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方案

2024-09-11

数学方案(通用12篇)

数学方案 篇1

当今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会思考的思维方式, 所以发展学生潜在的智力尤为重要, 这也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都还处于以动作为主的形象思维阶段, 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形成自主的判断和思考方式.所以, 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入手,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准确生动的形象动作和语言来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本文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相关的培养方案和建议.

一、小学数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阶段和基本要求

1. 思维能力的发展阶段

根据小学的阶段不同, 结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小学数学对思维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这个阶段, 学生可以不再依赖于对动作的感知, 学生离开动作也可以进行思考.主要的思考方法是凭借头脑中的具体形象, 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可以根据小学课本上的物体进行形式上的联想, 并对一些简单的计算作出判断和思考.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两个方面, 形式逻辑思维是针对小学数学中的公式和计算规律而言, 比如乘法口诀之类具有推理逻辑的公式等;辩证逻辑是对小学数学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和联系的问题而言的, 它是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能形成的, 这种思维能力多数在小学高年级才得以体现.

2. 小学数学对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学科和学生心理两方面的特点, 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 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正因为严密的逻辑性, 为小学生的思考判断提供了依据, 小学生借助逻辑推理而得到的判断便构成自己的思维结构.同时小学数学又具有抽象性特点, 这就要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已经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奠定了条件.另外, 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讲, 小学生由具体到形象的思维过程也符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 由规律性的简单公式到复杂多变的应用题, 这为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时间和空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把握好从形象具体到抽象复杂这一过程的转变, 重点在于如何将数学问题形象具体化,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创设意境, 激发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而思考又是由问题引起的, 正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只有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才会积极地进行思考.教师在教学前, 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进行了解, 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发现问题,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发思考.

情境的设置要带有趣味化和游戏化, 比如在一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利用三角形和长方形等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然后参照教室的物体让学生指出自己图画中与室内相同图形的物体.这样, 学生便会兴致盎然, 争先动手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对书本上抽象的文字叙述留下形象具体的深刻记忆.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同样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可以让数学问题的设置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摆放诸如铅笔、橡皮擦和文具盒等物品, 自己标上单价, 模拟现实生活中购物的情节, 让一组学生扮演顾客, 进行现场买卖.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 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熟练程度, 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

2. 引导想象, 培养形象思维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想象, 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诸如在数学图形的教学中, “如果长方形分别向左右两边倾斜, 直到无限接近重合, 长方形会成为什么图形”, “如果平行四边形也做这样的变化, 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 借助对这些图形的想象, 能有机地将这些图形联系在一起, 结合起来找到相关的规律.

3. 借助多媒体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数学中抽象的表述具体形象化, 对抽象的语言教学实现直观的视觉效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对数学教学课件实现立体和动感教学.比如在对图形的平移和以各种角度对图形进行旋转中, 先让学生进行想象, 然后通过多媒体进行视觉展示, 从而来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既能减少教学中的错误率, 又能快速地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结语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阶段式的培养, 运用多种方法去启发和开拓学生对数学思维的理解,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认知结构.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在这一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并以此为基础,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沈全胜.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科教文汇, 2008 (10) .

[2]高志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科技信息, 2007 (5) .

数学方案 篇2

活动主题:活动享受快乐 智慧展示自我

指导思想:本次活动以“和谐的数学、快乐的数学、创新的数学”为根本宗旨,以一系列数学活动为基本载体,为全体学生展示自身的聪明智慧提供平台,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体验“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爱数学,受益终身”,让大家感悟数学之美,拥有一双用数学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用数学思维认识世界的头脑,从而去发现,去创造。

怎样设计数学教学方案 篇3

摘要教学方案虽然不是教学的具体实施,但是对教材精心研习,对程序慎重选择,并考虑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能为为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很好的前置性参考方案,对教学实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真地钻研,积极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反思教学,认真设计教学方案,为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设计;数学;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上好课的前提,如何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使学生知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提高数学教学成果,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管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都必须经过周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提高有限的40分钟的教学效率。部分教师上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语言不准确,都是没有充分搞好教学设计的结果。那么,要怎样才能更好地设计数学教学方案呢?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考虑的。

一、教材的研习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和参考依据。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精心设计出教学方案,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1.钻研大纲,明确目的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一堂课,首先要看的就是这堂课目的是否明确,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的完成情况等。这就是说,小学数学老师备课时,要学习并钻研教学大纲然后才能明确教学目的,之后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整体考虑,系统分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数学老师要遵循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领会编者意图,并且及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教材创造性的使用。

3.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都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课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重点明确了,还需要有效突破难点,这就要求精心设计和选择方案突破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程序的选择

1.遵循认知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习的规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向前的循序渐进过程。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时,我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程序。

2.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问题与思维是形影不离的。因此,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创造和思维训练的过程。

3.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专家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具体教学,要结合多方面实际来选择方法。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新课改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设计选择方法时,切不可脱离学生实际,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选择。

三、主体的考虑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学生更是学习的主体,设计方案时不可能不考虑。考虑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总之,教学方案虽然不是教学的具体实施,但是对教材精心研习,对程序慎重选择,并考虑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能为为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很好的前置性参考方案,对教学实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真地钻研,积极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反思教学,认真设计教学方案,为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数学逆向思维模式应用方案 篇4

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方面, 与学生做题时的精神集中度和吸收消化能力有关;另一方面, 学生所做的训练题也对学习效率有影响.

有的学生热衷于基础题训练, 经常重复做类型相同的题目, 这样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培养对难题的解答能力;有的学生平时专攻难题, 但是缺乏了必要的基础练习, 使他们在考试中在简单的题目上失分, 或者课后耗费大量时间解一道大题却解不出, 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应试无益;也有的学生做数学练习题时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这样很难起到练习的效果.

中学数学学习并不是靠“题海战术”. 诚然, 大量地做题确实对提高成绩有一定帮助, 但是中学学习与应试不仅是数学一科, 每一科所分配的合理学习时间有限, 所以, 提高效率是关键.

练习题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课后导师”的作用, 能引导学生查缺补漏, 给学生启迪. 那么, 针对学生的不良做题习惯, 可以通过转换练习题的设置方式, 以客观的改变弥补学生主观意识的不足.

二、尝试提出一种利于学生改善做题效率的逆向思维题 目设置

提高做题效率的方法有多种, 在此提出一种建议, 在设置训练题的时候, 可以增加这种形式:一道难题在前, 一道简单题随后. 需要说明的是, 这两题应该是同类型的题. 这样的设置, 有别于“先易后难”的惯性思考, 利用了逆向思维模式.

首先做难题的时候要限定时间, 时间因题而异. 如果不限制时间, 会影响学习效率. 规定时间一到, 不管作出难题与否, 就要进入做简单题的环节.

就像练钢琴, 如果先对着一个难度高的谱子练习, 再去练习简单的谱子就更容易入手. 比起直接练简单谱效果更好, 这种模式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作用. 学生在做难题的时候, 先对这类型题目有较深入的思考, 做简单题就是重温这种思路, 或者说帮助理清难题的脉络. 不论在难题环节能否得到答案, 对做题者都有以下帮助: (1) 感受做难题的氛围. (2) 对此类型难题进行了思考, 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 养成好的做题习惯, 在有限时间里做不出则放弃 , 利于应试. (4) 有时间限定的提醒, 带来考试做题有时间规定的适度紧张感. (5) 提高解简单题目的速度. (6) 培养解难题的能力.

这样, 解难题和解简单题的过程相辅相成, 把解难题和解简单题这两种行为放在一起, 使练习更全面, 益处更高. 这样做题目, 能让学生主观意识到难题和简单题不是孤立的两部分, 从而使他们改正文章开头提及的几类做题的不好习惯. 还有, 数学学习很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适量地接触难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重要过程. 为什么说做难题时时间到了做不出也没关系? 因为在限定的时间里做题者思考了, 有了自己的想法, 而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拥有自己的想法尤为重要.

三、对这种题目设置方案的合理利用

但是, 这样的练习模式要限量, 还是要以资料书上的系统练习为主. “一难一易”的模式是一种辅助方式, 因为它里面有难题, 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不提倡多做, 以防起反效果. 这个模式适合帮助学生提高做难题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达到巩固基础和提高解基础题速度的目的. 这样一个难易共存的设置, 也可以说是模拟了一次“小型考试”, 但是针对性更高. 需要指明的是, 在做这类练习的时候, 尽量找一段时间一次性完成, 不要中断. 因为这个设置里难易题是一个整体, 这个过程思路是连贯的, 对难易题的思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四、设置方案拓展

在这种方案的基础上, 也可以有“一难多易”的模式, 视难题难度而定. 如果难题难度较低, 就采用“一难一易”;如果难题难度较大, 就采用“一难多易”, 因为一道较难较灵活的大题, 其中包含多个数学知识点, 所以“易”的部分可以涉及这些方面的知识点, 进一步提高效率. 首先, 易题部分相当于把难题部分分解, 帮助学生看清难题所涉及的考点, 也利于学生把难题分步击破. 其次, 做难题时学生会从多方面思考, 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思维也处于活跃的状态, 那么, 当他们再去做简单题的时候速度会比直接练简单题更快, 一来节约了练习时间, 二来提高学生在考试中做基础题的速度, 一举两得. 相反, 不提倡“多难一易”和“多难多易”. 因为在这个练习模式中, 如果难题多的话, 一方面学生精力不允许, 另一方面还是时间问题, 最后可能得不偿失.

“先难后易 ”的方式与系 统练习的“先小 题后大题”并不冲突, 因为本文所提议的模式把大题和小题有机结合, 这种练习利于培养应试心理和感觉, 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先小题后大题”的目的也在于此, 只是本文提出的方案更具针对性, 是辅助形式.

五、总结

大班数学教育方案 篇5

一、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则是直观多于形象,使得他们很难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幼儿“由表及里”,透过具体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初步养成思维的习惯。当幼儿在操作时,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操作材料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为进行思维奠定基础;通过语言提示和具体引导为幼儿提供一个引发大脑思维的机会;利用操作材料的可操作特点,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和探索各种操作方法,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二、操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先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弄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种操作材料,通过引导帮助幼儿掌握所授的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手要不停地操作材料,眼要不停地观察,并集中注意力思考自己的操作是对还是错……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协调了手与眼、脑的关系,促进了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

三、操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对于美的事物,总能激起人们去追求的愿望,幼儿也不例外。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是一种可观察、可触摸、可变化的物体,材料的线条美、色彩美、变化美,使得操作过程就是受美熏陶的过程。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特征鲜明、具有美感的物体时,就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欣赏美、追求美的过程;当幼儿运用各种方法操作物体时,就是一个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当幼儿运用手中的彩色笔给图形做标记、按照物体特征进行涂色时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四、操作活动还有利于提高幼儿非智力素质。

在一节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切实抓住教学目标,为幼儿提供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操作材料,就可以使幼儿消除紧张,轻松学习;而游戏化的操作过程能有效地吸引注意,使操作活动变得愉快而有趣……促进了幼儿活泼开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操作过程也是幼儿与老师、幼儿与幼儿的社会交往过程,即能发展交往能力,提高判断分辨能力,又使幼儿减少了对成人或同伴的依赖,成为一个自主、自动和自信的学习者。

数学方案 篇6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趣味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活动目的: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鸡兔同笼”问题,并构建方程组解决两个或多个未知量的问题,

体会算术方法和方程(方程组)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建型意识。

探究方案:

方案一:用列举法(列表法),分组制作表格,列举出各种可能情况,找出符合条件的一组。

方案二:假设法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假设全是兔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方案三:方程(方程组)法

让学生建立方程模型,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这个问题。体现建模思想。

探究活动

活动一: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人,每组制作一个统计表, 分组讨论列举出各种方案,并在表中记录。

x

方案(二) 若鸡的只数为1,根据腿的总数是94,得兔的只数为23,则 头的数总是24,不符合题意;若鸡的只数为2,根据腿的总数是94,得兔的只数为 ,则 头的数总是 ,不符合题意;...一直找到符合条件的那一组值。

当然还可以从兔的只数的角度讨论制作表格进行列举。

活动小结:

用列举法(列表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虽然比较繁琐,工作量比较大,但是从长远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分类思想,也为后面学习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和概率等知识奠定基础。

活动二: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内都准备了若干个鸡、兔玩具模型(学生自备,数量足够组内使用),

1.取出几只鸡和兔,数出头、腿总数少多少和鸡、兔数目,假设全是鸡的话,把取出的兔子全部换成鸡,数出头、腿总数少多少和鸡、兔数目,前后两种情况进行比较;探究出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式。再假设全是兔的话,把取出的鸡全换成兔,试一试。

2.让取出的每一只鸡都用一条腿站着,而每一只兔子都用其(两条)后腿站着,观察这时笼子里的兔就比鸡的脚数只多1,探讨分析得出而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问题得以解决。

活动小结:

通过活动不难发现题目中存在这样两个等量关系式:

鸡的只数 + 兔的只数 =头的总数...

鸡的只数×2 + 兔的只数×4 =腿的总数...

若假设全是鸡的话,就相当于将式子-×2得:兔的只数= (腿的总数-头的总数×2);若假设全是鸡的话,就相当于将式子×4-得:鸡的只数= (头的总数×4-腿的总数);若采用“抬脚法”,就相当于将式子÷2-得:兔的只数= 腿的总数-头的总数;这样结论的得出即锻炼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为学生后面学习等式的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铺垫。同时学生也能理解小学算术方法的合理性,把算术方法与方程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活动三:

分组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1.我们可以采用列方程的办法:设其中的一个量为未知数,另一个数也用含有这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设兔子的数量为x只,鸡的数量为(35-x)只,那么这可以列出方程

2x+4(35-x)=94,解这个方程得x=12;即兔子有12只,鸡有23只。

方法2.我们也可以采用列方程组的办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两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

设笼中有 只鸡和 只兔,这样可得方程组:

(1)×2得: (3)

(2)-(3)得:

所以

把 代入(1)得

于是得到方程组的解:

活动小结:

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像“鸡兔同笼”这样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既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时,关键是根据条件反映全题题意的两个等量关系式.即可列出方程组解决问题.

活动四:

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分组讨论并设计出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且用能指出问题中什么量相当于“兔”,什么量相当于“鸡”。

下面是节选学生设计出来的问题:

1.男孩子带的帽子是蓝色的,女孩子带的帽子是粉色的。在男孩子看来,天蓝色的与粉红色的一样,;在女孩子看来,天蓝色的比粉红色的多一倍,男孩女孩各有几人?

2.一些2分和5分的硬币,共值2.99元,其中2分硬币个数是5分硬币个数的4倍,问5分硬币有多少个

3.从甲地至乙地全长45千米,有上坡路,平路,下坡路.王军上坡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平路上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李强行走了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李强行走了11小时.问从甲地到乙地,各种路段分别是多少千米 ?

4.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5.甲茶叶每千克132元,乙茶叶每千克96元,共买这两种茶叶12千克.甲茶叶所花的钱比乙茶叶所花钱少354元。问每种茶叶各买多少千克?

6.甲,乙两地相距12千米.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在停留半小时后,又从乙地返回甲地,小王从乙地到甲地,在甲地停留40分钟后,又从甲地返回乙地。已知两人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经过4小时后,他们在返回的途中相遇.如果小张速度比小王速度每小时多走1.5千米,求两人的速度?

7.某学校有12间宿舍,住着80个学生。宿舍的大小有A,B,C三种型号:A型号的每间住8个学生,B型号每间住7个学生,C型号每间住5人.B型号其中不大不小的宿舍最多,问这样的宿舍有几间 ?

8.某车间有28名工人,生产一种螺栓和螺母,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要求一个螺栓配两个螺母,应分配多少人生产螺栓,多少人生产螺母,才能使螺栓与螺母恰好配套.

活动小结:

高考数学中的“方案设计问题” 篇7

为与此相适应, 应用问题在中考试题中的比重日渐增大.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或模拟卷的应用题中, “方案设计问题”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和方法, 而是从现实角度出发、挖掘其中蕴含的大量的数学信息, 进而有效考查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数学的应用价值, 因而备受关注.

1.方案的设计

商场经销甲、乙两种商品, 甲种商品每件进价15元, 售价20元;乙种商品每件进价35元, 售价45元.

(1) 若该商场同时购进甲、 乙两种商品共100件恰好用去2700元, 求能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各多少件?

(2) 该商场为使甲、乙两种商品共100件的总利润 ( 利润=售价-进价) 不少于750元, 且不超过760元, 请你帮助该商场设计相应的进货方案.

答案:解: (1) 设该商场能购进甲种商品x件, 根据题意, 得15x+35 (100-x) =2700

解得:x=40

乙种商品:100-40=60 (件)

答:该商品能购进甲种商品40件, 乙种商品60件.

(2) 设该商场购进甲种商品a件, 则购进乙种商品 (100-a) 件.根据题意, 得

20-15a+45-35 (100-a) ≥75020-15a+45-35 (100-a) ≤760.

因此,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48≤a≤50a.

根据题意, a的值应是整数, ∴a=48或a=49或a=50

∴该商场共有三种进货方案:

方案一:购进甲种商品48件, 乙种商品52件;

方案二:购进甲种商品49件, 乙种商品51件;

方案三:购进甲种商品50件, 乙种商品50件.

点评:应用函数化的方案设计是近年来中考的特点, 商场购物这一日常生活问题, 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对数据处理, 则不仅体现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 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有益于方案的设计.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 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创新, 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布鲁纳主张以主动探索活动发现客观知识体系中的逻辑结构, 实现对知识掌握的深入, 发展学生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2.方案的运用

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千克, 乙种原料290千克, 计划用这两种原料全部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 生产A、B两种产品与所需原料情况如下表所示:

(1) 该工厂生产A、B两种产品有哪几种方案?

(2) 若生成一件A产品可获利80 元, 生产一件B产品可获利120元, 怎样安排生产可获得最大利润?

解: (1) 设工厂可安排生产x件A产品, 则生产 (50-x) 件B产品由题意得:

9x+4 (50-x) ≤3603x+10 (50-x) ≤290

解得30≤x≤32.

∴有三种生产方案:①A:30件, B:20件②A:31件, B:19件③A:32件, 18件.

(2) 方案①A, 30件, B, 20件时, 20×120+30×80=4800 (元) .

方案②A, 31件, B, 19件时, 19×120+31×80=4760 (元) .

方案③A, 32件, B, 18件时, 18×120+32×80=4720 (元) .

故方案①A30件, B20件时, 利润最大.

点评: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题是市场方案设计分类, 使学生灵活、综合地应用数学认知进行问题解决, 对问题作出较好的思维决策.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中考试题应用题中的“方案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用数学中学习数学, 培养了科学精神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敏锐性和创造性, 激发了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习能力, 值得关注.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途径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新课程强调, 学习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 达到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 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在学习方式上, 新课程倡导的是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数学方案 篇8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二、研究背景分析

当前,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那就是, 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 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这是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 让孩子感到的是痛苦,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个失败.反思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 大量废课、弱课在折磨着我们的孩子, 无效、低效教学使每个学校都产生了大量的后进生, 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如何以人为本, 让学生乐学、爱学, 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我们必须要加强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条件分析及实验假设

(1) 近年来, 我校做大、做强、做美校园的工作已经完成, 新的教学环境, 教学设备, 教学仪器,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校园网的到位, 10兆宽带的接入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 人员素质和理念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是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学校, 通过四年对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 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与技术的教师, 为我校深层次、全方位地深化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概念界说

教学策略 (instmctiona1 strategy) , 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系列教学方法、技术、教学材料和程序的知识.

教学策略具有四个特征:指向性 (针对教学行为) 、可操作性、启发性 (针对教学问题的解决) 、灵活性.一般而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准备策略、实施策略、因材施教策略 (即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特点) 、教学监控策略 (主要是教学中的师生自控及互动)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由于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 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 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纵观各级各类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 虽略有所见, 但往往浅尝辄止, 不是阐述得不够系统、深入, 就是可操作性不强, 流于纸面.因此,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之际,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学教研教改人员, 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就显得十分重要.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加涅的有效教学理论

加涅 (R·M·Gagne)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涵义十分简单, 就是教师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的教学规划和设计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全面分析加涅教学论思想, 发现他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组织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就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 为学习而实施策略.

(2) 灵活性原则.就是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确立教学目标, 灵活地组织教学策略, 在及时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上, 做到心中有数, 随机应变.

(3) 联系性原则.就是既要注意学习过程各阶段相互作用的联系性, 又要注意学习过程与外部事件相互影响的联系性;

(4) 针对性原则.

(5) 层次性原则.即“教不能凌节而施, 学不能越序而进”.

2. 布鲁纳的教育理论

布鲁纳 (Jerome Seymorr, Bruner1915-) 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1) 内部动机作用——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倾向, 使学习过程形成一种应有的精神解放.

(2) 掌握发现的方法——迁移能力的形成.

(3) 培养创造的态度——知道怎样获取必要的信息, 而删除不必要的信息, 加工信息并重组信息.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他指出, “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现代教学思想中情境教学得到系统的反映.其实质是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 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 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共同进行, 从而充分挖掘大脑的潜能,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七、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调查及分析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调查.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2.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内涵研究

(1)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内涵研究.

(2)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效能指标研究.

3.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一般策略研究

(1)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

(2)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3)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4)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监控策略研究.

八、研究变量

(一) 自变量:各种教学策略.

(二) 因变量: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九、干扰变量的排除

(一) 实验对象

(1) 把四年级的两个班中, 一个定为实验班, 一个定为对比班.

(2) 把五年级的两个班中, 一个定为实验班, 一个定为对比班.

(3) 各个班优、中、弱学生比例为1∶1∶1.

(二) 实验班与对比班由同一位教师任教, 执教同一教学内容.

(三) 实验期间, 学生保持相对稳定.

(四) 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测试的内容、时间、方式上相同, 统一标准阅卷.

十、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

(一) 个案法:

研究初期, 把学生的情况写成案例, 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后再对比分析.

(二) 教育调查法:

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个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 动态观察法:

通过对学生的动态观察, 了解课题研究的一些其他情况.

十一、实验组织机构

(一) 专家组成员:

潘鹬 全国有效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陕西省教科所初教室主任

秦晓利 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

雁塔区数学教研员

(二) 课题实验组负责人

秦燕 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指导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有效教学研究会理事

(三) 实验教师 (略)

课题实验负责人多次进行实验课的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水平高, 是省、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电教教师软件制作水平较高, 特别擅长动画制作.五位数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很高, 有一定的教学水平.

十二、研究实施计划

(一) 准备阶段 (2006年9月—2007年1月) 寻找理论依据, 确定研究人员,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二) 实施阶段 (2007年2月—2008年2月)

(1) 初级阶段 (2005年2月—2006年2月) 进行系统的课件开发, 达到一定的数量, 实施课堂教学, 进行一次中期汇报.

(2) 深入阶段 (2006年3月—2007年2月) 开展教学研究, 收集实验数据及资料, 进行阶段评价, 并对重点实验课进行专题研究.

(三) 总结阶段 (2008年3月—2008年12月)

(1) 对检测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分析, 总结规律.

(2) 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数学方案 篇9

一、优化教学标准

优化教学标准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看主题图教学是否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否具备了对数学抽象问题的理解和解答能力。2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主题图教学是否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的基本运算能力,是否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3数学思维的培养。要看主题图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4蕴涵育人的价值。看主题图教学是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集体活动的情感,是否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与生活习惯。如“认识人民币”的主题图中,就利用人民币的种类、面值、单位换算引出了购物和存钱的加减问题以及培养学生保护人民币的意识。首先,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定货币的种类,通常有纸币和硬币之分,纸币中按面值分为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这八种类型,硬币按面值分为1角、5角和1元三种类型。其次,要让学生了解人民币之间的单位换算,了解各面值之间的关系,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能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次,可以利用人民币的具体直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出更深一步的数学应用问题,进而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优化教学情境

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将学生快速引入学习状态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如在学习“对称轴”这一课中,教师可事先做好照片或视频的准备,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选取不同的对称事物,比如学校中的桌椅、旗杆、篮球架等,让学生自主发现事物中存在的对称轴,再选取一些如不规则图形或似对称的多边形非对称图形,混在诸多对称图形当中,让学生自主辨别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提高学生对对称轴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叠或者画出对称轴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或者设置一些讨论问题,如“镜子里外的图形是否对称呢?”“人体可以算是轴对称图形吗?”等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

三、优化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策略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优化课前准备。意味着教师在课前要对主题图进行充分的解读,比如在“图形的组拼”这一课中,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很容易将数学课上成手工课,但结合数学知识,解读这个主题图就很容易发现风车的拼组过程是由长方形到正方形,然后到三角形,再到正方形的过程。2优化实施策略。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际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其共鸣。比如在“时间的认识”这一内容中,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图中显示的时间询问不同学生在这一时间段各自在做什么事,或者让学生从各自的家中带来不同的钟表,相互交流这些钟表相似的地方,两个钟表时间是否相同,如果不同相差的时间是多少等,既加强了交流,也活跃了课堂气氛。3优化反思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和反思的过程,要通过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不断反思、改进设计的教学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优化交流过程

主题图设计的问题中常常蕴含着交流合作的思想,教师要善于利用主题图促进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适量增设一些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有趣地活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指导交流方法,优化交流过程。如““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可开设小组活动进行教学。教师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课堂开始时利用较短的1米做基准,用脚步间的距离或手臂的长短让学生对1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合理地分设小组,用一些没有标记的绳子让小组内的学生自由进行千米的估测,最后利用卷尺等测量工具对比小组间的测量结果,找出最接近千米的一组给予赞扬,并让该组学生说明自己是如何进行估测的,让学生们自主对比优化,再计算出自己估测的千米与实际的千米之间误差是多少,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误差,让学生学会自检和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数学方案 篇10

考题再现: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原点, 其焦点F (0, c) (c>0) 到直线l:x-y-2=0的距离为.设P为直线l上的点 , 过点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PA, PB, 其中A, B为切点.

(1) 求抛物线C的方程;

(2) 当点P (x0, y0) 为直线l上的定点时, 求直线AB的方程;

(3) 当点P在直线l上移动时, 求|AF|·|BF|的最小值.

1.研究试题的立意

数学命题坚持原创试题, 坚持能力立意, 一方面是公平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选拔人才的要求.以能力立意命题就是首先确定试题在能力方面的考查目的, 然后根据能力考查要求, 选择适当的考查内容, 设计恰当的设问方式, 能力立意的试题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为载体, 体现考试的目的和内容.

本题以抛物线为载体, 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考查利用导数研究曲线的切线方程, 抛物线的定义, 涉及用函数思想求最值, 考查计算能力, 有一定的综合性.该题在解析几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交汇处命题, 要求考生运算合理准确, 能综合运用代数方法和几何性质进行转化, 对考生具有较强的甄别功能.

2.研究试题的解法

试题的解法要倡导通性通法, 是历年来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出发点, 即试题命制时充分考虑了解题方法的大众化与常规化, 不在冷僻的技巧上设置问题, 不搞独门技巧, 着力于通性通法.试题不偏不怪, 以通法为主, 解法多样, 既有常规思路又有巧妙简洁的方法。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甄别考生的数学素养.

解决本题的知识涉及抛物线的定义、韦达定理、中点坐标公式、点差法等, 还涉及函数思想及解决解析几何的常规法, 过程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3.研究试题的背景

研究高考试题的背景,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考数学试题设计的背景是通过不同的载体实现和依托不同的方式呈现的, 比如:以教材为背景, 以历年高考试题为背景, 以国外考题为背景, 以数学竞赛试题为背景, 以经典数学命题为背景, 以生活中的数学常识为背景, 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背景, 等等.

本题的背景来自于2000多年前的阿基米德三角形, 我们把抛物线的弦与过弦的端点的两条切线所围的三角形, 称为阿基米德三角形.作为国内的高考试题, 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江西高考卷理科第22问, 还有2006年全国卷Ⅱ理科第21题, 2007年江苏卷理科第19题, 以及2012年江西卷理科第20题, 此处不再引述.

4.研究试题的推广

研究试题的推广就是将试题进行变式、重组、引申、拓展.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家涅相说:“必须重视, 很多习题存在着进一步拓展其教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能性.”不少数学问题本身似乎平淡无奇, 但若能对条件进行适当改变, 则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结合几何画板, 开展对本题的拓展研究, 可以得到很多性质, 本文取其两个供大家欣赏.

性质1:设过点P的任意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个交点为E、F, 与抛物线的切点弦AB的交点为Q, 则.反之亦然.

性质2:设过点P的任意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个交点为E、F, 与抛物线的切点弦AB的交点为Q, 则 (|PQ|/|PE| ) + (|PQ|/|PF|) 为定值.

5.研究试题的导向

一道试题的编制并不在于它的新颖别致, 而在于它的导向功能。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 试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高考试题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高三复习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1) 高中数学教学应在核心知识、核心概念上下工夫. (2)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本质. (3) 关注研究历年考题. (4) 关注探究性学习.

6.研究试题的评价

研究试题的评价就是研究一道试题在试卷中点地位和作用, 考查“四度” (即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 测量的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了解高考后师生对该题的满意度.

数学方案 篇11

1.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在我国,农村相较城市而言,其交通不便捷,经济情况落后,对信息的传遍也不及城市快速实时。如今城市早就配备了多媒体教育,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再是“填鸭式”教育,更具层次性、针对性,能够实时了解分析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上的公式定理。而农村教学却依旧是“填鸭式”教学,因此数学教学效果远不如预期。

2.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许多农村的家庭认为就算学习了知识很多时候也不实用,只把读书当成生活成长所需的必要流程,因而在对知识的摄取上得不到重视。大家都知道农村人普遍知识水平都不高,在家长眼中孩子学习知识,就是为了防止今后做睁眼瞎,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懒散厌学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影响数学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不佳

由于农村的局限性,其师资力量远不如城市,许多教师可能穷极一生都出不了校门去学习新的知识;或教师的学历低、专业不搭边,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有的教师可能会集体育、美术等学科同时教学。另外,农村的教师普遍综合素质较低,知识获知不完善,没有更好的教育创新能力,达不到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解决对策

1.完善基础教学设施

由于学校基础教学设施的局限性,在根本上影响着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增强课堂学习的生动趣味性,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命脉所在。

2.提高重视度

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学习问题上的重视度不足,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应就这一问题,积极地帮助学生及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学习观,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营造有助于学习的外部环境,促使数学教学顺利地开展。

3.完善师资力量

不要因为是农村教师,就忽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一问题,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实施,教师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才是解决数学教学不达标的根本。同时,减少教师兼任其他课程也是当务之急,毕竟数学教师在其专业上更具硬性知识,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原本的专业教学中才是上策。

综上所述,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育,不仅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总结深化,还是为初中数学教学做准备,所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王凡兵.对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3(01):22.

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设置方案分析 篇12

一、围绕教学目标, 巧设教学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 展现出不同的一面, 不同的课堂引导方式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先明确教学目标, 然后从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出发, 整合教学内容, 让数学知道以他们容易理解和认知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样才能变抽象为形象, 增强认知效率。

比如,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 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 让同学们通过体验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 这样才能深入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小学生初次接触面积的概念, 他们很难理解长乘以宽就是面积, 这对后期的应用造成了困惑,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动手体验让同学们深入认知:

我们可以先指导同学们画出一个长方形, 比如长8cm, 宽5cm, 然后再让他们将长方形平均分割成边长是1cm的正方形, 同学们经过仔细分割发现均分之后, 长边能分8个, 宽边分5个一共分成40个。这样我们再启发他们认识1cm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cm2, 这样你所画的长方形的面积囊括多少1cm2的单位面积呢?如此通过体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认知, 成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从而能进一步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形成能力。

二、设置形象对比, 分解教学难度

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 有些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问题难度太高, 就可以让同学们产生畏惧心理, 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所以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对理解有难度的概念进行整合, 设置形象、生动的对比理解来认知方式来匹配学生的认知承受。

比如, 我听课时见有位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先给同学们摆出同底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模型, 让同学们目测它们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其实, 这样的引导不太具体, 让同学们无所适从, 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抽象知识, 我们千万不能再卖关子, 我们一定要能通过巧妙的方法来化解教学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圆柱形容器和一个同底同高的圆锥体, 通过视频动画模拟将圆锥体中装满水, 然后再将水倒入圆柱体容器中, 如此换做任意其他组同底同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结果大家会发现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动手体验进行形象的对比就可以可以化难为简, 让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理解抽象知识, 掌握具体的数学概念。

三、掌握问题难度, 巧设引导阶梯

小学生往往以线性思维为主, 我们在进行课堂讲授和问题设置时一定要难度适中,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否则难度太低缺乏挑战性不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难度太高也会让学生畏葸不前不利于探索进取的发展。因此, 教学过程设置问题要经过慎重思考, 以能达到让同学们“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效果为佳。

比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 有位老师给同学们出示了一头相连的两根吸管, 然后让同学们配第三边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置引导, 问题是开放了, 但是基于孩子们的认知情况, 却摸不着规律了, 大多数同学只能滥竽充数。同样这节课, 如果我们用更具体的方式来引导则会让同学产生更形象的认知。比如一个5cm的吸管和一个3cm的吸管, 第三个吸管配9cm的行不行?这样具体的问题引导才符合小学生形象认知, 更容易引导他们找到规律, 可见把握问题难度很重要。

四、根据学习进度, 调控训练深度

习题训练是同学们掌握巩固基本概念、熟悉初步运用技能的主要途径, 它是问题反馈的窗口, 也是教师教学深度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能单纯地追求深奥,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生成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开放型实践练习。

譬如, 有位老师在教学《小数乘法》时这样设计练习:张老师去打印店印资料, 一份要印12页, 一份要印30页。如果是复印的话每页0.5元, 如果是一体机每页0.15元, 但是要加5元起印费。这样的练习开放性确实很高, 但是这只是再引导小学生初步掌握小数的乘法, 提前设置这么抽象的应用问题只会让学生手足无措。针对这一课, 我们应该尽可能低摒除繁杂信息, 让学生先掌握基本的小数乘法的算法。

本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开放性尺度把握的几点分析与探究。 概括地讲, 开放性教学虽然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灵感,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 只有有针对地整合教学资源, 才能让知识呈现的方式契合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 才能实现课堂质和量的统一, 提升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开放性课堂以成为小学数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是囿于部分教师对“开放”理解的偏差或时间限制对尺度把握不当, 偶尔会出现一些偏离主题的课堂设置, 这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怎样巧妙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尺度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角度,教学难度,训练深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论文下一篇:高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