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如何炼成

2024-07-05

党风如何炼成(共3篇)

党风如何炼成 篇1

卖扁豆、制售臭干子, 尽管这些生意都不“大”, 但经营者却是行里公认的“大王”, 正应了“宁做鸡头, 不当凤尾”的那句老话。成就行业“大王”, 他们又有哪些秘诀呢?

王红刚, 四个法宝造就“扁豆大王”

他独占上海市场98%的青扁豆市场, 将华东地区80%的青扁豆市场份额揽入怀中, 更将青扁豆这种“地方食品”远销到东北、西北及海外市场, 同时也把卖扁豆这种小生意做成了年产值上亿元的大公司。他就是王红刚, 一个普通的上海农民, 如今却是蔬菜行业中赫赫有名的“扁豆大王”。

好眼光:“喂猪菜”搬上城里人餐桌

在上海浦东某建筑工地打工的王红刚, 偶然发现蔬菜市场的潜力。决定“自己做一把老板”, 投身蔬菜生意。不过, 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直接进入种植或销售环节, 而是在选择品种上动起了脑筋。他想到在青浦农村有一种青扁豆, 不但吃起来软、糯、嫩、滑, 而且从每年4月到12月都能连续开花结果, 产量大、周期长, 种植上也比较省时省力。最主要的一点是, 在乡下人们都吃自己种的菜, 如果吃不掉就拿来喂猪、喂牛, 而在城里的蔬菜市场却很少见, 物以稀为贵就有市场。因此做这个生意“不显山、不露水”, 值得一试。于是, 他花了200元买来1斤青扁豆种子在自家的地里试种。

放着每天十几块钱的打工收入不赚, 却全身心扑在几亩地上, 种的还是大家“吃厌了”的青扁豆, 乡亲们都表示不理解。结果第一茬青扁豆成熟上市后, 很快就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欢迎。一年算下来, 3亩地给王红刚带来6000多元的纯收入。而以前说三道四的乡亲, 也转变态度纷纷跟着王红刚种起了青扁豆。更把青扁豆这种乡下人司空见惯的蔬菜变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上品, 还从上海走向了全国市场。

会“吆喝”:近靠“现炒现卖”, 远靠身份转换

做生意要会“吆喝”, 不光是指敢扯开嗓子吸引顾客, 更是一种销售技巧。尤其是生意到了一定规模, “就算嗓门再大, 能听见的人也有限”。因此, 王红刚从一开始销售就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思路。

因为是市场新品种, 消费者不认可, 青扁豆拉到城里好几天无人问津。针对人们不认识、不敢吃的心理, 王红刚想出了两招:第一招, 现炒现吃, 消除顾客顾虑。他在摊子前支起锅灶, 现场炒制。炒好的扁豆用牙签插好, 让顾客现场品尝。这一招试吃的效果相当好, 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从上海的南汇区农贸市场到上海最大的蔬菜市场———江桥蔬菜批发市场, 别人卖菜带着包装袋、电子秤, 王红刚还多带了一口锅。第二招, 送大户。每个市场都有一些大户, 王红刚每次都会送几斤青扁豆给这些大户, 既赢得好感, 也扩大了宣传。之后, 靠着现炒现吃和送大户这两招, 他又陆续打开了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市场。

“这两招只适合生意规模小的时候。一旦做大或者你想做大的时候, 光靠这两招就不管用了, 要靠头脑。”王红刚说的做大, 包括两方面:第一, 改变身份, 变竞争者为合作者;第二, 打入大户, 开拓新市场。

王红刚种卖扁豆赚了钱, 跟风的人一拥而上。问题在于, 上海的市场就这么大, 眼看着本地青扁豆的种植面积从几百亩到上千亩, 产量直线上升, 大家都遭遇到有货卖不出去的问题。王红刚瞅准时机, 花几万元买了一辆车, 到更远的地方去销售。其他农户的扁豆也可以“搭车”, 每斤只收5分钱运费。因为之前认识了不少各地的蔬菜销售大户, 凡是王红刚带出去的扁豆都不愁销路。因此, 农户都愿意跟他合作。在此基础上, 王红刚决定不再自己种植, 把全部精力都转到销售上来。跟当地的农户及各地蔬菜大户签订了供销合同。这样一来, 不但能保证市场的长期供应, 更把从前的竞争者变成了合作者, 同时开拓了更多的外地市场, 一举三得。靠着这一招, 王红刚迅速占据了上海90%以上的青扁豆市场, 又用两三年时间, 占据了华东地区80%以上的市场份额。更被业内称为华东青扁豆市场的“晴雨表”。

“敢”赔钱:“断臂”保护已有市场

2003年4月, 受突如其来的“非典”影响, 导致交通不畅, 青扁豆销售一下子陷入僵局, 大量的青扁豆运不出去, 价格急剧下降, 最低的时候每公斤跌到0.12元。这时, 王红刚做出了一个被业内广为称道的决定:照常以保护价收购青扁豆。

“当时可以说是破釜沉舟, 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 我手头的流动资金100多万元全都搭了进去。”说起当初的“义举”, 王红刚有三个考虑:第一, 长期合作的农户和外地客户不能丢。所谓“患难见真情”, 生意要想做得长久, 应该更多考虑合作者的利益;第二, 保住现有市场。“当时已经拿到了华东市场超过50%的份额, 如果因为这个意外丢失, 那就太可惜了。市场没有了, 才是真正的死亡!”第三, 技术支持, “产品”可以保值。因为常年从事青扁豆运输销售, 王红刚跟员工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青扁豆存储、保鲜技术。“如果能挺过去, 我手里就掌握了当时几乎整个华东地区的货源。”事实证明了王红刚的判断, “非典”一解除, 他马上抢占了江、浙、皖市场, 把手头的青扁豆全部销售出去。用半个月的时间把青扁豆的价格调升到每公斤3.6元销售, 不但盘活了资金, 更救活了濒临破产的青扁豆市场。而经过了“非典”中王红刚的保护价收购, 老百姓都说:有了“扁豆大王”, 种植青扁豆销路不愁, 收入有保障。次年, 王红刚掌控的青扁豆市场总产值达到1.3亿元。

通信息:“秘密网络”洞悉市场

在“非典”时期, 支持王红刚敢于“断臂保市”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及时掌握信息。

曾有人为王红刚做过这样的总结, 在他的成功六大因素中, (1) 注重商业资源占20%, (2) 注重人脉关系占20%, (3) 敢于引入金融渠道、成立上海第一批“上海市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占15%, (4) 得到有关政策扶持占15%, (5) 获得媒体支持占10%, (6) 及时掌握以上各方面的信息占20%。尤其是最后一点, 是他跟普通的蔬菜行业从业者最大的不同。

有媒体曾经这样报道过“扁豆大王”:“他每天必看各地的天气预报, 判断未来几天内扁豆价格的走向;每晚他都要销售人员向自己汇报当天的销售状况, 总结市场波动的原因, 并一起商量对策。王红刚还有一个无形的‘秘密网络’———全国各地的一批蔬菜批发大户, 经常用电话互通消息。这都能帮助他及时洞悉市场走向。”南汇区农委干部郭政则介绍说, 王红刚的运输车到外地从来不返回空车, 总是会跟当地的经销商合作, 及时带回本地市场最稀缺的蔬菜。而背后的原因, 也跟他的“秘密网络”关系密切。而多年以来, 王红刚养成每天早上4时30分、在当天的青扁豆交易开始前, 就开始在综合多种信息制定当日合适的青扁豆价格, 使得当天的供求量保持大体平衡。那种感觉, 用他自己的话说, “比炒股票还难”。

五步改良法, 市井小吃晋身“臭干子大王”

有人说, 雷波的臭干子的臭味最浓, 但又有一股格外的香气, 让人从几十米之外就忍不住会跑过来品尝。靠着“五步改良法”, 雷波不但将这种市井小吃变成了地方品牌, 还登堂入室, 成为酒楼、酒吧的时尚佳品。

第一步:改良配方、工艺, “环保型”臭干子入市

2003年前后, 媒体披露武汉市80%的臭干子都是小作坊用硫酸亚铁和硫化钠、甚至是用墨水卤出来的, 对人体有较大的毒害作用。事件曝光后, 众多臭干子从业者进退两难, 有的还打起了退堂鼓。然而雷波确认为这恰好是进入市场的最佳良机。“如果搞出一种‘环保型’臭干子, 填补市场空白, 也能从中获益。”

因此, 雷波开始从配方入手, 寻求突破。首先, 经过调研, 他发现市面上存在问题的臭干子多采取“现代工艺”, 而传统配方生产的臭干子却更符合健康卫生标准, 因此确定当地最具知名度的黄陂臭干子作基础产品, 同时找来一位具有三十多年黄陂臭干子制作经验的彭师傅, 从他那里获得了用“土办法”做出的卤水。在此基础上, 他利用武汉的高温试制新的卤水, 使得臭干子的味道更浓。为折中气味, 他经过反复试验, 又加入了几种新的配料, 2004年5月, 第一批以20多种植物为原料发酵生味、以藕节发酵上色的“环保型”臭干子新鲜出炉。

第二步:改良平台, 农博会惊艳亮相

因为是不起眼的小吃, 传统的臭干子制作出来, 要么找渠道批发, 要么生产者自己二次加工 (炸、炒等) 再进行销售。雷波却认为, 自己的臭干子市场定位是走中高端路线。如还按照传统销售渠道回归市井小吃市场, 等于走回头路。因此, 他决定以近期在武汉举办的农博会作为展示平台, 将产品推向市场。

“选择农博会作平台有三个好处。”雷波介绍, “首先, 走农博会这种专业渠道, 跟产品定位比较接近。其次, 展示的都是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环保型’臭干子如果搭上这个平台, 会很快树立品牌形象;最后, 参加农博会的人中有来自各地的采购商, 参展就为了找各地的新品种。”事实也是如此, 在这届农博会上, 臭干子成了一个热点。顾客排成几十米的长队, 等待品尝。一些采购商当场就跟雷波签订了供销合同, 还有更多的人纷纷要求做他的代理。“农博会渠道”顺利打开了市场。

第三步:改良渠道, “做好三个月不赚钱的准备”

农博会引发轰动效应后, 雷波以最快的速度设立了经销部, 并开出了第一家样板店, 专卖臭干子。没想到的是, 2个月下来, 平均每天销售额不过几十元。雷波调查之后才发现, “环保型”臭干子不论口味、卫生等均满足消费者心理, 但大多数人仍然摆脱不了臭干子属于市井小吃这个“身份”, 摆在路边会排长队, 却没人愿意到“大雅之堂”去品尝。因此, 雷波决定在武汉三镇繁华地段设7个摊点让人试吃, “做好了3个月不赚钱的准备。”同时开始制定加盟策略, 发展加盟商。

试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不到3个月, 武汉地区的加盟商达到50多个, 进而迅速扩大到130多家。然而就在扩张高峰期, 雷波突然宣布:停止加盟。

第四步:改良进度, “找缸运动”夯实基础

“市场扩张不能太快, 否则就是在砸自己的牌子……卤水的制作需要1年, 哪里满足得了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外地加盟商学了技术就回去 (经营) , 品质难以保证。”而这期间, 还连续发生了几次加盟商因臭干子有酸味而要求退货的事件。原来, 雷波的总部当时只有30缸卤水, 以前每缸卤水只泡一次臭干子变成了现在的泡四五次, 违背了臭干子制作的传统工艺。这些都促成了雷波下定停止加盟的决心。尽管商户退盟需要退费、办理各种手续等程序, 雷波还是将武汉市的加盟商最终控制在二十几家。接下来, 他又发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找缸运动”———一口气收购了300多口附近及安徽等地农村的大水缸, 用以盛放卤水。

卤水储备充足了, 雷波仍然牢牢控制扩张的规模。要求这些大缸的卤水除了供应外地加盟商之外, 每天保证只生产2吨臭干子。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质量。而在同时, 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并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酒楼甚至酒吧。

第五步:改良出路, “登堂入室”的时尚佳品

臭干子从来都是街边小吃, 就连开店专卖在最初都不被消费者认可, 如今雷波提出要把它推进酒楼、酒吧, 很多人表示“理想很好、前途渺茫”。对此, 雷波还是从实干做起, 着手实施。具体来说有三个方法。

一、丰富品种。除了适合炸、炒之外, 雷波特别研制出一种更适合其他烹调手段的臭干子, 丰富了酒楼的菜品;二、制菜谱。材料有了, 还要有相应的烹调手段, 雷波请来专业厨师, 跟团队一起研发以臭干子为主料的菜谱, 在向餐馆推荐材料的同时, 也提供相应的制作方法, 让对方“省心省事”;三、巧包装。臭干子从来都是“裸”卖, 雷波却给它加了个像小点心一样的小包装袋, 看起来很精致, 味道也一定程度被遮掩。加之新颖独特, 因而顺利地被推进了酒吧。如今, 在武汉一些酒吧内, 洋酒配臭干子居然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一种时尚。雷波也因此被称为“臭干子大王”。

党风如何炼成 篇2

”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 王科威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是一篇寓言体小说,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词都是“英雄”。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扣“英雄”而展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参如此诠释《丹柯》主题:“小说的主题便在于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而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止步于让学生了解丹柯是一个英勇坚强、敢于牺牲的英雄形象,那么我们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

此单元的话题是“主题”,主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探究就会有不同的主题。但是主题的复杂性、多元性并非意味着解读的随意性,如果我们让“主题”探讨放任自流,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可能就会呈现出无效、无序的状态。小说《丹柯》的主题同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主题探讨不加以必要的限制和框定,那么学生很可能就会“瞎子摸象”。我认为尽管<丹柯》的主题呈现出复杂性,可是复杂性都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母题中,它便是“英雄”。我们可以在“英雄”母题的前提下,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一、英雄“现”于外在的困境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的产生和出场往往需要外部环境的烘托和锤炼,比如《炮兽》中风暴和炮兽的肆虐凸显了神秘老人的冷静、沉着和果敢。丹柯的英雄形象,首先依托于他和族人共同遭遇的外部环境。面对“这一回困难的时期”,原本“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被眼前的种种困难所挫败,“他们让悲哀压倒了”。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身处困境之中的丹柯挺身而出,带领族人奋起反抗,从而为自己的种族谋求生存的权利和机会。这是小说《丹柯》阐述的第一层英雄主题:真的英雄,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更要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此,小说使用了大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地描摹英雄丹柯所遭遇的外部环境,又用大量鲜明对比的文字凸显出族人在面对外部困境时的渺小与懦弱。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残暴的敌人,丹柯表现出了耀眼的英雄品质――“铁肩担道义”式的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与乐观果敢的可贵品质。“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这年轻朝气、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丹柯言语背后的积极乐观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英雄“炼”于内心的困境

然而年轻的丹柯显然对前方未知的困难估计不足、始料未及。一个人能战胜恶劣的外部环境固然值得赞扬,固然值得冠以“英雄”的称号,可是在英雄的字典里,他还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抉择。唯有战胜自己,方能真正诠释“英雄”的真谛。

“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许多人把他围住,可是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高贵的表情,他不能够期望从他们那儿得到宽恕。”这群“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经历过短暂的乐观和勇敢之后,很快就因为苦难的加重加深而变得一蹶不振。潜藏于他们身上的劣根性显露无遗,“可是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语文论文 )所以他们就把怨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走着的丹柯的身上”,这与其说是族人对丹柯的怨恨,还不如说是他们对卑微和渺小的自我的文饰和逃避。

“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起来”,面对愚昧、残暴的人群,丹柯之前乐观积极的英雄精神也产生了动摇,对于族人的懦弱和卑微,他的心中产生了熊熊怒火,这是丹柯对“假丑恶”的天然鄙视和憎恨。此时丹柯完全可以因为正义和公正将族人弃之不顾,任凭他们自生自灭。“不过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灭了。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来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丹柯意识到没有他,这群暴躁的人也许就会灭亡,所以在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后,终于克制住内心的怒火而选择拯救他们。此时在他眼睛里亮起来的“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已经不同于之前“闪亮着很多的力量同烈火”,它更多的是一种英雄固有的神圣使命感,一种类同于中国儒家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精神,更是一种充满牺牲精神的人间大爱。

然而可悲的是族人面对丹柯眼睛里的光芒,更是曲解、误解了他的苦衷和用心,变本加厉地“警戒”并如狼般将其包围。此时的英雄不再那么纯粹、光明,丹柯的身上同样交织着光明与黑暗。英雄的定义不会过于简单直白,他需要在误解、愤怒、狭隘、猜疑等熔炉中遭受锤炼。

三、英雄“成”于最终的审判

经受住了恶劣环境和内心困境后,小说依然没有完成对丹柯英雄形象的塑造。丹柯用自己燃烧的心带领人群走出困境,这是一种“小我成大我”的英雄行为,丹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英雄的含义。可是在欢庆之时,谁都没有去注意甚至关心丹柯的生死。人们甚至不敢面对这个让自己顿显卑微丑陋的`事实,“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更多的是一种阿Q式的自欺欺人;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了,但他却有点“害怕”并“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

“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某种意义上这个凄惨的结局象征着英雄所必然要面对的历史评判。当英雄为了人们无私奉献乃至牺牲流血时,历史往往不能及时地给予他们公正、公平、合理的评判。然而真正的英雄不在乎人们“施舍”的名利,他们所渴求的是内心的满足和自豪,他们更敢于直面历史无情的湮没。

很多时候英雄一心为公,却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受到怀疑乃至伤害。英雄也曾为此苦恼过、愤怒过,但他们心中终究充溢着悲悯之心和人间大爱,能看他人所不能看,及他人所不能及。因为《丹柯》的寓言体文本特征,我们可以将丹柯的英雄故事置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发生在那片森林里的英雄故事,更是一个个无数次上演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事实。在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上,不正是有无数如丹柯般的英雄用他们的生命之灯照亮前方的道路,而我们大部分人不正是在扮演着那群劫后余生、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吗?

班魂是如何炼成的 篇3

在铸造班魂中, 我认为班主任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班主任要艺术地引领学生的思想,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鞭策他们自我促进、完善与超越, 积极建设美好的班级。

一、开展活动,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 就必然死气沉沉, 缺乏活力, 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丰富的集体活动, 搭设了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在这个舞台里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特长, 满足了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既增强了自我信心, 又培养了许多可贵的品质。

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 我们开展了演讲赛、辩论赛、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 组织了合唱队、乒乓球队。今年的艺术节, 我班有6名同学参加合唱, 为了让他们表演好, 我领他们排练, 为他们统一设计服装, 学生也排练得非常刻苦。出色的演出, 为我班又捧回了一张奖状。集体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 既让他们的长处得以展示, 又培养了他们集体荣誉感;既培养了他们主人翁的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立志成才的坚强意志。

二、施以真情, 营建平等、友爱、进取的师生、生生关系

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都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 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这都需要老师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交流、鼓舞与欣赏, 需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家”的气氛,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生活在“家”的温暖, 体验到“家”的幸福、快乐。我特别注意营造“家“的氛围, “五一”“端午节”等节假日我班有些学生回不去家, 我就把他们接到我家里过节。住宿生过生日, 我就给送去一份鸡蛋面。班里同学取得了进步, 获得了荣誉, 我们就送给一份鼓励和欣赏, 记载在《荣誉薄》上……班里孩子生病了, 我就和学生们一起探望, 送去一份温暖。学习上, 班级成立了“互帮小组”, 成绩好的同学会耐心帮助成绩差的同学, 仔细辅导, 百问不厌, 共同进步;生活中, 同学互敬互爱, 有哪位同学遇到困难, 同学们会给她送去温暖和真挚的祝福。理解、关怀增进了友谊, 友谊又使班级和谐、友爱的气氛进一步升华,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对待特别学生更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一次, 班里几个学生为赶时间参加文艺汇演而跳墙被扣分了, 当时, 我正忙得不可开交, 一听说扣分了, 更是异常愤怒, 不问青红皂白, 当着全班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们。事后我觉得自已不冷静, 我主动找到他们, 进行了自我批评, 我的真诚深深感动了他们, 他们也诚恳地说:“老师, 我们错了, 不该跳墙。”真诚、理解化解了矛盾冲突, 让他们学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学会了主动承担责任, 学会了采取积极措施将功补过, 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 学会了自己教育自己。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越来越浓, 求上、求完美、蔚然成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由“他律”变为“自律”。真的令人欣慰。

三、以人为本, 引导、鼓励、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班级“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良好的管理, 事情就有头有绪, 班集体才会像一架机器一样健康而有序地运转。“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认为班级管理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培育一种“成长”的氛围, 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这才是真正班级管理的目标、目的。

根据学生依赖性普遍较强、缺乏班级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淡薄的心理特点, 我注重给学生机会, 让他们成为“自理班级”“自我成才”“创新进取”“自我定位”的主体。

我试用“全员竞争, 量化评比”的方法, 把竞争引进班级, 鼓励学生公正、平等地竞争。班级除常务班委, 还有“轮流执政”的值周班长小组。值周班长的“轮流执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们关注这个集体, 踊跃参与, 展示自我。我还组织了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 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文明礼貌督察组等, 这些小组给学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 颇受同学们欢迎, 学生们积极参加。每个小组责任、目标各不相同, 每位学生都有自由选择小组的权利, 小组人员纵横交错, 形成网络。纵横交错的网络, 激发了学生们热情, 他们积极找寻自己满意的位置, 成功地担任自己的角色, 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 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管理的乐趣,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

上一篇:高炉上料系统下一篇:完善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