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课程改革(精选12篇)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1
一、引言
专业导论课主要是为了使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和了解所学专业内涵特点、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和课程等等, 帮助学生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识, 满足大家了解相关专业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要求而开设。通过上专业导论课, 学生可以对自己所修的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而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就业或考研出国深造有进一步的打算。因此我们老师总是希望学生每次上完专业导论课后对学习就充满动力, 充满热情。感觉这门课就像是在自己松懈时的警钟, 告诉大家在大学里应该更加有意义地度过, 怎样过一个成功的大学生活。通信导论对于我们通信与信息工程系的学生来说就是这样一门课程。于是如何上好这门课程, 达到导论课的目的就成了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通信工程导论课程的现状
通信工程导论课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大部分理论课一样, 老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样一个传统模式下, 主动的施教者是老师, 学生则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 多媒体资源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 灌输的内容是书本知识。由于导论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要把每个知识点都讲解清楚是不可能的, 并且这也不是导论课的目的, 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时会越发的觉得课程难度很大, 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导论课上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是很被动的。
三、剧本式教学模式
剧本式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剧本式教学属于模拟教学法, 隶属于现在国际流行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范畴。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个关键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应用中对学生快速的掌握技能有非常大的帮助。那什么是行为导向法呢?首先, 行为导向的特点是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总的来说,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四、剧本式的课程改革方案
4.1教学内容
这门课程是从系统总体的角度去介绍整个通信工程专业, 由浅入深的介绍当前主流的各种电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CDIO的思想, 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采用专题项目制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专业概论课和四个专业方向专题, 共5个部分。
4.2教学过程
除专业概论课外, 每个专业方向专题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教师授课。教师从一个本专题典型项目着手, 由浅入深的展开专题介绍, 让学生对本专题的主要原理、技术和应用有初步认识。
第二部分:专题任务设置。在学生对本专题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将一个或几个专题项目以任务形式分解到各个小组, 一个专题任务将由多个小组共同协调完成。
第三部分:任务的构思 (Conceive) 和设计 (Design) 。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部分资料、课外的自主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 提交初步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加以引导纠正, 最终以学生为主完成任务的初步构思和设计。
第四部分:任务的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通过组员间的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的协调合作, 完成专题任务, 展示任务成果, 成果评定。
4.3教学形式
具体说“剧本式”的导论课程设置就是在现有的知识环节上, 把以前各部分内容, 如计算机通信网、移动通信、固化交换设置成相对应的几个专题, 教师在专题开始简单介绍专题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设计好的专题任务的剧本。让学生模拟剧本中的一个角色, 最终通过学生的各项表现来进行评价。
剧本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剧本的设计。剧本要求设计出特定的环境, 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贯穿这种环境, 这样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觉得单调枯燥, 在此基础上把相关知识糅合进去。这些剧本要让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分工和角色, 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还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然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和讲解, 方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办法。让学生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去主动去了解掌握知识, 在表演的过程中去消化知识, 在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同时培养对专业的兴趣, 甚至找到自己以后发展的方向。
下面对剧本式模式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 权且是抛砖引玉,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剧本名称:GSM系统呼叫建立的基本过程
宗旨: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环境:两部手机A、B处于不同的小区, A呼叫B, 演示呼叫过程中手机信号的流向。
人员:学生。
场景一:手机B空闲场景二:手机B通话中场景三:手机B已关机
4.4教学评定
百分制, 60分合格。学生初始分数为0, 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加分。
职业规划书一份, 20分。学期末第16周每人上交一份《职业规划书》 (电子档和纸质档各一份) , 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初步规划自己期望的1~3个就业方向, 列出该方向就业单位的基本要求, 并据此完成四年的学习规划 (课程的选择、课外的安排等) 。
专题任务四个, 每个20分。本学期四个专业方向专题将设置四个专题任务每个任务20分。任务评分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 评分内容包括资料查询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表现能力、最终成果评分等多项目内容, 评分表如下。
五、结束语
如果我们充分完善和实施了剧本式教学, 相信这将对我们的导论课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深刻的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专业的内容, 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岳欣.现代通信系统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2
[2]马华兴.大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M].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1
[3]曹达仲.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2
1.过去仅认为制图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学生只要掌握制图技能即可。但目前这个观
点与新形势下培养人应将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的要求不相符。为此,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考虑。
2.过去从二维入手,用图样表达设计思想是与当时生产力相一致的,尽管产品从三维
开始设计,具有与人的思维过程相一致、容易实现等优点,但由于一直没有好的支持工具而不能实施。如今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从三维入手进行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可能,并且一些现代化企业中已开始实施。但就制图课程来说,传统的教学体系都是从二维开始的,已经贯彻了几十年且很习惯,一旦要从三维出发,显然要对课程体系和内容做根本性的调整。为此,需要认真研究以找出合适的新体系。3.机械类的学生学完制图课后,不仅应该能够画图、读图,而且还应能用图样表达自
己脑子里的设计思想。但由于过去此种能力的训练较少,因此他们往往只会照猫画虎,而不会构思表达,为此制图课程需要探索一条加强图样表达能力培养的途径。
4.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手工绘图受到强烈冲击,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 的不平衡性,在现阶段下完全去除手工绘图训练是不合适的。为此,尽管制图课中需要引入计算机绘图,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比例还需认真研究,以便适合当今中国的国情。
5.传统的模型、挂图是制图教学中必备的教具,如今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则为教学
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展现手段,尤其是使用虚拟技术更使过去许多表现受约束的情况得到改善,因此研制多媒体教学资源迫在眉睫。但是有了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否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为此,还需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一、依托学科优势,从人才培养大目标出发,重新为课程定位并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要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要培养“高标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综合型、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定位,课程组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教育部“现代设计与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对《工程制图》课程作了认真研究,首先充分认识本课程在人才培养大目标下所起的作用,摈弃了过去认为《工程制图》课程仅为专业课服务的狭隘观点;其次认识到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每门课程都应将其放在第一位,并且可以根据各个课程的性质将有所所为;最后再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工程制图》课程在新形势下的定位是工科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4种能力,即: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能力、构思表达能力(机类)、计算机3D建模(机类)和2D绘图能力。
二、根据产品现代设计方法,构建三维实体设计表达方法和二维工程图表达方法并重的知识结构新
体系(能源动力类)
以往设计人员利用二维CAD软件进行产品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CAD应用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直接从三维入手进行设计则好处更多。首先,它更符合人们进行创新设计的思维方式;其次,设计所得到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可以为后续的有限元分析、数控编程、模拟与仿真等设计活动提供信息源,从而使CAD/CAE/CAM的信息集成、乃至企业信息化更大范围的信息集成成为可能。事实上,任何产品在设计构思时,人们头脑中的形象都是三维的,过去只不过没有一种方法能迅速实现人们头脑中三维形体的构建,而现在的三维CAD系统则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应该说从三维入手进行产品设计的这种做法更符合设计活动的客观规律。
就传统制图课程而言,它的体系仅是一个解决空间形体的二维表达与标注的体系,这与当时的传统手工设计是相适应的。而现代设计则不然,它的实践与需求除了保留二维表达与标注的基础外,还须转向图形的三维表达与建模。为此,西安交通大学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三维实体结构的表达方式为主干,以三维实体设计表达方法和二维工程图表达方法并重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改革,以满足培养现代化企业所需求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该项目的特点是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重新思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结构,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上对课程本身造成很大冲击,在全国图学会议上交流后反响强烈,得到了众多学校的关注,许多学校还开始了试点工作。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教材:
1).《3D机械制图》教材,续丹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2).《3D机械制图习题集》教材,续丹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3).《三维设计软件应用指南》教材,续丹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2.论文:
1).Xu Dan, Tang Yingping,qing yinglian: Two-dimensional Teaching in《3-D Mechanical Drawing》, Излательство《CTAHKИH》101472, The 11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Geometry and Graphics, 1-5,2004
2).Xu Dan, Tang Yingping and Qi Feng: Analysis of Teaching Results of 3D mechanicaldrawing,《PROCECDINGS 6th CHINA-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GRAPHICS EDUCATION》2003
3).续丹:基于三维设计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研究,工程图学学报,Vol.23,No5,2002。
4).续丹:机械设计的基础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探索,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Vol.20, 2000 5).续丹等:基于三维设计的工程制图教学体系,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6,2001 6).续丹:Solid Edge用于教改初见成效,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Vol.9,2002 7).王洪亮等:3D几何造型技术及其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冲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 科版),2003年
3.学生参赛获奖及撰写论文
1).学生参加由高教司、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EDS公司联合举办三维造型
设计大赛,获得全国唯一的一等奖,2002年
2).学生参加由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高校solid edge 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2004年
3).《2003级大一本科生创新论文集》,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2004.6
4.获奖
1).《3D机械制图》教材获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2002科技进步奖
2).《3D机械设计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西安交通大学第九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
3).《3D工程图学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三、树立工程观念,构建“画图——读图——构思表达”教学新体系,提高学生的图样综合表达能
力(机械类)
图样与文字相比,由于其描述简沽,形象直观,且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已成为工程界技术交流的重要“语言”。作为工科大学本科生的“技术语言”教学,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这种表达方法。
本课程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通常是从实物(立体)到平面图形(画图);再从平面图形到想象出实物(读图);而结合工程设计则需要从构思立体到画出平面图形。以往制图课程中只安排前两阶段,而第三阶段的训练则寄希望于零件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但希望常常因教学脱节而落空。本教改结合工程实际,安排了“画图一读图一构思表达”三个阶段的训练。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本课程的学习,也必将有助于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安排“根据功能要求,构思表达简单机械装置”的教学是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应用环节。力求达到(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2)增强学生使用图样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3)通过构思与表达实践,对什么叫“ 机械设计” 有启蒙式的了解。鉴于学生许多课程没有学过, 因此在构思环节中,只对图样表达提出一定要求,而对其它方面,如机器的结构、材料选择、刚度和强度计算等不作过高的要求。
本项目的特点是通过教学和实践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其次促使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于实际设计。构思表达的整个过程是以小组为考核单位的,实施过程中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教材:
1).《机械设计中图样表达方法》,郑镁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2).《图样表达方法实践教程》,郑镁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2.论文:
1).罗爱玲等:《图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评价》工程图学学报,2000年 第4期
2).罗爱玲等:《关于图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工程图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许睦旬等: 《在制图课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探索》,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4 3.获奖 《知识、思维、能力--制图课程三层次教学新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获西安交通大学第九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
四、优化教学内容,将传统制图知识和计算机绘图技术融合在一起(电气、电子类)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类学生的必修课,随着“宽口径”人才的培养,制图课程的教学时数减少很多,又由于计算机绘图必将替代手工制图的趋势,所以对于电子、电气类的制图教学来说,首先要解决好两个问题:⑴是否引入计算机绘图教学(CG)?⑵CG所占的比例?通过教学研究认识到,对于电类学生来说,尽管学时较少,但掌握现代绘图方法很重要,因此CG一定要讲授。其次由于目前国内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只讲CG,完全放弃手工绘图训练也不现实。为此,我们将传统制图知识和计算机绘图融合在一起,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去枝强干,讲授CG,但不占过多的课内学时(占1/8),更多的练习放在课外时间,通过资格认证方式(见6)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在较少时间内既掌握制图知识,也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详见有关研究成果)。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教材:
1).《工程制图》,罗爱玲等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工程制图习题集》,许睦旬等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完成课题:
1).《图学基础课程少学时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校教改基金),经费1万,2000年
2).《3D机械制图机械类少学时三维体系教学中教、学、考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
教改基金),经费1万,2002年
3.论文:
1).关于《工程制图》课程改革发展的思考,图学教育研究论文集,2004年8月,机械 工业出版社
五、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并研制教学资源的精品
工程制图往往由于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差而感到非常难学,为了提高上课效率,教师在上课前,总要准备许多教具,其中包括模型、挂图、幻灯片等辅助教具。即使这样,也往往由于条件所限,一些问题教师很难表达清楚,学生也不够明白。由此可见,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空间。尤其是像工程制图课程这种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图形表达、既有平面作图又有立体显示的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更能充分体现各类媒体的优势,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根据需要研制了多媒体课件,并对在教学中如何使用课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进行了立项研究,通过教改试点,不断总结提高。目前已将课件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并使“教师—课件—黑板—模型”四位一体达到理想的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可能,遗憾的是缺少网络资源,我们受教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委托开发《工程制图》网络课程。为此,我们根据教学基本要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合理运用多种媒体来反映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授课策略,力求将传统黑板难以表述的重点、难点展现出来,力求突出交互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该网络课程除具有教学内容外,还包括答疑解惑、网上自测、习题解答、在线讨论等多种模块,其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目前我们已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网络课程一套、电子教案三套、电子习题解答两套、虚拟模型库一个、5位教师的授课录像。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完成课题:
1).《工程制图》网络课程,教育部远程教育建设工程,经费20万,2000年
2).《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课件,校“行动计划”项目,经费2万,2000年
3).《机械制图》(第5版)电子教案(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03年,经费5万元
4).《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立体化教材建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03年,经费4万元
2.论文:
1).郑镁等:《工程制图》网络课程中教学设计的探讨与实践,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
资源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特约论文,2004年
2).王宏明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工程制图课程体系改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续丹:多媒体技术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0年
4).张四聪等: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中的一些问题,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5).罗爱玲等:多媒体技术在工程图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现代电子技术,2001年 11期
6).张四聪等:《关于制图教学手段改革的认识和设想》,西安交通大学转变教育思
想教育观念研讨会论文集(续),1998年 3.获奖:
1).《工程制图》网络课程2001年获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多媒体及网络课件类一等奖
2).《工程制图》网络课程2001年获第5届CIETE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
3).《多媒体技术在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200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第8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4).《机械制图》多媒体课件,2004年10月,获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大学组优秀奖
5).《工程制图》多媒体课件,2004年获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优秀课件奖
六、增加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水平
以往由于制图课中能够用于计算机绘图教学的时间较少,加上给学生提供的上机条件有限,因此学生很难达到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基本要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采取了3个措施:
1).配合课外实践学分引入行业资格认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与一些
公司联合成立了授权培训中心,只要学生达到一定水平,通过考试程序即可得到该公司的资格认证书,同时还获得学校认可的相应的“课外实践学分”。这样做既可得到社会对学生所掌握技能的认可、也可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2).在课表上增加课外机时,以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从而加强实践环节。
3).专门筹建一个用于计算机绘图教学的机房,以解决上机难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完成课题:
1).《计算机绘图实验室建设》,校行动计划项目,经费96万,1999年
2).《计算机绘图技能训练及实践》,校教改项目,经费1万,2002年
2.成立机构:
1).Autodesk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授权培训中心(ATC)
(2004年西安交通大学ATC被殴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授予2004年读大中华区
优秀ATC)
2).SolidEdge软件西安交通大学培训中心
3.学生作品
七、整合资源入库上网,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基于电子版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较难,花费时间、精力都很多,但师生使用起来却非常方便。目前就各门课程来说,全国的教学资源较多,但由于没有实现统一管理,因此浪费较大。为了节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资源共享,教育部各个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4年底开始着手组织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我校承担一个子项,完成《工程制图》教学内容集成方案的资源建设。该集成方案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本销量最大的非机类教材(机械制图——何铭新、钱可强主编,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唐克中、朱同均主编)为基础,完成资源的制作、整合、入库和管理。
集成方案中的资源涉及到10个内容,其中有: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电子挂图、习题答案及解题指导、虚拟模型库、典型例题分析、教学设计与参考教案、自测题及答案、样卷及评分标准、以及工程实例。每个资源内容除自成体系外,还需将所涉及到的各种素材(如图形、图像、二维或三维动画、视频、虚拟模型)按一定规则放入素材库。一旦使用者需要时,就可从库中任意选择媒体素材,从而组织起自己一份新的教案或讲稿。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完成《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集成方案资源建设》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经费 4万,2005年。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实践 课程改革 项目式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TN91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9-01
一、引言
在传统高职教育中,对于通信技术专业中的大部分课程仍大都沿用学科性教育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参照这种模式组织授课,课程的教学效果远不如预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种模式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没有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体验不深刻,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情况距离太远,理论性太强,难度太大。为此,我们按照通信光缆工程建设阶段,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对《通信光缆工程》课程进行了改革。
二、改革的背景
通信技术专业先前开设的《通信电缆线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通信运营企业正在逐步实施“光进铜退”战略。并且在对相关通信类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学到的相关职业技能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态度不够端正,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大都需要有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不能做到学校-企业无缝对接。根据与青海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开展的全方位校企合作办学以及对市场中各类岗位对于通信类操作型人才技能需求的调查,在与行业专家共同商定的基础上,最终将原来的《通信电缆线路》调整为《通信光缆工程》。目的是培养光缆线路工程设计、施工、维护和监理人员,对应的岗位主要是线务员、监理员。
三、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通信光缆工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教学团队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企业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行业专家联席会讨论,反复论证,修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并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从而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课程以线务员、监理员岗位要求为基础,以光纤、光缆的基本概念、技能操作为重点,以已公布的标准规范为依据,力求达到学了就会用的教学目标。其总体设计思路是,紧紧围绕工程实际“光缆通信工程的建设程序”设计教学。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外,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校内请企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授课、实验,校外通过校企合作,采取工学结合、企业顶岗实习等实习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分别为传统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来实现。
在组织方式上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针对通信光缆工程的技术特征,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出发,一方面积极争取购买最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现场教学”直接将学生带入并参与光缆与电缆工程现场。
在考试改革举措方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重点突出了实训中企业的评价成绩,不再是除了出勤、平时作业、听课状态、回答问题等互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仅凭一张考卷的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成绩。既考核学生对关键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又考核了学生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创新点
1.项目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本课程采用通信线务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2.校企合作建设课程模式
本课程实施了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备课、共同授课的“多元课程建设模式”,实现校外人才资源共享。
课程学习安排学生交替在教室、室外、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进行。教学过程中,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和指导实验实训。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不断探讨学习,并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授课指导工作,使课程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需要零距离接触。
五、取得的成效
通过《通信光缆工程》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现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参加工作,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线路案例的综合能力明显较以前的毕业生强。通信企业对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给予了肯定。
2.实训教学作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关键
实训教学完全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开辟了课堂活动空间,促使学生以一种主体参与的姿态进行具体的岗位操作,完成从旁观者到主演者的角色转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通过实训,学生既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养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还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能力。
3.本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团队教师在讲授《通信光缆工程》课程时采用项目式教学,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实施过程考核,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六、结语
随着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改革创新,将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不断推向新的更高的水平,为青海地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锋.浅谈“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研究[J]2015 2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4
关键词:光纤通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光纤通信由于其具有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损耗低、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等优点, 已成为现在通信网的支柱。伴随着现在通信技术的发展, 光纤通信深刻改变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目前, 光纤通信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有线信道传输方式。光纤通信课程作为通信类、电子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专业课, 综合了材料、通信、光学和半导体光电子等众多学科内容, 其具有内容覆盖面广、基础理论深、知识更新快等特点。而在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特点, 使得教与学的难度比较大。加之部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足, 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很多概念理解不够, 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感到无从下手。因此, 在开设光纤通信这门课程时, 需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既抓住重点, 又要更新相关知识点, 跟上新技术的发展进程。针对光纤通信课程目前面临教与学双向的压力, 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者通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就当前光纤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出一些尝试性的改革方案, 希望对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一、光纤通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光纤通信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专业课, 其内容综合了通信、光波导和半导体光电子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本课程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是:通过对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端机、光无源器件以及光网络进行阐述和讲解, 使学生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 熟悉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光纤通信网基本设计方法, 了解光纤通信技术实际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经研究表明目前各专业光纤通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 普遍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设置有一定缺陷。
针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 由于数学、物理基础相对薄弱, 对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光纤通信课程本身与物理、材料、半导体光电子、光刻等技术知识联系密切, 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建立在大量理论物理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对这些课程没有一定的涉猎, 对一些基本器件, 如半导体器件、光检测器等没有一定的物理概念的理解或者接触。那学生对光纤通信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会比较困难。此外, 对于通信、电子类专业, 对于物理学科不重视, 只学过普通物理的课程, 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物理模型的分析能力相对薄弱, 造成学生在听课或学习时感觉内容过于抽象, 对一些概念和公式理解很模糊, 难以真正理解理论知识, 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 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模式陈旧。
光纤通信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应用学科。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多的照本宣科, 按书上的内容进行每一章节的讲解, 在不自觉中, 学生就以为光纤通信就是一门理论课程和讲解器件原理的课程, 而忘记了光纤通信课程的实际应用, 导致学生更多地认为这是一门与物理、数学相关的课程, 特别是对于光纤传导模式内容, 学生更多的认为学习的重点是如何求解方程, 而不是一门应用类的课程, 导致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于实践指导的意义不大。同时, 教材的更新无法和光纤通信发展的实际情况吻合, 造成教材的内容过于老化, 使得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感觉乏味、枯燥, 无法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 教学内容设置有缺陷。
光纤通信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一般来讲, 由于课程教学学时的限制, 不可能把所有关于光纤通信的内容以及光纤器件全部囊括。这就导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师往往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来讲解, 或完全依附于所选教材, 导致教学的片面性、重点不突出。而对于学生来说, 感觉课程的知识点过于零散和繁琐, 没有连贯性。
4. 教学方法不科学。
由于光纤通信课程涉及内容广泛, 信息量大, 使得教师在授课时主要将注意力放在课堂讲授和板书上。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普遍反应是缺乏课堂活力, 感觉课程比较枯燥。由于课堂讲授的理论性很强, 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 但不知道这些知识用在何处、如何运用。另外, 光纤通信的考试方法比较传统, 无法全面涵盖课程的核心内容。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本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提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 而且提出一个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二、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目前光纤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光纤通信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 我们主要从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科研促进课程深化改革以及改进考核体系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具体的讨论内容如下:
1. 优化课程设置。
光纤通信课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很多专业都开设了光纤通信课程, 但不同专业对光纤通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同时各专业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差别很大。考虑到光纤通信对材料、物理、数学的要求相对较高, 而光纤通信又是一门与通信息息相关的学科, 因此学生在学习光纤通信课程之前, 应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物理通讯基础, 使得学生在学习光纤通信课程是有一定通信背景以及数理知识。此外, 由于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从事通信、电子类的工作, 因此也需要开设一些专业课程 (如移动通信、现代通信网概论、光网络技术等) 来强化光纤通信的运用。
2. 优化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热情。
光纤通信是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多。因此, 教学方法的优化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来考虑。
理论是学好一门课的基础, 对学生充分掌握理解系统、器件本身的特性以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反映比较难懂的理论, 有计划地复习和补充一些前导知识进行理论铺垫。例如信息光学、高等数学、导波光学等知识都是本课程中要用到的重要理论。同时课堂内容的讲授要特别注重思路, 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由浅入深, 由宏观到微观, 先通过介绍器件的理论模型架构, 再用严格的理论分析推导, 说明器件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应用。由于课时的限制, 想要把所有的理论内容都讲深讲透是不切实际的。因此, 根据专业需要在课堂讲授时, 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做到主次分明, 以点盖面, 每次课只讲一个重点内容。不需要所有内容都要面面俱到,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框架清晰、重点突出, 方便理解, 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整理笔记, 思路清晰。其缺点是信息量小、形式古板, 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可适时、适当、适度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增加上课的趣味性, 而且能加快教学速度, 减少教学难度, 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例如在课件中, 插入一些图片、动画、影音等多媒体文件, 除了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专业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外, 还可以增加上课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践教学主要从课堂实践、课后团体实践等方面进行加强。通过课堂演示、课堂讨论, 强化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借助光学仿真软件, 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光纤色散对光传输线路的影响, 通过改变光纤长度来说明光纤色散对光信号传输特性的影响。另外开设实验课, 可以借助光学模拟软件以及光纤通信实验设备来进行光纤连接以及光学传输系统特性的操作实验, 加深学生对光纤通信系统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 怎么用。
3 科研促进课程的深化改革。
光纤通信技术由于发展迅速快, 专业知识更新快, 新技术更新快, 导致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材中现有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光波分复用技术、光交换技术、光孤子技术和相干光通信、光接入网等, 这些技术中有的已经相当的成熟, 而且很多技术还在不断更新, 同时很多新出现的技术还没有涉及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近前沿, 可以尝试将将最近的科技进展融入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中, 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可以以丰富教学形式, 加深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科研的窗口,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和引导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 相应的以科研推动光纤通信精品课程建设。
4 改革考核体系。
闭卷考试一直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唯一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光纤通信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加以重新设置, 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 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成绩考核方面应当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方面。基础知识考核可通过学生对每堂课课后习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对光纤系统组建、光纤熔接、光纤损耗测量等实验情况的考察;创新能力考核可通过只提出对于光纤系统的总体要求 (传输容量、带宽、响应度等) , 要求学生通过模拟软件以及试验箱进行相关的仿真实验, 同时对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三、结论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5
1.课程设计是必修环节,成绩计入推免排名,需要在大四上之前即当年的9月份之前,完
成课程设计环节;
2.课程设计是根据大类来划分,通信工程有八类,电子信息工程有六类,只要修过相关理
论课就可以修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对应关系如下:
a)无线通信类课程设计(通信工程):移动通信;
b)光纤通信类课程设计(通信工程):光纤通信;
c)多媒体通信类课程设计(通信工程):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器应用、多媒
体通信、语音信号处理、数字电视;
d)计算机类课程设计(通信工程):C++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微处理器与接口技
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应用基础、嵌入式操作系统、LABVIEW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LINUX操作系统;
e)网络与应用类课程设计(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网络与交换技术、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
f)电路综合类课程设计(通信工程):通信电子电路、电路综合实验;
g)信号处理类课程设计(通信工程):通信原理(续)、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基础; h)计算机和网络类课程设计(电子信息工程):C++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微处理
器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嵌入式操作系统、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
i)通信技术类课程设计(电子信息工程):现代通信技术、通信原理(续)、移动通信、网络与交换技术;
多媒体和数字电视类课程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制作技术、数字媒体广播、数字媒体管理、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网络编程; j)
k)电路综合设计类课程设计(电子信息工程):电路综合实验;
l)信号处理类课程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数字信号处理;
m)综合性课程设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针对不能按期完成课程设计的同学,重修课程设计全按照综合性课程设计计入成绩单;
3.课设选择流程:
a)明确类型:确定自己想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课程设计类型;
b)联系老师:学生自行联系想做课设的老师,学院不进行分配,不能完成课设的,将
以0分计入成绩;
c)关于创新项目:创新项目不能直接替换课程设计,做创新项目的同学可以联系自己
创新项目的导师作为自己的课程设计任课教师,课设类型询问创新项目导师,并按
照这个类型进行申报填表;
d)汇总和上报:跟老师联系确定后,以小班为单位,填写附件一的表格,并附件一的表格电子版发给辅导员;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35-02
工程造价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导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的边缘学科。主要是为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单位培养具备工程造价管理知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1],更好地解决造价就业压力;其核心是工程概预算,即根据不同设计阶段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有关定额、指标及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费用。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在工程造价专业培养中的地位
在影响现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诸项费用因素中,材料费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建工程中的材料费用占直接工程费(工料机)的70%左右,占总造价的60%左右,其中首要材料如钢材、水泥、预拌混凝土、构件、门窗、防水材料等占材料品种的20%,却占材料总费用的80%。土木工程材料的合理选择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为此,工程业主、工程服务方非常注重材料的合理使用,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材料市场中,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准确地获取符合工程特性且绿色、环保的土木工程材料价格成为清单报价的核心问题。但材料的地域性强,发展更新速度快,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土木工程材料能耗高、回收率低,国家已开始限制劳动密集型高资源消耗材料的生产与应用,这也突显出传统土木工程材料合理使用的迫切性,以及环保型新型材料在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2]。因此,在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中不仅要认识传统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特点,还必须掌握现阶段下新型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地区对土木工程材料的选择性应用。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点
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工程造价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现采用的教材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宋少民、孙凌任主编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先修课程为建筑制图、理论力学,后修课程为房屋建筑学、材料力学,需要进行改革完善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钢材、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章节
1.钢材章节:讲课重点放在建筑钢材的品种和选用上,针对高层钢结构,着重介绍轧制新品种型钢-H型钢、T型钢、压型钢板、拱形波纹钢板以及钢混组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方面,着重介绍热轧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钢绞线,并强调钢材的防腐蚀和防火。在讲解过程中,配合相应的工程实例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深刻的印象。
2.水泥章节:重点集中在各品种水泥的选用、应用特性、造价及固废利用上。以六大类通用水泥的选用为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针对具体工程实例选用水泥,并对性能和造价进行衡量;混合材料的使用方面着重讲解粉煤灰和矿渣,联系最新研究进展,介绍粉煤灰和矿渣的大掺量使用原则,并考虑造价的影响;油井、海港等特殊工程选用水泥时应对比特种水泥与通用水泥的应用效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结构物耐久性的同时,注重绿色环保。
3.混凝土章节:加大特种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教学力度。我国的工程设计已开始与发达国家接轨,引入全寿命设计概念,出台相应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与施工规范,重要工程的设计逐步由强度设计转向耐久性设计。泵送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等特殊施工工艺的混凝土应着重介绍;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等先进技术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文献,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创新课题的申报。
(二)墙体材料章节
详细讲解新型墙体材料包括多孔砖和空心砖、砌块及板材,并与形势和最新的研究相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于2008年年底被列入第二批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城市,鄂尔多斯市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城市,取而代之的是多孔砖和空心砖,应引导学生发现周围施工现场墙体材料的选用,找出多孔砖和空心砖各自的适用范围;在砌块方面重点介绍轻集料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及泡沫混凝土砌块,说明其与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的联系;在板材方面,着重介绍外墙外保温系统中有机泡沫板和无机保温板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并通过火灾实例说明国家对外墙外保温防火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安部消防局已于2011年3月份要求民用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等级为A级,在此形势下,外墙外保温系统该何去何从是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增加钢丝网水泥类夹芯复合板材和彩钢夹芯板材的教学内容,这两种复合板材的应用范围较广,但有优点也有缺点,在让学生认识其构造的同时,鼓励其思考如何对这两种板材进行改进。
(三)装饰材料章节
鉴于部分学生毕业后首先接触的造价工作是装饰工程预算,应增加装饰材料的大纲学时数,并打破教材中塑料和装饰材料的章节限制,使学生认识建筑陶瓷制品中的釉面砖、墙地砖、陶瓷锦砖、卫生陶瓷和琉璃制品等[3];认识建筑铝合金制品中的铝合金门窗、铝合金板、塑铝板等[4];塑料中重点介绍在基础工程中使用的塑料排水板、隔离层、塑料土工布和加筋网等[5];对涂料的认知与市场品牌进行联合;重点了解玻璃幕墙的使用效果及安全玻璃中钢化、夹丝、夹层玻璃的应用,并了解光致变色、电致变色等智能化玻璃。
(四)增加功能材料和绿色智能化材料章节
1.功能性土木工程材料。在防水材料方面,根据市场需求,淘汰沥青油毡的内容,加强SBS、橡胶改性沥青卷材与高分子聚合物卷材的教学;在保温隔热材料方面,在介绍EPS、XPS、PF、PU板的基础上,对比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无机保温砂浆、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及矿渣棉、岩棉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在吸声、隔声材料方面,掌握不同场合对吸声、隔声波段的不同要求[6]。
2.绿色智能化土木工程材料。在绿色材料方面,以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开发的和已经开发的绿色建材和准绿色建材为主,包括以废渣类物质如粉煤灰、矿渣、炉渣、煤矸石等为原料生产建材;旧结构物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技术;以工业废石膏如脱硫石膏、氟石膏、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以废塑料、废橡胶及废沥青等生产多种土木工程材料。在智能化材料方面,介绍相变材料、智能皮材料,并利用上海世博会建筑介绍智能材料的应用。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点
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在利用实验课程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其经济分析意识。
(一)在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方面
以工程造价专业一个班学生40人为例,分为5组,每组根据已知条件以及配合比设计方法各自计算配合比,可自由选择添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和料,机器搅拌或人工搅拌,要求成型混凝土试块,并按照和易性满足要求的材料用量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原材料用量,通过市场调查或询问得到原材料的价格,进而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直接工程费。鉴于实验的难度,两个组或者三个组可联合制定一个实验方案,费用的计算方法由教师给出,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控制材料造价的重要性。
(二)在水泥实验方面
造价作为一个以咨询为主的行业,从业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材料的辨别和应用。因此,在对比各种不同种类的水泥性能之前,应给学生介绍水泥的辨别方法,如包装上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采用红色字体印刷,矿渣硅酸盐水泥采用绿色字体印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采用黑色字体印刷;要求学生通过性能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工程对水泥品种的要求;验证理论知识中学过的掺混合材料水泥的性能特点,并通过市场调查做出造价对比分析表。
(三)在砂、石实验方面
应重点强调材料的地域性。以河砂、海砂、山砂及标准砂的对比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包头地区适合使用山砂而不适合使用河砂、海砂的原因,其开采和运输费用是如何计算的;若是可使用河砂,但须淡水冲洗降低其含泥量,此时的成本应如何进行控制;实验中应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作答。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对于工程造价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熟悉、了解的知识点多且全面,在进行上述课堂内容和实验内容的改革后,课时安排更加紧张。因此,部分讲授内容转为学生自学,以撰写论文的方式考核其学习效果,包括水玻璃、特种砂浆、石油沥青和乳化沥青、沥青混合料的部分以及胶黏剂;部分实验内容转为演示实验,包括防水卷材实验、沥青及钢材实验。
总之,工程造价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根据行业特点,具体设置教学内容;跟踪材料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围绕工程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过程应体现材料在工程造价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杰,刘元芳.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7).
[2]李友群,刘勇健等.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实践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3][4][5]宋少民,孙凌.土木工程材料[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57-266.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7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 通信建设工程定额每隔几年都会修订, 或产生补充定额等, 所以《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1 精选教材
我们早期使用的教材, 定额陈旧, 工程项目案例偏少, 项目案例不够典型, 不利于教学。现在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于正永教师所主编的《通信工程概预算项目化教程》, 该教材采用08版通信建设工程定额, 适应新标准, 新规范, 以实际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为依据, 嵌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典型的工程项目案例为载体,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更适合高职教学使用。
1.2 合理组织授课内容。
我们会根据学生专业不同, 先修课程有所区别, 选择授课内容并合理组织授课内容, 当然对应的教学大纲要求也会不同, 教学课时可分为45课时, 60课时, 90课时等。如果学生没有学过通信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设计等内容, 我们在教学时就增加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果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概预算课程的基础, 我们就以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文件编制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的教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 这样就摒弃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章节安排方式, 更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 适应高职学生“不愿学习陈述性知识, 而对过程性知识学习较快”的学习特点, 与过去相比, 更受学生欢迎。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2.1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使用
《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存在大量的概念, 预算定额及相关法律法规条文, 工程图纸等, 因此在课堂讲解时, 如果全部采用板书, 很费时间, 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如果全部采用PPT讲解, 虽然比较节约时间, 丰富了教学内容, 但教学效果仍有折扣。我们采取了多媒体为主, 板书为辅的折中方式, 对于陈述性内容, 采用多媒体讲解, 对于向工程量统计之类的内容, 则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对照图纸, 与老师一起思考, 进行工程量统计,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合理利用Excel软件和专业软件
市场上有很多专业通信工程概预算软件, 通信企业也普遍使用软件进行概预算表格的编制。我们在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利用概预算软件编制概预算文件。但是, 经验告诉我们, 不要过早让学生使用软件进行通信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因为一旦让学生学会使用软件, 就再也不想用Excel编制了。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概预算的详细过程, 对表一至表五中各个表之间的关系也缺乏深刻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 在预算定额查找及台班费用定额使用, 通信建设工程工程量统计, 通信建设工程费用定额的使用等技能训练中全部采用Excel表格, 在讲解概预算文件编制时, 也采用Excel表格来演示。用Excel表格编制概预算虽然速度较慢, 但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概预算文件编制的技能训练环节, 如果课时充足, 教师应鼓励学生先利用Excel编制概预算, 利用公式在多个Sheet之间的单元格中建立链接, 每个Sheet占概预算表格表一至表五中的一个表。在学生能熟练运用Excel编制概预算表格之后, 再让学生学习使用软件进行概预算表格的编制。在经历过采用Excel表格编制概预算文件, 再利用专业软件编制, 学生会觉得概预算编制原来如此简单。
2.3 综合利用项目教学法与分组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分组教学法可以让小组成员在组内讨论、讲解、交流, 增强团队精神。该课程可以综合利用项目教学法与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笔者在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每个技能训练相当于一个项目任务, 教学步骤如下:1) 将学生分组, 向学生阐明技能训练任务。2) 要求组内成员积极讨论, 可互相帮助,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3) 学生独立完成相应任务并进行自检、互检。4) 教师审核每组完成情况, 了解技能训练效果。在技能训练中采用这种方式, 可减轻教师的辅导工作量, 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好的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向提高素质的方向良性发展, 而差的考核方式则起到相反的效果。《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采用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基本考核方法是:学生平时成绩 (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学生作业) 占20%, 阶段测试占20%, 技能训练占20%, 期末考试占40%。出勤及课堂提问纳入考核, 对于个别学生自控力较差, 沉迷于游戏, 逃课或上课玩手机, 经常迟到等现象都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阶段考核测试则是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 对学生进行的考核, 这样有助于学生经常回顾, 复习已学知识, 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成绩主要取决于技能训练时的表现及报告情况, 对学生学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期末考核作为一个传统的考核方式, 用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 基本方法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仍然是非常必要及有效的考核方式。
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在教学实践中, 还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 学生的变化, 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沛.本科《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 2014 (15) .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通信光缆工程,课程改革
一、“通信光缆工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基于企业专家团队合作的课程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1,2,3,4,5]。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通信、电子、信息等领域, 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培养的人才主要在通信工程、通信服务行业从事通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调测、维护、网络优化、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通信光缆工程”是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通信光缆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领域相关岗位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掌握光缆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 熟悉常用施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心的基本工作素养, 为学生以后从事通信工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通信光缆工程”课程与“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移动网络优化技术”等课程一起, 对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 该课程以往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6,7]。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紧密联合本地通信企业, 对 “通信光缆工程”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改革, 以期较好地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通信光缆工程”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 组建校企合作开发团队
自2013年起, 学院推出一系列举措, 大力支持各专业与企业专家团队合作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通信技术专业组建了校企合作的“通信光缆工程”课程改革团队。企业方参与人员均为通信工程项目经理且具有五年以上通信光缆工程实践经验, 学校方参与人员均有多年教学经验且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 因此校企双方在课程改革方面沟通非常顺畅。
首先, 组建的校企合作团队对“通信光缆工程”课程进行了多次的内部研讨, 探讨课程急需改革的关键问题。接着, 团队成员对一些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和典型通信工程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 听取其他院校和企业对“通信光缆工程”课程改革的意见。合作开发团队所有成员还认真倾听了学院组织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8]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的讲座, 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二)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在进行内部研讨、外部调研以及参加学院相关讲座的基础上, 校企合作团队确定了“通信光缆工程”课程标准的总体改革思路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将课程分为若干个项目,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项目来学习相关技能和知识。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教学, 全部课程分为十三个项目, 每个项目都确定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并设定了相应的实训项目, 针对重点内容设定较多的实训项目。具体见表一。
(三) 校企合作完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对课程改革有力的支撑, 它对于顺利达到课程改革目标及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校本讲义的开发, 校企合作团队力争编出一本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与既定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校本讲义。校企合作开发团队遵照课程标准,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来组织讲义内容, 以典型的通信光缆的设计、施工、维护的工作过程, 层层递进, 并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到讲义中,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时掌握相关技能。在校本讲义的编排、呈现方式等方面还注重了以下几点:讲义内容不宜过多过泛, 难度不宜过大, 图文并茂以充分发挥图片直观形象的作用。在撰写校本讲义的同时, 校企合作开发团队还编写了实训指导书, 并对原有的习题库进行了更新与充足, 删减了部分理论性过强的习题, 增加了实践性较强的习题。团队还录制了教学录像尤其是实训录像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
(四) 校企合作改善实训条件
校企合作团队中的企业方人员亲自担任主讲教师, 并与学院专任教师合作组织教学, 创设多种适宜的实训方案,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多加练习。将原有的通信专业计算机机房进行改造, 教室前半部分用于以往的计算机教学, 教室后半部分摆放实训台及实训用的设备线缆用于分组实训, 创建边学边做、先做再学、先学再做等实训环境。另外,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团队中的企业方校外实训基地, 积极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通信光缆施工现场进行观摩, 甚至让学生亲自参加通信企业的通信光缆工程项目,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五) 校企合作改革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
在教学形式上, 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采用课堂教学与工程现场教学相结合、小组和团队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 选择和使用适合“通信光缆工程”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掌握通信光缆工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 积极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 活跃和丰富本课程的教学。
在考核方式上, 改革以往主要依赖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考核方式, 突出通信技术专业技能的过程评价, 主要以阶段性训练项目考核成绩为主, 一方面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 另一方面可在企业里观摩和实践。同时, 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手段,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三、结语
校企双方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努力, 在将近两年的“通信光缆工程”课程改革实践中做了许多工作。主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将工作过程系统化,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并在课程资源、实训条件、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方面做了诸多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当然, 改革仍然有一些不足, 需要在后续的校企合作中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唐宁, 赖玲玲, 张艳红.基于行企专家团队合作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化服务”课程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 (4) :1-7.
[2]张艳红.基于与行企人力资源合作的电子商务校企课程开发模式探索——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1) :147-149.
[3]杨振仲.“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改革与实践[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 (3) :34-38.
[4]林朝朋, 许晓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课程开发探讨——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 (1) :39-41.
[5]林欣欣, 吴延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改革探析——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建筑材料与检测实训”课程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4 (4) :40-43.
[6]汤卉, 王继华, 亓淑艳, 孟大伟, 李清波.“光纤光缆测试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8) :96-97.
[7]尹晓霞.基于实训系统的“通信光缆工程”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7 (32) :97-98.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9
一、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背景,转变课程教学理念
学校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始终把培养矿业类一流人才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用”即为应用,为工程实践,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知识、实践和素养的有机结合。“以用促学,以用导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方法和手段。 “以用促学”是通过校内培养、情景模拟训练与校外实践应用,促进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精神素养。“以用导学”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应用中能正确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此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以“以用促学、以用导学”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维、方法和手段,着力改变教学内容的陈旧性和与企业、社会脱节的现象,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不断加强培养人才向“卓越” 的转变。
二、以“用”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基础
改革采矿工程专业“井巷工程”课程向业务专长、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拓展, 在学校大矿业背景和“以用促学、以用导学”理念下,培养具备“工程性”和“创新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用”为基础,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学生个体不同,自身综合素质存在差异,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同。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一刀切,教学方法面向学生全体,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所引起的负面影响。而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针对学生个体制定教学方案,与学生实现面对面,点对点沟通,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课程理论学习,强调素质培养。
2.构建课程教师团队,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在“井巷工程”课程教师中组成教师团队。每名教师基本情况通过公示的方式介绍给学生,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同时,教师也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可根据每名教师研究方向与工程应用的侧重点不同和制定的教学方案选择教师。在课程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团队作为整体,共同组成承担教学任务;为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团队中每名教师又分时、 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授课,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重点突出“用”,强调工程意识。我国现有的相关人才培养规模与模式远远满足不了煤炭工业的发展规划与需求。 由于培养方式不同而造成个体差异,使得一部分学生,虽然基础理论较扎实,但缺乏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分到企业后还需要进行岗前的培训,较长时间的见习期,这无疑加大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实际要求间的矛盾,也延长了人才培养的周期。故而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强调学生工程意识。
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丰富的教学手段
学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培养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中,对课程的传授更是“以用促学”使“教、学、做”融为一体, 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手段。改革研究重点将《井巷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结构划分为由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部分;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工程应用部分;人际交流和社会责任的职业素质拓展三个部分。整个课程学习以具有可操作性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涉及 “井巷工程”部分等内容融入其中。同时将校内第二课堂、校外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中并充实了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课程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采用了串行结构,针对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任务环节来传授课程相关内容,实现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用促学”这样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不再是通过资格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职业能力,使“教、 学、做”融为一体。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对学生掌握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例如,通过开展专业讨论、技术例会等形式,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将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解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及理由,其它同学可以对其进行提问、评价等。
“井巷工程”课程的改革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种理念,“以用促学,以用导学”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全面培养卓越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以用促学,以用导学”改革井巷工程课程。开展丰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以适应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的要求。研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10
1 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通信技术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性通用语言上开发的。通信领域最先进的概念、理论、技术、应用等基本来自美国和欧洲。所以在通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掌握最新的通信工程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当前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的,当该学科发达的欧美国家将其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编写成英语教科书,然后再由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引进、翻译成为中文版的专业教材时,几年时间已经流逝,其中很多内容已经变得过时了。比如3G移动电话技术,当学生还刚刚在课本上学习的时候,欧美已经建立了3G网络,3G电话早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了。
在通信工程专业的一些主干专业课程直接使用最新的,时效性极强的英文教材,实施双语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及满足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渴求,有效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专业素养、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出满足国内通信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跨国通信公司在华拓展需要的既精通通信工程技术又精通英语的高素质通信工程人才。另外,双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使他们在阅读来自国外的英语论文或访问相关的英语网站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语言障碍。
2 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方案
2.1 师资引进与培养
双语教师必须同时是英语语言专家和学科专家,这种特殊的师资力量如何培养?英语语言专家和学科专家是双语教学中教师所要扮演的两个重要角色,只有将这两个角色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双语教学的任务。没有坚实的语言基础,就无法用英语传递学科知识;没有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的真正把握,也达不到学科内容学习的目的。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应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要注重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让青年骨干教师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和提高,是迅速培育双语教学人才的可行举措。
2.2 教材选择
双语课程的教材选取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材的选择上,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外影印版教材,特别是在通信领域,所有的协议、国际标准以及辅助设计软件都是英文的,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目前国内高校通信专业大多数都选用了国际知名大学的英语原版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完整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并与之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自制生动形象的英语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授课,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种方法好。
只有一本理想的教材还是不够的。一些国外大学的作法是在使用一本主要教材的同时,再推荐2~3本参考书和1~2篇最新的相关论文,来增强学生学习时的横向对比性和对所学内容纵深的研究兴趣。此外,学校还应要求图书馆作好服务双语教学的工作,兼顾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并在双语教师的建议下,选取优秀的原文原版图书进行收藏。并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得双语教学从一个点拓展到一个更大的方面。
2.3 教学模式
整个模式应当使得学生逐步经过:1)理解英语;2)接受以英文表达的知识;3)用英语表达和思维这三个阶段,最终达到让学生用英文学习和交流专业知识的目标。
任何教学都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双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双向性、突出启发性。对于教师,“吃透”英文原版教材、熟练掌握所要讲的中英文专业内容是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要下苦功练就英语的应用能力。要运用英文撰写教案、教学大纲及其它教学文件,用英文板书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施教,这样既有利于老师用英文解释问题,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课程表达的设计、结构等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并辅以英文注释,学生看得明白,教师解释起来也比较轻松。采用一定量的实例进行教学,可进一步促进学生提高用英语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提问是双语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突出启发性的重要环节。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明白,无论在含义上还是在语言本身。多用特殊疑问词发问易于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追问则可采用选择问句,它有某种限定作用,可引导学生定向思考。对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英语表达,达意即可,以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互动、交融、相互促进,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除了灵活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外,学校还应该在校园网站中建立课程介绍、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PPT、习题及网上课程评价系统(包括学生意见在线调查等内容),便于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预习、复习和自学等。网上答疑可以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另外,还可以聘用外聘专家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使他们了解通信领域的前沿动态,还可提高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并客观地检验出双语教学的效果。
3 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包括:外语接受能力和专业接受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往往具备其中能力之一,在外语和专业两类知识都能很好地接受的学生目前并不多,因而使得教学过程中老师花费许多时间停留在用外语解释专业概念的基础上,无法深入到专业领域的探讨中。此外,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制约双语教学的重要瓶颈之一。同样地,教师的外语能力和专业能力也有待于整体提高,才能真正在较大范围内开展双语教学,从而在整体意义上形成真正的双语教学,并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 总结
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要。通信工程是具有国际通用性专业和学科,更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在通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目前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和必要手段。双语教学更能充分体现与国际接轨,开阔学生的眼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了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渐进性和稳定性要求。双语教学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直观教学,扩展学生的视野,活跃了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或者专业技术,而是用英语去认知专业技术,即培养学生接收最新通信专业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时刻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
摘要:通信是具有国际通用性的专业和学科,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在通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目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和必要手段。双语教学的提出与实施就是真正改变传统教育体系、确立新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丽.“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其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05,26(1):71-73.
[2]王贤纯,陈平,曾雄智,等.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3]张远,杨文.“网络化+交互式”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研究学报,2007(1).
[4]高等学校双语教学资源中心[EB/OL].http://www.btrc.edu.cn/.
高职“桥梁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过程考核;桥梁工程;改革;素质
【中图分类号】U44-4
《桥梁工程》是三年制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该能够熟练掌握桥梁工程的现场施工与管理、正确计算复核工程量,并能够按照图纸进行桥梁施工。我们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要求。《桥梁工程》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平时成绩占30%,专业周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即卷面成绩,偏重于知识的掌握。而平时成绩大多来自于点名册,只要学生来了,点名到了,不管有没有听课,就算是在玩手机或者睡觉,平时成绩总是能拿高分。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与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过程不符,导致教师只注重考核成果,不关注考核过程,忽略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因此,改变《桥梁工程》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共同提高,是道路桥梁专业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的考核方式弱化了期末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每个学习情境配合一次实训任务,学生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教师要求,完成具体的操作。考核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分为课前考核、课中考核和课后考核三部分,从学生进入教室就开始接受考核,每个情境有不同的考核点,针对不同的能力和素质目标,确定出一套具体的考核体系,并且课中考核出现失误的同学,允许有课下补救的机会。下面我将针对《桥梁工程》一次课的设计来介绍具体的考核过程。
《桥梁工程》课程情境的设计是依托于具体项目上的,总情境设计为:2015年6月18日,余浦桃河桥开工。余浦桃河桥是一座8+10+8=26m的简支梁结构,8m跨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10m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我作为项目上的师傅,带着施工员小王一起来到了这个工地上,小王刚刚参加工作,实践经验为零。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将参与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按照桥梁的施工过程(基础—墩台—上部结构—细部构造),该门课被划分为17个任务,依托于13个具体的子情境设计。
在这里我选取了情境2.3:余浦桃河桥的下部结构施工全部结束了,验收合格,开始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李工让小王绘制施工方案中的板梁施工流程图,并安排人员进行施工。小王又将怎么开始呢?该情境对应的是课程的任务2.3:掌握普通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梁的施工方法。
1、课前考核(20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修养。学生进入教学楼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考核。考核内容结合我院“6631”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针对学生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处理,如迟到、早退、穿拖鞋、背心、在教室吃早餐等等,出现一次扣5分,扣完为止。只有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毕业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2、课中考核(50分):主要针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该任务下面又划分为三个子任务,三个子任务之间是递进关系,首先是课程引入:先给播长沙远大“小天城”的施工视频,19天盖成了57层楼房,从而引出两种常见的施工方式:现浇法和预制安装法。引出子任务1:确定余浦桃河桥的施工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教师挨个提问,给定任务1的成绩。任务最后,教师总结现浇法和预制安装法的施工特点,并简单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余浦桃河桥采用预制安装法施工。接着引出子任务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确定用预制安装法了,那具体的施工流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展开讨论,确定施工流程,并形成书面文件。接着是子任務3:学生修改施工流程图,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一份完整的施工方案里,除了施工流程,还有哪些东西呢?学生查阅资料,将施工方案补充完整。学生自愿上台展示,教师巡查并进行评价,此过程重点考察学生的科学耐心和胆魄急智。在此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完成任务,提出了一个附加分的考核内容:主动要求当组长,并组织组员顺利完成任务的,加5分。
3、课后考核(30分):主要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学生课下将施工方案补充完整,教师对上交成果进行考核。如果学生该次课中考核出现失误导致分数较低,仍允许有附加分的补救机会。如学生去图书馆学习,教师可以在CRP系统中查到相应时间,可以加5分附加分,10分封顶。
结语:《桥梁工程》课程过程考核的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将考核方式改革与课程改革、专业改革充分结合,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席攀锋.高职院校学生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社科纵横.2010
(2)孙志刚.对高职教育中采用过程考核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 篇12
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 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 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 普遍存在学习热情不高, 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教学内容抽象等问题, 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3]。为解决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紧扣卓越计划精神实质, 提出“保证基础, 重在应用, 教法先进, 强调实例”的课改指导思想, 进一步制订出课程的改革方案。
二、“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1. 保证基础, 重在应用, 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质是使工科教育回归工程, 面向工业界。在“保证基础, 重在应用”的指导思想下, 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改革。杨叔子主编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该教材内容完整, 案例经典, 同时获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上海理工大学一直将该教材作为授课教材, 但在机械专业课程数目增多而总授课时数却在减少的大环境下,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理论学时数由48课时减少至32课时。因此, 在课堂中追求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 必须对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在保持理论框架完整的基础上, 突出工程应用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增减。对推导过程冗长、对学生理解基础理论帮助不大的内容去除, 减少课堂单纯的理论传授比重。这样, 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完备的机械控制理论体系, 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 又能使学生在减少理论的基础上, 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应用实例, 更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以教材第五章的系统稳定性为例, 在新的自编教材中, 弱化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严谨的数学描述, 而是突出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以及系统稳定性在工程应用中表征。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主要以罗斯稳定性判据和奈奎斯特判据为主, 而根轨迹的讲授仅限于方法的介绍。在减少纯粹理论知识的同时, 大幅增加教学实例, 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象, 增强对控制理论的感性认识, 而实例的如何选择将在下文介绍。
2. 教法先进, 发挥工具软件的辅助教学功能。
MATLAB是美国Math Works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高性能数值计算软件, 现在已成为适合多学科的功能强大的科技应用软件。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 主要处理以传递函数为主要特征的经典控制和以状态空间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控制中的问题。该工具箱对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4]。另外, Matlab提供方便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 将Matlab控制工具箱的相关功能集成一体。Matlab仿真工具箱 (Simulink Toolbox) 为实现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具, 师生通过Simulink, 能方便地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5]。将Matlab软件引入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 在很多学校已做过尝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海理工大学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理论课程进度, 将相应的Matlab知识添加到课程教学。以第三章中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为例, 对照课程中的一阶、二阶和多阶传递函数, 利用简单的命令, 方便的实现传递函数对各种信号的响应仿真, 并通过改变传递函数的参数观看传递函数动态响应的变化趋势, 不仅达到一般的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工具软件强大的“即时所得”功能使学生参加仿真实验的积极性大大为提高。
3. 面向应用, 突出实例教学。
按照“卓越计划”的突出创新的要求, 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授课内容的每一单元后增加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工程案例分析, 突出工程背景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了以往课程授课中存在的理论比重偏大,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不佳的弊端。教材每一理论章节均附3~4个与本章内容紧密相关的工程实例。实例选用的原则:应较全面的包括启发型、认知型和设计型工程案例[1];讲述实例对象应是机械工程人员熟知应知, 或对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实例内容的编写应该注意包括如下环节:问题及发生现象简介、问题或现象的简要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等。以教材第五章系统稳定性为例, 在新的自编教材中, 选用了4个典型的机械工程中常见的现象或系统:金属切削过程中的颤振现象、电液伺服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静压轴承及其稳定性分析和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稳定性分析。这四种现象或系统在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广泛, 发生的现象或出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在教材中对每一个问题的产生原理通过与稳定性原理进行结合, 使学生学习时理论知识具有落脚点, 更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 其本质是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通过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同时又借助工程案例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旨在提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通过课程改革和实践, 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真正成为“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 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摘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的培养要求,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提出了“保证基础, 重在应用, 教法先进, 强调实例”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进行了三方面的尝试:一是在理论体系完整的前提下, 保证基础, 强调应用,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以适应培养要求;二是在教学方法上, 引入先进的教学工具软件MATLAB,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加强互动, 增强教学效果;三是面向应用, 突出实例教学, 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通过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机械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袁明新, 王琪, 洪磊, 张鹏, 申燚.数字仿真在机械控制工程教学中的强化应用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 2012, (4) :182-184.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21-30.
[3]白丽克孜·尤努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法探讨及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 2013, (13) :159-160.
[4]薛定宇, 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通信工程课程改革】推荐阅读: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09-11
通信工程与概预算课程11-20
通信工程09-04
高职通信课程改革06-29
短波通信装备操作实验报告(通信课程)06-11
通信设施工程05-31
通信工程领域05-10
无线通信工程06-17
智能通信工程06-25
电子通信工程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