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学风

2024-05-27

优良学风(精选11篇)

优良学风 篇1

高校培育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 也是保证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它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 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拚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 以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这与以德育为核心的兼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在根本目标和科学内涵上相互契合。高校学生工作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特点与环境因素日益复杂的背景下, 要把学风建设作为主要内容, 找准切入点, 不断探索新思路, 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促进高校学风的根本好转。

(一) 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学风主要是指一所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当前, 高校学风总体状况是好的, 多数大学生都能做到积极进取, 勤奋好学, 创新意识有所增强, 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然而,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在学风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奋斗目标,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上的功利色彩较浓, 不少学生把学习作为获取世俗生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读书无用论”和“读书工具论”充斥他们的思想。少数学生受拜金主义和社会上不公平现象的影响, 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出现偏差, 不静心求学, 刻苦钻研;二是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 缺乏主动钻研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热衷于逛街、打牌、睡懒觉、搞交际, 沉溺于谈情说爱、上网聊天、游戏娱乐。个别学生厌学、逃学、酗酒、校外住宿, 完全置学习于不顾;三是很多大学生缺乏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在学习上要么避实就虚, 急功近利, 不讲究真才实学和求知好学。要么浅尝辄止, 学不求深, 识不求广, 表现为自由散漫, 心思浮躁, 虚夸疲沓和作风低靡。

高校不良学风的出现有多种原因。首先是社会原因。社会、家庭对大学生成才期望值过高, 脱离大学生素质现实, 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知能力较弱,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情绪, 丧失求知动力。加之受市场经济大潮中滋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引发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导致精神萎靡、急功近利和学风的衰退;二是学校原因。高校自身改革滞后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社会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工作针对性不强, 说服力不够, 效果不佳;专业设置不合理, 课程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老套, 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试制度存在缺陷, 教风和学风有弱化的倾向。一些教师打“人情分”, 学生真实水平和勤奋程度无法公平体现;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教师素质较低, 工作不认真, 要求不严格, 良好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学生原因。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眼光, 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上大学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及时树立新的追求目标, 无法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导向, 缺乏追求真理、勇于拼搏的精神和严谨踏实、勤奋努力的意志。

(二) 学生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 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校学生工作与学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 学生工作与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工作以学生德育为核心, 兼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 其任务是教育和管理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为学生的学习成才创造条件。学风建设也是通过营造优良的学风, 使学生自觉养成求真务实、严谨自律、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使他们成为良好学习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可见, 学生工作和学风建设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都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大目标。

2. 学生工作与学风建设在内涵上是互相包容的

学生工作以学生德育为核心, 必然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为出发点, 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等。学风建设所倡导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等实际上也就包含在学生德育工作的要求之中。学生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 以规范学生的行为, 维护良好学习生活秩序, 为学生的成长成材创造条件。这与学风建设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良学习环境也是一致的。正是由于这种内涵上的包容性, 使学风建设无可置疑地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有效载体。

3. 学生工作是学风建设的具体实施手段和重要保证

学风建设是一种目标或任务, 要实现它就必然要采取一些现实的手段, 如宣传教育、制度管理、激励措施等, 这些正是学生工作的具体做法。因此通过学生工作来促进学风建设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学生工作还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因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对象是学生, 如果不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的德育优势和管理效能, 很难想象学生会养成自觉获取新知识的习惯并具备严谨自律、求实创新的精神, 优良学风的形成自然也是难以实现的。

(三) 学生工作加强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激励学生成才, 为学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加强学风建设是为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提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软环境,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都要有战略的眼光和全局的思维来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要树立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意识。各级学生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把学风建设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来。学生工作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两课”教学、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各种载体, 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教育, 消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效果, 增强成才意识, 不断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2.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为学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学生工作抓学风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使学生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科学。要做到上课有点名、自习有人抓、晚修有监督、学业严要求、宿舍经常去、注册亲自查、违纪及时管。尤其要加大对考风考级的监管力度, 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且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不断探索和加强学风建设的新举措, 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 为学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 开展有特色的院系学风创建活动。

高校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 各院系要认真总结, 不断创新,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学生进校后, 要大力宣传典型的人和事, 通过介绍院系发展、新老生座谈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优秀毕业生成才事例汇报会等形式, 把本院系的优秀传统和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介绍给学生, 用优秀教师爱岗敬业、投入奉献、为人师表的良好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 弘扬严谨治学精神, 浓郁学术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引导他们爱系爱校, 巩固专业思想, 勤奋学习, 努力进取。

4. 做好奖、贷、助、补、减工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些年, 国家和高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学生的奖、贷、助、补、减工作。学生工作干部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把这项工作做好, 把钱花在刀刃上, 一定要把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评出来,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通过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板和召开班会、团会及表彰大会等多种形式, 广泛报道和宣传学生中的突出典型, 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 树立学习榜样, 鼓励学生发奋成才。学生工作干部还要做好贫困生工作, 构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和认定制度, 争取更多的国家、社会和企业资助, 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 拓展勤工助学渠道, 完善贫困生档案, 建立贫困生数据资料库, 科学、公平、公正地把各种补助、减免和贷款分配到贫困生手中, 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和心理负担。对少数学习成绩差和有心理障碍的贫困学生, 要从感情上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调整心态, 改善学习方法, 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5. 强化常规管理, 建立长效的学风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 学生工作干部是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 高校要注重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配齐专兼职辅导员, 使机构健全, 人员到位, 职责明确。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每周要组织和参加一次班会, 深入学生宿舍,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表现情况了如指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做好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解决学生学风建设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认真搞好学生党建工作, 继续做好学生干部培训、党团组织建设,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加深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和友谊, 培养团队精神和自律意识, 以良好的班风促进学风建设。

其次, 建立学风建设的工作量化考核制度, 形成齐抓共管, 积极建设的良好局面。高校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率、及格率、获奖率、专升本率、考研率、大学英语、计算机考试通过率等指标进行汇总量化, 以此作为学生工作评优、推优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于成绩突出的单位, 在学生活动经费、奖学金评定、勤工助学、贫困补助、学费减免等经费和名额上给予倾斜, 对工作突出的学生工作干部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对各院系学生在学风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校内通报, 限期整改。

第三, 加强学生学风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定期进行涉及学风、教风、考风基本情况的学生问卷调查, 召开学生座谈会, 提出调研分析报告。建立学生学风信息员队伍, 收集整理意见和建议。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 共同推进教风学风建设。

第四, 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力度, 对学生校外住宿、通宵上网、旷课、男女交往不得体等情况经常进行摸排和监控。对学生中不稳定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消除, 杜绝打架斗殴、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发生。做好防火、防盗、防毒工作。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加大处理力度。要做到管而不死, 严而有序, 形成管理与引导的良性机制, 确保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6.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学术活动,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体系中最富朝气和活力、极具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一部分,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 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引领有着重要意义。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科技活动对高校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工作部门要精心策划, 组织上档次、高质量的文化科技活动, 举办一些专家学术报告和讲座,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 以营造学术氛围, 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设立学生科研项目, 提供经费支持, 选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 推动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参与社会调查、科技扶贫、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成才氛围, 促进学风、校风上新台阶。

优良学风 篇2

2011年我院在在学风建设以及科技创新工作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先进团体及个人。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学院决定对一年来在学风以及科技创新等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团体及个人进行表彰,现将优秀学风班级等十项奖项的评选条件公示如下。请有意参加评选的团体及个人,于12月4日晚7:00至9:00将申请(手写、打印均可)准时交到学生会,申请根据奖项的设置写明自己参与评选的条件以及获得的荣誉,并附获奖材料的复印件。

一、优良学风班级 评定标准:

1、班级活动好,定期组织各种学习竞赛、学术讲座、作业评展及学习经验交流等学风建设专项特色活动。

2、班级制度健全,定期召开班级建设的主题班会,有班风、学风建设计划、措施,成效显著。

3、学年班级成绩优秀率在15%以上,不及格率在4%以下。

4、班级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学习勤奋刻苦,互帮互学蔚然成风,班级奖学金获奖率居学院同年级同专业的前三分之一。

5、班级纪律好,学生无违规、违纪、作弊现象,所在班级宿舍文化建设有特色。

二、优良学风宿舍 评定标准:

1、宿舍学风浓厚,成员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文化活动,表现优异,努力创建特色宿舍文化。

2、宿舍成员学习成绩优异,无不及格现象,至少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成绩在专业前百分之三十,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勤奋,能认真按时独立完成各种作业。

3、宿舍在学校卫士检查中无扣分及通报现象,宿舍内务卫生良好,无安全隐患,内部摆设简洁得体,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宿舍成员遵守学校纪律,无违规违纪现象。

5、宿舍成员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他知识技能,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评定标准:

1、团队建设完善,团队成员学习成绩优秀,体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奉献风貌。

2、团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受到院级或院级以上表彰,得到实践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3、热心服务,甘于奉献,在活动中表现突出,认真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并在校级或校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4、实践团队在学校具有相当影响力,在学校实践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

四、科技创新优秀团队 评定标准:

1、团队成员学习成绩优秀,团队成员思想端正,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

2、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校级或校级以上表彰。

3、团队在省级或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中获得过三等或三等以上的奖励。

4、团队建设合理、完善,团队成员间配合默契。

五、学习之星 评定标准:

1、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自觉制定和执行个人学习计划,工作、学习、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强。

2、学习成绩优秀,无不及格现象,获得国家或省政府奖学金。

3、带头学习、倡导创新,学习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

4、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省、校、院级科技创新活动,并受到院级或院级以上表彰。

六、学习标兵 评定标准:

1、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善于与老师、同学进行学习、交流、研讨。

2、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积极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风做出贡献。

3、学习积极,成绩优异,无不及格现象,智育成绩专业第一名。

4、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等各项活动,并受到院级或院级以上表彰。

5、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无违反校规校纪现象。

七、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评定标准:

1、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配合学校学院各项工作。

2、严谨求实、刻苦钻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善于将科技创新意识付诸行动。

3、积极参与学校以及学院组织的各项科技创新活动,表现优异,在校级或校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实践论文。

4、在省级或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中获得过二等及以上的奖励。

5、学习成绩优异,无不及格现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人文素质。

八、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评定标准:

1、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配合学校学院各项工作。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团队意识,勇于创新,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3、积极参与学校及学院的各项社会实践,获得过校级或校级以上社会实践奖励。

4、学习成绩优异,无不及格现象,善于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5、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无违纪现象发生,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九、优秀学生干部 评定标准:

1、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配合学校学院各项工作。

2、积极参与学校学院各级活动,在学风建设等活动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社会实践以及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受到院级或院级以上表彰。

3、工作态度认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连续担任(一年以上)主要学生干部。

4、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无不及格现象,专业知识扎实。

5、连续获得校级或校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十、优秀共产党员

1、积极学习党的纲领,维护党的荣誉,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学院党建工作。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无违规违纪现象,体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3、学习成绩优异,无不及格现象。

试论大学生优良学风养成的方法 篇3

2.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2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学风包括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进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必须做到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实践体验与环境熏陶相结合、朋辈交流与情感共鸣相结合。大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优良学风;养成方法

社会发展需要无数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推动了人才的培养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高等院校的学习风气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惟有形成了良好的、稳定的学习风气,才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风包括学校的治学原则、治学态度、治学精神,它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学校长期积累而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学风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它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具体体现出来。进行大学生优良学风养成的方法,必须做到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实践体验与环境熏陶相结合、朋辈交流与情感共鸣相结合。大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高校招生逐年扩招,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学习风气不容乐观。如个别学生纪律松弛,违纪现象常有发生,特别是上课迟到、睡觉、看小说、玩手机、逃课、沉迷网络、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时有发生。根据大学生成才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模式,注重教育引导,通过内化,由“单一载体”向“多维载体”转变,由“被动说教式”向“主动养成式”转变,进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优良优良学风的养成,首次要贯彻理论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自我管理融于一体,遵循大学生优良学风养成的客观发展规律。大学生优良学风养成的客观规律从实质上看,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关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大学生学风养成方面的具体运用。学风是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外化表现,属于思想政治品德的范畴。从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来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象牙塔中他们由于社会阅历不足,思想政治理论储备不够,仍有着较大的可塑性。这种思想上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是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大学生优良学风养成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我党的教育方针,着力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灌输教育,着力于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进取的培养,使他们能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坚定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健康人格,正确处理好个人价值目标与公共理想信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明辨是非。[1]

大学生对学习价值的准确理解和理性选择,能促进其学习意识的强化,主动融入优良学习风气中来。大学生基于学习价值的认知和理解,逐步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强烈的动力,并通过学习实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坚定的学习意志,进而外化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与行为,养成主动勤奋学习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诚然,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是长期累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持续过程。因此,学校须坚持不懈的对大学生进行学风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养成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风中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机制,实现由制度管理为主向自我教育为主改变。

自我教育,是人以自己为对象,根据一定规范进行教育的自我调整,自我认知,自我修正的活动,能够让人超越自我,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力前进,实现自我超越,塑造出完善的人格。目前自我教育已经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一环,也需要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激励,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科技、社会、文化三大领域风起云涌,各种潮流推动着时代的发展,越是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学生们能够自己把握全局,能够把学习作为一种使命去完成,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发展自己的才能,成为被时代需要的骄子。

研究自我教育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分析我们内在矛盾的行为,不但是在认知和情绪的体验,也是以自己的意志开展行动的过程。知,情,意与行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方能从内部产生巨大动力让人奋进。相关调查指出,大学生们都希望能够朝更高的目标奋斗,渴望得到激励。当被问及“你在大学生活里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与“你认为有哪些问题会阻碍大学生的成才”两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也传达出了自己奋进的意向,渴望得到指导与帮助,希望能够调动起学习的劲头,奋勇拼搏,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

在自我教育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但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一方面也教育着别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自我完善,如果想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好,就要让本人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有意愿去完善自我,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把教育变成自己的事情。但自我教育绝不是闭门造车,没有良好的实践机会与和同学们的交流是绝对不够的。学校中的团委、学生会都是大学生集体进行自我教育的组织。在学生的学风养成工作中,学校需充分发挥这些的作用,重视选拔、培养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每个学期都进行学生干部工作培训,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锻炼自身能力,更好的协助学校领导和老师,同时也引导他们能够更好地自我管理,带动他人,把自我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实践体验与环境熏陶相结合

谈及实践,其内在的含义诸多,比较为大众广泛接受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着客观对主观的必然以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我们人类寻求幸福的最基本的一种方式,进行实践,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德性。

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养成,还要贯彻实践体验与环境熏陶相结合的方法。实践其实是我们提高自己德性的一个过程,在大学课堂里,大学生通过教师授课收获一定的道德知识。然而,“知”与“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若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与道德素养,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践。所谓实践,是人基于某种善的目的,对于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事物而行动的活动。大学生应该把课本里的知识、理论学说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对待现实生活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及其观点与方法进行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砥砺品性,不断完善自我。[2]同时,环境氛围也大大约束着人的行为,对性格有着熏陶的作用。当大学生们的整体文化是一个高雅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氛围之时,即便不去刻意教导,在这种熏陶下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会被逐渐培养起来,良好的学风也就逐渐养成。

古人曾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环境会在无形之中对一个人造成深刻的影响与改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无时无刻不在被环境所熏陶,他们的想法和行事原则都会因环境而变。环境熏陶作为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贵在坚持,只要一以贯之,成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彰显。

良好的学风养成,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去熏陶,学生可以在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里陶冶情操、自我修养,促进优良学风的养成。大学生在校时间长,家庭环境熏陶渐渐弱化,高校环境熏陶效应将不断加强。高校环境熏陶,文化氛围至关重要,因此为大学生构建一个理想的健康文化环境,正是学风教育的奠基石,是根本中的根本。对大学生而言,高校环境熏陶影响最大的因子则是在其身边,值得信赖的教师。身为对学生有着最大影响力的人,一名教师的品性与言行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他们的道德水准能否得到提高,教师很是关键。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者的个人品格对幼小心灵的影响。构成一股教育的力量,这是任何教科书、道德格言和惩罚制度都代替不了的。”[3]但是究竟哪种品质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最为优先和关键的呢?经过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品质正是被我们经常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热情还有真诚。美国学者T.J伯根认为:水平本身还不能造就优秀教师,感情上和个性上某些品质同后天的知识水平一样重要,例如热情大方,开朗活泼的气质类型和积极乐观、富于建设性的生活态度等等。

在对大学生进行学风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拿捏准自己的角色,首先以身作则去引导自己的学生们,把文明与健康的思想传播到他们的内心当中。让大学生能够懂得道德的基本规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应使集体内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既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要有相互信任团结友好的朋友关系。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在外求学远离家中的父母,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遇到一些不能克服的挫折,比如家庭中发生变故,或者是身体出现了病痛之类,身为一名教师,这种时候自然是责无旁贷,应当对学生们伸出援手。再者,对于学生们的文化氛围建设应当着重加以建设,让学生们感觉沐浴在一种温暖的阳光下,把他们对于真善美的渴望激发出来,得到满足。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那么,在他念书的地方,他无论走到哪儿,所看见的,都应当不是别的,而只是宏大强壮的、优雅的东西才对。”[4]注重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因人而异。譬如,面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四大三的学生们,教师就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与创业能力,让他们能够奋发图强,增加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做社会实践、演讲、报告等形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择业。通过这些有所侧重,有明确要求与具体措施的活动为载体,把学风的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建立有制度、有模式的教育活动体系。在实践中,对大学生的日常言行进行观察,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思想方向为基础,做好优良学风养成的反馈,让学生们在这种熏陶之中健康成长,加强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养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使其拥有高尚的情操与健康的心态。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典型表现就是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5]通俗来说就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等的具体表现。它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发生影响作用。它里面包含着各种文化的载体,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都含有着教育的原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或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在从知、情、意、行诸多方面塑造着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行。比如面向新生所展开的关于适应大学生活,调整心理,以及提高自身修养的讲座等,这些对于学风养成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大学生良好的学风不是一时一势形成的,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说,如果真的想让学风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的话,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熏陶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影响中逐渐接受,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样发自内心的教育,才是真正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养成教育。

三、朋辈交流与情感共鸣相结合

朋辈交流是一种过程,拥有共同目标或者相同特质的学生们组成团体,在指导者的引领之下,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这个过程体现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主性,使他们自己成为教育的主体,通过优秀学生作为模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努力培养和塑造具有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和较强自我学习能力的大学生。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养成,也要贯彻朋辈交流与情感共鸣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大学生跟同龄人都比较容易接触与沟通,他们的思想以及道德观念、文化程度基本都是相同的。因此朋辈交流有着易于接受、及时、交叉渗透等优点,还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学校中实现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并在大学生中开展相互传授学习方法和进行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就深刻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只要让他们经常互相帮助,互相激励,把他们的力量用在与同学深入沟通上,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养成。

情感共鸣,是两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上产生了一种灵魂上的和精神的无限延展和沟通。从大学生的情感特征来看,情感共鸣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养成。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虽告别了童年,但又未直接加入社会生产过程;虽暂时离开家庭,但又没有真正成为社会独立的成员,这种鲜明的“过渡性”的社会角色,表现出了情感易感染性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通过朋辈交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能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稳固内在学习动力系统。因此,朋辈交流与情感共鸣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学风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构建朋辈辅导机制,择优录用朋辈辅导员,成立一个朋辈辅导员成长小组,建立辅导员个人档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划出具体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培养,对这些朋辈辅导员们进行技能培训,还要定期交流,树立先进典型,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后进生,让他们充满信心,不再消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里面,落后的学生得到了质变,而那些朋辈辅导员们也收获了大家的尊敬和友谊,互利共赢,这正是最好的结果。

其次,学校应该打造一些能够促进朋辈之间互相帮助的活动,把学生们的道德观和价值理念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把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的精神宣传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例如:从思想引导方面,为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可以举办大型新老生交流会。邀请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优秀学生代表来担当交流会的嘉宾。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经验运用到解决新生们平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之上;从心理引导方面,则可以举行一些座谈会,主题就围绕在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等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情感上,大家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引起朋辈之间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能够体验朋辈之间的友爱互助,亲如一家的凝聚力;从学习指导方面,为营造刻苦认真的学习氛围,可以组织开设了各个科目的辅导班来进行学习辅导。辅导教员由学院品学兼优的同学担任。他们可以根据平时的课本内容与考试时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同学们经常出错的地方也可以着重强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的思维更加的活跃,对学习更加的主动和热爱,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情感共鸣法,以情理交融为原则,注重情感调动与情感激发,通过情感体验,将一个客观对象逐渐内化为个体情感。情感共鸣法以了解时代特点、彼此心理特征及行为起源为基础,以正确的情感立场为条件,以情感体验为主渠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知道,正确了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朋辈之间可以给予彼此压力和触动,了解彼此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起源,能正确把握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他们出现矛盾和迷茫的时候给予指引和向导。要激发情感共鸣,情感体验是主渠道。高校可以创造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实施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具体措施有:开设热门话题班会、开展朋辈小论坛、创办主题假期活动等。

总之,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优良学习习惯,不但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将直接影响到自己未来步入社会后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并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对此,我们应予以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6-08-07(5)

[2]李金明.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0(5)

[3]康·德·乌申斯基著.郑文樾译.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契诃夫著.李辉凡编选.契诃夫精选集[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5]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64

作者简介:苏泉(1983-),女,湖南娄底人,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辅导员,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优良学风 篇4

1 建立优良学风班量化考核体系的意义

良好的学风、校风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条件。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而强有效的精神力量, 对大学生来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进步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它对学生的内心需求、追求的目标, 对于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都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发动、维持和制约的作用。真正建立和形成一种优良学风之后, 就会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各方面的进步产生直接的影响, 并能使优良学风的要求内化为学生共同的内心需要、行为规范和目标体系,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其次, 优良的学风又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求知的勤奋性、刻苦性及意志品质的稳定性等。再次, 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目前乃至的成长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它关系到学生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风貌对待未来的事业和工作, 同时也将对学生其它优良品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班级是独立学院的基本组成单位, 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必须要从抓好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工作开始, 而优良学风班的建设, 离不开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的量化考核体系[4,5,6,7,8,9,10,11]。

2 独立学院优良学风班量化考核体系构建

2.1 考核指标

2.1.1 组织领导 (10分)

(1) 认真贯彻上级和学院文件精神, 班主任亲抓落实, 学期组织学风专题班会不少于两次。并能够深入学生当中, 及时解决本班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会议记录和典型事例为依据) 。 (4分) (2) 班委会制定有明确的学风建设管理制度、学风建设计划和措施, 并使之落到实处。 (3分) (3) 班委会与团支部团结协作, 班 (党) 团干部在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分)

2.1.2 班级管理 (20分)

(1) 班委会职责明确, 完善班规和定出文明公约, 积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4分) (2) 班级管理工作有特色, 班级成员积极投身“学风建设月”活动中, 班集体凝聚力增强。 (6分) (3) 宿舍生活制度健全, 有宿舍公约, 班级成员能自觉遵守宿舍纪律, 积极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宿舍内务卫生良好, 无违章用电情况。 (6分) (4) 班级成员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与学校规章制度, 无违法违纪现象。 (4分)

2.1.3 学习风气 (30分)

(1) 班级成员自觉遵守各项学习纪律, 班级有专人负责课堂考勤、上课出勤率高, 基本消灭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4分) (2) 班级成员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态度认真, 学习主动性强, 课堂、课后能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能自发组织各类型读书班。 (4分) (3) 班集体能结合专业特点, 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4分) (4) 成立互学小组, 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 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上进, 形成比学赶帮赶的风气。 (4分) (5) 全班50%以上学生选修非专业课程和参加技能证书培训考试。 (4分) (6) 学习成绩 (10分) a平均成绩= (5分) b期终考试及格率= (5分) 。

2.1.4 考风建设 (10分)

(1) 班级严格执行学校的考试制度, 考场纪律好。 (3分) (2) 全班同学成绩优良, 期末总评成绩补考率低于10%。 (4分) (3) 班级考风正, 无考试作弊现象。 (3分)

2.1.5 宣传教育 (10分)

(1) 通过报告会、广播站、橱窗、板报、标语、倡议书等形式进行学习宣传, 学期至少出一期学习专版。 (4分) (2) 积极开展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 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创建效果显著。 (3分) (3) 善于收集各种学习、考试信息, 形成良好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6 文化氛围 (10分)

(1) 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积极争取学院科技创新奖, 有独特的班内文化。 (4分) (2) 班级成员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 (3分) (3) 学生能在校级以上的学术刊物、新闻媒体 (如院报) 上发表文章, 出版著作, 推出成果。 (3分)

2.1.7 加扣分部分

(1) 加分 (限10分) a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1分/人次。b学生奖学金:一等奖1分/人次, 二等奖0.5分/人次, 三等奖0.2分/人次。c学生创新奖:特等奖2分/人次, 一等奖1.2分/人次, 二等奖1分/人次, 三等奖0.8分/人次, 创新奖0.5分/人次。d通过国家英语四级以上考试, 1分/人次。e通过计算机考试国家二级加0.5分/人, 三级0.8分/人, 四级1分/人, 计算机专业通过专业二级加0.5分/人, 专业三级加0.8分/人, 专业四级1分/人。f发展学生党员, 1分/人。 (2) 扣分 (实扣) a迟到0.5分/人次, 旷课1分/人次, 警告3分/人次;严重警告4分/人次, 记过6分/人次, 留校察看8分/人次;勒令退学10分/人次, 开除12分/人次;学生干部、党员扣分加倍。b党员、学生干部成绩不及格扣1分/人次。

2.2 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

(1) 优良学风班每学期初评一次, 每学年总评一次; (2) 考核指标达85分以上为优良学风班, 70分 (不包括70分) 以下为学风不达标班, 70分至85分为学风达标班; (3) 各班委会要安排专人负责做好创建优良学风班的原始记录, 建立档案资料, 作为考核评优的依据; (4) 考核程序为班级自评、系初评、学院评审; (5) 被评为优良学风班由学院颁发证书和奖金, 该学年该班学生奖学金名额增加5%, 该班主任为本年度优秀班主任;被评为学风不达标的班级由学院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同时学生奖学金名额减少5%, 所在班班主任不得评为优秀班主任。系有四分之一的学风不达标班, 系负责学生工作领导和辅导员不能参加本年度评优, 对百分之百达标的系学院给予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王平祥, 程华东, 创建优良学风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0 (4) :58-62.

[2]陈丽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 (2) :188-190.

[3]田雨, 林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对策[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4 (4) :57-60.

[4]刘效参, 高校优良学风班建设的作用及动态过程分析[J],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1998 (4) :15-20.

[5]黄冰, 陈宁.对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的思考[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2 (2) :59-61.

[6]黄少波, 胡泽民.就业指导一个有待挖掘的教育渠道[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2 (4) :19-22.

[7]龙海平, 蒋智, 邓琼.论高校党课实践教育模式建构[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 (2) :190-192.

[8]潘艳, 黄勇.对大学生类型的分析及教育方法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3, 23 (2) :100-102.

[9]王春明, 梁丁丁, 蒋智.利用网络拓展思想教育空间[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4 (4) :75-78.

[10]黄少波, 张智昱.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及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4 (4) :79-82.

优良学风建设总结 篇5

我班这一学年学风较好,总体趋势是呈现着良性发展态势。在课堂上,我班同学认真听讲,争取坐在前排,积极发言,努力实现台上与台下,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其次,我班大部分同学课前能有较好的预习,作业按时报质完成。在课堂外,图书馆成为了我班同学努力汲取文化知识,改进学习方法的重要渠道。没有晚自习要求的学年有的同学能坚持每晚自习到,早自习的到勤率有很大的.提高,很多同学积极坚持早自习。图书馆常常是我班同学的必游之地,畅游于书海之中,或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增长见识;或解决课堂中不懂的知识;或查阅书籍解决碰到的难题。在课外同学们在学习方面也经常有着交流,又不会的问题讨论这解决。

四六级考试中,同学们积极备考,刻苦勤奋。虽说班级第一次四级考试成绩不甚理想,但同学们不骄不躁不气馁,对英语的学习没有放弃,继续努力。在第二次考试中通过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同学一次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不懈努力,班级学风,同学们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收获。大二学年有一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一人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三人获得学院三等奖学金以及各单项奖学金若干名。

同时班上也涌现出了些像XXX同学,XXX同学,XXX同学等学习模范。他们勤奋努力,自习室,图书馆总能看到他们学习的身影;上午不管有课没课他们总能坚持早起去教室或图书馆看书学习;晚上的大好时光他们肯定不会浪费,去教室自习成了他们的良好习惯;而且课堂上第一排的座位上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相信在这些同学的带头作用下,我们班的学习会有个更好的氛围。我们班的同学会有着更大的提升。

优良学风 篇6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优良班风 学风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19-01

班风是一个特殊的道德氛围,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能否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可以对其成员起到有力的感化、影响和强制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班风,那么许多集体活动就开展不起来或开展得不理想,对学生的教育也难以实现。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陶冶下,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具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感召力,它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合乎社会规范。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综合反映,也是班级团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强烈的竞争意识。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学风的重要保证。只有班风正,才会学风浓。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看它在学习上的表现,班级有好的学风,不仅能为学生营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全班学生是否都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并探究、应用科学文化知识,是否能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是否能够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张扬自己的个性。

培养班集体的优良班风和学风必须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一个班集体是否具有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上。如果一个班集体只有班主任或少数几个班干部在忙碌,没有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将难以形成。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投身到班集体建设中,良好的班集体才能逐渐形成。

培养班集体的优良班风和学风必须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作为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经常介绍成功人士的事迹和学习方法,教育学生高效学习,努力克服浮躁情绪,创造勤学、好问、多思的学习氛围。其实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理想的层次越高,学习的目标越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也就越强劲、越持久。

培养班集体的优良班风和学风必须区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个班上有几十名学生,他们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外向型学生往往活泼好动,自我表现欲强,他们是班集体建设的积极分子,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而内向型学生常常不善于表现自己,他们总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即使内心有良好的计谋,智慧的火花,也不愿表露出来。他们一般不愿和班主任正面交谈,要么表现出羞涩,不知所措,要么退缩,漠然视之。但他们内心同样渴望对班集体出谋划策、展示自己的才能。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有意无意地多和这类学生接触,平时多和他们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打开他们的戒备心理,及时捕捉他们的表现欲,循循善诱,让这部分学生也活跃起来,让他们也觉得自己确实是班级的一员,是班集体的主人,从而积极投身到班集体的建设中,成为班集体的中坚力量。在班级管理中,要常给内向型学生一些比较容易做的事,明确责任,让他们负责,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消除了他们的自卑感,又调动了他们关心班集体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

培养班集体的优良班风和学风必须发挥好科任教师的作用。班主任要处理好和科任教师的关系,要通过班主任的不断沟通和协调,逐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全体任课老师都积极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绝大多数任课老师愿意参与班级的管理,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爱护学生,所以,他们的管理可以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延续和补充。学生在班主任的课上的表现班主任自己知道,在其他课上的表现班主任也要知道。班上出现的新情况、发现的新问题,要及时和任课老师沟通和交流。要求学生平衡发展,不让学生重主科,轻副科。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反应,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看法,班主任都要及时了解,经常发挥好桥梁与润滑剂的作用,正确协调好每个学生和任课老师的关系,使其融洽和谐,形成合力,并且要有持久性。

培养班集体的优良班风和学风必须密切联系家长。很多学生家长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不会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困难时,他们束手无策;当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非打即骂。学生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有些家长忙于生计,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成长,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思想和学习必然会出现问题。同時,家长也不能只要求孩子学好功课,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置之不理。所以,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好学生,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或电话等方式和家长沟通。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又可以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还可以使学生家长了解班主任对创建优良班风和学风的思路、方法和对学生的要求,从而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班集体的优良班风和学风必须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能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锻造和提升班集体整体素质的有效方法。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排练文艺节目、举办演讲会、辩论会、学习经验交流会、体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彼此、了解自我,在活动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班级的班风和学风。

论建设优良学风对辅导员素质要求 篇7

1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辅导员职业道德是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 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 是自身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基础。要建设优良的学风, 必须把师德放在首位。我们常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学是师之骨, 德为师之魂”, “德之不存, 何以为师?”可见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教育的全部内容、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都体现着师德的要求。周济部长曾指出,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力行师德规范, 强化动力机制, 优化制度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对学生深入进行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才能教育学生把握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 真正树立起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献身的精神, 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才能调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 优良学风才能真正形成。

辅导员从事的是一项神圣的职业, 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 所以教育家夸美纽斯将教师职业比喻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杜威说教师是“真正天国的代言者, 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文化界也经常把教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 比喻成“爱心大使”, 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师德在育人崇高使命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辅导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有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德性, 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影响学生。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称王称霸, 因而不少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道德和法制观念, 玩世不恭, 举止轻浮, 不注意大学生应有的礼貌和风度。有些学生不尊敬教师, 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一些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这些急需要辅导员的引导和教育。

可见辅导员既要以学问教人, 又要以道德教人, 即所谓“明德”, 这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古今中外的教育家, 他们在以学问教人的同时, 也往往以其高尚的道德感化着学生, 为我们树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作为辅导员如何具备优良的师德呢?首先必须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向同学宣传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其次应该自觉提高政治修养,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再次还应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2 加强辅导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辅导员肩负的是社会的未来, 为未来的社会作贡献, 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使命。辅导员在高校担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是道德的化身, 是社会的规范, 是人类的楷模。在本职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格的境界将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从而终将融入社会、影响社会, 成为社会道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辅导员应该尽心尽力地从事本职工作, 要敬业爱岗, 因为要培养出社会中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高的群体, 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绝对地热爱本职工作, 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敬业爱岗的具体体现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尽职尽责, 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 甘于奉献, 富有奉献精神;具有勤恳自律的工作作风, 严谨的治学态度, 积极健康的情感, 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 遵守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规定, 探求创新,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要具有端正的学风, 有知识上的进取精神。当今世界科学日异、知识月新,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 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 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辅导员。上好课, 培养好人才,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 一名辅导员首先必须以自己认真的敬业精神、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道德行为成为学生的楷模。同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热爱集体,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时刻注意维护集体利益和形象, 增强团结意识, 要正确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业务上互相学习, 互相借鉴;工作上互相配合, 互相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其次, 辅导员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辅导员从事的教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事业, 实现教育目的, 主要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在施教的过程中, 讲授的知识要准确, 经得住推敲, 教学态度、方法、形式、过程等必须是科学的。具备了端正的学风和教风, 会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影响,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因而, 辅导员在自己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科学严谨的学风和教风, 是师德风范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且应当以这种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 影响社会, 做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做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中流砥柱。

3 坚持辅导员的为人师表作用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和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教学生怎样做人, 首先辅导员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辅导员工作有强烈的示范性,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辅导员以身作则, 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 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 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所以,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事业, 它是辅导员以生命影响生命, 以人格卵化人格, 以智慧点燃智慧的过程。辅导员向上的空间应当永无止境, 特别是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影响的不仅为一个人, 而是一代人, 一个时代。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 可见辅导员的言谈举止, 教学态度, 为人处世, 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学生以后一生都有这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要遵守基本的公民道德, 在学生面前树立正直、友善、富有爱心的形象。其次应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通过学习丰富内涵,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成为适应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辅导员应仪态端庄, 衣饰整洁得体, 举止文明, 以自己的优良道德品行和形象熏陶感染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应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工作作风,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钻研、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以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形象去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的一种责任感。总之, 辅导员的为人师表应体现在:德高为师, 即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 以高尚的师德为核心, 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学高为师, 即要求辅导员学识渊博, 学业精深。人民教育教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所以, 我们做学生思想工作者, 必须天天学习, 天天进行再教育, 才能全面教育学生, 才能感受到“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技高为师, 既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 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 有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身正为师, 即辅导员不仅是知识传播者, 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孔子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不令从。辅导员没有高尚的品德, 是不可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的。总之辅导员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 因此辅导员一定要真正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吕平.高校学风建设双因素理论应用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9) .

[2]吴林根.论高校优良学风的创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优良学风 篇8

一、新时期学风建设的意义

从主流上看是好的, 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素质、道德状况、学习能力和如人际交往态度是健康的, 学校中的秩序、学风、学习状况也是良好的。尽管如此, 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内部的一些不良影响, 在学风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 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刻苦精神不够, 逃课现象不少, 考试作弊时有发生。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 学习上敷衍应付, 得过且过。有的教师缺乏献身学术的精神, 心气浮躁, 急功近利, 治学不严谨, 教学不认真。学校在学风建设上的力度还不够, 校园内尚未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学风建设是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 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的迫切需要。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 是师生在长期的学习、治学和学术活动中形成的传统和风格。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对学校的每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优良的学风能促进师生的学习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不良学风会影响师生的学习和学校的声誉。高等学校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肩负教学、科研、服务三重任务的学术型机构, 学术是学校的生命, 学风是学术的保证, 没有优良的学风, 就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学校,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学风状况是衡量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优秀的大学必然有优良的学风。优良学风不会自然形成, 需要建设。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 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优良学风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无形的群体行为, 好的学风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学风建设包括教师治学、治教作风和学生学习作风的建设, 它由一个学校的校风、院风 (系风) 、班风组成, 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压力, 进而产生紧迫感;它又是一种动力, 能使学生奋发进取、努力向上, 并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它还是一种凝聚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学风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就培养人才而言, 它渗透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中, 其实质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远大理想, 明确学习目的, 强化学习动机, 养成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 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因此, 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要求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由于优良的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因此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 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

从学生的学习作风建设来讲, 学风是教与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具体表现, 归根到底体现为学生的主观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因此, 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在学风建设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 我们不仅要在“管”与“抓”上做工作, 更要在“输”与“导”上下工夫。要采取各种措施和通过多种载体,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 调动广大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主要精力与学习热情被“输出”、“输送”和“引导”到学习中去, 在学生中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在深化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中, 要注意为多数学生创造发挥学习主动性的环境和条件, 从管理上促学风、要质量, 这是学风建设中应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二) 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统一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学风建设的目标是营造优良的学风, 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 具有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 具有勇于坚持真理、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这些都是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 学风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都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然要求学生工作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 只有这样, 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是有机统一的。

(三) 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思想性和政治性是毫无疑问的, 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首先是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而这恰恰是学风建设中最核心的本质和内涵, 它反映了人的理想志向、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要达到良好学风的标准, 高校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正是这些教育内容, 构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 如果结合学生渴望成才的积极性, 围绕高校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学风建设, 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了一个有效载体。

三、以学风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推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学风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探讨新形势下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应根据大学生的变化与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 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特点, 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工作。目前, 大学生的学习风气日益浓厚, 学习自觉性有所提高, 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考研热、上网热、考GRE热、恋爱热、打工热、活动热等。这些热点对学生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如考GRE热, 一方面反映学生迫切要求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 对学风建设存在有利的方面, 另一方面学生放松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对学风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一些学生中的上网、恋爱、打工、活动等热点, 又往往与专业学习发生冲突,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来, 正确处理好学习与能力提高、专业学习与特长爱好及个性培养的关系。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开展各种教学、科技、文化、体育活动, 使广大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

第二,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 我们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开创高校团结稳定工作的新局面。要针对大学生中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 进一步做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 把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结合起来, 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机制,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信念, 强化学习动机, 这是建设优良学风的思想政治保证。

第三, 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能强化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 保证目标、措施的实现;激励机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优良学风 篇9

关键词:高校,制度建设,学风,基石

学风即学习的风气, 是学生经过长期教育而逐步影响形成的学习风尚;学风作为校园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既是校风、校貌的重要标志, 又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软环境。[1]然而, 受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加深的影响,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出现下滑趋势, 尤其是整体学风状况令人担忧。因此,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探析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制度建设层面建立长效机制以创建优良学风, 实现学风建设的“三化”, 即常态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无疑是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学风包含大学生的学习风气、老师的治学风气及学校管理者的治校作风。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兴起等因素, 已逐步对高校学风建设产生了影响和冲击。

首先, 学校层面。学风建设是一个需要高校各部门团结协作, 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大部分高校在日常管理中, 各部门团结协作, 齐抓共管, 围绕学生和教学为中心开展了学风建设, 但对第一课堂的作用不够重视, 缺少对学风建设的形式与方法、内容与实践的创新。而且, 学风建设很多时候变成高校一两个部门的主要任务。

其次, 教师层面。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高校的育人环境急剧变化, 生源素质和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很大, 同时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高校部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不正之风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辅助工具落后等,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 不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创建。

最后, 学生层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社会风气必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和冲击。学生宿舍开放式、社会化管理, 网络的普及等因素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当前, 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歪曲、学习意志消沉、学习动力不足、沉迷网络、考试作弊等现象, 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得过且过、混日子、混文凭的想法。

二、高校学风建设制度上的问题

制度建设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2]如果在制度层面研究和探索高校优良学风的创建工作, 确保高校学风建设在制度约束范围内系统化和规范化, 就要先调查和研究高校学风建设在制度层面上存在问题。

首先, 学风建设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高校学风建设制度呈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高校为了促进学风建设, 往往会颁布很多制度, 这些制度有正式或非正式的, 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 也有院系依据自身情况独自颁发的, 这种多层次的制度体系, 缺乏系统性, 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各职能部门缺乏制度执行力。此外, 高校关于学风建设的一些制度基本都是由上而下制定的, 缺乏全面的、适时的和深入的调查研究, 这就体现不出广大师生的利益诉求, 实用性不强。

其次, 高校教师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客观性。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用人制度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考试制度不健全等方面。一方面, 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师资队伍人员严重不足, 急需引进大量教学和管理人才。但教师的学历学位、科研成果、论文发表是引进教师的核心评价指标, 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风往往考察不足, 进而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体系不科学。在高校教师评职晋升过程中, 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是重要指标, 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书育人的导向作用评价不足或不明显, 学生的评教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教师过分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考前“辅导”“画题”;在考试过程中, 部分监考教师责任意识不强, 学生也就有了考试舞弊的机会。

最后, 针对学生的奖惩机制缺乏执行力、约束力。高校学风建设制度普遍存在执行力不强的现象, 对学生的纪律管理、行为管理不够严格。也有学校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过于迁就学生的违纪行为, 以至于学风建设制度缺乏执行力和约束力。此外, 学生的分数成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科研能力考察、校内活动参加情况等各方面的综合考察, 一些学习成绩稍差, 但日常表现良好、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 往往在学校的各类评奖评优中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奖励。

三、加强制度建设, 夯实创建优良学风的基石

学风建设是学校治学、求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一项全面、系统、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需要教师、教育人员及学生的全员参加与积极参与。制度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促使学风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因此高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更要从行动上严格落实。[3]在领导、教师、学生、职工的全力协作下, 教学、服务、管理等各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努力查找学风建设中的盲区, 积极完善各项学风建设制度。

(一) 加强领导, 搭建育人平台, 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首先,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当前, 学风建设是各高校育人的重要工作, 高校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学风建设, 但存在责任不清、权利不明、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效力不强等现象。由于相关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 没有发挥管理在学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分工有序的良好局面。因此,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机构建设, 将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细致化, 思想认识统一化, 提高各部门联系的紧密性、信息的畅通性, 从而保证有效地开展各项学风建设工作。

其次, 突出“以人文本”,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速人才专业和素质要求的发展, 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由于部分高校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改革, 导致相关冷门专业竞争力较弱, 就业前景黯淡, 从而冲击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因此作为高校主要职能部门, 应及时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 有效调整学生的培养模式, 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与区域行业发展为导向, 积极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 有效推动学科建设, 通过搭建“校企合作”“高校联谊”等有效平台, 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创建大学生就业实习一体化基地, 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 认清就业形势,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从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标, 并付诸努力。

(二) “以教风促学风、以学风推教风”, 加强师德教风建设

高校的育人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栋梁之才;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也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力量与核心力量。[4]高等学校有一支治学严谨、师德高尚、教风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良好学风的基本前提和保障。[5]因此, 完善高校人事选拔、分配和管理制度, 调动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性, 有利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对高校的学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 积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认真执行学生的评教制度。高校近年来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而且高校对教师的评估体系也越来越向科研倾斜。长此以往, 教师势必会注重自身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和育人水平。部分教师注重教学数量, 忽视教学质量, 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填鸭式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积极建立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充分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认真执行学生的评教制度。同时, 高校要多树立教学方面突出的榜样教师, 强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理念。认真执行学生的评教制度, 不要让其流于形式, 督促教师重视道德修养, 发挥教师的榜样育人, 行为育人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其次, 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通过开展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比赛等活动, 推动教师研究教学规律、教材, 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 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 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6]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结合学生特点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以身作则, 用自己对新知识的不断追求, 潜移默化的感染身边学生, 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促进教学与学风建设的结合。[7]

另外, 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引领作用。积极挖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而因势利导、妥善处理。辅导员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 真正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班导师应着力于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干部队伍培养;立足于班级、寝室、实验室、工作室等载体积极开展学风建设活动,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促进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 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导向,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高校正逐步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 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 社会上诸多不良思潮不断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必须努力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这是创建优良学风的前提, 同时要教育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要让学生摒弃急功近利的狭隘目标, 树立崇高的爱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培养学生忧患意识, 增强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

首先, 创建多种形式和方法的长效教育机制。以正面教育为主要途径, 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座谈会、专家教授及校友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 并将其形成长效教育机制, 不断地向学生渗透、熏陶、感染, 将学风建设的正能量植入学生的内心, 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这样学生就能正确把握社会生活对专业的需求, 充分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志向、科学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求学精神。

其次, 建立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学风建设的机制。高校应立足校园、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精品活动, 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和开展体育、文艺、文化、科教、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校报、专栏、广播、微博、微信等媒体宣传的舆论影响作用, 形成正确的、向上的舆论导向, 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最后,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和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学生干部成为学风建设的示范者、带领人和推动者。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学生骨干队伍, 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 与班级、寝室同学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约束,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共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总之, 制度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高校应认真健全和完善学风建设中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加强制度建设, 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以保障学风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赵统堂, 常瑜, 赵心恬.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01) .

[2]周贤君.高校学风建设的制度思考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3]曹亚君, 王文华.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制度的探讨[J].轻工科技, 2013 (06) .

[4]杨健科, 朱艳, 李树坚, 赵冠明.论学风建设的整体设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06) .

[5]马芳.教师教风与学风建设研究——以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J].学理论, 2012 (33) .

[6]董华明.促进高校学风好转制度性措施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3) .

优良学风 篇10

一、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本质要求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党建工作的任务很多, 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就是促“三风”、建“三高”。“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三个方面相互联系, 有机统一, 相辅相成, 前提是加强党的建设, 关键是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基本要求是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三高”大学, “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构成了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体系, 实现了高校抓中心任务与促三风建设的有机结合, 抓好当前影响高校发展的重点工作与推进高校长远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追求师生满意与社会满意的有机协调。因此, 紧紧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三高”大学来开展党建工作, 不仅是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的实际需要, 也是高校党建本质要求。

(一)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体现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本质特性。

高校党组织紧密结合学校办学育人的工作特点, 围绕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和培养“四有”新人的这个根本任务开展工作, 党建工作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挥应有的作用, 也才能体现学校党建工作的特性。相反, 如果学校党建工作远离学校的工作特点和实际任务, 甚至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之外, 学校党建工作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党组织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建设“三高”大学, 培养“四有”新人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

(二)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体现了高校党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育人中心任务的方向性。

党的中心任务是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内容, 它既是实现党的长远目标的实际步骤。高校党组织坚持紧紧围绕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围绕教学、科研开展工作, 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服从和服务高校党的中心任务的具体体现。同时, 学校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等教育活动来实现的, 学校党组织只有坚持以教学、科研为载体, 把党的各项工作和服务活动植根于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去, 真正树立起围绕教学、科研工作抓党建的意识,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提高人才的素质, 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谈得上服从和服务高校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舍此, 学校党建就有可能失去正确目标和方向, 不仅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难以实现, 学校党的建设也要受到损失。

(三)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体现了高校党建必须同学校中心任务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党建工作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工作进行, 为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

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 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实现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它有利于克服学校党建工作就党建抓党建, 党建工作和根本任务“两张皮”的倾向, 增强加强党的建设和实现根本任务目标上的一致性;有利于克服学校党建工作游离于学校中心任务之外的虚指标、软任务倾向, 增强把加强党的建设过程变成实现党的根本任务过程的同一性;有利于克服衡量党建工作好坏中的主观随意性或“实对实”倾向, 提高用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真实性。

二、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可靠保证

(一) 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共同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 影响着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前途命运。

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 在于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紧紧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任务加强党的建设, 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也才能确保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高”大学目标的实现。

(二) 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高校的一个显

著特征, 它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和建设“三高”大学的特征决定的。学校党组织是学校的政治核心, 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导向引航和保证监督作用。着力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开展党建工作, 就能更好地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办学育人中的作用, 更好地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师生的头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能更加有效地加强党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导, 更加自觉地结合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实际协调关系, 化解矛盾, 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更有利于学校党组织参与对学校教学、科研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更好地把握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 充分调动和保护师生员工办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组织保证是实现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

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基础工程。紧紧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在党的机构设置上, 就能更好地坚持以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为基础设立党员的基层组织, 自觉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的队伍建设上, 就会坚持把政治思想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自觉为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服务等要求作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来抓, 并通过党员在教学、科研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带动广大教职工为搞好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倾心尽力;在党的工作上, 就能借助开展党的各项活动, 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吸引和调动起来, 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合力, 以促进和推动教学、科研工作有效进行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是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科学途径

学校党建与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紧紧相联的。紧密结合学校工作特点和根本任务开展党建工作, 不仅是提高人才素质的本质要求, 也是加强学校党的自身建设的唯一正确途径。

(一)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学校党建才有坚实的依托和基础。

党的思想教育就会由过去的“虚”转到“实”的方面来,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从“无力”转到“有为”上来, 就能把教职工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统一到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目标上来。党的组织建设才有可操作性标准。譬如,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 就会坚持在“四化”方针的指导下, 把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实现培养目标, 作为选拔、培养、考核党员干部的根本性问题来抓;在组织发展上, 就会积极把思想素质好, 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吸收到党内来。

(二)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学校党建才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

学校党组织紧紧围绕培养人才开展工作, 保证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是学校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了这样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责任, 学校党组织在研究党的建设的目标时, 就会自觉地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目标融会在一起, 统筹规划和安排;在研究党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时, 就会把党的活动内容同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总结检验党的建设时, 就会把党的建设同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双重目标综合衡量, 并把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工作的好坏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是否得力的第一标准。这样把党的建设始终贯穿于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之中, 寓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之中, 不仅能促进和推动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目标的实现, 也为学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赋予了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三)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学校党建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 这就要求学校党组织必须从战略全局和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以便更好地促进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要求;要求学校党组织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 从各个环节上, 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党的建设, 改善党的领导, 以便更好地促进学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发挥;要求学校党组织要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 善于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 从实际出发, 改进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 使党的建设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摘要:加强“三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 围绕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党建工作, 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本质要求, 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可靠保证, 是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科学途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成孝予.抓好学风建设, 推进大学生全面成才[J].高校理论战线, 2005, 1

优良学风 篇11

(一) 学风的内涵

关于学风的内涵及含义, 学风的本质是指学习的风气, 现在有不同的学者对学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我们对学风可以从宏观、微观方面来定义。从宏观上来讲, 学风规范了对人的为人、做事的学问, 对人具有指导性作用, 比如, 在学校里, 学风是贯穿于学校的始终, 要求老师和大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认真做事的态度等。

从微观上来讲, 学风是指引主体的学习为人办事的方法。也有学者认为学风是指求学的风气, 这种风气是老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具有治学方法、治学态度、治学目的、治学精神的诸多要素的集合。

作为高校, 可以说学风是一个灵魂的要素, 在治校、办学, 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优良的学风能提升大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 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意义

思想是行为的方向, 正确的思想对事物发展变化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歪曲的思想对事物发展变化起阻碍作用。我们要倡导正确的思想, 倡导优良的学风。实施学风建设系统工程, 努力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恢复了高考。在文革期间, 我国的高等教育停办了十年之久, 很多人才被冷落了十年, 被埋没了十年。从那以后很多人又背井离乡踏进了高校的大门, 他们又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滋养, 他们对知识是如饥似渴,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期间中国的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人文社科类的学者、专家。当时的学术气氛很隆, 学风很正, 如今我们的学风已今非昔比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优良学风才能够培养更多有作为的栋梁之才。

七八年十代中国是进行的精英教育,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目标。从精英教育到九十年代大众化化教育, 我们的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把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工作中心。要想把我们的高等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的教育, 要争取办出世界一流的水平, 那么我们的学风是不可忽视的。

没有一个良好的风气, 没有一个纯净的学术、科研环境, 我们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永远很难跟上或达到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 很难培养出水平高、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 我们要用优良的学风观引导大学生成才、成人, 要把学风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二、高校学风的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 高校学风的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 当前高校的学风情况比较良好, 很多的大学生对人生都有规划, 对未来都很目标感, 有理想有抱负是大学生的人生信条, 也是学风的主体形象。很多学校都为大学生开始了SY B课程的培训学习, 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 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但是很多学校学风方面存在不足, 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1) 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是最害怕的事情, 没有目标就好像航海时没有指南针。有部分大学生学习很茫然, 不知道大学学习的重要性, 有的机械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蒙混过关;他们思想浮躁, 学习急功近利, 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 不能严格己要求自己;有部分大学生有理想, 缺乏实现理想的动力, 及时有理想也只能是空想, 这类学生最让人担心。

2) 不严律以己。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很怠慢, 比如在上课的期间, 要么迟到, 要么早退, 要么逃课, 上课玩手机,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良的学习态度让人头疼。有的学生沉迷于第二世界即网络游戏。有的忙于社会兼职, 以赚钱为主要目的, 成了本末倒置、主次颠倒, 忽略了自己的学习。

3) 考风考纪不良。有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不认真, 对于最基本理论不熟悉, 基础很不扎实, 对于高职学校来讲, 学生总体学习能力还是不如本科院校, 一遇到考试就想作弊I。除了不认真, 不努力学习之外, 主要是他们诚信意识淡薄、诚信品格缺失。

4) 专业思想不稳定。许多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填报自愿时, 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填报自愿;二是自己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是老师或其他人的建议填报自愿。

这两种情况都会给进入大学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他们通过大学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所喜欢专业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 或者根本就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有部分大学生缺乏专业素养的意识, 不好好的对待知己所学专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你不喜欢肯定是学不好的, 这就出现不想学, 懒得学的消极思想, 这也严重影响学风建设。

(二) 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

学风存在不良问题是事实, 影响学风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的大环境下, 经济利益的驱动,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都会导致不良学风的产生。有些大学生还没有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全形成, 这些外界的因素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身心方面都有不好的影响, 这也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不努力, 不认真, 缺乏求真理, 求知识的动力。

1. 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对学风建设不良是客观事实

人才强国, 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富强的国家离不开教育, 离不开人才。高校肩负起巨大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那就是要社会培养出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的人。

近年高校的掩耳不及迅雷之势的阔招, 这势必会给学校带来压力, 因为教师资源毕竟有限, 这样也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每年高校输送的毕业生从1999年不到100万到2009年突破600万”高校的生源数量增加,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不论是文化素质还是思想素质都给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带来了一定的不良负面影响, 比如高校的教学质量、创新型成人培养的目标要求, 对社会的期望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2.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不高影响学风建设

专业设置结构要与社会就业结构应相协调, 现在各个高校一窝蜂的都设置热门专业, 有的高校专业是很热门, 教学水确平跟不上, 影响教育质量, 达不到培养目的, 与社会所需要的不吻合。有的专业设置过陈旧, 学生也不愿意学。过热与过冷的专业都会与社会需求错位, 因此也会影响学风建设。所以专业设置要适社会需求要对接。

3. 不良教风对学风有的形成有滞后作用

教风主要体现在老师方面, 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知识储备、科研能力等很多方面对学风有直接的作用。除了上面几点, 老师的人文关怀也会学风有影响。比如有老师上课不精彩, 对课堂纪律不怎么管, 上课只会照到书本上讲。

书本上的东西很容易过时, 老师必须要对教材熟悉以外还得科学科学研究, 要了解目前本专业的发展动向, 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这对自己是也一个进步, 对学生也才能做到负责, 也才能有利于学生成长。还有的老师备课不认真, 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教育设备, 如多媒体。他们制作的课件简单粗矿, 不深动形象, 讲课内容不容易被学生所吸收。

三、培育优良学风的抓手

(一)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对社会的发展, 民族的进步团结有着巨大的力量, 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秉持“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背叛祖国为耻, 是对作为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爱国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 勉励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大学生要要投入到爱国, 报效祖国的洪流中来, 要深知自己的担负责任与历史使命, 要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那就要刻苦努力的学习, 进行科学研究, 为国家多做贡献。

(二) 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教育要靠老师, 老师的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 离开老师, 教育不能进行。老师不仅仅定位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方面, 还有定格在魅力的人格方面。当前, 有极少的老师对自己的职业很不负责, 道德滑坡, 这给社会带来不良负面效果。

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还要教育学生做人。当今社会不缺教书匠,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是对老师职业的定位, 做人、做事的定位。老师要用行动, 用魅力去感染学生, 为大学生能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敬佩你、最终你。

高校老师必须有责任感、有使命感, 要爱岗敬业、爱国敬业、无私奉献、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以自己实际行动, 营造优良学风。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

文化有不同层面的分类, 有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一所学校的软实力, 它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作用。校园文化是要经过一个历史的沉淀形成的, 是学校治校, 治学, 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全体老师和学生共认可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功能强大, 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的价值观, 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首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 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一是要培养整个学校的人文精神, 探究人文教育资源;二是要多搞一些活动, 比如大学生艺术节, 大学生演讲比赛, 大学生辩论赛等文体活动,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与人文氛围。三是要着力提高校园文明程度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文明素质, 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才能够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

摘要:学风是高校一个永恒的主题, 学风对治校、治学, 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风的内涵、学风存在的问题, 如何培育优良学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学风建设,培育优良学风,高素质人才,抓手

参考文献

[1]寇荣, 鹿磊光, 刘京娟.学风内涵及学风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 2010.

上一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下一篇: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