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课程

2024-08-16

英文课程(精选12篇)

英文课程 篇1

一、引言

《英文报刊选读》是在完成相应的英语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类选修课程, 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目的在于培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报刊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精读、略读和查读等阅读技能。阅读英文报刊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吸收西方语言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英文报刊选读》着重于将语言技能训练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以求把原有的语言基本功转化为真正的工具, 是学生掌握现代英语和提高外刊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英文报刊选读》教学现状

作为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英文报刊选读》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从教学现状来看, 该门课在实际教学中仍存有诸多问题, 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该门课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 教材陈旧, 缺乏时效性。

目前, 《英文报刊选读》所使用的教材中的选文时间跨度大, 往往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报刊类英语最能充分体现语言的活力与时代感, 任何报刊文章都无法在发表数年后仍具有新闻价值, 因此, 即便是最新版的报刊选读教材, 书中的新闻也已变成旧闻, 失去了时效性这一重要的新闻价值。而对于缺乏时效性的文章, 很难在现实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调动积极性, 这是当前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2. 教师教法简单, 缺乏系统性。

虽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被动地、过分依赖于教材的教学方法与英文报刊上文章内容的五花八门、语体的丰富多样和用词的新颖灵活显得极不协调。有的教师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词讲解、课文翻译和练习解析不能有效解决学生阅读与兴趣之间的矛盾;有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渠道, 收集时代感较强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英文报刊文章进行阅读训练。这一做法, 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时事信息, 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教材选文时效性差的不足, 但是, 由于资料选择太过随机,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直接导致授课内容过于凌乱, 缺乏系统性, 使学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构架。

3. 学生词汇、语法与思维方式束缚阅读。

首先, 英文报刊上的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新闻体词语、新造词和诸如外来语、俚语、行话等, 这些措词往往严谨又不失诙谐, 精辟而不离本意, 但是学生词汇量有限, 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单词的积累或是功底不深而不知道文章的意思。其次, 英文报刊上的文章在内容的表达和句式的表现上显得变化丰富。尤其是在以美式英语为基础的文章中, 不断出现的从句、语态变化, 以及省略、插入和割裂等现象, 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由于语法知识浅薄不能清晰于解句子结构而对全文的理解产生纰漏或偏差。另外, 东西方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学生在阅读英美报刊时常常试图以固有的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国家、社会与事物。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使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旋律上造成整体和逻辑上的缺失, 没能做到真正体会作者的写作本意。

综上所述, 当前的英文报刊课程, 无论在教师教, 还是在学生学方面, 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 难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 为了保证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当前形势下, 必须对该门课进行必要的改革。

三、课程改革举措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认为《英文报刊选读》的教学改革必须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报刊的独立自主能力。在教改过程中, 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1. 压缩授课时数, 精讲授课内容。

为了给学生减轻负担, 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我们将英美报刊选读课原来一学期54学时的课时数压缩至36学时, 使报刊选读课的总课时减少三分之一。然而, 减轻学生负担并非取消他们的负担, 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教学改革应该在教学时数减少的同时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 在为学生减轻课时数量的负担时需注重增加教学质量的内涵。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中的学习形式, 学习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概括性的。教师要努力确保每次授课内容精练, 信息充实。教师在精讲授课时, 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阅读指导, 学生熟悉英文报刊文章的一般特点, 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布局、语言技巧及文体修辞等,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2. 转变教师角色,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有个性的主体, 他们应该通过探索去发现、去建构知识, 并注重各种能力的发挥, 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 在报刊选读课中, 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角色,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注重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主动培养学生探究式、自主式学习能力, 把独立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最终由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 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学,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使其能够独立于教师从事学习。大学生们已具有相当高的思维水平和独立意识, 这是他们自学的有利条件。本课程的改革使课时数大大减少, 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 使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 改变授课形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英文报刊选读》课程改革, 一方面要改变授课形式, 变讲课为讲座, 另一方面, 要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 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人手一册教科书, 教师的工夫体现在对课文的诠释与串讲上, 这种以课本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将报刊课变换成讲座形式, 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 而且我们根据多种报纸选读课本, 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编写讲稿, 讲座中的例子大多从我们手头最新的英美报刊中选用。另外, 当前各大传统媒体均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网站, 各类新闻也以最快的速度不断在互联网更新, 极大丰富了报刊教学所需的资料。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 打破纸质教材一家独大、只读不听不看的局限性。实践证明, 同样的新闻内容, 音频或视频资料更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听觉或视觉冲击,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4. 改进教学方法, 活跃阅读课堂。

课堂是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 而语言学习更注重应用。因此, 语言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在课堂上进行报刊阅读时, 教师应考虑有效的任务型学习方式。比如, 根据报刊的标题、提要、版面、栏目、内容或图片, 设计相应的不同层次的问题作答、文章复述、情景对话、即兴评述或表演等,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其积极参与的能力及具有创造性的语言学习和迁移的能力, 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空间, 从而充分体现出学中用、用中学的实践性的交际功能, 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具体做法上, 教师可提前一周将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 要求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学, 每节课开始, 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的问题, 再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可以使用提问法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材料中来, 引导学生整理、加工、联想, 进行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难易适度, 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使学生有话可谈。

四、结语

现代教学理论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 认为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有个性的主体, 他们应该通过探索去发现、去建构知识体系, 并注重各种能力的发挥, 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英文报刊选读》的课程改革使学生对报刊学习保持了积极的心理状态, 增强了自学能力,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从而为自己的学习负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教训, 优化本课程的改革方案, 并用理论指导教学改革, 在改革中实践语言学理论, 从而使本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加系统, 教学改革更具科学性和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贾爱兵.英美报刊选读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 2001 (6) .

[3]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4]李国祥, 张新明.论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J].新华文摘, 1999 (4) .

英文课程 篇2

高等数学

培养学生掌握经典数学和近代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解题方法,会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解释自然规律

Cultivat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classical and modern mathematic basic concepts,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methods of solving problems.Be able to establish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to explain laws of nature with mathematical methods.数理统计

包括概率论基本知识、统计学重要概念与方法、正交试验设计等内容。注重其在医药学科里的应用。

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 of probability theor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statistics,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etc.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s in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无机化学

包括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等内容。为学习有关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以后从事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等方面的工作打基础。通过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去理解医药学中的化学实际问题。

Including the basic laws of chemical reaction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matter, elemental chemistry etc.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learn the other courses and works in drug synthesis, drug analysis, pharmaceuticals for the future.Using chemical basic principle to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problem in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大学物理

以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为内容。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

Including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basic theories of classical physics, modern physic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search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of material,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common forms of motion and the rules of their mutual transform.有机化学

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性质,用途,制备方法,各类官能团特性,各种类型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等。

Including naming, property, utility, preparation method of organic compounds;the properties of various functional group;the mechanism,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influence factors and application range of various types of organic reaction, etc.生理学

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从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这三个水平揭示机体的功能活动规律。

It is a science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organisms life activity and the function of each component of the body.Revealing the body function rules from the overall level, organic and systemic leve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分析化学

包括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分离与富集方法等。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

Including the data process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titration method, weight analysis,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 methods.Students can use the chemical equilibrium theory and knowledge to resolve various basic problems of titration method, including titration curve, titrate error, acid-base titration jump and titration feasibility criterion, to master basic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weight analysis and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data process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analytical chemistry.物理化学

介绍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

Introduce basic principl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 chemical kinetics,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 chemical and colloidal chemistry.Systematical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principle of physical chemistry,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natural phenomena.药理学

掌握药理学,药效学,药物作用,量效关系的基本概念及临床意义,掌握药物与受体作用的有关基本概念。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Master basic concept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harmacology, pharmacodynamics, drug interactions an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grasp relevant basic concepts of the action between drugs and receptor.Mastering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major adverse reaction of commonly used medicine,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drug action.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同时又了解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理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内容。

Medicinal chemistry is a subject which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drugs, syntheses chemicals, clarifies the chemical property of medicine, researches the law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drug molecules and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The main research is chem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stability of chemical medicines, also understand biological effect, the 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drugs within the body, etc.生物化学

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包括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

Clarify life phenomena at the molecular level, includ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organism, material metabolism and its regulation, the storage, transfer and express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intercellular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other life science content.药物制剂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基本剂型及其制备与质量标准、制剂单元操作、制剂新技术新剂型。

英文课程 篇3

关键词:中职;中英文录入;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才开始慢慢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的‘有效’,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中英文打字》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中、英文打字技能。那么,面对如今的中职学生,如何让学生成为中、英文打字高手呢?从事《中英文打字》教学几年来,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有效性

经常会有学生问:“老师,怎么样才能打字快呢?”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练出最快的速度,我们必须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中英文打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授《中英文打字》时,不能只是一味的布置文字录入软件中的操作任务,过于单一的练习学生会感到厌倦,笔者认为,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应合理分配实践比例;如在一节实训课中,指法练习占10%,英文练习占20%,中文练习占60%,综合练习5%,自由练习占5%。实践课中不断纠正学生在打字中遇到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手脑结合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打字水平一定能得到较快提高。同时要提高《中英文打字》课程的有效性,应采用模块化教学,本着“先教会,后弄懂,再提高”的教学理念,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训为主的模块教学。我把本门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基础训练模块、五笔输入操作训练模块、其它输入法操作技能训练模块,在每个模块下还会分为子模块,如《中英文打字》课程中着重对五笔字型输入法的介绍,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各个环节在技能训练中作用不同,又相互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五笔输入法实训环节一一分解,我将它分为五笔字根练习子模块、五笔键盘分布练习子模块、键名及成字字根练习子模块、码别码编码子模块、单字编码练习子模块、词组编码练习子模块及中文文章练习子模块,在实际模块教学过中,将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实践课的全过程,使之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不断提高。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确保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中职学校需要训练学生的打字技能,有效的开展学生打字技能的教学,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保证“有效教学方法”得以实施。由于中职生自我学习与控制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时,耐性较差的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做出一些违纪的事情;长此以往,学生甚至会厌恶这门课。笔者总结了多年实训课的经验,总结出本课程的一些教学方式及方法如下:

1、采用讲、训结合,以实训为主的方式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中英文打字》课而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要培养学生的素养和提高学生生存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重在实践的原则。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有些计算机相关知识不需要教师一个不漏地全讲一遍。教师只教给学生一些基本原理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打字的方法,大力采用示范教学、经验教学;教师通过指法练习及指法成绩可以快速地对一些学生做出有益的指导和评价,教师要投入极大的热情,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与交流,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得到快速的提高,这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他们会觉得老师注意到了自己的成绩,形同一种浅在的压力促进学生进步。这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布置的打字练习软件中埋头练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2、采用“小组合作,组间竞争,勤练加巧练”的方法

每次上课前,教师将设计好的登记表发给每个组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每次上课的任务不同,设计的表格也有所不同,笔者会按照机房的布局或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将一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实训模块,每完成1部分将进行1次练习。每完成一次模块练习就按设计好的表格进行登记,对先完成练习的学生进行考评,对于打得较好的学生可安排其去辅导组内打得慢的学生。第1次练习结束后,每组抽查一名学生并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将其成绩在班上展示,统计打字的正确率与错误率,然后发动其向组内其他成员总结出自己在文字录入中的经验,结束后教师再登记剩余同学的错误率,并进行评讲。对于练习时小组内没有充分进行互助而造成被抽查学生存在较多没完成或较多错误的情况,教师要提出改进说明,并安排同组较优秀的学生对其进行辅导。

除此之外,打字课不能只是死气沉沉的练习,它要求有教学气氛和竞赛氛围。有时可引进打字软件中的打字游戏进行组间竞争,如:学习指法练习时,刚开始兴趣高涨,但在真正练习时,却又感到枯燥、不耐烦。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采用“金山打字通”打字软件中的“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打字游戏,由每个小组内自行安排打字游戏,在全班选出最优秀的打字高手进行游戏竞争,这样即增加了打字的趣味性,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在乐趣中同学们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让学生对实训课保持兴奋状态,提高他们对技能训练的投入,将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最终提高了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3、将考核和多样化、个性化实训内容结合起来

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凭一次上机考试来判定,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结合教学内容,用个性化、多样化的实训内容来替代一次性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每次上机必一有考核,考核必有一成绩,上打字实训课时,教师需要学生用打字软件中的成绩评价来反应上机练习的情况。因此可根据模块练习,对每个模块练习进行测试积分,到学期结束后模块练完了,总积分也就出来啦。这样也利于老师对学生各个练习的效果有更快,更清楚的把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练习的比率就会不断升高,他们会慢慢品偿到成功的经验,会越学越自信,因此学习的动力就会越强。这样没有压力的考核更受学生欢迎。

三、确保《中英文打字》课程“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管理好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复杂多样,课堂常规再完善,仍然可能会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管理”呢?作为任课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素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进而“管”好学生。其次要面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在上实训课前提出课堂行为规范及机房管理条例,学生有意识的按照规范和相关条例的要求,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形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要控制好课堂,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关注每位学生,采取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实训过程中要勤于走到学生中去指导,教育学生时,多用积极引导的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打字行为,更要指出改进建意,从正面引导学生的发展;稍有进步就表扬激励他们,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自信需求。要在实训课中形成竞赛氛围,课堂环境不能过于舒松,这容易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及做事拖拉的坏习惯,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学习状态。

《中英文打字》是中职学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实训课程。根据该课程特点,笔者从“内容有效” “方法有效”和“管理有效”三方面出发,对本课程有效教学进行实践研究的经验之谈。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好、更适合的方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钟海青,戚业主编.走向高效能教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国际经贸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探讨 篇4

自从中国加入WTO,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与世界各个方面融合得更加紧密。作为全球贸易大国, 中国的各种国际贸易活动十分活跃, 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来作为人力智力支撑, 而这种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意味着必须至少拥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 否则, 就无法参与全球激烈的商业竞争。这对传统的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目前国内培育经贸人才的主要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急需要随之迈开国际化的步伐, 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养模式, 研究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效果。

国际经贸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范畴, 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 经济类基础课程, 如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第二, 专业核心课程, 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等;第三, 专业选修课程, 如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等。多数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 多数经济贸易理论 (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里昂惕夫悖论等) 、贸易规则 (如UCP600、URC522、Warsaw-Oxford Rules 1932等) 、贸易术语 (FOB、CFR、CIF等) 等都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而来, 而指导国际贸易实践的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贸易组织更是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采用全英文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相关论著的内涵, 比中文教学更细致地向学生展现国际经济学知识, 也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国际贸易实务的各环节, 如报盘、还盘等多用英文表述;合同、提单、发票等文件也多以英文书写, 开展全英文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在过去若干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 为了让学生兼具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 不少高校推出了针对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的模式, 然后实践下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在双语教学中, 教师既可使用中文, 又可使用英文, 英文和中文授课的比例没有严格规定, 在教材上, 不少学校采用英文教材, 中文授课, 也有学校采用双语教材, 中英文混合授课, 相对比较混乱。在授课过程中, 大多数情况下, 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接受, 有的教师为了自己的意思更明确地被表达, 课堂上多用中文, 或者用英文的比例极少, 这样一来, 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而全英文教学抛开了中英文比例问题, 在课程讲授、教材使用、课件制作、考核流程等环节全部采用英文, 避免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冲突, 反而让学生省去转换语感的过程,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用英语来理解、思考和表述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

总之, 教师全英文讲授相关课程, 不使用任何中文, 尽量让学生接受与欧美发达国家学生相似的教学内容, 能更好地提高和巩固学生的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 这是培养国际化人才, 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二、该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授课师资缺乏。

国际经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既需要学生懂得扎实的专业技能, 又要求英语语言能力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 因此, 专业素质与英语素质的“双高”是该课程授课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没有合格的全英文授课教师, 全英文课程建设就无从谈起。我校属于国内知名外语院校, 已聘有不少拥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验的双语教师, 但是他们要么缺乏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 要么依然存在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授课的问题。总体来说, 目前为止我国兼具高专业水平和强英语能力的教师依然还是少数, 大部分教师都不能够胜任真正的全英文教学工作。

2. 学生的语言能力还需提高。

要实现国际经贸的全英文教学, 对于学生的语言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我国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可能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在外语语言能力方面却达不到相关要求。目前来看, 学生英语能力整体水平不够, 尤其是听说能力不尽如人意, 专业词汇不足, 也对学生使用原版教材, 跟上老师授课步骤, 尤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虽然大学生已经学习外语有些年份, 但是大部分是为了应付高考, 没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并且,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外语水平实在太差, 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脚步。从很多双语课程的实践来看, 学生受到汉语的影响很大, 课堂互动环节和完成作业等都习惯性地将汉语翻译成英语, 无法完全融入英语教学的情景。

3. 教材选用较混乱。

目前国际经贸课程使用的教材比较混乱, 有的使用双语教材, 有的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有的使用中文教材但是教师用英语讲授, 没有系统, 多依靠教师个人的选择。就双语教学而言, 教育部规定学校须使用原版教材, 全英文教学更需要使用全英文教材, 但是任课教师的信息渠道并不一定畅通, 原版教材价格一般也比较贵, 因此真正使用最新最好的原版教材的课程并不多。此外, 不少学校在出一些自己教师撰写的全英文教材, 可惜大多数情况, 这样的全英文教材质量有待考究, 不少编写者的目的是为了评职称等, 审核方面也不够严格, 在使用的时候尤其需要谨慎。

4.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专业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国际经贸专业也是如此, 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本身便是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该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应变能力。然而, 现状是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习惯于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教师也不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应变技能。加上专业课本身内容抽象、枯燥, 如果授课语言再表述不清晰, 容易使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无法掌握, 学不到东西, 进而产业厌学感, 严重影响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对于国际经贸专业全英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理解全英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在已有的双语或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 不少政策制定者和教师们对专业课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目的仍存在模糊的认识, 没有能够准确地把握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真正内涵, 认为专业课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实际上, 全英文教学不能仅仅理解成简单的英语语言教育, 也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教育, 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一是最大可能地让学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所以, 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才是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的最根本目的, 英语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语言工具。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语言教学, 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对于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也是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 譬如, 如何进行商务沟通与谈判拿到一笔国际贸易订单, 如何签署相关买卖、运输和保险等合同, 应该了解哪些国内国外的法律法规相关基础知识, 如何履行进口和出口的实际程序, 等等。当然, 没有经历全英文教育培养的该专业的学生一样可以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 但接受了全英文教育的学生却可以直接用英文完成所有任务, 效率会大大提高, 也更容易获得外国客户的理解与信任, 其竞争力将大大提高。因此, 在全英文的教学过程中, 直接运用英语传授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两者必须同时进行, 但落脚点应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 建立培训与激励机制, 打造合格的师资队伍。

全英文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 作为从事国际经贸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的教师, 有两方面的基本功必须扎实, 一是专业知识, 二是英语能力。专业知识是专业课教师的立足之本, 要求教师对所教授的专业既要研究得比较透彻, 又要对所有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兼具深度与广度, 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这一门课程, 教师就必须对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发展和政策变迁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还要了解各个国家对于国际贸易实践的规定以及法律方面的常识, 并且对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都十分娴熟。此外, 教师还必须能够紧密联系实际, 随时跟踪国内外热点问题, 才可能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浅出, 生动有趣, 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关于英语能力, 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 教师都必须精通, 教师从挑选教材、制作课件、讲授课堂、交流互动, 到命题考核、点评等各个环节全部要以英文形式完成, 这要求教师有大量的专业材料阅读量和足够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兼具这两种能力的并不是太多, 随着更多的高校希望改革全英文教学并提升教学质量, 对于高水准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 不少高校寄希望于聘请外籍教师来实现目标,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 纯粹的外教讲授专业课, 其效果并不一定令人满意, 一是聘请外教费用相对昂贵, 学校经费所限, 不能全部由外教来进行教学;二是外教不熟悉中国学生的学习背景、文化习惯等, 导致学生理解和接受受到很大限制;三是大部分来中国的外教任职时间不够长, 不能稳定, 也影响教学的连续性。因此, 那些专业知识扎实、外语水平高且认真负责的中国教师会更受学生欢迎, 尤其是那些有海外学习背景, 或在国外有过教学经历的中国教师, 是目前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最佳人选。可惜, 这样的中国教师也纷纷被一些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高校聘请, 大多数普通高校依然面临优秀师资的严重缺乏。因此, 对于各个高校已经拥有的部分师资, 需要挑选出具备一定潜力的教师, 这些教师多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一定的英语能力, 并且愿意投身于全英文教学的改革实践, 对他们进行培训, 鼓励他们参与国际交流和访问, 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 将是大多数高校更加现实的一种选择。为了鼓励具备潜力的教师们接受培训, 可以考虑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 譬如在课时费用、科研奖励、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特别待遇, 为其教学配备助理, 帮助他们处理烦琐的非核心工作, 以集中精力进行教学, 等等。关键要营造一种氛围, 使得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有培养前途的教师感到从事专业课全英语教学是一种荣誉, 是提升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种途径,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可以说, 师资队伍的优劣与否, 能够最大程度地决定全英文教学的成败。在合理的激励机制下, 优秀的教师会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耐心了解学生的需求, 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全英文教材与参考阅读材料, 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根据学生需求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教学方式, 让学生愉快地掌握原本枯燥的专业知识,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 学生筛选与分类。

教与学相辅相成, 全英文教学对于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 如果学生不能或者不愿配合教师的教学, 教学效果依然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程度。因此, 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优化配置相对稀缺的教学资源, 对授课学生必须进行筛选与分类。

学校在开始筛选专业课全英语教学对象时, 必须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和作用, 包括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带给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尤其是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因此, 学校进行书面材料审核和面试完全是有必要的。对于那些勤奋好学、英语基础好, 并且愿意接受全英文教学的学生, 可以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对于那些上进心强, 但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应该帮助他们先通过其他途径提高英语水平, 如单独的英语培训班、国际交流的机会等, 然后再进入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系列;而对于那些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够勤奋, 同时外语基础很差的学生, 可以暂时不招收进入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系列。总之,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帅选分类, 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各个层面都需要参与进来, 对学生进行引导, 端正其学习态度, 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并适时地提高其外语基础, 通过宣传、激励以及相关的奖惩措施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顺利推广创造条件。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我国对于高素质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国际经贸专业开设全英文课程对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外贸经济类人才至关重要, 如何提升国际经贸专业的全英文教学质量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至国家教育政策, 下至学校具体方案, 乃至每一个位于教学前线的教师, 都应该首先统一推行全英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理顺思路,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合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正确引导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 才能使全英文教学达到培养新世纪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 :120-122.

[2]李文娟.专业课全英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外语研究, 2013, (8) :349-359.

[3]南晓莉, 孙晓.“全英+实践”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 :43-44.

纳米技术课程英文论文 篇5

Direct-Current Nanogenerator Driven by Ultrasonic Waves

Abstract: We have developed a nanowire nanogenerator that is driven by an ultrasonic wave to produce continuous direct-current output.The nanogenerator was fabricated with vertically aligned zinc oxide nanowire arrays that were placed beneath a zigzag metal electrode with a small gap.The wave drives the electrode up and down to bend and/or vibrate the nanowires.A piezoelectric-semiconducting coupling process converts mechan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ity.The zigzag electrode acts as an array of parallel integrated metal tips that simultaneously and continuously create, collect, and output electricity from all of the nanowires.The approach presents an adaptable, mobile, and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harvesting energy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it offers a potential solution for powering nanodevices and nanosystems.Introduction: The operation of nanodevices fabricated with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uch as nanowires, nanotubes, and nanobelts] usually requires very low power, which is provided by an external source, such as a battery that may have to be replaced or recharged regularly.The reliance on an external power source may present a limitation for these systems.Various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energy scavenging with applications in wireless electronics, such as thermoelectric, piezoelectric thin-film, and vibrational cantilevers.We have recently demonstrated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converting nanoscale mechan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 energy by piezoelectric zinc oxide(ZnO)nanowire(NW)arrays.By deflecting the aligned NWs with a conductiv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tip in contact mode, the mechanical energy created by the deflection force was converted into electricity with the use of the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the NWs.To improve the power gener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replace the AFM tip with a simpler source of mechanical energy that can actuate all the NWs simultaneously and continuously.We solved these problems by using ultrasonic waves to drive the motion of the NWs, lead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a continuous current.Figure 1.Nanogenerators driven by an ultrasonic wave.(A)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the nanogenerator.Aligned ZnO NWs grown on a solid/polymer substrate are covered by a zigzag electrode.The substrate and the electrode are directly connected to an external load.(B)Aligned ZnO NWs grown on a GaN substrate.The gold catalyst particles used for the growth had been mostly vaporized;thus, the final NWs were purely ZnO with flat top ends.(C)Zigzag trenched electrode fabricated by the standard etching technique after being coated with 200 nm of Pt.The surface features are due to nonuniform etching.(D)Cross-sectional SEM image of the nanogenerator, which is composed of aligned NWs and the zigzag electrode.(Inset)A typical NW that is forced by the electrode to bend.

英文课程 篇6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开发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英文函电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四个教学阶段进行(如下图所示):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如同项目管理一样,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任务目标明确具体的情况下,有步骤地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组织,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准备、项目实施环节。其中,实施环节是项目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实践环节是学生把目标变为现实的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环节。由于一个项目在同一时间内会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小组内各个成员的合作。在现代的实际工作领域中,一个项目的完成有可能需要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领域。因此,在项目教学中,项目实施环节中的团队协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训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部门同事合作的能力。最后,成果的提交和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个部分。教学评价作为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可以找出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不足。因为实践过程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的解惑再加上学生的自我反馈和反省,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英文函电课程是高职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素质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强等特点,适于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可以参与到书写英文信函之中,培养学生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在此门课程中的实践,包括如下过程: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项目

确定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依据,选取和确定一个适当教学的项目是教学活动的关键。项目要包含主要教学内容,并尽可能结合多个项目和操作步骤。首先,要引导学生提出“通过此门课程学习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有何帮助”、“学习此门可能提高什么能力”、“对外贸函电课程学习的建议”等问题,使学生在正式进入项目教学法前,对该课程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及学习准备;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自身所学专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以确定开展项目教学的内容和方向。当学生充分表述自己对于课程的意见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集中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同。经双方探讨后,最终确定《外贸函电》中的询盘、还盘、支付、包装、保险五块内容为信函写作项目。

2.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教学的准备工作

辅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内容再次复习,如询盘、还盘、支付、包装、保险等。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询相关信函的基本写作方法及基本句式。例如,询盘常用句型、支付条件的表达以及买卖双方如何签订保险。

3.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选定信函主题;然后,将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具体实施步骤。具体项目实施方案如下:第一,选择学做英文信函的主题;第二,将写作主体内容先用信函常规中文表达书写出来;第三,试用英文书写项目规定信函;第四,调整英文信函的语序,使其符合英文信函表达方式。

4.指导学生的实施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实施方案进行实践,这是项目教学核心部分。例如,在书写报盘信函中,简洁、清晰地表述物品名、数量、价格、包装、折扣条件等。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主要是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指导。

5.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交流与探讨

项目完成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并且实践的过程,完成项目之后的总结交流甚为关键。笔者建议从信函的格式、单词的拼写、句意的表达是否贴切等几方面对项目进行评议。在探讨中,总结项目的优势与不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解答尚未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外贸函电》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完成项目后分别掌握了书写询盘、还盘、支付、包装、保险等信函的书写,为学生今后步入职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理论与实践结合,突破了书本的局限性

在进行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模拟实际情况来草拟信函,但书中的例文往往没有类似的表达,这就激发了学生动手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来完成项目,灵活运用了综合知识。

2.项目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来完成项目。学生是项目教学法的主体,充分发挥了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项目教学法实践之初,学生往往希望依赖老师去完成各个步骤,但随着实践的深入与教师的鼓励,学生

的主动性逐渐提高,自主性也大大增强。

3.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完成一个项目,不是一个人的结果。在执行中,需要学生分工,也需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会了沟通、协作,为其今后的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4.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规教学只需教师掌握知识重点及难点,按一定顺序讲解知识即可。但是,项目教学法往往要求教师讲授知识不局限于书本,要拓展知识内涵与外延,以达到项目教学的要求。同时,良好的教学,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以实践为基础,以学生及小组为主体和单位,以教师、小组和个人对成果的评为对项目教学的结束。通过项目教学,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浅析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 篇7

一、京师同文馆设立的背景分析

通过对我国近代史的了解发现,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而设立的。

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的谈判增多。

鸦片战争以后, 清政府由于势弱, 被迫与英法列强进行谈判并签订不平等条约。由于英法等国的诉求较多, 又常在谈判和条约上做文章, 导致清政府与英法列强签订的条约逐渐增多, 谈判次数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清政府没有英文翻译人才, 常常是借用英法列强所带来的翻译, 或者是依赖当地的外国传教士。但是由于这些翻译人员都是抱着讨好英法列强的心理去的, 所以在整个谈判过程中, 清政府并不占优势, 相反多数时候甚至无法正常理解谈判的具体内容。基于这种形势, 清政府决定设立同文馆, 培养自己的英语翻译人才。

2. 在谈判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没有英语人才, 对条约内容了解得不细。

由于当时清政府没有英语方面的人才, 导致在谈判过程中, 完全无法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 由此导致了清政府在谈判过程中甚至对条约的内容都无法阅读和了解。往往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就签署了条约, 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当时的谈判中,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英法列强利用了清政府没有英语人才的劣势, 在条约上大做文章, 采用欺骗的方式, 恐吓、欺骗清政府的谈判官员, 最终为本国谋取更多的利益。这在当时的割地赔款谈判中非常常见。由于对条约内容了解得不细致, 甚至完全不懂条约的内容, 造成了清政府不明不白地多赔了不少白银。

3. 英法等国家故意在条约文字上故弄玄虚, 设置陷阱。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 英法等国家还利用传教士做清政府的翻译, 利用传教士的身份来蒙蔽清政府谈判官员, 在条约文字上故弄玄虚, 用以迷惑清政府官员, 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秘密。有的时候英法列强甚至在谈判条约上设置陷阱, 这为当时的清政府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的清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之后, 开始致力于英语人才的培养。于是在当时学馆的基础上, 开办了同文馆, 用来培养英语专项人才。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 培养出了一批英语专项人才, 有效缓解了清政府在谈判中的劣势, 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及洋务运动取得一定的效果。

4. 清政府基于正确理解谈判内容并掌握谈判节奏的需要。

由于在谈判中无法正确理解谈判内容并有效掌握谈判节奏, 清政府意识到了英语人才的重要性, 于是在各地学馆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旨在培养大量英语专项人才, 用以谈判之用。从根本需要上讲, 清政府开办同文馆的最初目的是基于正确理解谈判内容并掌握谈判节奏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洋务运动的开展, 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增, 这也给当时的同文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这种形势下, 京师同文馆在英语教学开展和英语人才的培养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为当时的清政府培养出了大量的英语专项人才, 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1]57。

二、京师同文馆英文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非常必要的, 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虽然京师同文馆是在一百多年之前设立的, 但是其英文课程设置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不但在当时取得了积极的作用, 就是对当今的英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经过对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分析后发现, 其英文课程设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注意了英文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的结合。

考虑到当时清政府的现实需求, 不但需要英文方面的语言人才, 还需要既懂英文又了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这与当今的教学理念比较相似。基于这种需求, 京师同文馆在英文课程设置的时候, 不但偏重了英文语言知识的教学, 还同时开展了专业知识的教学, 使英文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有益地结合在一起, 使这两种教学相得益彰,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实现了英文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2. 京师同文馆在开展英文课程的同时, 也注重了汉语课程的开展。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 京师同文馆在开展英文课程的同时, 并没有放弃汉语课程的教学, 而是在英文课程之外, 同时开展了汉语课程教学, 使英语课程和汉语课程能够结合在一起, 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由于当时参加学习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京师同文馆开展英文课程的同时, 注重汉语课程的开展,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汉语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从当时京师同文馆的毕业生来看, 多数学生都具备了较强的英语能力和汉语能力。

3. 京师同文馆在开展英文课程的时候, 采用了全英文教材的教学模式。

在京师同文馆开展英文课程的时候, 主要借鉴了当时英国的教材和年级设置。由于当时缺乏必备的英文翻译人才, 当时所采用的英文教材均为全英文教材, 学生受到的教育均是英语语境下的教学。虽然这是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教学措施, 但是在今天看来, 却是优点比较突出的教学方式。因为直到今天为止, 在英语教学中也未达到采用全英文教材的局面。所以, 当时的英文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学生英语能力都比较过硬。

4. 京师同文馆在英文课程设置中着重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京师同文馆开办的时候, 由于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 当时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 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设置上偏重于学生的口语训练及设计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与我们今天的英语教学注重语法教育略有不同。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京师同文馆培养了大批英语实用性人才, 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 从教学目标上来看, 京师同文馆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 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放在首位, 体现了当时教学意识的超前性[2]95。

三、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带给我们的启发

从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来看, 其带给我们的启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 给多学科全英文教学带来了启发。

在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中, 所传授的课程不仅包括英文课程, 还包括其他的自然学科, 例如几何原本、平三角、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国际公法等, 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 全部实现了全英文教学。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讲, 英文课程更多的是作为工具学科而出现的, 这是与当今英语教学最大的不同。目前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 多数都是英语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实现的。因此, 对于英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全英文教学同时开展的做法,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 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 给当今的英文教学带来了方法的借鉴。

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后发现, 其采用的英文教学方法比较先进, 除了采用全英文教学之外, 在教学模式上也借鉴了当时英国比较主流的英文教学方法, 开展了所谓英语中的语文课, 在教授英语语言的同时, 还涉猎了以英语为语言工具的多个领域。通过这些英文课程的设置, 使英语教学的范围得到了扩大, 有效解决了英语教学内容单一, 针对性不强的特点。在京师同文馆毕业的学生, 许多学生的综合能力甚至比现在的英语学生要高, 这带给了我们英文教学方法的借鉴[3]139。

3. 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 给英文教学的教材选择带来了启发。

在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中, 在英文教学教材的选择上, 全部选择了全英文教材, 虽然这是当时的无奈之举, 但是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当时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 选用全英文教材的突出优点在于可以脱离汉语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实现完全的英语语境教学, 这对于英语教学是十分有利的。所以, 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 给英文教学的教材选择带来了启发, 给我们现代英文教学以有益的参考。

4. 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 给英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带来了启发。

通过了解发现, 在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中, 有着清晰的教学目标, 结合当时的形势, 京师同文馆将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当做了主要的教学目标, 这为当时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使同文馆开展的英文教学方向性更强, 促进了英文教学取得实效。从这个经验可以看出, 京师同文馆对于当前的英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给现代英文教学最大的启发在于:开展英文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京师同文馆在当时的环境下开展英文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在当时的环境下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英语实用性人才, 其教学过程对当今英文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启发意义。所以, 我们要积极研究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的优点, 总结其成功经验, 为当今英文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

[2]叶德明.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教育思想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

英文课程 篇8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 商务英语函电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商务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更要注重学生专业业务能力与撰写商务函电能力的综合培养。一般情况下,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对英文函电等课程的学习要求包括能熟练地进行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与处理;能阅读、起草国际贸易合同与协议;能阅读、分析信用证。

鉴于英文函电较强的实践性要求, 目前部分高职学校相关英文函电课程设计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计划学时及学期分配不尽合理, 学生学习该课程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如果课程教学时间设计过短, 一些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和理解众多的专业术语, 加之该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强, 如果有些相关实践课程安排滞后, 学生仅对书信内容有理性的认知, 缺乏实践感知, 会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畏难、甚至厌学的情绪。其二, 教材设计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 一方面从内容上应反映最新的商务业务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从形式上应增加网络等多种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其三, 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更新也制约教学效果的提高。

高职院校肩负着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学校的教学改革目标应对应所培养人才的社会职业定位。对于物流专业人才教学改革而言, 英文函电类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更新。通过教学改革, 应体现如下几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计更加贴近专业

鉴于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均开设英文函电类课, 其教学目标设计是以通用函电理论、方法与实践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案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吻合度欠缺, 如物流专业的函电有其专业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物流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应运用物流专业术语、技术规范等举例并进行实践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 更好地体现教学实践指导作用。

二、教学时序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学习英文函电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国际物流业务客户往来标准规则方式。作为主干课程之一,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前期必须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和国际贸易知识基础, 应掌握国际金融、商务谈判、国际货运与报关实务、商务法规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 故此在教学时序设计上, 上述课程应先期开设。同时, 在每一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上, 还要注重彼此间的衔接, 尽可能减少内容的重复及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差异性。

三、教学方法运用更加灵活多样

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特性首先体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 所使用的术语、规则的同一性, 同时其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具有趋同性。鉴于此, 学校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更新, 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一方面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教师应根据物流业现实发展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同时对教学环节进行实时调整, 打破一本教案的教学准备方式。函电课程的课堂教学既要有书信规范的讲授, 还要有函电应用的多媒体案例展示, 更要有互动性教学的实践训练。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死记名词, 默写概念, 学生被动学习, 缺乏兴趣, 教学效果停留在记忆考核上。若在教学中采取分组讨论、集中研讨、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结果印象深刻, 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材编写更加突出校本特点

现阶段图书教材市场上有关外贸业务课程的教材十分丰富, 就其内容大同小异, 也不乏具有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优秀教材。但从各个高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特点出发, 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培养定位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具有差异性。如交通行业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更加突出交通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特征, 若能结合行业及专业特点, 编写选用具有校本性的实用教材, 既可以实现通用函电英语教学特点, 更能够与学校相关实训实际操作相结合, 更好地将业务知识的学习、专业操作能力培养与英文函电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考核更加注重能力养成

教学考核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方式检验学生专业理论及实践应用能力水平。高职学校英文函电课程教学考核, 一方面应注重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考核内容不单纯是英文单词及格式规范, 更重要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力养成。如学生学习了一般合同原理, 学习了英文合同形式与内容, 考核可采用一份真实合同形式要求学生审核并修改错误。另一方面, 考核应与物流师职业资格中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对接, 使学生在学习中时刻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注职业岗位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要求及其变化, 提高学生的工学结合能力, 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 高职学校物流专业英文函电的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 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改革成效的取得要通过现有教学体系的调整不断总结经验, 同时还要通过教师自身的进修提高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摘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物流专业英语函电课程作为一门具有实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教学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更新, 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物流,函电,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刘辉.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定位问题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3) .

[2]楼前飞.物流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6, (10) .

[3]李红梅, 罗生芳.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

英文课程 篇9

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被认为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纳米科技已成为全世界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 对多个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1]。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和先导, 纳米材料的发展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 对开辟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进行知识创新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同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领域急需既有较高的英文水平, 又熟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全英文教学既适应国际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 使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上海市教委从2009年起开展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 旨在促进和形成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全英语教学课程, 发挥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2]。因此, 在这个大环境驱使下, 上海理工大学为本科生新开设专业选修课———《纳米材料学》全英文课程。

《纳米材料学》课程与其他发展相对成熟的课程相比, 具有涵盖范围广、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针对《纳米材料学》全英文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基本状况以及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认真思考了如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里重点讲述对该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二、教学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全英文教学是在一些非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教学形式, 具体是指在讲授课程、选用教材、辅导考核等教学环节中运用英语作为唯一的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国外语授课从中国现代大学出现时就有了, 并以清末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为典型代表。讲课方式的提法从“外语授课”过渡到“大学双语教学” (即中英文共用) , 再到现在部分高校实行的“全英授课”[3]。如果是英语专业课使用全英授课, 那么从心理上来讲, 学生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这样的授课方式的, 即使有些地方听不懂, 他们也愿意努力去听, 但是如果非英语专业课也用全英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除了客观上导致对该课程的“学科性”的忽视, 主观上还会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障碍, 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出现恐惧、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 通常英语亦非承担全英文教学课程教师的母语, 因此, 全英文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是挑战。针对全英文教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归纳如下。

(一) 全英文教学教师水平

开展全英语教学, 合格的全英语教学师资是先决条件。全英教学对教师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很高, 教师本人除了具有留学国外的经历和参与国外教学实践外, 还必须是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开阔的专业视野和全球意识, 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的国际化人才。参与全英语教学的教师, 除了精通外文教材和大量阅读与教材相关的外文资料外, 还需能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 有与学生进行深入语言交流的能力。此外, 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开阔专业视野, 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清楚什么是教学内容, 讲授方式最能被学生所接受;对全英文教学的观念要及时更新, 不可坚持“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 应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引导和激发学生;自觉坚持专业学习和培训, 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4]。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 孜孜不倦的学习, 积极进取, 开辟新教法, 掌握新知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随着教学经历的丰富, 教师对于全英文教学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加深, 并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二) 学生英语基础

学生作为全英文教学对象, 其外语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份调查试卷, 在第一堂课让学生用英文进行填写, 可以大致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和英语水平。另外, 要知道, 学生入校前大部分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公共英语教育, 英语口语及实际的交流能力明显不足,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 教师要学会理解、欣赏和鼓励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表扬学生的进步, 鼓励其继续努力。例如对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表示肯定, 并兴致勃勃地聆听, 学生讲完后鼓掌, 进行表扬, 教师的积极评价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进步, 认识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教师的赞赏[5], 教师不要吝啬赞扬和鼓励, 也不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错而责骂。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可以使学生鼓起勇气, 战胜困难, 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尽量避免对学生做出负面评价。另外, 我们认为全英文教学一定要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后进行, 这样能保证学生对英文原文内容不生涩, 便于进行对外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模式和方法

全英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英语讲解, 先期执行过程中发现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易溜号或者厌乏。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采用设问式的英语教学方法, 针对疑难点加以恰当的少许中文解释或讲授, 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小课题, 布置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在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科研实践。通过互动式教学, 使纳米材料的专业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和领悟, 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 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因此, 多样化模式教学对全英文教学而言相对效果较好。全英文教学相比母语教学更需要降低学习内容的抽象程度,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英文, 把深奥的专业知识口语化, 将直观的图片、影片等由多媒体课件整合在一起, 有序地呈现, 有助于降低全英文教学中学习的难度。我们在全英文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纳米材料的一些制备过程和应用实例, 将一些较复杂的制备工艺过程生动的展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运用英语, 在体味英语环境的同时深化专业知识。只有在学生听懂的基础上, 教师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三、教学内容的思考

纳米材料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内涵非常丰富。大多数的《纳米材料学》教材都是围绕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结构性能和表征方法、制备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功能纳米材料等内容编写的, 为的是让学生对当今比较热门的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认为, 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围绕但不局限于所选用的教材, 这一点在《纳米材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上体现的应该尤为突出[6]。纳米材料的世界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 即便是再权威的教材, 也没有办法一次性囊括这个领域所有的内容,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 实现教学内容的基础与前沿、稳定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力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例如, 在最后一章———特殊纳米材料, 教材里关于纳米碳材料方面的内容只有富勒烯和碳纳米管, 而今天, 教师在讲授纳米碳材料时, 除了富勒烯和碳纳米管这两种纳米碳材料外, 势必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讲授关于石墨烯的相关研究进展, 因为石墨烯是当今材料界等相关领域炙手可热的“超级明星”材料, 可在现有的众多教材中, 能够全面具体地阐述石墨烯的章节却并不多, 但这一点并不妨碍这种新材料成为授课中的宠儿。

四、考核方式的探索

纳米材料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且分散, 因此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向多样化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成绩最终由平时讨论得分、卷面得分、小论文得分和实践得分组成。为提高实践能力, 不断加大了实践学时, 全英文教学的实践过程是巩固和检验英语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纳米材料的性能、应用和最新进展等方面, 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主题检索相关英文文献, 阅读后写出英文的实践报告并作PPT进行课堂讲解, 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外语组织能力均有一定的要求。从最终提交报告和现场PPT报告中可以看出,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得到了一定的巩固。

五、结语

纳米材料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在《纳米材料学》教学内容上, 教师应与时俱进, 把最前沿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在全英文教学模式和方法上,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模式,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来生动的展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味英语环境的同时深化专业知识, 并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 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摘要: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本文从纳米材料的学科特点出发, 论述了开设《纳米材料学》全英文课程的目的, 探讨了该课程全英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考核方式亦进行探索与讨论。

关键词:纳米材料学,全英文教学,成效和经验

参考文献

[1]赵秀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4, (30) :12-17.

[2]张红, 陈峰, 孙济庆.上海高校全英语教学课程比较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7) :1-3.

[3]钱微.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语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2, (34) :320-324.

[4]宇丽, 唐明乔.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的一些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 2005, (6) :593-594.

[5]黄崇岭, 石丽荣.一项语言能力与培养模式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3, (35) :8.

英文课程 篇10

一、课程设计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 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思考、工作与交流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并得广泛重视。这种能力自然也就成为我国高层次财会人才参与竞争的一种有效工具。我国的教育机构、各类高等院校一直在思考如何顺应这种发展潮流, 推动各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学习来获取这种能力。全英教学就是基于这种背景的一种有益尝试。从暨南大学会计学系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来看, 所谓全英文教学绝非仅仅指课堂教学语言使用全英文就可以, 而是包括从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 都要做到真正的国际化。

(一) 课程目标

《会计学》是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探索和研究会计学的一些专门问题, 使学生对会计学问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有鉴于此, 课程的目标定位决不能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 还应该既注重理论探讨, 又强调实践运用;既讲授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 又探讨最新的学科前沿。只有设定这样的课程目标, 才能真正定位于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同时, 还应该立足中国独特制度环境与企业经营特点, 讲授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 这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可以最终走向国际化的精髓所在, 但也绝不是美国的《会计学》课堂在中国的重演。笔者认为《会计学》课程应该力求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1) 向学生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这是课程必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2) 在充分考虑“三基”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形成国际化的全局“会计观”。即让学生能从全球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 以国际视野看待会计系统在其中的地位、作用, 以及为实现这种价值, 会计系统应当采取的变化与变革、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 中国会计系统应该采取的变化与变革。 (3) 通过研讨相关学术文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以及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具体情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 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达到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 全英文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绝不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因此, 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实现了模块化设计, 将该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为不同等级的四大模块。不同模块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从教学内容上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和目标, 以保障达到国际化课程的水平。具体而言, 《会计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大模块:

(1) 基础模块。由于《会计学》全英文课程主要针对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 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通常参差不齐, 因此, 《会计学》课程先从基础模块开始让学生领略会计学, 以中国上市公司完整的年度报告为范例, 从“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这个根本问题入手, 进而讨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学科的主要分支、会计工作以及会计职业等主题, 从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总括的会计观;接下来再讲授最基本的会计技术———复式簿记原理, 其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通过会计循环的学习, 学生将初步了解复式簿记原理;在此基础上, 通过分析更加复杂的经济业务,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初步运用复式簿记原理。

(2) 要素模块。本模块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六大要素为主线, 分别研讨如何具体确认、计量、记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具体分析财务报告的编制原理与方法。这也是继基础模块之后的一个巩固性模块, 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原理背后的基本理论。当然, 在研讨的过程中, 既结合会计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 又结合实践中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演进与发展, 穿插了大量国内外的企业实际案例。

(3) 报表模块。财务报告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在财务报告编报的基础上, 本课程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 阐述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是一个提高性模块, 强调学生在学习前面两个模块的基础上, 分析大量国内外案例, 熟练运用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4) 综合案例分析模块。本课程以最后的一个大型综合案例作为最后的综合测试环节,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组织各个小组讨论和交叉点评。这是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综合运用与提高性模块, 也是保障本课程教学目标和理念实践的一个重要措施。四大模块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与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国际化

据相关调查发现, 我国高校目前仍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其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偏重、前沿性知识比重过少。在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主讲为主仍是主导的教学方式, 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纳。为了有效地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我校在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的建设中, 从教学方法上尝试了某些改革。

(一) 强调“学生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

由于《会计学》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 因此, 我校率先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全英文教学过程, 着手开展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教学改革。将教学过程按教学环节划分为四大模块, 相互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较好地实践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从基础模块到巩固性模块, 再到提升性模块, 最后是专门的案例分析模块, 始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 老师是倾听者,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 而且也适应来自不同专业、基础各异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这种模块的设计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定性分析, 又有定量分析;既有理论探讨, 又有实践运用;既有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 又结合了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

(二) 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

会计学科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而且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案例教学因此而成为一种深受青睐的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 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来考虑其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以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来看, 案例分析的比重逐步加大, 而且绝大部分案例是基于中国情景的实际案例。通过“情景导入”,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最后的综合案例分析模块, 学生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分组陈述和提问,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去探索某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 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 这种强调案例教学的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 强调“互动式”的科研教学化机制

为了改变当前很多研究生所反映的专业课程前沿性不足, 而基础性有余, 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任课老师将科研教学化, 并采用互动方式来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阅读最前沿的学术文献, 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就某个学术专题展开讨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 使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 强调基于“中国国情”的国际化教学

《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并不只限于语言的英文交流与沟通, 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国际视野, 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校侧重中西方实践发展的分析和比较, 力求通过这些学习打破物理课堂的约束, 让学生对国际和中国会计实践有一定的了解, 真正做到课堂的国际化, 而不是语言的国际化。强调立足本土, 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分析中国独特的问题, 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终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三、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

显然, 在继续推进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科研与论文等国际化的同时, 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制与技术来推进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 从而为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提供支撑, 最终增强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吸引力, 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国际化。为此, 我校已经或者正在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建设一个国际化的教学平台, 从而有效地支撑《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当然, 其他更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一)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导航平台

在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建设方面, 必须确保拥有一个有效的课前导航平台。学生在进入学习之前, 可以先看到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规划、学习建议、知识结构, 在清晰的导航下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每一章节上课之前, 教学管理部门会协助教师向学生提供本章节的学习资料如教学大纲、案例、电子课件、相关文献等, 学生在导航平台中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所提出的学习建议。这就从机制上保障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保障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也保障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这些措施也已经在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中得到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评价与反馈。

(二)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除了呈现出经过教学设计的学习模块之外, 还有大量的英文学习资源如相关的学习网站、案例、视音频资料、相关文献等。目前, 我校正在大力推进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课程模块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 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此外, 还将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 推出一些免费网络课程资源, 从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

四、结论

上述只是我校在长期探索硕士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中的一些措施和经验。这些措施和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如何以全英文教学为载体, 真正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宋配晶、陈红、胡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9期。

[2]于永生:《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3]杨夏:《会计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17期。

英文课程 篇11

【摘 要】本文以提升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教学的效果为目标,对“全英文教学时间和授课对象、渐进式课程设置、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和设计,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认同度出发,提出了包括“英语学习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掌握”、“考核和交流形式”、“学生综合建议”四个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价建议。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效果评价

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专业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因此,不少高校都在尝试不同形式的全英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然而,全英文教学涉及到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不应以牺牲专业知识和时间为代价,成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点缀和陪衬。因此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定位全英文教学、把握教学环节设计、评价全英文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为高校的全英文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实施方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教学环节设计要考虑的因素

(一)基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时间和授课对象选择

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全英文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不加选择的要求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接受全英文教学模式,往往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专业知识的吸纳大打折扣。这时可考虑按照学生英语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相对差异性进行班级划分,对具备较强知识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学生率先进行全英文课程授课,其它班级学生可以采用旁听形式逐步介入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的对象可以设定为大三以上的本科学生,这类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公共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英语四级以上的基础,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术语已经通过前面的必修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用英语理解专业知识,思考这些知识如何用英语表达,从而解决学生思维方式由汉语到英语的转变。

(二)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的渐进性

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一味强调全覆盖,课程设置应以专业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教学内容和学时的设计,以保障学生英文学习和思维的适应过程。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以选修课为主,正式授课前应更加注重课前辅助材料的学习以及授课过程中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鼓励其独立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原有知识形成举一反三能力,锻炼其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全英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承担全英文教学的师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土和“海归派”教师;二是海外专家及外籍客座教授。但是,海外专家全英文授课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并不适用于全英文教学的全面推广,必须通过校内教师的全程参与和学习提高来有力推动全英文教学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而华人学者通常具有国内学习的背景,便于结合我国外贸实践及中国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

二、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国际贸易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进行选择:

第一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介绍影响国际贸易的典型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报告和互联网资料。

第二部分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重点介绍传统贸易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等)和新贸易理论对于贸易基础、贸易所得与贸易模式的理论解释。

第三部分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了贸易成本、产业地理集中效应及生产的国际分工理论。

第四部分结合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详细分析了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等偶发性贸易措施以及上述贸易措施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第五部分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介绍了世界贸易组织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重点介绍了欧盟及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将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章节,建议安排方式如下表:

授课章节授课对象建议

学时

1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本/专科2

2 BASIC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本/专科2

3 BASIC CLASSIF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本/专科2

4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本/专科6

5 NEW TRADE THEORY本/专科4

本科2

7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本科2

8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本科2

9 TARIFFS本/专科4

10 NON-TARIFF MEASURES本/专科8

11 CONTINGENCY TRADE MEASURES本科6

12 GATT AND WTO本/专科2

13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本/专科2

总计:本科44学时,专科32学时

三、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国际贸易全英文授课的效果评价主要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掌握”、“书面考核和课堂交流”、“学生综合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英语学习能力提高”侧重从国际贸易专业英语学习和思维能力的角度判断全英文授课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专业知识掌握”从国际贸易课程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和国际前沿知识掌握方面考察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书面考核和课堂交流”用于对比分析在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面,学生更愿意采用书面模式还是课堂交流;“学生综合建议”用于了解学生对进一步开展英文授课的意向以及中文进行知识点辅助学习的合理性。

基于多年的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教学经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同全英文授课对于专业英语学习和思维能力有所提升;而相对书面考核而言,学生更愿意使用英文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直接交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先通过中文学习相关知识点,有助于英文授课的学习效果,并希望多开设英文课程进行学习。总的来说,渐进性全英文课程教学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千帆.高校全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4).

[2]来茂德.推进双语教学,适应教育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英文课程 篇12

1 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的组建。《植物纤维化学》课程遴选了4名具有长期科研或教学经历,职称各异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全英文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中3人具有2年以上国外留学经历,1人系从芬兰引进的师资博士后。4位教师的研究方向涉及植物细胞壁结构、植物细胞壁生物降解、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木质素结构与改性等,教学团队职称与研究方向分布基本合理。

在建设课程的初期,课程组及时编制了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对课程的内容、课时分配、知识要点和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了限定和要求。课程组负责人提出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国际性、实践性、前沿性激励学生;以轻松的教学氛围、严密的逻辑性吸引学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带动学生职业发展。教学各要素合理安排,有序布局,形成互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并推动积极主动的课外学习。课程教学的近期和远期理想的目标是能够达到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植物纤维化学知识,开阔科学视野,了解国际前沿;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专业文献,用英语可以进行初步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课程的教材建设是全英文课程建设的重点。阅读对比了Eero Sjstrm主编的《Wood Chemistry: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第二版,和Monico Ek主编的《Wood 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之后,课程组选定后者为课程教材,但是这本书是制浆化学丛书的第一卷,有些内容超出教学范围,于是,采用中国轻工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忠正教授主编的《植物纤维资源化学》作为辅助教材,选取了课程的大致教学内容与体系。在教学时,又加入了教师本人以及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同时在学校本科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了课程的相关材料。

课件是教师上课时最重要的材料,课程组4位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收集素材、制作课件。课件的内容编排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具体材料来自于英文教材、中文教材的翻译,以及相关领域中文学术期刊如《林产化学与工业》、《林业科学》、《化学学报》等,英文期刊如《Carbohydrate Polymer》、《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也有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收集的材料以及网络资源。为了更好的掌握新时期教育理念,课程组教师参加慕课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培训。

2 教学实践

全英文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学生的专业英文基础薄弱、理解和交流能力有限,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而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2,3,4,5]。因此,课程组在课程建设之初就拟定了一些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首先,课堂上,前10个课时采用双语到全英文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课堂外鼓励学生看视频录像训练听力和发音,多听多看英文教学录像,浏览相关学术英文网站。建立植物纤维化学英文教学QQ、微信群,以英文交流会话的方式帮助学生融入英语学习的氛围。其次,网上英文授课录像资料的引入共享。使用了多种视频教学方式,部分内容在课堂上播放以帮助教学,更多的教学视频作为学生自学、复习的参考。最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节课程教学开始前,引入课堂测试5分钟。测试的形式以师生问答为主,内容涵盖词汇,短语,专业知识等,计入平时成绩,保证学生在掌握前期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教学内容。同时设置学生参与讲课环节。本着自愿的原则,每次课给同学5分钟上讲台讲课的机会,教学内容可以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自己挑选与课程相关的内容,热点问题,但必须采用英语讲述。

在课程准备过程中,赴兄弟院校调研林产化工专业全英文课程建设情况及《植物纤维化学》课程教学情况,了解到其他院校在本科阶段尚未开设《植物纤维化学》全英文课程,在硕士阶段有部分院校开设双语课程。在没有实例参考的情况下,课程组在开课后,在听课学生中发放问卷调研教学效果,征求改进建议,并邀请本专业教师、研究生随堂听课提出建议,在第一轮授课结束后,按照学生反馈与专家建议完成了课程大纲、PPT等授课资料的改进,同时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组织、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准备进入第二轮授课。

3 思考

教材建设是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的难点。课程组选择教材时发现,国内外没有适宜于林产化工专业的《植物纤维化学》英文教材。国外将植物纤维化学的内容归于木材化学或者造纸化学,仅有的几本教材与国内体系差异很大,涉及大量木材和造纸工艺的内容,不适用本专业教学。而且教材老化,多为20年前出版。近期出版的相关书籍没有教材,只有专业参考书籍。课程组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专业书籍为主要教材,选取部分书章节为教学内容,添加了大量中文教材内容以及其他素材。但是对于学生学习造成一定困难,课程组采取PPT共享,原始材料共享的办法帮助学生理清内容脉络,掌握细节。英文教材的缺少和内容体系的错位给英文教材建设带来很大难度,编写英文教材对国内教师来讲从经费、精力、水平上都有很高要求,需要长期积累。

提高学生英文水平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全英文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英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面向普通本科学生的全英文教学中英文的交流不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开课初期,很多学生对专业词汇甚至常用英语口语的掌握较差,导致对教学内容不理解,反应慢,沟通困难。课程组利用10个课时从双语逐渐过渡到全英文,帮助学生度过不应期,但是拖延了课程进度。普通本科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较差是面向普通本科生的全英文教学长期面临的问题,也会长期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问题最大的是课堂的英文理解和交流问题较大,这方面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会有所改善。

集中授课可能会改善全英文课程教学效果。我校目前对面向普通本科生的全英文课程和普通课程同时排课,一星期4课时,延续时间较长。学生遗忘现象明显,不利于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学校暑期聘请外教授课的暑期全英文课程集中在2星期授课,教学效果较好。如果能够借鉴暑期课程的排课方式集中授课,可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应当可以改善学生的遗忘问题,同时利于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新的排课方式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

4 结语

全英文课程建设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改进,相信《植物纤维化学》全英文课程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引领我校林产化工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持续发展,在学生学业、职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经过组建教学团队、理清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建设教材、丰富教学手段、选用合适的教学组织模式等完成了《植物纤维化学》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经过课程考核和师生评价,认为课程建设基本达到了设定目标。通过总结思考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认为教材、口语能力和课程安排是现阶段影响全英文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英文教材建设,提高学生英文水平,集中授课是提高全英文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植物纤维化学,林产化工

参考文献

[1]杨淑蕙.植物纤维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2]严国兵,Arun Jyoti Borah.有机化学课程全英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4,42(23):220-221.

[3]杨勇.在省属本科院校全英文讲授基础有机化学的启示[J].广东化工,2014,41(24):120-121.

[4]张安琪,郑耿锋.互动式教学在普通化学全英文授课中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5(01):49-52.

上一篇:问题探究式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