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服务

2025-01-17

数字化服务(精选12篇)

数字化服务 篇1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 今后五年我国将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扶贫, 通过实施“互联网+”产业扶贫, 实施电商扶贫等措施, 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据阿里研究院数据, 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 全国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贫困县数量都增长迅猛。基于此, 农村电商将成为下一步“精准扶贫”的新抓手。

互联网扶贫, 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脱贫攻坚, 关键是要多一些创新思维, 少一些墨守成规, 在互联网时代, 数字化服务将为“三农”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网络展馆助力农产品畅销增益

看着淘宝网特色中国河南馆上那清新亮丽挂着露珠的杏子, 北京望景家园的张敏“馋涎欲滴”。

而在千里之外河南省洛宁县的大山里, 只要说到卖杏子, 李书邦夫妇就感慨, “真的感谢淘宝网特色中国河南馆, 是他们让俺的杏子再也不愁卖了。”

河南省洛宁县兴华镇夏前头村的小学语文老师李书邦, 为了他们的荒山绿色梦, 毅然离职, 和妻子王海英承包了66亩峭壁上的荒山。夫妻俩在经过多年艰难的开垦, 如今的峭壁上建起简陋的房屋, 搭建起“上山下乡”的“天梯”, 送果实下山的轮滑。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 如今, 当年的荒山, 已经变得绿树成荫, 瓜果满园, 俨然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但是由于常年在山上信息渠道封闭, 山路非常狭窄陡峭, 运输非常不便, 每年成熟的杏子三分之二都烂在山上。

淘宝网特色中国河南馆项目组成员知道这个消息后, 立刻驱车赶往距郑州市250多公里的洛宁县兴华镇夏前头村, 到现场对此事进行详细了解。河南馆项目组成员详细了解了山上的环境、杏子的品质及成熟期, 认为网络销售具有可操作性, 当即决定帮助李书邦夫妇通过网络销售贵妃杏。当天下午便在山上拍摄取材。

河南馆项目组成员迅速筹备活动策划, 内容设计, 并到包装厂进行包装及物流测试, 把精心制作的内容在特色中国河南馆上进行展示。著名演员刘涛看到这个消息后, 主动参加特色中国河南馆帮助李书邦夫妇的爱心行动, 担任“杏好有你”活动的代言人, 当天刘涛此条微博的转发量就达到6千多次。李书邦夫妇的杏子最后是供不应求。

通过近些年的精耕细作, 大力挖掘, 一些特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得到快速增长, 但是由于农村长期远离市场, 大多数农户仍然依靠传统营销模式, 渠道狭窄, 市场与供给间的信息脱节买卖信息不畅, 信息反馈滞后, 不利于农产品, 尤其是对于季节性较强的特色农产品影响较大, 要有效建立信息平台, 利用平台优势及时有效地将供应与需求结合起来。

鹤壁市土地肥沃, 盛产粮食、棉花、油料。土特产品甚多, 著名的“淇河三珍” (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 ;淇滨区的柿子、核桃、香椿、龙宫花卉;浚县小河白菜、大碾萝卜、园上大蒜、善堂大枣、王桥豆腐、五香花生米;淇县的无核枣、木鱼石;等等, 都是远近闻名, 历史悠久, 但大多数依靠传统营销模式, 渠道狭窄, 产品取得效益低。

为全面整合鹤壁土特产食品资源, 推动鹤壁地方产业升级, 促进鹤壁农产品产业电子商务成功转型, 河南杰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鹤壁市商务局合作共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苏宁易购平台建设“中华特色馆-鹤壁馆”, 将名优特产品纳入苏宁电商平台, 拓宽鹤壁本土名优特产品销售渠道, 提升鹤壁名优特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推动鹤壁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数字化服务助力精准扶贫

去年9月25日, 苏宁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达成战略合作, 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先进的互联网科技、自有的物流配送体系等, 帮助各具特点的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 以“农户+企业+基地+电商”探索O2O双线扶贫模式。据初步统计, 该协议签署后, 将惠及全国约104个贫困区县, 234余万农村贫困家庭。

据了解, 未来三年, 苏宁将在100个适合发展农村电商的贫困县建设100家店, 包含苏宁易购直营店、服务站;并相应在苏宁易购上线100家“地方特色馆”, 促进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旅游产品等上网、进城。

2015年是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的全面落地年, 该计划在2014年10月推出, 截至2015年12月底已经在200个县建设了1万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京东紧随阿里巴巴步伐于2014年11月推出农村电商计划, 且推进速度相当快, 到2015年11月份已开600个县级服务中心, 1100个京东帮服务站, 招募了12万名乡村推广员。

苏宁到2015年11月底建成1000家苏宁易购服务站, 同时还启动了电商扶贫“双百计划”。

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表示, 苏宁易购, 通过网络数字化展示产品, 同时通过互联网零售的O2O平台, 一方面把工业品送下乡, 另一方面把农产品带进城。苏宁誓把O2O做到底, 除过在乡镇建苏宁易购服务站外, 提出“双百工程”, 为贫困县网上开馆。

但是, 有许多地方特色农产品对异地网民来说, 只是早闻其名, 而未见其形。而对产地来说, 过去参加一次实物展会, 牵涉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很多时候, 还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数字化展示, 给网民有立体的感觉。通过网络数字化展馆, 网民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网络数字化展馆, 既可以对一个地区进行全貌展示, 更可以对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进行精细宣传。不仅节省实物展会参展单位、个人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节省参观者的时间, 避免行程劳顿。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说, 近年来裴寨村以“山水”为主题发展旅游业, 通过网络宣传, 精准对接, 裴寨旅游业的发展远远超出预期, 现在裴寨村旅游区已变成4A级景区, 这些在无形之中带动了全村各项事务的发展, 拓宽了村民的致富之路。

云南绥江返乡创业青年薛家海把家乡李子树数字化展示到网络, 经营现实版“开心农场”, 生意越做越红火:城里人在网上花208元“认购”一棵李子树, 到7月份就能收获整棵树至少30斤李子, 亲身体验采摘乐趣。

苏宁利用线下1600家门店的优势, 深入推进O2O双线扶贫在城市核心商圈的落地, 而开展的扶贫项目也是全品类涉及, 既有电器免费维修、植树造林、服务贫困地区中高考生等传统的扶贫活动, 也有借助互联网的工具, 利用众筹平台拓展农产品销路, 对农民进行电商人才培训等创新扶贫项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表示, 脱贫致富是扶贫工作最终极的目标, 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环节, 通过零售CPU能力的输出, 打通“造血扶贫”全流程, 让扶贫工作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 造血效果得以真正的凸显。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去年, 财政部、商务部公布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200个示范县名单, 中央财政安排20亿专项资金进行对口扶持, 发展当地农村电子商务。

2015年的20亿专项资金全力扶持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革命老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资金的使用重点向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倾斜。通过财政资金的引领、鼓励, 带动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电商发展, 培育农村电商生态环境。在公布的200个示范县中, 中西部县区占82.5%, 贫困县占比超过43.5%, 赣南、黔东、陇南、陕北等革命老区成片上榜。这是财政择优支持中西部省份和革命老区的举措, 试点每县拨款1000万元。这是国家扶持贫困地区的重要举措。

2015年, 中国网络销售额达4万亿元, 但是农产品在其中却占份额很小。

专家认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数据,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 规模达1.78亿, 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还具有极大的空间。

但是, 在人才培养上, 大多数县域尚未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 且县域人才吸引力低, 人才培养也需要一定周期, 未来几年内, “缺人才”仍是县域电商发展的瓶颈。不管是农产品展示制作, 还是设计包装都缺相应的专业人才。

苏宁在去年年底就制定了全国1万个农村易购服务站的发展战略, 农村电商扶贫不仅是一个国家工程, 也是苏宁集团发展战略中间有机的组成部分。苏宁易购服务站承载一方面是连锁网络向全国三四级市场的渗透, 另一方面也是人才培养的平台。

如果说各地涌现的淘宝村其实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产业形态, 分散化、个体化的特征导致其在推动农村电商的整体发展上作用不明显。而近年, 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布局农村, 提出渠道下沉,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县域电商的发展, 尤其是在物流、资金、人才培养等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得到了一些突破。

数字化服务 篇2

我公司新产品以通过简单的照片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真实三维模型。近乎于没有任何限制的照片拍摄要求,并且数据处理的过程也具有高伸缩性和高效率,整个处理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通常可以在数分钟至数小时的时间内完成数据处理。

UBII-PHOTO基于高性能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与计算几何算法。在实用性、稳定性、计算性能、互操作性方面,能够满足严苛的工业质量要求。

关键优势:

快速,简单,全自动

UBII-PHOTO是一套基于图形运算单元GPU的快速三维场景运算软件,它能无需人工干预地从简单连续影像中生成最逼真的实景真三维场景模型。无需依赖昂贵且低效率的激光点云扫描系统或POS定位系统,仅仅依靠简单连续的二维影像,就能还原出最真实的实景真三维模型。

 身临其境的实景真三维模型

UBII-PHOTO不同于传统技术仅仅依靠高程生成的缺少侧面等结构的2.5维模型,Smart3DCapture ™可运算生成基于真实影像的超高密度点云,并以此生成基于真实影像位纹理的高分辨率实景真三维模型,对真实场景在原始影像分辨率下的全要素级别的还原达到了无限接近真实的极致。

 广泛的数据源兼容性

UBII-PHOTO能接受各种硬件采集的各种原始数据,包括大型固定翼飞机,载人直升机,大中小型无人机,街景车,手持式数码相机甚至手机,并直接把这些数据还原成连续真实的三维模型,无论大型海量城市级数据,还是考古级精细到毫米的模型,都能轻松还原出最接近真实的模型。

 优化的数据格式输出

数字化对金融服务至关重要 篇3

这项调查名为“Youbiquity Finance”,是继2012年和2014年之后的第三次调查,涵盖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的3000名消费者。调查发现,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获得金融产品及服务,这与消费者和金融服务企业关系愈发融洽的趋势相吻合。

35%的英国消费者表示,他们与银行的关系很牢固,这一数字比2014年上升29%。德国这一数字为59%,西班牙是40%。

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改进的另一个明显表现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银行的业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英国这一数字从2014年的19%上升到2016年的33%。2016年德国和西班牙这一数字分别为50%和34%。

从2014年到2016年,消费者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获得金融服务的做法也已普及。此次调查发现,英国46%的消费者现在每周一次或多次通过基于Windows系统或苹果操作系统的PC查询账户余额,而在参与调查的人中,27%使用智能手机银行应用。这两项数字与德国的51%和17%,以及西班牙的54%与35%类似。

由于对数字技术越来越熟悉,所以人们也越来越有信心尝试更加复杂的数字化银行互动方式了。在所有参与调查的人中,有29%的人表示已经在线申请了抵押贷款,而2014年这一数字为17%。从2014年到2016年,英国在线申请活期账户的消费者人数已经从25%上升到了31%,同期西班牙这一数字则从19%上升到22%。

人们也更加有信心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办理复杂的保险业务了。37%的参与者表示,尝试过在线更改保单。在办理汽车和房屋保险索赔的人中,28%转为首先尝试在线渠道;而在审批个人养老金的人中,42%也表示会从网上开始。

然而,金融服务企业最应该意识到,需要为年轻客户保留一对一的人工支持服务。调查发现,尽管16岁到24岁的消费者最擅长使用数字技术,但是他们中却仅有47%表示能够妥善管理个人财务事宜。相比之下,66%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消费者则能够妥善地安排好个人财务事宜。

视频聊天也许有所助益。55%的参与者表示,通过视频会议与财务顾问交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服务方提供给他们的信息。在16岁到24岁的人中,这一数字上升到63%。总体上,62%的参与者表示,视频聊天有助于改进信任度,而在16岁到24岁年龄组中,这一数字为70%。

使用视频等新渠道的欲望在增强,但是这对较传统的数字联络方法并未造成负面影响。从2014年到2016年,通过电子邮件获得金融服务企业帮助的客户比例上升了。网络聊天也更加普及,自2012年以来,在德国、西班牙和英国,消费者对网络聊天的需求增长超过100%(2012年表示需要网络聊天渠道的消费者为24%,2016年则为62%)。

尽管数字技术能够为客户带来明显的好处,但是金融服务公司需要意识到,由于客户采用数字技术而带来的挑战也在增加。有2/3的参与者表示,希望网络聊天交谈能够在需要时立即启动,3/4的参与者希望他们的电话在30秒之内就有人接听。就电子邮件而言,人们希望在3个小时之内得到回复。57%的参与者表示,希望在3个小时之内,一条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就能得到全面回应。

全球领先的跨国保险集团英国RSA公司数字化总监Stuart Booth表示:“此次调查表明,保险公司在利用最新数字技术改进客户体验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重要的是,在任何数字化转型中,企业都需要统观全局,从客户互动渠道到内部信息共享及协作,都需要考虑。像RSA这样的保险公司正在奋起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已经看到了数字技术为我们的客户及业务带来的好处。”

英国电信全球服务事业部英国与全球银行及金融市场部总裁Ashish Gupta表示:“Youbiquity Finance调查结果清楚表明,数字技术可以彻底改变客户关系。很容易看出,提供7x24无间断的在线访问和自动化服务,以及通过视频、手机或网上聊天进行一对一的人工互动,这些都有助于再次提升客户对金融服务企业的信任度。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数字可能性(digital possible)’。”

Avaya英国总经理Steve Rafferty表示:“Youbiquity Finance调查能够为金融服务企业带来一些振奋的结果,但是调查结果也凸显出了新的挑战。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客户的期望不断上升,企业要继续满足客户需求,就必须立刻行动。企业需要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数字化联络平台,确保平台与所有互动渠道集成。企业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从Youbiquity Finance调查结果看,其客户关系就会变得更好。”

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篇4

一、知识服务的含义与特点

1. 知识服务的含义。

知识服务是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出现的一个新趋势, 它是一个向社会公众和特定群体提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综合服务的过程。知识服务的目的是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 其实质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创造, 强调的是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 侧重于知识资源的整合与重组, 突出的是对具体或实际问题的解决, 追求的是对问题解答意义的价值效益。因此,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升华, 是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在信息的搜索、收集、组织基础上, 融入分析、加工、重组、创新, 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并将所形成的知识传递给用户的过程。

2. 知识服务的特点。

(1) 创新性。一方面知识服务的目的决定了知识服务要有针对性, 为满足用户的需求, 要提供相应的服务, 这是一个知识重新加工整理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 知识服务提供的内容, 不是简单的文献与资料, 而是在广泛搜寻相关信息与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加工而成的新知识。因此, 知识服务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2) 层次性。图书馆面对的用户是社会公众, 而这些用户具有广泛性和分散性, 这决定了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应具有层次性。也就是说, 图书馆要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 提供相应的服务。

(3) 交互性。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 是图书馆和用户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用户在向图书馆提出服务申请或图书馆把整理加工后新的文献知识提供给读者时, 两者都需要服务双方持续的信息和知识交流。因此, 双方只有及时有效地沟通, 交换彼此的意见和要求, 图书馆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 或最大限度的发挥好图书馆知识宝库的作用。所以, 知识服务还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4) 集成性。图书馆之所以会出现知识服务的新功能或新趋势,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在管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其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许多数字图书馆纷纷出现, 在此形势下知识服务也逐渐朝着集成化的趋势发展, 集成化的知识服务更加注重了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具体表现主要有信息资源的集成、信息内容的集成、信息技术的集成、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的集成等。

二、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构建

1. 应该遵循的原则。

(1)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能力, 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而这些服务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给公众的, 也就是说, 知识服务的顺利完成, 取决于服务的双方。这是一个基于一切信息资源 (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 , 用户需求目标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的、面向解决方案的、贯穿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面向增值服务的服务过程。因此, 这就决定了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2)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能力, 应该以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为基础。在构建知识服务能力的过程中, 图书馆应积极主动挖掘本馆的信息资源, 加强对各种数字资源的整合和数据库的开发管理, 在现有条件下加速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电子化进程, 根据用户要求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定目标, 利用馆员独特的隐性知识和创新性的智力劳动, 把本馆收藏的知识资源、专家科研成果进行深度加工整合, 建立起丰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

(3)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能力, 应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保障。在图书馆管理服务中利用网络是大势所趋, 因而要积极利用如, 数据库技术、数据推送技术、导航库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网络信息挖掘技术、超链接技术及多语种信息发现技术等信息手段, 对本地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进行加工, 构建富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库, 保证图书馆的有序运转,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

2. 可采取的措施。

(1) 提供知识服务, 要有所创新。因为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 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 要根据现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 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重新分析、加工、整理、组合, 形成新的知识文献体系, 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

(2) 针对知识服务具有的层次性特点, 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因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象是来自各行各业各层次的社会公众, 所以, 图书馆在提供知识服务时, 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人, 提供相应的服务。

(3) 尝试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 是双方的一个互动过程, 其虽然面对着众多读者用户, 但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是活跃用户, 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经常使用图书馆的。因而, 图书馆应对用户加以甄别, 对那些频繁使用图书馆资源的用户, 尝试为他们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 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 提供邮件服务、在线解答或是站内短信功能, 更好的方便双方互动。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更好的满足特定用户的特定需要, 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4) 重视信息技术, 但不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 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保障了现代图书馆的有序高效运行, 但是, 也不能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毕竟信息技术只是依照特定算法工作的一种工具, 它是在处理加工知识的过程中, 依照设计者事先设定的规则工作的, 其并不能代替人脑的能动性。所以, 在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 图书馆应该重视信息技术, 但不应该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忽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动作用。

(5) 提高图书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如果要想更好的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那么图书馆工作者就应具有较高的分析、搜集、重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说, 图书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挖掘和语言沟通等能力, 能和用户有效的沟通, 向他们提供所需的知识。因此, 图书馆工作者要自觉接受继续教育, 主动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争取成为既能使用馆藏资源的专家, 又能指导用户使用馆藏资源的专家。

数字化服务 篇5

发表日期:2008年1月4日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后勤集团作者:杨晓东【编辑录入:

hqjt】点击:596

5陕西师大后勤集团成立于1999年6月,现有员工1700余人,集团11个服务部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每个部门都是一个独立的服务经营实体。从2001年起,相继托管了13所院校的餐饮服务和部分超市业务。

学校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后勤服务和管理中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和应用,广泛采用智能化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并日益彰显出在后勤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后勤集团的健康发展、成绩的取得在很多方面得益于后勤数字化建设,是数字化建设圆了后勤人科学化管理的梦。

数字化在后勤服务和管理中的应用

我校的后勤数字化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覆盖后勤集团整个服务范围的以公众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后勤集团网站建设;二是分行业内部管理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第一,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的应用,延伸了管理触角,完善了服务,架起了与服务对象沟通的桥梁,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全天候不间断的服务,服务对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登录后勤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后勤服务,从而使后勤服务更加完善和周到。另一方面,网络OA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延伸了管理的触角,无论身处何处,只要身边有计算机和网络,就可以随时了解到各个部门的工作状况,与各级管理者交换工作意见,指导并处理工作事务,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集团网络服务平台。集团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定位是:突出民主,通过后勤网站,师生可以对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工作畅所欲言,师生不需注册便可以自由登录发表意见和建议,体现人性化,突出服务属性。该平台内容丰富,有物业维修、供暖测温、网络会议、网上超市、网上订餐、网上考试等系统,同时,也是学生和教职工对后勤服务畅谈心声的地方,深受全校师生拥护和欢迎。

另外,我们通过把学生家长网站与学生公寓管理相结合,使学生家长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子女在校的各类学习和生活信息,如餐饮信息、消费信息、公寓出入信息、图书馆出入和借阅信息、校医院就医信息等学生在校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家长网站,使学生家长参与到我们对学生的管理中来,从而实现了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全方位管理。

物业维修平台。物业维修管理系统实行网络报修并公开维修进度等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维修系统分为总值班台、各专业维修接待平台、公众监督网站三部。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报修,也可以通过电话报修。网络报修电脑会自动将信息分配给各维修点,电话报修信息总值班台受理后,按业务属性通过网络调度到各维修点。由于其整个进程是完全透明,使得维修工作时间进度、收费数额、用户满意度等整个置于师生和管理人员监督之下。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师生对维修工作的服务态度、维修速度、维修质量和收费价格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满意率。

第二,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规范了管理流程,堵塞了管理漏洞,提高了管理效益。数字化在餐饮管理中的应用。餐饮管理系统一是规范了原材料的采购和供应过程。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可以查阅采供数据,将采购进价、供应价透明化,原材料价格的调整数

据都有案可稽,采购的进出货量,库存品种的进价、存量和存货金额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一目了然,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材料采供过程的“暗箱操作”问题。二是改变了库存管理混乱的状况。餐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使用,为管理者建立了完备的原料库台账,原材料统一编码,并具备安全库存信息警示功能,保证了库存管理信息的准确、完整。库管人员告别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库存信息一“点”便知,实现了规范管理。三是实现了菜价智能监控。在管理系统中预先设定了各个餐厅的毛利率标准以及毛利率区间范围(比如最低不能低于5%,最高不能高于30%),餐饮系统随时自动报告目前各餐厅的合理莱价,同时对各个餐厅每个菜品的实际售价进行智能诊断,通过单菜核算给管理者合理确定饭菜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四是餐饮成本核算及时做到了日清月结。

数字化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应用。学生公寓管理系统一是实现了公寓信息共享。各级管理者根据不同权限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清楚地了解公寓的房间数量、床位数量、空闲床位状况等基本情况。公寓管理者和学生管理干部都可以准确查询某个学生所在公寓、房间和床位,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院系、年级、专业、班级、职务以及家庭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实现了公寓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实现了床位自动分配。只要操作人员提出待分房的学生名单和计划分配的公寓房间号码,点击自动分房按键,系统会自动将每一个学生分配到具体床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公寓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三是实现了智能门禁管理。利用学生饭卡来识别学生的身份,学生出入公寓时刷卡,计算机屏幕便显示刷卡人的照片、姓名、院系、专业、年级,值班人员通过观察计算机屏幕就可以识别进入学生公寓的人员身份,准确辨别外来人员。该系统设置了报警功能,管理者根据需要可以设定报警时间,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不刷,卡系统会自动提示。该系统还具有房态实时监控功能,房态床位图上即时显示着每一个学生出入公寓的状态,房态图上每个房间的床位用星图来表示。使用鼠标点击这些星图,各个星图所代表的学生基本信息则以表格形式显示出来,并且清楚地反映出学生最后一次出入公寓的日期和时间,以便管理者及时掌握学生的出入信息,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四是实现了管理信息统计全面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完善的统计报表功能,如:学生信息报表、公寓信息报表、公寓人员出入报表、个人出入公寓统计报表、外来客人出入报表、夜不归宿学生统计报表、早出晚归学生统计报表、退房统计报表、各院系违禁情况评比表、公寓门禁值班统计报表、毕业生信息查询表等。全面详实的报表为管理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五是实现了公寓异地远程管理。由于该系统为网络版管理系统,管理者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施管理活动,掌握公寓内的全面情况,有效地解决了异地远程管理的问题。另外,门禁刷卡器具有脱机运行功能,既便是在计算机暂时出现故障时也能使用。

数字化在人力资源与工薪管理中的应用。内部数字化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工薪管理。人力资源与工薪管理系统实现了一是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在系统中的岗位管理功能方面,设计了岗位聘任程序和岗位管理模式,明确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为各部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提供了依据。人员聘任时系统可根据岗位用人条件在人事档案库中进行筛选,并提供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为决策层确定人选提供依据。此过程类似于高考以志愿和考分选人一样,从根本上限制了部门随意设岗、用人的混乱局面,规范了人力资源管理。二是工作业绩考核公平化。员工上下班采用指纹刷卡,系统自动记录上下班时间,同时所有二线员工通过工作日志对自己当天的工作做出计划并在下班前输入完成情况,上一级管理人员可通过其出勤情况和工作完成情况对其当天的工作做出量化考核,考核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均有不同的分值,通过考核结果可以客观的反映出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体现了考核的公平性。另外,系统还提供了工作意见交换功能,各级管理人员可通过工作意见模块下达工作指令,无论你是在同一校区还是不同校区,均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工作意见传达到当事人,克服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实施同步管理的难

度,提高了管理效率。三是工资计算简捷化。使用该系统的工资管理功能,不论工资模式多么复杂,工资发放变得非常便捷,每月月底财会人员只需将本单位本月的收入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会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自动进行计算,生成工资报表,集团领导通过网上办公系统进行审批,在很短的时间就可完成工资申报、审批、发放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其它管理领域内投入使用的系统还有:《超市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锅炉测温系统》、《网络会议系统》、《网上考试系统》、《学校医院管理系统》、《职工住房管理系统》、《实脸室投入产出评估管理系统》、《校园植物资源管理系统》等。可以说,我校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方位的后勤数字化管理。

后勤数字化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领导重视多方支持。高校后勤数字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后勤要搞数字化建设首先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集团领导也一直非常重视数字化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劳动。同时,在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中和社会上聘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后勤管理软件的开发,集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设备,全力推进数字化管理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工作。

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各部门按照集团的统一要求全面使用数字化系统,部门经理以上人员上岗前要进行计算机考试,考试不通过的,就不允许上岗。虽然在起步阶段大家认识不统一,一些管理人员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甚至个别人公开反对,但是,集团领导坚信数字化建设一定要搞,也一定能够成功。通过一些配套激励政策,逐步转变了各级人员对数字化建设的看法。实践证明,这一步走对了。

严格要求全员参与。集团要求所有二线人员每天的工作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入到系统中,这一要求也迫使全体管理者努力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知识,后勤集团内部涌现出了学习计算机高潮。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以适应集团发展的要求,已成为每一位员工的需求。

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集团在数字化建设中,以核心业务为骨架,以点带面,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稳步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首先选择数字化建设容易开展、管理人员素质较高的部门开始推进,通过该部门使用数字化系统产生积极效果来影响其它部门。

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管理软件”体现“管理思想”,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途径,不断完善管理系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出现新的智能化设备和高科技产品,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现代化企业的新的管理模式和思想,也不断推动着数字化建设步伐。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确保数字化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使其真正成为管理的有力助手。后勤数字化建设中的几点感受

满足师生的服务需求。目前,通过后勤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后勤服务,如用户报修服务、电话号码查询服务、消费等各类综合信息查询自助服务项目,用户随时登录后勤网络服务平台,就可以立刻享受到便捷服务,强大的服务功能,使得各类服务更加周到完善。

缓解了矛盾,为安全稳定保驾护航。集团网络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后勤意见”栏目,师生可以通过这里咨询后勤服务的相关信息;可以畅所欲言对后勤服务工作发表个人评论和建议;对后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对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投诉等,是后勤管理者和学校各级领导听取师生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集团监督自身服务的有效手段。管理者通过这里了解后勤动态信息,在第一时间掌握师生意见和需求;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及时沟通有关情况,化解矛盾,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

规范管理,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度化是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数字化建设使后勤

集团的制度软件化,就是把制度转化为管理软件,成为一种强制的,必须执行的程序化的规则。它将纸上的制度流程化、软件化,通过监督考核用数字说话,真正做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共享信息资源,规避决策风险。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共享,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各自权限方便地分析经营数据,与基层直接沟通交流,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和风险性,提高了集团的整体管理效益和竞争能力,为集团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奠定了基础。

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了作效率。通过后勤数字化建设,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量。同时,数字化建设缩短了距离、延伸了管理。数字化管理有效地克服了不同时空环境条件下的管理难度,把人从传统简单重复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堵塞漏洞,提高经济效益。数字化后勤极大地提高了后勤管理的规范性,提高了管理效率。这种鱼缸式的透明管理,将一切收入归为集体,一切经济往来接受监控,堵塞了漏洞,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及时成本核算,增强调控能力。近年来,人员工资和农副产品等原材料价格逐年大幅度上升,高校后勤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细分成本核算单位,精确成本核算水平,及时提供成本信息等功能。集团通过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对服务经营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可在自己的管理岗位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增强了企业的调控能力。

提高员工素质,改变服务形象。随着计算机在管理中的普及,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改变了后勤人只会干粗活、只会出蛮力的落后形象。

后勤数字化建设的目的不是数字化本身,而是后勤服务工作自身的需要。集团搞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搞好自身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今后打算和努力方向

数字化信息交换平台的完善和应用扩展问题。目前的应用系统基于网络OA实现了信息共享,但在基础数据方面仍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建立核心数据库信息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的完善将带动更多快捷、方便的扩展应用,这些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将自动提取、汇总,真正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

数字化与国际标准化管理系统相结合的问题。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将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通过标准化的建立,进一步规范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管理水平较以前有大幅度提高。去年,我们也将I SO9 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 2 000(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引入到管理工作中。在工作中发现,在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中大部分管理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和使用纸质文件来完成,每年仅运行记录累计就达上千本,而记录主要是认证公司在审核时使用,这无形中给管理增加了成本。数字化管理是在标准化基础上建立的,但是和国际标准化还没有完全结合。目前,我们正结合国标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和模式,开发数字化与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相统一的后勤管理系统,统一后勤管理服务标准。

提供自助服务的问题。在师生需求提交后,工作人员反应还存在一个时间间隔问题,如果将用户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业务,做成无人值守的自助式服务平台,将大大缩短服务响应和完成时间,用户可以更自由的享受服务。

浅析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 篇6

关键词 数字化 图书馆 管理 服务

一、前言

如今,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图书馆行业正处于由传统图书馆过渡到数字化图书馆的阶段,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这一阶段将会经历漫长的时间与诸多坎坷才可实现。为此,应尽快改变人们对于图书馆的传统观念,把思想朝现代化靠拢,使数字化图书馆充分发挥其作用。数字化图书馆集网络化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以及文献组织技术为一体。如今,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下面,本文将以增强数字化图书馆效率为前提,探讨如何做好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

(一)信息管理

1.信息收集与处理。在数字化图书馆中,为了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追踪,以维护信息提供者的个人权益,就需要做好信息管理工作,而信息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即是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当信息收集工作完成后,由于数目较大,因此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信息进行处理工作,主要为信息的加工和排序工作,应注意的是,信息的处理方式应根据信息载体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常见的处理方式为使用机器可读目录,其又被称为机读目录。当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机读目录CNMARC已在新一代数字化图书馆中投入使用[1]。机读目录的工作方式是运用计算机将文献编目内容进行处理,而后以代码的形式记录于存储介质上形成目录。

2.信息存储。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而言,如何存储数字化信息为关键部分。随着当今科技技术的发展,所有数字化信息,包括声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均可利用计算机或是网络技术进行存储。此外,还可应用磁盘镜像阵列柜存储信息,每个柜可放置25个硬盘槽,每个槽可放置1个36GB的硬盘,即整个磁盘镜像阵列柜拥有900GB容量。除使用磁盘镜像阵列柜之外,目前市场上已出现比GB更大单位的硬盘,即TB,1024GB=1TB,可存储大量信息。

3.信息维护。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维护工作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化图书馆与因特网密不可分,除了日常的软硬件维护工作外,还需做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建立防火墙、升级系统、安装防毒软件,预防黑客侵袭和网络病毒的危害;同时还应做好信息数据的备份工作,防止数据丢失;此外,还需做好诸如信息数据加密、文件格式转换、元数据定义等维护项目。

4.馆藏信息数字化。作为数字化图书馆,其最为基本的一项特征即是馆藏信息的数字化。经过数字化处理,馆藏内的所有信息均能以多媒体的形式向读者提供服务,同时,数字化信息还可使用计算机进行再次处理,并可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共享。计算机通讯网络既是馆藏信息数字化必不可缺的部分,也是数字化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因特网,可实现网络信息的收集工作,在对信息进行分类与整理之后,再提供给读者包括声音、视频与图片的信息,不仅实现了信息共享,还使信息服务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提升[2]。

(二)人员管理

数字化图书馆构筑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基上,其运作方式、管理模式以及其所追求的理念皆与传统图书馆截然不同。为此,作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同时还应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对数字化图书馆内的馆藏内容及搜索方法、相关网站内容及搜索方法、各类数据库内容及搜索方法、各类经由搜索引擎获取的信息及搜索方法了然于心。此外,数字化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拥有对网络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储存及运用,并可对信息进行甄别、分析、筛选等能力,如此才可使数字化图书馆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以上综合性能力,应开展相关培训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知识面与操作能力,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工作人员在承担基本职责时还可为读者的临时需求提供帮助。

三、数字化图书馆服务

(一)定题跟踪服务

就数字化图书馆而言,其定题跟踪服务较之传统图书馆拥有极大优势。所谓定题跟踪服务即是在某一时间段内,由馆内工作人员向读者定期或不定期的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以供读者进行课题研究。由于传统的图书馆未使用数字化技术,因而所有操作都需要人工完成,加大了实施难度,而数字化图书馆可应用两种技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一种为Push技术,该技术又称为信息推送技术,工作人员可运用该项技术,在因特网上为指定读者提供定题跟踪服务,从而满足读者需求;另一种则是Mailing List技术,读者只需将其电子邮箱地址添加进图书馆服务器当中,即可定期或不定期的从邮箱内接收到图书馆向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

(二)读者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应以读者为中心,最大程度的满足其需求,尤其在信息服务上,应保证读者可不受气候、地区及空间的限制,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信息检索。图书馆读者服务包内应包括全文检索、FTP、Email、TXT、在线阅读等功能,检索途径则应包括书名、作者、分类、关键词、刊名等可供读者查询的项目。此外,还应在读者服务包中增加宣传辅导及检索指导服务,就如何使用该系统进行信息检索向读者进行说明和指导,并解答其在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

综合上述,数字化图书馆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更具先进性,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服务系统,并将管理、技术以及服务作为其文献共享工作的主要任务。对于数字化图书馆而言,向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即是其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卜景旭.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实例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5(03):62.

[2]李析,杨明.浅谈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J].大众科技,2011,2(04):11.

[3]卜冬菊.数字化图书馆的模式建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2(09):97-100

作者简介:

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篇7

关键词:数字化,就业,服务

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在我国多个地区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开展, 有些地区借助微信、微博平台, 将求职、就业信息通过这些现有平台及时推送、更新;有些地区则是自行开发出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并对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模式。此外, 一些地区除了拥有自行开发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之外, 还配以相应的专用移动终端, 其外形和银行的自动取款机非常相似, 这种移动终端走进了社区, 方便了广大百姓的生活。

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的特点就是能够将服务对象进行量化, 并对就业服务行为进行细化, 用户通过自助服务终端就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操作, 无需亲自前往当地就业服务部门就能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我国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的建构情况是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展, 致力于加快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值得探讨的是, 相关部门在构建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维护管理专人负责

构建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数据库的维护管理, 故此, 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将管辖范围内的人员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中, 同时以家庭为单位采集辖区内人员就业及失业信息, 统计失业人员的家庭信息、个人技能、就业意向、培训意愿、社保情况等信息。另一方面, 则根据辖区内人员的求职就业情况与企业搭桥, 筛选出相应的招聘信息及时公布出来。在进行数据维护时, 一定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对信息要定期核实, 删除虚假以及失效的信息。

此外, 还应培训一批专业的维护管理人员, 细化服务, 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所提供的信息应不仅仅只重视数量, 还要重视质量。专业维护管理人员应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细致、耐心地解决用户的疑问, 指导用户更好地使用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 根据用户的反馈对服务系统进行改进。

二、确定重点帮扶对象

应对辖区内用户做出相对明确的分类, 确立帮扶重点, 如毕业大学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都应是需要加大服务力度的帮扶对象。对于不同类型的帮扶对象, 应当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于重点帮扶对象, 可进行跟踪服务, 例如对辖区内的在读的大学生应提前统计, 记录下其在读专业和入学时间等信息, 这样可对应届毕业生提供精确、及时的服务。对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应提供跟踪服务, 了解其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供相应帮助。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应利用政策进行帮扶, 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 帮助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找到合适的企业。

三、延伸服务范围统一服务标准

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不应是独立存在, 而是应该与其他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提供给用户, 这也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除了就业服务之外, 社会保险、劳动监察、流动人口管理等一系列服务都可以汇集起来方便用户生活。

此外还要注意各地区应统一服务标准, 汇集信息, 整合发布, 为用户提供跨区域服务将是数字化就业服务的未来发展走向。而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 各地区在构建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时忽略了交流、沟通, 这样就限制了服务范围, 从而影响服务质量, 无法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

四、多种媒体融合

就业服务体系不应完全依赖网络或单一数字移动终端, 应重视其他媒体的作用, 积极与其他媒体互动、合作。不应忽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作用, 应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传统大众媒体的宣传可使更多人了解到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 此外, 可通过传统媒体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如何使用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

总而言之, 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我国的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刚刚起步, 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但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能够扬长避短, 为更多有求职意愿的用户提供更加完善、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莹, 郑万城, 张勇勤.持续推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经验及思考——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 2012 (04) .

[2]杨宜勇.就业增长既要“量”也要“质”[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4) .

荷兰档案数字化及其应用服务 篇8

一、E-Depot计划

随着数字档案日益增多, 荷兰国家档案局与内政部积极推动数字档案永久保存计划 (Digital Durability) , 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E-Depot计划是档案永久保存计划 (Digital Durability) 的子计划。E-Depot计划核心系统为DIAS (Digital Information Archiving System) , DIAS是标准的IBM组件与额外功能组合而成, 提供数字档案基础架构运作系统。DIAS的目标是将文字性档案转换 (Convert) 为PDF/A, 实现例行性执行批次的转置, 用来避免既存的数字档案过时, 并按使用者要求将数字档案转置为暂时性格式。

E-Depot计划分两部分, 一是Depot 2000计划, 一是Dioscuri仿真器计划。Depot 2000是针对中央档案局须永久储存与管理的数字档案, 同时未来将连接现行纸本档案管理系统 (Record Keeping System) , 以提供同时搜寻纸本与数字档案功能。 (详见第二部分)

Dioscuri仿真器计划即是E-Depot计划的一部分, 荷兰国家档案局期望发展一个基于模拟的保存策略, 他们的目的即是要发展一个耐用的仿真器, 结果可使所有的数字档案都长期保留可读性 (例如多媒体程序、数据库及PDF文件) 。这个仿真器计划由荷兰国家图书馆发起于2005年4月, 并结束于2007年7月, 现在已移转到Plants继续展。Dioscuri仿真器计划以耐久性及弹性为中心, 设计出Dioscuri仿真器, 在这个仿真器的设计上, 有五项必要元素:虚拟机器 (Virtual Machine) 、仿真器模块 (Modular Emulator) 、函式库 (Component Library) 、控制器 (Controler) 、仿真器的规格文件 (Emulator specification document) 。Dioscuri目前以Java开发, 为了让仿真器能永续发展, 采用GPL授权并公布完整原始码, 任何人皆可修改及散布, 2008年2月14日已公布3.0版 (同时支持16位及32位CPU指令集) , 至2012年开发模块式链接库 (Module Library) 已整合至E-Depot作业流程中, 开始提供模拟服务。

二、Depot 2000系统

Depot 2000系统包括系统功能、处理模型及数据模型三部分, 整体系统功能与架构由国家档案局负责规划设计。Depot 2000系统旨在提供数字档案 (长期保存) 储存、管理与开放应用功能, 数字档案本身及其元数据 (Metadata) 皆须被储存与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有三项处理 (Process) 系统, 即登录处理、管理处理和查询处理。

1. 登录处理。

当数字档案由政府机关移转至国家档案局时, 需提供数字档案相关信息, 包括移转机关名称、原档案管理者、档案产生日期、档案数量与大小、档案压缩方法、签章方法与密钥等信息, 同时数字档案格式需为PDF或XML格式, 同时需具有数字签章始可接受。随着数字档案而来的文件经判定确认后, 登录移转机关名称、原档案管理者、档案接收日期、档案数量与大小、档案主题及取得过程等基本信息, 并且将数字档案暂存于安全的计算机储存设备内。接着进行技术验证, 主要依据档案管理者所定系统管理策略, 而产生技术验证项目, 包括数字档案数量与档案大小验证、防毒查验、可读性验证等项, 这些项目将随管理策略改变而改变。

2. 管理处理。

Service Model元数据实用工具用于依据元数据文档生成服务模型代码以及依据服务模型代码生成元数据文档。Service Model元数据实用工具将机关移转的元数据文件取出元数据并储存于数据库, 从而加快查询效率。同时, 计算机档案技术数据、原数字档案使用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与操作系统平台以及原数字档案表格与结构、全宗数据、读取安全控管等数据也一并存入数据库中。质量管理项目有储存格式、储存媒体及可读性查核;储存媒体维护包括CD与DVD转换, 定期更新媒体与将数据再写入媒体等工作;档案转换系定期转换数字档案以维数字档案质量;数字签章认证确认, 以确定数字签章有效性与正确性。架构管理包括计算机档案读取软件、元数据的数据库、软件工具、转换软件、操作系统、硬件设备、网络设备及储存媒体等。

3. 查询处理。

OAI-PMH元数据查询处理中, 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元数据搜寻、选取、安全查核及显示等工作, 查询接口将分一般使用者及专家, Depot 2000系统能够整合纸本与数字档案管理共同接口。查询接口以多字段全文检索为主, 查询字段有全宗主题、全宗分类属性、全宗起始年、全宗结束年、原文件作者姓名及数字档案主题等, 查询处理时将全宗数据、验证数据、数字档案本身、读取安全控管等信息加以整合, 再送交后勤管理处理, 一并将数据显示于查询者。

三、数字档案应用服务

荷兰国家档案局与内政部除了重视档案数字化工作外, 更重视数字档案的应用服务。荷兰国家档案馆的档案目录检索可以提供主题分类目录查询, 读者通过数字档案目录检索到所需档案条款, 然后提出申请, 计算机系统对每项申请给予取件序号, 读者可至应用服务柜台, 依取件序号领取档案。荷兰国家档案馆已有部分档案完成影像扫描, 并提供馆内全文影像浏览。

档案在线展览是荷兰国家档案馆档案应用服务的全新方式。荷兰国家档案馆充分利用数字档案的优越性, 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展示荷兰国家档案, 推广荷兰独特的历史文化。档案在线展览以“主题性”、“使用者需要”、“容易查询”等原则, 进行档案在线服务。荷兰国家档案馆中关于“殖民”、“迁徙”、“战争”主题的档案向属大宗;目前该馆推出两项在线档案展:一是, 《再见了印度尼西亚》;二是, 《从荷兰到澳大利亚——移民潮 (1946—1991) 》。《再见了印度尼西亚》在线展网站, 已建置相关检索系统, 让使用者可用该时期的地名、人名、重大事件等关键词进行检索, 使民众观赏在线展时, 可立刻查询相关档案, 以达到加强档案意识与介绍档案馆馆藏的目标。《从荷兰到澳大利亚———移民潮 (1946—1991) 》在线展出内容包括图照、移民许可与书信等文物, 并经由检索系统, 可查询该时期所有经由搭机、搭船前往澳洲者的名籍与相关移民档案, 提供当时移民者在澳洲主要落脚处、搭乘班机与移民者名单等信息。

此外, 荷兰国家档案馆还将一部分没有版权的馆藏珍贵历史图片数字化, 并置放于Flickr网络空间, 免费向全球开放, 与世界人民共同分享荷兰伟大的历史资源。荷兰国家档案馆通过网络空间的传播力, 宣传荷兰国家档案馆的馆藏, 有效地扩展了荷兰的国家生存空间。过去档案馆多定位于文献典藏的角色, 与使用者的接触在于来馆翻阅实体档案, 其功能类同图书馆。荷兰国家档案馆数字资源的建设给予档案以新的定位, 从而摆脱了档案死板的形象, 赋予档案新的价值和生机。

摘要:荷兰国家档案局与内政部积极推动数字档案永久保存计划, 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荷兰国家档案馆积极实施数字档案保存与推广计划。荷兰在档案数字化方面, 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及先进的应用推广, 颇值得我国参考。

关键词:荷兰,数字档案,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Nationaal Archief,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Metadata[EB/OL].htt p://en.nationaalarchief.nl/information-management-and-creation-of-archives

[2]王崇贤.荷兰、比利时、法国国家档案管理制度考察报告[Z].公务考察报告, 2002.

[3]李殷.荷兰电子档案的仿真技术[J].档案, 2008 (4) .

关于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思考 篇9

一、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迫在眉睫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具有传统文化馆不可比拟的优点。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应运而生, 并迅速成为信息时代文化馆的发展方向。

1.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是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015年7月2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 这就要求文化馆为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比如, 建立数字化服务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平台、“远程辅导”平台、各种移动客户端等服务项目, 向群众提供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文化信息服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 中办发[2015]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基层实现共享共建”。2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支持为文化馆实施数字化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2. 当前文化馆服务的局限性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要求已提升到虚拟空间的各种终端, 这种消费环境和消费方式呼唤群众文化的服务方式来一次彻底的变革。目前大部分文化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依旧比较陈旧, 导致很多的活动演员比群众多, 工作人员比观众多。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以其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高效性, 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上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3.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技术给传统文化馆带来了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文化馆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让人们在电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以及手机等新兴媒体上获得在线服务。它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满足了信息社会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二、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内容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是为了更好、更便捷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让更多的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享受文化惠民的成果。

1. 数字化网络平台报名与管理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前提, 免费服务项目力求做到新奇、益智, 贴近群众的文化传统, 贴近百姓的文化需求, 让群众乐于接受。文化馆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 群众不出家门即可参与, 只要点击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报名系统就能完成报名。报名成功后群众可以收到温暖的短信通知, 并自动编成班级。

2. 网上辅导与培训服务

网上辅导与培训是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文化艺术的赏析、文化活动的组织、文化技能的研讨、文化艺术的创作等方面服务以及群众的基本需求, 分门别类地对课程做合理安排, 提供异彩纷呈、包含各个艺术学科的课程选择。其主要包括群文理论、文明礼仪、体育健身、文化艺术、摄影、美术、音乐、舞蹈等知识的培训、辅导。按照不同班别设计各种课件, 在网络平台上让广大人民共享。在网站平台增加远程辅导, 采用视频会议形式, 建立网上课堂, 对广大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与辅导。

3. 网上展览服务

通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网络平台, 运用三维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 将实体展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各种艺术类的作品展示在互联网上, 供人们进行探究和鉴赏。开设网上演播厅, 播报各类专题文化活动、播放具有文化色彩的文艺晚会等节目。开办网上展览厅, 展示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以及文化馆的历史资料、成长步伐、阶段成果等, 供群众了解和欣赏。

4. 建设手机、平板客户端数字化服务工程

结合“数据库”和“远程辅导”系统, 利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动态、馆藏美术佳作和非遗项目展示视频、图片、信息等群文资源。建设并开放文化馆手机、平板客户端, 在现有客户端栏目和内容的基础上, 陆续开发出更多的专题客户端, 使得公共文化真正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校园、走进军营, 走进千家万户。

5. 重视与文化爱好者的交流互动

在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网络交互平台的开发与改进, 由最初的网站、微博微信, 拓展至数字化平台、各种客户端项目。文化爱好者可以在个人主页上传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视频、图片, 让百姓成为文化事业的发起者、传播者。

三、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措施

1. 推进文化馆的网络平台建设

建立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并提供相关服务是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基本功能, 通过网站平台来促进文化馆数字化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功能。文化馆必须科学引进网站系统软件平台, 把文化馆现有的资源与服务融入到系统中, 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网站, 便于公众访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全国各地有层次地推进, 该工程在一些文化服务领域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普及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文化馆的网站平台建设可以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用计算机、手机、电视、移动播放器等丰富的终端服务设备传送数字文化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

2. 加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文化资源建设

文化馆网站平台需要更多的数字文化资源, 在网站平台框架搭建后, 首先要考虑网站主页的栏目。网页栏目版块具体包括:群文信息、文化活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刊阅览、书画鉴赏、视频点播等板块, 从而为群众提供场馆介绍、活动预告、免费开放项目、开放时间、视频欣赏、电子阅览、在线指导等文化服务。利用政府资金和民间捐助, 积极引进数字文化资源, 使群众足不出户有“文”可读、有“艺”可享。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主体是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文化馆通过丰富的数字化文化资源, 向区域内群众传播文化, 为公众的文化欣赏提供素材。

3. 大力引进数字信息服务人才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应用人才, 眼下各地文化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奇缺。当前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招聘机制, 引进和培训数字化应用方面的服务与管理人才, 提高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 数字化时代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与获取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尽快建立和完善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网站平台, 加大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建设力度, 建立健全新的数字化服务机制, 更有效地服务基层文化,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化、均等化和便利化。

注释

11.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5年7月.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篇10

关键词: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

1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概念

图书馆搜集、整理、储存各种信息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更好地利用信息。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它的性质决定了它要以服务社会、服务用户为根本任务。“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前提,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和评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标准。信息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整体工作的质量。

2 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过程

2.1 图书馆传统文献信息服务

我国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始于20世纪初,它是伴随着近代图书馆的诞生而产生、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以公共使用藏书为基础的公用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逐步建立起来,其主要是将藏书开放,供读者借阅,这就是图书馆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由于其服务方式受“藏书楼”思想的影响,其信息服务模式只限于为读者用户提供借阅服务。

图书馆传统文献信息服务的特点是以印刷型纸质文献为主,而且读者用户要借阅图书馆的书刊,必须亲自到图书馆。这种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以“以馆藏为中心”“以阵地为中心”“以馆员为中心”,是“等客上门”的被动服务的模式。虽然图书馆传统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有不少缺点,但传统图书馆在服务工作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服务模式,如馆内阅览、馆外借书、馆际互借、书刊陈列、文献复制等。这些服务方式在实践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2 复合型图书馆信息服务

复合型图书馆是传统服务与现代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是从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向现代化服务模式转变的过渡形式。由于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采购、编目、流通、检索及内部管理,建立机读目录数据库,文献信息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用户可以联机系统查询本馆或其他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及和其他各种二、三次文献信息。在这个模式中,传统服务与现代化服务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优势互补,互助互动,在多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方便用户,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从而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当前,不少图书馆处于这种传统模式与现代化模式结合的转化时期,传统模式与现代化交织在一起,但多数图书馆仍以传统服务为主。

3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

3.1 数字图书馆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在图书馆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管理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并提供存取、利用、检索等。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它采用数字技术,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包括印刷型文献、视听资料等内容,实现数字转换和处理,并储存在大容量、高密度的存储装置中,采用数字图书馆有关数据存储和标志技术,对数字文本、图像、视频、音频进行分级存储,用调度系统把它们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2)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各类文献信息的加工、采集、存储、检索、传递和业务管理,推动了传统馆藏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文献的数字化管理管理[2]。

3)它超出了传统图书馆界定的场所,它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分散在各地的网上资源有效地链接起来,超越空间上的约束,使用户或读者在网络所及的任何地方能以多种方式获得所需文献信息资源。而且数字图书馆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一个超大型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可与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互联,向广大社会读者开放,其存储的文献信息资料使用户可获得馆内外的大量信息资源。

3.2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特点

数字图书馆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工作重心从收藏转向获取,从文献描述转向文献传递,从提供文献线索转向提供分析、加工后的增值信息产品。因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强调对用户的知识援助和智力开发,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知识传递”和“知识增值”的服务。其服务的特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4,5,6]。

1)馆藏文献的转变

逐步把原有的有价值的印刷型文献以及声频资料、视频资料等转换为数字信息,将各种信息以计算机可处理的字符编码形式、图像形式、多媒体形式,存储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中;也可以购置现在有些出版社的电子型、数字型出版物。数字化信息不仅能节省图书馆的存储空间,而且能方便用户快速检索和远程检索。

2)体现为服务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功能的扩展。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有两种类型:一是馆内用户,即亲自到图书馆来利用网络信息的用户;另一种是远程用户,是借助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远程访问、登录,来获取信息的用户。在数字时代,用户已不关心图书馆在什么地方,而是关心如何链接网络以及网络上有什么信息。

在服务功能上,数字图书馆可以提供信息共享的环境,服务内容可扩大到整个互联网用户。通过动态连接机制,将网络上的虚拟图书馆联合起来。在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实质是链接和组织网上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可以24小时全天候服务,服务范围远远超过传统图书馆,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3)信息的可存取性更加便捷。通过远程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图书馆可以与国内外各个大型图书馆、各类信息服务机构互相连接起来,实现大规模的资源共享,扩大了用户可以获得和利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范围和数量,并能快速存取所需要的信息。

4 结束语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随着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有一个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传统的信息服务主要是进行简单的文献提供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的信息需求正日益朝着复杂化、尖端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未来的信息服务中,应为用户提供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咨询服务,包括网上图书馆介绍、图书馆知识性服务、网络目录查询服务、网络专题咨询服务、用户培训服务、提供镜像数据库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帮助用户选择和使用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咨询数据库建设和网络数据提供等。图书馆与数字技术进一步融合,把其服务从过去的单一化和平面化,趋向综合化和立体化,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无论在传统条件,还是在数字化条件下,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性质,即它的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进行文化教育的作用和性质是不会变化的。

参考文献

[1]蔡利静,陈曹维.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M].海洋出版社,2006.

[2]于静.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情报探索,2006(10):20-30.

[3]张敏.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演进及发展研究[J].浙江图书情报工作,2006(2):21-22.

[4]吴潇海.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1-12.

[5]黄如花.数字图书馆原理和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数字化服务 篇11

摘 要:本文介绍了城市公共图书馆网络基础设施及数字资源建设,重点分析了开放式、多样化的网络服务模式,论述了联合、协作、共享的服务成效。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135-02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共图书馆作为存贮、开发、传递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文化机构,不仅是城市的文化中心,更是信息高速公路上重要的信息节点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网络信息需求,城市公共图书馆通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并整合数字资源、提供数字化服务等手段,实现网络管理的现代化、信息载体的多样化、资源结构的合理化及信息服务的共享化。

1 加强基础设施及资源建设,奠定服务基础

在构建安全、高速网络的基础上,城市公共图书馆都依据科学的资源评价指标,并结合网络读者的利用倾向,制定了载体多样、结构合理的馆藏文献体系。在馆藏印刷型文献的基础上,提高了各种电子文献、大型网络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的采购比例,数字资源存储容量逐渐加大。同时,各图书馆还结合地方的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状况,整合、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库群,例如:长春图书馆就建设了内容包括百年长春资源库、政府决策信息参考数据库、长影资源知识库、伪满史料资源库、吉林地方法律(法规)全文数据库、知识讲座库、剪报信息专题信息库等,为展示长春文化,促进长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颇具价值的信息参考。

2 创新服务模式,广泛开展数字化图书馆服务

依托先进的网络平台及内容丰富的数字资源,城市公共图书馆在传统纸制文献借阅的基础上,探索信息时代网络服务模式,创新网络服务方法,先后开展了以网站查询为基础、以数字传递为手段的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主要服务形式及内容如下。

2.1 公共服务

通过图书馆网站揭示馆藏,介绍网络服务内容和使用方法。开展了网上电子图书借阅、纸质文献催还、预约外借、数字文献远程传送等服务;采用VPN技术及集群化管理系统,联合本市内的县(市)、区、街道图书馆分馆,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2.2 开放式资源的检索和获取

提供各种自建资源、共享资源及网络公共资源的检索系统,为读者提供友好的检索界面,实现面向对象的分布式查询。很多公共图书馆都开展了“开放式”的网上借阅及检索服务。为避免版权纠纷,有些图书馆采用了“条件式”网上注册、流量计费等服务方式,提供各类型资源的全文检索、浏览、下载服务。目前,电子图书网上借阅、期刊及博硕论文全文的远程检索、下载等深受读者欢迎。

2.3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城市公共图书馆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网络参考咨询人员,为读者提供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

2.3.1 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

联合参考咨询网(UCDRS)是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指导下,由我国公共图书馆合作建立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它依托各馆数字资源(目前主要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为社会提供免费的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联合参考咨询网共有40多家合作图书馆,300余名咨询馆员,每天回复咨询千余条,是目前国内影响最大的联合参考咨询网。联合参考咨询网的开通,对实现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和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3.2 在线咨询服务

在线咨询馆员利用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电话、传真等方式,为读者提供在线咨询,解答读者困难或接受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在线咨询馆员可将信息服务请求转发给参考馆员, 由参考馆员进行解答。

2.3.3 参考馆员服务

参考馆员由各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强组织能力的馆员担任。参考馆员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学科文献信息指引、专题信息检索技术、策略指导、政策解答及免费的全文传递等服务。

2.3.4 专题咨询服务

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献及网络数字资源为社会开展有偿的专题信息采集、分析、整合服务,主要面向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

2.4 个性化定制服务

根据读者个人定制的信息需求,在统一的框架中综合利用搜索技术、读者检索及相关情景知识,向读者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佳结果,并定期将检索到的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数字化信息通过“我的图书馆”、“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推送到个人检索界面或电子邮箱中,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2.5 网络知识服务

搜集并整理丰富的网络导航链接,向读者提供知识导航服务,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递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在知识交流共享方面,通过网站中的交流平台、信息发布、blog及书签流动等Web服务项目拓展读者知识视野。

3 注重实效,延伸领域,推动地区事业的发展

未来的图书馆将是联邦数字图书馆,其目标是向读者提供一个将异构的、分布式的信息资源无缝集成的视图,实现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共享访问。为此,城市公共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与服务时,突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行业垄断的限制,在本地区实现了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图书馆的协作与发展。

3.1 建立区域图书馆网络,实现地区内图书的通借通阅,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

很多城市公共图书馆都和本地区的县(市)、区图书馆及基层分馆联手,建立区域图书馆网络。通过搭建统一技术平台,采取统一技术路线,建立统一、规范的业务标准,实现了数字资源共享。同时,将数字资源服务延伸到基层分馆网点,包括村镇、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部队、监狱及社会福利院等,让更多民众享受到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通过探索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业务管理模式、整合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提高了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图书馆间的联盟与协作,扩大了图书馆服务的受众面,让广大民众公平享受到了基本的文化权益。

3.2 树立网络服务观念,创新网络服务模式,拓展了信息服务领域

数字化信息的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办馆模式和服务方式。目前,各馆在文献收藏保管、文献加工整理、文献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导航服务、用户教育培训等数字化信息服务。在服务观念上,树立了平等、开放、共享的服务理念;依托先进的网络平台,建立了特色专题网站,广泛向读者提供电子资源浏览、资料全文下载、在线培训教育等。优良的网络环境、丰富的数字资源、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使市民充分体验到了网络服务的方便与快捷,实现了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服务增值化。由此,公共图书馆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市民的终身学校”、“没有围墙的大学”。

3.3 开放、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扩大资源受众群体

网络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读者希望获得经过分析加工后的综合性的、甚至包含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产品。为此,各馆的信息服务人员根据读者的需求,对网络信息进行了深层次的信息加工,通过实用查询导航、学科导航、专题导航、电子期刊及数据库导航、OPAC资源链接等,把整合的、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用户,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达到信息增值的服务目的。同时,各馆还作为基层支中心加入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并向国家中心提供了专题特色数字资源,并广泛地为全国民众共知、共享。

参考文献:

[1] 刘廷元.网络环境下的三维图书馆服务模式

[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3).

[2] 焦玉英,袁静.基于情景模型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

数字化服务 篇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目标。

近年来,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其文化形态基本格局也已发生变化。诸如, 基层文化需求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传统问题尚未很好解决, 又出现了文化服务对象参与缺位的新挑战。

作为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 文化馆应顺应形势, 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作用, 积极创新文化服务模式,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延伸。而新兴城镇化的深度变化和新增问题交相叠加, 其文化建设压力负担明显加重。文化馆应努力探索新兴城镇群体的形成而导致城镇和农村的双重变局, 需要各级文化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消除文化服务空白点, 促进全社会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的政策落地生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我们不断尝试以数字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积极探索在网络化、多媒体环境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试图打破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在空间、时间、人力等方面的制约和掣肘。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 幅员辽阔, 所辖两市五县70个乡镇、454个行政村、109个社区。我们针对辖区内公共文化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半径尚不能有效覆盖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群众文化》微信及QQ空间平台, 实现了数字文化服务对阵地文化服务和流动文化服务的有效补充以及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全覆盖。

2 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中心

文化馆作为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的龙头馆, 利用微信平台完善其指导中心功能, 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服务理念, 使自治州、县市、乡镇乃至村文化室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功能立体化。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在确立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馆的指导地位上是以群众文化活动指导、群众文化政策协调、群众文化资源共享和群众文化服务中转站互为补充。

诸如,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对有关群众文化指导专题讲座的传播, 对群众文化政策、信息的纵向贯彻和横向沟通, 对群众文化活动资讯、基层文化带头人、文化中心户人才库的建立和咨询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显而易见,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在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功能上得到了验证。

3 利用昌吉州 《西部庭州》 网站平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辅导中心

文化馆作为自治州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培训中心, 利用《西部庭州》网站完善其辅导培训功能, 使自治州龙头馆的业务培训、辅导依托公共文化网络而扩展、延伸、便捷。对群众文化专业队伍的培训和对各类业余骨干队伍的培养, 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会更加便捷普及。对群众文化艺术各类专业教学辅导, 诸如, 通过对《民间舞教学》、《声乐辅导》、《戏迷之家》、《民间手工艺作坊》等教学、辅导、培训专题服务平台的数字化服务, 也已将文化馆的业务辅导、培训功能得到了延伸。从而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加以扩大, 使辅导培训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普及, 使基层农牧区文化站、室缺乏办班条件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4 利用微信平台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协调中心

作为自治州文化馆, 用传统的观念讲就是要形成本区域内群众文化活动的数字中心, 从而实现其龙头馆的组织协调功能。在过去看来形成这种局面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儿。最后取而代之的只能是举办一两次起示范性作用的全州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让地区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协调中心的梦想变成现实。通过数字化服务手段将四级文化网的群众文化活动资讯、群众文化节日资讯、群众文化晚会和赛事资讯、群众文化各类艺术节目创作资讯以及群众文化演艺人才资讯等跃然《群众文化》微信平台。

文化馆对本区域内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协调中心的功能, 通过《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完成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配置重组和有效配送。

这样一来, 阵地群众文化活动与流动群众文化活动相互融合; 点状群众文化活动与面上群众文化活动相协调;从而纵向流动与横向配送相衔接的立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全覆盖的服务格局欣然形成。文化馆, 作为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对该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中心作用得以真正实现。

5 利用 《群众文化》 微信数字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文化馆不仅是本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龙头馆, 而且还肩负着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历史任务。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方式, 很难反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生存状态和保护现状。

利用《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可以按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数字化台账。这样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活动情况等跃然微信平台。

通过数字化服务手段就可以将本区域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单位、保护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工作, 立体地、活态地展现出来。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工作。必要的话, 可以深入重点地区、重点保护单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予以指导, 解决其疑难问题。

诚然,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的探索工作依然杯水车薪, 尚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全面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内的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 并与社会上的大公司合作研发出大数据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模型才是根本的出路。建立这样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应与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及当地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构的资源情况和数据库相对接。当地群众应基于这一平台, 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 随时查阅文化信息, 以便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内的全覆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时, 首先提到的就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北大教授李国新曾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建设惠及13亿人的公共文化, 最需要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 形成合力, 但是现实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孤岛运行、资源分散、效能不高。”

李国新专家披露: 世界银行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中国农村信息化的调研, 说目前中国仅是中央政府组织实施的, 一竿子插到底的与农村信息化有关的重大项目就涉及了11个部委18个项目。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李国新提出:“你说政府不重视, 这么多的部门在做; 你说重视, 九龙治水, 谁也没治好。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 本质上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和效能, 就是向体制机制创新要生产力。”

其实我们基层早已看到这种弊端。当央视新闻关注内地某些县市就乡镇文化中心牌子过烂而“牌子到位, 工作缺位”的现象进行整治时, 大家都颇有同感。我们一些乡镇文化站的牌子少则十几块, 多则几十块, 甚至发愁牌子没有地方放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李国新强调: 面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建议通过建立协调机制首先解决两大突出问题。

据专家统计, 我国县级以上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总和仅6000所。而文化系统外的工人文化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和中小学课外活动基地的总量大约6700所。专家认为, 现在, 一方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 布局不合理; 另一方面, 大量的设施和资源又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倘若把工、青、妇、科和教育系统的设施和资源, 以“免费开放”政策延伸的方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 不需要新建一平方米的房子, 全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就可增加一倍; 而且以较小的投入就可以盘活这一大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资源。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立协调机制, 并通过体制创新才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服务全覆盖的有效途径。

鉴于我馆所辖服务区域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尚未正式启动, 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和农村党员教育基地等工程基础尚好的机遇。通过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统筹考虑本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大数据服务模式的研发和建设。从而, 实现数字化传播手段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那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服务全覆盖和全面形成更加便捷的数字化服务环境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摘要:《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在确立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馆的指导地位上是以群众文化活动指导、群众文化政策协调、群众文化资源共享和群众文化服务中转站互为补充。通过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统筹考虑本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大数据服务模式的研发和建设是目前文化馆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延伸,探索

参考文献

[1]唐鑫, 李茂.北京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14 (3) .

[2]楼国华.浅谈免费开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建设[J].中国市场, 2013 (24) .

上一篇:扶壁式码头下一篇:住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