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定位

2024-09-13

媒体定位(精选12篇)

媒体定位 篇1

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大媒体。当前, 网络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对于传统的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网络媒体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基本上可以达到受众接收与新闻发生同步的效果。其次, 在网络媒体中, 受众有很大的参与空间, 甚至有些新闻就是受众上传到网上的。

那么, 在这种形势下, 电视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找准自身的定位,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呢?这是笔者在本文中要讨论和阐述的。

一、网络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所拥有的优、劣势

电视曾经以普及率最高、受众最多而被称为“第一媒体”。由于电视传播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 且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 不论在什么社会体制下, 对电视的应用都有集中、垄断和非大众化的特点。

此外, 电视媒体的信息富有直观、形象、亲近等特性, 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 是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相结合的媒体。但也存在着成本高, 干扰多, 信息转瞬即逝, 选择性、针对性较差, 不方便保存和不能反复收看等缺点。

二、当今受众的角色和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1. 如今的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 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你播什么, 他们就只能看什么。然而, 网络媒介的出现, 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和角色。受众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 而且还进一步发展成为主动地报道、发布信息。受众与媒介传播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2. 受众和新闻工作者一样容易获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

所谓第一手材料就是“亲自实践、调查得来的”原始信息。过去, 由于时间、空间、人力和传播手段等限制, 普通受众很难获得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 人们只能指望新闻工作者代表社会公众去收集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 去报道新闻事件。因此,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 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享有事实上的专有权。现如今, 网络媒体使得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和新闻工作者一样直接地获得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于是, 新闻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独家专利。

3. 受众与大众传媒一样拥有随时发布新闻报道、报道新闻事件和生产新闻产品的能力。

只要有一台个人电脑, 普通公众就有条件、有能力决定什么是重要的。所有网民都是“记者”, 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得到的信息放在网上。

三、当今的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我们都知道, 一条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受众, 一旦脱离, 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 而不能被称为传播活动。今天的受众, 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细化, 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那么作为以往“第一媒体”的电视媒体又该如何在这信息喷涌的时代扬长避短, 找准自身的定位呢?

第一, 要树立电视媒体的主动性和权威性。

在“4·14”玉树强震发生后, 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消息, 但是电视媒体迅速跟进, 在现场发回一个个“进行时”的报道。在此期间, 电视媒体以其独特的画面震撼感, 真实再现了灾区现场情况, 从而赢得了报道的主动性和信息的权威性。

第二, 要在信息的“原创”、深度方面深入挖掘。

通过自身独具特色的信息发布来不断提升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 内容又是以公信力为支撑, 以影响力为标志的。公信力是传媒最具价值的内在魅力, 也是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任何传媒要想取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要想在社会上保持良好的形象,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公信力。电视传媒要想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胜, 必须抓住公信力, 在权威性、影响力和美誉度等方面下功夫。

当今的新闻竞争不仅是新闻采写技术、时效性的竞争, 同时更是新闻真实可信的比拼。一般来说, 新闻有“真、善、美”三个层次:“真”是信息价值;“善”是社会价值;“美”是审美价值。其中, “真”是基础, 如果不真, 一切价值都无从谈起。

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可是, 网络媒体的诸多优势里也隐藏劣势, 最大的劣势是缺乏公信力, 网络媒体的信息泛滥, 令人无所适从, 其中鱼目混杂, 有些信息事后被证明是“标题新闻”、假新闻。目前, 网络媒体普遍缺乏原创性的深度报道和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因此, 传统媒体在新闻事件中要积极争取对新闻的“定义权”。谁先对事件进行定义, 谁就往往掌握了舆论的引导权, 利用这种优势对新闻进行核实和重新定义, 确保新闻事实的准确、公正。

第三, 电视新闻要走精品化道路。

电视媒体最大的目标受众是社会精英人群和关心公共事务的人群, 这部分受众具有忠诚度高、商业价值大的特点。据调查, 目前, 新闻时事类栏目的收视份额仅次于电视剧。那么, 以往严肃刻板的新闻报道模式已经不再能吸引观众了, 取而代之的是用故事化、叙事手法来呈现新闻。这几年来, 特别是今年央视不断对新闻栏目进行“变脸”, 目的无非是进一步更好地适应受众对电视新闻日益增长的需求。

总之,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必然会处于一种既相互竞争, 又互为补充的局面当中。双方都无法取代对方而独立存在。

摘要: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网络媒体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 扩展了传播的空间。作为“第一媒体”的电视, 应该如何在网络媒体时代找准电视新闻的定位, 从而不断稳固并发展自己的受众群, 这是每一个电视新闻人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媒体,电视新闻,定位

参考文献

[1]张京明《谈网络和电视媒体各自的优势及互动》2006年11月8日潍坊教育信息港

[2]任碧生《多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2009年9月18日在西宁电视台的讲座稿

[3]周彪《公信力:传媒最具价值的内在魅力》2009年第8期《新闻战线》

媒体定位 篇2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解的内容。然而,多媒体课件在设计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一点看法。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它能够创设情境,充分发掘和展示文学作品内在的美学因素,具有传统手段无法取代的作用,同时多媒体具有多感官综合刺激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目前,在平时上课及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和使用上都还存在着误区,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一、忽视语文学科特点,教学目标错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必然应为这一目标服务,而在实际运用中却有“错位现象”,如有的教师制作《台湾蝴蝶甲天下》课件,把蝴蝶的生长过程、蝴蝶的结构翻画出来,并配以各种文字说明,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记忆犹新的是蝴蝶的结构及生长发育过程,而对台湾蝴蝶的珍奇繁多的特点不够了解,使语文课成了常识课,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盲目使用音像资料,教学目标偏离。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普及,我们看到有不少学校教室里的黑板变成了“白板”,教师手中的粉笔换成了“光笔”,各种传统媒体相继退居一旁,甚至于有的教师认为,一堂好课就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含的内容越丰富越好,制作得越精美越好,因而有的教师设计课件不是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出发,而是为了凑热闹、图花哨,不管是否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相符,找到的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像资料悉数全用。如一位教师教学《小镇的早晨》时,课堂伊始,课件播放了《梦里水乡》的MTV,整整花了5分钟的时间才引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又反复播放了小舟穿过小镇的动画,结尾时又播放了《梦里水乡》的MTV,一节课40分钟,学生欣赏影片用去了15分钟,而减少了课文的理解,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定格课堂教学环节,影响学生主动性发挥。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精心创设的环境中更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教师大多是在备课时制作的课件无法完全想象学生会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因此无法及时调整、改动课件,但为了更好地展示课件,多数教师便牵着学生走,根据设计好的课件思路组织教学,忽略了“生本”,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更好地发挥。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时,文章中出现了“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紧张的”三个段落,教师询问学生最想学习哪一部分时?有许多学生都想学习“紧张的”这段,而教师因课件设计时先学“恬静的”,便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先从第1段学起,这样一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究竟该如何确定多媒体课件的目标定位呢?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正确定位在于“辅助”二字,即帮助教师更好地教(辅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辅学),因而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越位”。即要求把握好课件在教学中的结合点,防止越俎代疱,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就蜕化为仪器的操作员或是课件的讲解员,成了现代教育手段的附庸。多媒体课件应突破传统教学中演示工具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不能以课件的演示去掩盖或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也不能一味追求形象直观,从而削弱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能面面俱到和盘托出,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二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力戒“错位”。即要选择好课件在教学中的切入点,要把多媒体技术用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画龙点睛,而不是化蛇添足。如《台湾蝴蝶甲天下》课件设计时,根据课文中介绍的三种珍奇的蝴蝶,给予学生直观的图片形象,同时补充几种名贵的台湾蝴蝶及蝴蝶谷中群蝶飞舞的影片,从而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台湾蝴蝶的珍奇繁多,理解“甲天下”的原因。

三要讲究适时适度适当,防止“偏位”。即在设计课件时,不能陷于形式化的误区,那些花俏的画面只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媒体外在的形式上,而不是聚集于媒体表达的实质内容上,在使用课件时,还要讲究适时适度适当,并非都是多多益善,那种整堂课大都使用图片欣赏,录像资料的课件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心理疲劳,反而抑制了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效果。

“我的定位是媒体经营者” 篇3

赵馨正在与会客厅一墙之隔的办公室里接电话:“嗯,关于这个资源整合问题,我们也会拿出相应的规划方案……”

环顾四周,除去一副裱框的水墨《秋收图》,会客厅的墙上竟斜悬着一柄青铜佩剑,而墙角则摆着一个欧式的细腿雕花案,上面的瓷盆里,一株蝴蝶兰枝蔓繁盛。

接完电话,赵馨端着一盏浓茶笑着出来跟我们打招呼,天青色底衣套着一件黑色长开衫,肤色白皙,栗色的头发齐耳温婉一卷。

无论是室内摆设还是第一印象,赵馨给人的感觉都是:强势,但优雅。

经营一个频道

“2000年生活频道(原健康娱乐频道)组建之初单位内部竞岗,我作为竞争者之一,公然提出的理念就是我们不是‘创办一套节目’,而是‘经营一个频道’。”赵馨开门见山,“当时总共有9个班子参与竞岗,可以说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幸运的是,我们的这套理念得到了台领导的最终认可。”

然而竞岗成功之后的赵馨立刻面临频道草创的窘境。

“最初开始筹建生活频道(原健康娱乐频道)的时候,我们连像样的桌椅板凳都没有。”赵馨笑着把瓷杯的盖子揭开,反置在桌子上,“这绝对不是夸张。”

“筚路蓝缕”成为频道开办之初的真实写照。没有办公场地,大家挤在台里的临时简易房里凑合;没有办公设施,从行政科仓库里翻出几张缺胳膊少腿的桌椅一拼;没有启动资金,赵馨借来50万。靠这50万经费,生活频道开始了艰难但迅速的运作:进购直播设备,招兵买马,培训人员,模拟直播,开播倒计时……

2000年10月18日零点,筹备仅5个月的湖北生活广播(原健康娱乐频道)发出了第一声信号。开播第一天,赵馨在导播间里度过了整整24个小时。在高度紧张中,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团队刷新了全国频道开播准备用时最短的记录。当时她满脑子想的是,听众和市场会接受并喜爱这样一个全新的声音吗?

市场给予了赵馨肯定的回答。2001年,在央视索福瑞针对武汉地区15套电台所做的收听率及到达率调查排名中,湖北生活广播(原健康娱乐频道)名列前茅。2006年,生活频道年经营创收首次由百万级跃升至千万级。

“这说明我们对于当年‘经营一个频道’的概念运作是成功的。”赵馨说“现在对于媒体而言最厉害的是什么?很多人提出‘内容为王’,但实质上,‘内容为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加上‘渠道为王’。”

“媒体有很多资源都是很宝贵的,比如说社会对你的天然信任,这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无价资产,是普通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代价才能得来的。”赵馨小啜一口浓茶,“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并合理地将这些东西转化为生产力。”

《男婚女嫁》是生活频道创办于2005年的一档婚介类节目,由于信息真实,资费透明,开播以来广受欢迎。2007年,赵馨在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领导的支持下,率先组建经营实体,注册成立武汉966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男婚女嫁》节目纳入实体经营,设立会员服务体系,组建专业的红娘队伍,以媒体公信打造强势品牌。

对于这种实体经营模式如何运作,赵馨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有一个珠宝首饰公司想在《男婚女嫁》节目中做广告,那么我会跟这个珠宝商谈,就是说在我台里的广告可以在最低价格的基础上再打八折,条件是当我们的会员购买相关品牌珠宝的时候,价格上也要有一定折扣。”

“现在的大部分媒介对于广告的态度是只负责承载,登完就功德圆满,阿弥陀佛。而生活频道的规划是将每档栏目作为一个前台,派生相关实体项目,纳入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定位精英文化

2007年,生活频道推出“都市人的生活,有车人族的广播”的频道定位语,对外呼号改为:966汽车电台湖北车族生活广播。

对于记者“市场细分的同时会不会担心摒弃原有部分受众”的疑问,赵馨笑着说:“市场细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你看苏宁不卖服装,亚贸不卖电器,它们有没有损失,肯定有,但是这种损失对于远景发展来说是相对的,暂时的。对于市场需求我们要敢取敢舍,同时我们的落脚点仍然是生活,对于非车族群体,一些娱乐、服务资讯类的信息仍然可以共享。”

赵馨给记者讲了一个曾经让她“大受刺激”的小故事:生活频道创办初始曾定名为“健康娱乐频道”,节目开播后,赵馨组织武汉的房地产公司举行了一个客户座谈会。大会上大家相谈甚欢,但是在签约的时候,一个老总突然说:“你这是健康娱乐频道,你看你们一个卖药的台,我们来做房地产广告,两者好像不搭调啊。”

“‘健康娱乐频道’是频道的最初定位,其实当时这个定位角度是很好的。”赵馨说,“但是随着市场的打开,大量广告涌入,就给听众造成一个听觉和思维误区,觉得药品广告都是健康台在播。”

精心打造的频道被打上“卖药台”的烙印,这让赵馨“很是郁闷”。经过与台领导商榷,“健康娱乐频道”更名为“生活广播频道”。

“那次改名应该说是一次‘以退为进’,只是在名字上进行了一个模糊处理,避免听众的混淆误解,但实质上我们的总体定位是没有改变的,落脚点还是生活。”而对于此次将市场再次细分为“车族生活”,赵馨表示:“媒介是直面受众的,所以精准和有效的定位是根本,只有战略对了,总体的方向有了,战术才有施展之地。”

在中媒网关于广播电台现状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随着车辆在人们生活中的日渐普及,广播受众的群体正由静止向移动、农村向城市、低文化层面向高文化层面转移。新时期的广播,绝不是什么“夕阳媒体”,而是一个正由“民众文化”过渡为“精英文化”的知识媒体。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赵馨说,“广播不像电视和网络媒体一样声色俱全,所以在电视和网络媒体兴盛的最初几年,有很多人认为广播已近步入暮年,甚至有人提出‘广播消亡论’。但是就目前来讲,广播的发展不仅没有萎缩,反而更加兴盛。为什么,就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广播提供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移动收听人群。”

生活频道率先关注这部分人群,在原有基础上对受众进行再次细分与归类,并最终打出“都市人的生活,有车族的广播”的频道定位语,立足移动人群,打造私家车主专属电台。

“都市车族为广播提供的不仅是生机,而且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他们有时间,有消费能力,他们的吃喝玩乐、休闲娱乐、养生保健,本身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带动体系。”赵馨说,“对此我们定位于这一精英群体,是科学,合理,并且有着巨大市场前景的。”

媒体企业化进程

频道定位细化对于赵馨来说只是另外一个开始,她说“我一直认为我的定位不能只是一个单纯的频道总监,还应该是什么呢,还应该是一个媒体经营者。”

2007年,赵馨带领旗下团队组建武汉966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将栏目纳入实体经营,进行广播衍生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2008年,借助频道转型契机,湖北生活频道与北京世纪光年传媒正式合作签约,实现全频道代理,成为省广电总台内首家对外合作经营的广播频道。

“要想将湖北生活广播真正做成强势汽车电台,就必须要借助外力,区域性广播最可怕的就是夜郎自大,框死自己。”赵馨打了一个画圈的手势。

而对于与世纪光年的代理合作,她有着自己的理解:“代理合作对双方来说都要做加法,而不是说他们的力量来了,我们的力量退了。原来的很多代理模式都是,甲帮乙代理,那责任和风险就都转嫁过来由甲负担。这就让双方都陷入一种被动的境地。而现在我们与世纪光年的这种代理模式就是双方共同去开拓市场,共同去承担责任和义务。现在不能是一个单赢的模式,甚至说双赢都不够,而是要多赢,就是说所有的参与方,所有的投资方都要有利益可得,这个合作体系才能稳固长久。”

大到宏观层面的企业合作,小及电台内部的机制管理,赵馨都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生活频道在创办之初即引入绩效考核制和积分制,以等级浮动等数据量化员工工作质量;将主持人的收入分块按照业绩发放,从节目的难度系数上给予倾斜;根据节目收听率调查排名情况实行末位淘汰。

“在我们台里,那种拿几份杂志报纸念念,放两三首歌,混一个小时的主持人是不允许存在的,我们要求节目要具有含金量。”赵馨说,“同时,我们反对墨守成规,引导大家积极思考,主持人筹备节目之前我不会给他们什么条框,擅长做什么节目就做什么节目。他们做了以后我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把同类节目合并同类项,然后就同类节目进行PK,一步步PK下来,到最后一个节目。这样的节目产生流程筛选出来的节目才有张力,才能为后续的项目开发打好头阵。”

4月初,本刊与生活频道联手推出一档湖北商界高端访谈节目——《鄂商精英访谈录》,以访谈形式对湖北境内的企业,聊出他们最真实的生意与生活。该节目播出两个多月来,已逐渐占据同时段收听率前列。“广播作为一种媒介,最大的功能就是资讯的传达与分享。”赵馨说,“《鄂商精英访谈录》就是基于此基础上,对于高端人群智慧的一个集中分享。”

对于接触的湖北企业家,赵馨对他们的评价是:“精明、仗义,很大气,对于认定的事情会不遗余力去达到。”

当前报纸媒体记者的角色定位 篇4

1 报纸媒体记者的角色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报纸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报纸新闻记者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一些最新事件,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受人们高度重视的事件,报纸媒体记者要进行实时报道,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报纸媒体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到处事不惊,对于一些广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和突发事件来说,更是考验报纸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经验。报纸媒体记者进行新闻报道时,还应该注意调节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能够充分的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2]。

1.1 报纸媒体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

报纸媒体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首先,就是要将整体新闻事件进行采集和见证,面对每一次的采访工作,都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准备一些事件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问题进行采访,并做好采访记录,尽可能为完整的记录整个事件,但是报纸媒体记者更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够过早的没有明确依据的给出结论,让人民群众最先了解到错误的结论,影响到整体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其次,新闻记者一般作为新闻事件的第三方,要明确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先入为主、偏听偏信,在新闻报道中添加个人情感,严重影响到整体事件的真实性,所以,报纸媒体进行新闻采集时,尽可能的采集到最完整的新闻事件,不要盲目的、没有依据的下定论,影响整件新闻事件的公平公正性。最后,对于一些关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新闻报道,报纸媒体记者要慎重报道,调节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报纸媒体报道作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记者进行媒体报道时,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好报道方向,促进社会的和谐。另外,报纸媒体应该为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道平台,方便人民群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实时了解,与政府人员之间进行交流,采纳意见解决问题。

1.2 报纸媒体记者是新闻事件的重要参与者

报纸媒体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更要作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记者应该除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外,作为国家的合法公民,更是应该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3]。传统的新闻工作者,都是应该做一个新闻的见证者,不应该作为新闻的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去,如果参与到事件中,将会严重事件公平公正性。而也有人说,报纸新闻记者应该作为新闻的参与者,他们虽然是新闻工作者,但是也是我国的合法公民,应该享有权利。所以,报纸新闻媒体应该严格的遵守记者的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在新闻事件中,担当起舆论监督的作用,作为一个事件的旁观者和聆听者,尽量不去破坏事件的真实性和公平公正性。

2 媒体记者角色定位的偏差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媒体记者的位置比较特殊,要求报纸媒体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坚持报纸媒体记者的基本原则,杜绝因为一些金钱利益或者其他利益而做出一些违背报纸媒体记者准则的行为,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同时,报纸媒体记者对于新闻事件尽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避免因为一言一行而损失了新闻的公平公正性,在一些纠纷案和与社会和谐相关联的新闻中,报纸媒体记者更是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夸大新闻事件,违背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报纸媒体记者要在解决纠纷和事件的角度去报道。所以,报纸媒体记者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避免出现偏差[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报纸媒体记者因为一些经济上面的利益,迷失了自身作为报纸媒体记者的角色定位,给一些企业进行了宣传,给媒体记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使报纸媒体变成了企业的宣传工具,丧失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宗旨。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群众与政府发生矛盾时,报纸媒体记者除了实时的进行采访和报道外,还应该及时的与群众进行沟通,了解群众心中的真实想法,积极调节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积极为政府和人民群众服务。

3 报纸媒体记者要忠于新闻的真实性,遵守报纸媒体记者的职业准则

在报纸新闻媒体报道时,记者担负着人民群众赋予的对新闻事件舆论监督的责任,并且记者要实时的记录新闻的整体时间,不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臆断和评价,尽量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公平公正性,避免因为报纸新闻记者的主观意见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来说,报纸新闻记者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必须要个遵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和基本准则,保持新闻整体的真实性。对于一些灾难性事件来说,报纸新闻记者除了要对事件进行实时采访,还要参与到营救行动中,对一些遇难者家属进行安慰,积极承担起事件的忠实记录者和重要参与者这个双重身份[5]。所以,报纸媒体记者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新闻事件忠实记录者和重要参与者。让更多的人民群众通过新闻报道看到社会的人情冷暖,让社会更加的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生活的安定祥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报纸媒体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发生只是进行新闻的记录,任由事件的发生而不采取任何措施,在报纸媒体记者的角色定位上定然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对于新闻事件除了进行采访和记录,还要承担起一个公民的责任,自觉履行自身的义务,这样就会使记者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获得社会的认可。所以报纸媒体记者除了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外,还应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静.略谈新闻记者的观察力与角色定位[J].新闻世界,2013(11):15-16.

[2]赵伟,张金波.论新闻记者的角度[J].科技信息,2013(21):468.

[3]尹俊.浅议“公共新闻”的两大悖论[J].媒体记者,2012(5):29-31.

[4]陈晓虎.新闻不出错的智慧[M].北京: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媒体定位 篇5

摘要:

多媒体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在给教师教学注入了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怎样才能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准确定位,我认为应以先进的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作指导。更教育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走出误区,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多媒体传统教学整合创设情境创新教育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人类的教育活动越来越受到新的信息技术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不断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强烈影响和冲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科学地综合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专门化职业,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有关教学的方法与技术。如同医生做手术时运用手术刀的技术,否则会误人子弟。所以作为教师应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选择、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方式和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我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教育技术,它“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一、走出误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但由于认识的偏差,目前,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误区:

(一)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

(二)教师一手放录音一手按鼠标,俨然一位多媒体的操作者;

(三)将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用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搬到了银幕上,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替代功能取代了真正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以视听代替想象和朗读;

(五)一味追求形式等。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指出:“今年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症状。”确实,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也好,网络环境也好,大多数教师使用的仅仅是它的演示功能。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就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那么,怎样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由“拼凑”提升到“整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二、更新理念

教师应为语文学习的终身化打开一片新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关键,我认为教师应吃透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下面就我在教改中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首先应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教师角色的进一步转变,促使我们必须对现代教师、学生及其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如何迎接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而又紧迫的任务,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有清楚的认识,必须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合理的整合。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现代教育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最佳的整合方式便是课件,而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但它绝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不能代替教师上课时的随机应变。1 所以多媒体绝不能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替代物,更不能使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桎梏,因此我们必须对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准确定位。

三、实践与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比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了语文课堂的内涵。美国教育家F·戴维在为“认知法”制定的基准体系中提出,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欢欣鼓舞、多姿多彩、激动人心的课堂环境。而多媒体就是很好的营造工具。

课前准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在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词七首》之前,先让学生查找词的有关常识,了解了词是入歌的,我又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了李煜的《虞美人》、李叔同的《长亭送别》、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并让学生学唱。事实上学生在学唱时感知了词的基本内容,也感受到了词人的不同情感与不同的风格流派。以诵读(唱)促理解,读(唱)而有感,感而能发,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运用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魏书生说: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记得我在讲授高一语文的《神奇的极光》一文时,我紧扣“神奇”二字做文章。开场时轻点鼠标,一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极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面对如此神奇的景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了,兴趣陡然高涨,探究问题的意识自然也就增强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了。

在教学展开阶段,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突破《神奇的极光》的重点、难点——极光的形成时,我联系现实生活,拿平时大家熟知的电视作说明,并及时呈现了电视成像示意图,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了。学生既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理论的高度得以认识,又对自己陌生的事物有了清楚的了解。为了锻炼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我还设计了一道自主选择题:当你作为一位探险家或旅行家或科学家或摄影爱好者„„时,你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会关注哪些信息?为什么?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整堂课效果非常好。

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我在讲授杜甫传诵千古的名篇《登高》时,对于作者,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我先让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整体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然后用多媒体播放配乐的朗诵词带,创设了一个极为伤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注释粗知诗歌内容,也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在这种阅读中加强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背诵比赛中,学生表现积极,效果很好。

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整合。因为语文是一个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这已经为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肯定。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争辩、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后,应让学生交流与沟通,此时教师的点拨作用是关键。我在分析《项脊轩志》的写法时,设计了三道题:

1、本文在题材的选择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本文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3、生活中最细小的事往往也是最感人的,在家庭生活中有你感受最深的小事吗?请说说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述说让每个倾听、关注的人感动不已。那些平常被自己忽视的、不以为意的,或是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一经说出,就不再是小事了,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所以我觉得大问题、好问题,能带活一堂课。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送别诗,我先设计一张素色的无任何点缀的男女主人公送别图,然后出示问题:如果你是导演或画家,请结合全词和生活经历,为愁苦不堪、生离死别的一对恋人添置背景。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力、想象力与表达能力,能身临其境感受词人与恋人凄楚哀怨的离情别绪。

四、感悟与启迪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编辑的新定位 篇6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编辑;新定位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电视编辑是电视节目的重点工作内容,可以说电视编辑是电视节目的顶梁柱。只有优秀的电视编辑才能够创造出较为优秀的电视节目。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已经进入到新媒体时代,这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境之下,电视编辑必须立足社会的发展背景,分析广大民众的需求,以及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采取一定的措施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从而推动传统媒体的变革。对电视编辑来说,在新环境下一定要注重观众的感受,加强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

一、电视编辑的定位转型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遭遇巨大的挑战,电视编辑的角色定位也有一定的调整。影响电视编辑定位转换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内容的增多,电视编辑人员的工作范围扩大,角色由单一、专门化向全能型转变。比如,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编辑与记者的工作是相互分离的,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合新媒体对电视媒介的要求,如果保持现状电视节目之多将会遭遇很多的瓶颈。如电视节目的效率、质量、敏感度等等。电视编辑工作与记者相互分离使得双方必然会经过很多的交流才能够完成,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及时信息的产生以及传递非快速,电视编辑和记者分离制显然毫无竞争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向着多元化以及全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视编辑的工作除了文字编辑以及图像制作外,还需要负责节目的编排以及制作,有时还需要充任记者的工作。

二是媒介环境的变化。新时期电视编辑的环境以及理念变化很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视编辑角色定位的转换。电视编辑理念以及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念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新媒体时代对电视编辑工作的帮助还是很大的,甚至推动电视编辑工作发动一场新的变革。例如,电视编辑面临角色定位、工作内容的调整、与目标群众之间的交流等问题。其中电视编辑人员与目标受众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多,电视编辑人员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真正的打造能够吸引民众视线,丰富民众生活的电视节目。这一点与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三是观众需求的变化。新时期观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等等,这些外界因素的变化使得媒体与民众之间已经处于劣势地位。观众的关注度决定媒体的发展前景,因此,电视编辑需要重视观众需求走向。当前,观众期望加强与电视节目的交流,渴望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当中。观众的精神诉求也在不断的提升。电视编辑需要转变传统的传播信息的服务方式,需要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为观众提供互动渠道,比如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加强观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联系。

二、电视编辑功能拓展

(一)编辑内容

电视编辑内容主要包括电视节目、栏目、频道以及媒体等层次,电视节目是电视编辑工作的基本工作。新媒体环境下,工作的层次以及地位发生明显变化,媒体编辑成为电视编辑的主要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信息的传递范围,提升节目的知名度以及浏览量。更重要的是增加目标受众群体数量,只有拥有较大的观众群体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新媒体与电视媒体之间是竞争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的关系,在新时期发展电视媒体不应当含有敌视的态度,应当正视新媒体的优点,充分挖掘新媒体的优势,供电视媒体使用,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所决定的。

(二)编辑平台

电视编辑的内容对电视编辑角色的重新定位影响较弱,编辑平台是影响传统媒体发展的真正因素。传统电视媒体,目标观众一般只能够通过电视获得信息,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用品,移动互联网更是为人们提供网络交流的便利,互联网电视平台、移动电视平台等等已经逐渐侵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正是这些平台的大众化使得传统电视平台的观众数量剧减。所以电视编辑人员需要重视自身平台与其他平台之间的交流,加强平台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平台的使用要有针对性。

(三)编辑话语

话语是编辑中最不容易掌控的事物,是电视编辑人员必须使用的一种语言。新媒体的语境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量大,准确性以及时效性波动较大。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递者可能是广大民众,微信的转发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法不责众,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合法性就难以保证。而电视编辑属于一个工作团队,由法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信息的筛选当中,需要耗费时间以及经历确定信息的真实性,而后才会将信息传递出去。当电视编辑工作向新媒体靠拢时,语言的选择以及框架结构也要随之变化。

三、电视编辑新定位发展方向

传统电视编辑定位于策划方面,优秀的电视编辑人员具有较好的策划能力,能够从节目整体角度把握节目的发展方向。在主题选取、脉络规划、舞台设置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选取水平。新媒体环境中,电视编辑的定位不再局限于策划工作,还需要对节目的受众需求、经营规划等方面进行规划。在激烈的外界竞争环境下,电视编辑需要将营销理念融入到节目的制作中,调查观众的观看需求,这样才能够在观众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使节目获得更多的市场。

加强电视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使电视编辑的角色定位更加准确。电视编辑加深与目标受众之间的交流,能够促使电视编辑快速的把握观众的需求,提升产品的核心价值。受到新媒体电视平台的影响,观众比较喜欢与节目进行互动,这为传统电视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方向。因此,电视编辑在制作电视节目时可以加上与观众互动的环节,让观众参与到节目制作中,使编辑能够了解到观众的需求,更准确的把握自身角色的定位方向。

提高电视编辑的受众意识。当前,受众观看需求是电视编辑工作的最大影响要素,顾客是推动电视节目发展的原始动力。新媒体的环境下,观众的个人需求以及情感的满足得到很大的满足,这是传统电视难以竞争的劣势。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传媒平台的新发展都将改变传统媒体对信息传递的绝对优势地位,电视编辑向新媒体靠拢时树立“受众意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电视编辑需要从受众的需求角度出发,掌握需求的集中点,只有把握观众的看点与需求才能够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四、结语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新媒体对电视节目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观众观看电视的方式。观众收看电视不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但是不论是电视编辑角色定位的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还是观众需求的变化,这些都无一例外的推动电视编辑改变原始定位,建立新定位。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编辑的新定位是有固定目标的,例如满足目标受众的观看需求,加强电视媒介与观众之间的交流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小丹.电视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转变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18):204-241.

全媒体时代广播记者的新定位 篇7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广播记者,创新措施

0 引言

广播具有快捷性、移动性以及伴随性的特征, 是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传统媒体, 也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广播与网络媒体对新闻的一致目标是及时性,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 进而促进媒体行业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由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生态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这对于广播行业来说是非常大的冲击。传统广播媒体要加快与新媒体融合, 就必须实现专业化与开放性相融合的内容生产, 探索出适应全媒体要求的创新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播媒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 注重传播内容的创新和优化

在全媒体信息时代, 要提高广播对广播收听者的吸引力, 要求广播记者必须提高组织信息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时间、环境编写出更新颖和更具吸引力的广播稿, 而广播记者组织信息能力的提高要从观察事物、衡量事物、收集信息以及包装信息等方面出发, 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优化和创新广播传播内容, 在融入新媒体的过程中, 充分展现传统广播媒体的优势, 即内容生产力, 传统媒体转型成败也取决于内容的重新设计是否符合大众需求, 是否能够对受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因此, 新时期传统广播媒体转型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传播内容的构想和创新上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媒体来说, 调整广播媒体传播内容主要包括不同载体, 即网站、手机以及电视等为一体化的组合信息终端, 对这些方面终端进行一体化的内容设计和生产, 改变传统的传播形式, 消除广播媒体单纯进行内容设计和生产的单一性。在新时期进行传统广播媒体内容创新, 应该利用这些全新的共享平台进行内容的创新,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有效手段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和编辑, 负责加工的编辑根据听众需求进行定制编写, 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媒介产品, 在新媒体平台背景下, 实现广播长远发展, 必须利用新媒体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产品优势互补。

2 加强广播网络平台建设

相对平面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 作为音频媒介的广播与传统媒体有着互补优势, 全媒体时代的出现使得广播的伴随性更强, 与受众的互动也更加方便, 受众群体更加年轻化。目前, 国内不少电台都已经开通了网站, 但由于观念落后、资金投入力度小, 从而导致网站制作内容水平低, 网站更新速度低, 传统广播网站难以满足听众的基本需求, 所以, 新形势下要创新传统广播媒体必须超越传统网站的模式, 打造出更具个性化和特色的网络广播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对在线收听、点播收听内容进行实时优化和创新。除此之外, 广播传播内容必须加入视觉元素, 适当引入视频广播, 改变以往的支持模式, 增强广播节目的互动性, 实现一对一的交流互动模式, 如视频点播服务, 与网站工作人员、网站广播主持人以及受众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式沟通, 听众可以利用语音聊天软件直接参与广播节目的直播, 以这种方式增加听众对传播媒体的兴趣, 进而弥补传统广播单一的线性播放和收听服务模式, 打造集音频、视频以及网络互动等全媒体联动的节目平台。另一方面, 全媒体广播媒体应该向移动互联网终端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各类型手机APP不断涌现, 而手机APP客户端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有效节目、品牌节目集中到一起, 甚至实现一对一的传播模式, 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听众的针对性, 进而提高节目的收听率。调查发现, 到目前为止, 具有新闻、资讯属性的APP应用超过1300个, 其中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新闻资讯类APP占47%, 充分说明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向移动终端方向发展。这类APP软件的出现, 对扩大广播品牌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发展过程中, 必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广播媒体的传播形式。

3 广播记者发展为主持人

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创新必须将互动与内容创新结合起来, 广播媒体要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必须深度利用和挖掘自身的优势, 即互动性优势。所以, 要求广播记者编辑通过多种载体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组织具有吸引力的组织话题。吸引更多听众参与到广播活动中, 使听众不仅能够在网络平台与记者编辑进行互动讨论, 也可以直接接入直播间, 在第一时间观察到他们的关注, 与听众进行有效沟通互动, 听众直接发声, 可以推动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的传播方式, 从而实现传统广播媒体的创新和优化。新广播媒体的优化和发展对广播记者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做好传统把关人的工作, 对传统内容和传播形式进行严格把关, 并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角色, 组织与时势观点相类似的新闻对话, 增强新广播媒体对听众的吸引力, 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 并将公众的意见纳入到新闻传播内容的范围内, 将公众的关注点与广播传播内容进行有效结合, 可以使观众对广播媒体产生浓烈的兴趣, 进而实现广播媒体传播的重要意义。随着广播媒体不断发展, 广播媒体发展实践探究不断深入, 传统广播媒体传播过程中, 记者编辑的主要扮演声音收集者这样的角色, 再将捕捉到的声音通过剪辑播放给听众, 这样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容易造成发味感, 难以提高听众的兴趣。因此,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要促进广播媒体有序发展, 对广播记者进行新定位, 现代广播记者已经拿起相机甚至摄像机录取有趣的视频, 作为弱势群体的广播记者赶上了数字时代, 也是改变广播记者定位最有条件、优势的情况, 也可以促进新媒体与新新媒体的结合。但是, 这种时代背景也增加了广播人的挑战, 赋予了广播人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感, 广播人要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发展, 必须突破传统媒体的思维和能力的局限, 适应融合新媒体岗位的互动要求, 使传播记者锻炼成为集写、采、录以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充分发挥广播记者在新广播媒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 传统广播媒体向现代广播媒体过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广播媒体加快优化和创新, 对广播记者进行全新的定位, 丰富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提高听众收听广播的兴趣, 吸引更多听众收听广播, 提高广播的收听率, 提高广播媒体的经济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为广播媒体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 促进广播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环境下, 实现广播媒体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充分展现广播媒体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向菊.全媒体时代出镜记者培养专业归属探析[J].价值工程, 2014 (12) :260-261.

[2]杨大勇.全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创新策略[J].中国记者, 2013 (12) :114-115.

[3]华晓青.全媒体时代广播记者的新定位[J].中国广播, 2012 (8) :71-72.

[4]周凤革.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6 (11) :76-77.

[5]戴元初.全媒体时代企业的媒体战略思维[J].青年记者, 2011 (4) :66-67.

媒体定位 篇8

一、全媒体时代给编辑人员发展带来的影响

所谓的全媒体, 包含了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户外视频和手机等多种媒体形态。所以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编辑类型已经不能按照媒体形态的不同而划分, 并且编辑之间需要进行网状立体的合作和分工。为了保证报道的及时性, 编辑需要将各种媒体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而为了体现报道的独特性, 编辑则需要进行报道深度和广度的提高。与此同时,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所以媒体想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就要进行信息的影响力的提高, 而这也成为编辑人员需要发展的方向[1]。此外, 面对大量的虚假信息, 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也要得到提高, 以便进行信息真实性的有效辨别。

二、全媒体时代编辑人员的定位

(一) 组稿者的定位

在全媒体时代, 编辑人员需要面对传播内容多样化的挑战, 所以需要更好地进行传播内容的编辑。因此, 编辑人员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稿件的组织者, 以便做好基本的编辑工作。一方面, 编辑人员需要从海量信息中迅速进行具有传播价值内容的选择, 以便确保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编辑人员需要针对选择的内容进行采写和编辑, 并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而较好完成内容的归纳和整理, 并设计新颖的标题, 则可以使内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 编辑人员还要做好稿件的整合工作, 以展现新闻内容的价值。因此, 编辑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整合传播能力, 以便使内容的传播效果得到增强。

(二) 记录者的定位

在进行历史事件的报道时, 受众除了想要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 很多时候也想要了解有关的资料记录。所以, 编辑人员应该认识到自己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并遵循对历史负责的原则进行相关资料的编辑整理, 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 编辑人员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也应该将自己的知识转移到传播内容信息中, 以展现传播内容的价值。而一般的情况下, 知识面越广的编辑人员传播的信息价值也越高, 可以对不同层次的读者产生影响[2]。因此, 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编辑人员应该进行各个领域知识的掌握, 并且不断学习, 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 继而使传播内容的质量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 评论者的定位

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形式, 受众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判断, 并辨别接收信息的真实性。所以, 编辑人员需要认识到传播内容在解答受众疑惑方面的作用, 并了解到传播内容会对公众思想产生的影响。而编辑人员在进行传播内容编辑的过程中, 还需要成为时事的评论者, 以帮助受众更加全面地看待时事问题。为了扮演这一角色, 编辑人员需要全方位地进行事实信息的搜集和分析, 并且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和分析评论能力, 以便对公众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展开评论。而通过为公众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则可以使传播内容的传播效果得到加强, 继而使受众不断增加的信息阅读需求得到满足。

(四) 把关者的定位

在进行传播内容采编的过程中, 编辑人员需要成为内容的把关者, 以便进行正确舆论导向的建立。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编辑人员则需要提高自身信息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 以便从小的问题入手, 挖掘大的问题。在进行内容的审查时, 编辑人员还要对内容情节与实施的符合程度进行判断, 以便使虚假信息得到剔除[3]。在进行多媒体和文字内容的把关时, 编辑人员则要认真进行每一个细节的分析和揣测, 以便提升自身的信息辨识力, 继而使信息的质量得到保证。通过做好受众舆论的把关者的工作, 编辑人员则可以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全媒体时代编辑人员的作用探讨

(一) 信息主动加工宣传作用

在多元信息时代, 编辑人员应该发挥主动进行信息加工宣传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编辑人员每天都会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从而使很多编辑人员认为编辑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但实际上, 编辑的价值需要通过信息的加工实现, 而并非是成为一个“画板将”。所以, 编辑人员需要从“来什么编什么”的思想误区走出来, 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加工宣传的作用。而通过进行信息编辑和决策, 编辑人员才能够形成一定的编辑思想, 并了解自身需要弘扬的思想观念, 继而成为一名信息的加工者和宣传者。

(二) 发挥自身创新作用

即使到了全媒体时代, 编辑人员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力。因为从根本上来讲, 编辑人员的创新水平直接关系着新闻信息的选题质量。一方面, 在全媒体时代, 人人都将成为内容的传播者和生产者, 可以利用手机和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的获取。而受到个人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 其传播的内容将变得明朗化和个性化。所以, 人们将对其关注内容进行选择, 继而导致受众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而编辑人员则需要做好创意性的选题和策划, 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 继而使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在全媒体时代, 受众更加注重阅读的质量。所以, 编辑人员需要善于创新才能做好文章内容的加工。因此, 编辑人员需要加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便根据读者阅读习惯提出好的创意, 继而发挥自身的文字创新作用。

(三) 高质量文化传播作用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是反映人民群众关注话题和权益的载体, 是公众获取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编辑作为现代出版事业中心环节的承担者, 必然对媒体传播水平和质量起到极其重要作用。因此, 作为编辑人员应该致力于在全媒体时代进行高质量文化的传播, 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编辑人员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提高服务意识, 了解和熟悉相关的理论技术知识, 坚持进行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发掘和编辑, 开拓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传播渠道, 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 并且为人们提供搜索库推送和社区互动等多种服务, 以便给人们带来新的感受和体验。在当前的网络传媒和影视传媒节目的编排方面, 不能片面追求浏览量、收视率和发行量, 更要肩负起把关、提升的作用, 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通过传播高质量文化内容引领正确文化的方向。

(四) 维持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在全媒体时代, 每一个编辑人员都应该保持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以便对社会和人民群众负责。在坚持期刊、报纸和网站的创办思想的同时, 编辑人员更要进行舆论导向的正确把握, 以便进行新闻宣传主阵地的巩固, 并进行正能量的传播。在进行新闻策划的过程中, 编辑人员虽然需要以获取新闻传播效果和效益为新闻策划目的, 但是也需要进行新闻报道方向的正确把握, 以便使群众客观认识问题。为此, 编辑人员需要抓住网络舆论的监督工作, 做好网络视频的内容管理和行业管理, 以便进行违法行为的抵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编辑不得不通过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以适应受众的变化, 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 编辑人员也需要开始进行自身作用的探究, 并承担起强化高质量文化传播和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 以便完成提高民族素养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蔚.试论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 2014 (1) :95-96.

[2]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 :278-281.

媒介融合时代更应注重媒体的定位 篇9

如今,传媒行业的形势是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与困惑也是前所未有的多。

从最初的论坛发帖、博客,到最近的开心网、微博,兴起了一股“自媒体”的浪潮。新的技术创新使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媒体”,这是符合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即时、分享等特性的。

然而,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人人都成为了“媒体”,那么媒体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到底什么是媒体?谁才是媒体呢?内容与信息的爆炸,使人们分不清媒体间的区别,分不清消息的真实与否。就像耳边充斥着各种声音,反而听不到真正重要的声音了。

互联网发展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在于信息的泛滥。重复的、虚假的、无用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而媒体,作为公众赋予的话语权的象征,自然承担着更多社会责任与使命。此“媒体”非彼媒体,“自媒体”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媒体,但却会在传媒的变革与大融合时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进步往往带来的是行业的进一步细分,而媒介的融合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成为媒体,更不意味着媒体要什么都做。反而意味着媒体的进一步细分,行业的进一步细化。媒体在业务融合的趋势过程中,其定位则进一步细化。融合不等于同质化,而是在于打破原有的报纸、广电、网络的限制,在于重新定位后的差异化业务拓展。

而伴随着微博等具有“自媒体”特性的,具有传媒属性的新技术应用的发展,更多的消息与信息将进一步挑战人们的判断力和媒体的公信力。

在如此变革的融合时代,我们更有必要对于媒体做一个新的定位,更要区分什么是媒体的消息来源。如果说某人的微博或博客都成了媒体的消息来源,那么,如何辨别消息的真伪?媒体在转载这样的消息时,是否对消息做了足够的确认?难道仅仅凭着一个人的话就堂而皇之的登上大众媒体的报道?

如今的网络媒体对此虽有考虑,但网络还是免不得经常爆出一些假消息来混淆视听,追根溯源,往往是来源于某人博客或某家论坛或某人微博。

势必,我们应该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来源与分类。有人说,博客是个人的电子日记。那么,在我看来,无论是网络论坛还是博客微博,都应看作是普通的电子纸张。

“小道消息”登上了公众媒体,我们不能够因为其来源于网络,就认为其就成了网络媒体转载的来源。这就好像,我们不能够简单翻出一张写满字的纸,不做什么确认就把它登到了报纸上。从个人空间转载到公众平台,媒体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把握住媒体的消息来源,是在融合时代的大背景下,媒体们都需要首要关注的问题。

网络不等于媒体,网络上的信息不等于媒体报道的消息。网络媒体需要有大量的内容来支撑,而网络媒体在转载过程中,如何辨认什么是真消息,什么是假信息,尤其是对于具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所办的网络媒体而言,现在看来是比较有难度的事情。

搜狐某位副总编曾说过,网络给了媒体“犯错”并及时“改正”的机会。这句话正是印证了网络媒体们已经注意到了网络媒体在大量转载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然而,发现问题再解决,往往是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后才会发生的,这始终是被动的。

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篇10

美国社会学家西布塔尼曾经说过, 流言是新闻的替代品。要制止住流言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作用, 就必须保障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特别是大众传媒渠道的通畅, 一旦正式渠道信息“缺位”, 就为谣言的滋生和广泛传播创造条件, 继而影响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已经非常脆弱的社会系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 “观点、意见” (包括流言) 被各方意见领袖 (包括流言的制造者) 生产出来。媒体拥有强大的传播平台, 因而成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强势的意见领袖。媒体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间, 生产出合适的意见, 赢得公众的选择, 占据舆论市场, 从而实现引导舆论的目标。在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 媒体甚至没有回避责任、不积极作为的权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信息在时空上跨越得更大。微博、微信、手机短信、BBS、网络社区极为活跃, 流言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若媒体没有在关键期作出迅速反应, 任流言散布, 将会在一段时期内造成恶劣的后果。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又是维系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公众对新闻媒介的期待是:新闻媒介是正义的化身, 是公众利益的守望者和代言人。而在突发公共事件中, 除了获取信息, 公众接触媒介还为了获得对于情势的阐释和理解;当突发性事件爆发时, 人们会比平日更疯狂地追随媒体, 依赖媒体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 他们周围的人们在做什么。在人们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束手无策、迷茫困惑时, 媒体对于事件的阐释会成为吸引读者的卖点, 也成为引导读者的有力工具。所以,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 恰当的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策略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帮助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根据“角色”的定义, 由以上人们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对媒介的种种期待可知,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 媒体应该充当信息实时监测发布者、政府民众沟通桥梁、克服突发公共事件动员者和政府形象的代言人等角色。

一、信息实时监测发布者

作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 大众传媒在突发公共事件急剧的变化中, 向社会成员提供准确和最新的信息。一方面, 通过提供信息, 便于社会成员全面了解和洞察社会状况;另一方面, 传媒依据某些专家、学者对某种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发生程度的合理推测, 向社会上全体成员发出警告, 以提醒人们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传媒是守望社会环境的“雷达”。1

信息的公开透明不等于放任自流。面对突发灾难性事件, 媒体应该客观、如实地把事实真相报道给群众, 但要想“消除受众因不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动所引发的心理恐慌, 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仅靠及时公布准确信息是不够的, 传媒的责任在于进行理性分析, 提供给大众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进行独立判断的思维。媒体应该提供一个真实、全面、客观的现实世界, 切实履行其环境监测和社会整合的作用, 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以便让他们在各自有限的空间里及时掌握外界动态, 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反应和行为。谣言止于公开, 谣言更止于理性。

二、政府民众沟通桥梁

在我国, 新闻媒介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 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任务, 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刻其作用尤为突出。新闻传媒要把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威胁和影响以及人们的反应及时报告给上级, 同时把上级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指示传达给公众, 形成统一指挥、上下一致、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主流媒体要积极发挥“意见交流桥梁”的沟通作用, 实现政府、媒体、公众三者良性互动。一方面, 它及时向公众提供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中的对策, 解释政府行为, 凸显政府作用, 增进公众认可政府的信心。另一方面, 新闻媒体也通过与政府的互动, 向政府传递公众社会目前的心理状态, 增进政府对民意的敏感度, 为政府导航, 推动政府的公共行政运作。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有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妥善解决。

三、克服突发公共事件动员者

媒介系统依赖论认为, 个人、群体和大型组织为了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 必须依赖媒介所掌握的信息资源。2突发公共事件扩散的时期, 也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破坏力表现得最突出的时候, 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往往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需要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克服突发公共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 强有力的政府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媒体的宣传报道是把政府的各种决策变成所有人的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鼓励作用

战胜超常的困难需要超凡的勇气、决心和智慧。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 徘徊于生死之间的人是受害者和救援者。他们在第一线直接面对死神的挑战, 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如果他们死里逃生, 他们还需要勇气走出灾难的阴影。

2. 聚合作用

媒体传播的高速度、大覆盖加上突发公共事件的集合效应使大众传媒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凝聚人心和人力并使之朝着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方向努力。媒体的凝聚作用就是要达到一呼众应的效果。在汶川大地震期间, 人们耳熟能详这样一些词汇:“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党中央领导的谈话、各种音乐电视、各种新闻专题访谈等宣传活动, 使全国人民高度一致地参与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

3. 警示作用

在突发公共事件得到阶段性控制之时, 常常会出现麻痹、松懈和大意, 这往往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反弹的可乘之机, 因此需要警示。在抗击“非典”取得明显成果的时候, 专家和官员通过媒体指出市民当中出现的松懈大意心理, 并提醒市民不要放松警惕。这些举措无疑对巩固抗击“非典”的成果有积极的警示。

4. 缓释作用

主要是指消解紧张和恐惧心理。“非典”期间, 常听到“比疾病更可怕的是恐惧”这类的话。恐惧常产生于“没底”, 盲目性较大。为了帮助公众消除这种比疾病更可怕的负面心理, 媒体直播政府新闻发布会, 请医学专家分析疾病防治, 请心理专家进行社会心理调试, 请“非典”痊愈者与大家分享战胜疾病的经验, 还有一大批国家领导人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看望医务人员以及“非典”患者, 公众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逐渐消除。

四、政府形象的代言人

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 政府形象传播是一种长期储存, 是一种无形的、远期的投资。政府形象构建、传播的真谛是:确立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通过塑造、改善、修正、强化、提升政府形象来加强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 即形象传播以社会公众认可为前提, 以“推销”自己的观念、服务、影响为旨归。3

在信息社会中, 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具有“把关人”“议程设置”等作用, 在信息沟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 凭借大众传播公开性、显著性、权威性和直达性特点, “通过大量收集、整理和集中发送信息, 大众传媒可以将政府的有关信息及时广泛地输送给社会各界公众, 并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 引导公众形成对政府的正面评价或印象”。4这样, 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权威性地位才不会发生动摇。

注释

11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0:67.

22 梅尔文·德弗勒.等.大众传播学诸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0:67.

33 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0) :382.

媒体定位 篇11

陶英华

(苏武乡新河中学,甘肃 民勤733399)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迅速迅速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给人们带来较多的方便。在网络环境下,素质教育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物理;角色定位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科技和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新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和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学校教育的要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也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情绪。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物理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发展。初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做教学课件,课件内插入短小视频,帮助学生理念抽象物理概念的同时,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授学生焦耳定律时,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物理的问题情境,如灯泡接入到电路中,灯泡和电流都会发热,灯泡会热的发亮,但在生活中我们却丝毫感觉不到电线发热,你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5页)

还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由于使用大功率电线起火的事故让学生解释发生这样的不良现象原因。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将具体形象的生活背景展现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抽象和形象的关系,在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直观影像

初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图像信息,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使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知识和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课程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揭示给学生。多媒体影像实验中利用三个相同的杯子,装上相同重量的清水、盐水和浓度较大的盐水,将木块放在盐水当中,让学生观察木块浮在水面上。将石头放入到盐水中,石头深入到水底。将鸡蛋放入到盐水中,鸡蛋也浮于水面上,将鸡蛋放到清水中,鸡蛋沉于水底。再将鸡蛋放到浓度较高的盐水中,鸡蛋浮于水面上。然后根据实验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给学生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物体放到不同的液体和相同的液体中产生的现象不一样?为什们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产生的现象不一样?这样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听课的效率也会大大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注意“主与辅”、“实时与适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确实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学习主体,多媒体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中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另外,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电、光、声等信息刺激,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教学实际需要,盲目应用多媒体技术,导致课堂信息过多、过滥,可能会导致无效信息泛滥,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这样不仅起不到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还可能会影响学生更好的学习。所以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主与辅”、“实时与适度”,科学、合理应用计算机,真正使计算机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也呈现海量增长。现代课堂教学信息含量越来越丰富,教师利用多种信息对教学形成重要支撑,对于情景教学更是如此。对此,我们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这种特点,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图片、文字、视频、动画搭建教学情景。

多媒体有联网功能,将数学课堂教学与整个世界联系到一起,这对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非常必要,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能根据学习的需要检索到相关的知识点,甚至在线向他人求助,极大地扩展了课堂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开展课堂活动之前,我们应以实际行动改变传统课堂以老师为中心的现状,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独立性,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自带的手机、平板电脑检索与课堂活动相关的信息。比如,在开展拆卸变压器、电动机等活动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检索相关的拆卸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并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其原理进行探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让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

媒体定位 篇12

1 自媒体时代的含义

自媒体时代指的是以个人传播为主, 利用种种现代化的手段, 向不特定人群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媒介时代。现如今, 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十分普及, 这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尤其是随着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和迅速普及, 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的博客用户目前已超过一亿, 微博用户更是已超过五亿, 网民们通过这些新的媒体形式而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使民间舆论迅速地集中和传播。而在近年来, 3G网络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展了起来, 人们从此不但可以用电脑上网, 还可以随时随地都用手机来进行上网, 这更加促进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既具有个性化、平民化、成本低、运作简单、传播迅速及双向互动等优点, 同时也具有可信度低和管制不规范等缺点。自媒体的发展促使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在自媒体时代下, 人人都有麦克风、都是记者和新闻传播者, 这大大提高了新闻的自由度, 使得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 电台编辑的角色

由于电台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电台编辑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工作能力及丰富的学识阅历, 同时, 作为一名电台编辑, 还必须要能够承受得住来自各方意见和沉重工作任务的压力与负担, 随时保持一颗良好的工作心态, 清醒地面对各项工作。电台编辑工作的涉猎范围非常广泛, 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和各个学科领域, 所以, 电台编辑不但要熟练掌握本身编辑工作的知识与技能, 还要能够站在宏观的视角上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来应对众多信息。在整个社会中, 电台编辑不但要扮演好信息传播者和信息评论者等多重角色, 还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转变而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 从而适应电台的发展。现如今, 不同电台之间的收视率和收听率比拼正日趋激烈, 而决定收视率与收听率的最关键要素就是节目的质量, 只有高质量的节目才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而粗制滥造的节目必然会被逐渐淘汰, 所以提高电台节目质量是重中之重, 而决定电台节目质量的关键则是电台编辑。因此, 当前的电台编辑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认清自己的角色, 找好自己的定位, 对人们的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这样才能够打造出更加精彩的电台节目。

3 自媒体时代电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其转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电台编辑的角色定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并且这种挑战是不可逃避的, 必须要勇敢面对, 否则将注定会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为他人所替代。自媒体时代下的编辑角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担任者不再仅仅是高素质精英人物、专业编辑人士、宣传教化者及与大众距离遥远的特权人物, 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编辑, 无论男女老少、年纪大小、职业如何。可以说, 自媒体时代为普通公众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发表个人言论和看法的平台, 也给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这导致了电台编辑职业越来越趋于边缘化。为了应对这种形势的变化, 电台编辑必须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 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与时俱进地开展电台编辑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够拉近电台编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而避免让公众觉得电台节目“不接地气儿”。

当今网络上的众多新兴媒体编辑, 如博主、版主、吧主、网站编辑等等, 都与电台编辑是平等的社会成员, 电台编辑必须要意识到这点, 不要让自己和这些编辑之间拉开难以逾越的鸿沟, 否则将会引来公众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自媒体时代极大地颠覆了中国民众传统的官本位权利意识, 让更多原本只能够担任“信息接收者”角色的普通群众成为了“信息编辑者”和“信息传播者”, 但是, 由于自媒体的随意性较大, 且管制尚不够规范, 所以导致其可信度较低, 网络上的很多新闻消息或八卦都并非真实和准确的, 例如郭美美的微博介绍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这其实是一个虚假信息, 然而在一传十、十传百之下, 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并因此而对中国红十字会产生质疑。谣言的可怕性是众所周知的, 自媒体时代给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 所以使网络上滋生了太多的不实传言, 有些甚至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而作为电台编辑, 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真假分辨能力, 不要受网络谣言的影响而将不实信息放在电台节目上, 因为相较于网络信息而言, 人们往往更加信任电台节目, 如果是在网络上看到一条消息, 有些人往往还不太当真, 但在电台节目上听到却会相信是真实的, 这是网络媒体与电台媒体的不同之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 当前的电台编辑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所以电台编辑必须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 及时进行角色转变。

摘要: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资讯同步化的进程, 现如今, 人们的自我编著意识和自我编著能力越来越强, 这促使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受自媒体时代影响的行业有很多, 电台编辑工作亦是其中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 电台编辑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思维, 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尽量适应自媒体时代下人们文化口味的变化、满足人们对电台节目的新需求, 从而发挥出自己在工作中最大的价值。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电台编辑,角色定位,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郝丽杰.新时期电视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其转变分析[J].视听, 2015 (01) :44.

上一篇:短信技术下一篇:一级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