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联盟数字化服务

2024-11-12

图书馆联盟数字化服务(共8篇)

图书馆联盟数字化服务 篇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计算机进行办公操作。同时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也是突飞猛进,特别是虚拟化技术的日益成熟给云计算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也发生了前所有未有的改变。由以前的纸本系统化入库到纸本电子化以及到现在的建立个性的图书馆和自动推送服务,这些都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在不断的转变,相应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也会随之改变。由于每个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不一样的,导致了信息化服务上的不一致和重重障碍。由于很多图书馆没有自己专业的系统管理人员,对于服务器的硬件维护和系统维护都缺乏有力技术支持。所以作为区域内的数字化图书馆联盟在这种情况下给成员馆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区域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与现状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的需要,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规模化建设而产生的[1]。数字图书馆联盟突破了不同图书馆在数据库结构、区域数字图书馆产生于上个世纪,数字图书馆联盟则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它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工具平台方面存在的局限,借助各种方式对本馆内外的数字资源和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进行整合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可以这样描述,数字图书馆联盟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由信息技术与网络来联合不同地域、不同结构的数字图书馆,促进各成员馆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联合建设、存取与利用的数字图书馆组织协调机构。目前国内建设的比较好的区域数字图书馆有CA-LIS、还有以各个省建立起来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包括安徽省、浙江省、湖南省等。湖南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省级数字化图书馆,它的建设是完全纳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的,按省级中心馆的标准、规范去建设与运作。建立标准化、可扩展、多馆协同的分布式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建立起具有数字资源加工、管理、存储、交换和服务等一系列功能;建立起向全省高校读者提供一站式、无缝集成的、个性化的文献内容服务、联合咨询服务、教学与科研支持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的环境。目前已经建成一个标准的电信级机房,存储和服务器数量都有了一定的规模[2]。初步搭建了一个虚拟化云平台。具备了区域数字图书馆云平台搭建的技术和环境,只需要进一步进行扩展就可以打造一个更强大的区域数字图书馆私有云。

2 目前湖南省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基本现状

现在各个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都发展较快,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快,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非常缺乏专门的IT人员进行系统维护和管理。而且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重复性和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很多图书馆的机房和网络环境都比较差,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数据的容灾备份考虑不周全。这种状况不仅仅制约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也在物力上面存在的大量浪费。给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提供更好的服务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就目前图书馆对外提供服务的类型情况来看,目前图书馆对外提供服务的方式在信息化方面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内部网络提供的以C/S架构为基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另外是一个方面是以B/S架构为基础的数据库资源。其中很多数据库都是通过远程站点的访问方式,对本地镜像的资源产品需求也日趋淡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第一、远程站点的使用减少了馆内工作人员的维护量。第二、远程站点的访问数据是数据库厂商提供的最新最全的数据,更新快,数据全面。第三、目前数据库提供服务的方式大多是通过B/S方式提供服务,这就有力的保证的服务方式不受地域的限制。

3 区域数字图书馆承建单位提供基础设施服务需要考虑的方面

1)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服务使用机制,保障服务的顺利开展。通过建立和规范基础设施使用的相关机制度,可以有效的减少基础设施被个人作为私用、资源浪费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有利于规范机器的归属权和使用权等问题。建议采用对成员馆租用服务器的方式,只不过这里的租用并不用付出多少费用,而是尽到成员馆的义务之后可以享受到这些相关的福利和优惠政策。

2)良好的网络带宽作为保障。作为图书馆联盟的承建单位,在对外提供好这些优质的服务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网络保障。没有充足的网络带宽作为保障,即便基础设施再完善,成员馆使用不上,也是等于空谈。所以说,在以网络提供服务为基础的图书馆联盟,在网络带宽上和网络基础设施上,一定要有充足的资源作为保障。

常重要的问题。数据的安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设施的保障,一个是软件设施的保障[7]。硬件设施上做好数据备份,确保3)数据的安全性保障。作为数字图书馆联盟中心,数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怎么保障好大量数据的安全性就是一个非在部分硬件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软件设施方面的保障,指的是数据的流失和被他人盗取方面应该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包括病毒的防治、平台漏洞修补、网络攻击防护等方面。

4 数字图书馆联盟基础设施云平台构建的具体实现。

数字图书馆联盟基础设施云平台的具体实现的核心技术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来完成的。目前虚拟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通过虚拟化技术,在硬件平台与操作系统之间建立一条无缝的智能化的管理通道。可以非常方便的管理好应用于各种平台的底层操作系统,同时也可以建立对应虚拟化云存储、虚拟化网络,使得云平台的管理智能化[3]。从而合理分配所需资源,真正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服务器虚拟化云平台具体实现架构图如图1所示:

对外提供应用的服务通过虚拟机直接对外提供服务,每个虚拟化的机器对应的分配于不同的资源池中。整个底层物理服务器、存储、网络通过虚拟化以后,构成一个整体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下面有多个数据机组。在某个机组或者是某个具体的资源中心通过开启自动化智能化的动态均衡管理器,实现系统的整体自动化管理,从而达到云平台的资源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

5 结论

在新的计算机时代下,云计算通过运用虚拟化技术给图书馆带来了发展的极大机遇和挑战。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业务,虚拟化云计算更加易于满足读者不断增加的需求。同时从学校角度来看可以极大减少一些基础设施和人力的投入,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弱的学校在系统管理和维护上的成本也是极大的缩减了。但从中心来看在图书馆基础设施云平台建设方面,由于云计算环境具有基础设施资源结构复杂、云系统运营与管理策略难度大、面临较复杂的网络与用户服务环境、云安全威胁多的特点[4]。这也给中心提出了更大、更难、更高的要求。

摘要:图书馆联盟发展一直是图书馆界追求发展的一种方式。作为图书馆联盟的中心,如何更好的利用中心优势为成员馆提供更为优质而迫切需求的服务也是联盟一直探求的目标之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和虚拟化技术的成熟给区域图书馆联盟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指明方向和有力的技术保障。该文以湖南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化云平台基础设施构建为前提,对未来向各成员馆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做探讨,提出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带来好处和可能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虚拟化,云计算,区域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服务

图书馆联盟数字化服务 篇2

关键词 协同 图书馆联盟 服务创新 需求导向 新常态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1.006

The Practice of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base on the Cooperative Alliance

Nie Fengying

Abstract Under the new norm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 alliance has encountered new topic. Service innovation is a issue which needs every library scholar from each age to confront. This paper teases out the library cooperative alliance service paradigm, and base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author’s library, uses the user demand oriented as purpose of innovation and designs four kinds of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models, including university library+subject, university library+university library, university library+government, university library +enterprise, and carries out a series of servic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Keywords Synergy. Library alliance. Service innovation. Demand oriented. New Normal.

1 问题的提出

协同理论认为,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若不能很好地协同或始终处于离散无序状态,就无法形成合力,获得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1]。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就有学者指出“在新的10年,也许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从组织上的自给自足到协同的生存模式,其标志就是图书馆联盟的成长”[2]。2005年,由50多所高校图书馆签署的《中国大学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武汉宣言》,首先提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由本校读者向社会读者延伸;2007年苏州会议上签署的《全国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苏州宣言》,为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协同共享信息资源指出具体方向;2012年初,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计划》中强调高校要注重与社会企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同创新,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服务目标。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新常态下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新课题”一文中更是指出“新常态”对图书馆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重振自身的重要机遇[3]。因此,在新常态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面临诸多挑战和更高要求,如何创新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应对学校和社会各类用户的期望和创新需要,是图书馆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从现有研究来看,李东来在2009年就指出,“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整体协同发展的新时期”[4];唐虹认为“协同是图书馆联盟管理的本质”[5];初景利提出,“将图书馆的合作与协同作为一种主要的业务推动模式”[6];颜务林以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开展协同服务的实践为例,对协同服务进行研究,包括存在的问题、协同框架和协同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定位等[7];李芳探索性提出多方协同开展资源建设的创新模式[8];吴建中认为“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以网域级理念推进图书馆联盟的服务创新”[3];王惠英建议我国图书馆联盟服务要实现从简单的采购合作到协力应对出版商、从资源获取到资源集成与知识发现、从资源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9],认为国外图书馆联盟也正在从以文献服务为主导的模式走向以知识服务为主导的模式[10]。上述研究表明,推动图书馆服务整体协同发展,实现从单馆到多馆联盟的思维转变,进而形成新的发展战略在图书馆学界已成共识。而如何结合本馆实际协同创新,真正实现图书馆联盟的服务范式转变才是图书馆人急需思考的问题。

2 图书馆协同联盟服务范式

美国作为图书馆联盟的发源地,其发展也最为迅速。目前,美国图书馆联盟己经发展成为数量众多、协同融合、纵横交错的大型图书馆联盟网络,对于其他国家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具有指导性与示范性。因此,本文拟以美中图书馆协同联盟为例,利用文献调研、现场走访、电话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表格形式比较分析中美图书馆协同联盟服务内容,梳理出图书馆协同联盟的典型范式。

2.1 美国图书馆协同联盟服务范式

调研中发现,美国已经建立了遍布各州、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合作方式灵活、规模壮观的图书馆联盟,并发展成为一个从上到下纵横交错的大型网络体系:国际性超级联盟→国家级联盟→跨州性联盟→区域性联盟。在地区下面,还有大量的以县或社区为基础的地方性图书馆联盟。资源协同共享是美国图书馆联盟形成的最初动因,所以从服务内容大致可以归纳汇总为五个阶段:文献资源协同共享(如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书目资源协同共享(如联合书目、联合期刊目录等)→电子资源协同共享(如联合采购、联合建库等)→图书馆业务协同共享(如专业咨询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协同共享(如馆员职业发展、培训、继续教育等)[11](详见表1)。

nlc202309031316

2.2 国内图书馆协同联盟服务范式

相对美国,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2年以来才迅速发展,包括以高校图书馆为主的联盟、以中国科学院为基础的专业图书馆联盟和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发起的多个联盟。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目前成员馆已超过500家[16]。继CALIS后,国内相继涌现出许多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据鄂丽君对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共获得103个区域图书馆联盟的情况,其中8个是跨省域联盟、51个省域联盟、44个市域联盟[17]。上述图书馆联盟的服务模式实施效果最为明显的是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采购和联合目录等服务内容。影响最为广泛的是CALSI所开展的服务项目,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参与其中(详见表2)。

2.3 基于协同联盟的服务创新模型设计

从表1、表2中可看出,无论美国还是中国,最为典型的便是以“高校馆+高校馆”“公共馆+公共馆”或“高校馆+公共馆”的范式进行行业内的合作与协同发展,而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联合编目、文献传递、公共数据查询、联合采购、数据库建设、参考咨询、技术服务、学术交流和培训、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等常态服务。显然,在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的当今时代,图书馆联盟面临新的考验,常态服务已不足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吴建中指出,“进入新常态经济后,政府投入自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区域图书馆合作项目往往会成为被削减的主要对象”[3]。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图书馆联盟遭遇关闭或合并的数量达到21%[21]。国内虽还未有图书馆联盟关闭或合并的新闻,但在“新常态”经济的影响下,图书馆联盟服务协同创新成为必然。

从现有实践来看,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已开展了资源协同[22]、技术协同[23]、服务协同[24]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行业内的共建共享和经费节约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认,这种常态性的合作与协同,重在自我建设,依旧没有打破行业和条块限制,缺乏与外界的互动交流、推介与协作,社会服务绩效并不显著[25]。在新常态经济时代,需要创新思维和不断改革。改革没有既定范式,没有各种束缚,唯有以用户导向为创新目的,大胆探索用户的需求和引领用户的需求,用户需求才是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源。而创新真正产生的动力是来自联盟与用户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此,笔者针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高校馆+学科、高校馆+高校馆、高校馆+政府、高校馆+企业等四种协同关系模型(见图1所示)。

3 基于协同联盟的服务创新实践——以我馆为例

依据上述设计,我馆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保障、以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划出多个同心圆(见图1所示),并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和探索。

3.1 高校馆+学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新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2011计划”的大环境下,牵头成立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无疑,大气科学学科服务是我馆服务创新的重点。但鉴于我馆的实际人力资源,以及学科服务在我馆还属新兴服务,需要一个不断尝试、探索,并与用户需求逐渐磨合和对接的过程。因此,我馆尝试以大气科学学科为切入点,开展“高校馆+学科”服务创新模式(详见表3),期待大气科学学科服务发挥最佳实践的示范作用,最终产生以点带面全校推广学科服务的成效。

3.2 高校馆+高校馆

我馆在行业内的协同联盟还仅局限于“高校馆+高校馆”模式,分别加入了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由我馆牵头联合江北区17家高校正在建设“南京江北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并与东南大学图书馆、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签订科技查新合作协议。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实践(详见表4)。

3.3 高校馆+政府

学术界一直对高校图书馆应不应该为政府提供信息服务存在较大争议[27]。甚至有人认为,高校馆的任务是为科研和在校师生服务,为政府提供信息服务是不务正业[28]。但伴随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到来,高校馆依托本地政府政策导向、支持和推动,以基于地方区域整体发展的大思维,以更加多元、协同、平等的合作形式,将政产学研等的成果、需求等加以整合[29],构建新的协同发展服务联盟模式,已然是一种必然选择。由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身处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于1988年9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也是江苏省首家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区,对于我馆的服务创新毫无疑问拥有了天时地利。通过前期调研,开发区管理者明确表示,地方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管理职能、科技决策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迫切需要提供信息支撑与咨询服务。因此,我馆尝试以开发区为突破口,开拓服务创新,形成“高校馆+政府”的服务模式,进行服务实践探索(详见表5)。

3.4 高校馆+企业

“新常态”特征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经历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中[30]。据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江苏的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排名第一[31]。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内部统计数据来看,江苏省高校科技查新社会化服务水平连续五年稳居国内第一。2014年11月,我校被设立为第七批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这些都为我馆服务创新提供了契机,自2011年起,我馆分别与南京市、兴化市及无锡市等区域企业签订了服务合作协议,与签约企业协同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全过程提供打包式服务(详见表6)。

nlc202309031316

4 结语

从上述服务实践可看出,服务创新既是基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了围绕用户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更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积极回应和适应。但大多服务创新都是“独奏”型的,协同联盟主体之间的“合唱”几乎没有。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协同联盟其他主体的积极性,树立协同思维,在活用社会各方资源的同时,深化联盟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与利益协同者共建共享,以实现图书馆联盟1+1>2的协同效应,才是图书馆服务创新未来要思考的重点。

参考文献:

[ 1 ]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徐锡申,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 2 ] ALLEN B M,HIRSHON A.Hanging together to avoid hanging separately:Opportunities for academic libraries and consortia[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998,17(1):36-44.

[ 3 ] 吴建中.新常态下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新课题[J].新世纪图书馆,2015(1):5-8,17.

[ 4 ] 李东来.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整体协同发展新时期[N].光明日报,2009-12-07(6).

[ 5 ] 唐虹.图书馆联盟协同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6):79-83.

[ 6 ] 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四):图书馆管理、人员发展及结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4):3-8.

[ 7 ] 颜务林.数字图书馆协同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0(4):33-36.

[ 8 ] 李芳,杨眉.大学图书馆资源协同建设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3(1):100-104,147.

[ 9 ] 王惠英.我国图书馆联盟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3(16):140-145,106.

[10] GORMAN G E,CULLEN R.The knowledge model applied to library networks in Asia[J].Library Consor-

tium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7(2):135-145.

[11] 周明华,谢春枝.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76-81.

[12]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EB/OL]. [2015-05-01].http://icolc.net/.

[13] 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EB/OL].[2015-05-01].http://www.nlm.nih.gov.

[14] Greater Western Library Alliance[EB/OL].[2015-05-01].http://www.gwla.org/.

[15] OhioLINK[EB/OL].[2015-05-01].https://www.ohiolink.edu/.

[16] 马先皇.中美图书馆联盟比较研究:以CALIS和OhioLink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07(1):86-91.

[17] 鄂丽君,许子媛.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2(1):62-65.

[18]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EB/OL].[2015-05-01].http://project.calis.edu.cn/calisnew/.

[19]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EB/OL].[2015-05-01].http://www.nstl.gov.cn/.

[20] 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EB/OL].[2015-05-01].http://www.nlc.gov.cn/newstgc/.

[21] HORTON V. Whither Library Consortia?[J].Collaborative Librarianship,2013(3):150-153.

[22] 李芳,杨眉.大学图书馆资源协同建设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3(1):100-104,147.

[23] 周玉陶.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12(10):146-148.

[24] 何绍华,林翔.基于网络交互式平台信息服务协同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07):54-57,80.

[25]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的实践与创新模式探析:以徐州高校图书馆服务本地文化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2):84-89.

[26] 聂峰英.基于协同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联盟实践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5):65-68.

[27] 刘洪.图书馆为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0(9):56-59.

[28] 艾新革.大学图书馆服务地方60年述略及思考.图书馆建设,2010(1):61.

[29] 王万起.中小城市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J].当代图书馆,2012(1):58-61.

[30] 钟昌标,刘伟.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J].阅江学刊,2015(1):5-9.

[31] 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出炉[EB/OL].[2015-05-01].http://microreading.chinadaily.com.cn/hqsj/hqlw/

2014-12-26/content_12945611.html.

图书馆联盟数字化服务 篇3

随着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兴起和发展, 属于区域扁平型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形式的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 已逐步形成规模。之所以要建设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 是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投入以及提高属地的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

1 智库定义及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智库的实践价值

1.1 智库的定义

智库” (Think Tank) 也叫“外脑”、思想库, 是通过辅助性的研究调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或决策方案的一种组织。在社会发生变化或者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群体会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而不知所措, 陷入迷茫, 群体之间容易引发各种关于真理的辩论与博弈, 因此, 催生了智库的产生和发展, 智库提供和整合知识支持的作用逐渐被凸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像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 就是利用智库技术来帮助本国走出经济困境。尽管对智库有不同的定义, 但智库的独立自由、非营利性、依据知识和智力从事多学科的公共政策研究等特点是业界所公认的。

1.2 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智库的实践价值

目前很多图书馆除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外, 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邮件以及当面等多种信息咨询方式, 为多层次读者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文献信息服务, 尤其是对市场调研分析与决策分析都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 对其进行联盟建设, 可以整合多学科专家的信息资源, 然后建立信息服务中心, 为更多的读者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本质上与智库存在密切联系。

智库建设需要图书馆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撑, 要将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融入信息网络大环境,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智库建设提供综合服务, 以弥补区域智库资源之不足。加强区域智库文献情报资源建设的保障能力, 设立学科联络员制度, 为区域智库提供高质量服务。整合各种资源, 建立区域智库特色数据库, 实现对智库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智库文献与情报云服务平台。

1.3 属地高校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和优势, 决定属地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智库或智库服务必须以服务属地社会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属地高校基本是国家根据各省市地方辖区内社会发展需要而创立的, 具有明确的区域性需求指向。地方高校数量较多, 学科涉足领域广,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 既肩负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任, 也承载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2 云计算的定义及特征

2.1 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将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和大型数据中心以及互联网结合起来的新的IT资源提供模式, 它能将动态、可伸缩的IT计算资源以服务方式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方式, 它把所有的计算应用和信息资源都用互联网连接起来, 提供随时的访问、分享, 对某一相关功能或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可以部署在全球任何地方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

目前, 国内外对云计算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 比较公认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

2.2 云计算的特点与优势

2.2.1 云计算的特点

(1) 强大的计算能力。在“云计算”中, 可以通过一定的协调调度策略, 例如当有用户在互联网上提交查询请求时, 云计算模式就会即刻调用系统内的千万台电脑同步搜索众多数据可, 并运用多种手段为用户提供近乎完备的搜索结果。

(2) 以用户需求作为服务的基准点。在云计算模式之中, 各种数据被储存在“云海”之中,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各种信息的搜索, 高效快捷安全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虽然在云计算的运转系统中拥有多台电脑为用户提供搜索服务, 但对于使用云计算的用户来说, 他使用的和接触的只是云计算的统一“服务”界面。云服务就好像通过互联网使用本地计算机一样方便快捷,

(3) 投资少回报大。如果用户需要使用云计算搜索服务时, 只需要租用相关的云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即可, 少量的金钱投入即可换取多种的信息服务, 是一项经济实惠的投资。

(4) 安全性高。在云计算模式当中, 数据都是集中存储, 数据中心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主要职责是分配资源、均衡负载、部署软件等, 同时会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 控制数据信息的安全, 从而确保每一个用户在使用云计算搜索到的数据信息都是安全的。

2.2.2 云计算的优势

由于云计算具备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强大的数据储备特点, 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各种资源提供给客户, 让用户轻松便捷的找到自己需求的信息。而且用户可以根据云计算平台提供的服务接口, 使用云海之中的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域与资源共享。而且, 云计算数据中心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实时进行维护与管理, 提供的数据信息准确安全, 可以避免用户因使用云计算而丢失数据或者被病毒入侵等。总之, 使用云计算的优势主要是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和安全性高。

3 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建设策略

3.1 建设之基本原则

3.1.1 政府主导原则

建设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是一种公共文化事业, 它同其他公共事业一样具备公益的属性, 这也是导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缺乏市场动力的主要原因。而且建设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不是一件小事情, 并不是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就可以建设的工程。从以往的成功经验来看, 只有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的建设必将会取较乐观的发展。

3.1.2 用户需求原则

在网络时代, 过去传统的上门当面咨询信息的服务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了。构建属地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就是构建更快捷、更全面、更安全的信息服务, 尽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求。首先, 在如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图书馆咨询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其服务对象的范围, 应打破界线约束, 面向全社会乃至全球。其次是在当今大开放的存取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原则也在发生改变, 再过去, 信息获取渠道较少, 他们多数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服务。如今用户已经成为主动选择者, 甚至是信息服务活动的参与者。所以, 在构建属地高校图书馆数字联盟智库服务平台时, 必须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基本原则, 在建设之前, 要对当地的企事业单位人员、政府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大学生和个体工商业者等用户群进行必要的调查, 了解不同类型的用户群的信息需求, 这样会使平台的建设更有针对性。

3.1.3 多元投入原则

上文提到, 建设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的基本原则就是政府主导原则, 政府能否提供资金进行投入关系到建设的进度。由于建设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所需资金也比较大, 而后期的回报周期又比较长, 加之政府的公共财政是有限的, 很难及时的得到政府的足额投资。此时, 我们就应该摒弃不采取措施, 仍然单纯“等靠要”的消极做法。在此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建设公共图书馆的一些做法, 比如美国把那些对图书馆建设有重大贡献的知名人物刻刀图书馆的墙面装饰上, 即达到了美化墙面的效果, 又可以鼓励继往开来者。因此建设者可以采取多元投入原则, 努力争取除政府之外的其它资金投入, 图书馆可以在其门户网站或馆办刊物上宣传投资者形象或者投资企业的产品等, 来作为投入资金的回报。

3.1.4 优势互补原则

能够达到优势互补使我们构建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高校图书馆的成立初衷就是为“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与普通图书馆相比,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专业特色明显, 学术氛围浓厚, 馆内的学术著作集期刊专业性很强。例如在某些文科院校图书馆, 会主要收集一些地方志、名人著作与地方名人自传等类似书籍;而像化工院校的图书馆则主要收集一些与化工相关的专业书籍, 构建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 就是构建一个跨系统异质型图书馆, 达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要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因此, 特色互补原则应是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构建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

3.2 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的技术基础架构

底层后台设备集群是构建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平台的支撑技术, 对访问和流量进行调度。采用跨平台技术, 对各图书馆的异构数据库进行元数据收割与管理;并以此为前提, 将各高校图书馆的所有服务器整合到统一的云平台, 整合成面向用户的统一服务界面, 便于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效率性、经济性、通用性是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的最大特点, 我们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 来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与效益。构建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无需购置传统的硬件服务器、软件, 也不用专门聘请维护人员。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 做好馆藏资源的编目与借阅工作, 并基于网络向社会提供智库服务。

(1) 云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平台的结构。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云服务平台共有节点平台和主平台两种, 其实两类平台都是提供面向本地的最基本图书馆管理应用服务。功能是一样的, 只是角色和分工略有不同, 如主平台是承担用户群的访问和平台内部的数据调度。节点平台则是响应主平台的请求和接受主平台的调度, 并提供本地服务。两个平台缺一不可, 共同形成一个整体, 最终构成独立的图书馆云平台服务。

(2) 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云服务平台的界面。Web形式是图书馆云服务采用的平台界面, 主要是像用户群与平台管理者提供服务界面。如面向平台管理者的界面主要是图书编目与整理、文献资源管理以及借阅管理等业务, 还有发布最新图书信息、图书馆动态信息发布以及用户咨询等服务业务。面向用户群的界面主要应该有专业的图书馆服务, 如文献检索和浏览、动态与信息、文献咨询、图书文献借阅等, 以及博客、RSS、在线交流、视频会议等辅助性服务。

(3) 图书馆云平台的数据管理和应用。通过云图书馆平台上采用数据库虚拟化技术, 由Web中间件对各种不同节点上的异构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同时采用在每个基点上的元数据收割技术, 重新对数据建立表单, 这样就可以保证图书馆云平台在依赖数据库的基础上, 提高访问的速度和效率。用户通过其中任意一个中间件提供的Web服务接口, 提交查询, 查询经过分解, 路由到网络上的其他中间件, 执行, 最终返回结果给客户。由中间件构成了数据共享网络具有极高的灵活性, 各高校图书馆只需安装集成中间件的云图书馆节点平台, 配置网络IP的链接就可以很方便地扩充数据共享网络。

(4) 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智库云服务平台的服务器集群。利用图书馆云平台的服务器集群模块, 对各高校分散的服务器进行统一调度管理, 虚拟出一个统一的服务器系统, 同时可以不断增加新的服务器和节点, 或删除不必要的服务器和节点, 以实现较高的计算性能, 满足和保证不断增长的计算需要。

(5) 图书馆云计算平台的用户应用。图书馆云计算平台的用户, 主要有两类:一是图书馆管理者;二是用户群。机构用户主要指需要利用图书馆云计算平台进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管理业务, 并通过云计算平台提供资源、文献和图书借阅查询服务的组织或机构, 机构用户主要有:各类图书馆、智库以及各类研究机构;公共用户主要是指利用图书馆云平台进行资源检索、图书文献借阅的政府、各类组织以及个人。

4 结束语

利用区域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这个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的桥梁和载体这个特殊介质, 充分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这个新技术, 建设一个文献情报云服务平台, 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智库建设, 为区域智库提供有力的支持, 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云计算的含义及特征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 对云计算环境下属地高校数字图书馆智库服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尝试构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高校数字图书馆智库服务平台及体系。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区域高校,云环境,智库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黄勇.大学科研服务社会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7) .

[2]张希胜.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论文, 2007.

[3]缪毅容.大学是城市振兴发展的强大支撑[N].解放日报, 2007-05-10.

[4]谭寅汉.对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4 (3) .

[5]http://bbs.lib20.com/viewthread.php?tid=27.

论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及发展趋势 篇4

自从“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概念出现以来, 对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联盟人们一直存在诸多争议。现阶段, 数字图书馆联盟是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的需要、数字图书馆规模化建设而产生的, 是对图书馆联盟的继承和发展, 是数字环境下成员馆间为共建、共知、共享信息资源、开发联合编目系统、联机公共检索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网络导航、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等组成的被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

2.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与功能

数字图书馆联盟具有如下特征: (1) 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 构筑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存取;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为网状结构;具有智能化、多媒体的基于全文的信息检索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传播和发布功能。 (2) 跨系统、跨行业的多边联合。 (3) 开放和高度资源共享。 (4) 广泛的可存取性。 (5) 市场化的用户运营模式。基本功能表现在: (1) 极大地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2) 改变了过去一馆孤立发展的模式, 推动了图书馆的整体化建设; (3) 形成了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为核心的联合保障体系; (4) 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最为便捷、有效的发展环境, 有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3. 数字图书馆的类型

数字图书馆联盟类型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按地理范围, 可分为地区性的、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图书馆联盟;根据加盟图书馆的性质, 可分为综合性图书馆联盟和专门性图书馆联盟;根据图书馆联盟协作的主要任务, 可分为资源主导联盟、技术主导联盟、服务主导联盟、供应链联盟与多元目标联盟;按照结盟图书馆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不同, 可分为松散性联盟和紧密性联盟;按照联盟的资金来源, 可分为政府资助型、社会赞助型和商业运营型;按照联盟的目的不同划分, 可分为战略联盟和战术联盟两种类型。

4. 数字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和模式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模式多种多样。从管理上讲, 有松散型的, 紧密型的;从地域上讲, 有区域型的, 有跨区型的;从专业性上讲, 有教育系统的, 有卫生系统的, 有公共系统的, 也有混合型的;从经费来源上讲, 有政府资助的, 有自筹资金的, 也有兼而有之的;从职能上讲, 有单一的, 也有复杂的。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联盟模式主要有国家型和省内型两种。

另外, 我国数字图书馆联盟一般设立联盟理事会和联盟常务理事会来管理联盟工作。

5. 数字图书馆的一般技术和相关问题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一般技术: (1) 数据标引技术。人们对数据标引技术研究最多的是元数据, 如元数据的提供、注册, 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等;其次是对置标语言的介绍和研究, 如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特点及其在数字图书馆联盟中的应用, 以及数字对象的唯一标志符技术。 (2)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实现技术。如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接口技术、面向数据库的中间件、数字图书馆的互操作方法、通用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等技术研究。 (3) 其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联盟中的应用。如知识管理理念和技术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缩微技术、闭路监控系统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的应用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建设策略探索相关问题。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相关问题:联盟运作模式联盟的运作模式决定了该联盟的结构, 以及成员馆之间协作和交流的程度。国外学者Barbara Allen对联盟运作模式的研究表明,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模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 (1) 松散型; (2) 跨类或跨州型; (3) 紧密型; (4) 资金集中的州内型。可见, 一个成功的数字图书馆联盟, 对运作模式的选择和实施是相当重要的。总的来说, 成功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离不开以下几方面因素: (1) 政府支持。特别是在联盟运作启动阶段, 极需要政府扶持, 在资金上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保障机制。 (2) 统一管理。统一制定联盟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建立和健全联盟健康和协调发展机制。 (3) 积极参与。成员单位对联盟建设事物热情高, 参与意识强。

6.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原则和策略探索

6.1 建设原则。

我国数字图书馆联盟以“资源共建、联合建设、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参加”为指导思想, 坚持以资源建设为核心, 统一规范标准, 开发建设与利益共享相结合。数字图书馆联盟作为一种时代产物, 有它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演变过程, 有它内在的本质的发展规律, 揭示和有效遵循其独特的规律性的东西, 可快速促进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发展, 反之则不然。首先, 它的发展要借助外界的影响和推动。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出现, 数字化技术的产生, 数字化地球的提出, 图书馆数字化的内在要求等成为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其次, 它的发展要有一个合适的内外环境。国家政策的支持, 图书馆数字化工程的启动, 图书馆数字化人才、设备、资源和财力的缺乏, 使各馆为了在充分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还能加快自己的数字化进程而被迫结成协作互助、互惠互利的联合体。最后, 尊重它的严肃性、规律性、国际化、连续性、规模化、产业化特性, 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诸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努力创建新世纪的图书馆。

6.2 建设策略。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促进联盟的发展。目前, 我们对数字图书馆联盟作用和影响的认识、理解还处于初期阶段, 还不系统、成熟。无论规模、组织机构、业务建设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没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没有规范性的标准、科学的预防机制……这些或多或少是国人特别是决策人士思想和认识不到位的结果。思想的高度统一、认识的高度一致是加快我国数字图书馆联盟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

6.3 成立研究机构, 加大其理论研究力度、广度和深度。

我国对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肤浅、不系统, 直至2000年《大学图书馆学报》才在其第3期上刊登了戴龙基、张红扬的文章《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 文章系统阐述了国内人士对图书馆联盟的理解和认识。而在其他地区和国外对其研究早已是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 1999年台湾地区主持召开了主题为电子资源与图书馆联盟的国际学术会议, 1990年以来一直是美国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1999年英国的《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发表了“图书馆联盟专号”。对图书馆联盟的理论研究在今后应重点放在其发展方向、内涵、文化、标准、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各研究机构间要相互协调, 各有侧重, 也可联合攻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坚持特色路线, 参加国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积极参与国家间的合作项目, 及时吸收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经验。

6.4 规范联盟行为, 加强标准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保证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各数字图书馆联盟制订自己遵循的各项标准, 首先要考虑到国内外间的合作, 考虑到相互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考虑到网络管理系统的兼容;其次要考虑到标准的可扩展性、包容性;最后要考虑到标准的可靠性,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在实际使用中不断修订和补充。

6.4.1 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是数字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 是为了减少直至消除文献工作中的无序和重复加工现象, 达到规范化、系列化和统一化, 从而实现文献的交流和共享。没有统一的数据和技术标准, 资源共享将成为空谈。数字图书馆联盟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成员单位能通过联机编目, 共享编目数据, 以减少书刊编目工作中的重复劳动, 提高编目效率和书目数据库的质量, 实现资源共享。

6.4.2 联盟约束力。

数字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之间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的一种非正式组织。自愿是数字图书馆联盟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但自愿并不是自由, 即需要联盟所有成员单位在考虑加入联盟时, 对所有可能预见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协商, 并通过制定必要的规则、合同和协议, 来加强联盟的约束力, 才能维护联盟的健康发展。

6.4.3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

数字图书馆在方便了信息传播和利用的同时, 使得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客体及其权利使用方式变得非常丰富和复杂, 也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信息的传播利用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为解决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不少数字图书馆联盟组织联合法学界、图书馆界、出版界及网络信息提供商共同来探讨。

6.5 加强国际合作。

国内各数字图书馆联盟要抛弃信息割据、唯我独尊的落后观念, 积极加入国内外图书馆联盟组织, 踊跃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 自觉遵守联盟章程, 积极承担各自的义务, 把联合科技攻关、资源共建共享共知等作为工作重点, 处理好成员间、成员与联盟间、义务和利益的关系。

6.6 成功案例。

目前, 国内成功的数字图书馆联盟主要有: (1) 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 (CDLF) ; (2)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 (3) 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 (CALIS) ; (4) 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 (5) 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 (6) 广东省高校电子图书馆; (7) 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 (8) 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

7. 结语

数字图书馆联盟事业在中国方兴未艾。它不但能根据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技术的提高能有效确立联盟的发展方向、要达到的目标、评估标准、保障措施, 而且能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则、条例规范联盟成员的行为, 系统发展联盟的文化, 进而使联盟成为一个组织严密、高效运作的国家数字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宗旨就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 把国家的投资、现代中国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 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 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摘要:本文从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特征、功能、类型、组织结构等方面, 阐述了数字图书馆联盟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原则和策略

参考文献

[1]焦丽.科技情报与经济.国内数字图书馆联盟研究述评.2009.03.

[2]王杰.农业图书情报.我国图书馆联盟研究进展述评.2008.4.

[3]王丽华.图书馆学研究.数学图书馆联盟服务共享模式研究.2008.05.

[4]何琳, 唐淑香.新世纪图书馆.我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研究综述.2010.05.

图书馆联盟数字化服务 篇5

皖江地区位于长三角附近,主要承接来自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经济、文化、教育等知识信息服务方面的保障力度明显不足,为此相关学者相继提出皖江地区信息资源建设方案与知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理念,但研究成果的数量与深度皆不够,为此结合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文化资源建设,整合地区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类企业的资源,依托成熟信息服务技术与最新知识获取理念,探讨构建本区域数字资源多层次、全方位的共知、共建、共享的地区数字图书馆联盟,并在参考相关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运营模式研究现状基础上,尝试构建服务于皖江全区域的数字图书馆联盟。

1 皖江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构建

随着数字图书馆联盟共知共享理念的推进,联盟系统及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及技术建设的进步,更多高校图书馆的加入,以联盟间协作与共建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数字图书馆类型开始出现,并必将成为各类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可行方向口。从皖江区域资源的建设现状可看出,目前本地区图书馆资源的建设都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没有一个权威机构组织领导。针对这一现状,组建“皖江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制定统一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总体设想、实施方案等,并对皖江地区的各类图书馆进行统一规划、分工协助,逐步建立起协调建库的管理机制,明确各地区部门职能的分工,共同建设皖江区域数字资源,增强文献信息服务方面的保障力度。

1.1皖江地区跨地市、跨行业、多层次的数字图书馆联盟

皖江区域内高校图书馆、科研情报机构、公共类图书馆与各级文化站,以及信息服务企业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这种跨行业、跨地市、跨部门间的资源融合存在很大的难度;为此,需要从构建联盟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技术手段与环境、联盟层次等方面探讨皖江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构建工作。

1.1.1 联盟的决策主体

数字图书馆联盟作为地区信息资源环境与文献保障工程,其决策主体也存在多重性,如:教育主管部门、文化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不同地市的地方政府也属决策主体。联盟建设工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决策主体的统一、协同管理与政策制定、执行,联盟建设质量与层次也决定于项目经费与政府支持力度。

1.1.2联盟的建设主体

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主体主要为:高校、科研情报机构、公共类图书馆与各级文化站、信息服务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需切合实际筛选具有一定条件的建设主体,制定建设方案、评估验收标准等,从而保障联盟的顺利、成功建设。

1.1.3 技术手段与服务环境

联盟建设是项创新工程,在建设标准、实施条件、技术环境等方面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与创新性运用最新网络技术(无线网络、移动互联)、信息服务技术(语义Web、移动数字图书馆、数据挖掘),依托知名的信息服务企业构建联盟统一服务平台与环境,降低资源利用的专业技术门槛,同时也定期对资源使用者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进行培训。

1.1.4 联盟层次

联盟层次根据地区、部门、行业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地区图书馆联盟(合肥数字图书馆联盟、芜湖数字图书馆联盟等)、汽车行业知识信息资源联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联盟,不同联盟间信息通过共知、共建、共享的渠道与平台,最终构成皖江区域数字图书馆大联盟。

在先进信息技术与成熟资源数字化等技术为依托,配合强有力的主管部门与政策支持,在合理联盟运作机制保证下,可以实现这种区域内多层次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型数字图书馆联盟。

1.2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型

数字图书馆联盟云服务平台包括: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基础平台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一系列的软件组成该服务平台,CALIS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服务、认证以及收费等服务),第三方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资源订购、存储以及下载等服务);系统Saa S最终应用服务(包括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和本地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向云服务应用的数字图书馆提供各种软件应用服务如参考咨询服务、馆际互借服务、特色库服务以及学位论文服务等)。如图2所示。

1.3皖江地区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管理、运营、评价机制

联盟的成功运转需要一整套规范的机制来保障,为此课题从联盟建设、运营管理、服务评价三个阶段设定相应的约束机制。

1.3.1联盟建设机制

联盟建设机制主要约束联盟成员与联盟运营代理商在资源与设备建设、业务培训、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工作。同时机制对资源数字化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文献版权等问题进行规范化处理。所有联盟成员须按照机制约定,完成相应的工作,才能授予相应的等级与标准。等级与标准与成员的授权相关联,以激励引导来促进成员加大资源与设备的投入。

1.3.2联盟运营管理机制

由于联盟成员的主要工作是服务本单位用户的,联盟资源、设备的整体建设、运营、维护须通过代理商,代理商一般为知名的信息服务企业承担,同时须为联盟成员提供培训、信息服务、资源与设备维护等,资源使用单位按使用状况(时间、次数、数据量等指标)给付中介服务商一定费用,用于资源管理与维护,当然主管部门的项目经费应该是联盟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且运营周期与工程建设周期相适应。

1.3.3联盟服务评价机制

联盟服务评价机制主要针对联盟成员与联盟运营代理商,评价主体为各类用户,评价机制对联盟成员须提供资源、服务、培训等进行强制规定,将用户评价结果与联盟成员的授权等级等关联;代理商须提供资源服务、设备维护与运营质量、对联盟成员的业务培训等,用户对代理商评价,关联其运营收入与联盟下一期运营的代理资格。

2 价值与意义

皖江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价值与意义有:

1)有利于合理配置区域内联盟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改善信息资源建设资金不足与资源重复建设的矛盾,对促进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构建新型的信息、文化资源知识服务体系是皖江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和大规模成果转化的必备的信息资源保障;

3)有利于推动本地区信息资源的建设、服务、评价模式的变革,提升皖江地区信息、特色文化资源服务水平,拓展皖江地区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4)有利于提升皖江示范区的信息服务综合实力,为快速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层次,提供智力支持与理论参考。

3 结束语

图书馆联盟数字化服务 篇6

郑州市辖6个市辖区, 代管5个县级市、1个县, 另设省级新区郑州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8个管委会。有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 区县图书馆12个, 开发区及管委会都有各自的图书馆。2013年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一级馆5个, 二级馆7个, 三级馆1个。尽管2013年郑州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但由于各基层馆隶属于所辖区县的行政主管部门, 相互独立, 缺乏馆际间合作, 各馆硬件建设及文献资源建设悬殊较大, 计算机设备、电子文献缺少, 各基层馆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较低, 缺乏规范标准、人员有效管理、业务基础薄弱、馆员整体素质偏低、图书馆专业人员偏少等因素, 严重影响了区县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 充分认识图书馆服务联盟在区县馆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县 (市) 区图书馆的经费少、文献资源不平衡、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 进一步加快实现郑州地区普遍均等服务的进程, 仅靠一馆之力是无法完成的。图书馆服务联盟是图书馆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 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而组织起来的图书馆联合体[1]。郑州市图书馆于2013年提出建立郑州图书馆服务联盟, 2014年到2016年底逐步实现市、县 (市) 区、乡镇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全覆盖。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是以郑州市图书馆为中心馆, 联合郑州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 以郑州市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基础平台, 联合县 (市) 区馆的模式, 组织开展的文献信息资源联合建设、联合开发、联合服务、馆际文献互借、资源共建共享等服务内容, 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向全市人民提供普遍、均等、免费服务。是新形势下实现县 (市) 区图书馆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运行高效便捷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惠及县 (市) 区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是区域间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今后, 无论是郑州地区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的办证读者, 凭借书证就可以实现市、县 (市) 区、城镇社区三级图书馆“一卡通”管理和通借通还的图书借阅, 通过这一平台可查询全市任何公共图书馆目录, 这将为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提供更大的便利。同时郑州图书馆对合理配置县 (市) 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拓展县 (市) 区图书馆服务功能, 促进县 (市) 区图书馆人才培养和基础业务建设, 提高本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图书馆服务联盟在县 (市) 区馆建设的基本职能

3.1 承担县 (市) 区图书馆网络建设

目前, 郑州市县 (市) 区公共图书馆大部分都已加入郑州图书馆服务联盟, 建成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为县 (市) 区公共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提供硬件设施保障是联盟的基本职能。从2013年开始, 郑州市图书馆便筹划建立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并于2014年4月在二七区图书馆启动实施,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全市12个县 (市) 区图书馆已完成与郑州市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对接, 郑州图书馆服务联盟服务网络通过广域网链直接接入郑州市图书馆中心节点, 县 (市) 区级图书馆节点通过当地的运营商网络分别连接到郑州市图书馆节点, 从而构成一个以郑州图书馆网络为中心到县 (市) 区图书馆组网架构。郑州图书馆作为中心馆承担了全网的运行管理、维护、监控与技术支持。全网采用统一规划的IP和路由等协议标准, 各自采用统一的接入技术规范完成“一网”的基础建设, 为全市数字资源的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县 (市) 区馆藏书目数据库资源建设

资源、技术、服务是图书馆服务联盟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技术是图书馆服务联盟提供各项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2]。文献资源联合编目, 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中心是联盟资源整合加工和资源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实现县 (市) 区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的前提。郑州市图书馆管理系统:Symphony系统具有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等功能, 该系统数据集中存放, 保证技术支持、统一平台的正常运行, 书目数据格式相当一致, 读者通过联盟内各馆藏书目录, 通过快速检索、关键词检索、精确检索等多种方式了解书刊的存放、借阅信息。除郑州市图书馆需要配备服务器外, 县 (市) 、区分馆就可实现技术上、业务上的一体化管理, 大大减少了编目工作中的重复劳动, 简化了编目的流程, 节省了检索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书目数据质量。

3.3 县 (市) 区馆数字资源建设

近几年,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实体资源共享已经与数字化资源共享成为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部分, 电子资源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正被图书馆服务联盟大量运用为公众服务[3]。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 许多图书馆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 或购买、引进开发的商品化数字库。而县 (市) 区图书馆有限的经费面临着急需的大量优秀数字资源而无能为力。郑州图书馆服务联盟通过市图书馆VPN将县 (市) 区图书馆各自独立局域网组成覆盖全市的城域网通过这一网络平台将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连为一体, 通过高效VPN资源共享平台, 将郑州市图书馆优秀的数字资源免费传输给县 (市) 区图书馆, 以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成为服务联盟建设中最突出的亮点。

3.4 推进县 (市) 区馆资源共享、馆际互借

资源共享是各图书馆联盟的最终目标, 通过联合目录, 借助联盟协议, 推行全局观念、合作观念、服务观念, 从而为各分馆的信息服务共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范围内被更多的读者利用扫清障碍。郑州图书馆服务联盟使郑州市、县区每一位读者凭借“一卡通”就可以在郑州地区全网络下任何一家图书馆借书还书。市馆及各 (市) 区馆的数百万藏书及数字化文献, 都可以在各分馆实现资源共享, 通借通还, 逐步形成以郑州市图书馆为中心馆, 县 (市) 区图书馆为分中心, 城镇社区图书馆服务点为基础的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实现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 使城乡居民享有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权利。

4 图书馆服务联盟在县 (市) 区馆建设的作用

4.1 促进县 (市) 区图书馆资源元数据格式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标准、规范的元数据资源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精髓, 加强对县 (市) 区馆数据库及原生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图书馆服务联盟资源共享的前提。郑州图书馆利用元数据统一登记平台系统, 对各分馆内部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的数据格式、元素、元素定义、元素关系、运用规则等进行记载, 对数据的采集、标引、加工录入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执行, 支持系统对这些资源的管理和整合利用, 从而实现图书馆馆际间自主的信息资源的无障碍共享[3]。

4.2 促进县 (市) 区馆间的协调、管理组织

有力的协调和管理是图书馆服务联盟制度建设的关键, 能够促进联盟系统持续有效的运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因素。由于县 (市) 区各馆藏资源、技术设备、经费来源、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各馆对联盟事物的投入无论在经费、设备和人员方面都有区别, 成员馆资源共享在利益上实际上是不平衡的[4], 如果处理不好各馆之间的利益关系, 就会影响联盟共享效率的低下。联盟协调各馆, 一切从共享利益出发, 分工协作, 合理布局, 克服只共享, 不共建的心理[5], 建立相互信任机制, 本着互助互利, 互相促进的原则, 确定各馆资源建设重点, 克服资源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分散作业, 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从而提高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信息保障和服务能力, 促进联盟健康发展。

4.3 促进县 (市) 区馆服务质量业务能力的提升

郑州市图书馆以“流通中心书库”“数字图书馆及VPN媒体资源库”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大资源, 通过网络平台辐射到县区各分馆和服务点, 实现“图书馆际联网运行, 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联盟的服务理念和信息技术推动着县区馆际间共建共享, 促进了县区馆间的信息联通, 使县区馆的服务方式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更强资源的开放和有效利用的模式转换, 从传统利用本馆资源向整个联盟服务体系服务方式转变, 由分散服务向资源共享变革, 由传统单一的图书馆功能向新型、多元化服务职能转变, 不仅提高了县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也进一步推动了县 (市) 区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能力, 基础业务建设和服务能力水平。同时在建设过程中, 也不断强化了联盟馆的紧密联系和整个图书馆系统的统筹管理。加强了上下级馆之间的业务协调和服务融合, 使县 (市) 区馆的社会职能得到进一步扩展, 为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4.4 促进县 (市) 区馆间人才培养、促进创新服务

图书馆服务联盟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联盟的优势共享文献资源, 以提高县区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工作中发现区县馆在古籍普查、网络图书馆建设、讲座展览等专项工作开展中, 既懂图书馆业务又精通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紧缺, 能承担深层参考咨询、信息开发、古籍保护、学术研究的人员以及能组织策划大型读书活动、讲座活动的人才严重缺乏。

为提高全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水平, 郑州市图书馆发挥联盟作用, 在文献资源、人才智力、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优势, 以培训班、研讨会、研修班等多种方式, 针对县 (市) 区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新进人员等, 分层次、分专题开展培训和业务辅导。在联盟范围内开展协调合作, 互相参观学习, 不断增进成员馆之间的内部交流, 取长补短, 切实提高了县区馆馆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技能和服务理念。使县区馆在开展服务中即保证了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促进了县 (市) 区馆开展创新服务, 并能探讨出对联盟发展的有利策略。

5 结语

郑州图书馆服务联盟以现代化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 以市图书馆为中心, 以不断优化的扩充性、广泛性和实用性的数据资源中心, 全面实现了郑州地区各级图书馆的业务与资源的网络化、自动化、一体化, 实现了全地区资源优势互补和文献共建共享。在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服务网络的推动下, 使县 (市) 区图书馆服务设施得到了改善, 方便了读者;资源共享丰富了文献资源, 增强了服务能力;统一规范业务、制度提升了服务质量。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优势逐步显现, 标志着以总分馆为核心的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建设初步完成, 使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服务水平跨入了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先进行列。在构建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发挥出了公共图书馆行业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龙基, 张红扬.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的组织形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 (3) .

[2]袁静.图书馆联盟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 2010 (5) .

[3]王治辉.浅谈图书馆区域联盟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2010 (19) .

[4]袁静.图书馆联盟中的利益平衡机制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 2011 (3) .

军队院校图书馆联盟服务构想 篇7

一军队院校图书馆联盟建立的意义

1. 紧跟发展形势的紧迫性

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联盟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出现的, 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图书馆整体化发展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 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起步从1933年美国建立最早的大学图书馆联盟之一的“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开始, 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首建立了多个高校图书馆联盟, 国际图书馆联盟组织成员至今已经超过150个。1989年建立的Ohio LINK成为图书馆联盟的经典之作, 其成员包括17所公立大学、23所社区/专科学院, 43所私立大学的图书馆以及州图书馆。它通过按合作协议采购、联机编目, 建立一个集中性的中央藏书目录体系, 开展网上图书流通、馆际互借等服务, 成员共同开发馆藏资源和利用网络电子资源, 职能已非常完善。随着书刊价格的不断上涨与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大, 国外高校图书馆已转入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 使信息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国内高校图书馆联盟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1998年中国高校最大的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建成, 包括北大、清华等119所高校图书馆, 下设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如图1所示, 参加CALIS项目的图书馆遍布全国各省市, 可见其服务之广、作用之大、影响之深。除了国家级高校图书馆, 各省市也都在建设地区性的联盟, 发展图书馆联盟服务。到了21世纪, 在军校图书馆自身条件所迫和图书馆联盟大环境的影响下, 军队院校图书馆提出并确定了“全军院校一个馆”的发展模式。“一个馆”模式的提出, 顺应了信息时代发展和国防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体现了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它既是新世纪军校图书馆建设的一种模式, 又代表了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的一种观念, 更是未来军校图书馆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迫于发展形势, 军校图书馆联盟势在必行。

2. 物理环境所限的必要性

军队院校由于教学、科研内容特殊, 和地方院校相比之下环境封闭、管理严格。军队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以学员、教员为主体, 而在数量上学员占大部分, 满足学员的信息需求是军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之一。在高强度军事管理下, 在校期间学员与外界的自主交流较少, 外出机会不多, 而出于严格的保密规定, 学员所接触到的军队院校的计算机均与互联网物理隔离, 所以对于信息的需求基本委托于本校图书馆, 图书馆信息资源是否齐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信息爆炸、文献数量的快速增加, 文献的价格也不断攀升, 而各图书馆资金费的增长却很缓慢, 这为信息资源的建设增添了极大的困扰。通过图书馆联盟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 不仅在财务方面节省开支, 在空间上减少图书馆负担, 还能够避免重复购买的资源浪费, 最大程度上避免军校图书馆规模小、资金紧张的短板, 也能为读者提供更为方便、全面的服务。由于物理环境的限制, 军校图书馆必须建立联盟。

3. 专业领域特色的特殊性

军队院校图书馆承担的任务主要是为军校教学和研究提供服务, 在馆藏资源方面, 除了基础课教材、辅导类资料和社科类期刊书籍等普通公共资源, 很大一部分是与军事内容相关、与军校教授内容贴切的信息文献。军校涉及的专业领域特色型强、保密性强、专业性强, 此类资源一般为院校自主组织编写, 数量小、资源少, 但对军校学员、教员有很大的指导, 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部队内部, 通过其他渠道无法获得, 而图书馆是获取这些信息最全面、便捷的方式之一。但是单一的本校图书馆馆藏小, 这部分专业领域的特色资源更少, 很难满足军校读者的需求。通过建立军校图书馆联盟, 在达到保密要求的前提下, 相近领域的专业之间可以开展馆际互借, 既满足军校读者对此类信息资源的需求, 扩大他们可选择的范围, 节省他们的时间精力, 也能严守保密条例, 保证内部资料不外传, 各院校之间还可通过文献交流, 在教学研究方面展开互补合作。

二军队院校图书馆联盟的服务内容

1. 信息共享资源互补

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用户的信息需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资源的整合和集中更是大势所趋。军校图书馆联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馆际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 在一个统一制定的前提下细致分工合作, 从军校图书馆的整体出发, 将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放到高于各图书馆特殊需求的高度, 调整、规范、控制全军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分布和流向, 以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实用效益。从协调采集文献、联合购买数据库到统一建设流通平台, 要充分考虑各成员馆规模大小、地区差异、院校特色, 科学统筹, 长远规划, 在明确发展策略后, 发挥各馆特色、突出各馆重点, 准确各馆定位, 避免大量相同资源出现家家收藏、重复建设的现象。现阶段各馆之间由于流通平台的建设有差别, 导致馆与馆之间开放程度小、数据交换不畅, 没有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的要求, 应下大力气进行整改, 让读者查找文献快捷、借阅文献方便, 切实落实“全军院校一个馆”的目标, 实现馆际零距离的效果。

2. 军综网平台建设

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 在校园内军综网的覆盖率远大于互联网, 近年来军综网发展迅速, 在军校基本每一个学员宿舍都配有军综网专用电脑, 图书馆在军综网、校园网建设的意义不仅对图书馆本身的宣传, 对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军校学员的知识获取尤为重要。军综网数字图书馆联盟平台的建设除了普通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外, 重点应放在各成员馆的军事特色资源, 根据各个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方向, 收集如院校自主编写的教材、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报告、教学课件等相关资源, 还可以请专家教员对一些教学重难点、学术热点进行探讨并录制视频, 将以上内容整合成特色精品模块, 突出各军队院校的专业特色, 在方便本校学员学习的同时, 也能向外校及部队展示院校学科成果及特点。平台还应重点建设用户咨询、推荐、留言等板块, 设置成员馆轮流值班制度进行回复答疑, 加强图书馆与用户的沟通, 强化平台的交互性, 第一时间了解用户需求, 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

3. 学科专业联盟服务

1998年和2001年,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 随后全国多家重点大学相继推行了学科化服务。学科化服务, 是按照科学发展与创新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规律, 而不再是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服务工作, 使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内容知识化, 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力度。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为各研究所、室提供重要信息助力, 对科研人员在信息咨询、情报研究、态势掌握及决策制定方面很有帮助, 另外推行的“学科服务进百室”策略中学科馆员进入研究所一线, 全程嵌入科研过程提供学科服务, 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军队院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意义重大, 专业的学科知识为院校教学科研、部队教育训练、机关决策咨询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保障、信息服务和学科支撑。但据调查, 在军队院校图书馆内开展学科化服务的还在极少数, 规模较小的图书馆也暂时无法开展此类服务, 委托地方图书馆又存在保密问题, 可通过军校图书馆联盟构建学科服务联盟来解决。以规模较大且学科服务较为成熟的军校图书馆作为牵头单位, 各自负责学科专业较近的学科服务, 保障院校的学科需求, 并对业务能力较强的图书馆员进行学科知识方面的培训, 做好“传帮带”工作, 帮助其发展学科化服务。

三军队院校图书馆联盟服务的前提

1. 统一制度的规范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建设完善的军校图书馆联盟必须要有统一的制度来进行规范, 方便联盟建设的同时也方便为读者提供服务。制度的规范包括各成员馆需要遵守的军校图书馆联盟章程和工作标准。联盟章程需要考虑各馆的规模、所在地区等因素来确定基本的合作协议与分工职责, 各成员馆在享受联盟服务的同时也要履行应尽的义务, 共建共享双轨并行, 在强调联盟整体的优势下也要突出各自特色;从技术管理的角度考虑, 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关键在于工作的标准化。有了标准, 各成员馆的信息资源才能按统一的格式组织起来,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标准的规范较为细碎, 包括采集资源的协商、统一编目的制定、馆际借还流通的流程、网站端口、数据格式等都需要具体细化。

2. 资金的持续保证

图书馆联盟的启动和正常运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一般来说, 联盟资金投入的多少同联盟运作效果的好坏相对应。联盟资金的投入主要是各馆为符合联盟统一要求而进行改造和联盟运转的日常维护, 根据各成员馆的实际建设情况和资金诉求, 制定公正、透明的资金方案, 同时加强监管机制, 让每一笔资金落到建设图书馆联盟的实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图书馆联盟健康、有序的发展。

3. 人才需求与队伍建设

在建立军队院校图书馆联盟之后, 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有所增加, 而由于图书馆编制规模的限制, 人才流动性很大。军队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对应图书馆相应专业的较少, 所以图书馆的大部分人员来自聘用的非现役文职, 之前由于门槛低、专业杂、无法适应军校环境等各种因素, 有些人员的素质并不能达到军校图书馆员的要求。2013年10月, 解放军四总部联合发布的《军队文职人员管理规定》明确, 自2013年起全军实行文职人员统一招聘。这是全军首次实行文职人员统一招聘, 社会覆盖面广、军地关注度高, 多项专业技术岗位, 利于大范围延揽优秀人才, 有助于为军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输入高质量的新鲜血液、提高军校图书馆员的整体专业素质, 满足军校图书馆联盟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的更高要求。

四结束语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 建立军队院校图书馆联盟构想的提出, 总部机关、各大院校及图书馆都致力于联盟的建设。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成熟都要经历“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困难, 新事物的萌发都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军校图书馆联盟服务将日臻完善, 走向成熟。

摘要:为顺应形势发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军校图书馆建立联盟是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根据军校自身特色分别从建立意义、服务内容及前提三个方面对军队院校图书馆联盟的建立进行了研究, 分析建立联盟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特殊性, 在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下联盟服务的主要内容及共享学科化服务的构想, 并且就建立联盟的前提条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军校图书馆,图书馆资源,学科服务

参考文献

[1]陆地、郭秦茂.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9 (3) :18~22

[2]葛敏.“全军院校一个馆”模式的特征与构建[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2000 (2) :23~25

[3]莫其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7) :85~89

图书馆联盟数字化服务 篇8

1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与智库服务

1.1 大数据为智库服务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

大数据的主旨思想是将分散的数字资源集中起来, 从中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 发挥其数据量大的作用[1]。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数据资源种类繁多, 包括印本资源、网络资源、光盘资源、数据库资源在内的海量资源。单个的高校图书馆的数据资源容量较小, 但对于高校图书馆联盟, 数据资源通过分布式存储方案将分散在不同高校图书馆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 由云平台统一存储与管理, 其数据范围是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全部数据资源, 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集。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数据来源多样、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大量的结构化数据以及网络日志、微信、微博、邮件、地理位置信息、用户信息等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将被记录、存储与分析, 不管是数据的容量、还是数据的种类都得到了极大丰富。因此, 联盟的数据资源共享为智库服务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 使其更具备大数据的特质, 对联盟的全部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潜在的价值从而得出精确的结果, 这就为高校图书馆联盟提供智库服务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1.2 大数据为智库服务带来可量化的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资源共享条件下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 使得多种数据分析方法被运用到了机构知识库、学科发展趋势、学科领域前沿动向、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影响力评估、可视化分析等领域, 为知识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支撑。同时, 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了基础架构平台, 应用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可忽略硬件设备的差异, 通过分布式系统向不同的硬件设备分配作业和任务调度。通过云计算平台架构, Map Reduce, Hadoop, No SQL等大数据技术为数据分析业务带来更多的变化与支撑, 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维度。随着图书馆资源数据量的扩展, 从大容量、多类型的数据中高速捕捉、发现、分析, 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并进行预测, 为智库服务的开展带来核心技术, 从而进行科学化的科学决策咨询研究。大数据技术不仅处理印本资源、网络资源、光盘资源、数据库资源等结构化数据, 而且也能够处理社交网络、用户信息、行为信息、服务信息等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据统计, 目前采集到的数据85%以上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 而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技术无法胜任这些数据的处理, 因为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出发点是追求高度的数据一致性和容错性[2]。因此, 大数据能通过发现、挖掘、记录更深、更多的隐含信息, 进而寻找到最好的预测与模式。

1.3 大数据为智库服务展现了广阔的合作视野

智库服务不仅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而且也需要专业的知识发现、知识分析、知识整合等素养去实现。数据资源作为载体, 不仅是智库服务的重要战略资产, 也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一方面, 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的开放性、专业性使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比以往更需要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数据资源及智库服务, 这就为高校图书馆联盟拓宽了合作空间。另一方面, 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涉及用户需求的方方面面, 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及时性等特征。图书馆要实现价值增值不仅需要高校图书馆之间进行多领域、高层次的合作, 而且也需要高校图书馆联盟与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的合作。通过多领域的合作数据分析才更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和智能。因此, 大数据为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注入了全新动力, 推动高校图书馆联盟拓宽智库的合作领域。

2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联盟提供智库服务的主要方向

2.1 提供科技信息创新服务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创新型区域、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肩负着历史赋予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依靠大数据技术及大数据资源, 高校图书馆联盟可尝试提供科技信息创新服务, 在地方及国家的新型智库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高校图书馆联盟作为信息资源和知识服务的主要机构,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信息与知识支撑的重要依托力量。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可重点围绕提高区域治理能力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地情调研、市场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目标指引下, 通过科技查新、专利咨询、竞争情报、研究报告等方式研究区域科技政策、进行科技动态跟踪, 提出咨询建议, 开展科学评估, 进行科技发展预测, 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全国性或跨区域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可借助大数据、大资源的强大力量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政策咨询、决策服务、智力支持和具体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功能, 促进国家科技政策发展。

2.2 提供高校政策咨询服务

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应主动服务高校自身发展,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多元格局, 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具有通过大数据分析现实问题和实践需求的专业性研究能力, 熟练地对外部数据进行挖掘、获取, 并了解高校的实际情况, 与内部数据进行整合, 创造新知识, 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将高校创造的原始知识更快地转化为政策研究。各成员馆借助联盟的经验和资源, 在搜集整理相关情报信息后, 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整合, 通过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融合多方知识, 进行精准的政策分析。定期为高校相关机构推送法规、政策信息, 为高校政策咨询提供参考方案, 在高校战略谋划、政策建言、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3 提供知识咨询服务

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作为创新性研究的决策咨询机构, 集中着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顾问, 为知识咨询服务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如“胡佛研究所由单纯的图书馆转变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智库, 既是美国特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产物, 也得益于斯坦福大学雄厚的学科支撑和学术声誉的传播。研究所有146名常驻研究人员, 这些常驻研究人员是胡佛研究所的研究主力, 这些学者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拥有很高知名度、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学者”。[3]高校图书馆联盟依托着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优秀专家, 能快速高效地进行知识资源识别与选择、知识资源获取、知识资源开发及知识资源整合, 实现知识疑难的突破。同时, 大数据技术为图书馆带来了服务升级机遇, 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咨询能够使传统参考咨询、数据分析和情报计量服务延伸到之前所不能的领域[4]。

2.4 提供科技成果评价及转化推广服务

成果转化和应用是智库的价值输出环节, 只有把研究成果用于决策依据、用方案解决了实际问题、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 才能真正发挥智库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团队也还应致力于满足科技成果的评价及推广转化需求。应用大数据技术和各领域专家智慧将科技成果的评估纳入智库建设的轨道, 包括分析应用成果的新产品的价格、用户、市场需求空间、市场成熟程度进入市场的方式、进入市场的时机等经济评价以及法律评价、技术评价和社会评价等, 使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对成果有充分的理性认识, 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提高成果的转化率。不断收集、整理并筛选与成果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 将其渗透到需求方的生产、经营、消费乃至学习等各个环节, 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对于潜在的可激活的温型成果和冷型成果, 应积极主动创造沟通渠道, 搭建平台, 经过精确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论证, 协调相关各方了解实施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 以及可以实施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和所具备的经济基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应用。

3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联盟提供智库服务的驱动要素

3.1 树立大数据意识, 增强共享资源的支撑力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实用工具, 更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理念。大数据为高校图书馆联盟开展智库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工具支撑, 并对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服务创新产生技术、资源和观念的多重影响。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不仅要学会运用大数据技术, 更应转变自我意识, 形成大数据意识, 重视数据交流与共享, 形成齐心协力共同开展智库建设与服务的战略意识, 为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大数据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对于数据的看法以及对于由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转变时释放出的潜在价值的态度, 决定了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智库服务发展程度。首先, 智库服务馆员要重视与某研究相关的所有数据的收集、交流与共享, 而不依靠少量的数据样本得出结论。其次, 随着信息量的加大, 智库服务馆员要改变传统的直觉决策思想, 并运用精准的数据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数据堆里寻求决策。最后, 大数据更强调发现和理解信息内容以及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作为智库服务馆员要重视研究的相关性分析, 从而提高决策咨询的科学性。

3.2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资源储备

高校图书馆应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业界发展的趋势作出敏锐反应, 着眼长远发展目标, 通过多种方式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资源储备, 为智库服务工作的开展创造可能并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

3.2.1 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智库服务馆员除具备馆员的基本素养外, 还需要有对应专业的学科背景以及具备对数据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并作出预测性决策的重要素养。因此, 高校图书馆之间合作智库服务,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资源优势凸显。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的进程中要打破传统用人标准, 招聘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通过馆员之间的学科知识交流和多学科的知识聚合, 为解决大数据智库服务工作中的学科背景问题提供智力支撑, 同时也为智库服务开展的广度和推进的深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3.2.2 注重多元培训和学习模式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智库发展, 高校图书馆要挖掘和培养懂业务、懂学科、懂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完善馆员培训机制和学习机制, 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能快速适应行业发展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图书馆智库服务馆员。支持馆员参加专业知识、技能和学科知识的培训以及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 通过网络、面对面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不断学习, 广泛涉猎其他学科、扩大知识面、掌握先进的大数据处理技术, 以满足大数据环境下智库服务工作对于馆员多学科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基本要求。

3.3 健全保障机制, 确保数据安全

图书馆应用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获取海量数据蕴藏的价值信息, 开展并创新智库服务。与此同时, 大量的数据在存储、处理、传输等过程中面临诸多安全风险。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要持续发展, 就必须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确保各类数据安全。

3.3.1 保障存储安全

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的数据资源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系统异构, 保障数据资源的安全存储至关重要。首先, 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是实现大数据海量存储的关键, 应重点加强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大数据存储系统安全。其次, 可以采取加密算法以及密钥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密控制, 一旦信息被非法盗取, 非法盗取者无法查看经由加密控制后的信息。最后, 根据数据的相关特点和基本类型, 对机密信息的安全性加以确保。

3.3.2 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首先, 将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用隔离技术进行隔离, 授权处理数据通道。其次, 做好访问控制, 对网络资源进行身份认证、控制权限、合法访问及合法使用, 以防非法目的用户非法访问、黑客攻击和病毒传播。最后, 运用大数据的网络态势智能预测技术和优化技术反哺网络安全, 为网络安全提供支持。

3.3.3 健全数据监管体系

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机构与合作的第三方服务商就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签订相关协议, 厘清权责;加强联盟内部管理, 完善信息安全责任人负责制的规章制度;根据数据共享的程度划分访问权限, 制定数据的访问、检索、下载、分析等方面的规定;提高联盟智库服务体系中的相关专家及馆员信息安全意识, 主动维护用户的隐私权。

3.4 借力跨界合作, 扩大智库影响力

高校图书馆联盟即使拥有海量的大数据资源, 但也无法拥有各项服务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必须依靠其他主体提供支持才能发挥优势, 形成共赢效应。配套设施、数据的来源、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加工整理技术以及学科人才等, 都给智库服务带来新挑战。智库服务要解决重大问题、提供最优方案、创造一流成果, 就必须和外部力量开展跨系统跨业界合作, 集聚高质设备资源、优质知识资源、优秀专家资源等, 广泛协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参与, 实行以项目为牵引的方式, 搭建交流平台, 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整合, 努力实现人才、项目、平台的高度融合。

要充分发挥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挖掘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信息能力, 借助高校的学科资源, 提高专业化知识服务能力, 产生社会效应。通过参加投资洽谈会、技术项目洽谈会、政企项目洽谈会等各种行业会议论坛, 了解行业的需求及发展动态, 找到智库服务的切入点, 并进行泛在资源与智慧服务的推广。同时, 也应充分运用新媒体、社交网络等虚拟平台, 及时有效地宣传智库研究成果。通过实体方式与虚拟方式的联动, 扩大高校图书馆联盟智库服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书伟.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2]李国杰, 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6) :647-657.

[3]陈英霞, 刘昊.美国一流高校智库人员配置与管理模式研究—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 2014 (2) :66-71.

上一篇:典型消费者下一篇:境外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