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胡协奏曲》论文(精选3篇)
《第一二胡协奏曲》论文 篇1
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 以“sol、do、la”这三个音如同做游戏般相互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可以说, 这首作品在当时的二胡曲目中是相当独特的。它大幅度地提高了二胡演奏的技术技巧, 并导致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二胡这种传统乐器, 使二胡慢慢具备了诠释大型作品的条件。
这首协奏曲的体裁在当时的二胡界也是非常新颖的。它是严格按照协奏曲的规格形式创作的。最早中国音乐界称协奏曲为“竞奏曲”, 意思是要求独奏者与乐队是一种竞赛的关系。下面, 笔者将对这部乐曲三个乐章的结构、意味以及风格、形态特点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第一乐章的主题巧妙的运用了河北梆子的素材, 经过一些作曲技法的变形处理, 使它有了新的音乐形象和效果。演奏时应注意把握好旋律中的四度关系, 第一乐章开始部分, 旋律表现出一种青春的活力, 势不可挡。二胡要演奏出类似像西洋铜管乐那样的质感和色彩, 需注意演奏时每个音符的音色、音质应饱满, 要让音头和声音的持续以及收尾的状态统一起来。音乐节奏中的附点和三连音, 都需要演奏的非常准确, 这样表达出的音乐才会激昂顺畅。
副题是主题的倒影, 旋律优美。旋律节奏音型与节奏基本一致, 但是音乐的情绪却与主体不同, 多了浪漫的情绪在里面。建议演奏者要注意对乐器音色的把握, 不能将音色拉得太薄, 感情需要浓郁、深沉一点。这段旋律中, 充满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内心的希望与对未来的憧憬。在副部主题中, 音乐旋律有着理想的色彩, 要把圣洁、高远的意蕴表现出来。作曲家用这样舒缓的旋律表现他的理想, 用不同的和弦分解旋律表现他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 情感起落于理想与困难之间。在乐章最后, 理想的主题旋律出现在比之前高大二度的旋律上, 仿佛告诉我们青春的理想虽然会受到困难的阻挡, 但是理想是宏伟的, 足以支撑生命不断成长。
第二乐章的主题音乐旋律缓慢而忧郁, 对演奏者来讲最不好掌握。音乐如果处理太好, 就缺少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灰色调色彩。虽然旋律的进行也有描述希望的、憧憬的感受, 但是它始终不是甜美的。所以演奏时要注意对内心情绪的处理, 中间部分由慢渐快的段落, 速度不要太快, 太快会使乐曲气氛变得轻薄, 是在无奈中寻找乐趣的一种状态, 这个乐章可以充分发挥二胡内在的深沉韵味。演奏时, 绵长的运弓、深沉的表达, 都在考量演奏者表达内心音乐时的气息控制。开始的几个内弦高八度D音, 仿佛是人在叹息。左手揉弦的控制与乐句进入时的关系, 要把握的恰到好处。运弓方面一定要注意压力, 摩擦力, 弓速之间的关系。整段音乐的音色是内敛、深沉的, 情感随着旋律的运动而起伏。乐章中间有一段比较活跃明快的旋律, 好像是苦闷情绪中不灭的理想在闪耀, 非常亮丽、丰满。旋律起伏跳跃, 但我们演奏时不能将音乐表现得过于火爆激动。装饰音在这段欢快的旋律中起到了明显的点缀作用, 有了装饰音来强调语气, 音色就不必演奏的太实, 要有活跃感、灵动感。乐章最后, 旋律如同是被现实唤醒一般, 又回到沉重的、如叹息般的旋律, 在期待、回味、遐想中结束。
第三乐章表达了一种黑色幽默, 三个音构成的旋律, 通过作曲技法的加花、变化, 有了很多重复、变换。这一乐章也暗喻着对那三个有特殊意义数字的颠倒游戏, 带有某种讽刺和幽默。整体音乐感觉很洒脱且无所顾忌。
这个乐章开始的节奏强烈、富有推动力, 向前奔跑的旋律非常有特点。把握节奏、旋律的连贯是第一要素, 其次是要把握好隐含在旋律中的情绪。接下来的慢板旋律, 如同是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很多人容易把这段旋律演奏得苍白无力, 其实这段音乐更需要内心气息的饱满和支撑。整个快板段落演奏时需要声音的颗粒型和质感的一致性, 在这个基础上按照旋律的起伏做出强弱对比。
关先生的这部作品, 音乐上与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不同。这时就会增加演奏手法的变化, 如左手装饰中的揉弦与不揉弦, 滑音与不滑音, 什么形态的滑音、如何滑, 音色的虚实、刚柔、浓淡等变化, 增加重音的渲染等, 以演奏手法的多变来呈现音乐的丰富表达。音乐的表现力, 有很大的幅度和余地, 把微观的音、乐汇当作宏观世界来看待, 即可在其中做很多复杂丰富的变化润饰。关先生的这部作品正是具备这个特点, 每个音都是微观的世界, 用音的连接构成一个大的旋律线条, 利用音与音之间的起伏, 组合成宏观的音乐形态。所以音与音的协调统一是基础, 然后再考虑如何改变力量、音色等技术技巧。这部作品的和声语言非常丰富, 对二胡来讲, 是不同于以前传统的音乐语言的。我们可以根据和声色彩的变化来安排音色力度等, 以表达人内心涌动的情绪及感受。因此我们在演奏时, 对整体音乐的个性、气质, 以及对声音的质感与色彩的把握, 都至关重要。同时要对节奏、语言以及分解和弦似的不同调式语言, 做出更好的诠释。
摘要:《第一二胡协奏曲》是著名作曲家关乃忠先生于1987年12月创作的, 据关乃忠先生回忆:这首作品创作过程的缘由说来很巧。关乃忠先生定居香港后, 一位久未谋面的初中同学, 因路过香港与关先生聚会, 回忆起过去特殊年代的痛苦、饱受磨难的经历, 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从而激发了关先生内心创作的欲望。为了永远记住那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5月16日, 就以“5、1、6”三个数字作为音符, 创作出了以这三个音为主旋律的协奏曲。
关键词:协奏曲,主题,副题,旋律,忧郁,色彩,幽默
参考文献
[1]宋飞.关乃忠二胡协奏曲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第一二胡协奏曲》论文 篇2
一、音色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在二胡演奏中, 发音是根本, 音色则是灵魂。音色, 即声音的品质和色彩, 它与技巧、情感等相互支撑, 共同影响着二胡艺术的表现以及音乐形象的塑造等问题, 也是维系着整个作品的最为关键的部分。所以要把握不同的背景、内容、情感下的乐曲的风格和色彩, 再去考虑用准确而又恰当的手法组织不同的技巧去配合演奏不同的音色。二胡的音色变化不仅使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而且是二胡演奏艺术向更深刻、更富有意境的方向去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用恰当的音色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是二胡演奏者所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而《雪山魂塑》这部作品, 内容跌宕起伏, 背景、情感变化较大, 音画结合紧密。因此, 音色的准确表达对于表现意境、音画、情感等显得更加重要。
二、分段论述《雪山魂塑》的音色表现
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共分为四个部分, 即征途、雪山、战友、朝霞。就每一部分音色与技术、情感、内涵、音乐形象等因素的表现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一) 征途
乐曲开头的协奏部分以庄严的钟声和连续的三连音的演奏, 烘托山坚定有力的行进背景, 二胡随即进入了“征途”的主题。
二胡主题一开始就有一种强烈的步伐感和一往无前的气势。伴奏音乐一直是稳定的附点音符, 演奏这一句时右手运弓结实、饱满, 左手按弦有力且有弹性, 揉弦较快且力度较重, 整句气息下沉, 音色要表现得铿锵有力。
之后的一句, 前三个音每个音都要求为保持音, 力度也较大, 随后小:悟的每一拍都要有重音, 最后一个长音揉弦幅度很大。在运弓方面, 把握好重音的演奏, 右手按弦同样坚定有力。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要求颗粒性很强, 整个乐句节奏紧凑, 渐强的运用最终把乐句推到宽广、明亮的一种宏大气势当中。给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随着这种步伐感和气势的延续, 当音乐进行到:
旋律部分相同的动机在不同八度的音区转换, 并以节奏为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长短变换, 强弱的对比鲜明, 因此必然会造成音色上的对比和变化。尤其是进行到低八度较为紧凑的旋律, 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 它像是行军过程中将士跑步的脚步声。在这样的背景下, 音乐最后进行到谱例 (2) , 音乐表现得稳健且有力。在演奏时, 音头果断且有弹性。最后强收。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乐曲进行到这里, 乐曲的情绪与所能想象到得画面一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能够体会到红军将士在行进过程中豪迈的情怀。因为要想到红军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雪山, 坚定、有力且困难重重, 所以音色表现不仅刚劲有力, 而且很厚重。
在下面“征途”的部分, 描绘了恶劣天气给红军将士带来的重重阻碍和困难。
谱例4:
这几小节, 伴奏音乐的音型与主旋律相似, 描绘了“暴风雪”的场景。演奏要注重力度的变化, 这三小节的力度逐渐渐弱, 而且不要带音与音之间的滑音。还要注意颤弓的频率要快、碎, 这样在雪山的“征途”中, 能比较形象具体地体现寒风瑟瑟的景象。紧接着, 三十二分音符先渐弱, 后渐强。让“暴风雪”的场景更加逼真。到最后, 半音阶的下行描绘的是红军将士艰难地下雪山, 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 要清晰的演奏好每一组半音阶, 一定要稳住节奏, 最后的八组半音阶突强渐弱。结尾处, 在演奏时, 呼吸平稳, 揉弦饱满, 力度渐弱。仿佛在渐渐远去的背影中结束这一部分。
谱例5:
第一部分, 在演奏时, 主要要注意节奏的稳健, 左、右手按弦与音头要铿锵有力, 神圣而有行进气势, 步伐感很强, 气势恢宏, 挺拔而高昂。内含着刚毅、雄健的气魄。音色在这种红军行进的背景下表现得饱满、刚劲、雄厚。表达了红军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
(二) 雪山
“雪山”部分:一开始, 伴奏音乐的节奏:
谱例6:
以这样的节奏型开头, 听起来有一种跋涉的感觉, 加之后面三连音的连续敲击性演奏, 就预示着一种艰难。随后, 二胡旋律的自由上行, 让人感到了前进步伐的艰难。使人联想到在冰天雪地里, 战士们一脚深、一脚浅, 穿着草鞋在雪地里跋涉, 还饱受寒冷的侵袭, 画面是多么的悲惨。到最后, 旋律在三连音的过渡和气息的坚持下, 颤弓的力度保持很强, 甚至还有推到更强的趋势。但是到了最后的两个音, 一下子突弱了下来, 而且马上感到几许的凄凉。音色变化的幅度很大, 表现了极端环境背景下的夸张的情感与场景。
谱例7:
进入了慢板, 主要是描写战士们之间的倾诉, 内心的思考, 和他们所共有的心声。旋律音乐此时变得很柔美, 没有了前面的抗争和搏斗, 左手换把带滑音并且揉弦的强度和幅度都较小, 音色表现得很优美、很深情。随着旋律的发展, 音高起伏较大, 运用了五度音程的跳进, 乐曲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与深情。
谱例8:
这一乐句的前三小节, 要把弓速、弓段安排得当, 力度依次渐强, 揉弦幅度逐渐加大, 右手运弓的时候注意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头要点到, 感到是一步步的在推进。音色从较为含蓄逐渐变得较为激动。整个乐句要表达的很深情, 也充满悲怆的情绪。可以想象一下, 战士们在相互倾诉或思念亲人的时候, 都会想到如果他们牺牲了, 他们的家人, 他们所奋斗的革命事业将何去何从。在空拍的地方, 注意音乐的连接, 气口的呼吸要平稳且延续。接下来, 三句颤弓仿佛是一阵阵寒风吹打着战士们的身体, 也吹散了他们的思绪, 回到了现实, 回到了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殊死搏斗的场景。
整个慢板, 音色优美, 圆润, 充满想象。表达了一种内在的情绪, 同时也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情怀。
当音乐进入到快板段落, 打断了前面深情而内在的旋律, 结实坚定的音头, 明亮的高低旋律的转换, 使这一段充满了斗争性, 仿佛在“暴风雪”中一大批战士们跌倒又站起来, 抱着爬也要爬过去的信念, 在艰难前进。
谱例9:
演奏这几小节注意乐谱上强音的要求, 表现一种向上冲的势头。后面的八分音符保持这样的情绪。
进行到这段的高潮部分时, 右手将弓毛紧压内弦, 弓杆摩擦外弦, 发山双弦噪音, 左手上下有序滑动, 而且在伴奏音乐的陪衬下,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狂风暴雪、昏天黑地”的景象。最后, 旋律在刚劲有力的节奏型中结束。衔接进入到“战友”部分。
(三) 战友
这一乐段从“p”力度进入, 二胡的拨奏让人想到了夜半钟声的景象, 思绪随着夜幕降临一下子冷静了下来。随后伴奏音乐以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作为背景, 引出二胡的主题旋律, 二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耳边一直能听到《十送红军》的主题音调。
整段音乐音色优美、轻柔、恬静、飘渺而遥远, 流动性不要太强。运弓要平稳、绵长。左手触弦的力度不要太大, 揉弦速度适中。音与音之间要注意连接, 不要太过生硬, 否则会破坏这种连贯的柔美。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几个人依偎在一起, 他们也许梦到他们离家去参军的那种不舍和激动, 对牺牲战友的怀念, 以及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憧憬。尤其在休止的地方, 恰当地运用呼吸, 想象战士熟睡后均匀而平稳的呼吸, 达到意境甜美而安详。
尤其是到了这段的结尾处, 画面感觉好像是变得越来越模糊、朦胧, 最终形成了一幅缩影, 久久的定格在那里, 让人回味无穷!
谱例10:
(四) 朝霞
紧接着, 伴奏音乐的过渡使音乐的色彩一下子明亮起来, 穿过了浓云的袭扰, 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在演奏时, 揉弦的幅度和力度都是渐渐变大、变强。音色越来越强烈, 仿佛是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给人的听觉上带来了明亮, 具有歌唱性的一面。连续三句三连音的演奏把“朝霞”这一部分推到了宽广的层面上。这三句一句胜过一句, 气势不断壮大, 速度向前推动。伴奏音乐推出了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主题音调, 而二胡独奏部分的颤弓的频率、强度和幅度是在逐渐高涨的。瞬问让人感到经过了千辛万苦和艰难跋涉, 红军长征取得了历史上的伟大胜利。之后, 全曲一直以饱满向上、富有激情的跃动音型的气势达到了高潮。运弓坚实, 按弦有力, 音色饱满、响亮, 气势磅礴, 给人带来似乎一声巨响之后的震撼。
最后, 二胡独奏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主题把全曲推到了最具歌唱性的一面, 音色上要圆润。仿佛有人站在山巅上唱着幸福的歌。声音宏亮、柔美、深情, 穿透力很强, 传得很远很远。歌声在山巅中久久回荡。最终, 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把全曲推向了尾声, 最后在坚定有力的骨干音“re”中结束。
谱例11:
谱例12:
描绘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画面, 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长征将士的伟大形象!
三、结语
通过对《雪山魂塑》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因此对二度创作中音色的探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首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宏大的气势, 描绘长征途中风雪交加、坚苦卓绝的悲壮画面, 又表现对战友深情怀念、迎接胜利曙光的动人景象, 还有着浓重的民族音乐的神韵;继而听之, 能使人思索、回味, 还饱含着厚重的文化情节, 磅礴且大气, 能使人震惊、难忘。且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的配合把整部作品的表现力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最终使作品内涵和长征精神得到完全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刘文金.新作品提出的新课题.中国艺术报, 2007, 12.
[2]刘长福.谈二胡演奏中的形象思维.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4, 04.
[3]严洁敏.二胡技术训练的方法与目的.民族音乐, 2006, 10.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浅析 篇3
以此为例,探讨一下这首曲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在创作时的灵感源泉。
一、作品的文化内涵
作者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是无锡雷尊殿观主华清和与某寡妇的私生子。九岁时被召回道观,成了一个小道士。华清和不仅通晓道家音乐并且还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尤其以琵琶技艺最为精湛。阿炳自幼便从他学艺。17岁时,阿炳就已参加道教的音乐吹奏。在他35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成为流浪艺人,解放前夕穷困潦倒,饱尝人间苦辛。
1950年夏,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还有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的他正处在贫病交加而多年未动乐器的时刻,当时只进行了一次实地录音的机会,仅勉强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其作品是我国音乐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情真意切,充满艺术的生命力。
二、布局与变奏
全曲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是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式,结构为:引子、A、A1、A2、A3、A4、A5。乐曲结构是自由变奏曲,由引子、主题及其五次变奏组成。
引子短小紧凑,节奏由紧到松,音调由高到低。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乐曲的开始一句具有统领全局的意思,向人们预示着一个不幸的悲剧将来到我们的眼前,这一句时下一行音阶的旋律,在较低的音区进行。第二句冲破了前句的沉闷,以前句尾音的高八度音开始,在略高音区迂回进行,音乐逐渐激昂,第三句则在第二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在高音区进行,加上节奏的变化,切分音的运用等,使已逐渐激昂到情绪更为激动,如诉说内心的愤恨与不平,这一乐句得到充分的发展变化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这也表现了作者一生坎坷、凄切的生活,在以景托情的意境中,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愤恨不平,表达了作者对无情的现实生活的沉思和感慨,这是一曲命运之歌
三、作品的技巧特点与演奏
(一)作品的技巧特点
(1)滑指的使用。阿炳的二胡曲有个独特的演奏手法,就是刚健的直线滑音,他的滑音大多是呈直线型。就是果断的上下滑动,中间停留时间少,不拐弯,要求两手密切配合,同时动作,以奏出刚健的音头。
(2)定把演奏。阿炳常用绳子将二胡挂在身上站立演奏,因此换把不太方便,这就形成了一整段音乐都在同一个把位中演奏,遇到这个把位以外的音时就用伸展手指奏出,而且在换把时音乐大多略有停顿。这种停顿,既是演奏手法的需要,也是音乐特点之所在。用定把演奏,也就是一指向上伸展所演奏出的音通常会略高,如果用换把将这些音奏准,反而觉得软弱不顺,有失阿炳音乐风骨。
(3)左右手的技巧。在《二泉映月》中用到了一种右手的运弓叫浪弓,就是在演奏长音时,用弓子瞬间的力度变化奏出其内在的律动感。此曲节奏缓慢,长弓时有用到。左手的指法技巧也是很有难度,比如说透音和带起。透音就是在演奏内弦上把位“商”音时,食指迅速地一放即按,隐隐约约透出一个空弦音,别具风味,这是阿炳吸收江南丝竹奏法的结果。带起,就是左手的拨弦,但此曲中的带起并不是手指向里面拨琴弦,而是用三指尖肉多处接触琴弦,向外一弹,发出很轻盈的拨弦声。
(二)作品的情感演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乐曲的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阿炳还在向我们诉说着更多的情感。
四、结语
《二泉映月》不是一首一般的写景曲,而是一首表现处在旧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沉重呻吟、感慨和倔强不屈性格的乐曲,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时至今日,这首乐曲仍以那真挚的乐声感动着千百万人。无论在创作还是演奏上,它所具有的艺术水准和价值,都证明它是我国名族器乐作品的不朽佳作。作品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出于阶级、民族压迫之下的劳动人民的疾苦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人生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未来是美好的”。可以说《二泉映月》是旧社会千百万劳苦人民生活的浓缩和他们内心的呐喊。
摘要: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艺术精品。《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真实写照,记录着他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乐曲旋律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远,技巧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得世界人民的喜爱。多年来,《二泉映月》不仅在民乐领域中被人们乐于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多种演奏形式。使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二泉映月,生活,文化内涵,变奏,演奏
参考文献
[1]冯军.阿炳和《二泉映月》新论[J].成都:文史杂志,2015,05.
[2]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二胡协奏曲》论文】推荐阅读:
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07-12
二胡作品论文11-01
二胡演奏员论文08-31
青少年二胡教学论文10-28
移植曲目对二胡的影响论文12-11
谈二胡演奏艺术至高境界之唯美独尊论文07-05
钢琴协奏曲08-17
二胡演奏01-21
中提琴协奏曲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