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软件开发(通用12篇)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1
一、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服务社会
宣传教育是纪念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八七纪会址纪念馆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 利用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现已与90多个单位签订共建精神文明协议, 经常协助他们开展各类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入党入团宣誓、清明烈士凭吊周、培训小小讲解员以及各类扶贫帮助等活动,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我馆与江岸区青教办共同组织开展“八七纪念馆扶助贫困生一日游”活动、与上海街青教办开展“踏红色之路, 忆革命之情——队旗指引我前进”、“感悟沧桑历史, 缅怀革命先烈”、“红色电影周”、“建国60周年诗歌朗诵会”、与江岸区团委武汉大学举办了“共和国足迹”“践行科学发展观, 寻访辉煌60载”大型主题实践活动。与第二炮兵学院开展“重温党史、坚定信念、履行使命”的主题党日等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 我馆近两年还接待了国家、省、市领导, 如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钱冠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龙新民、湖北省军区政委少将、市委副书记胡曙光、市委常委朱毅等领导。他们对我馆免费开放后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上述活动和我其他重要活动进行了及时的宣传报道。据统计, 纪念馆从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共接待各类观众70多万人次, 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加强学习提升服务质量
2004年开展红色旅游以来, 为了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持久深入开展基地活动。宣教部每年制定业务学习和各项社会活动工作计划, 根据计划有序, 有目的的圆满完成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为提升讲解员的自身素质, 加强政治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首先是时事政治学习, 掌握国际、国内的形式, 把握形势做好宣传工作, 其次是业务学习。业务基础学习, 首先是我们讲解工作的工具要齐备, 那就是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我馆主要是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首先了解自己, 然后深入细节, 因为八七会议代表有21位, 每人每年看一部代表人物传, 循序渐进, 打好基础, 积少成多积累知识。定期对讲解员观摩, 在观摩中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礼仪学习,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的美誉。博物馆是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是展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和观众的纽带, 诠释文物内涵, 所以要注意礼仪的合理运用。人们常说, “礼貌待人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礼仪语言表达的准确, 在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真诚热情对待各种类型的观众, 做到“诲人不卷”“百问不厌”, 满足观众的需求, 是讲解员应尽的职责。使宣教部成为一支业务素质高, 战斗力强的良好团体。
三、积极开展活动为青少年服务
为使革命传统教育更贴近青少年, 博物馆工作开辟新战场, 走进学校, 走进市场, 把爱国主义教育, 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外延到社会。
(一) 选准德育教育的渗透点。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为做好这一工作, 宣教办的同志们主动到附近中、小学, 对不同年级,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如先烈英勇故事讲座、义务参与讲大课、作专题报告、作国旗下讲话等。每年的清明节, 为寄托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哀思, 每位宣教工作者撰写一至两篇英烈故事, 坚持为周边中小学做《五四精神永存》、《恽代英的故事》、《林育南的故事》、等国旗下演讲活动。并结合国内形势做国旗下讲话, 如世博会《百年的梦想》晨会演讲, 歌颂祖国, 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这一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二) 抓住寒暑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 我们以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利用寒暑假, 宣教部的同志们积极主动与社区的江岸区青教办和街青教办联合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先后组织了“踏红色之路, 忆革命之情”、“感悟沧桑历史, 缅怀革命先烈”以及“红色电影周”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这些活动深受家长和学生们欢迎。此外还利用“清明烈士凭吊周”、“学习雷锋日”、“五一”、“十一”等各种纪念日与学校和社区开展的活动, 如诗歌朗诵会、歌咏会、演讲比赛, 入队、入团宣誓活动, 演八七会议话剧等, 几年来开展活动30余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共建单位和社会的凝聚力。
(三) 举办巡回展览。
为增强宣教工作的生动性, 灵活性, 宣教部的工作人员开拓市场, 把红色的记忆送到青少年扎堆的地方。近几年推出了《时代的丰碑——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光辉60年》、《腾飞的中国》、《祖国万岁》、等15套图片, 送到共建学校巡回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时代的丰碑——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图片展, 先后在17所大专院校、军事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巡回展出, 观众达40余万人次, 这是我馆创下巡展的获得社会效益的新记录。
博物馆的红色教育功能, 具有无限的开发空间, 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遣队, 宣教部的同志是一支能战的宣教队。
摘要:为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红色旅游的指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宣教部积极开辟红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新途径, 扩展外延, 挖掘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以坚实的业务技能, 作好精神文明宣传服务者。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功能,红色旅游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2
摘 要:为了让中学生快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章节知识,文章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游戏设计框架。根据该框架开发一款以中学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为主的教育游戏。将该教育游戏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中,旨在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万有引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36-01
引言
随着4G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本文以Unity3D为技术平台,将中学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章节作为实例开发教育游戏软件,提高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形象化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个能够使学生在移动终端进行实验模拟操作的平台,既满足了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依赖,也满足了学生对移动设备上使用新鲜技术学习的好奇心,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移动端短小精悍的实验演示形成了轻量化学习模式[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一、基于Unity3D移动教育游戏设计
教育游戏的设计是教育游戏开发的前提,良好的教育游戏设计对于整个开发过程是至关重要的[2]。教育游戏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Unity3D移动教育游戏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有三部分构成,首先该游戏是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设计的,体验式学习是基于情境的、伴随着体验主体的经验与情感参与 并经过对体验过程的反思达到情感和认识的升华,其核心成分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3]。其次本游戏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来学习,现阶段来说将移动教育游戏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中并且占用正式学习的时间,还是需要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因此让学生在家里玩游戏,让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最后是教育游戏设计模块,有教育游戏的界面设计、菜单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接口设计以及教育游戏的内容设计。
图1 教育游戏设计框架
二、基于Unity3D移动教育游戏开发
本教育游戏主要采用Unity 3D和3d Max完成中学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育游戏软件,物体的转速随着参数值的的变化而变化,变化受后台javascript代码控制。整个教育游戏软件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游戏中学生滑动滑动条,当速度为7.9km/s时,物体紧贴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当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时,物体围绕地球做椭圆运动,当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时,物体完全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而环绕太阳圆周运动,当速度大于16.7km/s时,物体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点击返回回到游戏主界面。
三、基于Unity3D移动教育游戏应用研究
提高学习成效是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中学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章节教育游戏是否能够提高中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呢?文章选取了杭州市某中学某班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教育游戏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验证。
1.实验设计
实验所选取30名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同,在实验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之后对学生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实验为期一周,每天10分钟。
2.结果分析
本次实验针对学习内容设计编制了中学物理万有引力章节测试问卷,问卷共有20道选择题,每题一分共20分。30名学生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以测试问卷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掌握情况。实验前后测分别发放问卷3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0份,根据收集的数据,对测试问卷成绩进行了配对样本 t 检验,主要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使用教育游戏前的测试得分均值为10.3333,而使用教育游戏后的测试得分均值为13.2333,可以初步断定此教育游戏是有一定的显著效果的,即该教育游戏对学生掌握万有引力知识的能力提升是有效果的。
四、总结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了一个移动教育游戏框架,然后依据框架实现中学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育游戏,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本教育游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中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尚存在不足,如何使游戏开发技术和教育属性有效结合还需要继续研究,二者的有效融合才能提高教育游戏的核心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
参考文献: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3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网站开发;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39-01
目前,全球处于经济危机之下,传统企业规模缩减,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在减少,同时待就业青年却处在历史高位。据统计2005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3.5%,2005年在全球5.48亿就业青年中,大约有1.25亿人每天工作收入低于1美元,3亿人每天工作收入低于2美元。创业教育理念的普及有助于提高青年创业能力,有效带动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
1 背景
1.1 创业教育理念
狭义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创业素质,使被教育者具备创业能力的教育。而在高职教学中不可能要求人人去创业,本文研究的是在专业课中渗透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接受创业理念。
1.2 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高职课堂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方面,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就业岗位缩减;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到2012年已到680万人,且在今后几年中将保持在600万人以上;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大学生按期就业率约70%。
(2)国际成功案例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衰退,大企业就业岗位减少。美国倡导青年创业,在1987—1992年问,雇员少于500人的中小企业雇佣了53%的私人劳动力,占有了47%的市场销售份额,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许多著名的公司就起源于那个年代的青年创业,比如,戴尔公司。以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美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在教学实践当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推动大学生创业,带来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
1.3选择在“网站开发”课程中实现创业教育理念的原因
从课程开设时间上,网站开发课程是高职软件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生马上面临就业实习,对就业和创业更有热情,需求度高。
从课程内容上,此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实际项目,且项目内容取材广泛,无强制限制,利于创业教育实施。
从课程实现上,网站设计是一门纯实践课,操作灵活,具备分组调研、演示、讨论条件。
2 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课程设计方案
2.1 课程设计
(1)任务目标
在MVC模式下,综合运用网络编程语言,JSP,Servlet,JavaBean,JDBC,HTML等知识开发应用网站。
(2)预设情况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学生会遇到的知识难点,教师适度讲解等。
(3)评价标准
其一,技术标准:达到需求分析中的功能全部实现,技术运用准确,页面布局美观,数据库设计合理标准给予优秀;达到功能基本实现,技术运用准确标准给予良好;达到功能基本实现标准给予及格。
其二,发布效果:在校园网内发布,查阅点击率。
2.2 组织课堂
(1)布置任务
学生分小组设计任务目标中要求的网站,强调技术目和经济目标双重标准。经济目标主要只网站投入使用后能打动目标客户群体。
(2)学生分组
要求学生自由组合4~5人为一组。大多数学生按关系组合,一个寝室的或者几个要好的同学为一组。中国小企业的基本组建模式,为事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3)使用MMR模型
成功创办小企业的关键因素包括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ies)、想法(Idea)和资源(Resources),MAIR是这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因此也称其MAIR模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动机和资源资源对所有学生基本相同,重点分析想法和能力。
◆确定网站主题——想法(Idea)
企业想法是对个人或组织识别机会或发现需求(市场、团体等)的回应。发现一个好的企业想法是实现创业者愿望和创造商业机会的第一步。获得企业想法的途径:爱好和兴趣、个人的技能和经验、特许经营、大众传媒、展览会、市场调查、抱怨、头脑风暴。鼓励学生运用上述方法的—种或几种,发挥集体智慧,确定网站主题。
注意:做别人还没做过的事情,能抢占领先机固然好;做别人已经在做的事情,寻找到突破口,一样可以成功。卓越网的创始人陈年,卖掉卓越,被指出失去了大好机遇,然而在当当和卓越亚马逊鼎盛之时,成年再度通过凡客成品获得成功;同样的,百度占尽市场,但后来者搜狗仍占据一席之地。热爱生活、观察、思索、发挥集体的智慧商机无处不在。
◆调整组员结构——能力(Abilities)
每个小组是一个虚拟创业者团队,成功创业者必需的能力:一系列知识、一套技能和一类特质。创业者需明白和熟悉—个商业机会、市场、消费者、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等知识;掌握工程、计算、财务管理、计划、领导等技能;具备积极主动、执着、关系质量、注重效率、有信息、有说服力、有决断力等个人特征。
毕竟是实践课,与实际创业是有区别的,本课程中小组目标为:能成功开发任务目标中规定网站,能达到评价标准要求,能在各组中胜出等。基于此目标,小组长审视小组成员组合是否具备成功创业者所需要能力。在创业中需要的创业者才能如果不具备,则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弥补,或者寻找适宜的合作伙伴。学生得到一次调整组员的机会,大家会发现此时踢谁出组都是很尴尬的,但是又是必须的,否则难以完成预期目标。提醒学生真正的创业不能一时兴起,选择合作伙伴对于初期创业很重要的。
(4)运用所学技能开发网站
网站主题确定后,需要选择网站的基调和设计风格。此处需提醒各小组要找到真正的客户。比如,卖婴童用品的你需要怎样确定网站风格呢?这要看你找到的客户是小孩,还是家长。要知道真正的客户有决策权,能出钱买你产品的人。注意在设计网站时,挖掘出真正的服务对象很重要。
最后的步骤才是网页设计与代码编写。所开发网站就是一个小组的产品,网站的易用性、安全性就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之本。尤其对新建小企业,启动资金有限、市场认同有限,良好的质量可以使得资金回笼和获得转介绍。
(5)根据评价标准实施评价
3,结语
在“网站开发”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理念只是一个开始,在以后的研究中希望能将创业理念融合到高职教育的全部课程中,为学生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萌芽,去开创事业,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5)
[2]施丽红.美国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特点及启示,教育与职业,2010,(5)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4
一、高职教育改革应从重构课程体系入手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能力型教育。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行业和产业为依托,以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技能与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进行职业岗位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通过专业教育与培养活动达到提升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目的。而这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本质上来讲就应该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上。
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具体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也是教学内涵质量建设的核心。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构建,均是通过专业学习来完成的。按照传统的认识,专业是以学科理论体系为背景,面向某学科或专业领域,按一定培养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组合,具有知识性、系统性、独立性和封闭性等特征。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教育,这种借鉴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的“本科压缩型”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愈发显示出其“短板”效应,严重制约了这种教育类型在中国的发展。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想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开始,在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的集体互动中,重新按照职业活动的规律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以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才能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是对课程内涵的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其建设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要符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要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由于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其预期目的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某种程度地存在于教育者的头脑之中。因此,高职教育要真正成为一种“能力型和就业型”的教育,就必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就进行精心的设计,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要求。课程建设的内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即涉及到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涉及到各门具体课程的建设。
但我们应认识的清醒认识到,一个设计再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是要通过一门门具体的课程去落实、去实现。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基本要素,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石,它和教师、学生一并构成学校教育的三大要素。因此,在课程体系已构建完成的基础上,就应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在课程具体内容的建设与开发上,即要把主要精力转向课程内涵的设计与开发方面。
所谓课程内涵的设计与开发,是指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框架与模式,以职业工作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或具体的项目为教学载体,重新设计课程学习内容并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开发与实施活动。唯有通过具体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任务或具体问题的解决之中,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与做”中自主地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在具体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的“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不仅是课程建设的着眼点,也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以能力为本位,以突出和强化受教育者职业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为本质特征,使受教育者一毕业就能顶岗操作,从而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职场需要的“零”距离。要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的“修改补充”,而是要在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基础上,依据“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打破原有“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在文化通适教育、职业基本素养培养基础上,以协调性的操作技能、程式化的服务技能、规范化的管理技能为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开发活动。可以说,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就是一个由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构造和开发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具体的思路应是:
1.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归纳,是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它描述课程拟将解决的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价等行动过程,反映了课程对应职业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该活动的价值取向。它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把一项职业活动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再分解、再认识的过程,各典型工作任务之间应具有能力递进关系或任务复杂性的差异区分度。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应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
为便于进行具体的课程开发,对典型工作任务可以依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进行归纳和提炼;依所设计项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归纳和提炼;依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形式进行归纳和提炼。为便于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可采用并行和串行两种基本模式,但一般要设计一个起始任务,一个结束任务或总括任务。如图1、图2所示:
2.课程学习单元的设计
当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将来源于实际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分析和提炼后,将其中所包含的能力、技能和知识点,通过一些具体的项目或学习性工作任务穿插于课程的各学习单元之中,而且作为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应该具有典型性、完整性、综合性的特点。学习单元是为实现或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而设置的一个个具体的学习环节,它与典型工作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一对一,也可一对多)。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要包含课程总体目标的若干个子目标,即每个学习单元均要设计若干个明确具体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为便于教学组织与实施,在学习单元下应再设计若干个主题学习单元。如下表所示:
在学习单元的设计与开发中, 为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加强课程学习效果的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 应尽可能使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可测量, 学习成果可展示;所掌握的知识一定应是“必需、够用”的, 而且知识的组织形式要较好地符合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一个学习单元的学习结束后, 学生应能掌握一种作业方法, 或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总之,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活动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是课程建设的主旋律。能不能正确解决好“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课程学习内容来源于岗位又高于岗位的能力要求、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组织序化等问题,是决定高职课程开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摘要: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不仅应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 更应根据高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新型课程, 以适应职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www.fjcc.edu.cn.
[2]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www.msvtc.net.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5
践
摘要: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甚至不教而教。导学式自主研评教学模式的开发正是一种基于该理念的具体操作方式。学生的学习以教师的导学为核心,自学为方向,以研究和评价为基本方式进行并贯穿课堂内外,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导学;自主;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87―03
一、导学式自主研评教学模式的含义
导学式自主研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的学习以教师的导学为核心,自学为方向,以研究和评价为基本方式进行并贯穿课堂内外,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综合教学模式。
“不动产经济学”是本学院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主干课。该课程属于经济理论的应用部分,归为部门经济学,主要探讨不动产领域的经济运行规律。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会涉及大量的理论及现实的热点问题和争议问题,涉猎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没有所谓的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大量自学,冷静地分析、客观地评价、独立地思考。因此,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适合该课程的特点。笔者以该课程作为试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
二、教学模式设计
(一)改革目标
将师本课堂转变为生本课堂,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自主研习的热情及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实现:学习领悟能力的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改革思路
1.突出学生。在课堂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学习分享过程中适当地点评或精讲。
2.突出导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流程及步骤上:(1)布置前置作业导学;(2)学生自主学习;(3)交流或研讨;(4)学生学习成果展示;(5)教师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或点拨,精讲、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突出自主探究。主要强调教学过程,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学习能力去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解决学习问题中提升学习能力。探究的不只是教材知识,还包括其他书本和专业的学术文献知识;学习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还有经验知识,包括教师的经验、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经验。
4.突出创造。评价体系上留缺口,成绩高低与创造性学习紧密相关。
5.突出评价。在被动式学习中,评价权由教师垄断;在生本的课堂中,评价权应该交给学生,由学生设计评价并执行评价。
(三)教学模式运行
1.在学习下一单元之前,教师要布置前置作业。前置作业以系列具有逻辑层次的问题为主,分为基础问题、拓展问题或拔高问题以及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这三个层面,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自学,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阅读材料以教材为主,其他资料为辅。前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导学,由学生先自学、先思考,从而完成第一次教学。这一阶段的学习表现完全是由学生自我评价,计入平时成绩。评价标准由学生自己设计,中标的评价方式将成为所有学生遵守的评价规则,同时该中标学生(们)可以获得创造性贡献的分值奖励。
2.课堂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前期布置的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中出现(发现)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基本能解决的问题不讨论,讨论的主要是集中出现的重点及难点问题。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精讲,重点在于解决疑难问题和典型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完成第二次教学。这一阶段,凡是在课堂讨论中独立思考、有见解的学生都会获得创造性分值奖励。
3.在课堂集中学习,解决重要理论问题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布置后置作业。后置作业以继续研究和深化课程内容为目标,给学生布置相关课题、理论联系实际探讨热点问题、争议问题或前沿问题,同时列出相关课外必读、精读的文献资料,要求学生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写作。如果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自我解决,并将解决该问题所阅读的相关资料一并列出,做到以“读”引“读”,也为下次的课堂交流做准备(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讨论)。这样可以使“读”从单一的教师推荐扩展到学生推荐,好的推荐同样可以获得创造性分值,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好学,也可促使教师拓展学习。同时,在评价标准上给予明确的导向,即提出的问题如果直接可以在阅读材料上找到答案的只能评为及格;提出综合性问题并进行分析解答可评为良好;提出创造性问题并探究被评价为优秀,以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
4.课程作业交流与点评,重复过程2,但不同的是,这次解决的不再是教材上的主要知识点,而是在于扩展知识,交锋观点,深化理解,引发深层次、多角度思考。在点评阶段,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和总结构成。首先,表达过自己思想的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客观评价。其次,由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评价并总结归纳,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归纳,完成第三次教学。
5.接着学习下一单元,重复过程1~4。
6.期末考核。由学生设计考核形式参与投标,中标考核方式为最终方式,中标的学生可以得到创造性分值奖励,完成第四次教学。本次教改最终采用的是笔试加口试的方式分段完成考核。笔试沿用本学期一贯的方式,在学生总结全学期的重要知识点之后,自主设计4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然后将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挑出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公共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课题研究,参加口试答辩。总之,通过环环相扣的4次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见图1)。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期末考核环节占比30%,其余70%为平时的过程考核,包括自学、讨论、作业及创造性贡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讨论环节多次采用了辩论的方式展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评价很高。在自主探究和创造性贡献中用评价作为纽带,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努力可以给自己带来双份的收获。
三、教学效果分析
导学式自主研评的教学方法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得看学生的反馈。为此,我们对本次改革的房管专业2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学生 140 人,收回有效问卷 137 份。问卷根据本次教学法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主要涉及5项内容,16个变量,每个变量设有4个选项。关于对学习的具体帮助方面还设计了若干道多项选择题(见表1)。
本次教改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教改初衷完全相符,说明导学与自问自答的作业模式对学生学习领悟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平时的训练中(无论课堂还是作业)都特别强调研究的思路方法,要求学生从解题背景、解题意义、解题思路(方法)和解题结果这4个环节完成学习。所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搜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开放式问题中,学生反映印象最深的教学环节是导学,其次是课堂辩论,这与封闭性问题的结果相符。
在创造性贡献中,本学期共有50%以上的学生获得该分值,尽管比例不算大。但是创造性的培养是个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认为就是成功的。值得一提的是,该教学模式点燃了学生的研习热情,有2位学生先后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相关文章,从而拿到满分的成绩。
从表 1 统计结果的综合评价中可以看出,80%的学生认为此次教改达到了预期,起到了相关能力培养的作用(作用很大、较大)。具体分析纵向各统计选项,认为教改很好或很有帮助的最大值为90人,占66%,最小值为44人,占32%,均值为47%;认为较好或有较大帮助的最大值为78人,占60%,最小值为36人,占26%,均值为41%;认为一般或有一定帮助的最大值为32人,占23%,最小值为1人,占0.7%,均值为12%;认为不好或没有帮助的最大值为2人,占比1%,最小值为0,均值为0.04%。由此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导学式自主研评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证明了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是成功的。
在成绩上,尽管得分为优秀(90分以上)的学生占到20%,比教改前历届学生的成绩(优秀率大约5%左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因为考核方式与评价方式不同,所以没有可比性,因此不做分析。
四、问题与反思
尽管该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实践中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贯穿了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改革使学生觉得改革的过程有点复杂,改革力度有些大,习惯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2个环节中,“先学后教”阶段,学生觉得任务重,尤其该学期学生的课程较多,执行起来负担大;“以学定教”阶段,即课堂环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能精讲,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一一解答,一般性问题或基础性问题往往一笔带过,不做过多解释或讨论,又由于是大班授课,很难做到以学定教,往往有照顾不周的遗憾。学生反映基础好的同学收获很大,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步调。当然,这其中也有学生自己懒惰不学习的通病。由于前置作业平时不交,由学生在学期末进行自我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和教师课堂的问答进行检验,无法避免一部分懒惰的学生学期末集中赶作业以应付,使得导学的功能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目的打折。学生反映老师太信任我们了,应该每节课强制交前置作业。总之,学生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有点高估目前大学生的学情,在调动积极性方面应下大功夫。
在进行导学式教学模式实践的同时,应该强调循序渐进,在开始环节教师要起到很强的引导作用,尤其在作业环节要更多地提供示范,在学习逐渐适应之后再加大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该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反映的前置作业导致学习任务重和有些学生期末赶作业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的方式进行,评价由自我评价加小组评价构成。这样可以较好地分解学生的压力,促进互助互帮,带动良好学风。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得到同学的帮助,也可有效互相监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导学式自主研评教学模式”的设想,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为灵魂,综合性地将改革思路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内与外,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考核办法、作业方式等各个环节做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突出导学特色。另外,学生不仅可以参与也能决定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 “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乐学精神。[参考文献]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6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满足行业对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然而,如何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形成递进的衔接还存在系列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实施“中职—高职—本科”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中职、专科、本科三个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教材的编写,进而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案例。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50-02
收稿日期:2015-06-20
作者简介:别文群(1969-),女,广东轻工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广东 广州/510300)
伍妍菲(1964-),女,广东轻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广东 广州/510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虽然,文件已经定位了中高本三个层次培养规格,但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缺乏层次间的衔接和沟通,各类资源不能充分整合,教学内容重复度较大,这给教材的编写也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本文通过构建基于职业知识证书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知识和技能体系解决重复和递进的关系,理清三个层次教学内容,探索了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本”教材开发。
一、中高本衔接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教育、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层次,每一个层次通过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实施、评价方式、企业行业参与等形成多层次衔接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高职课程设置重叠、教学内容断档、教材重复等问题突出,本科的课程内容和教材还停留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没有与职业标准融合,重理论讲授、轻技能训练以及存在的统编和滞后, 与高职形成不了连续性等问题,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各层次间缺乏衔接和沟通,教材的编写仍然停留在过去本科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没有体现职业和应用的特征。
(2)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必需和够用为度的特点,其广度和深度没有服务于专业核心课程的需要,在每个层次都讲究学科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出现了在中高本有重复的知识内容。
(3)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大段的讲解技术原理和依据,以及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没有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技术内容,例如一些操作和维护的方法等。
(4)实习实训课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单独成课程,所以,实习实训教材没有系统性,只有一个实训指导书,指导书中没有注重与专业理论课程衔接和照应,不能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5)教材没有体现实用性、先进性,不能反映现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中职学生学过该门课程后应该能上岗操作课程中涉及的内容,高职学生能解决该门课程涉及的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本科层次学生能针对该门课程涉及的目前生产工艺提出革新和改造。这样的教材仅仅依靠学校教师闭门造车是很难完成的。只有教师和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合作开发教材才能完成。
(6)除了纸质教材外,一门课程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艺、新技术的需要,许多时候需要呈现一些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演示、工作过程模拟演示和操作以及生产操作流程的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目前的教材主要还是纸质教材为主,教学资源不丰富,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二、中高本衔接教材内容衔接的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所以,编写一体化教材注重以下原则:
(1)首先,围绕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分析满足岗位及岗位发展,同时,明确以职业资格证书为逻辑起点,确定中职、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确定职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构建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目前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正在征求意见,大典征求意见稿的职业描述信息基本覆盖了我国96个行业大类的主要经济活动,依据社会劳动和职业活动的规定及所从事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相关规定来确定标准,全面采集了各职业相关的学历、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要求等附加信息,突出了职业中技能水平的层次,能更好地指导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工作,也可以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教材的编写工作。如图1所示。
(2)在确定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定实现总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中,按照中高本三层次横向和纵向内在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再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组合成知识单元形成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对应模块化的教材。模块化的教材可以打破向研究型本科学科化课程的倾向,模块教材内容相对独立,如果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出现了新技术或新知识可以替换或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教材内容。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本”教材开发探索(3)注重实训课程体系的教材编写,实训教材要注意与专业理论课衔接和照应,应该包括学习该门课程所达到目标(包括必须掌握技能操作、培养职业素质内容)、对应的知识单元、技术要点及标准、操作规程及步骤等。由于该类课程要求在实训室中上课,所以,考核着重检查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只有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编写出反应产业技术升级、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质量教材。在基于职业教育一体化教材编写过程中,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丰富实践教材的内容。技能型的人才应具备怎样能力和知识结构只有企业才最清楚,所以,只有坚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才能使教材开发切实反映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例如:学校成立了轻工职教集团,集团由13个专业委员会组成,该13个专业委员会涵盖了学校的专业和专业群,其中共同开发教材是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内容之一。
(5)开发立体化教材,丰富现代职业教育教材表现形式,扩大教学资源。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教材呈现形式方面的应用,使教材“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所以,通过建设基于该课程的网络课程,融入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微课视频等内容,扩大学生学习资源,同时,随时充实和更新,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库,防止脱离实际和知识陈旧问题出现。
三、结论
职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是为了培养与产业高符合度的技能人才,中职毕业生读高职,高职毕业生读应用型本科的目的,是希望知识得到提升,同时专业技能得到继续强化和提升,进一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然而,由于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贯通,衔接还不够紧密,所以就是读了高一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的竞争力很难得到显著提升,通过一体化教材的编写能为实现中、高职、本科的无缝对接提供案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
[2]刘美灵.浅议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66.
[3]周小平,王玫瑰.实践三二分段中高衔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8-30.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Z].2012.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7
1. 提高学生参与,加强网络环境交流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交流和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中所含有的大量知识资源信息,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检索、搜索、下载、编辑等。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一个完整且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渐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需重视网络交流教学与使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地理学习加大重视度,进一步寻求更为合理的方式。教师需引导学生顺利地理解网络资源交流中的关键地理知识及信息,使学生在日后的课堂学习中受益。学生应扩充相应的地理背景文化知识,把握好高中阶段的地理网络化教学的良机,全面明确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关键点。教师可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主搜集地理信息资源的能力,让学生自身对所学加以整合,提升其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能力。教师还需同时培养学生学会拓展地理知识的知识面,由于在运用网络资源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沟通方式的扩展与普及,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将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网络化教学时需擅于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及交流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进而充分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及应用。教师需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先进性,结合网络互动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是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自身提高擅于借助多媒体及多种交互式平台网络的优势之处,使高中学生积累对于地理学科的情感与素材,从而直观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尤其是在现代网络信息化社会,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的检索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擅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其结合多媒体教学等网络形式,进一步改进及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网络资源互动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检索信息的趣味性和成效性,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及思维交流能力。教师还可巧妙地运用一些地理知识经典讨论实例,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例如,在网络环境之下,高中地理教师可建立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论坛或者新浪博客,以此为交流契机,让学们广泛参与到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来。教师可将BBS论坛中的资源设置由群体所共享,如在高中二年级人文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在“人口环境问题”课程即将讲授之前,可在论坛上提前增设类似“人口的增长限度”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并在论坛发布自己在网络上收集并整理后的相关资料。这也可作为学生真正接触所学课程的预习阶段,待教师开始讲授课程时,学生已经过前期充分的网络搜集资料的准备与交流阶段,使其由此对已学知识具有更深的了解程度。
2. 联系网站资源,引发学生地理兴趣
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网络建立起属于地理学科的专属网站,并把所做课件、所备教案、相关论文等均发布到网站上。教师还可将其他网站已经有的课件与网络资源相连接,通过长时间的教学资源积累,逐渐建立起一个使学生受益的大规模且完整的地理教学课件资源体系。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以最终取得最优的教学成效。教师需善于引发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交流的兴趣,并通过网络资源与课件的结合开展探讨活动,由此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取得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成果。此外,教师需明确网络化地理教学活动的目标与进程,对网络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内容进一步正确把握,需擅于训练学生自主进行搜集地理信息与知识、资源整合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合理地规划课堂内容与任务,结合学生对不同地区的兴趣、其所了解的人文文化等情况发布课后任务,使其在运用网络搜集信息的同时逐渐学会分析、思考和与解决、处理地理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以提升网络论坛上的地理知识交流及积累能力。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教师需擅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其提供搜集网络信息资源的机会。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与教育教学中多种资源整合的联系也正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中地理教师需借此环境及机遇,引导学生学会结合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其通过互联网搜集如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进而逐渐达到联系网站资源,引发学生地理兴趣的成效。培养学生学习与地理知识积累方法的使用方式,最终达成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地理教育资源开发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地理知识检索方面学习方法与生活常识的积累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培养自身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其是高中生学习好地理的关键。如在学习计算地方时等自然地理的内容时,学生需多结合生活体验,了解逐渐多的一些生活地理常识,从而培养成出积极向上的网络检索信息的习惯,积累良好的生活经验,体验更多地理在生活中的实际乐趣,进而进行地理学习也才能有更强大的动力。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从而教师也为学生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定的基础,这也将从两方面证明网络环境资源对新形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高中地理教师还需丰富教学形式化及趣味化方案设计、丰富地理知识内涵等方面。通过注重运用多元化方式,如在讲授人文地理部分时,通过令学生制作旅行计划等趣味性性方式、结合评比等形式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及探索。进而推进以网络环境下的地理应用教学的发展,使网络技术对现今的教育资源开发活动产生影响。高中地理教学也在此之中结合网络教学形式的新发展,将会有力地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进程。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授到中国的人文地理时,比如《西南和陕北地区》,教师可将各网站收集而来的信息、资源相综合融入课件,此外,还可引导学生积极搜集本课程相关资料,把其均与网站资源相连接,进一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如,可能因为两地区人们的环境发展理念观不同,使得两个地区在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两种生态环境及风土人情状况。教师可利用所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如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等特殊壮丽景观,陕北地区的黄土文化、窑洞等。教师还可通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如通过播放秦腔、小片段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使得学生对陕北的地区人文环境的分析思考进一步加深,为其思维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资源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地理学科途径,教师通过提高学生参与度,加强网络环境地理知识交流,通过将网站资源与课件相联系,引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其不仅利于深化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丰富学科信息容量,而且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及最终促进教学成果的取得。
摘要:如今,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地理教师利用网络收集的教育资源,以此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由于结合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具有一定优势,决定了网络环境下高中地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具有的重要意义。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8
关键词:体验,教育体验,农家乐,村野文化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乡村旅游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 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 规模扩大, 功能拓宽, 分布扩展, 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新态势。不少学者都将“农家乐”归于乡村旅游中, 也有一些学者将其纳入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中, 其概念也一直没有一个社会公认的权威定义, 但在实际经营中已有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些特征和范畴。它主要是指那些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 以田园风光、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农业文化及民俗文化景观等为特色, 以较为经济的价位优势, 吸引城市居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生活、回归自然的旅游形式。农家特色性、价格经济性、旅游体验性、区位便利性等便是“农家乐”旅游的主要特征表现。
二、农家乐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农家乐旅游开发现状
在许多国家,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意大利有上万家专门从事“旅游农业旅游”的经营企业, 夏季能引来百万本国旅游者和数十万外国旅游者, 到各地的“绿色农业旅游区”休闲独家。近年, 法国人推出新兴的“农庄旅游”业, 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起了家庭旅馆。3000多家农民还组成了一个联合经营组织, 取名为“欢迎您到农庄来”, 吸引了众多游客。这种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方兴未艾, 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 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而我国, 上世纪80年代, 成都郫县农科村出现了最早的“农家乐”旅游雏形, 也开创了全国农业旅游的先河。此后全国的“农家乐旅游”迅速铺展开, 发展至2009年, 全国农家乐经营户已经接近130万户。随着农家乐规模的发展壮大, 市场上农家乐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化。从产品功能上看, 有观光型、休闲型、度假型、体验型 (参与型) 、研修型 (求知型) 、游乐型、健身型、商务会议型、购物型、综合型等多种功能导向的产品;从内容上看, 有农园旅游、渔业旅游、务农旅游、采摘旅游、乡风民俗旅游、农业文化旅游、情趣爱好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多种内容;从形式上看, 有农产品提供型、农村空间提供型、经验交流型等多种类型。事实上, 一家具体的农家乐并不一定只是单一的一个类型, 往往会是多种类型的综合。
虽然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 但由于我国大多数农家乐是农户自发创办的, 而且大多位于山清水秀的欠发达地区, 前期缺乏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以及农民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等原因, 相较于欧美国家的规模化和规范化, 我国“农家乐”旅游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少, 如经营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 缺乏整体规划, 存在卫生和安全隐患等等。其中产品开发经营方面的问题尤为显著。
2. 农家乐旅游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经营管理能力低下和市场定位缺失
不少农家乐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 对旅游专业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知之甚少, 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弱。农家乐经营缺乏市场定位, 没有针对性, 经营者对农家乐的发展方向认识不足, 也就缺乏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2) 农家乐旅游开发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我国农家乐经营的产品较为单一, 同质化严重, 缺乏特色。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 都比较趋同, 缺乏个性化色彩, 这不仅表现在同一地产品相差无几, 而且不同地域能突出自身特色的农家乐也不多见, 大多数都只是简单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 观光采摘产品随处可见。
(3) 农家乐旅游经营层次较低, 深度不够
我国不少农家乐开发粗放, 发展无序, 处于自发开发阶段, 缺乏科学规划, 缺乏如同欧洲乡村旅游的多层次、深层次开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等满足游客的物质欲望, 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的浅层面上;缺乏精品, 重游率低, 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 缺乏娱乐休闲项目, 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4) 农家乐旅游经营缺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注入
目前我国农家乐还未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缺乏对村野文化的深入挖掘, 导致农家乐文化内涵薄弱, 缺乏知识性, 缺少富有特色的文化品位。
农家乐要逐步克服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就既要根植于“农村”这个土壤, 又必须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相结合, 顺应现代社会的经济需求和旅游需求, 拓展现代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经营思路, 实现农家乐旅游的创新。笔者就尝试从教育体验角度着手, 寻求农家乐的多样化、深层次经营道路。
三、农家乐与教育体验
1. 农家乐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产品
不少学者认为旅游本身与体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甚至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如皮平凡 (2005) [4]认为旅游消费从本质上就是为了追求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的产品设计与服务配置从根本上是为游客塑造独特旅游体验。
农家乐作为旅游类型之一, 自然亦是一种体验。李琳桂 (2005) [5]就另辟蹊径, 从体验的角度对“农家乐”旅游进行了概念界定, 认为“农家乐”旅游就是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 (逃避现实) , 到农村的庭院和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 (审美) , 尽情享受休闲时光 (娱乐) , 并通过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 获取精神的成长 (教育) 。“农家乐”旅游的过程就是为旅游者创造体验农村生活、生产以及农村风貌的全过程。事实上, 不少农家乐在经营过程中都零散地将一些“体验”的理念纳入其中。例如浙江富阳的农家乐旅游, 游客不仅可以乘竹筏遨游美丽的富春江, 坐牛车环绕岛屿悠然地观看田园风光, 还可以进农家学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造土纸、编织草鞋等技术, 同时还有斗鸡、斗山羊等有趣的表演。这就将审美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都运用自如。体验灵感的注入, 能够使得农家乐旅游整个儿“活”起来, 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独特资源优势的地区而言, 必须运用体验让游客更深刻地感受到农家特色和地域特色。
2. 教育体验与农家乐的关系
体验的类型有多种, Pine&Gilmor根据顾客参与程度和与外在环境的关联程度两个维度将体验分为四种类型:教育体验、审美体验、遁世体验、娱乐体验, 其中教育体验的顾客参与程度高, 通过教育者 (如老师) 与受教育者 (如学生) 互动来使教育者吸取体验 (知识) 。从教育体验的角度来开发经营农家乐, 能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能够将农家乐经营从单纯的观光、采摘、吃饭、消遣等粗浅层面提升到知识的获取、认知的深入、精神的成长等精深层面。而且教育体验并非只有游客是受教育者, 这可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经营者和旅游者相互影响, 经营者也吸取到外来的信息与知识, 同时在经营过程中累积经验,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这有利于农家乐经营者素质的提升。总之, 教育体验的开发有助于促进农家乐的持续性发展。
而另一方面, 农家乐能够实现教育体验。现今的教育现状使得不少人在知识的获得、素质的养成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农家乐”旅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有利于在游玩中获得知识, 也有利于在游玩体验中引发一些思考。游玩时更方便于父母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领导教育下属等等, 让他们亲自去体会, 学与玩结合会更有意义。
四、基于教育体验的农家乐开发经营策略
1. 目标市场的定位
目标市场的定位是教育体验型农家乐开发的基础。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有助于经营者把握经营的目标和精髓, 教育体验型的农家乐亦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进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教育体验型农家乐可针对四个层面的市场进行定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组织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层面的目标市场各有特色和需求, 进而设计出不同的体验主题。
2. 体验主题的设计
体验主题是教育体验型农家乐开发的核心和依据。家庭教育市场可以通过亲子互动获得知识和情感, 主题侧重于“在知识传递中增强情感, 在情感互动中获取知识”。学校教育市场则让校园学习换成一种更为轻松、愉悦的方式进行, 主题侧重于“学得有趣, 玩得开心”。企业组织教育市场开发作为企业组织进行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手段, 则侧重于某种精神的传导, 主题可表现为“耕耘与收获”“无知与探索”“个体与群体”等。而社会教育则面向更多的普通大众, 唤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习历程, 培养游客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同时又可让城乡文化在自然生态和谐美好的环境中相互传递, 有助于沟通交流, 主题可关注在“和谐相处”、“城乡互动”。
3. 体验平台的搭建
体验就是要让人身临其境, 体验平台的搭建能够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农家乐旅游必然是要在“农家”中进行。这个“农家”首先应保持原汁原味、真实的特色, 从建筑到内部装潢, 再到外部自然环境, 都应该能够体现当地农村自古遗留下来的风格特征, 有农家生活风貌, 像是江南一带的黑瓦白墙、雕花木床, 韵味十足。其次这个“农家”的特色要避免平淡无奇和千篇一律, 我国的村落房舍、语言声调、服饰样式、祭祀习俗等等地域性很强, 体验平台的搭建要能够体现出其独有氛围, 同时又能够经过一定的提炼加工加以强化突出, 让游客能够深刻感受到体验氛围。例如在农舍中通过一些墙饰彩绘来表现乡村中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貌, 选用一些比较“土”但是又有艺术美感的餐具用品, 服务人员穿着当地传统材质或传统制作工艺的特色服装, 等等。
4. 体验项目的开发
依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定位, 围绕体验主题, 进行体验项目的开发是教育体验型农家乐开发的主体内容。体验项目应根植于农家乐所依托的村野文化。纵观村野文化的发展历史, 其内容可归纳为讲究天时地宜、细耕农艺的农事文化, 讲究以食为天、悠然自得的村野生活, 讲究祭祀礼仪、宗法观念的村野习俗, 讲究朴实清新、“村”韵“野”味的村野文学四大类。[6]其中内涵丰富, 也体现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只有将村野文化注入农家乐发展当中, 才能够使农家乐不再停留在粗浅的表面, 而获得深入的发展, 也就才能够有长久的生命力。村野文化是体验项目开发的灵魂。
根据体验程度的不同, 教育体验项目可从表演和展示、参与和互动、探索和创新三个方面来考虑开发的形式。
(1) 表演和展示项目
表演和展示是体验最初级的表现, 是被动的体验, 通过单方面信息的传导吸引体验者的注意进而融入进来。农事文化中的农业常识和工具、作物, 村野文学中的民歌时调, 村野习俗中的祭祀和婚俗礼仪, 村野生活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工艺技艺等都可以通过表演和展示的方式来实现, 让游客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来了解学习。例如成都川菜博物馆就通过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等区域进行了川菜文化的展示。典藏馆以文物、典籍、图文陈列展示历史的川菜文化, 游客可以了解川菜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及川菜文化的形成。互动演示馆现场演示川菜的刀功、火候及成菜过程, 是川菜非物质文化核心内容。
(2) 参与和互动项目
参与和互动是进一步的体验, 强调体验者的主动性, 通过游客的深入其中, 调动起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 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感觉。游客不满足于停留在单纯观赏的层面, 而通过参与和互动, 能够亲自去做、去交流、去相互影响。比如说游客在观看完匠心纷呈的农具和农事活动之后, 亲自运用农具去从事农事活动, 下田插秧、除草除虫、收晒稻谷等;在欣赏完浊酒的酿造、土茶的烹制、野菜的烹饪之后, 还能品尝鉴赏以及尝试制作;在领略完独特有趣的婚俗礼仪之后, 还能够亲身体验一把。公司组织还可以将任务分工, 设置障碍, 让员工学习体验团队和智慧的力量。
一般而言表演和展示项目以及参与和互动项目是结合开发的, 例如建立亲子农场, 成群的家禽家畜展示出舐犊情深和反哺之情, 再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增强互动, 父母和孩子们提供一个亲情感受和教育的场所。再如我国台湾地区开发的教学农场就将二者都体现出来了。教学农场旨在让中小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农业环境, 以接待学生团体进行学校活动为目标。农场主需要与学校教师共同讨论, 拟定出可利用农场功能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教学活动应以农业活动为主题, 通过观察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提高他们认识环境的能力, 尤其是对植物的发芽、成长、繁殖, 动物的繁殖、成长, 天气与土地的关系等的认知, 同时通过游戏参与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知, 加深记忆。
(3) 探索和创新项目
探索和创新是更为深入、专业和系统的项目开发, 跳脱出简单的参与模式, “反客为主”, 以“主人”的身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与到农家乐中体验。例如台湾地区的探索农场, 让旅游者在一段时期内自营农场, 农场提供动植物养殖情况、人文与地理环境等相关信息的介绍和咨询, 让游客从自我探索中发觉自营农场的乐趣, 同时也了解了农场的历史及其发展、经营知识。目前来说, 大陆地区的农家乐大多是零散的、部分的项目推出, 我们可以从探索农场中借鉴经验, 开发出更深层次、更专业, 也更为持久的产品项目, 例如深度科考旅游项目, 选取一个研究主题或难题, 由旅游者深入到农村中进行探索, 寻求创新和突破。
5. 体验服务的打造
虽然农家乐旅游有其独特人文环境背景, 但是服务意识仍不能忽略。体验服务是教育体验型农家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一般的宾馆服务有区别, 应该是一种“农家式亲情服务”。农家乐中的服务人员应该要有农家气质, 一名时尚前卫的服务人员, 即使他的服务再周到, 也会显得更整体环境不够和谐。农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人的质朴、真诚, 就需要将这些注入到对客服务中去, 提供亲情式的服务。同时针对于农家中某些素质不高的问题, 可通过培训提高其素质水平。例如浙江长兴县就在全县农家乐中广泛实施了规范提升工程和特色精品工程, 聘请了4名“乡土专家”对乡村旅游的精品化、可持续化发展进行指导, 从建筑外观设计到内部装饰, 从民俗乡土氛围营造到农事参与项目设置, 从卫生条件、操作流程到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这种“农家式亲情服务”的过程中, 增强城乡文化的了解和碰撞, 使得交流更容易更能为人接受, 消除现有的一些城乡矛盾和误解, 双方都能够得到精神收获。
6. 体验记忆的深化
体验的收获最终留在记忆当中, 深化体验记忆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感知价值, 同时又能够起到吸引重游和促进口碑宣传的作用。体验记忆的深化可以通过物化产品来实现, 例如当地土特产品的开发, 像是浙江金华的火腿, 在教育体验型农家乐中既学习了其历史、制作工艺、品鉴知识、烹饪方法, 又能够采购回家自行烹饪品尝回味;或是当地手工技艺的传承, 像是浙江金华东阳的木雕、剪纸、竹编等, 既可以学习体验制作工艺, 又能携带回家装饰点缀。体验记忆的深化还可以通过建立关系营销和售后服务以加强与游客之间的联系纽带来实现。例如不少农家乐开展的菜园认种、家禽认养等活动, 就将游客与农家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再如多与学校、企业组织、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一些活动来深化旅游者的记忆。
五、结论
基于教育体验的农家乐开发经营, 有助于解决目前农家乐经营中存在的产品同质化、粗放化、单一化的问题, 可以拓展农家乐旅游的经营思路, 提升农家乐的内涵并增加其附加价值, 促进农家乐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同时也有助于教育的深化。但如何更进一步突出教育体验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也还存在诸多后续问题有待研究, 例如在农家乐开发过程中的农耕、村野文化商品化的问题;如何保持体验的本真性问题;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教育问题;处理政府、集体、居民、协会等利益相关者关系角色的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廖静娴:“农家乐”旅游研究综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 (22) :39~43
[2]温芳: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3]农家乐一点通:http://www.nongjiale001.com/jy/nongjialeguanli/770.htm
[4]皮平凡: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探索[J].学术交流, 2005 (2) :66~69
[5]李琳桂:体验经济时代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对策[J].文史博览, 2005 (14) :72~73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9
(一)儿童游戏引发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电子游戏开始占领儿童应该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时间和生活,游戏成为这个年代最为受欢迎、最为广泛的娱乐产品。儿童很容易被游戏的刺激和新鲜感吸引,从而沉溺于游戏中难以自拔。面对这样的一种现象,游戏开发商和教育工作人员对儿童游戏绞尽脑汁,努力为学龄期的孩子设计出针对他们学习的游戏,同时满足可教育性和促进性的特点。
(二)移动学习的大势趋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在脚下不断向前迈进。现代人对于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繁忙的工作已经不再满足,他们更向往的是时间、空间、角色自由的学习环境。移动学习解除了传统意义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希望,可以自由学习。
(三)对于基于JAVA平台的教育游戏的期盼。
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作为移动教育的载体,将文字、音频、视频资料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带入到学校的教育事业中,从而施展出其移到教育的作用。保持学习者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兴趣,确保学习者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通过将教育内容和游戏相融合,让学习者能基于“寓教于乐”这一原理,可以在放松的环境中学习,而且能保证学习任务完成和达到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在这种教育、学习和游戏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之下,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三方面的优点,这是基于Java平台教育游戏的一种期盼,相信必然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运用Java语言,开发儿童教育游戏,本文期望能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根据教育课本,整合知识内容,将其穿插在游戏当中,提供一个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回顾知识、产生新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体现娱教技术的思想。二是通过结合游戏、教育以及学习这三方面,希望能提供更多的实践信息和可靠的理念依据,可以为教育游戏打开一个宽领域的平台,对学习的知识开拓和思想发散有很大的提升。三是通过这个研究,希望可以让儿童对游戏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包括合理控制游戏时间,正确通过游戏得到利于身心发展的信息等,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游戏观。
三、基于Java平台开发儿童教育游戏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一)游戏化学习理论。
游戏化学习,从基本原则上说是一种能够让学习者在游戏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而在不断探索中能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方法。因此,在设计教育游戏的虚拟情境时,游戏的画面层次感更加生动真实,学习的内容更加富有理论性知识和趣味性情感,在游戏环节中要保持挑战性和竞争性,这样才可以用快速、方便的方式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沉浸理论。
1. 沉浸理论的内涵。
沉浸理论是对学习主体自我判断学习效果的一种主观感受进行描述的一种来自认知心理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是针对当人们过度集中在某件事或某个人身上,忘却周围影响他的环境因素,达到一种自我的状态。
2. 理论知识与教育游戏。
通过游戏和教育的相关链接,根据玩家的兴趣去决定某款游戏的可玩性。设计教育游戏教学,要全面分析学习人群的心理。若游戏的设计太高或太低,这会让儿童在通过游戏这一媒介进行学习的时候感到知识深度。如果深度不适当,这会让儿童对某款游戏失去兴趣;教育游戏的设计理念具有创新和广泛,可使得学习者自主、全身心地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学成果。
(三)娱教技术。
1. 娱教技术的含义。
娱教技术是一种通过娱乐的方式达到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在娱教技术过程中,利用恰当的技术和教育知识,经过某种手段或方式让学习者感到轻松愉悦,并且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
2. 娱教技术与教育游戏的联系。
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求学道路上,短期看不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就会渐渐失去求学的信心和兴趣,最后可能就会放弃学业。教育游戏和娱教技术的利用,让学习者更能够了解他们当时不能想通或不能理解的知识,而且他们还能学习到一些广泛的知识,在当代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的知识。这样能刺激学习者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努力去学习和讨论。
(四)基于JAVA平台的儿童教育游戏开发原则。
基于Java平台的儿童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要符合Java游戏的开发原则,而且还需具备其独特的教育原则。它必须要将在游戏的娱乐性和教育的教育性之间达到平衡。在这平衡之间,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无论身在何处何时,能有效地获取知识,这是基于Java平台的教育游戏所希望的,它的本质是为教育服务的。利用教育游戏的特点和终端的特性,可以得到开发原则。
1. 提高教学目标完成机率。
根据教育课本,整合知识内容,将这些穿插在游戏当中,提供一个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回顾知识、产生新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体现娱教技术的思想。
2. 游戏可中断。
娱乐软件就是作为配角出现,用来调剂生活的一道“甜品”。正因如此,设计者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可以配置游戏中断的功能,中断游戏,防止沉迷游戏。设计游戏过程要保证游戏的时间在10~15分钟之内,同时有存档、读档等方便功能,能使学习者下次的学习更快捷方便。
3. 健康性原则。游戏设计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坚决抵制暴力、血腥、色情等不健康因素。
4. 游戏易操作。
游戏终端的特点就是方便携带,体积小。可以点击、滑动、拖动甚至是重力感应来完成各项任务,通过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完成游戏,这对手机游戏玩家也是一大便捷。
5.较强的游戏规划。游戏规划,强调的是对游戏的情节内容、竞争规则、挑战设置以及奖罚原则。通过这几方面的合理设计,研发出一款丰富情节的内容、公平的竞争规则、合理的挑战设置和科学的奖罚原则,最终呈现出一款趣味性高,玩性强的游戏。
参考文献
[1]于峰.在线教育游戏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在线教育游戏的功能,2008,3:19~20
[2]孙媛.中国儿童网游文学研究[J].儿童网络游戏和儿童网游文学,2014,1:7~18
[3]王志刚.基于移动终端德育教育游戏的设计[J].德育游戏需求分析,2012,2:7~17
[4]陈韬.游戏化探究式学习研究[J].学习化学习概述,2007,2:7~9
[5]史忠翠.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3:14~26
[6]张俊花.基于沉浸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游戏设计研究[J].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2011,2:12~15
[7]王磊.娱教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J].娱教技术,2011,1:1~2
[8]吕丹.教育游戏开发原则与技术[J].基于教育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原则,2009,3:1~2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10
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 architecture,SA)作为控制软件复杂性、提高软件系统质量、支持软件开发和复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提出以来,日益受到软件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并发展成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了某一特定应用领域中系统组织方式的惯用模式,反映了领域中众多系统所共有的结构和语义特性,并指导如何将各个模块和子系统有效地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1,2,3,4,5,6,7]。体系结构模式代表了模式系统中最高等级模式,如C/S、B/S、管道/过滤器(Pipe-Filter)、层次结构(Layers)、黑板系统(Blackboard)等[8]。目前,软件体系结构从描述语言(ADL)、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体系结构评估、特定领域的体系结构框架[2,5]等方面展开了研究[9];此外,许多研究机构与软件企业在软件体系结构的应用上,积累了可供重用的资产与经验,并在某些行业领域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今,软件体系结构扩展到了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将软件体系结构贯穿到软件设计的整个过程已经成了软件开发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系统的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探讨了软件体系结构在基础教育信息平台中的应用。
1 基础教育信息平台的需求建模
1.1 基础教育信息平台概述
基础教育信息平台(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信息系统。通过对用户的需求分析,发现各中小学校及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化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需要的功能一般包括校园网平台、信息(资源)检索、远程教育(网上课堂、网上作业及答疑)、计算机辅助教育,以及服务教学和管理的教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OA)等[10]。成熟的基础教育信息平台除了需要满足以上功能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用户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新的功能。
在本系统中,笔者设计并实现了信息(资源)检索、在线答疑、信息(资源)维护、网上课堂、在线答疑等功能,系统管理员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维护与管理[10]。具体而言,主要包括:(1)学生、家长、教师可以方便地维护个人的信息资料、浏览基础教育平台上的相关资源;(2)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课堂进行在线学习,并可以提交作业与问题;(3)教师可以在线进行作业批阅与答疑;(4)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获得数据报表、发布资源与新闻;(5)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系统用户进行管理、发布资源与新闻等[10]。
1.2 系统用例图
从系统需求分析可以得出,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部门、游客、系统管理员等六个参与者,学生、教师、家长为系统的注册用户。根据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功能需求分析,可以画出系统用例图[11,12,13,14],如图1所示。
2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
2.1 C/S与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
基础教育信息平台采用了三层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相结合的异构结构。C/S与B/S体系结构各有特点,在系统开发时,可以混合使用这两种体系结构,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以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基础教育信息平台中,系统管理员、教育行政部门等用户,需要进行数据报表、资源维护等操作,这些操作数据传送量较大,在设计时采用了三层C/S模式:表示层由客户端实现,采用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实现数据的输入与显示,并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功能层主要由应用服务器来提供,实现系统主要功能并访问数据层;数据层采用关系数据库来管理并维护数据。将表示层、功能层与数据层分别布署到企业内部网不同的硬件系统中,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对于一般用户,学生需要通过系统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教师需要进行在线答疑、家长需要进行留言及游览系统平台提供的通知等资源信息,这类用户对系统的要求主要在于功能的满足与使用的方便,采用B/S模式进行设计是比较理想的。采用本系统,用户只需要一台联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方便地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中的最新资源。
2.2 管道和过滤器模式在信息发布子系统中的应用
在基础教育信息平台的局部采用了多种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例如,信息发布子系统就采用了管道和过滤器来进行设计。管道和过滤器(Pipes and Filters)是为处理数据流的系统提供的一种模式,由过滤器和管道两种构件组成的,每个处理步骤都被封装在一个过滤器组件中,数据通过相邻过滤器之间的管道进行传输[15,16,17,18]。
信息发布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用户从窗口输入的信息或来自于文件的信息进行某些格式的转换,变成系统中统一格式进行输出,如转换成具有特定风格的HTML文件或满足特定需求的其它格式文件。为了便于系统集成以及今后向SOA升级,系统中信息都以通用的XML格式进行传递。在未采用管道和过滤器结构之前,信息发布子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其内部操作高度耦合,给程序编写与维护带来了很大困难。
从需求可以看出,信息发布的过程也就是将信息由输入并转换成指定格式存储、再转换成指定格式输出这样一个顺序处理的过程,信息在各个操作之间进行“流动”,整个过程可以采用管道和过滤器体系结构进行建模。将系统分成三个过滤器:输入转换、信息存储和输出转换,如图2所示。其中,输入转换用于将非XML格式的信息转换成XML格式;信息存储用于将信息以XML格式保存到数据库中;输出转换用于将XML格式的信息转换成HTML格式或其它格式进行输出,在输出的HTML格式的文件中还可以加入一些预设的特殊信息,如公司标识(logo)、CSS等。
3 结束语
项目组在微软的.NET平台上实现了基础教育信息平台系统。系统的整个设计过程中,综合使用了多种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如整体上采用了三层C/S与B/S混合结构,系统的局部采用了管道和过滤器、黑板等多种体系结构。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虽然用户需求多次变更,但由于体系结构选择合理,系统的修改没有造成全局大范围的重新设计,从而对开发进度与成本没有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基于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可以增强系统的先进性[19,20,21]、可扩展性,也保证了系统的质量与按期交付,减少了重复劳动。可以预见,随着软件规模越来越大,程序越来越复杂,软件体系结构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摘要:通过对中小学校及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的需求分析,本文首先基于UML对基础教育信息平台进行了需求建模。采用三层C/S与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了系统整体结构;以管道和过滤器在信息发布子系统中的应用为例,介绍了软件体系结构在系统局部中的应用。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11
关键词:职业英语;校本课程;岗位需求;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12-02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英美发达国家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体系,其目的是针对国家统一课程的不足,由基层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岗位需求和职业变化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综合专业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而应该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构筑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高等职业院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特征和区域性、多样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使得统一的高职英语教材难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
针对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现状的认识和意见,笔者以我校为范本,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社会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还很不理想。
在对调查资料的详实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了存在于学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当,教学内容滞后,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学生的基本英语素质和职业英语能力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学校英语教学与社会的对接出现错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社会调查让我们看到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不足,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展开了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二、高等职业院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有效策略
1.建立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
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是难以顺利操作的。这个领导机构应该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要注意吸纳与学生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与,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在发展目标、科研经费、校企合作等多方面有所创新。
实例1:我校为了统一规划和领导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专门成立了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职教专家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职教专家作指导顾问,小组成员既包含英语教师,还包含各专业课程教师,以利于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学生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研发,增加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同度和课程与职业的吻合度,构建起校内外统一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在协调领导小组的主持下,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了各方面的保障,通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规划制定了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流程。由于领导得力,课程开发流程严谨,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展开,
2.以岗位需求和能力本位为宗旨,推动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以岗位需求和能力本位为宗旨,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为此,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全面掌握不同职业岗位的英语要求,分析职业英语教育应该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既体现就业的导向性,又突出发展的前瞻性。
实例2: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研发人员深入朝阳市政府幼儿园、双塔区教育幼儿园、朝阳县幼儿园等园所周密调研,对幼儿保教岗位英语能力要求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现阶段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尽早接触英语并掌握一定的英语会话、阅读能力的强烈期盼,有了更直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设计、编写的英语校本教材,无论是篇章的选择还是词汇的运用,都更加符合职业特点,突出幼儿特色,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职业英语基础。
3.以就业实践检验为准则,强化对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改进
要判断所开发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是否符合岗位需求,就必须通过就业实践检验。
在广泛征集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体会和用人单位对录用学生职业英语能力评价的前提下,反思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与不足,相机改进校本课程,实现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状态。
实例3:我校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了对课程应用效果的调研和反思,形成了“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實践——再开发”的循环开发模式。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反映,所选内容滞后于当前财务实践,特别是缺少一些最近新出现的专业词汇和习惯用法。针对这些反馈,开发人员立即研究最新的财务专业英语,及时调整和改进该专业的英语教育校本课程,确保了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学生就业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将引导性英语公共课程与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专业和岗位为主线,将就业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有序地、自然地蕴含在课程中,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就业竞争力的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期在走向社会的求职就业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徐芳,方国爱.技能选修课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2).
[2]李凤红,于丽.高职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 篇12
但是, 如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还较为少见, 尤其是从课程观的角度, 思考如何把综合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 并进行整体性的建构, 还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本研究试图在此领域有所突破。将会对学校的教改具有指导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现在的大学课堂基本上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但是涉及到综合时间的实效性提高的并不是很多, 在国内很多高校中, 教育技术的研究并不是很理想, 尤其是现在很多教育技术手段被认为应经被掌握, 实际上北京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目前研究还不是很多, 尤其是在中医药院校, 几乎还没有涉及这个领域。
2 教学改革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法, 着重进行案例研究和理论概括。前者立足于教学实践, 通过课堂和教学活动来展示研究成果, 提供研究依据, 发现闪光之处, 搭建研究平台。而后者, 侧重于理论思辨和总结提炼, 透过现象, 把握本质。基本操作思路是:整体参与, 全面启动, 操作引路, 总结伴随, 分项实施, 重点突破。
整体参与, 即全体教学人员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 发挥团队作用, 学校统筹管理。全面启动, 即在各学科中均进行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操作引路, 即从课堂教学入手, 体现学科教学特色, 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功能。总结伴随, 即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 在“实践———反思———提高———再实践”的螺旋链中获得深入发展。分段实施, 即将研究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分解, 或落实在不同时期, 或落实到不同学科, 或落实到不同的研究小组 (个人) 。重点突破, 即在整体推进中, 捕捉普通性、重点性的研究专题, 进行重点突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 组织校本部培训
我们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加强科研组活动力度, 在研究中增强科研意识。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 每位参加实验的老师都做了如下内容的培训: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
2.2 转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2.3 创建网络平台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 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网站, 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 及时查阅相关材料, 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 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网络平台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 实现生态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
2.4 构建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 评价者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家长, 也可以是社会力量。在整个活动中, 我们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实际, 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即使研究结果在科学知识上存在缺陷, 但如果思路、方法有独到之处, 也要给予肯定。在评估中, 我们能突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利用正确的评估导向指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意识, 使其自然地形成道德规范。
3 总结
通过培训的开展, 校园网络及其资源建设得以发展, 同时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 初步形成了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的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 计算机和校园网络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推动, 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提供了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1]。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发展, 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 取决教师群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将是教师进入21世纪的资格证书[3]。学会使用局域、广域和国际互联网, 应用多媒体、学会电子备课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掌握应用远程教育系统将成为优秀教师的新的技能。
知识经济时代, 专业分工会越来越复杂, 教育所涉及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宽广, 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 业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尤其需要人工智能的补充。未来的教师队伍不但需要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 需要大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人员, 更需要在多方面都有建树的通用人才[4]。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教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个体发展构成的一种双边协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 学科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肩负着把人类的文化成果、知识体系, 传授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重任[5]。学科教师掌握着教学目的, 决定着教学方向、内容、过程。没有学科教师参与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难满足学科教学的要求[6]。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时, 不熟练计算机操作的学科教师往往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其实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因为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备课, 教学过程也应完全由学科教师控制[7,8]。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能由学科教师灵活使用, 必然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通关本次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 使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培养了教师、学生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最终实现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文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做了初步研究, 包括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新的教学评价手段, 从而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 2008, 02:70-72.
[2]牛彦, 雷小平, 徐萍.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教学[J].药学教育, 2010, 06:54-57.
[3]李康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2:243-244.
[4]吕云芳.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9:289+291.
[5]王玉莲, 李国臣.现代教育技术CAI教学实验室的构建和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14:251-253.
[6]张养力.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5.
[7]高玉鹏.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4.
【基于教育软件开发】推荐阅读:
基于成果的教育07-30
基于脑的教育07-13
建设基于信仰的教育12-04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12-06
教育研究要基于实证12-27
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论文07-03
基于KPI的成人教育10-27
基于通识教育生物科学08-22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09-09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