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块控制(精选7篇)
地块控制 篇1
1 研究背景
(1) 缺乏相关规划管理。具体表现在宁波江北北部山区“荪湖—保国寺—灵山”区块处于宁波市总体规划范围之外, 缺乏上位规划指导, 包括地块内建筑高度、风格、体量、色彩、位置等建筑设计要素的控制。
(2) 保国寺千年大庆客观诉求。作为宁波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国寺, 2013年将迎来“千年大庆”建成史, 以此为契机, 政府组织编制保国寺控制范围内环境整治规划, 即对控制区范围内相关建筑立面、色彩、高度等进行整治和修正, 对其所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美化和完善。
(3) 村民住房试点建设的需求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作为江北区村民住房改革的试点工程, 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但从现状来看, 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一期工程缺乏对周边环境的分析与考量, 建筑高度偏高, 高层对慈江过近, 对山体水系等自然景观资源造成一定消极的影响。因此,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 对即将启动的二期工程, 在规划建设之初提供一定控制指导要求。
2 项目区位
(1) 区位概况。
灵山村地处宁波市江北北部山区, 南接绕城高速公路, 慈江穿村而过, 村临山东北角为灵山寺, 与西南角保国寺相邻。另灵山村也是由北旅游线进入保国寺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地, 地理位置显著;西距慈城12公里, 南距宁波市区15公里。现已被纳入宁波市村民住房试点村之一 (见图1) 。
(2) 基地位置。
整个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一、二期工程北接北旅游线, 东接镇海骆驼街道, 西接安山村;其中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一期紧临慈江南面, 现已启动且位于入村路东面地块已建成。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二期位于慈江北面, 与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一期隔江相望。
3 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1) 周边用地建设概况。
灵山村现状以村民居住为主, 基本保留农村村庄肌理;沿村主要道路分布一些商业店面, 以小型商业零售为主, 存在少量娱乐设施, 如台球等, 沿街建筑建筑体量较小, 高度较低, 整体面貌缺乏规整和统一规划;另外在沿村主要道路分布着工业厂房, 村庄建设现状总体来讲, 属于自发形成, 缺乏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规划。
(2) 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一期工程分析。
现已启动建设的村民住房位于入村路东面地块, 基本以六层板楼为主, 其建筑色调以白加灰主色调;建筑以板式为主, 对慈江对岸的景观风貌遮挡较为严重;另紧邻慈江的一排建筑为10层, 这种北高南低的建筑布局本身没有问题, 但考虑到未来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二期工程的建设, 以及位于保国寺控制范围内, 从未来视觉景观保护的角度来看, 此种建筑布局有待于商榷, 对于二期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所以只有通过在二期的建筑高度、体量、色调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 才能达到灵山村村民住房小区与保国寺控制范围内风景面貌的和谐统一 (见图2、图3) 。
4 村民住房试点二期地块建筑控制的研究方法
4.1 视觉感应原理的应用
视距 (D) 与建筑高度 (H) 的比例关系, 产生不同的空间感觉, 这里视距 (D) 表示观测点到观测建筑的水平距离, 建筑高度 (H) 表示所观测的建筑物顶点到地面的垂直高度 (见图4) 。
当D/H=1时, 仰角为45°, 空间闭合感极强, 通常适用于商业步行的空间中;
当D/H=2时, 仰角为27°, 空间闭合感适中, 可观看到整栋建筑的立面构图和细部, 通常适用于居住区内部以及街道两侧;建筑空间尺度适宜人们主观感受;
当D/H=3时, 仰角为18°, 这时空间感趋于消失, 得到是较为开敞的空间感, 通常适用于公园公共空间中景物的空间尺度的控制;
当D/H=4时, 仰角为14°, 这时的空间感进一步消失, 呈现开阔的空间感受, 通常适用于滨河两侧之间空间尺度的控制;
当D/H=6时, 仰角为9°, 可以观测到包括背景在内的风景全貌, 视线眺望感很强, 通常适用于向远处眺望标志物。
本次规划采用 D/H=2, 即仰角为27°和D/H=4, 仰角为14°的视觉感应原理来进行分析。
4.2 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二期地块建筑控制
通过对于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一期地块建筑的分析发现, 紧临慈江的高层住宅楼, 已对地块北面的山体景观造成较大的干扰, 并且对其所处保国寺保护范围的控制, 也带来了不协调的影响。考虑到与未来二期住房试点工程建筑之间形成的空间尺度, 也提出了挑战;根据以上问题的分析, 运用视觉感应原理, 进行视线景观分析, 得出科学合理的二期建筑控制模式。
(1) 仰角为14°观测下的二期建筑高度控制。
考虑到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工程项目基地从地理空间上被划分东西两块的实际情况, 所以这次视线分析也分成两个视角进行, 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具体位置见图5。
根据视觉感应原理分析, 当视距 (D) 与建筑高度 (H) 的比例为4, 即D/H=4时, 仰角为14°, 这时的空间闭合感消失, 观察视野较大, 呈现开阔的空间感受, 运用此比例关系, 对二期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具体控制模式见图6、图7分析。
分析结果得知, 在视距D确定的条件下, 根据实际测量结果为70米, 通过采用14°仰角视线控制下的二期建筑高度H可以控制在视距长度D的比例为1/4, 即二期建筑控制在底层的高度水平, 这样通过分析得知, 二期建筑和北面的农村居民点之间也能保持在D/h=2或D/h=3这样的适宜空间尺度, 并且对周边的山体景观干扰程度较小。
(2) 仰角为27°观测视角下的二期建筑高度控制。
根据视觉感应原理分析, 当视距 (D) 与建筑高度 (H) 的比例为2, 即D/H=2时, 仰角为27°, 这时形成空间闭合感适中, 可观看到整栋建筑的立面构图和细部, 运用比例关系, 对二期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具体控制模式见图8、图9。
分析结果:通过采用27°仰角视线控制下的二期建筑高度H可以控制在视距长度D的比例为1/2, 即二期建筑控制在小高层的高度水平, 通过侧面分析得知, 由此构成的高层建筑与北面的农村居民点之间的比例空间在D/h=1.5与D/h=1之间, 形成一种压迫的空间尺度;另外对周围的风景保护区也会造成较大的干扰。
5 二期建筑控制的方案比选建议
5.1 底层建筑布局模式的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二期方案
通过分析得知, 即低层建筑布局模式 (见图10) , 不仅满足了远距离观测山体景观, 通过方法分析发现,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对一期高层建筑对山体景观造成的破坏进行补救, 而且空间尺度也较为开阔, 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水平, 这种低层建筑布局模式, 也能与保国寺风景保护区达到和谐共生。因此这里建议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二期地块建筑采用低层建筑布局模式。
5.2 高层建筑布局模式的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二期方案
灵山村村民住房试点二期建筑采用高层建筑布局模式 (见图11) , 虽然满足远距离观测山体景观, 但并不能满足近距离观测山体景观;另外从侧面观察发现, 二期采用高层建筑, 这样与一期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格局, 较为闭塞和压抑, 缺乏人的空间尺度, 对保国寺风景保护区也会造成较大的干扰, 因此这里不建议采用。
6 结语
二期若采用低层的方式, 优点是与周围村庄较为协调, 对慈江以及周围山体的尺度较为和谐, 与一期建筑较为协调, 容易形成起伏的天际轮廓线, 无明显大的缺点, 是个较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二期若采用高层的方式, 将使整个界面显得更为拥堵, 破坏北部山体良好的轮廓线, 对现有村庄以及保国寺东入口形象造成较不好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与考量, 二期的建筑推荐采用低层的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寿清, 洪庄敏.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建筑高度控制准则研究[J].城市规划, 2009, 33 (1) .
[2]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50445—2008)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董锡, 刘洪杰.城市公园周围建筑高度控制问题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 .
[4]曾舒怀.城市设计中视线分析的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J].南方建筑, 2009, (1) .
地块控制 篇2
参建单位
南京長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建设发展集团保障房建设有限公司
本项目所处区位交通便捷, 多条公交线设置为居住出行提供方便。周边青山环绕, 秦淮河横穿过境, 山水优雅, 生态宜人。项目规划结构清晰, 布局合理, 户外环境设计及生活配套设施安排为居住者提供了方便。小区地下停车设计合理, 能为中低收人人群居住水平改善提供保障。
项目规模较大, 平面结构总体合理。卫生间利用外廊通风采光, 基本为明卫设置, 厨房和小卧室由北向天井采光、通风。套内流线比较顺畅, 设置了无障碍电梯, 配套齐全。立面简洁、朴实, 与建筑性质相符。
景观设计中绿地植物集中, 打造一条完整的景观轴线, 确保道路的可达性, 籍以保证对绿地的保护。小型场地设计以休息为主, 常绿绿化为主的树丛可阻挡大风的危害。在墙上设置丰富的植物景观、主题空间景观, 阻挡生硬的建筑物的辐射热。
采用20mm厚聚氨酯发泡外墙保温、30 (40) mm厚聚氨酯发泡屋面保温、中空玻璃型钢外窗, 雨水收集灌溉, 物业管理智能化。
绿地清猗园0407地块 篇3
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产业化理念和体系, 以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为基础, 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益和建设效率, 以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项目实施了新型支撑填充体的建筑体系与装修部品化技术, 联合国内外十余家产学研用的科研、设计和生产、施工等单位进行科技攻关, 体系化应用了建筑长寿化等数十项集成技术, 从系统实施到设计、生产、施工、维护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做了开创性的探索及产业化技术创新实践。
项目攻关落地了装配式装修部品集成技术、结构耐久性设计100年技术, 提升了住宅全寿命周期内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 实现了标准化大规模部品成批量生产与供应, 且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通过产业链集成协同模式创新, 以设计标准化、部品工厂化、建造装配化实现了技术市场化落地, 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和广阔的推广价值, 科技创新推动促进作用明显,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项目产业化技术建设实施取得了4个方面的重大技术进步。
1) 创建了我国新型住宅工业化的内装部品构架。
2) 实现了设计标准化、部品工厂化、建造装配化、标准化部品体系通用化。
3) 从系统实施到设计、生产、施工、维护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做了开创性的探索及实践。
4) 研发应用了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部品与工业化集成技术。
德外H地块项目设计 篇4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德胜门外,地处德胜新城东区的H地块。本建筑注重德胜门地区历史文脉的延续,尊重德胜门的历史重要地位,在建筑材料及风格上,既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又实现与地区历史文化风格相协调统一。
本项目(见图1)主要由A座、B座、C座三栋建筑组成,其中A座、B座为一类高层建筑,C座为多层建筑,均为商务办公楼。地下共3层,地下3层为设备用房及人防设施,人防战时为乙类六级人防物资库,平时为汽车库。地下1层为员工餐厅、厨房、自行车库、后勤用房及设备用房等。地下2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总建设规模:83300m2。地块建筑群的整体尺寸为南北长105.2m,东西宽84.3m,建筑高度8.8m、12.9m、65m。地块地内建筑物占地面积4 650m2,建筑密度38.9%,总建筑面积83300m2(地上60000m2,地下23300m2),容积率5,绿地率30%。
A座、B座为一栋L形高层商务办公建筑(地上17层~18层),周围没有裙房,占地面积3216m2,地上建筑面积5696m2,沿街总长度为133.3m,宽度为30m、20.7m。C座为一栋L形多层商务办公建筑(地上2层~3层),占地面积1 328m2,地上建筑面积3598m2,沿街总长度为71.5m,宽度为19m。地面上的3栋建筑物采用一对“L”形的组合平面,使建筑群形成了内外两重不同性质的环境空间。内部的庭院空间设置面积1 430m2的3处集中绿地,配合人行、消防等要求进行地面铺装,形成以绿地景观为主题的内部工作、休憩景观空间。外部沿建筑四周设置了环状绿地;再结合交通组织、入口广场,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形成以绿色植物、广场景观为主题的外部公共活动空间。
2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设计满足德胜新城总体规划的要求,具有因地制宜利用地形的特点。3幢建筑采取双L形庭院围合式布置,中间形成3块完整的庭院绿化空间。总体布局结构清晰完整,功能分区明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人、车流交通组织简捷合理,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与场地的高差均由缓坡过渡连接,从而实现场地无障碍化。通过竖向设计,使场地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有机融合,有效地保证了建筑功能的顺利实现。
3建筑设计
因工程建设场地形状规则,建筑主体设计简洁大方。其中A座、B座为高层建筑,沿地块的西、北红线布置,西立面临德外大街,北立面临德外东后街。为减少H地块的建筑物对其东侧现有6层居住建筑日照的影响,将C座(多层建筑,2~3层)呈L形沿地块的东、南红线布置。建筑高度自南向北由12.9m(3层)退至8.8m(2层),建筑东立面临德外东后街,南立面临弘慈巷。A、B、C座中间形成3块完整的庭院绿化空间,为提高内院的可塑性,将该范围内的地下1层改为覆土(覆土厚度>3m),内院为覆土式集中景观绿地。这样的总平面布置使得各建筑之间关系紧凑、整体统一,不仅可以有效地使用土地,同时使得3幢建筑的外部环境及内院景观条件接近统一,既丰富了建筑立面又兼顾了用地形状及城市景观,见图2。
A座、B座建筑物周围由内部与外部道路共同组成环行消防车道,消防车道最小宽度4m,建筑中间设置了连通街道与内院的人行疏散通道。C座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和一个短边均设有消防车道,消防车道最小宽度3.5m。
绿化采用实土绿化与覆土绿化相结合的形式,覆土厚度为>3m。为使各类植物得以茁壮成长,在适当的场地上设置自动喷灌装置,并引入中水进行浇灌,见图3。
4工程特点
为方便建筑功能并结合建筑平面布置,结构采取核心筒两侧单跨大跨布置方式,并沿大跨单向布置次梁,最大限度减小结构占用空间,获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由于A、B座为高层建筑,C座地上3层,差异很大。为了不给使用期留下隐患,希望不设永久沉降缝。为协调A、B座高层建筑部分与相邻车库及C座间的差异沉降,本工程进行了沉降协同分析并变形估算,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不设沉降缝,设置沉降后浇带。基础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
本项目中水处理采用国际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采用变频调速技术降低冷却塔风机的能耗,对于节约能源,降低运行费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实现智能控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建筑公共部分照明采用“BA”楼控系统控制,既满足安全舒适要求,又能避免浪费,大大节约能源。
5结语
目前,本项目建设已完成,良好的平面功能设计,总平面空间规划及富有历史感与现代特质的立面形态,设备专业的精细控制达到节约能源、节省开支的作用。项目获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无论开发商还是业主都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摘要:本建筑注重德胜门地区历史文脉的延续,尊重德胜门的历史重要地位,在建筑材料及风格上,既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又实现与地区历史文化风格相协调统一。
地块控制 篇5
关键词: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绿岩带,成矿作用
1 区域地质背景
华北地块是我国最古老的地质单元, 区域构造格局复杂, 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 根据中国大陆成矿区带的详细划分, 本区位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银铅锌铁硫铁矿成矿带。区域范围内的变质基底形成于吕梁运动后, 主要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变质程度上经历了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
研究区处于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结合地带, 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前寒武纪多期次的构造旋回伴随大规模的区域变质作用, 是区域基底的形成条件。古生代, 在长期稳定的克拉通化基底上, 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 形成兴蒙造山带, 初步形成本区EW向的构造格局。燕山期, 受“东亚汇聚”的构造格局的影响, 本区经历了大规模的陆内造山运动。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深俯冲作用改变了区域构造格局, NE向、NNE向构造叠加于EW向构造系统之上。区域内NE向和EW向构造, 形成了行列相间的格局, 为金矿床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区域内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次、多旋回的特征, 岩石类型多样, 成因复杂。总体而言, 对于金矿成矿影响最为重要的时期, 首先为太古宙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构造运动, 形成了本区内广泛发育的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其次为晚海西-印支期, 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汇聚形成兴蒙褶皱带, 形成了中-酸性和偏碱性岩体;另外在燕山运动期间, 由于陆内造山运动导致地壳急剧增厚, 从而引发白垩纪大规模岩石圈垮塌并伴随岩浆的侵入和喷出作用。强烈的岩浆作用形成了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
2 金矿成矿的地质条件分析
2.1 金矿床与绿岩带
华北地块北缘的变质基底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以及燕山期构造-热事件的强烈改造, 绿岩带中的金矿在后期被重新活化、迁移、成矿, 因此本区内的金矿成矿具有鲜明的后期改造特点。但根据金矿产出地区的变质岩层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拥有较高的金元素背景值的绿岩带应为后期形成的金矿床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 (表1) 。
2.2 构造背景
研究区处于我国三大巨型深断裂构造体系中的滨西太平洋断裂带, 同时受古亚洲断裂体系影响, 形成了NNE向和EW向复合的断裂控矿特征。
区域内发育多条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 控制了地块内部多数断块的空间分布和构造条件, 为岩浆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具有极其重要的控岩和控矿意义。
本区内断裂发育呈明显的多期性, 最早可至少追溯至吕梁期。东西向断裂发育最为活跃的时期为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 古亚洲洋的闭合导致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 主导了东西向的构造格局, 控制了晚海西-印支期的岩浆岩展布, 是金矿成矿的重要阶段之一。
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在“东亚汇聚”构造格局形成后, 在早期陆内造山运动导致的地壳急剧增厚影响下, 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岩石圈垮塌和地壳减薄, 造成北北东向构造活动极为强烈, 壳幔岩浆活动加剧, 为金矿的形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构造条件。
北北东向与东西向复合的网格状断裂构造格局为岩浆-热液活动奠定了基础, 同时为本区金矿的成矿创造了运移通道和赋存空间。在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构造交汇的部位, 往往为金矿成矿的有利地区。
2.3 岩浆活动
本区金矿的主要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矿床, 说明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 华北克拉通的活化所带来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是区内金矿床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其中, 晚古生代岩浆侵入活动主要集中于晚海西-印支运动期间, 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缝合的产物, 空间分布集中于尚义-平泉深断裂附近及北部。多见中-酸性和偏碱性岩体。为受尚义-平泉断裂带控制的小营盘、东坪、水泉沟等诸多中大型金矿床提供了矿化围岩。
区内金矿成矿时代集中于中生代, 说明燕山期岩浆活动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燕山期岩浆活动促进了早期形成的碱性杂岩体的碱交代作用 (钾化) , 最终在海西期杂岩体内形成了金矿床。另一方面, 燕山期岩体与变质基底的绿岩带发生反应, 促使绿岩带中的金元素重新活化、迁移和聚集, 最终聚集于浅层断裂构造中成矿。
3 金矿的成矿时代特征
华北地块金矿时代具有成矿物质来源老, 矿床形成年代新的特征。大多数金矿床形成时代远远晚于变质基底的绿岩带。金矿的成矿作用更多地发生在中生代, 这与华北地块在中生代经历的强烈构造-岩浆运动有密切联系。通过对现有金矿床同位素测年资料 (表2) 分析可知, 总体而言,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的成矿主要时期可分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海西-印支期以及燕山期。
3.1 新太古代-早元古代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成矿与变质基底有直接联系, 新太古代-早元古代形成的含金量高的绿岩带是本区金矿提供了主要的矿源。尽管区内多数金矿受显生宙构造-岩浆活动影响明显, 但其在空间分布上无法摆脱绿岩带的控制, 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另外, 区内部分金矿床受后期地质活动改造影响不大, 受太古代-早元古代绿岩带直接控制。
3.2 海西-印支期
区域北部兴蒙造山带的存在说明, 海西-印支期华北地块北缘构造运动强烈, 并分布广泛的该时期岩浆岩。张宣地区的水泉沟-后沟碱交代杂岩体控制了诸多金矿床, 此岩体的成岩时期大致为海西晚期至印支期。岩体内部靠近接触带分布有东坪、后沟、中山沟等金矿床;接触带范围内则有小营盘、韩家沟、葛家峪等金矿床。
3.3 燕山期
燕山期是本区重大的构造-岩浆活动期, 形成了一系列中低温岩浆热液金矿床, 在华北地块北缘中段分布十分广泛。以代表性矿床金厂沟梁金矿为例, 岩体K-Ar法测年数据为126.3 Ma, U-Pb法测年数据为125.5 Ma。
4 金矿床的类型
由此前分析可知, 华北地块北缘金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主要具有受变质绿岩带和后期构造-岩浆活动双重控制的鲜明特点。根据这一鲜明特点,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可以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两类, 其下又可划分为若干亚类 (沈保丰等, 1996) 。
4.1 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是指金矿床和绿岩带形成在同一期构造-岩浆旋回, 也就是从火山-沉积作用开始, 同构造期的花岗质岩石的侵入, 随着地壳向深部下插, 经受深变质的区域变质和变形作用, 后构造抬升, 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退变质型韧-脆性剪切带形成和叠加, 绿岩中金质的再富集和金矿床形成的整个地质演化过程。而金矿床的形成是该期构造-岩浆旋回中最晚的一次地质事件。金矿化在空间上受线性韧性剪切带或断裂相伴生的退变质作用控制。该类型金矿床的成矿时期为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按产出特征可分为细脉浸染状和脉状金矿床两个亚类。
4.2 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是指深变质花岗岩-绿岩区克拉通化后, 深变质绿岩带中的含金岩系或金矿床, 在后期地质演化过程中, 主要在显生宙的海西-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的内生地质作用, 促使源岩中的金或金矿重新活化改造和再富集而形成的金矿床。依据不同岩浆作用的类型和构造环境, 再细分为:与碰撞型壳源深熔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与伸展构造环境偏碱性岩和碱质交代作用有关的金矿床;与岩浆隐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和与伸展构造环境次火山岩-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床。
5 结论
(1)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形成的变质绿岩带。绿岩带决定了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同时, 区域构造发展历史决定了金矿床受显生宙海西-印支期以及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明显。
(2) 金矿床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两类, 其中后者是本区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
参考文献
[1]裴富荣, 吕凤翔, 范继璋, 等.华北地块北缘及其北侧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勘查[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沈保丰, 李俊建, 毛德宝, 等.中国深变质绿岩带中金矿床的成矿特征[J].天津: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2009.
[3]陈柏林.论中国金矿床成矿时代特点[J].北京:地质地球化学, 2002.
[4]罗振宽, 苗来成, 关康.华北地台北缘金矿床成矿时代讨论[J].北京:黄金地质, 2000.
[5]李俊建, 罗镇宽, 燕长海, 等.华北陆块的构造格局及演化[J].北京:地质找矿论丛, 2010.
[6]张晓华, 肖克炎, 朱裕生.中国内生金矿成矿规律及空旷因素[J].北京:矿床地质, 2004.
道路景观设计与周边地块的结合 篇6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周边地块,结合
引言
道路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基本公共设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为了满足各种交通的需求, 人们对道路的需求更大, 把道路看作是城市空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而对自然、环境景观功能有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展示城市的风貌, 也要使人们的感觉和视觉上舒适, 可以直观反映地域城市的综合实力[1~3]。本文结合成都市金融总部商务区三期基础设施建设, 对道路景观设计与周边块地进行探讨分析。
1 道路与周边地块的简要概述
1.1 道路、地块的定义
为了清晰地说明道路与周边地块之间的连通关系, 必须明确说明道路和地块的定义。从土地利用的功能角度上, 城市土地可划分为道路和地块两个部分。
(1) 道路, 是行人步行、车辆行驶用地的基础设施, 即是城市规划图中红线范围以内的部分, 性质上是属于公共用地。各类水、电、暖等市政管线及交通系统多位于道路红线以内地下的空间里。道路有不同的等级划分, 是依据规划定位、实际的车流量等因素, 其中等级划分会使道路的红线宽度以及周边地块内的建筑要求有所变化, 包括可建的地下室边线和建筑边线的要求。
(2) 地块, 即是被道路分隔和围合而成的用地, 可以被用于建造不同功能的地面建筑及绿地公园等。地块内的地下空间的使用权、所有权等问题, 每个国家也相应有不同的规定要求, 目前我国的相关要求也正在完善中。
1.2 道路区位分析及道路分级
本文项目是位于成都市金融总部商务区, 西至锦江以东东部片区8m堆坡地形, 东至成仁路, 北至府城大道, 南达锦悦东路 (图1) 。其中, 纬十五路与锦悦东路为城市主干路 (道红宽40m) , 其余四条道路为城市次干路 (道红宽30m) (表1) 。
1.3 道路周边用地分析及道路定位
本文项目区域北面多为产业配套用地, 南侧大部分为居住区, 经七路东侧多为产业配套用地 (图2) 。锦悦东路为南侧进入核心区的外环主干道, 纬二路为产业配套区次干路, 纬十五路与纬七路分别在教育用地两侧 (表2) 。
2 道路景观设计与周边地块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道路景观的定义
(1) 景观, 即是指人们在视觉和知觉等方面的主观认识上对客观存在的 (如自然的、人工的、具有人文历史内涵等) 景物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其中, 自然景观包括河流山川及动物植物等;人工景观包括城市中的广场、道路、建筑以及各种构筑物等;人文历史景观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民居、古城、陵墓及传统园林等。
(2) 道路景观, 是指由各种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及建筑景观和谐地、巧妙地组合成的各种物理形态, 是城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城市中人类的、自然的事物交织而成的, 包括地形、构筑物、植物、水体、建筑物及小品设施等要素, 将这些要素组合起来构成城市道路景观。道路景观可以直观的体现一个城市的时代性及自然环境性, 根据其不同特性的构成要素分为三个方面: (1) 自然美, 是将城市自然景观的特征巧妙运用到城市街景中, 同时应充分利用自然形态城市的先天优势, 将不同特性的自然景色 (如山体、河流、植物等) 与道路景观巧妙组合, 使道路景观形成独特的自然美; (2) 艺术美 (源于自然美) , 通常, 道路景观在进行设计时, 是把自然美的景观因素及人工景观的叠加组合, 使其产生具有艺术美的美学题材, 同时整理组合建筑、小品设施、植被等要素, 将艺术美体现出来, 使其形成具有人工的自然景观; (3) 意境美, 是在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基础上升华, 将自然美、艺术美完美融合起来达到意境上的理想境界, 体现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内涵, 是将地域文化与景观巧妙组合起来, 可通过建筑、雕塑小品、地面铺装、植物等景观要素来表达, 形成意境与景观的共融。
(3) 道路景观设计, 是指以美学观点为基础, 保证交通功能满足要求, 同时应考虑使用者的舒适性、道路空间的美观性、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 确保驾驶员、乘客及行人等使用者感觉舒适、安全及和谐所进行的道路景观设计, 是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美学、园林学、环境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2.2 道路景观的作用
道路景观是人们了解和感受城市景观特征与人文风情的重要途径, 体现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道路是城市的关键部分, 道路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枢纽, 可以调节小气候, 使道路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减少滞尘、吸污、空气污染及隔音等效果, 本文结合金融总部商务区三期基础设施建设, 其道路景观体现为:
(1) 防护绿廊, 降噪防尘:如纬七路、纬十五路道路两侧以学校、混合用地为主, 对噪音和空气环境要求较高, 加强防护绿廊的防护功能;纬二路控制绿廊内植被组合放肆、树木高度以及植栽种类, 强化道路两旁绿化以降低噪音, 吸收空气污染物的功能 (图3) ;锦悦东路属于金融城商务区外部生态景观环线, 路宽40m, 利用绿色廊道作为行风通道, 同时利用锦江水陆风优化都市通风效果, 利用绿地斑块与绿色屋顶作为城市冷源, 促进城市热交换。
(2) 防护绿廊, 生态小循环:例如大量的生态绿化面积, 吸引鸟类, 昆虫, 松鼠等城市哺乳动物, 为其提供生态栖息地, 成为城市的生态一部分。
(3) 生态草沟:如金融城道路部分路段的经六路, 采用生态型植草沟, 在契合生态性现代城市道路的整体环境下, 同时能经受暴雨等自然环境变化的考验, 营造城市生态小循环, 生态与景观观赏性相结合。
(4) 参与性:如经六路、纬七路等部分道路周边用地性质为居住区或者学校的道路考虑了道路与市民的互动性, 为城市家具与部分活动场所提供便利。
2.3 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及结合周边地块的设计方向
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有: (1) 保持整体性, 即是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2)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不仅要求各个景观要素与周边建筑协调, 也要与历史文物 (古塔、古街道、古建筑) 及现代建筑有机组合起来; (3) 可持续发展, 是运用规划设计技术, 结合自然因素, 使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统一协调起来。
本文项目金融城总体城市设计思路:项目道路路侧绿化带设计是以流畅、飘逸的线条交织和串联起道路之间的潜在联系, 并将流动和交织的线条元素融入到整体设计中, 表3是此项目道路景观与周边地块结合的设计方向。
3 结语
总之, 道路景观设计的合理化, 应按不同区域的不同人文历史和地形条件, 将自然美、艺术美及意境美融合到道路景观中, 实现道路景观与周边地块间构成一个符合生态循环、和谐的道路景观系统。
参考文献
[1]梁伟, 谷晓旭, 孙海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初探[J].陕西建筑, 2012, 3 (141) :33~35.
[2]中国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谈工程规划对地块开发的积极作用 篇7
地块开发,首先涉及到开发公司的利益,同时也是各类工程的建设,包括建筑、给水、电力、通信、排水等工程的建设。地块工程规划是指在建筑方案阶段的前提下,合理布置给水、电力、通信和排水等工程设施,从而对建筑方案作出认证,满足地块开发的需求,达到最大利益。文中通过宁波市a地块开发阐述工程规划对地块开发的积极作用。
2 a地块的条件分析
2.1 外部条件分析
a地块位于宁波市CBD核心区,用地面积为3 310 m2,容积率达7.5。地块性质为商业、办公。周边地块除了南边的地块正在开发外,均为现状商厦,因此,a地块没有扩大的可能性(见图1)。
a地块周边的道路均为现状道路,地下管线种类齐全,但a地块一侧预留接口并不多,具体分布为:东侧道路上有DN300给水管预留口,西侧道路上有电信管预留口,南侧道路上有DN300给水管,D400雨水管和10 kV电力管预留口,北侧道路上有D300污水管和D400雨水管预留口(见图2)。
2.2 自身条件分析
a地块由于历史原因,规划要求建设185个停车位,其中地上临时停车位11个,地下停车位174个。若要完全满足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退让要求,该地块需建设3层地下室,但是,若地下室范围线在不突破用地红线的前提下适当突破技术规定,则只需建设2层地下室即可满足需求。
3 a地块的工程规划
3.1 经济技术指标
a地块的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
3.2 工程规划的目的
为了保证地块的最大利益,开发商本着减少投资成本的原则,要求认证建设2层地下室方案是否可以既不影响城市外围的基础设施布局,又能满足该地块开发的基础设施需求。
3.3 工程规划
给水工程规划:根据规范要求,为保证供水安全性,需要双水源供水,故工程规划建议水泵房布置在地块东南侧,具体位置可结合建筑布置,方便与市政给水网络连接。
排水工程规划:建议厕所布置在地块北侧,出户污水管道直接进化粪池沉淀便可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雨水分段,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电力工程规划:10 kV电力环网站建议布置在地块南侧,具体位置可结合建筑布置,便于从市政电力管道引入电源。
电信工程规划:因电信管道为可弯曲管道,且管径很小,对建筑布置影响不大,故规划建议布置在地块西侧,可根据建筑需要作适当调整。
3.4 论证结果
通过工程规划,地下室边线在保证离开北侧道路红线3 m,以预留化粪池位置的前提下,对建设2层地下室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恰好能满足需求,因此,从工程规划的角度出发,a地块采用建设2层地下室方案比较合理,虽突破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但并没有突破红线,影响城市相关布局,且为地块开发减少了不少开发成本。
4结语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工程规划对地块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带地下室的地块开发,地下室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块的结构、造价等,而工程规划可以指导地块,通过对周边基础设施的调查与研究,引导建筑基础设施的布局,既保障了地块的开发,又降低了开发成本。
地块开发往往不注重工程规划,较为独立地开发,这为工程建设后期留下很多原可避免的矛盾。随着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工程规划必将受到重视,它不是对地块的限制,而是为地块的开发做好保障,使地块开发与城市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双赢”。
参考文献
【地块控制】推荐阅读:
地块管理07-25
城市地块09-15
地块核实情况说明05-30
地块项目合作开发合同10-27
重庆双桥天星地块规划设计任务书05-09
8号地块首层钢筋验收验收会议纪要09-11
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07-05
城市控制网质量控制11-13
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