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舞蹈活动

2024-11-30

幼儿舞蹈活动(精选12篇)

幼儿舞蹈活动 篇1

人们生活在各种立体的空间环境中, 从日常使用的各种物品, 到所居住的环境, 乃至人类自身和整个宇宙, 无一不是立体形态, 因此立体空间与人息息相关。但人们常常习惯于从平面的角度去思考、在平面上表现造型, 无形中具有平面的造型观念和意识。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0-6岁是人的空间智能发展敏感期, 空间智能突出的人观察力、图象力、美感、空间感、方向感等多种能力都比较强。因此, 在0-6岁有针对性地刺激培养, 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空间智能的发展。立体造型, 就是培养人的空间智能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立体造型?立体造型是以一定的材料、视觉为基础, 以力学为依据, 使造型要素在大小、比例、方向和面积上起变化, 并按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富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新的形体, 呈现的是一个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三维空间的立体物, 其目的是培养我们创造性思维和人的空间想像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 幼儿园美术制作活动还存在以下问题: (1) 重绘画轻制作; (2) 制作形式以平面制作为主; (3) 制作材料选择以纸质材料为主; (4) 制作方法以剪贴为主。由于制作活动的材料准备要丰富多样, 还需具备一定的制作技能, 以及安全等因素的考虑, 给教师的组织带来不便与难度。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激发幼儿对美的敏感性, 表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性, 我们通过专业综合艺术环境的创设;丰富多样材料的提供;技能技巧的适时适当帮助;作品艺术化的呈现等策略开展立体造型活动。在有效引导孩子对材料的选择、形象的构思、实际的操作、灵感的激发、作品的欣赏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表现能力, 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了审美能力, 反映了现代美术教育表现、创新、审美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幼儿园立体造型活动的成功开展, 也为幼儿园良好艺术氛围的形成以及特色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着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幼儿园立体造型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一、创设专业综合的美术工作室, 营造富有艺术美感的活动环境

在我园美术特色课程的实施中, 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 创设了一个专业的、富有艺术感的创意美术工作室, 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大亮点。

1. 空间布局从随意到专业, 提供多样的操作平台

根据美术教育的类型和功能的不同, 我们对美术工作室进行了科学合理规划, 划分为绘画区、制作区、工具操作区三大区域。绘画区主要引导幼儿大胆的体验色彩、感受色彩, 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制作区主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各种材料让幼儿体验造型的魅力。如大班“纸管搭建”活动, 就是利用幼儿绘画作品, 卷成粗细、长短不一的纸管, 再运用剪、粘、接等方法进行搭建。工具操作区为幼儿提供了钢锯、锤子、钉子、钳子、木条、竹条、PVC管等工具材料, 幼儿在工具操作区可以看看、摸摸、用用这些“禁区”, 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挑战困难的勇气, 积累了造型的经验。不同区域的设置, 不仅能使幼儿接触到更多的美术表现形式, 也为其提供了更宽泛的选择机会,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创作。

2. 活动内容从单一到综合, 构建适用的造型活动方案

创意美术是我园的主要特色, 在特色课程的建设中, 我们从以绘画为主的课程实施, 逐渐增加欣赏与造型两大内容。依托美术工作室有利的条件, 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立体造型活动。如“纸”系列:有把纸卷成粗细、长短不一的纸管, 用以搭建各种房子、桌子、椅子等;有把纸揉成团粘接成各种动态的人物、动物;有把纸做成纸浆直接捏成各种物体造型;有把纸撕碎, 层层粘贴在各种立体骨架上进行再次造型等。同时, 以美术工作室为点逐渐辐射到班级, 活动分别以材料为主线、以内容为主线、或与主题课程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初步构建了“纸的魔法”“花花草草”“海陆空”“创意椅子”等富有童趣且广泛适用的造型活动方案。

3. 装置方式从平面到立体, 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一个富于美感和独特创意的装置, 就是对当今美术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在我们的美术工作室中, 从地面到墙面再到天花板进行了全方位的装置, 且突破了传统环境设置。如:孩子的座椅是有原始木质纹理的木桩, 墙上挂有绘画区用过的涂满各种颜料的画板, 天花板上贴有名画、挂着孩子的作品, 还有用粗细不一的PVC管造型的隔断等, 都呈现出互动性、多元化的艺术氛围, 赋予环境更多思考的回味和启发的意义, 使幼儿时刻感受到视觉的满足, 形成整体的艺术感染力。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 激发幼儿造型操作的动机

多样化、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 是帮助幼儿不断产生好奇心和保持新鲜感, 刺激幼儿创作欲望, 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根据立体造型的要素, 我们把材料分为:

1. 点:

点是立体造型中表达空间位置的最小的视觉单位,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点”与“形”“体”没有具体的尺度的规定, 只有在与有关的背景条件相比较下, 才能决定出“点”的性质。点在视觉感受中有凝聚视线的特点。点的连续排列可以形成虚线, 点的密集排列可以形成虚面和虚体, 它表现出一种空灵的特殊感。点的材料有:石子、珠子、谷物、颗粒物等。

2. 线:

现实中的线是长度、厚度、宽度的比例相差悬殊的“体”。线是构成立体造型的基础, 线的不同组合方式, 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线的材料可划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两种。软质线材包括:棉、麻、丝、化纤等软线 (或软绳) 。硬质线材有:木、竹、塑料、铁、铜、铝等线材。

3. 面:

相对于三维立体而言, 厚度比长度和宽度要小的多得形体。面的材料有:各种纸、板、树叶、贝壳等。

4. 体:

是由多个连续的表面构成的封闭式三度空间立体形态, 是立体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球体、立方体、圆柱体是进行各类立体造型的基本形态。用此种形体可以集聚构成或切割变化, 组成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立体造型。体的材料有:瓶、罐、盒子、管子、肥皂、泡沫块等。

三、适时适当给予操作技能技巧的帮助, 促进幼儿的成功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 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是幼儿进行立体造型活动必备要素, 是帮助幼儿保持活动兴趣进行创造的手段。因此, 必要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策略给予技能技巧方面的帮助, 使活动能顺利开展, 也能使幼儿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

1. 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适合的造型方式

《幼儿园教育纲要 (试行) 》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 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根据幼儿园不同年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造型经验积累, 我们为不同年龄的孩子的造型活动作如下安排:

小班:借形造型, “就是通过绘画、剪贴等方法对幼儿熟悉物品的形体进行装饰, 培养幼儿初步的立体空间感知能力。”

小班幼儿还处于直观行动思维的阶段, 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和动作, 对事物的认知是平面的局部的。同时, 小班幼儿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还比较弱, 手眼协调性差, 因此, 小班的幼儿还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立体造型。技能要求:以简单的剪、贴、撕、团、搓为主。如:小班造型“花花草草”, 来自主题内容, 春天是小草生长、花儿开放的季节, 教师带领幼儿采集各种形状的树枝, 把各种颜色的皱纸揉成小团, 单个粘贴成花蕾, 多个粘贴在一起就是开放的花朵, 再剪贴上绿树叶, 就做成了黄的迎春花、粉的桃花、红的山茶花等, 教室成了一个花的世界, 给予幼儿美的感受。同时, 幼儿通过对树枝全方位的装饰, 进一步感知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的概念。

中班:简单造型, “就是运用造型中的一至二种形态元素, 通过剪、贴、卷、扎等方法创造出新的形体。”中班幼儿对物体的大小、形状、前后、上下、里外、远近、之间等空间感知能力有明显发展。具体形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 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因此, 中班的幼儿可以学习简单的立体造型。技能要求:学习卷、捏、扎、排列、围合、折叠等。如:中班造型“纸的魔法”, 把纸卷成粗细、长短不一的纸管, 通过密集排列、两端围合、拼接等方法, 制作成圆的、方的笔筒、花瓶、水桶等;还有把纸制成纸浆, 用纸浆捏出各种动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

大班:单体集聚造型, “就是用简单的立体物 (如球体、圆柱体等) , 按照作者的构思灵活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一种新的立体造型。”

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高度发展, 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有了初步的综合思维能力, 能较准确地区分左右这一空间方位概念, 动作准确性、精细度进一步提高, 力量增强, 已具备了基本的立体造型能力。因此, 大班幼儿可以进行单体集聚造型。技能要求:学习移动、旋转、摆动、扩大、扭曲、弯曲、切割、展开、折叠、穿透、膨胀、混合等。如:大班造型“纸的魔法”中人和动物系列, 把纸揉成球体和圆柱体, 根据人的结构或动物的结构进行摆动、扭曲、衔接等, 制作成各种动态的人或动物。还有直接运用易拉罐、飞盘、盒子等制作成火车、汽车等。

2. 当幼儿的创作受到技能技巧的干扰时, 教师应给予适当帮助

儿童的学习是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某种技能的, 当儿童的表现遇到困难, 当他们的创作受到技能技巧的干扰时, 教师应给予适当帮助引导。如大班《纸管搭建》活动中, 有的孩子总是接不牢, 是因为他只知道纸管可以竖接和横接, 但是, 纸管两端粘合面的长短、粗细, 还有胶水的多少等因素都会影响搭建的牢固度, 这一技能技巧会直接影响孩子制作的成效。因此, 教师就应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范例, 找出原因, 进行集体讲解示范和个别指导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使后面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有, 美术工作室的钢锯、锤子、钉子、钳子等工具使用, 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 对这类工具的使用, 操作前教师必须进行正确的示范与指导, 使幼儿能较快的掌握使用方法, 预防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 营造宽松的创作氛围, 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成长节奏学习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宽松自由, 教师要相信幼儿的艺术潜能, 尊重和支持他们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技能技巧既要渗透和体现在每一次的活动中, 教师又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统一化的要求倾向, 教师要尊重个别差异, 学会等待, 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成长节奏学习。如“纸管造型”活动中, 由于中班幼儿的能力差异比较大, 我们就进行分层的指导, 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直接用纸卷成单圈或多圈的纸管, 对能力弱的孩子, 我们要求先用笔、管子等辅助物进行单圈卷, 再多圈卷, 最后脱离辅助物直接卷。教师的宽容与耐心, 能使幼儿体验到更多的创作乐趣。

四、注重作品艺术化的呈现, 享受令人“惊艳”的视觉审美

美术教育是视觉的艺术, 是培养审美的教育。幼儿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 引导幼儿交流、欣赏, 感受令人“惊艳”的视觉审美。

1. 完善作品的后期制作, 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孩子的作品如果能在后期运用一些辅助材料, 丰富制作方法, 作更完善和艺术化的处理, 就能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美的欣赏。如大班“纸的魔法”系列中, 在人和马的造型后期, 先用丙烯颜料上色, 再用各种线、绳、灯泡、珠子、纽扣、贝壳、瓶盖、木片等在头部、五官、身体等部位进行装饰, 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神态各异、神情生动、色彩丰富的作品, 作品本身的美感带给孩子更多视觉享受与身心的愉悦, 也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

2. 创设情境组合作品, 赋予作品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和整体美

在创作活动中, 每个孩子的个性、能力不同, 对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材料方式也不同, 所呈现的作品也会形态各异。对于同一主题内容作品展示, 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 把作品有机组合, 营造主题作品的整体美, 充分发挥作品教育价值。如“陆地交通工具”这一主题造型作品, 我们用黑色的KT板作柏油马路, 贴上白色即时贴为斑马线, 盆景摆放成环岛, 立上红绿灯标志, 马路四周贴有图文并茂的各种交通安全标志。通过“马路上的车”这一情境来展示作品, 作品整体有序的呈现, 既使幼儿感受到作品整体的艺术美, 又渗透了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 充分发挥了作品潜在的教育价值。

3. 运用“装置艺术”展示作品, 形成强烈艺术感染力

“装置艺术”是当下艺术界非常推崇的一种作品展示方式, 它是“通过错置、悬空、分割、集合、叠加等手法对现成的作品予以重新建构, 置放于新的展示场所, 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幼儿园的立体造型作品展示运用“装置艺术”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可以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和独特创意。在幼儿园门厅的展示区, 我们就运用“装置艺术”的理念和方法, 把教师和孩子所创作的椅子和人进行组合, 大小、动态不一的人, 或坐、或立、或趴、或站、或靠, 与各式的椅子组合成一幅栩栩如生、夸张诙谐的嬉戏图。“装置艺术”赋予了作品的生命灵动, 形成强烈艺术感染力, 更使每个走进这一展厅的人, 感受到独特的创意和强烈的视觉美感的震撼。

开展幼儿园立体造型活动以来, 孩子们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观察、感知、操作, 用眼观察、用头脑思考和用手表现, 真可谓是——“指尖的舞蹈思维的体操视觉的享受”, 活动不仅有效发展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使实验的“创意未果园”美名在外。正如前来我园参观过美术工作室的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校长徐秀菊教授所说:“这里的世界真是充满童趣, 真的是孩子们心灵飞翔的乐园。置身其中, 让人深切体会到“创意”和“美术”的力量!”当然, 探索无止境, 研究当深入。如何选择、运用材料 (材料的合理性、操作性、安全性、环保性、创新性等) , 如何把握立体造型中形态美的要素 (重复、对比、平衡、比例、韵律、想象、创意等) , 如何发挥孩子的自主性、主动性;如何与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园本特色课程以丰富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内涵等将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摘要:立体造型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一, 它不仅是关于视觉、触觉的表现, 更是空间想象的表现。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幼儿园美术制作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专业综合艺术环境的创设, 丰富多样材料的提供, 技能技巧的适时适当帮助, 作品艺术化的呈现等策略开展立体制作活动。在有效引导孩子对材料的选择、形象的构思、实际的操作、灵感的激发、作品的欣赏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表现能力, 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了审美能力, 体现了现代美术教育表现、创新、审美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幼儿园立体造型活动的成功开展, 也为幼儿园良好艺术氛围的形成以及特色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立体造型,幼儿园,策略

参考文献

[1]孙岚, 成畅, 王蕾.立体造型-工业产品形态美学教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9.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5.

[3]朱国华.儿童的“装置”, 玩的是创意[J].少儿美术, 2009.7:封二.

[4]许丽萍.美术欣赏走进幼儿生活的支持策略[J].早期教育美术, 2011, 10 (564) :02-03.

幼儿舞蹈活动 篇2

大班的幼儿已经接触了三年的音乐、舞蹈,在舞蹈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各方面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让幼儿单纯地模仿教师做舞蹈动作并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于是我决定让幼儿自由地、以自己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对外在事物的理解。之所以选小鸭子是因为本班幼儿对学小鸭子的动作一直都很感兴趣,对小鸭子这一形象也比较熟悉,因此创编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一些,并且他们一直很习惯于学老师怎么去做,让他们来自己创编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不让他们失去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让他们创编小鸭子的舞蹈,也当作以后教学的一个过渡吧!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感受小鸭的各种动态姿势。

2、大胆创编小鸭的舞蹈动作,体验创编舞蹈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鸭头饰若干、多媒体一台、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播放音乐,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进入活动场地。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见过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今天呀,就让我们一起学学小动物的各种动作,好吗?(带领幼儿模仿小鸟、大象、小鸡等动物的动作)

二、基本部分

(一)播放多媒体画面《孔雀舞》,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杨丽萍的孔雀舞。

提问:你们知道她是模仿什么动物做这些动作的呢?

师:这个舞蹈叫做《孔雀舞》,是我国一位有名的舞蹈家杨丽萍阿姨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跳的,她为了创编这个舞蹈,观察了孔雀很长时间才创编出来的。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创编舞蹈,你们能不能试一试?那你们想模仿什么动物呢?(幼儿自由发言)今天老师拍了一段小鸭子的动画片,让我们一一看,然后把它编成舞蹈好吗?

(二)播放多媒体画面《小鸭子》,引导幼儿大胆创编小鸭的各种姿势。

1、播放多媒体画面《小鸭子》全段,幼儿欣赏,观察小鸭子游戏时的各种姿势,感受小鸭的愉快情绪。

提问:小鸭子在做什么呢?(小鸭在走路、在喝水、游泳、开心地跳舞。)你们能不能学学小鸭子的这些动作呢?——让幼儿在整体感受小鸭子的各种姿态后,尝试来模仿。

2、播放多媒体画面《小鸭子》第一片段,幼儿自由模仿并创编小鸭子走路。

3、播放多媒体画面《小鸭子》第二片段,幼儿自由模仿并创编小鸭子喝水和游泳的动作。

4、播放多媒体画面《小鸭子》第三片段,幼儿自由创编小鸭子跳舞的动作。

5、让幼儿自由讨论,把创编的三段小鸭动作结合起来,组成舞蹈《小鸭子》。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把小鸭子的走路、游泳、喝水等好多动作都做出来了,那我们能不能来扮演一下小鸭子,把我们刚刚做的动作连起来跳一遍,好吗?

放音乐,发头饰,让幼儿跳舞,老师也在一旁跳,还可以模仿一些幼儿的动作,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三、结束部分

幼儿舞蹈活动 篇3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舞蹈学习也应该感到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学习鸭走步,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学本领,还可以戴头饰或穿上服饰。还有小碎步,可用鸡妈妈带小鸡练习。蹦跳步,兔妈妈带兔宝宝练习等。此方法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两只老虎”这个律动游戏中时,我首先示范给幼儿看这两只老虎的滑稽、可爱的动作,在找东西时,又要表现出老虎贪婪、凶狠的形象,在表演中教师的有趣动作引导幼儿全身心地扑在学习律动游戏上。在身心发展方面得到陶冶,孩子们在我的示范影响下,个个兴致勃勃地随着乐曲的音乐节奏而变化动作,让幼儿沉浸在这无拘无束的游戏氛围中,在“玩中学,学中玩”。

那我们该如何定位幼儿舞蹈,使得幼儿舞蹈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舞蹈教育向积极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角度出发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对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纲要》我们把目标主要概况在以下几方面: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动作表现,舞蹈动作能符合音乐的情感要求及表现手段。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身体动作探索、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3、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掌握运用简单的道具,并能用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流。同时我认为内容的选择也是关键一环,我们的选材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喜闻乐见的。

在舞蹈《茶壶嘟嘟》中,先让幼儿感受舞蹈作品,浅表的理解作品,并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的茶壶形象并模仿做动作,因此在表演舞蹈作品时,幼儿头脑中才能有意境,有联想,舞蹈和生活相结合,这样就有了新意、有了表现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从感知舞蹈作品入手,通过四个阶段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对形变化、即兴创造。这四个阶段中,第一教时的感受舞蹈作品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和关键。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幼儿观察的敏锐性,老师提的问题要有目的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敏锐性。每次让幼儿感受都需要有要求,而且只能有一个要求,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紧张的状态中。开始提的问题要提笼统的大问题,逐步提小的问题,因幼儿感受力发展的规律是对作品先有一个笼统的整体的感受,反复的欣赏就能有进一步的感受,欣赏越多,感受得越细微、越深入、越全面。如:在排练《我爱洗澡》舞,开始的第一、二次欣赏老师的表演后,我们便问孩子:“你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第三、四次欣赏又再次问孩子:“老师做了什么动作,是怎么做的?”第五、六次欣赏后又提问:“美人鱼是怎样扭动的?洗澡的上下动作是怎样跳的?”“是怎么转圈的?是怎样拍手的?”等等。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动作,又能指点幼儿动作,这不仅是发现细微之处的条件,同时也是每个幼儿获得独特感受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表现才会是准确的、丰富的。

每个幼儿的发展规律不同,在活动中,所表现的个性也不一样,活泼的儿童会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引人注意的一面,任意的放松自己,表现出自在的样子,而性格腼腆的幼儿,在舞蹈中则表现得拘谨一点,对动作的夸张,控制自己,显出自己柔美的一面,由于性格的差异,在舞蹈活动编排时,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舞蹈题材,让每个幼儿的个性在舞蹈中得到张扬和不同的发展。在舞蹈中,通过对队形的编排、队形的花样组合,队形的合作表现等,一并注重培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能力,从而在循序渐进的舞蹈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让每个幼儿在自由、尊重、平等的舞蹈艺术中充分地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和欲望,最大化的、有的放矢的张扬自己的个性,快乐健康的全面发展。

即兴舞蹈与幼儿舞蹈教育 篇4

1、即兴训练的娱乐性与幼儿活动的主体性相契合

游戏所具有的娱乐性, 每个幼儿都会喜爱, 幼儿喜欢做游戏的原因在于学龄前的儿童已经具备了运用自己的身体完成各种动作的生理水平。“并且在性格上正处于一个对周围事物有强烈兴趣、渴望参加成人的一些社会活动的心理阶段, 但由于年龄小, 受到知识、经验、能力、体力等的限制, 不能真正同成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 于是, 幼儿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发生了矛盾”, 而要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即时游戏。因此, 游戏对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教育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道路, 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游戏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 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 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如认知、个性以及情感等方面, 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发展。所以, 我们可以看到, “幼儿心理过渡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时, 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的”。

2、即兴舞蹈的即时性与幼儿的大脑机制形成和发展相吻合

《幼儿心理学》中指出:“儿童记忆发生后, 便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在量 (包括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长度) 和质 (包括记忆态度、记忆方法、记忆内容和记忆正确性) 上不断地发展着。”这里,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幼儿的大脑机制形成特点, 特别是记忆态度上的特点, 这可以再次解释幼儿总是喜爱即兴舞蹈以及即兴训练。“记忆态度是指记忆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 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活动就是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幼儿期整个心理水平的有意性都较低, 因此记忆的有意性也较低。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大都是无意识的记忆结果。特别是在幼儿初期, 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 或者是能够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和激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 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被幼儿记住”。所以, 对于幼儿来说, 强制记忆是一种痛苦的事情, 自然, 他们不会选择此种记忆方式, 而去选择那些容易记忆的方式, 比如即兴舞蹈。

幼儿的注意方式也有两种方式, 即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 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而“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 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的对象通常是不易吸引人的注意, 但又是应当去注意的事物”。在幼儿发展期, 有意注意这种形式只是刚刚开始, 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 所以具有不稳定性。因此, 在选择适合幼儿的活动中, 都要考虑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共同参与, 尤其关注无意注意的培养, 例如, 舞蹈中的即兴训练。

3、即兴舞蹈能帮助幼儿认识自身特点

即兴舞蹈具有开发人身体多方面潜质, 可以强化身体敏锐度与灵活度, 以及挑战自身身体运动的极限。在开发人身体这么多方面潜质的同时, 也是在全面了解认识自身的一个过程。

虽然即兴舞蹈的这一功能不会在幼儿时期的幼儿身上显现的那么明显, 但是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 使得他们能够充分感知自己, 正确评价自己, 逐渐形成正确的意识, 并且这种意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逐渐增强, 成为指导他们成长的主要意识。

二、幼儿舞蹈的启蒙教育主要手段——即兴舞蹈

1、即兴舞蹈能够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以即兴舞蹈为手段的舞蹈教育形式是一种以幼儿为主题的舞蹈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更大可能的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使得他们自己主动参与舞蹈教育。

第一, 通过即兴舞蹈, 能够加强幼儿学习舞蹈的主动性, 增强他们学习舞蹈的信心, 这是产生舞蹈学习兴趣, 甚至志趣的重要动力。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信心几乎完全来源于老师的表扬和赞许, 但是,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一旦失去老师的示范教学, 学生将不知道该如何学习, 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去跳舞, 自信心也随之受到打击。所以, 对于幼儿的舞蹈教育要摒弃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 要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 要让他们自由发挥, 这就要求对幼儿的舞蹈教育不能刻板僵化, 即兴舞蹈即能体现出这一要求, 让幼儿的舞蹈教育能够更好的开展下去。第二, 对舞蹈兴趣的产生还需要一个好的外部因素, 那就是轻松自然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显然, 模仿和机械的操练下, 是不能产生这种自然的外部环境的, 即兴舞蹈能够带给幼儿舞蹈教育这样的轻松环境。要让幼儿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舞蹈教学中来, 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 给他们任何压力, 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 否则他们就不会参与到这种教学中来。因此, 让幼儿心情得到放松, 肢体得到自然舒展, 才能够跳出理想的动作, 同时, 心情放松, 思维才能解放, 想象才能展开, 所以, 通过即兴舞蹈来做到这一点, 是最佳的选择。

2、以即兴舞蹈为主要手段可以帮助幼儿感受舞蹈的元素

以即兴舞蹈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形式是一种主题式的教育, 它是通过多样的主题活动来对幼儿进行“横向铺垫”, 也就是说, 这种教育注重的是帮助幼儿横向地构建舞蹈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所以, 要使幼儿在启蒙阶段进行舞蹈元素的充分感受, 那即兴舞蹈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在游戏性很强的舞蹈活动中, 那些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是多么适合这样的学习方式。因为这种传授舞蹈知识的过程不是一种教科书式的宣讲, 而是让幼儿通过活动去自行获得, 这是符合幼儿学习新事物的规律的。

3、以即兴舞蹈为主要手段可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即兴舞蹈具有创造性, 它本来就可以培养人的创造力, 而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也不例外。与目前的幼儿舞蹈教学形式不同的是, 以即兴舞蹈为主要手段的幼儿舞蹈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而这种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最佳方式, 而对于通过舞蹈教育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说, 即兴舞蹈就是一个相当好的途径。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托朗斯研究所发现的那样, 幼儿阶段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发展高峰, 如果不在这个阶段加以开发与培养, 那是非常可惜的, 而以目前的舞蹈教学方式显然是没有办法做到对幼儿进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的, 更重要的是, 创造力的培养本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所以, 我们有何理由不去将即兴舞蹈纳入幼儿舞蹈教育之中, 使其成为主要手段来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另外, 换个角度看, 通过这样的舞蹈活动, 教师也可以在孩子那个性十足的表演中, 渐渐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 这无疑对教师因材施教也同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因此, 综合以上的分析, 我认为, 以即兴舞蹈为主要手段的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是可行的, 并且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帮助幼儿构建舞蹈知识, 感受舞蹈的元素, 以及开发幼儿潜在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以幼儿为中心, 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 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幼儿舞蹈教育是与当前的学前教育、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所提倡与要求的内容是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吴圣彪.选材·教学·创作:谈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几个问题[J].舞蹈, 2007, (1) .

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和节奏。

2、初步学习进退步、垫步等基本动作。

活动重点:

熟悉音乐旋律和节奏。

活动难点:

初步学习进退步、垫步等基本动作。

活动准备: 磁带、钢琴、曲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练声:《山谷回音真好听》、《卖报歌》、《十二生肖歌》。

2、律动:《苹果丰收》、《淘米洗菜》、《小孔雀告诉你》。

二、通过藏舞《金瓶似的小山》,引出活动。

1、教师和幼儿一起跳《金瓶似的小山》。师:这是我们学习过的舞蹈,是哪个民族的呢?

2、教师出示新疆娃娃图片。

师:你认识这个娃娃吗?她是哪个民族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我们中国一共有56个名族,我们知道了藏族,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娃娃呢是新疆娃娃。这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人,是新疆维吾尔族。

3、教师播放音乐。

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听一段新疆舞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五人新疆舞》。

师:我们听一听,这个新疆舞和我们学习的藏舞音乐,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三、欣赏乐曲。

1、播放乐曲录音。

师:乐曲的名字叫什么?你听了乐曲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乐曲,请小朋友边听边拍打节奏,两拍一次。师:这是一首几拍子的音乐?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打节奏吧!

四、学习基本舞步:退步和垫步。

1、教师完整示范跳一次。

师:你喜欢这段舞蹈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2、学习基本舞步:退步和垫步。师:这个舞蹈动作要做得连贯才会很漂亮噢!那这节课先跟着朱老师来学习两个基本舞步吧!①垫步,两拍一步,第一拍左脚向前踏一步,第二拍左膝微屈,右脚尖在左脚跟后垫地,右脚开始,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②进退步,两拍一步,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向前一步,前脚掌着地,重心移到右脚,左脚稍微抬起,后半拍,右脚踏地,重心移至左脚,右脚梢抬起,第二拍前半拍,右脚后退一步,前脚掌着地,重心移到右脚,左脚稍抬起,后半拍左脚踏地,重心移到左脚。

3、听音乐,练习舞蹈动作。

师:我们听着乐曲,把动作和乐曲合在一起,感觉是不是更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五、结束环节。

1、听音乐,练习退步和垫步。

幼儿舞蹈活动 篇6

【关键词】幼儿舞蹈 元素融入 舞蹈教学 技能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5-01

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幼儿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舞蹈更具有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幼儿教师在教幼儿创编幼儿舞蹈时要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引导,同时更应该注重舞蹈元素的融入。

作为幼儿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的探讨,教会幼儿生动、形象、活泼的舞蹈,并提高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幼儿的生活、想法和态度。幼儿舞蹈是通过身体动作,幼儿语言和戏剧表演和音乐结合,反映幼儿生活,表达幼儿情趣,实现文学、音乐、舞蹈的结合的综合艺术,并陶冶幼儿的性情,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实现舞蹈教学,让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并激发幼儿的表现和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潜能。教师要给幼儿创造感受和表现的情境,创造宽松的表达空间,并收获舞蹈教学的效果。

一、重视幼儿舞蹈题材和音乐的融入

1.教师要重视幼儿音乐素材的选择

教师要重视选择幼儿的舞蹈题材,并重视选择音乐鲜明、新颖有趣的作品,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发展幼儿的想象思维,并形成教育意义。选择的舞蹈要充满生活气息,抒发幼儿的情感,重视舞蹈的编排,要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重视幼儿体验生活带来表演的惊喜,凸显舞蹈的活力等。教师带领学生舞蹈能为幼儿提供感情宣泄的舞台,让幼儿参与生活,做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優化幼儿的生活习惯,让幼儿受到环境的陶冶,并提高生活的热情,融进生活的情趣,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让幼儿更欢快、活跃。

2.教师要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

教师要让幼儿感受音乐,领会音乐的意境,重视在音乐中融进情感的艺术,重视表情和动作的添加,教育幼儿正确地感知音乐的节奏,把握舞蹈的旋律,发挥想象力。教师要重视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教育幼儿提高适应能力,重视领会音乐表达的情感,获得音乐的体验,能跳出舞蹈的韵味,并在幼儿的舞蹈中增添神韵,让幼儿融入音乐作品中提高音乐的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教师要教育幼儿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参与音乐的畅游,获得美的体验,成为舞蹈的精灵,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要增加学生音乐中获得的愉悦的心情,重视让幼儿感受音乐作品里的真实情境,充分表现自己的想法,发挥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音乐后,做出贴切的音乐动作,并进行舞蹈中的感情交流,让学生表演的时候更加表情丰富,轻松活泼。

3.激发幼儿参与创编,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进行舞蹈教学时,可以引入幼儿创编动作,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形象性,难易性,重视提高幼儿的感受能力,让幼儿更简明、形象、生动、直观地增强感受能力,重视提高动作的幅度,增大活动量,并提高幼儿的能力, 让幼儿的动作衔接和变化更富有规律,容易记住。教师可以选择舞蹈中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幼儿舞蹈动作,进行简化、分解和组合、加工,重视选择肌肉的控制能力,重视身体的平衡。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动作,重视幼儿独立的个体,学会独特的表达方式,并为幼儿创造创作空间,让幼儿说出自己的表达方式,增进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增加幼儿舞蹈的元素,让幼儿成为舞蹈参与者,成为舞蹈的主人,并教育幼儿说出想法,鼓励幼儿按照想象进行表达,这样就能全面提高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了。

二、广开思路,提高幼儿舞蹈表演力

教师要教育幼儿选择舞蹈动作的时候,尊重幼儿的想法并让幼儿和教师一起参与舞蹈动作的编排,确定舞蹈的道具和服装,重视舞蹈创编动作的优化,实现服装和道具的运用,重视避免画蛇添足,增加自己创编的舞蹈的类型的认识,并根据舞蹈的需要来设计舞蹈的服装和道具,教育幼儿经过激烈的争辩,来重视教师和幼儿一起用好冲锋枪,服装用好军装,并戴好大盖帽,让幼儿更加威风;教师也要重视幼儿动作的选择,教育幼儿练习舞蹈动作,重视幼儿一起把走、跑、爬等动作连接起来,交替进行,表现出不同的乐段,教育幼儿动作有起有伏、动静结合,散发生趣。有了幼儿的参与,幼儿的舞蹈就是思维的载体,反映出幼儿的喜好和对事物的精彩看法。

三、舞蹈队形变化要和音乐融为一体

幼儿舞蹈的队形是根据音乐来设计的,简单清晰。变换队形的时候要细致均匀,实现穿插跑位的合理化,避免偏台和拥挤,并在编排舞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队形和队形之间变化的合理性,让队形变化清晰可见,增强舞蹈的整体效果。

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幼儿运用椭圆形和纵队等,并将三角形、圆形、梯形等作为舞蹈队形变换的基础,实现队形简单,让舞蹈更加流畅,充满青春的力量,更加具有青春朝气,并提高效果。幼儿要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重视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实现成长的欣喜。

四、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幼儿个性和品德的融入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虽然人的生理条件,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特点,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微小的。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教育,长期塑造而成的。幼儿舞蹈教育,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因此,幼儿舞蹈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工具。舞蹈教学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

舞蹈教学虽然有难度,但只要教师重视生活的积累,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进行加工锤炼:要用幼儿喜欢的生活形式表现内容,让舞蹈成为幼儿展示自我才华的场所,就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使幼儿感觉舞蹈带给人们的美好。教师要积极将难度大的舞蹈化整为点,运用游戏活动掌握舞蹈动作,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会舞蹈,并练就舞蹈基本功,利用游戏进行训练,能增强幼儿的舞蹈能力,并通过舞蹈训练,设计场景,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舞蹈活动 篇7

一、“在舞蹈”与“学舞蹈”辨析

“在舞蹈”与“学舞蹈”虽只是一字之差, 但在教学观念上却是相对立的。有教师认为对一个舞蹈的理解、感受、学习, 始终应该是幼儿这一主体的事, 所以, 舞蹈教学应该是“幼儿在舞蹈”。初看之, 这似乎是“幼儿是教学的主体”, “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幼儿”的表现。然而, 细析之, 这种观念有失偏颇。

“在舞蹈”与“学舞蹈”是基于舞蹈这种存在方式而发生的两种不同行为。“在舞蹈”虽强调了舞蹈的主体性、自主性, 看似幼儿积极主动, 但失掉了幼儿这个群体“学”的本质特征。许多时候, 受舞蹈教学是幼儿“在舞蹈”的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 导致幼儿无奈地“被‘在舞蹈’”, 导致他们失去了“学”舞蹈的权利, 造成了舞蹈教学价值严重的“短斤缺两”。“学舞蹈”是幼儿在接受舞蹈教学,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既学习有关舞蹈这一活动方式所必备的技能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 又更多的是丰富有关舞蹈这一活动方式所具备的相关素质能力, 如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等, 为其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 教师应该确立舞蹈教学是幼儿在“学”舞蹈的观念, 因为“学舞蹈”这种意识可以时刻提醒教师去思考:教师的“教”应如何去顺应幼儿的“学”, 使得“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只有这样, 舞蹈教学的目标才能清晰。

二、“在舞蹈”现象分析

现象一:“你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不知从何时起, “你想怎么跳就怎么跳”这句话的使用频率在幼儿园舞蹈活动中变得很高。当教师言罢, 幼儿们即刻随性随意舞动肢体, 呈现出一派“在舞蹈”的热闹景象。

乍听乍看, 教师都会觉得老师的这种说法与做法高明:他轻松地把学习的自主权给予了幼儿, 让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想法去跳, 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 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但细析却会发现, 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幼儿的舞蹈学习的年龄、认知特点。试想, 在幼儿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舞蹈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舞蹈学习习惯时, 就放手让幼儿“自主”活动, 这无疑是在建“空中楼阁”, 看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热闹罢了。活动中, 幼儿对舞蹈音乐的感知、对动作要求的理解、对队形变化的感受一概全无, 有的只是一种随意、一种活动的表面兴奋。教师为了给幼儿以“自主”, 放弃了“首席”的角色, 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为旁观者, 使得舞蹈教学变成了一个“自由市场”、“活动超市”。

现象二:“谁能来帮帮他”。

当幼儿在舞蹈学习时, 因为经验、能力的差异, 常常会有幼儿在动作表现、队形变换时不知所措, 一些教师常常会用“谁能来帮帮他”这句看似巧妙的话, 把幼儿的“问题球”踢给其他幼儿。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 “谁能来帮帮他”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 其目的是想既能发挥幼儿的互助意识、能力, 又能避开教师包办代替之嫌, 可谓“一举两得”。但细想, 这种帮, 是以其他幼儿是否有能力“帮”作为底线或标准的。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看到, 帮助者常常是由教师指定的, 并没有给其他幼儿平等参与的机会。这是其一。其二, 试想, 在集体面前常常需要别人帮忙的幼儿, 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如何建立?

现象三:“谁还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在舞蹈教学中, 经常需要进行动作创编, 当教师看到不同的幼儿重复做相似的动作时, 往往会说“谁还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殊不知, 教师的语言反馈常常是造成幼儿“在舞蹈”的原因。试看, 在《大树妈妈》表演时, 当第一个幼儿表演完后, A老师就说:“哦, 你是这样的。”B老师模仿幼儿的动作并作语言反馈:“哦, 你是这样的, 真不错!”C老师在模仿该幼儿的动作后说:“哦, 这是一棵很高大的树吧!”

三种不同的反馈, 幼儿的反映是各不相同的。第一种反馈后, 表演动作的幼儿面无表情, 其他幼儿似乎也没有反应。第二种反馈后, 表演动作的幼儿面露喜色, 其他幼儿似乎也注意到了同伴的表演。第三种反馈后, 表演动作的幼儿很得意, 而其他幼儿很快又做出了“矮矮的树妈妈”“瘦瘦的树妈妈”“会跳舞的树妈妈”……可见,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恰当、及时地使用语言、体态和表情等多种方式, 让个体表演的幼儿和其他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同伴有创意的表现, 是使幼儿由“在舞蹈”变为“学舞蹈”的可能的重要方法。

三、实施“学舞蹈”策略

(一) 观察与学习相伴。

有人曾说:“当没有机会面对‘创造性地表现一棵树’这样的情景, 你会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关注那些树是多么千姿百态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习与观察的关系。没有细致的观察, 就不可能达到精准、深入的学习。观察是幼儿学习舞蹈的主要方法, 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与学习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 发现事物的不同状态, 积累舞蹈语汇是教师指导幼儿“学舞蹈”的有效方法。同时, 教师利用相关概念指导幼儿精细观察舞蹈动作、顺序、队形变化等, 对提高舞蹈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双圈舞《打开魔力之门》时, 老师针对幼儿的学习经验、状态分别提出指导幼儿观察的指导性问题:王子救公主时先做了什么动作接着做了什么动作? (明确动作的顺序性) , 王子救公主时各自面向哪里站立? (明确舞蹈时的方位:男孩、男孩分别面向圈内、圈外) , 公主穿越魔力之门时上肢和下肢各自做了什么动作? (明确动作的类别:小碎步、双手叉腰) ……幼儿在老师有针对性地使用舞蹈概念词语和空间方位词语的引导下, 逐渐关注到了动作的类型、顺序, 关注到了动作与音乐节拍、乐句的配合, 关注到了与同伴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交往动作的细节等。由此可见,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运用概念化的指导语, 能有效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理顺观察的顺序, 记忆舞蹈的动作, 能让幼儿对舞蹈学习任务与方法的把握逐步精准, 从而产生精细化学习的自我需要和养成精确观察的习惯, 真正呈现有效“学舞蹈”的状态。

(二) 模仿与创造相生。

中国著名美学家、艺术教育家滕守尧先生说: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 而只能“有中生有”“婴幼儿最初的学习来自于模仿”。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喜欢去模仿动作, 更喜欢独立的表演。因此, 在模仿中激发幼儿再现和创造舞蹈动作的潜能, 成为幼儿“学舞蹈”的重要策略。如动物模仿动作的学习, 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观察生活的基础上, 把握动作特点, 自由创造表现。像兔跳, 可以是双脚并拢跳, 也可以是双脚交叉跳;像鸭走, 可以双手放在嘴前模仿鸭子的扁嘴巴, 也可以双手放在体侧模仿鸭翅膀;像鱼游, 可以双手放在身后做鱼尾巴, 也可以双手一前一后做鱼鳍模仿游的动作……大自然蕴藏了无数的舞蹈语素, 也给了幼儿模仿创造的动力, 教师的点拨更让幼儿在模仿和创造中获得美的感受。可见, 模仿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而且有一定的心理接受的合理性。不过早地强调“即兴”, 给予“模仿”充分的感性认识, 让幼儿通过模仿超越旧的自己, 创造新的自我, 是实现“学舞蹈”的重要策略。

(三) 动作与情感相融。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 它要求“以情动人”, 使人产生情绪体验, 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起伏, 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 造成了舞蹈知识缺乏、生活阅历浅薄、情感内容贫乏的现状, 在舞蹈的过程中, 幼儿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怎样模仿好舞蹈动作上, 跳舞时常常有动作无情感, 不能很好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体会舞蹈的快乐。因此,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动作, 更要抓住“情”字, 以情感润泽动作, 使舞蹈动作与情绪情感相互交融, 使幼儿“学舞蹈”的意义更为宽泛。比如,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和机会, 引导让幼儿享受与舞伴相互“取悦”的快乐。因为舞蹈不仅仅是一起共舞, 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交流方式, 如目光交流、身体接触、接纳不同舞伴等, 愉悦对方, 并享受愉悦对方时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

总之, 作为教师应注重让幼儿在真实性舞蹈情境中, 通过师生互动, 获得动作发展、情绪体验、合作交流成功带来的成长快乐。在追求舞蹈教育创新道路上, 教师不能盲目地求新求异。其实, 我们更多的需要一种对教育本真的回归, 要善于在最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 不能因为盲目地给予幼儿“自主”, 而让幼儿失去“学舞蹈”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01.

[2].许卓娅, 孔起英.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艺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03:105.

[3].王艳玲, 苟顺明.和优秀教师一起读卢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03:119.

[4].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1:97.

[5].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2:236-237.

[6].陈一平.用概念指导观察学习[J]学前教育, 2012, (2) :49.

浅论即兴舞蹈与幼儿舞蹈的关系 篇8

关键词:即兴舞蹈,幼儿,提高

一、即兴舞蹈的特点

即兴舞蹈隶属于舞蹈之下, 具有舞蹈所拥有的一切最普遍的特征, 但它又有其独有的、区别于其他舞蹈的特点, 与“即兴”的本质与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即兴舞蹈具有即时性、创造性和个性化, 三者同时具备才可称之为即兴舞蹈。

“即兴”就是“根据当前的感受而发”, 从字面上, 我们便可以初步了解到即兴舞蹈是一种发生时间很快, 没有经过预先的准备, 但却需要在瞬间就可以因为某种内心感受而产生的一种舞蹈形式, 这是将它与其他舞蹈形式区别开来的首要条件。在西方, 即兴起舞是现代舞先驱伊莎多拉·邓肯的主要舞蹈风格之一。舞蹈《悲怆奏鸣曲》的雏形可谓是对“即时性”特征的典型体现。由于即兴舞蹈的“即时性”特征的存在, 它使得人在其舞蹈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反应也产生了变化, 它全面地反映了舞者的当即身体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舞者身心内外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展现。

创造性。即兴中, 还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介入, 在其过程中, 动作的产生是源于一种“创造”, 是对已有信息的一种解构与重构, 是创造新的舞蹈。这种创造是一种瞬间的创造, 是一种人在瞬间调动自己全部知识、经验以及文化修养和底蕴来进行创造活动。使得人在其舞蹈过程中所依靠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不同。

个性化。同一个舞蹈让不同的人跳, 会产生微妙的、不同的效果。在即兴过程中, 每个人的原有心理状态以及当下即兴时的心理活动都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 必然地, 最终呈现出的即兴舞蹈也不可能相同。在即兴过程中, 人的内心是高度诚实的, 也必定是高度诚实的。

二、即兴舞蹈的功能

即兴舞蹈是对身体的敏锐度与灵活度的一种强化, 也是对身体运动极限的一种挑战, 提高身体肌肉的控制力、协调力、爆发力以及反应能力, 提高身体知觉的敏锐度;也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度。可以让一个普通的身体, 甚至是缺乏一定灵活度的身体得到提高, 达到一定的灵活度;对身体运动极限的一种挑战。其中包括运动时间、运动空间、运动速度和力度等各种极限的尝试。可以开发人的种种身体潜质, 鼓励人们通过即兴舞蹈去尝试、挑战与探索自己的身体运动潜能, 最终做到了解自我与超越自我。

即兴舞蹈可以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即兴舞蹈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意识, 培养创造精神。即兴舞蹈则关注的是思维带动下的身体运动, 看重的是动作样式的多样化, 追求通过各种方法让思维得到启发;即兴舞蹈还可以培养人的协调合作能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对身体与身体之间互相作用力做出反应, 以此发展动作与技巧, 更可发展全人格。

即兴舞蹈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人在即兴舞蹈的过程中是身心和谐一致的, 即兴舞蹈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它可以充分给予任何年龄段的表演者自由运用身体的机会, 使其能够在轻松、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即兴舞蹈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所有幼儿都喜爱的一种的活动, “游戏”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游戏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 在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在认知、情感以及个性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即兴舞蹈除了具有即时性、创造性和个性化以外, 更是具有游戏性。更多的是在向一种孩童般的游戏形式发展着, 即兴舞蹈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协作能力, 还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等, 这都与游戏的功能相吻合。即兴训练符合游戏的两大本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应当具有游戏性, 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需要依靠意志力去记忆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辛苦的事, 而比起这辛苦的事, 幼儿自然会去选择那些无需努力记忆的事, 例如即兴舞蹈。由于即兴舞蹈的即时性, 幼儿在其过程中自然不会有记忆方面的压力, 不用担心下一次舞蹈时动作不记得, 不用担心舞蹈动作的完成与进行的好与坏。舞蹈的即兴训练也是适合幼儿的, 因为它能防止注意力分散, 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有意注意的维持, 以及减少幼儿有意注意时的精力消耗。

即兴舞蹈的功能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创造力的发展不一定是完全稳定向上发展的, 但是, 即兴舞蹈至少能使幼儿期中的孩子体验到创造与协作的乐趣, 对于幼儿, 创造意识与协作意识更为重要, 当幼儿一旦体会到这种乐趣时, 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也就渐渐形成了。

即兴舞蹈属于最真实的生命状态的表现, 可以说就是一种自然美。而幼儿阶段的孩子是最接近自然与纯真的, 因此, 即兴舞蹈是有利于展现幼儿纯真之美的, 它可以使幼儿心灵得到释放, 身心达到和谐, 当幼儿感受到、意识到这种美之后, 他们就会非常乐于表现自我, 也非常乐于欣赏他人, 自我个性便逐渐得到了张扬与发展, 并学会接受他人并尊重他人, 为幼儿的基本美感形成打下基础, 同时得到初步的个性发展, 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陈康荣, 幼儿舞蹈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幼儿舞蹈教学初探 篇9

1 通过少儿舞蹈欣赏善意对待幼儿的“异想天开”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幼儿的舞蹈同绘画、讲故事一样,不受功利目的的支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少儿舞蹈欣赏,是少儿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少儿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会和理解的全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通过舞蹈作品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善待幼儿的“异想天开”。

2 精心设计,激发幼儿的创新火花

创新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和弘扬出来的,幼儿的创新更是如此。教师只有抓住身边发生的、感受得到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和情境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幼儿的创新火花。例如:舞蹈《奔驰》。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喜欢比赛,于是教师便设计“赛马”的情境,启发幼儿做出“赛马”时的不同表情和动作,甩鞭、扬鞭的不同动作及用动作表现出“赛马”胜利后的喜悦心情。不是学舞蹈,而是编舞蹈,幼儿的创作热情极其高涨。

3 培养幼儿对舞蹈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意识素质

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初学舞蹈时,幼儿只知一味地模仿,几周一过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就要从多方面启发、开导,从新生第一天走进舞蹈室时,就要让幼儿知道这不仅是练功房,更是舞蹈宫殿。要在形体美上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能力,如芭蕾手位的延伸就是一种美,这就要求幼儿带有一种希望的追求的情感在做,感觉自己的眼前多么宽阔,就像包容了整个宇宙。耳朵里听着动人的音符,这多么富有诗意!这不就是以美带情,以情带舞吗?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意识素质,使幼儿自身体现出一种对舞蹈的热爱,从而愉快的进行训练和舞蹈。将幼儿舞蹈形象化,在舞蹈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形成有趣的故事或者舞蹈造型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将舞蹈和启发教育相联系,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舞蹈示范、舞蹈欣赏、边歌边舞、音乐反映、模仿与想象、组合与成品舞蹈编排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幼儿全身的多种器官,在提高兴趣、注意力的同时,更强调了大脑高度的集中去支配身躯,以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而且一系列优美的动作,丰富的队形变化等也促进了幼儿舞蹈记忆力的提高。

4 允许幼儿自由创造

幼儿具有创造的天赋。幼儿的创造力是一种主体潜能。传统的舞蹈教学中,以灌输的教学方法为主,幼儿机械模仿、被动学习,扼杀了幼儿的创造萌芽。自由创造是一种发掘潜能的过程,而不是灌输、注入的过程,只有允许自由创造,为幼儿创设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树立正确的幼儿园舞蹈教学的观念,选择适合的舞蹈教学内容,采用恰当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幼儿舞蹈是供幼儿自娱和身心发展的艺术教育”的目标。

5 注重幼儿的情感教学

感情是舞蹈的灵魂,没有感情的舞蹈是机械运动。由于幼儿阅历不深,不易体会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排练舞蹈前,教师应先将舞蹈表现的内涵编成故事,在该舞蹈音乐的伴奏下有声有色地讲给幼儿听,让幼儿充分理解舞蹈内容,激发他们的亲感。比如舞蹈《我是草原小牧民》,我们这里孩子远离草原,对于舞蹈意义很难理解,我们就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孩子们展示了远离草原风光。在音乐的伴奏下把舞蹈情节用故事讲给孩子听。这样,在表演时幼儿就会很快进入角色,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音乐中去感受,去表现,还进了创编。整个舞蹈不再剩硬,而先得优美贴切。

6 促进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少儿舞蹈,它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那整齐的队形,统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学生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整个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它能培养学生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如我们排练了《快乐小天使》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中小学艺术节,从而改变了学生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了舞蹈学习及演出等活动的学生,不仅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而且还造就了她们开阔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因此,有些娇弱的学生经过刻苦的训练,她们的毅力就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舞蹈教学活动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结合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脑、目、耳、口、体等多种器官协作活动、协调性发展,既激发了学生的散发性、变通性、形象性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同时,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通过最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来认识客观世界,感受音乐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形成美的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分辨美与丑、高尚与庸俗的初步能力。学生在美育滋润、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在精神状态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有所促进,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论幼儿舞蹈创编 篇10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其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诠释, 进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态度, 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将强的社会功能。它“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盖乐心内发, 感物而动, 不知于足自运, 欢之至也。”舞蹈可以真实地表达个人的情感, 是情感达到一定阶段必然结果。

幼儿舞蹈是舞蹈中的一种, 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是一首天真无邪的诗, 是童心的展示, 是童趣的描摹。它除了舞蹈艺术具有的共同特性外, 又有它自身的个性与特点。突出表现在幼儿舞蹈具有活泼、天真、夸张、有趣的特点。幼儿舞蹈的创作离不开幼儿的生活, 生活是产生艺术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要不断地启发幼儿的思想和情感, 让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找到生活和舞蹈的联系, 以此能够不断地提高幼儿舞蹈的素养, 不断地丰富其表达水平。在生活中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艺术之美, 并且在舞蹈中感受生活的内涵, 从而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让幼儿不断地得以情感上的充实、感悟和提升;它帮助幼儿认识到各个动作的产生和组合, 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幼儿通过亲身体验, 感受到舞蹈创编既不难又充满乐趣, 其创编舞蹈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了;它让幼儿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互动、集体分享等形式, 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 促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借鉴, 进而提高创编能力。

幼儿舞蹈教学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过程, 而幼儿舞蹈的创编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舞蹈创编的构思是客观生活通过人的头脑, 经过加工后的再现。当找到了适当的体现形式———动作、姿势、造型等时, 就产生了舞蹈形象。幼儿舞蹈的创编既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共性规律, 又要遵循舞蹈创作的个性特点。所以幼儿舞蹈的创编要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 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 反映幼儿的情趣, 达到感染幼儿与教育幼儿的目的。

在长期的工作种, 想要创编出优秀的幼儿舞蹈, 我认为应针对幼儿舞蹈作品所具备的特点, 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了解幼儿的生活, 取材于幼儿生活

1. 从直接生活中选材。

生活是产生伟大舞蹈作品的重要源泉, 舞蹈可以说是生活艺术化的必然产物。只有从生活中搜罗大量的资料, 才能够创造出高水平、高艺术性的舞蹈。例如, 舞蹈《宝宝长大了》, 描述了小孩从出生不久到会坐, 会爬, 会站、到一走就会摔跤, 到能稳稳地走路。这样一个成长的历程。作者观察到了并把生活中的这些素材, 经过提炼, 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 既突出了孩子们可爱的形象, 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从间接生活中吸取。

艺术源于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生活可以产生舞蹈, 但是只有将生活中原有的素材加以提炼, 才能够产生高雅的舞蹈作品。例如舞蹈《卖火柴的小姑娘》就是从童话中改编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舞蹈、精湛的动作、丰富的表情、美轮美奂的灯光, 对于舞蹈主题的表达有着很好的衬托作用, 这就是艺术高雅性的体现。

二、把握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 创编出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作品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对一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合理的教导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能够帮助幼儿健康、快速地成长。幼儿舞蹈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幼儿舞蹈在这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不仅仅可以满足他们的身体需要, 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

1. 生理方面。

幼儿处在发育的阶段, 他们的身体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程度。幼儿舞蹈的创编必须注意其内容适合同年龄阶段的幼儿, 按照各年龄阶段幼儿生理发展水平, 设计不同难度、形式和内容的舞蹈。反之, 如果动作难度与形式不符合孩子的身体发展特点, 则会影响他们身体的健康发展, 给幼儿造成损伤。一般情况下, 小班的幼儿歌舞活动大多以模仿自然的生活动作为主。如:模仿小鸟飞、小猫洗脸等, 脚下动作很少;中班的小孩则需要一定的身体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除手上动作外, 可以有适当的脚下动作;大班对身体的控制力显著提高, 能较为协调、灵活地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可见, 在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要找到与他们成长水平相适应的舞蹈, 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成长。

2. 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来讲, 成功的舞蹈必然要与幼儿的心理特点相适应, 不然即使舞蹈本身的水平再高, 也难以称得上是优秀的舞蹈作品, 只有从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法出发, 才能够让幼儿舞蹈受到大家的欢迎。如《宝宝分蜡笔》这个舞蹈, 就是很好的证明。以童话故事一样的题材来展现12支彩笔不团结, 必然得到幼儿的喜欢。舞蹈《你喜不喜欢我》:作者观察到生活中的幼儿, 时常问爸爸妈妈以及身边的人是否喜欢自己的举动, 抓住了幼儿那种努力表现自己以博得他人喜欢的单纯可爱的心理, 创编了这个舞蹈, 既形象又真实。因此, 在幼儿舞蹈的创作中, 要不断地与幼儿心理学相结合起来, 充分地把握幼儿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舞蹈更好地表达, 受到他们的欢迎。只有将舞蹈的创作与幼儿的心理结合起来, 才能够赋予舞蹈更多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要求创编者热爱舞蹈,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

作为舞蹈的设计者和创作者, 必须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感悟能力, 同时还要热衷于舞蹈, 这样才能够编排出优秀的舞蹈。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 首先要掌握舞蹈的规律、语汇、表现形式、种类、常用手法等基本知识。例如舞蹈语汇和语言词汇一样, 必须通过积累才能够有成效,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在以后的创作中信手拈来, 编排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就要求我们热爱舞蹈, 积极争取各种机会广泛学习, 虚心求教, 来丰富自己, 以创造生动丰满的舞蹈形象, 受人欢迎的艺术作品。

四、虚心求教, 努力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专业知识以提高综合艺术素养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 它既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体现出极强的综合性, 动作、情感等各方面都是和谐存在的, 无论是舞蹈内容、情节还是主题, 都应该做到和谐统一。

1. 音乐的选择。

音乐与舞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鱼”和“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创作者, 只有不断地增强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把握能力, 才能够让音乐更好地为舞蹈的创作和表演所服务。可以说, 音乐是舞蹈的有益补充, 缺少音乐的舞蹈, 必然是干涩、枯燥、无趣的, 只有将音乐和舞蹈充分地结合起来, 才能够让两者相得益彰, 不断地提高舞蹈本身的魅力和趣味。

2. 灯光、服饰等背景的映衬。

台灯光是舞蹈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 它利用光与形、明与暗、光色的冷暖的相互陪衬和衬托, 让整个舞台别具艺术魅力, 更加具有画面感, 具有更强的艺术表演力和舞台效果。舞蹈《闪闪的红星》中, 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 冬子妈在熊熊烈火中英勇顶立, 震撼人心的音乐旋律, 满场红彤彤的灯光, 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 给观众以极大的冲击力, 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舞蹈服饰对舞蹈表演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女子独舞《江河水》水袖与人体融为一体,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舞蹈中水袖既是社会女性的绳索, 又是迎亲的花轿, 更是宣泄悲愤情感的利剑。它不仅能介绍环境和人物, 还可以表现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情绪。此外它亦是美化舞蹈的一种手段。给舞蹈带来清新和飘逸之感, 给欣赏者带来愉悦和想象。因此, 要善于使用舞台布景的设计、道具, 合理地通过它们来增强舞台的表达力, 不断地提高舞蹈的艺术效果,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 幼儿舞蹈创作的目的就是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幼儿舞蹈来从根本上表达情感, 提高幼儿精神、心灵的境界。在幼儿舞蹈的创作中格外注重音乐性的体现, 增加舞蹈本身的艺术性、美学特色和情感的表达。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幼儿舞蹈的创作, 达到取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目标。作为幼儿舞蹈的创编者, 要学会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和素质, 充分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开展教学实践, 不断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舞蹈鉴赏水平, 学会权衡各种因素, 来为幼儿舞蹈的表演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高舞蹈本身的艺术美。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舞蹈能力, 开启幼儿的心理、情感体验, 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断地提高幼儿综合水平。

摘要:幼儿舞蹈直观形象, 生动活泼,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长期以来, 幼儿园的舞蹈学习大都以模仿为主, 舞蹈创作被拒之于舞蹈学习的大门之外。不仅如此, 舞蹈教学的内容与幼儿生活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舞蹈本身缺少创新的动作和内容, 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 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舞蹈创编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激发幼儿兴趣, 促发幼儿创造激情,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 积累创造素材, 鼓励幼儿大胆创编等几个方面着手, 论述教师应如何教导幼儿感受生活细节, 体验创造的快乐。

关键词:生活化,激发兴趣,创造激情,观察生活,大胆创编舞蹈创编

参考文献

[1]王海英, 肖灵.舞蹈训练与编创[M].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2002-07-01.

[2]贾任兰.幼儿歌舞创编实用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3]舞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黄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0.

幼儿舞蹈活动 篇11

【关键词】幼儿舞蹈 身心素质 作用和影响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烟台市东华幼儿园30名幼儿(3—5岁)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搜集有关幼儿舞蹈教育和幼儿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培养等书籍、资料和期刊,参考并借鉴国内外关于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评论和研究。

1.2.2数据统计法

在幼儿园挑选同等年龄的并且之前没有接触过幼儿舞蹈学习的孩子进行舞蹈教育,在经过八周的舞蹈学习以后,通过对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指标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

1.2.3对比分析法

通过幼儿学习舞蹈前后身心素质指标的前后对比,分析得出幼儿舞蹈学习对幼儿身心产生的影响。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身心素质的定义与概念

身体素质通常指人体完成某个动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是构成体能的一个因素,是体能的外在表现,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和主体的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心素质水平。

2.1.1幼儿期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幼儿期是人体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的时期,身体机能发展迅速但很脆弱,该时期幼儿骨骼细小,骨骼中含有的有机物较多,而无机物较少,骨骼硬度差,但弹性较好,所以易发生弯折变形;肌肉体积小,肌纤维细薄,收缩能力弱;心脏腔室小,心肌薄且收缩力小,心跳较快;肺组织中的弹性纤维少,呼吸肌不发达,肺活量小,呼吸较弱;神经系统比较容易兴奋,但持续时间较短,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持续较短。因此,幼儿时期不宜进行长时间、重复性的练习,也不能进行超过幼儿承受能力的强度和负重练习,以上可以看出,幼儿时期幼儿的身体活动具有特殊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并且要严格遵循这一规律和原则,应采用科学适当的方法对该时期的幼儿进行舞蹈教育。

根据人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可以看出,幼儿期属于人一生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幼儿能够进行一些简单且具体的形象思维,但是思维能力比较弱,思维特别浅。由于幼儿大脑发育还不成熟,,因此他们的感知、想象、思维、记忆以及注意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兴趣爱好具有暂时性,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力不够坚定,情绪、个性、性格都属于形成前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

2.1.2幼兒的肢体柔韧性

舞蹈动作对身体的柔韧性有较高的要求,柔韧性是学习舞蹈动作的基础,动作主要是指手臂和躯干的动作。手臂的柔韧性主要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指等部位的柔韧性,躯干部位的柔韧性主要包括胸腹部、背部、腰部以及躯干两侧的柔韧性。这里以腰部柔韧性训练为例,腰部处在人体的中段,是人体核心区域的一部分。我们在训练腰部柔韧时,首先,要遵循幼儿身体发育特点的规律,根据孩子们的身体条件和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不要盲目或不切实际。要遵循柔韧性练习的方法和手段与舞蹈动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使柔韧性练习更加有导向性和针对性。并且要由简单到复杂,有小幅度到大幅度,逐步发展,逐渐提高,让孩子们的身体逐渐熟悉并适应这种训练方式。

2.2幼儿舞蹈的定义和概念

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经过对生活的提炼、组织、美化通过人体动作表现出来的艺术,反应某一个主题、人们的思想情感或事件、背景。幼儿舞蹈,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现孩子们的可爱、天真,表达孩子们童真和童趣的舞蹈。其特点是形象直观、动作简单、力度适中,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2.3对济宁市东华幼儿园舞蹈学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济宁市东华幼儿园没有接触过舞蹈学习的30名3-5岁的幼儿进行为期8周的舞蹈学习,运用生理指标每周一次对孩子们进行测试,观察记录8周的变化;通过观察和询问幼儿舞蹈教师以及孩子家长得知他们这8周心理上的变化,例如幼儿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形象思维能力等产生了那些变化,通过记录整理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2.3.1幼儿参加舞蹈学习前后的对比分析

经研究可以看出幼儿舞蹈可以促进幼儿肢体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的发展。舞蹈动作一般复杂多变,需要包括上下肢和躯干以及头部等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全身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需要手、眼、身、法、步的共同协调,幼儿通过练习舞蹈动作,身体更加灵活,更加柔软,动作更加协调,舞步更加轻盈,身体姿态也更加优美。幼儿舞蹈有利于促进幼儿优美体态的形成通过舞蹈学习,能使幼儿的腰背挺拔,形体更加优美,纠正了一些弯腰、勾头、端肩、驼背等不良体态和习惯,为孩子今后优美形体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论与建议

学习幼儿舞蹈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优美体态的形成,促进幼儿肢体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发展;学习幼儿舞蹈对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静,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体现[J]. 文教料,2010,11

[2]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

[3]王雁,浅谈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玉溪师范学院,2005(9)

幼儿舞蹈的美育功能 篇12

一、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目前,我国幼儿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幼儿比较自我与任性,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不和群、孤僻。在进行幼儿舞蹈训练的过程中,舞蹈应该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使幼儿在训练中体会到舞蹈中的美,在训练的过程中自觉地建立起良好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幼儿自觉地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和小伙伴快乐友好的合作与交流。幼儿在进行舞蹈学习时,既与小伙伴竞争又与小伙伴合作,既培养了意志又发展了个性。这几方面的结合,锻炼了幼儿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等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感情活动为中心,通过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来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德育的基本要求。德育的施教不仅仅局限在书本和口头上,它通过舞蹈艺术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幼儿在学习舞蹈《美丽的小孔雀》时,除听教师讲解有关云南的美丽动人的故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中美的形体、动作、线条、造型,还有美的音乐服饰、灯光、布景表现美的民族和地方色彩,以及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韵味,从而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舞蹈这座雄伟的宫殿中向幼儿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幼儿对云南美丽风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就是使他们由爱美、爱舞蹈艺术、爱祖国河山,进而呼唤起内心的爱国热情。

二、增强记忆力、开发创造力

记忆在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毫无疑问,记忆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在创造力和智力中虽然都含有记忆力,但记忆力并不等于智力,更不等于创造力。如同录音机和录像机一样,记忆的作用只是保留旧东西。记忆不但会因逐渐遗忘、模糊而变得不完全可靠,而且其本身并没有产生新东西的能力。所以,如果只注重培养孩子的记忆力,他们就会成为旧知识的储存者。长大后,不但难以有独创性的成就,就连已经学过的东西也会逐渐忘掉。“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幼儿在进行舞蹈学习时,他们的情绪经常处在一种积极调动的状态下,这种积极的情绪对他们记忆保持时间的长度有着积极影响。任何艺术的审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模仿着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幼儿舞蹈也不例外,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伴随着幼儿舞蹈的进展,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必须的。因此,幼儿舞蹈教育模仿的背后意味着创造。其次,幼儿舞蹈教育在形象思维活动的带动下,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左脑的开发。

三、改变幼儿的形体

在各种遗传因素中,我们发现,孩子的体型并不全部受爸妈的遗传,尤其是腿形的发育,如果天生不够完美,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锻炼来重新塑造,让孩子形体更优美,在孩子的成长期,骨骼里钙、磷等无机盐含量少,有机物含量多,所以骨骼硬度小、弹性强、柔软,不容易骨折、断裂,但很容易变形。另一个特点是幼儿的各个器官功能均不定型,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个时期注意保持孩子们健美的体形极为重要。

上一篇:慢性病经济负担下一篇:电磁振动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