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位(共11篇)
基本定位 篇1
1 物联网概念的演变
流传20世纪初, 一个美国士兵随手扬起一把沙子说, 这些沙粒都会有IP地址。沙粒是一种有形的“物”, 这种“想法”其实就是“物联网”概念的雏形 (也有人说1995年,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已经提及物互联) , 其目的就是让沙粒这个“物”与网络相链接, 即应用Ipv6技术将沙粒连入互联网当中。
随后, 国内有人提出这些沙子仅有IP地址接入互联网还不行, 还要使相互之间能够“通信”, 于是物与物相连的物联网“基本思想”就诞生了。这种“基本思想”较比前者的“想法”有了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即让连接入网的沙粒能够彼此“通信”, 这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1998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Auto-ID中心)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感应技术的原理, 创造性地提出了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 并且首次提出在产品物流和商品零售“物”的领域应用[1], 因为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器网络技术地良好结合, 物才可以被识别, 才可以被信息化, 实现人与物的“对话”和物与物的“通信”。··
进入21世纪, 人们对物联网形成了一种“共识”: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也正是在这种“概念”的影响下, 很多国家都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物联网技术, 拓展物联网应用领域, 搭建这个拥有“万亿级”利益的产业平台。
2 物联网概念的模糊认识
物联网:一般情况下, 任何一项物联网技术或技术组合均可以构成一个技术方案, 解决人们对物的某一方面管理的需求, 这种技术应用没有通过网络实现对物的管理就不能称其为物联网, 只是这些技术非网络化的一种实际应用, 因为物联网的基本特征是物与物、人与物通过网络相连接, 本质是实现对“物”的网络化、自动化管理。
智能化:通过嵌入技术可以将具有某种“智慧”的芯片置入物的体内, 通过识别、传感等技术手段和网络的媒介作用进行信息交换, 达到彼此“通信”和“人对物的管理”的目的, 但是, 这种依靠被置入芯片的“模式化智慧”对物的管理还不能称为“智能化”管理。所谓智能是“智慧+能力”, 智慧表现为对周围环境条件做出的一种思维和判断, 能力则表现为根据这种思维和判断做出的自主反应行为。物联网是人类智能的“模式化”应用, 通过网络实现人对“物”某种需要的“模式化”、“自动化”管理。
万物互联:建立物联网的目的有三, 一是实现人对物的管理, 二是物对物的自主管理, 三是通过物的信息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而人对物的管理是有一定的时间性、地域性或行业局限性的, 万物互联显然超出了对物的管理的时间性、地域性和行业局限性, 同时, 考虑到安全与隐私问题, 万物互联是没有必要的, 也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3 物联网概念的基本定位
(1) 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对物或物对物的信息交互, 二是人对物或物对物的“自动化”管理。这种定位的关键是对物的“自动化”管理而非“智能化”管理, 所谓的“智能化”也不过是更高级的“自动化”。受制于现代技术的制约, 人们还不能将更加丰富多彩的“智慧”以程序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形式赋予物, 进而使物具有“智慧行为化”的能力。
(2) 网络定位。无论是现实还是长远发展, 物联网决不能依赖并局限于互联网, 一是将物接入互联网时, 同样涉及到服务接口、协议和标准等技术问题, 二是物联网与互联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是对物的管理有时间性、地域性和行业局限性, 四是个域网 (PAN) 、自组网和无线局域网是今后一定时期内发展的主要方向。
4 结语
本文对物联网概念做出这种理解和定位, 主要是基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Auto-ID中心) 提出的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物联网跟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 都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是不可逾越的, 否则, 就意味着脱离实际甚至违背科学发展规律, 会阻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程, 也必然会造成人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流失与浪费, 就很可能会最终丧失主动权和话语权。技术产品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因为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地提升, 相应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只有从基础做起, 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导向作用, 才能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Auto ID Labs homepage.http://www.autoidlabs.org/.
[2]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10-03-15) 2010-05-12].http://www.gov.cn/2010lh/content_1555767.htm.
基本定位 篇2
摘要: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面最主要的立法,新《环境保护法》认真贯彻“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将其定位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性、基本性法律,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的基础性指导作用。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在立法上明文规定了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显著而巨大的历史意义。就法理解释、立法技术而言,新《环境保护法》的定位及其规定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在未来的中国仍有进一步阐释和发展的必要。关键词:环境保护法;环境基本法;环境法基本原则。
2011年,修改《环境保护法》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其后,《环境保护法》历经四次审议,并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直到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即新《环境保护法》。纵观新《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内容,有两点颇为引人注目:一是将新《环境保护法》定义为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二是新增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专条,这也是我国近30年来环境立法史上首次以明文规定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环境保护法而言,此两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若要准确解读上述两点涵义,还需要结合相应的法条和立法过程进行分析,笔者拟尝试之。
一、新《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定位
关于《环境保护法》的定位,我国的相关环境法学者一直存有争议。如吕忠梅教授认为应将《环境保护法》定位为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张梓太教授认为《环境保护法》应当是综合法,还有人认为《环境保护法》是综合性的基本法。其实,早在我国环境法立法开始阶段,就曾有过关于《环境保护法》基本定位的描述。与旧法相比,新法在立法目的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新法中对立法目的的表述契合了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生态文明理念。而这一立法目的的承载体只能是一部基本法。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对于协调环境保护的各个具体领域的法律制度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对后续的环境保护中的执法和司法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新《环境保护法》定位为环境基本法,是《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的当然要求。
新《环境保护法》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生态文明理念,是对我国近15年来环境保护单项立法的概括和总结。作为一部环境基本法,从法理上来说,《环境保护法》应当在立法目的条款上保持其统摄地位,必须客观审视并吸收其他环境保护单项立法所确定的普遍性的法律目的。而新《环境保护法》所增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恰恰是对环境法部门下位法己经确立的“促进可持续发展”法律目的的吸收、总结。作为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立法目的,正是对众多环境法法律部门单项立法的总结和归纳,是《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基本法在环境部门法法律体系中统摄地位的应然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发展的体现。
二、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
关于“保护优先”的具体含义,无论是世界各国的环境立法,还是相关学者的著述,均未直接论及。认为保护优先“仍主要是从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或其某个特定的领域)发展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的使用,并未形成特定、独立、内涵外延确定的法律或法学术语。”基于环境法基本原则的解读必须结合环境立法目的和环境发展基本国策的观点,(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定义为一种综合防治的原则,即对环境污染整体系统的防治,同时,这一原则也统摄我国环境法上的相应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三)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是一项国际上普遍遵循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关于其具体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如有学者认为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并有权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比决策的盲目性,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也有学者将公众参与原则定义为一项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实践中,我国公众参与保护环境己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具体制度。1989年《环境保护法》专门规定了一切单位和个人有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较为细致地规定了在环保领域中公众参与环境影响和环境评价的制度。相关的行政法规也对政府机构环境信息的公开做了强制规定。综上所述,无论是就环保法的理论而言,还是就国内的具体实践而言,将公众参与上升为一项具体的法律原则都是巨大的进步,新《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使这一原则从理论走向了立法实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其对于充分动员广大民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必将发挥重大作用。(四)损害担责原则
就学理层而而言,新《环境保护法》第5条规定的“损害担责”应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另类表述。对于污染者付费原则,一般认为其源于广大公众对于政府对环境保护投资的质疑,质疑者认为,国家投巨资进行环境保护实际上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为个别人造成的环境污染买单。有鉴于此,应当由排污者负担控制污染和消除污染的费用。此外,还有一种扩展的污染者付费原则,除了要求污染者承担上述费用外,还应当对遭受环境污染的居民提供补偿。污染者付费原则也被国内一些环境法学者称之为“环境责任原则”。新《环境保护法》中的“损害担责”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而:一是“损害”,二是“担责”。针对“损害”而言,笔者认为,此种损害既包括一般意义上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行为,也包括过度开发环境而导致的环境无法自愈甚至退化的行为。日本环境法将该原则广泛用于污染防治、环境复原和被害者救济等方面。“只要从环境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获得实际利益者,都应当就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的减少付出应有的补偿费用,而不局限于开发者和污染者。”针对“担责”而言,主要是指承担责任,同时,这种责任不仅仅包括环境修复、生态修复所承担的费用责任,还包括赔偿因环境污染而受到损害的普通公众的责任。
三、结语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新增了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文明的立法目的,将环境法基本原则用专条予以规定,给予了《环境保护法》以“基础性、综合性”的定位,在这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明文规定了环境法基本原则,对于广大学者、环境保护工作者和公众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基本定位 篇3
关键词:海洋经济;学科体系;创新
本文得到海南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项目(HDZHSL201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066、71563008、41361029)、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7260)、海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Hnky2015-11)资助。
F124
一、海洋经济学科基本定位
海洋经济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既属于海洋基础理论经济学范畴,也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它是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上应用于海洋经济活动实践,同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理论抽象,揭示客观规律,并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服务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根据海洋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以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现代海洋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海洋经济学科的微观研究。海洋经济微观层面,旨在揭示某区域某海洋产业背景下具有一般性的微观主体经济行为及其交互特征。因此,海洋经济学微观层面主要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海洋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包括:微观海洋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海洋产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海洋资源的产权分析与制度设计;海洋资源的有效配置等。
2.海洋经济学科的中观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总是表现为产业形式和空间状态,因此,海洋经济发展状态必须要从海洋产业及其空间布局来描述。海洋经济中观层面作为联系海洋宏观、微观经济的中间形态,从产业角度看主要研究不同海洋产业的总量特征、各产业细类之间的关联和产业经济管理及政策基本模式;从区域角度看主要研究反映一国涉海区域的总量特征、各区域单元之关联和涉海区域经济管理与政策基本模式。
3.海洋經济学科的宏观研究。海洋宏观层面旨在从整体角度考察一国海洋经济的聚合特征与政策模式,它侧重从总量(而非结构)角度研讨一国海洋经济总体增长与发展议题,其内在的局部性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机制可在中观层次得到解释,其个体行为机理可由微观部分予以说明。因此,海洋经济学宏观层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是海洋宏观经济的总量分析。海洋宏观经济学的海洋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主要是对海洋经济活动的总量进行分析,探求海洋经济总量供给与总量需求的均衡。尤其是要研究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其次是海洋经济政策与海洋经济管理。海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理论研究提出相应的海洋政策主张,以确保海洋经济稳定增长。其中研究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尤为重要。
4.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入海洋经济学科的理论框架中,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肯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协调一致,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理论;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及补偿问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二、海洋经济学科的基本特性
海洋经济学科具有如下特性:
1.区域性。海洋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是单一部门经济,而是以海洋这一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的一切活动,因此,海洋经济学不单是一门区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
2.综合性或称边缘性和交叉性。海洋经济学科是在多学科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经济学、海洋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管理学、环境学、科学学、技术学、工程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3.社会性。海洋经济学科虽然较多地涉及海洋学、地理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但在主体上仍然属于社会科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4.应用性。海洋经济学科虽然也有理论层面的内容,但其大多数内容本质上是应用性的,是直接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而服务的。
总之,海洋经济学科研究离不开海洋自然科学。海洋经济学科与一般经济学不同,她必须以海洋自然科学为基础。近半个世纪来海洋经济学走得不远,研究问题不深厚不系统,与忽视海洋自然科学而注重纯社会科学有很大关系。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球,而海洋是连接地球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纽带,是地球上最广阔的自然地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诞生和繁衍的地方,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海洋辽阔的空间适合人类发展的空间需要,对人类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如可在海上围造新的陆地,解决建设城镇、机场、工厂和家耕等用地;可在海上进行工程建设,减少陆上用地,建设水下仓库,水下公园和海底隧道以及水上建筑群等。只有从海洋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海洋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三、海洋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
在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一轮海洋竞争最重要的领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科技进步。在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海洋勘探、开发技术融合了现代各方面的高技术、新技术,成为知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谁能最早、最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谁就能获得最大效用。20世纪80年代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海洋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战略。海洋高科技在海洋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产开采、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洋交通运输、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海洋产业群和海洋经济支柱不断发展和扩大的重要力量。
烟波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自然资源,海洋能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约20%的原盐以及足够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在动物中有鱼类2.5万种,是人类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据测算,世界海洋鱼类年生产量估计值为6亿吨(鲜重),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其每年最大持续渔获量估计为2.5亿吨。海洋中的矿物资源十分丰富。据估计,世界各大洋的锰结核矿总储量可达3万亿吨左右。这种锰结核矿含有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可供人类使用2.5亿年。海洋石油资源的含量约750亿-1350亿吨左右,如将天然气计算在内含量会更大。海滨砂矿和海底煤炭等也极其丰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物质基础。
地球上的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海洋是全球的通道,陆地只是汪洋大海中的“岛屿”。海洋为人类相互交往和經济贸易提供最方便有效的天然通道,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最经济便捷的海上交通运输途径。人类利用舟楫漂洋过海进行交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各国人民为了促进彼此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克服无数艰难险阻,通过海洋进行交往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如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后6次渡海,历时11年才取得成功,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佳话。马可·波罗来中国也曾利用过海洋。海洋运输具有承载大、运费低的特点。现在省际之间、国家之间的各类物资转运主要靠海洋。海运业繁荣还带动了港口建设、沿海城市发展和陆路交通、工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财政金融、旅游服务和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洋是实施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基本领域。世界战略格局及地区形势的变化,使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强大的海上政治和军事力量,是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几百年前,海洋就是殖民主义激烈角逐的场所。由于海洋是连续不断的水体,航线众多,回旋余地大,又可通过不受任何国家的公海直接到达各大陆和许多地区,所以历来被视为军事战略的重要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60多年里,地区和局部范围的冲突不断,海洋军事力量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主要由海上向朝鲜运送军事物资和人员。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为争夺阿根廷邻近的马尔维纳斯岛及其海域油气资源而爆发的“马岛之战”,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战争,都充分显示了在现代国际冲突中,海洋军事力量及其战略的突出地位,以及海洋在国家安全及至整个国际政治斗争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海洋文化特别是海洋意识,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关键,也是关于海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海洋文化的确立,对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决定性影响。地中海人较早走向海洋,创造了海洋文明,使地中海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英国是一个岛国,海上力量发展较早,英国人的海洋文化历史也较悠久,英语在全球流行成为英国海洋文化的成功范例。世界文明发展趋势是海洋文化的发展伴随海洋意识的增强,认识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可以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明,包括航海、海战、海洋哲学、海洋文学艺术、海洋宗教和海洋风俗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万灵,徐质斌,张庆霖.海洋经济研究生教育的兴起与发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05:110-113.
[2]程娜.可持续发展视阈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孙智宇.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韩增林,狄乾斌.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海洋经济,2011,02:12-19.
四轮定位基本参数及其影响 篇4
关键词:四轮定位,底盘参数,车辆工程
0 引言
四轮定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车辆年检的主要参数之一,和制动、排放一样,四轮定位的参数直接决定了车辆是否能在路上充分发挥性能保证安全性。因此,长期使用的车辆需每半年进行一次定位,如果遇到事故则在维修后马上需进行定位。
四轮定位的主要参数有外倾角、前束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包容角和摩擦半径。除此之外,影响定位性能的还有推理角、转向前展、车轴偏角和行驶高度。一般来说,最常见的麦弗逊悬挂只有前轮前束是原生可调的,也是影响性能最直观的因素。前轮和后轮的外倾、主销后倾和主销内倾可以通过加装调整臂等方式进行调整,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上述参数。
1 外倾角
车轮外倾角(camber angle)是指车轮中心平面和地面铅垂线形成的夹角。车轮顶部向外倾斜时,车轮中心线在铅垂线外侧,这样的倾角称之为正外倾角(positive camber)。车轮顶部向内倾斜时,车轮中心线在铅垂线内侧,这样的倾角为负外倾角(negative camber)。当车轮中心线与铅垂线重合时,为零外倾角。
正外倾角的主要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汽车自重和载重,会产生不需要的负外倾角,导致车轮与地面呈一定夹角,磨损轮胎,在货运车辆上,这种负外倾角会加剧轴承和衬套的不平衡压力,降低其耐用性能。二是一定的正外倾角可以减小转向所需的操纵力,使转向更为灵活轻便。三是减轻轮毂轴承负荷,防止车轮有脱滑趋势,一定的正外倾角可以使路面的反向作用力产生一个沿车轴线向内的分力,有助于防止车轮长期有向外脱滑的趋势导致外轴承和轴头螺母压力过大。四是正外倾角还可以降低转向节负荷,防止转向节过早变形。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客车和小型载重车辆都采用正外倾角的设计,但注重性能的轿车、跑车仍然会使用负外倾角设计。
负外倾角对于高速车辆可以显著改变其转弯性能,转弯时,负外倾角抵消掉一部分离心力产生的车身倾斜,在转弯时仍能以接近零外倾角的接地状态行驶,极大的提高了转弯速度和稳定性。
除此之外,还有零外倾角的设计,一般用在轻量级的轿车上,可以使车辆在行驶时车轮的接地面受力均匀,磨损均匀,增加轮胎寿命。
2 前束
前束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抵消车轮外倾带来的外滚趋势,防止这种趋势导致的轮胎打滑和磨损。
车轮前束(wheel toe)即同一轴上的两个车轮中心线后端与前端的距离差,一般称之为总前束,亦是左右前束之和。前束可以用毫米、英寸、角度等单位表示,但一般来说,定位仪采用角度的形式进行测量。车轮前束同样分为零前束、正前束、负前束,左右轮相互平行时其轮胎中心线前端距离和后端距离相等,称之为零前束。正前束即左右车轮前段指向内侧呈“八”字排列,负前束即外八字。左右轮互相平行的情况称为零前束。
前束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外倾角带来的副作用,补偿转向杆系和转向轮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位移。前束和外倾角的配合使得车轮在行驶和转向的过程中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最大,延长轮胎寿命。
3 主销后倾
主销后倾角,是指在汽车纵向平面内,上球头或支柱顶端与下球头的连线与汽车前轮中心的垂线形成的夹角。后倾角的描述单位是角度,负后倾角是指主销前倾的情况,正后倾角即主销相对于地面垂线向后倾斜。
主销后倾角的存在会提高车辆直线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并使车轮能自动回正。但与此同时,没有转向助力的车会因为后倾角的存在使专项更为困难,方向盘变重。因此,越豪华的轿车可设置的后倾角越大。一般来说,极少有车辆设置负后倾角,负后倾角会减少方向盘的转向阻力,但高速行驶时会导致车辆发飘,带来安全隐患。
主销后倾角提供的回正力矩与车辆行驶速度呈正比,两侧车轮后倾角不一致时,车辆会出现跑偏情况,汽车方向会被拉到后倾角较小的一侧。现代轿车上,因其设定时速较高,如果主销后倾角过大的话会导致高速行驶转向回正力矩过大,引起振摆,因此,1°~3°的主销后倾角在家用轿车上已经可以满足使用。
4 主销内倾角、包容角和摩擦半径
主销内倾角是指在汽车横向平面内,减震器上支撑轴承和下悬臂球节之间的假象直线即转向轴线与地面铅垂线所形成的角度。包容角是主销内外倾角之和,摩擦半径是车轮中心线与地面的交点到主销内倾角延长线与地面交点间的距离。这三个角度可以用来判断车辆整体定位情况,如这三点连线形成一个三角状的图形,包容角如果始终正确,就可以判断转向节和指轴是正常的,如果包容角不正确,则转向节或指轴可能弯曲。
对汽车四轮定位参数的功能、描述,能找到各个底盘参数的相互关系,找到解决诸如跑偏、抖动等故障的关键节点,为四轮定位和更换配件提供了维修方向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四轮定位仪[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01).
[2]三杰宜智能四轮定位仪的特点及应用[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02).
[3]李矛,马建敏,张乐.四轮定位仪校准技术[J].上海计量测试,2012(03).
[4]牛树锋.四轮定位仪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2(12).
基本定位 篇5
定位与商务礼仪”的学习报告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在发展,员工在竞争,人力结构不断变化,如何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如何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对我们新一代的职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时时给自己充电是非常必要的,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的学习机会,现将这次学习成果汇报如下:这次的学习主要的内容是办公室人员基本能力的建设及商务礼仪等方面。
一、办公室人员岗位定位
新形势下,办公室工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它是现代企业管理运转中心、信息处理中心、会议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是联结各职能部门的纽带,做好办公室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正确处理好办公室各层关系,协调好各种关系的途径 正确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做到服从领导;贴紧服务,自觉忠于职守;善于沟通,实现默契配合;及时谏言,恰当拾遗补缺;维护领导集体团结,努力化解矛盾,做到了解,适应,尊重,支持领导全力以赴为领导办事。
正确处理好办公室工作中的群己关系,份内工作决不推托,并主动协助同事工作; 懂得鼓励他人,用赞扬代替批评;尊重个人隐私,公私分明;乐于向同事提供资讯与经验,分享成功快
乐,不居功自傲,要有容人的雅量。
三、办公室主任的立身规则
要想成为一名办公室主管,必须具备别人不及的优秀品质。学习上要先人一步;作风上要胜人一筹;素养上要强人一分;工作上要快人一拍;管理上要高人一招;做到知识、智力、素质、觉悟等方面的完美结合,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现代的工作节奏,才能使领导和同事都满意。
四、把握公文办理的特征、步骤与要求
办公室人员服务的核心能力是笔杆子。受领导之命,代企业立言,站在领导角度考虑问题,做到行文有据,内容合法、务实、表达准确,鲜明,简练,得体,符合领导意图,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做到多看,多听,对事物具有职业的注意力。
五、商务礼仪
学习了商务礼仪、称呼礼仪、握手规则、名片礼仪、谈话礼仪等,这些都与我们日常工作息息相关,以后的工作中会注意自己的礼仪风范,精神面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培训课上老师采用互动的方式,把学员分为四组,培养我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引用工作中典型的例子把死板的理论讲解的生动鲜活,使我深刻地了解办公室人员必备的政策水平、综合分析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强化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努力做到 “五会”要求,会做人、会做事、会办文、会办会、会学习。加强自己的思想素养、业务
素养、心理素养、角色意识。
这两天的学习使我收获不少,为以后做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可以尽快的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由于时间短,还有很多东西,老师没有深入的讲解,这就需要以后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学习,努力营造和谐人文氛围,倡导团队精神,切实加强“礼仪形象”建设,成为一名出色的办公室人员。
刘 静
基本定位 篇6
关键词 教学应用型 学生工作 定位
建设高水平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般普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其长远的战略构想所制定的近期目标,也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在当前办学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它既符合目前我们国家对人才需求的现实要求,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基于这样的办学目标,作为学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工作,亦应服从于这一目标,服务于这一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一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调整工作重点,明确基本定位。
当前,要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湖南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强化“三个服务”的观点,围绕“四会”的工作要求,扎实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创业,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学风好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一、创新工作目标体系,进一步明晰新形势下的工作定位
目前,要以“创新、创优、创业教育”为指导,以创建“文明高校”为动力,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着重在形成特色和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加强对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的研究,并力求尽快形成相应的工作目标体系。
二、继续强化“三个服务”的观点,使师德建设和服务质量落到实处
要始终坚持学生工作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观点,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帮助学生和教师解决学习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指导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使学生工作在推进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以创新、创优、创业教育为重点,继续做好实践性教学这篇大文章
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继续抓好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工作,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和实习活动,提高技能水平和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专业,重点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实践、实习和就业指导,同时,要召开实习和实践教学的动员大会,邀请毕业生来校介绍经验,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座谈会,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全体学生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在大二和大一学生中间,倡导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对学生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辅导。
四、突出应用性技能的培养,组织和开展好课余各种活动,努力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1.要组织力量,加强对高校学生实践性科研课题申报的攻关工作,通过课题的带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实践性科研的能力和水平;2.以学生各种协会和社团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3.以就业为导向,广泛成立与提高技能相关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帮助学生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进行指导,并使活动持之以恒,力争在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上见到新的成效;4.加强对学生假期实习工作的规划与指导,并纳入教学实践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积累经验,总结成绩,力争出现新的气象。
五、抓好重点,典型引路,认真开展创优争先活动,树立良好学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要以创建“文明高校”为学生工作的重点,各个班级要树立榜样,培养标兵,学校要开辟宣传窗口,不断更新和丰富内容。要掀起一个创优争先,立志成才的竞赛活动。通过一些列争创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风的根本好转。
六、深入学生,联系实际,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爱心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富有爱心,既是全体学工人员任职的前提,也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学工队伍要将“心系学生,情系学生”的口号落实到工作中去,深入学生,加强调查研究,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将对学生的爱心化为一种实际行动。尤其是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逾越的困难或心理障碍的时候,更需要辅导员及时的去帮助和妥善解决,化解矛盾,耐心细致的做好工作。在工作中,要发挥主动性、务实性和创新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以自己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去激励学生和教育学生。既要形成一个严格的有序的学习环境,也要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和愉悦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明白对与错、是与非、大与小、公与私之间的界限,懂得人性、仁爱和感恩。既要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的不良现象,更要使他们坚定起生活信念。全体学生工作者要用自己的真情、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积极解读,用扎实的工作来赢得学生对自己的信赖和理解,树立起面对未来社会信心。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工研究课题《高水平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下学生工作基 本定位》(项目编号:103001A)。
作者简介:
戴临中(1950~),男,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
戴菁(1979~),女,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
重新认识语文课的基本定位 篇7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提出,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其中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说, 教语文,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
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 不要让德育渗透在语文课上过了火
现在很多教师喜欢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 甚至上成政治理论课。语文课作为一门课程, “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 有着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也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当然, 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不应该进行德育渗透, 但是我们不能把德育渗透放在语文教学首要或者最重要的位置。例如, 我听过一位教师上七年级语文《黔之驴》一课, 他为了向学生灌输“驴因为自己没有真实本领而最终被老虎吃掉的事实”, 大量引用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最终流落街头的流浪汉作为批判的对象, 用多媒体出示了很多触目惊心的图片以展示这些人生活的凄惨。最后, 教师总结道:所以, 我们要在社会上立足, 不被社会淘汰, 就要有真本领, 不能像这头毫无本领的驴一样, 最后“黔驴技穷”。看似内容丰富、“思想高远”的一节课听来热热闹闹, 不仅用了多媒体手段艺术性地和课堂无缝接轨, 还有“黔驴技穷”的社会性悲哀, 从人文性的角度看, 也许“还真能算得上一节好课”, 但是仔细想来, 语文课是不是应该这样上呢?
曾经听过黄厚江老师上的《黔之驴》一课, 比较
王婷婷
起来, 感触颇多。黄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 导语简练而直接:“同学们读课题, 告诉我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贵州的一只驴子。”黄老师这时候“语出惊人”:“错, 至于为什么错, 我们先学下去。”简单的对话就将师生一起拉入课文内容。这与很多教师将导语设计得纷繁冗杂大相径庭, 有些教师在开头就用了五六张图片展示驴与虎的对峙来导入课文, 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导语为下文做铺垫的本意。
接着黄老师像平常一样, 开始梳理课文内容, 找出哪些字不认识, 哪些字不好写, 哪些字和词语不懂意思, 进行常规文言文文字的学习。解决文字问题后, 黄老师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寓言, 我们从小学到初中, 学过很多寓言, 请问寓言有哪些特点?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形象性、故事性、哲理性。黄老师赞许, 紧接着发问:请问文章里有几个形象?学生很快从中找出“驴、好事者、虎”三个形象。黄老师要求学生将文中描写这三个形象的语句划下来, 自己讲讲这三个形象。紧接着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个任务, 就是从三个形象的角度分别讲述三个故事。学生们纷纷演绎三个角色特点, 非常扎实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末了, 黄老师让学生们读完后思考, 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同时补充柳宗元被贬下放的史实。学生们在思考驴的悲剧的同时, 恰当结合了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很好地归纳出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最后, 学生们总结出文章的一个成语“黔驴之技”, 这有效地回应了开头的导语。黄老师又让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成语创造, 于是“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虎视眈眈”、“虚张声势”等一系列成语都被牵引出来。课堂也在此时随之结束。整个课堂简洁而注重学生思考, 并未夸张事实进行洗脑式的思想灌输, 却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育印象。黄老师课后总结:其实, 我们就是在用寓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寓言。本课就是围绕寓言的“形象性、故事性、哲理性”教学目标自然展开, 做到了真正的本色语文课堂。
语文课不是信息课, 慎用、妙用、精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不要让多媒体素材在课堂上泛滥成灾
经过多年的实践尝试, 我们发现, 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和优势。表现在可以集中展现一些作家、作品相关内容, 省时省力;补充音视频资料,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甚至可以有效弥补有些教师发音上的缺陷;灵活开展课堂活动, 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但是, 我们也要足够清醒地认识到, 语文课不是信息课, 多媒体素材要慎用、妙用、精用。
1.语文古诗词教育一定要慎用多媒体
我国灿若星辰的诗词是先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特别是古诗词优美意象的描绘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有了想象, 学生才能身临其境, 从而体会诗词的个中情感。然而, 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几乎界定了诗歌中描摹的画面, 结果学生用散文语言来描述诗中意境时千篇一律, 这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失败。其实, 很多诗词是需要给想象留下意境的, 比如像李清照的《声声慢》, 就可以通过多次的朗读, 细细品味“那次第”的“愁”字;而戴望舒的《雨巷》也需要闭眼回想体会那青石板路上“撑着油纸伞走过的丁香一般的结着仇怨的姑娘”, 这些都是多媒体所不能办到的。
2.语文课堂妙用图片展示, 辅以恰当的音乐,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感知事物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直观到抽象。语文课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但是, 仅仅出示直观的画面是不容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所以, 图片要妙用。
例如, 最近有幸听了《给我的孩子们》一课, 授课教师刚开始便出示了丰子恺的一幅漫画《埋伏》, 让所有的学生们都提起了想象的兴趣。但是接着并不是丰子恺的漫画展, 而是通过多个教学活动来完成对丰子恺文章内容的洞悉, “憧憬真、悲哀伪”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目的。那些孩子们身上有的纯真、天然的淘气尽在互换角色诠释心理活动的写作活动中展现出来。接近课堂末了, 授课老师展示出丰子恺先生的另一篇文章《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真实地再现了丰子恺先生自己对阿宝天真将逝、淘气不再的遗憾。此时此刻, 熟悉的音乐响起, 那是怀旧笙箫版的《我心依旧》, 配合着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幅幅漫画, 诙谐幽默中似乎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沉浸在音乐和画面中, “憧憬真、悲哀伪”, 文章的主题在和谐的配乐与图片中呼之欲出。可见, 妙用图片展示和音乐有多么重要。
3.语文课堂要留足思考的空间, 要针对学习目标科学精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课堂并不是越活跃越好, 每个学科的课堂都是如此。学习最根本的内容是学生的思考, 对于语文学习, 说和写就非常重要, 这是不断推动思考深化的形式。然而一些语文课堂, 过多地使用背景音乐, 干扰了学生思考, 或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方向, 让思考成为定势。尤其有些音乐只是粗制滥造, 不符合文章整体的效果, 不仅不会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反而会破坏课堂的良好氛围。表面上看, 这些课堂比较活跃, 形式多样, 实际上在热闹之中, 审美的愉悦被削弱了, 领悟的快乐也被迫退场了, 教学目标当然等于形同虚设。例如, 最近刚参加教研时听到的一节课《爸爸的花落了》, 教师在整节课中运用了四个音乐背景进行辅佐朗读, 表面听来非常符合场景, 也强调了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但是大大地降低了孩子们自我感受当时氛围的可能。因此, 无论使用图片还是音乐, 都只是教学手段的一部分, 切不可滥用、泛用, 要科学精用, 真正起到辅助作用。传统的阅读、质疑、思考、涵咏等手段仍应当作为课堂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中强调:“作为一门学科, 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 如它的习得规律, 它的学习规律, 它的教学规律。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所以我想,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更准确地给语文课堂定位, 认识到语文课程应当具有的工具性, 千万不能因为过多地强调人文性, 而让语文课堂失去了本色本真。
基本定位 篇8
1 少儿节目制作的现状分析
1.1 节目数量增多, 说教性质明显
少儿节目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从数量上来说, 截止到目前, 共有三十多家省级电视台、三百多家市级电视台开办了关于少儿类的节目。例如, 2002年北京电视台开通了《七色光》;2003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通了《大风车》;2004年湖南金鹰卡通频道开通了《小飞猪卡通屋》等, 并且少儿节目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状态, 为少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从节目性质上来说, 说教性质却越来越严重。
1.2 内容丰富多彩, 表现内涵不足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频道专业化的推行, 少儿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极大的丰富。例如, 在内容上涉及到了科学、体育、音乐、舞蹈、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 能够满足不同少儿对不同学科的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儿多层次的兴趣发展;在形式上, 也呈现出丰富性和繁杂性, 有儿童话剧、游戏竞赛、少儿新闻等。电视节目制作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为少儿娱乐和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虽然目前我国有很多少儿栏目和少儿频道, 但是整体的质量却不尽人意, 在表现内涵上有所欠缺。
2 少儿节目制作的基本理念
2.1“少儿本位”理念
“少儿本位”的制作理念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它指的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作, 都必须要以少儿的感受为基础, 了解少儿的真实想法、尊重少儿的思维方式、引导少儿的正确认识, 只有从少儿的视角进行定位, 才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受众。目前在很多少儿类节目中都存在过度成人化的问题, 这种不切实际的制作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对于少儿的健康成长也没有积极作用, 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曾提出:“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一方面, 要真正的转化思想, 确立“少儿本位”的意识。无论是在节目内容的设置、栏目的编排、主持人的塑造等方面都要与少儿的特性达到统一的状态, 真实的反映出少儿的心态。另一方面, 要充分的尊重个体, 提倡集体参与。在节目的制作中要以尊重为基础, 给予少儿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提倡少儿参与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能够增强他们人际认知的能力, 有利于少儿良好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2.2“寓教于乐”理念
“寓教于乐”的制作理念是指将娱乐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 少儿生性活泼好动, 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少儿电视节目作为一个特殊的消遣娱乐和传播知识的平台, 可以说是对少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应该主动为少儿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发挥创造的平台, 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带去快乐。目前, 我国在少儿节目制作方面过分的关注其教育性和学科性, 从而忽视了节目的童趣性和游戏性, 少儿节目制作应该是以“少儿”为核心的, 发展理念应该与少儿的心理特点相符合。首先, 以儿童视角出发, 弘扬游戏精神。游戏分为亲子游戏、认知游戏、装扮游戏等多种形式, 通过游戏能够使少儿在短时间获取最有利的信息,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少儿的记忆力。其次, 以尊重主体为基础, 鼓励创造精神。每一个少儿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是需要通过“认可”获取满足的, 少儿制作节目应该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在这种环境中让少儿尽情的去展现自我的创造力和开发力。“寓教于乐”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 对于少儿节目的制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少儿节目制作的价值定位
3.1 实用价值
少儿节目制作为少儿的成长和发展模拟了一个信息性的生存空间, 通过观看和欣赏节目, 能够使少儿从中获取有效的生活知识和重要的生活经验, 例如, 《你说我说》少儿节目就属于“新闻话题类节目”, 通过少儿与家长对敏感话题的讨论, 促进了少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信息社会早已打破了传统社会发展的规律, 少儿获取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需要主动获取, 并且不断的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信息变成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少儿节目制作在编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用价值的体现, 帮助少儿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
3.2 认知价值
少儿由于年龄较小, 生活经验缺乏, 辨别是非能力差, 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 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少儿节目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的认知, 首先, 节目是具有一定的引导价值的。通过节目向少儿传递一种健康、向上、积极的思想观念,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就会增强他们对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其次, 节目是具有一定的开拓价值的。少儿认知的世界是极其有限的, 对知识的掌握也非常的欠缺, 少儿节目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开阔了少儿的视野, 将更多的知识带到他们的面前, 接触更多他们前所未闻的信息, 有助于增长少儿的见识。
4 结束语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多, 电视节目逐渐在少儿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少儿节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应该积极的借鉴和学习外国优秀少儿节目的经验, 并且与我国传统的文化相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丹丹.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J].新闻传播, 2015 (13) :95+97.
[2]廖丽娜.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养成的路径分析——从少儿电视节目谈起[J].福州党校学报, 2014 (05) :54-57.
[3]崔建.以“儿童为本”的少儿节目制作理念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0) :95+97.
基本定位 篇9
1. 国内外对这方面内容日益重视,发展趋势逐渐
明显,云南在这个时机进入,意味着进入了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术研究的时代前沿。
2.“三生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
生发展为本”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教学方式更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内容和形式更体现现代教育的特点。
3. 参与互动、激发兴趣、锻炼思维、提高认识,在
现有知识内容下进行整合,融入最新成果进行提炼,对现有内容和方法进行提升、发展,为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理论,改革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有针对性的解决有关教育突出问题。
因此,作为所有学生的入门教育,作为在时代呼唤下应运而生的教育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他们成长的方方面面,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发展,过程与阶段,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才能为社会和学生所接受,才能顺利推进“三生教育”。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基本体例和内容层次
1. 指导思想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爱心、责任感、正义感和意志力。
2.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三生教育”的主体认知水平。
(2)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具有爱心、责任感、正义感。
(3)使学生认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4)使学生认识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
(5)使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生命教育主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存教育主要让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正确的生存观,提高应对生存危机的能力。
生活教育主要让学生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公共生活等生活内容,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理解生活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培养爱心和感恩之心。
3. 基本体例
教材的基本体例是:以问题导入,以活动建构;简述基本知识,拓展相关内容;各章节(主题)相对独立,每册书有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整套教材(7册)形成学习梯度。
在充分研究各个学段现行教育教学内容资源的基础上,跨学科整合内容,分学段明确重点,遵循认知规律安排进度,使教育内容的知识面逐步由窄到宽,表达方式由形象、具体、感性向综合、抽象、理性发展,教学效果逐步由学习模仿向形成理念和思维模式发展,由被动感悟向主动领悟发展。
4. 内容层次
各学段的内容从以下四个层面循序递进。第一,存在论层面,即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规律的认识。第二,价值论层面,即对生命、生存、生活对于自己、家人、社会、自然界的意义的认识。第三,道德论层面,即对待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态度和行为规范的认识。第四,实践层面,即对提高生命质量、保护和珍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学会顽强生存,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内容结构
1. 生命教育
2. 生存教育
3. 健康、智慧、快乐的生活
(1)世卫组织确定人群健康十项标准
有充沛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繁忙的工作。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2)健康生活的十一项基本能力
自我认识能力缓解压力能力
同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决策能力
调节情绪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别美丑的能力
(3)一生都要追求幸福生活
四、几点教学建议
1. 把握开放性大的特点,做好教材的再度开发。
2. 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确保教学时间。
基本定位 篇10
一、高校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
1. 基层管理者。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 教学秘书最基本的角色是基层管理者, 负责执行教学基本的管理, 其主要工作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及教学档案的管理, 确保教学管理顺利运行。教学秘书的工作具有琐碎性和复杂性。首先, 教学秘书负责教学课程编排、教学任务核对、考试时间及地点的安排、教师调停课的安排、教师工作量统计, 对教学工作进行常规的检查, 定期对教学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其次, 教学秘书需要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对学校下发的文件通知、上报情况, 学生成绩册, 试卷管理, 教学改革材料、督导组专家听课情况及学科建设的材料等, 这一系列资料包括电子与纸质, 这些资料庞大且种类繁多, 需要教学秘书有条不絮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 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保障。因此, 教学秘书是以基层管理者的角色首先定位的。
2. 基层服务者和协调者。
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基层人员, 负责服务各项与教学有关工作, 其工作宗旨是服务教学。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是教学秘书服务的主体, 服务于领导, 协助领导做好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 做好领导的助手参谋, 服务于教师, 了解教师的需求与困难,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服务于学生, 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与此同时, 教学秘书还充当协调者角色, 其不仅将学校相关文件及时、准确地进行上传下达, 还要在传达中巧妙沟通, 协调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 使其在各自分工的基础上, 相互理解和合作, 保证教学管理有效、顺利开展。
3. 基层监督者。
在教学管理中, 教学秘书不仅只限于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 其在教学过程中还承担着监督者的角色, 不仅要配合教务处年终的教学检查, 还要协助部领导监督教师的教学进度、授课情况, 及时将师生的问题和情况反馈给领导, 并针对问题, 找到解决办法。
二、高校教学秘书基本的专业素养
高校教学秘书要扮演好管理者、服务者和协调者、监督者的角色, 必须有专业素养作为其硬件支撑。
1. 良好的思想素养及高尚的职业素养。
教学秘书工作涉及广泛, 每天要面对的问题相对比较琐碎和复杂, 容易让人产生烦躁和疲惫感。这要求教学秘书能够对问题进行条理性分析和解决, 具有认真工作的态度, 拥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以及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对各方方面进行有效调节, 能够维护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2. 良好的协调沟通素养。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枢纽, 教学秘书不但需要协助学校各职能部门, 有效传达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及相关文件, 还需要与教师、学生沟通, 收取意见问题、调查信息反馈给学校, 做好各类事务的沟通协调工作。
3. 资料及信息化管理素养。
高校教学过程中, 会产生各类教学日常工作材料, 其中包括纸质和电子版的材料, 如此繁多的信息, 教学秘书需要快速准确的筛选整合, 及时将信息向领导汇报, 传达给老师和学生。保证教学有序进行。随着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高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 教学管理工作逐渐向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因此, 计算机的运用将极大地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办事效率, 具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是教学秘书必备的能力。比如, 掌握各种现代化信息软件及办公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 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 对各类数据进行处理, 并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 教学秘书只有充分掌握各种网络信息化技术, 才能实现对高校各项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促进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在高校中, 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是以基层管理者、基层服务者和协调者、基层监督者的角色而出现的, 通过培养良好的思想素养及高尚的职业素养, 提高其综合素养, 使教学秘书明确角色定位, 并清晰认识其自身应具备的素养,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范立新.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与能力培养[J].才智, 2014 (35) .
[2]王思颖, 邓成俊.浅析高校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J].科技资讯, 2014 (28) .
[3]钱婧, 张宇丹.管理与服务并行——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及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6) .
基本定位 篇11
一、古建筑复原定位
中国古建筑是指中国古代文明在现代西方文明融合前建造的古代建筑、在中国主导文化建筑和结构下产生的,施工方法及相关系统。与西方建筑文明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木材充分发挥了其优势,以四角的吊顶和翘翘的支架为标志。;与此同时,沿着400毫米和其他降水线连贯数千公里,在战国时代开始修建长城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小部分的石头建筑外,大部分的土、木、砖和瓦为主要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易损坏的特点,尤其是结构的木质材料,易腐烂、易燃等缺陷。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木结构构件具有7000年榫前,反映了中国木结构的历史悠久。
从建筑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古建筑除了保护功能和其他材料属性,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空间,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我们保护继承古代建筑,是因为它的基本象征意义是一种特殊文化,而且也可以通过古代建筑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认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也是由于各种建筑的空间组织起来的。由于社会的发展运作和人类的存在,形成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建筑几乎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和生活空间。一些学者也普遍认为:“一般来说,在1940年代,研究古代建筑分为两类:一是古代建筑形式的分析和分类,二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社会组织、居民的行为和文化方面。这两种研究似乎偏重于分析古代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理念。我认为:通过看世界各地的古代建筑,可以很容易地把建筑空间、区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社会实践分析出来,可以构建出相应的分析,形成逻辑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这种行为和探查古代建筑关系是成正比的,行为越深入,古代建筑的细节也就被越详细的分析,为古建筑的修复提供一个平台。根据具体情况复原古建筑,在追求外观复原的情况下,要选择最典型的古建筑文化风格和整体的细节,和古代建筑的本体结合,用3 d建模方法使古建筑呈现出来的效果更丰富,更全面地展示给世界。
二、古建筑价值
古代建筑在历史上往往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同时,通常与多层重叠,多层次的历史信息相结合,能更好地反映出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因此建筑复原时也需要多层次的去考虑,对古建筑复原时要遵循历史和科学。因为古代建筑的特点通常是相对稳定的,并且经常可以及时维护,甚至可以代代相传。古建筑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必须包含丰富的历史,在不同阶段的文化信息记录在不同阶段的沧桑。在这种虚拟复原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原始信息,而且还表示以后一代到以前的生活改进跟踪,以记录从更深的层次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许多的复原过程中,不仅可以成为原始艺术内涵的深度挖掘过程,甚至成为一种失落的艺术是再生的过程。古代建筑,如果被全社会认可,这就说明古建筑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艺术作品。但同时,由于这些古建筑经过多年的传播和自然力的破坏后的缺陷是许多艺术也很难避免的,对此,进行及时的复原陈列展示,往往成为补偿性的艺术再生过程。古建筑的室内装饰应该考虑整体的协调问题,如果修复建筑物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室内场景恢复,整个艺术价值也可能会大大减少,原有的艺术价值恢复的也会相对不足。
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其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样,构成了社会建筑文化的精髓和中枢组成部分。各种地理因素、风水环境、建筑材料、资本规模、工艺水平、审美情趣等方面将发挥在建筑物相应的效果,自然引起了在价值主体不同地区古建筑的差异。在评价古建筑价值的不同个体中,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比重不同,因此结果往往相差很大。比如,广东的孙中山故居,历史价值远远高于其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这种情况带来的直接影响复是:需要围绕着当时的名人的成长环境,成长的历史背景为中心,来进行复原展示。。而对于嵩山河南少林寺古建筑,寺庙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的价值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显示它不需要故意的恢复生活环境,然而,建筑需要的是实用性的永久性的追求,围绕古建筑和内容的许多社会和文化活动,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三大价值的划分,最终共同服务于古建筑的总体社会价值。
三、结语
古建筑改造复原与工程建设项目不同,它是古建筑修复的实施的实践活动。因此古建筑修复措施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实施过程中要保护古代建筑的安全性和价值。目前,导致古建筑修复效果不如预期的原因主要有:调查不到位,凭经验工作不细致,改变原有的状态照猫画虎的建设实践,为了提高施工水平,而改变文化现状。如何才能做好呢?首先,前提需要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者应该有一个强烈的文物保护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包括自觉承担一个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在传承古代文明方面。其次,搞好各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努力在科学设计和使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古建筑修复措施。最后一个是严谨和详细的现场施工管理,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和展示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者单位:长春艺术设计学校)
摘要: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人文物质表现形式,是城市发展中被凝固的记忆,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标志,代表着城市的美好形象。在当今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中,古建筑因其独特的价值而受到我们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古建筑的修复措施,严谨细致的施工管理、都是古建筑修复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保护历史古建筑是为了展示建筑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历史层面,古建筑,定位,复原
参考文献
[1]孟国祥,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6
[2]陈孟东.古建筑的管理与保护,2001:1
[3]马炳坚.关于中国古建筑学科发展的几点看法,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