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住宅装修设计

2024-10-05

老年住宅装修设计(通用9篇)

老年住宅装修设计 篇1

1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使老年人生活的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不同,老年人大部分日常生活往往都会在“家”中度过。因此,对老年人而言,住宅室内布局和装修设计是否真正便于日常的生活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很多有老年成员的家庭纷纷购房和装修住宅,但是在选择住宅和装修设计中却常常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而犯一些错误,为以后的使用带来诸多的不便。人到老年,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均会出现退化的现象。一般的住宅如果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就可能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住宅装修时有针对性的改造和设计,使其更加方便于老年人的生活,从而减轻老年人及其护理者的生活、工作负担。

对于老人来说,室内装修最重要的不是豪华与美观,而是安全、方便和舒适,因此与普通家庭装修有很大区别。下面分别从材料选择、室内色彩、照明设计、厨房设计、卫生间设计等方面阐述装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 材料选择

1)室内避免采用反光性强的材料,如墙、地面和桌面的用材,以减少眩光对老人眼睛的刺激。

2)地面材料应注意防滑,以采用木质或塑胶材料为佳;局部铺地毯容易边缘翘起,常会给老人行走和轮椅行进造成干扰。使用有强烈凹凸花纹的地面材料时,往往会令老人产生视觉上的错觉,产生不安定感,应避免选用。

3)对于痴呆老人来说,由于认知和判断能力严重退化,室内地面的材质或色彩在交界处的变化,往往造成其判断高低深浅方面的因难,如误认为地面上有高差,从而得小心试探,影响其正常行走,所以不仅要使地面在同一高度上,还要使材料尽量统一。而对盲人来说,不同性质空间的地面最好用不同质感的材料铺设,以使其可通过脚感和踏地的声音来帮助判断所处的空间。

4)墙面不要选择过于粗糙或坚硬的材料,阳角部位最好处理成圆角或用弹性材料做护角,避免对老人身体的磕碰。如果在室内需要使用轮椅,距地20cm~30cm高度范围内应作墙面及转角的防撞处理。

5)室内装修形式总体上宜简洁,避免过多装饰造成积灰。材料选择时还应注意其易清洁性。

3 室内色彩

1)老人房间宜用温暖的色彩,整体颜色不宜太暗,因老人视觉退化,室内明度应比其他年龄段的使用者高一些。

2)老年人患白内障的较多,白内障患者往往对黄和蓝绿色系色彩不敏感,容易把青色与黑色、黄色与白色混淆,因此,室内色彩处理时应加以注意。此外,还建议地面采用与墙面反差较大和比较稳重的色彩,使界面交接处色差明显。

4 照明设计

1)老年人对于照度的要求比年轻人要高2倍~3倍,因此,室内不仅应设置一般照明,还应注意设置局部照明,较易忽略的地方是,厨房操作台和水池上方、卫生间化妆镜和盥洗池上方等。加强照明除方便操作以外对保洁和维护健康也有重要意义。

2)室内建议采用高效能的暖色调灯具,并要注意其使用寿命及易更换性。

3)室内灯具的布置应注意使用方便,电源开关位置要明显,应采用大面板电源开关。较长的走廊及卧室床头等处,应考虑安装双控电源开关,避免老人在暗中行走过长距离及方便老人在床头控制室内的灯具。

4)为了保证老人起夜时的安全,卧室可设低照度长明灯,夜灯位置应避免光线直射躺下后的老人眼部。同时,室内墙转弯、高差变化、易于滑倒等处应保证一定的光照。

5 厨房设计

1)厨房形状以开敞式为佳。橱柜设计时应注意操作台的连续性,以便坐轮椅使用者可通过在台面上滑动推移锅碗等炊具、餐具而方便操作,减少危险。使用“U”形和“L”形橱柜,便于轮椅转弯,行径距离短,使用双列型橱柜时,两列间间距应保证轮椅的转弯。

2)为了方便轮椅使用者靠近台面操作,橱柜台面下方应部分留空,(如水池下部)。特别是低柜距地面25cm~30cm处应凹进,以便坐轮椅者脚部插入(见图1)。

3)橱柜高度应考虑老人身高的特点,台面高度一般为75cm~80cm。若考虑坐轮椅者的使用,台面不宜高于75cm,中部柜和上部吊柜下缘距地高度分别在1.2m和1.40m为宜。

4)灶具的选择,应考虑由于老人记忆力下降,常常忘记关火的现象,采用定时自动关闭和带有报警装置的炉灶,或没有明火不Á易烫伤的电磁炉较为适合。

6 卫生间设计

1)卫生间洁具布置应考虑留出轮椅进出和转弯的空间。

2)卫生洁具的色彩以白色为佳,特别是坐便器,除白色感觉清洁外,还使人容易发现、检查出排泄物的问题与病变。智能型座便器的温水冲洗等功能,对治疗老人的便秘、痔疮有很好的疗效,应推广使用。但智能型坐便器的周边要求是干燥的空间,应避免淋水,并需就近设置电源插座。

3)老人洗浴宜采用在浴缸外淋浴的方式,避免在浴缸中滑倒而出现危险,考虑到老人不能站立太长时间,浴室内应设供老人淋浴用的淋浴凳。扶手应根据需要连续设计。

4)卫生间座便器、浴缸、淋浴器等处应设水平和“L”形的扶手,保证老人站起的方便和安全。

5)与厨房一样,卫生间盥洗台的高度应考虑老人的身高条件,比正常的略微降低。为了方便坐轮椅使用者使用,盥洗台下部也需留空。

7 细部设计

1)为了保证老人行走方便和轮椅通过,室内应避免出现门槛和高差变化。必须做高差的地方,高度不易超过2cm,并宜用小斜面加以过渡。

2)室内家具宜沿房间墙面周边放置,避免突出的家具挡道。如使用轮椅,应注意在床前留出足够的供轮椅旋转和护理人员操作的空间。

3)门最好采用推拉式,装修时下部轨道应嵌入地面以避免出现高差;平开门应注意在把手一侧墙面留出约40cm~45cm的空间,以方便坐轮椅的老人侧身开启门扇。

8 五金设备

1)门窗、家具把手及水龙头开关等五金部件均宜选用受力方便的“棒状式”把手,避免使用球型把手,由于球型把手过滑且不方便抓握,不适合老人使用。

2)走廊和卫生间应设扶手,以木质为佳,直径4cm,高度约85cm~90cm。扶手应注意连续设置,因为老人在起夜时,身体未舒展开,暗适应又较慢,常常需要靠扶着连续扶手前行。扶手的端部应设计为下弯形状,以防勾住袖口,并有示意扶手结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B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S].

[2]JGJ26—2010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3]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老年住宅景观空间设计 篇2

一、老年住宅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一个好的景观空间,应该是能让老年群体感觉环境舒适且安静,能很好地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能满足不同需求的锻炼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氛围。所以,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功能多样性原则

根据不同个性的老年群体的需要进行合理安排,让空间中既有大的、热闹的群体活动空间,又有小的、安静的私人独处空闻。做到在一个整体的空间环境里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和公共私密分区。

2、安全性原则

任何一种为人所用的场所、物件、设施保证安全是设计最基本的原则。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在公共的空间环境中,一般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于老年人而言有时或许存在障碍和安全隐患。

·道路安全

绝大多数老年人喜欢散步,需有专门的行走道路,尽量采用斜坡,避免台阶,而斜坡的坡度不应该超过百分之五,活动空间需要畅通、易到达。且道路材质要具防滑、无强烈反光等特质。

·设施安全

老年人对外界的刺激、危险感知能力不灵敏,有时即便感受到了危险也很难第一时间离开现场,所以各类娱乐、保健设施在设计上应该注意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上的刺激和引导,同时应是安全和易于使用的,设施的尺寸也应该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确保其安全性。

·空间心理安全

老年人的休闲空间,特别是交往空间,其空间领域性宜采用半封闭的可防卫空间,使他们易于“控制”活动场所,消除过度的防卫感。

3、保健性原则

除了满足与外界交流的需要,更需要满足老年人健身的需要。利用可释放人体所需要的负离子等的保健植物,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生态的保健型环境。在园林设施上,可以多放置活动强度不大的健身设施。

4、醒目性原则

设计一些不同特征、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以及在各个路口设置一些带有色彩、声音变化等具有特色的标识来提醒老年人对空间感的识别。

5、文化性原则

景观设计可以结合地方的民族风情、文化历史来突出地方的特色,通过赋予空间不同的文化意义满足老年人怀旧心理的需要。

二、老年人住宅景观空间设计

1、集体活动空间设计老年集体活动空间主要是以娱乐健身为主的动态空间,如中老年在傍晚跳广场舞和交谊舞,武术爱好者练习武术、太极拳,定期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一空间要求场地较大、地面平坦,同时光线充裕,视野开阔,在这些场地的周围应有一些小亭、走廊、座椅等便于休息的设施,最好有大面积的树荫供人乘凉。

对于有高差地势的处理手法:坡道优于台阶,最大程度地实现无障碍通行。如条件限制必须设台阶,至少应设三级台阶,过少则容易为老人所忽视而发生危险。设计上应重视空间底面(地面、水面或草坪绿地等)的处理,对肌理、质感或色彩的选择应使不同区域间易于区分,有助于老人识别地点,提高对空间尺度感的把握。

2、小群体空间设计

由于性格和爱好的不同,有的老年人喜欢与三五好友一起聊天、学习交流。例如有的喜欢切磋棋艺,有的是花鼓戏爱好者,有的则交流牌技等。这一类型的空间不宜太大,一般以容纳4到6人为宜。要求夏季阴凉,冬季阳光充足,空间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不被外界干扰且有一定的安全感。

3、私密静态空间设计

有的老年群体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独处,有的则爱在特定的环境下缅怀过往,所以在园林中设置私密静态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类型的空间最好设置在风景优美且安静的场所,结合人文景观,四周要有灌木遮挡,与人流较多的集体空间应有适当的距离,避免产生环境污染。

4、亲子娱乐空间设计

不少家庭是三世同堂,老年人肩负着照顾下一辈的责任,所以,有不少的老年人是带着小孩游玩。亲子娱乐空间即当结合老年人活动空间和儿童活动空间的特点,设施上易多放置适合儿童游玩、锻炼儿童动手能力的安全设施,色彩易明快,并适当配置老年人锻炼的设施。在设施的周围,要设计高度不同的座椅,适合老年人和儿童休息,座椅视野要开阔,方便老年人观望和照顾小孩。

5、园艺活动空间设计

在国内外,有不少社区会专门设计一个供老年人动手的园艺活动空间,它不仅仅可以让老年人得到应有的体力锻炼,同时还可以拥有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此空间适宜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应有足够的座椅以及放种植工具的地方。

6、步行空间设计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散步和慢跑是较为常见的锻炼方式,所以,为老年人量身设计一个步行空间尤为重要。首先在步道的尺度上,一般要求至少在1.5米以上,确保步行者与轮椅能并排通过;路面应保持清洁干净,最好采用防水防滑防光反射的材质,防止地面路滑;老年人的记忆力、空间辨识感、视听能力都在逐渐衰退,方向识别感差,因此,在道路节点处(如景观节点、道路尽端处)应提供适量的标志性物体,使老人易于识别。标志物可以是形态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或装饰物,或者路标牌等明示性标志;一个富于变幻的有趣味的步行路线将缩短对道路实际长度的感受,使老人的行走感受更愉悦。而一条过于长直单调的步行线,则显得枯燥乏味,易催生老人的疲惫感。

7、坐息空间设计

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不只局限于运动,户外休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让老人休息、愉悦聊天、观赏的好场地能给老人带来安慰与欢乐。这样的休息空间可以是在树叶茂密的阴凉之处,或者户外建筑的屋檐廊架下。若是携带小孩,则应该临近小孩的娱乐场所,以便更好地照看小孩。休息之处要保持通风,但是不要在风口,保证有充足的阳光,座椅靠背要设计合理。观赏之景可模仿中国古典园林中“步移景异”的手法,使得景观灵活化,不仅可以使得老人有参与大众的愉悦感,也可为喜静型的老人腾出一个半私密的空间。

8、“被动式”空间设计

·老人于室内可观望室外花园或绿植、水景景观等,也称为“借景景观”

老人于居室内向外观望,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满足对外交流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时,在思考如何使人们更好地主动参与到室外环境之余,还应考虑到弱势老年群体的被动使用需求。比如一些宅前的花园景观等,老人虽然并非时常步入其中,但可发现他们喜欢驻足,静静欣赏。

·充分利用现有景观

通过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的营造,使周围的植物或构筑物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如在景色适宜的场地设置座椅、遮蔽物、围栏等,这一环境中的大部分事物都属于被动的利用,但可以形成良好的静坐休闲空间,丰富了老人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综上所述,我们对适合老年人活动的环境景观空间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应用于各种空间的景观元素采用适老化设计。文中所诉的适老景观空间类型是我司在长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经过研究、归纳、总结得出的。

参考规范: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2006

老年住宅景观空间设计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群体的数目持续上涨。年龄的增长带来生理和心理上微妙而显著的变化, 老龄人的生理肌能、心理感受、行为特征的变化, 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活动特点, 如何解决老年人居住养老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对老年住宅及景观空间设计也提出了严格又特别的要求。

我国老年住宅景观设计起步较晚, 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景观空间作为老年住宅内必要的元素, 对老年人的重要程度不可小觑。因此, 老年住宅景观空间的设计不同于常规景观设计方法, 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老年住宅景观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 发展水平不均。随着老年居住社区的增加, 景观配套远未跟上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 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老年社区景观环境配置较好, 而其他地区服务体系及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有些景观效果不好, 使用效果不佳, 设施不完善。第二, 景观缺乏针对性。在设计上缺乏对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研究, 没有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特殊性, 规划建筑景观产品类型单一, 景观环境与普通小区别无二致, 功能性不强, 不能适应老年人不同类型活动的需求。第三, 服务设施尚不健全。目前部分老年社区中配置的座椅、健身器材、台阶等没有按照老年人的生理需求而设置, 没有重点考虑老年人的安全, 缺乏有效的防范和救助响应机制。

2 需求分析

2.1 健康环境及心理、生理需求

老年人对自身的安全意识有所降低, 在老人室外散步、锻炼时, 应让其感受到环境中的确定性与安定性。

2.2 交流空间的需求

老年人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景观空间应尽量比较安静, 给老人亲切感, 提供老年人和家人相处交流及老人与老人之间交流往来的室外空间。

2.3 环境设施及其他因素需求

老年群体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户外环境设施种类齐全且保证安全, 设施、标识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无障碍设计, 并符合老年人人体工程学要求。

3 设计原则

3.1 安全性

人们生活的环境首先就是要安全, 对于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 一般人能做到的, 对于老年人而言可能就存在障碍或隐患, 所以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3.2 多样性

老年住宅的空间环境应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 设置丰富的空间以满足不同老年群体和不同老年活动的使用要求。

3.3 文化性

老年住宅景观空间设计要尽可能体现文化性, 传承地方文脉, 尊重当地民风民俗, 营造本土文化的同时, 融入现代设计元素, 平衡好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 迎合老年人怀旧的情怀。

3.4 生态性

老年住宅景观空间设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结合气候条件因地制宜, 创造自然化生态和社会化的生态。利用可再生资源, 节约能源, 平衡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效益。

4 设计策略

4.1 交通系统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住宅外部环境的道路交通安全, 应尽量人车分流, 避免台阶, 坡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利于老年人活动。

4.2 公共设施设备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 对外界的感知减弱, 有时很难有能力保护自己, 在各类娱乐保健设施的设置上, 应该注重感官的刺激和导引, 更应该从人体工程学角度考虑, 确保其安全使用和易于使用。

4.3 空间营造

第一, 室外集体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所可以是室外场地独立划分出来以供老人进行集体活动的区域空间, 老人可在此进行太极拳、健身舞等多种集体活动。空间要求场地开阔平坦, 光线充裕, 顶部要有遮阴设施, 保证夏天可以遮阳, 冬天可以晒到太阳, 形成一处供老年人娱乐休闲的活动区域。第二, 小群体室外活动空间。适合各种不同小群体老人活动的空间, 由于老年人与他人交往时的性格和心理因素, 多与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交流与活动, 该空间有利于其三五成群聊天学习、交流牌技等, 场地相对独立, 不易被外界干扰且安全, 同时也可以对外欣赏, 观看他人活动。小群体空间尺度要适宜、人性化, 细节设计上做到精美和雅观, 吸引老人。第三, 私密安静空间。由于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在心理上会有较大变化, 部分老年群体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独处, 设计较为私密安静的空间可以适应这部分老人的需求。风景较佳、安静的场所是较好的选择, 尽可能结合人文历史、自然景色, 与较多人群的集体空间保持合适的距离, 周边可设置低矮灌木分隔区域但不完全分隔视线。第四, 亲子空间。老年人很重要一部分生活是与儿孙相处, 甚至承担着照顾儿孙的责任。在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前提下, 设置老人儿童共同活动的空间和设施, 适合老人和儿童游玩和休憩, 视野开阔, 便于老年人看管儿童。儿童活动设施色彩明快, 锻炼儿童活动能力, 易于老人掌握并保护儿童。第五, 步行空间。老年人的生活并不是都处于休养之中, 散步和慢跑是有益的锻炼方式。富余变化有趣的步行线路可化解枯燥乏味的感觉, 增强老人的兴致。在安全方面, 需要采用防滑防水防反光的材质, 路面便于清洁。

4.4 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在老年住宅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何为老人度身定制一个安静、清净、休闲的生活环境成为重点考虑的因素。植物配置应选择观赏性强的植物, 尽可能选取冠大荫浓的树种, 既满足必须的遮阳、防风, 也提高空气湿度、增加负氧离子含量, 有益于老年人健康。应选择树形姿态柔美、舒展、生命力强的品种。开花植物与常绿植物要合理搭配, 多选用可散发香味的植物, 可净化空气、除尘杀菌, 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栗硕.适合居家养老的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4.

城市老年住宅开发的探讨 篇4

关键词:小城市;老年建筑;社区;居住空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养老问题。在哪里养老?如何养老?其中对老年住宅的开发应当是保障养老的首要问题,应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城市老年住宅的开发远不能满足城市养老的需求。主要原因一是现有老年住宅开发模式单一,二是没有有力的政策支持。

1.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老年人口系数是指一定时点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了人口老化的程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以上(60岁以上人口)或7%以上(65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世纪中期,我国老年人口为4100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5%。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为9857.8万人,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预测,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7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5%,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8亿,老年人口数比欧洲所有国家人口还多。而且总的地区分布情况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也高,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比较低。换句话,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老年人口的比例就越高,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已高于城市。

2.我国现行城市老年住宅开发模式及其特点

我国现行的城市老年住宅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家庭养老模式。

这种模式是老人与子女共住,空间上可能所有划分,或者“隔门隔户”,或者是复式结构的空间形式。这种传统模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很久。但是一方面由于“4+2+1”家庭普遍存在,在同一个空间里或是在同一个建筑内同时赡养两位及以上老人已超出赡养人的能力或精力。另一方面,這种方式更适合于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假如老人没有自理能力,则极有可能无法得到最好的照顾。所以这种模式越来越满足不了现代养老。

第二种是老年公寓模式。

这种模式是单独开发的老年住宅,社区内居住的都是老年人。它的优点突出:一般都挑选环境比较优美的郊区,配套齐全,老人可以在此受到良好的照顾。但是这种老年公寓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开发费用高,因此租金、收费或售价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对老年公寓的服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现在具有服务能力又愿意服务的人员供不应求。

以上两种模式都是市场化的开发模式,而以下几种模式是结合社会养老的模式。

第三种是私人开设的敬老院。

这种模式是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盈利的老年住宅模式。2005年以来,国家配备专门的政策来对孤寡、无生活能力的老人进行扶持,其中就包括公办敬老院的建设。规定根据地域不同,例如山东省滨州市,如果多盖一间房用于敬老院,地方财政就给予6000元、4000元、3000元三个不同级别的扶持资金,并规定对于翻修敬老院的,给予修理资金减半的补贴政策。

第四种是公办敬老院或是福利院。

这种模式土地是划拨得到的,在建设及经营过程中还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但是公办敬老院主要只是为了满足五保老人的养老需要。在他们入住之后,剩余的空床位已所剩无几。并不能满足其他有养老需求的老人的入住需求。况且由于国家对非五保老人并不给予补贴,所以,交纳费用后,这些老人的要求一般都高于五保老人,这就会在生活上、交往上与五保老人产生冲突。最终,这些敬老院宁可空着几张空位,也不愿再对外开放。因此,公办敬老院无法服务于社会养老。

3.老年住宅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没有充分对老年住宅市场进行细分。

在进行市场化开发时,统一的将老年人定义为60岁以上的人,而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这使得一些服务好、档次高的开发产品只在经济发达的几个大城市受欢迎,在中小城市的需求量不足。反之,如果只开发普通的老年公寓或是中低档次的私办敬老院的话,又不能满足收入高,需求档次高的老年人居住要求。

二是国家配套政策不完善,支持力度不够。

如果老年住宅产品是公办敬老院或民办敬老院,那么它享受的政策是较多的。但是如果市场化开发老年公寓,那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政策支持。

三是除了高档次的老年公寓外,其他社会开发模式对老年人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山东滨州张课家共有3家敬老院,其都是民办的。其中一家2600m2,供养着140位老人。现今供不应求,无空床位。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敬老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饮食差,大锅饭,种类少,营养贫乏,其中经济状况家较好的老人提出开小灶院内认为提出的人少,不能收回其成本,不允许。服务人员少,一号楼只有4名护工。二号楼只约1∶8比例的护工更是不够。设备少,有娱乐设施,但里面设施简陋,由于大多数老人来自农村,连棋牌室的活动都搞不起来。没有专门的康复医师,许多老人也不愿进行康复训练。

四是国家办理的敬老院规模大,设施好,人员都是国家安排的,但大多数收取的都是农村“五保户”,这80%的“五保户”收入低,从而公办的养老院服务更差,工作人员只顾拿工资,也不愿商业化运作那其余的20%的空床位。况且也会带来等级差别,影响管理,其余老人也对公办敬老院不太信任,认为民办的稍微好些,导致公办敬老院经营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4.对城市老年住宅开发模式的建议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促进老年住宅建设的全面繁荣。

这一系列政策应当包括土地出让金、银行贷款、税收政策、社区服务等方面。以解决老年公寓开发投资大,开发费用高的问题,解决民办敬老院由于土地限制无法实行规模扩大的问题,解决贷款难,服务人员少的问题等。

二是对老年住宅市场进行细分。

首先应根据老年人的体能、收入水平方面将其进行细分。

第一层,对于能够自理的高收入者,学历或名望较高的知识分子、退休人员等,可以开发老年公寓或老少同居一个建筑物或一个社区的模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层,对于中高收入者可以开发档次较高的敬老院,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第三层对于中低收入者应纳入到公办敬老院或福利院的服务范围内。

另外,还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来进行细分,对于喜欢交际,有社会交往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在城市近郊区或市中心周边开发老年公寓,或者在普通住宅小区内配置几幢或每幢设置几户老年公寓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要。对于喜欢清静,身体不是很好的老年人就可以在远郊区开发老年公寓。

三是用社区养老模式来完善已有养老模式的不足。

在一个住宅小区有专门设立的老年住宅楼;在一栋(层)住宅楼里有专门设立的老年户型;在一套住宅里有专门设立的老年居室。第三种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已有体现,但是在房间设计时缺少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的照顾。另外,这三种社区养老模式的开发必须有社区服务的配套。例如送货上门服务、社区医院服务、小区无障碍设计服务、社区娱乐设施的配套、社区食堂或餐厅服务等。因此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社区服务人员又成为急需之务。

参考文献

[1]刘美霞.老年住宅开发和经营模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栾淑梅,寿金宝.开发老年住宅大有可为[J]国防建设.2006.07

[3]张元端.“亲情社区”——住宅小区开发的新亮点[J]开发与建设.2004.06

[4] 吴 伟.上海老年住宅开发建设研究[J]住宅科技.2006.11

现代老年人住宅设计要素探讨 篇5

随着老年人总数越来越多, 老年人住宅设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过去的老年人住宅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在对老年人住宅设计的探讨中, 我们有的路走“偏”了, 有的路还有待探索。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更正我们之前的错误观念、探索并改善老年人住宅设计以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老年人住宅设计不等同于无障碍设计

在传统的老年人住宅设计中, 往往把老年人等同于残疾人进行无障碍设计, 但是老年人不等于残疾人。建筑师在户型设计时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老年人肢体残障层面, 各空间需要预留出轮椅通过的宽度和轮椅回转的空间。这些设计的假设对象都是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且都是有较健全的上肢但是下肢残疾, 能够独立地操纵轮椅进行室内外活动。但是在套内使用轮椅的老年人比例并不高, 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 我国只有1.17%的老年人使用轮椅, 而且在这些老年人当中大部分是有人陪护的, 上肢健全有力、可以在轮椅上自理的老年人比例微乎其微。与轮椅相比较, 使用拐杖的老年人比例较高,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3.13%, 这说明有一部分人在室内并不使用轮椅而是会用拐杖。所以, 针对生活能自理、下肢残疾的老年人轮椅回转空间的套型设计并没有普适性。 (见表1)

轮椅的回转空间在大套型中很容易实现, 但是在数量众多的中小套型中, 空间资源十分宝贵, 如何节约面积同时兼顾轮椅回转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一直是建筑师探讨的焦点。即便这样, 如果老年人住宅一律设计成有可供轮椅回转的无障碍环境, 会带来空间资源的浪费。如图1所示, 在传统的老年人卫生间设计中, 轮椅所占空间很大, 导致卫生间面积比一般卫生间多出1.61m2, 多出的面积占一般卫生间面积的35%, 而这些面积在使用中除了轮椅的使用功能外, 没有其他功能。此外, 为了使轮椅能够接近洗手池、厨房操作台等地方, 这些部分底部的储藏空间也必须空出来。这样的户型设计对于98.83%都不使用轮椅的老年人来说没有必要。尤其在中小套型设计中, 这一空间不合理利用的问题更加凸显。处理这类问题可以用潜伏设计的方法, 在设计之初预留出可以改造的余地, 如图2所示的在厨房一侧设计轻质隔墙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当老年人从能够自理转变到使用轮椅后, 可以将厨房等空间的轻质隔墙外移, 适当增加这类功能空间的面积, 以便轮椅使用者的需要。

图片来源:04J923-1老年人居住建筑标准图集

图片来源:周燕珉、程晓青等, 老年住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老年人住宅设计需要更有针对性

无论是在小区套型设计中还是在老年设施设计中, 对明确使用对象的设计需要更有针对性。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与身体健康状况差异很大, 不同的老年人对生活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部分老年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机体衰老症状:视力下降、听力衰退、肌肉萎缩、骨质变脆、老年痴呆等等。针对不同的症状, 在建筑设计领域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居住套型的设计中, 覆盖各种老年人情况的全面设计不仅投入较大, 还会带来资源浪费。因此对已知老年对象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才能满足多样需求。

老年人行动障碍不仅仅只有肢体残障一种情况。在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的残疾类别中, 听力残疾、肢体残疾和视力残疾占90%以上。老年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具有高度集中性, 其中, 听力残疾占各类残疾的38.42%, 居第1位;肢体残疾占26.79%, 居第2位;视力残疾占25.53%, 居第3位。

老年人听力下降会导致老年人在家中对门铃、电话铃、警报铃等设备声音不敏感, 所以需要在特定的位置提供声音与视觉、触觉相结合的设计措施, 以减少因听力下降导致的生活不便。肢体残疾也不仅仅是下肢的残疾, 上肢残疾、躯干残疾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针对不同部位的机体残疾, 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在下肢的残疾中, 如果在套内使用拐杖与使用轮椅也有相应区别。视力衰退也有相应的等级区分 (图3) , 针对普通的视力减弱, 老年人需要更大的字体或更明晰的图形标志去辨别。如果老年人视力只有光感或更差, 就需要增加盲文设计。

图片来源:成斌, 老年人住宅室内标识系统无障碍设计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32卷, 第3期, 2006年6月

此外还应当对老年人认知与记忆力减退的情况给予特殊关注。根据相关医学研究显示,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 (俗称老年痴呆) 平均发病年龄为76.9岁, 血管性痴呆为67.7岁。中国≥65岁人群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 男性为3.4%, 女性为7.7%, 总患病率为5.9%;血管性痴呆相应患病率, 男性为1.4%, 女性为1.2%, 总患病率1.3%。根据以上比例计算, 我国患痴呆老年人口比例达7.3%, 2010年患痴呆的65岁及其以上人口总数达到855.6万人。针对这些老年人的套型设计中要特别强调在宅安全的重要性, 认知与记忆力减退会使老年人丧失基本的辨别和判断力。针对这一情况, 防止走失、防止坠落、防止触电、防止煤气泄漏等安全措施需要设计完善。

3、老年人住宅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很多户型设计时, 建筑师会面临适用对象不明确的情况。对这种情况的设计需要增加一定的灵活性来适应老年人不同阶段的居住需求。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 身体状况也会出现从完全自理到半自理再到不能自理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住宿需求是不同的。为了明确使用者后给针对性设计留下空间, 故需要在不明确的时候留下空间灵活度, 以便日后改造。

对于住宅的灵活性设计应对策略, 其中之一就是采用大开间的结构形式, 内部空间使用轻质隔墙灵活分隔, 以满足不同的居住情况。这就要求在结构设计之初就需要选用框架结构, 或者结构尽量规整的剪力墙结构。在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当中进行空间的重组, 可以使功能空间的使用更加合理, 这不但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更可以根据具体的家庭情况做出变化。这种方式的灵活性最高, 平面越规整, 适合空间重组的条件越充足, 变化的形式也会越多样 (图4) 。

除了平面的规整, 还应当注意在适老套型中“弹性空间”的设计。

所谓的“弹性空间”是指可以灵活使用的多功能空间, 在老年人的不同阶段赋予“弹性空间”的功能可以不同, 如健全老年人的书房、隔代同居的儿童房、需要护理老人的保姆房等等。如果是不需要该空间的家庭, 可以将此房间与其它空间连通, 与其它房间合并, 这样也可以增加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图片来源: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 “可再生的居住细胞”

4、老年人住宅设计应提高防火设计标准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的衰退, 在行动力和反应力方面较为迟缓。老年人对火灾的感知能力比正常人低, 尤其是独立生活的老年人, 遇到火灾的危险系数更大。自理老年人虽然能够自理, 但是体能远不如青壮年人。半自理老年和不能自理老人遇到火灾后的安全疏散和救援十分困难。据上海市消防局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0年至2006年第一季度的火灾死亡人数中, 每年因火灾致亡的老年人数占到总亡人数的40%左右[4] (图5) 。由此可见老年群体是灾害疏散中的弱势群体。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高老年人建筑消防安全设计等级, 减少老年人在灾害中的伤亡率, 应是老年社区设计中关注的重点。

数据来源:2000~2005上海市火灾统计年报、上海市消防局2006年第一季度火灾情况简析

在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 对于老年人住宅及老年人设施的疏散距离没有明确要求, 并没有与其他民用建筑区别开, 设计时参考其他民用建筑的疏散距离显然不能适应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因此笔者建议将老年人住宅及老年人设施与别的民用建筑区别开, 在设计的时候应当从严设计。此外, 为了降低老年人在突发事件中受伤的概率, 在老年人与年轻人居住的混合住区, 老年人住宅应尽量布置在建筑的一层和二层。如果是高层老年人住宅要考虑加强避难层的设计, 增加避难层的数量, 以满足老年人的应急需求。老年人建筑的设施设备也应当提高配置水平, 多层住宅应当配备电梯, 高层住宅应配备可以容纳担架的电梯以应对生活中的急救情况, 老年人建筑均应设置自动报警系统、通过多种感应方式将灾害情况预报给老年人、亲属以及应急指挥中心, 尽全力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改善老年人居住条件。引导开发老年宜居住宅, 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这一发展任务显示出在我国老年住区的实际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未来住宅区的新建和改造实践中, 老年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何能正确的对待老年人住宅中的设计问题, 切实关系到今后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居住品质。老年人住宅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需要在广泛的探讨声中找到明确的方向, 作为设计师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郭平, 陈刚.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200~201.

[2]杜鹏, 杨慧.中国老年残疾人口状况与康复需求[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9 (3) :262~265.

[3]张振馨等.中国北京、西安、上海和成都地区痴呆亚型患病率的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5, 5 (3) :156~157.

老年住宅装修设计 篇6

1.1 我国老年型社会的养老现状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总数为13.28亿人;而且, 我国的人均资源少, 物质财富低, 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还有一定差距。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控作用日益明显, 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和总数快速上升, 社会生活快速地进入了老年型社会。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67亿人, 占总人口的12.5%, 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13亿人, 占总人口的8.5%[1]。

与其他的老年型国家不同,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规模要大于一般国家, 并已表现出高速化, 高龄化, 基数大, 差异大的特征。据预测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85亿人, 205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84亿人[2]。

1.2 居家养老模式是主流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强调家族亲情, 提倡尊老爱幼, 形成了子女孝敬老人, 长辈关爱晚辈的社会习俗, 传统上的养老方式为家庭生活养老。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 我国老年人大多重视家庭的价值, 眷恋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 对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里关系有深厚的情感, 不愿意轻易放弃原有的生活规律。据上海卢湾区对560个有老年人居民户的调查, 愿意在家养老的老人占92.7%, 其中包括愿与子女同居者占49.2%[3]。

据建设部统计数据表明, 2005年全国城镇住宅私有率为81.62%[4], 而同期国际上部分发达国家的住宅私有率却比我国的低, 加之我国当前的社会化养老院水平较低, 居住条件、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有限, 老年人觉得与自己居家生活相差甚远, 使得许多老年人不愿放弃自有住宅而入住社会化的养老院。

应该强调, 老年人不仅追求健康长寿的生活, 而且依靠住宅实现养老养生的品质生活, 对住宅的依赖程度和对住宅的功能要求远远大于年轻人。在住房保障日益市场化的今天, 老年居住建筑不仅要满足当代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而且还应充分考虑到逐渐富裕起来的中青年人群若干年后退休养老的居住需求。

2 养老模式与老年居住建筑类型

在我国当前的老年人生活中, 按照养老保障方式和养老地点的不同特点, 养老模式通常有三种形式:传统的家庭养老 (即居家养老) ;社会化养老;个人、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养老模式[6]。不同的养老模式决定了老年居住建筑有其相应的类型, 依据现有的老年人养老居住特点, 老年居住建筑主要包括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两种类型, 分别对应家庭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两种模式, 如图1所示。而个人、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养老模式主要通过老年住宅组团的社区服务设施来实现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的兼顾。

老年住宅是指供家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使用的住宅, 包括两种情形:1) 合居:老年人与其子女亲属同住在同一套住宅内。2) 独居:老年人独立居住一套住宅。老年住宅是实现居家养老的物质场所, 居家为核心, 住宅为依托。

3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住宅适应性设计

3.1 独居模式老年住宅

独居模式老年住宅是指老年人独立使用居住的一套住宅, 其子女与老人不共同生活。独居模式中存在两种形式:1) 子女与老人分离较远, 通常不在同一城市, 老人单独居住的形式, 即常说的“空巢”而居;2) 子女与老人毗邻居住, 通常在同一个居住小区 (甚至同层隔户) , 彼此生活相对独立, 从而形成了毗邻而居的形式。

对独居老人的住宅而言, 主要考虑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安全性:尽量消除住宅户型内部楼面高差, 卫生间、厨房等因构造、结构等原因需预留高差的, 可改为小斜坡。地板面层应采用亚光面层, 减少室内眩光。在走道、起居室、卧室等墙面设木质扶手, 高度设在距地面0.8 m处, 为老人行走提供帮扶支撑;浴缸、坐便器旁均应设置防滑扶手, 以免老人失稳跌倒。电源开关、插座分高低两排设置, 高排插孔高度在0.85 m左右, 低排插孔高度与轮椅脚踏高度相当, 在0.25 m左右, 并设开关带保护盒, 防止触电。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有较大衰减, 辨识物体细部能力较弱, 应在走道、卫生间等光线昏暗处设置长明灯、夜灯。

2) 便利性:卫生间、厨房应采用防滑面层, 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8 m, 满足轮椅通行的最小宽度;开门方式应采取滑动开启的推拉门形式, 便于老人乘轮椅时独立操作。卫生间的洗脸池高度在0.8 m左右, 下部凹进架空以容老人膝腿;坐便器高度0.45 m左右, 以方便老人坐用浴缸、坐便器。主卧室可设置低窗台, 使窗台到地面的高度在0.6 m左右, 并设安全栏杆, 便于老人在轮椅上观窗外风景, 扩大视野;主要阳台应朝南, 进深大于1.5 m, 满足老人晒太阳、观景等需求, 也确保轮椅回转半径。电源开关、插座均应用宽体开关, 带指示灯, 便于老年人识别使用。

3) 救急性:在老人卧室床边明显处应多设插座, 以便家庭医疗保健和家庭急救;在室内各空间墙面, 均应设拉环式急救报警装置, 特别在浴缸、坐便器处要确保伸手可及。报警装置应同社区物管中心相联, 便于报警和提供快速救援。

3.2 合居模式老年住宅

合居模式的老年住宅通常由老人、子女或孙辈的两、三代人共同居住。这种合居模式的住宅中, 老人独立拥有老人卧室, 其他公共活动空间如客厅、餐厅等都与子女共用, 老人生活独立性较弱, 联系性较强, 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日常起居活动的独立性和私密性。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强调老年人居住的舒适性:

1) 相对独立: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 合住模式的老年住宅应突出强调老人房间的相对独立完善性。老人的卧室面积略大于普通卧室, 使其兼具一定的起居活动功能, 满足老人房间的私密性、独立性和便捷性要求。住宅内部门洞和走道净宽应不小于0.8 m, 为日后使用轮椅预留空间。在平面流线组织时, 减少从老人房间到卫生间的距离, 若条件许可, 宜单独设置老人专用的卫生间, 细节要求同独居模式中的便利性内容。2) 减少干扰:在保持老年人相对独立生活的同时, 应该说明,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 老人的生活节奏与子女存在差异, 也需要强调减少老人和子女间的彼此干扰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 老年人的听力在逐渐下降, 对老年人常使用的房间应提高声反射能力和门窗孔缝的隔声能力。在老人房间可增设弧形转角面、装饰面, 既能提高声扩散能力, 使室内声场均匀, 老人听的更清, 也有助于减少凸起磕绊。3) 促进交流:在合居模式的老年住宅中, 应增大餐厅、厨房的面积, 起居室、客厅面积保持适当大小, 从而增加老人与子女间的交往, 促进感情沟通和交流。

4 结语

人的老化是自然现象, 居家养老也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时期内老年生活的主要必然模式。与残疾人生活方式不同, 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有个渐变的过程, 对老年住宅的使用功能要求也是循序而升。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住宅的设计理念强调住宅的适应性功能设计, 通过设计并加强住宅的安全、便利和救急等建筑功能和服务设施, 提高老年人的居住质量, 以激发老年人的生活情趣, 促进老年人以积极的心态发挥自身潜能, 延年益寿, 安享晚年。

摘要:对形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探索了居家养老的不同类型, 梳理出居家养老模式对老年居住建筑的需求, 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以建筑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视角, 从安全性、便利性、救助性和舒适性等方面, 针对性地提出了老年住宅的适应性设计要点, 以提高老年人的居住质量。

关键词:老年住宅,居家养老,适应性设计,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0-02-26) [2010-03-09].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gb-detail.asp?id=11548.

[2]包宗华.发展老年住宅几个问题的探讨[J].老龄问题研究, 2006 (10) :8-12.

[3]汪霄, 刘雯惜, 孙剑.城市老年住宅建设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探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2) :74-78.

[4]建设部.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 (2006-07-03) [EB/OL]. (2006-09-26) [2009-05-12].http://www.mohurd.gov.cn/hytj/dtyxx/zfhcxjsbxx/200804/t20080423-160502.htm.

[5]梁文静, 陈龙乾, 周天建, 等.城市老年住宅需求调查分析———以徐州市为例[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8 (4) :43-46.

[6]王茹.当代社会老年住宅发展探索[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18 (1) :40-44.

老年住宅装修设计 篇7

1 新的老年期的确定

资料表明,人类的平均自然寿命已经有所延长,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可以规定60岁或65岁以后为老年期(old age),其中80岁以后属高龄,90岁以后为长寿期。在身体健康状况、生理、心理需求方面,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针对这样一种状态,我们的室内设计应针对老年人口的不同年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

2 多代户住宅的定义

“四世同堂”这个词语一个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给人团圆美满、富足安康、家庭和睦、子孙满堂印象,是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的理想生活。当前,居家养老是仍然我国的主要的养老模式,老年人住宅是居家养老的主要载体。多代户住宅即当代版的“四世同堂”,通过对一些城市住宅的调研,我们可将老年人养老的住宅分为纯老户住宅与多代户住宅,即只有老年人的住宅和老年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住宅。

3 多代户住宅的老年人室内空间设计原则

中国式的家庭在子女成家后与父母同住,这样多代户的室内设计就应较好地解决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不同需求,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和年轻子女的不同,为老年人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空间,并给子女留有足够的余地,同时会有共有空间使用的存在,条件的多元性体现在许多方面。老年人应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特别是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需要子女或护理人员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这就提出了对于老年人居住空间在考虑到老年人需求的同时兼顾其他人的需求,也就是居住条件的多元性。

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有个渐变的过程。本文研究和设计基点是以老年期的老年人作为空间的使用对象,使其不是一味勉强负适应和迁就既定的居住环境,而是应该通过对居室的合理设计从根本上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最大限度地延长健康期推迟护理期的到来。

4 多代户住宅的老年人室内空间设计应用

4.1 功能与布局

多代户住宅的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年轻人均应有独立的居住空间。我们知道,人在进入老年期,从心理到生理上均会发生些许变化,如行动举止逐渐变的缓慢,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弱等。为适应这种变化,首先设计要考虑的是功能的完整性,室内各个部分的功能设计要兼顾家庭各成员的适用要求。门厅换鞋的功能最好能有座位或者鞋柜旁边应有可供撑扶的台面,便于老人站着换鞋撑扶之用。老年卧室应有独立厕所及浴室或临近浴厕,并考虑看护空间,由于老人做下蹲和起立动作较为吃力,座便器的选择要坐高尺度偏高但也不宜过高,一般可以考虑38~42 cm为好。设浴缸的卫生间浴缸过高会影响老年人迈入或迈出,过低又会使搀扶者感到吃力,所以就要求浴缸的尺寸与位置应为二者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卧室使用而积不宜小于10 m2,以15 m2较为适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设立单独的储藏间或更衣室,衣柜的尺度设计要考虑到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特点,过高或过低的储物空间划分均不可取。多代户室内设计中,应尽量消除室内地坪的小高差(如通往阳台部分的地面高差等),室内铺设的地板宜多考虑实木(仿实木)地板,地板砖的选择要求要防滑、耐磨、易于清洁等特点,建议采用仿古砖系列。有楼梯部分的多代户设计,楼梯的宽度与普通楼梯相比应作适当加宽。楼梯的坡度与普通楼梯相比应减缓,并应安装扶手,这些对老年人安全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4.2 室内家具的选择

由于老人通常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在家逗留式活动所动的机会增多,所以在家庭的每个家具区域内,要考虑设置一个让老人舒适坐靠的坐椅或沙发。对于坐式家具的软度与高度同样有区别于年轻人的要求,首先沙发高度应当选择稍高的款型,有利于其肢体的血液循环,不易感觉疲惫;其次沙发不宜过软,过软的沙发会让老年人身体陷进去,坐的时间一长就不便于起身。同时必要设置配套方便老人放置手中物品的茶几或小桌。家具的转角宜圆滑、避免带有突出的棱角,且结构牢固,以免老人在用力或身体失衡时失去足够的有所依托,保障老年人在家的安全性。

老年人的床具与坐具一样要有合适的高度和软硬度。一般选择略高、硬度适中的床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床具一般岛式布置,可在床具侧边或墙而上应安置便于老年人起身的扶手。老年人学习的书桌桌面高度应比正常书桌低8 cm左右。室内应不设计开启困难的门,门的把手应选用旋转臂较长的把手,不宜采用球形把手,拉手高度宜在870~1 000 mm之间。

4.3 色彩环境

人在老年期一般人生经验、阅历丰富,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事情。且由于老花眼的原因,近距离视物模糊,在居室色彩的选择上,老人房间的配色偏重于古朴,色彩平和、沉着的室内装饰色,颜色过渡宜柔和淡雅,比如以柔和的壁纸花色为色彩主题的淡雅型体系配色,也可以采用全面配套的以凝重沉稳的天然材质为主成熟型配色体系。

4.4 室内光环境

室内的光环境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部分,人工照明的设置一般采取基础照明与装饰照明相结合的方案。据有关资料表明老人对照度的要求比年轻人要高2~3倍,房间照度需比一般住宅同类房间提高2倍以上,整体照明应均匀全面,避免采用眩光。避免引起视觉上刺眼、眩晕等不适感。老年人一般有起夜较勤的现象,在室内照明设计上,应考虑夜灯的设计,夜灯灯光强弱要适中,开关设计位置方便。老年居室的自然采光不必太多,房间宜设置在南向,要通风良好。室内光线应自然、明亮,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对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有效利用自然光,享受户外空间环境,这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十分重要。

4.5 声学环境

老年期人的体质下降,致使脑功能逐渐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一些老年人对“噪音”特别敏感,外界的噪音给人体心血管系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要防止噪音的干扰,对居家最基本的要求是门窗、墙壁隔音效果好,临街或临近噪声源的房间要采取隔音措施。具体窗户的玻璃可以做双层中空玻璃代替普通的玻璃,也可以通过安装内窗的方法提高窗户部位的隔音效果,增加门窗的密闭性,尽量减少它的缝隙;还可悬挂具有隔音效果的窗帘等。

4.6 心理环境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老年期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心理上也发生变化,往往会出现留恋过去,害怕孤独,思维逻辑性和辨别能力减弱等现象。老年人居住空间的一切设备设施和空间设计要点,都应围绕提高老年人对现有空间的认可度为目标。实际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宁可留在设备设施并不完善的旧居中生活,也不愿意选择搬到设备设施相对完善的新环境中去。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原有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回忆过去,维系原有的社会活动和交往。因此,多代户居家室内设计应尊重老年人保留记录了其人生经历的物件或者记录家庭历史的物件,并为适当为其留出特定的空间或陈设。生活是日子的沉淀,本身有一种人生的美感。老年人的人生得到了尊重,这无疑将提高老年人的心里生活质量。此外,在居室的饰品陈设布置上应体现老年人个人的情趣和爱好。在室内空间布置书画艺术品、工艺品,室内设计结合种植一些花草或盆景,取得自然的意境,配合布置安乐椅、太妃躺之类的休闲家具,创造一个清静舒适的生活和起居环境,使老年人能够幸福的度过老年期。

5 结语

我国即将成为一个老年大国,对于老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更要从多角度观察、关注,如何确实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居住质量。老年住宅的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比健康者要求更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安定。我们应以人为本,为老年人设计创造宜居养老的良好环境,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摘要:对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模式进行了分析,从城市多代户老年空间的室内设计的方法展开研究,在老年居室的功能布置、视觉、声学、心理环境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设计参考,形成通过住宅的设计创新来创造宜居养老的室内空间,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了良好的宜居环境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老年期,多代户住宅,居家养老模式,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 开彦.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概论[J].住宅科技,2000,(10)

浅析老年住宅 篇8

1老年居住区规划的措施

(1) 道路系统:随着年老体衰或出现残障, 设置居住区道路网有必要按 (使用助行器具、轮椅、自行车、儿童玩具车、婴儿车、残疾人专用车等) 实际情况把步行者、非机动车及机动车三者关系理顺。以保持良好的交通秩序。

(2) 组团环境:组团休闲场地, 容易到达, 位置局中, 来往便利, 步行往返300m左右, 近旁可停靠社区交通车。夜晚有照明。休息座位数目占用户数的4%~6%。铺装地面平整, 防滑不积水, 可满足小型体育锻炼需要。

(3) 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生活中心区:从减轻生理负担到满足精神需要等方面来考虑在居住区附近都应设置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商业和服务业、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计都应当体现平等参与和谐共处的共同愿望。

2老年住宅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我国老年养老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老年公寓住宅、社区 (家庭) 养老, 护理和医疗型老年机构。老年住宅设计上要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在老年住宅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常独自居住, 这样在空间设置方面, 老年人一般希望相对独立, 与子女家庭保持适当的距离。同时又处于近邻, 以便需要时能得到子女们的照顾。与子女住同一单元应尽可能分门出入。避免使用习惯上的差异, 减少相互干扰。

(2) 老年人住宅在设计是要考虑居室内采光要充足, 要有宽敞的空间, 良好的通风, 便于室内空气流通。这样利于促进老年人的新陈代谢。由于老年人视力减退, 易患各种眼疾, 辨色力差, 应提高房间照度, 并抑制眩光, 在居室里工作或阅读时的照明亮度要比一般居室的亮度高2倍左右。

(3) 由于老人体温低于常人, 对温度也比较敏感。采暖地区应考虑提高供暖温度, 室温一般在25左右为宜。

(4) 对使用轮椅的老年住宅, 门应做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 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在入口处应设置坡道, 坡度不大于1∶12。电梯口处与建筑物的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地面、楼梯、倾斜路面要使用防滑的建筑材料。

(5) 老年人往往因不注意或路面不平绊倒而发生骨折, 在有门的出入口。例如厕所、浴室、阳台等出入口处要避免留有门槛, 台阶之类的不平地面, 同时也要注意消除不必要的突出部分。住宅入口处面积要适当增大, 门的宽度要适当增加, 地面力求平坦, 便于轮椅通过, 并在老人经过处安装扶手 (如图1) 。

(6) 厨房及卫生间面积要适当加大。便于坐凳或轮椅使用。厨房内洗涤及灶台和卫生间洗面台下应凹进, 以便老人可坐下将腿伸入操作。卫生间应靠近卧室, 卫生间内与坐便器相邻墙面应设水平高0.70m的“L”形安全扶手或“‖”形落地式安全扶手。在夜间厕所与寝室最好能安上夜间照明灯, 并且避免电灯开关设置在暗处或不方便的地方。老年人对噪声是很敏感的, 所以住宅内的隔声性能要适当加强。

3老年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1) 楼层选择对处于自主行动区和介助期的老年居民要便于平时本人独自外出和返回。面对处于介护期的老年居民则要便于平时由护理者协助外出和返回, 遇有断水、停电或电梯故障时减少麻烦, 遇有疾病求医能承担架外出, 遇有紧急事故发生时利于疏散脱险。

(2) 从空间 (消除室内高差) 、装置 (设置扶手、地面防滑) 、设备 (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 、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 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考虑相互之间的交流空间, 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 为老人们提供休息和增加互相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

(3) 交通空间。 (1) 楼梯:老年人下肢功能衰退, 上下楼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上下楼梯时容易发生踩空、滑倒等危险, 因此老年人用楼梯的宽度与普通楼梯相比应作适当加宽。楼梯的坡度与普通楼梯相比应减缓, 并应安装扶手, 这些对老年人安全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如图2) 。 (2) 电梯:老年人使用的电梯, 所使用的对象虽大多为轻度障碍, 但应考虑使用轮椅的情况。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老年人电梯的设置应满足以下条件:超过三层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应配置电梯。供老年人使用的电梯应选用速度较慢、运行平稳的电梯, 并每层设站。候梯厅和轿厢的尺寸应能满足轮椅和急救担架的进出要求, 避免高差, 轿厢沿周边离地0.9m和0.65m高处设置安全扶手。降低电梯按钮和操作盘高度, 使用触摸式按钮, 延长闭门时间, 轿厢内两侧设扶手、在后背板设方便轮椅出入的镜子。安装电视监控系统。

(4) 从建筑人体工程学的观点出发, 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 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

(5) 从安全、防火标准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老年人居住建筑安全与防火标准应略高于普通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 老年人居住建筑安全疏散距离宜作缩减, 楼梯、走廊和底层疏散外门净宽应适当加宽。三级及三级以下防火等级的老年设施, 其层数不应超过三层。

(6) 照明:人到了老年视觉功能明显衰退, 对色差的识别能力下降, 因而常规的照明标准不适应于老年人居住建筑, 提高室内照度, 改善房间亮度的均匀性, 避免产生眩光, 选用显色性较好的电光源有利于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的正确分辩。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照明应注意光色的搭配, 最好考虑布置了2~3个层次冷暖搭配的灯, 并具有调光功能, 以便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心情、不同视觉需要进行调节。根据视觉心理影响因素进行照明光环境设计。

4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 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 我们应当参照我国现有的养老方式, 结合北美洲, 欧洲及日本的一些老年住宅的开发案例,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住宅政策, 加强对老年住宅的规划和研究, 从市场和需求的角度对老年住宅的开发前景进行研究与分析。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舒适、快乐。

摘要:针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状况, 参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设计的居住环境, 应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创造灵活、多样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以保证老人与社会的交流, 维持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

关键词:老年居住区规划,老年住宅,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高宝真, 黄南翼.老龄社会住宅设计[Z].

[2]GBJ96~86, 住宅设计规[S].

[3]GB50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4]JGJ122~99,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S].

[5]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S].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聚焦老年住宅智能化 篇9

而老年住宅智能化可根据《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规定, 按养老住区建设系统规划、功能规划和建设要求的不同, 将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 来作为评定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等级划分的根据。养老住宅智能化的三种等级可根据老年住宅模式的各自需求配置相应的智能化设备, 满足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

本期专题策划聚焦老年住宅智能化, 让智能化的设备, 使老人的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本栏目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感谢您的参与与支持!

上一篇: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下一篇:能源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