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安业发展途径(精选8篇)
中国保安业发展途径 篇1
引言
社会林业(community forestry),又称社区林业,具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林业组织形式,是林业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含义有广义的社会林业和狭义的社会林业之分。广义的社会林业指以保存生物基因,协调全国、大区域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社会林业。其有很多方面的内容特征在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生物的基因。还有以防护林体系、天然林区等来协调较大区域内人类生存、生产环境等。广义上的社会林业涉及很高的目标取向,它对国民经济素质、民族发展等国计民生的大方向影响重大,在经营管理上讲求很强的科学性,有国家相关机构的系统管理。当前,生态建设要求十分迫切,社会林业的发展也刻不容缓。
一、发展社会林业的意义
1. 加快发展社会(社区)林业,直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
当前中国的文明建设内容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不仅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而且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目标,很长一段时间来,这一目标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为实现它而群策群力,共襄大计。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大约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3,发展林业,通过林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社会林业的发展也不应忽略,在社会林业发展中,社会对整个林业的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林业发展,由于社会林业发展水平不高,林业观念的不完善、林业发展意识不强等,也会制约着林业的发展程度或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发展社会林业,能够直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发展社会林业可以有力地推动低碳发展。
2. 加快发展社会(社区)林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早些时候就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种较高的发展愿望,它要求构建一种高质量的社会生态,少不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助推,而社会林业的发展与这种高质量的社会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形成添砖加瓦。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幅较为完美的人类社会画卷,缺乏森林就会失色,也就是说林业是让其生色的重要元素,而一旦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社会林业就无可回避。社会林业发展滞后必将影响和谐社会蓝图的实现。不难了解,发展社会林业非常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加快发展社会(社区)林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弊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寻求绿色的生活环境,那就是渴慕从林业上寻找生活质量。比如现在的贵阳、重庆等城市正在声势浩大地高呼建设森林城市,这都表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欲望,如果没有系统的社会林业发展,城乡统筹脱节,构建社会生态的灵活性和探索性缺失,就不能科学和快速地建设起人们所希望的森林城市,自然森林和人类社会的交融就不会协调。所以,人们生活质量,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待于社会林业的加速发展和科学发展。
4. 加快发展社会(社区)林业,现代林业的发展内容可以得到丰富和完善。
现代林业是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社会林业作为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好它,现代林业的内容就会得到充实和完善,整个林业发展的素质就会提高。
二、实现社会林业发展的途径
1.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林业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方面给予社会林业发展支持,例如印度发展社会林业就很有借鉴价值,那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把开展社会林业作为国家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中的主要部分。中国目前十二五规划(计划)正处于酝酿出台阶段,有必要在林业发展中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等,为社会林业发展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社会林业只有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才能有效实施发展步骤,实现其科学发展。
2. 加大对社会林业发展的投入。
实现任何发展目标,少不了给予足够的投入,既要有包括人、财、物的投入,也应有充分的政策投入等,政府部门应支持和鼓励各种社会(社区)林业发展和促进活动,关心社会(社区)林业的物质硬环境和政策、法律规制等软环境的配套建设,引导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林业建设。
3. 优化现代林业的资源动员方式。
加大对社会林业的投入,即需要在人、财、物力等方面下工夫,这就涉及发展现代林业的劳动力、资金、科技、设备及林业资源等要素的动员(调动),这些要素的动员方式不能功能紊乱,否则就会影响社会林业的发展步骤。为此,必须对现代林业的资源动员方式进行优化。发展现代林业,不可偏废社会林业,这就不可不能增加资金、劳动力、科技及其他资源要素在社会林业上的投入,这些要素如何动员,如何组合,须讲求在方式上的优化,比如发动全民义务植树,大力培育商品林等都需要合理的动员方式。比如,可以在路旁水旁造林,做法是:土地归国有,由当地群众造林,由林业局雇人看护,收入由林业局与参与造林的村庄对半分。这都是其讲求林业发展动员方式的体现。此外,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进行林业科技创新,进行其他林业资源动员,也需要讲求科学的动员方式,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不然就会将发展社会林业引向让社会大众不解的境地,各方资源瘫痪,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4. 加强科技创新,搞好社会林业的调查评估与规划设计工作,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社会林业(社区林业)调查评估工作是在运用参与性调查评估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强调以人为本,虽然不像其他调查评估方法那样需要进行非常精确的调查,但它要求立足于了解社会(社区)森林资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及人文活动等的相互作用与多方面联系,调查了解社会(社区)资源的管理、利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经验,需要一系列的方法与工具调查与分析,没有一定的技术经验是难以完成其调查评估工作的。社会(社区)林业规划设计是根据社会(社区)林业的发展要求,对特定的社会(社区)林业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具体设计,为社会(社区)林业发展制订具体的林业活动计划提供依据,涉及的内容繁多,因此在规划设计原则下进行进行社会(社区)林业项目规划设计,进行项目管理,推动林业活动进行,都存在着方法与实施上的技术也需求,难度并非一般,需要一定的科技手段支持。社会(社区)林业调查评估或规划设计等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或能力),为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为社会林业(社区林业)调查评估工作和项目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实施保障。
5. 推动社会林业发展的多种活动齐头并进。
推动社会林业发展,可以通过许多社会林业发展活动进行,在此可以以印度的社会林业为例,组织管理完善,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社会林业计划的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技术培训工作的林业工作者,经常深入农村免费向农民传授林业技术。采用多用途的速生树种造林,薪炭林树种是各类社会林业人工林中的主要树种。政府广泛建立苗圃,免费供应苗木和化肥,在社会林业发展中大力投入,在引进外资上下大力气,虽然有大投入,但并非粗放发展,而是采取集约经营方式,科学发展。具体做法是,在发展乡村林业方面,主要在公共土地上造林,由政府和村庄联营,多数由政府雇工造林,村民负责管护,所得收入由政府和乡村对半分。农户林业:为个体农户所有,主要是林粮间作或农田林网。大力发展城市林业:主要由居民、学生、士兵在城市土地上造林。发展中国社会林业,不妨可以从印度的做法中借鉴。
结语
当前,中国的社会林业的发展要求已十分迫切,但是其发展问题还很多。社会林业对各种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的依赖性高,它的发展对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不同的地域发展方式不同,发展途径也各有所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在中国发展社会林业,应该十分注重因地制宜,各类发展社会林业的实施主体应从上述的大致发展途径中得到启示,进而有的放矢地推动社会林业的时代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庆奎.社区林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2]张建国,林迎星.社会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马洪军.社会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叶功富,洪志猛.城市森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保安业发展途径 篇2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保安服务行业发展综述 1.1 保安服务行业定义及分类 1.1.1 保安服务定义 1.1.2 保安服务分类 1.1.3 保安服务发展阶段
1.2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2.1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2.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2.3 行业需求环境分析
1.3 保安服务行业准入条件分析 1.3.1 保安服务公司准入条件分析 1.3.2 保安员准入条件分析 1.3.3 保安服务准入条件分析 1.3.4 保安培训单位准入条件分析
第2章:中国保安服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1 国际保安服务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1.1 国际保安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2.1.2 主要国家保安服务行业发展分析 2.1.3 国内外保安服务行业对比分析 2.2 中国保安服务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2.1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规模分析 2.2.2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2.2.3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2.3 中国保安服务行业经营分析 2.3.1 保安服务行业企业规模分析 2.3.2 保安服务行业人员规模分析 2.3.3 保安服务行业盈利水平分析 2.3.4 保安服务行业社会效益分析
2.4 中国保安服务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2.4.1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4.2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3章:中国保安服务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3.1 人防服务市场分析
3.1.1 人防服务市场需求与应用分析 3.1.2 人防服务需求客户分析 3.2 武装押运服务市场分析
3.2.1 武装押运服务市场需求与应用分析 3.2.2 武装押运服务需求客户分析 3.3 电子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3.3.1 电子保安服务需求与应用分析 3.3.2 电子保安服务市场前景分析 3.4 特保服务市场分析
3.4.1 特保服务需求与应用分析 3.4.2 特保服务需求客户分析 3.5 物业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3.5.1 物业管理发展分析 3.5.2 物业保安服务现状分析 3.5.3 物业保安服务需求前景分析 3.6 其他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3.6.1 技防服务市场分析 3.6.2 犬防服务市场分析 3.6.3 保安咨询市场分析 3.6.4 保安培训市场分析
第4章:中国大型活动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4.1 奥运会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4.1.1 奥运会安保投入规模分析 4.1.2 奥运会安保建设及运作分析 4.1.3 奥运会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4.1.4 奥运会保安服务特点分析 4.2 世博会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4.2.1 世博会安保投入规模分析 4.2.2 世博会安保建设及运作分析 4.2.3 世博会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4.2.4 世博会保安服务效益分析 4.3 亚运会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4.3.1 亚运会安保投入规模分析 4.3.2 亚运会安保建设及运作分析 4.3.3 亚运会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4.4 大运会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4.4.1 大运会安保投入规模分析 4.4.2 大运会安保建设及运作分析 4.4.3 大运会保安服务市场分析
第5章:中国保安服务行业竞争分析 5.1 保安服务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5.1.1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5.1.2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5.2 保安服务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5.2.1 中安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2 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3 成都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4 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5 深圳市保安服务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6 北京振远护卫中心经营情况分析
5.2.7 保全世纪(北京)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8 武汉市保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9 昆明保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10 东莞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11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保安服务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12 深圳市威豹金融押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13 苏州市保安服务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14 山东华威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15 成都安蓉特卫安全顾问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16 杭州市安保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17 沈阳市金融护卫中心经营情况分析
5.2.18 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19 湖南省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20 厦门市保安服务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21 福建省集英保安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22 西安金盾押运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23 北京伟之杰保安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24 仁怀市保安服务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2.25 合肥保安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第6章:中国保安服务行业风险与发展建议 6.1 保安服务行业风险分析 6.1.1 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6.1.2 行业经营管理风险分析
6.2 保安形象对保安服务行业的影响 6.2.1 社会保安形象现状分析 6.2.2 保安形象对行业的影响 6.2.3 提升保安形象的措施
6.3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困境与建议 6.3.1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困境分析 6.3.2 保安服务行业发展建议
第7章:中国保安服务行业重点省市投资机会分析 7.1 保安服务行业区域投资环境分析 7.1.1 行业区域结构总体特征 7.1.2 行业区域集中度分析 7.1.3 行业地方政策汇总分析 7.2 行业重点区域运营情况分析
7.2.1 华北地区保安服务行业运营情况分析 7.2.2 华南地区保安服务行业运营情况分析 7.2.3 华东地区保安服务行业运营情况分析 7.2.4 华中地区保安服务行业运营情况分析 7.2.5 西北地区保安服务行业运营情况分析 7.2.6 西南地区保安服务行业运营情况分析 7.2.7 东北地区保安服务行业运营情况分析 7.3 保安服务行业区域投资前景分析 7.3.1 华北地区省市保安服务投资前景 7.3.2 华南地区省市保安服务投资前景 7.3.3 华东地区省市保安服务投资前景 7.3.4 华中地区省市保安服务投资前景 7.3.5 西北地区省市保安服务投资前景 7.3.6 西南地区省市保安服务投资前景 7.3.7 东北地区省市保安服务投资前景
第8章:中国保安服务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 8.1 保安服务行业投资特性分析 8.1.1 保安服务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8.1.2 保安服务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8.2 保安服务行业投资战略规划 8.2.1 保安服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8.2.2 保安服务企业战略布局建议 8.2.3 保安服务行业投资重点建议 图表目录图表1:保安服务的种类 图表2:保安服务的发展情况
图表3:2010-2017年一季度中国GDP情况(单位:万亿元,%)图表4:2010-2016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变化图(单位:亿元)
图表5:2010-201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6:2016年按领域分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占比(单位:亿元,%)图表7:2010-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单位:亿元,%)图表8:2010-201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情况(单位:万亿元,%)图表9:2016-2017年5月份中国制造业PMI走势图(单位:%)
图表10:2015-2016年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走势图(单位:%)图表11:申请设立普通保安服务公司所需提交材料
图表12:申请设立提供武装守护押运服务的保安服务公司所需提交材料 图表13:申请设立外资保安服务公司所需提交材料 图表14:保安员准入条件 图表15:保安服务准入条件
图表16:申请设立保安培训单位所需提交材料
图表17:从事武装守护押运服务保安员进行枪支使用培训所需提交材料 图表18:我国保安业的特点汇总
图表19:我国与国外保安服务业的差距汇总 图表20:保安服务行业的发展模式
图表21:2011-2016年中国保安服务企业数量(单位:家)
图表22:2011-2016年中国保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单位:万人)图表23:2011-2016年中国保安服务企业营业数据情况(单位:亿元)图表24:2017-2022年中国保安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单位:亿元)图表25:人防服务的服务内容 图表26:特保服务的分类
图表27:2012-2016年物业管理面积增长情况(单位:亿平方米)图表28:2008-2016年物业服务企业数量增长情况(单位:万家)图表29:2008-2016年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增长情况(单位:万人)图表30:株洲市安全技术防范报警服务网络项目的建设内容 图表31:犬防与人防的对比情况 图表32:奥运三层级的指挥机制
图表33:中安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34:中安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架构图 图表35:中安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36:中安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过的客户情况 图表37:中安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38: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39: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40: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41:成都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42:成都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43:成都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经营情况 图表44:成都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45: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46: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47: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客户情况 图表48: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经典案例汇总 图表49: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50:深圳市保安服务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51:深圳市保安服务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52:深圳市保安服务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53:北京振远护卫中心基本信息表 图表54:北京振远护卫中心业务情况 图表55:北京振远护卫中心基地简介 图表56:北京振远护卫中心优劣势分析
图表57:保全世纪(北京)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58:保全世纪(北京)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59:保全世纪(北京)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60:武汉市保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61:武汉市保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62:昆明保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63:昆明保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64:昆明保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65:东莞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66:东莞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67:东莞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68: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保安服务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69: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保安服务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70: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保安服务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71: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保安服务公司客户情况 图表72: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保安服务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73:深圳市威豹金融押运股份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74:深圳市威豹金融押运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75:深圳市威豹金融押运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76:深圳市威豹金融押运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情况 图表77:深圳市威豹金融押运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78:苏州市保安服务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79:苏州市保安服务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80:苏州市保安服务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81:苏州市保安服务公司对象分析情况 图表82:苏州市保安服务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83:山东华威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84:山东华威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85:山东华威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86:山东华威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87:成都安蓉特卫安全顾问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88:成都安蓉特卫安全顾问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89:成都安蓉特卫安全顾问有限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90:成都安蓉特卫安全顾问有限公司服务对象情况 图表91:成都安蓉特卫安全顾问有限公司经典案例汇总 图表92:成都安蓉特卫安全顾问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93:杭州市安保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94:杭州市安保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架构结构图 图表95:杭州市安保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96:杭州市安保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97:沈阳市金融护卫中心基本信息表 图表98:沈阳市金融护卫中心优劣势分析
图表99: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00: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业务情况 图表101: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02:湖南省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03:湖南省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04:厦门市保安服务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05:厦门市保安服务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06:福建省集英保安集团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07:福建省集英保安集团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08:西安金盾押运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09:西安金盾押运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中国保安业发展途径 篇3
一、中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领域对外投资活跃,投资额呈迅速增长态势
随着我国农业领域对外贸易的日益频繁,许多知名农企开始在世界各地建立颇具规模的海外农业投资项目,同时对外投资额也呈稳步增长趋势。据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2015年农业对外投资行业VC/PE融资案例数量共发生30起,融资规模约9.443亿美元,环比增加15.47%。2015年农业对外投资交易案例达到229起,交易规模不断上升,同比增涨了37.51%。另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2014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净额从53398万美元增长到203543万美元,增幅为73.7%。截止到2015年,我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额达71.79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9%,持稳步增长趋势。
(二)中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的区域逐渐扩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农业对外投资大国。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5年,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国家从32个增长到93个,合作企业增加到750多家。同时,投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如在拉丁美洲、俄罗斯等地建立了大豆、粮食等生产基地;在中亚以及东南亚等地开发了天然油棕、剑麻、橡胶、木薯等稀缺性农产品的种植。并与60多个农业领域的投资合作组织建立起联系,这些工作组主要分布在东盟、非洲、俄罗斯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此外,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我国农业领域在新兴市场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拓展,如欧盟、蒙古国和东盟等。截止到目前,中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的区域从之前的以非洲为主,逐渐发展为与世界上52%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农业投资合作,进而逐渐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
(三)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前期,投资方式以单一的政府间合作和资源开发为主。当前农业对外投资方式趋于多元化,发展以半合作、半市场化的农业对外投资和政府间的合作方式开展。例如,技术援助、渔业开发、水稻栽培、生产劳务合作和租赁土地等。其中,对非洲国家农业投资以技术援助、渔业开发和水稻栽培为主。据东方网显示,中垦集团在非洲开发了6个农业项目,其中采用技术援助的项目为3项,水稻栽培的项目为1项,渔业开发的项目为2项,总值共计3800万美元。另外,对俄罗斯的农业投资合作,以生产劳务合作、租赁土地、买地等方式为主。据中新网显示,2014年中国与俄罗斯奔萨州政府签订了农业领域对外投资协议——“关于开展农业合作的协议”。协议中规定中方以生产劳务合作、租赁土地等方式对俄罗斯的农业进行投资,并加强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投入。
(四)海外并购逐步增多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企对外投资升温,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并且规模不断扩大。据2015年农业并购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并购活动从2012年以来加速增长,在2012年—2014年,农业对外并购数量分别为13、25、57桩,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养殖和饲料行业发生的并购占总量的50%以上,农产加工、渔业、种植业的并购占总量的23%。另据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5年农业领域并购市场完成交易案例数量有125起,环比增加68.92%。此外,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中粮集团以1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来宝公司51%的股权,又以12.9亿美元收购荷兰尼德拉公司51%股权项目。这两个项目是截至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最大的并购。随着中国农企实力壮大和海外并购的经验累积,总体来看,中国农业领域海外并购逐步增多,成效显著提升。
二、中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国际占比低,跨国经营规模小
当前,发达国家农企产业化、技术化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高,在农业领域对外投资的很多环节已经实现了跨国经营。如全球90%的烟草贸易属于菲莫等7家跨国公司范围;当今世界粮食贸易的8层以上都被四大跨国粮商所掌控,即嘉吉、ADM、邦奇和路易达孚;全球性种子产业被美国孟山都集团、德国的KWS种业集团和法国马格兰种业集团等企业所垄断,这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占了世界种子行业贸易额的73%以上的份额。然而,我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据新华网显示,2015年我国超过1亿美元的农企对外投资仅占总投资额的8%,而500万美元以下的占到了总投资额的68%。由此可见,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国际占比较低,经营规模偏小。
(二)融资贷款不到位,制约了农企海外投资发展
市场前期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支持不到位限制了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发展。而国外资金制度比较完善,如韩、美、欧等国家对农企海外投资设立了激励专项体系和资金。而我国对农业海外投资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国家补贴政策。因此,国家支持力度的不健全,资金投入的严重滞后等原因,制约了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据新华网新闻显示,我国与越南签署的农业对外投资综合建设项目,由于资金短缺、配套设施跟不上,核心科技人员不足等原因,5家进驻企业中4家无法经营下去而离开。另据新闻网显示,发达国家财政投入到农业对外投资领域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30%-50%,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10%-20%,而我国平均只有7%。这就加大了农企在对外投资时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提高了成本,对我国农企海外投资长期发展不利。
(三)技术含量较低,限制了农业深度加工的发展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层面,还没形成以技术与投资为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目前我国以初级产品加工、合作经营和资源开发为主要。跨国并购、深度加工、高科技生产等方面的经营投资较少,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据中国农业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到阿根廷投资15亿美元,其中以初级产品加工和资源开发为主,如种植大豆、开发耕地、培育玉米等。湖北省农垦局与中谷非洲有限公司联合在莫桑比克加扎省市郊种植棉花、水稻和大豆等农作物,其中初级加工、资源开发类的产品占总投资量的69%,而通过深度加工和使用高科技生产的农作物只占19%。另据中国信息网显示,美国在农业对外投资中多以深度加工和高科技术农业为主,占总投资额的89%,而我国在农业深加工领域的投入只占23%。因此,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应逐步向深加工、高科技发展,摒弃以往的低效率、高耗能的初级农业加工。
(四)信息公开程度低,政府与企业间信息协同较差
我国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等机构所掌握的农业对外投资类信息并不少,但是信息碎片化,公开程度低,企业获取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企在海外投资中难以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导致我国一些农业海外投资企业被迫放弃在国外投资。据新华网显示,中国对南非农业投资项目,前期企业在当地投入了36万元,但因对当地人文环境,社会制度和政策法规的不了解,盲目投资,使资金亏损80%,对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2014年中粮旗下子公司在巴西的投资项目,因我国政府与企业之间对接不畅,信息获取难度大,对投资国的信息公开程度低等原因,投资项目前期亏损58.6%。而据环球投资网显示,美国在南非的农业投资项目前期投资计划只是围绕在初级加工领域,但是在通过信息服务的帮助下,农业投资从初级加工发展为深度加工,提高了农企海外投资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积极对接政府与企业的信息协同,对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有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的完善途径
(一)提高重点领域科技经费投入,创立世界级品牌
提升我国农企海外投资竞争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方面,加大农业对外投资重点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交流,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增强科研院所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搭建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健全技术输出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在海外投资的实际应用。明确技术输出领域,运用成熟的新兴技术积极出口。另一方面,创立世界级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提升农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开展创新实践。支持农企自主兼并、鼓励建构战略联盟,推进农业组织资源整合,重点扶持农业对外龙头企业。提升科技资金投入。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行业核心机密采取法律保护,积极提升我国农企对外投资的竞争力。
(二)对农业海外投资提供税收优惠,积极鼓励扩大投资范围
发达国家为鼓励农业领域海外投资,在所得税和农产品返销关税方面实行补助政策。我国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税收方面出台税收延付、税收抵免和税收豁免相关补助,并鼓励农企海外投资。其中,为出口的生产资料、设备应该提供关便利,减免不必要的税费。对缴纳了所得税的,在本国纳税额中予以抵扣,避免双重纳税。对供需缺口大的农产品返销国内时,免征进口税费。另外,对跨国农企在征税协定的国家已缴纳的法人税、所得税时在国内应以减免。针对我国不同省份的农业领域对外投资项目,国家按比例对各个企业征收不同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对于我国农产品资源开发战略性跨国农企,减少所得税缴纳比例方面的补助政策。
(三)加强农业对外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建立政策补贴体系
为缓解农企海外投资前期高昂的市场开发成本,我国应对农业涉外项目建立金融支持与政策补贴体系。体系中应建立输出银行、海外投资公司为我国农企提供股权融资和贷款。设立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建设基金,支持与投资计划有关的可行性调查、企业对外投资亏损、市场开拓前期费用和农产品资源回运费等。同时,通过专项基金补贴政策,鼓励农企开拓国际市场。在农业对外开发、供应链建设、产品促销体系建设等给予补贴。在发生突发性农作物灾害、反倾销应诉、贸易摩擦等应该对农企实施援助。对在国外加工农产品的企业和建立生产基地的公司给予优惠待遇。另外,可以借鉴美国农业补贴方面的措施,如灾害补贴、货款差额补贴、直接收入补贴、反周期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和农产品贸易补贴等措施。美国的农业补贴呈现出提高农补水平、调整补贴方式、扩大补贴范围、补贴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从而对国家农企海外投资进行政策导向机制,加强补贴体系的建设,降低企业独自面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压力。
(四)建立农业对外投资保险制度,降低农企海外投资风险
中国保安业发展途径 篇4
正如市场学泰斗Philip Kotler所说,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商机”。CSR是企业和社会双赢的过程, 其意义包括:
(1) 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声誉。
通过社会公益活动, 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有助于培养顾客信任感和忠诚度;
(2) 获得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CSR活动有助于获得政府、媒体的合作和支持, 具有良好形象的企业更易获得资金等资源。
(3) 解决社会问题。
如环保措施有利于节约企业和社会资源;有利于形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氛围, 社会更加和谐。
(4) 加强企业管理和创新能力。
CSR活动要求企业技术上采用新设备减少污染;管理上加强对内部员工道德的引导, 增强企业凝聚力;借鉴优秀企业CSR经验不断创新。
对我国企业而言, CSR是融入国际社会、提高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功课。懂得正确开展CSR活动的企业才可能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可, 推出形象良好的世界名牌。
2 CSR在中国的实施现状和问题
近年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媒体开始关注和投入CSR, 美国商业社会责任组织CEO, Aron Cramer称“当前的中国公司社会责任已经变得更加成熟。更多地倾向于在中国的西方公司的看法、国内日益成长的企业、海外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消费者及政府官员的意见。”中国CSR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并逐渐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2008年由于一系列重大事件, 中国对CSR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中国企业经历了最为严峻的CSR挑战。特别是汶川地震集中考察了我国CSR的实施水平, 也反映出我国CSR实施的许多不足。许多企业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受到一致好评, 同时也有许多中国知名企业受到质疑, 质疑主要是围绕捐款数目展开的, 还卷入了一些外资企业。
这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议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公众对于CSR的认识还停留在较狭隘的层面上, 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企业CSR实施水平还远远不能达到公众期望。具体问题包括:
2.1 企业对待CSR态度不当, 功利性目的强
之前的研究和经验都表明, CSR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消费者对诚意的感知。中国企业往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把CSR当成宣传手段而不是真诚地去承担社会责任, 例如部分企业在捐款活动上投入巨额广告, 结果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2.2 中国企业CSR活动缺乏长效机制, 具有随意性。
《新智囊》与中国管理传播网在汶川地震后推出“灾情考验CSR”的新闻调查, 得出多数中国企业的CSR长于救急, 缺乏系统的规范的运作的结论。更多时候中国CSR开展取决于领导的一时冲动, 具有随意性, 而一个成熟的CSR计划应该考虑到公众的期望值和企业的承受力。
2.3 企业CSR存在长效机制与应急体系的矛盾
对于少数建立了CSR长效机制的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在华CSR活动来说, 面临同样的问题, 即建立应急体系。在紧急CSR决策时, 规范的流程可能显得冗长, 从而失去开展CSR活动的最佳时机。
2.4 中国的CSR还远远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
CSR活动带来的效益是在长期中获得的, 隐形的回报使得企业不愿意过多投入。相较于外资企业普遍设有CSR部门, 从战略上加以重视和推进, 中国企业的CSR还处于分散的阶段, 更不用说系统规划、监测、评估了。
2.5 外部监管的缺失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展尚未成熟, 政府的引领和公众的监管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公众对CSR的理解和关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政府的监督和激励制度还不完善这一特殊环境使得我国企业在实施CSR活动中面临种种外部阻碍。
3 中国企业CSR发展途径
针对我国企业CSR存在的问题, 有待从五个途径加以解决, 尽快缩短与国际CSR水平的差距。
(1) 企业首先要做好自身经营业务, 正确认识CSR。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 企业为了做好事, 首先必须做好企业。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企业做好, 这是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前提和载体。对我国企业来说, 把企业做大做强, 本身就是对GDP、对国家经济和就业作出了贡献。
任何CSR活动都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条件开展的, 达到这一阶段后, 企业要明确CSR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了解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CSR期望。企业应当认识到CSR是真诚地回馈社会, 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2) 长效机制与应急体系有机结合, 将CSR纳入企业战略层面。
企业CSR活动长效机制和应急体系的顺利建立离不开企业管理层从战略上对CSR的重视。企业应转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观念, 正确认识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发展规划, 确保企业发展与行业进步, 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相和谐, 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 规划好开展CSR开展时点、投入总额、可行方式等使企业在赈灾等突发社会事件中有准确的判断力和运作秩序。
企业落实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国企业亟待建立长期的社会责任体系, 借鉴西方企业的基金会、专业部门、环保评估等形式把CSR活动规范化、系统化, 创立独有的CSR形式, 配备相应设施和人员, 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CSR实施, 保证活动效果。同时, 在长效机制中单独列出应急计划, 如加急优先审批、流程简化等措施, 减少企业的响应速度。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缺失曾是中国企业的“硬伤”, CSR在中国的困境也与之不无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我国企业应当思考如何通过品牌背后富含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来塑造文化凝聚力, 加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 在员工中传达奉献和责任意识, 这将使企业CSR活动更加具有真实性, 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形成新型企业人文文化氛围。
(4) 与媒体、战略合作伙伴和非政府组织等加强CSR合作。
Yeosun Yoon等人在2006年提出, 影响消费者对企业CSR诚意的主要因素包括CSR活动与企业自身业务的关系、宣传媒体是否客观、CSR活动本身投入与宣传费用的分配。企业为了提高消费者对CSR诚意的感知, 可以加强与有影响力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交流。而合作开展与双方核心业务相关的CSR大型项目可增强社会知名度, 节约广告宣传费用。
(5) 加强外部监管。
政府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引导者和监管者, 应特别重视我国企业CSR活动情况。不能只追求地区经济利益, 忽视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的评价政策和激励制度, “将社会问责内化为企业成本, 敦促企业关注社会责任”。5目前我国企业通过提交报告向政府汇报其CSR情况, 政府应加强定量化考察, 避免这一报告流于形式。
加强全民社会责任意识和对企业CSR的理解, 宏观说来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国民价值体系的重构, 形成高责任感的社会氛围, 加强中国企业道德公信力和对企业伦理意识的期望, 消费者需求与企业CSR联系起来将是促进我国企业CSR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推进力。
总体上, 中国企业近年来在CSR上的努力和表现取得了良好的正外部效应, 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归根结底, 应当把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社会的尊重当成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通过内部机制建立, 外部合作与监管加强等方式, 提高企业整体CSR水平, 增强竞争力, 真正享受CSR带来的积极效应, 走出国门, 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ron Cramer.中国特色的CSR:寻找前进的道路[J].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2007, (8) .
[2]武少中, 冯宗智.拯救CSR[J].新智囊——现代经济信息, 2008.
[3]Yeosun Yoon、Zeynep Giirhan-Canli、Norbert Schwarz:The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Activities onCompanies With Bad Reputations;JOURNAL OF CONSUMERPSYCHOLOGY, 2006, (4) .
中国保安业发展途径 篇5
一、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方面, 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角度来看, 中国纪录片多数以中国文化为根源, 以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为引导, 以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为内容, 来展现中国的社会发展与进步, 具有明显的国家对外宣传的性质, 关系到外国友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和看法, 因此有必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另外一方面, 从我国当前纪录片行业发展现状来看, 虽然也具有一些符合国际纪录片需求, 展现创造性特点的作品出现, 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但是其纪录片的数量相对有限, 并且难以保持自我的特色, 简单来讲, 当前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能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纪录片作品数量相对有限。
二、《第三极》纪录片国际化的表现途径
2.1《第三极》纪录片概况
《第三极》纪录片是以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题材, 由五集电视纪录片和一集花絮组成, 其中每集的时间控制在46分钟。此纪录片播出之后, 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甚至希望将其纳入到4k频道首播的位置, 并且签约《第三极》的全球代理权。需要注意的是, 在此之前,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与中国合作的时候, 都是以联合制作的模式来进行, 而此纪录片是由中国自主拍摄完成的纪录片, 没有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任何干涉。上述的种种行为, 意味着《第三极》纪录片的水准达到了国际社会对于纪录片的需求, 是我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走得比较稳定的案例, 因此很值得我们去仔细探究和分析。
2.2《第三极》纪录片国际化的表现途径
其一, 从《第三极》的题材选择的角度来分析, 题材充分展现本土文化特色, 并且主题展现出明显的相通性, 这是其被国际社会认可的首要原因。当前的文化发展理念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外国人而言, 他们希望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希望看到他们的真实身份和情感, 这是大众化, 普世价值题材的重要标准, 另外当前以西藏为主题的纪录片不是很多, 西藏一直是一个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的领域, 但是一直缺乏这样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而以此区域的个体, 群体的生活关系为主要内容, 可以激发观众的探讨, 并且在理解方面不存在多少的障碍。简单来讲, 题材选择符合本土化与共同性的要求, 内容虽然是以西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为主要线索, 但是生活展现出来的共通点, 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探讨。
其二, 从叙事方式的角度来看, 《第三极》故事情节丰富, 展现的故事内容朴实实在。无数纪录片案例告诉我们, 明显的故事化和平实化的特点, 往往是吸引观众的最佳途径。国际纪录片在关注中国题材的过程中, 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比较好的片源, 但是能够找到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多数都是以风景名胜为主, 无论是类型, 还是表现方式, 都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这样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也难以通过更加亲民的方式来呈现中国文化状态, 因此急需要一些讲故事的纪录片。而《第三极》纪录片恰好是以故事的叙述方式来开展的, 前前后后涉及到40多个完整的故事, 并且每集有5-8个故事, 不同故事之间的联系虽然不是很明显, 但是其同属于一个主体, 展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 并且以精辟的讲述方式来进行, 这一点是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 因此, 受到国际传媒企业的高度关注, 并且积极将其纳入到中国题材的典型纪录片体系中去。《第三极》纪录片在制作的过程中, 高度关注细节内容, 将人文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很好地将西藏文化呈现出来, 并且是最真实的, 最生动的, 最生活化的状态来展现, 这对于以前对于西藏文化一点儿不了解的国外观众而言, 其往往可以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 更加深刻地去了解。
其三, 从《第三极》技术标准的角度来看, 在视频技术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纪录片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纪录片拍摄必须要使用更加先进的设备, 以更加健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来运行, 这也是当前我国纪录片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从国际纪录片的标准和规范来看, 其无论是对于画面声音, 还是对于技术操作, 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甚至有些条款达到了严苛的地步。《第三极》拍摄设备为最先进的4k超高清设备, 可以更好地展现出高原的风貌, 并且利用多种拍摄模式, 可以保证每帧画面达到屏保的级别, 而且是在不考虑外界恶劣自然因素的背景下进行的拍摄, 由此使得音乐与画面能够达到最佳融合的状态, 此时的观影效果也是最为理想化的。
其四, 从《第三极》商业运作策略的角度来看。一直以来我国纪录片在商业化发展方面都表现出很多的不足, 市场开放能力不足, 市场开发经验缺乏, 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等, 这些都是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归根结底来讲, 就是因为我国纪录片的考核机制存在问题, 很多时候都是以取得荣誉和奖项为主要目的, 并没有考量到收视率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这必然会使得我国纪录片的市场运作能力大打折扣。而国际纪录片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时候, 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操作模式:在融资方面, 以方案预售的方式来开展, 也就是说在纪录片还没有制作出来之前, 向社会进行推销, 吸引各领域的投资, 并且实现版权的利益划分, 由此去获取充足的拍摄资金, 还可以使得拍摄的风险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内;在项目宣传推广的时候, 以足够的关注度和曝光量为主要方式, 以营造良好的纪录片拍摄环境和氛围。《第三极》拍摄投资2000万元, 无论是拍摄设备, 还是拍摄团队, 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并且获得了某汽车品牌, 视频网站, 新媒体的大力支持, 使得拍摄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 接着以微博, 微信平台的方式在网络上与观众实现互动, 由此使该纪录片的关注度得到很大的提升。虽然在商业运作的项目预售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 但是其最终还是引起了国际传媒机构的注意, 这表明该商业运作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信在今后的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会以更加成熟的方案来进行, 而届时的影响力也是我们难以预测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第三极》仅仅是我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顺利的一个案例, 其只是给予我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我国纪录片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发展和进步, 还需要从专业设备投入, 商业运作模式选择, 人力资源配置, 题材选择方案, 政策优惠支持, 新媒体利用等多个角度入手, 为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 这才是未来纪录片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点所在。当然相信随着我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机遇的不断出现, 我国纪录片发展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贾惠超.《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D].辽宁大学, 2013.
[2]张嫘.新纪录·新平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转向[D].吉林大学, 2014.
中国保安业发展途径 篇6
一、在哲学史上, “异化”一词由来已久。
早期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异化”一词, 随后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曾有过对异化概念及现象的关注。而只有到了马克思, 才真正的提出了“异化”的科学概念, 也才从更科学和全面的角度和深度去分析“异化”。
“异化”指的是, 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客体, 作为主体的对立面, 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 而这种异己力量反过来又反对主体本身。[1]异化这一概念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地位的颠倒现象, 本来主体是应该控制、制约客体的, 而从主体中产生出的客体反过来压抑主体, 使主体的作用和本质难以发挥。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和丰满的过程。马克思开始在论述异化理论时, 讲的是宗教异化和政治异化。然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的理论, 这也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的高峰, 劳动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首先从劳动结果来讲, 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关系是异化的;从劳动过程来讲, 劳动本身和劳动者是异化的;从人的类本质讲, 人的类本质和人本身是一种异化关系;从人与人的关系讲, 人和人是一种异化的关系。从劳动异化理论又发展到社会异化理论, 指出在人类社会中, 很多现象都是可以用异化理论来进行思考和解释的。至此,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阶段。
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我国制定了“一个中心”的基本国
策, 随着这个国策的施行, 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孰轻孰重的问题出现。对于此问题, 我国以“发展才是第一要务”为指导思想, 非常注重采取各种措施大力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而社会的快速发展模式的背后, 异化趋势逐渐显现。比如本来应该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 应该是自由自觉的, 而在我国现阶段, 对于大部分劳动者而言, 劳动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这就是劳动本身和劳动者以及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的异化趋势。在我国现阶段, 受多方面影响, 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正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体现,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社会发展。这也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矛盾。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分工细化造成的个人发展片面化。这是因为,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协作能达到作为孤立的个人所不能达到的生产率, 但是“如果说单个人的力量的联合能够增加他们的生产力, 那绝不是说, 他们只要全体加在一起, 即使他们不共同劳动, 就能在数量上拥有这种劳动能力。”[2]他们必须进行“共同劳动”模式下的劳动分工, 而这种劳动模式, 只能通过更精细的分工和劳动工人的工作的专门化来提高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 马克思指出:“……分工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 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一个自发的形成的社会中, 也就是说, 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 而是自发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异己的、与他想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驱使着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 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3]这就造成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出现, 社会快速高效的发展要求细化分工, 加之劳动者劳动时间过长, 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带来了人发展过程中的异化, 这与马克思一贯坚持的社会理想也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 这些现象在我国社会是少数的, 但是既然有此类现象的存在, 我们就要去分析其原因, 去想解决它的办法, 避免其愈演愈烈, 以防微杜渐。
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社会异化理论便可以分析这些社会现象, 并对我们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根本上是要考虑个人的发展的。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的出发点是人和人类社会, 它一直在寻求一种人人能够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4]“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发展问题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故社会的发展要为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设条件, 要尽量使个人的能力及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使个人能够全面地占有自己的社会关系, 社会交往普遍性提高。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 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人是社会发展中能动的决定性的力量, 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也不能健康长久地发展。[5]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达到二者发展的统一。
三、要达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二者的统一, 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 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根本。马克思认为异化问题的解决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在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私有制的消灭。这个措施也是由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理论所支撑的。社会发展中, 生产力发展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发展生产力, 就是抓住了矛盾的根本。而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 第一个标准就是“是否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个标准也是我们的社会必须坚持的。
其次, 完善个人发展制度是保障。在我国当代社会个人的自由选择度不高, 个人所从事的工作, 所培养的能力、素质比较片面, 没有选择的真正自由。我们应尽量完善法律规章制度, 使个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使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具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减少其后顾之忧。当然, 受我国发展阶段所限, 个人自由选择度有很大局限性, 但是我们只要做出这方面的努力, 使我们的社会朝着这个良好的方向去发展, 随着各种制度的完善, 我们的自由选择度便会不断提高。
再次,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是核心。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个人是社会的细胞, 没有个人的参与, 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因此可以说, 个人是社会的根本, 忽视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忽视了我们应该注意的根本问题。党中央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是我们在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矛盾时的重要指导方针。以人为本, 防止人的异化, 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 使人全面的占有自己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 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第四, 培养人的自由选择能力是关键。在措施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提到,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给予其必要的制度保障, 以使其具有自由选择的资格, 但那是外因, 当每个个人都具备了自由选择的资格的时候, 我们必须具备进行自由选择能力和素质, 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去行使这种权利。
最后, 国家政策是支撑。我国的很多相关政策, 对促进个人发展都是很有利的。比如, 科学发展是我国现在的一项基本国策, 而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将大力促进个人的快速发展, 确定了我国在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上的一种基调, 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的东西我们才能发展得快, 发展得好;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 也是党对于社会发展的政策的一种微调, 我们的社会要发展, 但前提是“和谐”。加之舆论引导, 在全社会弘扬和谐发展的风气, 除了为个人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外, 还能直接促进人的发展, 防止人的异化。
摘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是首要任务。但是, 在我国劳动实践生活中, 劳动者和劳动之间、劳动者和其类本质之间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矛盾甚至颠倒, 个人发展受到影响。而且,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专门化, 加之人们的劳动时间很长, 无暇去发展其他方面素质, 从而造成个人发展的片面性。以上各方面形成了我国当代社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本文就是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此矛盾, 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异化理论,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矛盾解决
参考文献
[1]宋定国.不能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科学辑刊, 1999, (9) .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3]林华山.试论和谐是对异化的不断克服.法制与社会, 2007, (6) .
中国保安业发展途径 篇7
一、什么是微课
关于什么是微课, 人们的理解五花八门。不同的人根跟据不同的视角或应用场合, 会有不同的理解, 还往往与微课程、微课堂、微视频等混用。而个人所持的微课概念, 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微课的设计及其应用。
首先, 通过表1来看一下微课的“课”到底是什么?
通过表1, 可以将“课”归为四类: (1) 对应“课” (lesson/class) , 侧重过程, 突出微课是一种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 对应“课” (course) , 侧重内容, 突出教学的科目。 (3) 对应“课堂” (classroom) , 侧重地点与氛围。 (4) 对应“课程”, 侧重系统性, 突出学科之总和及进程与安排。
其次, 什么是微课?是Micro-course、Micro-lesson、Micro-lecture还是Micro-learning?
对于微课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者和专家根据不同的视角, 有各自的理解。胡铁生、张一春、焦建利等国内部分研究者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官网等都对微课作过解释, 尽管其在表述上存在差异, 但就其内涵来看是相同的, 即“以视频 (流媒体) 为载体、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短、便于学习的课堂”。微课是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 只有在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 才能称之为微“课”, 其本质是一种服务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
二、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学习资源, 具有以学习为中心、情景化、可视化的特点, 是对传统语言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结合目前教学实践, 微课可以在翻转课堂教学、课内差异化教学和课外辅导答疑方面加以应用 (苏小兵、管珏琪等2014) , 同时也可以用于混合学习及泛在学习。
(一) 在翻转课堂教学方面
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最早出现在国外, 如可汗学院和TED-ED提供的大量微课视频, 其教学应用形式基本上是“学习者自主观看微课, 完成在线练习, 提问或参与主题讨论”。与传统的课堂相比, 微课承担了传统教师的角色, 而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答疑者, 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 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
根据外语教学的需要, 微课可以安排在课前, 这样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在课上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一起进行问题的探究、语言技能的操练等。外语教师要顺应这一趋势, 转变教学观念, 融合微课与传统课堂的优势, 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二) 在差异化教学方面
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外语教师在进行某个模块或语言点讲解后, 通常会要求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应的任务练习 (如快速阅读、模拟情景对话等) , 以巩固学习的成效或拓展教学内容, 但由于学生的语言基础或接受语言的方式或能力存在差异性, 部分学生可能无法顺利或高效地完成课堂任务, 这部分学生就可以通过学习外语教师准备好的相关微课, 及时练习巩固相关语言点或语言技能, 以更好地完成课堂任务。同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风格、学习效果上的差异, 设计不同教学方案,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沈红伟、姜海霞2014) 。
(三) 在辅导答疑方面
在课后的练习中,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经常出问题或不太容易掌握的题目、语言点或技能, 将其分析设计制做成外语微课, 以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观看学习。同时也可以发挥微课平台的作用, 由教师或掌握较好的学生, 针对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四) 在混合学习方面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主宰课堂, 以“主讲教材、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为教学形式。而混合学习在过程方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 在学习形式上是在线学习 (Online) 与面对面学习 (Offline) 的混合。学生课下通过在线观看微课视频, 学习新的内容, 课上与教师一起探讨解决遇到的问题, 并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运用的程度。
三、微课促进外语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
面对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外语教师可以以微课的翻转及混合应用为契机, 通过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 搭建网络社群, 提供交流平台,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及整合资源的能力, 反思教学, 以“微研究”为抓手等途径寻求发展。
(一) 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首要的不是技术, 而是观念的转变。因为伴随着信息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 随时随地获取所学的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材, 学习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对传统的外语课堂表现出了不满或软抵制。微课带来的最本质的变化应是从为“教”到为“学”而设计和实施教学。因而, 外语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课堂的一切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应由“教师主导讲授为主”向“教师辅助、师生共同参与、资源共享、合作探究”的新型模式转变。
通过微课学生可以先在线学习, 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学习, 形成混合学习模式。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 只要想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遇到的问题可以带到课堂上来解决或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及时获得解答。教师也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反馈, 对微课视频进行修改、完善、实现动态更新。
(二) 搭建网络社群, 提供交流平台
以中国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为例, 大赛办公室先后设置了3个中国外语微课QQ群 (约6000人) 及微信公众号, 这为全国乃至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及外语教师搭建了交流切磋的平台, 成为全国范围的外语教师实践社群 (实践共同体) , 在群中每天都有几百条的留言, 所涉及内容不仅关系到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更有如何更好地进行外语教学的讨论与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微课的认识, 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而且有助于促进外语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反思, 在反思中学习。
下面是部分参赛教师的在QQ群中的交流与反思:
雨天的跑鞋:我觉得比赛制作微课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如果没有比赛, 可能不会花那么多心思和时间去研究和投入。比赛是一个提升自我的途径, 能拿奖最好, 没有也不能强求了。
雨天的跑鞋:有的人可能说我虚伪, 但感觉不参加这次比赛, 我可能还在一直用PPT上课, 我也老觉得自己现在的上课模式就是当年我们高中、大学老师教我们上课的样子。只有我们老师改变了, 学生才能改变。这次比赛效果真的蛮好的!集思广益, 受益颇多。
大连某教师:说得很对, 参赛才有压力, 迫使你去研究、去学习、去改变。
哈师大某教师:同感啊, 我以前一要做课件, 就头疼, 现在有了好大进步, 不用依赖别人了。
舒城某教师:没错, 我以前都不碰软件的, 通过这次 (微课制作) 学习了很多, 觉得也没那么难了。
河北某教师:认识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提高了自我, 这收获已经很大了, 奖不奖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交流记录不难看出, 微课大赛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也提供了教师的互动交流的平台, 使教师受益颇多。
因为在这个群体中, 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寻求发展, 自发地走到了一起, 彼此间有着共同的兴趣和信任。尤其是外语教师能够组成团队时, 将会形成一个个微课研究团队, 围绕一个个教学实际问题集思广益, 围绕一个个教学难点实现智慧碰撞, 从而推进教师团队的共研共建共赢。合作探究是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并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有效模式。外语教师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同事的影响, 如同事的鼓励和鞭策。通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或教学实践共同体, 可以加强教师与同事间的交流与互动, 促使其找到灵感、找到思路, 提升专业研究能力 (沈红伟、姜海霞2014) 。教师之间彼此通过微课分享的不仅是教学资源, 同时也是各自的教学理念。这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另一方面有助于外语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外语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及整合资源的能力
微课的制作与应用, 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微课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 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 精心设计制作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学习资源。要制作一个高精良的微课视频, 要求教师厘清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 选取好切入点;同时每一步的设计都要精益求精, 以体现微课“短小精悍”之特点。
微课的制作固然重要, 但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不是让所有教师都学会制作, 制作出优秀的微课, 而是要让所有教师在现有的浩瀚微课资源中学会选择, 因为微课不一定非要自己制作, 不一定每节课都做。重要的是外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 使“云”中丰富的文本、课件、图片、视频能够为“我”所用, 服务于教学, 服务于学生。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增强对资源的收集、分析、取舍、加工与管理的能力, 将微课制作成本降到最低, 促进微课的推广应用。
(四) 反思教学, 以“微研究”为抓手
反思是外语教师对自身教学和专业成长的内省, 通过反思, 教师可以提高自我发展意识, 调整、优化教学行为, 分析、评估自身教学过程, 从而促进专业成长 (沈红伟、姜海霞2014) 。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外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 学习观摩大量优质精品微课, 参加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交流、专业培训, 提高资源分析及运用能力, 撰写反思日志、开展“微研究” (如行动研究) 等 (沈红伟、姜海霞2015) 。这将有利于教师将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另外作为“草根式”研究, 若目前还不具备将其撰写成研究报告或者学术论文的话, 采用微课来表达教师的“微研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 目前被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加以研究和应用。这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外语教师寻求自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沈红伟, 姜海霞.2014.大学英语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困境与出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9) :101-103.
沈红伟, 姜海霞.2015.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 :96-99.
中国保安处分制度的构建探析 篇8
一、保安处分的性质及其利弊分析
总体来说, 对保安处分性质的认识主要是围绕其与刑罚的关系而展开的。因为作为一种刑法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保安处分的出现要晚于刑罚, 且在保安处分理论提出之时正是古典学派的兴盛时期, 作为一种能给人带来某些消极后果, 但同时又不同于刑罚的处分制度, 其地位和作用必然饱受争议。
(一) 保安处分与刑罚的关系
只有明确了保安处分有别于刑罚的特别之处, 才能确立其在刑法中的地位。在这个关乎保安处分命运的基本问题上, 学者们大致分为“一元主义”和“二元主义”两个派别。保安处分一元主义主要是新派刑法学理论的观点, 其立场是着眼于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 把对行为人施以社会防卫乃至改善和教育视为刑法的使命, 认为刑罚和保安处分之间存在质的不同就是无意义的[2]。因此, 他们主张用保安处分代替刑罚或者是把二者合称为“刑事处罚” (Criminal sanction) 。而二元主义则突出了保安处分和刑罚的区别, 主张严格区分保安处分和刑罚, 这种观点是新派与旧派在交锋当中相互妥协而形成的折衷观点。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主张适用保安处分及其他所谓的“刑外刑”, 并从扩大法定刑的范围起, 更进一步主张采用不定期刑。刑罚是指“刑事法官基于因犯罪行为所表现的行为和行为人的社会无价值判断而对犯罪人施加的苦痛”。保安处分则是指“使个人适合于社会或将不能适合于社会的人排除在社会之外的特有的国家谴责”。但是, 保安处分和刑罚作为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的一个手段来说, 其性质是相同的, 两者之间具有当然的可替代性。而且作为将来的发展方面来说, 应该是转向两者不加区分的一元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不论是旧派还是新派, 都不否认保安处分制度与刑罚在形式上的区别, 新派主张的同质论也是着眼于保安处分和刑罚的目的的相同之处, 而非内容和形式。保安处分与刑罚都属于针对人的处分行为, 其在客观上都会对被处分人产生某些消极的影响, 但同时又都会产生社会防卫的作用, 这是二者的共同点。按照一元主义和某些二元主义学者的观点, 二者都是司法上的处分制度, 即都应该由法官来宣告。危害行为能够对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而要消除这种影响, 达到防卫社会的目的主要是要对行为人采取一定的措施, 刑罚和保安处分都属于能起到这一作用的手段。尽管古典学派坚守的是报应刑主义, 认为刑罚是对犯罪人的报应和非难, 但刑罚的这一客观作用是存在的, 这也注定了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另一方面, 保安处分由于其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刑罚存在着区别, 所以二者不可能像一元主义主张的那样完全合二为一。但是这种区别究竟属不属于根本性质上的区别却是又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也即保安处分究竟是不是一种刑法意义上的处分制度。大多数国家和学者认为它属于刑事制裁, 同归刑事实体法律, 并非行政处分[错误!未定义书签。]。保安处分和刑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 适用对象不完全相同。刑罚对应的必然是犯罪行为, 因而只有完全刑事责任之人和部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才可能因为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而受到刑罚处罚。保安处分则未必针对的都是犯罪行为, 而可能是其他危害行为, 很多被处分对象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之人。
第二, 处分的着眼点不同。刑罚的使用既要强调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又要考虑犯罪人的主观危险性, 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因此, 其在否定犯罪行为的同时, 也否定了犯罪人, 即注重对犯罪的一般预防, 又注重特殊预防。而保安处分针对的是被处分人的人身危险性, 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处分措施来改变其危险性人格并回归社会。
第三, 处分的内容和严厉程度不同。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个部分, 对犯罪人的人身、财产、政治权利等施以不同程度的处分。尽管其目的不能说以对犯罪人的报应为主, 但是其报应的痕迹却是难免的, 都带有一定的使人痛苦的内容。而保安处分尽管也会对被处分人的权利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也会产生一定的痛苦, 但是其程度比较轻, 主要内容并非处罚。
(二) 保安处分制度的利弊分析
第一, 保安处分有利于“社会防卫”的更好实现。“社会防卫论”本来就是保安处分的理论基础之一, 李斯特指出, 要对“性格的犯罪”适用不定期刑, 对习惯犯中“改善必要的犯人”, 在执行刑罚前, 先在改善收容所执行改善处分[1]。其关于建立针对危害行为的全方位的措施体系的思想相当严密, 这与有效地实现社会防卫是相配套的, 而单纯依靠刑罚显然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 刑罚适用的对象只是犯罪行为, “并非所有的社会侵害行为都是刑法上的犯罪”。例如, 对于无刑事责任能力者, 无论多么危险, 都处在刑法的范围之外, 对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 通过减轻的刑罚明显难以实现对其将来的犯罪的预防[错误!未定义书签。]。其次, 刑罚对于犯罪行为注重的是事后的处分, 尽管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事先预防的实际作用, 甚至其目的也被定义为预防犯罪, 但是却未免缺少强有力的实际措施。保安处分中的某些具体制度, 例如对有重大嫌疑和倾向性的“犯罪人”实施的“保安监置”, 则能够更好地起到事先预防的实际作用。
第二, 保安处分对被处分人本身复归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李斯特认为犯罪原因应该是二元的, 即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犯罪系由环绕犯人的社会关系及犯人固有性格所必然成立者”。[错误!未定义书签。]因此, 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去防止犯罪的发生, 在强调“社会防卫”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于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对于犯罪人, 刑罚虽然也能起到教育作用, 但是由于其固有的严厉性和惩罚性, 使其教育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况且按照“报应刑论”, 教育功能显得更为微弱。对于犯罪人之外的危害行为人, 刑罚所能起到的只是一定的一般预防的作用, 这种作用更不能被夸大。保安处分更注重的是对危害行为人的矫治以使其复归社会。对于被处分人的改善和矫正既有利于社会大众, 又有利于个人。尽管往往这要以牺牲其某种权益, 例如自由, 但是让其受约束地接受矫治总比由其不受约束地从事危害行为要好。
第三, 保安处分对危害行为的控制有时比刑罚更为经济。经济主义原则要求“牺牲最小法益而取得全体法益的最大效果”, 这项原则是保安处分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经济主义原则在刑罚上的体现, 一是事前的预防性刑事处罚, 比事后的惩罚性刑事处罚更经济;二是软性的、不定期的、执行灵活的保安处分, 比硬性的、法定的罪刑相适应的刑罚更经济[错误!未定义书签。]。当然这种经济的效果只是对于某些危害行为来说如此, 并非体现在全部危害行为上。例如, 对于常业犯、累犯等主观恶性较大的犯罪人宣布科处以不定期的保安监置就比对其多次判处刑罚实施监禁要更为经济。
保安处分制度在存在着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其负面作用。古典学派主张“刑罚人道主义”, 反对滥用刑罚而践踏人权的行为, 而保安处分则具有因其弱点, 所以保安处分学说也就受到批判。费尔巴哈认为, 保安处分以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为科处依据是严重践踏罪刑法定的公认原则的。保安处分, 特别是剥夺自由的保安处分, 具有很大的侵害被处分者的人权之虞[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国建立保安处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保安处分制度在中国的现状
中国的法律当中并没有“保安处分”这一概念, 却有类似保安处分的规定, 这些规定散见于中国的刑法、行政法当中。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第4款、第18条、第35条、第64条;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第1条、第2条规定的, 对少数屡教不改、刑满释放后很可能重新危害社会的人员所采取的强制留场作业处分;195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等法规、规章中规定的, 对罪行轻微、不够刑事处分的人和屡次违反治安管理经教育不改的人的劳动教养处分等[3]。具体包括劳动教养、少年管教、工读教育、强制医疗、强制戒除、强制治疗、没收处分、禁止执业等。
中国的刑法学早年也大多对保安处分制度持否定的态度, 甚至一度认为“保安处分理论在本质上是反科学的、反动的,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 适应其实行法外制裁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 对于保安处分的全面认识和更深入研究才逐步兴起, 支持保安处分的学者还一度成为多数。
总体来讲, 尽管中国目前类似的制度大多出现在行政性法律当中, 这与典型意义上的保安处分是不同的, 主要是因为其实施主体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因此的确可以说中国当前的类似制度从性质上讲不同于保安处分, 但是也只能说其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保安处分。从其设立目的来看, 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危害行为的控制, 实现对被处分人的矫治;从其设立范围来看, 主要是为了弥补刑罚的不足, 而且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与典型的保安处分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此称中国当前的类似制度为实质意义上的保安处分或者“保安性措施”并不为过。
(二) 中国建立保安处分制度的必要性
纵观中国现有的类似制度的现状和保安处分制度的要义, 可以看出, 中国当前的此类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 形式不一, 缺少统一的法律规范加以规制, 行政性法律、法规过多等。近年来, 其中的很多制度受到很多人的批判, 究其原因倒并不是这些制度没有其积极的作用, 实际上恰恰相反的是, 这些制度中的大多数都是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只不过是由于这些制度在其归属上并不明确, 既不属于刑事措施, 也不属于典型的行政强制和处罚, 因而导致其在具体实施程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使其弊端暴露得甚为严重。尽管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例如相关法律自身的不完善等, 但是其中归属问题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这些制度从其设立目的、适用范围等方面来看都是“保安处分”制度的具体形式, 但是其又缺乏保安处分的名义, 因而使其缺少统一的规范。保安处分本身存在着弊端, 如果不把其纳入统一的体系进行立法, 而只是对各个具体的制度进行立法, 就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 由于对这些制度的性质没有统一的认识, 使得立法的随意性就显得比较大, 其俨然成了一个法律的独立领域;另一方面, 由于这些具体制度的立法权是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手里的, 其立法水准和指导思想就表现得很不一致, 还会出现冲突。所以说对中国现存的诸多“保安性措施”的规制还是不够的。而要解决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就是将其明确定义为“保安处分”, 并且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 使其真正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保安处分。
(三) 中国建立保安处分制度的可行性
第一, 当前中国对于保安处分弊端的担忧如同当初新派和旧派论战之时旧派的论点并没有太大区别。旧派与中国的保安处分反对者的论点中焦点是保安处分可能对人权造成的危害。保安处分的本意显然绝对不是要危及人权, 而只是对其使用不当才可能带来的后果。在西方确实还曾经出现过纳粹时期的惨剧, 但是这都是对保安处分的滥用造成的, 而我们主张的保安处分绝对不是不加限制的保安处分。在素来注重人权的西方国家, 近百年来, 对于这项可能侵害人权的制度不仅没有抛弃, 反而进一步发展使其完善, 这就可见保安处分的这一弊端不是不可克服的。在刑法的历史上, 从犯人身份犯罪事实到反社会危险性, 形成了一个罪责评价标准的历史发展辩证规律[5]。可见, 保安处分进入刑法的调整体系是刑法发展的必然。
第二, 保安处分制度的建立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没有必然的关系。作为一项法律制度, 其难免受该国的政治制度影响, 但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上的法律制度也会有相同的内容。过去我们的刑法学一直认为保安处分是服务于资产阶级的, 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这种观点时至今日已经不能算作是一种科学的研究结论。例如包括前苏联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保安处分制度。在中国现代的历史上, 1935年民国时期的《刑法》也有着保安处分制度, 建国之后由于“六法全书”的全面废除这项制度也随之废止, 但是随后出现的劳动教养等“保安性措施”却又不折不扣的印证了刑法发展与社会防卫的必然规律。
第三, 建立中国的保安处分制度不仅不会阻碍中国的人权和法治建设, 反而会起到促进作用。中国已经存在实际意义上的保安处分,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 与其让其游离在统一的保安处分制度之外, 不如将其纳入统一的规范体系。为其正名, 不仅不会恶化中国的人权状况, 反而更有利于对相关权力的制约。一项制度只要其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了其所依赖的社会环境, 其完善与不足的弥补就只是技术性的问题罢了。
三、关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保安处分制度的立法建议
第一, 在刑法典当中确立保安处分的原则性规定。应该在中国的刑法典总则当中引入“保安处分”这一概念, 并对其原则加以规定, 以便确立统领保安处分制度的总纲。
第二, 对现行的保安性措施进行梳理。对于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制度加以废除, 要结合社会实际的发展变化及时审视中国曾经存在的保安性措施。例如留场作业制度曾经在中国建国和改革开放初期, 对于维持社会治安, 防止犯罪分子出狱或者被解救之后再度危害社会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公民人权意识的提高, 这一制度在事实上已经被废止。对于经过改造可以融入保安处分体系的制度加以分类和整理, 避免出现相互之间的冲突和重叠。
第三, 将现行的行政性保安处分改为刑法性的保安处分, 对于原来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颁布的相关法律, 应该将其法律归属改变, 进而其决定机关也改为人民法院, 以使保安处分实现司法化。对于是由行政法规形式规定的保安处分措施, 应该将立法权收归全国人大, 进而实现对其刑法化的改造。
第四, 待保安处分确立一定时期之后, 将各个单行法律当中的制度统一纳入刑法典或者制定统一的《保安处分法》。在西方关于保安处分的立法模式中, 有的是把相关制度规定在刑法典当中, 而有的则是通过一部专门的保安处分法来立法。两种模式都各有利弊, 但综合而言, 中国目前大规模修改刑法典并没有必要, 通过刑法修正案修改刑法已经成为一种惯用的做法。而且, 中国当前实际存在的保安性措施数量很多, 一时难以统一纳入刑法典, 这种立法模式并不符合中国立法的一贯风格, 所以单独的《保安处分法》将是中国保安处分制度的最好归宿。
摘要:作为一种以防卫社会, 实现对被处分人的矫正为主要目的刑法制度, 其对于有效遏制包括犯罪行为在内的社会危害行为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 其也存在着诸如可能侵害人权等的弊端与缺陷。但是总体来讲其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在中国虽然没有名义上的保安处分, 但是却存在着实质意义上的保安处分。为了实现对这些制度的有效规制应当在中国的刑法当中明确确立保安处分制度, 并实现对其的司法化、系统化。
关键词:保安,处分,社会防卫,刑法,刑罚
参考文献
[1]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2]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M].冯军,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魏忠.中国保安处分制度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 2005, (3) :1-3.
[4]韩炜.保安处分是否适用于现阶段的中国[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 :105-107.
【中国保安业发展途径】推荐阅读:
中国保安协会章程全文07-08
保安全促发展心得体会05-23
解决中国水危机的途径07-24
保安人员十不准及保安人员夜间巡查要求08-03
中国化工废渣污染现状及资源化途径08-21
保安人员05-23
保安大队09-06
保安培训09-23
保安简历08-31
「四勤」保安全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