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基石(共4篇)
人生基石 篇1
何为常规?简言之, 常规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就幼儿应遵守的常规而言, 笔者认为, 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虽然, 当今重视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是现代教育给出的重要命题, 但是, 忽略、游离乃至淡化、摒弃常规教育显然是错误的, 显然是失去了道德规范的强力支撑, 既不利于个体的成长, 更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由此看来, 在常规教育过程中渗透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成为源头活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就此谈几点做法。
一、对应年龄, 循序渐进
当今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为孩子搭建了“温室”, 尽管家长为了孩子的“起跑线”在“早期开发”上不厌其烦领着他们学这学那, 但不能排除不少孩子缺乏良好的常规习惯, 而一旦步入幼儿园对老师的常规要求就显得很不适应。因此, 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 分阶段提出。如此学期更迭, 循序渐进, 每一项规则, 由少到多,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由边教边帮到逐步学会独立完成, 逐步形成良好的常规品质。
二、寓于生活, 付诸游戏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善于模仿, 我们就可以用模仿来教育儿童。”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 在日常的教育中, 教师应注意把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一日生活之中。例如, 有的幼儿见到老师不能主动礼貌地问好, 还有的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也不知道问好。面对这种情况, 每天的晨间接待, 教师要以身作则, 主动热情地问幼儿好, 性格开朗的幼儿马上回答:“老师好!”而性格内向的幼儿还是默然无语, 置之不理, 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细节, 仍应热情地向他问好, 并可启发:“老师先问你好, 你也要问老师好呀!”过了一会儿, 那孩子终于小声说:“老师好!”跟着马上鼓励:“真棒, 你进步了, 能向老师问好了, 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这样及时给予幼儿表扬和鼓励,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渐渐地性格内向的孩子就能像其他开朗的幼儿一样主动地向老师问好了。
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操作、游戏的实践。那么, 操作、游戏中有哪些常规呢?一般而言, 在每次活动前, 教师应做好准备、提出目标和要求让大家明确怎么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 发现做得好的孩子及时在班内表扬。如游戏结束要求孩子们听到老师一敲铃或一拍手就是指令幼儿坐好, 这时发现坐得非常快的小朋友, 当即就请其他孩子为他鼓掌, 或者和他亲一亲, 在这种热烈而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就能记住“信号”, 很快入座。
三、师生平等, 情理交融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 一个多彩的世界”。孩子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 首先要尊重他们, 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 有了尊重, 才有师生的平等对话, 才有沟通, 才有合作的过程;有了尊重, 教师才有可能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了尊重, 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
在常规建立时, 教师首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位置上走下来, 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壁垒中走出来, 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 要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可把对孩子的要求放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良好的区域常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复, 因为幼儿毕竟是孩子, 他们不可能像成人一样为自己的某些需求而理智地加以克制, 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现不守规则的马虎了事现象。就以区域活动结束整理操作材料为例, 有的幼儿为了能先到集中地, 而不整理材料, 把材料随手一丢就走;有的幼儿做表面文章, 活动材料乱七八糟朝盘子里一放, 仅把上面的整理一下, 初看材料整理得挺好, 实际没做到位。因此, 教师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他们发现这样做的危害, 使幼儿真正理解区域常规对搞好区域活动的意义, 并且持之以恒, 一抓到底, 这样良好的区域常规就水到渠成了。
四、赏识鼓励, 榜样感染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赏识和鼓励胜于批评和制裁, 这也是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我们的日常教育所要求的是积极开发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并积极提高幼儿的兴趣。比如开展了“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 让幼儿尝试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些好玩的玩具和装饰品等, 因为是初步的尝试,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得不很理想, 积极性不高, 看到这种情况, 教师要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 不断地给予赏识和鼓励或点头或微笑, 并且给予适当的帮助, 慢慢地幼儿对这个活动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做出很多好玩的玩具。
孩子的模仿性强, 思维具体形象, 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 检点自己的举止, 要求孩子做到的, 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努力做孩子的表率。
五、家园共育, 合力催化
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好家园共育:一是父母参与园教。这主要指父母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长活动。二是父母援助园教。这主要指父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帮助幼儿园建设。三是父母配合园教。这主要指父母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孩子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 为了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利用家园联系册、个别交谈等形式架起与家长联通的桥梁, 使家长们意识到“家长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 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 家长们能为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
总之,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 也是其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这个意义上说, 常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幼儿应具备的常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 它叮咛幼教工作者要以水晶般的爱心和金子般的责任心, 同孩子们一道在三年美好的幼儿园生活中, 积极引导教育孩子养成向上的遵守常规的品质, 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为他们今后的健康人生甘当一粒铺路的石子。
摘要:文章由常规的涵义及其特征切入, 从人的成长角度审视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即程序、制度和行为这三个方面的要素。接着联系现代突出人本、终身的教育理念并从社会发展的认知高度, 说明常规乃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作用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关注生命、引领生命排除障碍朝着阳光前行的目标定位, 继而在实施常规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渗透, 着力于生命趋于健美与丰满。然后, 援引先贤之述, 基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的可塑性, 导出论点及其笔者的感性思考。主体部分, 依据笔者的认同从对应年龄, 循序渐进;寓于活动, 付诸游戏;师生平等, 情理交融;赏识鼓励, 榜样感染;家园共育, 合力催化, 亦即与其相对应的针对性、实践性、平等性、榜样性和共育性五个层面, 阐述常规教育的认知与操作, 重点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应习得哪些常规, 具有哪些常规习惯, 而且要逐步做到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养成的良好的常规和习惯,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保持一致, 最终形成品质。其中, 教师的爱心、诚心、真情、亲情则是达成既定目标的“主动脉”。束笔回应文首, 且归结至幼教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幼儿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基。
关键词:常规教育,人生基石,思考,实践
人生基石 篇2
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是人生健康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指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
成年人每日的食谱包括四类食物:
一类为奶类:
如牛奶、奶酪、含有钙质、蛋白质,可以强健骨骼和牙齿,每日饮250-500毫升牛奶为宜。
二类为肉类:
包括各种肉类、家禽、水产类及蛋、豆腐、含有蛋白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每日约4-6两为宜。
三类为蔬菜、水果类: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增强人体抵抗力。畅通肠胃,每日最少要吃1斤新鲜蔬菜及水果。
四类为五谷类:
如米、面,含有淀粉物质,主要供应人体的能量,满足日常活动所需,每日约5-8两为宜。
适量运动
生命需要运动,不运动和过量运动都有害健康。最佳的有氧代谢运动为步行,每天步行3公里,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5次;运动的强度以运动后“心率+ 年龄=170”左右为宜。这相当于一般人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不必在乎其形式,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终生相伴。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不仅使人成瘾,而且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任何年龄的人戒烟都可获得健康上的真正收益。如戒烟一时有困难,每日吸烟应限制在5支以内,逐渐减少吸烟量直到彻底戒烟。
酒是一把双刃剑,适量饮酒有益于健康,而过量饮酒则是健康的杀手。酒精对人体的长期刺激可以损害人的神经、肝脏、心血管系统、肾脏等。如果喝酒,每日以不超过15克酒精为宜。
心理平衡
健康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最重要。
为孩子夯实人生路上的基石 篇3
关键词 语文;国语;语言;教学
一、牵究“字”
从读中牵究字。学生自读,朗读时都必须读准每个字的读音,不论是方言造成的声、韵母不准的误读,声调不准或鼻音不分造成的误读或是由于不认真造成的误读,或音近字多音字不分造成的误读,都要让学生听出来并纠正准确,小不纠则造成大误。从小养成学生准确读、仔细听、认真辨的扎实基本功。从写中牵究字,对多一笔、少一点的字,要弄清多一笔多在哪里,少一点少在什么地方,仔细分辨。从小杜绝错别字的出现,严格识字的规范,写字的规范和用字的规范。对形近字和音近字的仔细分辨,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不同之处的区别有什么意义或作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的结构不同,用法也不同,让学生自已通过交流、讨论搞清楚。
二、追究“词”
对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加以追究。不仅让学生知道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明白意义近在什么地方?意义反又在哪里?对词的感情色彩加以追究。不仅从表達的程序上加以追究,更要区别褒、贬和中性词的感情程度,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词的感情和意义进行辨别。如:“喜爱”和“厌恶”一组反义词,要让学生自悟意义的相反之处,“喜爱”是表示人的心里愿意接受,而“厌恶”则表示人的心里不愿意接受。意思恰恰相反。“武断”和“果断”是一组褒、贬义词,“武断”是指人做事刚愎自用,不听人的劝言,是批评的意思,是贬义词。“果断”是指人做事坚决不犹豫,是表扬的意思,是褒义词。结合前后句追究词。如“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一句中的“游动”一词,结合前后句理解的意思是:指龙似乎在空中舞蹈嬉戏不停活动的意思。
三、深究“句”
字、词是培养学习提高阅读的基础元素,而句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素,只有理解了句的含义,文章段、篇的深义才能浮出水面。在阅读中不仅结合上下文深究出每句话的意义,更要弄明白前后句的联系,成因。还要对修辞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的意义、作用理解清楚,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义教版第六册赵州桥一课第三自然段:“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从哪里看出桥的坚固?又从哪里知道它的美观呢?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自主、合作、探究其答案(第二自然段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写美观),再体会象这样既总结前文又引起下文的句子就是过渡句,过渡句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研究“段”
段是完成篇整个旅途中的每个驿站,只要弄清每个段的意思,篇的意思就一目了然,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心领神会。因此,要抓住句研究段,把一段中的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联系句意知段意。要抓住结构研究段,每段是由几层组成,各层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或联系,段的意义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最后弄清段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要抓住总起句、过度句、总结句研究段。每段中的总起句、过度句、总结句都有含盖段意的作用,抓住后可直接弄清段的意思。如赵州桥一课:让学生合作、探究每一段的意思:第一段写桥的出处和概括。第二段写桥的雄伟坚固。第三段写桥身美观和图案精美。第四段写桥是我国的宝贵遗产。再逆向思考:不这样安排内容行吗?因为,只有第一段介绍了桥是隋朝建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而且是石拱桥,可想当时建桥的不易。它不但建成了,且第二段写桥体设计精妙和桥身的雄伟壮观,第三段写桥的美观图案精妙,才能更准确地托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来。第四段写桥是我国的宝贵遗产是对全文的总结。所以,唯这样安排材料、内容,才能让读者一步步理解文章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
五、讨究“篇”
知篇意明感情是阅读的归宿,要很理想地达到归宿,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地讨论研究每一段的意思,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把每一段的内容弄懂了,把每一段的意思理解到位了,这时只需要点拔一下,学生会很快又很理想地到达归宿。再如赵州桥一课,此时只须教师追问:作者只是为了给我们介绍桥的出处和概括;写桥的雄伟坚固;写桥的漂亮美观;桥是我国的宝贵遗产吗?还有没有别的或其他的意思呢?学生会通过以上地理解,自悟出:本文通过对赵州桥出处和概括的介绍,和对桥的雄伟坚固,漂亮美观地描写,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喜爱之情。但篇的学习至此,我觉得还不够,还应将篇的学习与写作联系起来,使学与写紧密结合起来。这篇课文只有四段,这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材料,然后认真读一读加以体会,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二、三自然段不能动,只能把一、四自然段调整一下,第四自然段作开头,第一自然段作结尾,则文章材料,内容安排为倒叙。顺叙安排内容有一种自然而然引人入境的感觉。倒叙安排内容则给人一开始设下悬念:“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更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这样的吗?引人进入下文。从而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
理想是人生的基石的作文 篇4
理想是人生的基石,这是大家都已经认识了的真理。但是,如果再往深一层探究,什么是理想的基石呢?答案也许不会那样统一。我认为,家国大义是理想的灵魂,品性才能是理想的脊梁,坚忍不拔是理想的阶梯,从脚下起步是理想的起跑线,它们共同构成理想的基石。
“少年立志为家邦”。本来,只要不损人利己,理想无所谓好坏对错。孔老夫子就既赞尝子路的治军理国之志,也尊重曾点的优游林泉之愿。但是,我觉得,生活在当今时代的青年,还是要以家国大义作为自己理想的核心。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原本就紧密相连,国家民族是根本,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幸福才有最基本的`保证。不然,像解放前的旧中国之孱弱,像现在的中东北非之混乱,哪有个人前途可言?因此,我要说,我们的理想中,绝不能少了报效国家民族之根本大义。
古人认为,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其基础必须是格物至知,正心修身的现实修为。品性才能是理想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无德者,不管其有为还是无为,都将成为一大危害。大则危害国家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如希特勒之疯狂,如东条英机之歹毒;小则危害家庭亲友,如那些黑帮团伙,如那些毒枭毒贩。另一方面,即使德行无亏,但腹中空空,没有一点真才实学,再远大的理想,也是无法实现的。“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是人们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徒有大志、不学无术者的专创成语。所以,我们强调,离开了品性才能,理想只是毫无意义的肥皂泡;只有优良的品性和真实的本领,才是撑起理想的脊梁。
“有志者,事竞成”。一个“竞”字,道出了理想变成现实的无数艰辛。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笔直的,要想到达终点,必然遭遇曲折坎坷。古往今来,人们对这点的认识,既真实又深刻。“宝剑峰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十年磨一剑,百年树一人”,这些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其实就是每一个理想追求者的亲身体验。因此,我们应该深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阶梯,就是坚忍不拔的努力,百折不挠的奋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道”;“一打宣言,抵不上一个实际行动”,“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这些名言将理想与行动之间的关系阐述得极为透彻。作为青年,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将理想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上,每一道习题上,每一件小事上。要知道,写好一个字,做好一道题,上好一节课,读好一本书,做成一件事,就离自己的理想更进了一步。日积月累,不停不休,再难的事也能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