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有效应用

2024-06-20

制作有效应用(精选7篇)

制作有效应用 篇1

摘要:多媒体课件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它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教学环境的构建工具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特点, 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运用何种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有效性,行为主义,建构主义

一、行为主义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应用分析

1. 强化原则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学习者在学习完新知识后, 必须经过强化, 才能将新知识掌握, 否则很快就会遗忘。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看作是由封面导言、知识内容、练习部分、跳转关系、导航策略和交互界面六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教学系统。根据行为理论, 在学习新知识内容之前应该复习相关的旧知识, 在新知识之后应该设计相应的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这是强化原则的应用体现。

复习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复习, 可以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 对学习起到刺激强化的作用, 也是防止遗忘的有效途径, 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新知识部分的设计, 是整个学习内容的核心。对于不同的学科, 新知识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方法。练习部分是在学习新知识后紧接着进行的一个环节, 对刚学过的新知识进行针对性地练习, 能及时运用所学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迅速巩固刚学过的知识, 来达到强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也能够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诊断教学中的不足。可以说练习部分是“强化原则”的典型的、突出的表现。

2. 信息的及时反馈原则的应用

斯金纳 (B.Skinner) 在《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一书中提到:行为和强化之间的时间不能间隔太久, 教师对学生答案的判定是强化的基本手段, 但这种判定必须紧随答案之后推出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由此可见, 信息的及时反馈在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也必须重视这一原则。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练习题时, 要在学生的反馈之后将练习题的答案及时地呈现出来, 如果学生在作出回答后没有清晰、明确地呈现反馈信息, 缺少学习强化的环节, 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3. 小步子的逻辑序列原则的应用

小步子的逻辑序列原则, 实际上是追求学习的步子要小, 它反映了一种细分、细化的思想。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 就是要对复杂的学习目标进行分解。例如对例题的安排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再如对练习题的设计要逐渐地增加难度, 有次序地的分解出多个题目, 或者把一个难题分解成几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4. 积极反应原则的应用

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 要促进学生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反应, 要促进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一方面, 课件中的内容难度要循序渐进, 开始的内容相对简单一些, 逐渐增加难度;另一方面, 课件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回答或反馈进行及时的再反馈。从而与多媒体课件建立“刺激———反应”相互作用的模式, 使学生顺利的将学习进行下去。

5. 自定步调原则的应用

布鲁纳认为, 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要学的知识, 只是每个学生掌握同一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有差异。对于自学型多媒体课件而言, 要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水平选择适当的起点和学习进度、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 允许学生自由控制在每项内容上的学习时间。这样,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定个性化的学习步调, 从而稳步地前进。

二、建构主义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应用分析

1. 提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在学习中存在着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指的是将新知识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指的是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知识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由此可知, 在学习过程中, 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同化和顺应的联系, 正是有了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 学习才得以发生。奥苏贝尔也提出, 学习的先决条件是要把新旧知识相联系, 如果没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有意义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 在设计新内容之前, 应该复习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 而关键是将旧知识与所学新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

2. 创设情境

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参与, 强调真实的学习活动和情境化内容, 创建“实践共同体”和“实习场”, 以使学习者在学校所学知识/能力具有远迁移力和强大的生存力。利用情境原则设计支持隐性知识学习的环境, 使学习者能“潜移默化地领悟”所需要的知识。创设情境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也具有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功能。除此之外, 它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烘托气氛等。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 情境创设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动画或者视音频资料等,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 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

3. 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在教学初始, 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为学习过程起到导向作用, 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 学习目标往往会与旧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搜索、回忆相关的旧知识, 从而更好的建构新知识。

4. 渐进性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构成内在的逻辑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在不断的新知识变成旧知识、旧知识又帮助学习新知识的螺旋式循环中逐渐增多、逐渐加深。

5. 协作与会话

协作与会话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协作与会话是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协商、交流、互相帮助的一个过程。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促使学生协作、商讨, 发现更多的新旧知识的联系, 能够更好的建构所学的知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这一环节应用的形式很多, 包括三方面:第一, 让学生通过超级链接进入专门制作的学习资源库, 其中有教师准备好的大量分类学习资源, 如电子教案、参考资料、多媒体资料 (尤其是视频案例) 、学习内容搜索工具软件、优秀论文等, 包括超级链接到Internet上的相关资料等供学生使用。第二, 通过超级链接进入特定的论坛, 根据个人的情况参加某个主题的讨论, 进行异步交流。第三, 通过超级链接进入到聊天室 (可以创建不同讨论主题的房间) 、QQ (可以建立不同讨论主题的群) 、MSN等进行同步交流。无论是那种形式, 都要求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会或收获等, 并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 教师也对小组协作、学习者自主学习分别做出总结和评价。此过程不仅包括教师的评价, 也包括学生自我以及相互间的评价, 评价的结果可以异步的显示于BBS上。另外, 教师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上, 如组织学生分组、控制协作和会话的时间、对学生讨论的结果给予评价等。

6.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只有学生完成了意义建构, 学习才得以实现。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使学生自身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发生变化, 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中, 意义建构的效果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多媒体课件而言, 要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供给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些联系越多、越精确, 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三、结语

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运用强化等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运用多种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更适于解释一些简单的学习, 例如对大量的事实材料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适于解释复杂的学习。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有其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群体。总体说来, 学习任务复杂性增加,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加强, 学习环境的逐渐丰富, 最适合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逐渐转化。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 运用何种学习理论, 需要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

制作有效应用 篇2

抚顺市清原县大孤家中心小学 张杰 刘 贵 鑫

简介:视频案例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科学、有效的研究方式,这对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快捷有效提供了新的载体。我校在实施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选择了“以新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快速发展”为主要项目,努力追求“让我们的教师成长在视频案例研究中”之职业境界。本文就结合我校“十二五”课题,通过案例举偶,对视频案例的“草根化”制作与研究作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教师引领希望,课堂承载未来”是十年课改的主题词。“聚焦课堂”已经成为了当前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的一种研究趋势,更被人们认识为是当前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因此在校本研修的具体方法上,我们倾向基于课堂教学的行动式研究方式,通过组织骨干教师上基于信息技术(包括网络)环境下的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以流媒体记载课例,并通过观察、解剖、反思等形式展开主题研究,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实施教师向研究者的转型。

本校视频案例是从2010年9月始进行的对课堂教学反馈及开展教科研的一项尝试性活动,用课堂录像(视频)的形式去捕捉和描述发生在课堂上的围绕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

视频案例的制作内容要求:(视频)

一、视频案例研究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校本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真实性和全员的参与性。它具有如下特征:①真实性。以视频的形式记录课堂教学情况和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真实的情景。②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的案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二是每个关键事件和细节均设置相关的链接,使研究者能够详细了解相关的背景、数据和其他研究者的观点。③开放性。视频案例及相关资料均挂在学校网络平台上,研究者可以随时介入研究,并通过交互窗口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补充到原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提供在行动中验证理论的机会,使研究滚动发展。④便利性。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暂停某个视频画面,对课堂教学的原始素材进行重新分析,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加工,使研究实现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使之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视频案例”草根化制作实践探索

视频案例研究的生命首先表现它的草根性。在行动中,制作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和人力资源,借助校园网构建网络研修平台、激活校本教研、视频案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师资培训的有效工具,在这共同目标的合作中教师的视频案例制作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升,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创新教育,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与推广。

1、视频案例的基本构成

我们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已将视频案例作了如下结构框架:(视频)

在图1中,视频案例整个框架大体可以分为案例纪实资料和案例相关资源。

2、设计制作步骤与流程

案例制作工具与平台:视频案例采用网页形式进行制作、刻录,视频采用MPEG、AVI、FLV等格式。视频案例是能够将视频、音频、动画、课件、图片、网页、文本等素材制作成光盘的超媒体文件。以流媒体形式超文本链接方式承载。录制课堂(视频),一般采用二台录像机进行录制,一台录像机以录制教师教学活动为主,另一台录像机以录制学生活动为主。

案例制作流程如图2: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主要历经了:“主题选择——教学设计——课前准备——现场采集创作素材——视频加工和课堂观察——案例分析——收集补充资料——案例合成”这个过程,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看课、评课以及研讨。在实际应用本平台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学校组织较大范围的教师群体进行看课,并现场评课;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看课、评课;三是教师个体为了学习发展的需要,主动进入系统看课学习。

观察课堂教学的关键事件和细节,对视频案例进行“麻雀解剖”,然后结合已经收集的相关资料,围绕研究主题分组进行专题研究。课堂观察和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流程设计、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师生活动安排、教师提问技巧、课堂事件处理、教学资源运用、练习目标层次、课后检测(课堂教学效果)、采访、说课、教师评价、评课等(视频、文字、图片等)课后讲课教师进行了说课和反思,听课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集中评课,评课时重点提建议。课堂教学量化力求做到及时、公正、科学,以促进教研活动水平的提高等。教师可以根据研究主题对上述内容进行逐帧分析,合理取舍。研究的主题、背景、过程和结果均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挂在网上,供其他教师和研究者参考。这是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也是个团队智慧碰撞火花的过程。

将上述各项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视频案例研究产品,并挂到网上(如图3所示)。整个制作过程,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更是团队精神的体现与承载。

三、“视频案例”本土化研究实践探索

1、“视频案例”本土化研究——在课例观察与分析中提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能力

视频案例研究的生命表现在它的真实性。它为教师的“实践+反思”提供了多种机会,它与文本案例相比不同的是所提供的是“不加修饰”的课堂情境,它可以捕获大量的课堂细节,可以真实再现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因此备受教师青睐。

真实回放——在反思中认识自我,两台普通的摄像机或者数码相机便能准确而又全面地捕捉真实的教学细节,它为我们研究教学行为提供了真实的场景。“在一帧帧视频的观察中,我发现了自己在上课中存在的不足„„我承认自己上课充满激情,但是在我情绪高涨的时候强调了自我,却忽视了学生当时的表现„„”正是执教者在课堂真

实记录的回放中,通过观察与自我教学行为反思,才会有更意想不到的发现,才有可能去优化调整下阶段的教学行为。

2、视频案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激发探究的自主性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事例,通过视频案例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的记录和思考。我校参加工作3年的年轻教师李君3次播放自己的视频案例《小数乘法的练习》,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说课过程、同事的评课等一系列的研讨过程,从旁观者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自己、读懂自己、提升自己。李君老师不仅从视频案例中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还从中积累经验,进行着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探究,现在她已成为我校年轻教师教学的榜样,这样带动着其他教师进行课改的探究,本学期获得县级优秀观摩课,我们的视频案例就促使了教师主动关心、观看自己的教学,从而激发教师去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青年教师徐焕军的感想:视频案例教学研究为我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和学习的平台,在每一节视频案例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在反复的思考和实践中,通过梳理和总结,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清晰了我的教学特色。那就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在合作交流中互补、在拓展应用中提高。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探索精神。让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合作能力,提炼学习方法,提升数学思维品质,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数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县骨干教师,县优秀教研组长、镇学科带头人,教学成绩连续三年第一、获市、县优秀班主任、市三好班级等多项殊荣)

3、视频案例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能够成为视频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中难以化解的难题,教师在对自己教学经历的梳理过程中,头脑中印象深刻的常常是那些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事实材料。这样一个梳理过程,会强化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从而深刻的认识到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我校的贺连艳老师已经50多岁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她十分善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制作了《圆柱和圆锥》一课的视频案例后,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针对视频录像,反复查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推敲每一句话的严谨,审视每一个表情和动作,对我的“教”和孩子们的“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优势和不足,一点一点的改进。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回到家,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随时观看课堂实录,因为我知道,教学研究不仅需要热情、兴趣和关注,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执着的毅力。这期间,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热情的帮助我鼓励我,对我的课堂进行了多维度的观课评课,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的视频案例教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她深有感触的说:“制作视频案例确实锻炼人,在解决了我的教学困惑的同时,还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知道了教学中还要努力的重点,也让我 的课后辅导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就这样经过反复的修改和录制,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反思过程中,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

4、视频案例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化水平

许多教师只有在期末或年终学校评价自己的工作时,才会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于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极少有意识地加以探讨。而视频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扭转这种现象。我校的刘永才老师制作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永生的眼睛》这2节视频案例,刘瑞静老师制作了《坐井观天》、徐焕军老师制作了《老人与海鸥》,这3位教师在制作视频案例的过程中,受到了锻炼,也展示了自己的特色,收获很多。视频案例通过促使这3位教师反思自己教学中的教师这一层面,发现某些问题,进而澄清有关问题;同时也帮助了这3位教师认识自身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所具有的学识经验等,还有哪些不足。这实际上极大地促进其专业发展,促使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现在,这3位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教研活动的核心力量,使我校的教研活动主题更有针对性,反思更深刻,评课能够重视说不足和提出改进性的建议。

5、视频案例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增强了教师间的团队意识

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视频案例是以超媒体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通过对教学整体或者片段进行反复观察、问题诊断、麻雀解剖、观点碰撞以及教学工艺分析,达到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文化的再造。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这样,既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而且,通过制作视频案例,探究案例问题,交流教学经历,充分地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动交流。,大大增强了教师间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6、“视频案例”再生成——在行为跟进中提高教师设计教育精品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将制作的“视频案例”,作为一种研究资源通过网络展示、论坛沙龙等形式,进行点评会诊,并提出自己观点和调整策略,最后形成一些更有价值的、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精品视频案例”。

7、视频案例拓展性研究——呈现开放式学习和动态性研究。基于“行动研究”思想,视频案例还有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是用图像在讲述课堂中发生的故事,把这种真实情况如实记录,供教师分析、比对,它能使我们教师在具体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这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因此,视频案例具有更高的方法论与应用价值。由此可知,视频案例将有助于学校通过自身的努力,依靠自身的力量改进学校实践、来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理想工具。

8、视频案例研究阶段性成果

视频制作课使教师强化了课前充分的准备,每天学生放学后半小时教研活动时间已成为制度。课堂上教学行为走向规范,教学过程组织更加合理科学。“激发兴趣、养成习惯”的新课程理念得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以生为本自主高效”课堂逐步形成。师生之间互动上了一个新台阶,课堂的有效性得以提高,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了“一师一优”“一课一优”活动的开展。正如一位教师在日志中感言到“„„我成长在视频案例研究,发展在视频案例研究,享受在视频案例研究„„视频案例,我成长中的一个伙伴„„”“草根研究”“团队研究”,并在行动中践行这种思想。

天道酬勤,制作视频案例,它既能帮助我们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帮助我们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011、2012全县期末统考我校连续两年毕业班级和1-5年全学科成绩排在第二名,2013、2014暑期统考毕业班级兴校全县第一、第二、3、4年级统考友谊小学分别获全县第一名,松树嘴小学全县70村小排第一名,大孤家中心校在17个乡镇排第一名,打破了县实验多年

来龙头老大的记录。三年来有多名教师获市优课,新教师获县优秀观摩课。参加2013市人才中心组织的全国计算机考试取得了平均91分的优异成绩。

浅谈如何有效实施模具制作课教学 篇3

关键词:模具制作;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现如今,在很多的高校中都开展了模具制作的这个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也都能顺利的就业,但是要求这些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模具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且需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模具的制作对学生的思维、智力、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学生没有很好的基础功底和专业技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探讨模具制作课堂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

一、 模具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

在模具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传统的模具制作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对模具人才的需要。在传统的模具课堂教学中,只是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模具课堂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由于在教学方法上忽视了动手实践能力,就导致学生没办法清楚的了解生产加工和装配之间的具体情况,从未就会出现了模具专业的学生与实际单位需要的人才脱轨。

2、师资力量的欠缺

教师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专业的教师只是对理论知识有很深的了解,但是在手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没有亲自到实践场地去了解,对与一些加工模具的方法、模具的精度都不了解,这样就不能满足社会的对模具人才的需要。

二、模具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模具行业已经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模具行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模具人才的发展了,所以必须要对模具专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因为,模具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相应的模具设计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模具制造能力,综合素质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满足社会对模具人才的需要,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操作之中。

三、模具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明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融入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教师在课堂中负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将老师讲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消化。教师讲课的方式与课堂的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都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講课的时候,需要对课堂的整个环节进行提前准备,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中的目标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的效果。

2、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

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学习方法,课堂练习就是让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之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理解,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可以独立的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例如:教师在讲解计算冲裁刃口尺寸的时候,课本上都是与这相关的举例,可以通过相关的练习,对装配尺寸也进行计算,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进一步的增加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

3、借助教学设施来进行教学

在对模具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学设施来完成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对模具的大致结构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整个模具的效果,也对结构图有更深的了解,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模具的认识。

4、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精炼自己的讲课方法,课堂中内容和课后的练习相互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都离不开书本上的知识,教师需要对书本上的内容有很熟练的掌握和理解,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教学要求,理清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重点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次要的内容进行略讲。教师课后也可以给学生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出现的疑问,教师可以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来完成。也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测试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说,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课程的内容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互动,相互合作,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

结束语

模具专业的课程如果仅仅只是通过课堂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中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互动,培养学生之间相互的合作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锋;郭伟.高职“典型模具制作”课程改革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4(15).

[2] 雷力.模具制造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初探[DB]. http://www.zytxs.com.

制作有效应用 篇4

关键词:工业设计,模型制作,有效性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到:“21世纪是工业设计的世纪, 忽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会落伍。”从英国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的发展, 到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复苏, 都足以说明工业设计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加入WTO, 中国政府和国内的企业也意识到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 开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现在国内很多院校都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 在大学本科的工业设计培养计划中, 早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院校成立之时, 就开辟了这样类似的课程, 把社会上的手工艺匠人请到学校教授学生制作产品, 在当时就表现出设计注重实践性的趋势。这就要求所学课程与社会联系紧密, 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而不是培养出只有理论知识不适应市场的当代大学生。《模型制作》是工业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中其中一门。模型是产品设计最直观的表达方式, 模型制作是设计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一、模型制作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 模型制作是设计程序的其中一个步骤, 设计师的创意构思通过草图, 效果图来展现, 草图是用来快速表现构思和记录灵感的, 效果图是平面的透视图, 现在一般用电脑软件制作效果图, 虽然具有可视性和完整性, 但是模型是立体的真实的物体, 既能表述设计构思, 又能表现设计对象的色彩、质感、空间、体量、肌理等, 具有直观性。通过模型制作, 设计师可以对真实可触的设计模型进行触摸和体验, 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推敲和完善, 使产品模型更适于未来。对于工业设计学生, 模型制作不仅有助于分析和掌握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材料、色彩、肌理、工艺等, 还能够启发设计灵感, 开拓设计思维。模型制作的费用较小, 可以通过新产品设计发布会、展示会、交易会、订货会等方式获取市场反应。现在社会上普遍反应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理论性过强, 而实践操作动手能较差, 工业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既然我们学习这个专业, 就应该与社会紧密接轨, 掌握模型制作的具体方法。模型制作有时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一个作品, 像这样通过整个团队的协调与合作来共同完成, 因而通过模型制作这样一个过程能够加强学生在设计工作过程中与其他人的协作能力, 为学生在今后进入社会时更快、更融洽的融入企业的设计群体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 会涉及到其他的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 包括最后的毕业设计, 这些都需要运用到模型制作。所以, 模型制作课程不是孤立的, 它一直贯穿于四年的学习中。

二、模型制作课程现状

在模型制作课程教学中, 现在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其重视不够, 不愿投入精力去学习;制作出的产品很粗糙, 表面处理不够, 真实性不强;制作过程不严谨, 没有严格按照产品尺寸进行制作。

三、提高课程有效性方法

(一) 提高学生的重视性

任何学习活动, 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所获得的效果都要好一些, 要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提高积极性, 首先在上课之初, 就要让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的重要性, 对课程提高重视。可以采用请专家讲座, 或是请一些企业或者设计公司的人过来给学生讲课, 让他们了解设计的流程, 企业或设计公司的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就比较有说服力一些,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工业设计与企业需求脱轨的不足那么像一些沿海院校, 该地企业很多的, 就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去参观, 了解企业制作模型过程, 采用这种实地观察的方式, 效果更好一些。

(二) 课程时间安排

在我们学校, 模型制作课程的时间安排的是4周 (64学时) ,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模型材料的特性和加工方法, 掌握几种常用材料的模型制作。比如:石膏模型制作、油泥模型制作、ABS板模型制作、木质模型制作、泡沫模型制作。一般, 这个课程第一天, 都是进行理论讲解, 介绍模型制作课程的包含内容, 制作方式, 再逐一介绍每种方式的制作方法和需要用到的相关的工具和材料, 因为模型制作主要是实践课, 所以理论讲解部分很少, 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辅导。其实, 4周的时间学习这么多种制作方式, 时间真的是很紧张, 因为有些模型制作方式在做的过程中还需要时间等待, 比如石膏模型, 要等待石膏完全干透后, 再进行模型的切割, 打磨。这样一来, 耗费的时间就比较长了, 就我自己上这门课程的体会是, 在4周时间要想把这些方法都尝试一遍, 不太可能, 时间不允许, 就算学生把自己的课余时间都利用上, 也难以完成这整个学习任务。我查阅过其他院校的老师写的这方面的文献, 也有老师有相同感受, 所以我觉得, 课程时间还应加长, 如不这样, 学生很难全方面了解该课程, 甚至出现, 在进入大三、大四后, 学生反映他们还不知道油泥是什么材料, 连这一最常见的制作方式都不了解。这种结果, 说明了该课程的有效性很差, 没有从课程中学到该学的知识。

(三) 考核方式改良

因为模型制作课程是阶段性课程, 一般都是采用随堂考的方式, 让学生制作一个模型出来, 老师根据该模型评分, 这种方式, 可能导致学生在上课期间, 制作其他模型不用心, 不认真, 只是认真完成最后的考试作业。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改良考核方式来改善这种情况, 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 根据课程安排, 如果整个课程是4个模型作业再加一个考试作业, 可以把平时成绩分摊到其中的每个作业上, 这样来考核, 就相当于每次作业都是考试作业,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平时作业的重视性。为了能让学生与市场紧密接轨, 学生的最后考试作业, 可以给出一个考题, 让学生进行草图方案构思, 然后选出一个最终方案, 画出三视图, 让学生把自己的创意构思通过模型直观表现出来, 这种考核方式, 第一, 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 头脑里抽象的构思成了成品 (模型) , 第二, 让学生了解完整的设计程序, 可以使理论联系实践, 与社会密切联系。

(四) 成立专门的模型工作室

成立专门的模型工作室是很有必要的, 建立一个专门的模型工作室, 学生在上课时, 直接到模型工作室去, 在那里制作模型。那么, 完善模型工作室建设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方面:模型工作室的硬件条件主要指场地、设备、工具、材料等条件。软件方面:模型工作室的软件条件主要指实验技术人员的配备、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等, 目前工业设计院校都是由任课教师兼职模型制作指导。建议我们的设计院校聘用专职的模型制作指导教师, 或者聘请社会上的专业模型师到学校指导。同时, 也要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在软件和硬件上完善起来, 才能保障学生的模型制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 模型制作手段有了飞速发展, 比如可以用雕刻成型机来雕刻产品模型, 或者是三维成型机来制作模型, 但是这些工具都有其弊端, 如雕刻成型机只能在平面进行雕刻, 而三维成型机材料成本高, 制作时间长, 而且只能制作较小的模型, 表面也较粗糙。所以模型制作课程还是具有发展潜力的, 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还应结合时代的发展, 让学生能有所获有所得, 切切实实从课程中学到知识, 不至于毕业后到社会工作与之脱节太远, 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办出有质量的教学出来。

参考文献

[1]周玲.模型制作[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陈建英.《产品模型制作》课程建设研究[J].科技教育, 2011.

制作有效应用 篇5

盘州市鸡场坪镇和中希望小学 毛镜林

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完善,国家加大了教育系统办学条件的投入力度,各学校相继配齐了班班通设备,有的学校还配备了电子备课系统,这给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平台,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备课不只是单纯的写教案,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师的教学需要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班班通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制作课件却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件来源于网络。

由于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大众化,许多老师为追求现代化、先进教学手段,课件不根据教学实际去制作,从网上下载,将第一张幻灯片的单位、姓名修改为自己的单位和姓名,就拿去应用于课堂教学。简单的“下载、复制、粘贴”成为老师们制作课件的主要方法,这样的课件不实用,不能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也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通常从网上下载课件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教学弊端。

(1)课件脱离实际,不易于学生学习。课件中的素材(如图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课件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样能给学生亲切感,感受身边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生,知识面不广,对城市生活中许多物体陌生,若课件中的图片不贴近农村生活,学生看了没什么体会和感受,也没有什么知识经验可言,学生不能通过图片引发知识和经验,课堂教学显得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不默契,课堂教学就只能是老师讲,抹杀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对课件播放流程不熟悉,在教学中会出现课件播放零乱,出现教师的讲解与课件播放不同步的失真现象,从而使课堂教学零乱。教师的教学通常会被课件所束缚,思维被课件牵着走。

2、课件近似数学教案

多媒体课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对课堂教学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辅助工具,它并不是教案,也不能代替教案,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导。为此,课件的制作不能千篇一律,面面具到,更不应连教师口述的内容都纳入课件内容。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将教学设计或教案的内容复制到PowerPint中制成课件,这样制作的课件内容复杂而多,几乎是文字,使教学失去了创新性和情趣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没有很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现代的“满屏灌”。这样的课件同样是枯燥无味的,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课件只不过是将老师讲的内容在屏幕上重复出现而已,显得多余,也显得教学啰嗦。这样的课件在教学中应用会使教师为赶课件而赶课,催促学生回答问题、催促思考及做题,许多该学生观察、交流讨论而得出的数学概念、知识点、规律由以前传统教学的“一语带过”转化为现代先进的“一放而过|,大量的课件内容挤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学的主角是学生和教师,而不应是课件,教学是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地探索,在同学们探索后老师再有效地引导,大家平等的交流,彼此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为此我们的课件不应喧宾夺主,占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应突显自身的辅助作用。

二、有效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要能有效应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必须保证课件的有效性,只有课件有效,才能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这就是课件制作的“贵”所在,而一节多媒体课件要有效就不能是单纯的文字概念和文字理论,需要集“图、文、声、像、影”于一体,文字需与图片、声音、视频有机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要与教材、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结合,要具备有效性。

1、图片的有效性。

图片在多媒体课件中比文字更为形象、生动,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更为直观化,情趣化,有助于学生记忆,丰富课堂教学,但图片在课件中的有效应用却有着一定的技巧。

(1)图片内容应紧扣教材内容,不能脱离教材的主题,图片的内容就是对教材内容起补充、提示或揭示和辅助教学的作用,例如教材主题图,相关练习情境图。我们所选的图片若与教材内容无关,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与教材内容无关的情境,使我们的教学脱离教学主题,这样的课件就失去了补充、提示、揭示和辅助教学的意义。

(2)图片需清晰,若图片清晰度不够,模糊不清,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看着疲惫、劳累。

(3)图片内容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亲近认知心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图片学生比较熟悉图片内容,容易理解图片想告知的意义,让学生一看就懂。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能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教学,使课件充分起到补充、提示、揭示和辅助的作用。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能让学生感受亲切、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感知数学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一方面创设问题情境的图片应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情景要有使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识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使学生体会生活情景的再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

(4)图片在一张幻灯片中所放的位置也至关重要,需根据当前幻灯片的内容而作出合理的排版。一般来说,若幻灯片中包含有文字和图片即图文并茂时,图片只起提示作用,则图片不宜放在幻灯片中间位置或边上,应放在三分之一的位置,三分之一位置属于黄金分割线,图片放在黄金分割线上,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能使课件产生更好的有效性。且图片不宜过大,过大会削弱文字主题,图文并茂时的图片是对文字起补充说明的,主题是文字,不能喧宾夺主,让文字失去主题作用;若当前幻灯片就只有一张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问题,图片只起引导或揭示的作用,则图片可以平铺整张幻灯片;若是一组具有共同特点的不同图片,例如:“一组不同动物或建筑的对称图片”,学生通过观察这组图片找出“对称”的共性,则应将这组图片平均分配放在一张幻灯片中,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共性,不宜将图片重叠一张一张的显示,这样不便于学生观察对比,也不能一大一小,影响外观设计。

为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所需的图片需结合教材内容用相机进行实地拍摄或在课本教材中拍摄,然后经过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其亮度及清晰度,剪切去不需要的部分或添加文字说明。

2、文字的有效性。

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中有着提示、补充说明和强调的作用,因此制作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时文字对课件的有效性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中的有效性应注意几个问题的处理。

(1)在多媒体课件中文字不宜过多,以免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错,一般来说课件中的文字只需要显示关键词语,如:“提示语、归纳总结的结论、练习题及题目要求”,切记将老师的口述甚至口水话都写入课件中,使课件变为教案,使课堂教学变为“满屏灌”,在多媒体课件中一张幻灯片的文字不超过两行,文字过多显得复杂学生记不住,以图片代替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加强学生的记忆。

(2)文字的字体要具有阅读性,不能单纯了为好看,将文字弄得千奇百怪,同一张幻灯片中的文字就出现多种字体,这样会让课件变得杂乱无章,影响学生的视觉。字体要与学科特点相结合,体现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课件中特别要避免用书法字体和艺术字体,书法字体在书法课中可使用,艺术字体在艺术课可使用,但不能应用于数学课件中,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一些文字的字体可使用卡通字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文字字号大小适中,字号过小学生看不清,过大显得庸俗。一般来说,标题文字字号大,其他文字字号小些。文字颜色朴实,避免五颜六色,课件讲究的就是简单朴实,不要弄得花枝招展。背景与前景文字搭配合理,提高文字显示的清晰度,提高文字的视觉效果,小学数学课件中以白色背景,黑色文字为宜,强调关键词可用红色。

3、背景音乐的有效性。

背景音乐是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中运用的一种重要媒体之一,在小学数学课件中插入的背景音乐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课件的有效性,多媒体课件中运用背景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增强课件的主动性、可观赏性、实用性和和使用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录制一些背景音乐来增强课件的感染力,但录制的背景音乐不一定完全实用,有时只用一小段就可以,这就需要我们用音频编辑软件进行剪切、编辑成适合自己教学所需的背景音乐。有时也可能利用视频转换软件来提取视频中的音乐或声音作为背景音乐,再用音频编辑软件剪切到自己所要的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在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中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处理。

(1)、背景音乐的大小要适中,要根据课件中使用的实际情况和其作用而定。如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或练习时,可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去思考,去练习,去交流讨论,既然是背景音乐,声音就不能过大,这样会扰乱学生的思维,但也不能太小,让学生听不见,这样就失去它的意义和作用。这样的背景音乐可用来控制学生思考、交流及练习的时间,音乐停止学生自然就停止交流讨论和练习,同时能催促学生练习和思考。我们用背景音乐的暂停来控制学生总比向学生说:“好了”、“停下来了”等效果要好得多,用背景音乐来催促学生总比向学生说:“放快点”、“抓紧做”要好得多。若是通过一段背景音乐的情境引出课题,则声音要大些,让学生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听清音乐或声音听具体内容。

(2)背景音乐的内容要合理,要能突显其作用和意义,突显教材内容和教学效果。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音乐不仅要满足悦耳动听的外界感受,更重要的是应该深入领会它所表现的内容,与课件呈现的信息相得益彰,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课件中运用背景音乐,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的背景音乐必须与课件的内容相符,选择背景音乐前先要分析教学内容,掌握知识信息对声音媒体呈现的要求,选择适合表现教学内容的声音媒体。千万不可用一首流行歌曲来充当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听到熟悉的音乐潜意识地就会跟着唱起来,分散了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变成了音乐课。

4、视频的有效性。

视频在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中应用是最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能增强课堂教学气氛,最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有直观性的媒体,能让教学通过视频媒体来展现直观的教学情境,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能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特别是几何空间的知识可通过视频媒体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空间思维,直观地获取空间知识。可视频媒体的使用同样要有一定制作的技术。

(1)视频素材的内容同样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视频素材内容要能充分体现教材内容,无杂乱现象。对于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课件中的素材内容要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其内容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且完全纯属教学内容,不能含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视频,若视频素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无关或含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片段,那这视频素材不但会失去了教学意义,且会分散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思维引向与教学无关的情境。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考虑视频素材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明白它在课件中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意义,制作中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用这个这个视频素材?”,这个素材中哪里有用,哪里无用。让我们所用的视频素材能充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其补充和辅助的作用。例如:在二年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我们可以使用“升国旗”的视频作为作为导入环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国旗”图片上的五角星来初步认识角的外形,进而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样的视频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也可以用摄像机拍摄自己学校升国旗的视频,但无论是下载的还是拍摄的,开头与结尾部分的视频往往不能为我们教学所用,不能充分体现主题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技术,对该视频进行剪切来获取最能体现主题的这一段。使我们所用的视频内容纯属教学内容,排除杂乱视频,将学生的思维牢牢地吸引于教学内容上。

(2)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视频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一看就明白,容易理解视频展示意义,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喜欢,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易提高课堂教学,现在的小学生对动画最为感兴趣,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尽量使用动画视频作为视频素材,能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制作有效应用 篇6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效益;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二者结合的必然产物。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声、有色的把授课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课件制作形象化,实用性,切忌形式化、“流水线”

(1)形象化。良好的课件界面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往往还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应想办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但在强调形象化的同时,必须突出“教为学”的思想,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这一中心,防止课件界面色彩、声像效果等过分浓烈,从而喧宾夺主,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2)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3)切忌形式化、“流水线”。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常有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播放,上课时只要按next键,课件便按顺序play下去。这样是“流水线”,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做只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却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

二、课件制作能有效使用,取材合适,用材得当

(1)有效使用,切忌滥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是不可置疑的,多媒体的科学合理使用,能真正起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的生动,学的积极的教学要求,从而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但是,如果用的过滥则会失去其功效。如果每节课均使用多媒体,学生兴趣逐渐淡漠,注意力不容易控制,加之音像回声大,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变人“灌”为电“灌”,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素质。

(2)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多媒体课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形式呆板的多媒体课件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它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显著。因此课件的制作讲求取材合适,用材得当。比如:在讲授中国画时,如果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国外的歌曲,就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甚至破坏了整个课件的意味。因此,多媒体的合适角色是“辅助”教学,应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性的使用,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件制作注重语境的设置,注重学生的理解

如: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亦可以而且主要是口头的。然而,不难发现目前中国的孩子是在中文的环境中学英语,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环境的缺乏。课堂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练习表达能力。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有机会练习整体表达能力,有利于学习者自然习得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而作为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等进行精心的设计。离开情景谈交际是不现实的。课堂交际活动将课堂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这样的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我们有很多办法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投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习者观察投影画画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地理解画面内容并指导思考画面的内涵。在放映过程中,为避免信息量过大,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习者的疲劳,影响有效学习,教师有必要灵活机动,运用多种投影教学法。投影片是需要演示给学生观看的视觉直观教材,要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英语教学实际,可以灵活机动,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投影片。如:情景连环片、序列布局片、正误判断片、对照比较片、对话操练片、课文复述片、完形补全片、阅读理解片、总结归纳片、发散思维片等。灵巧的投影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获取和转化教学信息并在转化过程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有着十分大的能动作用。

制作有效应用 篇7

关键词:学具;制作;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脑科学

通过近十年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笔者发现多数小学生在进入高年级的立体图形学习时,学习的兴趣会明显下降,学习成绩也大幅下降。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在学习人教版小学第十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尤为明显。通过与各兄弟学校交流,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即使是“题海战术”也不能使学生在该单元的成绩有较快的提升。

一、困境摆脱之策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四大教学领域之一,与其他三个领域不同,它不能仅仅通过传授获得,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从最新的脑科学研究结果可知,人的大脑在死亡之前都是可以不断塑造的,最好的塑造方法是在具体、有趣的活动中,让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全脑开发应用。新人教版小学第十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该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学习立体图形,为六年级学习圆柱体、椎体等打下基础。教师不能脱离教材教学,为解决教学该单元的困惑,拟从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上进行改进、突破,使教学更有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多进行探究活动,强调几何直觉,给定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零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结合可见模型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在学习策略上,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与引导,自主制作并使用学具,辅助学习,把所做模型应用于模拟问题情境,形成正确表征,解决问题。

二、方法改进之行

在自制和使用该单元的学具进行有效教学时,重点在于以下几点:学生操作学具的时机与时间控制、需要进行操作活动的教学内容、操作活动的有效指导。准备好实验材料和教具,下面根据实际教学来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以上学具。

1.运用材料,复习回顾

在将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时,发放一定数量的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L字接头和PVC透明塑料硬胶。要求学生利用小棒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配上相应的面。本任务让学生课后进行。任务表略。

2.组合框架,认识棱长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新授课上,让学生动手触摸,双眼观察,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的制作,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能更直观地加深对长方体12条棱的两种不同分组。课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调查访谈时发现平时数学成绩最不理想的几位学生都能说出长方体的特征和棱的两种分组情况,证明其教学效果是成

功的。

3.结合生活,拆分表面

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给学生发放一定数量不同颜色的PVC塑料胶片,要求其课后按照老师要求剪裁成规定数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教学衣柜换布罩题、饼干盒贴一圈商标纸题、玻璃鱼缸题,这些可随意拆分表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就大派用

场。根据题目的长、宽、高,先摆好提前用双面胶贴好表面的模型,再确定哪个面是不需要的,在模型上撕走。这样的操作不仅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征,利用模型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还能加深对这些题型的认识,操作一两次后能脱离学具,在头脑中想象,呈现图形表象。

4.模拟情境,突破难点

利用排水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直是该单元最大的难点。笔者设计如下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透明饮料杯(瓶)为材料,利用10 ml量筒和100 ml量杯,做一个容积分别为50 ml、500 ml、1000 ml的度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注意标好单位刻度。布置这个作业能巩固学生对容积的实际观念的建立,并为下节课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的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学具基础。学生通过模拟书中情境,进行科学而有趣的实验,能从本质上认识到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的,都是通过等体积变形,转化前提是体积不变。

5.辅助作业,巩固认识

批改该单元的练习册作业几乎让所有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头大,学生所做的学具让他们带回家里,用于模型直观、模拟生活情境,能大大降低对题目理解的难度,便于形成正确的图形表征,尤其是对中下生来说。

三、经验总结之思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几何是对空间的把握,这个空间是儿童生活、呼吸和运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儿童必须学会去了解、探索、征服,从而能更好地在其中生活、呼吸和运动。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应为体现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服务。教师应把握后操作时间,合理指导,控制时间,注重交流,不让学生盲目机械地操作,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几何认知表象,迈出合理解决立体图形问题的一步,实现有效的探究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鲍琴.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1(8).

上一篇:英文内容下一篇:政府诚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