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旅游区

2024-05-20

风景旅游区(通用12篇)

风景旅游区 篇1

0前言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这无疑对我国的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由于我国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大力扶持,使得旅游行业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文化产业,而且已经逐渐地转变成经济潜力巨大的支柱性产业。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传统的物质需求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且人类的经济行为已经由谋生阶段转变成为精神追求,进一步转化成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由于现代社会的工业化程度高度发达,人类对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污染情况非常严重,无污染地区已经逐渐的减少。人们对于喧闹的城市、污浊的空气以及恶劣的水质无法忍受,而且对于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巨大的威胁,人类回归自然的需求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我国现在正处于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生活频率不断加快,对于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就迫使人们正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很多人都会在周末的时候离开城市,暂时的忘掉工作和烦恼,进入到自然的怀抱,彻底地放松自己,进一步调节自身的身心健康情况。

1 度假酒店的理论概述

1.1 度假酒店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度假酒店又可以称为度假村,主要是用于提供度假旅游市场服务的专业化酒店。度假酒店除了需要具有传统酒店的基本属性与服务之外,还必须要针对当地的度假旅游特点以及度假者的假期进行适当的改变。可以说,度假酒店能够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特点。度假酒店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但是大部分的专业人士认为度假酒店应该是度假者对于度假地点最直接的观察与体验。度假酒店主要的功能在于依托并且利用当地的自然或者人文条件来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情趣的休息与放松的场所,既能够为度假者提供多种多样的特色服务,又能够使度假者获得丰富多彩的综合性体验。

度假酒店可以按照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划分星级;根据经营方式可以分为连锁度假酒店、独立度假酒店或分时度假酒店等;如果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划分分为城市度假酒店、乡村度假酒店等;如果按照酒店特色划分,则分为海滨度假酒店、温泉度假酒店、滑雪度假酒店以及主题度假酒店;如果按照度假旅游的目的或者意图,又能够将度假酒店划分为自然风景度假酒店、文化观光度假酒店、生态度假酒店等。

1.2 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的主要特征

1.2.1 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布局特征

度假酒店的布局特征主要表现在远离或者围绕城市周边的分布特征。因为人们在短期休假的过程中不适于长途旅行,所以选择围绕城市周围的度假酒店就能够更好地为城市人群提供休闲放松的居住环境,而且也能够保证人们拥有足够的时间来远离城市的繁忙工作、高度压力等烦恼,并且进一步融入到大自然的身边享受生活。

一般的度假酒店都能够提供完善而且独立的生活配套设备,很多度假酒店为了满足游客高品质的生活习惯与品位,不断优化提升本酒店的相关生活配套服务,进一步使游客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体验,通过与游客日常生活相接触的人文服务,而且与度假酒店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匹配的设施之外,很多地度假酒店也就以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来吸引游客,从而满足不同游客之间的相关需求。尤其是度假酒店的环境与氛围比普通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安全、周到。这样的设计更加容易获得城市游客的青睐。

在度假酒店享受到服务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综合性的娱乐设施,进一步丰富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可以说,度假酒店不仅为游客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而且还能够保证游客全身心的愉悦感受。很多不同的度假酒店具备不同的休闲娱乐服务。比如有的城市度假酒店能够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游乐休闲设施,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这些设施的使用效率。如果说城市度假酒店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现代化、综合化的服务,那么乡村度假酒店就更加重视人们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体验。乡村度假酒店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自然的娱乐活动,例如钓鱼、采摘、露天烧烤等自然活动。如果有需要的话,乡村度假酒店也能够将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1.2.2 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的自然环境特征

自然景观在风景旅游度假酒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人们生活的环境很难体验到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拥挤的城市进一步增添了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向往。所以度假旅游酒店能够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接近山水的机会,这样的良好契机使游客对于河流湖泊、山川峻岭、大海沙滩等自然环境更加地充满期待。所以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的度假酒店就显得更加具有吸引力,而且自然风景也不再只是一种背景来陪衬,反而成为度假酒店吸引游客的必胜法宝,更是度假酒店设计所遵循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针对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的设计通常情况下是按照参观建筑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由景观设计师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然后建筑师再按照设计进行实施。通过这样先后顺序的统一规划,能够进一步体现出自然环境在度假酒店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度假酒店必须能够满足人们室内室外的各项活动,如室外野炊、篝火晚会等大型活动,所以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更加苛刻。

由于自然环境非常容易受到季节条件的影响,度假酒店的设计要遵循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很多的旅游度假酒店的最佳度假时间都是气候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最完美的时候,所以很多度假酒店即便是全年开放也还有淡季与旺季。另外,由于自然条件的多变能够使得度假酒店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很多的度假酒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小区。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各项配套的设计都保持着完整与独立的性质,也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不断地减少对于外部环境的依赖。对于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先天不足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后期人工环境进行补充与调整,从而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于度假酒店自然环境的依赖。

1.2.3 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经营管理的多元化特征

风景旅游度假区度假酒店应满足游客多方位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休息、观光、会议、商贸、休闲、娱乐等活动特征,服务的对象应该包括各个年龄段、各类人群、各类社团、各种兴趣活动组织等度假者。通过对于风景旅游度假区酒店经营管理多元化的实现,能够保证居住、商务、活动、绿化、交通等众多功能分区,实现多种需求集中于一体的度假酒店,这样也能够进一步体现出度假酒店的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度假酒店每天都会接待大量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游客,这样就进一步提升了度假酒店作为多元文化综合体的地位,通过这些不同文化特质的相互融合,再加上度假酒店所在地区的民俗风情等方面主题元素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形成度假酒店不同的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度假酒店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而形成众多的类型,与其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经营管理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度假酒店的经营方式,可以说进一步增强了酒店管理的特色。

2 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的地域性特征因素

2.1 场景因素

所谓的场景因素就是在自然界中人们对于各种无限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建筑师在自然环境中的探索与发现能够进一步总结出建筑艺术的规律。通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渡能够看出建筑发展是于大自然变化发展结果分不开的。可以说,建筑师一定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自然、顺应自然,还要能够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符合的建筑。对于自然的素材一定要进行恰当地选择与加工,建筑师既要尊重自然,又应该创造自然,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对自然加以改造与利用。通过标志性的外观造型、富丽堂皇的装饰、雄伟壮观的入口都能够给人极具震撼的视觉冲击,进一步形成标志性的建筑特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设计风格之外,还需要具有时尚、前卫、潮流、个性等方面的建筑设计,从而凸显出酒店的特色。可以说,无论是餐饮娱乐还是客房设施都是与地理位置和客户类型息息相关的。这样的规划能够进一步满足度假酒店的发展需求,也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投资者与设计师对于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与利用。通过这样恰当的规划与利用,能够使得度假酒店成为自然环境的载体,使得游客更加直观地领略到自然环境的无穷魅力。所以对于大部分的度假酒店来讲,地域性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必须要符合所处的自然环境,进一步营造出“场景感”。

2.2 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构成条件。可以说,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地区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等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所包含的各种人文条件都能够产生紧密的联系,包括社会、经济、人文、信息等构成条件。社会文化因素能够不通过物质,能无形地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或者人与人之间关于思维意识、活动认知等方面的深层机构都能够具有严格的指导作用。文化因素是整个建筑设计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既包括地域环境特征又包括人文环境特征。所以文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中,即地段层面、地区层面以及地上层面。通过这三个层面能够进一步表达建筑地区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体现出城市肌理的相互融合的特点。尤其是在地段层面中能够对空间的形式塑造与表达进行一定的合理化设计,从而促进对于场地层面上人行为特征的文化分析,进一步集成并且发扬人文传统文化,从而维持并且弘扬地区鲜明的文化特色与独特的个性。

2.3 技术因素

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建筑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能否充分展现出当地的地域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能够显示出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建筑手法等条件。可以说,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为了达到不同建设的目的,也能够表现出地区特征有所区别的地域性。关于建筑技术地域性特征的表达,主要的技术因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建筑的技术特征是通过文化实现的有力工具,也能够通过现代技术来表达地域性和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有效融合。能够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样既能够延续传统文化,又能够增强现代建筑创作的目的。其次,地形与气候是影响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地域性特征和根本,也是原生建筑不断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受到地形、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地形与气候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最终体现出人文环境的必然发展方向。最后,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着对某一地区的特别偏爱,原因在于,地方材料能够保证民间材料与地方材料之间相得益彰,也更能够体会到地区环境的归属感与满足感。通过自然环境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情感需求,因此,地域环境的建筑材料能够保证现代建造方式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传统地域文化特征。

3 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的设计途径

3.1 与风景旅游区水体的统一

所谓的与风景旅游区水体相统一的原则就是在陆域和水域相连接的地方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对滨水区的河流、湖泊、海洋等地区或者临近的地方。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对于风景旅游区水体统一的设计途径就是根据当地水体的环境特征进行的针对性设计,并且以水环境作为主要特点来打造的休闲旅游主题度假酒店。

3.2 与风景旅游区山体的融合

所谓的与风景旅游区山体的融合,就是根据山地所特有的区域特征来进行建筑设计,包括起伏不平的高地、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水资源以及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而且还包括历史悠久的人文条件、浓郁的文化条件。通过对于这些条件进行详细分析,能够进一步把握当地的地域特征,从而以山地作为卖点来进行设计,进一步达到度假酒店与山地资源相统一的原则。

4 结论

风景旅游度假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时刻满足大众多样化的要求,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多重因素影响之下才能够不断地与其他类型的建筑进行融合,进一步保证当地度假酒店的功能不断地完善。可以说,风景旅游度假酒店的设计形式能够更多地取决于市场发展以及目标顾客群体,通过针对不同游客所制定的丰富的差异化服务,能够保证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实现与满足。通过本文介绍,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的设计与发展,为我国旅游事业提供更加有效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邹瑚莹.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的经济与环境《山海关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1996,42(9):26-32.

[2]人民网旅游新闻专题一第二届中国国际休闲度假大会,论坛精粹[EB/OL].http://travel.People.eom.Cn/GB/41636/41637/5//27/50047/3502544.html.

[3]苏勤.旅游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唐俊昆.现代疗养旅游与度假村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吴晓梅.度假酒店迈向高水准[N].中国旅游报,2004-10-26.

[6]弗雷德.劳森.酒店与度假村[M].王小兰,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风景旅游区 篇2

微山湖

微山湖由微山、昭阳、南阳、独山湖连接而成。面积1266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南部的微山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为山东省首批自然风景名胜区。微山钟灵毓秀,物产丰饶,名胜众多,自然风光秀丽,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公园,是著名的“一都两乡”,即中国荷都、北方水乡、铁道游击队故乡。简介

微山湖由微山、昭阳、南阳、独山湖连接而成。面积1266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南部的微山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为山东省首批自然风景名胜区。微山钟灵毓秀,物产丰饶,名胜众多,自然风光秀丽,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公园,是著名的“一都两乡”,即中国荷都、北方水乡、铁道游击队故乡。

(一)风光秀丽

景以水润,境以山幽。微山湖境内湖光、山色、岛屿、森林、荷花荡、芦苇荡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独特,微山湖的美是一种天然的、综合了野趣与柔情的美。凤凰山、桃花山均依湖而立,湖光山色相映,森林山泉一体。登临高处,驻足山崩,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晨曦初露,湖面浮光跃金,白帆点点;夕阳西下,落日衔水,山岛镶金。初春,湖水澄碧,点点渔帆似在银绢素帛上滑动;盛夏,微山湖中接天荷叫,如伞如盖,红荷映天日,缕缕馨香沁人心牌:金秋时节,蒹葭苍苍,菰草金黄,水天一碧,渔歌悠扬,摘菱采莲的船儿满湖穿梭一片丰收景象;寒冬,辽阔的湖面寒霜百里,静寂无声。冰封太湖,会偶见装了冰撬的小舟轻轻滑向冰面,凿冰捕鱼。微山湖水面辽阔,气候温和,水产资源丰富,其中四个鼻孔金鲤鱼为微山湖的特产。最蔚为壮观的当数湖上的10万亩荷花了,每至盛夏,湖面上花团锦族,争奇斗艳,荷香四溢,沁人心脾,游人进湖,纷纷发出“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沟归来不观水,微山湖归来不赏荷”的慨叹。每年八月份都要举办一届微山湖荷花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届时,佳朋云集,大家游湖赏荷,揽胜寻古,与渔民同乐,别有一番情趣。

(二)人文荟萃

微山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南阳古镇风貌风韵犹存,留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传奇故事。历史遗迹有微山岛三贤墓、两城伏羲陵、伏羲庙、鲁桥仲子庙、马坡梁祝墓等。三贤墓坐落于微山岛上,三贤墓即:殷微子墓、春秋目夷墓、汉张良墓。微山湖即由微子而得名,微子名启,殷纣王的庶兄。纣王无道,微子数谏不听,愤而出走,死后葬于微山岛,从此,人们称为微子山,或微山。微山湖形成之后,又依山名取为微山湖。目夷墓距微子墓约一公里,目夷字子鱼,微子十七世孙,春秋五霸之——的宋襄公的庶兄,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其战略思想可从人谙热的《子鱼论战》中窥见一斑。因为他景仰先祖微子,死后便葬于此地。张良墓位于微山湖文化园内,是三墓中最大的一座。张良宇子房,汉初杰出的军事家,曾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一幢,上书“汉留侯张良墓”。民间传说,张良为防盗墓,曾命人一夜造墓108座,以为疑冢。张良墓确有多处,但张良的封地留城在微山岛西约公里处,他晚年又避居在封地,死后葬于此,应该是很有可能的。张良墓东为普渡寺,寺内有目前中国最高的阁内大佛,令人叹为观止。文化园东部为国际书法碑林,气势恢宏,飘逸流畅,呈现出一派行云流水的书法景象。

(三)革命遗迹

微山湖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铁道游击队和微山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芦荡飞舟,巧设鱼钩阵,扒火车,炸桥梁,涌现出许多可歌泣的英雄事迹,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即取材于此。一曲(微山湖上静悄悄》使微山湖名扬中外。微山湖抗日英烈纪念园就是为纪念这些抗日武装而建立的。分为两大部分;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和纪念馆。纪念碑碑体由帆船、人物形状组成,其中有三尊铜铸铁道游击队队员,有的怀抱琵琶,有的持枪站立,分别位于船头帆下,意为铁道游击队胜利归来。给人一种太阳快要落山的安谧气氛。纪念馆采取全景式壁画、大型雕塑、革命文物、图片资料、现代数码,声、光、电造型艺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全面展现了当年的战斗和生活场景。纪念园现已被命名为济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四)物华天宝

微山湖素有“日出斗金”之盛誉。湖内有鱼类78种,水生经济植物74种。尤以微山湖甲鱼、四鼻孔鲤鱼、麻鸭及微山湖无铅松花蛋、灰蛋、荷香妙龄鸭、五香扒鸭等最负盛名。微山鱼宴名播大江南北,吉祥长寿,漂汤鱼丸,八宝元鱼汤、麻鸭卧雪、南阳烧野鸭、筒子鱼、老鳖靠河沿、乾隆玉面等地方传统名吃,深受全国各地人士喜爱。

优美的水乡风光,世代的渔猎生活,淘冶了湖上渔家人的情操,滋养了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走进微山岛民俗村。您会品尝到渔家人亲手做的渔家饭菜,住一宿散发着渔家气息的土炕,领略渔乡特有的风土民情,白天我们可以荡舟在荷间、苇丛、柳下、垂钓在湖边渡头,听渔歌对唱,赏采莲新歌,或者参加渔家人特有的鱼鹰捕鱼表演,去生态观光园采摘果实:夜晚我们可以临风听浪,赏万家渔火、观朗月繁星,您也可去篝火晚会凑凑热闹,听听渔家端鼓腔、山东快书、琵琶弹唱,看渔家歌舞,玩民间游戏。最热闹的要数渔家婚礼了。在春和景明的三月,在气清云白碧水天蓝的中秋,湖面上泊一簇船,船间飘红旗彩帜,有“物子”

高高挑起,有乐声依依,有笑声哗哗,在红男绿女,有船载宾至,那就是举行湖上婚礼了。只只船头上,摆满了鱼鲜美酒,笑声沾酒饮,饮酒发笑声,如有船厂驶过,好客的主人还会邀上您饮一杯喜酒,或者隔船抛过来一包喜糖,共贺青年人新婚之喜,共享生活的甜蜜。入夜,只只船上挂上桅灯,酒红灯红,洋洋喜气飘夜空。如果你累了,需要休息,就请身躺渔家旅馆那简陋而又充满温馨的床铺上,让无边的波韵伴您进入香甜的梦乡。

总括

微山湖正以其独特的湖上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亲子旅游中的心灵风景 篇3

首批国家认可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咨询师、培训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师从于国内外萨提亚家庭治疗导师,学习家庭治疗、个体咨询、婚姻治疗、哀伤治疗。2002年起,曾在政府机关、妇联、学校、社区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亲子沟通” “情绪管理”等内容讲座。2008年起作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特邀心理嘉宾,对心理与情感等方面问题进行剖析与引导 。

编者按

在旅行中,还有一道风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那就是——心灵风景。任蓉老师每次参加亲子旅行后,都会整理对孩子们的最深印象和对父母的一些建议,这些独特而有触动的“心灵风景”无疑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原液。当这位专业的心理老师作为“观察者”与“旁观者”,她眼里的亲子游又会是怎样的呢?

心灵风景一直粘着妈妈的云儿

云儿在吃饭,坐车的时候一直紧紧挨着妈妈坐,有时还会拉着妈妈的手,当参加游戏和伙伴组成行动小组,大家在讨论方案时,她跑出了队伍,问妈妈有什么好办法?旅行中好几次我看到所有的包包,妈妈背着,我问她:“为什么东东都是你背着呢?”,她用内疚的口气回答我:“我是总忙个不停,陪孩子时间太少了,这次出来就是弥补孩子的!”

云儿在游戏活动中碰到了手,只是皮肤稍稍有点红,没有破,可她一直惊天动地地哭着,妈妈用了好几种方法,一遍遍安慰孩子就差自己替孩子哭了,在妈妈转过去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我看见正面对着我的云儿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锦囊妙计:妈妈也需要示弱

云儿和妈妈的这段小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妈妈过于强大,孩子会变弱小或不愿长大!在生活中,云儿妈妈因为工作忙的原因,不像有些妈妈可以在孩子一路的成长中常常陪着孩子,并且她妈妈属于特别能干和独立的,那妈妈就成了云儿很重要的精神力量,云儿在生活中也会靠向妈妈。那么,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愿意享受妈妈一直的保护和拯救。

我给云儿妈妈提出的建议是:妈妈有时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多让云儿意识到妈妈也需要她保护和帮忙。妈妈不要活在过分的内疚里,要理解自己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心灵风景自得其乐又好胜的大头

大头跟一帮个头儿比他大的男孩子在山上奔跑,一点不怵,常常第一个下山或者第一个爬山到集合处等大队人马!或者用教训的口吻对落后的妈妈说:“你怎么这么慢,我是第一个到营地,可是你却是最后一名!”他个头儿不大,什么活动都积极跟着跑,可爱得像一个精灵。他也非常爱笑,吸引了很多眼光去看他。但每天总是还有那么几次,他会伤心起来大哭不止,像一个哀嚎的小婴儿。

锦囊妙计:练习接纳孩子

对大头的这段深刻印象,我的感受是:家长和孩子过于疏离。很难感受到妈妈对大头的关心或者亲密,好的部分是大头很独立,自己悄悄地想各种办法活得多姿多彩;不好的部分是,大头有情绪时,妈妈不能及早地感应和共情到。

我给大头妈妈提了些建议:妈妈要练习多接纳孩子,也要经常向大头表达:你是一个特别可爱的男孩!孩子的眼泪有时是为了吸引别人来关注自己,有时只是让自己最爱的人——妈妈,来疼爱自己!从而表达着:“我还没长大,我需要你!”

心灵风景博学有爱的青松

在去往目的地的车上,青松会讲出超过他年纪该懂的知识,而且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他讲给大家听的时候是那么自信。

最后一天要离开住的宾馆,他为了让姐姐少拿些东西,自己拎着最重的箱子,一步一步从很高的两层楼,挪着箱子完全靠着自己下了楼梯。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大的箱子又很重,他小小的手,力气还挺大。我第一次看见一个孩子认真坚持帮亲人搬箱子!大家都在赞美他的时候,他忽然昂起了脑袋。

锦囊妙计:鼓励,赞美,理解

青松的这段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多用指责和挑剔的家长,孩子会用情绪和身体来抗议。这个孩子内在有很多能力和“闪光点”。在旅途中,我听到他姐姐用很成人的口吻批评他。他的妈妈是名老师。我悄悄地问青松:“姐姐批评你的口气,像谁?”他回答道:“像妈妈!”姐姐也说,妈妈对青松非常严格,但青松会在家发很大的脾气,和妈妈对着干!

老师的职业特性和角色惯性,常常会过度关注哪里有错误,如果孩子动辄得咎,会比较紧张;如果男孩要从小活在老师妈妈的完美要求里,会很辛苦!理解一下青松的喉部为什么常常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还有他会控制不了频繁眨眼(这些信号也在表达身体的紧张)。

建议家人对他多鼓励,多赞美;同时,妈妈再放松一些,因为男孩成长需要空间;妈妈也需要理解男孩的生理特点与性格特点。

更多地了解孩子

在这一段段的旅行故事中,你遇见了不一样的孩子。在心理老师眼里,好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亲子关系从平面镜变成了放大镜,平日里你没有注意到的,都一一显现出来了。无疑旅行提供给我们一次重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机会。而这恰巧回到了教育孩子的起点。

《母子健康》编后记

“在书中读到海滩上的沙多么温柔,这对我来说是不够的,我要自己赤足走在那上面。” 法国文学家纪德如是说。

你是不是想起了什么——任你自由自在奔跑的土地,红红的小酸枣,熟透了的玉米地,夏去知了褪掉的壳,甚至是会蜇人的蝎子……还有那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们!

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发展规划 篇4

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由于区位独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发展机遇与压力。城市不断扩张,一些近郊风景旅游区已经与城市连为一体,在功能承载与空间布局上面临城市发展的诉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自然观光,而对文化旅游及休闲体验类的旅游产品有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以重庆北郊茶山竹海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如何利用自身区位和资源,借助区域力量,实现城市与景区双赢的局面,为类似地区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1 现状解读

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介于重庆和成都两大城市之间,东距市区63 km,西离成都276 km。随着成渝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永川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打开。2009年,永川提出全面塑造“茶竹之城、休闲之都”,建设重庆休闲旅游高地、成渝经济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发展战略,并成立茶山竹海街道办事处和管委会,同年对《茶山竹海总体规划(2007~2020)》进行修编。

茶山竹海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北郊,原名箕山,号称“天下第一隐山”。茶山竹海交通便捷,距成渝高速路永川出入口3 km,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城际铁路穿境而过。景区南缘已经与城区连为一体,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空间格局。茶山竹海有2万亩连片茶园与5万亩浩瀚竹林,占地100 km2,森林覆盖率高达97%,2003年申报为国家森林公园,与峨眉山、青城山、九寨沟并称蜀汉四景。茶山竹海现存历史遗迹29处,以道观寺庙为主。

茶山竹海的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所提供的旅游产品主要限于观光,缺少体验类产品,其本身所蕴含的茶竹文化、隐士文化等资源尚未挖掘,旅游项目不多,配套设施不全,标准不高。

2 分析与定位

2.1 功能分析

1)茶山竹海处在成渝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上,融入区域旅游体系,发挥区域联动优势,提升茶竹文化影响力。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也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茶山竹海应立足茶竹资源、挖掘隐士文化,借助区域内成熟的景区,融入区域旅游体系,提升自身影响力。

2)茶山竹海位于重庆市郊,具备发展近郊休闲旅游业的条件。重庆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高端商务商贸产业近年发展快速,国内外商贸往来日趋频繁,世界知名度大幅提升。根据发达国家休闲度假发展与总体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规律判断,重庆及周边旅游需求正处于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的阶段,对高端商务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大幅提高。茶山竹海应依托重庆发展近郊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并配合重庆高端商务市场的逐渐成熟发展商务会议度假游。

3)茶山竹海位于永川主城区,已经与城市连为一体,将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2008年,永川区实现生产总值2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3 153美元,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服务性消费支出逐年上升。茶山竹海在空间上已经与永川城区连为一体,作为城市之肺,不仅在生态调节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未来还将接受城市功能的外溢,发挥重要的城市休闲、旅游、商务会议、科教、健身、疗养度假等综合功能。

2.2 定位

基于茶山竹海的区位特征、旅游资源特质和区域发展要求,景区未来发展需要在原有生态观光产品的基础上,补充和提升商务会议、休闲度假、隐士修行等功能。

充分发挥景区位于永川主城区和成渝经济走廊中心地的区位优势,以茶竹共生的生态景观为核心资源,以茶禅文化、竹隐文化为核心主题,以商务旅游、会议会展为核心驱动力,将茶山竹海建设成集观光游览、养生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高端居住、创意产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度假区,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 发展策略及规划

3.1 空间策略及布局结构

空间布局主要处理两方面的关系:1)旅游区与主城区的联系;2)旅游区内部结构的规划。结合居民点调整规划,将集中型居民点与旅游服务区等城市功能设在旅游区南缘,与主城区相接,成为复合型地区;内部根据不同景区景观特征,结合功能设置、旅游产品、旅游设施的安排,在空间上形成“三区、双心一核、两轴”的布局结构。

三区:将景区按动静程度、参与人群等特征划分为三区:茶竹休闲体验区、茶竹复合生态旅游区、茶竹商务会议度假区。

双心一核:双心为前山国际茶竹文化体验中心和后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一核为中山景区核心旅游资源,包括金盆湖、十面埋伏、茶竹天街和薄刀岭。

两轴:西侧小安溪田园景观带与东侧九龙河农业景观带将三区有机串联。

3.2 社会经济策略及引导规划

为了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必须妥善安置旅游区的当地居民,计划旅游区未来的产业发展。

规划将居民生产生活系统在空间上划分为搬迁型居民点、控制型居民点、集中型居民点、居民主要生产区四种类型。搬迁型居民点主要针对目前在核心景区内的居民,结合外围集聚型居民点的建设,有计划地进行部分外迁;控制性居民点主要针对核心景区外围的自然村社,以控制规模、居住环境改造为主;集中型居民点以接纳核心景区外迁居民和外来产业人口为主,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经济方面的引导强调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发展旅游业—农业—工副业的复合型经济结构,鼓励第三产业、控制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主要以茶竹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着重发展和旅游业相关的观光农业如花果、药材等;第二产业以手工加工业为主,形成茶、竹创意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展示基地;第三产业主要发展以商务会议、度假休闲、修身养生为主的服务业,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链。

3.3 交通发展策略及规划

规划依据旅游客源市场及发展定位的研究,在对外交通上,强化与成渝城际铁路站、永川火车站等区域交通枢纽的联系与换乘,增强与区域著名景区的联系,便于吸引成熟景区的客源;同时加强与城市道路的联系和公交换乘,便于未来景区南部复合地区的建设。

相对于外部交通保证旅游者“进来”,内部交通则要满足旅游者在各个景点之间“散开”,便于游客在各个景点和旅游节点之间顺畅实现空间转移。规划构筑立体化游览交通系统,开辟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游步道系统,形成环状支线的干道网络,为游客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游览体验。

3.4 开发策略及运营规划

保守人士一般认为风景旅游区应该更多地强调保护。问题是保护的经费,单纯依靠门票收入很难承担起保护和维护的成本,而且缺少开发项目的支持,过度地依靠观光也难以持续吸引到更多人群。不可否认,现实中,过度地、无序地开发确实毁坏了很多优质景观资源,很多开发商借旅游体验项目的开发大行房地产项目。既然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开发,那么在规划中就应该提前将开发可能纳入规划,便于后期规划管理者合理引导。

规划提出:1)环境先行——生态增值。对景区现有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实施绿化修复,并完善森林休闲娱乐区、森林登山探险区等景区的建设,提升周边地产开发的土地价值;2)循序渐进——兑现价值。将开发难度较小、盈利性较高的功能区作为先行开发,确保开发的进度和充足的现金流;3)由远及近——稳健推进。根据距离主城远近,优先开发区位相对成熟的区域,而将区位相对较远的区域留在中后期开发;4)有机组合——功能平衡。旅游体验、度假地产等功能互为补充,各期均能形成独立的功能组团,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4 结语

作为城市近郊的风景旅游区,规划中要考虑到很多动态的因素,如: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交通条件的变化、房地产业的发展等等。这些因素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影响旅游区景观资源的负面作用,如何处理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与景区居民点的关系,以及景区环境保护与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关系等,是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规划的重点。

对城市近郊旅游区的发展规划,要多尝试、多探索,要突破以往传统观念的束缚,多从实际角度出发,探索合情合理、动态弹性的规划,既要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规范,也要从市场的角度给予灵活,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综合出发,获取动态的平衡。

摘要:通过对重庆永川茶山竹海的实证研究,提出空间策略、社会经济策略、交通策略、开发策略四大策略,探讨了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为类似地区的旅游开发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发展策略,定位

参考文献

[1]刘德谦.旅游规划需要新理念——旅游规划三议[J].旅游学刊,2003,18(5):41-46.

[2]刘小钊,袁锦富.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J].规划师,2004(10):49-52.

[3]程芳欣,田涛.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中城中村环境整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6):41-46.

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探索 篇5

摘要:本文从对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以及两种经营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出发,提出当前我国风景旅游区的改革路径:明晰产权,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并建立健全旅游立法体系,走法制化管理道路。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 特殊性 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 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禁区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代理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

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5.李小波.四川省风景区经营体制改革及其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29)

风景区旅游厕所的设置与设计 篇6

关键词:风景区;旅游厕所;设置问题;设计措施概述: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高,旅游成为生活的新时尚。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已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发展滞后,尤其是旅游厕所已成为影响游客舒适度和满意度的突出问题。国家旅游局也在2015年就旅游厕所建设问题作出了相应指示。

采石风景区为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区,其核心景区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集李白文化、战争文化、宗教文化及长江文化为一体的景区。作为老牌景区,和全国其它景区一样,旅游厕所也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为此,采石风景区先进一步,2014-2015年用两年时间内,对景区旅游厕所进行提升改造工作,使得软硬件设备得到了全面提升,一個布局合理,设施齐备,环境优雅,特色鲜明的旅游厕所体系全面建成。

1旅游厕所设置和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重景点建设、轻厕所建设。多数景区认为景点建设好了,丰富了观赏内容,就可以留得住游人。面对旅游公厕建设则认识不到位,多数还停留在只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层面。(2)规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在厕所的定位,规模的大小,厕所的定点密度、旺季公厕接待能力等方面没有综合考虑,从总体上给游客入厕难的印象。(3)设计简单无特色。厕所设计只满足简单功能需要,无地域特色、无文化要素,对特殊群体入厕考虑不周全,缺少人文关怀。(4)缺乏流量分析,接待能力失调。没有考虑厕所服务半径范围内的景点及其它建筑特点,及男女生理特征的差异,导致男女厕位接待能力的失调。(5)辅助导引标识不足。厕所所处位置大多隐蔽,如与之配套的指引标识不齐全,就会影响厕所的使用率,也给游客带来不便。

2旅游厕所设置和设计问题解决的路径

(1)旅游厕所非小事,要当成大事来抓。对此,采石风景区在景点建设基本成熟的基础上,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对照AAAAA景区标准,补齐旅游厕所这块短板。用两年时间,投资340万元新建旅游厕所2座,7座旅游厕所达标升级。同时利用核心景区毗邻城市的优势,投资280万元建设景区污水管网3500米。实现景区污水管网与城市管网的对接,彻底解决过去景区污水无组织排放老大难问题。完成了核心景区厕所的全面提升改造及污水收集排放工作,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另一扇窗口给游人展示风景区优质的服务和景区资源的高品质,旅游厕所成了景区的新“景点”。

(2)在旅游厕所的设置上,以规划为引领,力求布局科学合理。把旅游厕所的设置列入到景区发展规划,重要景点专项规划,加以引领。要研究景区最大的客流量,游览流程、景点分布、人群聚集地等相关要素,合理布局厕所的分布点、数量、规模等,满足游客的如厕需求。旅游节假日高峰时段和临时性节庆活动引发的突发人流高发时段通过投放备用移动公厕,对游客开放办公场所、商场厕所来缓解旅游高峰期如厕压力。

采石风景区在这次旅游厕所提升改造工作中,依照景区规划,最大日游客容量及游览流程等因素,通过如游客中心设置规模较大的厕所,太白楼核心景点加大厕所密度,主游览线与山体游览线区别设置厕所的间距,力求科学合理。提升改造后经过节日的高峰时段检验,未发现明显的如厕难现象。

(3)在厕所的设计上,地域特点鲜明,展示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关怀。①合理设置男女厕位的比例,在公厕位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女士的生理特点,男女厕位的比例达到1:1-5或1:2。同时游人在景区分布热度不是一样的,逗留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厕所分配也要与游人的分布匹配。厕所设计的间距。正常人体的生理排泄特征,当人产生便急感的时候,能够忍受的时间约7-15分钟。因此必须在7-15分钟找到厕所,公厕分布间距以300-500为宜,最大服务半径应不大于500米,人流量小的风景区路线上的厕所间距为500-800米。在这次提升改造过程中,在游客中心、购物中心周边处,男女厕位力求达到1:2,游览线及景区节点以1:1或1:1.5设计厕位比例。②增设“无性别公共厕所”,也叫中性公厕,是独立于男女厕位之外的“第三空间”,残疾人、老人和幼儿可以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减少与普遍人员的交叉流动力相互相应的机率,便他们更有尊严、更私密的使用这些公共空间。在旅游厕所提升改造工作中,对游客中心公厕,翠螺湾景区公厕,选择性地增设了“无性别公共厕所”,进一步规范残疾人坡道、儿童厕位、低位洗手台、母婴台等设施。投入使用后其便利性与人性化服务必将为游客所接受,也是人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③旅游厕所的设计还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成为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文化的趋同化,要更多地注重挖掘地域文化因子,提炼文化要素,作为旅游公厕建筑空间及周边环境展示设计元素。把旅游厕所内外空间与环境景观有机的统一起来,体现地域文化,将旅游厕所那种仅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的公共设施,上升到从多侧面感知地域文化特质的平台,使游客在游览美景之外,了解当地的风地人情,成为游客游历过程中,难忘的驿站。这次提升改造工程中,注重了地域文化特质的运用,建筑的总体风格体现徽派建筑为基础,与景区现在的建筑风格相协调,通过建筑的庭院、天井及外立面马头墙、内饰的家具、灯饰等方面体现徽文化特色。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风景区的音乐影视片,展示独有的李白文化。

(4)完善导厕标识的设置。把导厕标识作为在风景区内标识系统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标注旅游公厕的位置及距离。采石风景区在这次旅游厕所提升改造建设过程中,在景区标识系统中,利用指示牌引导,加大旅游厕所的可识别性,同时在智慧旅游系统这—现代信息平台上,设置网上公厕地图,方便游客查找。结语:风景区旅游厕所,已成为旅游新业态的要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一个设置布局合理,地域文化浓厚,体现人文关怀的旅游厕所,能让厕所成为一道风景,如厕成为一种享受。

风景旅游区 篇7

人类正进入大休闲时代。著名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说:“从根本上说,休闲是对生命意义的快乐的探索。”世界休闲组织原秘书长杰拉德·凯尼恩说:“休闲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良好状态,是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的圣贤们对“休闲”也有过精辟的阐释,“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休闲,正成为越来越强大的生产力。纵观全球,休闲产业将取代传统的主导产业和现代的信息产业等,跃居世界第一大产业的位置。

大规模高水平的休闲地产的开发,不仅有效的促进了地方休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城市对外展示形象、交际接待、吸引投资的最佳平台;休闲地产的发展是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趋势。

1 背景

嵖岈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遂平县境内,南临驻马店市,距华中重镇———武汉市300 km,北靠漯河市,距中原枢纽———郑州市200 km。107国道、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纵贯遂平县境,距景区仅25 km。

嵖岈山风景区面积148 km2,可游览面积52 km2,海拔786 m。嵖岈山风景区辖嵖岈山主景区、凤鸣谷景区、龙天沟景区、红石崖景区和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旧址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省首批文明景区、十佳山水景区和河南最美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中央电视台《西游记》续集的主要外景拍摄基地。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中原盆景”“华夏图腾林”“地质公园”“西游记全书”和“东方第一社”之美誉(见图1)。

嵖岈山主景区系伏牛山东缘余脉,又名玲珑山、石猴仙山,山势嵯峨,怪石林立。南山、北山、花果山、六峰山砥足而立,秀蜜湖、琵琶湖、百花湖、天磨湖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奇特秀丽的风光画卷。景区人文史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枚不胜举,有九大奇观、九大名峰、九大名洞、九大名棚、九大奇石,各类景点200多处,著名景点60多处,具有“奇、险、奥、幽”四大特点,享有“华夏盆景”“中州独秀”“江北石林”“伏牛奇观”之美誉(见图2)。

在嵖岈山主景区外,还有林海碧涛、鸟语花香的凤鸣谷森林公园;峡深壁陡、丹霞遍布的红石崖景区;瀑布飞泻、野趣浓郁的龙天沟景区;碧波荡漾、鸟翔鱼跃的狮象湖水上乐园及保护完好、资料翔实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陈列馆与嵖岈山相得益彰,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2 基地

项目地块位于嵖岈山风景区内,景区南门的北侧,紧临南大门,东侧为007县道,西临主景区。基地总用地面积107 799.58 m2,可建设用地面积81 790.4 m2。地势西高东低,北侧高差起伏较大,南侧地势平坦。北侧的秀蜜湖和从山上流下的河水环绕在基地周边。西侧的主峰犹如一个小盆景,映衬着基地(见图3)。

3 设计理念

本设计意将项目打造成为独特的全国性休闲产业———嵖岈山旅游休闲度假村。形成以旅游休闲养生度假为主题,涵盖居住、餐饮、SPA、保健、购物、休闲、疗养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景区资源,以完善的旅游度假系统吸引并留住人群,结合酒店管理和度假区返租的管理模式,提升片区影响力和人气。

建筑与自然充分和谐,小隐于野。建筑依山临水而建,意欲打造顶级生态旅游度假场所。

4 规划结构

本项目为整个度假区的一期,主要包括休闲商业街、酒店和度假屋。基于用地现状,充分重视和利用现有地形及环境,规划设计力求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分为四个区,其中A区为休闲型度假区,提供短期高品质的高端服务;B区,C区为养生型度假区,主要为以长期疗养为主的养生度假人群服务;D区为风情商业街及精品酒店区,为景区散客及团体游客提供精致的住宿服务,风情商业街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同时为体现当地的文化风情提供展示的场所。每个区之间以水相连,通过各区的特色环境,打造不同形态的建筑空间环境,创造以休闲养生度假为主题的复合型旅游度假区(见图4)。

5 交通规划

A,B,C度假区的交通组织:A区休闲度假区采用人车分流,禁止车辆进入,仅适用电瓶车将客人送抵房间门口;B区,C区车流可以直接进入度假区内,每个度假屋都设计了停车位,方便游客和居住人的使用。

D区风情商业街的服务对象为度假区居住的人员以及景区旅客及周边居住人员,交通主要为步行。外来车辆集中停放在景区外的公共停车场;酒店前广场设置了部分地面停车位。

度假区内应急消防车道结合平时车道或步行道设计,考虑与景观的融合,各区皆形成环道或者有回车场地供消防车到达,满足消防要求。

6 竖向设计

本地块依据场地标高和与周围地形之间的关系,场地竖向设计的原则,主要是尽量减少对现有山体的开挖,同时,合理的解决高差,满足使用功能。整体场地现状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度假屋总平面规划尽量平行于等高线设置,道路高差变化控制在规范范围之内,建筑与道路之间高差结合场地控制在舒适的高差范围,使居住者方便易到达度假屋室内。

7 建筑风格

该项目旨在打造成为独特的全国性休闲度假场所,因此在适度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建设度假、商业及休闲养生的生活体验空间,打造全新的休闲旅游的典范。

地块及周边环境资源条件良好,规划景区定位为中高端山地休闲度假区。注重整体的品质感和舒适感的营造。结合山地地形地貌有机布局,营造舒适性高、品质感强的中高端旅游度假胜地。

建筑风格:养生度假区建筑为美式草原的建筑风格,打造平稳、大气而又具自然山水古朴天成特性的整体形象,同时充分体现休闲度假建筑的感觉。这种风格与嵖岈山一带山水的自然形态形成完美的呼应;休闲度假区的建筑风格在养生型度假区的设计上加以提炼,通过建筑元素的提炼,建筑材料和颜色的不同处理,使之更具有现代感和度假感;风情商业街及精品酒店,除了采用简约精炼的建筑设计处理手法外,从材料、色彩、细部等方面上力求与度假区相呼应,与自然相互融合(见图5,图6)。

8 景观设计

以打造和大环境相互融合的高品质环境为目标。自然山体、水体、绿化、景观的贯通,通过景观形成优美又宁静的山水度假胜地,为旅游的人们提供休闲度假的养生新体验。

景观设计的亮点:

1)规划区域内大面积的水域成为景观的重点及亮点,沿湖形成线性的休闲步道,成为滨水休闲带;

2)自然山体绿化延伸到区内,形成与水景相映的自然景观体系;

3)度假区内形成不同大小的景观中心,通过道路、水体、绿化、景观贯通一体;

4)商业区不同的空间节点形成景观节点,形成由山门广场至酒店的景观轴线。

9 可持续性发展

建筑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当今和未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点,人的活动必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设计中必然要考虑的,首先设计上采用可接受的一部分可再生能源和一些节能技术来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降低自身的能源消耗;其次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1)建筑单体节能。

通过对建筑单体的围护结构材料,外墙饰面的使用,达到建筑保温隔热节能标准。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节约传统能源。

2)优化场地布局。

合理考虑建筑布局,充分结合场地地形条件,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3)自然通风采光。

不仅减少了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而且可以提高室内的环境舒适度。

4)铺装和生态停车场。

减少硬质铺地对地球水循环的影响,使人工环境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1 0 结语

我国现今正处于从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并重发展的转折期,度假旅游已成为我国的主导旅游产业之一,并且其比重在不断上升,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加,旅游地产的规划设计值得设计师不断去探索。本文通过嵖岈山风景度假区规划设计的思考,对目前以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度假胜地的设计提出了探索的新思路。

摘要:以自然的生态原则为出发点,结合嵖岈山风景区优美的地理环境优势,打造以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度假胜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要,为人们提供各种休闲娱乐方式,使“旅游”和“休闲”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生活的融合体。

关键词:休闲产业,生态旅游,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深圳市华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嵖岈山风景旅游区规划建筑方案报建文本[Z].2013.

风景旅游区 篇8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不用地域存在多元化,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情。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加入地域文化,使人们通过地域文化了解地区独特的魅力。景观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可以从自然资源入手,亦可通过设计人员的设计加入人为和谐因素,使风景旅游区拥有自己的特色[1]。

一、旅游景区设计中地域性景观设计原则

1、统筹全局

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需要进行全方位统筹,所在地区气候环境、地质环境、地域文化、人文环境等。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不可将设计理念寄托于某个因素,需要探寻因素之间的联系,根据内在联系进行设计。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可将整个园林区域进行分层处理,对景区的整体活动空间进行布局,使景区内每个区域之间通过内在联系构成整体。

2、文化精神

一部分旅游景区作为历史岁月见证的体现,是历史岁月留下的痕迹,因此进行旅游景区景观设计时,更应以景区历史文化为主[2]。设计人员对历史文化进行考证,以传统文化为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进行有机结合,采用新的表现手法与模式,提升景区景观设计的内涵。以延安红色景点为例,延安作为抗日战争战略总后方,共产党在那里进行全国抗战指挥,将这一红色历史作为历史文化建设红色景点,使人们感受当时情景的同时,激发了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将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为人们提供可以沉淀心灵的场所,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3、生态平衡原则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与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出现矛盾,因此,进行风景区景观设计时应树立生态平衡意识,根据景区所处生态环境进行景观设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相宜的方式进行设计,突显景区的自然之美[3]。这种理念下的景区景观设计有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们在景区旅游中逃离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亲近自然。

二、景观设计中区域性文化的表达方式

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为充分表达区域性文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混合的手法进行设计。

1、广泛借鉴

进行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不仅可以从众多艺术种类中借鉴表达方式。借鉴过程中设计人员将借鉴的表达方式作为启发,对艺术行为表达方式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表达过程中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大胆创新,使景观设计满足现代大众的审美眼光,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底蕴。

2、传统文化的保留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促成了我国今日发展,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时间的韵味。进行旅游景区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将这些传统文化收集起来,向大众展示景区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历史中的和平富饶,也见证了历史中的两国相争,无论是哪一种见证都是历史的记忆。因此,设计人员应保留景区已有文化价值,引导更多的群众了解接触历史文化,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将文化底蕴世代延续下去。

3、象征表现

象征通过某样具体事物暗示特定的人或事理,在设计中常用来表现抽象的概念[4]。设计人员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深刻事理中的深刻意义,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通过想象力感受意境的独特魅力。进行旅游区景观设计时,可以借用象征的手法体现区域特色,如海南三亚可以用椰子代替,进行景观设施布置时可以采用椰子的形象进行表达。

4、隐喻的含蓄

隐喻作为一种感知暗示,使人们在暗示之下体会设计中的内在含义。设计人员运用隐喻的手法,将地区所有的地域特性进行表达,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首先,将景区内的自然生态文化因素进行收集。接着,将这些文化因素进行大胆创新,成为一种情感表达符号,为人们传播景区文化内涵。

这种隐喻的表现手法含蓄的表达了景区的文化特色,通过来往的宾客将景区的内在文化特色传播出去。

三、旅游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实践

1、做好规划目标

进行景观设计时,首先应遵循统筹全局原则,进行总体布局规划。如对少数民族聚集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应根据少数民族习俗为核心进行设计,如新疆那拉提大草原景区为例,结合少数民族习俗,以毡房代替混凝土结构房屋进行设计,使游客进行游览过程中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

景观设计前做好整体规划目标,有助于景观设计的全局理念,避免为追求部分美观,导致整体景观失调。

2、规划内容

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考虑旅游过程中的扩展项目,建设扩展项目区域,保障景区的经济收益,提高景区环境维护质量。如地势开阔的草原区域可以设置民族游戏项目体验区,山俊水美的区域可以设置水上项目体验区,植物种类多的区域可以设置植物走廊。另一方面,对景区建筑、道路、阶梯造型、功能区进行规划,进行景区建筑规划时应尊重当地风俗进行特色建筑群构建,进行道路铺设时应考虑耐久性与承载力,进行阶梯造型时可以采用象征手法融合景区特色,进行功能区设置时,融入文化元素设置休息设施、娱乐设施等。

总而言之,规划景观设计内容时应以多方考虑为主,不仅考虑景区的整体功能还应考虑景区的经济效益。

3、植物种类规划

进行旅游区景观设计时,应根据旅游区现存植物种类进行植物种类选取,在不打破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树植移栽,对景区植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进行树植选择使对于基调树种的选择应以地区独特性质为主,加强地区风情。除此以外,应构建层次性景观效果,选取适宜的乔灌木进行景观创设,为观赏者带来多层次视觉享受。

4、建筑规划

进行景区建筑规划时应就地取材,根据地区所处地理位置、民族风情、本土建筑材料进行房屋建筑,这种建筑规划理念不仅使建筑物别具特色,同时改变了建筑物要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概念,呈现民族多样性。如,内蒙古景区可以采用蒙古包,四川景区可以采用竹子。通过构建多样式的景区建筑物,体现了景区的多样性文化,为景区赋予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吸引旅者的观赏兴趣。

5、水系规划

风景旅游区内大多有湿地、溪流等水系景观,设计人员应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了解景区内的水系分布,根据景区内的水系分布进行全区水系景观设计。在较危险水系地区,进行观赏台、观赏围栏的设置,进行设置时以流畅圆润的线条为主,顺应水流的趋势,使观赏围栏与观赏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山水皆有的水系,可以根据登高望远的原理,选取在山上选取一处观赏点,使游客通过山上的观赏点观赏水系美景,如新疆喀纳斯景区的观鱼台。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可以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引入循环式净水系统,将景区中建筑所用水进行循环净化,满足游客与景区商家的需求,避免因为水资源的需要,过渡采集景区的自然水系。

四、结语

进行风景旅游区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景区所处地域文化为主体,不同情况下的景区采用不同的设计理念,为旅游者体现景区独特的魅力,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加深游客对于该地区的美好回忆。

参考文献

[1]吴卫光.绿道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介入——风景园林课程教学笔记[J].美术观察,2015,01.

[2]李畅,赵静,赵艺源.基于地域文化的芙蓉湖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2014,04.

[3]徐蕾,许先升,袁晓军.海南呀诺达旅游区地域性景观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2013,04.

[4]颜颖,欧阳高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地域文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5]李川“体验”视角下民俗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规划[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04.

中国现状:旅游地产风景独好 篇9

茅台22亿元进军旅游地产

现在这个时代真是丰富多彩。

8月13日, 茅台集团的度假村项目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据悉,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2亿元, 占地300余亩, 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这也是茅台在贵阳做产业地产项目之后的又一动作。

资料显示, 2012年8月份, 茅台集团以9.4亿元竞得三亚市海棠湾C6片区D-3-6地块, 成交楼面价为11965元/平方米。虽然看上去茅台集团竞得的海南旅游地产项目体量不大, 但对外行来说, 做旅游地产还是面临较多挑战。

对此, 茅台集团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 近年来海南的三亚在国内和世界上的知名度日益提高, 对于茅台来说, 选择三亚向世界展示其文化是理所当然。这或许是茅台在三亚做旅游地产的目的所在。

当国有企业掀起“混改”浪潮之际, 白酒龙头企业贵州茅台的母公司茅台集团也于日前开启了多元化之路, 成立建设投资基金公司, 斥巨资投资健康产业, 还进军旅游地产领域……在业内人士看来, 茅台集团多元化发展的背后与其“千亿元”目标分不开, 而其涉足旅游地产项目与卖酒的结合, 更是引发了业内的关注。白酒专家铁犁表示, 茅台搞旅游地产就是开发房地产项目, 跟酒没有多大关系, 也不会对酒的销售有多大帮助, 仅是多元化探索, 能走多远还有待观察。

不过, 茅台多元化发展的眼光比较精准, 直接瞄准的是旅游行业。记者采访时发现, 目前旅游地产俨然已经成为转型的“样板间”。此前, 较早涉足旅游地产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 万达未来将加大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投资, 以储存未来十年的竞争优势, 2020年万达商业地产收入比重将降到50%以下, 彻底实现转型。

从“配角”到“主角”转身

据有关研究指出, 我国目前每年约有3000万人次的外出旅游, 旅游业消费更在日益增长, 其中, 度假型置业需要以每年24%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 在我国对房地产保持高压调控政策背景下, 房地产行业正在重新洗牌, 以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为目的的一系列政策逐渐出台, 整个地产行业正在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而作为旅游业与地产业的结合体——旅游地产, 凭借强大的经济杠杆效应与政策向性优势已经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

在多地举行的房交会上, 旅游地产异军突起, 从“配角”成为了“主角”, 集体“抢客”, 俨然成了“香饽饽”, 使得旅游地产成为媒体及人们议论的热点。北京、上海、大连、青岛、海南、广东、深圳、四川等地已开发的旅游房地产项目已达到上百个, 以“高尔夫、山地、滑雪、冲浪、野外运动”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住宅、别墅、酒店就已近100家。其投资商除了国外和港台颇具实力的大公司外, 还包括内地首创、海航、中信、中旅等大型企业, 同时也包括天鸿集团、万通集团等一大批房地产投资商、开发商。

可以说, 近几年中国旅游地产发展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蹿升。仿佛一夜间, 在旷野辽原, 在乡野田间, 在山峦沟壑, 在峡谷山涧, 在雪山苍穹, 在海天一线, 在花园甬道, 在泉水林边, 在灯红酒绿, 在十里长街……都留下了旅游地产的足迹。

旅游地产的出现是市场必然的选择, 也是相互促进的良性结构。《2013-2017年中国旅游地产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 在中国, 旅游地产市场基本呈现“一级城市靠地产, 二、三级城市靠资源”的泾渭分明的发展态势。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级城市的旅游房地产基本上走“地产”路线, 以人造景区、景点来配套于住宅、酒店、社区等的开发;而二、三级城市的旅游房地产则主要走“旅游”路线, 依托区域的高等级旅游资源进行项目配置。

就目前而言, 中国旅游地产多侧重于度假旅游, 或强调以旅游发展为主体, 以地产为延伸;或强调发挥地产主体功能的同时赋予其旅游功能, 从而扩展地产行业的内容, 吸引更多的消费客体。同时, 由于我国地理、经济发展特性, 形成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景观资源丰富等特点, 旅游地产业率先在这一区域落足, 而中、西部旅游地产不仅仅在数量上较少, 且多集中在城市的附近相邻郊区。

不过, 对于进入旅游地产的许多房企而言, 由于企业开发旅游地产是迫于生存压力, 他们热衷的是“地产”, 而非“旅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 企业拿地成本低得难以想象。而开发商更关注以开发旅游的名义而带来土地增值, 实现周边商业地产和住宅的高回报, 因此, 从短期内来看, 势必会出现旅游和地产脱节的现象。从中长期来看, 对于开发旅游地产的企业来讲, 由于开发能力、运营能力等综合实力方面的差异, 仅仅做“地产”的这类企业也势必会被洗牌或淘汰, 企业的转型之路自然也就到此为止。

旅游与地产是一种新的互惠关系

旅游地产是房地产开发中的对于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应用的最卓有成效的一种模式。旅游与地产的结合不但是互补关系更是一种互惠关系。旅游带动了地产项目的人气, 促进了地产项目的价值上升;地产项目弥补了旅游的资金缺口、实现了短期盈利同时又借助了旅游的自然资源。

在中国, 旅游地产一直是较热的话题。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在我国已遍地开花, 受到各界各行的关注;另一方面, 房地产业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两者结合形成的新型业态。一般旅游项目的投资收益期都超过15年, 但可持续回报时间可以达到50年以上。而旅游地产2到3年就全部收回投资, 且可获取150%到400%的盈利, 可谓暴利项目。但旅游地产以低成本为基础, 关键问题是必须有人气。没人去的地方什么房子也很难。旅游地产的价值与旅客流量正相关, 与客源地的交通正相关, 和周边风景价值正相关。当前的旅游投资商是以旅游地产投资的收益来补充旅游投资的长期性;而另一面, 旅游的人气效应又有力的构成了旅游地产的价值, 形成可持续升值效应。而从投资的层面来说, 因为旅游地产的操作倚重于经营, 投资周期长而被称为难度最高的房地产开发形态。需要操作团队具有极高的专业性, 并保有较大的资金储备或完备的再融资渠道。

旅游地产的产生是长期持续回报与快速回报, 持续现金流与短期销售了结, 低成本土地与高成本配套等相互联结的合理趋势。实际上, 低成本的土地是与高门槛的旅游开发相结合的, 这里面讨巧的机会并不多。把人气搞上去, 就需要进行基础设施、景点、游乐、娱乐、景观、接待等等的开发, 需要较大的投入。因此, 旅游与地产之间互补互助关系非常重要。

调控持续、需求外溢旅游地产持续走强

2014年的中国楼市, 虽然调控政策力度有所减弱, 但市场反弹情况有些缓慢。国家和地产政府一系列利好政策成为助力旅游地产的有力保障, 也为旅游地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态势:

消费需求方面, 国民已把休闲度假当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度假旅游市场在经历了从疗养康复到疗养游乐再到养老度假三个阶段后, 已经由一种概念上升到寻求产品与项目的支撑。

政策管理方面, 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期化已成为一个趋势。房地产行业改变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 以土地为王、资金为王的时代将逐渐转变成为专业为王的时代。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新型的旅游地产带来发展机会。

投资需求方面, 对于投资需求来说, 由于国内投资渠道过少、其他投资产品的风险也较高, 这使得更多的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不受限购影响的旅游地产。对于改善需求客户来说, 景观优美、环境静谧的旅游地产满足了其对生活的改善、养生的需求, 且又兼具价值投资。

发展方向方面, 旅游地产文化化与主题化;健康依然是主旋律, 度假产品多样化;环城市度假设施更加适应家庭式短期度假需求;创新化和多样化成为发展方向。

运营管理方面, 旅游地产开发商将更加关注营利模式、融资模式、组织管理、消费驱动、主题定位、规划设计、营销传播、售后服务。

经营方式方面, 旅游地产机遇与风险并存, 企业的专业运营是项目成功关键, 并将呈现经营长期化、合作多元化、运营组合化、服务精细化的特征。

鉴于旅游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情况, 以及相关产业对基本性地产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正面推动效应, 将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预期, 旅游地产的发展空间广阔, 特别是在“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的建设目标下, 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并将持续走强。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知名案例

1、主题公园+地产

首先, 华侨城, 比如深圳欢乐谷、北京欢乐谷、成都欢乐谷等。

其次, 有宋城股份开发的杭州宋城, 广州长隆集团开发的长隆乐园, 大连海昌开发的水公园等。

2、旅游商业地产

比较著名的有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杭州清河坊、北京前门等旅游休闲商业街区。

3、旅游度假区住宅项目

在这种模式中, 最常见的是“高尔夫球场+高尔夫别墅”, 比如昆明的春城高尔夫、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等;也有的直接就是风景区周边的纯住宅的, 安徽黄山、海南三亚等都有案例。

4、大型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包括公园、地产、球场、酒店、商业等)

旅游风景区管理新模式探讨 篇10

1、多头管理, 体制不清。

目前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出多门, 体制混乱”。旅游景区分别隶属于十多个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单位, 本身既有保护资源的职能, 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其管理权由各级、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 各类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资源仍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海洋、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 并按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地域范围等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县级, 分别由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各种类型的旅游景区进行统筹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 应当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各部门对旅游资源

总之, 通过对电力企业基于工作分析的员工绩效考核流程进行剖析, 对现阶段此行业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基于工作分析的绩效考核流程。期冀电力企业在运用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流程可以克服企业现有的问题, 使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恩君, 霍海涛, 孙兰.浅析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的管理权限确定下来, 清晰的界定各部门的管理范围, 避免出现由于职责不明而导致的交叉管理、重复管理的现象。

2、机制落后, 观念保守。

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机制落后, 观念保守。当前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属事业单位编制, 员工每年等着吃财政饭, 景区缺乏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的资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许多景区也在积极求变, 主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 但管理机制的落后和思想观念的保守使得许多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

3、秩序混乱, 服务较差。

部分景区旅游秩序混乱、服务功能不全, 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里的原因主要出自两个方面:一是有的景区实行承包经营甚至层层转包, 业

[2]朱红波.电力企业绩效考核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4) .

[3]贾绪计, 余嘉元.基于胜任特征的结构化面试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 2006, (4) .

[4]宇长春.基层政府组织职位分析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 (2) .

[5]张华初, 黄燕.做好岗位设计提升组织效率[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5) .

[6]仲理峰, 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 2003, (2) .

[7]邵祖峰.企业管理岗位工作分析定性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责任编辑:周一鸣]主之间各行其是、缺乏统筹, 带来景区管理秩序的混乱。二是部分景区经营者急功近利, 只注重新项目的开发而忽视内部服务设施的建设。

4、资源破坏, 环境污染。

我国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表现在旅游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 自然景区城市化问题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参与开发旅游资源, 使景区建设庸俗化, 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很大且不易恢复。许多旅游景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退化, 这里有客流量大造成的原因, 但更主要是由于保护不力而造成的。另外, 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 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 环保技术不过关, 造成景区卫生不好, 由此而引起的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5、条块分割, 破坏严重。

我国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 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 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貌似建设、实为破坏, 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在许多旅游景区, 都可以在核心景观区看到这个厅、那个局建的“培训中心”、“疗养院”等设施, 破坏景观的现象比比皆是。

6、财政困难, 举步艰难。

国家对风景文物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 相对于旅游景区的发展要求只是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资部分靠财政拨款, 部分靠自筹自支, 有的完全实行自筹自支。在此情况下, 大多数地方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 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甚至出现景区内居民和职工迫于生计而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的行为, 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

7、政企不分, 政事不分。

在许多风景名胜区及文物景区中, 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政府机关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纷纷体现出来。在经营接待上, 基本上是等客上门, 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 财政拨款加单位创收, 有的稍有盈余, 多数入不敷出;在劳动人事制度上, 机构臃肿, 冗员众多;在分配制度上, 死工资, “大锅饭”, 平均主义盛行。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导致的结果, 或者造成风景文物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或者带来风景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效乃至破坏, 严重困扰着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模式的变革

1、确立旅游景区所有权市场交易制度。

目前, 我国法律制度禁止自然资源的自由市场交易, 旅游资源亦不例外。现行的旅游源有偿使用制度只不过是政府出让的某种获利的可能性, 而不是所有权的交易, 是政府参下的“经营管理权的交易”, 而不是“市场买卖的交易”。但是, 从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来看.必须安排出旅游景区所有权交易制度,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旅游景区所有权交易制度的确立, 可以明确界定旅游景区的行政管理权与所有权, 可以有效解除行政权力与资产权的捆绑, 杜绝寻租行为的发生, 确保效率与公平。旅游景区市场由两级市场构成。一级是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出让市场, 旅游景区管理部把旅游景区一定年限内的经营权出让给开发商, 管理部门收取出让费, 让旅游景区的经济值通过市场交换得以实现。二级市场是旅游景区开发权的流转市场, 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开发商可以把开发权转让给其他开发商。产权的可转让性, 使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明晰产权关系, 合理安排责权利关系。

明晰的产权关系、责权利的公平合理是产权制度安排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旅游景区产权关系需要从两个层次上进行界定。一是目前作为旅游景区所有权代表的景区管理机构企业层面。在这个层面上, 要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关系, 做到有据可依, 有量可度。二是政府层面。从长远角度看, 旅游景区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开发权与保护权分离是必然趋势。政府各职能门应当只行使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管理职能, 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护权管理可以交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

3、健全旅游景区管理机构, 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目前, 我国现有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部门分割, 条块分割。因此, 必须改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分离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实行有效的管理, 以适应场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加强对旅游景区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统筹安排, 发挥旅游业体规划的指导作用, 改变我国目前旅游景区管理主体割据、条块分割的现状, 充分发挥旅景区的整体效用。

4、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现阶段有关产权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尚不完备,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有关资源交易的法律条款,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如《民法通则》就明文规定禁止自然资源交易, 旅游资源不例外。二是我国行政规范对产权制度的干预过多, 行政规范代替了部分法律效力。必须积极构建旅游景区产权制度的法律支撑体系:一是要修正现有法条款中禁止资源所有权交易的条款。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交易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要求, 国家《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的相继修订便是这一内在要求的反映。二是加快制定《旅游资源法》, 使旅游资源的交易和开发利用做到有法可依。三是规范政府行为, 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三、构建风景旅游区管理新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 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管理, 其经营主体是民营企业或民营资本占绝对主导的股份制企业。在这一模式中, 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当地政府, 民营企业以整体租赁的形式获得景区30年至50年的独家经营权:景区经营企业在其租赁经营期内, 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 又对景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负有当然责任。国内采取这种管理模式的景区有四川碧峰峡、海螺沟景区, 重庆芙蓉洞、金刀峡景区和广西阳朔世外桃源景区等。

2、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 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管理, 其经营主体是未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它可以是国有股份制企业, 也可以是国有与非国有参与的混合股份制企业。在这一模式中, 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但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景区管理委员会等, 景区经营由政府委托给股份制企业;景区经营企业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 又负责景区资源的保护。国内采取这种模式的景区有浙江绍兴柯岩景区、桐庐瑶琳仙境景区, 山东青岛琅娜台景区、曲阜“三孔”景区等。

3、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 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管理, 其经营主体是股份制上市公司。在这一模式中, 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完全分离。地方政府设立景区管理委员会, 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 负责景区统一管理。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景区管理委员会, 经营权通过缴纳景区专营权费由景区管理委员会直接委托给上市公司长期垄断;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旅游保护, 上市公司负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国内采取这种模式的景区有安徽黄山景区和四川峨眉山景区等。

4、隶属国有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 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管理, 其经营主体是国有全资企业, 但隶属于当地政府的国有公司。这些景区均由国有的旅游景区公司负责经营。在这一模式中, 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但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政府, 旅游经营由国有全资的景区经营企业掌管;景区经营企业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 又负责景区资源的保护。这一模式的优势是能够按照旅游市场的需求, 全面整合各旅游景区的资源, 通过整合开发, 全面促进当地旅游景区的发展。国内采取这种模式的景区有陕西华清池景区、华山景区, 海南天涯海角景区和广西桂林七星公园景区等。

总之, 风景区管理模式创新应严格按照景区规划的内容进行开发;从实际出发进行分类指导;要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 按照各类区的性质, 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开发经营模式, 防止一刀切;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秩序;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同时, 构建旅游区管理模式新模式, 必须实现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这是我国旅游资源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必然趋势, 也是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突破口。但是, 在看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强大生命力的同时, 也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施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过程中, 一定要建立并强化国家所有权制度和各级政府对企业经营权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Cultural Tourism: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M].Routledge, 2002.

[2]蒋莎.旅游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 2007, (2) .

[3]全锐, 张宏程.浅析西部旅游业在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商业研究, 2004, (13) .

[4]郑亚民.关于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 (05) .

[5]贾生华, 邬爱其.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J].旅游学刊, 2002, (4) .

[6]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 2002, (5) .

[7]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人文杂志, 2001, (3) .

风景旅游区 篇11

摘 要:河池小三峡风景区是河池市重点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景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景色浑然天成,民风淳朴,少数民族村寨、森林植被保护完整,并得到景区所在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还面临着地区交通网的不断完善、刘三姐文化品牌效应机制等发展机遇的到来,景区旅游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但是,由于景区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深度、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景区自身资源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特点,分析景区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行区域联动发展、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景区基础设施设备等发展对策与建议,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景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促进景区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池小三峡;现状;SWOT分析

一、河池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河池位于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东连柳州,南接南宁,西接百色市,北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市土地面积3.35万平方公里,人口409万。河池山多地少,资源贫瘠,是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地方,然而,在这贫穷的地方,大自然却赋予她神奇美丽的一方山水,是一个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被誉为亟待开发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宝地。这里有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千姿百态的山水景观、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景观、原汁原味的人文景观、世界闻名的长寿资源、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河池的旅游品种可谓丰富多样。

近年来,河池充分利用自身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河池现有风景名胜区、点共有60余处,正在开辟的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有四处:①宜州旅游区。包括宜州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②河池旅游区。包括金城江区、南丹、环江等县。③红水河库区高山湖泊旅游区。包括大化、巴马、东兰、天峨等县。④盘阳河长寿疗养旅游区。包括东巴凤等县。

河池不仅拥有自然地貌景观资源优势,这里还是全国重点水电建设基地之一,自60年代中期起,国家在红水河、龙江河上先后建成一批大中型水电站,电站库区形成独具魅力的高山湖泊,是待开发的旅游新景区。据了解,目前已开发的有:六甲、拉浪、大化、岩滩等4处库区人工湖,其中大化、岩滩2个景区开发时间早,规模大,发展比较成熟,而同为库区旅游资源的六甲小三峡风景区却由于开发比较晚,现仍处于开发初级阶段,发展尚不成熟,规模较小,设施设备不健全,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约了景区的发展。

二、河池小三峡风景区开发现状

(一) 小三峡风景区概况

河池小三峡风景区又名河池姆洛甲风景区(此名来源于河池壮族人民对壮族创世女神洛甲的怀念),地处河池市金城江区西北部六甲镇23公里处,景区由天门峡、凉风峡、龙门峡和漓江田园风光等组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峡谷,景区于2011年12月2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宏伟的水电站建筑、人工瀑布、曲折蜿蜒的龙江水道、原生态探险旅游的野蕉岭、景色秀丽的田园风光、民风淳朴保护完整的民族村寨以及将近460米的水上观光栈道让游人流连忘返,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探险旅游、民俗风情体验、培训健身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景区现开设游船观光、水上栈道观光、水上攀岩比赛、露营烧烤、民俗表演、原始森林公园探险等旅游项目。

(二)小三峡风景区的发展历程

1.筹备阶段(1994-1997)

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金城江水力发电厂于1965年开始动工建设,电厂经过多年运营,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94年集团公司萌发发展金城江电厂旅游业的设想,邀请相关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与测量,规划设计风景区发展的蓝图,并将景区定位于休闲度假型旅游景区,重点开发三峡水上观光旅游项目,配备水上观光所需的游船等设备,加快景区交通道路等配套基本设施的建设以及宣传工作的展开。

2.起步探索阶段(1998-2007)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开金城江水力发电厂于1997年投入注册资金305000元成立广西小三峡旅游公司,小三峡风景区开始进入试业阶段,并于1998年开始正式接待游客。由于景区刚刚开始运营,基础设施差,知名度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景区游客寥寥无几,2006年之后稍有起色,但是仍未达到景区预期目标。

3.快速发展阶段(2008-至今)

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以及设施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景区在2009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河池市政府非常关注小三峡景区的发展,不仅给与政策优惠,并亲临现场对景区工作进行督促与指导。在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景区于2008年进行大整改,加大资金投入,兴建了小三峡饭庄、宾馆、农家乐、梦古寨壮族村寨、水上观光栈道等项目,加大力度和广度进行宣传和促销,致力于将小三峡打造成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景区从2009年开始,年接待量开始突破1000人次。2011年全年,小三峡景区接待国内游客2.7万人次,同比增长4.8%;实现旅游收入1220.4万元,同比增长7.5%;接待海外游客113人,同比增长12.7%;实现外汇1.9万美元,同比增长15.9%。由于基础设施设备及接待水平提高,在2011年12月2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三、小三峡风景区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资源优势

小三峡景区位于龙江最美丽的地段,有“壮乡第一幽谷,南国第一峡”之称,是我国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峡谷,景区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还具有独特的生态植被旅游资源,且气候宜人,旅游舒适期长,是开发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乡村民俗风情体验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处。景区主要旅游资源有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

小三峡景区位于河池龙江河段,龙江发源于贵州,经过南丹进入河池,这条河原名打狗河,在河池这段有12公里。河面宽约六十米,水深月十几米。水流没有长江三峡的惊涛骇浪,恰似桂林漓江的秀丽多娇,但是漓江却没有它的狭隘和险峻。景区内有看似天门的天门峡,凉风徐徐的凉风峡以及藏龙卧虎的龙门峡等景观,河道曲折蜿蜒,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水色碧绿而幽静,青山倒影在水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自然天成,是开展水上观光旅游的胜地。

(2)气候资源

河池处于低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21氏摄度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16.9小时,平均年降雨量为1200-1600毫米,大部分地区无严冬,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也有11氏摄度。且景区近邻拉浪林场,游客可亲临天然氧吧。

(3)民俗资源

河池境内居住着壮、瑶、仫佬、毛南、苗。侗、水、汉八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7%,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刘三姐”文化享誉全世界,河池是刘三姐的故乡。这里壮族民俗风情浓郁,“刘三姐歌谣“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3。河池是彩调之乡,曾多次举办彩调艺术大赛。此外,还有山歌大赛、民俗狂欢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在河池举行。

小三峡景区内有保存自然完整的壮族村寨梦古寨,村寨内有传统的劳动作坊和原生态的歌舞表演。小三峡所在的龙江河段两岸一直以来都流传着洛甲女神的传说,景区内就有一座洛甲女神山峰。传说中的洛甲是壮族人民的救世主,也是壮族人民的母亲。她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为当地人民津津乐道,广为流传。洛甲研究权威人士、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郭伟教授经过研究考证认为,洛甲女神是壮族的创世女神,有关这一传说的经文,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小三峡景区深山中的悬棺被发现,经文包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郭伟教授以及旅游规划的有关专家认为,对洛甲女神文化、历史的挖掘,将使这一地区的山峡景观更突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将给广西的民俗旅游增添新的风采。

(4)原生态森林植被旅游资源

野蕉岭有九谷十八弯的奇特景观,是小三峡景区内的景点之一。野蕉岭上有一条十分陡峭的冲沟,沟中巨石伏卧,长满奇花异草石壁高二道七米不等,在沟中攀爬,其乐无穷,吸引了不少生态探险旅游者;在冲沟深处,有一个宽约八十米,长约三百米的盆地,此处老树古藤交织缠绵,长满野蕉。我国一级珍稀保护植物,世界上濒危物种,恐龙时代的“活化石”——“桫椤”便杂生其中,形成群落,具有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桫椤”树一般生长在海拔一千米以下溪谷的阴温密林中,对于研究植物进化和地壳的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景区内有一个天然的水上攀岩基地,在此举办过多次全国性水上攀岩比赛。数据分析得知,景区游客以年轻人居多,水上攀岩、生态探险等旅游项目将会吸引更多年轻游客的眼球。

2.区位及交通优势

河池位于广西的西北部地区,是广西、贵州、云南三省的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东连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南接北部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南宁,北通贵阳、重庆、成都等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精品旅游线路(重庆、成都、贵阳、河池、南宁或桂林、北海、越南)南北对接的关键点,连接大西南旅游经济圈和环北部湾滨海旅游圈。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为河池与周边旅游城市的联动发展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交通在集散、运送和疏导旅游者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标志着旅游业发展的进程。随着黔桂铁路的改造升级、黔桂跨省高速公路的建成运营,河池市交通优势更加凸显。

随着河池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周边如桂林、南宁、柳州、北海等旅游热点城市都有直达河池市的班车或火车,到达河池市区进入小三峡风景区交通就更为便捷,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景区门口。自驾车旅游线路成熟,从金城江出发:沿金城江到六甲镇的农村三级公路进日景区,从广州出发:由肇庆、罗定市进入广西,经南宁。柳州上宜柳高速到达德镇收费站获沿路标进入河池,经过东江收费站,往前行驶500米往左转入六甲镇方向,直接进入景区。高速公路沿途维修点和加油站齐全,路标清晰明了路况良好,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便捷。

3.生态人文环境优势

作为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边、山、穷地区,河池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基本上没有工业经济发展而带来环境污染以及人为造成的对环境和资源的肆意破坏。也正是因为这里的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现代商业社会的一些过度商业化、庸俗化的意识和行为还未蔓延到这里,这里的居民百姓团结和睦、淳朴大方,处处呈现出友好好客的氛围。

4.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河池市政府着力于招商引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2011年河池金城江区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现场督导河池小三峡风景区开展“上档进位升级”创建工作,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全面提升景区各项旅游服务功能。

(二)劣势分析

1.地区经济落后,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河池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贫穷落后是这里的标志。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小三峡风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景区投入资金不足,直接导致景区的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低,同时也影响了景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最终导致景区服务质量差,游客满意度低,制约景区的快速发展。

2.受气候影响,旅游淡旺季明显

小三峡景区是以水上观光、水上娱乐项目、田园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一年四季中,春季梅雨季节,雨天较多,冬季寒冷风大,秋季水量减少,都不利于水上观光等旅游项目的开展,旅游舒适期为5月-11月,时间较短,淡旺季明显,容易造成旅游资源闲置,资金浪费,服务质量差。

3. 旅游营销手段落后,景区知名度低

景区旅游业起步时间较晚,景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旅游管理严重缺乏专业人才。景区营销手段老化,仅依靠部分旅行社的微薄力量;宣传力度严重不足,景区没有成立专门的旅游宣传部门,宣传资金匮乏,宣传深度有限,没有把景区与周边的“宜州刘三姐故居”、“南丹温泉公园”、“荔波大小七孔”等热门旅游景点整合宣传,没有融入到壮族民俗风情氛围中去,使景区在游客的心里不能形成整体形象,影响景区知名度的提升。

4.景区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

小三峡景区近几年来一直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由于投资资金不足,景区仍然处于规模小、旅游配套设施差,接待水平低的状态。

(三)机遇分析

1.旅游业的发展热潮,为景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据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出镜国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我国旅游休闲人数将达到20-25亿人次。与此同时,河池旅游业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全国及广西河池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及周边名扬天下的国际桂林旅游名城和刘三姐文化品牌效应的辐射,为小三峡景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2.道路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河池提出了“构建告诉骨架,完善城乡路网,提升公路等级,服务通道经济”的交通发展战略,以乡村公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开展轰轰烈烈的交通大建设。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1011.486公里,公路里程比“十五”期末增长11.7%。2011年年底,六寨到河池、宜州到河池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这是国家高级公路“7918”网兰州至海口和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交通网的不断完善,增强景区可进入性,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威胁分析

1.市场竞争激烈

近几年来,百色、柳州、贵州等周边城市旅游发展速度快,且国际旅游名城桂林与名扬中外的刘三姐故居等旅游热点区域对小三峡具有遮蔽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发展。游客由于时间、精力、费用的限制,经常选择知名度高且具有代表性的景区而舍弃其他知名度低且路途偏远的景区。其次,小三峡景区与周边景点例如宜州下砚河、天峨县龙滩天湖、金浪湾景区等有很大程度上的旅游资源共性,都是主要以水资源为依托,开展水上观光的旅游项目,个性不凸显,旅游竞争激烈。

2.资金匮乏

旅游开发需要源源不断的注入投资资金,随着景区的发展,逐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设备以及开发创新旅游产品,一项休闲旅游产品,三年时间就开始变得陈旧,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升级,那么很快就门可罗雀了,所以,旅游经营资金压力巨大。小三峡景区开展旅游事业已有些年头,但是基本上还是处于初步开发状态,资金匮乏,使景区不能如期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扩大景区规模。作为休闲度假型旅游风景区,没有其独特性,没有一定规模以及完善的设施设备,很难打开市场。

3. 环境恶化的威胁

2012年1月15日,宜州市环保部门发现龙江河拉浪水电站内网箱养鱼出现少量死鱼现象,经调查发现,此河段镉超标约80倍,并与1月18日流入柳江和柳州市区流域,引起群众恐慌,地方政府虽及时采取应急预案,但仍然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位于拉浪水电站下游的养殖户损失惨重。镉超标环境污染事件严重损坏河池的形象,给旅游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小三峡景区在龙江河上游,虽然不在镉超标河段范围内,但是游客对龙江水质产生了怀疑,这对于以水资源为主要依托旅游资源的小三峡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镉超标环境污染事件说明河池这块净土也开始遭到各种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环境日趋下降。而景区经营管理者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景区两岸生态脆弱,加之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使景区的发展遭受巨大威胁。

四、 促进景区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实行区域联合发展,拓宽景区客源市场

景区旅游客源市场构成不合理,80%左右的游客来自广西区内,其他省份游客较少。针对这一情况,景区应该实行区域联动,拓展景区客源市场。

小三峡风景区周边旅游景点多样,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怀群穿岩和崖宜风光,南丹白裤瑶风情,全国毛南族唯一聚居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及毛南族民俗风情园,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长寿乡。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区域的联合发展,赋予景区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并将景区文化与刘三姐文化有机联合,使景区融入到名扬中外的刘三姐文化中,增强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要加强与周边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及热点旅游区的联系,例如南宁、柳州、桂林,景区可以借鉴这些城市的旅游开发经验和旅游声望,力争不与热点旅游景区重复开发,而是要另辟蹊径,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的景区沟通与合作,接受它们的辐射,双向相接,敢当配角,让其他景区景点将自己的客源带到本景点,以谋求自身的发展。

(二) 加强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

景区在宣传方面不够重视,游客主要是通过他人介绍获取景区相关信息,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上能够获得的信息很少。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宣传对景区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异常重要,经营者应注重网络、媒体、旅行社等多种渠道营销和宣传。笔者认为,景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旅游营销和宣传。

1.赞助高校校园活动。景区可根据客源一级市场进入该地高校进行校园活动赞助,同时在大学生中发放景区宣传册和低成本景区旅游纪念品,以此提高景区知名度,达到宣传及开拓景区潜在客源市场的效果。

2.向景区游客免费赠送旅游纪念品。将制作成本低的旅游纪念品(例如:钥匙扣、T恤、钢笔、打火机、纪念币等)印上小三峡景区的部分风光及“小三峡生态探险之旅”的图案免费赠送给游客,这不仅达到了宣传的效果也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3.积极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展销活动参与人员经常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景区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并发放制作精美的旅游宣传册,加深景区在潜在游客脑海中的印象。

4.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景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景区宣传,在热点的旅行社网页及热点相关旅游网上传景区图片,免费宣传。

5. 公共关系宣传。景区内有上级领导及其他相关的知名人士莅临参观时,景区宣传部可抓住机遇在重要报刊与杂志上图文并茂的刊登;经常发布业界相关新闻以及旅游产品新动态的文章;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这样的宣传促销方式,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也提高了景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6.销售点宣传促销。景区与各合作企业单位多联系沟通,免费培训对方工作人员对本景区的系统知识及景区概况,实行销售奖励制度,激励合作单位多多推荐本景区;在酒店、旅游社、车站等开设销售点,并大量使用图文,声像等进行宣传促销。

(三) 提高服务质量,开发旅游新产品

在调查景区时,不少游客指明景区服务质量低,意识差,且旅游产品单一。针对服务质量差的问题,笔者认为景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第一,为游客免费提供温馨服务,例如,旅游咨询、手机充电、常用医疗救护药品、上网查询、雨伞、拐杖。针线盒、童车等。服务项目要根据游客可能性需求设定,才不会导致资源浪费,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

第二,导游服务,主动组织游客参与各种攀岩、民族表演、采摘野菜等活动,拉近游客与景区心里的距离。

第三,托儿服务,根据家庭游客出游特征,景区设定托儿服务,能够为父母游客获取更多的自由时间,参加景区各种活动,同时要开发适合儿童的游乐场,借助景区接近拉浪林场天然氧吧的优势,建设老年人书吧、棋牌室等产品,让游客轻松享受假期,使景区能够吸引的来也能留得住游客,改变景区游客逗留时间以一天为主的现状。

根据景区自身资源优势,景区旅游产品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开发刺激旅游项目,例如水上攀岩,生态冒险等活动。调查数据显示,景区大多数为中青年游客,这部分游客群体的共同特征就是喜欢刺激新颖的事物,开发攀岩和探险项目,既充分利用了景区资源,同时也适应了游客的需求。

第二,增加民俗风情体验项目。景区中的梦古寨为游客展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壮族人民的生活,景区开发“做一天壮族人”的旅游活动,让游客穿壮族服饰、学习壮锦编织、与壮族人们共同劳作,亲身体验神秘而古老的少数民族风情。

第三,参观电厂旅游项目。在现代社会,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电,但是对于电是如何产生的,知道的人却很少,景区开设电力参观项目,能够满足游客增长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吸引潜在的学生市场。小学生教材中有关于电力的篇章,老师一般都会组织学生到电厂参观,工业旅游产品可以增加景区客流量和收入。

(四)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目前,小三峡景区主要以水上观光旅游项目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接待档次不高,因此,景区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整体的旅游形象。景区可以通过邀请金融系统专家,参与旅游景区的规划评审,彰显景区旅游资源优势来吸引外商投资景区开发建设;景区也可以采取银行信贷融资渠道,使用相关建筑物所有权、开发经营权、未来景区门票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景区可以利用现有的特色旅游产品优势,吸引周边工业园区投资商的关注。当前,资金短缺是制约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景区经营管理者应该想方设法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快完善景区旅游配套设施设备,提高景区接待档次,促进景区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绍明,马忠豪. 桂西北旅游发展论[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2]刘冬梅.资源优势视角下河池旅游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6).

[3]陈俊凤.浅析发展广西旅游的思路与对策[J].城市旅游研究,2011(3).

[4]中国信息统计网,《2012年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河池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统计局出版.

[6]广西旅游局网 http://www.gxta.gov.cn .

[7]河池旅游局网 http://www.hclyw.net.

风景旅游区 篇12

梁子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绝佳的自然生态和破碎性的湖岸线及湖汊、港湾众多而闻名,湖岸线长达636公里,这些特征在全世界湖泊都极为罕见,景源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在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上,来自各国的湖泊保护专家实地考察后认定:梁子湖流域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圈、湖北省、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珍贵湖泊湿地资源。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

岁月沧桑,梁子湖今天依然碧波荡漾,可谓万幸。

上世纪80年代,梁子湖一度岌岌可危。无节制的捕鱼、炸鱼、毒鱼活动泛滥一时,湖中鱼虾螺蚌和水生植物遭受毁灭性破坏。

幸运的是,1984年湖北省政府重新明确省梁子湖管理局管理职责。经管理局强力执法,竭泽而渔的捕鱼乱象得到遏止。此后20多年,增殖放流、灌江纳苗、实行休渔,渔业资源基本保持了平衡。

1986年开始,梁子湖出现围网养殖,最高峰时超过四分之一水域。中后期,养殖户投放饵料和药物,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趋势。

幸运的是,2006年3月开始,省政府对梁子湖展开5次大拆围,大部分围网被拆除。

1998年,长江遭遇100年不遇特大洪灾,大量浑浊江水涌入梁子湖,终日不见阳光的水草成片死亡,覆盖率骤减50%。

幸运的是,武汉大学生科院教授、梁子湖国家野外观测站站长于丹,次年开始实施梁子湖水生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大面积人工种植水草。经各方多年努力,梁子湖重现“水下森林”。

2007年,因春旱连夏旱,加之灌溉之需,梁子湖水位线降至17米以下,远低于湖泊生态需水量,大片湖底出露,水生植物危在旦夕。

梁子湖沿岸没有大的城市,主业是农业。2000年后,梁子湖周边出现加速发展工业态势,工业污染风雨欲来。

幸运的是,2007年7月,省委专题研究梁子湖生态保护,确定梁子湖“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基本方针。

此后,流域内小造纸、小酿造、小化工、小苎麻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关停取缔。几年里,流域内200多个建设项目,被环保部门拒批。

由于历史原因,围湖造田,江湖分家,导致梁子湖水域分割,面积萎缩,湖泊纳污和调蓄能力下降,湖泊功能不断衰减。生物多样性逐年递减,鱼类已由半世纪前的94种,降至52种。

幸运的是,作为水质成功恢复的代表性湖泊,2008年,梁子湖与代表黄河流域富营养化湖泊转好的乌梁素海、代表高山深水湖泊的抚仙湖一起作为“新三湖”,纳入国家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调查及评估专项,要被大力整治,担当起示范全国的重任。

同时,梁子湖作为武汉市后备饮用水水源地,武汉城市圈生态屏障,湖北省提出了将梁子湖建成湖泊休养生息的国家级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试验区、湖泊保护政策及管理模式先行区等规划,梁子湖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大力整治之后,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野外观测站数据表明:梁子湖80%以上的水域被水草覆盖,去年50%以上水域全年保持一类(可直接饮用)。今年4月,超过70%水域达到一类,创20年来最好水质。

生态旅游、休闲度假

2007年,武汉市江夏梁子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经武汉市编委批准成立。风景区托管沿湖周边8个行政村,面积40平方公里。八村(岛)范围内共有69个村民小组,1535户,人口6210人;在册面积11796亩(其中水田7077亩,旱地4719亩),山林16949亩,水面(塘及湖汊渔池)5805亩,荒山荒滩7704亩。

梁子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对该湖的发展提出的总体功能定位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定位于生态旅游,是基于梁子湖绝佳的自然生态而提出的。梁子湖湖泊周边植被完好,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气候温润,湖光山色,亮丽迷人,是都市里的世外桃源,又是一处极具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湖泊型生态旅游区。定位于休闲度假,是基于梁子湖独特的地理环境而提出的。梁子湖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湖,周边大中城市的存在不仅为其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而且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客源。

几年下来,经过大力建设,如今,梁子湖风景区交通、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备。全长24公里梁子湖大道已全面刷黑,20分钟车程可以到达市区鲁巷;园区道路已完成路基工程。争取国家投资490万元的大屋陈至北咀10KV风景区供电专线去年完工;设计日供水5万吨的自来水厂(一期工程2万吨)主管网已供水,内部支网已规划;已建成移动、联通通讯基站各一座;北咀码头在原基础上也在去年进一步修建成旅游码头;江夏“一日三景”(龙泉山——梁子湖风景区——中山舰)游已正式开通,龙湾度假村建成并可日接待游客500人次;直达市区旅游公交专线也在2010年国庆节开通。

上一篇:行政行为法律论文下一篇:微时代大学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