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卫生队

2024-09-04

部队卫生队(共10篇)

部队卫生队 篇1

健康的心理是广大官兵立身做人、成长进步的基础, 更是维护身体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要求。紧张的部队生活, 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考验, 基层部队官兵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稳定问题明显增多, 空军雷达兵部队由于驻地分散偏远, 官兵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某雷达兵部队卫生队坚持以教育引导求突破, 建立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心理咨询室, 配备心理医生, 深入开展心理卫生教育, 强化心理卫生服务, 维护了官兵心理健康。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建立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组织机构是搞好基层官兵心理卫生服务的可靠保证。首先, 注重加强心理卫生工作组织建设, 建立由党委机关统一领导, 多部门联合组成的心理服务领导小组, 并逐步形成以政工干部和卫生干部为骨干、政治工作系统与医疗卫生系统相结合的心理服务组织体系。其次, 注重打造心理卫生服务骨干队伍。针对雷达部队驻地偏远、人员分散、专业心理卫生人员少的特点, 我们选送心理卫生骨干进修学习, 学成归来后组织基层心理骨干轮训, 重点培训心理教育、测试、疏导、训练、治疗等常规心理卫生服务技术, 着力提高基层心理服务人员的能力素质, 使他们会分析官兵常见心理现象, 会解决常见心理问题, 会采取常规心理维护措施。经常组织卫生队心理卫生骨干深入基层小点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巡诊, 对基层小点心理卫生骨干进行指导帮带。适时组织心理卫生服务研究会议, 分析基层心理卫生服务典型案例, 研究心理卫生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 纠正心理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次, 建立健全考评奖惩机制。把基层心理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中, 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落实职责制度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 增强了基层做好官兵心理工作的积极性。

2 健全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制度

通过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调适、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等一系列服务保障方式, 形成“测试、咨询、训练、疏导、反馈”五位一体的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制度, 增强心理卫生工作的实效性。建立官兵心理档案, 随人员的调动而调动, 把官兵日常心理变化情况、官兵的思想情况、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医生的建议记录入档, 为进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依据。坚持从新兵入伍开始, 就将其心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建立心理状况、个性特点、能力特征等内容的心理档案, 并登记家族病史和本人过去精神健康状况, 由卫生部门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对执行重大任务或思想不稳定的官兵适时进行心理测试或疏导, 并将结果及时录入档案。

3 拓宽心理卫生服务渠道

采用电话热线、网络课堂、板报宣传栏、资料图书室、下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 把心理卫生服务渗透到部队生活和训练中, 增强实效性。注重把心理卫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布署, 做到既解决官兵的现实思想问题, 又解决官兵有倾向性的心理问题。注重把心理咨询与官兵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 引导其正确看待挫折, 构建健康向上的心态,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正确处理困难问题。注重把心理素质训练与部队日常训练相结合, 培养官兵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遇挫不馁的心理素质, 提高官兵的心理适应能力。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 开展网上心理课堂、网上心理测评、网上心理咨询, 增强心理卫生服务的趣味性、时效性、保密性。

4 深化心理卫生服务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采取心理测试、问卷调查、官兵反馈等方法, 了解官兵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必须根据官兵个人文化程度、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入伍动机、社会关系的不同, 设置心理卫生服务内容。如针对雷达部队官兵年纪较轻, 有些处于青春发育期, 将男性生殖健康、正确的婚恋观、家庭和事业的关系等敏感话题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有些官兵对心理卫生工作的认识误区, 要紧贴官兵心理特点和健康需求, 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 切实将心理卫生服务由官兵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需求。针对部队执行重大军事任务, 心理卫生人员要做好任务前的教育、任务中的伴随保障、任务后的跟踪回访和突发事件应急干预。开展心理训练, 提高官兵的应激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针对既往官兵发生的心理问题, 要突出抓好新兵心理筛查, 官兵心理测评、咨询疏导和心理疾病诊疗工作。

部队卫生队 篇2

(一)改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区爱卫会把农村改厕工作作为改善农村卫生状况的重要举措来抓,在进一步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了农村改厕工作的不断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改厕工作任务。市中区所辖*河、党家两个镇,现有农业户35880户。今年我们在党家庄镇18个村,*河镇7个村实施了改厕工作,全年计划改厕3000户,现已完成改厕3170户。目前使用卫生厕所的村民达30749户,卫生厕所使用率达85.69%,比去年上升了8.83个百分点。

1、明确职责,加强改厕工作的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厕工作,把它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区委书记齐建中同志做出了“此系改善农村卫生状况的重要举措”的批示,责成有关部门抓好落实。今年以来,一是调整充实了我区改厕工作领导小组及技术和宣传小组,负责领导和具体实施农村改厕工作。二是在去年改厕的基础上,年初区政府设立改厕专项经费30万元,保证了改厕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根据我区两镇实际情况,制定了改厕实施方案,年初就把改厕任务落实到各村,形成了“整体规划、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行了镇包村、村包户的“联包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厕工作的开展。

2、措施得力,有效实施改厕工作

年初,爱卫办深入两镇对改厕工作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户使用着简陋的旱厕,农民的卫生意识仍然比较淡薄,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疾病传播的危害性。为此,我们加大了对改厕工作的宣传力度,采取多项措施推动改厕工作。一是多次深入镇、村召开动员会,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村改厕的重大意义,为改厕宣传活动大造声势,做到家喻户晓,形成人人动手,积极参与改厕工作的浓厚氛围。二是举办农村改厕工作现场观摩会,我们首先在*河镇西仙村举办了改厕工作现场观摩会,吴家办事处所辖六个村的两委会成员以及部分村民代表40余人参加了观摩会。为使与会人员进一步掌握农村改厕要领,打牢农村改厕工作的基础,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洁具安装的过程。辽宁省营口市德昌环卫有限公司孟淑艳经理介绍了卫生洁具使用维护的有关情况。通过宣传,大家进一步提高了对改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改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实施农村改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现场观摩会的形式效果非常好,以点带面,快捷方便,易掌握。此后,我们在党家庄镇红星村、青桐山村也举办了现场改厕观摩会,带动了周边其他各村积极投入到改厕当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派出技术人员入村指导改厕工作。改厕工作中,技术指导是关键,为此在实施改厕过程中,我们定期联系厂家技术人员一同积极做好改厕的技术指导工作,先后走遍了有改厕任务的25个村,做了大量的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各村按标准改建卫生厕所。同时,我们注重建、管并重,加强了对洁具的管理和维护。先后对去年改厕的8个村的洁具使用情况进行了回访,到村民家中更换洁具零部件,受到群众欢迎。四是认真做好改厕档案整理,资金的管理工作。我们建立健全了村民改厕档案,从领取洁具、施工日期和验收都认真进行了登记造册。从区到镇、村、户,做到洁具收、发手续一应俱全。改厕资金转入转出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做到专款专用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3、齐抓共管,全面推进改厕工作

*河镇、党家庄镇政府对改厕工作高度重视,把农村改厕列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改厕方案,认真落实对改厕村民的资金扶持政策,保证了改厕工作顺利进行。*河镇政府投入18万元用于改厕,为改厕的村民每户补贴50元现金和4袋水泥。各村也相应出台了改厕扶持政策,有的村免费发放水缸,有的村免费提供砖、沙子,有的村补助每户村民50或100元现金,鼓励村民积极改厕。吴家办事处在这次改厕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先后召开各村委会和党员大会,研究改厕工作中的新问题、新任务,明确指出改厕工作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当前开展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各村委会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改厕,实行了村委成员包村干部或小组长,村干部、小组长包村民的“联包制度”。推动了改厕工作的不断发展。党家庄镇政府为使改厕工作落到实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与丰齐办事处、郑庄办事处、渴马办事处、邵而办事处和党家办事处所辖18个村分别签定了改厕责任书,保质保量、限时完成改厕任务,保证了改厕工作全面展开。

工程建设中,始终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严格标准、科学施工和管理,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发挥一处的工程效益。各项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抓出了实效。区财政局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并对各项工程措施内容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扎实深入

区爱卫办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专群结合、科学除害的工作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向驻地单位和社区居民宣传卫生和病媒生物防治知识,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同时,我们制定完善了各项消杀管理制度,规范了消杀工作程序,改进了消杀工作方式,确保了辖区的“四害”密度,始终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没有因“四害”的传播造成传染病问题的发生。

1、以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消杀工作

为了把消杀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年初,我们针对往年消杀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了《除害消杀协议书》、《除害消杀管理规定》、《消杀员职责》、《消杀操作规程》,建立了《药品采购请示制度》、《药品进出库登记制度》、《消杀回访登记制度》,制作了《消杀工人考勤表》、《消杀派工单》、《消杀单位预约安排表》、《单位消杀计划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消杀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更加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2、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发挥职能作用

为了提高辖区居民的除害防病意识,我们组织了各办(镇)、委员部门、驻区各大单位地区爱卫会成员100余人,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邀请省病媒生物防制专家亲自授课,使辖区居民除害防病的专业技能有了较大提高。适时组织有关委员部门对辖区的“五小”行业、农贸市场、建筑工地等进行了专项拉网式检查,督促完善了除害基础设施建设,大大降低了“四害”密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今年,我们承担了两次大型活动的消杀任务。7月份,国家商务部在我市召开全国发展大众化餐饮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安排与会人员在我区一家餐馆就餐,我们先后两次对接待单位进行了全面的药物消杀,保证了就餐环境的卫生清洁。同月,在*军区驻辖区部队军事演练过程中,我们积极配合尽全力保障,出动人员、车辆,携带药品、消杀器械,对演练区及生活区进行了两次全方位消杀,消杀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为演练官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受到了驻军领导和民政部门的一致好评,充分发挥了本部门的社会职能作用。

3、以科学的消杀方式保证消杀质量

消杀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消杀的质量和效果,消杀质量是整个消杀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首先组织消杀工作人员学习制度和职责,依据害虫的不同种类及生活习性,按照消杀操作规程进行专项培训,实地操作演示,并熟练掌握了药品的性能和剂量配比。其次,充分做好消杀前的准备工作。做到每次消杀提前与消杀单位预约,通知消杀单位对消杀区域的食品、器具进行遮盖,清理橱柜并离墙等;对消杀区域及重点部位实地察看,以保证合理消杀,用药到位。再次,防灭结合,覆盖到位,依据鼠的生活习性,冬春两季对辖区十五个办镇进行了集中突击灭鼠,灭前灭后共布粉4000余块进行了鼠密度监测,投药3000余公斤,使鼠密度得到较好的控制。依据蚊蝇的生活习性,夏季对辖区的公共绿地、河道沟渠等进行了集中消杀,投入药品100余公斤,消杀面积达12万余平方米。突发事件保障有力应急及时,7.18大水使辖区许多居民区及家庭地下室积水严重,为避免灾后的疫情传播,我们启动消杀应急预案,全力投入灾后的消杀消毒工作,与各办镇密切配合,共投入药品487公斤,资金约29850元,对1806户居民和公共区域实施了消杀和消毒,消杀面积达119768平方米,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4、以良好的服务意识赢得客户信赖

为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赢得客户的信任。我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开展了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工作人员良好形象活动,并利用每周半天读书时间,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加强思想教育,通过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特别是消杀人员上岗着装统一,言谈举止文明,消杀操作规范到位,对外树立了良好的自身形象,大大的提高了客户对消杀工作的信任度。同时,我们实行了消杀工作回访制,坚持消杀后一周内,对服务的质量、效果进行回访登记,了解掌握消杀情况,及时调整药品,改进消杀方式,使消杀质量比往年有了较大提高,客户的满意率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我们还认真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做到礼貌待客、热情周到。全年接听辖区内外单位及居民的除害咨询电话300余个,接待咨询人员500余人次,对辖区内的10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餐饮及特殊行业进行了具体的除害指导,协议数量较往年有所提高,扩大了消杀的覆盖面,赢得了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称赞,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三)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效果明显

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在今年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中仍然按照省、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标准和《市中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和责任分工在全区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卫生问题,特别是对影响市容环境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垃圾死角和各种废弃物,进行了全面清理。据统计,全区共清除卫生死角271处,清除垃圾2772吨,清理乱堆乱放845处,清理乱贴乱画13520多条,清理广告牌匾1500多块,取缔占道经营1486户,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201户。

1、爱国卫生月掀起卫生综合整治的新高潮

4月1日是我市爱国卫生活动月宣传日,也是我区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启动日,市中区派出100余人设立了13个分会场,进行宣传活动。以此拉开了爱国卫生综合整治的序幕。为了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活动,我们加大了活动月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发动,共召开各级动员大会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出动宣传车6辆,制作宣传牌40余块。各街道办事处还组织老年秧歌队、腰鼓队、医疗咨询队等,进行宣传大造声势,使活动月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区形成人人参与活动的浓厚氛围。爱卫办在活动月期间协调区有关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实行拉网式检查,清除小区内城乡结合部垃圾死角37处,提高垃圾袋装化收集质量,并对全区185处垃圾中转站、垃圾楼的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辖区内生活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保证了环境卫生整洁。在抓好市区卫生整治工作的同时,本着“以城带农,以农促城、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开展了以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为重点的农村爱国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召开了两办两镇调度会,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强化督查调度,确保了整治活动扎实深入。活动月期间,全区共清除卫生死角271处,清理垃圾1270吨,清除白色污染414公斤,清理堆物杂料345处。在植绿护绿活动中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共补植各类树木500余株、剪修整形500多棵,完成拆墙透绿绿化长度XX米,栽植垂直绿化苗木50000余株,长度7000余米。全区共栽植乔灌木18.94万株,新增绿地面积29.67万平方米。检查建筑工地25家,共出动车辆16辆(次),出动人员50人(次)。重点检查了食堂和宿舍的蚊蝇密度和除“四害”设施。做到了无病媒传播的发生,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

2、整治环境卫生、建设和谐家园

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带动了我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在中秋、国庆佳节到来之即,市中区根据市爱卫会的工作安排和要求,再次掀起了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整治高潮。各委员部门在整治“八乱”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任务和分工进行了环境卫生突击周活动,工商部门在接到通知后首先对节日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特别是海鲜市场、自由大街市场和民族大街市场进行了整治。清扫房屋100多间,清除垃圾2吨,投放鼠药200多处,各办事处和委员部门清理花坛35万平方米,清除各种视觉污染、乱贴乱画8000多条,清除垃圾1500吨,清理广告牌匾1000多块,清理乱堆乱放500多处,取缔占道经营500多家,更换人行道花砖4200平方米、立沿石898米。通过突击周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提高了干部群众参与爱国卫生活动的自觉性。

(四)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深化

普及健康教育是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爱卫办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中首先是以中、小学为重点,协调教委和各街道办事处做好中、小学生及居民群众的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六进”活动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家庭,通过开展咨询讲座,宣讲、宣传画册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的普及,使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了86.7%。今年,我们在各办(镇)所辖的居民小区、公园等人员稠密的地方,统一设置了爱国卫生宣传栏,目前,已完成选址工作。宣传栏的设置,对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以预防疾病为主,增强城乡居民的卫生意识。在今年的健康教育工作中,爱卫办注重了对驻区单位和居民的卫生知识培训,聘请了有多年经验的昆虫专家霍新北教授来我区讲课,大大提高了辖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免费发放了卫生知识图册和明白纸5000多份,以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积极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把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五)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建立健全

市中区委、区政府在组织机构建设工作中,按照省、市爱卫会的要求,建立健全了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人事变动情况及时对区爱卫会、爱卫办机构进行调整、充实,爱卫会主任由分管爱国卫生工作的副区长担任,有13个部门列为爱卫会委员部门。爱卫会主任亲自部署检查指导爱国卫生工作,各委员部门分工明确、尽职尽责、切实落实爱卫会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爱卫办领导班子健全、配置强大、领导职数五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助理调研员1名。

(六)创建卫生先进单位工作开展有力

创建卫生先进单位活动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基础,是搞好基层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创建活动中采取了整体推进、择优推荐、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推荐中严格把关、好中选优,踊跃参加省、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的评比活动。今年的评选工作起步早、干劲大、指导有力。使我区的一批硬件设施好、机构设置健全、领导非常重视、管理非常有序的单位,经过层层把关、验收,已进入评选之中。为此爱卫办和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劳动,不断去检查指导,促使单位在严格管理上上水平,把每天的工作都作为检查来抓,使创建工作逐步提升,爱国卫生意识不断加强,城市卫生形象不断提高。

(七)爱国卫生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为了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我们积极主动地向市爱卫会传递工作信息,积极向省、市各大媒体宣传爱国卫生工作情况。与各办(镇)、委员部门建立了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大力推广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及各类先进典型。今年以来,我们编发爱国卫生工作简报19期,被省、市各大媒体用稿5篇,被市爱卫会简报采用20篇,被区委、区政府简报采用6篇,有力地促进了爱国卫生工作的开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XX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奋斗目标,按照“政府组织、分级负责、部门协调、全民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动员全区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努力构建和谐市中,推动全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是深入开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卫生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扎实有效地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推动我区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是抓好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四害工作。三是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四是开展创建卫生先进单位工作。五是继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使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有明显提高。六是继续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和改厕数量,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计划完成全部农村改厕工作,力争全区的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100%。

“战略支援部队”是什么部队 篇3

更强包容性的部队 “战略支援部队可能将太空、网络、电子对抗领域的部队集中统管,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整合能力,是我国军改一大创新,符合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要求。”

一位军事专家分析:认识战略支援部队,看领花就能发现端倪。战略支援部队的领花造型独特,由传统解放军特种部队三色旗做底色,以象征卫星或网络的同心轨道和类似信号发射塔的符号作为标识,具有多种形状特征整合的特点,代表它应该囊括了太空军、网军、电子对抗部队。这种新质作战能力,有别于传统的火力杀伤,用途神秘的中国战略支援部队,谋求不战而胜。

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陆海空军部队仍然是决胜的关键。上述军事专家认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支援部队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因为它与传统作战能力相加,既为其提供支撑,也是其力量倍增器。战略支援部队可以整合信息化战争中的多种力量。

2010年美军在战略司令部之下成立了网络战司令部,统一指挥美军陆海空陆战队的网络战部队。中国的战略支援部队,能比美国更进一步将情报、技术侦察、卫星管理、电子对抗、网络攻防等战略资源整合在一起,管理更集中。专家分析:这是一支将所有应对信息化战争的内容掌握在手中的部队,是为全军服务的。

网络的整合 传统陆海空天部队的杀伤机理是冲击波,而这种新型作战力量杀伤机理则是干扰、破坏。

好比网络战,可以修改窃取敌方的数据、阻断网络通道,甚至完全瘫痪其指挥控制系统。核武器可以造成一个局部范围的瘫痪,但网络却可以瘫痪一个国家。战略支援部队将有效适应网络战,扭转我国在信息化战争中的滞后地位。

据军事专家透露,过去在有关网络战的问题上,总体上中国还是各自为政、山头林立。中国的网络安全力量分散在陆、海、空等主战军种中,难免出现重复建设、相互争夺经费资源的情况。战略支援部队的成立能将过去的各自为政转化为联合作战,在军队建设上可以有效统筹,开辟资源整合、系统对接、危機预警规划、规范管理的新道路。(昱江)

部队卫生队 篇4

军队信息化核心在于信息化的组织指挥、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及信息化的保障。部队卫生队等基层卫生机构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有助于卫勤保障能力的提高,随着《部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军队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应用,基层部队卫生信息管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其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当初的设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部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得并不理想。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对象单一,业务项目开展有限,利用卫生管理系统的优势不突出。二是经费原因,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其建设。三是没有懂信息的专业人员,软件本身的问题或操作错误等原因出了问题,均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日常业务的正常开展,进而影响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性。

2 解决办法

在部队卫生队进行信息化管理困难的各类原因中,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懂信息的专业人员。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抛开传统的做法,另辟蹊径。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采用体系医院为部队卫生队进行信息系统托管的方法,即服务外包。

信息系统托管是将部队卫生队使用的信息系统服务端放在体系医院的信息中心,卫生队只应用前端软件,所有的数据均放在体系医院,将部队卫生队当做体系医院的一个科室或部门,所有的数据管理由体系医院承担,包括对部队卫生队工作人员的日常错误操作的处理,即卫生队日常的信息管理和软件维护都由体系医院信息化中心承担。在部队卫生队只要有懂得计算机硬件维护的人要即可保障其日常业务的正常开展,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同时由于在部队卫生只需工作所需的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等信息技术(IT)设备,不再需要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及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不间断电源等,大大降低了部队卫生队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成本。

3 主要功能

采取信息系统托管的方法除了低成本地实现了部队卫生队等机构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外,还实现了以下功能。

3.1 医疗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3.1.1 医疗资源共享

卫生队与体系医院的互联互通、实时交流,患者在卫生队就可享受到军队和地方医院的高端设备和名医名家的服务,逐步改变医院拥挤不堪,卫生队无人问津的状况。

3.1.2 信息资源共享

在卫生队可查看本单位官兵在体系医院的就诊保健情况,也可查看前来就诊的地方群众在体系医院或厦门区域内其他医院的就诊保健情况。在体系医院医生站也可查看从卫生队转诊来的患者之前在卫生队的就诊信息,实现了患者就诊保健信息的共享。

同时体系医院的有关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硕博论文、医学多媒体等资料都向卫生队开放,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

3.2 网络双向转诊

部队官兵在卫生队与体系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地方群众在卫生队与体系医院或区域内其他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是该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转诊平台主要包含转出、转入。在卫生队与体系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是建立在体系医院的区域协同服务平台之上,患者资料在转诊过程中能够同步完成,方便共享,同时增加辅助统计查询等功能。而地方群众在卫生队与厦门区域内其他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则通过体系医院的区域协同服务平台与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完成,也要求患者资料在转诊过程中能够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同步完成。所有的操作均通过网络在转诊平台内完成。

3.3 网络会诊功能

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为网络会诊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除了网络视频外,患者就诊信息(特别是检验、影像资料)的网络调阅是会诊过程中重要手段。通过网络会诊,确认是卫生队不能治疗的患者才到医院就诊,真正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模式。为解决部队官兵"看病难"提供了帮助。

3.4 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人们将更加关注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疾病预防及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等。部队官兵,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健康状况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健康教育与咨询是部队官兵预防保健的重要途径。体系医院与卫生队间的网络互联互通,改变了传统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方式,特别是在互动性方面较传统方式有比较大的优势。

3.5 其他信息服务

3.5.1 面向体系医院的信息服务

为体系医院提供部队卫生队的日常报表,如各卫生队就诊人数、军地人员分布情况及发病情况等。

3.5.2 面向卫生队的信息服务

卫生队的医疗情况报表,如就诊人数、患者来源分布情况、发病情况。本单位官兵在体系医院的就诊情况。

3.5.3 面向部队官兵的服务

为官兵提供就诊保健信息、体系医院专家等信息查询。

4 实施情况

我院在2007年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的任务时,即将体系医院与部队卫生队实现区域协同医疗作为主要目标。目前已将体系内的卫生队通过虚拟专网与医院实现互联互通,部队卫生队运行的信息系统均采用托管的方式运行,不仅低成本高效地实现了部队卫生队日常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而且实现了体系医院与部队卫生队间的协同医疗,缓解了基层官兵"看病难"和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前述的主要功能,如医疗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双向转诊、网络会诊、网路健康教育与咨询及其他信息服务都得到了执行。特别是目前医院配置的移动会诊车与移动医护工作站配合可实现在病区内任何位置与外院进行远程会诊,患者不出病房就可申请会诊;本院专家不出办公室就能为申请会诊的患者进行会诊。

5 讨论

由于部分部队卫生队不仅有能力对本单位的官兵进行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还对驻地的人民群众进行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使用这个托管系统后,部队官兵小病在卫生队,大病来医院,通过网络实现了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取消了原来的有关就诊证明。在医院的医生站可根据需要直接调阅部队官兵在卫生队的就诊情况,并进行网络会诊。驻地群众也是小病在卫生队,大病到医院,跟部队官兵不同的是人民群众可以选择厦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进行就诊,通过厦门市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如果需要会诊,在医院的医生站同样可直接调阅该病人在卫生队的就诊情况,并完成网络会诊。因此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部队官兵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同时由于部队官兵的就诊及保健信息均采集到了体系医院,这使得下一步在军队建立三级信息平台(体系医院、军区及总部),实现全军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以及为军队人员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变得不仅可能,而且简单。

参考文献

[1]王继伟,夏挺,陈运奇,等.军队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实践[C].全军远程医学建设暨南京军区卫生信息技术建设研讨会论文集。福建泉州,2009.07

[2]王继伟,夏挺,孙卫,孙中海.基于市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的区域PACS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12:844-846

[3]王继伟,孙卫,等.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建设[J].医学信息,2005,9:1056-1058.

[4]李毅,张震江,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战略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2:134-136.

部队卫生员年终工作总结 篇5

一 思想方面

思想稳定,在连队的工作中,能够服从命令,履行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先进模范的职业精神,提取优秀的作风,提高对士官的认识。读取、讨论新时期士官的专题教育!但自我意识飘浮,稳定性有待加强,不时出现坏情绪,我行我素,巩固性欠佳!

二 工作方面

在本职工作中,我能严格标准,按时按质完成上级交于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连队工作,尽心尽职完成。在连队工作与本职工作冲突中能很好的区分化解,做到两全其美!但工作中主动性有待提高,工作有点盲目,常因此出现尴尬局面!

三 生活方面

在生活中能很好的树立个人形象,严密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风气!各卫生方面很好的树立起卫生员所备的卫生观念。但生活细节粗心大意,毛毛糙糙,个性**,使得生活常存有亚规律状态!

对存在不足整改措施思想要高度认识党的指挥枪,深刻体会新时期新士官的作用,学习优良传统,纳入崇高的思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中在原基础中加入主动性,看清工作思路,模范带头,更加**完成!生活中听取他人意见,取长补短,培养巩固良好的生活作风,使得生活的完善带给工作的动力!

基层部队食品卫生监督的做法 篇6

1 全程参与食品社会招标

社会招标一般由部队军需部门牵头,多部门及官兵代表参加,食品卫生监督员必须参与进去。在招标议定书或合同协议书中必须体现食品卫生标准和营养要求。在招标现场,首先要核实参标客户身份,查看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个人健康证等有效证件,了解掌握所辖地检疫机构情况。其次对提供的食品样品进行感官性状及微生物检查。第三对入围客户及供应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中标客户发放部队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等。

2 进行市场调查和流行病学侦察

对入围客户的食品来源、生产场地、加工制作程序、包装输送、卫生检疫等环节要亲临现场进行检查和调查。重点查看生产环境是否清洁卫生、"四害"防治措施是否健全、有毒有害物品是否保持一定距离、免疫程序是否正规、登记是否详实、专用工具、专用消毒设备和专用冷藏设备是否配套,洗涤剂、消毒剂、添加剂等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包装材料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工作人员卫生状况如何、运输工具是否达到清洁卫生要求等。同时检查动物宰杀前的检查结果及宰杀后的检疫情况,了解掌握本区域内动物疫情情况。

3 进行健康知识培训

对中标的客户要集中进行专题辅导授课,一般每月安排1次,重点进行《军队卫生监督规定》、《食品安全法》、《军队食品卫生条例》等法规及部队管理规定的学习,对常用食品检疫、鉴定方法进行技术辅导。

4 坚持检疫制度

部队的食品供应一般安排在服务中心集中管理和发放,时间安排在周一、周三和周五上午(夏季一般安排在早晨)。团肉食品检验员和监督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按时间、节点进行全程监督检查。首先查看供应食品是否与招标要求一致,有无地方防疫部门出具的检疫证明和胴体上加盖蓝色印章,食品包装是否符合要求,说明书与实物有无出入,有否"三无"产品。利用现有检测设备进行抽样检查,必要时采取全检。对人体危害较大或个别要求高的食品品种,如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亚硝酸盐等进行重点检查,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熟食品或半成品同时进行微生物检查并留样备查。对似不合格食品进行送检并提出严重警告,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建议中止合同并扣除质量保证金。

5 加强部队专业人员的培训

大部分卫生监督人员由防疫军医兼任,肉食品检验员由卫生员担任,兽医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检疫设备操作不熟练,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责任心,提高自钻能力,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培训,前往上级防疫或地方检疫部门进修学习或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辅导授课,同时还应加强部队炊管人员,尤其是给养员、配菜员、冷藏保管员进行教育培训,掌握一定的检疫方法和卫生标准,做好食品检疫的后续工作。

6 加强饮食卫生的监督检查

积极配合军需部门或协同团安全检查工作小组,坚持每天的饮食卫生检查,重点检查食品的存放是否科学,生熟食品是否分开存放,配餐流程是否正规,餐具消毒及分餐制度是否落实,熟制品是否得到充分加热或半成品加工制作是否合理等。野外驻训和在外执行任务时,更要明确饮食要求,严禁食用凉拌菜、严禁到地方小摊点就餐或私自购买熟制品等。当然,炊管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也是检查的重点。

7 认真做好登记和请示报告

按照军队食品卫生检疫标准,每次完成检疫后应认真做好登记工作,便于同食品的查对和比照。定期(一般每周)就食品卫生检疫情况向后勤或团首长报告,发现问题要做到随时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积极寻求首长的理解和支持。

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篇7

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是指运用管理和医学工程技术手段,以确保患者安全为目的而实施的保障卫生装备应用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部队卫生装备是我军后勤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与临床诊治质量和卫勤保障水平密切相关。保证部队卫生装备在平时和战时都能满足作战、训练(使用)要求,使它们处于完好技术状态,对于有效维护广大官兵的身体建康、快速有效地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保持和恢复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部队卫生装备分为主要卫生装备和一般卫生装备[1,2],共3大类83种。其中,“五车一挂”和A类卫生装备占72.3%;战时应当携行、按照国家计量器具管理规定和部队平战时使用要求,应当实行强制检定检测的骨干卫生装备占24%。这些装备均为实施和保障军事行动所必需的骨干卫生装备,其技术状况直接影响到部队卫勤机构的战伤和训练救治质量。因此,在平时和多样化任务条件下,对部队卫生装备实施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包括周期检定(质量检测)和遂行检定(质量检测),通过采取一整套主动的质量保障行动和措施,加强和改进平时的装备管理工作,就可以从根本上谋取技术保障主动权,提高战时卫勤保障能力。

2 质量控制方法

2.1 质量控制目录的制定

依据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和《部队卫生装备强制检定(检测)目录》的有关规定,结合部队作战、训练等卫勤保障任务需求,对列入《师以下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配备标准》和《各类应急机动卫勤力量基本卫生装备编配标准》的部队卫生装备,制定《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目录》,以期对直接影响战伤和训练救治质量的骨干卫生装备适时地、全方位地开展质量控制和计量检测工作。

列入《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目录》的部队卫生装备如表1所示,共37项43种,其中有13项已分别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和《部队卫生装备强制检定(检测)目录》,未列入的有24项26种,包括部分手术、检验、五官科、理疗装备和卫生技术车辆。

该目录主要针对部队卫生机构中应用面广、数量大、临床风险高、与伤病员生命安全关系密切的医疗卫生设备。如生命支持类装备:呼吸机、麻醉机、除颤器;治疗类设备:高频电刀、输液泵、心肺复苏器;监护用设备:监护仪、除颤监护仪;诊断设备:心电图机、(移动式)X线机;基础设备:高压消毒器(柜);基础特性:医疗设备电气安全检测等。制定质量控制检测目录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贯彻执行《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和《军队医学计量规定》,进一步从具体行为细节上规范部队卫生装备的配置、使用、维护和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有效提高卫生装备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质量。

2.2 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2.2.1 管理过程质量控制

传统的卫生装备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是依据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指示及规章制度实施管理,而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模式是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管理,通过计量确认体系,在卫生装备的引进(选型论证、采购)、配置(安装、调试、验收)、使用(日常管理、维护、维修)和退役与报废等整个寿命期内,建立起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一整套管理和技术手段,定期和不定期地核查装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从而能够保证设备在使用的全过程中各项质量参数量值的准确和统一,有效地保证装备质量。

关于医疗设备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国际医院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在其编制的JCI国际医院评审标准中有具体规定,是公认的全球医院管理质量的最高标准之一,代表了医院服务与管理的国际水平。结合JCI标准要求和军队卫勤保障发展需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过程质量控制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医疗机构制定并实施质量控制计划;(2)根据所制定的计划管理全部医疗设备,列出所有医疗设备的清单;(3)根据仪器设备寿命、使用情况或制造商的建议,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校准、测试和维护;(4)要有预防性维护计划;(5)要求有资质的人员提供这些保障和服务;(6)要记录实施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评审。

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工作通常由医疗机构内部指定的组织机构负责实施,其年度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如图1所示,它涵盖了全年12个月份装备质量控制管理中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其中正常的质控计划可细分为:每天的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半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另外,依据伤病员特殊情况和部队保障任务需求而安排的质量控制计划是额外的,不能替代正常的质控计划。

为有效实施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当制定质量管理所必需的程序化文件[3,4],包括质量手册、校准/测试方法、检定规程及其他作业文件。其各类程序文件应具体化,对质量控制涉及的各个要素和每个环节都做出具体的规定,并依据该程序化文件建立质量手册。建立健全各类内部管理制度如图2所示,包括《卫生装备采购验收管理制度》、《卫生装备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卫生装备使用管理制度》、《卫生装备质量事件报告制度》等。

程序化文件是医疗机构质量体系文件的集合,或个别、或部分、或全部作用于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各类文件在质控保障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并根据部队任务变动和质量控制的需要适时补充。

2.2.2 应用过程质量控制

根据表1所列内容,建立健全各类装备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如《Logiq400CL型B超仪标准操作规程》、《FCP-4101型心电图机标准操作规程》、《DM-10型心脏除颤器标准操作规程》等。制定的SOP应与列入质控目录的装备相对应,管理制度文件应涵盖质量手册和日常质控管理的所有方面,并使医疗机构内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得到相应的SOP和管理制度文件,确保工作人员随时学习理解和贯彻执行。

每台仪器设备都要列入质控计划,并对其使用科室、检测周期、质控负责人、管理人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如表2所示。

实行仪器设备质量状态标识管理,经检定/检测/校准/检查合格的用绿色标签,部分次要指标性能下降,可以降级使用的用黄色标签并注明准用指标,不合格的用红色标签禁止使用。

实行人员上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应的SOP,了解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注意事项和主要使用参数的设置和调整,使用前严格查验质量标识,使用中严格按SOP操作,确保手中装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如呼吸机的使用,每次在给患者使用前,先查看质量标识是否合格,再由专职医护人员对机器进行通气、通电试验和各项功能检查(断电报警、标准状态、潮气量、气道压力上限报警、触发压力等),在确信机器完好后方可接上患者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修正参数。如发现异常情况,经调整和修正后仍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应考虑关机和置换合格的机器,等待维修和重新检测处理。使用完毕应及时做好清洁消毒、主参数恢复和性能维护,并做好相应记录。

卫生装备在经过一段时期使用之后,会出现磨损、老化、自然淘汰的过程,这些过程是任何全面质量管理控制均不能挽救回来的。这需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章制度,在应用过程控制管理下申请进行大修、改造、转级以至作退役或报废更新换代处理。

3 质量控制运行与监督机制

3.1 运行机制的建立

建立质量控制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和领导医疗机构内的所有质量控制的管理和技术活动。由医疗机构分管领导负责,其基本职能是:(1)制定本单位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策划、建立并批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3)规定各部门、各层次的职责和质量目标,聘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和内审员;(4)建立医护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全体人员的责任心,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质量控制工作,确保质量方针得到贯彻,完成质量目标,兑现服务承诺;(5)定期审核和评价内部质量体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建立质量控制技术保障机构[5,6],负责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的编制、测量标准的建立、量值溯源、骨干卫生装备的计量检测或校准测试以及卫勤任务的遂行保障工作。技术保障机构的建立主要依托战区二、三级检修机构和有条件的师旅卫生机构以及其他战略后勤保障力量,在平时条件下实行分级负责、划区保障、阶梯支援,根据各自的技术保障能力和任务分工承担相应保障区域内的检定、检测任务。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和军队强制质量控制目录的部队卫生装备实行周期检定(检测),主要由二、三级检修(检测)机构承担,部分专业性不强、质控检测技术相对简单的装备由部队卫生机构自行组织实施。

部队卫生机构设技术负责人对本单位质控主管负责,建立本单位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台账,协助质量负责人制定质量控制计划,依照相应技术规范对本单位卫生装备进行常规性能和工作正常性检查以及简单参数的测量工作,并对卫生装备的周期质控检测和日常使用等过程实施监督,杜绝使用未经检定、检测或者检定、检测不合格的卫生装备。

3.2 内部质量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是一种经常性的质量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是做好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审核机构内部的质量文件是否得到有效实施,质量活动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重点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的运行情况和各类人员执行规定的情况。具体包括:(1)审核质量体系的符合性,质量文件实施的有效性;(2)检查各类人员对质量体系的熟悉掌握情况以及质控技术水平等;(3)检查质控记录、检定/检测和校准/测试报告、各种日常质量记录;(4)检查质控工作情况,如人员、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5)检查规章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6)采用盲检法进行样品检验,考察整个质控检验过程中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考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卫生装备的运行状态。

在内部质量审核过程中,内审员要对检查的内容逐项审核,发现不符合项要及时记录并编写《不符合项报告》和《纠正措施报告》,责令有关人员或部门制订纠正措施,并确定完成纠正措施的期限。现场审核完毕应及时汇总审核记录,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由质量负责人组织讨论并作出结论。内审员还要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跟踪验证完成后,纠正措施与跟踪审核验证记录应纳入内部审核的记录归档保存。

3.3 外部质量监督

外部质量监督[7]是质量控制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与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和内部审核工作相辅相成。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工,可划分为结果监督、过程监督和综合监督,如图3所示。

依据部队卫生机构点多面广、高度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立体监督”的管理模式。所谓立体监督,就是一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依据监督分类,统筹安排,各司其责,总部、军区和部队卫生机构等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为了实现对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总质量目标,有机地将实施监督的检查、考核、评价和奖惩等项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全方位监督管理和组织形式。

外部质量监督与内部质量审核主要是监督和核查质量控制工作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该运行机制重点强调主管部门所建立的外部监督机制。因为外部监督机制对部队卫生机构实施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具有有力的促进作用,当没有外部监督时,内部质量审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维系卫生机构内部良好质量体系基本性的措施。通过内部审核可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完善并改进质量体系,并且内部审核也是外部质量监督的必要准备,增加了监督考核通过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主管部门在实施外部质量监督过程中,应当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对取得好的质量效果的机构和人员实施相应的奖励,对未达到质量目标或出现装备质量事故的则实施必要的处罚。

4 讨论

近年来,部队卫生装备的发展速度很快,为使数量规模庞大、技术性能先进的卫生装备适应军事斗争卫勤保障新的任务需求,必须创新卫生装备管理使用模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起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使部队卫生装备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以满足部队平时、演习、战时和突发公共事件等多样化任务保障需求。

编制《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目录目录》,建立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和监督体系,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部队卫生事业建设发展需要,将平时保障和战时保障结合起来,通过先进的质量控制检测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部队卫生装备实施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确保其各项性能参数的准确和统一,为卫勤保障伤病员救治提供可靠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傅征,王政,霍仲厚,等.军队卫生装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7.

[2]张玉明,李毅,孙志辉,等.强检类部队卫生装备计量管理方法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4):128-129.

[3]张玉明,吴正煜.南京战区军事医学计量管理机制的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2):72-73.

[4]孙志辉,吴正煜,张玉明,等.军事医学计量保障质量管理原则及运行机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8(6):87-97.

[5]GJB5109—2004装备计量保障通用要求-检测和校准[S].

[6]张玉明,马云升,孙文明,等.军事医学计量三级站建设要求与管理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4):115-117.

卫生装备部队试用的几点做法 篇8

电子伤票由电子伤票系统硬件和电子伤票系统软件组成。电子伤票系统硬件由电子伤票卡、伤员信息手持机、无线数据收发器、电子伤票读写器和电子伤票数据桥接器5部分组成[2]。电子伤票通过有源识别、条形码、无线通信等技术[3]实现电子伤票卡、伤员信息手持机和电子伤票系统管理基站之间伤员信息互联互通,通过无线网桥和有线网络实现救护所内各功能组室信息互传,通过电台点对点微波方式实现师、团救护所互联,形成伤员信息链,实现战场救护信息共享。现结合电子伤票在我部的试用,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1 注重协调,加强领导

当新装备确定在某部试用时,作为主导的科研机构或厂家,应当与部队的卫生部门积极协调,拟定总体方案。卫生部门根据新装备特点,所需涉及的层次、人员和经费,向行政首长报告,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电子伤票为例。

电子伤票训练及战场使用涉及到整师多个层次、多个部门,为加强组织协调,我部成立了电子伤票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师领导小组由分管后勤的师首长任组长,相关业务科科长为组员,各团分别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两组”,即办公室,训练指导组和后装保障组。办公室主要负责指导协调其他各组的工作,安排各阶段工作,组织指导装备配发、检查,召开管装用装形势分析会。训练指导组主要负责拟定各种训练计划,培训技术骨干,指导部队熟悉电子伤票系统战技术性能,抓好系统的操作使用训练并组织考核验收。后装保障组主要负责电子伤票形成保障能力计划,完善装备保管配套设施,组织人员对装备的抢修等。

2 编写教案,规范管理

科研机构或厂家首先要编写好产品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特别是对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或与以往使用操作习惯不一致的,一定要阐述清楚,使部队人员能够尽快熟悉和掌握。其次是编写教材,在编写新装备教材过程中,一是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即按新装备的组成、战术技术性能、构造、原理、应用5个方面来编排,突出新装备的使用维护、故障分析以及对异常情况的正确处置。二是研究教材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编写出内容与之相适应的教材[4]。最后,部队应组织训练骨干研究讨论训练方法,编写训练教案,对训练进行规范统一,以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为搞好部队训练,便于统筹安排,部队卫生部门要与科研机构或厂家研究编写、制订各种制度和方案,如《电子伤票系统管理规定》规范了装备管理方法及训练使用程序,严格落实装备的“三卡”管理,即操作程序卡、工具备品明细卡、设备管理责任卡,做到统一编号挂牌,规定装备操作规程,明确装备从接管到使用、维护、保养、升级、报损的规定,对装备实行“全寿命、全方位”的监管[5]。《电子伤票系统形成保障力建设方案》,明确总体训练的任务要求、时间节点、训练重点及预定目标,明确每个具体训练课目的训练内容、程序、人员、时间、器材准备,拟定各种预案,加快装备保障力的形成。

3 组织培训,分清层次

首先,科研机构或厂家要培训新装备专家人才,要使他们懂得新装备的理论、掌握新装备的操作方法和一定的维修保障能力,并且要与新装备同时到位,使他们成为部队新装备的骨干和行家里手,保证部队能迅速组织训练。其次,部队要分层次培训,可采用先骨干培训后集中培训的方法,例如,在电子伤票训练中,我师邀请科研机构或厂家等相关专家人才,统一组织了为期7天“电子伤票系统操作骨干”的集训,为师医院、团卫生培训了2名以上的电子伤票系统操作骨干;师医院、团卫生队以师培训的电子伤票系统操作骨干为龙头,再分别组织卫生人员集中训练,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做到卫生人员会操作使用。在培训内容上,各类培训人员的侧重点应当不同,在骨干培训中,要注意新装备理论的学习,主要掌握新装备的组成、战术技术性能、构造原理、操作使用、软件系统安装以及故障排除与维修。卫生人员则主要掌握性能用途、操作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最后,操作人员的培训。装备配发后,依托装备操作骨干,组织基层官兵进行普及培训,使操作人员人人会正确熟练使用装备。

4 科学组训,试验装备

新装备在部队试用,应当在训练中考察以下内容[1]:战术技术指标的适用性,主要技术性能的稳定性,使用环境适应性,勤务性能的有效性和方便性,与有关装备的相容性,使用、管理的易行性与安全性,部队维修的简易性,操作使用的可靠性,随机技术资料、工具及备件的适宜性9项内容。

为提高新装备性能的试验效率,可分以下3个层次进行装备的训练与检验:一是在营训练。通过分组训练,主要考察装备战术技术指标的适用性,使用、管理的易行性,维修的简易性,随机技术资料、工具及备件的适宜性等。二是野外训练。通过协同训练,主要考察装备主要技术性能的稳定性,使用环境适应性等。三是战术演练。除了系统考察上述9项内容外,还要重点考察在战术背景下装备的机动能力、生存能力、人机结合力、兼容能力。以电子伤票为例,首先,通过区分基层官兵、营卫生人员、团卫生队(师医院)人员组织在营的分组训练。其次,训练达到熟练操作程度后,通过连营团(师医院)伤员流的一个过程的野外训练,连卫生员火线抢救伤员并填写电子伤票,后送到营救护所救治后修改伤票,再后送到团救护所分类处置组进行检伤分类并填写伤票,再后送到相应组室救治。最后,通过在“东海16-2”、“砺兵2009-2A”等实兵对抗演习中使用了电子伤票系统,完成了从单兵-连抢救组-营救护所-团救护所-师救护所一个过程的综合演练。

5 正确评估,积极改进

根据装备部队试用内容,科研机构或厂家应协同部队一起制订装备性能评估表,表格的内容要尽量细化并打分,如装备使用环境适应性,可细分为防水性能、防火性能、日晒情况、盐水盐雾情况、沙尘情况以及温湿度情况,并通过装备在营训练、野外训练和战术演练等各种情况的调查,搜集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和反映的意见,科研机构或厂家应认真研究,积极创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装备的性能,满足部队需要。在电子伤票试用中,我们发现电子伤票存在一些不足,如电子伤票卡防火、防水性能不强;伤员信息手持机输入法不便捷,接口太多、体积相对较大、质量偏重;装备配置标准不合理;软件系统中数据库项目不齐全;软件系统与后勤指挥网兼容性不好等。

6 撰写报告,总结成果

新装备在部队试用后,应当由试用部队负责提出试用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试用目的及依据,试用单位、时间和地点,试用装备的名称、数量及规格,试用环境及工作条件,试用内容及结果,试用装备的使用情况,试用结论及改进意见,试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与试用有关的记录、示图、影音资料等附件,编写者和审核者签名[1]。撰写报告时,要求数据资料应客观准确、详实可靠,分析科学严谨,结论简明准确,结构清晰,条理清楚,语言精炼,文字易懂。此外,部队应善于总结,在电子伤票训练过程中,我部深入研究了训练方法,加强电子伤票作战运用的研究,探索其保障的方法和需求,提出电子伤票训练和保障的改进意见。通过梳理总结,形成“四有”,即训练有制式教练,有示范班,有一套教材,有一套录像课件,为以后列装的电子伤票的“两成两力”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通过研究电子伤票在某部的试用情况,浅谈卫生装备部队试用中应注重协调、规范管理、组织培训、积极改进、总结成果等方面的几点做法,为其他卫生装备在部队试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卫生装备,部队试用,电子伤票

参考文献

[1]傅征.军队卫生装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连平,宁义,张革军,等.电子伤票系统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668-670.

[3]连平,张革军,栾颖,等.电子伤票系统核心技术选择与应用改进[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7):64-65.

[4]张素梅,韩京才,林克成,等.开展系统化训练,促进新装备形成战斗力[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3,15(2):24-27.

部队卫生队 篇9

当前基层部队卫生装备报废制度在每年例行的巡修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设备陈旧、超过最高使用年限,还有部分设备是20世纪80年代产品,目前仍在仓库或在使用中;(2)部分设备塑料部件老化、有些地方甚至因螺钉生锈而无法拧出[1],因此长期闲置不能正常使用,仍在战备器材档案中没有及时报废。这些情况在基层部队及卫生队很普遍,尤其在一些边海防部队情况更甚,由于环境气候原因更加加快了设备的老化。目前,军队对卫生装备的使用年限和报废标准还没有一个明确规定,报废鉴定机构和流程有待明确和规范。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不合格的卫生装备阻碍了新装备的更新,对新形势下卫勤保障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超年限使用和计量、质控不合格的卫生装备进行强制报废显得非常必要。

1 基层部队卫生装备报废原因

1.1 长期使用、自然淘汰

长期使用、自然淘汰这是大部分设备报废的主要原因。设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该型号机器停产或厂家已改制,配件供应困难,应当淘汰。基层部队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装备,结构简单,电子元器件少,以机械结构较多,所以设备比较容易修复,确实缺乏配件无法修复时,只好自然淘汰报废。

1.2 更新换代、停止使用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技术应用到卫生装备领域,使现有的设备被技术和效率更高的设备所取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设备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一些技术落后设备逐渐被停止使用,有些即使未达到使用年限,也只能闲置或报废。

1.3 长期仓库储存、部件老化锈死

基层部队许多卫生装备长期仓库储存、电池失效、部件锈死,塑料外壳、管道老化,如吸痰器、呼吸机、牙科机、生化仪等由于长期储存或闲置绝大部分无法正常使用,原因是转动部件长期不工作被卡死或管道老化堵塞,每年巡修时维修后第二年巡检发现故障依旧,由于平时很少使用又缺乏日常保养知识,在应急状态下就无法使用,是基层部队有待解决一大难题。

1.4 计量、质控不达标

每年三级维修站例行巡检时对基层部队卫生装备进行计量、质控工作,当计量、质控不达标经维修仍不合格的设备应当给予报废。

2 设备报废的标准、程序、处置

2.1 增加巡修次数、加强日常保养知识培训

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的维修大多由三级维修站负责,三级维修站每年巡检1次,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难做得仔细,加之平时出现小设备故障通常是送修,大型设备才下修。目前,卫生装备的保养、维修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基层部队分布分散,距离维修站远,设备品种繁多,要制订出设备的保养、维护计划确实有一定难度。基层部队的设备使用率不高,有时不是因机器故障,而是操作人员对操作不熟所致。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操作人员进行使用与日常保养知识的培训。

2.2 卫生装备报废标准

卫生装备报废是指在设备失去使用价值或修理价值时医疗部门对卫生装备采取的处理措施。如何鉴定卫生装备是否达到报废的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物理原因、陈旧落后、性能差、效益低4种因素造成的报废。虽然有些设备也能用,但是计量、质控达不到要求,技术落后,不能满足临床使用要求,此时应予以报废。

(2)有些设备虽然未达到规定的使用寿命,但由于使用率高、使用及储存环境原因导致各方面的技术指标经过维修后检测仍无法达到使用要求,应予以报废。

(3)厂家停产无配件供应,需大修但费用高、没有维修价值,也应办理报废。

(4)所采用的技术落后,能耗超出国家标准。

(5)严重污染环境,不能安全运转或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和人体健康,又无法维修或无改造价值[2]。

2.3 卫生装备的报废程序

2.3.1 要有组织机构

卫生装备的淘汰报废涉及部队资产,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军队的相关规定执行。设备使用年限的鉴定上,应以生产厂家的规定和出厂日期加以界定,对于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质控合格的设备可以适当延长使用周期,但对于未达到使用年限,技术落后、能耗高等的设备,也应报废处理。目前基层部队上级卫生主管部门通常是卫生科或卫生处。

2.3.2 成立报废技术鉴定机构

报废技术鉴定人员由有关医疗器械专家、技术人员、使用人员组成,目前基层部队设备报废主要由三级维修站负责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技术鉴定。报废流程是:使用部队申请→三级站在巡修时或专门派相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审核。通常是基层部队填写报废申请单,一式3份写明报废原因、专家鉴定意见、报废设备原价格、使用年限等,经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备案后方可报废。

2.4 报废设备的处置

(1)基层部队报废设备目前通常是由设备所属单位自行处理。对于无使用价值的报废设备,其零部件可以用于其他设备作维修配件用的可拆零部件,剩余部分经主管领导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交后勤部门按废品处理,同时在固定资产账目中进行销账。

(2)对人畜及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设备,如带有放射性物质的设备应交给部队或地方有关部门处理。

(3)未经上级主管卫生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理报废设备。

3 小结

卫生装备是基层部队卫生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医疗部门进行医疗活动的保障手段。卫生装备的合理报废是减少浪费、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的保证[3]。及时报废设备,但坚决拒绝随意报废、人为报废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应用新技术的卫生装备在部队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报废数量也越来越多,卫生装备使用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管理好卫生装备,成为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伍洪.基层部队医疗器械报废制度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48.

[2]杨满香.卫生装备使用和报废的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4):227.

部队卫生队 篇10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是由专业技术、管理方法、行为规范、实施机构组成的有机结合体, 能够实施完成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和措施。对于现代社会而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在所难免,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些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 SARS、H5N1高致病禽流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这些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国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传播, 给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甚至引起群体恐慌心理。而部队人员高度集中, 共同生活, 接触密切, 一些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 极易在部队传播, 短时间内可使大量官兵感染, 形成爆发, 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部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益增多, 部队内部也时有发生。尤其2003年非典过后, 部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逐渐形成一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防控措施体系。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进和军地交流以及参加各级培训, 部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 基本能胜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以应对重大传染病为例, 部队的综合防控措施主要内容为针对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分别采取切断传播链, 实施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 落实“五早”, 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以防疫为目的的管控措施, 实施多部门多专业的联防联控等, 均取得一定成效, 但也应看到部队防疫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部分人员意识淡薄, 缺乏应对的充足准备

甲流疫情发生后, 部分人员只看到甲流的低致病性, 没认识其在军营暴发的严重危害性, 在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甲流预防工作, 忽视对输入性病例的管理, 对外来进入军营的人员不落实检疫措施, 对与地方病人有密切接触的部队人员不落实隔离观察措施。疫情发生后, 未按照《军队传染病防治条例》规定时限进行传染病疫情上报, 法定疫情报告人对传染病报告意识淡漠、对群发呼吸道流感样病例不警觉、不分析, 没有做到“早发现”, 对营区出现的少量病例、尤其是有聚集发病的苗头时, 不能认真对待, 报告不及时, 失去了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时机, 对疫情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二) 疾病监测系统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疾病监测是掌握疾病分布、流行动态及早期发现疫情的重要手段, 对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播散、降低其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新发传染病带着巨大的威胁向当今社会袭来, 早期发现, 早期判断, 采取必要的措施, 确保部队不受疾病威胁, 或者是延缓疾病传入部队, 争取应对时间, 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目前很多地区的监测工作多为被动、静态监测, 缺乏主动监测, 造成漏报现象时有发生, 报告的完整性较差, 质量较差, 可信性低。

(三) 多部门组织结构协调不畅, 职责不清

部队传统认识上, 防控疫情的主体是卫生防疫机构, 而重大疫情往往只靠卫生防疫部门是远远不够的。2003年非典过后, 部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逐渐形成一套综合防控措施体系。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 能力显著提高, 在应对疫情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暴露了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联防联控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由于联防联控应用时间尚短, 缺乏经验, 各部门在组织结构和职责上有不清楚或重叠现象, 影响了联防联控的效果。

(四) 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不到位

部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应建立防控措施的落实制度, 如果各项防控措施制定的很好, 但不能很好落实, 防控的成效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如, 某院校在实施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过程中, 个别学员队发热病例居高不下, 经过对干预措施实施后的发病率、发病时间、接触史调查等效果评价发现, 各学员队在采取同样的防疫管控措施的情况下, 该学员队对学员疏于管理, 个别学员违规私自串班接触, 导致疫情迟迟无法控制, 这就属于防控措施未落实到位, 监管部门未起到监督作用, 导致防控措施效能降低。

(五) 缺乏应对疫情防疫管控的效果评价

某单位在处置一起甲型H1N1流感的过程中, 给大家配发了口罩, 可后来发现, 大家在配戴时, 不注意及时清洗, 这面湿了反过来戴那面, 使得口罩反而成了培养基了。因此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还应具备防疫管控措施的评价制度, 用以评估各项防疫管控措施的效果和效率, 对于效果和效率低下的管控措施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保证管控措施实施的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充分认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严峻性

SARS给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还没有消除, 甲流的爆发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这一切都表明, 人类和传染病的战争仍将是长期和艰巨的。作为部队疾病预防工作者, 要认真学习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令”, 贯彻“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工作方针, 依靠科学, 依法办事, 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 做好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认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意义, 克服麻痹思想和各种不正确的认识, 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时刻绷紧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这根弦;以专业的敏感性, 时刻注视着军内外, 甚至是国内外疫情动态, 为确保“打赢”而努力。

(二) 建立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快速反应, 赢得时间是关键。目前, 我军虽已开通了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 但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部队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报告疫情。因此, 加强管理, 充分利用高科技通信工具和信息载体, 各级防疫机构在完成好日常疾病监测的前提下, 加强与地方防疫部门的联系, 加强与部队的联系, 制定监测计划, 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 建立一条快速、通畅的信息报告渠道, 及时准确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预测, 为军政首长提供决策依据, 当好参谋。

(三) 充分发挥联防联控组织指挥机构的作用

联防联控组织指挥机构是部队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保证。多次抗击重大传染病的成功经验就是必须群策群力、多部门和全员参与防控疫情。具体就是要靠多部门参与、联防联控;由部队最高领导任总指挥, 卫生防疫部门负责提出要求并负责具体实施, 其他各部门配合并提供具体的帮助;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任务、职责, 规范在指挥活动及指挥保障的运作程序、内容、方法上一致, 同时各部门之间引入责任制, 部门领导作为直接责任人。这样在部队首长的直接领导下, 卫生部门牵头, 其他部门各负其责, 把防控疫情作为阶段性的首要任务去完成, 从而保障联防联控组织指挥机构顺畅、快速、准确、高效的完成任务。

(四) 加强防疫管控措施演练, 组织专项督导, 落实责任制度

部队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机构平时应未雨绸缪, 按照相关既定防控预案组织部队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模拟演练, 使各部门熟悉机构运作程序、明确各自分工、提前发现问题、查找原因, 使防疫管控措施实施更加顺畅、熟练。一旦疫情发生, 保证各部门快速响应, 各项防疫管控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发挥作用。同时, 建议部队应制定详细的责任制度, 规定责任义务和奖惩制度。对于在执行防疫管控措施过程中不履行职责的, 政治部门应坚决按规定处理, 对于防控工作出色的个人务必奖励。公平的奖惩制度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方法。

(五) 建立防疫管控措施效果评价制度

为保证有效防控疫情, 有必要引入防疫管控效果的评价制度。主要包括确定评价目的、建立评价体系、选择评价指标、实施评价。以干预措施的效果和疫情防控的结果为评价目标, 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事先、事中、事后和跟踪评价不同的阶段, 除采用定性的方法外还可进行定量评价。使防控疫情过程中, 防疫管控措施从开始实施、实施过程中到措施终止都能做到有指标、有依据、可控制、可调整, 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疫情防控措施高效、过程完整。

(六) 加强防疫机构技术建设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部队卫生防疫机构应在技术建设上下工夫, 特别是在病原学检测技术、消毒效果评价技术等方面下工夫。应结合防疫机构达标建设工作, 在加强装备建设、储备必要的试剂、药品和器材的基础上, 认真组织技术人员根据职责和任务分工, 全面进行人员培训, 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先进理论和先进方法, 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做到拉得出、救得下、防得住, 真正做到保障有力。

摘要:随着国内军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益增多, 部队卫生防疫机构的特殊使命愈显重要, 而且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 但在实践运行中也表现出几个薄弱环节:部分人员重视不够、组织结构协调不畅、效果评价反馈迟缓等问题, 为此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认识、建立报告系统、重视联防联控、加强防疫演练、完善效果评价、提高防疫技术。

关键词:部队防疫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参考文献

[1]王保真, 揭建旺.试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J].中国卫生资源, 2003, (6) :150-152.

[2]计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97.

[3]王永怡, 罗生强, 张玲霞, 等.积极防控传染病[J].传染病信息, 2008, (1) :1-6.

[4]王永怡, 陈文, 张玲霞.关注全球疫情思考中国的传染病防控热点[J].传染病信息, 2009, (1) :1-5.

[5]张玲霞, 王永怡, 陈文, 等.2009全球控传染病疫情聚焦[J].传染病信息, 2010, (1) :4-6.

[6]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传染病防治条例[Z], 2008.

[7]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Z], 2003.

[8]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Z], 2006.

[9]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Z], 2006.

上一篇:气候改造下一篇:设备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