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课程

2024-10-21

数字化课程(精选12篇)

数字化课程 篇1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其他所有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虽然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载体,但阅读量有限,内容相对稳定,更新较慢。因此,英语教师除了合理使用教材之外,还要注意开发和使用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英语数字化资源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知识更新及时,突破时空界限,提供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真实情境,是体现外语教学情境观的最理想手段,是目前最值得开发和使用的资源。

一、英语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数字化资源日渐丰富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情需要,在丰富的资源库里选取合适的内容,精心设计恰当的使用方式,以便真正有力地辅助英语教学。

1. 制作微型教学视频

微视频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完成学习。比如,升入高中后,学生们遇到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语法项目是定语从句。初中阶段虽然有所接触,但非常浅显,高中部分的内容更加深入、全面、系统。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一位教师课前备课时邀请了一位外教,以两人对话的方式录制了一段教学视频。在讲授定语从句时,教师播放了这段视频。因其一改以往教师讲授语法规则、学生做题进行强化的传统模式,立即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中教:Which place in China do you think you musttvisit?

(您觉得中国哪个地方一定得去游览?)

外教:Oh,the Great Wall,definitely.

(长城,一定得去。)

中教:Why?

(为什么?)

外教:He who has not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ta true man.I need to prove I am a true man.

(不到长城非好汉。我要证明自己是好汉。)

……

学生们课后不断重复课堂内容,自然而然地感悟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律,自觉仿造类似的句子,利用定语从句的修饰和限定功能介绍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在主动运用中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掌握了定语从句这一语法项目。这段微视频的制作和使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难点。还有很多语法项目被老师们总结得极为精辟,还配上了朗朗上口的口诀,制成微视频,学生们可随时观看。这一资源的开发帮助学生们克服了对语法的畏难情绪,变得乐学会学。

2. 建立微视频资源库

学校教研组教师可分工合作,把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解,每位教师根据各自的优势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精心准备,然后录制成微视频,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库并上传,以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和巩固强化,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微视频还有利于自主预习任务的完成,课堂上就会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难点的突破和疑难问题的解惑。微课资源除了教学视频之外,还要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辅助资源,包括导学案、自主学习任务、微课件、微习题等,与教学微视频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化交互式的完整学习环境。微视频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的个性化学习。他们按需选择学习内容,可根据自身基础和接受情况,随时暂停、重播或反复播放。除在线观看之外,还可以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随需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微视频资源库的建立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选择针对自身水平的学习内容,解决个性化问题,满足个性化需求。资源库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吃不饱”和“难消化”这一两极分化现象,有效解决英语学习水平上的差异问题。

3. 指导学生录制微视频

因为课时有限,班级人数多,教学任务重,学生展示环节往往很难全部完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个体或小组合作将此环节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班级的云盘,学生们可在课下上网观看,还可以进行小组互评或生生互评,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和同伴互助。英文课本剧的排练是感悟和强化语言的最佳渠道之一,是应该经常采用的读后活动,但因耗时长,许多教师感觉很难操作。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手机、pad等都能录像,简单易操作。比如,读完《雾都孤儿》节选之后,教师建议学生们分成小组,将最经典的一部分表演出来。学生们课下积极排练完之后,组长负责将表演剧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班级的公共云盘,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相互点评。然后又推荐出2至3组全班共同观看,加入师评和生生面对面互评,学生们在欢乐中强化了知识和技能。

4. 利用在线测评系统

针对目前学生作文评价手段单一的现状,部分教师引入Writing Roadmap TM2.0标准化在线写作测评工具,突出形成性评价在学生作文评价中的有效使用,进而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布置学生先精读和泛读各一本读物,带领学生完成对读物的讨论,然后在网上布置一篇与所读内容或主题有关的命题作文。比如组织学生阅读讨论书籍“Wildlife at Risk”(《濒危野生动物》)之后请学生们以读后感的方式“浅析世界濒危动物的现状”,或在学生阅读科学家传记后组织讨论并完成习作“成为专家所需具备的品质”。在写作过程中,Writing Roadmap TM2.0系统可以指导学生在线主动对习作进行拼写检查、语法检查、词汇选择等,鼓励、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文章结构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品,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所提供的及时有效的反馈,并根据学生水平的提高调整测评工具中的评价标准,引导每位学生主动建立电子学习档案,学生可随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追踪自己在写作能力提升道路上的点滴进步,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学生们借助在线测评系统的帮助积极发现问题,并自主改进。

二、英语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利用

英语教师除了要有效利用网络上提供的数字化资源之外,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积极开发数字化资源,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1. 课堂嵌入式使用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素材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先进的视听技术利于加强教学内容的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教师可将其恰当地嵌入课堂教学中,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雾都孤儿》这节英文小说片段赏析课上,当教师引导学生将孤儿们和管理者们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时,播放了电影中奥利弗被推选出要求多给食物的经典片段。电影中孤儿们枯瘦的面容、怯怯的表情、寒酸的就餐环境和仅有的一碗稀粥,与管理者们高壮的身躯、冷酷的眼神、华丽的衣饰、豪华的餐厅和桌子上的饕餮大餐形成鲜明对比,所有这些细节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观看后,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带着强烈的情感用英语讲述了观察到的细节,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音像资料创设的环境感染了他们,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领会了作家的写作意图。

传统的语法课堂往往枯燥乏味,适当插入语法微视频,通过动画演示等手段,能够让枯燥的语法课变得活泼轻松。比如,学生刚接触定语从句知识时会有困难,教师可利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明白关系代词是如何指代先行词或指代整个主句内容,如何将两个单句结合成定语从句,再如何将定语从句拆成两个单句。多媒体技术比图示法更立体、更动态,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快速地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则。因此,教师平日应该有意多搜集相关素材,将能获得的在线资源分门别类地纳入自己的英语教学资源库,随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教学内容整合使用。

2. 课前课后辅助式使用

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英语学习网站和在线开放课程,如MOOC(慕课)等,建议学生自主利用,进行课前自主预习和课后的巩固与强化。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有华东师大慕课中心联合国内知名高中组建的C20慕课联盟(高中)和人大附中推出的MOOC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双师教学,即“1+1慕课教学”。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不够清晰,可登陆在线课程,点击该部分内容,进行个性化辅导,弥补教师不能随时随地答疑的缺陷。

电子辞典对于英语学习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辞典中的“英语多词典查询”功能,解决词汇障碍的同时,通过例句阅读接触大量地道的、真实的语言素材,还可以利用单词本功能存储生词,用随记功能记录熟词僻意以及高频词汇和经典例句,用辞典中的彩色便笺和记号笔功能强调词条中的重点或记录例句。辞典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需求,让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成为可能。英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可阅读辞典里面收录的原版文学名著、名人演讲、英文杂志以及国外百科网站上的资源。基础稍弱的学生因有了这个方便快捷的工具,可以及时查询生词,增强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养成随时随地积累的习惯,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有了电子辞典的介入,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对教师的讲解不再全盘深信不疑地接受,而常常提出质疑,利用辞典查找相关信息,然后通过讨论共同找出问题答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 校本选修拓展式使用

英语校本选修课是提升学生英语水平、满足英语爱好者需求的有效渠道。针对其不受规定教材约束的特点,数字化资源是最合适的动态学习材料。比如,我校的校本选修引入TED网络资源,这是由美国一家私有非盈利机构上传的录制多年的演讲库,学生可以观看到众多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索。TED资源短小精悍,大多20分钟左右,有利于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围绕视频设计相关活动,比如设计听力练习检测、阅读理解考查、就某一观点开展辩论或写观后感等,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吸收,训练语言技能。TED资源提供的语言真实、生动,其语音、语调、表达方式都有利于学习者关注和模仿。其资源每年都要更新,保证了语料的真实性和时代性。话题覆盖面广,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TED资源涉及的内容都是各行业的最新成果或精辟观点,极具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演讲者来自全球不同的国家,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对科技、宗教、艺术等领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德育契机,正确引领学生甄别、理解、包容异域文化,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师使用TED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情况,对视频进行合理的处理。比如,开始先选择时间较短、语速较慢的资源,然后逐步加大难度。难度过大的课提前设计导学案,为学生理解做出必要的铺垫。起步时添加中英文双字幕,在逐渐适应后改用关键词字幕。教师在指导学生观看一段时间之后,可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英文微视频,像资源里的演讲者一样表达鲜明的观点,培养创新思维,锻炼英文表达能力。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积极开发和有效使用,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空间和便利,但同时要注意避免负效应。比如,有些教师开发的视频和音频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占用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还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各种技术制造出的酷炫效果,未充分考虑其教学性能,分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教学中过度依赖对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忽视了英语的交际功能,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和思维碰撞被弱化。因此,教师应具备必要的教学机智和筛选能力,合理开发、适当使用数字化资源,做到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慧.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3]严萍.MOOC课程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融合的优势及模式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8).

[4]宋德龙.TED网络资源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1).

[5]苏晓俐.便携式电子辞典对初中生学习方式影响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3).

[6]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6).

[7]李春燕.卡西欧电子辞典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2).

数字化课程 篇2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

专业班级:13级《物联网工程》2班 姓名:白雪 王贞 张莹 学号:068 108 131 指导老师:刘烨

时间:2015年5月15日~ 2015年 5 月30日 地点:四教4414实验室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摘要:

数字时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秒﹑分﹑时的计时装置,与传统的机械钟相比,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电子手表,大到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大型数显电子钟。数字时钟从原理上讲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电路,其中包括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

本课程设计要用通过简单的逻辑芯片实现数字时钟。要点在于用555芯片连接输出为一秒的多谐振荡器用于时钟的秒脉冲,用14位二进制计数器CC4060芯片、7双BCD同步加计数器CD4518芯片、十进制加计数器/7段译码器CD4033芯片等连接成60和12进制的计数器,再通过七段数码管显示,构成了简单数字时钟。关键词:数字时钟;555芯片;计数器;数码管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1设计目的................................................................................................................................4 1.1设计指标.........................................................................................................................4 2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4 2.1 设计任务........................................................................................................................4 2.2 设计要求........................................................................................................................4 3系统设计................................................................................................................................4 3.1 设计思路........................................................................................................................4 3.2 系统设计........................................................................................................................5 3.2.1 原理图及说明.......................................................................................................5 3.2.2 具体设计.................................................................................................................6

3.2.2.1.小时计时电路...............................................................................................6 3.2.2.2.分钟计时电路...............................................................................................6 3.2.2.3.秒钟计时电路...............................................................................................6 3.2.2.4.手动时间校准电路的设计...........................................................................6 3.2.2.5.光敏电阻的设计...........................................................................................6 主要元器件的介绍...............................................................................................................7 4.1 40161------4位二进制同步计数器(有预置端,异步清除).....................................7 4.2 CD40106..........................................................................................................................7 4.3 CD4009............................................................................................................................8 5 电路板的安装与测试...........................................................................................................8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1设计目的数字电子钟是一种用数字显示秒﹑分﹑时的记时装置,与传统的机械钟相比,他具有走时准确﹑显示直观﹑无机械传动装置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电子手表,大到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大型数显电子钟。

我们此次设计数字钟就是为了了解数字钟的原理,从而学会制作数字钟。而且通过数字钟的制作进一步的了解各种在制作中用到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作用及实用方法。且由于数字钟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叙电路。通过它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各种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电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1.1设计指标

1.时间以12小时为一个周期; 2.显示时、分、秒; 3.具有校时功能,可以分别对时及分进行单独校时,使其校正到标准时间;

2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2.1 设计任务

1、设计一个有“时”,“分”,“秒”(11小时59分59秒)显示且有校时功能的数字时钟钟;

2、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数字时钟。

2.2 设计要求

1.用555定时器设计一个秒钟脉冲发生器,输入1HZ的时钟;(对已有1kHz频率时钟脉冲进行分频);

2.能显示时、分、秒,12小时制; 3.设计晶体震荡电路来输入时钟脉冲;

4.用双BCD同步加计数器CD4518芯片设计一个分秒钟计数器,即六十进制计数器.;

5.用十进制加计数器/7段译码器CD4033芯片设计一个12小时计数器, 6.译码显示电路显示时间。

3系统设计

3.1 设计思路

数字电子钟由信号发生器、“时、分、秒”计数器、LED数码管、校时电路、整点报时电路等组成。工作原理为时钟源用以产生稳定的脉冲信号,作为数字种的时间基准,要求震荡频率为1HZ,为标准秒脉冲。将标准秒脉冲信号送入“秒计数器”,该计数器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秒发出一个“分脉冲”信号,该信号将作为“分计数器”的时钟脉冲。“分计数器”也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 累计60分,发出一个“时脉冲”信号,该信号将被送到“时计数器”。“时计数器”采用12进制计数器,可以实现12小时的累计。LED数码管将“时、分、秒”计数器的输出状态显示。校时电路是来对“时、分、秒”显示数字进行校对调整。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本设计使用芯片数最少、计时准确、动态显示的节电工作方式(耗电量仅为静态显示模式的1.8%)、调试方便、时间校准方便。电路中的振荡器XT为目前多数石英晶体电子表中使用的频率为215=32768HZ的石英晶体,经IC(2CC4060)组成的14级2分频和IC3A(CD4518)组成的一级2分频后可得到1HZ的“秒”脉冲信号。用6个40161分别控制6个数码管,用逻辑门电路选择各个数码管的最大数字,比如说输出9,就要对应的输入二进制数1001,输出3对应0011,1对应 0001。逻辑门电路选择好最大数,就接入下一个40161的 CLK 端,来进位。MR端要接入与非门和40106之间,读取最大数。我们设计的是实现0~9,0~5,0~1,0~2的进位方式。从秒开始,0~59,分0~59,时0~11.3.2 系统设计

3.2.1 原理图及说明

时LED数码管分LED 数码管秒LED数码管时计数(十二进制)分计数(六十进制)秒计数(六十进制)时校准分校准晶体振荡器分频器(1)电路原理框图

(2)电路原理图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用555电路构成的1KHz多谐振荡器,调节电阻R3可以改变输出信号频率。74LS160是二,五,十进制同步加法器,用三片74LS90构成三级十分频器,将1KHz矩形波分频得到1Hz基准秒计时信号。由于74LS160是十进制计数器,分别将个位接成十进制计数器,十位接成六进制计数器,分别将个位的RCO输出端接十位的9脚端,就构成60进制计数器,用两个相同的60进制计数器分别做作为秒,分计时,并在个位和十位输出端接上数码显示管显示小时计数器直接采用整体反馈清零法构成24进制计数器。工作原理:振荡电路产生的1KHZ脉冲信号经三级十分频电路分频后产生的1HZ脉冲信号输入74LS90N连成的60进制秒计数器,再由秒计数器每60秒进位输出给60进制分钟计数器,分钟计数器满60后产生进位信号输入给24进制小时计数器,从而实现12小时制电子钟的功能。

3.2.2 具体设计

3.2.2.1.小时计时电路

小时计时电路由两块4033B和4081芯片7段译码器组成12进制计数电路。该电路译码器能识别数字00到11的计数,当接收到从“分”传来信号到芯片4033的第1个管脚时,使得在小时的计数模块进行加1,每接收到一次信号,即进行一次计数,计一次为一小时,同时将信号反馈回“分”,使得将计数清零。即可可以将小时从“00”到“11”后,在继续计时时,计数器计数将会被置回“00”。使整个计数器在小时的计数模块成为从“00”到“11”到清零循环回“00”到“11”这样的12进制的12个稳定状态的计时方法。3.2.2.2.分钟计时电路

与小时计时模块相比,分钟计时模块相对简单些。它的电路原理是由于两块4033B芯片组成的60进制的分钟计数方式,该译码器电路能识别信号59,整个计数计时方式是从“00”到“01”“02”.....“59”在到“00”的共60个稳定状态的自动连续循环模式。3.2.2.3.秒钟计时电路

秒钟的计数又有些相同与不同。它同样是由4033B两块芯片进行构成60进制计数。该译码器识别信号至59,然后清零循环计数。计数方式与分钟计数方式一样。但除了4033B芯片外,外加了4060和4518两块芯片。外加了两块芯片使得在秒钟计数模块有了自动的计数方法。而不是通过外来校准不停的进行调整计数。

3.2.2.4.手动时间校准电路的设计

S1和S2分别为“小时”与“分”的手动校准电路。S1按动一次,在小时计时部位计数加1,S2按动一次,在分钟计时计数数码管显示上显示加1,。滤波电路C3、R10和C4、R13分别用来吸收S1和S2的动作产生的电压抖动。二极管D1、D2分别为“小时”与“分”校准电路与相邻下一级计数器“清零”端R之间的单向隔离文件。R11、R12为手动校准电路的限流范围。3.2.2.5.光敏电阻的设计

光敏电阻R1~R6分别为数码管DS1~DS6夜间工作在节电模式时的亮度自动控制电路。光敏电阻可选用MG41-22或MG45-

12、或5606、6106型(亮电阻≤2KΩ,暗电阻≥900KΩ)。每只数码管的公共端第3(8)脚通过一光敏电阻串联晶体开关管9013接地。当夜晚室内光线较暗时,数码管自动降低亮度。数码管DS1~DS6采用超高亮度的数码管5011型,这种LED数码管耗电为普通数码管的十分之一,每个段码的驱动电流仅为1mA,就可以发出普通数码管20mA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工作电流时相同的亮度。当其工作电流达20mA时,发出光亮足以保证在室外阳光下正常显示。该控制电路可使数码管显示的供电电流降低到原来的1/30,即为10~15 mA的水平。开关管Q1~Q3选用9013(40V、0.5A、0.625W、低频)可满足控制两个数码管阴极电流通断的要求。本设计还充分利用芯片CD4033的“零”数字消隐功能,即当十位上海数字为零时,该数码管不亮。例如,当时间为9时8分5秒,不是显示“09”时“08”分“05”秒,而是显示“9”时“8”分“5”秒,该设计方案可使数码管显示的供电电流降低到原来的1.8%,即为5~9 mA的水平,可大大降低电源的能耗。主要元器件的介绍

4.1 40161------4位二进制同步计数器(有预置端,异步清除)

40161是4位可编程计数器,复位采用异步方式,当CLEAR为低电平时,使四个输出端均置为低电平,而与CLOCK、/LOAD或PE、TE输入的状态无关,/LOAD为低电平时,计数器无效,使输出端在下一时钟脉冲与设置的数据一致,并与PE、TE输入端的状态无关。

N位同步级联计数器可由超前进位电路实现,不需要外加控制,此功能由两个计数控制输入端和进位输出端完成。PE、TE输入端均为高电平时,计数有效,当计数超过“15”时,进位输出端CARRY OUT(CO)即产生一正向输出脉冲,其脉冲宽度约等于Q1输出正向宽度,此正向溢出进位脉冲可使下一级联电路有效,时钟无论为高电平或低电平,均可实现PE或TE输出的逻辑转换。

4.2 CD40106 CD40106由六个施密特触发器电路组成。每个电路均为在两输入端具有施密特触发器功能的反相器。触发器在信号的上升和下降沿的不同点开、关。上升电压(V T+)和下降电压(V T-)之差定义为滞后电压。它的2 4 6 8 10 12引脚是数据输出端,1 3 5 9 11 13是数据输入端,14是电源正,7接地。

CD4016引脚图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4.3 CD4009 CD4009是十六进制的CMOS缓冲器/变换器 电路板的安装与测试

为了方便检测,电路有6位数码管安装在CD4033的上方,分别显示出时“00~11”分“00~59”秒“00~59”的时钟显示。根据电路的设计特点,在安装过程中,基于测试同时进行。在安装测试顺序是①1HZ脉冲信号的产生电路,运用逻辑笔测试芯片IC34的Q0端的“1HZ”的脉冲输出信号;②“秒钟”计数/译码/显示电路,显示0秒钟~59秒钟,运用逻辑笔测试芯片IC5A第3期的“满60秒进一”的进位脉冲输出信号;③“分”钟计数/译码/显示电路,显示0分钟~59分钟,运用逻辑笔测试芯片IC58第四脚的“满60进一”的进位脉冲输出信号;④“小时”计数/译码/显示电路,显示0小时~12小时,运用逻辑笔测试芯片IC5C第10脚的“清零”脉冲输出信号;⑤分别按动开关S1、S2,测试时间校准电路的功能及可靠性;⑥用厚纸片遮蔽敏光电阻的上方,观测数码管亮度显示接受控制前后的响应情况。6个单元电路组装合格后,电路可以显示12小时内的任一时间。时间校准电路组装完成后,可以校准当前时间,并验证一昼夜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24小时的计时误差是否在一定范围内;然后在一定电源内测量整机最大工作电流是否也在一定范围之间。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高职数学课程数字化建设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 数学课程 数字化建设 优势 策略

高职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与实用性,在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冲击下,高职数学教学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准确科学演绎其基础性与实用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高素质数学人才,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数字化。在此基础上,高职数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实现数学教学的“再创造”,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提升能力奠定基础。

一、高职数学课程数字化建设的优势

(一)数字化课程构建拓展了知识范围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数字化,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知识搜索与学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学课程教材资源的有限性,打破了“教材是获取数学知识的唯一路径”的局面,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与教师的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营造了广阔的数学学习平台,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丰富数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在教师讲解后还是一知半解,又不敢向其他人请教,导致学习效率低。构建了数字化的数学课堂后,学生可以向网络求教,通过搜索网络资源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如精品教学视频、科学学习方法、数学网络交流群等,都能帮助学生克服数学难题,提高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提升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效率

强化数学课程数字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提升高职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信心,使抽象、复杂、晦涩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从而真正提升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数学课程数学化建设的策略

(一)基于高职数学课堂实施数字化建设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抓好课堂教学环节,积极构建数字化的数学课程资源。广义上的数学课堂教学包括课内课堂与课下课堂,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数学课堂数字化资源:

1.积极引进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例如,在高职数学《定积分的集合意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的讲解很难说服学生,另外,复杂的数学符号以及运算过程又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如果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教师复杂的运算与解析过程具体形象化,将更便于学生理解,提升教学效率。

2.構建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并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完全理解,这时需要教师建立数字化网络共享平台,将精品教学视频、学习资料分享到指定网络上,鼓励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下载。

3.通过论坛、QQ、邮件、微信、微博等方式实现在线解答。这些方式能强化师生交流,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学习疑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二)从应试方面实施数字化数学资源建设

对高职数学教学而言,网络化、数字化数学课程的构建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方面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之外,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数学应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高职数学具有枯燥晦涩、抽象难懂的特点,很多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没听懂,课下又未能及时巩固复习与锻炼,导致成绩较差,故教师要构建基于学生应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首先,教师要利用网络优势在计算机中建立高职数学题题库,题库中尽可能涵盖考试中的各类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与论述题等,以满足学生数学考试的各种需求。其次,教师应不断更新与补充数学题库中的题目,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满足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最后,运用先进科技使题库具有自动生成功能。即学生只要在计算机上输入自己的姓名与学号,并登录到指定页面,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完整的数学试题,而且题目难易相当,符合学生的各类学习需求。当然,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智能化,只要学生输入关键词,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数学测试内容,从而提升锻炼的针对性。

(三)实现学生智能手机与计算机教学互通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学生与手机的亲密度远远超越与电脑的亲密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之外,还应注重智能手机作用的发挥,即通过先进技术实现学生智能手机与计算机的互通与结合,让学生通过手机接收教师存放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数学资源,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数学学习。毋庸置疑,这是高职数学课程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创新,值得推崇。例如,一旦实现了手机与电脑的互通,学生就可以用手机登录题库选择需要的题目进行练习。再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到某一知识点时,为了及时让学生全面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机登录数学网络资源库进行学习。当然,教师应积极引导,杜绝因手机引起的其他课堂不良现象,如玩手机、恶性闲聊等。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数学教学来说,要善于利用数字信息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将数字化建设渗透于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字化数学课程带来的教学优势,并顺利搭乘信息技术这一快车,不断探索出构建高职数学数字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赵业坤.高职数学课程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03):75-76,104.

数字化课程 篇4

关键词:建筑数字技术,建筑设计,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近年来, 随着产业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数字技术的更新发展日新月异。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 建筑设计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计算机在设计行业的地位也在慢慢发生着转变。应用现代数字技术, 提高建筑设计行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当前国内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在建筑行业地位的转变

传统的建筑设计通常是以二维平面材料作为媒介, 通过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轴测图、透视图等形式进行设计内容的表现和交流。由于其介质的限制性, 所设计出来的建筑形态往往也多以理性主义的横平竖直为主, 从而大大束缚了建筑师思维的跳跃性。由于不同环节的种种分割, 使得建筑师们疲于成果的表现而割裂了其设计思维的连续性。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计算机进入建筑设计领域。到目前为止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过, 这些成绩也仅仅停留在建筑设计成果的表现方面。近年来, 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相关行业软件的不断更新, 数字技术在建筑创作中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通俗来讲, 计算机绘图已经成为了全球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标准方法。电脑建筑模型和动画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数字技术使建筑的复杂性更容易表现出来。这个时期, 有一些建筑设计事务所已经开始尝试用计算机来辅助建筑设计的全过程。比如, 盖里、艾森曼等著名建筑师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来辅助建筑设计创作过程, 有效地推动了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

目前, 概括来讲, 数字技术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为创作成果的表达方式。这一层次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在建筑设计中把数字技术作为设计的表现工具。第二层次为建筑方案创作手段。这一层次把数字建构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从而带来建筑创作的变化。第三层次的应用则是影响到更深层次的创作思维, 将建筑创作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实现。

二、当前我国建筑学专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目前为止的建筑设计领域, 计算机主要是用于建筑设计成果的表现上。与此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教学, 则是以教授学生以Auto CAD为代表的一批软件的使用方面。而对于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则没有太大的起色。尽管在教学上一直在尝试更多地介入到建筑设计中, 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观念陈旧, 没有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学的设计课教师对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教学的认识不足, 认为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就是掌握几个软件, 画画图的事情而已, 意义不大。有一部分教师极其看重传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计算机会忽视动手能力和手绘表现能力等基本功的训练。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教师对于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CAAD) 的认识不足, 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CAAD) 教学的发展。

(二) 内容和形式落后。

在课程教学中主要是围绕以教授几种常用软件为主, 重在软件如何操作, 而忽视了软件本身强大的辅助建筑设计的作用。这样的结果, 仅仅是解决了一个“手工绘制”的问题。而与设计课程相关课程教学环节相脱节, 无法使学生建立计算机能够真正辅助课程设计以及进行相关设计方案推敲、结构分析、物理性能分析等方面的认识。

(三) 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目前, 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相关软件的更新也十分迅速, 而且运行软件所需要的硬件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使得教学经费的投入很难跟上计算机更新的节奏, 从而使计算机辅助相关的技术研究无法得以真正深入研究, 故而无法在教学中进行全面的新技术推广。

三、数字时代建筑学设计课程中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 从忽视或者抵制CAD应用到积极运用CAD辅助设计转变。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结束了以前趴图板画图的年代。软件的使用拓宽了创作的空间, 对现今建筑业形成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况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样,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 如何通过软件的使用, 把自己的作品及思想准确表达出来也是现今建筑学教学中应该探讨的问题。软件已经不单单是作为一种绘图的工具, 而在方案的推敲过程中也开始发挥其作用。所以,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 鼓励学生在方案创作过程中使用sketchup等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方案形体的推敲, 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建筑素养的培养。

(二) 从少数软件向多个软件综合应用转变。

由于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比较人性化的分析软件, 比如生态建筑大师ecotect等。通过这些分析软件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建筑的各项物理性能, 为方案的可实施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证。所以,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 鼓励学生使用分析软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项分析, 使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原先天马行空地做方案, 而不知道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建立对建筑设计的认识, 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路子。

(三) 从结果表达向过程转变。

教育学生抛弃建筑设计软件仅仅是为了方案的表现而产生的思想。在设计过程中使用revit这些软件进行方案模型的创建,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细化, 能够真正把设计深入下去。不像以前, 学生方案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继续下去, 由于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尚不连续, 故而一个设计做下来, 不能够真正明了设计的内涵。

(四) 从单一课程向全面课程转变。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原先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这样的话, 往往是设计课已经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了, 但是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还没有开设。在设计课程教学中, 有效地组织课程设计和软件使用, 使二者结合起来, 既避免了学生会使用软件和会做设计的脱节, 又可以提高设计课程成果的质量。

四、结语

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一样, 有一个发展和被人们认识的过程。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由于其应用和普及条件已经逐渐成熟, 其重要性也越来越为教育工作者所认识, 进而又推动其向前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本身的需求, 以多媒体技术、网络、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为支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将会在建筑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 也要求我们教学的同时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个教学模式,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此可见, 正是因为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 才使得计算机赋予教学以新的内容和概念, 推动了教育的变革, 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从而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建成, 卫兆骥, 王诂主编.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

[2] .李建成.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A].2007年全国高校建筑院校建筑教学技术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 2007:63~67

[3] .项秉人.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J].新建筑, 2001, 6

[4] .李立.CAAD软件浅析[J].四川建筑, 2006, 12

数字化课程 篇5

发表时间:2007-1-6 0:06:29访问次数:625

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那么,您的观点呢?

李: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包括如下三个基本点。首先,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即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其次,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包括三层意思: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充分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学习、评议、分析和讨论。第三,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利用诸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课程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

记:那么,请您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数字化学习方式?

李: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也就是ET-CEO论坛,在2000年6月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3次年会中,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的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观念。数字化学习具有三个要素。一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也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

有创造性等特点。三是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

因此,我们看出数字化学习的特点: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多层次性、可操纵性和可再生性。

记:数字化学习对于学习者提出什么新的要求?

李:数字化学习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从时间上说,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不能获得够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所以,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信息时代,个体的学习将是终身的,个体的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当然,这要求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即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培养目标、内容和途径要转向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条件。

同时,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素养也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主要特征。我认为,信息素养包含着三个基本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呈现交流的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即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一的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确定论点的充分性;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融入到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创造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记: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那么,在数字化学习中,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呢?

李:下面介绍几种做法:

1.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

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以及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是学习者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般有三种途径:利用搜索引擎;利用各类教育网站;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

2.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学生通过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数字化资源所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思考、探索,利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界面的特点,学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节点之间所具有的语义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能力;通过数字化资源所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

学生可以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ICQ、Email、Chat 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有助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工具平台非常多,如可以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

5.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各种类型的试题库,学习者通过使用一些随机出现的,不同等级的测试题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借助统计图表或S-P表进行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

记:您一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试验的经验,能不能介绍几种数字化学习的模式? 李:好的,下面简单介绍四种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主要适用于课堂讲授型教学中,分为如下步骤:(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2)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3)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 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关系和规律;(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2)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3)组织合作学习小组;(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5)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去伪存真、选优去劣的分析;(6)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7)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3.“校际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主要适用于因特网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2)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3)各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探索;(4)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通过上网,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并通过下载,获取相关信息;(5)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同学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6)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7)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8)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9)组织各地区教育工作者、学生对各地区实验学校的网页进行评比,鼓励先进。

4.“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主要适用于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借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构建的“专题学习网站”必须包含如下基本内容:(1)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2)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和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3)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4)收集与专学习专题相关的思

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记:请您举例介绍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李:下面我介绍一个广州市芦荻西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案例。作文题为《未来产品广告设计》。

《未来产品广告设计》是一节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和广告创作的一种信息技术与作文课教学整合的典型案例,其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通过学生观看网上视频图像,广告精品及教师的诱导,激发学生喜欢广告,诱发学生乐意展开理想的翅膀,“发明”未来广告的动机。

2.网上学习,协作探究,启迪发明创意。

通过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未来科技信息,启迪新思维,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结合实际,协作探究出拟“发明”的未来产品的创意。

3.网上再学,群组交流,获取广告信息。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网上“广告资料库”内容的基础上,群组交流,互相帮助,从而意义建构,获取知识。

4.继续上网,参考信息,口头表述广告设计的构思。

让学生参考网上“广告精品库”提供的现实,未来产品广告范例,重温广告的有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口头表述,拟设计未来产品的广告词,再进行集体的交流评议,为下一步的书面创作打下基础。

5.网上协作,分工合作,进行广告综合设计。

让学生在网上发挥创新精神,求异思维,运用信息工具,动手综合设计创作未来产品的广告。包括进行版面的美术设计与加工,并输入广告词。

6.推荐产品,集体评议,反馈修改。

中职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思路 篇6

摘 要 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分析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现状及问题,以“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为例,阐述中职学校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药物制剂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5-0046-02

1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现代教学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1]。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正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 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政策的引导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中职学校都建设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网络精品课程等。但是由于数字化教学实践时间不长,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不够重视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强调教师的讲授与演示,数字化教学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应用。职业院校的发展目前得到高度重视,获得的资源不断增加,政府投入不断加大,但从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硬轻软”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远远高于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软件建设的投入,相应的配套措施也不够完善。

缺乏优质的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 目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整体规划,片面追求数量。将文字、图片进行简单的电子化处理,便作为数字资源推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迁移,缺乏创新,利用率低。中职学校教师应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创作主体,但有相当部分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兼有多项其他工作,无法分配时间与精力来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另外,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教师缺乏创新动力,难以创造出优质、高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交互性差,缺乏评价机制 现代教育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缺少交互性,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和知识,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后,由于缺乏自我评价环节,无法掌握学习进程及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时,应尽量挖掘交互潜能,创设交互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并且创建自我评价机制,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3 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建设思路

统筹规划,完善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体系 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顺利建设,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学校应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对于筹建的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可以采取项目管理的形式。以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的“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为例,学校在建设这一课程学习系统初期,就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负责本项目的保障和实施,由校领导担任组长,主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教务、专业系、信息中心成员任组员,由校领导统筹规划,各组员通力协作,保证了这一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项目的顺利实施。

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要确定教学对象,以学生为中心,分析学习者的需求,根据课程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2]。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学生,药物制剂专业要培养的学生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医药类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毕业生多数进入到制药企业的生产一线,制药企业的自动化、连续化和集成化程度高,其生产受到GMP的严格要求,企业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快速学习、上岗、灵活转岗,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力量。药物制剂生产岗位对操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不仅仅是单独一门课程可以完成的,因此“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将“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GMP实务”三门专业化方向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按“模块—项目—任务”的以任务为驱动,达到工学结合的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实训室的数字化标准课程。

1)以教师为创作主体,企业专家指导,程序设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该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3]。高效、优质的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团队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人才: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程序设计人员,其中,教师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能准确把握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为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提供基本思路。企业专家熟悉生产岗位需求,能对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提供指导意见。程序开发人员根据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意见进行软件开发和学习支撑平台建设[4]。

以“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为例,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了整体思路,以及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实训室的课程标准、数字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视频等。企业专家提供了真实厂房、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作为系统开发的原始材料,并对该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程序开发人员将教学资料建成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并开发了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完成了学习支撑平台建设包括课件资源管理、网络交互视频/资源在线播放、课程学习、实践操作、交流讨论、答疑在线、作业布置、提交、检查、学习进度跟踪等模块。

2)争取多方支持,为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多媒体设备等硬件支持,以及系统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等软件支持。创作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以“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为例,该学习系统的开发,得到广东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通过向学校申请拨款及争取企业赞助研究等方式,购置所需仪器、设备及软硬件设施,实现学习系统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1]冯敬.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与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6):61-63.

[2]贾厚林.基于课改实践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维度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8):81-83.

[3]徐定华,彭慧.建设数字化课程 开展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8):23-25.

数字化环境下的场学习课程实践 篇7

一、资源场,内容资源从配置到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留下了许多经典诗词和历史典故,成为课程学习的宝贵资源。但传统纸质文本教材内容的承载量和呈现形式,无法适应课程实施的需求。为此,我校利用教学软件平台将开发碎片化的多媒体素材,制作成说文解字、经典故事、名言解析、情景案例等数字化资源,并预设在后台服务器上,连同已开发建成的《古诗文诵读》电子教材和“国学经典”“中华美德教育”“成语故事”资源平台中的资源,一并构建了数字化学习的资源场,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活动素材。学习资源平台中的资源模块化呈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由浏览、自我选择、自主检索,对信息资源进行多维度筛选、检索、选择与分析。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资源并不是由教师单向供给的,而是由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点和观察视角进行选取的,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介入学习的意愿。

二、学习场,思维方式从线性到多维

中华经典文化充满智慧和哲理,无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校课程目标定向在通过场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我校以典故剖析、情景辨析等主题探究模块,罗布出了一个引发质疑、激起思辨的学习场,为学生课堂学习带来了活力。学生依据大量的资源信息开展探究活动,其中同质化信息有着增强体验、深化叠加、价值认同的作用,而差异化信息的发掘能够产生多元思维的学习场,调动学生问题意识,引发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显示出学习场效应对学生问题研判、决断所产生的影响。

三、工具场,学习方法从简单到多样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也为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工具支持,基于此,我校营造了多功能学习工具场。针对学习模块任务的需求,我校配置了各种功能的数字化学习工具,供学生选择性使用,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实践中,我校数字化课程平台的公告发布、推送直联、互动论坛、调查投票、即时统计、批阅解析、图像摄影、定格选编等学习工具的供给,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样、高效的学习手段。同时,学生可将活动材料及作品进行上传,存储于云端,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并通过分享与交流,形成开放的交流平台。

四、评价场,过程评价从粗略到精细

由于教学平台具备数据实时同步记载、分类统计、比对跟踪、可视化分析等系统功能,我校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同步嵌入了学生参与广度、体验层度、思维深度和成果程度等学习事件的全记录,大量的学习过程性数据成为了评价场的基础,进而促使我校开展了“基于云数据轨迹化的学习评价”的探索。我校以云端量化数据为依据,通过建构数据模型,进行精细化分类,运用比对差异、寻找规律等方法,对目标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情况或共性问题,进行整体性或模块化分析评价。通过对学习轨迹数据的研判,我校不仅能以班级全体为对象,还对学习资源内容兴趣、学习工具方法偏好、活动设计喜好和情感智能倾向等进行量化评估,为日后诊断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同时,我校还对学生个体学习情况进行精细化定位分析,从中找出学习中的个性化问题,从而使得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更为准确。

数字化课程 篇8

一、调查缘由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对连云港市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调研为先、需求为本、资源超市、精确推送”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研学生对资源的需求,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资源,是教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设计本次调查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明确地理学习资源的内涵和提升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二、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按照学生对资源内容需求和资源设计需求,及其对应的资源和资源设计的常态形式,设计了调查指标。问卷调查要能够反映不同年级、性别等学生的评价意愿。按照样本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等原则,考虑样本误差和成本,每个校区为40数量样本,并对调查员也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具体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学生对资源呈现格式需求程度调研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化资源呈现格式需求存在差异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件、音视频是数字化资源的主体,其中高一年级学生认为文本资源和课件资源是主要部分,分别占到25%、28%,因为高一年级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数字化学案是高中教学的主体,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课件资源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二年级教师侧重于文本和音视频资源,因为高二年级是学生学习最不稳的阶段,重视音视频资源,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市级高中学生侧重于图表和文本资源,占到64%,因为社会对市级高中学生的考试升学期望值比较高。从表中还看出,游戏资源已成为学生需求资源的一部分,说明对学生情趣资源的研究十分必要。

2.数字化资源呈现的常态形式调研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数字化资源呈现的主要常态形式是巩固练习,占到35%,与表1中文本资源均值32%相当,说明应试教育仍是数字化媒体应用的关键;PPT课件比例占到24%,与表1中课件比例23.4%相当,表明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课件是学生自学学习的重要资源;音频、视频虽然只占到17%,但也反映出高中学生对此数据不太满意,因为学生认为音视频教学可以激发自己学习兴趣。通过图2还看出,作为学科重要价值的图表资源占24%,而学生对图表的需求仅占17%,反映了学生对图表认识不足,说明作为学科符号的地图尚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3.学生对数字化资源设计需求调研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和交互型资源设计关注度很高,占到60%,原因是实验型资源和交互型资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特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游戏探究型资源占到16%,学生喜欢游戏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娱乐性,更在于它的模仿性与现实性、新奇性、有趣性,它能够引发挑战和好奇心。批判实践型和个性表达型分别占到13%和11%,说明学生注重自身个性的张扬和思考力、观察力、表现力的表达,这些隐性的能力恰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性能力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

4.数字化资源设计的常态调研

从图4可以反映出操作交互型和方案设计型比值都比较高,共占到53%,说明教师注重数字化资源的预设。但同时对叙述展示型关注度占到20%,说明教师主导主体双重身份的地位仍未根本改变。探究推理型的试题占到12%,说明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探究型学习设计对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比例还比较低,表明教师缺乏对探究型资源的设计能力。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依靠资源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正成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问题探索研究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因此,基于资源开发的教与学,探索出方法服从内容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深入改革与师生发展。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数字化资源开发与设计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质量。因此,按需开发与资源定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按“需”推送———针对学生需求精准开发多样化资源

调研数据发现,当前数字化地理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有效组织,过多的数字化资源造成过多的选择,超出学生查阅和选择的可接受限度,需要对数字化地理资源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进行整合与归类。

(1)突出数字化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学生

数字化文本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文字材料。数字化文本资源有学案、巩固案、学习辅导素材等,学生便于巩固和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所有高中学生都很关注精品性的电子文本。

(2)注重数字化游戏资源的开发———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游戏资源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戏式学习使学生在利用地理课件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等,游戏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所学知识。

(3)加强音视频资源的开发———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学生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高一时的新鲜感,上课时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现象。影像多媒体能实时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掌控发展状态;声音色彩等因素能让学习者感觉身临其境,建立共享经验,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学习效果提高。

(4)精选地理图表资源的开发———高三年级

地理图表资源体现了学科特色,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镜子,还是发现地理问题的窗口,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杠杆。对高三年级学生要重视图表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做到识图、绘图、画图,通过图说、图释、图文互换、图表互换,追求心中有图的创新境界,培养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因“材”订制———针对学科特点强化数字化资源设计

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注重学科特点,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数字化资源设计,并围绕“资源支架、学习支架、思维支架、问题支架”对教学进行了逻辑化设计。探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促进有效教学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意义,坚持由课程资源的集散地转向课堂资源交互研究,是资源开发的根本选择;在模式建构中,重点是模式建构和策略应用,因为这两点最富有有效教学的内涵,最能体现主体的生命力量,促进主体生命超越。

(1)数字化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探究型实验教学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虚拟仿真与真实体验相结合,基本技能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由于地理事物的宏观性和联系性,不能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在数字化实验室里解决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主要模式有猜想 - 假设 - 验证。

(2)数字化游戏探究型资源设计

通过游戏资源在各个学习环节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自主练习支架创设的关键是游戏支架设计,核心是图文转化的设计,对图文转换试题的设计是否准确可以评价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主要有游戏规则、角色扮演、游戏任务等模式。

(3)数字化操作交互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使学生可无限次的反复观看并操作视频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主要有反复操练与练习、咨询、指导等基本模式。

(4)数字化批判实践性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课程 篇9

关键词:Moodle,数字化,课程

近几年来, 数字化网络课程由于其学习时间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费用低等特点, 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认可, 相应地, 人们也加强了对数字化课程管理平台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内容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等问题, 制约着数字化网络课程管理进一步的发展, 开源自由软件MO0dle的出现, 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1. Moodle简介

Moodle最早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博士开发, 其以社会构建主义为原则, 经过众多的教育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共同设计改进后, 当前的Moodle具有先进理念、强大功能、使用方便、高兼容性、开放源码免费、强大的资源管理、全面教学过程管理、丰富的交流方式、实用的评价系统等特点, 是构建数字化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的理想开发工具。

1.1 主要功能

1) 课程管理: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管理模块对课程的所有设置进行全面控制, 可以选择课程的格式, 可以用编辑器编辑资源、论坛帖子等, 也可以维护用户日志及自定义评分等级。

2) 测验模块:类似于网络考试, 教师可以自定义题库, 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类型, 测验完成后, 系统会根据之前设置的分数自动评分, 对于主观题, 提供手动打分、写评语的形式。

3) 资源模块:系统全面支持PDF、W0rd、Hash、任何电子文档、Powerpoint、视频和声音等资源, 也可以通过友好链接到Web上的外部资源, 还可以用链接接口将数据传递给外部的web应用。

4) 论坛模块:论坛分为教师论坛、用户论坛、公众论坛和课程新闻, 浏览话题可以采用嵌套、列表和树状方式, 教师也可以在论坛间移动话题。

5) 作业模块: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模块将自己的作业作品上传到服务器, 教师可以设置作业的截止日期和最高分, 教师可以在一个页面为全班针对作业的情况进行打分及写评语。有利于学生根据评语改进学习方法。

6) 聊天模块:聊天模块支持平滑的、同步的文本交互等, 这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间, 空间的限制。

2. 基于Moolde的数字化课程建设

数字化课程教学平台主要包括4个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资源模块和活动模块。

2.1 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的任务是实现教师安排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计划, 上传、编辑教学资源, 组织教学活动。该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和教学评测等。教师在上课之前, 可以通过课程编辑页面中的“添加资源”命令, 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并存储到服务器上。

2.2 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的目标是为学生课余时间提供网上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课余时间, 根据老师课堂所讲内容, 带着问题阅读Moodle平台中提供的各类相关教学文件、参考资料、相关链接站点等内容。同时, 积极参与老师安排的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程序教学、投票等活动, 并完成网上的课外作业。还可以通过聊天、在线讨论、在线提问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2.3 资源模块

资源模块提供进行网络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Moodle中各种资源的生成方式共有4种:文本在线编辑模式, 网页在线制作模式, 文件或外部站点链接模式以及文件目录共享模式。

2.4 活动模块

教学活动模块是学生知识构建过程的学习框架。Moodle提供了多种教学活动类型, 包括作业、测验、论坛、聊天室、问卷调查、词汇表、专题讨论、投票等。

3. 基于Moodle平台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设计

以《摄影摄像》课程中“什么是摄影”主题为例, 该主题是课程的第一个主题, 要让学习者在该主题中对摄影有一个主观的认识, 而且要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本主题中要充分展示摄影的艺术美。因此使用Moodle平台中添加“灯箱画廊”的功能。添加一组名为“美丽瞬间”的经典而且具有美感的图片。让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之初, 通过视觉感官, 直观的感受摄影的美感。同时配合讨论主题为“你梦中的光影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的讨论区, 让学习者讨论在看完“美丽瞬间”这一组图片以后的感想, 激发出学习者心底对美的追求, 进而使学习者爱上摄影。接下来便呈现学习的内容, 并在本主题的最后留下作业,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搜索自己认为拍摄的比较好的图片, 并对其进行分析。

4. 总结

Moodle的功能可以通过模块进行扩展, 在实践中根据需要灵活定制Moodle模块, 实现各种集成系统或应用平台, 这方面研究已基本成熟。由于环境和课程的差异性, 也总会有些个性化的需求出现, 所以需要对模块的二次设计与开发这一新领域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志强, 王妍丽.Moodle平台在线学习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7) .

[2]彭丽, 莫永华, 冼伟铨.Mood1e环境下的web型课堂应答系统的实现[J].远程教育杂志, 2008 (3) .

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构建 篇10

一、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若干问题, 包括仅仅是静止的资源的建设, 资源之间缺乏联系, 无法经常性地更新和补充完善等等。这就要求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要实现:把分散的资源变成集成的资源, 从封闭建设转变成开放建设, 从产品制造到提供服务的角色及功能的转换。即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一次性的工作, 它要求有一个完备的组织体系和良好的运作机制。

从系统的角度看, 课程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包括: (1) 学科课程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大纲、习题、实验等, 也包括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 (2) 数字化技术; (3) 教学思想及教学理念: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在教学思想指导下, 融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产品; (4) 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教学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所涉及的层面看, 应该包括建设、管理、应用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对有效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构架

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含诸多系统要素, 协调这些要素的关系, 并能真正发挥资源的作用, 不是单纯进行资料电子化的工作就能实现的, 而必须进行包含教学、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多个子系统的建设, 其基本构架如图。

1. 资源组成系统

从功能层面分析, 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组成系统构架如下。

(1) 课程教学资料系统

包括:电子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资料库 (案例库、试题库、素材库) 等等基本教学资料。

(2) 数字化教学平台系统 (课程网站建设)

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核心即课程网站的建设, 教学平台系统是课程教学的集中反映, 是一个集成的、开放的系统。它当然不只是资源的呈现, 其最重要的特性体现在课堂内外的互动性及广泛的参与性。学习者成为这个系统中活跃的元素, 这个系统才会有其存在的价值, 才会有其生命力。

(3) 共享资源系统

数字化教学资源除了课程核心资料以外, 相关学科资源、其他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社会科技资源、国际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课程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 对课程教学基本资料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但由于这些资源来源复杂, 内容涉及面广, 因而这些资源的建设并不是原始资源的简单堆砌, 需要进行甄别、筛选、分类等工作, 从而形成一个条理清楚, 易于搜索的共享资源系统。

2. 资源管理系统

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运行状况, 就特定学科课程教学而言,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层次自上而下为:学校——课程建设团队——课程教师——学生。

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建设应包括:课程负责人制, 团队协作机制, 技术支持机制, 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课程负责人制使得课程建设能够进行资源统一调配, 分工明确, 责任到位。而团队协作机制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劳动, 最大限度提高建设效率。

3. 技术支持系统

技术支持是课程资源数字化的前提和保证, 是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从技术层面看,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需要实现教学资源的电子化, 更要能及时记录、整理课程教学中产生的各种教学文件、教学信息, 同时要求做到与教学过程互动, 形成反馈, 能够把教学中形成的教学资源再投入到教学中去, 发挥相应的作用。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数字化资源能够实现实时更新, 教学互动, 快速反馈, 因而单一的数字化表现方式早已不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为了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性、立体化、互动性的全新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仅靠课程教师所具有的较为肤浅的信息技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中, 一个专业化的技术支持系统应该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 技术团队的建设。数字化技术团队的专业化知识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更具有技术优势, 能以更加丰富的表达形式, 有效表达学科教学思想, 合理展现教学技巧。

(2) 技术指导机制的建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最终使用对象主要为课程教师及学生, 同时教师及学生又是教学资源的创造者和管理者, 因此, 课程教师及学生应该根据信息技术的进步得到及时的技术指导, 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技术指导机制的建立为教师和学生解决了技术瓶颈问题。

(3) 技术更新机制的建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先进的技术应用可以更大限度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使用中所采用的技术也应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由此需要建立技术更新机制, 以保证数字化教学资源长久的生命力。

4. 教学过程动态循环系统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课程知识为媒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学生、资源是教学过程的三要素, 也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过程中的三要素。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 使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教学信息资源的引导者、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这种教学环境中, 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整合作用外, 还要在教学中起到辅导、督促、观察学生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而发生改变, 教师教学中更注重知识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中更注重数字化学习的方式, 即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协作学习、探究知识、发现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学习方式, 考试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突出能力考核。只有教师、学生、资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相互配合, 良性互动, 协调发展的循环系统, 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构建中协调几个子系统间的关系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是由上述几个分系统构成的整体, 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作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好坏同时受到这些子系统建设状况的影响。在这些子系统的建设中, 资源组成系统的建设是核心, 资源管理系统及技术支持系统都是支撑系统, 而教学过程动态循环系统则是应用系统。整个系统的建设需力求保持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对稳定及一定的连续性, 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 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前研究、指导、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进行研究, 以系统化的构架进行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从整体的观点出发, 把握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在资源建设中兼顾各方面的要求, 做到建设、管理、应用相互促进, 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 促进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 有力地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数字化课程 篇11

【摘要】 分析了精品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是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进而提出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思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所有精品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基于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的网络学习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深度整合。

【关键词】 精品课程;课程资源;数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从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国从2003年开始启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大批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六年多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证明,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为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辟了有效路径,缓解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精品课程资源的内涵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课程,其具有不同的含义。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李秉德教授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黄甫全教授认为: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它包括教师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和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课程包括课内、课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以及课内、课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由此可见,课程资源除了包括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外,还包括教师、学生的理念和经验以及周围的环境。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的示范和典型,除了具备课程的共同性之外,其“精”于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特点。

因此,精品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及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安排、习题、实验(或实习、实训)指导、参考文献、教学录像、立体化教材、教研科研成果、课程条件、辅导、答疑、作业、试题及考试分析等资源,还包括教师或教学团队的学术造诣和教学风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学习理论,合理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经验,学生的基于网络学习、共享的经验,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制度等等。精品课程资源发布与共享的主要途径是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它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高校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课程,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不仅造就了一批优质课程,而且也建设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笔者访问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发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重物不见人”。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精品课程,但是,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学术造诣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理想、愿望以及师生教学交流心得等一些重要的课程资源却比较少见。

其次,“重教轻交互”。不少精品课程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仍然受“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影响,强调“教”,“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屡见不鲜,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受到忽略,知识总是单向地从教师传递给学生,从课程传向学生,而缺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互动,教师不易了解学生,学生也难以了解教师和课程,结果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设有“论坛”、“在线讨论”等栏目,但是有些论坛“有问无答”,有些需要注册才能进去,“论坛”、“在线讨论”形同虚设。

再次,“重书轻情境”。一些精品课程把教材“电子化”或者把黑板“搬家”,将各章节的知识点简单地搬到了网上供学生学习,是电子化了的课本内容,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些教学录像的整个过程只看见授课教师,难以见到学生,更无谈起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重评轻建”。有些精品课程负责人把课程资源建设仅仅视为简单的精品课程申报条件,根据申报要求把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和教学录像等上网。一旦被评为精品课程,课程资源便不再更新、补充和拓展,甚至出现有的课程不能顺畅链接,教学录像也不能打开,补充和更新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先进技术,整合最新的教研、科研成果更无从谈起,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停留在申报水平上。

建设精品课程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但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物不见人”等问题却成为精品课程建设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障碍,因此,建设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任重而道远。

三、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路径

1.实现所有精品课程资源的数字化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也改变了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催生出数字化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作为许多高校课程建设的“龙头”和“重中之重”,对网络课程资源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教、辅学的要求相当高,因此,精品课程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彰显出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适应非数字化课程资源向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嬗变,须对海量的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数字化即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先进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发挥各种媒体的功能,重组、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把过去纸质的、印刷式的教科书文化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化课程文化。施晓秋等人认为,精品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安排、习题、实验(或实习、实训)指导、参考文献、教师的教研科研成果、学生优秀论文、论文、音乐、照片、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技术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下来。无形的资源包括授课教师、网站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媒体设计思想、工作经历、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等等。无形资源的转化即是把师生在课堂讲授、教学录像、论坛、讲座、网上答疑等环节的互动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设计,转化为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数字化格式并保存下来。通过教师的开发和学生的创作,物化的课程资源转变为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数字化为精品课程的共享提供了前提条件。

2.开发基于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的网络学习平台

何克抗教授在肯定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也对其忽视传统教育的作用提出质疑。何教授在充分考察国内外教育技术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即把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二者结合起来。精品课程要求在良好的网络条件下运行和共享,当课程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以后,开发并建立混合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成为传递知识、实现教师言传身教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基于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翱翔于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借助于先进的学习工具、交流工具、沟通工具、认知工具实现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实现在线自主学习、讨论、虚拟实验和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甄别互联网上大量的不规范的信息资源,也可以进行网上督学、督教和辅教、辅学。基于混合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以实现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

3.促进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深度整合

何克抗教授结合历史考察和现实研究,高度概括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概念: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借鉴何教授的精辟见解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做如下解释: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在现代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共享、服务、辅教、辅学等功能创设虚拟现实的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中,实现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嬗变,从而促进学生与信息化课程文化的整合,实现学生与信息社会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设立虚拟现实含直观情景、协作会话情景、意义建构情景和评价情景在内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帮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以主动探索、主动追求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协同合作,共同商讨,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混合学习理念。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整合有三种策略:第一,借助于信息技术,经过媒体设计,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文化;第二,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环境设计,虚拟出信息社会情景,师生在虚拟的信息化社会情境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第三,通过教学活动设计,把信息化课程内容纳入课程研制的全过程。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全程参与信息化课程文化的构建,不仅学习了课程的知识,培养了信息素养,提高了信息能力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9

[2]黄甫全.学习化课程刍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90~94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4]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5]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4~71

数字化课程 篇12

信息化浪潮中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坚实基础, 而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则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新变革, 促进了全民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资源建设。

近年来, 国家、江苏省等先后出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如:《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2]5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2]211号) , 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广泛和有效运用, 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引领和支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则针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提出必须“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迎来了发展良机。

有鉴于此, 在高职课程教改探索中, 我们自觉践行先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以教学改革促进高职《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建设;同时, 主动对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脉动, 积极开发专业和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以期提升教学绩效, 同时为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趋势

一般而言,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可资利用的条件, 通常包括教材、案例、音像、课件、教师资源、基础设施等。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则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 可以在计算机或网络上运用的教学资源, 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 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前提。

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建设呈现出暂新的时代特色。主要包括:

(一) 由封闭向开放的演进

互联网+为背景的教育新常态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 推动了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软件开源、建设标准开放等, 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MIT等的MOOC课程、中国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等。

(二) 由线性向非线性的演进

传统教学资源呈现知识的线性特点, 信息传输相对有限。而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非线性、网状拓扑结构。学习者根据需要以线性或非线性方式自主学习。

(三) 由平面化向立体化的演进

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有传统的图文类资源, 还包含音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既有传统的纸质教材, 又有多媒体课件、专业和课程教学资源库等。

(四) 由单一平台向多元平台的演进

传统资源背景下, 纸质图书、课堂等是主要的学习平台。而当下的学习平台已向PC、互联网平台转移,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 更是向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终端转型, 移动化、泛在化学习等成为其平台的重要特征。

三、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改革实践

我们紧扣高职教育的信息化脉动, 积极构建课程教学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推进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国贸系《国际营销课程》的教学系统结构性变革。以“校企共建、以赛促建”的理念为指导, 组建了包括企业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在内的课程资源开发“互融双师”团队, 结合国贸系自身条件和课程特点, 主要建设内容有:

(一) 多媒体课件资源

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开发的《国际营销》课程系列软件, 是《国际营销》课程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教学改革成果之一。包括:《国际营销概论》《国际营销环境》《国际营销战略》《国际营销调研》《国际营销策略》《国际营销管理》等6大学习项目, 均涵盖课程前沿、自主学习、随机自测、实训课堂、课堂拓展、双语学习、关键字导航等子项目。

《国际营销》等课程的项目化课件资源主要特点为:学习领域具体化、学习项目案例化。针对《国际营销》课程特点, 配备了对应的案例资源;制作的PPT课件兼容性好, 运用广泛;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术壁垒和相关软件如PowerP oint等使用成本较低。

(二) 积件 (integrable ware) 式数字化教学资源

随着《国际营销》等高职课程教改实践的深入, 传统多媒体课件资源的知识内在联系固化、思维过程模式化、教学程序机械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于学生不利其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于教师也无法满足其自主选取多媒体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开发, 实施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诉求。故此我们致力于开发《国际营销》课程系列之积件式数字化教学资源。

积件 (integrable ware) 是由师生根据需要, 自主重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是对传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理念的扬弃。积件以其基元性 (不可再分的教学元件) 、可积性 (搭积木般的重组教学模块或项目) 、继承性与发展性 (经某教师组合成为适当情境的内容, 构成了一个“临时”课件) 、开放性 (可随时将最新信息和作品入库) 等特点, 有助于因材施教、因“境” (教学情境) 施教, 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

我们从《国际营销》课程和学情出发, 对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根据教学逻辑和工作 (过程) 逻辑有机整合的思路, 进行合理解构和重构, 积件资源使用模块的设计简明快捷。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国际营销》等课程相关的资源、营销案例演进的频率很快, 数字化资源的更新的意义或远甚于技术的先进性, 所以我们创新性地通过快速课件技术的学习和部署, 推进积件库进行实时更新。如此, 以提高积件库的科学性、易用性和时效性。

(三) 《国际营销》课程资源库

高职资源库基本定位是“辅教辅学”, 《国际营销》课程资源库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设计建设规范, 以“校企共建, 以赛促建”的理念为指导, 以校级WCS网络平台为依托, 以共建共享为原则, 以教育部、苏州市职业大学等组织机构主办的各类大赛为促进, 开发的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课程建设资源、课程教学素材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三大部分。其中:

课程建设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资源、课程拓展、职业资格认证、相关法规等模块;

课程教学素材资源包括:课程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数字化教材资源、参考网址、课程教案、课程全部模块PPT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习题集/试卷集资源、企业教学案例、课程教学视频、教辅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

社会服务资源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资源、学历提升 (自学考试等) 学习资源、各类项目以及大赛获奖作品展示等。

同时, 整合三大部分资源, 初步建成《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资源平台网站, 数次荣膺校级教学类大赛最高奖、年度教育教学质量年遴选10大优秀课程资源等, 相关资源亦屡获教育部等举办的全国性大赛一等奖等殊荣。

四、高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教学改革创新

(一) 理念创新:“校企共建、以赛促建”的教学资源构建理念和实施路径

我们提出并践行“校企共建、以赛促建”的高职外贸类课程教学资源构建框架方案: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专兼结合的“互融双师”团队, 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联袂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等系列教材, 为专业和课程教学资源构建夯实基础。

同时, 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部、院校等相关部门主办的各级教育教学竞赛, 但是并非为赛而赛, 而是以此为契机, 检验我们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绩效, 以赛促建, 提升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

(二) 内容创新:积件式形态打造的资源系类, 促进资源共享

传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的高职教学需求, 而当下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又面临两大新问题:开发标准缺失及其引致的资源无法共享的“资源孤岛”。

我们的创新对策则是按照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CELTS标准, 特别是CELTS-31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要求, 基于《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高函[2011]8号) 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教高厅[2012]2号) 精神, 开发基于《国际营销》课程的积件式资源, 其他教师可对积件式素材二次集成, 从而避免课程数字资源开发中常见的“资源孤岛”问题, 促进资源共享和流动, 创新推动教师专业建设和高职信息化教育教学。

(三) 技术创新:快速课件技术和资源的多终端、多平台兼容

“快速课件”技术的采用利于消弭教学资源构建的经济性、技术性和时效性三大壁垒, 且采用了国际知名的Harbinger Knowledge Products Pvt.Ltd.等单体快课平台, 一次发布可无缝兼容PC、苹果和安卓系统, 利于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性方面: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购买和学习诸多昂贵的软件, 专业教师将面临着极高的直接经济成本、间接的时间成本等。即使外包, 价格不菲, 遑论其中极高的隐形交易成本 (例如技术支持方和教师在资源构建中的巨量沟通成本) 。而单体快课技术平台价格相对便宜, 且摊薄到众多教师、专业和课程上, 平均成本更低。

技术性方面:快课技术对于外贸类等专业教师而言, 无需太多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 上手快, 易掌握, 部分化解了文科非教育技术背景之老师的资源开发技术壁垒。

时效性方面:快课技术相对消弭了资源开发的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 使得经济类专业教师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比较优势, 提升资源质量, 快速优化更新, 促进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 数字化教学资源本身无法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和课程的深度融合还需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学方法、手段的系统化改革。我们将以高职《国际营销》等课程优质数字资源开发的教学改革为契机, 继续推动相关高职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立体式提升, 优化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顾京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余胜泉.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

[3]李雁翎.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08) .

[4]朱晓玮.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经贸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市场周刊, 2015, (07) :126-128.

[5]陈晓琴.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4) .

[6]孙洋等.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现状与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07) .

上一篇:造口手术下一篇:教育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