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发展

2024-07-25

卫生发展(精选12篇)

卫生发展 篇1

摘要:医疗卫生行业应增强低碳意识,紧跟低碳潮流,实施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建立医疗设备共享中心,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医学,建立电子病历,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构建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低碳卫生,资源共享,远程医学,电子病历,双向转诊

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作为社会领域不可或缺的医疗卫生事业,人、财、物相对集中,能耗大。有资料表明一家拥有500~800张床位的医院用电总容量超过5 000 kW,每年消耗能源(水、电、油、气)费用600万~1 000万元,占医院总收入的3%~5%,具有典型的高能耗特征。紧跟低碳潮流,增强低碳意识,发展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卫生事业追求社会效益的重要目标之一。

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资源初具规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为维持自身运转及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断提升自身档次、扩大规模,医院建设迅猛发展,造成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城乡、地区间呈现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1]。以上问题均不符合医疗消费的低碳化发展要求。

2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有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守护居民健康,倡导低碳发展”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重视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低碳化和高效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应在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过程以及监督评价等方面倡导节约,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低碳化发展。

3 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应构建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从而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低碳化发展。

3.1 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减少重复检查

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医疗机构应强化质量管理,保证各种检查、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实现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同级医院、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检验项目,原则上应予以认同,实现“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2],从而提高患者就诊效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3.2 医疗资源、设备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

建立医疗设备共享中心是提高医疗设备综合效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下,成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可共享资源,且利益分配相对简单,有效减少了医院对大型设备的诱导需求,降低医疗运行成本。患者在同一个机构检查,可以保证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避免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政府主导的独立大型医疗设备检治中心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可避免卫生资源浪费,减少财务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

3.3 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医学[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卫生资源配置有失均衡。一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患者无法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远程医学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建立起跨越时空的“电子医院”,初步实现不同区域之间大范围内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患者看病难问题,降低医疗“门槛”,缩小医疗差别。远程医学还可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提高现有先进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国家、患者的医疗负担。

3.4 推行电子病历,实现纸张低碳化

电子病历是针对传统纸质病历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具有录入速度快、内涵质量高、明显提高工作效率等特点,对于规范医疗护理文书书写、减少重要内容遗漏以及稳步提高病历内涵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5]。电子病历是医疗和就医现代化、信息化的一个积极举措,符合低碳要求,必将成为现代医院病案管理最有效的模式之一。电子病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高倍压缩信息,节省存储空间,大大减少了收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耗费的工作时间,可随时随地查询病案记录、检索、分类统计等,为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提供方便。电子病历能帮助医务人员快速了解患者以前接受治疗及检查的准确资料,缩短诊疗时间,同时可通过网络向国内外专家咨询疑难病例的诊断意见等提供资料,缩短了时空距离,实现了异地医疗资源共享,方便医院间及国际间的交流,提高了病案使用效率。电子病历占用空间小、信息容量大、查询方便、快捷、保存时间长、操作简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6]。

3.5 实现双向转诊,推进理性就医

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而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由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趋高性,使大量本来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流向大医院,造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工作不饱和,而大医院又负担过重的情况,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在当前医药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推行社区首诊制,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社区首诊及双向转诊制,增强大医院的延伸医疗服务。建立起以综合性大医院为核心,从三级医院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若干个实行管理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集群”,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可增加在社区就诊的患者数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2],实现理性就医的低碳化要求。

3.6 加强建筑节能管理

医疗机构建筑作为公共建筑,其结构特殊、功能复杂,能耗约高出一般公共建筑2倍,建筑节能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许多医院盲目追求高标准、大规模而忽略了节能技术的应用,造成医院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大。笔者认为医院节能应总体布局,从建筑、给、排水、动力、电气等几点着眼,贯穿设计到日常运营的全过程。同时将节能纳入医院考核范围,加强能耗管理,精确测算,不断强调细节的改进,通过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医疗卫生机构。

3.7 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消耗也迅速增长,医疗卫生费用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不断规范、优化门诊就医流程,建立和完善门诊预约制度,提高服务意识,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病床周转率,使患者从挂号到出院的就医全过程耗时短、能耗低、效果佳。将“低碳意识”贯穿始终,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不断增强低碳意识,紧跟低碳潮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医疗资源共享,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是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构建低碳卫生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7]。

参考文献

[1]赵萍萍.提倡医疗资源共享促进医院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2,19(6):40-41.

[2]常艳秋,王俊华,李素敏.邯郸市医疗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4-16.

[3]李宁秀,高博,任晓晖,等.按资源共享原则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3(22):8-12.

[4]姚志洪.医疗资源共享的理想境界[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6,19(11):34-37.

[5]徐红.发展中的电子病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99.

[6]韩艳,战恺,刘美花.电子病历及其管理[J].中国档案,2003,53(6):16-17.

[7]王健,韩光宇.团结协作,构筑医疗合作平台资源共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4):28-29.

卫生发展 篇2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2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四工作指标与目标。----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到2012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60%;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9年部分地区调查为30%-40%,到2012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

五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

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加大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度,维护群众心理健康。

六坚持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首先满足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治疗需要,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轻型精神疾病基本医疗服务的资源,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剩余的资源引导向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慢性治疗的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间的功能分化。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疗服务的资源,原则上应设置在地市级及以上的机构或承担地市级服务功能的机构中,县级机构主要承担门诊、应急状况处置和慢性治疗等功能。精神专科机构的建设原则上以改建和扩建为主,新增机构主要设在综合医院精神科。鼓励通过改建将城市适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调整转制为精神专科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地区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服务质量的归口监督管理,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七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

在基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做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各类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

八坚持重点干预,完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设立重性精神疾病登记和报告制度,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随访、病情监测等社区管理工作。

九坚持做好特殊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维护社会安定。

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依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者法定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和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城乡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患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保所外就医和刑释解教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范文网】

三、完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

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精神卫生工作,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十一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卫生部门要会同人事等部门有计划地加强现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能力,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积极开展相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的能力培训。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本部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培训,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教育部门要抓好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工作,落实相关教育课程安排,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尽快适应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

十二大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各地要制订政策措施,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

十三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规范、技术标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组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精神疾病调查和信息收集;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宣传单位和新闻媒体,通过大众化的信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精神卫生的相关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与可能,按照建设程序安排精神卫生发展所需的建设投资;制定精神卫生服务价格政策。

----教育部门负责精神卫生人才培养有关工作;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

----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

----民政部门负责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有关工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城市“三无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对救助期间突发精神疾病的受助对象,及时联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救治工作;负责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的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和救治工作;开展精神残疾者生活、职业技能康复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共同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规范性文件;结合监狱、劳教场所的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与卫生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监狱、劳教场所精神卫生工作政策,将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监狱、劳教所所在地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

----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研究促进精神残疾康复机构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

----人事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制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

----劳动保障部门促进职工中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就业,防止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歧视,维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保证就业的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管理,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

----文化部门负责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体现人文关怀,以健康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们健康地进行文化消费;配合卫生、教育等部门做好预防、干预、控制网络成瘾的有关工作,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管理,对容易导致成瘾的网络文化产品采取内容审查、技术监管等必要的措施。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精神疾病治疗药品生产流通的监管。

----政府法制机构协助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与精神卫生工作有关的法律草案、法规草案。

----科学研究机构负责有关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各级工会组织针对不同类别职工、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切实维护患有精神疾病职工的合法权益。

----各级共青团组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调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有效服务,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各级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精神卫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实施,开展面向妇女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供相关的咨询和维权服务。

----各级残联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协调推动“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设施建设,促进精神残疾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意识。

----各级老龄组织研究提出开展老年精神卫生工作的措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和看护者中开展老年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工作,宣传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的有关知识。

四、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

十四建设和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政府落实和谐社会建设、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趣说卫生纸发展史 篇3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首先发明并开始使用卫生纸。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已设计出世界第一款如厕专用卫生纸。到公元16世纪,中国人使用的卫生纸在今天看来着实大得惊人,足有50厘米宽、90厘米长。当然,如此奢华的卫生纸,只有皇帝朝臣这样的特权阶级才有权使用。

仅仅通过小小的卫生纸,我们就可以洞悉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古罗马权贵们将浸过玫瑰水的羊毛织物当作厕纸,而法国王室则偏爱蕾丝布和丝绸。其实,更多的乡绅富豪只能使用大麻叶。

1857年,一个名叫约瑟夫·盖耶蒂的美国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销售卫生纸的商人。他为自己的卫生纸取名为“盖耶蒂医用纸”,而实际上这种纸不过是浸过芦荟汁的湿纸片。即使如此,这种新产品依旧价格惊人。当时,这样一则广告曾一度遍布大街小巷:“盖耶蒂医用纸,如厕的好伙伴,当代的必需品。”但是,这未免有些异想天开,要知道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这样的“黄金卫生纸”。

1880年,爱德华·斯科特与克拉伦斯·斯科特兄弟开始销售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卫生卷纸。但新产品一问世,就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和道德禁忌的束缚。因为那个年代在普通民众的眼里,在商店公开展示销售卫生纸是一种可耻的、有害身心健康的不道德行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卫生纸远远没有今天的卫生纸这样柔软舒适,吸水性也是差强人意。1935年,一款名为“无杂质卫生纸”的新产品开始投放市场。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象那个时代的卫生纸一定含有不少杂质。

毋庸置疑,卫生纸在今天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金佰利公司1944年收到的一封感谢信就可以很好地印证这一点。信中,美国政府这样称赞道:“贵公司的产品(卫生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前方补给做出了崇高贡献。”

在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卫生纸更是为美军立下汗马功劳,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战略角色。当时美军正在进行沙漠作战,白色的沙丘与绿色的坦克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容易暴露目标。由于来不及重新刷漆,美军只好用卫生纸将一辆辆坦克裹起来进行应急伪装。

虽然卫生纸曾饱受指责和辱骂,不得不在门店后进行地下销售,但是今天的它早已完成华丽转身,甚至登上T型台,晋升为艺术品和工艺品。知名雕塑艺术家克里斯托弗、阿娜斯塔西娅·伊莱亚斯和照屋勇贤已经开始使用卫生纸作为创作材料。在时尚界,著名的莫斯奇诺平价施客卫生纸婚纱大赛每年都会在美国举办,各种新颖别致的卫生纸婚纱荟萃一堂,一争高下。

现代卫生纸已走过了长达100多年的漫长发展岁月,它记录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双层卫生纸(1942年问世)凝聚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它的柔软度和吸水性可谓前无古人(如金佰利公司出品的未起皱穿进系统技术产品);最新一代卫生纸则含有乳木果滋养液,这种天然果实被公认具有良好美容效果。

卫生发展 篇4

一、基本情况

1. 机构、制度基本健全

一是管理机构健全。各单位都成立了以财务科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 负责协调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二是基本建立了谁使用谁管理的资产管理机制, 资产后勤部门管理实物资产, 财务部门管理其他资产, 建立了定期盘点制度。三是大部分单位管理制度健全, 从购置使用到处置等环节, 实现了管理有依据, 促进了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

2. 法律法规执行良好

卫生事业单位都比较好地执行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一是大部分单位按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2012年会计实务进行了调整规范, 较好地实现了新旧会计制度的更替。二是大部分单位账务处理及时规范。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中心都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管理较好。

3.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大部分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做到资产信息经常核对, 变动及时沟通, 保障了资产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及使用人等信息的真实准确, 使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轨迹随查随有, 实现了资产信息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正常

卫生事业单位均积极配合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保障了资产管理系统的有效、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一是配备专人负责。二是配备专用设备。三是操作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市级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

(1) 医疗机构资产多, 资产量大。市级卫生医疗机构2012年底资产达25.4亿元, 占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97.7%, 人均资产29.93万元。医疗机构固定资产12.11亿元, 占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的47.68%, 其中磁共振、CT、彩超等医疗设备48843.63万元, 其他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设备8642.87万元;

(2) 资产利用率高。表现为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床位普遍大于编制床位, 利用率达117%, 房屋基本没有闲置用房;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和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设备利用率达到100%。

(3) 资产更新快。大部分医疗设备国家规定的使用更新年限为6年, 随着2012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 非财政拨款购置的资产全部提取折旧, 更新速度加快。

(4) 医院普遍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 对资产的管理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和支出分解到医院各个科室, 作为科室成本核算的要素;二是将职工的绩效工资和资产的使用和效益挂钩, 固定资产的折旧间接成为绩效工资的要素;三是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5) 综合医院收入大, 银行借款大。综合医院2012年收入总额132, 938.57万元, 年增长达20%以上。综合医院对外借款48450.45万元, 其中:银行短期借款31980万元, 长期借款16470.45万元, 占市级医疗机构的87%。

三、卫生医疗机构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1) 基本指标分析。市级医疗机构 (不含市级机关医院) , 人均资产29.93万元, 说明相比其他事业单位资产量大;人均负债18.94万元;人均年医疗收入14.75万元, 说明创收能力相对较高;人均医疗支出15.43万元;资产负债率平均60.71%, 属于比较合理, 风险较低;总资产周转率平均106.69%, 说明财务状况相对良好;固定资产净值率平均55%, 说明新资产大于就资产, 更新速度较快;管理费用率平均17.43%, 说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2) 资产分布分析。从各个医院的资产分布情况看, 房屋占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7.09%, 相对比较合理;医疗设备所占比例平均为41.17%, 说明医院医疗用资产较多。

(3) 负债情况分析。市级卫生医疗机构负债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为4.8亿元, 相对医院每年十几亿元的收入以及资产来说比例较低。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

各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三个倾向:一是重视收支管理, 轻视资产的管理, 突出表现为年初制定收支计划, 年中进行检查督促, 年末进行考核, 而对资产的管理使用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二是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轻视其他资产的管理, 表现为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比较按照规定执行, 而对债权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以及无形资产等就缺乏制度约束;三是热衷资产的购置, 而轻视资产的管理使用, 突出表现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没有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 医院之间盲目攀比, 盲目购置, 造成部分资产使用率不高, 个别医院个别医疗设备购置之后很少使用。

2. 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1) 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陈旧。随着管理的不断严格和细化, 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体制, 如原先的购置方式, 采购方式、处置方式等环节的相关规定与当前的省市管理制度已经不符。 (2) 管理内控制度不全, 而且随意性较大。部分单位没有闲置资产、低值易耗品、存货、药品、债权等的明细管理办法;有的医院对资产处置只明确了内部审批流程而将应属于上级的审批权限置之不理。 (3) 资产管理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相互制约机制未建立。主要体现在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在资产盘点、核对不沟通, 盘点结果不处理, 由于各单位资产管理都实现了网络化, 因对网络的依赖, 大多数单位的财务只在付款环节设置了财务审核, 财务对资产管理的制约严重弱化。

3. 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核算不实, 资产不准

(1) 账账不符。医疗机构由于资产较多, 都普遍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的情况, 且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财务总账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明细账不一致, 主要原因是未及时进行对账,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糊涂账, 也很难认定总账还是明细账准确。 (2) 账实不符。一是普遍存在建筑物已完工使用, 有的甚至使用了多年, 也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估价入账和提取折旧。二是购置医疗设备多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 实物资产已使用, 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固定资产和提取折旧。会计核算的不及时和不正确造成国有资产的不真实以及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以及效益指标的不真实。 (3) 会计核算不正确, 造成资产反映不准确。究其原因:其一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新旧交替的时候, 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 上级部门指导不够;其二医院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会计核算软件更新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成本核算将药品零售价调整为进价后, 会计核算出现紊乱;其三是会计人员在将旧制度变更为新制度的时候, 没有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单位制定的会计政策没有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4. 医院所办门诊部产权关系不明晰, 管理混乱

某医院有12个门诊部, 根据医院以后提供的资料看, 人员由医院统一管理, 设备由医院提供, 职工保险由医院统一缴纳, 但各门诊部资产产权关系模糊。

五、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 强化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针对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建议各级各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强化对基层管理人员, 特别是单位分管领导、财务科长、资产管理员等的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一是明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 资产管理必须溶于财务管理之中, 同样财务离不开资产的有效管理, 每一笔财务的处理都是资产的管理。二是毫不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同时加强对其他资产的管理, 对医院来说要切实加强药品的管理。三是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 形成谁使用谁管理的意识。

(2) 健全各类、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各单位应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及《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资产管理环节为基础, 重新制定、完善包括从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管理环节的规章制度, 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真正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要树立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观念, 对建立的管理制度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 促进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建议卫生部门督促单位根据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单位内部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使用定期报告制度。明确各单位财务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 全面建立固定资产分类核算制度, 建立与资产管理员的账账核对、定期盘点制度, 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

卫生发展 篇5

广安市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

2010年7月22日

全市卫生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在抗洪救灾中积极创先争优

7月15日以来,广安市境内及渠江上游地区普降暴雨,个别地区雨量达350毫米。19日20:00左右出现洪峰,广安城区水位达238.17米,水位上涨25.81米,为广安自1847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广安区中医院、华蓥市明月镇卫生院、岳池县罗渡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卫生单位相继被淹。面对严峻考验,广安市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广大干部职工不畏艰险、精诚团结,以抗洪抢险的实际行动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实践,唱响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壮歌。

领导带队,争做先进表率。面对严重灾情,全市卫生系统 1 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科学决策,争做先进表率,成为抗洪抢险的坚强堡垒。市卫生局党组迅速成立“7•17”特大洪灾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利民和其他党组成员带队到广安区、华蓥市、岳池县现场督促指导抗洪抢险卫生应急工作。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和区市县卫生局党委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积极投身抗洪抢险卫生应急工作。

党员带头,争做优秀楷模。全市卫生系统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临危不惧,奋勇拼搏,争做优秀楷模,始终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市卫生局党组成员分赴抗洪现场,蹲点指导抗洪抢险卫生应急工作。300余名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力军和先锋模范作用,组成47支“抗洪抢险医疗服务党员先锋队”,深入灾区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和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保障受灾群众有病即治,及时进行“消、杀、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广安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齐游不顾受伤红肿的手,亲自带领人员深入区中医院、浓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单位抗洪抢险;华蓥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戡和岳池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晓进,从7月17日到现在一直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岳池县中和中心卫生院党员干部积极踊跃报名,迅速成立了院长黄秀明为组长的中和中心卫生院党员抗洪抢险队,积极投入抗洪抢险。

群众响应,争做抗洪标兵。在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带动下,2 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融入到创先争优、抗洪抢险的洪潮中,形成了干群合力抗洪、争做抗洪标兵的良好工作局面。广安区卫生局女职工柏维琼不顾自身安危,脱掉鞋子赤脚涉水步行到城区可能进水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指导抗洪抢险;罗渡中心卫生院在被洪水围困的情况下,不顾自身遭受重创,坚持对8名危重不能转移的病员提供住院服务和生活服务,并向罗渡中学灾民集中安置点派出医疗队伍进行24小时服务;华蓥市明月镇卫生院在自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还发动干部职工组织3支医疗服务队,对4个受灾村的群众进行巡回医疗、免费体检和免费发放防暑防腹泻药品。据统计,截至21日下午5时,全市共出动医护人员4862人次,救治伤病员4099人;出动卫生防疫人员10049人次,消杀面积为305.2万平方米;出动卫生监督人员1020人次,覆盖灾区48.57万名群众,实现了灾后无疫情。

(市卫生系统创先办)

罗渡中心卫生院齐心协力抗洪灾

2010年7月18上午9时,罗渡中心卫生院已经将药品、器械等搬迁完毕的门诊、住院一楼全部被洪水淹没,医院成了孤岛。

“这些洪水超历史,罗渡水位预计达28.2米……”,广播里传来最新洪灾信息。因为洪水包围,医院与外界失去陆上联系,3 饮用水、食品均无法运进来,全院职工在又饥、又渴、非常疲劳的情况下,再次紧急出动,开展第二次紧急搬迁,共出动68人次,对全院中、西药房、药品库房、B超、检验、心电等20余个科室医疗设备、药品器械全部搬迁。

医院自身要顾,但受灾群众更要顾。罗渡中心卫生院同时对院外4个临时医疗点派出医务人员15名轮班坚守,救治伤病员32人次,发放药品6000余元,出动救护车一台,接转病员;组织专业队伍两个,出动疾病防控人员10名,使用消毒药品3种6公斤,消杀灭面积30000平方米,食品饮用水卫生监测2个,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岳池县卫生局 龙江)

送:省卫生厅创先办;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绩效办,市委创先办、市防汛办、市应急办,局领导。

发: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各区市县卫生局,局机关各科室。

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思考 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64-01

卫生部提出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目标:2000年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和扩大试点,2005年各地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的体系框架,2010年在全国建立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1.1 认识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新的服务理念滞后,表现为经营管理理念不到位,个体服务态度生硬,治疗技术缺陷仍时有发生,卫生资源供不应求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日趋激烈。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但仍然存在着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透,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支持,内容上不支持;由“政府领导、部门协调、街道负责、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虽已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职责、相互关系尚未全部理顺。

1.2 政策问题虽然我区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期改革涉及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补偿机制未完全到位,卫生资源配置失当,社区卫生服务价格体系不规范使经济补偿没有合理的依据。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与补偿经济政策的乏力,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迫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重医疗服务“侧支循环”,从中汲取“养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无疑势必削弱其他服务功能,违背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和初衷。由于医保实行“总量控制、按月预留、年度考核”的政策,政府拿出一定的备用资金来补偿,补偿不足部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担,尚需政府、主管部门和提供服务主体方做大量的工作。因此,必须进一步突出政府行为,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完善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彻底改变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养防、以药补医”的主体服务模式,建立政府购买预防保健,医保购买基本医疗,社会购买延伸服务的“三买”机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支付形式,从按服务项目支付改为按人头预付。

1.3机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无论是由原机构转制而来,还是新设置的单位,均没有摆脱旧有医疗模式的影响,单纯开展医疗行为的现象广泛存在。首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对社区卫生服务没有足够重视,在服务模式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还是在医院等病人上门,以临床医疗为主,忽视社区群众的保健服务,忽视对社区的健康干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匮乏,基础差,来源少,相关配套政策跟不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地段医院转制而来,由于历史原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历、职称及专业结构都不尽合理,他们的文化程度以中专学历为主,大专以上学历较少,职称以初级为最多,高、中、初级人员比例失调。

2 相关对策与建议

2.1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医务人员和社区群众真正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承担起基本医疗服务,又承担起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

2.2 必须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目标,理顺机构岗位职责明确服务功能目标,才能进行卫生人力规划和岗位设定,进行有效绩效考核和卫生人力培训,不断提高机构和个人服务能力。在充分发挥在岗人力能量的基础上,按岗引进适宜人才。机构管理者要积极引导社区卫生人力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提高服务技能,更好地满足工作需要。要积极建立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依靠有效的内部机制孵化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和人才成长艰难的不利状况。

2.3 要推动地方积极贯彻落实有关财政补助、税收优惠政策卫生系统内部也要切实执行好财政调整和转移。落实好《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及《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有关条款;调整服务价格,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吸纳社会资本。社区卫生服务也可适度放开非基本卫生服务市场。

2.4 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机构准入制度,引导、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加紧开展基层医院全方位转轨的调研工作,适时出台指导性意见。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基本技术规范(诊疗规范)等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发展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卫生发展 篇7

1 主要做法

1.1 开展卫生资源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

2004年以前黄梅县有24个乡镇, 由于乡镇政府机构的撤并, 现在减少到16个, 撤并前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都设有乡镇卫生院, 有的乡镇卫生院所在地还有县级医疗机构。机构的重复设置, 导致了卫生资源局部利用不足与浪费, 也使医疗机构之间为生存而无序竞争。为有效利用卫生资源, 根据《黄梅县医疗机构设置原则》和《黄梅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分步骤对部分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医疗机构进行了资源重组, 2004年将大河地区的大河中心卫生院与大河镇卫生院进行了合并, 设置新的大河中心卫生院, 同时将原大河中心卫生院从事骨外科的部分医务人员调至县卫校, 组建新的黄梅县骨科医院, 2006年又将小池地区的县第三人民医院和小池镇卫生院进行了合并, 组建新的小池中心卫生院, 其它几个撤并的乡镇卫生院分别改成门诊部或改制成中心村卫生室, 合并后的医疗机构由于技术人员、医疗设备、服务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所以很快焕发了生机。大河、小池两个中心卫生院业务收入分别较上年度增长29.7%和34%, 门诊人次分别增长17%和6%, 县骨科医院2006年业务收入197万元, 2007年达到271万元, 增长37.6%, 逐步实现了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服务功能

近5年来, 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投资近2 000万元和500万元新建了住院大楼, 县疾控中心投资120万元新建了办公楼, 县中医院投资480万元完成了医技大楼和住院大楼的改造。县人民医院还投资近600余万元购置了C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 确保县级医疗单位龙头作用的发挥。改革卫生经费的分配方法, 除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外, 在其余经费中每年提取10%, 集中100~200万元的卫生经费, 用于乡镇卫生院发展建设项目补助。通过政策引导, 依靠自身力量, 多方筹集资金, 每年重点建设几所乡镇卫生院。对于乡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必须的基本医疗器械, 如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X光机等, 县卫生局先给予垫付资金予以配齐。几年来, 全县16个乡镇卫生院先后投入500余万元进行了门诊、住院楼的改造和扩建以及医院环境的绿化, 新开、濯港、刘佐卫生院建成了新的门诊住院综合楼, 县眼科医院、小池、分路、新开、苦竹等卫生院新的住院大楼正动工新建, 目前蔡山、大河中心卫生院正准备进行医院整体搬迁。同时还投入400余万元购买了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心电监护仪、B超等常规设备,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 拓展了发展空间, 增强了服务功能。全县16个乡镇开展了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实行了机构、人员、药品、财务、业务的五统一管理。

1.3 加强农村村卫生室建设, 狠抓基层基础优化

黄梅县根据《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 制定了《黄梅县村卫生室建设验收标准》, 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 对全县479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达标建设, 2007年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 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01个, 改变了以前村卫生室杂、乱、差面貌, 重新营造了舒适就医的环境, 优化了基层基础网络, 提高了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

1.4 创新和完善卫生管理和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

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 抓制度完善和技术进步, 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功能, 着重抓好三个机制的创新。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在创新用人机制上, 把选好院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不要不死不活的医院, 更不要不开拓创新的院长”, 试行通过选拔、委任、自荐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配院长, 把重担交给那些作风好、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德才兼备、务实肯干的人。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了《人事调配制度》、《外出人员管理制度》、《黄梅县医疗机构产科建设标准》、《黄梅县妇产科技术准入标准》, 使医疗机构业务开展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创新服务机制, 完善和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6年开始, 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筹资水平也逐年提高。2006年, 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86.5%, 受益面90.6%, 2007年参合率93.2%, 受益面达到93.8%, 通过制度把关, 规范管理, 严格审核, 严格监督, 确保了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支的基本平衡。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参合率高、报销比例高、受益面高和医药费用低的“三高一低”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民健康, 缓解和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5 加强卫生人才培训,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一是注重发挥县级医院的作用, 要求县级医院每年要接受一定数量的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免费进修学习, 凡是县级医院聘请的省级医院的专家讲课, 通知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免费听课, 乡镇卫生院则负责接受村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学习。二是组织乡村医生参加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学习, 使乡村医生达到中专水平, 2006年全县共有138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学习。同时县医学会也每年举办各种专业的业务人员知识训训班,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人才。2006年, 全县在不突破卫生事业编制总额的情况下, 通过省、市人才市场直接引进和向社会公开招聘卫生专业人才35名, 同时制定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为引进人才、稳定农村人才队伍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2 体会

2.1 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是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农村、农业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民对医疗健康需求的期望值明显增加, 而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条件、服务能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民群众的需求。一方面“看病难, 看病贵”, 一方面又“吃不饱, 生存难”, 矛盾相当突出。因此, 只有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 才能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黄梅县从体制入手, 推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从机制上入手, 整合现有卫生资源;从投入方式入手, 集中全县财力, 每年集中建设几所乡镇卫生院;从管理入手, 改革用人制度, 推行院长“年薪制”等改革措施,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使各级医疗机构呈现出勃勃生机。

2.2 强化管理, 提高服务能力是做好医院工作有效途径 强化管理, 从严治院, 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机制, 使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服务走上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增强服务能力, 这是各医疗机构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的中心和指导作用, 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 开展业务培训, 进行定期指导, 积极开展特色医院、特色专科、特色病种的建设, 增强发展后劲。

卫生发展 篇8

“品牌的背后是管理, 管理的背后是文化”。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医疗卫生文化发展。为了实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卫生文化建设,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科学持续发展。

一、卫生文化建设是卫生行业的根本性建设

卫生文化建设是卫生行业的根本性建设, 为促进我国的卫生改革和卫生发展, 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卫生文化是一门“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同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行业色彩。卫生文化对特定的群体意识存在潜在的影响, 会产生无形的心理约束和激励作用。它不同于经济和政治, 传统的民族文化能横贯历史, 积淀在民族心理中, 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从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提高卫生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调节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作为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一种无形精神, 它包括卫生人员的共同理想, 信念追求, 思想情操, 价值观念, 行为取向, 技术水平, 管理风格, 生活方式等方面, 为卫生人员普遍认可和遵守的具有卫生特色的价值观念, 反映卫生行业群体意识和精神面貌, 有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是卫生事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卫生文化建设重在卫生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价值观念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 讲究效益, 追求利润成为很多人追逐的主流。但是医疗市场是特殊的市场, 医疗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福利性事业, 医疗行业形象对整个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卫生行业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卫生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卫生行业价值体系是通过医务人员的知觉、信念、动机、期望等的文化心理, 沟通人们的思想, 产生对卫生事业目标的认同感, 建立起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和行为准则, 并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自己的行为方向, 引导广大卫生事业人员到确定的目标上来, 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为实现卫生行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我国当前卫生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变性

以及各种错误思潮必然对卫生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使得少数人员医德滑坡, 医风不正, 严重影响到医疗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众信任。任何国家和个人, 都需要有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就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 就失去了一个人的灵魂。

2. 医疗卫生单位长期以来只重视硬件投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 而对文化建设却不同程度地有所忽视, 大多停留在嘴上或纸上。

还有些单位只注重卫生文化的表现形式, 或只看到卫生文化的载体, 对卫生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有的认为卫生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多举办几场球赛、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等一律称为文化建设, 导致许多员工说起卫生文化就是文体活动;或认为卫生文化就是标语口号, 许多医疗卫生单位到处悬挂如“视病人如亲人”等之类标语口号, 员工们都认为这就是卫生文化;还有的认为卫生文化就是医疗卫生单位的标志。很多医院管理者认为, 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院徽, 悬挂一面鲜艳的院旗, 唱响一支雄壮的院歌仅此而已。这样的文化观念和管理理念对卫生文化建设十分不利。

3. 在实际工作中, 重经济, 轻政治、轻文化。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卫生经济学界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 就是割裂卫生经济与卫生政治、卫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孤立地研究卫生经济, 就卫生经济谈卫生经济, 也导致了卫生文化长期被忽视, 等到出现了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和声音时, 很多有关文化建设的问题已成行业内部的顽疾, 卫生行业形象也备受诟病。

四、卫生文化建设重在人的建设

人是卫生行业各种生产要素和特定关系中第一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只有全体卫生人员取得价值观上的一致, 建立正确积极的卫生行业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引领整个卫生行业树立正气新风。充分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才能切实完成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

卫生文化建设重在人的建设, “以人为中心”, 人性化服务。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满足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体现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同时, 也要把卫生人员的全面发展居于核心地位, 没有卫生人员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有卫生事业的现代化。要关心、关爱、关怀广大医务人员, 充分满足每个人的权利、尊严等需求, 进而充分释放每个人的专业技术价值。

通过建设卫生文化, 在卫生行业广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全面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 能够保证卫生事业发展惠及广大群众, 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大力促进和谐卫生文化建设的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10) :76[1]张晓霞:大力促进和谐卫生文化建设的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10) :76

[2]张莹:论卫生文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 (6) :848-849[2]张莹:论卫生文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 (6) :848-849

卫生发展 篇9

1 对象与方法

柳州市范围内所有乡镇卫生院, 包括城郊撤销乡镇, 但仍服务农业人口的街道乡镇卫生院。调查内容包括卫生人员队伍、仪器配备及业务用房现状等。市卫生局汇总数据, 数据经SPSS 19.0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我市共有93所乡镇卫生院, 其中中心卫生院27所, 一般卫生院65所, 农场卫生院1所, 编制按服务人口的1.2‰以内核定为3 831名, 现有床位数3 017张, 病床平均使用率86.04%, 业务用房占地总面积41.58万m2。

2.2 队伍建设

2.2.1 基本情况。

93个乡镇卫生院现有在职职工4 161名, 其中编制内职工2 772人, 临时聘用1 389人;在职职工中, 卫生技术人员有3 641人, 占87.50%, 2009年医改前卫生技术人员数量2 187人, 人员增幅达66.48%;后勤人员占9.83% (409/4 161) , 其他人员占2.67% (111/4 161) 。

2.2.2 职称、学历和执业资格分类。

3 641名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中, 职称为初级为主 (占56.77%) ;卫生技术人员全日制学历中, 大专和中专学历占82.74%;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医疗人员1 063人, 护理人员915人, 医护比例为1∶0.86。2013年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学历和执业资格情况与2009年调查数据, 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表1) 。

2.3 基础建设

2.3.1 业务用房及辅助设施。93所乡镇卫生院现有业务用房面积16.10万m2, 需增建业务用房面积11.44万m2 (表2) , 预计完成新建业务用房后乡镇卫生院的床位数达到3 412张。有33个乡镇卫生院的污水、垃圾处理及供电系统等辅助设施达标, 占35.5%。

2.3.2 职工住房93个乡镇卫生院现有职工住房2 712套, 总面积6.42万m2;其中危房住户491户, 总面积1.64万m2;无住房户数2 221户。需新建职工住房2 399套, 按每套面积不超过40㎡计算, 需新建住房9.1万m2。

2.4 医疗设备

全市乡镇卫生院有血球计数仪、电解质分析仪等15种基本仪器共896台件, 平均正常使用率75.33%, B超和心电图机拥有率最高 (97.85%) , 数字化X线拍片机拥有率最低 (5.37%) , 台式呼吸机是正常使用率高的仪器 (92.31%) 200 m A以上X光机是正常使用率最低的仪器 (54.93%) ;乡镇卫生院最想配备的仪器为救护车 (95.70%) (表3) 。

3 讨论

3.1 乡镇卫生院卫生资源逐步增长, 城乡发展不均衡

2013年柳州市乡镇卫生院较2009年调查数据[1]相比, 新组建县城所在地乡镇卫生院2所, 撤消1所农林场卫生院分院, 实际新增乡镇卫生院数量1所。新增在职卫生技术人员647名, 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由0.96人增加到1.62人, 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高于同期广西[2]和全国[3]平均水平;乡镇卫生院新增床位数340张, 每千农业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由2009年的1.11张增加到2012年1.17张, 低于同期广西和全国平均水平。同期我市市区[4]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人数要远远超过每千农业人口拥有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人 (%)

万m2 (%)

注:“-”为无数据。

3.2 卫生人力资源“三多一少”, 结构不合理

无学历、学历低的人员多 (占63.9%) 、初级职称人员多 (占56.77%) , 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出人员多, 高素质人员少, 与WHO推荐卫生机构服务人员高、中、初级比例为1∶3∶1的结构要求相距甚远, 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宁夏回族自治区[5]、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6]等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类似。医改后乡镇卫生院招入大量未经过职称、执业考试的医学生, 与2009年相比, 柳州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2013年总体的学历水平和执业能力都有一定的下降。

3.3 乡镇卫生院辅助设施达标率低、基本仪器超期使用严重

有64.5%的乡镇卫生院只能自行焚烧医疗垃圾、医院污水经简易消毒处理而排入河流, 存在二次污染隐患。2005—2008年开始给乡镇卫生院配备的200 m A以上X光机、黑白B超机、急救车开始进入超龄服役期, 反复维修后故障增多, 有60.00%基本仪器正常使用率低于80.00%;随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口不断向村屯前移, 救护车辆是乡镇卫生院最渴望配备的设备。

4 建议

乡镇卫生院处于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枢纽位置, 因此建议: (1) 争取中央、自治区各种项目资金和社会慈善捐款, 优先安排卫生院救护车的车辆编制, 完成乡镇卫生院污物、垃圾和水、电建设。 (2) 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结余部分, 向重点岗位、重点专科和绩效好的人员倾斜, 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事业单位平均工资衔接。 (3) 制定灵活的人员资格审核机制, 在乡镇卫生院签订聘用合同2年以上的卫技人员或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可以参加省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开招考, 增加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4) 参照先进地区[7]的做法, 出台“关于对农村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 探索开展“县管乡用”的用人机制, 统一招聘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基本工资和相关保险由自治区财政承担, 服务乡镇卫生院管理, 工作满5年并取得中级资格, 经本人申请和考核合格, 安排到县级医疗单位工作。

注:“-”为无数据。

参考文献

[1]周磊, 胡国威.柳州市乡镇卫生院人力结构分析与队伍建设[J].现代医院, 2010, 10 (2) :114-115.

[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存在问题不容忽视[EB/OL].http://www.gxtj.gov.cn/tjxx/yjbg/qq_267/201304/t20130408_26167.html.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sb.moh.gov.cn/zwgkzt/pgb/201306/124acc2da35f44dd9984a366793cbc7e.shtml.

[4]柳州年鉴编纂委员会.柳州年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2.

[5]杨静, 王维成, 钱玉广, 等.2011年宁夏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5) :495-497.

[6]张力文, 张向阳.新疆哈密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3, 30 (2) :125-127.

蓬勃发展的武进卫生事业 篇10

创成江苏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通过省级达标示范验收

免费体检送上门

召开护士节庆祝大会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辖14个镇、2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区总面积1 24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60万, 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 (市、区) 前十位。

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 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0所, 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所、区级医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4所、乡镇卫生院23所、村卫生室172所、民营医院3所、企事业单位医务室51所、个体诊所37所。全区共有床位4 890张, 卫生技术人员5668名, 其中执业 (助理) 医师2 693名。

近年来, 武进区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改革, 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卫生服务水平, 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等衡量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控制水平省、市领先, 先后创成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全省农村改厕先进区、全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区、全省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和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

通过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评审

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

举办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竞赛

武进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综合性医院

武进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改革及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3-01

卫生部等部门颁布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等文件,标志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宏观政策已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逐渐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获得了政府、社会和广大社区居民的关注和支持。

据2012年底的不完全统计[1],全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达到358个,占城市总数的54%,近90%的地级城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31个省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0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726个。此外,全国还有553所街道卫生院、3678所门诊部,847所市属的区级综合医療和1310所县级市综合医院承担着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目前,全国31个省均出台了省级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政策文件[2]。天津、广西、山东3省由省级政府下发,北京、上海、重庆、湖北、江西、安徽6省由政府办公厅转发,19个省由相关厅局联合下发,还有3个省由卫生厅下发。一是在发展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试点阶段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向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转变。各地着重对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械进行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各地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上海市内95所地段医院已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通过对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改造,建立了1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一些地区探索建立其它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老年护理院、口腔诊所、中医诊所等。

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各地打破原有医疗卫生机构条块分割的局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陕西、内蒙、湖北等省将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卫生资源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规划进行统一管理。海口、重庆等省利用社会卫生资源举办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江苏省在制定社会卫生服务规划的基本上,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机构和人员准入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机构招标和人员招聘,效果明显。各地通过建立培训基地以及开展中英(加、荷)项目合作等形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20001年,卫生部、人事部举行全科医师资格认定考试,20个省100余名考生考试合格,产生了国家第一批全科医师。5个省在24个城市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培训了639人,17个省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培训合格13523人。此外,一些地区还鼓励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兼职工作,也鼓励身体健康的离退休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兼职和任职,有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难以取得居民依赖等问题。

在国务院重视下,2002年8月,卫生部等国务院11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迈入了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了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矛盾是基层优质卫生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是:以增加优质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为主旨,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卫生资源结构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

深化体制改革,注入发展动力。要把引入竞争机制作为体制创新的核心,根据公平、择优原则,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举办者,凡具有规定条件的法人和自然人均可参与竞标。同时要充分听取社区居委会和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管理的各方面意见,扩大他们的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以积极姿态“开门办”社区卫生服务,即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也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以建立聘用制为核心,回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既鼓励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采取挂牌、兼职、下派等多种形式向社区流动,也鼓励符合规定条件离退休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推进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各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工作经费、配备基本设备和房屋等设施,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社区建设、扩大延伸性服务收入自主分配权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营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环境。

当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触及到了多元化举办等社会较为敏感的深层次问题[3]。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不是一项孤立的改革,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改革和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构大调整孕育事业大发展。要切实加快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步伐,加大城市医院改革力度。在资源配置中,政府要“有进有退”,把卫生资源重心适当下移到社区[4]。同时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要合理分工,实现互动、双赢、共同发展。总之,我们必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我们的第一信息,把群众的需要作为我们的第一需要,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我们的第一标准,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的第一考虑,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社区卫生服务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长明,姚建红.发展新世纪社区卫生服务应把握的指导方针,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7:645-647.

[2]赵琨、高广颖,万泉,200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测算报告,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12,31:29-32。

[3]赵郁馨.卫生总费用运行特点及增长因素,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12,31:32-35。

卫生发展 篇12

1 加强行政资源管理, 确保政府管理责任到位

和谐社会要求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卫生资源如何配置, 仅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很好完成。对政府来说, 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政府实现社会利益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1]。政府作为公共卫生事业行政资源的管理者, 应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 对公共卫生工作高度重视, 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的健康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 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最高使命, 把医药卫生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工作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 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责任, 进一步增加投入, 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不断得到保障和提高。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药卫生问题, 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奋斗目标, 坚持公共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按照把基本医药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 不断加强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预防和减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加强人才资源管理, 为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依靠公共卫生战线的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锐意拼搏、强化管理、提升质量。继续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加强医德医风和业务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宣传及人员技术培训。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医药卫生机构和卫生防病机构业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流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每年应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模拟综合演练, 检验并提高应急指挥、信息报告、事态预控和应急救治体系的应急处理能力。

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构建适合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框架[2], 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机制的长期任务。加强医药卫生队伍建设与管理, 建立完善行政、技术与专家队伍,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储备库, 并按事件级别统筹制订人力资源调配计划。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政府才能有效、合理地调配各类专业人才, 迅速做出反应。

成立传染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预防、医疗救治与应急处置专家队伍, 制订和完善医疗救治方案,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筛查、防控及诊疗水平,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及时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降低事故危害。

同时, 政府与社会也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从人员编制、工作环境等方面予以保障, 吸引更多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加入到公共卫生事业。重视解决人员的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生活问题, 积极为医药卫生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3 加强物力资源管理, 提高卫生服务公平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必须把公平放在首位, 树立和谐公平的医药卫生观, 坚持“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的原则, 把实现健康公平、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实际服务利用公平和筹资公平等作为努力的方向, 以达到构建社会和谐之目的[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 要促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使每个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居住地、收入水平, 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4]。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投入, 把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工具, 弥补市场机制带来的公平性缺陷[1];强化城乡建设过程中公共卫生设施的配套与规范, 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硬件建设;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 完善应急处置装备、保障药品、器械和医用防护用品的足量、及时供应, 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确保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能够做到快速反应, 及时准确处置。

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性工作[5]。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乡村医疗设施条件, 保障乡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正常开展。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 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实施好农村卫生基础建设规划, 建立完善农村服务体系, 逐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改革农村医疗卫生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 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 实现乡村医疗机构良性运转, 为农民提供价廉质优服务。

4 加强社会资源管理, 提高民众自我保健意识

加强对全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作用, 共同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法律知识和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及时如实报告传染病突发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做好计划免疫疫苗针对性疾病的监测与控制;要强化宣传, 落实制度, 提高保障水平。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 多形式宣传和普及疾病预防及卫生保健知识, 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 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减少疾病发生。积极开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工作, 加快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大力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和清洁能源工程, 合理布局农村卫生服务网点, 对偏远、贫困群众实行医疗救助,

总之, 我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以目前的国情, 必须强化资源有效管理, 合理分配公共卫生资源,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新明, 胡守忠, 徐佳.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中政府责任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 2010:8-9.

[2]郑洋, 时福礼, 葛洪瑞, 等.建立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1, (2) :15-18.

[3]刘俊荣.和谐社会要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N].广州日报 (搜狐网) 2007 (1) :17-17.

[4]樊立华, 段孝建, 于玺文, 等.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与政策设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3) :5-7.

上一篇:建筑施工单位企业管理下一篇:管道防渗漏