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总胆固醇(共8篇)
血清总胆固醇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TBA与血清TC检测对肝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250例肝病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87例肝癌患者设对照组, 163例肝硬化患者设研究组, 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设观察组, 对比三组的血清TBA、TC水平。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血清TC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 而两组血清TBA水平则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相较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 A级与B级的TC水平均明显高于C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A级与B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B、C三级的血清TBA水平有明显差异, 且其水平随Child-Pugh分级升高而提高。结论 总胆汁酸与血清总胆固醇检测可反映肝损伤进展, 两者联用可提高肝硬化诊断的灵敏性, 对诊断肝病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肝病,总胆汁酸,总胆固醇
肝病对人类健康存在严重威胁, 提高肝病检出率对提升患者生存率并改善人其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临床多采用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等指标进行肝脏功能测定, 近年临床实践发现血清总胆汁酸 (TBA) 与总胆固醇 (TC) 对测定肝脏功能具有更重要意义[1]。为分析血清TBA和TC检测对肝病诊断的价值, 本研究对250例患者与30例健康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250例肝病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87例肝癌患者设为对照组, 163例肝硬化患者设为研究组, 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相关诊断标准[2]。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设观察组, 对照组男女比例53:34, 年龄49~76岁, 平均 (61.79±11.80) 岁;研究组男女比例82:81, 年龄49~79岁, 平均 (62.50±10.94) 岁, 按Child-Pugh分级分A级72例, B级60例, C级3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3:47, 年龄47~78岁, 平均 (62.71±10.96) 岁。三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行5 m L静脉血抽取, 置于真空采血管, 以3000 r/min行10 min低速离心, 留取上层血清进行检测。选用日本公司生产的HI 7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上海科华试剂。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受检者血清TBA、TC水平, 观察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TBA、TC水平[3]。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受检者血清TBA、TC水平对比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血清TC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 而两组血清TBA水平则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相较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观察组对比, #P<0.05
2.2 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TBA、TC水平对比
分析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 A级与B级TC水平均高于C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级与B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B、C三级血清TBA水平有明显差异, 且其水平随Child-Pugh分级升高而提高, 见表2。
注:与A级对比, #P<0.05;与B级对比, &P<0.05
3 讨论
TBA属于胆汁的主要成分, 其生成代谢情况与肝脏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对肝排泄功能与肝实质损伤情况具有重要反映作用;而TC对肝脏功能障碍与受损情况具有特异性反映, 据相关文献报道, 肝硬化患者T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表明血清TBA与TC是进行肝功能检测的灵敏指标[4]。为进一步分析并证实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本研究对250例肝病患者与30例健康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究血清TBA与TC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 从而为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血清TBA主要合成于肝细胞中, 之后分泌至胆汁中并通过胆盐形式排入肠腔, 在肠腔中约89%TBA可被吸收并返回肝脏进行再次利用, 从而形成TBA循环过程, 由此可知健康者的血清TBA水平较低[5]。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受检者的观察组TBA显著低于肝病患者, 亦证实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而肝癌与肝硬化患者TBA水平高于健康者原因在于其肝细胞受损, 致使肝细胞的细胞群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致肝脏合成、分解功能发生障碍, 从而减少门静脉中TBA。同时已有研究表明, TBA水平随肝功能恶化而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以肝功能Child-Pugh的C级患者水平升高最明显, 与本次研究实验结果较为一致[6]。提示血清TBA与肝功能的代偿程度关系密切, 临床可通过血清TBA检测以监测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 肝病患者T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 原因在于胆固醇主要合成于肝脏中, 而肝脏细胞兼具合成与分解胆固醇的双重功能, 在肝脏功能出现障碍或受损情况下, 胆固醇合成关键成分减少, 从而致使血清TC水平下降[7]。此外Child-Pugh分级A级与B级的TC水平均明显高于C级, 而A、B级无明显差异, 表明当患者肝功能处于A、B两级时, 其肝脏对血清TC的合成能力基本一致, 但当肝功能损伤至C级时, 其对血清TC合成能力明显减弱。由此可知, 血清TBA与TC水平相较于健康者具有显著差异, 均可作为肝病诊断与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有研究提出, 血清前白蛋白对肝病诊断亦具有重要意义[8]。本次受研究时间与样本量限制未能进行详细探讨, 还待大样本研究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 TBA与TC检测可反映肝损伤进展, 属于肝功能评价重要指标, 对判定患者病情与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天会.肝病患者血清胆固醇与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1) :19-20.
[2]吴瑞宗.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4, 20 (34) :45-46.
[3]张俊萍.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6) :132.
[4]张丽.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诊断肝病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2) :176-177.
[5]蹇洁.血清总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检测对肝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6) :2420-2421.
[6]孙庆梅.血清酶联合血清总胆汁酸在肝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3, 19 (21) :58-59.
[7]胥光亮.肝病患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诊断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7) :196-197.
[8]王秀霞.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肝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91-93.
血清总胆固醇 篇2
饮食治疗
日常饮食中其实有许多不含胆固醇的食物,包括硬壳果类,如杏仁、核桃。五谷类,蛋白水果类,果酱果冻。
此外还有蔬菜类,花生、花生酱、植物性油脂及人造奶油、面筋、豆类与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尤其多吃水果,水果含果胶,也能降低胆固醇。
一般认为健康成人和不伴有冠心病或其它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相当于1个鸡蛋黄中含的胆固醇量)。而伴有冠心病或其它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200毫克。
在饮食上最好使用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芹菜、玉米、燕麦等;茶叶中的茶色素可降低血总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绿茶比红茶更好;维生素C与E可降低血脂,调整血脂代谢,它们在深色或绿色植物(蔬菜、水果)及豆类中含量颇高。
限制高脂肪食品:如动物内脏,食植物油不食动物油
胆固醇在食物中的分布
通常,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低于100毫克的食物称为低胆固醇食物,如鳗鱼、鲳鱼、鲤鱼、猪瘦肉、牛瘦肉、羊瘦肉、鸭肉等;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为100~200毫克的食物称为中度胆固醇食物,如草鱼、鲫鱼、鲢鱼、黄鳝、河鳗、甲鱼、蟹肉、猪排、鸡肉等;而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为200~300毫克的食物称高胆固醇食物,如猪肾、猪肝、猪肚、蚌肉、蛀肉、蛋黄、蟹黄等。
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高胆固醇的食物。
总胆固醇偏高吃什么好
总胆固醇偏高的患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降低总胆固醇。首先,总胆固醇偏高的患者应摄入足量的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马铃薯、椰菜、花椰菜、草莓、番木瓜和深绿色多叶蔬菜等,能提高人体血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保证血管畅通。
其次,总胆固醇偏高的患者还应多吃一些含有纤维的食物。比如蘑菇、木耳、海带、裙带菜、洋葱、南瓜、地瓜等。
多吃一些鱼类对总胆固醇偏高的患者也是十分有益的。当吃鱼的次数达到每周1次甚至每天1次时,能有效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量。
另外,大豆制品也较为适合总胆固醇偏高的患者。例如大豆、小豆、绿豆、豌豆、蚕豆等。少吃肥肉和荤油,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
饱和脂肪广泛存在于肉、蛋、奶类食物中,尤其以肥肉、荤油和内脏的饱和脂肪含量为最多。饱和脂肪具有促进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生高的作用,其效力甚至超过了胆固醇本身。
多吃蔬菜水果和菌藻类食物,如魔芋、木耳、海带、裙带菜、洋葱、南瓜、地瓜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胆固醇的排泄。
人体排泄胆固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胆汁,肝脏利用胆固醇合成胆酸,胆酸随胆汁排入胃肠道参与脂肪的消化,之后,一部分胆酸代谢产物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废物利用”,另一部分胆酸代谢产物则随粪便排出体外。
膳食纤维的作用就是吸附更多的胆酸代谢产物,使之排出而不是重新回收利用。这样,肝脏“只好”利用更多的胆固醇合成胆酸以补充胆酸的丢失。
大量研究证实,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具有降低胆固醇的明确作用。橄榄油、茶油、玉米油和菜子油中含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作用。可在日常饮食中与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搭配食用。
鱼油和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不过其作用主要是针对甘油三脂升高,降胆固醇的作用较小(当然,仍然是有用的)。
降低胆固醇的食谱
早餐
牛奶250ml+速食燕麦片(30g)冲成糊烤全麦馒头2片,加核桃仁碎1勺水果1份(如大樱桃1小碗,或苹果1个)
午餐
豌豆木耳豆腐干炒肉丁(瘦肉50g,香豆腐干30g,鲜豌豆70g,水发木耳50g,植物油8g,例如使用高植物甾醇的油脂) 焯拌菠菜150g,用芝麻酱10g调味红薯大米饭(米50g,红薯100g切丁)
饮料:豆浆1大杯300g(含大豆15g)
晚餐
八宝粥1碗(红豆、绿豆、糙米、糯米、大麦、花生、山药干、莲子等共40g,加2-3枚枣)
清炒绿菜花(绿菜花150g,植物油10g)
蒸蛋羹(半个鸡蛋的量)
血清总胆固醇 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中胆固醇的比例也在逐步升高,因此摄入的胆固醇也越来越多。而胆固醇摄入过多所引发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后者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研究高胆固醇饮食对KM小鼠血清胆固醇的影响,以及高胆固醇饮食时间不同对KM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动物:12只KM小鼠,雌雄各半,四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胆固醇饮食组,每组6只。普通饲料和KM小鼠由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高胆固醇饲料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购入。
1.2 方法[2]
饲养:高胆固醇组小鼠喂饲高胆固醇饲料(胆固醇0.5%,猪油10%,蛋黄粉10%,维持料59.5%,蔗糖20%),共3个月。对照组小鼠喂饲普通饲料,喂养3个月。
1.3 标本制备
尾静脉取血,室温下静置2h,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置4度保存。
1.4 总胆固醇的测定
采用两点终点法测定,所测试项目的波长、反应时间和标本量等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和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操作手册进行设置。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表示,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法。
2 结果
高胆固醇饮食时间梯度对KM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KM小鼠高胆固醇组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胆固醇水平升高。高胆固醇饮食2个月后,胆固醇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并与时间呈正相关。见表1。
3 讨论
与正常组比较:*P<0.05,前后时间点比较:△P<0.05
胆固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但当进食过多胆固醇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固醇在肝脏中代谢障碍[3],可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导致血清胆固醇等脂类水平的升高。胆固醇在肝脏中蓄积[4],可影响肝脏的功能,致使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发生改变。
本实验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喂养小鼠高胆固醇饲料,复制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并初步探讨了高胆固醇饮食时间对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随机分组的小鼠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差异,高胆固醇饲料喂饲1个月时,小鼠胆固醇水平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高胆固醇饲料饲喂2个月,与高胆固醇饲料饲喂1个月相比较,小鼠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高胆固醇饲料饲喂3个月,与高胆固醇饲料饲喂2个月相比较,小鼠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这些数据表明,长期高胆固醇饮食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接下来将探讨胆固醇饮食对人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为预防人高胆固醇血症提高数据支持。
摘要:目的检测高胆固醇饮食对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饲料饲养KM小鼠3个月,第0、1、2、3月尾静脉取血,常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变化。结论:成功建立高胆固醇小鼠模型,在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KM小鼠总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并与时间呈正相关。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肝脏
参考文献
[1]Luomala M,Paiva H,Thelen K,et a1.Osteopontin levels are associatedwitll cholesterol synthesis nl~rkers in mildly hyperoholesterolemia patients[J].Acta Cardiol,2007,62(2):177-81.
[2]程筱雯,江志奎,朱华庆等.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兔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c反应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2):147-50.
[3]王浩,张泽生,等.高胆固醇膳食对大鼠和仓鼠肝脏HMG—CoA—R、LDL—R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10):192-194.
血清总胆固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动脉硬化患者 (包括轻度硬化患者135例、重度硬化患者60例) , 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患者, 并且通过动脉硬化仪测定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对照组为健康查体正常者150例。345例研究对象中, 男性200例, 女性145例, 平均年龄 (60±25) 岁。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日立7180i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总胆红素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试剂盒由日本日立公司提供。各项检测的试剂配置及实验条件均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12 h以上, 抽取坐位前臂静脉血3 ml, 及时分离血清,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红素。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动脉硬化组与对照组的总胆红素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本结果显示, 轻度动脉硬化与重度动脉硬化组总胆红素血液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轻度动脉硬化与重度动脉硬化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液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动脉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而且总胆红素 (TBIL) 血液含量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血液含量之间呈负相关性趋势。
*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胆红素作为一种体内强抗氧化剂, 可能参与了对氧自由基的消除, 形成对体内脂质的抗氧化性保护。此外, 胆红素还通过增加胆固醇 (TC) 的溶解, 促进胆固醇 (TC) 从胆汁排出, 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 (TC) 的浓度, 来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并且大量资料表明, 人体内的全部总胆红素均来源于血红素的降解。在细胞微粒体血红素氧化酶作用下, 血红素降解成胆绿素、Fe3+、CO, 胆绿素经还原再生成胆红素。血浆中的游离胆红素、白蛋白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都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 它们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 防止脂质氧化, 而脂质氧化正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低密度脂蛋白 (LDL) 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其胆固醇含量在一半以上。正常人空腹时血浆中胆固醇的2/3是和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后, 形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经化学修饰作用后, 易与清道夫受体结合, 被巨噬细胞摄取, 形成泡沫细胞, 并停留在血管壁内, 从而沉积了大量的胆固醇, 使动脉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就是这种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在形成的过程中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 进而促进脂质斑形成。本研究检测了195例动脉硬化患者和150例健康人的总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结果发现, 动脉硬化组的总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表明总胆红素水平下降与动脉硬化的产生有关;动脉硬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也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血脂异常, 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异常升高, 是好发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本实验也证实了胆红素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理性抗氧化剂, 它能阻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氧自由基氧化, 抑制脂质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形成, 若血中总胆红素 (TBIL) 降低, 体内抗氧化活性减弱,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氧化增多, 易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故认为血中总胆红素水平可能是造成动脉硬化的新的危险因子,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4-349.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临床实验诊断学 (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81-284.
[3]李萍.生物化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2-174.
血清总胆固醇 篇5
关键词:血清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老年人
随着当前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血清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四项生化指标, 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笔者收集了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619例健康老年人 (平均年龄大于60岁) 和388例健康成人 (平均年龄小于55岁) 同时测定上述四项指标, 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 以观察老年人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水平与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查体的健康人群 (55岁以下者) 388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261例, 女性127例, 平均年龄 (35.0±9.6) 岁。同期选取619例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为老年组, 男514例, 女105例;其中60~69岁361例, 70~79岁209例, 80岁以上者49例。
1.2 仪器和试剂
采用日本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生化试剂, 质控品为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临床化学质控血清 (批号509un) 。
1.3 方法
空腹8h以上清晨采静脉血, 2h内分离出血清。采用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严格质量控制下进行规范化操作, 测定所需各项试验指标的数值。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比较分析两组各年龄阶段四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见表1。
注:**与对照组作t检验P<0.001, 有极其显著差异;*P<0.05, 有差异
2.2 通过对619例老年人检测结果按年龄不同划组分析
结果发现, 老年人各年龄组之间血液中的血清葡萄糖和总胆固醇均无显著性差异, 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而是维持较稳定的水平, 其95%的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3.8~7.6mmol/L, 总胆固醇:3.7~8.5mmol/L。
2.3 老年人血液中尿素氮的水平
60~79岁随年龄增长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60~69岁与70~79岁有显著性差异, 而到80岁以后增加缓慢, 维持在一个新的水平, 其95%参考范围3.7~9.0mmol/L。
2.4 老年人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
60~69岁与70~79岁和80岁以上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而70~79岁与80岁以上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三组中60~69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95%参考范围0.34~3.8mmol/L。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甘油三酯的含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到80岁以后又比70~79岁组偏高, 这是与报道不同之处。
3 讨论
血液中的血清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结果, 可以直接反映老年人机体肾脏功能、糖类代谢、脂质代谢等状况[1], 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提供准确依据。众所周知, 老年人群由于年龄的增长, 生理功能随之逐渐减退, 其中肾脏功能、糖类、脂质代谢也必受到影响。
笔者所测定的结果, 发现老年人血清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偏高于正常中青年人群。老年人血液和周围组织的脂蛋白脂肪酶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下降, 以致影响脂肪的廓清和胆固醇代谢, 使老年人对食物中的胆固醇消化吸收显著降低。由于老年人胰腺脂肪酶的分泌量减少和小肠黏膜所特有的甘油-酯酰基转移酶的作用降低, 致使老年人对脂肪的消化速度减慢, 脂肪吸收率也降低。
老年人的血脂水平、血浆脂蛋白随着年龄也发生变化, 血脂总量随增龄而增加, 大多数老年人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有增高趋势;老年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耐受性降低, 且主要发生在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 以致老年人血液中糖的水平偏高;血液中尿素氮的高低, 则代表了肾脏功能和老年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能力。
肾脏功能随年龄而衰退, GFR与浓缩功能减退, 尿素氮常作为肾脏功能衰退的指征。上述四项指标的水平与老年人物质代谢特点和正常生理功能减退, 体力活动减少[2], 以及饮食起居较有规律、生活水平、保健知识提高有关, 笔者所报道80岁老年人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与同类报道的不同之处, 是否与地区的差异、样本数目过少有关, 今后仍需将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牟善初, 张晓英.我国近10年来老年肾脏病学的发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7, 27 (3) :18.
血清总胆固醇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2 年7 月-2007 年7 月收治脓毒性休克患儿53 例, 男31 例, 女22 例, 年龄1 个月~4.1 岁, 平均 (0.92±0.81) 岁。53 例患儿在收入院经过治疗后, 按照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 死亡29 例归为死亡组, 其中3 d内死亡24例, 3~7 d死亡5 例, 其中男19 例, 女10 例。好转、存活24例归为存活组, 其中男15例, 女9 例。原发疾病:败血症患儿17 例 (血培养阳性结果共计10 例,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检出4例, 表皮葡萄球菌检出2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2 例, 铜绿假单孢菌检出1 例, 蜂房哈夫尼亚菌检出1 例) , 重症肺炎19 例, 消化道穿孔合并腹腹膜炎4 例, 肠炎11 例, 颅内感染2 例。符合MODS诊断44 例, 伴发DIC 5 例, 伴发呼吸功能障碍予机械通气13 例, 累及1个或2个系统功能障碍14例, 累及3个系统功能障碍16 例, 累及≥4 个系统功能障碍23例。
诊断标准:在本研究中, 对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诊断时, 我们严格按照《实用儿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来执行[2], 此外, 对MODS的诊断, 我们也严格执行国内及国际的相关诊断标准, 从而保证诊断的可靠性。
分组及对照比较:本研究将53 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纳入分析, 根据其预后的不同, 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 一组为存活组, 共24 例, 该组的患儿达到了治愈或好转存活>28 d, 一组为死亡组, 共29 例, 该组患儿经治疗后病情无改善而死亡。我们对两组患儿的胆固醇水平进行检测, 进行组间的比较, 并分析胆固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统计分析:我们对本研究中所获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患儿白蛋白水平比较:经研究发现, 在所有的患儿中, 存活组中低胆固醇血症发生率37.5% (9/24) , 死亡组低胆固醇血症发生率70% (20/29) , 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活组胆固醇均值 (2.39 ±0.68) mmol/L, 死亡组胆固醇均值 (1.87±0.7) mmol/L,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合并功能障碍器官数目与病死率情况:本研究结果发现, 在存在2 个以内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中, 其病死率是0 (0/14) ;在存在3 个器官功能障碍时, 则患者的病死率50% (8/16) ;而当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的器官≥4个时, 患者的病死率高达65.2% (15/23) 。该结果表明, 当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越多时, 患者的病死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脓毒性休克的发生是二分类变量, 本组资料因变量标记为:0=死亡;1=存活。将年龄、总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CRP、血糖、白蛋白、p H和入院24 h尿量等因素, 应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Backward:LR的方法。模型检验χ2=26.781, P=0.000, 模型的差异有统计意义。血清胆固醇OR值=0.565, OR值<1, 血清胆固醇未被列为死亡危险因素。
讨论
脓毒性休克是儿童危重症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也是儿童重症监护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降低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 有必要对血清胆固醇与脓毒性休克的预后进行研究。目前, 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危重患者脂代谢变化相关的研究, 而对于低脂血症, 它能否用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以及是否能够用于提示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等问题, 正在成为研究的新方向。国外有学者对危重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发现, 在患者进入ICU后进行治疗的24 h内, 其血脂及血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平均总胆固醇3.040 mmol/L。经治疗8 d后, 逐渐恢复。他的另一项病例分析表明, 转入ICU的危重患者血中总胆固醇水平下降[3]。 总胆固醇降至 (3.29±1.35) mmol/L, 而转入ICU以前 (平均5 d前) 总胆固醇 (4.94±1.72) mmol/L。总胆固醇低 (<3.12 mmol/L) 的患者较总胆固醇高的患者 (>3.11 mmol/L) 有更高的APACHE Ⅲ评分及MOD评分, 同时, 他们在ICU需要治疗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所以, 根据以上的资料可以认为, 低脂血症能够被用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
有学者通过相关研究表明, 在危重外科患者中, 患者体内胆固醇的下降程度可作为预测危重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指标, 而在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中, 他们体内的胆固醇水平是明显降低的, 并且随着胆固醇降低程度的加重, 患者的死亡率也随之升高。
本研究中, 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进行的低胆固醇血症发生率、胆固醇均值、合并功能障碍器官数目与病死率统计分析均提示两者差异明显, 且在本组资料中血清胆固醇<0.9 mmol/L的4 例患儿均死亡。因此, 血清胆固醇与脓毒性休克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需对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清胆固醇水平重视。尤其对于血清胆固醇水平极低者, 更需积极监测病情, 积极干预治疗, 以免病情突变。本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胆固醇未被列为死亡危险因素, 笔者认为有必要再次进行大样本验证之后, 方可认定血清胆固醇是否为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结合以上研究报道及本文研究, 在脓毒性休克患儿中动态监测入院后各时段血清胆固醇的浓度, 有助于评估病情程度及判断预后, 对于极低胆固醇血症的患儿需提高警惕, 及时予以干预治疗, 有利于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儿童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关系。方法:收治脓毒性休克患儿53例, 好转、存活24例, 死亡29例;对53例患儿进行胆固醇监测, 同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监测, 观察胆固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的胆固醇值与存活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功能障碍器官数目的增加, 胆固醇值越低, 病死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 模型检验χ2=26.781, P=0.000, 模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固醇OR值=0.565, OR<1, 胆固醇不能作为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监测血清胆固醇水平有助于脓毒性休克患儿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
关键词:儿童,脓毒性休克,血清胆固醇,预后
参考文献
[1]徐晓燕, 刘伟国.危重患者血脂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12) :913-915.
[2]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16-2521.
血清总胆固醇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500例进行血生化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男女比例287∶213, 年龄30~74岁, 平均年龄 (58.23±13.74) 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生化检验, 检验指标包括血清胆固醇。
1.2方法对500例进行血生化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 对其中血清胆固醇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进行统计, 并对其进行严密的观察, 对导致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
1.3评判标准[2]血清胆固醇正常值为5.72 mmol/L (220 mg/dl) , 通常以2.1~5.2 mmol/L作为正常水平范围。
2结果
进行血生化检验的500例患者中, 有120例患者的血清胆固醇出现异常, 所占比例为24%。血清胆固醇异常可分为低胆固醇和高胆固醇, 胆固醇低于正常水平的有12例, 在胆固醇异常中占比为10%;胆固醇高于正常水平的有108例, 占比为90%, 高胆固醇的发生率较低胆固醇明显更高。
120例血清胆固醇出现异常患者中12例为低胆固醇患者, 主要发生原因为原发性原因和继发性原因。原发性原因主要分为α脂蛋白血症、无β脂蛋白血症以及肝硬化, 分别有3、2、2例, 总占比为58.33% (7/12) ;继发性原因主要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贫血, 分别有3、2例, 总占比为41.67% (5/12) 。
120例血清胆固醇出现异常患者中108例为高胆固醇患者。原发性原因主要分为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蛋白血症、肝脏病变、糖尿病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抗原缺陷, 分别有8、4、39、32、1例, 总占比为77.78% (84/108) 。继发性原因主要分为肾脏综合征、类脂性肾病、慢性肾炎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分别有8、7、5、4例, 总占比为22.22% (24/108) 。原发性原因所占比例较继发性原因明显更高。
3讨论
血清胆固醇, 即血清中的胆固醇总和, 能够促进维生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胆汁酸等物质的合成, 能够促进组织细胞膜的形成[3]。在临床上, 血清胆固醇通常用于血脂代谢情况的评估中, 还被应用于慢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4,5,6]。
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通常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但胆固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临床上, 血清胆固醇升高的情况较为常见, 本次研究中, 低胆固醇在胆固醇异常患者中占比为10%, 高胆固醇占比为90%, 高胆固醇的发生率较低胆固醇明显更高。血清胆固醇持续升高会形成高胆固醇血症, 对机体的生理功能造成直接性的危害, 可能会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7,8,9]。因此, 对血生化检验中胆固醇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低胆固醇患者中, 主要发生原因为原发性原因和继发性原因;在高胆固醇患者中, 原发性原因所占比例较继发性原因明显更高。在高胆固醇患者中, 糖尿病、肝脏病变、肾功能不全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 在临床上, 应对糖尿病患者、肝脏病变患者以及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 对饮食进行调节, 以有效的控制血清胆固醇, 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 在血生化检验中, 血清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较为常见, 导致其出现异常的原因主要为原发性原因。
参考文献
[1]陆杨光.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4) :507-508.
[2]郭海龙.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医学信息, 2014, 28 (38) :295.
[3]李丹.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探讨.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5, 24 (4) :634.
[4]刘丽.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临床病因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8) :53.
[5]叶国华, 邹尚平.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临床病因.中外医疗, 2013, 32 (14) :2-3.
[6]张立.探讨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4 (21) :106.
[7]张建刚.探讨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及处理对策.药物与人, 2014, 27 (9) :106.
[8]梁盈莹.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今日健康, 2015 (1) :293.
血清总胆固醇 篇8
关键词:二硫化碳,甘油三脂,胆固醇
体内血脂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血脂水平与多种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接触二硫化碳(CS2)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冠心病、增加缺血性心脏疾患的死亡率[1]。目前对职业暴露CS2人群的血脂方面研究报道较少,且结果亦不尽一致。我们通过对长期接触低浓度CS2的某化纤厂长丝车间2624名作业工人,按不同接触工龄、性别进行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分析,探讨CS2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化纤厂长丝车间作业工人2624人作为研究对象,男1989人,女635人;年龄18~59岁,平均(31±7.6)岁;工龄1~44 a,平均(10.8±8.0) a。选择某机械厂工人376人作为对照,男254人,女122人;年龄23~53 岁,平均(36.0±6.0)岁;工龄1~42 a,平均(17±6.6) a。根据体检结果,2组人员均剔除高血压及高血压病史、心脏器质性病变、血糖异常人员。各工龄组人员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检查前1天要求清淡饮食,不饮酒,注意休息,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Unicel Dxc-PAP 美国贝克曼)进行血清中TG、TC测定。TG采用GPO-PAP法,TC采用COD-PAP法。试剂为浙江东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测定试剂盒。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q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长丝车间二硫化碳浓度
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二硫化碳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5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10 mg/m3,该企业长丝车间二硫化碳TWA最高值为5.4 mg/m3,STEL 最高值为7.2 mg/m3。见表1、见表2。
2.2 接触组与对照组不同工龄TG、TC水平
统计结果显示,接触组TC水平在11~20 和>20 a工龄段男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 ;组内男女比较,TG水平除对照组≤10 a 工龄组外,其他 各组均男性高于女性(P<0.01);TC水平在接触组≤10 和11~20 a、对照组11~20 a工龄段男性高于女性(P<0.01,P<0.05)。组间比较,男性2组TG水平随工龄增长逐渐增高(P<0.01),而女性TC水平2组均随工龄增长而呈增高的趋势(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同组男女比较,△P<0.01,#P<0.05。
2.3 接触组与对照组TG、TC异常率比较
目前我国尚无血脂水平划分界限的统一标准,按照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血脂水平判断,TG>1.70 mmol/L、TC>5.72 mmol/L为异常[2]。统计结果显示,接触组11~20 和>20 a工龄组男女TC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组内性别比较,接触组和对照组各年龄段TG异常率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TC异常率在接触组11~20 a工龄段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年龄段未见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同组男女比较,△P<0.01,#P<0.05。
3 讨论
CS2工业用途广泛,粘胶纤维生产、橡胶硫化、制造四氯化碳等行业均接触,在职业条件下,CS2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在体内与富有类脂的组织和器官有亲和力,可损害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同时CS2可影响脂蛋白代谢,使血中β/α比值升高,β-脂蛋白侵入小动脉壁可引起血管硬化[3]。有人提出CS2接触浓度和时间与胆固醇水平之间存在的剂量—反应关系,当工人所在岗位累计暴露剂量(平均CS2浓度×工作年数)>100时,可引起胆固醇增高[4]。动物实验发现,CS2能抑制大鼠血浆中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力。LCAT是血浆主要的脂质代谢酶,具有促进脂蛋白成熟及调节胆固醇转运的作用。因此,CS2对LCAT活力的抑制,可视为CS2中毒引起脂质代谢障碍的一个重要途径[5]。
该企业车间空气中CS2浓度检测情况显示,长丝车间CS2的TWA浓度最高为4.15 mg/m3,STEL最高7.2 mg/m3,均在国家容许浓度范围之内。本次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接触组TC水平在11~20、>20 a工龄段男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而≤10 a工龄段男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浓度CS2影响脂质代谢是一个慢性过程,对男女均可造成TC水平升高;CS2对TG的影响不明显,各工龄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血脂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既往有不少报道[6,7],经统计学分析,组内男女TG水平除对照组≤10 a工龄组外,其他各组均男性高于女性(P<0.01);TC水平在接触组 ≤10 、11~20 a,对照组11~20 a工龄段男性高于女性(P<0.01,P<0.05),说明在性别上男性各年龄段或工龄段TG水平高于女性更为突出。TG、TC的性别异常率与其血脂水平相一致。
本研究提示,低浓度CS2对作业工人脂质代谢的的影响是个慢性过程,尤其是对10 a工龄以上作业工人TC水平的影响明显。
参考文献
[1]Swaen GM,Braun C,Slangen JJ,et al.Mortality of Dutch workers exposed to carbon disulfide.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1994,66:103-110.
[2]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2.
[3]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64.
[4]Kotseva K.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low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sul-fide as a risk factor for hypercholesterolaemia.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01,74:38-42.
[5]黄陈平.慢性低浓度二硫化碳染毒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2):97-98.
[6]姚青霄,宋旭明,王青平.南京市郊区成年人血脂水平调查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5,16(1):29-31.
【血清总胆固醇】推荐阅读:
总胆固醇11-20
总胆固醇检测05-23
总胆固醇高的饮食要怎么安排06-17
总胆固醇偏高的原因及治疗10-21
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05-24
胆固醇息肉06-04
胆囊胆固醇息肉10-21
低胆固醇血症08-06
轻松降低胆固醇09-04
胆固醇性结石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