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维生素缺乏预防

2024-08-30

蛋鸡维生素缺乏预防(精选4篇)

蛋鸡维生素缺乏预防 篇1

蛋鸡生长所需的维生素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维生素缺乏可造成蛋鸡出现特征性变化。

1 VA缺乏预防

VA是保证蛋鸡各器官黏膜上皮完整性的必要物质, 同时其影响着蛋鸡的视力和繁殖性能。1.1缺乏表现蛋鸡VA早期缺乏阶段呼吸道、口腔、唾液腺、眼、泪腺、肠道、肾脏和泄殖腔黏膜变性, 常发生感冒和肺炎, 其下痢、食欲减退、消瘦, 随后多泪, 发生角膜炎、干眼病、角膜云翳, 有时会永久性失明。产蛋鸡产蛋期缺乏VA会导致产蛋量明显下降, 小蛋、无卵黄蛋、斑痕蛋、软皮蛋增多。育成期VA缺乏主要损害鸡眼、引起夜盲症。

1.2 预防

1.2.1 搞好饲料生产和贮藏

饲料作物要科学种植、适时收获, 饲料地不可施用过多氮肥;饲料要合理加工, 科学调制, 以改善适口性、提高利用价值;饲料注意保管, 防雨淋、曝晒, 避免长期贮存饲料和防止饲料霉烂变质, 以减少饲料中VA的损失。

1.2.2 合理配制日粮

产蛋鸡日粮要搭配合理、营养全价, 应保证VA、胡萝卜素的供给。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要充足、平衡, 以保证产蛋鸡对VA的充分吸收和利用。

1.2.3 科学饲喂

产蛋鸡血浆中VA的含量一般在3月份最少, 肝脏中VA的贮存量在3~4月份也最少, 因此这一时期应加强VA的供给, 冬季可适当补饲鱼肝油制剂。遇低温、高温或运输、驱赶等刺激时, 一般可按正常需要量的1.5~2倍添加VA, 以避免蛋鸡发生应激。发病产蛋鸡必要时要及时大剂量添加或肌注VA。

维生素间有相似的作用及相互协同作用, 补充VA的同时, 还应适当补充其他维生素, 以保证产蛋鸡生产需要。在治疗和预防VA缺乏症时, 应同时补给锌, 以增强防治效果。

2 VD缺乏预防

VD可维持蛋鸡机体钙、磷正常代谢, 以形成骨骼、蛋壳、喙和爪。

2.1 缺乏表现

当蛋鸡VD缺乏时, 其产薄壳蛋和软壳蛋数量增加, 产蛋量下降, 最后产蛋停止。VD缺乏产蛋鸡骨骼变形, 喙、爪、龙骨变软, 易发生骨折, 其关节肿大, 两腿无力, 不能站立。

2.2 预防

对高产蛋鸡要注意补充富含VD的饲料, 如青干草、鱼肝油、鱼油等, 以预防发生VD缺乏症。让产蛋鸡多晒太阳可促进VD的合成。在饲料钙、磷比例合理的条件下, 一般每千克饲料添加200国际单位VD即可满足蛋鸡对VD的需要, 出现VD缺乏症状的产蛋鸡可喂服3~5滴鱼肝油, 每日3次。

3 VE缺乏预防

醇型VE是一种抗氧化剂, 是饲料中脂肪酸和其他不饱和脂肪酸、VA、VD3、胡萝卜素、叶黄素等的重要保护剂。

3.1 缺乏表现

VE在谷物饲料中含量较丰富, 但饲料加工、保存、配制不当常造成饲料中VE损失而导致蛋鸡出现VE缺乏症。

VE缺乏症多发生于2~4周龄的幼鸡, 成鸡无明显发病症状, 但其所产蛋的孵化率显著降低, 胚胎常在孵化过程中死亡, 病公鸡睾丸变性, 生殖机能减退。雏鸡VE缺乏常出现如下症状:

3.1.1 脑软化

病鸡小脑出血, 共济失调, 头向后或向下弯, 有时向一侧扭曲, 两腿节律性痉挛。

3.1.2渗出性素质病

病鸡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 皮下组织水肿, 由于腹部皮下积聚体液, 其站立时两腿不能靠拢, 严重时腹部皮下蓄积蓝绿色液体。

3.1.3营养型肌病 (白肌病)

其多发生于4周龄左右的幼鸡。

病鸡腿软, 翅软、下垂, 运动失调, 颈部及四肢肌肉痉挛, 贫血, 眼半闭, 角膜软化。严重时两腿完全麻痹, 呈躺卧姿势, 此时病鸡胸、腹着地或腿向侧方伸出。

3.2 预防

在饲料中加倍添加VE的同时, 注意添加微量元素硒。症状明显的鸡可饮用或皮下注射亚硒酸钠VE。

4 VB1缺乏预防

VB1 (硫胺素) 进入鸡体后转化为焦磷酸硫胺素, 其是碳水化合物氧化脱羧反应的重要辅助因子。

4.1 缺乏表现

鸡出现多发性神经炎, 趾曲肌、腿、翅、颈部伸肌受损伤而麻痹, 头缩向后方, 右心房、室扩张, 胃肠壁严重萎缩, 病鸡厌食、体重减轻, 羽毛蓬乱。

4.2 预防

连续注射100μg的VB1两次, 饲料中补充VB1。

5 VB2缺乏预防

VB2 (核黄素) 是鸡体内多种酶系统的辅助因子。

5.1 缺乏表现

病鸡以跗关节走动, 脚趾内侧弯曲, 皮肤干而粗糙, 坐骨神经和臂神经肿胀 (直径可达正常状态的4~5倍) ;肝肿大, 有脂肪肝;产蛋量下降, 胚胎死亡增加, 孵化率下降;生长缓慢、消瘦、腹泻。

5.2 预防

连续注射100μg的VB2两次, 饲料中补充VB2。

6 VB3缺乏预防

VB3 (泛酸) 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

6.1 缺乏表现

病鸡出现皮炎、断羽、胫骨短粗、生长不良、死亡。病雏鸡羽毛生长不良, 口角出现痂样病变, 眼睑边缘有颗粒状小痂, 眼睑粘连, 皮肤角质化, 上皮脱落、出血, 趾球部形成疣状隆起。发育中的鸡胚皮下出血和严重水肿, 入孵种蛋在孵化中期 (12~15 d) 易出现死胚, 孵出的雏鸡生长缓慢, 易出现眼炎和呼吸道症状, 其育雏、育成率明显下降。

6.2 预防

合理搭配日粮, 适量添加富含泛酸的酵母、麸皮、米糠、青绿饲料等。鸡发病后日粮中添加2~3倍量的泛酸, 并注意复合VB的添加。治疗可每千克料中添加泛酸钙20~30 mg, 连用2周。

7 VB5缺乏预防

VB5 (烟酸) 是两种重要辅酶的组成成分, 这两种酶广泛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7.1 缺乏表现

病鸡跗关节肿大, 腿呈弓形 (与胫骨短粗病相似) , 口腔有炎症 (黑舌头) 、腹泻、羽毛生长不良。

7.2 预防

每千克饲料添加烟酸30 mg。

8 VB6缺乏预防

VB6 (吡哆醇) 是多种酶尤其是氨基酸转氨基酶和脱羧基酶的组成部分。

8.1 缺乏表现

病雏鸡食欲下降、生长不良, 痉挛, 腿神经性震颤, 无目的乱跑、拍打翅膀、侧身倒地或完全仰卧。患病成年鸡产蛋量和所产蛋孵化率明显下降。

8.2 预防

合理搭配日粮, 适量添加啤酒酵母、麸皮等。鸡发病后日粮添加双倍量的VB6片剂或粉剂, 同时添加适量的复合VB片。治疗VB6缺乏症, 每千克饲料中可添加3~5 mg VB6, 连用1周。

9 生物素缺乏预防

生物素是参与二氧化碳固定羧化和脱羧反应的辅助因子。

9.1 缺乏表现

病鸡喙及眼周围有皮肤炎症, 胫骨短粗。

胚胎发育形成并趾 (第3与第4趾间形成延长的蹼) , 胚胎体形小, 呈鹦鹉嘴, 其胫骨严重弯曲、跗趾骨变短或弯曲、翅膀与头颅骨变短、肩胛骨变短。

9.2 预防

合理搭配日粮, 谷物的添加比例不能过大。预防鸡发生啄蛋癖, 防止其吞食蛋清。鸡一旦发病应添加双倍量的生物素, 并注意复合VB的添加。适当多喂豆饼、米糠、苜蓿、啤酒酵母、玉米胚芽等有预防发病的效果。

种鸡对生物素的需求量大些, 应增量添加, 雏鸡每1 t料中可添加80 mg生物素, 产蛋鸡每1 t料中可添加40~60 mg生物素。

1 0 VB11缺乏预防

VB11 (叶酸) 参与核酸代谢以及核蛋白质的形成。

1 0.1 缺乏表现

病雏鸡生长不良、羽毛发育极差、贫血和胫骨短粗。有色鸡种羽毛色素沉积不良。胚胎死亡率明显增高, 其上颌骨畸形, 胫跗骨弯曲。

1 0.2 预防

蛋鸡饲料中应搭配一定量的黄豆饼、啤酒酵母、亚麻仁饼, 防止单一用玉米作饲料。

预防发病每千克鸡饲料中可添加叶酸5 mg, 成年鸡可肌注50~100 mg叶酸, 饲料中可适当增加胆碱和蛋氨酸的用量。

1 1 VB12缺乏预防

VB12 (钴氨素) 参与核酸与甲基的合成以及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代谢。

1 1.1 缺乏表现

病雏鸡生长迟缓, 饲料报酬降低, 可大批死亡。生长期鸡和成年蛋鸡发病较少。

1 1.2 预防

种鸡每只肌注2 mg VB12, 每1 t日粮中加入4 mg VB12可使雏鸡获得足量的VB12。

1 2 胆碱缺乏预防

12.1缺乏表现病鸡生长不良, 胫骨短粗, 伴有滑腱症, 有脂肪肝。

12.2预防

12.2.1鸡开产前保持日粮能量与蛋白质平衡。适当限制饲料喂量, 使鸡体重适当, 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 高峰后限量应大, 小型鸡种在120日龄开产后开始限饲, 一般限饲8%~12%。严禁用霉变饲料喂鸡。

12.2.2调整日粮配方, 减少饲料代谢能的摄入。鸡日采食胆碱量不少于115 mg可有效预防发病。

12.2.3治疗胆碱缺乏可在每1 t饲料中添加硫酸铜63g、胆碱550~1000g, VB1212 mg、VE 5 500~10 000国际单位、蛋氨酸500 g、肌醇1 000 g, 连续饲喂, 或每只鸡喂氯化胆碱0.1~0.2 g, 连喂10 d。

增加饼类饲料喂量, 提高日粮精蛋白质水平, 可减轻发病, 可在2%~5%糖水中加入适量多种维生素, 连饮1~2周, 并在日粮中提高多种维生素的用量, 以预防发病。

蛋鸡维生素缺乏预防 篇2

1 维生素A在产蛋鸡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维生素A对保持产蛋鸡机体各种器官系统的粘膜上皮组织的健康及其正常生理机能, 保持产蛋鸡的正常视力和繁殖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缺乏症的表现为:上皮组织皮质化。其早期阶段为呼吸道、口腔、唾液腺、眼、泪腺、肠道、肾脏和泄殖腔粘膜变性, 从而引起产蛋鸡对感染的高度敏感, 常发生感冒和肺炎、下痢、食欲减退、消瘦, 随后是多泪、角膜炎、干眼病、角膜云翳, 有时会发生永久性失明。产蛋鸡产蛋期缺乏维生素A会发生产蛋鸡明显下降, 小蛋无卵黄蛋、斑痕蛋、软皮蛋。畸形蛋儿或种蛋孵出雏鸡眼睛失明, 育成期生长过程中, 维生素A缺乏主要是瞎眼和夜盲症。伊萨鸡血浆中维生素A的浓度, 若低于20微克/100ml, 可认为已存在缺乏症;当浓度降至10微克/100ml, 认为存在缺乏症;当浓度降至10微克/100ml时, 表明肝脏中贮存的维生素A已减少到临界点。

维生素A的需要量一般用胡萝卜素来表示。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物, 1mg胡萝卜素对于单胃动物相当于1667IU的维生素A, 国际上公认1mg胡萝卜相当于400IU的维生素A。此比率关系可用来计算饲料中维生素A的需要及含量。

2 造成产蛋鸡维生素A缺乏的主要原困

(1) 采食摄入不足

一是饲料中维生素A和胡萝卜被破坏, 饲料作物品质的影响以及作物的收获、加工和贮藏等因素导致的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减少;饲料贮存时间过长, 发霉变质, 被雨淋和长期日光曝晒, 可使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损失达70%~80%。二是长期饲喂缺乏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饲料, 最易引起摄入不足。三是产蛋鸡的采食能力差, 如在生病时, 采食量减少直接影响维生素A摄入量, 造成摄入不足。

(2) 消化吸收不良

一是胃肠道、肝脏、胰腺及甲状腺等机能障碍, 不仅影响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消化吸收, 而且影响维生素A的体内的合成。

二是产蛋鸡的营养状况, 即营养因素及胃肠道环境影响消化吸收。当缺乏或失衡、胃肠道酸性过大易造成代谢障碍将降低维生素A的消化吸收。

(3) 维生素A需要增多

产蛋鸡在生长、产蛋高峰期等生理时期, 机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增加;病理情况下, 如热性病、结核、寄生虫病等, 其体内维生素A的消耗增多, 需要量增大;当饲料中含有脂氧化酶抗维生素A和饲料中氮含量过高时, 使维生素A会增加需要量。

3 生产中的具体解决方法

(1) 搞好饲料的科学生产和贮藏

饲料作物要科学种植、适时收获, 饲料地不可施用过多氮肥;饲料要合理加工, 科学调制, 以提高利用价值、改善适口性;饲料要注意保管, 防雨淋、曝晒及避免长期贮存和霉烂变质, 以减少饲料中的维生素A的损失。

(2) 合理配制产蛋鸡日粮

饲料要搭配合量、营养全价, 保证维生素A、胡萝卜素的含量。应当尽量增加各种维生素, 并得到安全的供给剂量。另外, 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微量) 元素等要充足、平衡, 以保证产蛋鸡的营养需要对维生素A的充分吸收和利用。NRC指出产蛋鸡日粮中维生素A需要量约为200IU/kg;产蛋鸡和休产鸡每头产蛋鸡的维生素A推荐添加量分别为100000~125000IU/元和50000~75000IU/d。

(3) 科学饲喂, 及时治疗

羔羊缺乏维生素B1的治疗和预防 篇3

1 病因

由于母羊体质较弱, 品质不良, 长期患有慢性胃肠疾病, 影响维生素B1的合成及利用, 较长时间内草料单一或草场牧草不好造成VB1的不足, 引起羔羊及幼年羊VB1缺乏。

2 病状

本病初期一般无特殊症状, 不易引起牧工注意, 个别羔羊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本病的主要表现是精神系统的机能紊乱, 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2.1 急性

大多数突然发病, 病羔精神兴奋, 尖叫, 狂奔, 乱撞, 全身发抖, 结膜充血, 食欲废绝, 磨牙空嚼, 一半体温正常, 个别上升到39.8~41.0℃, 以后卧地不起, 头颈后仰, 眼球上旋, 全身痉挛, 有时反复发作, 病程短而死亡快, 有的病羊晚上进圈时, 没有任何症状, 第二天早晨放牧时发现卧在圈里死亡。

2.2 慢性

病羊低头无神, 呆立发抖, 旋转运动, 或犬坐姿势。行走步态蹒跚, 易摔倒, 有时尾肢伸直, 头颈后仰, 呻吟痉挛经数日死亡。

3 治疗与防治

羔羊吮初乳前, 拔去母羊乳房周围的长毛, 对初产母羊, 因羔羊吃奶引起乳房“牙痒”而不认羔羊的, 先用手揉擦母羊乳房, 使其乳房麻木后, 洗净乳房后, 人工控制让羔羊吃奶。必要时, 将母羊放入分娩栏中, 定时定量配奶。并促使母羊认羔, 一般1~3天, 母羊即可以认羔。

定期检查乳房, 发现乳房炎时, 应及时治疗。

对缺奶羔羊, 应尽量做到少量、多次喂奶。防止一次喂奶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为了帮助消化, 可在喂奶后, 再服婴儿素和健儿康一小包。

加强保温, 对因缺奶而造成低血糖而发生昏迷的羔羊可静注25%葡萄糖盐水20~30ml, 隔20分钟左右, 继续注射糖盐水20~30 ml。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进展 篇4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vitaminD deficiency rickets, 以下简称为佝偻病) 是缺乏维生素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 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 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营养学知识, 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 佝偻病仍然是儿童期间的常见病, 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四病之一[2]。为此《中华儿科杂志》等于2007年在乌鲁木齐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文根据会议精神, 结合佝偻病重点预防对象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 需引起儿保工作者的重视, 现总结归纳作一综述, 以供借鉴。

1 病因

1.1 胎儿期储存不足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储存于体内, 满足生后一段时间需要, 母孕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 特别是早产儿及双胎 (多胎) 儿生后早期体内维生素不足。

1.2 日照不足

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需经波长296 nm~310 nm的紫外线照射方能转化为维生素D3, 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及衣服, 故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或包裹过严均可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 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都会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时间短, 紫外线较弱, 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

1.3 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维生素D含量少, 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当 (2∶1) , 有利于钙的吸收, 但母乳喂养儿若缺乏户外活动或不及时补充鱼肝油、蛋黄、肝泥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 亦易患佝偻病。

1.4 生长过快

早产或双胎 (多胎) 婴儿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 且生后生长速度过快, 需要维生素D多, 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且生长迟缓的婴儿发生佝偻病者较少。

1.5 其他

如疾病因素 (多数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等) 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药物因素如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

2 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其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 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预防对象, 并系统管理到3岁, 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2]。

2.1 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医务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向群众进行宣教, 尽可能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

2.2 系统管理

广泛开展保健工作,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对孕妇、新生儿开展健康管理, 定期随访, 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

2.3 母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 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应当适当补充维生素D400~1 000 U/d (10~25μg/d) , 但使用维生素A、D制剂应避免维生素A中毒, 维生素A摄入<1万U/d。

2.4 婴幼儿的预防

2.4.1 户外活动

是最简单易行、经济、安全的方法。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户外活动2 h, 仅暴露面部与手部, 即可维持婴儿血25- (OH) D浓度在正常范围低值, 但专家提示要注意日光的影响因素, 如:季节、气候、空气污染、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衣着、皮肤类型等;夏季要注意防晒伤。近年来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可能导致过多儿童健康问题[3], 故不主张过多日光浴及人工紫外线疗法。

2.4.2 维生素D的补充

纯母乳喂养婴儿建议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 400 U/d, 混合喂养婴儿可延长至满月后摄取维生素D 200~400 U/d至2岁。人工喂养婴儿每日摄入500 ml配方奶, 可摄入维生素D 200 U/d, 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 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 可酌情减少维生素D滴剂的补充量, 甚至可不添加。

2.4.3 高危人群补充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 (多胎) 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 000 U/d, 3个月后改为400 U/d至2岁。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维生素D每日供给量:0岁~6岁为400 U/d, 7岁以上为100 U/d。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出的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摄入量新的指南, 推荐所有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摄入量不少于200 U/d[4]。

2.4.4 加强护理, 增强体质

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和护理, 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及加强体质对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容易预防又常因忽略而致成的疾病, 因此必须做到家喻户晓, 得到每名小儿家长的充分合作是预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诸福棠, 等.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36~542

[2]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国儿科杂志, 2008, 46 (3) :190

[3]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专家讨论会纪要[J].中国儿科杂志, 2008, 46 (3) :192~194

上一篇:表达音乐下一篇:慢性乙型肝炎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