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支付体系

2024-09-15

混合支付体系(精选3篇)

混合支付体系 篇1

我国现行的支付结算法规制度主要包括1996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及1997年12月补充修订的《支付结算办法》。10多年来, 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金融机构结算工具的创新,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针对支付体系的新变化, 梳理归纳了《支付结算办法》不合时宜的地方, 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一、支付体系发展现状

自1997年以来, 我国的支付体系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6月建成运行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 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及资金运行的“大动脉”;2006年6月建成运行的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金额、大批量跨行支付清算业务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公共平台;2007年6月25日全国上线运行支票影像系统, 运用影像技术将实物支票转换为支票影像信息, 打破了支票的地域界限, 实现了支票在全国范围内的异地结算。科技进步使市场交易等支付流程发生了变革, 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电子支付手段的出现使实体账户与虚拟账户互为补充, 使支付更便利, 也对传统的支付结算法规提出了新挑战。

二、《支付结算办法》的存在问题及修改建议

(一) 支付结算制度与现行支付结算监管体制不适应

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 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事实上, 自2003年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人民银行分设后, 对于支付结算的检查、管理、监督、投诉受理、行政处罚等职责一直没有明确归属哪个部门, 基层央行在处理支付结算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无法可依。

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积极会同银监等有关机构, 全面修订与现行支付结算监管体制不相适应的支付结算制度, 为基层央行和银监机构开展结算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一是修订协调监管制度, 进一步明晰具体业务品种的管理权、清算环节的结算管理等, 只有明确职责权限, 才能避免出现监管真空。二是人民银行与银监机构应尽快会同辖区各金融机构建立起良好的支付结算监管和协调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 就支付结算资料信息及时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协作, 形成合力, 依法监管, 共同维护辖区支付结算工作秩序的稳定。三是要指定专门负责结算业务的监督部门, 公布投诉电话, 及时解决商业银行之间和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结算业务纠纷以及在清算环节发现的结算问题。

(二) 过于狭隘的结算主体与支付结算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支付结算办法》第3条称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第6条规定“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得作为中介机构经营支付结算业务。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实际上, 作为虚拟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 虚拟电子商务目前正在中国蓬勃发展。在产生实际物流的现实电子商务中, 目前出现的“网络虚拟货币”已不下10种之多, 如腾讯Q币、网易泡币、新浪U币、百度币、酷币、魔兽币等, 这些虚拟货币目前采取手机支付、充值卡支付、银行/邮政汇款支付、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方式, 结算主体有别于传统的“银行-客户”模式。面对这些经济社会新事物, 《支付结算办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者, 必须根据当前金融发展状况, 充分预计、顺应金融创新潮流, 借鉴国外相应立法, 加快建立我国电子支票等网络结算方式的制度规范, 把支付监管的领域扩大至电子货币、网络结算等新兴结算方式, 把除了银行之外的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纳入支付结算主体构成之中, 促进电子支付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 票据的区域性规定与票据流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支付结算办法》第26条规定:“区域性银行汇票仅限于出票人向本区域内的收款人出票, 银行本票和支票仅限于出票人向其票据交换区域内的收款人出票。”第27条规定:“区域性银行汇票仅限于在本区域内背书转让。银行本票、支票仅限于在其票据交换区域内背书转让。”第28条规定:“区域性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支票出票人向规定区域以外的收款人出票的, 背书人向规定区域以外的被背书人转让票据的, 区域外的银行不予受理, 但出票人、背书人仍应承担票据责任。”人为地设置区域性银行汇票, 将本票和支票的使用限定于固定的交换区域内, 是科技手段不够发达的表现, 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也与票据的可流通性存在冲突。虽然第28条明确规定了跨区域出票、转让中出票人和背书人仍应承担票据责任, 但同时又规定了跨区域出票和转让票据的, 银行不应受理, 极大影响了此类票据的流通和使用。

随着经济、票据业务的开展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成功推广运行, 票据的流通已逐渐摆脱地域的限制, 建议应对上述条款进行修改, 将“票据交换区域”等此类限制票据流通的词语删除。

(四) 票据签章的规定与电子化发展的需求不适应

《支付结算办法》第23条规定:“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 应为该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或者公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者盖章。个人在票据上的签章, 应为该个人的签名或者盖章。支票的出票人和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人在票据上的签章, 应为其预留银行的签章。”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在票据业务中的应用, 包括支付密码等在内的电子签名作为一种较先进而科学的验证方式已经获得普遍推广应用, 它对于保障出票人、持票人及银行的权益, 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支付结算办法》过分强调签章的形式性, 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根据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第14条“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规定, 建议修改《支付结算办法》中第23条、第114条等与签章相关的规定, 完善电子签名使用制度, 赋予电子签名与签名盖章等同的结算效果, 为电子票据的发展提供根本的法律技术保障。

(五) 《支付结算办法》规定与结算现状不相适应的其他地方

随着业务和科技的发展, 现实中通过邮寄凭证完成资金汇划的方式已少用甚至停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也已经停止代理兑付各商业银行的银行汇票;手工联行方式仅作为一种应急备用结算方式存在;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大额转汇的规定也已经取消;企业签发支票除了手工填写外, 也有采用支票打印机打印签发的;信用卡业务增长迅速, 单位或个人持信用卡消费习惯逐渐形成, 消费金额增大。

鉴于此, 建议取消《支付结算办法》第59条第2款“签发转账银行汇票, 不得填写代理付款人名称, 但由人民银行代理兑付银行汇票的商业银行, 向设有分支机构地区签发转账银行汇票的除外。”第208条“银行办理支付结算, 不准逃避向人民银行转汇大额汇划款项。”第246条“银行未按规定通过人民银行办理大额转汇的, 应按规定承担行政责任。”建议将第120条“签发支票应使用碳素墨水或墨汁填写, 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改为“签发支票应使用碳素水笔填写或打印, 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第201条“委托收款结算款项的划回方式, 分邮寄和电报两种, 由收款人选用”改为“委托收款结算款项的划回方式, 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办理”;放宽对第153条“信用卡透支额, 金卡最高不得超过1万元, 普通卡最高不得超过5千元”的限制, 适当调高透支额度, 以满足和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苏东海.对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 2005.

[2]孔繁强.对我国现行票据制度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 2005.

[3]陈树芬.谈支付结算体系及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混合支付体系 篇2

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课题之一。

一、当前农村金融支付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农业人口11.59万人,占总人口的78.7%,共有13个乡镇、110个自然村。现有农村金融营业网点20家,其中:农业银行2家、农村信用社12家、邮政储蓄6家。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能办理的支付结算方式主要有:现金收付、转账、电子汇兑、委托收款,主要的支付结算工具为:银行卡(借记卡、贷记卡)、个人通存通兑业务以及连接全国人民银行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没有其他的支付结算工具。据调查,当前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绝对数量偏少。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商业银行大部分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只留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严重不足。据调查:全县是平均每3874人拥有1家金融营业网点,城区是每1668人拥有1家金融营业网点,而农村是5795人才拥有1家金融营业网点。

2、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工具不足。从农村金融机构的结构看,除了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的少量网点外,别无其他的商业银行,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网上银行、电话(手机)银行、全国支票影像系统等结算支付工具在农村都是空白。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支付结算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积存的亏损难以弥补,导致前期金融科技投入不足,支付结算工具偏少,其支付手段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由于没有自助设备和刷卡设备(全县乡镇无atm机或pos机),农村银行卡的推广使用面较小,现金支付仍是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且结算服务只能在营业时间办理,与城关的自助设备24小时服务相比,相对比较落后。

3、农村支付结算安全防范薄弱。一是支付结算知识缺乏,对支付结算方式不了解,不知道支付安全防范,根本无法使用和接受各类票据结算;二是现金支付结算安全性较低,主要表现为保管安全无保障,假币的识别能力也较差,现金结算给农户造成的损失时有发生。

4、“三农”特色支付工具缺乏。目前除“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项目外,别无什么其他的特色支农支付工具,且“农民工银行卡”的受惠对象只是外出的农民工,真正服务于“三农”的特色服务还是个空白。

二、成因分析

1、结算方式偏好。长期以来,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形成了现金结算的偏好习惯,现金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瞬间完成结算,没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倍受人们青睐。相比之下,票据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具有专业性强、手续繁琐的特点,再加上农村地区对此类工具认识不足,金融知识相对缺乏,因而应用程度较低。另外,银行卡的年费和工本费,以及农村地区刷卡手续费率和城市的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商户对刷卡消费的热情和农民办卡的积极性。

2、设施配备滞后。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相对落后,现代化的atm机和pos机主要集中在县城和个别重点集镇,大部分集镇及广大乡村则几乎没有机具的投放,农业银行的自动柜员机、pos机的配备率近乎零,农村金融服务全部集中在营业柜台,还有很多网点仅一台计算机,要用来办理储蓄、贷款、结算、账户管理等多种业务,造成顾客等候时间长,既降低顾客使用结算工具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效益的发挥。调查显示,截止2008年底,我县金融机构共有atm机、pos、商易通等支付结算工具386台,但真正在农村使用的机具才124台。

3、人员素质偏低。目前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大都只配备了2-3名的一线临柜人员,而且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业务培训,操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现代化支付工具不能物尽其用。例如大额支付系统下,一笔支付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不到一分钟,这种快速清算模式要求每一笔发送的支付业务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将可能导致发起行垫付资金,而相当一部分柜员对该项操作不熟悉,或不遵守业务操作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办理或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改进农村金融结算支付体系的几点建议

1、积极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支付结算体系。

一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信用状况和农村的习惯、农民的意愿,加速开发和使用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对城乡金融机构已经推广和使用而农村金融机构没有推广和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丰富农

村地区支付结算的品种;对农村已经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农村金融机构要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农户等积极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服务能力;二是建立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支付系统为基础,以网上银行、银行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帮助乡镇农村信用社普及和应用现代

支付系统,协助邮政储蓄机构接入支付系统,直接办理跨系统资金汇划;三是在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和运用支票影像系统,实现乡镇金融机构之间、乡镇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即时清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2、加强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

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银行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银联信息处理系统, 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银行卡信息处理系统,全面实现银行卡之间实时转账,方便持卡人的资金结算;二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加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营销力度,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三是积极鼓励增加atm和pos机具的布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村镇安装atm机、pos机等支付结算工具。考虑atm机投资成本较大,建议国家财政给子适当支持。在农村地区推广银行卡的最初几年,可通过免费办卡、开展刷卡有奖活动、加强银联与农家超市的合作等营销策略鼓励农民刷卡消费,减少现金使用。另外,依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积极开发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体系,以推广各类支付结算业务。

3、加大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

金融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支付结算知识在农村地区普及和应用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在宣传支付结算知识时,要把握好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和宣传对象三个方面。在宣传形式上可通过新闻媒体、支付结算知识展览,通过宣传板、宣传栏、宣传单、服务公示等形式,使农村各阶层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了解;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支付结算的一般知识,包括支付结算种类、手段、程序等;要宣传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及其规定,支付结算中的风险防范等,使农村能够了解和使用安全、高效、多层次、低成本的支付结算工具。同时,配合开展的宣传活动,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使用非现金结算。如:免除年费和小额账户管理费、降低“特色银行卡”手续费标准等,并积极与社会劳动保障、劳务中介机构等部门建立联系机制,让众多的农民工熟悉进而乐于使用银行卡。

4、提高结算人员素质,增强结算服务意识。

新浪整合支付体系微币上位 篇3

微币是由新浪微博平台发行的虚拟货币,可用于购买新浪平台和微博平台上的虚拟产品和增值服务,微币和人民币的比例是1:1。

这是继去年12月份,新浪支付系统新付通升级为“微博钱包”后,新浪支付系统的进一步整合。

而不久前,新浪宣布对组织架构和业务线进行调整,涉及包括技术、产品、微博、门户等多个部门,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在内部邮件中称,自己会“花更多精力管理微博板块”,这预示着2013年新浪微博将加快商业化进程。

整合支付体系

此次支付体系整合,是将原来的U币合并到新的微币系统当中,新浪U币是在新浪网流通的虚拟货币,可用于购买新浪读书、财经、星座、游戏等产品提供的增值服务。用户可以通过银行卡、固定电话、手机、神州行充值卡等方式购买到U币,官方兑价1U币=1元人民币。

当微博成为新浪业务的重中之重后,新浪微币于2011年第三季度推出,意在新浪微博的商业化考虑。

新浪微博用户4亿多用户,但其盈利模式一直是困扰新浪的问题。

去年12月28日,新浪CEO曹国伟在2012年终致员工信中宣布了新浪2013年的战略思考及相关业务和组织架构调整。

“公司决定将目前主要的业务划分为门户和微博两大板块。”曹国伟在该邮件中称,“门户板块由公司COO杜红全面负责,向我汇报。我本人会花更多精力管理微博板块。通过这一调整,我们希望使我们核心业务的定位和架构更加清晰,并在两大业务板块之间产生更强的协同效应。”

曹国伟解释道,2013年,新浪战略的核心将是“移动为先”,同时需要聚焦核心业务,提升公司整体效率。他称,“移动为先”需要新浪上下在意识上拥抱移动,在能力上提升对移动的理解,在资源上向移动倾斜;需要打破新浪多年来形成的以终端和职能划分的网状的业务和组织架构。

有分析认为,杜红原本就负责新浪门户业务,这次只是加强了她的领导力。并且,杜红在原有新浪营销责任基础之上,被赋予门户业务的技术和运营职责,传达了销售职能在新浪门户业务当中的权重上升;与此同时,作为新浪移动端的核心产品,微博逐渐带动新浪移动互联网战略布局清晰化。

此举意味着新浪将举全公司之力豪赌微博产品;新浪将更看好移动业务前景,也实际上把原有移动事业部一分为二融入门户和微博部门;此外,确定杜红为门户业务负责人,总编辑陈彤向杜红汇报,让新浪运营主导还是销售主导之争有了结论。

对于新浪来说,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不是在资本和销售层面, 而是在产品和运营层面,需要的是产品创新。

微博板块,原无线事业部移动微博产品和技术团队,原微博商业化产品和技术团队并入微博事业部,由公司副总裁王高飞担任总经理。王高飞将负责微博用户产品和相应的技术和运营,同时也会负责微博的商业化产品和技术。王高飞向曹国伟汇报。新浪游戏事业部总经理刘运利继续负责游戏、彩票、读书等跨平台、跨终端的个人增值业务,刘运利向曹国伟汇报。

有业内人士认为,曹国伟亲自挂帅新浪微博,预示着新浪调整并未结束,新浪微博或有大动作。架构调整后,两套支付系统的重叠,显然在效率上大打折扣,重整支付体系、优化虚拟支付环节成为新浪微博商业化的必修课。

加码微博移动端

新浪今年继续在微博商业化方面大胆尝试,包括推出互动精准广告、企业版微博、社交游戏增值服务,并开发微博钱包以支撑微博电商的发展。目前微博的主要商业化方式依然是广告,但微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展示广告的空间十分有限,微博货币化路径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然而,微博产品的价值,尤其是在移动端的价值,决定了新浪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投入,去年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曹国伟透露新浪微博当年的投入预计将达1.6亿美元。那么,“销售”在门户业务中的重要性提升,意味着要加大对门户业务商业化的力度,从而有能力更好地为微博业务投入提供资金上的支撑。

新浪无线部门传统上包括了sp、wap业务,但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真正打开新浪移动互联网大门的是微博,而主导微博产品移动端开发运营的一直是新浪无线部门。

此前,王高飞负责的无线事业部某种程度和彭少彬负责的微博业务相重叠,微博网页版由彭少彬负责,微博手机端则在无线事业部。此次调整将微博产品技术及运营职责交由无线业务副总裁王高飞负责,体现了移动端发展是新浪微博2013年的策略重点。调整后,彭少彬被调至产品创新部门,而将微博产品技术及运营职责统一交由王高飞负责,在分工上更加清晰。

而新浪微博在用户数的增长上已经看到了天花板,因此商业化会成为新浪微博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新浪微博目前有大量的流量来自移动设备,因此移动端微博的商业化也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据i美股分析称,新浪之所以如此看重微博移动端的发展,在于新浪微博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趋势明显,目前约有72%的用户从移动端登录微博,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微博已经是一款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入口级产品,当用户所花费的时间逐渐转向移动终端,移动端微博的潜在价值很可能将远远大于PC端,那么,将原无线事业部移动微博产品技术团队并入微博事业部的调整,再自然不过。

上一篇:新闻价值的引导作用下一篇:界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