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高中地理

2024-07-10

数字化高中地理(共12篇)

数字化高中地理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当前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凌乱、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缺少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已开发的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又是重开轻用,缺少学生需求基础上的按需推送,因而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精确定位成为当前地理资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本文参照赵兴龙等建立的数字化高中地理课程资源需求状况指标体系进行调研,该指标体系是为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调控服务的,调查的目的可分三个层面:一是把握现状,二是找出改进的方向,三是辅助决策。

一、调查缘由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对连云港市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调研为先、需求为本、资源超市、精确推送”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研学生对资源的需求,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资源,是教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设计本次调查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明确地理学习资源的内涵和提升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二、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按照学生对资源内容需求和资源设计需求,及其对应的资源和资源设计的常态形式,设计了调查指标。问卷调查要能够反映不同年级、性别等学生的评价意愿。按照样本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等原则,考虑样本误差和成本,每个校区为40数量样本,并对调查员也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具体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学生对资源呈现格式需求程度调研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化资源呈现格式需求存在差异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件、音视频是数字化资源的主体,其中高一年级学生认为文本资源和课件资源是主要部分,分别占到25%、28%,因为高一年级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数字化学案是高中教学的主体,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课件资源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二年级教师侧重于文本和音视频资源,因为高二年级是学生学习最不稳的阶段,重视音视频资源,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市级高中学生侧重于图表和文本资源,占到64%,因为社会对市级高中学生的考试升学期望值比较高。从表中还看出,游戏资源已成为学生需求资源的一部分,说明对学生情趣资源的研究十分必要。

2.数字化资源呈现的常态形式调研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数字化资源呈现的主要常态形式是巩固练习,占到35%,与表1中文本资源均值32%相当,说明应试教育仍是数字化媒体应用的关键;PPT课件比例占到24%,与表1中课件比例23.4%相当,表明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课件是学生自学学习的重要资源;音频、视频虽然只占到17%,但也反映出高中学生对此数据不太满意,因为学生认为音视频教学可以激发自己学习兴趣。通过图2还看出,作为学科重要价值的图表资源占24%,而学生对图表的需求仅占17%,反映了学生对图表认识不足,说明作为学科符号的地图尚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3.学生对数字化资源设计需求调研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和交互型资源设计关注度很高,占到60%,原因是实验型资源和交互型资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特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游戏探究型资源占到16%,学生喜欢游戏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娱乐性,更在于它的模仿性与现实性、新奇性、有趣性,它能够引发挑战和好奇心。批判实践型和个性表达型分别占到13%和11%,说明学生注重自身个性的张扬和思考力、观察力、表现力的表达,这些隐性的能力恰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性能力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

4.数字化资源设计的常态调研

从图4可以反映出操作交互型和方案设计型比值都比较高,共占到53%,说明教师注重数字化资源的预设。但同时对叙述展示型关注度占到20%,说明教师主导主体双重身份的地位仍未根本改变。探究推理型的试题占到12%,说明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探究型学习设计对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比例还比较低,表明教师缺乏对探究型资源的设计能力。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依靠资源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正成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问题探索研究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因此,基于资源开发的教与学,探索出方法服从内容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深入改革与师生发展。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数字化资源开发与设计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质量。因此,按需开发与资源定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按“需”推送———针对学生需求精准开发多样化资源

调研数据发现,当前数字化地理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有效组织,过多的数字化资源造成过多的选择,超出学生查阅和选择的可接受限度,需要对数字化地理资源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进行整合与归类。

(1)突出数字化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学生

数字化文本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文字材料。数字化文本资源有学案、巩固案、学习辅导素材等,学生便于巩固和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所有高中学生都很关注精品性的电子文本。

(2)注重数字化游戏资源的开发———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游戏资源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戏式学习使学生在利用地理课件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等,游戏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所学知识。

(3)加强音视频资源的开发———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学生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高一时的新鲜感,上课时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现象。影像多媒体能实时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掌控发展状态;声音色彩等因素能让学习者感觉身临其境,建立共享经验,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学习效果提高。

(4)精选地理图表资源的开发———高三年级

地理图表资源体现了学科特色,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镜子,还是发现地理问题的窗口,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杠杆。对高三年级学生要重视图表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做到识图、绘图、画图,通过图说、图释、图文互换、图表互换,追求心中有图的创新境界,培养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因“材”订制———针对学科特点强化数字化资源设计

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注重学科特点,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数字化资源设计,并围绕“资源支架、学习支架、思维支架、问题支架”对教学进行了逻辑化设计。探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促进有效教学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意义,坚持由课程资源的集散地转向课堂资源交互研究,是资源开发的根本选择;在模式建构中,重点是模式建构和策略应用,因为这两点最富有有效教学的内涵,最能体现主体的生命力量,促进主体生命超越。

(1)数字化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探究型实验教学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虚拟仿真与真实体验相结合,基本技能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由于地理事物的宏观性和联系性,不能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在数字化实验室里解决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主要模式有猜想 - 假设 - 验证。

(2)数字化游戏探究型资源设计

通过游戏资源在各个学习环节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自主练习支架创设的关键是游戏支架设计,核心是图文转化的设计,对图文转换试题的设计是否准确可以评价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主要有游戏规则、角色扮演、游戏任务等模式。

(3)数字化操作交互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使学生可无限次的反复观看并操作视频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主要有反复操练与练习、咨询、指导等基本模式。

(4)数字化批判实践性型资源设计

批判型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意志力、想象力,需要学生进行恰当判断与合理选择,需要对事物的各个要素及组成部分进行理解和把握,需要对要素进行概括和总结,在判断、链接中提高他们分析思辨的能力,主要有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生活地理等模式。

数字化高中地理 篇2

1、掌握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战略位置;

2、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和北非的自然地理特征;

3、掌握西亚和北非的人文地理特征

2学情分析

学生区域地理的基础很差

3重点难点

1、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然环境的特征;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2、西亚和北非石油资源的分布以及主要的运输路线。

1、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重要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如23.5ºN,40ºN和30ºE,50ºE,60ºE经过的地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问引入

二战后至今该地区发生了多次战争如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为什么该地区战争多发呢?希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活动2【讲授】

一、地理位置:一运、两洋、三洲、四峡、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导读:①西亚北非从纬度位置看,大体在多少纬度之间?属于什么纬度地区?

哪一条重要纬线穿过本区?从他的纬度位置来看,它应该以何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为主?(纬度处于20ºN——40º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ºN以南的低纬地区,热带气候为主)

②西亚和北非周围面临哪些海洋?其中海有几个?大洋有几个?里海是不是海?有哪些主要的海峡、运河?(一运:苏伊士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四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流湖〉)。

③西亚、北非分别属于哪个大洲?(亚、非)除了这两大洲之外,周围还紧邻哪个大洲(欧)

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①古代的“丝绸之路”说明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 ②现代海陆交通要冲

A、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

(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B、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哪个海峡?(土耳其海峡)判读下列海峡和运河的名称

活动3【讲授】

二、范围和国家 导读:西亚和北非有哪些国家?

(西亚以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分开,北非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亚洲分开,以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分开。国家有西亚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北非的埃及〈地跨两大洲〉、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活动4【讲授】

三、自然地理概况(1)以高原为主 西亚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著名的高原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有地势较高的山岭耸立,著名的有西亚的兴都库什山,北非的拉特拉斯山,山脉多在1000米以上。(2)平原面积狭小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及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亦称两河平原〉。早在几千年前,这里都是人口墨迹、经济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现在这些平原地区也是所在国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区。在地中海沿岸也分布有狭窄的平原,同样也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本区平原面积狭小,但地位很重要。(2)断陷地带——死海

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断陷而成的死海,它是东非大裂谷的一个组成部分,属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死海不是海,而是一个内陆湖泊。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也是世界上盐度最大的湖泊(比一般海水的盐度高七八倍)。

2、炎热干燥的气候(1)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导读:①西亚北非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有的地区甚至几年不下雨。很多国家地面没有河流,成为“无流国”。)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纬度—气压带、风带及其性质;海陆因素—距海远近、风向;地形—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和背风坡;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本区大部分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常年高温干燥(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200℃以上,以热带为主;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甚至有些国家或地区基本上常年不降一滴雨,被称为“无流国”,为干旱地带),于是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带,著名的有北非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沙漠。

②本地区是否只存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类型?(2)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

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3)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西亚的东部还有一部分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伊朗、阿富汗等国境内,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集中于夏季的气候特征。

3、河流:降水少,河流稀少

无流国: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也门、巴林 该底漆主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4、植被:荒漠和草原;动物:单峰驼

撒哈拉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下埋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5、资源

北非:磷矿(摩洛哥)世界石油宝库

分布:波斯湾,撒哈拉地下

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主要产油国

西亚: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北非: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

本地区消费量少,输出为主,采用输油管道和大油轮(海运为主),有三条主要线路

线路一: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和北美

线路二: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和北美(运油量最多)

线路三: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日本

活动5【讲授】

四、居民和经济

(一)居民:以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1、居民本区人口众多,有4亿多。居民和宗教非常复杂,以白色人种为主,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注意西亚不是所有国家都属于阿拉伯国家,如伊朗、阿富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就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2、宗教

在宗教方面,以伊斯兰教为主,因此有人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通称为“伊斯兰世界”,本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注意这里的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国家:麦加、耶鲁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被奉为三大宗教的圣城,这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三大宗教信徒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关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各方都互不相让,尤其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信奉犹太教的以色列(犹太人)之间更是针锋相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多次发动战争和冲突。

(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1、高原上较湿润地方或沙漠中有地下水的绿洲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多以游牧的方式。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等畜产品都很有名;伊朗等国的羊毛织品和地毯等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2、灌溉农业发达,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有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地区,如: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地区,伊拉克两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也是伊拉克等国出口特产。

3、地中海沿岸平原和丘陵地区,是油橄榄、柑橘、葡萄等水果产地,园艺业发达。北非摩洛哥盛产油橄榄,并大量出口橄榄油,被称为“橄榄之邦”。

4、农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气候干旱,水源不足 以色列的灌溉农业

导读:以色列是如何发展灌溉农业的?

数字化资源,展开地理知识的画卷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数字化资源  课堂效率

高中的地理不再是学习各地的风景人情,而是将整个宇宙和地球环境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来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各个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保护地球的强烈意识。但是其也存在了一定的枯燥性,加上大量的信息点需要学生去记忆,这使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作为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师,我将数字化资源搬上了地理的课堂上,希望用现代科技来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借此降低地理知识的枯燥性。

一、巧设视频,摆脱教材抽象束缚

高中的地理知识与初中相比较,更具深度性和广度性,并且抽象性比较强。学生在课堂听课中,难免会对很多的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对学生的疑惑我并不能给予面面俱到的解答,导致学生将课堂上的问题带到了课下,对学生的课后复习产生了阻碍。我在备课时,将所要讲解的知识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了整合,将课本上的难点与重点知识融入进视频中。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通过视频的观看,帮助自己理解课堂所学,摆脱了抽象思维的束缚,为课后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全球气体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中,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教材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虽然它与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但是想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去认识到本课的内容,还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抽象思维来进行配合。我在讲课前通过数字化资源的搜索,将气候变暖对人类影响的视频进行了归纳整理,使学生们通过视频的观看,来感受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做简化了课堂上知识的难度,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在大脑中迅速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对课堂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数字化资源的引用是当前地理教学中的一次全新的改变,它让知识不再呆板的躺在课本上,而是鲜活的跳跃在学生的思维中,加强了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图表并用,增强授课内容理解

数字化资源为高中地理课本的知识讲解带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它削弱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高中文科教学中地理知识是必修课程之一,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决定了高中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课本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繁多,内容略显枯燥。传统的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处于被动性,而数字化资源的引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课中,学生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灾害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解,并通学习增强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地球的关系的分析能力。单靠我的课堂上的讲解,学生们只能在产生肤浅的认识,只是简单的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联。当我通过将各种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后,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法,将知识融入进图片和表格中,通过程序的设计使二者交替进行放缩演示。学生们在图表中增加了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减少了传统课堂上对知识学习所用的时间。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教学的变革,先进的科技摆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改变的载体,我们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创新才能让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更合理,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变,为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

三、实景再现,环保意识直达人心

高中的地理知识整体来说是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主体,目的是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由于课本知识中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加上学生日常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使学生只是对地理知识作为一门考试的必修课程来进行学习,头脑中对环境保护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在意,学生们甚至会认为保护环境与自己毫不相干。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课堂上刻意将数字化资源中的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创设,通过课堂上的播放,使学生们直面现实,在心里养成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中,我并没有直接枯燥的讲解环境保护的知识,这样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看成是一种学习的信号,只是选择重点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而根本不会去形成爱护环境的思想,这与高中地理教育的宗旨相违背。我在数字化资源中将一些关于环境破坏的图片和视频进行了整理,与自己的讲课进行配合。每张真实的现场实景图,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使其在心里自主的形成了“我要保护环境”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字化资源的产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重要改革。作为新时代下的高中地理教师,要清醒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学生授业解惑并不是最终目的,还要思考怎样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培养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用自己手中的粉笔为学生勾勒出美好的前程,让自己无愧于那两个字——老师。

【参考文献】

[1] 杨佩芳.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 新课程,2010(01).

[2] 周冬云. 多媒体技术带来了地理教学的春天[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4).

数字化高中地理 篇4

要加快“数字中国”的建设步伐, 重点是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步伐, 全面完成全国地级城市以及有条件的县级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 为构建“智慧中国”奠定基础。近年来, 国内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开始着手数字城市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开发工作, 并取得一定进展。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为满足自身的经济建设及发展, 开展了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介休地区基础航空摄影, 获取了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 测制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 建立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实现了航空摄影—测绘产品—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一站式的新时代测绘产业链模式。其中, 测绘为数字城市提供基础数据集, 数字城市则高效、全方位地充分利用了测绘数据并在测绘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理属性信息。

1 技术路线

1.1 总体技术路线

首先完成矿区E级GPS控制网建立, 再以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方式获取矿区全要素数字地形图 (DLG) 、数字正射影像 (DOM) 、数字地形模型 (DEM) 、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等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 利用Visual Studio.Net作为开发工具、C#作为开发语言, 对当前最先进的虚拟现实三维GIS平台Skyline进行二次开发, 建立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总的技术路线流程如图1所示。

1.2 技术依据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了保证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工程建立在国家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上, 其成果符合国家测绘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生产作业执行的有关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CH/Z 9001-2007) ;《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 6962-2005) ;《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7931-2008) ;《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 7930-2008)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CJJ 100) ;《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1-2007) ;《1∶5 000、1∶10 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2-2006)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 (CJJ_预标准) 。

2 关键技术

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

近些年来, 低空无人机测绘航空摄影系统实现了低空航空摄影所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经众多科技人员和生产单位的研究与生产实践[5,6,7], 证实这种技术方式能满足区域大比例尺DOM、DEM、DLG数字产品快速生产的需求。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系统进行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航空摄影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彩色色调柔和鲜艳、均匀, 相同地物的色彩基本一致。太阳高度角的选择应保证阴影不大于2倍。

2) 航摄像片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应不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1/5;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不大于1/10等高距。

3) 外业调绘采用先室内判读、立体测图, 后野外检核和调查, 再室内修改和补充调绘的方法。严格依据实际地形地貌地物, 走到、看到、量到、问清、绘准, 判读准确, 描绘清楚, 符号运用恰当, 各种注记准确无误。

2.2 三维建模技术

三维建模采用的软件是美国欧特克公司的三维建模软件3 ds max 2012, 建模方式为建筑物外表面的几何结构建模, 用模型和贴图表现大量的实体几何结构。

根据测区1∶1 000地形图和1∶5 000地形图进行模型大小及位置定位, 将CAD电子图导入3ds max, 在线划图的基础上对建筑物、道路、街块等重新描绘, 最后再利用描好的轮廓线立体建模。

三维模型包括地形模型、建筑模型、交通设施模型、绿化模型以及其他模型等, 各类模型按照表现细节的不同可分为LOD1、LOD2、LOD3、LOD4四个细节层次, 按照表1的规定确定。

其中, 对不同细节层次地形模型的规定如下: (1) 地形模型LOD1应为反映地形起伏特征的几何模型。 (2) 地形模型LOD2应为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和地表影像的模型。 (3) 地形模型LOD3应为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地表形态及其影像的模型。 (4) 地形模型LOD4应为逼真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和地表形态的模型。

3 成果评价

3.1 三维模型评价

建筑模型均为精细模型, 其基底轮廓线使用1∶1 000比例尺地形图中建筑物的基底轮廓线直接生成, 并与地形图保持一致。其立体屋顶、凹凸的阳台、一楼突出门厅等几何结构均用几何实体表现, 能精确反映建筑的立面、屋顶结构形式等细节。

精细模型使用的纹理材质均与建筑外观保持一致, 可实际反映出纹理的实际图案、颜色、透明度等, 可区别出砖、木头、玻璃等不同质地。纹理中没有包含建模物体以外的物体。

标准模型中使用的纹理的图案、颜色等均与建筑外观一致。可准确表现建筑物的几何实体结构, 部分实体结构被忽略但不影响建筑物的真实性。小区居民楼一些小的角顶、凹凸的阳台, 一楼突出的门厅等几何结构采用贴图表现。

3.2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评价

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网页形式打开, 经测试该系统在IE8或IE9浏览器中均可正常打开。系统采用流处理方式加载场景模型, 经过反复测试, 场景模型的块流出宽度为1 200 m左右, 在视点小于3 500 m时显示场景模型, 模型由远到近时显示不同精度的纹理, 当视点小于100 m时显示最清晰的纹理。

系统可实现360°全方位自由漫游, 可通过鼠标滚轮实现前进后退和旋转视角, 也可通过键盘快捷键来控制漫游。系统在正常使用时会占用大量电脑资源, 但不会有系统崩溃等内存溢出问题, 可正常持久运行。

系统界面及部分场景如图2、图3所示。

4 结语

数字化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 如“数字北京”“数字太原”“数字奥运”等都会提升整体的城市形象及国家形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介休地区数字化标志着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新时代的形象, 标志着汾西矿业集团公司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走在了信息化时代的前端。在当前阶段所实现的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可作为企业内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进行了解的平台和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对外的企业名片, 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

但是, 现有成果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应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具体如下。

1)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加入各种地面监控等硬件设备的实时信息, 建立一个完善的三维地面监管系统。

2) 并入煤炭集团下属各煤矿企业的地面、地下三维系统, 最终建立一个包括地面信息、煤层、巷道、井下运输、供电、通风、防尘、避灾路线、抗灾路线、生产调度、监测监控、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信息层的三维空间信息管理平台。

3) 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房地产、人口、商业、工矿企业、电讯、电力等所关心的信息, 建立数据库, 进而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 如综合市情系统, 企业规划系统、配电管理系统、土地管理系统等等。

参考文献

[1]孙敏, 马蔼乃, 陈军.三维城市模型的研究现状评述[J].遥感学报, 2002, 6 (2) :155-160.

[2]顾朝林, 段学军, 于涛方, 等.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J].地理研究, 2002, 21 (1) :14-24.

[3]高云琼, 徐建刚, 黄照强, 等.一种城市三维建模的集成处理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2, 7 (3) :282-286.

[4]叶建设, 李学军, 王林旭, 等.数字城市应用研究与关键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 2006, 18 (增刊1) :147-153.

[5]王志豪, 刘萍.无人机航摄系统大比例尺测图试验分析[J].测绘通报.2011 (7) :18-20.

[6]杨瑞奇, 孙健, 张勇.基于无人机数字航摄系统的快速测绘[J].遥感信息.2010 (3) :108-111.

数字化高中地理 篇5

项目需求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促进地理信息数据在韶关市电子政务方面的应用,推动信息化进程,加强空间数据资源的共享应用,为公众提供基于空间位置的方便服务,韶关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需求是迫切的。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信息数据,由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保密的,按照国家测绘局的要求,其解密处理是一种行政行为。涉密的地理信息数据必须经过国家授权单位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保密技术处理,才能对外应用与发布。对韶关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保密处理,参照《广东省地形图保密处理技术试点工作方案》,对整理之后的数据进行保密处理工作,对地理坐标进行非线性变换处理,对地理要素删除涉密信息和敏感关键字,只提取可公开表达要素,使数据符合公开发布的要求。

本次工作是采用国家测绘局批准的保密处理技术,对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保密处理,用于数字韶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

二、数据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我市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地理数据。拥有市区及各县级建成区1:500地形图数据;全市多时相的1:2000、1:10000正射影像图等基础数据。各类数据情况具体如下:

2.1数字线划图数据建设情况 a)1:500数字线划图数据

1997年至2008年,韶关市国土资源局完成了市主城区范围内175平方公里区域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工作,并于2008年完成市主城区9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修补测工作。成果数据为CASS7.0软件DWG格式,并于2009年按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部分)数据标准对基础地形数据整理入库,入库的数据格式为ArcGIS的Geodatabase格式,采用坐标系的是1954年北京坐标系及1980西安坐标系。

b)1:10000数字线划图数据 省级基础测绘成果,覆盖韶关全市范围,共742幅。2.2 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建设情况

韶关市已有的正射影像图成果主要包括省基础测绘1:1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广东省历年开展的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基础底图数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核查底图、全国一张图工程数字正射影像图。

a)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在市区范围100平方公里进行低空数码航拍和成图,数据格式为GEOTIFF和IMG格式,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b)1:1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省级基础基础测绘成果,覆盖韶关全市范围,数据为CDR、MIS和TIF格式,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c)历年SPOT卫星遥感影像图

2005至2008年广东省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项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对全市范围进行卫片采购和成图,分辨率为2.5米,数据为GEOTIFF和IMG格式,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覆盖范围为韶关市全境。

d)2009年1月0.5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核查底图

国家下发覆盖全市航空影像图成果,数据格式为GeoTiff格式,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e)2009年全国一张图工程数字正射影像图

国家下发覆盖全市卫片影像图成果,数据格式为IMG格式,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3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建设情况

韶关市范围内有省基础测绘1:10000数字高程模型成果:2003年使用省基础测绘成果中的DLG数据生产,格网间距5米×5米,数据格式为GRD,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覆盖韶关全市范围。

三、项目工作内容

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和要求,采用国家测绘局、国家保密局和总参测绘局共同认可的基础测绘保密处理技术,对现有韶关市主城区已建库的175平方公里1:500 DLG(分层存放、shp格式)、1500平方公里1:2000 DOM(tiff格式)、100平方公里1:2000 DOM(GEOtiff格式)、覆盖全市18400平方公里卫片影像1:10000 DOM(tiff格式)与1:50000 DOM(tiff格式)共五种涉密基础地理数据进行保密技术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为韶关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的政务与公众版电子地图制作和发布做准备。

四、提供成果

4.1、保密处理后的175平方公里1:500 DLG、1600平方公里1:2000 DOM、覆盖全市18400平方公里卫片影像、1:10000 DOM与1:50000 DOM数据光盘,DLG为SHP格式,DOM为TIF格式,DEM为GRD格式。

中图版数字地理课堂案例分析 篇6

关键词:数字地理课堂;数字教学产品;案例分析

2015年6月,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中图版数字地理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以促进全国数字地理课堂教学成果交流。全国来自13个省区的教师参加了评选活动。总体而言,大部分教师仍采用PPT软件授课,把视频、音频、flash动画、文本案例、图像等素材嵌入其中。由此可以推断,大部分教师认为,数字化地理课堂主要指资源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具有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优势,而互动性的教学游戏资源,更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重点分析数字教学软件在地理课堂中发挥的作用。

一、教学资源组织方式

本次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分别使用了“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和“教学Q次方”云端未来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平台,这两款数字教学软件在教学资源的组织方式上各有特点。

1.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马兰花教师在讲解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时,使用了该款数字教学软件(如图1)。该数字教学产品是基于新课程标准教材,整合正版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学工具、嵌入式教学资源、资源管理工具及后台管理工具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也可以把自己心仪的教学资源存入教学资源库,打造个性化教学资源库。

2.“教学Q次方”云端未来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平台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马群琪教师在讲解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的“交通运输”时,使用了该款教学软件(如图2)。这款数字教学软件包括教师教学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在教师教学平台,教师的教学资源基本还是以PPT形式呈现;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包括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料包。具体而言,“交通运输”的资料包,囊括了本节内容的大部分知识点——铁路、公路、航空、水路。此外还有数据对比和练习题等。图2展示的是与“铁路”知识点相关的素材。这种资源组织方式,围绕课本相关专题或知识点提供更多的拓展素材,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选择,也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二、探究活动开展方式

从探究素材角度,“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和“教学Q次方”云端未来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平台,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可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此外,多位教师均鼓励学生运用网络,搜集地理信息。而传统地理课堂中,教师仅仅让学生依靠纸质课本,或者下发学案中的素材进行探究,探究素材较为贫乏。

从探究结果呈现方式角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马群琪教师要求每组有一位同学负责将其他学生的答案进行汇总,并运用“教学Q次方”云端未来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平台把结果书写到PPT中,提交给教师,显示到大屏幕;也有教师使用微信将学生分组,让各组把结果提交到微信群中,教师再把平板电脑连接到大屏幕。提交到大屏幕的探究结果,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而传统地理课堂中,常常让学生口述表达探究结果,其他学生倾听或教师分析时,往往会遗漏某些信息(如图3)。

从探究进度监控角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马群琪教师在讲解时运用“教学Q次方”云端未来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平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时,让学生切换到自主学习平台;当学生学习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返回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中看到有多少学生已经自主学习完毕,从而掌握学生自主学习进度。

三、习题推送与答题统计功能

在数字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数字教学软件推送随堂练习题,学生作答后及时交卷。这样可以展示每位学生的答题进度与正确率;也可以展示每道题目的正确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师在进行习题巩固环节,往往凭借某位学生的口头回答来判断学生对于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这种判断往往并不代表班级的整体情况,因此教师也无法作出针对性很强的解析。

四、数字教学软件待开发功能

1.图层叠加功能

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着重培养的重要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水系、气候、地形等各种地理要素与某项地理事物的分布关系时,往往希望叠加相关主题地图,但是目前的数字教学软件很少有实现这个功能的。

2.抢答器和抽签器设计

通过听取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可看出,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各组抢答。教师往往以哪组成员举手快就哪组作答,处于竞争关系中的各组往往会对教师的决定产生异议。如果数字教学平台能够开发一款抢答器,则会解决这个小问题。抢答器应该可以累计一堂课中各组的分数,对其进行排序。如果教师抽签决定作答小组,那么抽签工具也有开发的价值。

数字化高中地理 篇7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借助计算机, 将具有空间特征的信息可视化, 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为直观、清晰的表达形式, 具有很强的空间分析能力。由于公路信息具有空间特征, GIS特别适宜于对公路信息的分析处理, 是公路建设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已将GIS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公路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中, 并取得较好的效益。我国在公路方面应用GIS进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应用于系统建设的摸索与实践、研究与开发。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广园快速路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 其地理范围从广州市禺东西路至东莞广园大桥, 全长47公里, 连接广州及东莞两市。广园快速路是广州市城区向东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市政项目, 对解决长期困扰广州市沙河地区及东北部出入口的交通堵塞问题, 在广州城市交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园路公司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 目前拥有大量的文件、图纸、数据以纸制形式管理保存, 存在资料不完整, 难于管理和共享等诸多问题。其基础数据管理比较分散, 且随着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遗失, 数据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无法实现基础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快速准确查询, 难以满足广园快速路日常有效的施工、运营和管养工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园路养护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因此, 亟需一套系统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为公司日常管理与业务处理提供决策支持。

三、系统总体架构

(一) 逻辑结构。

根据系统的应用需要, 将软件系统中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后台数据库分离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表示逻辑负责用户界面及信息的输入、输出, 业务逻辑负责事务处理, 后台数据库负责业务逻辑中的数据持久保存。三个层次通过网络分布环境下的标准协议TCP/IP连接。数据层是业务的数据视图, 是业务处理的基础;业务逻辑层是业务本身的逻辑表达, 业务逻辑通常是不断变化的;表现层是业务逻辑图形化的表达, 是用户参与系统的界面。

系统体系架构要考虑的核心是将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分离, 保持它们的独立性, 以便使系统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扩展。利用接口的方式将三层之间松散耦合起来, 这样当每一层单独改变时不会影响其他层的运作 (图1) 。系统采用分层的体系架构, 自下而上依次是:数据、框架组件、通用组件、业务管理系统、业务应用展现。其中数据交换引擎、工作流引擎、安全管理引擎构成了基本框架。

(二) 软件体系结构的选择。

由于本系统的建设目标涉及到大量图形的操作, 在选择系统应用结构时, 要保证一定的响应速度、系统平台安全性、稳定性以及GIS图形数据处理的要求。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中, 一个无缝集成的系统后台数据库位于系统最下层, 从服务器的物理分布来看, 它是统一存放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内的。C/S结构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内网用户群, 它的应用基于Arc GIS的道路管理专业系统, 用于地图动态更新维护、制图及高级地图应用分析等。B/S方式面向所有浏览用户, 主要应用于地图浏览、设施动态管理、工单、审批流程管理等。其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信息发布能力。它对前端的用户数目没有限制, 客户端只需要普通的浏览器即可, 不需要其他任可特殊软件, 另外对网络也没有特殊要求。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不断推广, 需要查询的不定用户会越来越多, 采用B/S方式, 用户数可以任意扩充, 客户端不需要维护, 从长远来看, 会大大节省成本。

(三) 网络结构设计。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 Web服务正逐步进入城市管理部门的业务范围, 基于城市道路管理业务发展需要和系统前瞻性的设计思路, 系统采用Client/Server、Browser/Sever及多层结构兼容的结构, 由客户端的登录程序 (或浏览器) 、web服务器、GIS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组成, 服务器通过网络交换机连接多个客户机。绘图仪、扫描仪、数字化仪、打印机等外设可连接到主机或直接联入网中, 以达到硬件资源的共享。这样, 一方面, 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实现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另一方面, 广园快速路公司的各级部门可以通过广域网实现数据共享及远程应用;另外, 城市居民也可以通过Internet查询道路养护和实时管理的相关信息。

(四) 功能结构设计。

“数字广园”目前的主要用户为路政所及其下属单位、养护所及其下属单位、公司领导、以及其他与路政、养护、工程业务相关的部门。在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系统基本功能由七大子系统组成 (图2) 。

图档管理子系统与GIS子系统, 既是通用组件, 为养护管理、工程管理和路政管理提供支持;同时也独立形成了一个子系统。与此对应, 工程管理子系统、道路养护子系统、路政管理子系统集成了图档管理和GIS的功能。

工程管理子系统、道路养护子系统、路政养护子系统、GIS子系统和图档管理子系统, 可以相对独立, 分开建设。同时, 他们又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引擎和工作流引擎, 实现数据和业务的互访。对外发布子系统可以利用互联网, 将需要向公众发布的信息发布出去。

四、结语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道路管理系统是以完整的道路设施资料为基础、以档案 (数据) 管理为核心、以道路养护管理、路政执法为主的专业应用系统。针对城市快速路数字化管理设计的地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广园快速路的工作效率, 降低了不必要的损失。但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如GIS数据的动态管理问题;地形数据信息的不完善:GIS图档资料与路政管理的有机结合不足;数据对服务器和工作站要求较高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根据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让城市快速路发挥更高效率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 .唐卫文.市政道路GIS数据模型设计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3] .李伟, 程培峰, 何东坡.基于GIS路面管理系统的研究[J].森林工程, 2006, 1

[4] .蒙映, 林文介.基于GIS的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方案的探讨[J].地矿测绘, 2007, 2

[5] .曾江洪, 张生.湖南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思路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 2005, 3

[6] .曾胜, 王锡凡.组件式GIS路面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J].湖南交通科技, 2008, 1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设计 篇8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体系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支撑体系及应用示范系统等4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的表现;支撑体系是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服务的支撑和保障;应用示范系统是地理空间框架的应用和推广。

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提供了有关自然、人文、经济、环境等要素的几何位置、形态特征和相关关系, 使用户可以以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集成、检索、展示各种城市信息, 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运行状态、变化趋势等的查询分析和模拟。

1.1 测绘基准

测绘基准包括大地基准和高程基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必须规范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所采用的测绘基准, 以保证各类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数据的大地基准和高程基准的统一, 便于地理信息数据及其服务的广泛推广和深入应用。

1.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按照统一的测绘基准整合和集成国家级1∶1 000 000、1∶250 000、1∶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省级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市级1∶2 000、1∶1 000和1∶500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形成多源、多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 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构成如图1所示。

1.3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其元数据的建库、管理、更新、制图、输出等操作提供软件工具支撑。其功能需满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CH/T9005—2009) 的要求, 具备数据的处理、输入、输出、查询、统计、分析, 以及历史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

2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 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提取、整合和重组, 生成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需求的地理空间框架要素数据;通过建立要素和瓦片数据的一体化索引, 实现多种数据的无缝集成;研制开发网络化的应用服务与运行维护系统, 形成唯一的、权威的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内容包括1套数据库和4个软件系统。

2.1 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

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主要包括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上通过数据提取、扩充和重组等加工处理形成的框架要素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电子地图数据、三维景观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等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 以及其他部门或单位的专题数据, 还有目录和元数据等。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保密要求, 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可分为基础版、政务版和公众版3种形式。基础版数据主要面向专业用户;政务版数据主要面向政务用户;公众版数据主要面向社会公众。根据数据自身的特点, 多个版本可共用1套数据。

2.2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体系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体系主要包括门户网站、数据交换系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数据运维管理系统和平台运维管理系统5个方面。

(1) 门户网站是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统一访问界面, 提供地理信息浏览、地理信息数据存取与分析处理等多种服务, 是在线服务系统的集中表现,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 (2) 数据交换系统用以实现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和专题数据的集中管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换。 (3) 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OA) 设计理念, 通过服务的方式对外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以实现数据和应用的分离。 (4) 数据运维管理系统是用来实现多种类、多尺度、多坐标系统的具有稳定标准规范的数据的入库、更新和维护, 应具有数据的采集、生产、更新、整合、发布、维护等功能。 (5) 平台运维管理系统是实现对用户和服务的全过程监控, 以保障平台的正常、安全和稳定的运行, 应具有用户注册、权限配置、交换配置监控、数据运维监控等功能。

3 支撑体系建设

支撑体系建设包括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机房环境、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运行和服务的支撑和保障。在进行软硬件环境建设时应考虑和数字省区地理空间框架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 但同时也要关注各种环境条件的先进性、可扩展性及可伸缩性。

4 应用推广思路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多尺度、信息丰富、现实性强的基础地理信息框架, 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因此, 在项目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应用示范系统的建设, 选择至少4个典型示范应用, 以检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成效。

5 结语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地理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因此, 项目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和应用需求。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众多领域及多个专业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应加强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尤其是政策层面上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建设, 以支撑项目的实施与推广应用及今后的运行维护, 从而真正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促进城市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局.CH/T9003—2009,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S].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9.

[2]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地理信息, 2010, 33 (2) :156-162.

数字化高中地理 篇9

1. 数字城市相关概念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 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依托地理信息数据, 通过在线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 具备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 是实现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应用服务功能的数据、软件及其支撑环境的总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是其他专业信息空间定位、集成交换和互联互通的基础,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组成与建设流程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由数据集、管理服务软件系统分为交换管理系统和在线服务系统和支持环境组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CHT9001-2007) ]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主要分为7大步骤, 依次是:立项申请、需求调研、总体设计、方案评审、项目实施、系统测试和项目验收。其中平台总体设计, 项目实施中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集成是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关键过程, 也是建设难点。

3.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架构实现

数据层的实现前提是拥有各类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并按照一定组织方式录入数据库 (如Oracle、SQL Serve) , 实现对基础空间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 再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 (如Arc SDE) 作为和其他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空间数据通道, 满足客户端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集包括从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中提取部分公共性数据和扩充地名/地址及地理编码数据以及相关元数据。良好的数据组织方式是实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快速、友好访问的基础和前提。公共平台数据按照数据分层和瓦片金字塔方式组织。

服务层实现是利用遵守Open GIS (开放式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 Open Geodata Interoperation Specification) 开发, 并可在.NET框架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 (如Arc GIS Server 9.3 sp1、New Map Server 3.0、V6.0Super Map SGS V6.0、Geo Globe City 2.2) 来实现空间数据发布和地理信息Web服务。Open GIS由美国OGC提出和制定的关于地理数据互操作的系列规范。为了实现异构的空间信息共享及地理信息服务的集成, OGC制定了整套互操作规范, 对空间数据共享、Web GIS互操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实现分布式网络环境的可互操作[3]。.NET框架 (.NET Framework) 是由微软开发, 一个致力于敏捷软件开发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快速应用开发 (Rapidapplication Development) 、平台无关性和网络透明化的软件开发平台。依据OGC的地理信息Web服务系列标准, 结合访问、调查数字太原、武汉、重庆、昆明、广州等多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主页面, 发现公共平台的地理信息Web服务框架一般包含以下四类服务:索引服务、地图显示服务、数据服务、数据处理流程服务。

应用层实现是利用Web服务器 (如Microsoft IIS7.0) 和Web浏览器 (如IE7.0、IE8.0、Google Chrome) 来实现的, 同时具有基于.NET框架 (如.NET Frame Work 3.5 sp1) 二次开发功能。Web服务器是指驻留于因特网上某种类型计算机的程序。Web浏览器是个显示网页伺服器或档案系统内的HTML文件, 并让用户与此些文件互动的一种软件。当Web浏览器 (客户端) 连到服务器上并请求文件时, 服务器将处理该请求并将文件发送到该浏览器上, 附带的信息会告诉浏览器如何查看该文件 (即文件类型) 。目前中国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Web服务器多是利用微软公司开发的、目前最流行的Web服务器产品Microsoft IIS7.0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7.0) , 如数字太原、数字重庆。

4. 结论

⑴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由数据集、管理服务软件系统和支持环境组成。

⑵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总体架构, 共分为四层, 分别是运行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⑶数据层的实现是在拥有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 按照一定组织方式将数据录入数据库管理系统, 实现对基础空间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 再以空间数据库引擎作为连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通道, 满足客户端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传输。

⑷服务层的实现是利用遵守Open GIS规范开发, 并可在.NET框架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来实现空间数据发布和地理信息Web服务。

⑸应用层的实现是利用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器来实现的, 同时具有基于.NET框架二次开发功能。

摘要:数字城市是城市社会信息化的表达与实现, “十二五”期间我国地级市将建成数字城市。通过分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组成和建设流程, 探究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总计架构设计及其实现的具体方法, 并得到相关结论。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SOA OpenGIS WebServer.net框架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十二五”期间我国全部地级市将建成数字城市[EB/OL].[2013-2-28].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9/10/c_113027216.htm

[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 (CH/T9004-2009) [S].国家测绘局, 2009

数字化高中地理 篇10

数字城市建设通过有效整合多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为各类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社会经济信息的集成、共享提供权威、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2006 年, 国家测绘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第一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字潜江的启动, 正式拉开了我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序幕。截至目前, 全国设区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 同时还建成了一大批县 (市) 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 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日渐成熟,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已经初具规模。

1 当前现状和形势

随着浙江省在2015 年底率先完成全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在经历前期研究、选择试点、加快建设逐步进入到全面建成阶段。然而,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项目的全面建成并非是一个终点, 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面临着诸多新形势。

1.1 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 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智慧城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融入城市和行业、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等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近几年, 智慧城市的影响面越来越大, 地方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实现城镇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 (构) 筑物数据库等资源, 建立促进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 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为基础, 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1], 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 实现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和信息更新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转型升级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新任务。

1.2“互联网+”的推进

2015 年7 月, 国务院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为传统行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为传统行业赋予新的动力, 能够实现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 从而实现连接一切的目标。

地图与地理信息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互联网信息资源, 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在近十多年里迅猛发展, 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模式不断创新, 大批地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行使用, 各种基于互联网地理信息的行业信息集成服务和增值服务相继涌现, 不断地为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1.3 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 地理信息产业迅速兴起并保持超过25%年增长率的高速增长, 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为更好地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提升地理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 国家发改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编制了《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20 年) 》。随之而来, 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围绕数据获取、科技创新、市场规模、市场秩序、地理信息应用和国际竞争力六大目标的扶持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政策。在未来五年, 必将有效解决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中的产业规模不大、企业竞争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缺乏、地理信息开发利用不足、安全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2]。

1.4 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

2015 年6 月, 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 (2015—2030 年) 》, 明确提出了构建全球覆盖、海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 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 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的构建, 其中尤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以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和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主要成果形式, 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多尺度融合和联动更新, 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网络化定制服务为主要生产服务方式, 打破单一、呆板、离线的传统服务模式[3]。

2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数字城市建设最终是向智能化过渡, 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4]。十年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 我们目前仍然处在数字城市建设高速发展阶段, 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 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2.1 工作重心不够均衡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项目必须包含地理信息工程所具备的硬件环境、软件系统、数据库和运维队伍等建设内容。此外, 还应该加强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而目前, 仍然存在着将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仅仅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或是一个项目完成, 不考虑延续性, 比较典型的就是忽视了政府层面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 稳定的资金保障不到位, 应用工程建设流于形式等现象。上述任何一项的缺失都会对成果效能的发挥造成木桶的短板效应, 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长期推广与应用。

2.2 信息共享不够充分

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过程中, 项目秉承了国家、省、市、县一体化的技术设计, 确保了总体架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坐标系统等一致, 形成了国家、省、市 (县) 的互联互通, 有效地推动了纵向共享的形成。然而, 由于分布式存储、分开实施, 纵向上互通却未保证横向的联系互通, 呈放射式而不是网络式共享;各地进度不一, 为平台建设制定了一些地方数据标准, 各标准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异, 对实现充分共享造成了新的阻碍;地理空间框架的目的是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权威、可靠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 建立数字城市各种应用系统的基于地理位置的数据支撑, 例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社区等[4]。目前, 地理空间框架与各种系统之间的衔接、交互仍存在一定问题, 有待强化;同级部门间局域网、专网等孤立网络的存在, 导致信息的互联互通仅仅建立在低精度、低时效、低效用的数据上。

2.3 平台用户体验不够友好

作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内容,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是发布地理信息数据服务的重要载体, 一般分为政务版和公众版 (即“天地图”) 。尽管总体架构一致, 但由于开发单位不同, 各地又都有所创新, 也就造成了较大的差异。就天地图而言, 各节点从数据上发布的都是符合统一标准的服务, 但各节点界面不一、功能差异、数据也存在不同;数据分开存储, 条块化较为严重, 未形成网状互联互通, 导致数据查询、检索、分析不便。此外, 天地图的大部分地方节点暂未提供App移动端的应用, 使得难以提供全方位的移动地图应用需求, 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友好体验。

2.4 数据更新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数据更新采用数据融合的方式进行。作为首次数据的更新, 采用这种方式还比较合理, 但如果长期大面积进行数据融合, 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易造成运维困难和资金保障难题。数据更新过分依赖于人工进行, 基本不存在任何自动化, 影响数据更新时效。

2.5 运维人才队伍不足

近十几年来, 测绘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测绘发展转型给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各地人才需求尤为迫切, 由此带来了专业人才招聘难、已有的人才留不住的尴尬局面。从县级地理空间框架运维来看, 能够保持2~3 名技术人员开展运维工作就已属不易, 事实上要保证系统正常运维、数据更新和应用推广, 没有一个相对稳定和精干的队伍是肯定难以做好保障。人才队伍参差不齐, 成为影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最为关键的因素。

3 任务和对策

当前,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正处于向智慧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是大势所趋。如何做好现阶段的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推动智慧城市时空云信息平台建设, 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共同的任务。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厘清关系, 突出特色

处理好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的关系, 与信息化、数字化城市的关系, 与创新型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关系, 要尽可能地把已有的各种建设资源整合起来, 避免重复建设[5]。全力做好时空云信息平台建设, 发挥地理信息在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突出特色, 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3.2 落实机构, 保障运维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是一项持续性的工程, 项目实施的关键是要有得力的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要做好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 逐步提高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等方式逐步建立起靠得住的技术队伍。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开展“框架”的运行维护, 给予相应的人员编制、办公场所, 明确机构的职责、义务和权利, 落实相应资金保障, 依法开展运行维护工作, 保障“框架”健康运行, 切实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公众提供服务[6]。

3.3 加强统筹, 促进共享

统筹好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系统建设、数据存储、数据更新等方面的各种任务, 尽快实现统一的系统平台, 采用集中的存储方式, 建立一体化的更新体系, 加快系统和数据的融合, 实现更为全面的共享方式。加强基础软件研究和Web空间服务组件开发, 增强空间信息服务的开放性、交互性, 提高地理空间框架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和电子地图数据的联动更新[7], 加快地理信息数据的自动化更新和垂直互动更新研究, 促进地理信息横向、纵向交织状共享方式的实现。

3.4 加快升级, 促进转型

全面总结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经验, 谋划和研究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思路,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扎实稳步开展。探索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 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求, 为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转型升级、大规模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提供依据。

4 结束语

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 地理空间框架也将不断深入,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可避免,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完善, 才能长期适应发展的需要。标准体系的建立、思路理念的突破、理论技术的攻关、机制模式的改革势必为地理空间框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智慧城市时空云信息平台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sdpc.gov.cn/gzdt/201408/t20140829_624003.html, 2014-08-27.

[2]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4-01/30/content_2578694.html, 2014-01-30.

[3]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 (2015—2030年) 解读[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6/11/content_2878104.html, 2015-06-11.

[4]金靖.浅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城市勘测, 2012, (01) :24-26.

[5]张玉华.建设“智慧赣州”的战略意义及路径探索[J].科技广场, 2014, (04) :140-144.

[6]李福洪, 徐建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成果运行维护探讨[J].现代测绘, 2015, (05) :41-44.

[7]王建丽.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联动更新技术研究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 2015, (06) :167-168.

[8]龙海奎, 李宝明, 梁承东, 等.数字乌鲁木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分析及思考[J].城市勘测, 2015, (05) :32-34.

数字化高中地理 篇11

[关键词] 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 优先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3-0087-05

The Process in On-line First of Geography Chinese Core Academic Journals

Guo Yihua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ropical Geograph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Abstract] By the analysis of process in on-line first of geography Chinese core academic journals, found that:(1)there were 14 core academic journals adopting on-line first, but only 3made full use of it;(2)the elements label in web page of on-line first was incomplete in some sense; Some journals were even lacking in some important information;(3)only 3 core academic journals had a relative higher proportion of publications in on-fine first in 2015;(4)only 6 core academic journals used on-line first more than two years and continued to use it in 2015;(5)only 2 core academic journals who used on-line first would publish paper long time early, others could publised in advance for relative shorter time.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were made for the above issues:(1)the on-line first should be employed widely and actively;(2)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imeliness and editorial quality;(3)the information markup should be integrity;(4)the propaganda of on-line first should be promoted vigorously.

[Key words] Geography Chinese core academic journals On-line first

优先数字出版,是指文章在被录用后正式以卷期成册印刷出版前,在具备网络出版资质的数字出版平台上提前发布,该形式被认为是期刊传统出版模式的革命。全球最大的STM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最早于1998年创办优先数字出版(Online FirstTM)形式,随后国际上各大知名出版社也纷纷创建各自的优先出版平台,如《自然》创办“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科学》创办“Express”,

Elsevier创办“InPress”。2010年8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国内率先启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并在全国推广实施。2012年9月,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也推出“科技期刊优先出版”计划。优先数字出版具有出版周期快,出版方式灵活,发行范围广,大大缩短知识传播周期,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等特点[1],满足出版单位、作者和读者等多方受众的不同需求,自推出以来就受到各界广泛认可,已经成为国际出版大趋势。

目前关于优先出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过程中面临问题及对策[2-5]、优先数字出版模式[6-7]、优先数字出版文章引用[8]、某一领域或区域的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9-11]等方面;专门从地理学角度,探讨该学科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情况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对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程度、现状等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以期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入选201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19种地理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中国沙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经济地理》《山地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干旱区地理》《冰川冻土》《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岩溶》《湿地科学》《湖泊科学》《干旱区研究》《世界地理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2]。

目前,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以下简称“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方网”)是国内最大的两个文献数字出版商,本文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这两大集团搭建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具体调查方法参考文献[9]。另外,还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各期刊官方网站,了解其是否存在通过自建网站实现在线预出版。

主要调查项目包括:所有期刊发布优先出版论文的平台、形式(单篇或整期),内容(摘要或全文)、时间、篇数、网页标注项、标注数字对象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等。在网络上根据上述项目对19家期刊进行搜索调查,全部调查在2016年2月23日前完成。

2 优先数字出版情况分析

2.1 优先数字出版平台

通过检索发现:(1)有14家期刊与中国知网签订优先数字出版协议,占总数的73.69%,其中有12家在中国知网的网络出版总库有优先出版文献数据,占总数的63.16%,另外2家期刊虽然已与中国知网签订了优先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但在网络出版总库未见相关数据,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施优先数字出版。(2)19家期刊均未在万方网的优先出版平台上进行优先数字出版。

通过调查19家期刊在官网发布优先数字出版信息情况发现,有15家期刊在其自建官网上设置发布优先数字出版信息栏目,如“下期目录”“网络预发表”“最新录用”“在线出版”等。但是,除了《湖泊科学》“在线出版”栏目下有即将出版几期录用拟发表的论文编号外,其他期刊该栏目下并没有任何相关信息,该功能的设置形同虚设。本次调查还发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虽然没有设置优先出版信息栏目,但是截至2016年2月23日,该期刊2016年第1—5期论文已经在中国知网上发布,比纸质版出版时间提前3个多月,官网也发布了最新目录,提供论文的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但未能全文下载。在2015年11月19日前,《湖泊科学》2016年第1期数据已经在官网上全文发布,但是数据还没上传到中国知网,这种行为属于在线预出版,不等同于优先出版。这两种期刊在官网上发布论文形式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与中国知网签订独家协议,而《湖泊科学》没有签订,该协议限制了参与独家发行的期刊自行OA发布全文的权限。

上述结果反映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在选择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上,中国知网是其首选,对大型数据库出版商提供的服务较为依赖。另外,个别期刊运用官网进行论文在线预出版。

2.2 优先数字出版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表1),参与优先出版的12家期刊中有7家主要采用单篇定稿出版,4家主要采用整期定稿出版,分别为《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其中,《地理研究》每期论文的发布在同一时间点,2013年之前的论文标注了卷期但没有正式出版的页码。1种期刊两种方式均有涉及,即《中国沙漠》。在出版内容方面,12家期刊都采用全文发布形式,绝大部分排版样式与印刷版基本一致。

2.3 优先数字出版网页各要素标注齐全程度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网页标注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故对其进行统计,统计项目主要包括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基金、DOI(表1)。结果发现:(1)12种期刊中有11种的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4项重要信息标注齐全,基本信息标注较为完善;(2)信息标注较为齐全的是《地理科学》和《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其次是《地理科学进展》《湿地科学》和《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干旱区研究》;(3)《中国沙漠》信息缺失较为严重,仅有作者、单位,部分有DOI,而摘要和关键词这两项重要信息缺失;(4)在DOI设置方面,12种期刊优先版本正文中大部分有DOI标注,但在网页界面,标注DOI的期刊只有5—6家,缺失程度较为严重,且同一家期刊有些文章在网页标注了,有些却没有标注,标注不统一。上述调查反映中国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各项要素标注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个别期刊重要信息缺失严重。

2.4 优先数字出版提前时间

统计2015年各期刊优先出版比正式出版提前时间,结果发现:2015年《地理学报》优先出版与正式出版时间基本同步;《地理研究》提前约7—10天;《地理科学》提前时间波动范围较大,最长提前约11个月,最短约4天,多数提前约3—4个月;《地理科学进展》提前约7—14天;《中国沙漠》与《地理科学》情况相似,时间波动范围较大,最长提前约12个月,最短约5天,多数提前约4—5个月;《经济地理》2015年3篇文献中,1篇提前1个半月,2篇提前约7天;《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提前约1个月;《中国岩溶》大概提前1个半月;《干旱区研究》2015年优先发布的2016年的4篇文献大概提前2个月;《世界地理研究》优先出版比正式刊出时间晚了约6天,该期刊首次进行优先发布,具体情况还有待观察;《湿地科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没有优先发布文献,故不做统计。由此可见,《地理科学》和《中国沙漠》提前时间较长,估计解决积压已久的稿件是主要原因;其他期刊优先出版提前时间较短。

2.5 参与优先数字出版时间和发文量

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底,各期刊参与优先数字出版的情况参差不齐:(1)《经济地理》于2010年最早参与优先数字出版,但是每年仅有寥寥数篇文献发布,数量大大落后于其他期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情况与《经济地理》类似,该期刊于2012年开始优先数字出版,但仅在2012年发布文献3篇,之后未见文献发布。不过本次调查发现,该期刊在中国知网发布论文的时间比印刷版提前约3个月,并且在官网上同时发布论文最新目录,提供论文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但未能进行全文下载。推测该期刊选择提前在中国知网正式发布论文数据的方式来替代优先数字出版。(2)《中国岩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干旱区研究》和《世界地理研究》分别于2015年6月、8月、11月和12月才开始优先数字出版,至数据统计日,发布的文献数量较少,还处于开始的缓慢发展阶段,今后情况如何,还有待观察。(3)《中国沙漠》和《地理科学进展》参加时间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这2家期刊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参与优先数字出版,发文数量在19家期刊中排第二和第三,且截至到数据统计日,《中国沙漠》已有15篇2016年的文献优先发布,参与优先数字出版积极性强,较好地利用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实现文献的快速出版价值。(4)《地理科学》于2011年开始优先数字出版,至数据统计日,发布文献628篇,是19家期刊中发布论文数量最多的。自参加以来,连续5年都有文献发布,发布频率最高。(5)《地理学报》和《地理研究》的情况类似,都于2011年参与,2013年和2014年曾中断过,2015年重新发布文献,参加至今发布的文献数量较少。《湿地科学》2011年参加,2011—2014年发文数量尚可,但是在2015年中断了。

由上述分析可知,实行优先数字出版时间在两年以上且2015年仍在继续的期刊有6家,分别为《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中国沙漠》《经济地理》,仅占总数的31.58%,这说明中国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对提高论文发表时效性和显示度仍然不够重视,竞争意识不强。另外,这6家期刊均在201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理学19家期刊中排名前8,这也反映影响力较高的期刊比较重视论文发表的时效性,勇于接受新的发展模式。

为了解各个期刊优先出版的实施程度,统计参与优先出版期刊2015年优先发布和正式出版论文数量,计算2015年优先占比(表2)。从中可以看出,2015年优先数字出版实施程度最高的是《地理科学进展》,所有文献都经过优先出版;其次是《地理科学》和《中国沙漠》,占比超过75%;第三是《地理研究》,占比超过40%;其他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程度较低(占比均<40%),其中程度最低的是《经济地理》,占比仅为1.13%。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知,中国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1)参与优先数字出版的程度总体上较低,19家期刊中与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签约的有14家,真正实施有12家,而做得比较好的仅有3家。(2)优先数字出版的各项要素标注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个别期刊重要信息缺失严重,反映期刊编辑部对优先出版页码信息的标注的作用意识不强,不够重视。(3)2015年论文优先出版占比除了《地理科学进展》《地理科学》和《中国沙漠》较高外,其他期刊占比较低,其中个别期刊每年优先出版数量很少,可能只是有选择地对比较重要的论文进行优先发布。(4)实行优先数字出版时间在2年以上且2015仍在继续的期刊只有6家。(5)仅有2家期刊优先提前时间较长,其他期刊优先出版提前时间普遍较短。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对提高论文发表时效性和显示度仍然不够重视,竞争意识不强。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积极参与优先数字出版

一般的期刊编辑部,主要是以传统的纸质出版为主,对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并不了解,习惯于固守已有的传统模式,这也是优先数字出版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目前,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期刊当然也不例外。编辑部作为期刊出版者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该充分认识优先数字出版的优势和重要性,积极参与优先数字出版;其次,编辑部还应该多与优先出版的平台开发商进行沟通,深入了解这一模式及其操作,并及时反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完善平台功能,共同做好优先出版,实现共赢。

3.2 重视优先数字网页界面的信息标注的完整度

优先数字出版的网页界面各项信息标注完善齐全,既能让论文更快速地被检索到,又能让主要报道内容更快速地被外界了解,同时也让外界感受到办刊者的认真,增加对期刊的关注度。因此,对于信息的标注必须引起重视,要确保各项信息的标注完善并准确无误。另外,优先出版版本和正式版本的各项信息要确保一一对应,以便于数据的管理。特别是DOI的标注,因为DOI是文献的标识符,具有唯一性、持久性、兼容性等特点,在线优先出版文章是通过DOI进行引用的,规范标注DOI有利于文献的检索引用和管理。

3.3 重视优先数字出版的时效性和质量

快速出版是优先数字出版的主要价值,可以加快学术成果快速面世和被认可,缩短出版周期,对期刊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期刊编辑部必须重视出版的时效性,对于已经录用可刊出的稿件要尽快按照程序处理优先发布。新媒体时代,优先数字出版版本的质量也同样重要,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在发布前必须进行认真校对,严把编校质量。日常工作经验表明,论文在排版定稿后,必须经过“三校一读”,在校对过程中还能发现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果为了加快出版,而将没有经过严格校对的稿件优先出版,存在错误的可能性比较高。这不利于稿件编校的规范化,也可能造成错误知识的传播。因此,编辑部要严把优先出版质量关,在求快的同时,要确保质量。

3.4 做好优先数字出版的多渠道宣传

优先数字出版能加快学术成果面世和被认可,提高关注度和引用率,扩大影响力,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同样需要进行及时推广宣传,否则极有可能会沉入海量文献数据库中无人问津。因此,要综合利用多渠道发布优先数字出版论文并及时的宣传,真正实现优先出版作用。主要途径有:(1)官方网站。一个功能健全、设计人性化、交互良好的网站是期刊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其读者群、作者群、审稿专家群等较为固定,人气和点击量较高,对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对官方网站的建设,完善各项功能,利用官网宣传优先出版论文。(2)QQ群。利用QQ群可以进行信息的及时发布,也便于读者、作者和专家就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可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3)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具有强大的信息推送功能,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高效宣传媒介,用户多,宣传效果较好。

注 释

[1] 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0-92

[2]吕赛英,王维朗,张苹,等.学术期刊推进优先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2,24(1):74-76

[3]黄晓燕.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职能探析[J].出版科学,2015,23(1):27-28

[4]陈海燕,卢有泉.优先数字出版: 学术期刊面临的新浪潮[J].编辑之友,2011,23(3): 58-59

[5]查丹.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现状及优化路径[J].出版科学,2015,23(1):24-26

[6]王明亮,汪新红.探索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传媒,2010( 11) : 21-22

[7]余利红.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的现实探索[J].出版科学,2015,23(4):58-60

[8]伍秀芳,林汉枫.在线优先出版科技文章及其引用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19(3): 419-422

[9]周桂莲,杨智全,华千勇,等.农业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5-158

[10]许花桃.综合性科技核心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2,24(4):368-370

[11]张俊彦,黄林美,林琳,等.国内科技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87-1193

[12]朱强,向俊,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6

数字化高中地理 篇12

烟台市公安、卫生、房管、城管、安检、林业及供电公司等政府职能部门搭载“数字烟台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 将有效地解决烟台市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的需求, 政府各职能部门决策, 国土资源的管理和各种服务功能的需要, 促进资源共享, 提升服务能力。

“数字烟台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包含着全市国土储备、城镇地籍、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现状等数十个数据库。早在2006年, 烟台被国家测绘局列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示范项目”全国首批六个试点城市。经过三年的建设, 目前, “数字烟台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已基本建成, 内容包括测量控制点、行政区划、交通、水系、建 (构) 筑物、地址地名等。目前, 烟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开发区和牟平区等五区联结, 覆盖面积达113平方公里。

上一篇:城市建筑节水措施下一篇:微孔滤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