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固醇检测

2024-05-23

总胆固醇检测(共6篇)

总胆固醇检测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TBA与血清TC检测对肝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250例肝病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87例肝癌患者设对照组, 163例肝硬化患者设研究组, 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设观察组, 对比三组的血清TBA、TC水平。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血清TC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 而两组血清TBA水平则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相较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 A级与B级的TC水平均明显高于C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A级与B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B、C三级的血清TBA水平有明显差异, 且其水平随Child-Pugh分级升高而提高。结论 总胆汁酸与血清总胆固醇检测可反映肝损伤进展, 两者联用可提高肝硬化诊断的灵敏性, 对诊断肝病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肝病,总胆汁酸,总胆固醇

肝病对人类健康存在严重威胁, 提高肝病检出率对提升患者生存率并改善人其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临床多采用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等指标进行肝脏功能测定, 近年临床实践发现血清总胆汁酸 (TBA) 与总胆固醇 (TC) 对测定肝脏功能具有更重要意义[1]。为分析血清TBA和TC检测对肝病诊断的价值, 本研究对250例患者与30例健康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250例肝病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87例肝癌患者设为对照组, 163例肝硬化患者设为研究组, 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相关诊断标准[2]。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设观察组, 对照组男女比例53:34, 年龄49~76岁, 平均 (61.79±11.80) 岁;研究组男女比例82:81, 年龄49~79岁, 平均 (62.50±10.94) 岁, 按Child-Pugh分级分A级72例, B级60例, C级3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3:47, 年龄47~78岁, 平均 (62.71±10.96) 岁。三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行5 m L静脉血抽取, 置于真空采血管, 以3000 r/min行10 min低速离心, 留取上层血清进行检测。选用日本公司生产的HI 7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上海科华试剂。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受检者血清TBA、TC水平, 观察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TBA、TC水平[3]。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受检者血清TBA、TC水平对比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血清TC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 而两组血清TBA水平则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相较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观察组对比, #P<0.05

2.2 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TBA、TC水平对比

分析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 A级与B级TC水平均高于C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级与B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B、C三级血清TBA水平有明显差异, 且其水平随Child-Pugh分级升高而提高, 见表2。

注:与A级对比, #P<0.05;与B级对比, &P<0.05

3 讨论

TBA属于胆汁的主要成分, 其生成代谢情况与肝脏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对肝排泄功能与肝实质损伤情况具有重要反映作用;而TC对肝脏功能障碍与受损情况具有特异性反映, 据相关文献报道, 肝硬化患者T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表明血清TBA与TC是进行肝功能检测的灵敏指标[4]。为进一步分析并证实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本研究对250例肝病患者与30例健康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究血清TBA与TC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 从而为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血清TBA主要合成于肝细胞中, 之后分泌至胆汁中并通过胆盐形式排入肠腔, 在肠腔中约89%TBA可被吸收并返回肝脏进行再次利用, 从而形成TBA循环过程, 由此可知健康者的血清TBA水平较低[5]。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受检者的观察组TBA显著低于肝病患者, 亦证实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而肝癌与肝硬化患者TBA水平高于健康者原因在于其肝细胞受损, 致使肝细胞的细胞群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致肝脏合成、分解功能发生障碍, 从而减少门静脉中TBA。同时已有研究表明, TBA水平随肝功能恶化而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以肝功能Child-Pugh的C级患者水平升高最明显, 与本次研究实验结果较为一致[6]。提示血清TBA与肝功能的代偿程度关系密切, 临床可通过血清TBA检测以监测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 肝病患者T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 原因在于胆固醇主要合成于肝脏中, 而肝脏细胞兼具合成与分解胆固醇的双重功能, 在肝脏功能出现障碍或受损情况下, 胆固醇合成关键成分减少, 从而致使血清TC水平下降[7]。此外Child-Pugh分级A级与B级的TC水平均明显高于C级, 而A、B级无明显差异, 表明当患者肝功能处于A、B两级时, 其肝脏对血清TC的合成能力基本一致, 但当肝功能损伤至C级时, 其对血清TC合成能力明显减弱。由此可知, 血清TBA与TC水平相较于健康者具有显著差异, 均可作为肝病诊断与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有研究提出, 血清前白蛋白对肝病诊断亦具有重要意义[8]。本次受研究时间与样本量限制未能进行详细探讨, 还待大样本研究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 TBA与TC检测可反映肝损伤进展, 属于肝功能评价重要指标, 对判定患者病情与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天会.肝病患者血清胆固醇与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1) :19-20.

[2]吴瑞宗.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4, 20 (34) :45-46.

[3]张俊萍.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6) :132.

[4]张丽.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诊断肝病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2) :176-177.

[5]蹇洁.血清总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检测对肝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6) :2420-2421.

[6]孙庆梅.血清酶联合血清总胆汁酸在肝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3, 19 (21) :58-59.

[7]胥光亮.肝病患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诊断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7) :196-197.

[8]王秀霞.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肝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91-93.

总胆固醇检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7月—11月门诊患者和单位体检人员, 其中男297例, 女161例, 年龄21岁~67岁, 平均年龄46岁。

1.2 方法

采血前3 d禁止饮酒, 低脂饮食, 空腹12 h以上, 用真空抽血管清晨肘静脉采血, 2 h内分离血清, 当日检测。用美国魅力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转氨酶和血脂 (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 , 其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采用酶偶联比色法, 丙氨酸转氨酶采用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 (IFCC) 推荐法, 试剂均购自浙江东瓯诊断产品有限公司, 以上检测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甘油三脂 (TG) >1.7 mmol/L, 总胆固醇 (TC) >5.7 mmol/L, 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标准:男丙氨酸转氨酶 (ALT) >40 U/L, 女ALT>31 U/L[1]。

2 结果

458例脂肪肝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检测情况如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11例, 占总人数的68%;甘油三酯升高413例, 占总人数的90%;总胆固醇升高98例, 占总人数的21%;丙氨酸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同时升高287例, 占总人数的63%;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固醇同时升高45例, 占总人数的10%;三项指标均正常56例, 占总人数的12%。

3 讨论

肝脏在体内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 也是脂类代谢的中枢, 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与合成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肉食量增多, 而运动量却逐渐减少, 因此一些代谢性疾病如高血脂和脂肪肝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俗称“富贵病”。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这与高脂肪、高蛋白以及饮酒过量不无关系。由本组结果可以看出, 轻度脂肪肝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而中重度患者就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丙氨酸转氨酶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酶学指标, 结果显示68%的检测者有不同程度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 说明脂肪肝患者已存在肝细胞病理损伤。这是由于肝细胞内大量脂肪蓄积, 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 导致肝脏正常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肝功能异常。检测结果显示90%的受检者甘油三酯升高, 这是由于脂肪肝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 引起肝脏对脂肪酸的利用减少、合成增加, 脂肪酸分泌或排泄障碍, 酯化成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堆积。血脂在体内的过分堆积, 可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 脂肪酸损害肝细胞, 从而导致肝功能受损丙氨酸转氨酶升高, 形成恶性循环。

本组结果表明, 脂肪肝患者肝细胞病理损伤十分明显, 血脂代谢紊乱, 脂肪肝应及时从饮食、运动、药物上进行控制和治疗, 否则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 肝纤维化发病率达25%, 且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 脂肪肝患者中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高于非脂肪肝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和血脂指标的检测对于脂肪肝的诊断, 及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总胆固醇检测 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中胆固醇的比例也在逐步升高,因此摄入的胆固醇也越来越多。而胆固醇摄入过多所引发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后者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研究高胆固醇饮食对KM小鼠血清胆固醇的影响,以及高胆固醇饮食时间不同对KM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动物:12只KM小鼠,雌雄各半,四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胆固醇饮食组,每组6只。普通饲料和KM小鼠由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高胆固醇饲料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购入。

1.2 方法[2]

饲养:高胆固醇组小鼠喂饲高胆固醇饲料(胆固醇0.5%,猪油10%,蛋黄粉10%,维持料59.5%,蔗糖20%),共3个月。对照组小鼠喂饲普通饲料,喂养3个月。

1.3 标本制备

尾静脉取血,室温下静置2h,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置4度保存。

1.4 总胆固醇的测定

采用两点终点法测定,所测试项目的波长、反应时间和标本量等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和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操作手册进行设置。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表示,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法。

2 结果

高胆固醇饮食时间梯度对KM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KM小鼠高胆固醇组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胆固醇水平升高。高胆固醇饮食2个月后,胆固醇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并与时间呈正相关。见表1。

3 讨论

与正常组比较:*P<0.05,前后时间点比较:△P<0.05

胆固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但当进食过多胆固醇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固醇在肝脏中代谢障碍[3],可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导致血清胆固醇等脂类水平的升高。胆固醇在肝脏中蓄积[4],可影响肝脏的功能,致使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发生改变。

本实验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喂养小鼠高胆固醇饲料,复制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并初步探讨了高胆固醇饮食时间对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随机分组的小鼠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差异,高胆固醇饲料喂饲1个月时,小鼠胆固醇水平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高胆固醇饲料饲喂2个月,与高胆固醇饲料饲喂1个月相比较,小鼠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高胆固醇饲料饲喂3个月,与高胆固醇饲料饲喂2个月相比较,小鼠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这些数据表明,长期高胆固醇饮食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接下来将探讨胆固醇饮食对人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为预防人高胆固醇血症提高数据支持。

摘要:目的检测高胆固醇饮食对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饲料饲养KM小鼠3个月,第0、1、2、3月尾静脉取血,常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变化。结论:成功建立高胆固醇小鼠模型,在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KM小鼠总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并与时间呈正相关。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肝脏

参考文献

[1]Luomala M,Paiva H,Thelen K,et a1.Osteopontin levels are associatedwitll cholesterol synthesis nl~rkers in mildly hyperoholesterolemia patients[J].Acta Cardiol,2007,62(2):177-81.

[2]程筱雯,江志奎,朱华庆等.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兔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c反应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2):147-50.

[3]王浩,张泽生,等.高胆固醇膳食对大鼠和仓鼠肝脏HMG—CoA—R、LDL—R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10):192-194.

总胆固醇检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8例癫痫患者 (设为治疗组) , 18例均经临床检查及脑电图确诊。男10例, 女8例, 年龄26~50岁, 平均 (38.2±5.1) 岁;病程6~36个月, 平均 (12.5±5.9) 个月;癫痫发作时肌阵挛10例, 肌张力丧失8例。另选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 (对照组) , 男6名, 女12名;年龄25~52岁, 平均 (36.1±6.8)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治疗方法

患者癫痫发作时处在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的状态时, 基本原则是给予吸氧、防护, 以尽快制止发作, 预防外伤和其他并发症。在病房及门诊进行单一苯妥英钠治疗, 100mg/次, 2~3次/日, 饭后服用, 数日后逐增至600mg/d, 稳定后用维持量。治疗组在治疗1年后采血检测。

1.3 检测方法

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抽血前均禁食8~9h, 空腹静脉穿刺采血, 采血前禁食。血清中加入提取剂, 提取胆固醇, 取上清抽提液加入显色剂、硫酸显色后, 比色测定求其含量[1]。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描述。两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分别为 (4.0 8±0.28) m m o l/L、 (4.0 3±0.30) m m o l/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2, P>0.05) 。两组治疗后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分别为 (3.96±0.34) mmol/L、 (7.03±0.45) 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09, P<0.01) 。

3 讨论

癫痫为发作性疾病的一种, 主要是由于脑内的神经元群过度异常放电, 造成阵发性的脑功能障碍。这种脑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很多形式, 最多见的就是抽搐现象。多数的癫痫患者都有过多次病情反复发作的经历。最新医学发现, 通过系统、科学的医学方法治疗后, 大部分的癫痫病患者可以完全治愈。但是若患者所选的治疗方法不正确, 可能导致治疗的时间越长, 就越会出现癫痫反复频繁发作的情况, 因此需特别注意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有些抗癫痫药仅仅能够控制病情, 如突然停药, 出现反弹现象后病情反而会加重。根据统计, 大多数患者服用过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 服用一定时间后便停药;停药后, 神经元放电即刻反弹, 病情逐渐加重, 再着急吃药, 导致效果不明显, 于是加大药量一段时间后, 大脑明显损伤, 严重时即使癫痫不发作精神也不再正常[2]。

苯妥英钠为抗癫痫药和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治疗全身强直-阵孪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 (局限性发作) 和癫痫持续状态。也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发作性舞蹈手足多动症、发作性控制障碍 (包括发怒、焦虑和失眠的兴奋过度等的行为障碍疾患) 、肌强直症及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时心脏传导障碍等。本品也适用于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 对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疗效较差[3]。

到目前为止, 各种各类抗癫痫药物对患者的认知、行为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例如长时间使用苯妥英钠可致智力减退, 长期服用卡马西平、扑米酮、乙琥胺、丙戊酸等可对儿童行为及学习均产生不利影响, 并可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等, 但绝不能因此拒绝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通过本文的研究, 苯妥英钠可升高癫痫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 所以注意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参考文献

[1]丁家华, 王鸿利, 王艾丽, 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476.

[2]高吉照, 焦玉清, 卢思广.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7 (4) :312-316.

总胆固醇检测 篇5

关键词:血清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老年人

随着当前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血清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四项生化指标, 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笔者收集了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619例健康老年人 (平均年龄大于60岁) 和388例健康成人 (平均年龄小于55岁) 同时测定上述四项指标, 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 以观察老年人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水平与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查体的健康人群 (55岁以下者) 388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261例, 女性127例, 平均年龄 (35.0±9.6) 岁。同期选取619例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为老年组, 男514例, 女105例;其中60~69岁361例, 70~79岁209例, 80岁以上者49例。

1.2 仪器和试剂

采用日本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生化试剂, 质控品为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临床化学质控血清 (批号509un) 。

1.3 方法

空腹8h以上清晨采静脉血, 2h内分离出血清。采用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严格质量控制下进行规范化操作, 测定所需各项试验指标的数值。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比较分析两组各年龄阶段四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见表1。

注:**与对照组作t检验P<0.001, 有极其显著差异;*P<0.05, 有差异

2.2 通过对619例老年人检测结果按年龄不同划组分析

结果发现, 老年人各年龄组之间血液中的血清葡萄糖和总胆固醇均无显著性差异, 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而是维持较稳定的水平, 其95%的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3.8~7.6mmol/L, 总胆固醇:3.7~8.5mmol/L。

2.3 老年人血液中尿素氮的水平

60~79岁随年龄增长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60~69岁与70~79岁有显著性差异, 而到80岁以后增加缓慢, 维持在一个新的水平, 其95%参考范围3.7~9.0mmol/L。

2.4 老年人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

60~69岁与70~79岁和80岁以上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而70~79岁与80岁以上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三组中60~69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95%参考范围0.34~3.8mmol/L。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甘油三酯的含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到80岁以后又比70~79岁组偏高, 这是与报道不同之处。

3 讨论

血液中的血清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结果, 可以直接反映老年人机体肾脏功能、糖类代谢、脂质代谢等状况[1], 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提供准确依据。众所周知, 老年人群由于年龄的增长, 生理功能随之逐渐减退, 其中肾脏功能、糖类、脂质代谢也必受到影响。

笔者所测定的结果, 发现老年人血清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偏高于正常中青年人群。老年人血液和周围组织的脂蛋白脂肪酶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下降, 以致影响脂肪的廓清和胆固醇代谢, 使老年人对食物中的胆固醇消化吸收显著降低。由于老年人胰腺脂肪酶的分泌量减少和小肠黏膜所特有的甘油-酯酰基转移酶的作用降低, 致使老年人对脂肪的消化速度减慢, 脂肪吸收率也降低。

老年人的血脂水平、血浆脂蛋白随着年龄也发生变化, 血脂总量随增龄而增加, 大多数老年人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有增高趋势;老年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耐受性降低, 且主要发生在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 以致老年人血液中糖的水平偏高;血液中尿素氮的高低, 则代表了肾脏功能和老年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能力。

肾脏功能随年龄而衰退, GFR与浓缩功能减退, 尿素氮常作为肾脏功能衰退的指征。上述四项指标的水平与老年人物质代谢特点和正常生理功能减退, 体力活动减少[2], 以及饮食起居较有规律、生活水平、保健知识提高有关, 笔者所报道80岁老年人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与同类报道的不同之处, 是否与地区的差异、样本数目过少有关, 今后仍需将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牟善初, 张晓英.我国近10年来老年肾脏病学的发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7, 27 (3) :18.

总胆固醇检测 篇6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逐步升高[1]。大量研究结果显示, 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最大的危害是引起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而胆固醇水平每降低1%,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可以降低2%[2]。因此, 定期检测胆固醇水平, 对血脂异常的防治以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 有些疾病在用药期间也需要对胆固醇水平进行监测, 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或防止高胆固醇产生, 例如使用他汀类血脂调节药时就要求定时检查胆固醇总量, 以确保治疗的连续有效, 而使用治疗痤疮的异维甲酸时, 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就包括了高胆固醇, 也需要对胆固醇水平进行持续的监测。

胆固醇在人体内有着广泛的生理作用, 主要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血液总胆固醇是临床基本检测项目, 常规工作中多使用生化分析仪进行酶法定量检测[3]。由于定期检测胆固醇水平的需求以及日益上升的医疗成本, 因此操作简单、测量快速准确、价格合理的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应运而生。使用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 能随时检测患者胆固醇水平, 为高血脂潜在患者提供预警, 从而为健康生活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 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现状

便携式检测产品早在1940年代就已在美国上市[4], 发展到今天, 便携式检测产品的类型从最初的检测血糖、妊娠, 扩展到监测血凝状态、心肌损伤、酸碱平衡、感染性疾病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使用的场所, 从事故现场、家庭, 延伸到了病房、门诊、急诊、监护室、手术室甚至海关、社区保健站、私人诊所等;应用的领域也已经从临床扩展到食品卫生、环境检测、禁毒、法医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在美国陆续上市, 近年来我国市场上也开始出现该类产品, 目前国内外上市的胆固醇检测产品中, 基本都采用了酶法为基础的原理, 通过比色或者检测仪获得测定的结果。下面本文就目前市售的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进行分类介绍。

2.1 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仪

便携式胆固醇仪产品通常分为电子检测仪和检测试纸两部分, 其中检测仪结构功能与血糖仪类似, 主要用于对试纸反应结果的定量测定。检测试纸主要分为化学试纸和电极试纸两类, 化学试纸上固定有检测血脂所需要的酶和显色剂, 电极试纸通过丝网印刷等方式在绝缘基片上印刷电极, 并在电极上固定上酶和电子传递剂。检测时将待测血样滴加在试纸反应区, 试纸插入检测仪后, 用检测仪测定反应所生成的颜色物质的量或者电极上的电流量即可获得血液胆固醇含量。

目前市售的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仪器大部分为国外品牌, 主要为瑞士罗氏诊断公司的Accuchek®爱康全快速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检测仪, 美国Cardiochek公司多功能血脂分析仪, 美国百美胆固醇检测仪, 韩国Infopia公司血脂检测仪, 台湾勤立血糖胆固醇尿酸多功能仪, 台湾五鼎血糖胆固醇检测仪等。这些公司生产的胆固醇检测仪涵盖了酶法、电化学法等多种方法, 具有体积小、试纸条一次性使用、微量采血、直接数字显示等功能, 非常适合家庭使用, 进行自我血脂监测管理。而国内胆固醇检测仪器开发起步较晚, 工艺和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仅有健康在线公司开发出具有胆固醇检测功能的干式血尿生化分析仪。此外, 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中, 美国Cholestech®快速血脂分析系统与上述产品相比, 体积虽然更大, 但是检测结果更加快速、准确, 适合于门诊、社区医院的使用。

2.2 刻度计式胆固醇检测产品

刻度计式胆固醇检测产品是一种基于酶法原理的的产品, 最早由美国Chemtrak公司成功开发[5], 目前已有美国Accu Tech、Home Access Health等多家公司开发出类似产品。该类产品的外形小巧, 采用塑料壳体内置试纸条的结构, 塑料壳体表面开有长条型观察窗, 观察窗旁边印刷刻度线, 用于对试纸反应结果的观测与读取。使用时将血样滴加至加样孔, 血样在重力作用和毛细作用下向下滤过实现红细胞与血清的分离, 血清最后到达反应试纸并与试纸上固定的酶和显色剂反应, 能够在试纸上呈现一定高度的色带, 色带的高度与血样中胆固醇含量成正比。反应结束后根据刻度线读取色带的高度, 并通过产品附带的读数卡进行数据转换获得胆固醇含量的值。这类产品体积小、检测快速、一次性使用并且价格适宜, 非常适合家庭使用进行胆固醇的监测。

2.3 比色型胆固醇检测产品

比色型胆固醇检测产品一般采用酶法原理, 通常为半定量测试产品。该类产品结构较简单, 一般为试纸为基本结构, 在试纸上固定有胆固醇检测生化反应所需的酶以及显色剂, 使用时将待测血液滴加至试纸上, 反应完成后在试纸背面呈现一定的颜色变化, 将最终的颜色与比色卡进行对比, 即可获得胆固醇检测的结果。目前国外上市产品主要为美国Chematics公司、Health-chem diagnostics公司和英国Testinprivate的胆固醇检测试纸。此类产品具有价格便宜、一次性使用、检测结果快速的特点, 但是其精确度稍逊与前两类产品。

3 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的发展趋势

3.1 血脂多参数复合

血清总胆固醇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高血脂相关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总胆固醇又可进一步分为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此外还有甘油三酯等常用指标, 在临床诊断高血脂时往往也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 因此将血脂的多种参数复合在一起便携式检测产品, 对疾病进行全面的检测与诊断会更加有效, 也将是胆固醇检测产品的主要趋势。但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结构类似, 在固相基质上进行分离存在技术难度, 目前能实现这些功能的便携式产品还不多。另外, 在糖尿病监测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将胆固醇检测与已成熟的血糖检测集成在一起, 研制小巧、廉价、便携、多参数的血脂测定仪也会是以后的发展趋势之一[6]。

3.2 胆固醇高效生物传感器

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仪的技术核心是生物传感器, 目前市场上产品主要采用以显色反应为基础的反射比色法[7], 该法具有灵敏度高, 准确性好, 但是它易受胆红素、磷脂、甘油、抗坏血酸等的干扰, 因此开发高效的生物传感器对产品的开发尤为关键。近年来对胆固醇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化学式与光学式两类系统的开发, 包括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导电特性的聚合物以及合成简单、均匀度好, 稳定性高的溶胶凝胶类作为固酶基质, 研制了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胆固醇电化学传感器, 用鲁米诺等新型发光剂、光纤材料等用于光学传感器[8]。同时, 传感器电极的批量制备与丝网印刷技术或微机电技术密切相关, 这些技术的发展都是胆固醇检测仪器开发的关键所在。

3.3 家用检测产品

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与血糖仪相比, 进入家庭自测用的情况还不多。在欧美发达国家, 由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 已经实现了产品的开架销售, 包括电子式的检测仪器产品以及非电子式的刻度计式产品和比色型产品。而国内对胆固醇家用产品的开发以及推广均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监控的重视, 家用自测性胆固醇产品进入家庭也是大势所趋。家用检测产品需要满足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检测快速等特点, 同时胆固醇指标检测的频率不如血糖频繁, 因此一次性使用的非电子式产品如ACCU TECH公司的CHOLESTRAK®产品会受到很多用户的青睐。

4 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类血清胆固醇水平逐步升高, 与之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也在逐年升高, 因此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的开发具有着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以及社会意义。过去, 便携式胆固醇产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国内相关产品的开发还比较少, 但随着胆固醇检测仪技术的成熟, 便携式产品的价格会快速下降, 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也会大幅提高, 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在血糖仪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 开发便携式胆固醇检测产品从而扩展目标市场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20.

[2]Deepti Surabattula.Usability of home cholesterol test kits andtheir impact on patients’decision[D].Andhra University, 2002.

[3]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脂测定推荐方法.二、血清总胆固醇酶法测定 (草案) [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5, 18 (3) :185-186.

[4]Gimino, P., &Liang, B.A..Trends in home self-test kits[J].Hospital Physician, 1998, 34 (5) , 42-47.

[5]Michael P.Allen, Anthony Delizza, Urs Ramel, et al.Noninstrumented Quantitative Test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forDeterminingCholesterol[J].Clin.Chem.1990, 36 (9) :1591-1597.

[6]李光, 管文军, 姚海峰.便携式糖尿病血液检测仪器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3 (4) :30-32.

[7]廖静敏.胆固醇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 2005.

上一篇:药物中的纳米材料下一篇:矿用电机车司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