日自然会较以收治慢性病,治疗时间较长疾病为主的医院要短,因而简单地建立单一的医院总体平均住院日标准来评价医院的效率管理并不适宜。国内部分研究者提出制定不同科室的平均住院日标准,用于评价科室的效率管理,其考虑点也是基于不同的专业的平均住院日不具备可比性[4,5],但是,不同医院相同科室的平均住院日标准,也存在侧重收治的病种和病种数量不同而使平均住院日有差异的问题。此外,也有国内研究者提出应建立单病种平均住院日标准[6],使不同的医院相同的病种之间具有可比性。但由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仅考虑了病种的因素,而未考虑将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其它因素纳入,故仍尚有欠缺。较理想和科学的方法是从病例组合的角度建立平均住院日的标准,如D R G s正是基于病例组合建立的平均住院日及费用补偿的标准[7]。我们认为,今后应该将建立病例组合的平均住院日标准作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但该研究难度很大,且需政府、社会和医院共同参与。

4结论

在医院效率测量方法中,DEA虽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它还是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较科学的评价医院效率的测量工具。我们采用D E A模型分析了医院效率,同时用直线相关分析研究了平均住院日与医院效率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医院的平均住院日越短,医院的效率越高。这证明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院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Banker R D.Equivale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returns to scale in DEA.Eur J Oper Res1996,89(3):473-481.

[2]李杰,姜潮,刘宗航,等.在DEA模型中应用病例组合指数评价医院服务效率[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5):266-268.

[3]吕坤政.医院效率测量方法[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9,16(1):25-28.

[4]马晓伟,史玉环,骆秀凤,等.综合医院中各临床科室平均住院日标准讨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2):72-73.

[5]杨天桂,韦福康,刘芳.关于制定医院各临床科室平均住院日标准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2:633-634.

[6]胡德奎,朱士俊,李贺栓.等.平均住院日标准的研究和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12):729-730.

医院工作效率 篇8

影响医院效率的因素有很多, 既包括政策体制、规划布点、运营管理等, 也包括建筑单体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建筑材料、设备系统等, 甚至还有空间感受, 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本次沙龙特邀请学者、建筑师、建设管理方集聚一堂, 基于各自的视角, 围绕与效率研究相关的医院建筑设计等相关话题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

时间:2015年6月5日

地点:上海市汉口路99号久事大厦11楼

主办:《城市建筑》杂志社

协办: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邱茂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医疗卫生建筑设计所总建筑师

要全面地研究绿色建筑的技术, 研究实施技术的有效性、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万不可陷入虚贴绿色标签的泥潭, 也不可为建“绿色”而“绿色”, 建成之后不按绿色建筑运营等“伪绿色”意识。绿色医院建筑技术的核心观念, 依然是效率, 贯穿在医院建筑设计的自始至终, 落实在建筑全寿命过程。

进入21世纪, 中国的医院建设无论在总量还是规模等方面, 处在很重要的发展期, 建筑的数量和质量都获得长足的进步。中国医院建设和设计的经验在国际上已不可忽视。

医院建设的大潮, 成就了一批成功的院长, 他们提出了更广泛的关于医院管理的经验和要求。建筑设计的实践, 成就了一批医院专业的设计师, 其积累的大量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理性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方法。但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形形色色, 矛盾层出不穷。

经验是有益的, 但经验是有限的。医院建筑设计师不是万能的, 向院长学习, 向经验学习, 向实践学习, 向事实学习, 成为当今医院建筑设计师务实的工作方法。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们应广泛借鉴国际、国内同行的经验, 共同研究关于医院建筑设计的效率与创新。

国家新颁布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提出了医院建设必须遵守的底线, 有助于业主和建筑设计师对医院功能、流程使用的效率研究。

从美国的《J C I标准》和《医疗保健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等标准的连续修订进程可以看出, 从总体的医院建筑功能、流程的使用效率, 到细部的设计与设施的使用效率, 都进行了十分具体的研究。从使用的需求出发, 从执行流程的人的性别、人体特征、人体工学, 到可能出现的意外, 分别进行研究后, 制定可操作的条款, 既充分体现了对执行效率的重视, 也体现了法规对效率概念的尊重。

当人类意识到生存环境遭到的破坏来自自身, 于是学会用效率方法来评估自己的行为。绿色建筑成为当今全球化的课题, 直接指向环境的使用与修复、资源的利用与再生,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无一例外地被列入建筑全生命周期关注的内容。

医院建筑是一类特殊的公共建筑:具有类似宾馆的使用形式—24小时开放, 可以提供普通服务、专家服务与特需服务;具有商场的使用形式—大空间小分隔, 既可供个人使用, 也可供一群人使用;具有空港的使用形式—确定使用的区域和路线, 更多了往返的路线;具有家庭式的使用形式—家庭产房、家庭病房、月子中心等;具有实验室的使用形式—检验科、病理科等;具有特殊洁净要求的使用形式—手术室、产房、I C U、C C U、婴儿室等;具有工厂的使用形式—变配电、水泵、空调、医用气体等;除了一般公共建筑的使用形式, 医用建筑还具有化学、物理、生物等特殊的使用形式;除了一般公共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废弃物排放, 医用建筑还具有排放污染的气体、固体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严重影响环境的使用功能。

除了使用功能的特殊, 医院建筑更担负着比一般公共建筑更重要的使命。因此, 绿色医院建筑要完成的任务和面临的困难要超出一般公共建筑很多。

在所有公共建筑中, 医院建筑与环境存在自身的污染与相互污染的特点, 对于城市而言, 医院是污染源所在。

要全面地研究绿色建筑的技术, 研究实施技术的有效性、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万不可陷入虚贴绿色标签的泥潭, 也不可为建“绿色”而“绿色”, 建成之后不按绿色建筑运营等“伪绿色”意识。绿色医院建筑技术的核心观念, 依然是效率, 贯穿在医院建筑设计的自始至终, 落实在建筑全寿命过程。

医院的一扇门被重复地装修更换, 医院的室内环境一年四季要靠人工方式采光、通风, 医院环境因严重污染而废弃, 建造过程中的随意更改, 医院建设中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技术、资金投入不足等低效的建设行为, 无异于破坏性建设, 使不得!

魏建军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投资建设部主任

上海市级医院“十三五”期间基本建设方向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保基本;二是重科教;三是强学科;四是促转化。

今天我想抛砖引玉, 与大家分享上海市级医院基本建设历程。上海市级医院基本建设经历了“十五”规划以来的大发展时期, 给我们基本建设参与者创造了空间和舞台。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的数据表明, 其间医院的基本建设是相对滞后的, 建筑师想要发挥才能也未必会有今天这么多机会。

首先介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申康中心”) 。2005年上海市政府实施卫生系统“管办分离”, 申康中心代表市政府出资, 作为市级医院投资运营管理和政府办医的两个责任主体, 管理着市级医院资产的存量和增量, 如瑞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龙华医院等市级医院, 其基本建设按照上述职能均由申康中心负责。

申康中心主要肩负执行、履行和改革这三方面的任务。执行是指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规划, 申康中心必须严格执行;履行是指履行出资人职责将医院办好, 提高市级医院专业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改革则是大家都了解的, 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目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需要爬坡过坎, 近期改革将是申康中心职责任务中的重中之重。2015年上海市医改工作要点的18项改革举措, 申康中心参与的有16项, 并主导其中的6项。

其次介绍基本建设情况。迈进21世纪的上海, 正向建成集合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大步前进。城市经济发展不断提速, 社会民生事业显著改善, 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百姓就医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在市民就医服务供给中起骨干作用的市级医院, 当时的硬件条件却极难适应这种新的需求变化。第一, 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百姓合理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满足, 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第二, 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建筑布局凌乱, 医疗流程不合理, 服务效率无法提高, 降低了疾病的治疗效果。第三, 内部就诊空间容量不足, 就诊环境拥挤不堪;手术室平均每院5间, 百级、千级手术室占比仅为26%;4人间及以上的病房数占比为接近50%。新型设备应用、高端人才集聚、特色学科发展、医学成果转化的空间无法供给, 制约了医院的持续发展。第四, 设施管线陈旧老化, 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物理环境无法保障, 阻碍了诊疗的信息传递。第五, 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几乎所有的病床之间和诊室检查区域没有隔断, 患者隐私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很多医院患者洗浴均集中设置, 患者往返劳累且极不安全;停车位严重不足, 平均每院56个。

2001年开始至今, 申康中心开始大规模开展医院基本建设。我们以政府财力投入为支撑, 以制度规范建设为保障, 以基建战略规划为引领, 以改善诊疗环境为核心,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 以专业代建管理为依托, 切实加强市级医院建设项目的“双控” (控制规模、控制投资) 和创“双优” (工程优质、干部优秀) 工作, 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注重效率的管理思想引入医院基本建设过程中, 全面改善医疗服务的软硬件环境, 以改善市民群众的就医条件和医务人员的医教研工作环境为主线, 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布局, 提高医疗服务设施总量, 全面推进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 不断提升本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推动本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项目整体规划和投资控制方面, 积极开展项目前期论证和调研, 为项目决策打好基础、提供依据;严格控制医院投资和规模, 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期间制定了《关于加强上海市市级医院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指导意见》等20余项指导性文件, 确定了合理的建设标准和规模, 强化了项目建设管理, 规范了各项操作流程, 提高了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容量。

在项目建设设计方面, 既考虑到按不同功能科学合理地布局, 体现医疗流程的便捷, 又考虑到患者隐私保护、环境创造、节能环保等各方面的要素, 强化了人性化服务的内涵。

在项目建设管理方面, 实行项目代建制管理, 代建单位重点抓基建程序、投资控制、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进度控制、施工质量和廉政建设等主要环节。代建单位和医院共同组建工程项目筹建办公室, 明确双方在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合理分工, 通力协作, 保证项目安全、优质、高效建成。

政府财力投入逐渐增加, 至“十二五”期间, 根据新医改要求对不同类别医院进行分类投入, 综合性医院政府投入占比70%, 妇儿类医院政府投入占比80%, 中医类医院政府投入占比90%, 公共卫生类医院因其承担了公共卫生的职能, 政府投入占比100%。上海市级医院基本建设无论资金投入量还是建设规模总量, 在“十五”期间的5年超过了过去的50年 (1950年~2000年) , “十一五”的5年超过了过去的55年。

最后谈谈建设取得的成效。十余年来, 申康中心坚持不懈开展创“双优”工程, 在管理上强调规范有序, 在质量上强调精益求精, 在安全上强调防微杜渐, 在各建设项目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实现了质量为本、安全为先的目标。在所有已完成项目中, 获得国家鲁班奖项目2个, 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项目5个, 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项目36个, 获得优质结构、安装优质结构和申安杯等奖项项目共61个。一批优秀建设管理者和建设团队获得表彰, 2008年至今, 获得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61人次, 优秀组织者15人次, 技工30人次, 建设功臣26人次, 优秀集体26个。

申康中心所属28家市级医院, 至“十二五”基建规划建设完成, 建筑规模将达到375.94万m2。2014年底, 市级医院核定床位26 065张;2014年, 门急诊患者4 845.40万人次, 出院患者116.78万人次, 住院手术患者70.36万人次。

“十三五”基本建设发展方向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保基本, 基本业务用房需求的拾遗补缺, 提升患者就诊环境和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二是重科教, 建设一批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的科教综合用房;三是强学科, 以就诊患者为中心, 融门急诊、医技、住院、康复为一体, 强化体现三级医院诊疗水平的学科中心建设;四是促转化, 以成果转化为核心, 融合医、教、研、产为一体, 促进医学临床与产业融合的医学转化项目建设。

陈励先

上海励翔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

近几年医院建设发展很快, 整体质量比过去提高很多, 不过尚处于一种表面功夫的状态。可能现在装修水平提高了, 建筑的外装、内装得到一些改善, 但是整个医院院内的空气质量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刚刚魏主任从宏观层面, 对上海的整个医疗资源分布、发展及其投资情况做了一个总结, 使我对政府的宏观控制有所了解, 今天这种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近几年医院建设发展很快, 整体质量比过去提高很多, 不过尚处于一种表面功夫的状态。可能现在装修水平提高了, 建筑的外装、内装得到一些改善, 但是整个医院院内的空气质量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我认为假如我们的医院想要脱胎换骨, 有一个质的飞跃, 就应该强调内部环境质量的提高。在国外, 医疗建筑的空调系统是不会采用风机盘管来做的, 因为风机盘管很湿, 容易滋生细菌, 会导致房间里面的空气质量变差, 虽然它解决了制冷、采暖的问题, 却不能解决空气质量问题。有很多医院到了冬天开空调取暖时, 患者要开窗, 因为房间里面太闷了, 这在无形当中产生了巨大的浪费。国外现在采用的是定风量全空气系统, 它可以保证医院内部的空气质量, 但是投资较高, 所需面积也较大。其实有的时候, 即使初期投资较低, 但后期日常运转费用可能会很高, 比如开空调的同时开窗造成大量浪费, 有些医院则干脆设置全封闭窗, 使患者所处的室内环境质量不够好, 所以今天我想将这些基础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均衡一下利弊。

我曾经在温州参加一个论证会, 当时一位台湾的设计师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医院和国外的医院有点儿不一样, 国外的医院在院区建筑物外面很少看到有人穿着白大褂跑来跑去。因为外面的空气是混杂的、无法控制的, 院区建筑物内的空气是得到控制的, 所以医护人员在室内穿白大褂, 室外要脱掉白大褂, 尽量避免将病菌带入建筑内。而中国医院室内采取的中央空调系统还是风机盘管系统, 室内空气的质量不会高于室外。

国内经常会把感染科孤立在一栋小楼里, 怕传染到其他患者, 这其实很不人性化。实际上在国外它并不是单独分开的, 因为其空调系统独立, 但我们采用的风机盘管则是相互串联的。我想强调的不是增加投资, 而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空气质量问题, 也希望借此呼吁领导者、投资者重视到这个问题。

苏元颖

CCDI悉地国际设计副总裁, 医疗健康事业部总建筑师

医院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也导致了医院建设模式的更新, 模块化建设以提升空间置换能力的概念、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中心模式正逐步被社会接受。医院建筑的形式在不断创新, 而创新正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源动力。

今天沙龙的主题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创新, 二是效率。其实我们今天所有的医疗矛盾都源于医疗资源的不足, 更确切地说是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不匹配。一边是医疗资源的不足, 一边是医疗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从而使得医疗资源的利益效率成为整个问题的核心。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我们对医疗资源的理解偏差, 因为医疗资源是分很多层次的, 基层医疗资源可能只是服务于某一社区, 但优势医疗专科的服务范围会远大于一个地区, 甚至是全国性的。所以我们至今还是简单地按照千人床位指标去统计地区医疗资源肯定是不完善的。

去年我有幸随团参加了因中法建交50周年, 法国卫生部举办的中法医疗建设交流大会。会上法国的公立医院院长和民立医院院长一直在激烈地争论, 虽然法国人均医疗资源高出中国数十倍, 但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我们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对医疗资源的不足如何去提升效率。在会上法方公认的四个解决路径方向, 又和我们今天所建议的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向是一致的:一是提升医院日间治疗的比例, 二是建立社区网络医疗和医疗健康服务, 三是建立提供多层次医疗服务的医疗综合体, 四是医院数字化运用管理。

日间病房的优势和特点在此不必重述, 我国日间治疗一直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区医疗太薄弱。把接受了治疗的患者送回社区必须基于两个保障:一是医疗监护, 二是护理。但是我们的社区目前尚未具备足够的条件, 因此在医疗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 只能在其病情彻底稳定之后才能出院, 也就导致平均住院天数一直降不下来。数据显示, 目前法国的日间治疗比率是40%~50%, 美国更是达到了70%, 而中国却不足10%。法国的医院平均住院天数不到5天, 而中国高达10天, 也就是说我们一个1 000床规模医院的运营效率, 只相当于法国500床的水平。可见, 提升日间治疗的比例可极大提升医疗资源的运用效率。

关于社区网络医疗, 中国的社区医疗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国外的情况恰恰相反, 社区全科医生很强势, 他们直接掌握患者的资源, 中心医疗机构大部分的患者资源是通过社区医疗的转诊引荐而来的。网络时代使得一些中心医疗机构找到了打破这种垄断的新路径。他们自己组建全科医生班子, 建立健康管理中心, 然后以会员制的方式把社区的患者吸纳进来, 并为每个会员建立电子病历, 添置终端设备。这样, 患者可以不需要通过社区全科医生, 而是通过网络或移动终端直接找到自己的医生。社区网络医疗更具有及时性和全方位的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自己的家庭医生取得联系, 从而得到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我认为鉴于当前中国的社区医疗体制薄弱、医疗资源均集中在城市医疗中心的情况, 或许应该采纳这种方式。

关于医疗健康服务, 大家可以看到, 这么多年中国的公立医院只关注了诊断和治疗这两点, 对前期的预防和后期的康复都没有什么作为。或许是无暇顾及, 但这种始终把“诊”和“治”做得很高, 恰恰就浪费掉了预防和康复两端的资源。以“生孩子”这一医疗过程为例, 公立医院关心的是孕症检查和3~5天接生过程, 而整个过程中包括产前的孕症指导、保胎、胎教、心理疏导和产后的月子中心、婴儿抚触甚至形体重塑等服务内容, 都是由民营医疗机构经营的。目前国内的民营医疗机构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补充型, 专注做前期预防保健和后期的康复养生。这一类对自身的医疗技术以及设备设施的配置要求都不是很高, 但的确对患者和健康人群都很有价值, 我们称之为医疗资源的延伸服务。另一类民营医院是直接与地区公立医院竞争的。当他们在早期医疗资源和品牌影响力都无法与当地公立医院竞争时, 往往采用一种强专科的策略。集中资源创建一个强专科, 比如心血管科, 引进国内外心血管专科领域的高端人才和配置先进专业设备。在局部科室超越当地综合性公立医院, 并确保了专业高度时, 心血管病患者都会首选到这来看病, 这就是所谓的强专科、小综合模式。待第一个专科成熟后再去发展第二个、第三个专科, 当有三四个强专科以后就足以与当地公立综合医院竞争。这是民营医院发展的两个思路。

可以发现, 民营医院的发展路径是横向的多元化, 而公立医院的发展路径则是纵向的规模发展和技术提升。这两种路径发展也导致了中国医院发展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状态。

我很喜欢对比医院与商业的发展模式。就像小的综合商场变成集中收银的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又开始分电器、服装等专柜变成一个大型的百货商场, 最终可能发展成一个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商业综合体, 公立大医院也一样, 从社区诊所到以医技为中心的综合医院, 再发展到当今医疗中心模式的超大型医院, 加上民营医疗机构作为补充, 最后也会走向医疗综合体的形式, 当中有大型综合医院, 有专科医疗中心, 又有个体的医疗诊所。医疗综合体医疗资源集中管理、分层利用, 实现了医疗健康服务的最高效率。

医疗综合体有三个层次。中间为核心, 包括楼宇设备、能源中心、医疗科研, 营养餐厅、洗衣房、药械库房等医疗保障, 以及一些公用的医技设施设备, 如手术中心、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这个核心体为一些综合诊所或者专科医院提供支持, 在医疗综合体里面它是基础核心, 是个平台, 定义了技术能力的高度。第二层次是一个个医疗实体, 如各专科医院。第三个层次是个体医疗。这样有梯度、有层次的配置就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原因在于, 比方一个医疗综合体内的皮肤科医院, 它不仅与其他专科医院共享大型医技能源等资源, 而且还拥有一些专属的医技设备, 然后如果在第三层次有一个个体牛皮癣专病门诊, 老中医的治疗特别有效果, 又能把皮肤科医院的专用医技设备余量利用掉。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利用率都是按峰值设置的, 实际使用中能够达到40%就已不错, 多数都在浪费, 但设置标准又不能降低, 以防止高峰期供应不上出现问题。所以它有很大的冗余度, 如果能做到分层利用、错峰利用, 就可实现这些设施设备利用的最大化。不仅是消毒供应中心, 包括能源资源, 哪怕是停车资源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医疗综合体的核心问题就是把层级分好。

提高数字化的程度对整个医院的运作会有很大帮助。仅通过手机的挂号a p p, 患者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有多少人排队等候, 还需要等待多久, 不仅减少了医院候诊区域的拥堵, 而且降低了因不明确等候而产生的不满情绪,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但与此同时, 这也对医院公共空间能否为患者提供等候期间的其他服务 (如娱乐、餐饮、商业等) 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化是现代医院运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运营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 不仅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而且能够提升医疗的质量、医院功能转型的能力和安全性, 为医院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整体协同, 将会是医院运营效率的真正体现。

建筑设计是为业主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任何一个医院的建筑形式都必须基于医疗需求, 而我们所面对的需求过于复杂, 护士长、医院管理者、医生、患者都是需求者, 而且需求不一。这就需要我们梳理, 在此情况下能够做到的是什么。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把人性化的东西体现出来, 把建筑的效率做出来。评价一所医院的优劣就是在于它的适用性, 至于五十年不落后, 我的理解就是五十年后依然适用。医院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也导致了医院建设模式的更新, 模块化建设以提升空间置换能力的概念、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中心模式正逐步被社会接受。医院建筑的形式在不断创新, 而创新正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源动力。

韩磊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江苏事业部暖通专业总师助理, 副主任工程师

在设计时, 我们一般会将医院的通风系统设置成竖向的方式, 也就是在使用楼层里面尽量不设风机, 风机设置在设备层或屋顶。

很高兴有机会和各位领导、前辈进行技术上的交流, 根据今天交流的主题, 我就近年来在医院空调设计方面的一些心得进行简单的介绍。

首先, 在设计时, 我们一般会将医院的通风系统设置成竖向的方式, 也就是在使用楼层里面尽量不设风机, 风机设置在设备层或屋顶。这样设计有三个优点。一是设备检修比较方便。这样不仅设备维修方便, 而且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能力强, 同时还可以减少风机噪音、振动对医疗区的干扰。将风机设置在设备层或屋顶, 当需要维护或检修时, 检修人员不必进入医疗区进行操作, 因此也就不会干扰正常的医疗活动。二是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强。如遇到像S A R S、M E R S等突发医疗事件时, 我们可以方便、迅速地把通风设备按照新的防护要求或技术导则进行更换, 不必损坏医疗区的装修和布局, 还可以在原有通风设备中增加更高效的过滤器或其他的附属设备。三是集中竖向设置通风设备可以减少风机的噪音、振动以及一些变频设备对医疗区的干扰, 提高医疗区域的舒适度。

其次,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 特别是室内化学污染的治理。刚才大家提到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 但是真正在医院里面起到主导作用的还是医生。所以设计上要给医护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如适当增加医生工作、生活房间内的新风量;在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检验、病理、P C R等大量使用化学有机试剂科室的室内化学污染物净化处理系统, 保障医生工作环境的安全。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三, 我想说说医院空调系统的节能问题。为了实现节能, 华东院开发了一套窗户和中央空调的联动调节系统,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如果房间的窗户被打开, 经过一段延时时间, 相应房间的空调系统会自动关闭, 这样可以节约空调的能耗。因为当窗户打开时, 室外未经处理的空气大量涌入, 室内的空调已经失去作用, 如果再进行制冷或采暖, 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从节能角度出发, 这时就应该将空调系统关闭。同时我们要给医院用户说明这样一个概念, 医院内经过空调系统处理的空气比室外空气要洁净, 悬浮颗粒物和病菌、微生物的含量要比室外空气低很多, 因为我们送入室内的新风是经过初效、中效两级过滤器过滤后的。实际工程中我们给医院提供的设计说明就像产品说明书一样, 包括设备过滤网如何打扫、加湿器在非使用季节如何处理等, 通过这个说明书可以指导医院对相关设备进行正确的维护, 以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的设备, 针对刚才陈老师提到的空调系统细菌滋生问题, 实际上危险就在于风机盘管会产生凝结水而引起细菌滋生。我们已经在设计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提高新风系统处理湿度的能力, 使医院房间内风机盘管保持相对干燥;二是利用我刚才提到的外窗—设备联动系统, 开窗后空调自动关闭, 避免室外热、湿空气进到房间后, 风机盘管除湿后产生凝结水;三是采用低阻高效的过滤器, 可以解决空气里交叉感染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将其用在医院的ICU病房, 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林之刚

美国HKS建筑事务所董事, 高级副总裁, 医疗设计总监, 美国注册建筑师

实际上我们建筑行业能掌控的只是一个方面, 对于高效能的建筑来说, 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 包括了很多其他方面, 比如服务量、商业策划、运营管理等。

因为我们是美国公司, 所以很多理念可能在国外可行, 但在中国不一定完全适用, 因此我们觉得可能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才能实现比较理想的设计和规划。从今年5月份开始, 国内举办了非常多的医院高峰论坛、仪器展等, 我在参展的过程中发现, 除了有很多的设计咨询公司、医疗器械单位参与之外, 还看到一些医疗服务的管理咨询公司,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趋势。实际上我们建筑行业能掌控的只是一个方面, 对于高效能的建筑来说, 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 包括了很多其他方面, 比如服务量、商业策划、运营管理等。刚才大家提到医院建设的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运营、投资, 我们公司除了做医疗建筑外, 还做很多的酒店项目, 这样的经历也使我们在运营管理、前期商业策划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刚刚听魏主任提到功能整合的问题, 这对于提高效能来说, 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 这也与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非常接近, 我认为这也许是国内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国内做的一些项目。我们最近在设计广州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知识城院区, 这个项目对我们公司来讲是个很大的项目。院区的规模是10.4万m2、500床, 旁边有非常高端的住院医院, 后面还有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泰和城的肿瘤医院。所以如果从错位发展、功能整合的角度来看, 可能未来该项目并不需要很大的投资, 若需要仪器, 有人可以提供仪器, 若需要高端服务, 有人也可以提供。这就是一种资源整合、合作发展的方式。

刚才苏总提到不明确的等候会令人产生焦虑, 的确在美国的循证设计研究中也提到关于等候的问题, 除了浪费时间之外, 还会增加患者的焦虑, 实际上也会造成一些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所以我们在设计中也尽量避免这个问题。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知识城院区项目中, 我们设计了医疗生活街, 希望能够提供比较好的等候环境, 并且还引入了一些商业活动, 比如商店等很多配套设施。以前在做传统的肿瘤医院时, 我们可能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一些治疗空间, 但是经过讨论之后, 我们发现其实对于一些进行肿瘤治疗的人来说, 会在这待很长时间, 所以非常需要商业空间。我们便把美国的一些商业空间的规划理念引入到这个项目中, 形成一个比较舒适的空间环境, 很多人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 很多生活所需都可以在这里补给。另外, 我们在美国所做的医院项目中, 几乎所有医院都设计了和酒店几乎一模一样的餐饮部分。虽然这个部分是需要投资的, 但是只要我们将这部分内容的前期规划设计好, 那么做出来的效果一定会很棒。

勾振远

上海市卫生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们设计师所能实现的创新还是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如果要达到新的高度, 不但需要设计师在思维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不断创新, 更需要项目相关的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参加这个沙龙活动, 特别是听了魏主任介绍的上海市医院建设的基本情况后, 我很受启发。我本人一直在设计一线工作, 所以关注的效率问题侧重在建筑平面设计上, 即如何使我们设计的医院更好地在医疗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高其使用效率。

关于创新方面, 我认为它既包括思维的创新, 又包括行为的创新。思维的创新更多是停留在我们的头脑中, 但落实到行为的创新, 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比如刚才林总提到的很多想法都很好, 并且在国外已经实现, 但在中国实现起来却很困难, 甚至无法实现。另外, 刚才提到的通风技术也很好, 但这是锦上添花, 我的疑问是, 是否所有业主都能愿意为此增加投入。我们的创新之路还很长。

如果单纯从设计创新的角度来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使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个医院的智能化程度对其平面布局和每部分的面积大小影响是很大的, 比如以前我们需要设计一个1 000 m2左右的门诊大厅来满足其使用功能和观感的需求, 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新技术和利用新软件, 把挂号收费等功能用微信替代一部分, 为减少患者往返而设置分层挂号收费, 都可以相应减少大厅的使用面积, 这样也许只需要几百平米的门诊大厅便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但这需要医患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认知。所以我个人认为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们设计师所能实现的创新还是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如果要达到新的高度, 不但需要设计师在思维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不断创新, 更需要项目相关的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陈宇翔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医疗卫生建筑设计所助理工程师

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硕士

安全其实是效率的前提, 美国的《养老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提到一个人使用的力量超过16 kg时就会极大提高背部受伤的几率, 但当两名医护人员搬动一位老人或患者的时候, 其体重远远超过32 kg, 所以提倡安装一种类似导轨的提升装置。

美国的《医疗保健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每4年更新、出版一次, 从2002年起, 华东院就开始翻译此套书籍。2014年和2010年的版本相比, 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已从单纯的医疗建设书籍分为养老和医疗两本。此书的2010年版有58页的养老、315页的医疗内容, 到了2014年, 养老的内容已有230页且单独成书, 医疗的内容为367页, 由此可见养老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我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这本名为《养老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 (2014年版) 的书籍, 它其实除了绝大部分关注养老之外, 还包括一些儿童长期护理的内容。这本书是由美国设施指导协会 (The Facility Guidelines Institute, FGI) 编著, 凝聚了医生、护士、建筑师等各界专业人士的智慧与经验, 折射出深厚的社会基础。

此书分为六个部分, 其中重点是第二章至第四章, 称之为居住型设施。整本书架构巧妙, 将疗养院、临终关怀、协助生活设施、独立生活设施这四种设施之间的共通元素 (比如住户卧室的相关内容) 在某一章节进行统一说明, 在其他章节中不再重复, 而是用交叉引用的方式链接。这种方式避免了书籍内容上的重复, 不仅减少了整本书的厚度, 而且把它作为一本规范或标准使用的时候, 可以避免遗漏, 因为每一点都有讲到, 只是引用了其他章节内容。

这本书的编写参考了很多文献, 其中一些和刚才林之刚先生提到的循证设计研究 (evidence-based design) 有很大的渊源。而且它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是极其权威的, 比如废弃针筒收集箱的安装位置, 就是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提供的一个按照人体工程学的公式来确定的安装高度, 而且提到这个高度是为了要照顾到95%以上的女性工作人员 (护士) 。我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数值是基于美国女性医护人员的身高, 如果将其用在中国的标准中, 则需要按照一定方法进行换算。

同时,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与安全有关的研究:中等大小 (1~6英寸宽) 的地面拼花相比更小的或更大的花纹更容易致人摔倒; (室外) 浅色材料不应被使用, 因为阳光在浅色表面的反光会短暂致盲老年人, 从下方或从侧面的光照射眼睛远比顶部光照更有危害;混凝土表面处理应该不反光, 新浇混凝土自然表面的反光值在65及以上, 日光在其表面的反射是一个问题, 如果要降低反光值, 可以加入杂色或酸洗表面使其降低到35以下;要防止老年人从床上滚下来, 但床的栏杆反而容易导致老年人摔倒;白天入口处室内光照要明亮, 晚上室外需避免过亮的照明, 以便减少室内外之间的光照变化差, 因为刚进入一个明显光照低很多的空间时, 老年人可能需要停下来直到他们的眼睛适应光线变化为止, 因此在入口处应设有座椅区供住户等待他们的眼睛适应。

从另一方面来讲, 安全其实是效率的前提, 书中提到一个人使用的力量超过16 kg时就会极大提高背部受伤的概率, 但当两名医护人员搬动一位老人或患者的时候, 其体重远远超过32 kg, 所以提倡安装一种类似导轨的提升装置。如果不安装这种装置, 医护人员由于不想增加受伤的可能性, 就会减少对患者的护理次数, 然而从医学角度来说, 患者康复初期的频繁运动是对康复非常有好处的。因此安装这种装置既保障了医护人员的安全, 又保障了整个的医疗效果。最后我想引用“First, do no harm”作为结尾, 这句话据传是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一段, 传承医疗教育的传统, 美国医疗建筑设计教育也向学生传达了这一重要思想。

龙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重庆大学医疗与住居建筑研究所所长

我们之所以研究效率, 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个“高效率”。然而这个“高效率”到底是什么, 还意味着由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它。

因为在高校工作的原因, 我除了教学和做一些医院工程设计项目之外, 也十分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医院的效率研究实际上正是我近些年来的研究重心。效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对我来说是一个做起来很难, 但也能够进行深入探索的问题。

首先, 从研究的层面去考虑效率, 就必定要思考其研究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从医院的管理层面来说, 整体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效率, 还是从我们的建筑设计层面来说, 提高建筑空间的某种使用效率, 抑或是从投资者角度来说, 提高投资的回报率、投入产出比?如果将效率进行宏观定义的话,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只是效率的某个方面。可以说, 我们之所以研究效率, 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个“高效率”。然而这个“高效率”到底是什么, 还意味着由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它。比如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在外墙面设计中使用到了常见的花岗岩石材, 价格应该在每平方米200元左右, 然而验收的时候却意外发现外墙面使用的是人造板材, 印的花岗岩花纹, 价格每平方米仅80元!作为投入来说少了1/3, 甚至2/3。类似这种情况, 到底由谁、怎样去判断投资的“效率”是高还是低?

因此, 这种牵涉到效率研究的情况, 不论是对象、目标还是方法, 确实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然而, 越是复杂的问题, 越需要用一种抽丝剥茧式的、蚂蚁啃骨头式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因为不同的人关心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比如我自己, 教的是建筑设计, 做的也是这方面的研究, 因此更多的会从建筑本身的物质层面、实体空间去研究效率, 研究其中注意哪些因素就可以将建筑本身做得更好。例如在重庆, 由于地形条件影响, 一般项目场地都比较小, 大规模的医疗建筑, 特别是住院楼往往会设计为高层。但是几个项目下来甲方都反馈电梯不够用。然而医院建筑中电梯具体需要多少数量在当时 (十多年前) 的资料里查不到相应的数据, 于是我就带着学生做了相关的研究, 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也发表在《建筑学报》上, 将我国医疗建筑的垂直交通效率问题往前推动了一小步。

因此, 我觉得像“医疗建筑的效率”这种复杂的、巨系统性的问题, 需要我们站在不同的层面去考虑设计问题。对刚才韩工讲的空调层面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只要肯花钱, 总能把空调做到最好。但这里面的效率问题是, 你愿意花多少钱。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项目建成后做回访时, 护士投诉说护士休息室空气不好, 开始以为是新风量、换气次数设计不够的原因, 深入询问才知道是因为单位为了节约而根本没开通风换气系统!由此可见, 问题是方方面面的。

我觉得, 目前在医疗建筑领域, 很多“设计的依据是什么”是我们重点欠缺的, 也就是说, 不少规范、标准条文本身缺少扎实的研究做基础。我的亲身体会是, 医院项目基本都缺乏很扎实的可行性研究作基础。大家签的可能是每平方米100元的设计合同, 但所做的工作至少另外还包含每平方米50元的可行性研究。从什么都没有的一块地到设计成图, 甲方、政府管理部门等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影响着设计过程。在医疗建筑项目建设的整个进程以及多个层面的管理、推进中, 需要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做基础才能真正提高项目的建设水平, 完全不是直接进入到具体的设计阶段就可以简单解决的。

最后, 我想提到的就是“申康”模式, 上海在这方面可谓走在全国前列。重庆市卫计委的领导跟我提到过, 最近他们也在组建各种专家、研究组, 准备在重庆推进类似于“申康”的模式。“申康”模式至少在某一层面上, 是有利于推进我刚才所提到的项目建设的相关基础研究的。我也希望“申康”这一类的医疗管理公司的眼光能放长一点, 能够提供资金资助相关机构或人员针对医疗建筑本体进行一些具体而扎实的研究工作, 巩固设计基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相信很多同仁是很有兴趣来做这方面的工作的。

徐更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医院效率的提高可以有多种手段, 不应该单纯地通过增加设备来解决, 而应该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加强。

医院效率包括多个方面, 既有管理的效率, 也有运行的效率, 还包括了设备的使用效率等多个方面。医院效率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各种因素互相作用, 有时一个方面效率的提高可能导致其他方面效率的下降。医院效率的提高应该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为核心, 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是医院的最主要的目的。

医院效率的提高可以有多种手段, 不应该单纯地通过增加设备来解决, 而应该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加强。

对于医院效率的提高, 交通组织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医院的交通组织除了应减少交叉之外, 还应减少患者在医院中的移动距离, 这是提高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现代医院规模越来越大, 床位数都在800~1 000床以上, 面积也都在10万m2以上, 门诊的平面尺寸也越来越大, 患者在医院中移动距离也因此不断增加, 患者在医院中至少要经过挂号、诊疗、取药等几个环节, 往返距离的增加不仅影响其心情, 也大大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医院设计中应该通过控制患者的移动范围来缩短距离, 提高效率。大型综合医院按照门诊、医技、病房三区布局, 患者的一次诊疗过程并不需要经过所有的科室, 设计应突破现有的医疗模式, 通过专科楼的设置, 将某一种疾病的门诊、医技、住院集中布置, 患者的诊疗活动都在专科楼内完成, 但是带来的矛盾是设备配置数量的增加, 设备的投入也相应增加。医技内容分散设置对原有的管理模式产生影响, 会带来管理模式的改变, 医院的管理应相应跟上, 才能真正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医院街是目前医院中较常见的交通解决方式, 所有门诊及门急诊需要的医技科室通过医院街联系在一起, 但由于医院街是平均联系各个科室, 患者在医院街中的交通不明确, 部分患者的移动距离也比较长, 降低了患者的救治效率。医院科室的位置应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 明确门诊患者与医技科室之间的交通联系, 简化门诊与医技的联系通道。另外由于医疗体制的改变, 三级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 综合医院的门诊量势必会减少, 大型综合医院的医技治疗功能越来越重要, 医院街的交通组织作用也许会逐渐减弱, 甚至有可能消失。医院的交通组织不应固守某一种模式, 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形式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待, 以取得最优的效果。

荀巍

华东建筑设计总院医疗卫生建筑设计所副所长

现代化的医院必定是高效的医院, 医院设计虽不能解决与效率有关的所有问题, 但是应该从医院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通过流程、功能等优化, 为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准备必要的条件。

医院的服务特点决定了创新和效率的重要性, 设计人性化、高效率的医院是每一个医院设计者的责任。

然而,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面临的情况是, 医院越建越大, 投资越来越高, 当然条件会越来越好, 但是“大、多、好”并没有解决问题, 看病反而越来越难, 越来越慢, 患者越来越不满意, 医患矛盾依然存在。患者诊疗时间短、诊疗路线迂回、电梯拥挤不堪、停车一位难求等都是原因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 主要取决于医疗服务的提升、医疗体制的完善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对于设计者而言, 也应当有所作为, 因为医院设计的终极目标, 就是在特定条件下, 创新流程、提升效率、改善患者和医生等各种使用人群的就医体验。

如何提高医院的效率, 涉及管理、运营、医疗、成本等诸多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结合实践经验, 我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第一, 建立以病种为中心的临床学科组织方式。我们知道传统医院大多沿袭内、外科的逻辑设置分科, 然而随着临床学科的发展, 情况有了转变, 很多大型医院临床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对于某些疾病, 大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并不清楚该去哪个科室, 经常会出现看错科室的问题。比如肚子痛, 看内科还是看外科很难界定, 假如看错了科室, 按照医院传统的分科逻辑, 患者很可能要从内科诊区转换到外科诊区。但是如果医院以病种划分科室, 形成消化、心血管、呼吸等一个个医疗中心, 患者就非常方便, 因为同一病种的内外科在一个分区, 患者只需要从一个诊室走到另一个诊室, 或者患者不动, 医生会诊一次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在临床学科细分的背景下, 按病种分科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样做将进一步提高医院的人性化水平。

第二, 通过均匀分配患者进行楼层功能布置。医院的楼层功能布置有很多方法, 比如按照患者的活动能力、使用频率, 或者对内、对外的关系等。但从实际的情况考虑, 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均匀分配, 因为从我们对于目前国内医院的调研来看, 很多医院存在患者分配不均的现象。有些楼层门庭若市, 有些楼层门可罗雀, 这使得少数热门楼层占用了大量的交通资源, 其他楼层交通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 资源的不均匀分配造就了效率低下, 而且极度影响患者的使用舒适度。所以我建议在楼层布置时, 充分考虑医院的学科特点, 均匀分配患者, 均衡患者的密度, 从而充分发挥医疗活动的效率。

第三, 创造效率与医疗设施增量的匹配关系。我们常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效率与规模有没有绝对关系?比如车位、电梯和病床等医疗设施增加了, 效率是不是必然提高?结论是否定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 成本是与规模成正比的;另一方面, 如果没有精心的策划, 即使医疗设施增加了, 也未必能发挥预期作用, 反而有可能会影响服务质量。

举例来说, 很多新医院都会建大型地下停车场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但是停车场越大, 带来的问题就会越多, 如果门诊患者把车停在住院区, 停车后走很远才能找到去门诊的电梯。另外还有很多新医院会提高电梯配置标准, 但由于电梯集中设置, 形成患者、探视家属、医生等几乎所有人挤在一起等电梯的场景, 结果是电梯厅更乱, 候梯时间更长。还有一些新医院每个护理单元设置60张床位, 甚至更多, 但是却没有相应增加医护人员数量, 看似护理效率提高了, 实际上这样做既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又减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见面的时间, 服务质量反而降低了。

由此可见, 要想提高效率, 一方面, 需要根据设计标准、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 配置规模合理的医疗设施;另一方面, 需要从各种人群使用角度, 采取分组、分区等设计策略, 使所有医疗设施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四, 创造建筑设计与使用需求的和谐关系。对医院设计而言, 理想的状态是在方案深化时确定好设计准则, 包括平面、功能、指标等, 接下来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配合。然而,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医院项目是这样做的, 设计变更几乎贯穿每个项目的全过程, 这也使得很多医院出现超投资、超进度的现象。据统计, 在所有医院超投资的原因中, 36%与设计变更有关, 而大多数设计变更是由于医院方功能调整引起的, 医院领导更换或去国外参观都可能引起功能调整。这些调整会由点及面地影响整个设计, 因为医院设计的难点在于整体性, 任何一处修改都需要通盘考虑功能间的逻辑关系、上下水的要求、电磁干扰、卫生、安全等因素, 有些修改无法实现, 有些修改即使实现了, 也会以带来很多使用问题为代价。

因此, 对任何一个医院项目, 尊重建设程序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前期, 设计方与医院方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沟通, 尽可能把功能流程确定下来, 即使不能完全确定, 也要把基本的功能框架定下来, 使将来的修改约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保证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有序可控。

医院工作效率 篇9

1 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1) 考核项目设计原则与方法:遵循具体化、可度量、可实现、现实性、时限性及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时反馈的原则[2], 并将创新发展、突出贡献作为奖励加分, 将医院发展目标和科室工作目标有效结合。 (2) 考核标准评价指标:考核标准细则根据各科室的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及权重比例参考见表1。

2 考核实施步骤

(1) 前期培训:将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制定好后, 各部门组织培训和学习, 充分认识绩效考核的意义, 考核的目标和方法, 激励的措施。 (2) 考核方法: (1) 评价组织:由护理部、科护士长组成考评成员, 执行层级管理考核, 如由护理部考核各科室护士长, 护士长考核科室护理人员。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最终评定。 (2) 考核周期:每月考核1次, 每月、每季、每年进行总结。每季、每年的考核为每月考核的平均值, 如:第一季度考核为1~3月份考核分值的累计除以3, 年度考核为本年度累计分值除以12, 总结出月、季及年度的排名。 (3) 结果反馈: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 主张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面对面公开考核结果, 以增加考核的透明[3]。每次考核结果均进行总结和反馈, 对每月、每季、每年考核前3名者给予通报表扬, 指出优点所在。 (4) 奖罚激励机制:各部门将考核结果进行降序排名公示, 每月、每季排名前3名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年度考核名列前茅者晋升、评优、外出学习优先考虑。年度内3次以上考核不达标者做离岗培训处罚, 取消评优资格。

3 成效

(1) 责任导向明确, 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绩效指标明确、科学、客观、全面, 使被考核者能更清晰的了解考核内容和标准, 护理人员既感到考核的压力, 也体会到压力下动力, 达到了个人目标和医院整体目标相一致,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2) 行为导向改变, 病人直接受益。实施考评和反馈相结合, 考评者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使被考核者能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不断改进不足, 自觉的转变了服务理念和行为, 真正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病人直接受益, 满意度由91.58%提升到了95.66%。

4 体会

(1) 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 可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导向、行为导向和价值导向。将考核结果与晋升、评优、薪酬等挂钩, 激发各级护理人员的潜力, 对提高医院护理管理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 国内目前探讨护士绩效的文献较多, 考核量表、考评标准和考评方法呈现多样化。护理管理者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根据自身的情景进行评估, 遵循具体化原则, 确立自身的主导绩效目标, 避免复制其他情景中的指标[2]。

参考文献

[1]孙燕, 叶文琴, 曹洁.护士绩效研究现状及建立我国护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J].护理研究, 2010, 24 (3) :661-663.

上一篇:动脉栓塞术抢救大咯血下一篇:腹股沟皮瓣瘢痕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