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作用

2024-12-14

基石作用(共9篇)

基石作用 篇1

中华五千年, 文化底蕴深厚。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西方管理思想相结合, 能否构建出当前最为先进的管理模式, 值得期待。文化理念是一个融合和内化的过程, 它必然也有它所遵从的规律。顺应规律, 我们必然会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企业效率。下面笔者以自己所在企业为例谈谈企业文化建设。

一、文化管理的优越性

当今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所谓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对管理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它和管理是相互分离的。通常情况下还要用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而这种约束, 对企业是成本, 是一种负担, 对被管理者也是一种负担。在企业和员工合作的过程中, 这就变成了一种内耗, 对企业的发展是没有积极作用的, 所以说, 制度管人是有缺陷的。另外, 在制度管人的时候, 存在一种评价误差, 这种误差或者人为的错误, 带来的是不公平和对制度本身公信力的伤害。同时,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还可能造成权力寻租。员工和企业的对抗导致工作的效率降低, 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员工的很多精力就会分散到对抗和逃避企业监管上, 人员的流动性就会加大,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上升。解开问题的钥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二、文化建设的思路

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文化。文化是规范、规律、价值观念的内化。文化是一种符号, 更是一种标准。企业是由员工、老板和管理层共同组成的群体, 这个群体要变成团队, 就必须要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价值标准, 更多的企业是围绕企业家的愿景去规划, 这是不对的。还有一些企业请专家进行的文化体制建设, 这也不是文化。文化是员工和老板及企业管理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一旦发生分歧, 就无法形成公司正确的、需要的文化。分歧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那是站在更高层次上的标准, 而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现在的文化建设就是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利益的一种扭曲的文化。

三、文化建设的步骤

1. 诚信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言而无信, 不知其可。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如果没有诚信, 沟通就是没有效率的。没有沟通, 也就没有现代的社会, 因为单独靠个人的智慧生存下去都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 何况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呢。在企业中, 诚信是首当其冲的、必须要所有人共同认可的一条原则。基于此, 就可以建立起企业全体人员, 包括管理人员和老板的, 在社会信用体系之下的, 更加细化的诚信考核体系。将这种体系下的考核结果作为薪酬、调整职位的基础指标。

2. 共同标准的确认

基于公司全体成员达成共识并内化的文化, 进行管理制度和薪酬体系的制定, 这样的体系和在该体系下的管理才是高效的和持久的。现在大多数的公司文化都是基于少数强势群体的, 而对大多数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却熟视无睹。而由此导致的管理上的大棒政策, 在过去一段时期对待毛主席时代过来的员工还勉强可行。现在, 在改革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员工, 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传统的监管式的管理方法出现的社会问题、安全问题、内耗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 企业建立全体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在此标准下的考核办法迫在眉睫。公司的一切行为都不应该是随意的或者某一部分人认可的。

3. 体系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企业进门处有一花坛, 大家都不愿意绕着花坛走, 而是从花坛中间走, 花坛中间为什么不设计一条路?日子久了, 花坛中间也便成了路。后来, 管理者通过泼水、挖坑等阻止人们通行, 后来发文禁止通行, 效果都不好。通过这个事例说明, 员工的方便、舒适这些普适的价值理念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考虑, 不能仅仅按照企业或者部分管理者的喜好去制定。因为一切人类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

在充分考虑到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马斯洛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各方利益的平衡, 制定出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内化, 形成企业的文化。在此文化下的制度建设, 必然是大家愿意共同遵守的制度, 其执行效率必然很高, 而且监管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都将被化解。

以上这个是基础的文化, 更高层的文化对应马斯洛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社会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尊重的需要。在这些共同价值观念下的文化在与底层需求文化相冲突的时候可以覆盖底层文化。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也会忽略掉这部分需求。这就是文化建设需要做的工作, 让所有人都将企业价值标准内化。

四、总结

中国之大、企业之众。管理问题层出不穷, 对企业和员工都是一种消耗。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建立有效地企业文化, 而不是老板的文化或者管理层的文化。建立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和内化, 相互之间的认可。在这些共同认可的标准中, 诚信又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接下来是企业全体人员的共识。那些强权之治, 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只会越来越低效。在有员工共同参与下的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必将成为企业全体人员共同愿意遵守的标准, 在这个价值标准下, 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必然。所以、内耗降低、运行效率更高, 企业的管理就是高效的。最终是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局面。

摘要:文化是规则、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内化。一个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没有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一切优异的表现都是零星的、临时的、碎片化的。建设一种好的企业文化, 并此基础上进行各项制度的优化, 必然使企业的运转如鱼得水、高效持久。无论是从成本、还是产出都将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本文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 剖析企业的制度建设和管理, 为企业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率带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提升,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岩.企业文化建设与高效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2]中宣部.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学习出版社, 2012.

[3]李玉海.企业文化建设实务与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基石作用 篇2

为深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教育,近日,我校党支部根据上级党委的通知要求,组织全体党员学习收看党员教育电视专题片《基石》,并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换讨论,撰写学习心得,扩大学习成效,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基石》是由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组织摄制的八集党员教育电视专题片,选取有影响力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作为切进点,展现新时期农村、社区、国企、教育、机关等各行各业基层组织在党的领导下获得的巨大成绩,同时阐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展开创先争优的重要性。通过 把方向谋发展农村党建、求创新促和谐社区党建、强作用助发展非公党建、问冷热解民忧社会组织党建、当示范作引领国企党建、提质量上水平教育党建、走前头作榜样机关党建、重服务树行风窗口单位与服务行业党建等内容,采取实景拍摄与历史还原结合的方式,展现人物、事件的特点和亮点。本部专题片既是一部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电视纪录片,也是一部融政治性、思想性和可视性于一体的党员教育的好教材。

通过这次学习、收看《基石》专题电教片,我又承受到了一次党性教育,收获很大。作为刚刚跨进一级达标的高中校,我校党支部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时,要向电教片中的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学习,要以创先争优为抓手,把支部和广大党员的聪明和气力凝聚到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创建一流学校上来,把创先争优活动融进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发展、延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基石 篇3

文化是核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麦当劳,在八十年代与汉堡王的竞争中胜出,到九十年代末麦当劳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颇具竞争力的公司。

二十一世纪初,公司创始人雷·克罗克提出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企业文化被麦当劳进一步整合和强化。团队合作、谦逊、以业绩为基础的奖励机制、创新和多样性成为这家快餐业巨头的文化核心。

“尽管麦当劳是一家在全球119个国家拥有40万名员工的公司,但只要你走进任何一家麦当劳,你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和辨识出麦当劳的文化。”位于伊利诺伊州奥克布鲁克麦当劳总部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理查德·弗兰舍说。

对于全球咨询公司埃森哲来说,企业文化包括了客户价值创造、全球一体化以及对个体的尊重、完善和良好的管理。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吉尔·斯玛特说,“我们对与公司文化不相符的事情零容忍。”

雇员超过13万,设有500个分支机构,客户遍及全球108个国家的卡特彼勒,将诚信、卓越、合作和承诺作为他们的文化内核。

“文化是行动而非挂在墙上的标识。”卡特彼勒首席人力资源官兼副总裁金伯利·豪尔说。多年以来,在公司遭遇从海外竞争挑战、销售周期调整,到劳资关系紧张等诸多挑战时,首先做的都是强化企业文化,公司第一条关于企业文化的条例诞生于1925年,一系列行为守则于1944年开始实施。

在遭遇困境时尤其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卡特彼勒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并废除了一些发给毕业生的录用通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卡特彼勒并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一些感谢或抱歉的话。公司打电话向被裁减的员工解释公司遭遇的困境,并承诺一旦情况好转就会重新录用他们。后来,公司也确实做到了。对于已经发出录用承诺又不得不收回的,卡特彼勒决定给那些毕业生们寄去几千美元的支票以补偿给他们造成的不便。卡特彼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裁员事件的处理,可以说是企业文化在公司政策中得以良好运用的最佳案例。

招聘到与岗位和企业文化最匹配的人是员工管理生命周期的第一步。在麦当劳就意味着,无论这个被招聘者是在哪个职级上工作,他首先要是整个团队中的一员。“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通常会在面试环节中被淘汰掉,即便是进入公司,他们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被剔除。”麦当劳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理查德合益集团副总裁杰夫弗兰舍说。

奖惩结构

除了著名的麦当劳汉堡大学培训计划外,麦当劳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在公司的激励和奖惩结构设计中。

对于麦当劳的员工来说,如果所在团队的营业收入没有达到上一年度的规定限额,所有的团队成员都不能获得奖励。如果团队的业绩达到或超过了规定限额,那么团队成员的个人表现就将决定其最终的收入。比如,如果一个团队的业绩超出了规定额度的1 20%,就意味着这个团队中表现最佳的员工可以拿到基准报酬120%—150%的高薪,而表现不佳的员工或许只能拿到基准报酬的70%—80%的薪水。

“这种奖惩激励制度和薪酬结构设计,非常好地体现了麦当劳团队业绩第一,个人表现第二的公司核心价值观。”弗兰舍说。

从公司的一线主管到公司的副总裁,再到CEO,公司的领导培训和晋升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第二个关键要素。

“我们一再发现,领导培训和晋升制度的好坏,是公司是否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是否能够帮助公司完成经营战略的关键。”合益集团副总裁白木说。

从表现突出的一线主管晋升到更高的行政层级,在过去的两年中,卡特彼勒已经发展和建立起了一整套卓越的领导问责制和领袖选拔培训计划。

“领导承诺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老师的领导’带领公司走出了低迷,”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兼副总裁金伯利·豪尔说,“它让这里的每名员工都期待成为老师。”虽然卡特彼勒与外部组织合作开展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与迪斯尼合作,利用网络加强与行政领导和同行交流沟通,来帮助高潜质管理人员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项目,就为卡特彼勒培训项目的成功开展铺平了道路;在与斯坦福大学合作进行的、连续五周的为胜任执行层职位而设计的模块培训,也对卡特彼勒培训方案的进一步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公司处于困境时尽可能多地任用内部员工来做教师,则确保了培训计划的可持续性。“我们真的为此感到骄傲。”豪尔说。

对于一家员工遍布全球的国际化公司来说,如何形成能够获得全体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大挑战。没有设立实体总部的全球咨询公司埃森哲,是通过丰富的在线培训和先进的电话会议来克服物理国界的影响,从而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的。

“曾经有人说过,文化就是在没有人监管时的行为。在埃森哲,我们正在践行这种文化。”在埃森哲咨询公司工作了32年的斯玛特说。

由于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组织和不同地域,因此协作是必须的。在被斯玛特称之为“埃森哲式”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和培训方式中,很多人会因为“我”而非“我们”的不协作而无法生存。

201 1年,埃森哲投入了8亿美元在做培训,平均每名员工获得每年超过50个小时的培训。针对全球全体员工设计的定制化培训课程中,既有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的课程,也有需要进行集中的在校培训。

针对作为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的领导力发展,埃森哲利用Jabber、思科的网络和阿道比连接等协作技术来实现组织的跨界协作。通过这些技术你可以与芝加哥和阿姆斯特丹的同事在一起开会,而丝毫不会有各自身在异地之感。

不管是全球性公司还是本地化公司;无论是针对消费者的品牌宣传,还是企业对企业的品牌建设;亦或者是已经具备了长期的文化积淀,准备向全球范围进行拓展的公司,HR在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使得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出对重要战略影响力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此,麦当劳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理查德·弗兰舍精辟地总结道,“发展战略可以变、人才策略可以变,但企业文化却需要小心维护和精心培育。”

观看基石心得感想 篇4

一是震撼。《基石》全片长48分钟,运用了多种电视艺术手段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南粤儿女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动人故事。片中有许多场景令人难以忘怀,其中更有那么几个令我深感震撼:“革命母亲”李淑桓把全部儿女都送上了抗日战场,其中三个儿子为国捐躯,她说“有国才有家”,后来自己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强和信仰;“红军阿姆”李梨英,女婿和儿子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当组织准备送她去南洋时,她说“我走的是革命路不是南洋路,就是死也要死在革命队伍里”,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坚定革命信念;还有游击队员何丽清,她也是一位母亲,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游击队踪迹,她硬是死死捂住哇哇大哭的才一个多月的儿子的嘴,最后队伍得救了,儿子却窒息而死,这是何等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

二是感慨。在那血雨风腥的革命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究竞为了什么?为金钱,为地位,还是为了光宗耀祖?都不是,他们是有信仰的人,是共产主义信仰在支撑着他们!有了信仰,任由敌人严刑拷打,他们始终不屈;有了信仰,任由敌人色引利诱,他们可以坐怀不乱;有了信仰,即使生命即将终结,他们也脸不改色!反观今天,我们扪心自问,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是否能经受得了那样折磨与考验,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我们是否有革命先烈们那样的追求与信仰?前人载树,后人乘凉,我们今天能在安定的环境下幸福地工作 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倍加珍惜!

三是感悟。感慨之余,更多的是有所感悟。在当前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取得很大成效和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全面展开之际,省委教育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收看教育片《基石》正当其时,一方面巩固第一批活动的成效,另一方面对第二批开展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提供指引。作为个人,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除了认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认真组织和引导好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对于我局来说,就是通过收看学习,引导大家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切实改进作风,解决当前在“四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面向用户,面向基层,面向对象的现代化服务型,提高数字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预习——阅读教学的基石 篇5

一、激发兴趣, 享受预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来说也是如此。学生总是会对新颖有趣的预习内容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采取多样化的预习形式, 激发起学生迫切的参与欲望, 从而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例如, 对于《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城和运河》《长江之歌》等诗歌体裁的文章,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预习, 然后充分借用现代化信息设备把自己朗读的过程配上优美的音乐录下来,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大家听。这种预习要求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度, 提高预习效果。另外对于苏教版中一些描写风景名胜类的文章如《黄山奇松》《莫高窟》《黄果树瀑布》《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等, 在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去搜寻与文本语言相对应的图片资料。这样要求, 学生在预习时会更投入, 对预习要求也更感兴趣。

当然, 预习的内容和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发挥, 以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需要的预习要求来,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爱上预习, 并享受预习的过程。

二、因人而异, 合理预习

预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过程,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预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 只有这样, 才能让优等生“吃得饱”, 后进生“吃得好”, 有利于学生对预习任务的全面消化吸收, 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通过预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 在苏教版《神奇的克隆》一课的预习时, 我提出了以下三项预习要求: (1) 联系文章的上下文, 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并从网上搜集有关克隆的知识; (3) 说说克隆技术神奇在什么地方,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在这三项预习任务中, 前两项是基础工程, 是基本预习任务, 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 只有完成前两项, 才能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最后一项是提升预习, 是有利于优等生培养自学能力的。

从以上预习要求可以看出, 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能力, 因人而异地提出预习任务, 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 进而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品尝到预习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习题, 正确预习

随着年级的升高, 阅读文本内容篇幅的增长, 预习就不应仅仅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 理解字词的意思, 还要把预习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和把握的层面上, 只有这样, 才能为新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 苏教版《詹天佑》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要求:“你对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铁路有什么理解看法, 仔细阅读课文, 并画出示意图, 给大家说一说。”这个课后习题的要求囊括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顺利发挥, 体现出高效的语文教学效果, 针对这个课后习题要求, 我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 竖井开凿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使用这种方法的, 说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2) 为什么要修建人字形铁路?请说出优势; (3)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示意图。这种预习要求旨在降低课后习题的难度, 使学生在分解的预习目标要求下逐渐理解修筑铁路面临的困难, 进一步感受到詹天佑的了不起。

从课后习题入手指导学生预习, 可以使学生直接抓住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不仅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有效利用预习时间, 还可以为新课的顺利开讲奠定基础, 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四、温故知新, 强化预习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媒介。在阅读教学中, 文本教材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预习指导时, 让学生从文本教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切入, 通过比较, 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文本范畴深度与广度,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内化。

例如, 《孔子游春》由景物描写入手, 为我们描绘了孔子和弟子们在泗水河畔游赏的情景。孔子巧借河水使弟子们受到教诲的故事, 体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关爱以及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意。在教学这一课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 让学生搜集以前学过的《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等, 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就这些文章作比较, 看看同样是教师, 他们在教育方法以及为人处世、对待学生上有什么不同。这样要求, 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这样预习, 学生既复习了描写师生方面文章的有关知识, 通过对比, 学生对师生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并为新课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可谓是一举多得。

成功教育的三大基石 篇6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

有一则发生在美国黑人区的真实故事:一位大学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到这里搞社会调查, 课题是对该区的200名黑人孩子的前途作预测。调查结果令人沮丧, 200名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认定为“无所作为”。40年后, 老教授早已去世, 有人从档案中发现了这份报告,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来到当年老教授调查的地方, 结果他惊奇地发现, 当年被调查的孩子中, 除20名无从考察外, 其余180名大多数都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赫赫有名, 有银行家、大商人、大律师、优秀运动员等。究其原因, 他们都说最该感谢当年的一位小学教师。这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又找到了那个教师, 当时, 她已经老得吐字不清, 可有一句话谁都能听得懂, 那就是:“我爱这些孩子!”从这则故事我们不难看出爱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爱”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 又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开始。爱能让人感动, 爱能催人奋进, 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雨露滋润禾苗壮, 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学生来说, 爱就是雨露, 爱就是阳光。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爱人者, 人恒爱之”, 亲其师则信其道, 敬其师则奉其行。一个学生只有从心底知道老师真正地爱他, 他才会心向老师, 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诲;才会打开自己的心扉, 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向老师倾诉;才会把班里的秘密和各种信息与老师交流……而这些恰恰是成功教育所必需的。

有些学生也许不太讨人喜欢, 他们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性, 自控能力较差, 屡有违纪行为;他们在师生中的“口碑”不好, 对学校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 用故意“顶撞”老师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的父母大多已“管不住”了, 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许多老师也对他们失去“耐心”, 对他们提出最低要求: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那么, 他们是不是真的“扶不起来”呢?非也。其实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有抱负, 一样有爱憎, 一样有人性。和优秀生相比, 他们更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理解, 更期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因为他们得到的否定和冷眼太多了。弗洛伊德说:“人人渴望伟大。”没有哪一个人天生是恶人, 也没有哪一个人想成为坏人, 追求高尚是人的天性。这些学生往往是由不良环境造成的, 也是父母和老师长期教育不当的结果。只要我们“爱”字当头, 主动地接纳他们, 有针对性地耐心引导他们, 他们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甚至作出非凡的业绩。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当你对某个学生用尽了所有的方法, 还不见效, 感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爱。当发觉爱也不行时, 说明爱得不真, 爱得不够。”所以, 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把爱蕴藏在一个个教育行为中, 让学生在爱中省悟, 在爱中求知, 在爱中生活, 在爱中成长。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

人皆有自尊心, 皆有人格尊严, 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敏感和脆弱, 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

据媒体报道, 一位老师用“会时举左手, 不会时举右手”的方式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他让我们看到, 尊重的力量有多大。试想, 如果这位老师根本没有注意那位后进生举了手, 或者讥讽:“不会还举手, 凑什么热闹!”甚至侮辱学生:“简直是猪脑袋, 无可救药!”从此再也不给这位学生以机会, 那么这位学生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可以想象, 深深的自卑会使他真的“无可救药”。

“四块糖”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 有一次看到一名男生正要用砖头砸同学, 立即将他制止, 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校长回到办公室, 见男生已在等候, 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 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校长又说:“据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有正义感。”随后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 男生哭着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 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给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面对犯错的学生, 陶校长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地加以指责, 而是采取理解尊重的态度, 循循善诱, 步步深入, 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犯的错误, 取得了极佳的教育效果。事实证明:尊重可以使人理智, 尊重可以使人悔过, 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 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尊重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平等地对待学生。老师和学生虽然在学识、能力、地位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 老师教育学生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更不能侮辱学生或体罚学生, 而应该蹲下来,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正如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所说:“当你教育学生的时候, 如果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 你的教育便失败了。”

三、赏识每一个学生

教学之余, 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 深受启发。该文介绍了一则小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 一名男子来到海边散步, 发现许多被海水卷上来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 回不到大海, 虽然近在咫尺。用不了多久, 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 被太阳蒸干, 这些小鱼就会干死。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弯下腰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子忍不住问:“这小洼里几百几千条鱼, 你救得过来吗?谁又在乎这个呢?”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回大海。“这条小鱼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这条小鱼在乎”让我悟出了许多真理。老师的一些言行可能是无意识的, 但对学生却是影响极深的。老师一个赞许的微笑, 一种欣赏的目光, 一句真诚的祝愿, 一个看起来不值得一提的表扬……他们都在乎。在他们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那是老师对他们作为一个生命的价值的肯定。而老师的肯定, 会在这些学生尚存天真、幼稚的心里激起一圈圈涟漪, 涌起阵阵暖流, 能激发他们的意志, 增强他们的信心,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正是“赏识”, 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品尝到了胜利的甘美。

一位教育家说:“只教给人知识, 而没有教给人自信的教育称不上成功的教育, 知识有老化的时候, 自信却能让心灵永不老化。”一个人从来不欣赏自己, 他就不会拥有自信;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被欣赏, 他也不会获得自信。当一个人失去了自信, 他的精神世界定然会变得黯然无光。因此, 老师面对学生, 不应该一味去挑剔、去埋怨, 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去激励, 发现他们的些许进步, 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 放大他们的优点, 张扬他们的个性, 时刻在学生心头播撒自信的种子, 呵护他们自豪的举动。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心态, 让他们在自信的光环中走向成功。

我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便是一位极力推崇赏识教育的典范。在他眼中, 没有一个“差生”, 学生只有个性的不同。他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能做的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 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欲望和需求。他说:“每一个学生毛病的背后常常就是优点, 非常难得的优点, 看到这些优点, 发展它, 一步步地扶持它, 成长它, 于是你也快乐, 学生也快乐。”我们就应该有魏老师那样的胸怀, 那样的气魄。让我们牢记一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成功教育也即教育的成功, 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得到成功, 有没有得到发展。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 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为了达到成功教育这个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 我们努力做到以上三个方面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 共同构成成功教育的基本内核。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2]陈德华.刘京海与成功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

文化是设计的基石 篇7

1. 设计与经济文化

回顾2008年奥运会, 中国设计充满了人们的视野:中国印、福娃吉祥物、金镶玉奖牌、祥云火炬……可以说平面设计在这次奥运会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它们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拥有古老文明和现代科技的中国。“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还谈不上什么设计。”设计前辈说:“那时候经济条件落后, 大家吃不饱肚子, 衣服只求能穿暖, 男女老少统统都是一个颜色, 没有任何个性可言———那个年代不需要设计。”

经济的跃起带动了我们的设计, 设计的前进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今, 我国的设计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一个国家的经济越繁荣, 设计的力量就越强大。设计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经济文化发展了, 人们的生活才需要设计, 同时设计从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很难说有这样的国家, 经济文化非常发达, 设计却非常落后, 或者经济水平非常落后, 设计却非常先进, 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设计与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 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 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包罗很广, 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 (砚台、毛笔、宣纸、墨)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 (刺绣等) 、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 招贴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 在招贴设计中你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 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 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 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设计要让人感动, 足够的细节本身就能感动人, 图形创意本身能打动人, 色彩品位能打动人, 材料质地能打动人……把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艺术化组合。在设计中基本元素相当于作品的构件, 每一个元素都要有传递和加强传递信息的目的。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 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 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 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 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 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 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

篆刻是中国所独有的一个艺术门类。其朱文、封泥等不同的外在形式和历代印学家丰富多变的风格, 使得篆刻艺术于方寸之间营造出万千气象。印是一种权力, 也是一份职责, 既是郑重的约定, 又是对诚信的承诺。因此,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 (肖形印) 作为标志的主体图案, 这在整个奥林匹克会徽设计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 设计与民族文化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汉民教授去我校作讲座,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演讲厅, 我们观摩了教授设计的上百件优秀作品, 每件都特征鲜明、易懂易记, 在这些作品背后有一个“简单”的设计观:中国风、民族情、国际观。中国的广告标志从目前发现最早的山东“刘家针铺”, 到现在各种琳琅满目的广告、包装, 经历了几百年, 这是一个外来经济侵入、继而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果。因此,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特别是今天, 我们不能避开国际交流。然而, 中国设计能否与世界接轨却值得探讨。

设计的功能部分可以接轨, 因为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携带、使用都要符合人体工程。国外有先进的东西, 我们要学习, 但是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却不能盲目趋同。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内容, 仅靠外国的“表面”来满足形式上的需要, 那是舍本逐末。

瑞典一个城市地铁标志, 它的设计方式是用线行形态的抛线, 能够从更多的角度看到这个T地铁标志的存在, 而且内打灯的照明方式在夜晚也很容易分辨。还有一个特点是瑞典夏天晚上会非常亮, 白的背景会把字母体现出来。红绿灯是被广泛认知的交通标识。人行符号也有一定文化的代表性。

巴黎的典型的人行横道提示符号很有意思。创造者在最初设计它的时候, 就是为了避免人在等红绿灯的时候盯着一个静止的图画, 觉得无聊, 设计是一个叉着腰的V字型的, 非常有个性, 体现了城市的艺术气质。

葡萄牙里斯本的地铁标志是一个M的标志, 这个设计跟当地的地理特点是有关联的。比如说当地开采的软性的大理石, 从色调到质地跟它的设计是一脉相承的, 看起来相当协调, 夜晚看起来也是非常夺目。M是一个不太完整的形象, 现代信息上它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公共电梯、面对的小孩, 或者是残疾人, 或者是拿着物品。

马来西亚是三大宗教和三大人种汇聚的地方, 马来西亚首都机场的标识系统融合了马来文、中文、印度语与英文等。

4. 结语

由于设计本身的需要, 才有了文化介入的可能性, 但究竟在文化的哪个层次上切入与设计最为相关而又不是肤浅的, 才能直至文化的核心内涵仍在探究之中。设计者应掌握设计文化的内涵、结构、价值、时空观念, 提高对中外设计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能力, 把握设计文化的发展趋势, 全面提高设计理论水平。

摘要:设计立足于今天, 动态地发展传统;面向明天, 它根植于大文化, 又能动地塑造、丰富大文化, 塑造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及新的价值观。设计的发展为满足人及社会不断提出的新需求进行分析、理解、搜寻、操作、反馈、检验与再更新。设计是一种综合, 一种创造。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逻辑与直觉、美与技术、艺术与科学、传统与革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矛盾又统一的诸要素的相互推动的共生共存中, 当代设计获得了自己的方法与价值, 使“文化与艺术的统一”获得了新内涵。

关键词:设计,经济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文化论.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词汇——学好英语的基石 篇8

根据心理学记忆规律和英语语言学习规律, 学生学习词汇分两个阶段:从初步认识到理解应用, 而这一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为了加速这一过程, 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一、认知新词汇, 方法灵活, 读音为重

当我们教学生新单词的时候, 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实物、做动作、讲故事、创设情景等各种方法将新单词展示在学生面前, 如用模拟示范动作或面部表情介绍词汇。用直观法教词汇, 生动活泼、快而有效, 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易忘记。所谓模仿性的听, 即在语音教学中, 教师可以自己读, 也可以放录音, 要求学生静静地听, 并告诉学生听后进行模仿。辨音性的听是要求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比较和区别上。教师可以把两组或几组音先读给学生听, 让学生辨出哪一组发的是哪个音, 也可以把音标写在黑板上, 读一个句子或一组词, 让学生辨出含有该音的词。

语音教学虽然重点是语音, 但不能就音论音, 而应把语音放在词和句中, 反复练习, 不断纠正。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以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多种形式, 给学生提供更多模仿、练习发音的机会, 以达到最终准确发音的目的。谈到语音, 并非指音的每个音素, 它还具有更深的内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地发音习惯, 读音规则也是语音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语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 教师要把语音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 为词汇教学打好基础。

二、操练新词汇, 注重语境, 突出重点

介绍新词汇, 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词汇, 而操练和使用词汇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说出新的词汇和使用新词汇。如:学习market (市场) 这个词, 教师围绕这个词连续提问问题, 让学生回答, 重复使用这个词, 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掌握这个词。如:Do you often go to themarket?

Do you live near a market?

When does your mother go to the market?What does she buy there?Are there some super markets?

甚至可以说出一个当地的大家熟悉的超市, 将语言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这样语言就变得生动有趣, 而不是枯燥乏味。

三、温习新词汇, 朗读为主, 背诵为辅

词汇学习只靠讲解和做选择填空题是无法达到目的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朗读和背诵是传统而实用的手段。在朗读和背诵时学生不再是只看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去死记硬背, 而只能反复观察句子结构, 认真体会词汇用法。在学完每篇文章之后, 教师可以将含有重点词汇的句子勾出来, 让学生背诵, 这样我们既复习了词汇, 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四、考查新词汇, 及时反馈, 重在鼓励

定期考查词汇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词汇学习的最后一步, 学生是否掌握了新词汇也可以通过考查得到及时的反馈, 因此它既有利于学又有利于教。而且, 定期考查新词汇还有一种奇特的效果, 如果学生知道教师要考查单词, 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用心去记单词。因此在完成了每一单元之后, 有意安排单词检测是非常必要的。考察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 可以进行英汉互译, 默写, 填空等练习。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定期让学生翻阅档案袋, 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检讨不足, 制定今后的学习方向。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摆脱被动的学习态势, 掌握学习主动权, 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 我们务必要记得:记单词不仅仅是学生的事, 也有老师的份。

人们常说, 你可以不懂语法, 但你必需掌握大量的词汇, 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 词汇是摩天大厦的奠基石, 因此词汇教学在英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本文详细讲述了词汇教学的四个基本步骤, 并在每一个步骤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词汇,语音,语境

参考文献

[1].陈小玲、马俊.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江西省峡江二中.学生新报教研版.2009, 7.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德育,人格培养的基石 篇9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 出了学校, 担任了工作, 一直能自学自励, 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在学生的心目中, 是做人的楷模和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所以, 在要求学生做之前, 我一定要先做到。在学习生活中, 做到守时守信, 待人有礼, 泰然豁达, 乐观向上,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多年来, 只要我教过的学生, 不能说个个变得积极进取, 但是每天都能以很阳光的心态生活在我们的班集体当中。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这是我非常喜欢并且屡试不爽的教育方法。

小新, 身高一米七五左右, 皮肤微黑, 帅气的头发总是全部向上倔强地挺立着, 衣着打扮也与众不同。他上课经常不注意听讲, 我行我素, 甚至有时还和上课的老师顶撞无礼。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他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 打仗成了家常便饭。虽然教育过几次, 可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2009年6月的一天, 我正在办公室忙着, 班长神情十分紧张地跑到办公室说:“老师, 小新和历史老师吵起来了。”我的心咯噔一下, 赶紧放下手中的作业本, 三步并作两步地向班级跑去。到了班级门口, 我看见历史老师和小新都在怒目而视, 一副剑拔弩张的架势, 还有几个班干部在拽着小新, 其余的同学紧张地看着走进教室的我。见到这个场面, 我知道教育小新的机会来了。我劝历史老师先上课, 由我来处理这件事。我把小新领到办公室, 态度温和地问他:“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原来上课时, 他前桌的同学衣服领子卷了起来, 他想帮着给弄平整了, 结果弄得前桌的同学痒痒了, 忍不住笑了起来。历史老师以为他故意扰乱课堂纪律, 说他是不懂规矩的孩子, 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结果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他, 他就和老师吵了起来。我平静地听完了他的叙述。我问他:“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样处理这件事?”他用眼睛的余光瞅了瞅我, 没说话。我接着问:“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慢吞吞地说:“我淘气, 老犯错误, 总惹老师生气, 可老师……”我说:“你为什么没告诉老师你是为了帮助同学, 并不是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呢?”他低声说:“我总是违反纪律, 不听老师的话, 没有人信我的。”我连忙说:“我信, 如果你和历史老师说, 她也会信。”后来, 我们又谈了很多, 其中包括他的家庭。原来, 在他11个月大的时候, 父母就离了婚, 把他和他的姐姐妹妹全都判给了他的爸爸。因为父亲要外出打工赚钱, 他们姐弟三个人就由年迈的奶奶照顾, 奶奶并不懂得教育孩子, 父亲又很少过问他们的事情, 所以他是在一个缺少温暖、缺少关爱的家庭中长大的, 行为习惯没有人来约束, 价值观人生观没有人帮助确立, 最终导致他身上有许多陋习自己却浑然不知。通过这一次谈话, 我发现他在本质上是很淳朴、很善良的。我心里暗暗下决心, 一定要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在生活中特别关照他, 并经常给他买一些学习用品。在学习上, 多给他鼓励和帮助, 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虽说小新后来又犯了一些错误, 可他却能知错就改, 态度也很诚恳, 再也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淘小子了。在初三毕业后, 因为家里经济的原因, 他没有读高中, 家里给他找了一个工作, 他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当我们遇到那些顽劣的学生时, 一般不容易保持冷静的头脑, 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往往以惩代教。可这种“秋风扫落叶”式的教育, 学生除了害怕、反叛、憎恶, 还会有什么呢?

我曾教过一个孩子叫王××。因为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 家人对他非常溺爱, 他的性格变得任性、敏感、暴躁, 不愿学习, 经常不完成作业, 就像是刺猬一样。记得有一回, 都上课好一会儿了, 他才慢吞吞地来上课, 我一看他的眼角就明白是起晚了, 竟连脸都没洗。为了不耽误别人上课, 我把他领到办公室。到了办公室, 他仍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给他倒上洗脸水, 拿出我的早餐放在他的面前, 我的举动令他一脸茫然地愣在那里!我平静地说:“快洗洗脸, 吃点东西就去上课。”他立刻发窘起来, 推脱了几回后, 终于没拗过我的坚持。吃完饭, 临走时他看着我说:“老师, 你真够哥们儿!”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 如此这般的特殊待遇, 我对他用了若干次, 两个月后, 我成了他十分信赖的铁哥们儿。这样, 对他的教育工作就好做了, 因为不论我对他或严厉或批评, 他都能欣然接受。现在他虽然已经毕业了, 但他还会经常打电话问候我这个如哥们儿般的老师。人们常说“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认为多年师生似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班级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种平和愉悦的精神共同体———它既是教育工作追求的自然归属, 也是我们的快乐所在。”不用说, 这是所有班主任追求的奋斗目标。因此, 班主任应该对学生倾注慈母般的爱心、尊重平等的诚心、倾听沟通的耐心、体贴入微的细心和坚定执著的信心, 用我们的人性之光照亮教室的每个角落, 用我们的无私之爱温暖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用我们的高尚之德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理想的火焰。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 在教师辛勤的培育下, 能踏着德育之基步步登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89.

上一篇:贝叶斯检验下一篇:项目申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