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管治疗失败(精选8篇)
根管治疗失败 篇1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最有效方法, 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 并进行根管壁的机械预备和适当消毒, 严密充填根管, 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组织的不良刺激, 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变或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完善的根管治疗是保存患牙的基础, 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及根管充填任一环节出现差错, 均会导致治疗失败。本文收集2008年—2011年间我科根管治疗失败患者48例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和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2011年我科门诊根管治疗后1年~2年内失败病例48例, 其中男27例, 女21例, 年龄16岁~65岁。就诊原因:因疼痛不适就诊22例, 占45.8%;因充填体脱落就诊10例, 占20.8%;因修复要求而重新治疗16例, 占33.3%。牙位分布:前牙6例, 前磨牙22例, 磨牙20例。
1.2 方法
对48例病例分别从根管预备、充填及其他方面进行分析。
1.3 治疗失败诊断标准
患牙根管治疗后1年~2年内出现疼痛, 肿胀不适;出现叩痛或松动度增加;有瘘管形成;X线显示原有根尖阴影扩大或无变化, 或出现新的根尖阴影。
2 结果
根管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根管的继发感染, 即根管系统内存在未处理的间隙, 如根充欠填, 遗漏根管, 钙化根管不通, 根管壁台阶、侧穿等;同时根管充填物与根管壁不闭合、封闭性不佳均可导致微渗漏, 引发根管的再感染而导致治疗失败;另外, 根管超填和根尖的机械损伤也是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见表1。
3 讨论
本组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欠填, 其次是侧填不足、根管遗漏、超填等。
欠填和超填是由于根管测量不准确所导致的, 欠填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工作长度不够, 或者由根管预备的成形和清洁不良, 根尖区牙本质泥未被完全清除所致, 使未充填部分和根尖病变区细菌仍然存在, 成为继发感染的来源。发生超填的最直接原因是根尖区预备时过度切割, 根尖狭窄部被破坏, 失去了足够的根尖抵抗, 使充填材料超出根尖孔, 造成根尖周组织机械损伤, 从而引发根尖周组织炎症性反应[1]。
根管遗漏是由于术者对根管系统解剖形态不熟悉, 或某些牙根管数出现变异, 超出正常根管数量而造成的, 遗漏的根管易发生炎症, 引起根管系统的再次感染。
侧填不足是由于根备不充分, 操作时粗心大意所致, 在充填不致密的情况下, 使微生物有生存的空间, 同时组织液易渗入, 为细菌提供营养, 最终导致根管治疗的失败。
根管治疗术的质量对于治疗成功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改进手术操作的各个环节, 提高手术质量, 从而提高成功率。有效地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必须掌握以下一些要点:
(1) 尽量准确的工作长度, 过短会造成根管预备短于根尖狭窄处, 导致不完善的根管预备和根充差填;过长, 会造成器械超出根尖孔, 破坏根尖狭窄区, 降低成功率。 (2) 良好的根管预备, 即根管预备后形成良好的锥度, 并保持根尖狭窄部不被破坏。 (3) 彻底清洁根管系统, 有效去除根管壁上的牙本质玷污层, 增加根充材料与根管壁的结合, 达到良好的封闭性。 (4) 选择合适的根充材料和适宜的根充方法, 严密填塞和封闭根管系统, 以达到预防根管系统再感染的目的。 (5) 根管治疗之后及时制作优良修复体进行牙体修复。 (6) 注意与诊疗工作相关的一切细节, 涉及医生和患者、设备和材料等方面, 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临床治疗的质量[2]。
参考文献
[1]王晓仪.现代根管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3、80-81.
[2]王欢, 魏克立.口腔临床新技术新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17-280.
阻塞根管的根管显微镜治疗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镜超声技术处理阻塞根管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根管阻塞患者75例(82颗患牙),共98个根管因钙化、塑化治疗、器械折断、折断根管桩等原因造成根管阻塞,在根管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根管治疗,统计成功率。 结果 76个根管完成根管治疗,成功率为77.6%。其中钙化根管的再通率为82.9%,塑化根管的再通率为71.5%,器械折断根管再通率为72.7%,折断根管桩的根管再通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超声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治疗阻塞根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根管阻塞;根管显微镜;超声技术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24-02
根管阻塞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造成根管治疗失败的因素之一。常见根管阻塞的类型包括根管钙化、塑化治疗、根管内器械折断、折断根管桩等。传统的处理方法成功率较低,且易发生根管侧穿、牙根折裂等并发症[1]。本文在根管显微镜下疏通因钙化、塑化物、折断器械等原因造成的根管阻塞患牙82颗,共计98个根管,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根管阻塞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43例,年龄18-65岁。纳入标准:①患牙有治疗保留的价值;②新治疗或再治疗病例,根管阻塞;③患者合作,张口度正常,能够耐受根管治疗,无 相关局部及全身系统性疾病;④患者知情同意。其中钙化根管35个,根管内器械分离13个,塑化根管42个,根管内有根管桩8个。
1.2 处理方法 所有患牙术前均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和X光片检查,了解根管情况及根管阻塞的位置。结合患牙治疗史,确定根管阻塞的类型。
1.2.1 钙化根管的处理方法 根管显微镜下检查髓腔的情况,结合牙本质颜色的变化,寻找根管口的位置。用超声工作尖去除根管内的钙化组织,然后换用小号的C型先锋锉和EDTA疏通根管,对于未能一次完成疏通的钙化根管封EDTA凝胶2d后再次进行治疗。
1.2.2 塑化根管的处理方法 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根管口的红褐色塑化物,用超声工作尖去除根管口的阻塞物,放入溶塑剂,结合超声根管锉及手工根管锉进行疏通、探查,逐步扩通根管,达到根管长度,完成根管预备。
1.2.3 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处理方法 首先拍摄X线片确定根管内器械折断的位置及根管弯曲度、根管壁的厚度。结合病史确定折断器械的类型。在显微镜下扩大折断器械冠方根管,保证超声器械能够直线进入根管。显微镜下定位折断器械,用超声工作尖在折断器械旁形成间隙以暴露断端,用超声工作尖置入间隙内,切割牙本质,振动折断器械松动并取出。
1.2.4 折断根管桩的处理方法 磨除暴露在根管外的根管桩部分,显露桩与根管壁接合处,显微镜下采用超声器械进入桩与根管之间,磨削黏固粉或玻璃离子及部分牙本质,待1/3~1/2长度的断桩游离后,换用ETPR超声工作尖紧贴断桩振动,加大工作功率;若仍不能取出,换用ET40继续松解,直至取出断桩。
1.3 疏通成功的标准:根管通畅,X线片上显示器械尖端距离根尖 0.5mm内,根管无偏移、侧穿和器械折断,发生侧穿,偏移或者未能完成疏通的则记为失败。所有临床病例的治疗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完成并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软件包,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98个阻塞根管应用根管显微超声技术成功扩通76个根管,成功率为77.6%。其中钙化根管再通率 为82.9%(29/35),根管内折断器械取出再通率为72.7%(9/13),塑化根管再通率为71.5%(30/42,折断根管桩 去除根管再通率达100%(8/8)。折断根管桩的根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阻塞根管是牙体牙髓治疗面临的主要难题,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根管因钙化、塑化治 疗、器械折断、折断根管桩等原因造成根管阻塞,随着根管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以及口腔修复技术的迅猛发展,阻塞根管的根管治疗或再处理已成为牙髓治疗的重要任务和难点,根管显微镜和专用超声器械的使用 ,则为处理阻塞根管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研究结果显示,根管显微镜和超声器械运用于疏通阻塞根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显微镜的放大作用和照明的视野使术者能清楚地观察根管,定位阻塞的位置,采用合适的器械进行操作。手术显微镜和超声仪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阻塞根管疏通过程中的操作性失误和并发症[3]。本研究中,折断根管桩的根管再通治疗效果最好,成功 率为100%。因为植入根管桩者均为无弯曲的直根管,根管 再通治疗中均可较为容易地建立直线通路,在根管显微镜 直视下用超声工作尖磨除根管桩周围的黏固粉和少许牙 本质后即可去除折断根管桩。根管显微镜在去除根管桩的病例中有相当优势,传统的方法是用细小车针或超声根管锉磨除根管桩周围的牙本质将其取出;而在显微镜下,术者可见到粘固剂并分辨其类型,由此估计超声震动 松动根管桩的可能性 ,还能直接磨除粘固剂, 减少根 管壁的切削。对于钙化阻塞的根管 ,根管显微镜下可通过分辨牙本质颜色的细微改变予以鉴别[3],此外,钙化根管内残留的牙髓 组织在次氯酸钠冲洗时起泡也有助于操作者寻找根管口[4]。有研究发现根管钙化的程度 与根管的疏通成功率有直接关联,部分钙化的根管疏通率显著高于完全钙化根管的疏通率[5]。本实验结果也反映了塑化根管阻塞的再通成功率不是特别高,因为塑化液进入根管后,能渗入牙本质小管,固化后形成硬固的酚醛树脂,一般的根管器械很难去除。邬继东等研究指出用手用、机用、超声法行塑化后根管再通,其成功率分别为56.14%、77.27%、64.67%,并认为直根管宜用机用法,弯曲根管宜用手用或超声法[6]。临床上采用化学方法去除根管内塑化物的产品已开始应用,如法国碧兰公司生产的酚克除(Resosolv),取出塑化物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与显微超声技术结合使用可提高塑化根管的再通畅成功率。根管阻塞的位置是影响根管再通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断针在根管内的深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深度超出显微镜所能提供的照明范围,则会导致视野不清而无法操作,取断针尤其是取镍钛锉的过程中,超声工作尖应尽量避免与断针长时间接触,每次操作时间不宜过长,并应适当用水进行冷却。综上所述,牙科手术显微镜结合超声技术治疗根管阻塞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多种原因所导致的根管阻塞进行再治疗时,塑化治疗和器械折断再治疗的成功率较低,临床应用中应特别注意。随着显微超声治疗技术的日臻成熟,它将在牙髓治疗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使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的疑难根管病例得到较完善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杨立,卫克文,吴补领,等.超声技术去除根管内异物的临床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12(12):669-670.
[2]Koch K. The microscope. Its effect on your practice. Dent Clin North Am, 1997,41(3):619-626.
[3]Ruddle CJ.Micro-endodontic nonsurgical retreatment .Dent Clin North Am,1997,41:429-454.
[4]Koch K .The microscope.Its effect on your practice.Dent Clin North Am, 1997,41:619-626.
[5]何秉贞,张成飞,丁瑞宇,等.Resosolv和氯仿用于牙髓塑化后根管再通的临床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22(6):474-476.
根管治疗术失败的原因及预防 篇3
关键词:根管治疗术,失败原因,预防
根管治疗术已在临床使用多年, 是目前国际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最为常用的手术方法, 成功率较高, 患牙多可保留, 然而牙体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同时受到医源缺陷、器械设备限制[1], 仍存在一定的手术失败率, 影响术后恢复, 因此对根管进行充分预备及消毒, 严密填充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笔者对我院收治的65例行根管治疗术失败患者的孕周进行分析, 现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行根管治疗术失败患者65例 (患牙67颗) , 男31例, 女34例;年龄19~70 (41.65±3.12) 岁;前磨牙26例, 前牙21例, 磨牙20颗;所有患者入院均询问既往病史, 并经临床症状、X线牙片等检查确诊。
1.2 纳入标准
患牙伴随肿胀、咬牙合痛、冷热刺激痛及自发痛等;均接受过根管治疗;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然而X线检查结果显示根尖周骨质破坏区在2年内未出现愈合现象;X线片发现患牙根尖周有新骨质破坏区出现, 原暗影在术后2年内扩大或愈合不良;出现新的窦道或原有窦道未消失, 叩痛;根充部位缺陷明显, 需修复治疗, 根尖周骨质未受到破坏;填充物松动、脱落或继发龋齿, 牙体缺损或根管暴露至少有1个月。
1.3 方法
将患者主观症状、患牙牙位、临床诊断情况及X线影像分析等进行详细记录及观察, 对根管治疗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根管充填质量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填充适合:根充材料与根尖距<2mm, 根管封闭严密;超充:根尖处有填充材料溢出;欠充:根管材料距离根尖>2mm, 根管封闭不严密。
2 结果
65例患者 (患牙67颗) 中欠充为手术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占47.8%, 其次为超充, 填充物脱落、松动, 见表1。6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 治愈率为100.0%。
3 讨论
根管治疗术通过化学处理与机械对髓腔内进行清除, 尤其是根管内感染源进行清除, 通过根管消毒、冲洗及填充治疗, 从而有效地预防感染,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根管治疗术主要包括疾病诊断、开髓备洞、备根、根管封药、根管充填等, 任何一个步骤出现失误均可引起术后失败。导致根管术后失败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诊断失误, 术前需医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 严格掌握适应证, 常规情况下复性牙髓炎、各型根尖周炎及牙髓坏死等均适应手术。年轻恒牙、根管较为粗大患者可采用根管治疗, 促进根尖孔闭合。老年患者合并重度牙周炎及前牙外伤引起根管钙化[2], 患者尽量避开根管治疗, 对于根管细小患者可采用根管治疗, 因此诊断阶段的失误可导致手术治疗的失误。 (2) 在根管治疗时, 牙体备阶段的技术较差亦可导致根管失败, 在开髓备洞治疗时, 严格控制牙体组织破坏, 避免髓室底穿通导致的并发症。开髓部位选择需保证器械顺利根管, 便于操作。在治疗时, 尽量缩小洞形, 器械可顺利进入根管、髓角坏死组织可顺利取出基础上, 无需将髓顶全保护敞开, 同时无需开阔洞各壁与髓壁一致[3]。 (3) 根管的备制与根管治疗成功与否有着直接关系, 在备根时常出现根管清理不足、根管遗漏、器械折断、侧壁穿孔、根尖周组织损伤等失误, 从而导致手术的失败;根管清理不足可导致坏死牙髓组织残留, 感染源及异物进入根管[4];医师在对根管解剖形态缺乏认识时极易导致根管遗漏;器械质量、使用规范程度及术中患者的配合情况等均可导致器械的折断, 诊断的仪器在根管中遗漏导致根充物及根管糊剂难以达到根尖孔, 从而导致根管填充欠缺, 根管治疗效果受到影响;根尖周组织损伤主要包括物理性损伤及生物性损伤, 常规情况下尖周组织损伤较小, 可自愈, 然而反复穿刺尖周组织可导致炎性反应扩散, 根管治疗疗效欠佳[5]。 (4) 术后患者根尖周组织及侧支根管均可出现混合感染, 因此在治疗后需封药进行根管消毒治疗, 然而封药不当亦可导致根管治疗失败。根管药物多采用抗菌药物杀死细菌, FC、CP根管消毒剂均可固定根管内残余牙髓组织和牙本质小管内的蛋白质化合物, 然而在对细菌产生作用的同时, 亦可将或组织杀死, 因此在治疗时, 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封药时间尽量维持在3~5d, 避免封药时间过短导致根管消毒作用较小, 治疗时间过长导致尖周组织填充受到影响;根管封药主要是控制及消除感染, 封入药物较少使得药物发挥作用时间较短, 而药物过多则会导致牙周组织受到药液的损伤, 出现灼伤[6]。 (5) 根管填充方法、根管填充材料超充及欠充等亦可导致手术失败。
为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 在治疗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髓腔变异及解剖形态变化, 无菌环境下操作, 尽量减少对机体防御机能的损伤, 减少根尖周组织生物性及理化刺激, 对于伴随急性髓腔感染倾向及无窦道患者, 可采用抗生素及止痛剂治疗。 (2) 严格掌握根管治疗术的适应证, 对于不适应者, 严禁使用手术治疗, 同时对其具体情况进行观察, 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3) 术前通过X线片对患牙髓腔形态、结构及根管长度进行观察, 有操作性地进行手术, 避免侧壁穿孔、遗漏根管、器械折断、器械超出根尖孔及超充、欠充等现象的发生;在手术时, 正确开髓洞型, 对使用仪器进行详细检查, 根据序号粗细交替使用治疗, 在手术治疗时, 严禁向根管加压。 (4) 严格无菌操作备根, 同时对出现的侧壁穿孔进行有效修复。 (5) 尽可能地扩大根管, 选择粗直根管, 同时参考X片选择合适填充物, 避免欠充及超充现象的发生。总之, 在手术治疗时, 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 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史俊南.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术失败是由于遗漏近中颊根管第二根管吗?[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8, 18 (4) :189.
[2] 林金伏.格兰根管凝胶行根管治疗术的护理配合[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9) :3329.
[3] 王巧云.ProTaper机用镍钛锉一次法根管治疗术后反应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4) :552.
[4] 李红梅.一次性和二次性完成乳牙根管治疗术后近期内疼痛的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5 (3) :390.
[5] 余杰.两种根充糊剂在根管治疗术一次法中的应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8, 18 (6) :345.
根管治疗失败 篇4
关键词:根管治疗,根充不完善,再治疗
根管治疗 (RCT) 是目前临床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最可靠和最常用的方法[1]。但是, 临床工作中, 常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患牙治疗失败。本文总结了在我院诊治的80例RCT失败病例。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科诊治的RCT失败患者80例。年龄18~65岁。纳入条件包括:①有RCT病史。②有自觉症状。即RCT后有冷热刺激痛或自发痛, 牙根有胀痛感, 伴咀嚼困难。③临床表现。窦道不消或反复肿胀, 叩诊阳性或有触痛。④X线。牙周膜增宽, 或根尖有阴影, 根管欠充或超充。⑤牙冠劈裂, X线片示根管自根尖向管口方向有纵形增宽影像或横行阴影。有上述①和②-⑤中任一项即可纳入。
1.2 根管充填后质量评价标准[2]
恰填:根管充填严密, 且根充物和X线的根尖距离为≤2.0 mm。欠填:根管内有阴影, 且根充物和X线根尖>2.0 mm。或根管封闭不严密。超填:根充物超出根尖孔。
1.3 治疗方法
目前, 对于根管治疗失败的再治疗方法, 首选保守性根管治疗。即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片, 分析失败原因, 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先取出原充物, 寻找遗漏的根管, 重新预备根管, 再充填。另外要选择对根管细菌敏感的药物处理根管。合并牙周病的患者, 施以牙周牙髓联合治疗, 根管治疗的同时做牙周基础治疗, 调节咬合, 必要时结合牙周翻瓣术。对于劈裂的患牙, 取下断裂部分, 视情况做牙冠延长术, 冠套修复。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根尖手术。
2结果
80例患者中, 其中37例欠充超充, 16例根管遗漏, 均属根充不完善, 再行治疗后, 其45例患牙肿痛症状消失, 窦道闭合, X显示根间阴影明显缩小。8例患牙由于根管细小, 钙化, 或弯曲, 导致预备不理想, 充填不完善, 症状未改善。19例合并牙周病者, 13例症状得到缓解, 炎症和松动度减轻, 6例Ⅲ°松动, 拔除。8例劈裂牙, 6例断端距龈缘≤4 mm, 经作牙冠延长术后冠套修复, 效果较理想。其余2例牙根松动, 只能将患牙拔除。80例患者治疗失败原因及再治疗效果见表1。
3讨论
目前报道中, RCT的成功率不一, 多为55%~93%, 临床工作中综析失败原因, 大致分以下四方面;①解剖学方面;包括侧支根管, 付根管, 根尖分叉或细小弯曲等。比如具有4根根管的臼齿, 第4根根管容易被错过。另外形状异常或变异的根管, 消毒充填过程中有可能不彻底导致牙髓腔再次的感染。也易导致RCT失败。②医源性方面;如根管侧穿、欠填、超填未发现, 冠部封闭状态不佳, 纸尖, 根捻遗留以及患牙缺乏营养支持, 牙质变脆, 或备牙时去除牙体组织过多及根管制备时扩挫过度而导致牙体折裂等。③根管内微生物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引发的病变。
综上所述, 在根管治疗过程中, 医务工作者一定要熟知根管解剖的形态, 准确掌握操作, 坚持无菌观念, 配合相关的防治方法, 把根管治疗的失败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王嘉德, 高学军.牙体牙髓病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417, 473-476.
根管治疗失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26例根管治疗失败患者, 总计130颗患牙, 纳入标准: (1) 患者进行根管治疗后, 出现咬合痛、肿胀或者是冷热刺激痛, 并且感觉有浮起松动。 (2) 进行口内检查, 发现有窦道存在。 (3) 予以X线检查:根尖部存在较大的稀疏区, 超充填或者是欠充填, 侧充填缺乏严密性, 根管遗漏或者是牙折。
1.2 方法
(1) 根据患者病史, 通过探、视、叩诊以及X线片等检查显示, 对患牙进行临床诊断, 探讨治疗失败的原因。 (2) 检查内容:患者叩诊时是否有叩痛, 有无咬合痛, 是否存在窦道、深的牙周袋、肿胀等情况, 是否有继发龋, 牙冠修复体、充填物的折裂或者是脱落, 是否有牙折等。 (3) 予以X线检查, 是否存在欠填、超填等情况, 充填严密与否, 是否遗漏根管, 根尖周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大小。 (4) 根管治疗的评定标准:患者有自觉症状, 存在窦道或者是未闭合, 叩诊有疼痛;患牙无法咀嚼;根尖周既往无异常而X线检查出现透视区;根尖周既往即存在X线透视区, 且范围不变或者是扩大。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是采用SPSS13.0软件, 计数资料以 (χ—±s)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失败原因有:根管欠充填68例, 所占比率52.3%;超充填17例, 所占比率13.1%:遗漏根管6例, 所占比率4.6%;根管内并发症19例, 所占比率14.6%;牙折20例, 所占比率15.4%;且后牙治疗失败比率较高。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通过上诉结果统计分析, 根管治疗失败主要是由于根管欠充填、超充填、遗漏根管、根管内并发症、牙折等原因造成的, 并且后牙上颌位置操作不便, 失败率较其他部位相对较高。
根管欠充填:本文显示其占失败总人数的比率是52.3%, 是治疗失败的首要原因。根管欠充填, 致使根管内微生物存有发展生存的空间, 为引起根管发生再感染的病原菌提供了生长环境, 导致欠充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口腔医师测出的根管长度不准确; (2) 未将残髓拔除干净; (3) 在做弯曲根管的预备工作时, 有台阶形成或者是发生了根管的偏移; (4) 做根管预备操作时, 未将扩大针抵达牙本骨质界处; (5) 弯曲根管做充填操作时, 没有垂直加压, 导致充填不严密; (6) 用做充填的材料过于粗大或者是糊剂太过于黏稠; (7) 医师技术不佳等等[2]。
根管超充填:亦是根管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占比率为13.1%。造成超充填的原因主要有:在预备根尖1/3处根管时, 医师用力过大, 导致器械超出了根尖孔, 损伤尖周组织;或者是根管充填时, 一些不能被吸收的根充材料, 范围超出了根尖孔, 导致炎性反应的发生。
根管遗漏:所占比率为4.6%, 产生遗漏的患牙主要是后牙;原因可能是由于口腔医师对于根管形态的知识储备认识不足, 对于第二根管的寻找意识不强或者是因为洞型开扩不足, 以及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欠缺等等均可引起遗漏根管的情况发生。因此, 作为医务工作者, 在做后牙根管手术时, 应该仔细认真, 如根管实在是无法找全, 可暂封药1周左右, 第2次患者复诊时, 一般容易找到。此外, 由于侧支根管、根尖分歧部位、副根管、根管间侧支等位置因解剖学因素, 导致感染源不易清净, 也可造成根管治疗失败[3]。
牙折:在开髓孔制备操作时, 未将边缘嵴以及窝洞侧壁等尽量保留下来, 根管预备后管壁过于薄弱;根管预备后未将根管内的消毒液予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造成根管内长期脱钙;根管消毒时, 消毒剂对尖周组织刺激过大;治疗后, 充填物太高, 没有调颌用以消除患牙过早地接触对颌牙, 减低后牙功能尖;没有及时地进行冠修复;患者不遵医嘱, 咀嚼过硬食物, 或者是咀嚼速度过快等等原因, 造成牙折[4], 本文结果显示所占比率有15.4%。
此外, 根尖渗漏:根充材料脱落, 侧充时根管加压不够严密, 口腔微生物经牙冠渗漏到根尖周围组织引发再感染;根管充填时机不当:未按不臭、不痛、不湿三不原则进行充填等等;亦可造成根管治疗失败。
综上所述, 为降低根管治疗失败的概率, 保证临床疗效,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X线检查在根管治疗中是不可或缺的, 它能够将患者的髓腔形态以及结构、所需根管的长度、弯曲是否有畸形、是否有钙化、根尖发育完善与否清晰的呈现出来, 从而避免了根管欠填、超填遗漏、侧穿等的发生。 (2) 医师工作者需对各牙髓腔的解剖结构知识有个充分全面的掌握了解, 根管预备时做到严格规范, 尽可能地将刺激源、根管内细菌以及残余牙髓清除干净, 根管在根管孔处直径尽量保持最大, 在牙本骨质界处做到直径最小, 光滑顺畅, 避免损伤到根尖周组织, 根管消毒时尽量采用低毒高效的消毒剂, 把握好根管的充填时机, 做好冠根封闭地完善工作。 (3) 医师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含量, 增强责任心, 尽量减少误差。 (4) 根管治疗后,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及时冠修复, 需要调合时, 选用复合树脂充填窝洞效果最佳[5]。
摘要:目的 对根管治疗失败原因进行总结探讨。方法 选取126例根管治疗失败患者, 总计130颗患牙, 根据患牙的临床检查、临床表现、诊断, 从根管预备、充填等方面对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失败原因有:根管欠充填68例, 所占比率52.3%;超充填17例, 所占比率13.1%:遗漏根管6例, 所占比率4.6%;根管内并发症19例, 所占比率14.6%;牙折20例, 所占比率15.4%;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根管预备和充填不当, 欠充填或者是超充填、根管遗漏、侧充填不够严密等等原因引起根管内再感染, 导致根管治疗失败。
关键词:根管治疗,再感染,充填,失败原因
参考文献
[1]徐琼, 王阿丹, 石莹.根管治疗失败原因的临床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3) :414.
[2]孙慧斌, 邓婧, 王云.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6 (1) :99.
[3]许亚.根管治疗失败原因及再治疗临床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30 (13) :41.
[4]唐卫容, 吴友农.根管治疗术与牙折的关系[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9, 19 (12) :726.
根管治疗失败 篇6
1 材料与方法
标准菌株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ATCC29212)由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中心实验室提供。
1.1 病例选择
选择34名前来合肥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患者(年龄16~65岁,女性16名,男性18名)。本研究项目取得合肥市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项目研究。
1.1.1 纳入标准
(1)患牙肿胀、叩痛或者产生瘘管;(2)X线片显示患牙根尖周有透射影像;(3)经过根管治疗后时间2年以上。
1.1.2 X线片检查
根管内充填物严密致实,与根管壁之间无空隙,距离根尖0~2 mm,根尖孔外没有超充;冠部充填体没有缺损,与牙齿之间没有空隙,牙齿没有发生继发龋损。
1.1.3 CBCT检查
(1)确认没有牙根以及牙体的隐裂纹;(2)确认没有遗漏根管。
1.1.4 X线片检查和CBCT检查质量控制
所有影像检查的判定由2名牙体牙髓专科医生共同完成。检查者首先要经过培训,统一评价标准。方法是随机选择15个患者(包含根管充填完善的和根管充填不完善的牙齿),检查者分别评分,检验其一致性(Kappa值0.81~0.95)。检查者自身评判的一致性的检查方法是对随机选择的15个患者,3个月前和3个月后分别检查评分,检查其自身一致性(Kappa值0.83~0.96)。
1.1.5 排除标准
(1)牙周袋探诊深度>4 mm;(2)3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3)牙根折裂。
1.2 细菌取样
操作区域消毒:患者上橡皮障(康特,瑞士)后,操作区域使用3%H2O2和2.5%次氯酸钠冲洗。去除患牙冠部充填体,形成冠部入口以后,牙体以及橡皮障再次使用3%H2O2和2.5%次氯酸钠清洗消毒。随后使用棉捻在窝洞和牙体表面取样,血琼脂培养基培养,37℃条件下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确定没有细菌菌落生长情况的出现。
靠近冠部的牙胶利用GG钻(马尼,日本)去除,接着使用H锉(马尼,日本)去除靠近根尖部的牙胶。随后利用X线片和根管长度测量仪确定工作长度,工作长度应距离根尖0.5~2 mm。去除牙胶充填物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用来溶解牙胶。拍X线片确认根管内充填物完全去除。根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5号H锉上下提拉,以使根管内容物充分瓦解。每个根管内使用3根消毒纸尖(美塔,韩国)分别放入根管内,静置15 s,使纸尖充分润湿,随后将纸尖放入低温保存管,保存管中放有1 ml液体牙科用运输培养基(liquid dental transport medium,LDT),(Anaerobe systems,Morgan hill,CA)。LDT是一种缓冲盐运输培养基,可以保持细菌微生物生活,但是会抑制细菌的繁殖,它可以保持厌氧微生物生活72 h[12]。
1.3 PMA处理
临床采样的样本使用涡轮搅拌器30 s混匀,分装入2个透明的微量离心管,每个管中装入500μl菌样,分别加入PMA和不加入PMA。
1 mg PMA(Biotium Inc.Hayword,CA,USA)溶解于200μl 20%的DMSO溶液中,得到5μg/μl的储备液,于-20℃避光保存。菌液中加入PMA储备液至终浓度为10μg/ml,充分混匀后于暗处常温孵育5min。离心管盖子打开,距离650 W卤钨灯20 cm照射5 min。离心管置于碎冰上,防止光照过程中温度上升过高,反应结束后将离心管在8 000 r/min下离心10min,收集菌体用于后续的DNA提取[13]。
1.4 DNA提取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
分别将经过和没有经过PMA处理的样本利用细菌基因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ATP Genomic DNA Mini Kit;ATP Biotech,Taipei,Taiwan)提取基因组DNA,作为荧光定量PCR反应模板。操作按照生产厂家说明书进行。
粪肠球菌的检测采用Taqmanq PCR定量法[14]。上游引物(Pf)为:5'AGAAATTCCAAACGAACTTG-3',下游引物(Pr)为:5'CAGTGCTCTACCTCCATCATT-3',Taqman探针(Pb)为5'-FAM-TGGTTCTCTCCGAAAT-AGCTTTAGGGCTA-TAMRA。
粪肠球菌q PCR的反应体系(25μl)为:Premix Ex TaqTM12.5μl,上下游引物各2.5μl(终浓度1.0μmol/L),Taqman荧光探针1μl(终浓度0.25μmol/L),DNA(标准品或样品)5μl,双蒸水1.5μl补足体积至25μl。q PCR反应程序如下:1个循环:95℃,30 s;40个循环:95℃15 s,60℃120 s,72℃30 s(收集荧光),无熔解曲线过程,反应结束后4℃保存。
每次定量PCR反应都设空白对照(以相同体积的双蒸水取代DNA),每次测定设2个平行样。
1.5 q 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将提取到的DNA标准品采用去离子水10倍梯度稀释,进行PCR反应,以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为横坐标,以临界循环数(cycle threshold,Ct)为纵坐标建立q PCR的标准曲线(图1)。
图1 q PCR的标准曲线Fig 1 The standard curve for q PCR
1.6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软件利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34个根管治疗失败患者细菌样本中有20个(58.8%)检测出粪肠球菌,其q PCR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20名根管治疗失改患者细菌样本中使用PMA-q PCR和未用PMA-q PCR粪肠球菌Ct值变化Tab 1 Mean Ct values of E.faecalis with and without PMA treat-ment of the bacteria samples
注:正态性检验结果,(统计量)W=0.964,P=0.626>0.1,差值服从正态分布;经配对t检验t=4.031,P=0.001
3 讨论
细菌培养鉴定的方法用于各种感染根管内微生物的研究,优点在于可以准确的鉴定出感染微生物的类型[15,16,17,18],缺点则在于敏感性低,费时和费力[19]。因此,传统的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无法揭示牙髓根尖周病感染根管内细菌微生物的多样性。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应用克服了细菌培养方法的这些缺点[19,20,21,22],但是基于PCR的研究方法无法判定扩增的DNA是来自活体细胞还是死亡的细胞,对于疾病病因的微生物学研究这样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夸大实验得到的结论[23,24],而对于抗菌药物的抗菌性能研究,这样的方法则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19]。近年来学者们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利用光敏DNA结合染料PMA和EMA,结合定量PCR判断检测到的DNA是否来自活体微生物细胞[2,10,11]。PMA和EMA只能选择性的修饰死细胞(细胞壁和细胞膜已破损的细胞)“暴露”出的DNA。这一特性使得它可以和定量PCR联合使用,进行选择性的扩增活细胞DNA,不扩增死细胞DNA[25]。但是一些研究发现EMA可以穿透某些细菌的生活细胞细胞膜[10,11,26]。
粪肠球菌在根管治疗失败感染根管内属优势菌,有学者采用PCR法测得根管治疗失败患牙中77%检测出粪肠球菌[4],另有研究发现30例根管充填后的顽固性性根管内感染者有20例检测到粪肠球菌[6],本研究发现根管治疗失败后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检出率为58.8%。
粪肠球菌在感染根管内的致病机制还没有明确,有学者指出粪肠球菌可在含氢氧化钙的根管内存活并形成生物膜结构,并认为根管生物膜形成可能是细菌抵抗常规根管内用药,引发根管内慢性感染的关键[27]。本研究采用PMA结合定量PCR方法检测根管治疗失败感染根管内生活粪肠球菌的数量,初步探讨粪肠球菌的致病机制。
本研究发现使用PMA和不使用PMA试验组中Ct值的差值是0.5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差别的数值不大。说明根管治疗失败感染根管内既有处于生活或者VBNC(viable but nonculturable)状态的粪肠球菌,也有处于死亡状态的粪肠球菌。我们推测根管治疗失败后炎症的产生可能是生活细菌直接作用产生,也可能是由细菌死亡后细胞壁降解产物(例如细菌脂多糖)诱导产生。利用定量PCR可以检测出样本中细菌总量,结合PMA可以检测出生活细菌和死亡细菌的数量,对于根管治疗失败感染根管内细菌的研究使用PMA结合定量PCR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将叠氮溴化丙锭(PMA)与定量PCR(q PCR)技术结合,用于计算根管治疗失败感染根管中粪肠球菌活菌数量。方法:选取34名根管治疗失败患者,提取感染根管内细菌DNA,每个样本分成2份,一份经PMA处理(实验组),一份未用PMA处理(对照组),然后通过q 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粪肠球菌的活菌数量和细菌总量。结果:20例患者(58.8%)细菌样本中检测出粪肠球菌。实验组和对照组Ct值分别为25.12±2.04和24.62±2.02(P=0.001)。结论:对于根管治疗失败感染根管内活菌的研究使用PMA结合定量PCR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根管治疗失败 篇7
关键词:感染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疗,体会
急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炎属于口腔科常见疾病, 患者常需通过根管治疗术予以治疗[1]。在为患者展开根管治疗时, 对根管感染予以有效控制是成功治疗的关键[2]。根管治疗术主要包括传统多次性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两种方法, 其中多次性根管治疗所需时间较长, 患者就诊次数较多且需多次复诊, 治疗期间容易产生抵抗心理[3]。近年来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下, 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在感染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探讨一次及多次性根管治疗的应用效果, 笔者选取88例急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炎患者, 分别采用统多次性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 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诊治急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炎的患者88例 (98颗患牙) , 其中男52例 (58颗) , 女36例 (40颗) ;年龄27~69 (46.1±2.3) 岁;急慢性牙髓炎21例 (24颗) , 牙髓坏死41例 (46颗) , 根尖周炎26例 (28颗)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 (48颗) 和观察组46例 (50颗)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患牙颗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对患牙行X线片检查, 之后对患牙展开常规去龋、开髓、揭髓顶与拔髓等处理, 促使患牙根管口扩大并进行定位, 之后以逐步后退法进行根管预备, 在预备根管时利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对根管进行交替冲洗, 促使根管达适当长度与粗度。对照组在完成根管预备后, 封CP棉捻并进行1w观察, 确保根尖不存在叩痛且根管中未见渗出后展开充填, 或继续换药, 观察后充填。观察组利用一次性根管对患牙进行治疗, 采用消毒纸对根管加以消毒, 之后干燥并进行充填。两组患者在根充时均以侧压法用根充糊剂与牙胶尖展开根充, 所有患者根管充填均完善。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Mohd Sulong疼痛分级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展开评价, 无痛为0级, 轻度疼痛未1级, 有轻微疼痛且经治疗缓解为2级, 疼痛剧烈且有肿胀为3级。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判断:治愈:患者治疗后无任何不适, 牙齿咬合功能恢复正常, 经X线检查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无不适, 牙齿功能尚可, 经X线检查未见异常;无效:患者治疗后有不适感, 经X线检查存在异常。以治愈与有效为治疗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1w后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w后患牙疼痛程度无显著差异 (P>0.05) 。详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治疗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时两组治疗效果为:对照组治愈25例, 有效10例, 无效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治愈28例, 有效12例, 无效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7.0%。术后12个月时两组治疗效果为:对照组治愈23例, 有效11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1.0%;观察组治愈27例, 有效12例, 无效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4.8%;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治疗总有效率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在口腔科疾病治疗中, 根管治疗属于常见方法, 该方法为利用化学与机械方法将根管中感染物质予以有效去除, 同时对根管进行严密充填, 从而对术后感染的发生予以有效预防。根管治疗的关键是对根管感染予以有效预防, 从而对根尖周病及牙髓病等予以有效治疗。
根管治疗常用方法包括一次性根管治疗与传统的多次性根管治疗, 后者治疗步骤为预备根管、根管消毒、根管充填等。诸多临床实践[4,5]证实, 传统多次根管治疗术对于急慢性牙髓炎、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炎等患者有显著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 然而由于患者需多次复诊, 治疗时间较长, 部分患者临床依从性较差, 很容导致治疗效果无法充分实现。近年来一次性根管治疗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应用, 已有研究[6]显示, 非感染根管治疗应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时效果确切, 然而对于感染根管应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时的效果还存在一定争议, 争议热点主要为治疗效果与术后疼痛等两方面内容。根管治疗中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各种操作给根尖周造成的刺激, 然而只要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操作规范合理, 则其引发的术后疼痛并不会比传统多次新根管治疗多。甚至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 一次性根管治疗所用器械较少, 可及时充填, 能够有效避免暂封期间引发根管再次感染所致疼痛, 故而疼痛发生率相对较低。另外, 多次性根管治疗因操作次数较多, 可造成激惹疼痛发生风险升高。本次研究通过对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与采用传统多次性根管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术后1w疼痛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两组患者均为0级及1级疼痛, 且0级及1级疼痛占比间无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程度之间无显著差异。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可知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的治疗总有效率之间无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说明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根管治疗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相当。通过本次临床实践, 笔者认为, 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根管治疗在感染根管治疗时的治疗效果相当, 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十分接近, 而一次性根管治疗只需展开一次操作, 可有效防止多次根管治疗期间细菌侵入的危险, 大大降低再次感染发生率。同时, 治疗操作次数的减少可有效缩短患者病程, 节约治疗所需费用, 患者治疗依从性更高。
综上所述, 在感染根管治疗中, 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性根管治疗具有相似疗效, 且术后疼痛相当, 而一次性根管治疗所用时间较短, 且患者就诊次数较少, 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爽, 冷志勇.感染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3 (7) :1014-1015.
[2]陈英.Vitapex糊剂在乳牙感染根管消毒的疗效观察[J].口腔医学, 2011, 31 (6) :378-379.
[3]赵平.前牙感染性根管一次性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 (9) :封2.
[4]周燕, 卓贤露, 张纲, 等.复方康复新液冲洗消毒感染根管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12, 23 (16) :1492-1493.
[5]吴浩明.感染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疗的短期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3) :151-152.
根管治疗失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我院自2010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口腔病患患者198例, 其中有94例99颗活髓状态的牙髓炎患者, 其中男病患有59例63颗患牙, 年龄为20~35岁, 平均年龄为26.5岁, 而女病患有35例36颗患牙, 年龄为19~30岁, 平均年龄为23.5岁, 且均为活髓牙其牙周组织良好无损坏, 其中前牙有38颗, 前磨牙有37颗, 磨牙有24颗,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 (使用活髓牙失活后根管治疗) 47例病患50颗患牙和对照组 (使用拔髓后根管治疗) 47例病患49颗患牙, 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使用活髓牙失活后根管治疗:首先给予患牙用隔湿棉把唇侧分隔, 然后把开口器及洗管放置口内, 再使用柱状或球状磨针把患牙的自咬牙合面进行开孔, 直至看见牙髓, 然后使用棉球把失活剂包裹 (不能太厚同时不能把失活剂漏出) 放置牙髓处, 在使用暂封剂 (氢氧化钙) 进行暂封, 过三天后把暂封剂以及失活剂打开取出, 再对患牙使用扩大针及拔髓针进行根管治疗, 在根管治疗完成后对患牙进行根充治疗, 首先使用牙胶尖把以调好的根管糊剂进行充填同时把牙胶尖充填在根管内, 在根管充填完毕后使用暂封剂暂封, 在过三天后无任何异常状态可进行永久性封闭或给予牙冠进行修复。
1.2.2 对照组
使用拔髓后根管治疗:首先对患牙给予局部麻醉, 然后用隔湿棉把唇侧分隔, 然后把开口器及洗管放置口内, 再使用柱状或球状磨针把患牙的自咬牙合面进行开孔, 直至看见牙髓 (注意在开髓顶时不能把髓顶开得过大) 然后使用扩大针及拔髓针进行根管治疗, 在根管治疗完成后对患牙进行根管充治疗, 首先使用牙胶尖把以调好的根管糊剂进行充填同时把牙胶尖充填在根管内, 在根管充填完毕后使用暂封剂暂封, 在过三天后无任何异常状态可进行永久性封闭或给予牙冠进行修复。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无疼痛, 牙齿感觉正常。有效:牙齿有轻微疼痛但不需要止痛药。无效:疼痛, 在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均疼痛, 服用止痛药均无效[1]。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使用活髓失活后根管治疗, 其显效的有29例30颗患牙, 有效的有17例18颗患牙, 无效的有1例2颗患牙, 术后出现残髓炎的1有例1颗患牙, 总有效率为97.9%, 而对照组使用拔髓后根管治疗, 其显效的有21例22颗患牙, 有效的有16例16颗患牙, 无效的有10例11颗患牙, 术后出现残髓炎的有6例7颗患牙, 总有效率为78.7%, 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论
根管治疗是针对牙齿、牙髓及根尖病变的一个治疗过程, 通过用于牙髓患牙髓炎以及根尖周炎等炎症治疗, 在给予患牙根管治疗时, 可选择给予失活术后进行根管治疗或在拔髓术后给予根管治疗两种治疗方式, 失活术是通过一种使用失活剂 (三氧化二砷) 把牙神经和血管以及组织麻醉和阻断后使用拔髓针把牙髓拔除的一种方法, 而拔髓术则是一种使用麻醉药物把患牙局部麻醉后使用拔髓针把牙髓拔除的一种方法, 在常规的根管治疗中, 一般会使用拔髓术, 其中在拔髓的过程中可使用局麻醉后拔髓, 也同样可使用失活后拔髓再给予根管治疗, 但在这两种拔髓术当中, 直接拔髓后根管治疗后遗症大, 术后不良反应率高, 并发症高, 对患者的疼痛刺激也较高, 而失活后拔髓则明显对比前者要低 (本文数据可得出) , 主要差别在于局麻后拔除牙髓时对患者牙髓刺激较大, 而失活后拔髓反应明显减小[2]。
综上所述, 使用活髓牙失活后根管治的效果比拔髓后根管治疗的效果明显, 对病患的疼痛刺激少, 术后反应率低, 后遗症低, 并发症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亚丽, 赵广军.活髓牙失活后根管治疗与拔髓后根管治疗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6) :1003-1005.
【根管治疗失败】推荐阅读:
牙根根管治疗05-15
根管治疗期间痛06-11
根管治疗一次法05-24
显微根管治疗术08-21
根管治疗术一次法01-15
弯曲根管临床治疗体会12-09
一次性根管治疗01-04
根管治疗术的护理配合论文06-26
决策失败与执行失败11-30
相亲失败者≠失败者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