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肖像画的艺术(通用7篇)
在线肖像画的艺术 篇1
俄罗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画派中, 瓦连金·亚里克塞德罗维奇·谢洛夫在肖像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俄国杰出的肖像画家, 是二十世纪初俄国现实主义学派绘画的重要代表。
一八六五年二十日谢洛夫出生于彼得堡,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 母亲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自幼就受着良好的艺术教育和熏陶的谢洛夫很早就显露出造型艺术方面的突出的才能。九岁时谢洛夫就被送到了正处在艺术创作盛期的巡回画派的杰出代表列宾那里, 从此吃、住和学画都得到了列宾的直接关怀和培养。从列宾处他受益匪浅, 学会了如何从生活中观察形象。后来列宾又亲自把谢洛夫送进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 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的画室深造, 给予谢洛夫以严格的技巧训练。在杰出的大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的培养下, 具有突出天赋的谢洛夫二十至三十岁前后就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绘画作品。
虽然谢洛夫是在巡回画派运动轨道上成长起来的画家, 但是他的创作已经开始了新的阶段。他往往突出对象的主要特征, 形象简洁, 性格鲜明, 技法多样, 有时在一幅画上同时运用多种材料, 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谢洛夫笔下的人物大多是他熟悉的亲人和朋友, 有的是俄罗斯进步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这些人物, 作者通过肖像的形式给予生动的描绘, 给人以崇敬和艺术美的享受。
谢洛夫经常出入于俄国进步与民主文化人士聚会地阿勃拉姆采夫庄园 (庄园主马蒙托夫是当时进步艺术的保护人) 。我们最为熟悉和欣赏的肖像画《少女与桃子》, 画中的主人公便是庄园主马蒙托夫的女儿微拉。这幅肖像显示了画家卓尔不凡的技法与才华, 许多人不敢相信这幅画是出自一位年仅二十二岁的画家之手, 在当时震动了艺坛, 成为俄罗斯油画艺术新阶段的代表作。画家运用传统的艺术语言, 在构图与用色上都予以创新。透明的色彩, 灵活的笔触, 毫无传统画法的拘谨, 因而颇多新意。画中光线来自右侧和少女背后, 但不强烈。室内柔和的阳光被明净的色彩所渲染, 空间感与人物十分调和。色彩处理的艳而不俗, 亮而不耀, 画家以寥寥几笔, 把画面处理得窗明几净、清新典雅。人物的精神状态把握的十分准确, 十三岁的少女微拉背对光线, 面部结构非常柔和。她目光斜视, 姿态文静、自然, 充满着青春与俊秀的活力。前景的桃子、中间的人物、背景的墙壁门窗, 层次分明, 又自然融合。构图疏朗、明快别具新鲜感。
《索菲亚·巴特金娜肖像》是谢洛夫肖像画杰作之一。整幅画面的色彩艳丽而优雅, 身穿黄色衣裙的女人坐在古典式沙发上。背景为灰色, 长裙的黄色最为触目, 充满了丰富的变化, 并巧妙地与周围的环境色融为一体, 使观者远看是鲜明漂亮的黄色, 近看则色彩极为丰富, 斑斓多彩。衣服和古典式沙发用笔粗犷豪爽, 人物的脸与手的用笔则非常细腻柔婉, 通过这种对比, 表现出独到的精微与优美。大块深褐的头发烘托出脸部, 主人公神态自然, 双目平视, 含情沉思。
《纳捷施达·德维茨和他的女儿》与前一幅作品的色调大不相同, 整个画面是以黒、白、灰三种颜色组成了基调, 色彩单纯, 十分准确。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的方法, 这在谢洛夫的作品中还是少见的。黑色的衣裙占据了画幅的大半部, 黑色的头发与它相呼应, 使白色上衣的色块异常突出, 陪衬了脸部的中间色。人物上衣的大块冷白色以强烈的光感和明度把观众的视线吸引过来, 脸部深沉的色彩在冷白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光彩。画面色调节奏分明, 面部刻画细腻入微, 除脸部外, 其他的部分都以大色块和豪放的笔触描绘, 使脸部对比的更加细腻, 尤其是眼神的精心描绘, 使人物形象生动地跃然于画面之上。这幅作品不是画在传统的亚麻布上的, 而是画在特制的钢板上, 画家运用了特殊的技巧并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如果说谢洛夫室内肖像画是以优雅的灰色为基调, 以多种复色相对比、以谐和的方法达到朴素中不乏妩媚的效果。那么他的外光处理是以统一、谐和的色调创造了典雅、朴素的艺术风格。《夏天》是画家妻子的肖像, 是画家室外肖像的成功之作。谢洛夫一面继承俄罗斯十八、十九世纪前辈肖像画家的传统, 同时也接受了法国印象派外光绘画的影响, 着力寻求人物与大自然的色彩和谐的秘密。画面上阳光部分地照射在人物的脸部、手、衣服、以及人物周围的物体上, 使优美的自然景色与人物形象有机的结合起来。
谢洛夫的肖像作品中绝大多数用柔和的光线和中间色调, 犹如一首韵浓意深的抒情诗篇。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他的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一九零五年创作的《女演员叶尔玛洛娃》是他许多肖像画中的代表作。谢洛夫在这一肖像中, 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位具有进步思想、并且具有出色的表演艺术才能的著名女演员, 采取了狭长和低视点的新颖构图, 配合着安详高昂、蕴含着深沉的内心活动的神态, 使女演员的形象显得崇高而庄严。整个人物形象除了着重刻画作为一个演员的重要特征之一——脸部的表情肌格外发达外, 身体画得十分概括, 几乎看不到细节, 突出的是她体态挺拔的剪影。背景也画得非常简洁, 虚实对比得当。整个肖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表演艺术家的性格、风度。
从以上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谢洛夫的肖像题材广泛, 艺术语言和面貌既有现实主义传统风格的美感, 又勇于创新。他的肖像画人物性格突出, 色调典雅、清新, 艺术手法多样, 给人以朴实易解的艺术感染力。他是俄国近代绘画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杰出的画家。
一九一一年冬, 谢洛夫因患心脏病突然去世, 年仅四十六岁, 正值壮年, 殊为可惜。他的去世是俄罗斯绘画界的一个严重损失。
摘要:谢洛夫的肖像题材广泛, 艺术语言和面貌既有现实主义传统风格的美感, 又勇于创新。他的肖像画人物性格突出, 色调典雅、清新, 艺术手法多样, 给人以朴实易解的艺术感染力。他是俄国近代绘画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杰出的画家。
关键词:谢洛夫,肖像画,典雅,简洁,清新,质朴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
[2]陈通顺.美术鉴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3]李浴.西方美术史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3.
在线肖像画的艺术 篇2
《肖像艺术》是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肖像画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绘画练习的难点。人物肖像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物画教学中学生,常常存在“不敢画”和“观察不仔细”的毛病,针对此,本节课教学以趣激学、以情促学,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课以“寻找打开肖像画大门的两把钥匙”为线索,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悬念引入课题,通过角色游戏吸引学生去观察、分析、寻找画人物的第一把钥匙:人物写生要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我出示了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什么事形和神了。
教学中,我一直在强调以形写神,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但自己的引导方式只是一味的提问,看似自己在强调关键,实质上思维很乱。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以形写神只是知道有这个词,而形指什么?神指什么?根本没有概念,更不用谈是否掌握欣赏的方法了。
收获:
通过教学,了解到了学生从四年级升到五年级后,状态还没完全到位。表现为课前准备,作业格式,课堂纪律等。写生基本功亦需进一步引导练习。因此,要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
不足:
在线肖像画的艺术 篇3
一、《肖像》的叙事时间顺序
叙事学认为,作品中的时间一般分为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所谓叙事时间就是时间艺术,小说表面存在的时间一般能够摧毁叙事的整体性,因此时间是决定叙事本质的重要因素。法国一位叙事学家曾经说过,研究作品的时间顺序有利于了解叙事时间艺术,在作品中将故事的叙事时间顺序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对比,就会得出叙事本身的时间顺序。在《肖像》中,乔伊斯运用了时间倒错的手法,但是倒叙的展开紧紧结合故事的主要事件,充分表现出作品的中心。作品中大量是使用了现代主义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手法就是意识流手法,这种手法不需要遵循时间的发展顺序,依靠的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这种手法会不停地变化时间位置,没有依据毫无理由,任凭人物内心意识的发展。叙事的内容也会不停地发生变化,这会儿是医院发生的故事,下一秒就会是死亡亦或是教堂的弥撒。我们依据故事的情节无法得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整部小说的时间在没有规则的状况下不停调换。在讲述回忆中的事件中又会在回忆的基础上再展开回忆,故事不会按照正常的顺序展开。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我们也无法得知。
二、《肖像》的叙事频率
在小说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故事,我们找不到小说的重心。在一个简单的实践中会穿插无数个细小的事件,没有明显的时间安排,主人公联想出的事件有的与当前的事件相联系,有的与当前事件没有任何关联。同学的一句话会使得主人公想到母亲的叮咛,会想到与父母别离的情景,又会想到球场争球的回忆中。叙事在一环又一环的事件中拧巴,从一个旋涡中走出又会陷入另一个叙事旋涡,如此循环地展开主人公的一生经历。在这些事件中没有明确的发生时间,也没有展示出这些事件的时间间隔,完全是靠主人公的胡思乱想而展开。但是在所有的事件又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看似支离破碎的回忆,在叙事的过程中慢慢走向一个方向,使得小说的中心越来越明确。乔伊斯运用回忆的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紧密联合在一起,通过回忆过去进而反思现在,利用过去的事件不断修正自己当前的行为,不断对自身做出审视和纠正。
三、《肖像》中的时间艺术分析
《肖像》中的时间看似无序实则包含着一定的发展顺序,是从主人公的少年时期慢慢展开直到主人公取得成功。这部小说整体给读者的感觉是混乱的,读者分不清楚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叙事时间,搞不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发展时间。特别是小说的结尾出现得有些唐突,利用几则日记来结尾,看似散落孤立的日记实际上以时间构建了主人公的流亡经历以及成功历程。查特曼曾经说过,无时序的叙述好像是脱离小说故事时间而出现的孤立杂乱事件,实际上,这种无序的时间叙事在间接地弥补小说的时间线性结构。这部小说的结尾运用了几篇日记,导致整部作品杂乱的时间出现了正常的运行轨道。然后回过头去看那些杂乱的、无序的事件,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时间顺序,那些孤立的事件与文章的主线偷偷地保持着某种联系,看穿作品中隐含的联系,就很难觉得日记结尾的安排是合理的。
小说中的时间就犹如一座迷宫,在这座迷宫中突然出现一个更为疑惑的事件,那就是维拉内拉诗的安排。这个事件的时间定位很是疑惑,突然出现的维拉内拉诗插曲打断了前边一连串的叙述,这个插曲的时序显示了乔伊斯不受时空限制的思维。现实存在的时钟控制不住人物心理时间或者任务对于时间的延伸,人们可以在思维中将时间任意地延长或者缩短,小说中会出现维拉内拉诗插曲就是乔伊斯对于时间的一种心理延伸,主人公的心理时间不受时钟的控制,物理时间约束不住主人公的心理时间,所以才会出现维拉内拉诗插曲。
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依据读者的心理需求,将小说的时间进行划分,再想重新组合,不仅将时间打乱重组,还将空间也打乱重组。作者将教师、教堂、医院、家庭、操场等生活场景凌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彼此都没有空间联系、没有时间延续的场景安排在一起,达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呈现效果。
结语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小说的创作是乔伊斯为《尤利西斯》的写作奠定基础,这两部作品在乔伊斯的全部作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部作品为西方现代小说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整篇作品的无序时间使得《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独具魅力,对于后世的写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吕鸣.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表现艺术和叙事技巧[J].名作欣赏,2011(20).
肖像艺术说课稿 篇4
学生从四年级升到五年级后的第一堂美术课,状态还没完全到位。表现为课前准备不足,课堂纪律有点涣散,心思还没回到课堂等。写生基本功较弱亦需进一步引导练习,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
指导思想:
本课是一节集中欣赏人物肖像的“欣赏评述”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肖像艺术的特征,认识肖像艺术形神统一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欣赏不同表现方法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与作品的和谐统一,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从而了解美术语言与作品表现力的关系。
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两个页面,共展现艺术家作品5幅,学生作品3幅。艺术家作品中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速写,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的方法,了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2、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把“形”和“神”结合起来。
3、结合人物的外表和神态向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肖像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形”、“神”互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肖像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工具和画法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3、小结: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猜一猜
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神态猜一猜你当时的心情。并想一想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四、画一画
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画一幅半身肖像。并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背景。
五、课后拓展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观察更多的人物肖像,并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表和神态。
教学反思:
人物肖像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物画教学中学生,常常存在“不敢画”和“观察不仔细”的毛病,针对此,本节课教学以趣激学、以情促学,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课以“寻找打开肖像画大门的两把钥匙”为线索,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悬念引入课题,通过角色游戏吸引学生去观察、分析、寻找画人物的第一把钥匙:人物写生要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存在问题:学生在绘画时线条不流畅,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特点。这部分应是今后训练的重点。
学生特别对作业要求、作业时间性这个基本要求还不大明白。第一轮作业明显达不到要求,作业也交不齐。
浅论《祝福》的人物肖像描写艺术 篇5
文学作品一般不直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认识, 它们常运用一些文学艺术手法含蓄地揭示出来, 因此只有弄清楚作者创作时所用的艺术手法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家, 他运用的文学创作艺术手法是丰富多样的, 如果我们能先对它们有一些了解, 将会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进而读懂这些作品, 并藉此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技巧。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祝福》中的“控诉于无声处”的人物肖像描写艺术。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重要小说, 作者以“祝福”作为故事的背景, 通过描述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来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表现广大劳动人民所受的深重灾难和难言的悲哀。作者在记述祥林嫂的故事时, 语气是平静的、舒缓的, 但正是在这平静下面掩藏着作者的巨大悲愤, 而以平静的语气抒写大悲痛、大感慨, 这正是鲁迅一部分作品的艺术特点。这篇小说有多次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这些描写有详有略, 形象地写出了她在不同时期的生活境遇。如果把这些描写按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 就可以发现它们暗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同时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祝福》中对祥林嫂比较集中、典型的肖像描写共有四处, 现摘录如下:
一、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
二、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三、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四、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 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 不独怕暗夜, 怕黑影, 即使看见人, 虽是自己的主人, 也总惴惴的, 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 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 头发也花白起来了。
这四处肖像描写在小说中非常重要, 直接说明了主人公不同时期的生活、精神状态, 以及这些状态的发展变化。小说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是以倒叙手法来结构全文的, 因此第一处描写是故事结局时的人物肖像, 如果把它移到后面, 按照二、三、四、一的次序重新排列起来, 就能十分清晰地分析出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第二处肖像描写是故事的开端:“头上扎着白头绳”表明她新近死了丈夫,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的素净装束说明她是一个朴实的劳动妇女, “脸色青黄”说明了她的生活状况是衣食堪忧, “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表明她还不失为一个年轻女人, 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抱着一份希望的。到了第三处肖像描写时, 祥林嫂已在鲁四老爷家做了近半年佣人, 却不巧被夫家的人发现, 她被硬抢了回去, 接着是被迫改嫁到山里。幸运的是改嫁后的日子过得还可以,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丈夫突然患病死去, 她不得不“依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到鲁四老爷家再作女佣。这次和第一次来时的穿着大体一样, 脸色也是“青黄”的, 只是在接连的打击之下她“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她对未来已失去了信心, 她清楚地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无助, 她只愿能把时光平静地打发过去就满足了。
第四处肖像描写是一个转折点。祥林嫂听到帮工柳妈说到自己到阴间要被两个丈夫分争之后, 认为自己没能坚守“贞节”, 确实罪孽深重, 她就想免除自己的罪过, 做一个不受别人歧视的正常人, 于是她依柳妈的指点用尽自己一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个门槛, 此后她就满心认为自己又成一个“干净”无罪的人了, 可到了“祝福”时四婶仍然嫌她“不干净”, 不让她碰一下“酒杯和筷子”, 这个打击一下子把她彻底击垮了:“眼睛窈陷下去”, “精神也更不济了”, 她感到了没顶的绝望, 自己的罪孽太深重了, 怎么也洗不掉了, 周围的人们仍将用白眼看自己, 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她像一只“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胆战心惊地挨着时日。“不半年, 头发也花白起来。”这没多少利用价值的祥林嫂终于被冷酷无情的鲁四老爷赶出了家门。小说中的“我”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情景是文中的第一处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脸色是“黄中带黑”, 那黑的颜色正是她临近死亡的征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时的祥林嫂活脱是一具会移动、能出气的尸体了, 被折磨成这般模样的她还能残喘几日呢?不到一天时间她就凄惨地冻饿而死了。
综观这四处人物肖像描写, 可以看出一些细节的变化过程:祥林嫂的脸色由“青黄”、“两颊却还是红的”变成“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直至临死前的“黄中带黑”;她的头发由“花白起来”变成“全白”;她的精神状态由初到鲁家时还有一点青春朝气变成后来的“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后又发展到“精神更不济了”、“很胆怯”, 最终“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 这些细节变化揭示出祥林嫂被当时的社会一步步折磨成“非人”的经过, 同时明晰而巧妙地暗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进程。
在线肖像画的艺术 篇6
关键词:象征主义,象征,意象
1. 詹姆斯·乔伊斯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乔伊斯是著名的爱尔兰作家, 在二十世纪文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是公认的意识流大师。他非凡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多部经典作品。他在不断摸索试验后, 是意识流小说发展成熟。他的作品都以都柏林为背景, 以爱尔兰生活为题材。乔伊斯在给《都柏林》的出版商的信中说:“我的宗旨是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历史谱写一个篇章, 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以下简称《肖像》) 同样是以都柏林为背景的。小说主人公斯蒂芬所经历的乔伊斯大都经历过, 但作者对斯蒂芬这个人物形象又进行了艺术加工, 所以《肖像》也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肖像》故事情节简单, 全书共五章, 分别对应了主人公生活中的五个重要时期:童年时期的感受、学校生活以及青年时期的成熟、悔罪、摒弃宗教、选择流亡来追求真正的独立。《肖像》是乔伊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实验性作品, 因此它既带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又有现代主义的特点。这部作品的题材内容也决定了它具有这样的特点。“由于乔伊斯的题材是传记性的, 这就要求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处理题材, 以达到真实性”。这一点体现在小说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主人公的成长的。“但是, 另一方面, 由于传记所要表现的是极其主观的材料, 这就又迫切需要以一种抒情诗方式而不是戏剧方式来处理这些材料。”这一点体现在小说总体上按时间叙述的同时不时的打破时间顺序, 运用意识流技巧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象征手法就是表现意识流的技巧之一。在《肖像》中乔伊斯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来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2. 象征手法的运用
2.1 典故的象征手法
在《肖像》中最重要的, 最具艺术性的象征手法就是主人公的名字。乔伊斯的独具匠心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主人公的名字叫史蒂芬·迪德勒斯, 一个简单的名字却包含了两个神话故事。史蒂芬的原型是圣·史蒂芬, 是第一个基督教的殉教士, 为了辩述原始基督教教义被反对者用乱石打死。而我们的主人公在小说中也是当时混乱的爱尔兰的受难者, 象征着西方社会殉难的艺术家 (martyred artist) .同时圣·史蒂芬的名字来自希腊语Stephanos, 意思是“王冠”。在小说中, 史蒂芬的伙伴们戏称他是戴着花冠被引向祭坛的牛, 他也称自己少年时期的灵魂裹着退了色的尸衣, 戴着一碰就会凋谢的花冠, 躲在坟墓里称王, 暗喻基督教受难时被人换上紫色的袍子, 带上荆棘做的王冠, 扮成国王的样子被钉在十字架上。史蒂芬的姓氏迪德勒斯 (Daedalus) , 源自希腊语, 意思是“狡猾的工匠”。在希腊神话中, 迪德勒斯也如他的名字一样, 是个能工巧匠。他被克里特国王选中为其建造迷宫, 而为了掩盖迷宫的秘密, 迪德勒斯和他的儿子被国王囚禁在迷宫里。聪明的迪德勒斯为了获得自由, 用蜡把羽毛粘在一起做了一对翅膀, 从而飞离了迷宫, 获得了自由。可是他的儿子却不顾迪德勒斯的警告飞得太高, 使蜡被太阳融化, 掉入海中身亡。与神话对应的, 小说主人公的身份是个一个艺术家。而在小说结尾, 史蒂芬在海边获得“精神顿悟”后想像鹰一样吼叫, 在天空翱翔, 象征着史蒂芬顿悟自己的人生目标, 要像神话中的迪德勒斯一样“飞离”迷宫, 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乔伊斯把主人公的名字和神话典故结合起来, 巧妙地用希腊神话来暗示主人公的命运和小说的主题。
2.2 多种意象的象征手法
除了运用神话之外, 乔伊斯还运用了许多贯穿全文的意象来丰富小说的象征意义。其中主要的两个意象分别是水和飞鸟, 象征着史蒂芬意识的觉醒和对理想的追求。“when you wet the bed, first it is warm then it gets cold”开篇中这句原文提到小孩尿床, 感觉到先暖后冷。水的意象在这里出现了。小孩本能的感到先暖后冷又暗示了水既有温暖的, 阳光的一面, 又有冷的, 阴暗的一面。此后在作品中水的意象多次出现。上学时, 斯蒂芬被同学推进污水沟, 致使他发烧做梦, 梦到又高又黑的海浪。这些令人不快的水的意象都象征着斯蒂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凶险, 挫折以及他的心里障碍。而在第四章高潮部分, 即斯蒂芬在海边获得“精神顿悟”时, 大海作为积极的水的意象出现。爱尔兰被大海环绕, 对它来说大海不是可有可无的, 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是力量的象征。大海被乔伊斯视为潜伏在人物意识中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主人公的“顿悟”有促进作用。
飞鸟的意象从开篇就以鹰的形式出现, 象征着宗教的统治力量。小史蒂芬说长大后要娶艾琳, 他妈妈就要他道歉, 丹特阿姨也说如果不道歉鹰就会来拿走他的眼睛。这个细节说明了当时爱尔兰的宗教冲突激烈。史蒂芬一家是天主教徒, 而艾琳家是新教徒。两个宗教对立, 教徒之间不能通婚。鹰就是宗教权威的象征。另一方面鹰又是一种飞鸟。飞鸟这个意象也被乔伊斯多次运用。总欺负他的一位同学叫"Heron", 这是一种苍鹭鸟的名称.而那同学的脸“看上去也像一只鸟”;海边给史蒂芬精神启示的是分形状似鸟的男人;让史蒂芬获得“精神顿悟”的涉水少女胸脯也像黑色羽毛的鸽子。这些飞鸟的意象给人以向上飞行的联想, 为他后来的“飞离”做了暗示。
结语
乔伊斯在《肖像》这部小说里独具匠心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巧妙地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史蒂芬的精神世界和小说的主题, 展现了乔伊斯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作才华。
参考文献
[1]James Joyce.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New York:Bantam Books, 19
[2]李维屏.乔伊斯地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4]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在线肖像画的艺术 篇7
一、选课——方向已定, 思路过关
作文教学虽说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因在职教教育教学中, 语文本是公共课, 课时少, 加上学生基础差, 教学时间长, 见效慢等特点, 写作教学地位尴尬, 始终处于被弱化的边缘。所以这次市级公开课鼓励作文教学展示, 也是呼吁全市老师重视作文教学, 寻求突破创新。
申报课题时, 我在想, 要叫学生写什么?翻开中专教材第三册, 即将开幕的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 《记念刘和珍君》、《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亡人逸事》、《把栏杆拍遍》和《北大三老》, 这些都是记事写人的散文, 如果教教学生如何写人, 不也是针对第三单元的提前预习, 为日后课文的教学打下基础嘛?由此课题定位于人物描写。
二、第一稿——全盘皆否, 脱离学生
方向一定, 翻课文, 找资料, 洋洋洒洒, 原始稿两天搞定。第一稿, 各类花招, 无所不用。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人物描写七种方法, 且每种方法都能在《亡人逸事》中勾画相对应的段落语句。具体教学流程为, 亡人逸事课文导入, 通过猜关羽、猜鲁迅和猜同学的游戏环节介绍肖像描写并课文勾画, 介绍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理论知识并课文勾画, 通过模拟二单元口语交际新生接待的小型情景剧活跃课堂氛围, 并以此为练笔素材,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方法描写演员。最后再次介绍侧面、细节描写的理论知识并勾画课文, 以自编的人物描写方法小口诀为结语。当初想着, 又有游戏又有表演还与课文挂钩, 不是亮点嘛?拿到孙主任那里一看, 全盘否定。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公开课并不是个人表演秀, 如果你的学生一无所获, 你上的就是烂课。于是我拷问自己, 短短四十分钟, 怎么可能让学生掌握那么多方法呢?不如只选取一个方法, 讲深讲透, 因而有了第二稿。
三、第二、三稿——取其一招, 浓墨重彩
第二稿以让学生回忆三单元目录课文为导入, 引出何谓人物描写。猜关羽猜鲁迅后, 展示学生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 后在罗贯中描写关羽外貌的文字与阿累描写鲁迅外貌的文字比对中总结出肖像描写四大招。最后修改作文片段,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一稿请教了吴路平老师, 她指出, 思路过关了, 但是课堂太平没有出彩点, 所以提出一人也可写出千面的亮点, 特地向我推荐了唐弢的《琐忆》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的肖像描写。还指出其中一招注意顺序过于抽象, 不如让学生排个序, 得以直观理解。
修改过后的第三稿成了我的第一次试讲课, 教学内容得到了认可, 但是教学设计还得修改。作文课肯定还是要以写作评讲为主, 只是修改作文无法体现作文课的特点, 所以前面的理论讲解必须压制为二十五分钟, 最后留有十五分钟给予写与评。当时组长秦老师和吴老师除了给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后还讲了重要的八个字: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
四、第四、五稿——精心布局, 环环相扣
第二次试讲第四稿却失败了, 除却PPT不规范这个因素外, 现在想来最大的原因还是我并未真正理解“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这八个字的真谛。教学环节应该是编织的过程, 不仅要求一环套一环, 环环相扣, 更要求具体教学目标为经度, 教学环节为纬度, 有隐有现, 有深有浅。而我的第四稿只是教学环节做了减法, 根本没有排列布局, 我只是做了形式上的调整, 本质上线索依然混乱。还是孙主任给我开了小灶, 她说, 你设计的每个教学流程是不是和你的大目标相关, 很有用的就留下, 又点用的或根本没用的全部都不要, 你的教学语言亦是如此。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学生最需要的才是我们要讲的。临下班前, 同办公室的汪园园老师给我出了个好点子, 不如你把学生无特征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作为导入吧, 既可省一个教学环节又能引出如何写人。灵光大现, 我着手于教学环节的重新整合, 去粗取精, 果然使得整个理论知识的介绍大放异彩, 第五稿和第三次试讲差强人意。
五、课成——设计提问, 水到渠成
这次试讲借用了我师父张琳老师的班, 课后她指导我, 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顺其自然, 讲究水到渠成, 如果在注意顺序这个环节上先加上错位的原文呈现, 再接上排序的环节就不会那么突兀了。当然这次试讲的不足之处还是在于最后的评讲阶段, 点评不到位, 和学生互动少。第六稿又再次做了教学环节的微调, 为增加互动, 不仅特添了让学生起立坐下以区分特征与典型特征的环节, 还增加了学生自评环节, 把前半段的理论介绍更是精压为二十分钟, 留有充足的时间写评。这一稿大体可定, 但还有一难关尚未攻克, 即不太简洁的教学语言。感谢张老师帮我一句句推敲、指正, 她让我认识到我之所以语言啰嗦, 归根结底还是提问不到位。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又需要你再用话去解释去引导, 凭借着张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能预判出学生会怎样回答, 所以每个提问都是精心设计, 如果是学生实在无法回答的问题, 就需要老师自己承上启下地解说。
由此看来, 不仅仅教学环节需要编织, 教学语言也需要编织, 可以织成一张网, 最后一拉, 大功告成。
摘要:编织, 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 把细长之物纵横交错, 钩链而成。这种技法亦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这也是我磨课过程最大的体悟。本文主要介绍了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运用合理的教学语言来编织一堂有质量的公开课。
【在线肖像画的艺术】推荐阅读:
现代肖像画发展10-24
历史的肖像09-29
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10-26
人物肖像描写的段落11-16
自我肖像12-01
论名人肖像权侵权的法律救济06-15
肖像描写作文10-18
肖像描写教案10-27
人物肖像漫画教案05-29
肖像描写作文800字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