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使用者身份

2024-08-01

英语使用者身份(共4篇)

英语使用者身份 篇1

随着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研究,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由认为语言是单纯的文字产物发展成认为语言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身份认同这一社会学范畴,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学习。大学生这一英语学习群体具有其特殊的特点。首先, 他们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 在英语学习上往往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其次, 由于大学的教育制度与高中教育制度的差别, 大学生升入大学后逐步将注意力转向所学专业, 英语学习的地位在学习生活中逐步下降。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本文从心理认同的角度出发, 讨论了英语者心理使用者身份对英语学习的意义, 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一、英语使用者身份的认同对英语学习的意义

语言是用来体现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重要信号。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语言学界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瑞士心理学家Piaget就认为语言来自于人的认知系统, 而著名的萨皮尔-沃夫假设提出了不同的语言模式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 我们都可以得出思维和语言有这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的思维模式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样影响它的还有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定。所以, 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也就影响着其语言的使用。

身份认同除了影响母语的使用, 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有巨大的影响。语言学家Guiora提出了语言使用中的语言自我。对于仅使用一种语言的人, 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是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通过信息的反馈逐渐加强或修正。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 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与所学语言相关的第二语身份的取得过程。因此,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 正确地取得第二身份十分重要。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1) 第二语身份的取得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正面积极的情感因素。所有人类都用自己的方式来了解自我, 其结果就是产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以保护自我为目的, 人对事物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如果一件事物符合或促进了人的自我身份的认同, 其对这件事物的态度就会是积极的;相反, 如果它违背甚至是损害了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消极的态度就会产生。情感的积极与否对语言的学习有着相当大的影响。Krashen在语言输入理论中提出了“情感过滤器”的比喻。当学习语言的情感是积极的, “过滤器”就会处在开启的状态;相反, 如果情感消极, “过滤器”关闭, 语言学习受到影响。此外, 情感因素还与学习动机, 态度和抑制等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正确的取得第二语言相关的身份可以使学习者拥有较高的学习动机, 积极的学习态度, 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学习中的抑制现象等。对于大学生来说, 由于长时间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英语的抵触和畏惧。面对一篇优美的文章, 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欣赏而是要划出考试要用的语言点。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被忽视。帮助学生建立英语使用者身份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习使用英语, 为“用”而学。

2) 正确地建构第二身份与生产性双语密不可分。在对于双语现象的研究中, Lambert (1974) 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改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并且以是否会对母语产生影响分别提出的了消解性双语现象以及附加性双语现象。在此基础上, 高一虹教授 (2001) 借用社会心理学家Fromm的理论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表达了一种“1+2>2”的模式, 也就是说两种不同的语言极其文化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 而是相互影响已达到对彼此更深的理解。生产性双语对身份的认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习者要同时拥有对两种语言相关的身份的正确的认定, 同时接受两种文化。不论哪一个发生了偏离, 都会导致产出性双语的失败。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但是缺乏对所学语言相对应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因此学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问题, 如不能正确理解阅读文章的意义, 错误理解对话的含义, 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等等。取得英语使用者的身份, 以文化为背景来学习和使用语言才能使语言学习有质的飞跃。

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取得英语使用者身份

正如前文讨论的那样,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一生的过程,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教育者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适合所有的学生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 智力和学习目的等个人因素选择教学方法。

1) 开设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根据Erik Erikson的学说, 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早期的人处在身份认同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青春期的人处于高中到大学的转化阶段, 以前形成的自我意识会在新经验的冲击下开始分裂。来到新的大学学习环境中, 学生开始把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学校, 专业或职业定位联系起来。并且, 专业和职业定位将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深地影响学生对身份认同。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同高中时期的基础英语教育相区别。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由考试转移到专业领域的实际运用中。在继续进行基础语言技能教学的同时应开设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现在大学中的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是学习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 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英语并没有真正的承担现实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作用, 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放在背诵上。如果使用英语传授知识, 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同时进行, 学生能感受到英语与其专业的紧密关系, 有利于把学生的英语使用者身份与专业职业身份相融合。

2) 英语课堂应该同时也是文化课堂。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文化的积淀。Hughes和Kroehler (2005) 给出的社会的定义是: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域并且拥有相同文化的一群人。一个社会的文化决定了这个社会当中的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且, 这种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从一代传给下一代。语言就是这种传承的重要工具。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在社会学家的眼中, 语言系统具有社会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文化意识。组织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的焦点超越语言点而转向语言深层的文化含义。

总之, 教育需要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对于大学生来说, 根据其心理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应重点注意把英语实践化, 使其超越高中阶段的基础技能教育, 结合文化教育, 更注重英语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意义和对将来职业发展的长远意义。教师应帮助学生把自身的专业身份同英语使用者的身份相结合。

摘要:语言的学习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语言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从开设使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文化课堂这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正确的学习和使用英语。

关键词:身份认同,英语学习,英语使用者身份

参考文献

[1]Johnson, 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earning and Teaching.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Taylor, S.E., L.A.Peplau and D.O.Sears, Social Psychology.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英语使用者身份 篇2

关键词:身份授权,应用安全,统一权限

1影响单轨使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各个省市公司调研,发现影响单轨使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

1.1存在系统自建账号

SG186工程的目录服务实施以后,理论上所有使用国网信息系统的账号都应该被录入到目录服务中,但是由于账号更新频繁、未入人资系统人员等原因,导致统一身份的管理工作并没有被彻底贯彻,未得到长期执行。

1.2业务系统升级后造成资源和权限定义数据的不一致

统一权限平台实现了统一身份授权,并将业务系统的资源数据管理起来,这样的权限定义工作也应该在统一权限平台进行。但在现有业务系统没有集成以前,资源数据和权限定义工作是在有功能更新升级时采用数据脚本的方式一并导入,该方式目前并未得到改变,导致账号权限资源和权限定义数据不一致。

1.3数据同步方式产生的数据差异性

现有系统的集成均采用同步适配器的方式进行,统一权限平台推送权限数据给业务应用,业务应用将权限数据转换到系统当中。 这样双方都参与到转义和数据交换过程,数据交换最终结果是否成功,对管理员来讲是不可见的。

2解决账号不一致问题

解决账号不一致的管理手段关键在于账号维护,从系统厂商回收账号管理权限,使统一权限平台成为账号维护的唯一工具。实施技术手段上,主要采取将要求业务系统修改账号与目录保持一致的措施,同时配合目录补录和账号通知的手段作为辅助。信通公司召集相关应用厂商、目录厂商告知执行关于决定进行统一身份单轨使用的行动计划,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业务系统厂商确认业务系统中账号未与重要业务数据(如操作票、发票单据、合同等)绑定,即认为具备修改条件。从以往实施经验来看,除邮件系统账号具有自身特殊性以外,几乎没有将系统账号与业务数据绑定的系统设计。确认后并出具修改账号名的SQL脚本,确保修改后不影响业务操作,导出业务系统账号交目录厂商初步匹配。

目录厂商通过数据库SQL语句,分单位进行应用账号与目录账号匹配清洗,排查出姓名重复的人员名单。可能会出现姓名重名、公共账号、系统管理员账号及一人多账号等几种匹配不上的情况。根据各单位统一身份程度不同,这类账号会占系统总账号2%~10%。

信通公司原则上应对公共账号、系统管理员账号和一人多账号进行回收处理,并通过权限分配的方式解决该问题。对姓名重复的账号发回该单位确认,汇总结果,交应用厂商编制更改账号名的批量SQL脚本,目录厂商编制批量补录脚本。完成后由信通公司告知各单位账号变更执行时间,要求各单位通知用户采用统一账号名登陆系统。最后,按照信通公司的操作流程和要求,在业务系统端执行更改账号名的批量SQL脚本和目录厂商编制批量补录的脚本,并将所有账号重建关联。

3解决资源和权限定义不一致

解决资源和权限不一致问题,在管理上应抓业务系统的上线和升级的过程,要求应用厂商系统上线升级包中不能包含对资源和权限定义的脚本,而是替换成统一权限平台提供的权限数据增量导入模板。在实施中主要采取全量覆盖初始化和增量导入的技术手段。 信通公司召集相关应用、权限厂商告知执行统一权限单轨使用的行动计划,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全量覆盖执行,应用厂商导出现有系统资源和权限定义数据至统一权限平台数据导入模板。权限厂商使用数据导入工具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可能存在业务组织上级依赖关系缺失、菜单资源上级依赖关系缺失、功能和菜单依赖关系缺失、存在权限关系而没有角色、组织角色存在而没有业务角色、组织角色存在而没有业务组织,业务组织ID缺失等情况。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业务系统中本身存在功能冗余、组织冗余、资源冗余,最后才导致关系丢失。将检查结果交应用厂商确认,确认结果交信通公司做记录备案。应用厂商编制将冗余数据批量删除SQL脚本去除冗余,关系数据补录至统一权限平台数据导入模板中。

增量数据导入,信通公司应要求各业务系统厂商在研发时将权限数据转换成权限数据增量导入模板,该模板应分为资源导入、角色导入、权限分配导入、权限定义导入四个部分,可以拆分也可以合并执行。各系统上线升级时,涉及到权限变更数据,提交信通公司运维人员在统一权限平台中导入。

4促进统一权限平台的使用

解决身份和权限数据一致的问题后,还要确保统一身份授权使用。管理上应当回收原系统中的权限管理权限,将身份授权工作统一在一个平台。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对权限厂商不断提出实用化需求,减小运维工作量,例如用户组便捷授权、多用户多角色批量授权、校准授权成功精准度、权限复制等。信通公司可以通过权限平台进一步发挥对系统厂商的管理职能,对信息系统的资源进行管理,同时通过统一身份和权限管理,提升信息部门的服务职能。

5总结

英语使用者身份 篇3

近些年来网络欺诈事故频发, 其逐步成为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更加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全球化现代科技以及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加强, 网络欺诈问题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其将直接或间接导致全世界每年几十亿美元的损失。身份盗窃是网络欺诈中的一种常见手段。一般情况下, 身份盗窃发生后用户短时间内不会发现, 这就会给用户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 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留下一系列相当棘手的后续问题。

不管是网络欺诈还是用户身份盗窃都与客户的身份认证息息相关。若是发生用户身份信息被盗用的情况, 则用户对本人相关系统的访问控制作用将会失去, 用户对个人资产的控制权丧失。由此可知, 加强对用户真实身份的有效认证是解决网络欺诈与身份盗窃事故频发的有效手段。

2 多因素身份认证方法

现阶段, 网络系统以及计算机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身份认证方法有以下几种:动态口令、用户名/密码方式、生物识别、智能卡认证以及USB Key认证等。但是, 这几种身份认证方法的侧重点都是加强密码本身的安全性。若是用户的身份被不法分子盗窃, 现阶段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的防火墙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手段将成为无效手段。由此可知, 对用户身份及其行为方式等进行多方面的识别与判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保证用户访问安全性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对用户身份合法新的验证。

2.1 传统身份因素定义及验证方法

目前, 传统计算机领域, 用户的身份从:有什么, 是什么以及知道什么这三个方面进行定义。

传统身份认证采用的识别机制是“用户账户十静态口令”, 因为不法分子容易盗取用户的用户名, 实际上传统身份认证只是单因素认证。静态口令是确保其安全性的依据。静态密码又存在许多的弊端, 例如:用户密码特别容易被人猜测或者是通过网络黑客, 社会工程师等专业人员非法窃取。此外, 用户在进行密码的输入时容易被人窥视, 密码过于简单以及被现代化的专业工具破解。计算机网络系统偶尔也会出现漏洞, 在网络离线状态下密码也能够被窥测, 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将密码从PC和服务器上转移。从理论上来说, 一次性动态码比可重复使用的静态码更加安全, 但通过中间人攻击以及竞争攻击等, 其仍存在被窃取盗用的风险。一次性密码属于单因素认证, 总之, 静态吗属于最不可靠, 最弱的身份识别认证手段。

2.2 多因素身份认证定义

身份因素还可以扩展到其他方面, 例如:对于位置的认证和对于时间的认证。

(1) 位置的认证。目前, 信用卡公司普遍采用的认证方式就是, 同一张信用卡不能同时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使用。

(1) 时间的认证。比如:只允许信用卡用户在正常时间使用, 以保证其安全性。

基于位置的认证能够使用检查用户的登录IP地址来实现, 基于时间的认证能够利用检查用户的日常登录的时间来加以确定。此外, 还有一些其它身份因素也可以对用户身份进行确认, 如, 电子商务系统中的用户交易次数与交易额度等相关信息, 都能够对客户的真实身份进行认证。由此可知, 身份因素越多, 能够用来对用户真实身份确认的信息就越多。扩展对用户真实身份认证, 使用多因素对身份信息认证的方式, 能够加强对用户信息的认证。

2.3 多身份因素的认证方法

使用何种身份认证因素来进行身份认证, 这需要与所对应系统的实际功能相结合。以电子商务系统为例, 能够用来进行身份认证的因素主要有:IP地址、电话 (手机) 、用户名、密码、电子邮箱、交易次数以及交易额度等。

(1) 重复认证:可以对用户是否在同一时间进行重复登录进行识别。

(2) 电话以及手机认证:根据用户预先注册时登记的手机号码或者是电话号码进行识别, 设置自动给用户拨号或者是发送短信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提醒。如果该用户能够收到此项指令同时能够正确输入该动态密码, 则用户身份就能够被确定, 从而实现了对用户身份的有效认证。

(3) IP地址认证:依据用户资料中记载的用户IP地址以及登陆使用时间, 对用户是否正常登陆进行判断。若是系统发现异常登陆, 可以采用手机短信认证或者是电子邮件认证的方式, 对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进行验证。此外, 还可使用手机, 电话认证方式或者是电子邮件确认的方式立即对客户单次身份进行强化认证。

(4) 电子邮件认证:使用用户事先预留的电子邮件地址, 自动将电子邮件发送给用户, 使用单次有效动态码的形式通知用户。若是用户可以接收到此动态码, 那他的有效身份就能被确认。

(5) 交易次数/额度认证:通过对用户的日常交易行为进行归纳, 判断本次交易是否存在异常。在对交易次数与交易额度进行确认时, 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产生, 具有很强不可确定性, 此时就需要网络安全认证系统通过非线性关系以及复杂的逻辑操作来进行实现。

2.4 生物认证技术

生物特征指的是利用人体自带的生理特征以及行为特征进行信息认证的一种方式。由于每个人的生物特征都是不相同的, 使用这种方式对用户进行验证可以保证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方法比较可靠且稳定, 是目前比较先进的身份认证方法。但是目前阶段生物认证的方法无法达到100%的准确度。

3 神经网络在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BP神经网络属于前馈型网络, 其属于多层前向网络结构, 借助于反向传播学习算法, 是现阶段世界上使用比较广泛的作用于前馈多层神经网络中的学习算法。BP神经网络通常由多个神经元共同构成, BP算法以正向传播的方式向计算网络输出, 将进行网络学习时输出层所输出的与客观事实数据不吻合的误差, 当做是网络中各层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节点阈值, 把网络学习时输出层的输出结果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误差, 将这种误差归结为网络中连接权特殊的连接权取值不正确而造成的。因此, 可以将反向传播过程中的网络输出层节点的误差以逐层输入的方式逆向传播, 并且将此信息“分摊”与之连接的各个神经元节点, 这样理论上就可以计算出各连接节点的参考误差, 依据这个参考误差对神经元节点和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的阈值进行合理、恰当的调整, 最终使实际输出值与网络输出值相一致。

图1为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工作原理, 从图中我们可以对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 BP神经网络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多因素身份验证比较复杂算法的需求。通过BP神经网络获得判断数据结果的过程中, 可以把新的一些判断规则不断加入到规则库中。这也属于神经网络训练的一个过程。在应用神经网络的同时, 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最新的技术, 将最新判断算法规则加入到神经网络中, 从而使其能够识别判断复杂多变的用户行为。

4 结语

本文在对用户身份的多因素认证方式的基础上, 结合了神经网络技术设计的一种最新应应用模型——BP神经网络, 使用现代化新技术为多因素身份的认证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多因素身份认证可以有效的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单一认证方法过于依赖密码等少数身份认证的问题。从根本上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确认, 解决了客户身份的安全问题。

摘要:为了防止网络欺诈和身份盗窃事故的发生, 从根本上解决客户身份认证方面的安全问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在充分分析用户身份的组成与识别方法的前提上, 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多身份因素的智能身份认证方法。这种方法与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 将用户作为该系统的核心。本文以电子商务系统中的用户身份认证为例进行分析, 设计相关应用模型。这种新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身份认证方法存在的认证方式过于简单, 单纯依靠密码等弊端, 制定出能够有效抵御身份盗窃的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网络信息安全。

关键词:神经网络,多因素身份认证,网络协议,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施国君, 李强.基于双因子认证技术的网络身份识别[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5 (11) :93-95.

[2]刘阳, 李海英, 王连元.基于BP神经网络的坡面降雨产流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7, 25 (2) :188-192.

[3]申永军, 徐华龙.一种双因子的双向身份认证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 (9) :22-24.

我国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研究述评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研究述评

引言

我国对于教师身份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许多学者关注教师身份认同方面的研究,如对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的探索。而近几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教师身份的动态建构,考虑更多的是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动态地建构多重身份,以提高教学效率。由此,与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相关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课题,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随着身份建构研究的兴起,一些学者不再局限于过去研究的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听力等角度,而是将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相关问题作为新的切入点来研究英语教学活动。目前我国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多元化

(一)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活动中的英语教师

对于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我国学者关注更多的是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身份建构现象,且研究对象多为大学和高中英语教师。徐敏和陈新仁(2015)研究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身份建构的类型和语用策略。王卓和白雪芳(2015)则对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意义和实践策略进行分析。此外,刘筑湘(2014)以邵阳市新邵县第一中学的五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课堂话语进行分析。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很多人开始选择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网络教学也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网络教学(或在线教学)中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吴珏(2015)对英语网络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构身份的语用策略进行分析。

(二)新手型英语教师和优秀英语教师

我国学者对于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对象基本可以分为新手型教师和优秀教师两类。Tsui(2003)认为新手型英语教师是指已经完成职前训练,成功获得教师资格证却几乎没有教学经验的在校教师。耿菲(2014)就曾探讨了大学英语新手教师学习教学的过程,以及这种实践经历是如何建构教师身份的。

吴一安教授在对优秀英语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将优秀英语教师界定为:至少八年教学经验;教学成绩优异;非常受学生敬重和欢迎;获得过各级优秀英语教学嘉奖(杨盼盼2014)。杨盼盼(2014)从自我视角、学生视角和社会环境视角三个方面对中学优秀英语教师身份建构进行描述,并提出了中学优秀英语教师身份建构应具备的五项具体内涵,即语言技能观、语言知识观、情感态度观、学习策略观和文化意识观。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在研究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相关问题时,我国学者采用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实证研究法。在采用个案研究法时,多以访谈和课堂观察为主。有些学者也会将两种或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并辅以问卷调查法。总体来说,在研究过程中,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

耿菲(2014)在研究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时,采用了个案研究方法,对一名大学新手英语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调查,利用课堂观察和课堂录像以及访谈等研究方式收集音频、视频资料,之后将这些资料转写成文本,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

杨盼盼(2014)则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优秀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该研究中,作者通过对八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和专业发展,并且向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习策略指导以及文化意识传播情况。除此之外,还整理了各位教师的课件,并将访谈的音频和教师的课件转写成文本,进行定性分析,并用Excel办公软件对调查文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相互结合获取了更为全面的数据和资料,有利于更好地对教师身份建构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三、研究视角多维度

除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多样化以外,我国学者也从多个视角对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进行了分析,如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和语言顺应论等。

其中,话语分析是最为常见的研究视角。大部分研究者在研究英语教师身份建构时,以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侧重于从该理论中的话轮转换、礼貌语、话语交际结构以及情态语等方面来分析教师话语,研究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如何通过使用这些话语策略来建构其身份的。刘筑湘(2014)正是将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发现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通过话轮转换、话题控制等话语手段建构了其专业身份;教师通过模糊语、共同话题以及礼貌指令语建构其关联身份,并且这两种教师身份在建构过程中相互协调。

同时,英语教学活动往往涉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这一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尤为显著。由此,跨文化交际也成为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些学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着手,探讨英语教师身份建构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以文化教学为手段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张亚敏和刘小欣(2014)就以跨文化交际为出发点,研究课堂内外的文化对于英语教师身份建构过程的影响,并认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建构教师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由于语用学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开始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研究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这也成为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视角。徐敏和陈新仁(2015)以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为依据,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了博学型、权威型、亲和型以及同伴型这四种身份,而这些多元身份的建构正是体现了其在物理、社交和心理语境因素层面的动态顺应性,有利于满足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交际需求。

四、研究的不足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近年来,虽然我国学者在英语教师身份建构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研究成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研究对象不全面

目前,关于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我国学者将研究对象重点集中在大学教师和高中教师,而很少有文献以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小学和初中正是英语学习起步和打基础的阶段,对今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师也纳入研究范围。

此外,现有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新手型英语教师和优秀英语教师,对于职前英语教师和普通英语教师关注较少。与新手型英语教师和优秀英语教师相比,职前英语教师和普通英语教师更具有普遍性,也是英语教师成长过程中更为基础的阶段。所以,今后的研究也要更加关注这两类教师身份建构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内容单一化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文献对于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局限于分析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建构了哪几种类型的身份,或是对教学中建构的两种身份类型进行比较和分析,或是探索英语教师通过哪些策略和手段建构了某种类型的身份,内容比较单一。但是,仅仅将研究重点放在以上提到的几方面是不够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建构多元身份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涉及这几方面。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难题,例如,在什么教学环境中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身份,如果身份无法成功建构该怎样应对,该如何进行身份重构等,这些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问题也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学者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构身份提供建议。

结束语

我国学者对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建构多元身份进行深入探索将有助于英语教师解决身份建构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耿菲.2014.基于课堂教学的大学英语新手教师的身份建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6):20-24;43.

刘筑湘.2014.基于教师话语的高中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

王卓,白雪芳.2015.商务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5):15-17.

吴珏.2015.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用身份及其话语建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65-171.

徐敏,陈新仁.2015.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J].外语教学,(3):50-54.

杨盼盼.2014.中学优秀英语教师身份建构实证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

张亚敏,刘小欣.2014.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身份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4):37-39.

Tsui,A.B.M.2003.Understanding Expertise in Teaching:Case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上一篇:企业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下一篇:过程层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