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内容

2024-06-20

英文内容(共4篇)

英文内容 篇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 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

方科协组成, 组织系统横向跨越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 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1]。中国科协网成立于1998 年, 担负着中国科协政务信息采集和新闻宣传的双重任务, 是下属团体和一般公众了解科协资讯的渠道和平台。

中国科协网英文版成立于2007 年, 一直以来为中国科协在使用英语人群公共形象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中国科协与国际科技界进行交往的主要渠道之一, 对外传递着中国科协在组织结构、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科技期刊与科学传播5 个方面工作进展的最新消息。

为更好地宣传中国科协在2015 年的工作重点, 营造崭新国际形象, 年初, 中国科协网英文版实行了全面改版。本论文从新版栏目内容进行分析, 并展开进一步思考, 为理清思路、推进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 栏目内容

英文版共设有7 个一级栏目, 包括:关于中国科协 (About Us) 、 中国重要学术团体 (Societies Affiliated to CAST) 、中国学科发展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学术期刊 (S&T Journals) 、科学传播 (Science Communication) 、国际合作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与最近新闻 (Latest News) , 从组织结构、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科技期刊与科学传播5 个方面真实、客观地对外宣传了中国科协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1.1 组织结构

英文版介绍了中国科协的历史沿革。作为新中国的原始股,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当时全国主要科技组织齐聚一堂, 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筹备会议, 接受号召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之后的1950 年, 两个新的全国性组织“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 (简称全国科联, All-China Fede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Societies) 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简称全国科普, All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成立。1958 年9 月, 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组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英文版介绍了中国科协的网络型组织体系。作为中国最大的全国性科技工作者组织, 中国科协通过其所属的204 个重要科技社团 (即全国学会) 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 (即地方科协) , 同千百万中国科技工作者保持紧密联系, 并进而起到联系科技工作者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科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成员, 它同全国政治团体和其他社会团体一起, 共同参与政治咨商、政策制定和民主监督等国家事务。英文版与中国科协所属204 个全国学会建立链接, 其中中国科协业务主管的全国学会189 个, 中国科协团体会员184 个, 中国科协团体会员中, 理科学会42 个, 工科学会70 个, 农科学会15 个, 医科学会26 个, 交叉学科学会31 个。

英文版介绍了中国科协的领导体制。中国科协属中直系统, 由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 中央政治局一位领导同志代表中央分管科协工作, 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分工联系科协工作, 中央书记处每年听取科协工作汇报。中国科协最高领导机构是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及由其选举产生的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一次, 常务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会议一次。目前全委会主席是韩启德教授。常委会设置学术交流与学会发展专门委员会、科学技术普及专门委员会等14 个专门委员会, 常委会下设书记处负责中国科协的日常工作, 目前书记处第一书记是尚勇博士。

英文版介绍了中国科协的主要工作。中国科协通过其所属机构, 依照国家科技发展策略, 组织和鼓励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科学传播、科技咨询和其他活动, 加速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 表达科技工作者的声音, 并坚定地捍卫他们的合法权利。并同世界许多国家的科技组织保持合作关系, 作为中国科技团体的代表, 是国际科学理事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简称ICSU)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 (World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s, 简称WFEO) 等许多其他国际科技组织的成员。2004 年, 中国科协被授予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咨商地位。英文版积极报道了中国科协参与国际科技组织活动的新闻, 例如:第五届国际科联协调委员会全体会议举行 (The fifth ICSUChina plenary meeting held in Beijing) 、张勤会见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 (Zhang Qin meets with WFEO president) 、中国科协代表团在巴黎商讨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事宜 (CAST delegation meeticerned Parties in Paris) 等。

1.2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的立会之本, “学术贵在创新, 创新重在交流”[3], 通过学术交流活动, 最终可以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流, 推动学术思想的交融, 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率,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技迅速发展, 与国际科技界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 强调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 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空前重视, 科技社团重任当肩, 全国学会牵头组织召开学术会议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

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每年组织召开上千个国际科技会议。通过参与这些学术会议, 我国科技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现状、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加强同他国科技社团的交流与合作,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提升传播能力。这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彰显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同时, 还为他们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推动协同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英文版对学会参与或主办的学术会议进行了积极报道, 例如中国抗癌协会代表团出席2014 年世界抗癌大会 (The Delegation of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attended2014 World Cancer Congress) 、2015 青岛国际脱盐大会召开 (2015 Qingda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alination and Water Reuse held) 、 学术沙龙聚焦超导材料 (Academic salon focuses on metamaterials) 等。

同时, 中国科协2015 年主推的“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也是由专业学会牵头, 发挥自身组织优势, 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学科领域专家资源, 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或者国内学术会议的形式, 开展对接式科技咨询, 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与难题, 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 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生力军作用。英文版报道了相关系列新闻:例如: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积极主动开展助力工程对接 (CAST local branches and member societies join hands for CONTRID) 、中国科协与福建省签署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合作协议 (CAST and Fujian sign agreement to accelerat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家对接活动在苏州举行 (Experts-enterprises matching activity held in Suzhou) 等, 使海外读者了解到学术会议科协特色化的延伸的相关讯息:通过科技社团, 在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之间搭桥连线。

此外, 2015年11月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 (World Robot Conference 2015) 是本年度科协工作的一个重点, 届时将邀请世界一流科学家、研究机构、企业参会, 促进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合作, 吸引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向国内集聚, 推动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共同体。英文版追踪报道了科协领导为此次大会所作出的努力, 例如:尚勇会见机器人研究领域专家 (Shang Yong meets with robotics expert) 、张勤会见日本工学会会长佐藤顺一 (Zhang Qin meets with president of Japan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Societies) 等。同时, 英文版链接了世界机器人大会专题, 介绍了大会的三个重要活动安排:世界机器人论坛 (World Forum on Robot 2015) 、世界机器人博览会 (World Robot Exhibition 2015) 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 (World Adolescent Robot Contest2015) , 以及会议进展相关新闻等。

1.3 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研究是“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科的建设、发展水平, 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广度, 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原始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总结学科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发展特点, 把握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趋势, 对促进学科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学术纲领和学术制度、建设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全国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学科发展报告凝聚科技共同体的集体智慧, 梳理相关学科的重大成果、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等, 分析相关学科的发展特点、学术影响、文化特征, 探究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态势。全国200 余个学会及其支撑单位、所属会员, 为学科发展年度研究报告提供案例、数据, 接受问卷抽样调查。截至2013 年, 中国科协先后组织104 个学会开展了188 次相关学科的发展研究, 编辑出版系列学科发展报告155 卷, 发行30 余万册, 先后有1.3万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学科发展研究, 有7000 多位专家执笔撰写学科发展报告[4]。

2012 ~ 2013 年度学科发展研究, 主要涉及我国化学、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青藏高原研究、运筹学、晶体学、机械工程、电器工程、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道路工程、航空科学技术、航天科学技术、兵器科学技术、冶金工程技术、纺织科学技术、食品科学技术、照明科学与技术、体视学、基础农学、植物保护学、草业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全科医学等30 个学科近年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最新进展, 以此探讨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 分析学科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提出促进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中国学科发展报告因涉及学科众多、内容丰富、研究深入、信息权威, 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极其鲜明的学术风格、学科文化, 不仅得到我国科技界的关注, 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也逐步被国外主要学术机构、研究机构所关注, 成为科研课题立项、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以及国内外众多知名图书馆的馆藏资料, 显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逐渐成为中国科协的知名学术品牌。

中国科协网英文版在学科发展报告中选择研究基础扎实、 同国外接轨探讨较多的30 个学科发展报告的英文版上传, 它们分别是:照明科学与技术 (Ligh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食品科学与技术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纺织科学与技术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冶金工程技术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电子与信息科学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电气工程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制图学 (Graphics) 、 控制科学与工程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结晶学 (Crystallography) 、 工程热物理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青藏高原研究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管理科学与工程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心理学 (Psychology) 、 植物生物学 (Plant Biology)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 植物科学 (Plant Science) 、地理 (Geography) 、 化学 (Chemistry) 、 人体解剖学、 历史与胚胎学 (Human Anatomy, History and Embryology) 、 全科医学 (General Practice) 、 高能材料 (Energetic Materials) 、 空间科学与技术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航空科学与技术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草业科学 (Pratacultural Science) 、 植物保护 (Plant Protection) 、基础农学 (Basic Agronomy) 、公路工程 (Highway Engineering) 、体视学 (Stereology) 。

1.4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而评价期刊是否达到世界水平的第一特征是以英语作为出版语言。

据统计,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数量4900 余种[5], 其中英文科技期刊为244 种, 出版地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杭州等科技、经济、人力资源等实力较强的城市, 其中在北京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合计达到151 种, 占全国英文科技期刊总量的一半以上[6]。同时,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中98 种是由主办主管单位自主出版的, 占比40% ;146 种是采用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共同出版或国际发行的, 占比60%[7]。我国影响因子排名前10 位的期刊中, 有6 种直接由国外出版商出版发行[8], 其余4 种也都同国外出版商联合出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合作[9]。

这一数据背后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缺乏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体现良好竞争优势的顶级英文科技期刊, 作者只能选择优稿外投;原因之二在于国内缺乏成熟完善的的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期刊只能选择借鸡孵卵, 使用国外数字出版平台。这种情况导致国内作者刊登的优秀科技成果只能出现在国外出版集团的数据库中, 进而产生严重的科技资源外流。据统计, 2012 年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 收录的176个学科领域中高影响力期刊论文总数中, 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为4020 篇, 其中80% 的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与国外数据库中[10]。

在这种情况下, 改变我国优秀稿源外流现状、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从2012 年开始, 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Project for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a STM Journals, 简称PIIJ) , 该计划是首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英文科技期刊项目, 通过项目引导、以奖促建的方式, 第一步力争到“十二五”末, 引导一批学术质量高、重要学科领域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因子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Factor, 简称JCR Factor) 进入学科Q1、Q2 区, 创办一批代表我国前沿学科、优势学科, 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第二步力争到2020 年, 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群, 使我国一批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3 年, “PIIJ计划”设置A、B、C、D4 个奖励类别。A、B、C类依次资助期刊冲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成为国际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以及成为国家化英文科技期刊, 而D类则是面向新创办的期刊, 目标是尽快进入SCI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 成为国际化科技期刊。每个类别连续资助3 年, 其中A、B、C3 个类别每年资助金额分别为200 万元、100 万元和50 万元, D类在获得刊号后, 一次性支持50 万元[11]。

经过专家严格评审, 2013 年最终由76 个英文期刊获得计划支持, 计划年度累计支持金额达6100 万元。2014年, PIIJ计划进行了新增项目评审和递补项目确定, 共14 种新增项目入选[12]。

PIIJ计划的实施与不断推进提高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减少了我国学术论文外流现象, 推动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 助益于期刊多元化出版道路的探索, 为增强中国国际科学话语主动权、促进学术生态“区域圈”建设、争取科技期刊市场份额做出贡献, 有利于新的科技观点的交流与传播。

中国科协网为PIIJ计划制作英文专题, 设置关于PIIJ (About PIIJ) 、大事记 (Events) 、新闻 (News) 和项目资助期刊一览 (Journals in PIIJ) 4 个一级栏目, 跟进介绍项目进展, 链接全部获奖期刊主页, 宣传项目阶段性成果,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树立了我国科技强国的地位和形象。

1.5 科学传播

除了学术交流、学科发展和科技期刊工作之外, 科普工作无疑是中国科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科协科普机构包括机关职能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直属单位有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农技中心、科普出版社等。中国科协所属204 个全国学会中, 半数以上的学会设有科普专委会或科普部。各省科协有科普部和科技馆、青少年科技中心等单位。95% 以上的地、80% 以上的县有独立建制的科协, 主要开展科普工作。《中国科普统计 (2012 年版) 》显示, 全国科协系统科普人员46.62 万人, 占全国总数的24%[13]。中国科协网英文版主要介绍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the National Action Plan of Scientific Literacy for All Chinese Citizens) 、全国科普日 (the Na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ay) 、 青少年科普 (Science Communication for Youth and Children) 和科普研究 (Scien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 项工作。

2006 年2 月, 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年) 》, 使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了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为对“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2011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 年) 》。《纲要》实施以来, 成效显著, 科学素质工作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 科学素质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科学素质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纲要》实施主体活动覆盖面日益扩大, 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为3.27%, 比2005 年的1.60% 提高1.67 个百分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到2015 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14]。

全国科普日是全国公众的科学节日, 由中国科协牵头, 联合有关部委共同组织, 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是在全国范围内直接面向公众开展的群众性、公益性大型品牌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自2003 年开始实施, 选定每年9 月的第3 个公休日开展活动。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 组织开展展览、体验、互动、游戏、表演以及科技游园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不断加强公众与科技人员的交流, 让公众走近科技创新, 感受科学魅力, 理解科学思想, 以弘扬科学精神, 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截止2014 年, 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举办11 届, 累计举办科普活动4 万多项, 直接参与活动的公众数量超过8 亿人次。

组织和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是中国科协科学普及工作的重点之一。早在1978 年, 中国科协就建立了青少年科技中心 (the Children and Youth Science Center, CYSC) , 负责以青少年为目标人群的科学普及活动。省级科协也建立相同的组织机构行使同样的职能。青少年科技中心致力于通过科学教育项目和公共事件使公众参与到科技之中, 并鼓励青年一代的创新。它同省级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技馆和科技教育中心一同构造全国范围非正式科学教育网络。中国科协网英文版介绍了青年科学人才计划 (Young Science Talent Program) 、 明日小小科学家 (Award for Little Scientist of Tomorrow)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China Adolesc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test, CASTIC)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China Adolescent Robot Competition) 、全国青少年科学营 (National Youth Science Camp) 、宇宙梦想 (Dream into the Universe) 、馆校结合 (Bridging Science Museum with Schools) 等十余个青少年科技中心主推的项目活动。

谈及中国科协的科普研究工作, 就必须提到中国科普研究所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RISP) , 它是在1980 年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发起建立的。自从建立伊始, 中国科普研究所就在中国科普理论和应用研究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中国科协科技普及工作及国家科普相关政策制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 中国科普研究所承接的研究项目包括:科技的公众传播:内容、渠道、目标人群和机制;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检测和分析;科普资源的调查和理论研究;中外科普作品和科普作家;非正式科技教育理论研究;大众传媒中科技比重研究。中国科普研究所同美、英、日、韩、欧盟的不同组织保持合作伙伴关系, 并在一些国际组织中非常活跃。

2 启示

1) 作为外宣网站, 中国科协网英文版主要受众是海外读者, 他们希望通过网站来了解中国科协生动真实的情况。中国科协网英文版理应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采用客观真实的文字内容和富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 以新闻报道和专题栏目的形式, 宣传中国科协——中国最大的科技工作者的群团组织在组织结构、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科技期刊和科学传播5 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

2) 作为外宣网站的编辑, 理应不断深入理解和解读科协工作的要点、亮点及与国外衔接的接触点, 建设科协系统内部媒体生态圈, 做好调研和策划工作, 盘活素材存量, 不断采编加工, 丰富网站内容, 书写有新意, 概括有高度, 才能真正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度, 提高网站点击率。这要求网站编辑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 拓展视野, 积极探寻网站生存与发展之道。

3) 作为外宣网站的决策者, 应当认识到在世界范围内,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操作系统”的大环境之下, 只有将中国科协的资源、能力和品牌嵌入互联网架构之上, 以互联网的逻辑和机制整合运行起来, 我们才能变自己同世界各国科技组织的“弱链接”为“强连接”, 整合无限资源与可能, 使自身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摘要: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 对中国科协网英文版在组织结构、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科技期刊和科学传播五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 为内容选择和安排找到合理化依据。并在英文版在外宣内容定位、网站内容丰富、编辑工作开展、目标受众吸引和国际合作方面做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科协网英文版,栏目内容,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v Xx NBWr5BE8m9Rocp ZSAlg SQJL7i3g W3e Mhq Akn4m Vq D N4sv9If NDo E4G5Ad Km IOU3Nr HGPe2pd5IXr KLTpn K.

[2]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B/OL].http://english.cast.org.cn/n1181872/n1257426/16297382.html.

[3]王姝力.加强我国学术交流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学会, 2015 (3) :47-54.

[4]2012-2013年学科进展研究发布[EB/OL].[2014-04-01].http://zt.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105056/n1108887/n15508213/15513469.html.

[5][7]胡永近, 刘睿.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现状及发展思考[J].编辑之友, 2015 (6) :31-34.

[6]仲西瑶, 步召德.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 :299.

[8]刘钊.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研究现状和路径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 (24) :145.

[9]李楠.我国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分析——以生物学领域SCI期刊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29) :103, 74.

[10][11][12]王丽娜.国家举力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J].科技导报, 2015, 33 (13) :11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 1.

[14]张超, 任磊, 何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度解读[J].中国科技论坛, 2013 (7) :112-128.

英文内容 篇2

本文是由范文工作室上传的:英语书信的基本常识。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由之前英语常用应用文的分类来看,基本上我们接触的常用应用文主要是书信类。书信的具体写法格式,中文同英文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了解英文书信的一些常识性东西是十分必要的。

(一)英文书信内容的组成部分英文书信不论是商业信、社交信或朋友间的通信,依据习惯,大体都有六部分组成。即:信头(heading)信内地址(inside address)称呼(salutation)正文(body)结尾语(complimentary close)签名(signature)1.信头(heading)英语书信的信头包括发信人的地址和发信的具体日期两部分。

信头放在信纸的右上角,一般分行写出。要先写发信人地址,再写发信的日期。写发信地址时依据从小到大的原则,即:先写门牌号码、街道名或路名,再写区(县)及所在市名称,然后是省或州、郡名称,最后再写上国家的名称。日期的顺序是先写月份再写哪一日然后是年份。需写邮政编码,邮政编码写在城市名称后边,用逗号隔开。信头不能越过信纸中间而写到信纸的左上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在写地址时,第一行写门牌号和街名,第二行写地区名,第三行是日期。一般信头每行末不用标点符号,但每行中间应用的标点不可少,城区名和邮政编码之间,日月和年份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信头一般不要写得太高,信头的上面要留些空白。信头的书写格式有两种:并列式和斜列式。所谓并列式是指信头各行开头上下排列整齐。而所谓斜列式是下一行开头较上一行的开头向右移一至两个字母的位置。如:并列式:6P Park Ave.New York; NY 11215, U.S.A.December 1, 斜列式:6P Park AVe.New york, NY 11215, U.S.ADecember 1, 19932.信内地址(inside address)信内地址包括收信人的姓名称呼和地址两部分。社交的私人信件信内地址是省略的。信内地址的位置位于信头的左下方,它的开始行低于信头的结尾行,位于信纸中央的左边。信内地址先写收信人的头衔和姓名,再写地址,地址排列次序同信头一样。

信内地址的书写格式也有两种:并列式和斜列式。一般来讲,信头和信内地址所用的格式总是保持一致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与信头一样。

关于信内地址对收信人的头衔和姓名的称呼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无职称的男子用Mr.(加姓)已婚的女子用Mrs.(加女子丈夫的姓)未婚的女子用Miss婚姻状况不明的女子用MS.博士或医生用Dr.(Doctor)有教授职称的用Prof.(Professor)总经理、校长、会长、总统用Pres.(President)

3.称呼(salutation)称呼是对收信人的尊称语,自成一行,与信内地址上下排齐。在美国用“My Dear”比用“D ear”还要客气,而英国的用法恰巧相反。对于一个陌生的人通信一般用“Dear Sir”或“D ear Madam”。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称呼后面用逗号。4.正文(body)正文是书信的`核心部分。

正文的写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正文从低于称呼一至二行处写起,每段第一行向内缩进约五个字母,转行顶格。正文 也采用并列式的写法,即每行都顶格,但段与段之间中间要空出两三行表示分段。

(2)对于非正式的书信,除客气外,没有什么一定的规则。但究竟怎样的措辞,也应事先 想好。

(3)对于非常正式的书信,要知道开头句是很重要的。另外,信的内容中的每个段落 ,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这样看信的人可以清楚、明白你所要表达的内容。为了表达的清楚,还要尽可能地用短句,少用长句、难句。段落也宜短不宜长,尤其开头和结尾两段更应简短。

(4)潦草的字同不整洁的衣服一样不雅观,书写一定要整齐规范。拼写也不能出现错误。 对拿不准的词一定要求助于字典。

(5)凡正式的书信,我们应将该信的全部内容写在一张信纸上。若一张不够,可用同样质 地大小的信纸继续书写,但若仅多出一两行则设法排得紧些放在一张上,或平均分为两页也好。信要写得美观大方。(6)正式的书信,词语要庄重,决不可用俗语和省笔字。5.结尾语(complimentary close)结尾语就是结尾的客套语。一般写于正文下空一两行后,从信纸中央处起笔写,第一个字母大写,末尾用逗号。结尾语措辞的变化依据情况而定,通常有以下几种:

(1)写给单位、团体或不相识的人的信用:Yours (very) truly,(Very) Truly yoursYours (very) faithfully,(Very) Faithfully yours,

(2) 写给尊长上级的信可用:Yours (very )respectfully,Yours (very )obediently,Yours gratefully,Yours appreciatively,也可以将Yours 放在后面。

(3)写给熟人或朋友的信可用:Yours,Yours ever,Yours fraternally,Yours cordially,Yours devotedly,也可以将Yours 放在后面。

(4)给亲戚或密友的信可用:Yours,Yours ever,Yours affectionately,Yours devoted friend,Lovingly yours, Yours loving son (father,mother,nephew……),以上各种情况 yours 无论放在前面或是放在后面都行,但不可缩写或省去。6.签名(signature)签名是在结尾客套语的下面,稍偏于右,这样末一个字可以接近空白而和上面的正文一样齐。签名当用蓝钢笔或圆珠笔,不能用打字机打。签名上面可以用打字机打出所在公司单位名称,下面也可打出职位。写信人为女性,则可在署名前用括号注明Mrs.或Miss。签名的格式不能常变换。如一封签G·Smith,另一封签George Smith,第三封用G·B·Smit h。男子签字前不可用Mr.、Prof.或Dr.字样。

(二)英文书信信封的写法(superscription)英文书信信封的写法同中文也不一样。具体来讲,英文书信应这样安排信封内容。

1.寄信人姓名地址写在信封的左上角。 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写在信封中间靠下或靠右地方。姓名要单独成行。姓名地址的写法同信头(heading)和信内地址inside address)一样。所用格式(并列式或斜列式)也同信内的安排一致。注意写上邮政编码。

2.信封左下角可以写些说明语。如写上General Delivery(平信)、Registered(挂号 信)、Express(快件)、Air mail(航空)、Personal(亲启)、Please Forward(请较交)、Prin ted Matter(印刷品)、Book Post(图书邮件)、Manuscripts(稿件)、Photos Enclosed(内有照片)、Top Secret(绝密件)等。

3.若信封通过邮局寄给第三者转交给收信人,则需在收信人的姓名下面写明转交人的姓名,并在前面加上c/o(care of)。如:Mr.Thomas GreenC/O Mr.William Scott101 St.Lawrence Ave.Montreal 18,Canada。

英文内容 篇3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is a proficiency test designed for English majors,and is gaining popularity from universities across China as a means of accessing English majors’competence of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ng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nd-8 interpretation took its first step in April,2003,including 1486 test-takers from 10 universities in total.In December,2003,3896 test-takers from 30 universities were involved.(Wen Qiufang,2005)After the year of 2004,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became more and more mature.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oretical studies of validity

According to L.F.Bachman,test validity is regarded as the extent to which a test measures what it is intended to measure(Zou Shen,1997)As to the definition of validity,it refers to the agreement between a test score and the quality it is believed to measure.In addition,validity of language tests is available to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such as face validity,content validity,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and construct validity,etc.Content validity involves the careful definition of the domain of behaviors to be measured by the test and the logical design of items to cover all the important areas of the domain.The purpose of a content validity is to assess whether the items adequately represents a performance domain or construct of specific interest.Therefore,content validity is more direct to show whether validity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is high or low.

Content validity is defined as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ested contents and the abundance of sampling adequacy.There are three criteria for measuring content validity.The three criteria of estimating content validity is that whether the tested contents are relevant to the testing objective,whether they are representative and whether they are adaptable to the test-takers(Zou Shen1997).That is to say,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three criteria of content validity will be of much help to give a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content validity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2.2 Theoretical studies of interpretation testing

Interpretation testing has the features of being unstable,momentary and temporary(Xu Haiming,2006).Therefore,the testing for interpretation is hard to imple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competence of a foreign language.In 1960’s,Robert Lado,a famous linguist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xpert,stated that“Speaking of competence of foreign language,the most valuable one was oral English undoubtedly”.(Wen Qiufang,2005)However,the testing of speaking foreign language was progressing most slowly.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ation testing is slow all over the world,so does in China.In China,interpretation testing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more communication with foreigners.Xu Haiming is a famous linguist in China.In hi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in our country,he points out that one of the reason why interpretation testing develop so slow in China is that testing validity is difficult to ensure.Nowadays,there still exist some shortages in oral testing of TEM-4 and Band-8.Many studies have been researched by the language scholars,but the difficulty of interpretation testing is still hard to overcome.

3 Content Validity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3.1 Relevance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Interpretation course is a course of basic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English set for English majors.Through instruction with fundamental interpretation theories,background knowledge,and trained with basic techniques of interpretation,students can possess the ability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on certain topics,learn to use the techniques of memory-training,paraphrasing,note-taking and public-speaking,and acquire the ability of yielding accurate and fluent English--Chinese vs.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new syllabus,2000)This ability is what Band-8Interpretation Test is going to test and the standard of new syllabus demands for.Therefore,the English majors should be capable of communicating with foreigners fluently and decently,and can present their own opinions on an event systematically,profoundly and consistently.The requirement of interpretation is that the test-takers who pass the test are able to interpret in formal foreign affairs.(Wen Qiufang,2002)

As relevance means that the chosen materials should be confined in the fixed scopes,the tested contents are not allowed to be irrelevant to the syllabus and the contents of students’courses.If the tested contents are restricted to the field of oral English,the capacity of interpretation can not be reflected completely as the scopes are too large.Therefore,the contents of interpretation test should be of interpretation.In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the first task is to interpret English into Chinese,and the second task is the interpret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copes of the tested contents are definite and consequently high relevance are well presented in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3.2 Representativeness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High representativeness demands for the extensive cover of the chosen materials and avoidance of focusing on some certain topics after the guarantee of relevance.According to the syllabus issued in 2000,the topics of the tested contents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foreign affairs.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apers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and finds that the topics of the tested contents a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eeches on formal occasions,including conferences and banquets.The author classifies the contents as enterprise introductions,publicity or opening-up ceremony speeches(2004,2006,2007,2008,2010),political speeches of foreign affairs(2004,2005),address in business banquet(2005),welcome address(2006),speech in academic conference(2007),farewell speech(2008),acknowledgement(2009),and speeches in press conferences(2009,2010).It can be seen that all these speeches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current affairs or show profound depth of culture,which means that the cover of the chosen topics is pretty extensive.In addition,the students are interpreting the emulated occasions on one hand,and are being inculcated with the awareness of current affair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analysis abov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is very representative of interpretation.Therefore,since the relevance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has been proved to be appropriate,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is also insured from the above analysis.

3.3 Authenticity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Apart from relevance and representativeness,authenticity is another important parameter to evaluate the content validity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In the test of interpretation,authenticity is to measure whether the tested contents are really of high content validity,which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content validity.Authenticity,claimed by Bachman,also refers to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emulation in the test content and the degree of correspondence in a given language test and a target-use task.(Zou Shen,Yang Renming,2005)The higher the emulation is,the better authenticity will be.For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a communicative situation as the context,authenticity is the rule to follow in conducting interpreting tests.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testing,there are two groups represented by Bachman and Palmer.Although,they both hold that authenticity is viewed as the degree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 given language task and a target-use task.Bachman tends to apply the“real-life”approach to demonstrate authenticity.This method can be achieved by designing a test which can emulate the practical language-used occasions.

In the field of oral English tests,the approach of“real-life”is extensively used,such as in the oral interviews when applying for a job.In addition,the oral English tests of CET-4 and CET-6also adopt this approach on the whole.(Zou Shen,Yang Ren ming,2005)This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in the tests of interpretation,too.According to the paper analysis in 3.2,the contents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are the speeches of formal occasions such as conferences and banquets,which are the same to what happens in the real life.Therefore,the emulated occasions are suitable to maintain the authenticity.

4 Suggestions for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Even though the content validity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is high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analysis,there are also other shortages and problems since the demand for interpreters’competence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Therefore,the contents of interpretation should go along with the society’s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demand.In addition,the tested contents should promise to be adaptable to most students’acceptance,which means tha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should not be too hard or too easy.

As to the topics of the tested contents,most of the topics are appropriat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in 3.2.Therefore,these topics should remain,such as the speeches in enterprise introductions,press conferences and so forth.However,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formal occasion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materials of interpretation test in our real life,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politics,economics,culture and public welfares.Hence,the paper designers should enlarge the scopes of contents to make the Band-8Interpretation Test be of higher representativeness.

5 Conclusion

This thesis presents a study on the aspect of content validity of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by analyzing interpretation sections of the papers in light of validity theories and some scholars’studies on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As the demonstration of content validit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tested contents in the parts abov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Band-8 Interpretation Test is of high content validity.

摘要:专八口译测试是一项针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考试,测试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为了更加有效地评估英语学习者的口译能力和口译水平,必须确保该项考试的内容效度。该文将对历年来专八口试的考题进行全面分析,基于效度理论中的相关性、代表性、真实性研究理论,对专八口试的内容效度进行研究,并给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希望对大学英语口译课程的教与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专业八级,口译考试,内容效度

参考文献

[1]Bachman 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 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2]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

[3]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New Syllabus)[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文秋芳,吴克明,王文宇,等.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的可行性研究[J].外语界,2002(4).

[5]文秋芳,王文宇,周丹丹,等.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体系的研究与实施[J].外语界,2005(5).

[6]徐海铭,徐忠明.我国英语专业口语测试现状的理论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邹申.TEM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邹申,杨任明.简明英语测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英文简历写作:工作内容 篇4

在英文简历写作时,怎样写工作内容呢,相关的介绍在下面:

工作内容

Ⅰ要用点句(bullet point),避免用大段文字。

Ⅱ点句的长度以一行为宜,最多不要超过两行;句数以三到五句为佳,最多不超过八句。

Ⅲ点句以动词开始。目前的工作用一般现在时,以前工作用过去时

Ⅳ主要职责与主要成就,初级工作以及开创性不强的工作把主要职责放在前面,而较高级或开创性较强的工作则应把主要成就写在前面。

Ⅴ工作成就要数字化,精确化,避免使用many, a lot of, some, several等模糊的词汇,应尽量使用具体的数字,到底管理了多少人,销售额是多少等等。

上一篇:短波电台下一篇:制作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